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 苏联入侵芬兰、波兰是反法西斯战争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的国防情况 军事计划 军事水平

862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502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7K97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1.8K13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年美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政策--《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年美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政策
【摘要】:
年美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政策是冷战早期美国对东欧政策的一个缩影。这一时期美国对捷政策体现了它的全球扩张战略,美国在年期间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遏制政策就是为这一战略服务的。
年美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政策有一个形成过程,一方面是从国际形势出发,另一方面也是对苏联政策的反应,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美国对苏联解放捷克斯洛伐克基本是默认的,但并不放弃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争夺。面临解放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时,鉴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和美苏势力范围的划分,美国默认苏联红军解放捷克斯洛伐克,但美国并没有放弃对这一地区的争夺:二战后,美国要求美苏两国同时撤军;美国在年以经济援助为手段影响捷克斯洛伐克政治发展,试图使捷脱离苏联东欧集团。
第二阶段,美国加强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攻势,加紧对捷克斯洛伐克进行经济遏制。1947年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美国深知苏联不可能按美国的条件接受马歇尔计划,但仍把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包括在内,旨在以此为来离间和瓦解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关系。捷拒绝马歇尔计划后,美国推迟给予捷克斯洛伐克的贷款,减少了对其贸易额。
第三阶段,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二月事件”之后,苏联加强了对捷的控制。这一时期,美国通过“非军事行动”来消除或削弱苏联在捷的影响。美国对捷克斯洛伐克实施“隐蔽行动”,即通过隐蔽的政治战、经济战、心理战以及秘密行动和敌对宣传,以此来削弱苏联在捷克斯洛伐克的统治。
总的来说,年美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政策在美苏政策互动之下逐渐形成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遏制政策。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K71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清泉;[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盛发;[J];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01期
吕雪峰;;[J];俄罗斯研究;2007年03期
白建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文武;[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刘国华;[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蒋小兵;;[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庞宝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张永良;刘科伟;;[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张永良;张学琴;郑伟;;[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马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王卓;;[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邱耕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刘大平;[J];北方论丛;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藕香;;[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沈志华;;[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许晓文;;[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王莹;;[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戴茂林;;[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年度)[C];2003年
刘学华;;[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张秀智;丁锐;;[A];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王善;;[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张丽俊;;[A];中华民族的抗争与复兴——第一、二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7年
