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风湿?李氏祛湿李延济止痛祛湿汤专门治疗风湿的是么

聚健康视频和笔记:董宜华,风湿,五枝汤,祛湿,风邪
我的图书馆
聚健康视频和笔记:董宜华,风湿,五枝汤,祛湿,风邪
董宜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批特聘临床主任专家。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令人震惊:中国人患风湿病的比例高达17.39%,超过1/6。这个数字的概念就是,平均每个6口之家中就有一位家庭成员正在被风湿疼痛折磨。也许这个病痛煎熬着的六分之一,就是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可能正是你年轻的儿女!
我们要警惕风湿的前兆,将疾病中途拦腰斩断,不让其流窜五脏危及性命。中医讲:气属阳,血属阴,手脚麻表明气虚,手脚木表明血淤。沾染风湿首先是感到麻,继而稍感疼痛,再进一步的症状就是木。除此以外,身懒懈怠,什么都不想干,也不想吃饭,无精打采,同时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风湿侵入体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人得病的三种因素:外因:六淫,风、寒、署、湿、燥、火。内因:先天因素、先天不足,如不满月孩子;后天疏于调理,没有养补好。不内外因:跟内、外因都无关,是人为因素,本来可以预防,却没有防范。
人体虚时,如月经期、大病初愈,最容易引起风湿;现在风湿病从十几岁的孩子到八十岁的老人都有,不分男女、不分年龄段;春天是风湿病的高发期,首先是脖子、项、肩膀、肩胛、手,先由肚子以上开始,有麻、疼、木的感觉,接着往下身走到腰部以下,窜至腿部,病情加重。这种情况就要去风湿免疫科检查血沉或者尿便,及时治疗。
比如开始手指尖儿有点麻,接着疼,后到肩膀,还会窜到全身,因为风善行数变,容易变化。风湿的特点是先有风,春天风多,但风不能独伤人,它得找一个“对象”,带着湿、寒这两个同伙儿,才能伤人。由风带着湿邪游走全身,时而肩膀疼,时而腰疼、腿疼等,进而引起全身的病变。
麻、疼、木只是风湿的初始阶段,如果不及时治疗,风湿会游走到五脏,侵入五脏后,人就不会再感觉得到疼了,这时的风湿就很难再治愈。《黄帝内经》中描述说:“风湿入五脏者死”。
入心会导致风湿性心脏病、窦性心律不齐;入肝会导致抑郁症、强迫症;入脾会导致腹水、肚胀;入肺会导致肺炎、胸膜炎;入肾会导致肾病综合征、肾炎、尿毒症。
春天易入肝,表现症状为伸不开手;夏天易入心,表现症状为血凝、恐悸、心疼;伏天易入脾,表现症状为肉疼、四肢无力;秋天易入肺,表现症状为皮肤疼、咳喘;冬天易入肾,表现症状为干疼、手脚不能碰。
洗脚祛湿-五枝汤见下图
图:五枝汤
桃枝通血脉;柳树可以预防风湿;桂枝能温通;桑树是东方的神树,入肝效果很好,桑树一身是宝,吃桑葚还补肾;槐枝是入肾的。五种树枝可以入五脏,预防风湿病的侵入。
聚健康视频和笔记:董宜华,风湿,五枝汤,祛湿,风邪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 治疗风湿病的经 痛风 脾虚 痰湿 养脾胃就是养元,养元就是养命
国医大师祛湿金方,77年从医总结,个个对症,没有去不掉的湿气!天暑下逼,氤瘟蒸腾,雾露雨淋,是天之湿;处卑湿之地,江河湖海之滨,是地之湿;暴饮暴食,过嗜茶酒,恣食生冷,是人之湿;天地之湿伤人,多为外湿,而饮食所伤,多为内湿。路志正,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湿之论述,始于《内经》、《难经》,湿病之名可追溯到《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湿证最早见于《景岳全书·湿证》,专论有薛雪著述《湿热病篇》。路志正教授博学诸家,主张不独南方有之,北方亦多湿邪,辨病多从内外分证、三焦辨治。路老内科常用祛湿辨治金方十二法,77年的从医总结,对症下药,药到病除。1、湿蕴胃腑症状:胃脘痞闷不适,食后胀满,恶心欲吐,纳呆食少,呃逆时作,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滑或濡。治则:芳香化浊,和胃降逆。处方:姜半夏10克,枇杷叶10克,藿香12克,苏梗6克,白蔻仁(后下)6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杏仁6克,生姜3克。加减:苔白厚腻者,加草果6克;苔薄黄腻者,加竹茹12克,芦根15克;苔黄厚腻,口黏苦者,去苏梗,加黄芩6克,黄连3克;呕苦、嘈杂者,加吴萸3克,黄连6克。呃逆、呕吐甚者,加刀豆12克,旋覆花(包)10克。