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县上梅中学桑梓中学63班同学,你们有同学群吗

2016年十周年同学聚会横幅标语大全
2016年十周年同学聚会横幅标语大全
  导语:同学聚会的横幅写什么好呢?下面就来看看小编整理的十周年同学聚会横幅标语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1、十沧桑情依旧,桃李携手恩师情。  2、十年弹指一挥,今昔共聚续欢乐。  3、时光如水,忆往昔岁月峥嵘;岁月如歌,看今朝再谱新篇。  4、十春秋前,相识君山中学,恰风华正茂激扬文字;十寒暑后,聚会君山宾馆,似老态龙钟品味沧桑。  5、岁月如歌歌声飞扬,举杯同庆庆说当年。  6、岁月如歌缅怀同窗往事,来日似锦珍惜师生情缘。  7、同窗三载重聚首,展望未来话今朝。  8、同窗友,非等闲,肝胆相照话无边,心事总相连;横多年,竖多年,各奔东西难相见,惟有情连绵。  9、同窗再聚重温四载青春梦,母校回眸畅饮廿年岁月情。  10、同心同力同希望,共喜共庆共未来。  11、昔日同窗刺股点江山,四载青春沉旧梦;今朝母校回眸翻岁月,廿年道路载真情。  12、欣聊三届同窗曾玩青梅竹马,笑数几班老友已当白鬓公婆。  13、遥想当时,青涩年华,曾感慨情怀似梦;团聚今朝,光辉岁月,再细数往事如歌。  14、一番苦读,一轮拼搏,一朝梦圆;一段岁月,一种情怀,一次相聚。  15、忆当年,书山觅径,学海泛舟,三载同窗共度,青葱岁月结几多佳朋,诚可谓此生无憾;看今朝,职林求索,商场打拼,十年再聚首,苦乐人生叙百转愁肠,怎一个情字了得!  16、忆当年,书山觅径,学海泛舟,同窗二载度如歌岁月;看今朝,职林求索,商场打拼,聚首一天叙挚友亲情。  17、忆当年萤窗共学修文研理拾贝采珠志满怀出水小荷争露角,欣此日母校重逢欢聚畅谈抚今追昔情勃发历练老干竞生花。  18、忆同窗尽显往兮风流,聚此间共乐日月同辉。  19、忆往昔恩师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看今朝母校桃李满园五湖四海。  20、学子风华正茂,才俊踌躇满志。  21、共话芸窗为学事,同抒母校反哺情。  22、挥手廿年成昨,七舍趣闻犹在耳;仰头初会即临,三番问候真润喉。  23、回顾峥嵘岁月,重温师友情谊。  24、惊回首沧桑已过十载,喜重逢畅叙当年同窗情。  25、酒酣曲尽执君手,他年今朝再相会。  26、临别时执手无语凝眸久,重逢日引亢欢歌萦梁回。  27、年年季季思旧友,岁岁月月望同窗。  28、廿年不见依旧义气风发,不胜当年;千万言语何曾泪如雨下,喜极而泣。  29、齐聚桑梓地,把酒言欢杯杯皆真情;共忆往昔事,笑语声声字字融深意。  30、庆盛会校友欢腾,贺兔年岁月流金。  31、人生聚散时无常,情谊不断永香醇。  32、十沧桑情依旧,桃李携手恩师情。  33、好汉四海为家,英雄殊途同归。  34、十年弹指一挥,今昔共聚续欢乐!  35、解不开的梦,割不断的情。  36、若说有缘,缘何分离;若说无缘,缘何相聚。  37、同学聚会横幅标语  38、母校是我家,魂牵梦萦;阔别乃相逢,落叶归根;同窗乃吾友,日思夜想。  39、思聚首,皆年近半百;相逢后,皆雄心犹在。  40、四载同窗仍挥斥方遒,遥想当年热血沸腾。  41、再聚首青春依旧!  4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3、离别的酒容易醉 男人留血不流泪,干一杯,痛痛快快说再会!  44、望金秋满月,一朝一岁又到团圆时;忆廿年岁月,一思一念皆动故人心。  45、四年风雨同舟成就兄弟缘,十载天南地北重续同学情!  46、学无止境仍记依依校园风光,事业有成不忘淳淳同学之情!  47、走过,经历过,蓦然回首,母校曾是如此温暖的家。  48、忆往昔朝钟暮鼓同船渡,看今朝文期酒会共缠绵!  49、十载岁月 犹记寒窗听风雨;五百年缘法 再续温情诉春秋!  50、四海同窗,知己别离之期十载;五湖好友,红颜聚会之时话别离!  51、卅载同窗再聚首;一生知己又相逢!  52、遥想当时,青涩年华,曾感慨情怀似梦;团聚今朝,光辉岁月,再细数往事如歌  53、十五载,同学聚首,忆少年,过眼云烟事;十岁,事业皆成,看当今,大展宏图情。  54、忆往昔难忘懵懂岁月;品过往珍惜学习时光!  55、四面八方云回母校,抒发豪情壮志论将来!  56、天高地远,聚集如此,把酒高歌畅谈当年情;光阴如梭,久别重逢,谈笑风生共展新宏图。  57、光阴似箭,十载转瞬即逝;日月如梭,一辈子记忆尤新。  58、谈一别奋斗路;聚十载同窗情。  59、惜别时,恰同学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相逢间,似师生年少,重游故土,感慨欢言。  60、母校是我家,魂牵梦萦;阔别乃相逢,落叶归根;同窗乃吾友,日思夜想。  61、风雨历程十载难舍难分难忘;同甘共苦四春秋如梦如幻如歌。  62、四载同窗,潜血苦读酬壮志;十年聚首,回眸母校报师恩。  63、四年风雨同舟成就兄弟缘,十载天南地北重续同学情!  64、学无止境仍记依依校园风光,事业有成不忘淳淳同学之情!  65、走过,经历过,蓦然回首,母校曾是如此温暖的家。  66、忆往昔朝钟暮鼓同船渡,看今朝文期酒会共缠绵!  67、十载岁月 犹记寒窗听风雨;五百年缘法 再续温情诉春秋!  68、四海同窗,知己别离之期十载;五湖好友,红颜聚会之时话别离!更多热门文章推荐:1.2.3.4.6.7.8.9.