白积洋;;[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杜娟;[D];南开大学;2010年
张秀阁;[D];南开大学;2010年
李艳娜;[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滕帅;[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孙波;[D];西北大学;2011年
张雪峰;[D];吉林大学;2011年
王瑜;[D];吉林大学;2011年
何文毅;[D];西南大学;2011年
崔海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王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屈怡;[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王丽;[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关玲;[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陈伟;[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戴伦阜;[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罗亦鹏;[D];湘潭大学;2010年
肖瑶;[D];湘潭大学;2010年
王辉;[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董金怀;[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甘茂坤;[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毛锐,于翠萍;[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潘一宁;;[J];东南亚研究;2007年06期
李同成;[J];党史纵横;2005年01期
高建红;[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高建红;[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н·н·奥尔利克,王昌滨;[J];当代世界;1997年05期
高建红;[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建红;[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时殷弘;[J];世界历史;1995年03期
白建才;[J];历史研究;2002年01期
白建才;[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电影文学;2002年11期
吕雪峰;;[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10期
钱运达;;[J];电影艺术;1958年07期
朱伟华;;[J];当代语言学;1983年04期
王笃;;[J];科学大众(中学版);1951年11期
商福家;;[J];人民教育;1953年02期
柳晓城;[J];集邮博览;2004年01期
;[J];世界知识;1951年49期
;[J];中国劳动;1953年01期
斯塔尼斯拉夫·伊奥纳什;波罗;;[J];科学大众(中学版);195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耿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张博;;[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4年
李虹;;[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青年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2006年
庄佩君;;[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雷小生;刘淑春;;[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科技支撑论文集[C];2009年
刘莉莉;;[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李约;;[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彭树燕;;[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董嫣;;[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冯琳;窦玉珍;;[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晏燕;[N];科技日报;2008年
杨东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日本驻华使馆;[N];人民日报;2007年
本报记者 魏春华;[N];检察日报;2002年
周之然;[N];人民日报;2010年
雷炎;[N];中国国防报;2010年
徐蕴海 实习生
马肃平;[N];苏州日报;2010年
陶冶;[N];金融时报;2009年
;[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肖 晓;[N];大众科技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向丽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阮建平;[D];武汉大学;2004年
包惠;[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程雪峰;[D];吉林大学;2005年
王公龙;[D];复旦大学;2005年
张健;[D];复旦大学;2005年
吕雪峰;[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燕玉叶;[D];复旦大学;2008年
赵立莹;[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房建国;[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志花;[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杨娟;[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史界;[D];新疆大学;2005年