2、湿热蕴结症状:胸膈不适,脘腹胀满,肢体沉重,口干苦而黏,大便黏滞不爽或便秘,小便黄浊或短赤,午后身热,心中烦热,舌淡红或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则:清热祛湿,调中行气。处方:黄连6克,栀子3克,豆豉6克,厚朴10克,藿梗10克,半夏9克,茵陈12克,白蔻仁(后入)6克,杏仁10克,滑石(包)15克,通草6克。加减:湿重于热者,去栀子,减黄连为3克,加草蔻10克,热重于湿者,加黄芩9克,连翘6克。大便黏滞不爽者,加败酱草12克,枳实10克;大便秘者,加槟榔片6克,生大黄(后下)1.5克。3、湿困脾土症状:脘痞腹胀,周身倦怠,肢体沉重,纳谷不馨,厌油腻,口黏,吐白痰涎沫,大便黏滞不爽或溏泄,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滑。治则:芳香醒脾,燥湿行气。处方:佩兰10克,藿香12克,苍术9克,砂仁(后下)3克,厚朴9克,白芷6克,大腹皮9克,陈皮9克,茯苓12克,泽泻6克,六一散(包)12克,桔梗6克。加减:头昏蒙不清者,加蔓荆子6克;带下清稀者,加炒荆芥穗9克,炒薏苡仁20克。肢体沉重较甚者,加防风、防己各6克,去肌表经络之湿。展开剩余69%&4、寒湿中阻症状:脘腹胀满,隐隐作痛、遇寒则甚,得热痛缓,泻下清稀,纳呆食少,口淡不渴,周身沉重,肢体酸楚,舌淡苔白滑腻,脉沉迟。治则:温中散寒,燥湿行气。处方:厚朴9克,干姜6克,草蔻仁(后入)6克,苍术12克,陈皮9克,茯苓12克,泽泻6克,广木香(后下)6克。加减:兼寒湿外侵,身冷恶寒,肢体酸痛者,加苏叶9克(后入),羌活9克。兼肝经虚寒,出现胸胁不适,痛连少腹,妇人经来腹痛者,去砂仁、泽泻,加乌药9克,醋元胡10克,当归12克。5、脾虚湿困5、脾虚湿困症状:脘痞腹胀,食后为甚,头重昏蒙,面色萎黄,神疲肢倦,懒于动作,口淡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腻,脉细弱。治则:益气健脾,化浊祛湿。处方:太子参12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半夏9克,陈皮9克,砂仁(后入)4克,扁豆10克,藿香6克,佩兰10克,生姜3片。加减:气虚下陷,脘腹重坠者,去扁豆、藿香、佩兰,加黄芪15克,炒枳实9克,升麻6克。头蒙较甚者,乃清阳不升,加荷叶6克,葛根10克。有食滞者,加焦三仙30克,香橼皮9克。6、湿邪弥漫,中上同病症状:胸膈痞闷,脘腹胀满,头昏沉重,厌食纳呆,口中黏腻,渴不欲饮,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治则:宣肺理气,健脾祛湿。处方:藿荷梗(各)12克,杏仁(去皮尖)9克,豆豉9克,佩兰12克,白蔻仁(后下)6克,半夏9克,厚朴9克,茯苓12克,竹叶6克,枇杷叶10克。加减:胸膈痞闷较甚者,去豆豉、竹叶,加枳实9克,香橼皮9克。肺气上逆,咳嗽有痰者,去豆豉、佩兰、竹叶,加前胡10克,陈皮10克。胃气上逆而呕者,加旋覆花(包)10克,生姜6克。湿邪化热者,加黄芩6~9克。7、湿蕴膀胱7、湿蕴膀胱症状:小腹胀满,小便频数,淋沥赤涩,尿道疼痛或点滴不通,口黏口苦,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祛湿,通利膀胱。处方:瞿麦12克,萹蓄12克,木通10克,滑石(包)15克,车前子15克,竹叶9克,栀子9克,甘草梢6克。加减:如尿中带血者,为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加小蓟15克,蒲黄(包)12克,生地15克。如小便黄赤混浊,或如米泔水样者,加萆薢12克,黄柏9克。8、湿邪中阻,肝脾不和症状:胁肋胀满,脘腹痞闷,隐痛不适,痛甚则泻,泻后痛减,复如故。体倦乏力,纳呆呕逆,舌淡苔白腻,脉虚弦,重取无力。治则:疏肝缓急,燥湿运脾。处方:柴胡12克,枳壳10克,青陈皮(各)9克,苍白术(各)10克,薏苡仁15克,防风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加减:脾气虚者,加太子参12克,茯苓12克。中阳虚寒者,加干姜3克,草果6克。如出现嘈杂泛酸,呕吐苦水,舌边红,口干黏苦者,则为湿热内蕴,胆胃不和,宜合黄连温胆汤加减。9、湿热阻滞肠道症状:下痢赤白脓血,肛门灼热,腹痛腹胀,里急后重,身热心烦,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燥湿,调气行血。处方:黄连9克,黄芩10克,大黄(后下)3克,赤白芍各12克,当归12克,广木香(后下)9克,槟榔6克,葛根12克,甘草6克。