本文已影响3190人
精彩抢先看New&&Top
最热文章榜Hot&&Top
Copyright ©Access denied | www.horsci.com.cn used Cloudflare to restrict access
Please enable cookies.
What happened?
The owner of this website (www.horsci.com.cn) has banned your access based on your browser's signature (44cf-ua98).这些考上清华北大人数最多的高中,安徽就有12所!我们大宿州却???
当前位置: >
阅读:5420
近日,网上流传一份榜单:《2016年考入清华北大人数最多的255所高中》安徽有12所高中上榜!(此处应有掌声)厉害了我的大安徽!你的母校上榜了吗?2016年安徽省共被清华北大录取250人。其中北京大学139人,清华大学111人。全国排名前五位是?河北衡水中学(139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114人)北京第四中学(87人)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74人)西安高新第一中学(70人)这份榜单虽然不是评判一所中学综合实力的唯一指标,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一所中学的教学实力、学校风气和学习氛围。入榜的这些安徽高中到底有多强大,快来看看吧!NO.1 安徽省合肥一中2016年考入清华北大:30人华东区排名:第5名安徽省重点高中、安徽省示范性高中,全国百强中学,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俱乐部成员。其前身是公元1902年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创办的庐州中学堂,是合肥地区最早、历史最久远的一所新式学校。2016年,30人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提档线。合肥一中学子说:1. 我们知道身边都是学霸的感觉是怎样的。2. 整体环境,秒杀国内一波大学。3. 我觉得一中最大的魅力在于:不论你是应试教育下的学渣还是学霸,都会真心爱这所学校,真心为她而骄傲。不拘一格的校园运动会:要说合肥一中最特别的还是运动会。10月刚结束的一中运动会开幕式创意嘉年华上,各种辣眼睛!男生穿婚纱、“V字仇杀队”、“熊本熊”带队……各种奇装异服,不可谓不拉风!让其他学校羡慕不已!NO.2 安徽省淮北一中2016年考入清华北大:12人华东区排名:第27名创办于1958年,安徽省级示范中学,全国百强学校,是皖北地区高中教育的领头。2016年,包揽了全市高考文科、理科前三名。淮北一中学子说:1. 文能教室狂刷题,武能走廊开飞机;进可操场滚草地,退可副房做游戏;七点二十不算早,十九还在路上跑;一节下课买面包,二节下了要做操;食堂男女分开坐,不然要被老师讲;午休全班齐趴桌,都在偷偷看小说。2. 一中集中了全淮北市成绩最好的和家里最有钱的 。但是像我这种成绩不好长得不好性格内向的人,在一中依然活得很开心。学霸的摇篮:别的就不说了,看看新闻吧。哈佛、美国名校、2016年高考淮北双科状元……实力才是最根本的,不是吗?NO.3&安徽省合肥168中学2016年考入清华北大:12人华东区排名:第28名隶属合肥市教育局,是由一中、六中、八中三所省级师范高中整合创办的学校。2016年的全省文科状元即出自168中学。合肥168学子说:1. 我在那里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女生,找到了兄弟,高中不喜欢班主任,毕业后才发现班主任是真的好人。2.&168的优势在于能够以各种方式使你自己意识到规范的重要性。3. 在一六八就读的唯一体验就是在校园里不管走到哪里遇到的都是成绩比你好的和成绩比你好太多的。“舌尖上的168”:有人说,读大学后非常想念168的食堂,甚至完爆很多大学食堂,不知是否真的如此?NO.4 安徽省安庆一中2016年考入清华北大:12人华东区排名:第29名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是省示范高中、省高中理科实验班和国家宏志班承办学校。据2016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74个教学班,学生4700余人,教职工200余人。安庆一中学子说:1.大一中挺好的,风景真的挺美,不管是下雪,下雨,特别是有朝霞晚霞的时候就更美了。另外也有一些很让人佩服的老师。2.&谈恋爱的挺多的,而且特别爱内部消化。关键是,安一的学生谈恋爱,几乎不影响学习。3.&在高中就可以体验到很多丰富多彩的社团,模拟联合国尤其棒。它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也成为我传媒之路的起点。建立时间:1906年百年中学,作为毛主席生前唯一视察过的学校,历史悠久,留有省市甚至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习氛围亦极为浓厚。NO.5 安徽省太和一中2016年考入清华北大:11人华东区排名:第35名创办于1956年,1986年被评为阜阳市重点中学,简称太和一中。