王娟涓;[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苍金户;[D];河北大学;2004年
解红丽;[D];苏州大学;2005年
毕云;[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杨晓峰;[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范明丽;[D];河北大学;2006年
郑晓军;[D];吉林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北约东扩的历史由来-中国社会科学网
&&&&&&&&&&&&&
北约东扩的历史由来
——年苏联、美国与东欧
日 09:58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京)2005年06期
作者:郑羽
内容摘要: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郑羽,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秘书长。(北京100007)  内容提要:1999年3月和2004年3月,喧嚷一时的北约东扩已实施了两轮,其新增成员国已覆盖了原华约大多数国家。本文试图详细梳理和分析年间苏联和美国对东欧的政策,阐述在东欧国家政治剧变的同时,其安全政策的根本性转向,从而揭示北约东扩的历史由来。  关 键 词:苏联 美国 东欧 北约 华约  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之后到北约实施的第一轮东扩之前,苏联和俄罗斯政府都曾力图使原东欧(注:苏联解体前,西方学术界通常将该地区称为“东欧”(The East Europe),与我国学术界的概念相一致。此后,他们开始将原东欧地区称为“中东欧”(The East-Central Europe),以区别位于欧洲最东部新出现的独联体国家,因本文论述问题的时段是在1992年以前,故仍用东欧这一地理概念。)地区中立化以及扩大欧安会的安全功能,以确保华约解体后本国的西部安全和重建平衡的全欧安全结构,但这些努力均遭失败。从1994年1月北约启动和平伙伴计划到2004年3月,10年之内北约已实施了两轮东扩,从而对华约解体遗留下的欧洲安全格局进行了根本性的颠覆,其影响范围绝不仅局限于欧洲大陆,而且其进一步东进的步伐难以遏止。回顾和分析年间苏联、美国和有关东欧国家间的政策取向和政策碰撞,能够清楚地把握冷战结束后对国际安全事务产生现实和深远影响的北约东扩的历史由来。  一 年苏联和美国对东欧的政策  1985年3月开始掌管苏联的戈尔巴乔夫的对东欧政策实际上成了东欧剧变的催化剂。在苏联国内推进改革的同时,他也希望东欧国家同样进行这种改革,以此来振兴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并在此基础上重建阵营内部的关系。  虽然赫鲁晓夫也曾经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各党平等,各党有权独立处理自己内部事务,但苏联对1956年的波匈事件的立场和处理方式,说明赫鲁晓夫很难摆脱以往的政策惯性。1968年8月苏联出兵布拉格镇压捷克斯洛伐克的内部改革的行动和政策被西方定义为勃列日涅夫主义。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东欧政策的改革远远超过了其前任,它不仅在理论和实际政策上彻底放弃了勃列日涅夫主义,还主动劝说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人进行国内改革。这一切最终导致东欧发生剧变,两个德国统一,苏联军队撤出东欧,华沙条约组织和经互会解体,美国和北约的影响力全面进入东欧,东欧国家纷纷要求加入北约。  西方学者认为,戈尔巴乔夫明确地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的时间应该是在1987年11月。他在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的讲话中清楚地表达了苏联对东欧政策的调整,而不太可能更早(注:G. R. Chafetz, Gorbachev, Reform, and the Brezhnev Doctrine, Soviet Policy Toward Eastern Europe, , London, 1993, p. 73.)。他们还认为:“在1987年年末和1988年年初,新的对东欧政策的基本原则——戈尔巴乔夫主义——开始出现,就其核心内容而言,这个主义反映了将改革和新思维的原则拓展到苏联与东欧盟国关系中的一种努力”(注:Edited by A. G. Bochkarev and D. L. Mansfield, The US and the USSR in a Changing World, Soviet and American Perspective, San Francisco, 1992, p. 246.)。1987年4月在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访问中,戈尔巴乔夫对这个问题还含糊其辞:“我们诚恳地相信,没有每一个党和国家对不仅是自己的利益而且还有对共同利益的关心,没有对朋友和盟友的尊重态度和对他们利益的强制性的考虑,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功是不可能的”(注:ТАСС новость,Митинг чехославацко-советской дружбы,Речь М. Горбачева,《ПРАВДА》,11 апреля 1987.)。而在1987年十月革命70周年庆祝会上戈氏的讲话则明确阐述了阵营内部关系的新原则:(1)各党无条件的和全面的平等;(2)各执政党对自己国家的事务负责;(3)关注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4)在自愿的和不同领域的合作中相互尊重;(5)所有国家严格地遵守和平共处的原则(注:Речь М. Горбачева,《ПРАВДА》,5 ноября 1987г.)。  戈尔巴乔夫提出的这些新原则是基于他的这样一些思想,因为“不存在可以被所有国家效仿的社会主义样板”,各国共产党必须不受外部干涉地通过改革来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才能发展自己,从而壮大整个阵营的力量。当时的苏联科学院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研究所所长也认为,戈尔巴乔夫调整东欧政策的重要原因在于,像在苏联一样,他希望东欧国家通过根本性的政治改革来取得经济发展的成就,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注:О. Богомолов:Мир социализма на пути перестройки,《КОММУНИСТ》,No. 16,1987.)