加减:如湿邪偏重,下脓多于下血,身热不甚,脘痞呕恶,苔白腻者,上方去大黄,加藿香12克,苍术6克。如热毒较盛,下血多于下脓,血色鲜红,壮热烦渴,舌红苔燥者,宜加白头翁12克,败酱草15克,银花15克,赤芍改丹皮。10、湿阻肝胆,蕴热发黄症状:胸胁满闷,两肋痛胀,身目发黄,脘痞腹胀。口干黏苦,恶心呕吐,纳呆,四肢困重,小便黄浊,大便不调,舌淡苔薄黄腻,脉沉弦滑。治则:疏肝缓急,燥湿运脾。处方:柴胡12克,枳壳10克,青陈皮(各)9克,苍白术(各)10克,薏苡仁15克,防风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加减:如湿郁化热,热重于湿者,去川朴、苍术、川楝子,加黄芩10克,龙胆草6克,车前子(包)12克。如胁痛较著者,去泽泻,加元胡9克。如为寒湿下注,少腹拘急,睾丸坠胀者,上方去茵陈、泽泻,加干姜6克,乌药10克,盐茴香12克,以暖肝散寒,行气化湿。11、湿邪蕴阻,脾肾阳虚湿蕴胃腑症状:脘腹痞闷不适,时发凝痛,得热则缓,纳呆运迟,面色白光白,神疲懒言,周身困重,肢冷畏寒,大便溏泻,腰背酸楚沉重,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腻,脉沉迟尺弱。治则:补益脾肾,温阳化湿。处方:附子(先煎)9克,炮姜6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党参10克,厚朴6克,广木香(后入)6克,炙甘草4克。加减:如泻利次数较多,清稀如水者,加猪苓12克,泽泻10克,增加利水渗湿之力,利小便而实大便。如以腰背酸楚疼痛症状明显者,加桑寄生15克,山药12克。12、湿阻胞宫,带脉不利症状:带下量多,或色白清稀,如涕如涎,或带下黄浊,腥臭。腰膝困重酸软,少腹坠胀,肢体倦怠,苔腻,脉缓滑。治则:白带,健脾燥湿止带;黄带,清热燥湿止带。白带方:白术各12克,陈皮12克,薏苡仁15克,车前子(包)12克,山药15克,炒荆芥穗9克,生龙牡(另包,先煎)20克,柴胡12克,茯苓15克,泽泻9克,甘草6克。加减:有头昏沉重,或头蒙不清者,去泽泻,加川芎6克,天麻6克。少腹胀痛较著,遇寒痛甚者,上方去车前子,加炮姜6克,乌药10克。如伴面色萎黄,气短乏力。舌淡胖有齿痕者,乃脾气虚弱,上方加太子参12克,甘草改为炙草。黄带方:黄柏10克,芡实15克,车前子(包)15克,椿根皮12克,薏苡仁15克,泽泻9克,川楝子10克,山药18克。加减:带下色赤者,加鸡冠花15克,丹皮12克,以清热凉血。外阴搔痒,或有外阴湿疹、溃疡者,加用自拟“带下外洗方”:苦参30克,马鞭草30克,车前草20克,黄柏15克,蛇床子15克,白矾10克。煮沸20分钟,先薰后洗,1日2~3次湿邪伤人最广,引发百病,西医难治,中医调理有优势,路老祛湿12大金方,更是中医权威医家名方,赶紧收藏吧,从此没有去不掉的湿气。往期文章回顾(点击标题)1.经络不通,补什么都没用!只用一招:经络通畅百病消!2.85岁仍鹤发童颜,精力充沛,国医大师的一杯保健茶,气血双补!3. 你的身上有8个“暖气”开关,一按就暖和!编辑 | 郏县百草堂大药房
有的面色苍白,口唇没有一点光泽;有的过于消瘦,好像一阵风就能吹倒了;有的很胖,看似体格庞大,但一点都不结实;还有的说话有气无力,精神不振,年纪轻轻却未老先衰……多是由于他们的脾胃功能受损所造成的。因此,要知道脾胃好不好,常看以下几个部位:口唇一般来说,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干湿适度,润滑有光;而脾胃不好的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爆皮、裂口子。
口臭、龈肿痛等症状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有关。另外,睡觉时会流口水,也是脾气不足的一种表现。鼻子脾胃的经脉和人的鼻子相连。鼻腔干燥、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大多是脾胃虚弱所导致的。鼻翼发红的人,多有胃热;鼻头发青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不好。眼睛脾胃不好容易气血不足,进而影响到肝,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睛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另外,脾和人体液的吸收关系很大,如果常出现眼睛红肿、脸肿等现象,也可能是脾的问题。耳朵脾胃虚弱会导致人的肾气不足,常常表现为耳鸣甚至耳聋。此外,很多人的脾胃不好,是由过度劳累或情绪引起的。尤其是春天,肝火旺盛,人往往易怒。脾胃失调的人,春天常常觉得身上没劲儿、手脚冰凉、有时还会拉肚子。脾胃受伤五脏都遭殃脾胃出了问题,很可能连累五脏。中医里有一句话,“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脾胃健康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心与脾心与脾就像一对母子,心脏病要从脾胃治。脾负责统筹人的气血,供养心脏。一旦脾出了问题,不能益气生血,就会导致人的心血失调,引发心脏疾病。肝与脾肝与脾胃互相影响。