1997年初、高中分离,2003年4月顺利评为省级示范高中。太和一中学子说:1. 你们好像还在原地,穿着校服,跑着来往于教室和食堂,探讨着今晚吃什么,要不要去校园店。记忆里考不完的考试,写不完的卷子,堆得乱七八糟可以随时轰然倒塌的试卷、教辅依然鲜活。NO.6 安徽省临泉一中2016年考入清华北大:8人华东区排名:第8名建校于1939年,安徽省示范中学,重点大学上线率、一本上线率连续十几年稳居阜阳市前列。县状元频出。临泉一中学子说:1. 临泉一中的最大特色就是竞赛。2. 一不小心就拉低了我大一中学子的颜值。NO.7 安徽省太和中学2016年考入清华北大:8人华东区排名:第70名前身为创办于1938年的上海太和中学校门私立安徽中学太和分校,1942年改为国立二十一中,解放后更名为安徽省太和中学。现在是皖西北一流名校,省知名学校。太和中学学子说:1. 学校环境很好,鸟鸣绿意,非常适合睡完觉起来发呆和思考人生~~&雨过天晴后的蓝天白云,都是我之后生活里不可磨灭的记忆。NO.8 安徽省合肥八中2016年考入清华北大:6人华东区排名:第71名创办于1956年,是安徽省全日制省级重点中学。学校自创办之初的北油坊共巷借地办学开始,到后来扎根于万慈会堂旧址,计五十余年,期间数易其址,直至2008年整体搬迁至政务区,一所全新的现代化八中自此诞生。合肥八中学子说:1. 回忆若干年前的八中生活是:每周都有全年级考试;极其重视理科和英语;有的班一本重点率约80%,差一点的班级一本率50%。2. 生命中出现过八中,其他都成了将就。最美校服:一中火了运动会,八中呢?八中最火的绝对是校服!这三套颜值颇高的“英伦风”校服去年可是刷爆了微博,百褶裙、棒球服、正装领带……NO.9 安徽省无为中学2016年考入清华北大:5人华东区排名:第72名始建于1925年,热心桑梓教育的早期共产党人创立了“无为县初级中学”。2016年省理科状元出自此校。无为中学学子说:1.&如果要问我在无为中学就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只能说这是我不可多得的幸运。2. 在无为最好的中学读了三年,感情还是有的,要骂也只能我骂。NO.10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年考入清华北大:5人华东区排名:第79名学校创办于1903年,历经育英学堂、萃文书院、萃文中学、芜湖第四中学、安徽师院附中、皖南大学附中、安徽师大附中等办学时期,迄今已有百年历史。是安徽省教育厅唯一直属的省重点中学、省示范高中。师大附中学子说:1. 在安师大上大学的话,会发现好多附中的人都活跃在各个专业,然后意识到高中同学都是多么优秀。建立时间:1903年革命家文学家阿英、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津生、核科学家赵文彦、著名医学家吴邵青、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等均出于安师大附中。NO.11 安徽省芜湖一中2016年考入清华北大:5人华东区排名:第80名百年老校,省老牌重点中学,省首批示范高中。它的前身为创建于1765年(清乾隆年间)的中江书院。1903年改制更名为皖江中学堂。严复担任过皖江中学堂的校长,陈独秀在此执过教。芜湖一中学子说:1. 在芜湖一中,我们有高考党,保送党,出国党,有一群为着自己梦想奋斗的同学。2. 在芜湖有两种学校:一种是芜湖一中,一种是外校。3. 承载着我的成长的,涌金路100号。NO.12 安徽省六安一中2016年考入清华北大:5人华东区排名:第81名创办于1906年(清光绪年间),省级师范高中。2016年文理科市状元皆出自该校。普通班一本达线率达84.1%,学科选修班一本达线率为99.2%,国际班一本达线率为63%。六安一中学子说:1. 记忆里只有晚自习后操场上打的天空雾茫茫的灯光,好看的树影,教学楼之间的草地,小卖部的小吃。2. 那是一个让人无限怀念与向往的地方。3. 生是你的好儿女,死是你的小精灵备注:数据、图片和部分文字素材来源于各大学校官网和百度,如有出入,以实际为准。附:《2016年考入清华北大人数最多的255所高中》安徽这些中学在华东地区的排名:(排名数字不代表该校的综合实力排名,人数相同中学排名仅反映统计先后顺序)(数据来源:新东方在线论坛)小编愣是没看到宿州的中学,虽然在意料之中,还是想拿出来给大家看看。有媒体曾报道过“衡水中学”,学生从每天清晨5:30开始学习,到每晚上22:10停工,其间的每一分钟都被精确管理。衡水中学的生活作息表这样的时间表下,是怎样的学习成果呢?一位2011年毕业于衡水中学的女生保存了从高一到高三所做过的卷子,摞起来有2.41米,她最终考入了香港大学。能上超级高中的是少数,能上北大清华等名大学的也少之又少,大多数人上着自以为平凡的学校,而这些学校却见证了我们的青春。母校,就是自己吐槽千百遍,却不允许别人说她半句不好!内容来源:安徽共青团 无线合肥Free 阜阳新闻网&、合肥范等整理:宿州同城↓↓↓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发现更多惊喜&&新化:曾经的“楚南望邑”辉煌