。  在东欧最早出现的波兰团结工会对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挑战中,苏联严格执行了上述不干涉内政的原则。1989年6月,团结工会在波兰议会上院的选举中取得了100个席位中的99个,苏联的舆论平静地报道了这次华沙条约成员国中这一首次重大的政治变动。  随后在1989年8月举行了团结工会与执政的共产党关于组成联合政府的谈判。8月22日,戈尔巴乔夫在电话会议中劝说波兰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之一拉科夫斯基执行民族和解的路线,随后又默认了团结工会领导的波兰新政府(注:R. L. Garthoff, The Great Transition, American-Soviet Relations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Washington, 1994. p. 398~399.)。同时,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改名为匈牙利社会主义党,将国家名字由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为匈牙利共和国也没有引起苏联方面的任何反对意见。更为重要的是,民主德国共产党领导人昂纳克面对群众的抗议游行准备采取武力镇压时,该党的政治局将其罢免,党的新领导人克伦茨在与戈尔巴乔夫协商之后于日开放了柏林墙。同日,保加利亚共产党撤换了总书记日夫科夫,苏联也没有干预。一周后,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罢免了领导人亚克什,罗马尼亚的政府反对派采取流血手段推翻齐奥塞斯库政权,对这一切苏联政府也未加干涉。  根据西方的统计,当时苏联在民主德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军队仍然有56.5万人(注: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The Military Balance . London, 1988, p. 40~41.),也就是说,苏联仍然有能力以较小的经济代价进行武力干预,而苏联却未动一兵一卒。其原因在于,其一,苏美关系的缓和对苏联减轻国际压力至关重要,而苏联如果出兵东欧会使苏美关系再次出现类似入侵阿富汗后的根本性逆转。在苏联国内面临诸多难题的情况下,这已经变得无法承受,特别是将无法得到当时急需的西方国家,尤其是西欧国家对苏联的经济援助(在1988年10月的10天之内,西欧国家和日本向苏联提供了90亿美元的贷款,超过前3年总数10亿美元(注:J. Feffer, Beyond Detete, New Options on East-West Relations, London, 1989, p. 69.);1990年3月,美国同意西欧国家通过欧洲复兴与开发银行向苏联提供经济援助,同年6月,布什对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联合援助苏联的建议表示拒绝,但不反对其他西方国家这样做(注:R. L. Garthoff, The Great Transition, American-Soviet Relations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Washington, 1994. p. 415.))。其二,出兵只能暂时控制局面,在各国政权已经出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维持东欧的长期稳定则前景渺茫。其三,在剧变之前,苏联政府已经放弃将华约集团作为与北约进行全球争夺的工具,只是希望剧变后的东欧仍然能够成为北约与苏联之间的中立或缓冲地带(注:A. Cottey, East-Central Europe after the Cold War, New York, 1995, p. 14. 后来的事态发展表明,苏联只是在罗马尼亚暂时达到了自己的这一目标。1991年4月苏联与剧变后的罗马尼亚签署的双边条约规定:“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参加反对另一方的军事联盟”,“不允许第三国利用双方任何一方的领土侵略另一方”〔V. Socor, The Romanian-Soviet Friendship Treaty and its Regional Implication, Report on Eastern Europe(RFE/RL), 3 May, 1991〕。此条约没有被罗马尼亚议会批准,罗马尼亚在日正式加入了北约。)。其四,戈尔巴乔夫政府在此之前已经反复声明了“不干涉内政”,“各国有权独立地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以及在“国际事务中放弃使用武力”的原则,从阿富汗的撤军在1989年年初已经完成,再次在东欧使用武力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选择余地。  在东欧发生剧变之后,苏联力图重建全欧洲和东欧与苏联的安全关系。关于全欧洲的安全机制,当时有苏联学者在1990年5月提出了一个两阶段的方案。在第一个阶段(年)建立全欧防止危机和武器控制核查中心,欧共体国家建立的欧洲委员会(the Council of Europe)可以扩展为全欧洲性质的安全协调机构。在接下来的第二阶段,成立常设秘书处和生态、移民以及经济合作的机构(注:S. Karaganov, Architecture for Europe to Ensure the Transition Periods Safely, MOSCOW NEWS, 21~27, 1990.)。在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谈判中,苏联政府也多次提出通过扩大欧安会的职能来建立全欧新的安全机构。关于东欧和苏联之间新的安全关系,苏联则力图通过签订新的包含有不加入任何反对对方的军事机构的双边关系条约来解决。但苏联的这两个方案由于西方的冷淡反应和东欧国家的抵制,都没有成为现实。  1975年欧安会《赫尔辛基最后总协定》签署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的东欧各国边界和两个德国并存的状态已经通过国际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是当时苏联外交的一次重大胜利,这一形势与美国在越南陷入困境和尼克松及其继任者福特政府寻求与苏联缓和有关。里根政府在执政初年除了担心苏联再次干预1981年前后的波兰内部局势外,将主要的外交注意力放在与苏联进行核裁军谈判以及在第三世界反击苏联的扩张上,东欧问题基本上处于里根政府的关注重心之外。1983年上半年,美国国务院开始调整对东欧国家一律敌视的政策,转而采取一种有区分的务实政策。  