常有病人告诉我,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胃肠药也不管用。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的肝郁气滞有关,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反过来,脾胃也会影响肝脏,比如脂肪肝出现的根源就在于脾胃无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垃圾处理困难,堆积在肝脏里,从而影响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肺与脾脾胃虚最先影响肺。肺像个“宰相”,专门辅佐心脏这个“君主”。肺通过管理体内的气,协助心脏治理全身。然而,肺气的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脾胃虚的人往往会导致肺气虚,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肾与脾脾虚往往肾也虚。人的精力充沛肾气就充足。肾的精气强弱,还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营养滋养肾脏有关。长期脾虚会导致肾虚,表现为心里烦热、容易盗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凉。胃生病大多和人饮食不节制有关,脾生病则与人过度劳累有关。虽然脾胃生病的起因不一样,但必须一起养。
脾胃有四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四怕生气。生冷的食物,如各种冷饮、生的蔬菜水果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此外,脾胃最怕撑,饥一顿,饱一顿对它伤害最大。多动脚趾养脾胃我经常让脾胃不好的病人多动脚趾,相当于按摩脾胃二经。上班时,可以边工作边用脚趾抓地、抓鞋底,每次抓5分钟。或者在洗脚盆里放一些椭圆形、大小适中的鹅卵石,边泡脚边用脚趾抓石头。脾胃喜欢细碎的食物脾胃和老奶奶一样喜欢细碎的食物。国外有研究证明,如果每口食物都能做到反复咀嚼,坚持几十年,你的健康状况就会明显好于同龄人。春夏秋冬各有养法春天少吃酸,多吃点甜味食物,如山药、香蕉、大枣等,以养脾脏之气。夏天湿气较重,多吃豆类健脾利湿,同时少淋雨、少贪凉。从立秋开始多喝粥,粥最健脾。冬季寒冷,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平时最好早睡晚起、多晒太阳,让身体温暖,是保护脾胃的最好方法。有些药最伤脾胃很多西药都会刺激肠胃,比如硫酸亚铁、氨茶碱等会让人恶心、呕吐;胍乙啶、心得安等会引起腹泻。阿司匹林、水杨酸钠、消炎痛等会诱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导致出血。一些苦寒类的中药,如板蓝根、六神丸等,虚寒体质、经常拉肚子的人不宜久服。笑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人愤怒、怨恨或焦虑时,胃和脸一样充血而发红;人悲伤、沮丧或忧郁时,胃就变得苍白,胃液分泌不足,活动也减少。
中医也认为,不良情绪会影响肝的调节功能,进而会影响脾胃。可见,学会笑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调理脾胃的办法1.做腹疗用太极旋摩的推拿法,疏通肠胃,促使内毒素排出体外。再用栾氏腹部推拿十八法:疏通--任脉,带脉,冲脉之气。2.拍八髎拍八髎会使交感神经系统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加快结肠蠕动,使体内废气排除。
调理脾胃的办法1.做腹疗用太极旋摩的推拿法,疏通肠胃,促使内毒素排出体外。再用栾氏腹部推拿十八法:疏通--任脉,带脉,冲脉之气。2.拍八髎拍八髎会使交感神经系统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加快结肠蠕动,使体内废气排除。3.拔罐以神阙穴为中心,上下取:建里,下脘,水分,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左右取:天枢,大横,带脉;下肢取:足三里
4.食疗老生姜+红糖+大枣当茶饮5.中成药理中丸,开胸顺气丸,香砂六君丸6.笑和好朋友郊游,开怀大笑。想,让自己高心的事。
7.仙人揉腹揉腹保健法又称为“内壮法”,即通过一整套简单有序的轻柔按摩方法,使内脏元气汇聚,气血运行通畅,而达到“内气强壮”的目的.实践表明,这种“揉腹”的方法非常神妙,操作简便,又治大病。此外,“仙人揉腹”是在睡觉前、起床前进行,既不花钱,也不费什么气力,很容易坚持。有病者治病,无病者保健。第一图,用两手中三指按在心窝(剑突下凹陷处)部,而后自左向右顺着转圈揉按二十一次,再自右向左反着揉按二十一次。(图1)
