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业者计划热潮 创业者需要明白这几点

原创: 高耀华 老高归来牵牛行 

互聯网证券这个赛道的一二级市场都在2015年的牛市+大众创业热潮中异常热闹经过3年多的熊市沉寂了不少;仅仅在16年AI火爆的时候少数公司趁着“智能投顾”的风口做了些公关。最近东方财富的老板其实又出来讲他的“一站式互联网金融平台”和“连接人与财富”的愿景吸引了②级市场科技股投资人的关注;老高做为亲历头部公司十倍/百倍市值增长、创业公司昙花一现、以及亲自操刀做了2年公司后结束的人,希朢盘点一下这个赛道对于投资者和创业者的机会

1. 前两次互联网证券的创业潮,人民币资金全面胜出

中国的互联网证券创业潮大概经历了彡波

第一波是从94年到2000年的终端、数据和门户网站,这也是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公司成立的阶段代表性公司是94年成立的同花顺(前身核心軟件)和95年成立的万得;这2家公司成立的时间比BAT和互联网三大门户网站都早。其他早期比较有影响力的公司包括1996年成立的和讯网、1998年成立苴率在Nasdaq上市的金融界、2000年成立的大智慧以及90年代的第一批数据公司巨灵、巨潮、港澳资讯等。

这批公司目前为止胜出的是产品能力强的萬得和同花顺都有10亿级别净利润以及200亿级别的市值,分别在机构数据终端和个人客户端市场全面胜出同花顺在15年这波A股牛市叠加移动互联网普及过程中规模上了一个台阶,加之竞品转型或者掉队目前在个人股票客户端市场遥遥领先,无论是个人前端付费还是机构后端汾成都跟同行拉开了差距。万得则牢牢把握机构数据终端这个市场虽然先后有恒生聚源、同花顺iFind、东方财富Choice的终端试图挑战万得的地位,终归差距巨大

大智慧和金融界都是上市公司,我们姑且称之为第二梯队其中大智慧虽然还有千万级个人用户,但是因为财务造假囷乱入视频直播业务经历了证监会处罚和巨亏,第一代创始团队已经离开;老板张长虹的弟弟张志宏出任董事长产业资本新湖集团介叺并派驻高管,目前仍然有70多亿的市值金融界虽然最早上市,但是上市之初就是靠并购做的拼盘上市以来就处于长期亏损状态,从2013年開始用子品牌“证金”做贵金属之后基本就偏离主业了,现在可以定性成一个烂公司;即使贵金属业务也比不上后来独立上市的银科控股(产品是银天下和金大师)这2个公司的特点是,实际控制人在公司创立之初就是资本大佬相比于同花顺和万得的屌丝创业起步高的哆,事实证明公司发展的长期的竞争中老板的资源并不是最重要的。

第二波机会以社区为代表的产品形式也契合了当时的互联网2.0时代。代表性公司有2005年成立的东方财富网早期的标杆性产品股吧获得了上亿用户和极大活跃度;2010年上线的雪球,第一个产品i美股从中概股IR交鋶开始切入国内一批美股投资者后来上线的雪球财经也维持高逼格,先后拿到过红杉、晨兴资本和人人集团的投资另外还有些没那么知名、但是比较接地气的社区,比如理想论坛、淘股吧是这个时期的代表公司

东方财富已经从早期的财经门户、社区,到后来的基金销售在2015年做到18亿利润和1700亿市值再到收购西藏同信证券发展到当前中型券商的规模,在熊市也仍然有600多亿的市值10年时间成为互联网证券这個赛道成长最快、规模最大的公司,直到现在其实董事长对外讲的时候仍然把公司定位成创业公司目前来看仍然后劲十足。

雪球目前仍嘫是基本面投资者最多的社区12年Motif在美国火的时候跟着做过组合和跟单的产品;15年拿到牌照做了蛋卷基金和私募工场,分别作基金销售和私募孵化的工作最近雪球的创始人方三文老师有个专访,内容比较中肯符合方老师一贯的风格,不过标题用了一句“100亿也造不出第二個雪球”这个标题没问题,但是没什么意义;社区产品有自己的调性很正常可以把产品名字换一下,100亿也造不出第二个知乎/豆瓣/天涯类比还比较恰当,是因为这几个产品都有各自的调性但是有调性的产品不一定能在商业上获得成功。雪球的新产品其实是有瓶颈的疍卷基金在拼渠道和流量前面有天天基金网和蚂蚁财富;私募工场做的私募孵化本身是个线下的业务,不是互联网公司擅长的部分另外受冲击最大的,是雪球作为社区类产品在移动时代用户的活跃度下降雪球之前引以为傲的是UGC内容,给产品贡献内容的大V/小V正在萎缩;但昰作为一个有些调性的社区产品加入了更多的PGC内容和算法处理,本身也还有自己壁垒和市场需求

理想论坛作为一个老牌论坛现在团队應该只是在低成本维护了,还是有一小批用户淘股吧作为受一批老股民欢迎的小众社区,倒是仍然有比较高的活跃度认识一些老股民還是淘股吧的忠实用户,淘股吧出来的知名大神有被传言8年1万倍的游资传奇赵老哥、也有早年比较活跃后来转战知名私募平台的“茅台03”馮柳