1983年9月,里根政府的副总统布什在访问匈牙利、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之后,在维也纳发表讲话,首次公开阐述了里根政府对东欧的所谓“区分”政策。布什说:“我们的政策是一个区分的政策,也就是说,我们要看这些国家在多大程度上追求自治的外交政策,独立于莫斯科的指令,多大程度上在政治经济和尊重人权方面扶植国内的自由化。美国将与主张更大的开放性和独立性的国家,如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建立更紧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在指责民主德国、保加利亚和捷克斯洛伐克是封闭和好战的国家后,布什指出:“美国不寻求搞乱或推翻任何政府,但我们支持并将鼓励追求社会人道主义和民主理想的所有运动”(注:The Vice President: Address at the Hofburg, Vienna, Sep. 21, 1983, STATE BULLITEN, vol. 83, p. 22, p. 20.)。但直到1987年以前,美国为了不破坏他们更关注的苏美核裁军谈判的进程,在对东欧政策方面谨慎从事。  1987年年初,声势越来越大的波兰团结工会引起了美国的注意。1987年6月和12月,美国国会两次给团结工会拨款各1亿美元。这些款项被通过秘密渠道送往波兰,为被捕的团结工会领导人的律师辩护支付费用以及资助地下出版物。美国甚至利用拜占庭作为宗教掩护来支持团结工会(注:C. Bernstein, The Holy Alliance, TIME, Feb. 24, 1992.)。美国还通过走私无线电发报机,录像传送设备,用气球从丹麦输送印刷品和通过欧洲自由广播电台等方式支持东欧国家的持不同政见者和进行反苏宣传。  1989年1月,乔治•H•W•布什政府上台后加紧了对东欧的策反活动。在1989年4月团结工会活动合法化的同时,布什访问了波兰和匈牙利,引用戈尔巴乔夫的“自由选择权”的讲话来煽动东欧国家的反对派运动。1989年6月,美国国务卿贝克在巴黎就柬埔寨问题与谢瓦尔德纳泽会晤时,警告苏联在东欧动用武力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同时,当东欧国家分别出现政权更迭后,美国政府和国会开始从两个方面支持东欧国家的剧变,其一,是迅速启动对东欧的国际经济援助;其二,是开始北约与东欧国家的接触,为这些国家提供非正式安全保障承诺。  在经济援助方面,美国在1989年11月邀请瓦文萨到美国国会演讲之后,美国国会在当月末即匆忙通过了《1989年援助东欧民主法案》(Support for East European Democracy Act of 1989),决定立即给波兰和匈牙利拨款10亿美元(注:J. R. Wedel, Collision and Collusion, The Strange Case of Western Aid to Eastern Europe , New York, 1998, p. 18.)。同时,美国不仅组织七国集团召开会议研究援助问题,而且在1989年年底与欧共体组建了包括美、欧、澳、亚4个洲、24个发达国家组成的援助东欧的“24国集团”,美国政府也开始实施较大规模的援助计划,表1反映了无偿援助数量。  表1 年美国对东欧国家的无偿援助(单位:百万美元)        波兰   匈牙利   捷克   斯洛伐克   其他东欧  所有东欧国家                  共和国[*] 共和国    国家[**]经济转轨  448.241   82.598   48.256   38.002    71.256   688.353民主建设   10.045   5.672   2.386   1.768    19.212    39.083改善生活   41.688   16.826   12.914   9.04    37.876   118.344其他     11.899   0.165   0.239   0.135    0.891    13.329总额    511.873  105.261   63.795   48.945   129.235   859.109  资料来源:J. R. Wedel, Collision and Collusion, The Strange Case of Western Aid to Eastern Europe , New York, 1998, p. 200.  *由于上述统计是美国国际开发署在1996年作出的,所以将日分离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分开计算。  **包括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不包含原南斯拉夫联盟各共和国。  此外,在1990年1月到1992年12月,“24国集团”共向东欧国家承诺提供48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包括无偿援助、出口贷款、其他贷款和债务重组等,其中无偿援助为181亿美元。在这24国中,美国承诺提供的数额最大,为46亿美元,其中无偿援助为8.59亿美元。年,欧共体对东欧国家的无偿援助也达到了15.3亿欧元之多(注:J. R. Wedel, Collision and Collusion, The Strange Case of Western Aid to Eastern Europe , New York, 1998, p. 229 and 201.)。  此外,在苏联军队开始撤出东欧的同时,北约的官员开始与东欧国家政府进行频繁的直接接触。例如,1991年2月,一个北约代表团访问了布拉格,同月,捷克斯洛伐克外长回访北约总部,3月,总统哈维尔访问北约总部。波兰总统瓦文萨在1989年11月访问华盛顿之后,月又应邀访问了华盛顿、布鲁塞尔等地,同年7月,再次访问北约总部。1990年11月,北约秘书长沃尔纳访问了布达佩斯,匈牙利总理安托尔呼吁北约为东欧国家提供安全保障,1991年10月安托尔访问了华盛顿,同月应邀访问北约总部。  在东欧国家的新政权要求安全保障甚至要求加入北约,而北约又无法迅速接纳新成员的情况下,为了对东欧国家作出回应,1991年11月初,根据美国国务卿贝克和德国外长根舍1个月前的联合提议,北约成员国罗马首脑会议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NACC)。日,北约和原华约成员国以及波罗的海三国外长参加成立大会,通过了加强安全合作的宣言。  显然,美国及其领导的北约对东欧事务的积极介入,是剧变后的东欧国家敢于坚持要求苏联尽快撤军和迅速解散华沙条约组织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两德统一与苏联从东欧撤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长期存在的苏联驻东欧诸国的军队,是苏联保持在东欧各国军事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在80年代下半期,苏联在民主德国、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都驻有军队。