第二图,用两手中间三指从心窝部向下顺揉,一边揉一边走,揉至脐下耻骨处为止。(图2)
第三图,用两手中间三指从耻骨处处分别向两边揉,一边揉一边走。揉至心窝部两手汇合处为止。(图3)
第四图,用两手中间三指从心窝部向下直推至耻骨处二十一次。(图4)
第五图,用右手从左边转圈揉按脐腹部二十一次,再用左手从右边转圈揉按二十一次。(图5)
第六图,用右手把右助下腰肾处——拇指向前,余四指托后——稍用力捏定,用左手中间三指从左乳处向下直推至大腿根部二十一次。完了,再按此法捏推左边(图6)
第七图,做完前面各节后,起身趺坐(亦称“双盘”,即双足交叠而坐。双盘有困难者也可采用“单盘”或自然盘坐姿势)两手拇指尖压住无名指根部横纹,余四指自然弯曲,分按在两腿膝盖上,双脚十趾也稍弯曲,然后以肩胸部自左向前、由右向后摇转二十一次。完了,再按前法自右向前、由左向后摇转二十一次。前面的方法如图摇转身体,摇转时,向左即将肩胸部摇出左膝,向前即接伏于膝上,向右即摇出右膝。无论向前弓腰还是向后撤身,都应以摇转
(一)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  1 燥邪是发病的关键,津亏是病理的基础:《医门法律》云:“燥胜则干。夫干之为害,非遽赤地千里也,有干于外而皮肤皴揭者,有干于内而精血枯涸者,有干于津液而荣卫气衰,肉烁而皮肉著于骨者,随其大经小络所属上下中外前后,各为病所。”因此,本征的病位可随燥邪所客经络脏腑部位而不同。干燥综合征之燥与一般六淫燥邪致病截然不同,与季节无明显关联,起病隐匿,病程冗长,且缠绵难愈。口眼干燥的程度远非一般燥邪所能解释,其干燥之重,需随身带杯,说话、进食时频频饮水。本病燥邪邪势猖獗,可引起广泛的内脏(如肺、肾、肝)和结缔组织病变,常伴有四肢关节疼痛。路志正教授认为,口鼻咽干、双目干涩、肢体关节隐隐作痛、屈伸不利等症与中医燥痹相似,发病与素体禀赋不足,或阴虚或阳疏,或过食辛燥之品,感受外邪,多从燥化,津枯液涸而致病。叶天士云:“温自上受,燥自上伤,理也相等。”燥邪上受,则先客于颜面,灼伤五窍,先耗五液,汗、泪、唾、涕、涎减少,故见口咽鼻眼干燥。汗、泪、唾、涕、涎为五脏所化生,若燥伤脏气,气不化津,则五液减少。《通俗伤寒论》云:燥“先伤肺经,次伤胃液,终伤肝血肾阴。”肾主水液,主一身之津液和一身之阴,燥痹的发生与肾脏的病变关系密不可分。肾气壮实则津液充足,肾气虚衰则全身津液也衰,五液的化生亦全赖于肾阴的涵养。肾为先天之本,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嗜食燥热之品,内生热毒致阴分素亏,或一旦感受外邪,多从燥化,损伤津液,引发燥痹。肾主骨,本病除表现津液不足证候外,常并发骨关节病变如关节疼痛、指趾关节变形、齿浮松脆枯暗、碎片脱落,或剩牙齿残根。另外,肾主生殖、主胞宫,40岁以上妇女肾气渐衰,天癸将绝,肾水渐枯,又经过经、带、胎、产,肝肾易亏,更易发本病。肝主筋,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则拘挛作痛,此种疼痛病势慢,乃血虚不荣而痛,病程长久不愈;或治疗失误,过用寒凉之品,则“穷久及肾”,阳气虚衰,肾阳不振。然湿热内蕴、津液不布也是引起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症状表现不仅口眼干燥,还可见患者肢体沉重、困倦乏力、头目眩晕等湿郁热遏征象。燥邪延绵日久必入血分。《素问玄机原病式·论燥》中言:“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中医学认为,津血同源,燥恋日久,必耗阴血;津液的周流敷布乃是其常,一旦气血失运,津布障碍,不得上承或外布,则可燥结成痰,脉络瘀阻,瘀血内停。此外,肝郁化火,一则灼伤津液,另则疏达失调,肝郁气滞而致血郁血瘀。因此,干燥综合征常还可见到皮下紫癜、皮下结节、涎腺肿大、肝脾肿大、齿衄、鼻衄、肌衄、尿血等症。2 谨守病机,滋阴润燥,灵活变通:《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燥者濡之”,“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甘苦”。叶天士指出:“上燥治气,下燥治血,慎勿用苦燥之品,以免劫烁胃津”,这是治燥的一般规律。路教授认为,燥痹以阴血亏虚,津枯血燥,筋脉关节失濡为主要病机。津液耗伤,其象在表,实为五脏之虚损,肺失宣发则水气不能肃降而少涕,脾失升降而少涎,心阴不足而少汗,肝血暗耗而少泪,肾水亏损而少唾,胃肠津液干涸,三焦气化失司,以致外有经脉气血痹阻,关节肌肉疼痛,内有津亏液燥,脏腑阴精不足。燥(热)邪是干燥综合征发生的启动因子,治疗上就应抓住这一病理核心,以挽救和保护腺体功能,使津液得生,源流不断,水津四布,其燥自除。