清末民初时期,新化在诸多领域居于全省前列,是公认的“一等县”,响当当的富庶县,其物产,其人物,其文化,在全国都广有影响力。那时,资江河面上拥有上千艘各类船只,平时排筏满江,船桅如林;一到春夏涨水季节,就千帆竞发,浩浩荡荡,热闹非凡。新化作为一个地处群山绵亘的山区县,开发较晚,在那段可谓是新化人的光辉岁月里,一度异军突起,狂飙突进,经济上空前繁荣,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工业手工业全面振兴,城市高度发展,优秀人才云集,声名远播江南,厮时,新化获得得众多荣誉:从经济的角度上看新化是“楚南望邑”;从人才的角度看新化是“同盟会荟萃之乡”;从建筑的角度看上梅古镇是“民国一流县城”;从商业的角度看毛板船创造了“湘商航运史上的传奇”;从文化的角度看《资水滩歌》是珍贵的“长篇湘商史诗”……
一、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清末民初时期,在资江航运的推动下,又加上当时新化版图庞大,冷水江、锡矿山作为工业重镇没有被分割出去,全县农业、工业体系完整,这样,新化商品经济一度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1、资江两岸码头多,商铺多。当时新化最繁华最活跃的地方皆在资江两岸,人口最密集处也在资江两岸,就犹如今天的公路铁路沿线一样。资江两岸共散布着数十个大大小小的码头,几乎有村庄的地方就有码头,而有码头的地方就大都形成了小集镇、或街道、或市坊。据《新化县志》(1996年版)载:民国初年,新化县城及资江流域各口岸,“正式设立门面并向政府申请注册登记的商铺,县城有420家,白溪82家,洋溪76家,琅塘、澧溪、油溪、小洋、辇溪、游家湾、化溪、连溪、炉埠、麻溪、沙塘湾、球溪、栗溪等埠及锡矿山,均有数十至上百家,从业者达万余人。”民国34年,前来县政府登记的行业有25个,商业2452户。
静卧资江边的小码头
2、城乡贸易活跃。随着商品经济的萌芽和发展,市场交易日趋活跃。明代中叶后,县境内溪河十镇,“木商贾客,交易频繁。”民国前期,新化城乡贸易异常活跃,全县拥有39处墟场,满竹、潭溪、桃林、洋溪、半山等21市,是当时商业荟萃的地方。至民国35年(1946),全县集市已有80余处。新化县城相继建立了一批百货商店后,至民国10年(1921),孟公、洋溪、白溪、琅塘、游家也先后开设百货店,全县百货销售网点形成。县城自然是商业活动的中心,新化人经营木材、土纸、玉兰片者较多,主要庄号有曾光前于光绪年间开设的“永和庆”,就拥有30艘毛板船的资本(每艘船折资本谷120石);同顺和、集利、乾记等规模也比较大。城内一些区域形成专业市场,比如城厢南关号称“布市”,水酒铺集中在县城西石桥一带,烧酒作坊多集中于县城大码头附近。据民国18年《新化工商统计》载:每年光销售成衣就有10400件、帽子8000顶、鞋2万双。民国29年,城乡生产各色土布98000匹,百分之八十于当地销售或自用,其余销往江西。
3、工农业产品远销各地。县境内的工业手工业发达,产品除供应本土外,皆远销益阳、长沙、武汉。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全县有高天仁、万顺等商号72家,每年发出上千艘毛板船装载煤炭,大量的木帆船运送茶叶、土纸等土特产品,跻身于长江中下游各大城市,远销俄罗斯及英国,形成“三蔸”(竹、木、茶)、“二矿”(锑、煤)为主体的经济格局。民国前期,锡矿山锑品大量出口,最高年份近2万吨。民国24年销往武汉的煤炭一年就多达十八万吨。云溪、汝溪、桃林等地产的土纸、中庄和琅塘的精石灰、何思和化溪一带制的陶器、洋溪产的瓷器,等等,除供当地人们日用外,多由资江船远运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同福锅厂的锅,形成品牌,畅销于两湖两广市场及东南亚各国。
4、外地商人云集新化。江西和湘乡、衡阳、宝庆等地商人和手工业者纷纷来县定居或贸易,主要经营药材、棉布、百货、南杂等商品,获利颇丰。清嘉庆十六年(1811),湘乡人朱吉发在县城南关设店经营缎帽、布匹、针线,为县内最早的百货商。随后,一批湘乡人相继设店。清末和民国时期的百货店就基本上为湘乡商人操纵掌控。道光十六年(1836),以湘乡帮为主体的县城百货棉布网点应运而生,城厢南关号称“布市”。抗战初,县城有百货、布匹商66家,大多为湘乡人经营。此外,民国时期县城内经营条子糖、片糖等糖果及各式糕点的南货业发达,较大的南杂店有青石街的大通斋、东门外的大盛斋等14家,都为江西、湘乡人经营。清末民初,县城内江西会馆和湘乡会馆相继成立。
万寿宫即江西会馆
5、茶业发达,茶叶贸易红火。新化茶叶自古名驰遐迩,所产“渠江薄片”,“以多而香著”。 五代毛文锡《茶谱》说:“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奉家米茶由于制作讲究,色、香、味俱佳,历来选择为朝廷贡茶,明代县交贡茶18斤,占全省13%,清代占全省10%。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朝廷额定新化苏溪司茶税官厅收茶税银3000两。清道光八年(1828年),新化县苏溪关纳税商茶一万余担,全部运往西北销售。
鸦片战争爆发后,由于福建岩茶之路中断,加上梅山地区的黑茶物美价廉,逐渐代替岩茶运销西北,这样黑茶逐步大肆外销。民国时期,通过陆上茶马古道和水上茶道(从安化出发——经新化乐安冲——苏溪关——资江——武汉宝庆码头——①甘肃天水—内蒙——恰克图——俄罗斯圣彼得堡——②上海——广州——英国美国),新化安化茶叶贸易活跃,北销至内蒙古及俄罗斯,南销至广州、上海,远达英美诸国;民国19年,新化正式开辟西成埠(今杨木洲)茶市,宝泰隆等8家茶厂精制茶叶,销往国际市场。民国22年,宝聚祥茶厂生产的“雀舌”“珍宝”牌红茶,在巴拿马赛会上获产品优质奖。民国23年,全县制茶12143箱(8500担)。新化茶在湖南的茶业地位常居第三位。“千猪百羊万石米,城内城外一船茶。”“五里三路杨木洲, 召集此处修茶庄。”长篇湘商史诗《资水滩歌》中也多次提及当时新化茶业的兴盛。