匈牙利的卡达尔(在1956年苏联出兵干预时上台执政)、捷克斯洛伐克的胡萨克(在1968年苏联出兵干预时上台执政)和波兰的雅鲁泽尔斯基(在1981年12月宣布军事管制时上台执政)政权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与苏联的驻军有关。  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部分地从东欧撤军的政策和计划最早形成于1988年。这一年的12月7日,戈尔巴乔夫在联大会议上正式宣布,经过与华沙条约成员国协商之后,苏联决定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撤出6个坦克师,并将其解散。“地面攻击部队和其他附属部队,包括合成攻击支援部队连同其武器系统和作战设备,将从苏联驻这些国家的部队中撤出。苏联驻这些国家的军队将减少5万人和5000辆坦克”(注:Выступление М. С. Горбачева в Организации Объединенных Наций,《ПРАВДА》,8 декабря,1988г.)。当时的东欧各国虽然也开始实施局部改革措施,但剧变还没有开始,东欧各国还没有正式提出要求苏军撤出的问题,因此苏联这一计划被看作“既不是谈判项目,也不是需要核查的项目”的单方面采取的主动行动,其意图是“配合苏联的外交和宣传行动,促使北约裁军,特别是要减少美国在欧洲的驻军。苏联领导人希望与西欧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以便获得金融和技术援助,同时也减少美国在西欧的影响”(注:H, Plater-Zuberk, The Soviet Military Withdrawal from Central Europe, London Defence Studies , London, 1991, p. 1.)。  然而,随着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的激烈变革,苏联军队完全从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撤出的问题,在1990年年初成为苏联与这些原盟国关系中的首要和迫切问题。  苏美关于德国统一的立场与苏联从民主德国撤军。柏林墙在日的开放意味着德国统一实际上已提上日程。在1989年12月的欧安会首脑会议上,戈尔巴乔夫针对德国统一的问题谈到,两个德国是一种现实,是一种历史的决定,德国今后的命运也是如此,但应避免人为地加速这一进程。这是他本人公开表明对德国统一问题的立场,说明苏联当时对德国统一问题的保留态度。很明显,苏联政府当时担心,如果作为北约成员国的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实行统一,华约的安全功能将大为减弱甚至导致解体。在1989年12月初马耳他会谈中得到戈尔巴乔夫不干预东欧事务的承诺后,布什在北约总部布鲁塞尔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不会试图加速(德国统一)这一进程”(注:The President News Conference, Dec. 4, 1989, PRESIDENT DOCUMENTS, vol. 25, p. 1892.)。  ~9日,美国国务卿贝克访问莫斯科,向戈尔巴乔夫表述了美国关于德国统一的立场。在表示理解苏联对安全担忧的同时,贝克坚持认为欧安会不足以保证欧洲安全,统一以后的德国应该留在北约内部,他提出通过“2(两个德国)+4(战后的4个占领国:美、苏、英、法)”的方式讨论统一问题。这一方案在日渥太华东西方首脑会议上得到确认。2月28日,布什在会见了来访的科尔后,给戈尔巴乔夫打电话,再次强调统一后的德国应该留在北约内部。3月18日,民主德国举行了民意测验,大多数人赞成统一。但在月间,苏共政治局的立场仍然是反对统一后的德国继续作为北约成员,这使得5月末和6月初在华盛顿举行的美苏元首会晤仍然没有就此问题达成协议。美国方面提出了9点意见:(1)德国不能开发和拥有核与生化武器;(2)接受现有边界;(3)在若干年内为德国东部的苏军提供财政援助,并且在苏联军队撤回时提供住房费用;(4)在几年的过渡期中苏军继续留在德国东部;(5)北约军队被部署在德国东部;(6)在《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签署后提出德国和其他国家在中欧的最高限额;(7)根据冷战结束后欧洲新的关系状况重新评估和修订北约的战略;(8)在《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签署后加速在欧洲的短程核武器的谈判;(9)加强欧安会的职责和效率。  日,苏共二十八大刚刚结束几天之后,戈尔巴乔夫会见了来访的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苏联方面最终在同意统一后的德国留在北约的问题上作出了妥协。两国还就美国提出的上述9点意见达成一致,苏联军队将在3~4年内撤出德国,德国政府为此提供经济援助,但美国仍然对两国绕过美国最终解决问题颇为不满(注:M. R. Beschloss and S. Talbott, At the Highest levels,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Boston, 1993, p. 240.)。9月12日在莫斯科召开的“2+4”会议就将10月3日作为德国统一日达成一致,有关国家签署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Treaty on the Final Settlement with Respect to Germany),也简称为《2+4条约》(The Two plus Four Treaty)。  《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签署之后,苏德两国在日就撤军问题签署了《关于一些临时措施的协定》(Agreement on Certain Interim Measures),又在10月12日签署了《关于苏联军队在联邦德国临时滞留的条件和分阶段撤军条约》(Treaty on Conditions for the Temporary Stay in and Modalities for the Phased Withdrawal of Soviet Forces from the Territory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规定撤军将在1994年年底以前全部完成。从1990年年末到日,共有62枚战役战术导弹,90枚战术导弹,7900辆坦克,7537辆装甲运兵车,4414门大炮,785架运输和攻击直升机,17艘潜艇和227艘水面舰只以及351274名军人(包括家属约120万人)从统一后的德国撤出。