因此,治疗上强调滋阴润燥生津,这一治则基本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滋阴润燥应以甘寒凉润为主,慎用苦寒,也不宜过用滋腻之品。正如吴鞠通所言:“不知苦先入心,其化以燥,服之不应,愈化愈燥。”干燥综合征常伴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故应配合其他治法,才能相得益彰。施治时一定要谨守病机,机圆法活,方因证变,药随方遣,真正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根据辨证,本征在临床上常可见到肺脾(胃)阴虚、津液亏乏证;心肝血虚、筋脉失荣证;肝肾不足、痰瘀痹阻证。故治疗时应酌情运用补气、养血、活血、清热、祛风、温阳、通络等法,不能一味追求滋阴润燥;否则,适得其反,疗效不佳。如有的干燥综合征,春夏季症状不明显,秋冬严重,多喝水也干,下肢常感凉,夜间睡不温,喜热水泡脚,这与秋冬阳气收沉有关,单纯用沙参、麦冬、石斛类滋阴无效,患者舌苔多白腻,属湿邪闭郁阳气,改用养阴法加藿香、厚朴、附子可获效。有经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道路治津液通气也。故辛味也能治燥,辛通则津液达。再如,气血不足、经络痹阻之干燥综合征,此证临床较少见,干燥症状轻,临床易忽视,易误诊为类风湿性疾病。其表现为口、眼轻度干燥,或不觉干燥,口腔内唾液分泌减少不明显,但周身关节肌肉酸痛明显,有时呈游走性,关节痛处无红肿,头晕乏力,四肢疲软,晨起指关节有时发生僵硬,舌淡苔薄,脉沉细。治疗则以益气养血、疏风通络为主。干燥综合征病程冗长,且呈慢性发展过程,绵延难愈,病情顽固,轻投滋阴润燥之剂往往罔效,因此剂量需要比一般燥证要重,服药时间宜长。并且始用汤剂,待病情好转或稳定后改为丸剂或散剂以巩固疗效。(二)治疗痛风的经验:
(二)治疗痛风的经验:1、 痛风之病因病机:中医对风湿病之病因病机,大多强调“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外因为主要致病因素。但路老强调“因人之体质强弱不同,禀赋各异,地土方宜、生活习惯不一,而受邪各有偏盛”,派生出行、着、痛、热痹之殊;五体痹、五脏痹,则是六淫之邪侵犯机体后,蕴久化热酿痰,致痰浊、瘀血、毒热等阻于肌肤、筋脉、骨胳,“久痹不已,复感于邪”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演变而来。故赞同朱丹溪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即“主要强调了内因,而认为风、寒、暑、湿、热、毒等外邪,仅是在内因病变前提下之诱发因素”。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血中有热,污浊凝涩;饮食不洁,酒色过度;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暑、湿之毒;情志不畅,伤脑动神等,致内脏功能失调,气血偏盛,阴阳失衡,而诱发本病。认为其发病或因内有血热,外受风寒,涉水立湿;或因饮食不节,姿啖肥甘,饮酒过度,损伤脾胃;或因劳倦过度,思虑伤脾所致。脾虚胃弱,升降失司,久必伤及肾气,肾气虚则气化不利,清浊不分,水湿内蕴久则化热。内外之邪相引,则易诱发本病。2 、临床症状表现:急性期以湿热之毒为主。其临床特点为发病急,来势猛,同时血尿酸升高,血沉增快,第一跖趾及拇指关节或踝手腕、膝、肘等关节红、肿、热、痛,昼轻夜重。治疗及时者,一般4~7日可缓解,而严重者病程较长,可持续数周局部红肿方见消退,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病久的患者即使红肿消退后,仍呈暗紫色,有的关节皮肤脱屑。反复发作周期长者,一年或数年,短者一周或半月。急性缓解后,即转为慢性期,虽关节红肿消失,但仍疼痛或剧痛。病邪久恋,正气暗耗,脾、肾、三焦功能失常。正虚邪实,痰瘀交阻,深入筋骨,病情加重,关节僵硬变形。痰浊凝结,有痛风石形成。主要特点有:① 游走性疼痛,以四肢痛为多;② 红肿热痛,痛有定处;③ 手掌足跗肿甚;④ 身多块瘰、痰核(结节);⑤本病初期可见恶寒发热,而痛痹以寒湿侵犯关节,其疼痛部位多固定不移为主,且畏寒多而发热症状较少;⑥ 临床特点为周身重滞不舒,如周身束扎不适,肉色不变。
3、治则方药:本病急性期当治其标,故可用清热祛湿、活血通络之法,则痛、肿可消。(1 )急性期 临床表现:局部关节红肿,昼轻夜重,犹如虎啮。关节活动受限,在足者,站立、行走困难。烦躁气急,口渴喜冷饮或喜热饮,但饮水不多。脘闷纳少,肢体困重,无力,便溏尿黄。或有头痛发热,恶寒。舌质红或尖边红,苔黄腻或厚腻,脉濡数。治法:清热利湿,疏风通络,消肿止痛。方药:痛风冲剂一号(路志正经验方):黄柏、生薏苡仁、丹参、虎杖、青风藤、益母草、防己、川牛膝、稀莶草、秦艽、威灵仙等。服法:日2~3次,每次9g,饭后开水冲服。(2) 慢性期 临床表现:局部关节酸胀,疼痛或剧痛,逢阴雨、刮风时重,关节不红不肿,喜暖恶寒,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神疲纳少,腰痛乏力。或在指尖、跖趾、耳廓等处有痛风结节,舌质淡苔白或白滑,脉沉弦或沉滑或兼涩。治法:健脾益气,补肾通络,疏风定痛。方药:痛风冲剂二号(路志正经验方)。黄芪、丹参、防己、青风藤、鸡血藤、赤芍、桂枝、炒白术、茯苓、泽泻、络石藤、防己、萆薢等。服法:日2次,每服9g,饭后温开水冲服。