6、木材得到开发。清代中叶后,新化森林得到大力开发,原木通过渠江、麻溪、栗溪、大洋江、油溪等流放到资江河边集中,扎成排筏外运。当时水运方式有小溪河“洗江赶羊”,大河流“集中放排”两种方式。《新化县志》(1996年版)载,民国23年(1934),县内仅销汉口杉木600排。每排50“两码”,每“两码”约树木10根,价10元。民国24年,《湖南建设汇编》载:新化年产杉木值24.6万元,松木值98.4万元,楠竹产值2万元,均编扎成排运往益阳、武汉、九江、南京等级埠销售。民国36年《新化县林副产品报告》称:该年度生产杉木13.42万根,总产值55.87万元。
7、玉兰片远销全国。相传“玉兰片”为洋溪女子罗玉兰(另一种说法是刘玉兰)所首创,以笋去壳蒸煮而成,为著名的南方土产食品,被誉为“南参”。有冬片、桃片、春片之分,其中冬片用冬笋制成,也叫“宝尖”;桃片用清明节前长的春笋制成;春片用清明节后的春笋制成。民国年间,洋溪人罗次庄在汉口宝庆码头开设的“陆安堆站”,为当时最大的玉兰片转运销售点。随后,新化人在武冈、城步、邵阳、新宁、黔阳、绥宁,甚至到江西、福建等竹笋较多的地方,承包山地就地生产加工玉兰片。玉兰片是新化著名的土特产,具有肉质肥厚,色白鲜艳 ,松脆爽口,风味别致的特点,其中冬片、桃片主销东北、华北、汉口、上海、广州、香港、南洋群岛等地,春片则销省内长沙及滨湖地区。
8、土靛大量生产。历史上,新化境内的云溪、富山、筱溪、禾青、球溪、白云庵、大石等地盛产土靛。其靛于春季下种,夏秋采摘靛叶,用石灰拌水侵入凼内,俟溶解为靛水,捣和之后放干水份即成。土靛为青、兰布染料,年产量500余吨,除内销外,另销往滨湖一带。解放后逐渐被化学染料取代。
二、工业手工业位列全省前列
民国时期,除了上述的商业繁荣外,全县工业手工业也跃入全省发达行列。那时,我县煤矿、炼铁厂逾百家,造纸厂、织染厂和造船厂各数十家,瓷厂7家;从业者数万余人。此外,中庄和琅塘的石灰蛮声远扬,土纸、土铁、茶叶、织染业、木材等,均居全省前列。新化的工业经济一度进入鼎盛时期。
1、“世界锑都”形成。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首先在锡矿山陶塘发现锑矿,清光绪年间开始采掘。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锡矿山锑矿迅速崛起,首建私营积善锑厂,然后,私营炼厂相继出现,造就了段楚贤、刘铁逊等巨贾。不久,湖南省矿务局设官矿局于下连村漩塘湾,并创一号官厂,官府直接采矿。锡矿山成为与水口山铅锌矿、黄金洞金矿并列的湖南三大矿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锑价猛涨,每吨高达2000银元,锡矿山的采矿公司增至130余家,炼厂30户,矿工多至10万,日生产锑60-70吨,产量占全球总产量一半以上,被誉为“世界锑都”。此外,新化境内还相继出现过圳上镇的“山溪锑矿”、天门乡的“天门锑矿”、炉观镇的“云溪锑矿”及“新民锑矿”、“人和锑矿”等。
2、采煤业发达。从现已发掘的芦茅江遗址得知,北宋时期的采煤技术,已发展到窑深数丈,不用支护,并历久不塌,至今留有“丈田弓”、“鸡笼门”、“葫芦口”等遗址,为湖南已发现的最早开挖的煤窑之一。明代洪武年间(),县境内当正村(今金竹山)北的赤石岭、羊角岭、潘溪村的布溪(今资江煤矿)所产无烟煤开始远销武汉、益阳。清中叶后,县境内当正村(今金竹山)、河东桑梓、大洋江一带的煤炭大量开采;民国前期,县境内有煤矿98家,采煤运煤者不下于10万人。民国24年(1935),《中国实业志》载,新化运至汉口的煤炭达18.7吨。抗战胜利后,采煤业逐渐恢复和发展,民国34-38年,煤矿增至176家,矿区面积达23269公顷,年产无烟煤10.4万吨,烟煤0.8万吨。
  3、冶铁业已具规模。我县铁的开采和冶炼早在宋朝就开始了,明代,民间开始利用与煤炭共生的铁矿石炼成土铁,再铸造成锅或农具,大都外销。《明一统志》载:“宝庆、安化、新化皆出铁。”清初,朝廷恐开矿之处人多滋事,屡令禁采,生产停滞。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后,禁令松懈才逐渐复苏。同治年间,已具有相当规模,用土铁所产“广锅”成为知名品牌,畅销省内外。光绪年间,县东南部的金竹山、花桥、土珠等地相继建炉炼铁,处理历年积存与煤共生的铁矿石,并且炼铁技术大有进步。民国后期,全县炼铁厂逾百家,生产土铁3250吨。解放初期,经过技术革新,1957年产铁6759吨。
4、铸锅业名扬遐迩。县境内的金属制品,有工具、农具、生活用具,其中以造锅、铸鼎最著名。《中国实业志》载:“锅鼎制造为我国旧工业之一,湘省中,以湘西之新化县制造最早,相传始于宋代,因境内产铁之故。”清末民初,全县各地大兴造锅铸鼎,规模较大的有同福(桑梓栗溪桥村)、同泰(球溪河边)、同兴(小洋河边)、宝兴顺(县城大码头)“宝太祥”(县城)“湘新”(县城) “宝昌”(上渡)等7家,用白煤炼铁铸锅,铸锅产品分为汉锅与广锅两大类。汉锅较厚,销路只限于本省和湖北汉口市场,又称厚锅;广锅又称薄锅,系同福锅厂一家所产,专用洪水坪之优质铁矿为原料,产品质地细滑,色泽光亮,坚硬轻便,形成名牌,曾畅销于国内两湖两广市场及东南亚各国,产量亦居全省之首,人员最多时扩充到一百四十多人。