俄罗斯专家认为留给德国的营房等设备价值约300亿马克,而德国为新建营房提供了78亿马克的赠款(注:V. Litovkin, 10th Anniversary of Russian Withdrawal from Germany, http: //www. cdi. org/russia/320-18. cfm.)。  苏联从波兰撤军与苏波关系。在波兰政权更迭之前,如表2所示,苏联在波兰的驻军大约有40000人。在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波兰的全国性工会组织团结工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已经成为波兰政治生活中一支强大的力量。当1989年春季团结工会与波兰共产党召开圆桌会议就政治改革问题举行谈判的时候,波兰共产党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力图不触动与苏联的军事关系,保持对军队的控制,1989年10月,苏联和波兰发表的联合宣言强调了“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然而,形势很快就出现了变化。  表2 1988年苏联在东欧四国的驻军数量           民主德国      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指挥机构      驻德国(西部)    南部集群    中部集群     北部集群          集群,5个军部坦克师(个)     11个,另有5个独立   2        2         1            坦克团摩托化步兵师(个)  8个,1个炮兵师    2        3         1炮兵营(个)        5                1空军        1个歼击机大队,   1个歼击机大队  1个歼击机大队,  1个攻击直升机团          5个攻击直升机团           2个攻击直升机团导弹部队       7个飞毛腿旅,            2个飞毛腿旅    1个飞毛腿旅           1个SS—23旅总人数(万人)      38        8        6.5        4  资料来源:根据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The Military Balance , London, 1988, p. 40~41编制。  月,柏林墙最终开放,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先后出现政权更迭,共产党失去了执政地位。1990年1月上中旬,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政府相继要求苏军从这两个国家撤出,同时,双方波兰国内也开始出现要求苏军撤走的群众示威游行。1月中旬,瓦文萨会见苏联驻波兰大使,提出苏军应该在1990年撤出波兰。但这时波兰总理马佐维耶茨基对苏军撤出的问题仍然持谨慎的态度,他的担忧已经不再是苏联的武力干涉,而是统一后的德国是否会索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割让给波兰的德国领土,马佐维耶茨基政府希望在波兰的苏军能够为他的国家提供安全保障。而苏联政府在1990年2月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2+4”会谈中及同年4月戈尔巴乔夫与雅鲁泽尔斯基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都表明,支持波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注:A. Cottey, East-Central Europe after the Cold War, New York, 1995, p. 29.)。  在1990年6月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2+4”会谈期间得到德国政府关于不改变德波边界的明确承诺之后,同年9月,波兰议会上院通过一项决议,要求苏联尽快撤军,波兰退出华约的军事机构。苏联驻波兰大使在这时也接到了波兰方面的通知,要求开始全面撤军的谈判。10月中旬,波兰外长访问了莫斯科,双方达成协议,决定在年底前开始撤军谈判并签署一个友好合作条约来代替原有的互助条约。在国内要求尽快解除与苏联的同盟关系的压力下,波兰政府于1990年11月在莫斯科与苏联就撤军问题开始谈判。波兰方面希望苏联在1991年年底以前完全撤军,双方的有关协议应该在苏联经过波兰领土逐步撤出德国之前达成,因为当时波兰担心苏联想在波兰保留一部分空军和侦察部队,而苏联最高苏维埃则拒绝了波兰的建议。  这时苏联内部开始感到华约的解体可能会导致东欧国家全盘倒向西方和反苏倾向的加强,因此拒绝了关于召开华沙条约成员国元首会议的建议。1991年1月,苏共中央国际部的一份报告认为,“要利用东欧地区对苏联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作为实现我国战略目标的工具”,即确保该地区的中立化(注:A. Cottey, East-Central Europe after the Cold War, New York, 1995, p. 14.)。然而,在西方的积极支持下,1990年12月当选波兰总统的瓦文萨,在1991年1月与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领导人讨论三国撤出华约的问题。面对东欧国家的联合行动,戈尔巴乔夫再次作出让步,同意在日以前解散华约的军事机构,华约本身的命运由1991年7月的布拉格华约成员国元首会议决定,以换取这些国家在与苏联签署新的双边条约是能够与苏联保持有限度的安全合作,但苏联方面的这个政策仍然被三国所拒绝。1991年3月,由于联邦德国政府为苏联的撤军提供了大量贷款援助和无偿援助,苏联方面不能推迟从德国逐步撤军的日程,同意开始从波兰撤军以换取波兰同意驻德苏军经过波兰回国,因而,在1988年主动裁减驻东欧部队之后,第一批驻波兰的苏军在日开始撤出。  苏联与波兰日在莫斯科草签了撤军协定,规定在日以前全部撤出作战部队,6000人的后勤保障部队留下来帮助苏军从德国撤出,期限为1993年年底,并放弃了关于新的苏波双边条约中关于安全条款的要求。1992年5月,叶利钦与瓦文萨在莫斯科正式签署了该协定,最后一批原苏联的作战部队在日撤出了波兰,日最后一批原苏联后勤部队撤出波兰。  苏联从捷克斯洛伐克撤军与苏捷关系。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苏联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驻军1988年为80000人,1990年为50000人左右(注: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The Military Balance , London, 1988, p. 40; , p. 39.)。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公民论坛(Civic Forum)领导人哈维尔指示其顾问会见苏联驻捷大使馆官员,提出最早的撤军要求。