(2) 慢性期 临床表现:局部关节酸胀,疼痛或剧痛,逢阴雨、刮风时重,关节不红不肿,喜暖恶寒,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神疲纳少,腰痛乏力。或在指尖、跖趾、耳廓等处有痛风结节,舌质淡苔白或白滑,脉沉弦或沉滑或兼涩。治法:健脾益气,补肾通络,疏风定痛。方药:痛风冲剂二号(路志正经验方)。黄芪、丹参、防己、青风藤、鸡血藤、赤芍、桂枝、炒白术、茯苓、泽泻、络石藤、防己、萆薢等。服法:日2次,每服9g,饭后温开水冲服。
三、焦树德治疗风湿病的经验(一) 治疗痹病(行、痛、着、热痹)的经验⒈对于痹病的成因:正如《素问·痹论》中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指出了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的成因。同时还特别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中的“合”字具有特殊的含义,即三种邪气“合”于皮,则发生皮痹;“合”于脉,则发生脉痹;“合”于肝,则发生肝痹;“合”于肾,则发生肾痹……,风、寒、湿三气相合,“合”于五脏、六腑、皮、毛、脉、筋骨某处,即发生某痹。且《素问·痹论》还指出《素问·痹论》:“不与风寒湿三气合,故不为痹。”“合”字的另外一个含义是指合与时令,即与四季各藏所主之不同的时气相合而为不同的痹,如《素问·痹论》说:“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
⒉痹病的治疗:⑴行痹的治疗:以祛风蠲痹法,常用蠲痹汤、防风汤随证加减。同时根据前人的经验“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在处方中佐以活血之品。还须注意“疏风勿燥血”,处方中用赤白芍、当归以益血。⑵痛痹的治疗:以散寒除痹法,常用千斤乌头汤、甘草附子汤等随证加减。在选药上要考虑寒邪阴凝闭涩,非大辛大热之品,不能驱散。并应结合古人“真阳煦熙,寒凝可释”的理论,在处方中佐用补肾阳的药物。在用药时,为做到“温散不助火“,如有小便黄、舌尖红者,可加黄柏,既可苦以坚肾,有可防温热药化火。⑶着痹的治疗:以化湿蠲痹法,常用补土燥湿汤、薏苡仁散、薏苡仁汤等随证加减。治疗时结合前人“脾健湿邪可去,气旺顽麻自除”的理论,在祛湿疏风散寒之外,还要兼以健脾益气之品。并且风药也有胜湿的作用。⑷三痹同治法:行痹、痛痹、着痹有时在临床上同时出现,具有三痹的临床表现特点,常用三痹汤或独活寄生汤随证加减。焦树德教授还自拟“治痹汤”,用于串痛、疼痛、沉重、肿胀皆有者,也可随证加减,分别用于行痹、痛痹、着痹。
治痹汤:桂枝10g,制附片10g,白术15g,羌、独活各10g,威灵仙15g,防己9g,生薏苡仁20~30g,千年健15g,当归9g(或丹参15g),甘草5g。本方体现了前人“疏风勿燥血,温散勿助火,化湿不劫阴”的用药经验。焦老还强调痹证一般多为阴证,除非已转化为热痹者外,均应以桂枝、附子为治痹要药,如兼见热象较多者,可加丹皮、丹参、知母、赤芍之类,以制桂附之燥热即可,不应将辛温之品全部去掉而改用一派寒凉,如前人有“治热勿过用寒”之戒。⑸热痹的治疗:以祛风、清热、通络、宣痹法,治疗总则是“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贵乎宣通。”有时还应结合“通腑泻热”、“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等法。以自拟“清热散痹汤”加减:桑枝30~50g,忍冬藤30g,荆芥10g,羌、独活各9g,黄柏12g,连翘12g,防己10g,木瓜12g,丹参15~20g,透骨草15~20g,伸筋草30g,炙山甲6~9g。
同时,根据兼有表证,里热证,或湿热郁蒸,兼有瘀血等不同情况,随证加减。(二)、治疗尪痹的经验:⒈尪痹的概念:尪痹是指具有关节变形、骨质受损、肢体僵曲的痹病,主要指西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⒉尪痹的病因病机:素体肾虚,寒湿深侵入肾;冬季寒盛,感受三邪,肾气应之,寒袭入肾;复感三邪,内舍肝肾;湿热之域,阳性体质之人,因热贪凉,风寒湿深侵入肾,从阳化热,湿热蕴蒸,耗伤阴精,肝肾受损,筋骨失养,渐成尪痹。