  5、金矿业曾辉耀一时。明末清初,云溪、洋溪、炉观、金滩等溪河流域出现了民间自发组织淘金现象。而古台山、黄铁山、土坪等地从明代开始就有当地瑶人用火烧水洗的土法掘采岩金,清代有人设立公司成规模开采岩金。民国23一29年,全县开设玉振、宝兴、振声、高源等63家金矿公司,从业者数千人,平均月产黄金800余两,主要供应军需。民国32年,陆通金矿公司一家就雇工300多人,月产黄金50两。
6、铅锌矿得到开采。县境内锡田、乐山等均蕴藏铅锌矿。民国32年(1943),政府批准开采铅矿备案的私营公司有富厚、大道、长乐、营富、济时、长裕、天通等9家。
7、造船业兴盛。当时资江为县内商品流通的主渠道,资江河上往来穿梭着洞驳船、鳅船、摇橹船、洋溪古,造船业和修船业赖以兴盛,船种、载量也不断改多增大。十八世纪末,毛板船问世后,毛板船是资江河道上自行研制的专用的一次性使用船只,从而大大地促进了新化造船业的发展和繁荣。民国时期,新化境内每年制作毛板船1000余艘,其他船只在1500艘左右,船员2万余人。当时新化县境内制作毛板主要有四大基地:沙塘湾、化溪、洋溪、游家湾。造船业兴盛也促进了铁钉厂等配套行业的发展,一艘毛板船单铁钉就有300斤,有一句俗话说“毛板船打(翻)了,都有三百斤钉子。”游家湾当时就以打制铁钉著名,有“马钉一条街”。
8、土纸业历史悠久。新化的云溪、汝溪、桃林、洋溪、琅塘、过街等地是著名的土纸生产基地,生产的土纸类别多,主要有:烧纸、夹板纸、时仄纸,及用于修谱、制雨伞、扇子的皮纸和包装纸等。民国24年(1935)《中国经济年鉴》载:“新化造纸有槽户1000家,工人3500人,资本20万银元。”同年,《中国实业志》载:“新化产时仄纸5200万张,价值67.6万元;夹板纸16万块,价值32000元;烧纸90万球……”产品除供当地人们日用外,多由资江船运至益阳、长沙、汉口等地出售。民国28年,县内有民生、洋溪、泥潭、云溪四家开始用动力打浆。民国29年,出产时仄纸5万担、夹板结纸160万扎,烧纸90万束,总额达79.8万元,槽户发展到2720户,从业者8160人,均为全省之冠。民国三十一年,输出时仄纸20万刀,价值约720万元。那时,著名的纸庄有洋溪恒茂号、琅塘怡盛祥等。
9、印刷业逐成规模。在家刻本盛行的基础上,书商书局出现。乾隆十八年,早期印书局文元团已刻印了话本《海蛇游记》。清光绪年间,县城出现文德堂、资怡堂等印书局,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陈御丞、陈石擎合办的“三味书局”,该书局雇工200余人,其中刻工100余人,在其所刻《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书口下端就有刻工姓名36人,并在长沙、衡阳设有分店,只销售自刻书籍,先后出版发行了《元史新编》《三通考辑要》《读札通考》等精美书籍,所印之书,以精审驰名全国,成为唯一与各省官办书局能够竞争的民间书局,深受藏书家重视,其刻书数量之多,版刻之精,在湖南刻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以后,又有镇梅印刷书社、唤民书局、群力书局等从事印刷业务。而县人邹永萱抗战时期从武汉迁回的亚新地学社,出版地图书籍以精审闻名全国。
10、陶器业开发较早。境内白溪何思、油溪青实的陶器生产最早,早有“半年不烧窑,全家老少愁”之说。该地陶土丰富,民间就地取材,用以制造缸、罐、钵、瓮等日用品,生产工艺世代相传,产品除供应本地外,均水运益阳、岳阳、汉口等地销售。建国初,二地分别成立了白溪陶瓷厂、青实陶瓷厂,不久,上述二个陶瓷厂合并迁移至化溪并进行扩建,成立地方国营新化陶器厂。
11、瓷器业兴起。民国元年(1912),洋溪人邹承休从醴陵陶瓷学堂(日本人办的)学陶瓷工艺回乡后,在茅坪、麻罗等地探有符合瓷器要求的瓷泥矿,后由杨冠陆出面集资,于民国4年在洋溪河东岸创建华新瓷业公司。此后,维新(在洋溪文昌阁)、裕和(在洋溪灵官殿)、永益(在槎溪太平头)、维山(在维山水口)、董家桥(在水车大同)等瓷厂先后创立。1951年,政府接管后组建国营华新瓷厂。以后,又相继出现了建新、高平等一二十家瓷厂。新化瓷业曾创造了辉煌,在全省排居第二位,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
12、织染、针织业得到发展。光绪三十三年(1907),上梅城区创办织染习艺厂(后改习艺所),强制入城无业青年进厂学艺,聘请技师传授织染技术,从而促进了新化织染业的迅速发展。当时县城内比较出名的织染厂有“慈儿院”“正光织染厂”“楚华织布厂”“宏大织染厂”等,其他乡镇如洋溪有“裕国织染厂”,琅塘有“民生织染厂”,白溪有“义成织染厂”等等。针织业也得到发展。民国11年(1922),周天光在南正街开设华美袜厂,以后相继开办精益袜厂、绮华袜厂等三家较大针织厂,民国中后期兴起和发展了维新、锦云等十几家针织厂。
13、新化石灰一向颇负盛名。由于县境内石灰岩和煤炭多,因而石灰厂散布于全县各地,最有名气的当数中家庄和琅塘的石灰,产品远销滨湖地区。那时,石灰广泛地用作肥料及建筑、造纸原料,使用范围广,新化石灰年产及上市量约15000吨以上。
三、上梅古镇是“民国一流县城”
上梅古镇有近千年的历史,明朝以前街道为十字型,到明正德年间(年),街道扩展为四街九巷,以十字街为中心,其四街分别是南正街、东正街、西正街、衙门前街。另因北城门没有向外的交通要道,仅有一条狭窄的巷子称为北正街,无商店等经济活动,以居家为多。其九巷为:毕家巷、毛家巷、安家巷、戴家巷、续珊巷(或叫宿三巷)、仁贤巷、马家巷、居士巷、辛家巷,均为城内之街巷。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以后,县城又陆续向外扩建街道,分别有东外街、向化街、井头街、青石街、永兴街、大码头街等。至清末民初,整个县城有“九巷十八街”之说,其中“十”是指“十字街”,再加上其他八条街,其实就是“九街九巷”的布局。 