一个月后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失去政权,哈维尔政府宣布已开始与苏联进行全面撤军的谈判。当时捷方希望苏军的大部分在1990年5月底以前撤出,同年年底以前全部撤出。日,哈维尔与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举行会晤时考虑到快速撤军面临的财政问题,两国达成协议规定苏联在日以前完成分阶段撤军,同时双方签署了一个以“平等和相互完全尊重各自的国家主权”为基本精神的联合宣言。1991年1月苏联政府想用武力压制立陶宛的独立力量时,哈维尔试图联合波兰和匈牙利一起退出华沙条约,由于波兰反对而没有实现,但三国一致拒绝在与苏联签订新的双边关系条约时与其保持任何军事安全合作关系。1991年6月末,苏联根据双边协定如期全部撤出了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军队。  苏联从匈牙利撤军与苏匈关系。1989年12月,匈牙利国民会议首次提出苏联驻军应该在1990年年底以前全部撤出,但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拒绝这一主张,认为这一进程应该与正在进行的欧洲常规武装力量谈判联系在一起。1990年1月,戈尔巴乔夫政府同意从捷克斯洛伐克撤军使匈牙利内部再次提出该问题。日,匈牙利总理与苏联总理雷日科夫会谈后宣布双方已经同意苏联尽快撤走驻匈军队(注:Z. D. Barany and A. Reisch, H Withdrawal of All Soviet Troops by End of 1990 Demand, REPORT ON EASTERN EUROPE, 9 February 1990.),两国的撤军谈判从2月正式开始。在匈牙利方面同意为撤军购买燃料和设备之后,双方在3月达成了苏军在日之前全部撤出的协定。  匈牙利的中派联盟——匈牙利民主联盟在月的选举中获胜加速了匈牙利退出华约的进程。当时的匈牙利总理安托尔在华约1990年6月的首脑会议上要求尽快重新评估华约的性质、功能和活动。随后,匈牙利国防部长宣布不再参加华约的军事演习和本国部队退出华约联合司令部。1990年秋季,由于撤军中的问题,苏联暂停能源供应以及苏联反对匈牙利撤出华约,两国关系一度紧张。匈牙利政府开始寻求北约的安全庇护。1990年11月,在北约秘书长沃尔纳访问布达佩斯期间,匈政府敦促北约宣布向东欧国家提供安全保障。1991年1月,匈牙利议会呼吁与欧共体和北约建立更紧密的和制度化的关系。在苏联对要求独立的立陶宛采取行动后,匈牙利试图联合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一起退出华约,并一起拒绝在新的双边条约中保留安全条款。  随着日苏联最后一批部队撤出匈牙利和华约在同年7月1日彻底解散,匈牙利与苏联的军事安全关系也最终结束。1991年10月在华盛顿会见美国总统布什时,匈牙利领导人表示,现在“正是北约将其安全保护伞扩大到中东欧的好时机”(注:A. Cottey, East-Central Europe after the Cold War. New York, 1995, p. 98.),其力图加入北约的安全政策取向已相当明确。  在与上述4国就撤军问题进行谈判的同时,苏联政府比较迅速地将部署在这4国的中短程核导弹撤回国内(在波、匈、捷的核导弹于1990年年初撤回,在民主德国的核导弹于年撤回)。  总之,分析年间苏联和美国与东欧关系的深刻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东欧国家迅速向北约靠拢,纷纷提出加入北约的要求的历史过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新政策,对东欧国家的内外环境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就其内部而言,戈尔巴乔夫对东欧改革的敦促虽未能推动东欧共产党实施重要的改革行动(特别是在民主德国和罗马尼亚),但确实使这些国家无法继续对反对派运动采取严厉的压制措施,从而为反对派迅速壮大力量并最终夺取政权提供了宽松的政治条件。就其外部而言,苏联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平静地对待波兰反对派1989年6月控制议会上院的几乎全部席位——东欧反对派和平夺权的先河,也使东欧各国至少在1991年1月以前不再担心苏联会进行年那样的军事干预。  (二)美国在东欧国家进行的煽动活动,秘密和公开提供的积极援助滋养了这些国家内部的反对派运动。美国对苏联在东欧政策的牵制,美国和北约与东欧新政权的频频接触,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的建立,在外部支持了东欧国家包括申请加入北约在内的新的安全政策取向。  (三)对剧变后的东欧各国而言,与西欧邻国相比经济上的落后,国家主权几十年中受到的限制,政治上的小兄弟地位,使这些国家无法接受继续留在哪怕是改革后的华约内部。1991年年初苏联政府在立陶宛采取的压制独立要求的措施,使这些国家更加不愿意与苏联签署包含安全条款的新双边条约(惟一与苏联签订了此种条约的罗马尼亚,其议会拒绝批准该条约)并要求尽快解散华约。而苏联出现的八一九事件则使这些国家彻底放弃了一度提出的中立或芬兰化的安全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向西方靠拢和加入北约的安全政策。  需要强调的是,剧变后中东欧国家即要求加入北约,不仅仅是一种安全政策取向,与其申请加入欧盟的努力相一致,是其进入西方大家庭的缺一不可的平行的两条轨道。同时,申请加入北约向西方世界全方位表明了东欧国家的自我国际定位,也会使它们在经济转型时期更容易获得西方的经济援助。  随着驻东欧苏军的逐步撤出,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在1991年6月和7月(注:日华约军事机构解散,7月1日政治机构解散,存在了36年的华沙条约组织彻底解体。)相继解散,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东欧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主导地位丧失殆尽,战后几十年间苏美在欧洲进行的外交和军事角逐宣告结束。除了东欧国家对其不可替代的能源依赖以外,俄罗斯已经没有能力影响昔日盟国的安全政策和经济政策发展趋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阻挡北约和欧盟东扩的斗争中处于束手无策的境地。^NU1
  责任编辑:王萍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原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登山组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