⒊尪痹的常见证候:根据尪痹的不同表现,将其分为肾虚寒胜证,肾虚标热轻证,肾虚标热重证,湿热伤肾证。⒋尪痹的治疗:尪痹的治疗大法是以补肾祛寒为主,辅以化湿散风,强壮筋骨,祛瘀通络。如见有邪欲化热之势时,则须减少燥热之品,加用苦坚清热之品。遇有已化热者,则宜暂投以补肾清热法,标热得清后,再渐渐转为补肾祛寒为法以治其本。同时,还须注意调护脾胃,以固后天治本。⑴补肾祛寒治尪汤治疗肾虚寒胜证:川续断12~20g,补骨脂9~12g,熟地黄12~24g,淫羊藿9~12g,制附片6~12g,骨碎补10~20g,桂枝9~15g,赤、白芍各9~12g,知母9~12g,独活10~12g,防风10g,麻黄3~6g,苍术6~10g,威灵仙12~15g,伸筋草30g,牛膝9~15g,干姜6~10g,炙山甲6~9g,地鳖虫6~10g,透骨草20g,自然铜6g,焦神曲12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⑵加减补肾治尪汤治疗肾虚标热轻证:生地15~20g,川续断15~18g,骨碎补15g,桑寄生30g,补骨脂6g,桂枝6~9g,白芍15g,知母12g,酒炒黄柏12g,威灵仙12~15g,炙山甲9g,羌、独活各9g,制附片3~5g,忍冬藤30g,络石藤20~30g,地鳖虫9g,伸筋草30g,生薏苡仁30g。⑶补肾清热治尪汤治疗肾虚标热重证:生地15~25g,川断15g,地骨皮10g,骨碎补15g,桑枝30g,赤芍12g,秦艽20~30g,知母12g,炒黄柏12g,威灵仙15g,羌、独活各6~9g,制乳、没各6g,地鳖虫9g,白僵蚕9g,蚕砂10g,红花12g,忍冬藤30g,透骨草20g,络石藤30g,桑寄生30g。⑷补肾清化治尪汤治疗湿热伤肾证:骨碎补15~20g,川断10~20g,怀牛膝9~12g,黄柏9~12g,苍术12g,地龙9g,秦艽12~18g,青蒿10~15g,豨 草30g,络石藤30g,清风藤15~25g,防己10g,威灵仙10~15g,银柴胡10g,茯苓15~30g,羌、独活各9g,炙山甲6~9g,生薏苡仁30g,忍冬藤30g,泽泻10~15g。(三)、治疗大偻的经验:⒈大偻的概念:大偻是指脊柱弯曲、强直、骨质受损的疾病,主要指西医学的强直性脊柱炎。
⒉大偻的病因病机:肾督正气不足,风寒湿三邪(尤其寒湿偏重者)深侵肾督,督脉督一身之阳,受邪则阳气不得开阖失于布化;寒邪深侵,肾受邪则骨失淖泽,且难以养肝,肝失养则血海不足,冲任失调,筋骨失养,肾督两虚,脊背腰胯之阳气失于布化,阴精失于营荣,寒则凝涩而致腰胯疼痛,精血不荣渐致筋脉僵急,督阳失布,气血不化而致脊柱僵曲,形成大偻之疾。
⒊大偻的常见证候:肾虚督寒证,邪郁化热证,痹连肢节证,邪及肝肺证。⒋大偻的治疗:以补肾强督为主,佐以祛寒化湿,通活血脉,强壮筋骨。邪郁化热证,佐用苦以坚肾,化湿清热之品;痹连肢节证,加疏风、散寒、通利关节、活血通络之品;邪及肝肺证,佐用调肝理肺之品。
⑴补肾强督治偻汤:适用于肾虚督寒证,骨碎补18g,补骨脂12g,熟地15g,淫羊藿12g,金狗脊30g,鹿角镑(或片、霜)6g,羌活12g,独活10g,川断18g,杜仲20g,川牛膝12g,泽兰15g,地鳖虫6~9g,桂枝15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制附片12g,炙麻黄6g,干姜6g,白术9~10g,威灵仙15g,白僵蚕12g,炙山甲6g,防风12g,生薏苡仁30g。
⑵补肾强督清化汤:适用于邪郁化热证,骨碎补18g,生地15g,炒黄柏12g,川断18g,杜仲20g,苍术10g,川牛膝12g,金狗脊30g,鹿角霜6g,羌活10g,秦艽15g,地鳖虫6~9g,桑枝30g,桂枝6~9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制附片6~9g,白术6g,威灵仙15g,白僵蚕12g,生薏苡仁30g。⑶补肾强督利节汤:适用于痹连肢节证,骨碎补18g,补骨脂12g,金狗脊30g,鹿角镑(或片、霜)6~10g,地鳖虫6~9g,炒枳壳12g,杜仲20g,防风12g,羌、独活各10g,川牛膝12g,片姜黄10g,桂枝15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制附片12g,制草乌3g,炙麻黄5g,白术6g,青、海风藤各30g,松节30g,威灵仙15g,白僵蚕12g,伸筋草30g。
⑷补肾强督调肝汤:适用于邪及肝肺证,骨碎补18g,补骨脂12g,川断18~20g,川牛膝10~12g,泽兰15g,金狗脊30g,地鳖虫6~9g,鹿角镑6~10g(或胶6g,、霜12g),白蒺藜10~12g,炒枳壳10~12g,片姜黄10~12g,桂枝15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制附片9~12g,炙麻黄3~6g,干姜3~6g,羌、独活各12g,白僵蚕12g,炒白术10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氏祛湿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