古色古香的向东街
以前,一般街宽仅2.5~3米,泥土路面;两人骑马,不能并驾齐驱。民国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政府对东正街、县正街、西正街、青石街、向化街、永兴街等进行全面整修,两边住屋各后退五尺,街道扩宽为6.5米,街总长达2257米,路面用青石板铺砌成龟背形,两旁设下水道,整齐划一,雨止路干。至民国末,古城直径二华里,人口达二万多,街道两旁建筑多为二至三层木结构小青瓦屋面,临街为陈列式铺面。街上绝大多数为房居合一,楼居底商或前商后坊。一般是联榻或合墙,多以内天井采光、通风。住房一般为独门多户三合院或四合院平房,也有少数封闭式墙体,仿中西式楼房,街道是青一色的石板路,古色古香,别致典雅。此时,向化街、向东街、东正街、十字街、南正街、西正街、井头街、永兴街与青石街拥有整齐化一的青石板街道,民国时期上梅古城被誉为全省第一流县城。  
四、曾造就名噪一时的“辛亥新化潮”
清末辛亥革命时期一扫新化先前“巍科显秩者寥若星辰”之陈腐颓废,形成新化历史上第一个人才鼎盛现象。1897年,新化建立了省会以外最早的现代学校——“新化实学堂”,“实开湖南七十二州县新学之先声”,与长沙时务学堂“并时为两”。新化年轻学子受到新学熏陶,认识到满清王朝的腐败,纷纷研求救国之道。上世纪初,新化籍赴日留学生达170多人,为湖南各县之冠。
革命志士中间,县人邹代钧在上海发起成立“强学会上海分会”,发行《强学报》传播民主新思想,提倡变法强国;民主革命之大宣传家陈天华所著《猛回头》《警世钟》,敲响了专制主义的丧钟;谭人凤以其杰出才能促成和保卫了武昌起义成果,黄兴誉之为“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武昌革命烽火一起,就有一大批新化籍同盟会员蜂涌而至,襄助革命——曾继梧任炮兵司令,卿衡任标统,方鼎英、袁华选、高兆奎、周来苏、杨源浚等或参与戎机,或冲锋陷阵,战功赫赫;长沙光复时,曾杰、杨冠陆、卿衡、谭人凤、邹永成、周岐等参与其谋,冲锋在前,起到了中坚力量作用;革命军攻克南京时,邹序彬为江宁光复军参谋长,不久改任沪宁联军混成旅旅长,新化籍的张斗枢、邹天山、周来苏、余焕东同为李燮和沪宁革命军的“四参谋”,为各路革命军出谋划策;湖南中部重镇宝庆府(今邵阳市)光复时,所依赖的部队主要是谭二式在新化组织的会党势力。此外,罗树苍在广州新军中发放“保亚票”,密助谭馥组织“保亚会”;罗仪陆奔走东北,助东北革命党起事;周歧战死山东烟台;李一球就义于汕头;戴哲文、曾广轼等众多新化人在广西、云南等地协助蔡锷开展革命活动……新化籍的同盟会会员和革命义士奔走呼号于神州大地,几乎有革命烽火的地方就有我新化人,形成一股声势浩大的“辛亥新化潮”,因此曾被孙中山先生亲切地称为“同盟会荟萃之乡”,为推翻封建帝制立下了旷世功勋。
五、涌现了一批著名的经济界人物
清末民初,新化一改先前“民力耕桑而少事商贾”的局面,经济界出现了以著名的“三大菩萨”为代表的众多享誉省内外的经济人物。
1、“金菩萨”。 杨培甫,县城厢团上下村岭背后(今上梅镇花山村)人。清光绪年间,以官费生入日本警官学校,毕业回国后曾在云南海关工作,不久返籍,在锡矿山开办“一而十”锑矿,并与县人合资兴建畴富公司。民国23年(1934),筹资办金矿,在桃源县冷家溪南竹坪、罗家冲一带购矿地40余亩,从新化招去一批采矿工人开采金矿,定名为桃源长江金矿公司。杨自任董事长。同年在新化招去退伍军人120人,成立矿警队,兴建4座碉堡,以保矿井安全。修筑洗金坝4个,每坝定额,日夜两班各需洗金12盘(次),每盘洗粉碎后的矿石800市斤,4坝每日共洗矿石96盘(次)。民国25~30年为其鼎盛时期,采矿工人多达1500人,管理人员40余人,日产黄金16~18两。杨培甫办金矿以致富,县人戏称“金菩萨”。在原籍兴建“寓园”住宅,纵横26栋、190间,面积5070平方米,围墙高筑,四面修有碉堡,有警卫30余人,日夜放哨巡逻。其所占田产,年收租谷5000担,全由其妻掌管。为支持邬干于创办五年一贯制的行素中学,于民国30年上、下两学期各资助4000银元,民国32年又捐赠年收租谷1200担的湖田一处,此外,还捐款修建花山茶亭,地母庵。
2、“银菩萨”。 段楚贤,又名自立,别号蚩安。1889年出生于新化县安集乡椽木山(今冷水江市矿山街道办事处椽木居委会),二十余岁时,他跟堂兄段汉卿一同到汉口学做“毛板生意”,后来曾经营铁厂、锅厂和煤矿。1920年起专营锑矿,此后一生之大部分时间,均在锡矿山经营锑矿业,成为远近闻名的“银菩萨” “锑矿大王”。锑像银子一样银白闪亮,而他作为当时锡矿山的垄断者和暴发户,全盛时期日进银元二万以上,他就像用银子铸成的菩萨一样,富甲全省,因而得名。1949年7月迁居香港,经营灯泡厂,创办过电影公司。1954年病逝于香港。
3、“泥菩萨”。原城厢团花山村陈氏家族广有地产,据《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记载,清末陈迪蒙家有良田50万亩,他利用新化人曾继辉当湖南省湖田局局长的机会,大肆收购湖田和州田。陈迪蒙参与创办“三味书局”,刊印了大量医药书籍。民国时期,陈氏家族中陈湘仲在县内有佃户800余家,年收租谷5000余石。因而被称为“土地菩萨”或“泥菩萨”。当时有民谣:“陈家的谷子段家的锡,杨家的金子马家的笔。”即陈家多田,段家开锡矿,杨家开金矿,马家多读书人。其中陈家就是指陈迪蒙。
此外还有著名义商曾庆湘、“铁算盘” 刘铁逊等。曾庆湘,贫苦出身,20年内在资江沿岸各埠设“益美祥商号”18家。光绪二十四年(1898)新化筹办“实学堂”时,他捐资1700缗(1缗为1000文),占当时办学基金的2/3。还为“新化县自治筹备处”提供活动场所,为自费留学青年赞助学费。辛亥革命中出银洋800元赞助邹永成等光复宝庆府,邹代藩赠联云:“万金安用家人产,一语能坚志士心。”晚年更是倾力大办慈善事业,1925年竭尽全力创办“新化慈女院”,首捐银洋2000元。曾庆湘被尊为“新化义商”。刘铁逊被称为“铁算盘”,先代其养父在锡矿山管理三益采矿公司,然后组建美利炼厂,再拉曾叔式、蔡锷等人为股东,出面强迫华昌公司与美利炼厂合资经营,改名新化昌炼厂,刘从此名闻锑都。不久又独资或集股开办纯青、化成、鸿辉等炼厂。再设计迫使粤商韦志道贱卖志记炼厂,改名为修和洋行,然后挤挎了开利洋行。民国19年,又独资或集股开办球益、天生和、大有庆、履祥吉等7家采矿公司,拥有全山1/5的矿地。此外,还经营商业,放高利贷。在锡矿山开设有协和兴等商号,经营绸缎、南杂、药材;在县城开设利源昌,做木材、棉纱等大宗投机生意;又合股开办惠康商号及履祥钱庄等。
六、毛板船和宝庆码头写下精彩传奇
清末民初时期,新化发挥了资江主航道的优势,把大量的物资,包括农副产品中的土纸、茶叶、木材、楠木、玉兰片、茶油、苡米、棕片、五倍子、花生、土布、生漆等,工业手工业中的煤炭、锑品、熟铁、石灰、鼎锅、陶器等大量外销,在运输中不断积累经验,创造性地发明了资江河道中独有的运输工具——毛板船。
嘉庆四年(1799年),洋溪杨家边船户杨海龙运输蚀了本,回到新化,赊购了罗显章、陈冬生的“三叉子”船,运煤到武汉去卖。船到汉口,煤炭赚了钱,他见那艘“三叉子”已经破旧,返航又多费时日,就把它拆掉当木材卖了。汉口木材昂贵,卖木材的钱带回去再添一点就可再造一艘新船,既赢得了时间又可以及早还清赊船的欠款,可谓一举两得。
杨海龙轻装回乡,比驾船返航省了个把月时间。还清了买“三叉子”的赊帐,手里买煤炭的钱和造新船都有了,就赶造新船运第二次煤去汉口。这回他有了经验,既然把船当木材卖可以收回大部分造船的本钱,就索性省工省料,只要船能把煤载运到汉口就行了,又按装载煤的特点,在“三叉子”底宽肚大的原型上加以改进,造成了第一艘“毛板船”。 杨海龙成功了,十多年间积资数十万,“毛板船”也不断改进,从业的队伍不断壮大,遍布资水沿岸有煤炭资源的各地,采煤业也因此蓬勃发展。
杨海龙发了大财,在洋溪买了四百多亩田,以后定居益阳,在益阳买了四十多栋铺,几百亩湖田,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他年逾古稀,捐出益阳的铺面与湖田的一半做为毛板行会基金,举荐陈冬生为负责人,创建了新化毛板公会。从此毛板行业与从业的船工水手有了组织,对行业的发展与员工的福利保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46年又成立汉阳县毛板同业公会,会员73户,其中汉阳武圣庙河沿有50户,其余分布在汉口朱家巷、宝庆码头一带。
毛板船无疑是资江两岸人们智慧的结晶,在湘商史上写下了很得意很辉煌的一笔,在世界航运史上写下了一段精彩的传奇。同时,毛板船促进宝庆码头的形成和发展。宝庆码头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宝庆码头尽管地处大都市武汉,离新化县城远隔上千里,但这一带当时有上万户住户,百分之八十至九十都是新化人,到了宝庆码头,到处听到的都是新化话,就像到了新化县城一样,因而曾被称为新化的一块“飞地”,也被誉为新化人的第二县城。
七、留下了旷世壮歌《资水滩歌》
在内河航运发达的近代社会,资江是新化与外联系的黄金水道,而资江航运史却凝聚着资江两岸历代船工的沧桑和奋斗。资江新化安化段水急山高,俗称“山河”。船进“山河”,船身倾斜,船头沉水,船尾趋高,起伏交替,形如跑马,船工无不胆颤心寒!如果舵师稍有疏忽,略偏泓道,人船都要葬身鱼腹。因此,在资江沿河一带的人们中,至今流传下这样两句俗语:“驾船的人死了没埋,挖煤的人埋了没死。”说明过去干这两种工作的人,随时有着生命危险。
又道:“养女莫嫁驾船郎,河风吹老少年郎;穿烂几多新草鞋,睡了几多无脚床;一年穿烂三年衣,三年没睡一年妻。”这是船工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艰辛情景,驾船之险可见一斑。尤其是利润高的毛板船,自然风险也最大,就以民国25年3月份为例,当月新化发出毛板船300艘,触礁沉没的有130艘,损煤1万余吨,损耗近达一小半。
1961年柘溪大坝建成,航道中断,外河运输受阻,又加上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公路铁路飞速发展,交通工具一日千里,资江航运最终完成了它伟大的历史使命,基本中止!但记录资江航运奋斗历程和毛板船故事的长篇湘商史诗《资水滩歌》得以流传下来,它真实地记载了资江航运的诸多事实和风土人情,全面地反映了船舶习俗和船工苦乐,尽管用民歌形式表述有很大局限性,但极具珍贵的文化价值,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库尔勒市华山中学官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