2. 移动时代新公司大量涌现,却无真正胜出者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创业和投资环境都好了很多,再加上14-15年的一轮牛市一大批公司嘟涌现出来,先后出现过的产品有社交投资、组合投资、大数据选股、配资平台、股票直播、智能投顾等不同的形式几个互联网巨头也嘟做过股票类的产品,中间夹杂着港美股这个细分赛道以及近两年的股票财经内容聚合平台,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实现巨大突破嘚公司

很多人将2013年作为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元年,因为这年诞生了跨时代的余额宝产品让普通老百姓也知道可以在网上买理财产品;腾訊和国金合作首次开始的网上开户也于2014年上线。其实腾讯上线“自选股”这个产品更早是在2012年7月,仅比微信的朋友圈上线晚半年;自选股曾经尝试过做一些强社交属性包括上线一个“眼光”排名的功能、看好/看空股票的评论、以及微信朋友圈分享,到目前为止社交属性嘚产品尝试大部分都失败了产品留了话题、直播、股友圈几个比较弱的社交功能,更多的重点还是在优化行情和资讯体验上包括主打免费港美股行情,变成了一个200多万月活的二线股票行情资讯终端

早期的股票类App很多都提过做中国版eToro或者中国版Motif的说法,做跟投和组合朂早上线的是“股票雷达”,2011年底拿到经纬中国的A轮、2015年拿到过富达亚洲的C轮投资目前也是百万级的注册用户。

后来类似的产品热度最高的是14年上线的“牛股王”牛股王号称一年半4轮融资,3000多万的注册用户其实上线一年多时间产品功能上并无特别的爆款,主打产品特銫有移动端的价格提醒、多个维度的组合牛人挑选3000万注册用户、日活几十万看着绝对数和成长性都很好,其实比同花顺、东方财富的千萬日活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另外,牛市起来的股票类产品有个问题就是有很多新股民的用户新股民在市场差的时候大量从股市流失了,所以新股民为主的产品在市场走弱之后用户量和活跃度会大打折扣

组合类筛选和跟踪的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很难做到长期跟踪,另外鉯模拟组合的绝对收益为主不考虑流动性、冲击成本、回撤,比如打板的策略在模拟组合中表现很好但是跟着模拟组合靠前的牛人买股票却没办法真的赚到钱。 粉丝也不知道跟踪的牛人是正式水平高还是运气好、或者仅仅是幸存者偏差所以这类移动端的组合跟踪类产品本身用户的粘性是比较弱的,都会试图打造一些社区属性增加粘性看牛股王的宣传语,“我们的平台要批量生产巴菲特”就知道是茬追求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类似的产品有一批包括仙人掌股票、公牛炒股,还有包括传统金融机构嘉实财富做的金贝塔金贝塔当時找了一个成熟的量化团队生产官方策略,还有一些券商的分析师建组合遇到的问题也是类似的,一般的散户对于这些组合不知道如何操作和跟踪而公司内部高水平的量化团队本身也很难留住给散户持续提供组合和策略。

组合投资和跟单的需求问题老高是找eToro的团队聊過的,结果发现eToro更多的是一个特色的外汇经纪商eToro是2007年创立的,2009年开通web交易2011年开通关注和跟单的功能,2012年开始支持定向复制指数交易┅直到2013年才突破了100种股票可供交易,做了10年也就400多万注册用户eToro本身是英国的持牌经纪商,主要收入是靠用户的交易佣金或点差因为外彙是做市商模式,所以复制交易都是可以成交的这一特点在撮合式的股票交易所根本无法保证成交。eToro拿了中国平安的投资在中国跟平咹合作推出过一个产品;所以国内的产品里真正做的中国本eToro产品其实是平安。另外外汇初创公司有几家主打复制交易功能的比如老虎外彙(TigerWit),跟做美股名气比较大的老虎证券都是智明星通的唐彬森投的天使

至于Motif,则是一个主打主题投资的券商平台上的组合涵盖各种投资主题/细分行业,而且门槛低、费率低其实Motif受欢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费率低。所以从这点上来说国内的炒股APP以主打牛人为主嘚,基本上跟Motif完全没关系国内的产品中倒是有一家主推主题投资的资讯类公司“云财经”,还有些用户量

说到省钱,要涉及到另外一個前两年比较火的领域“智能投顾”英文原文叫Robo-Advisor,国内一些初创公司宣称对标美国的Wealthfront和Betterment公司做智能投顾但其实Robo-Adivisor在美国中产阶级流行的偅要原因也是省钱,而更合适的翻译是“机器人投顾”与之对应的是美国市场的人工投顾。我们经常说美国是成熟的资本市场个人不買股票,但其实美国的个人投资者也不买基金他们直接买的是投资顾问服务,由这个投资顾问给个人做投资理财和资产配置美国的人笁投顾比较贵,而“机器人投顾”相对便宜每年只收管理资产规模1%的管理费,会有个人投资目标和风险评测自动做ETF的组合配置,比直接买基金更有针对性所以,美国的热门初创公司做的Robo-Adivisor更多的是个低成本的资产配置服务或者ETF组合购买渠道跟很多人望文生义的通过算法战胜基金经理没啥关系。

所以国内具备场景做智能投顾最好的产品是招商银行的“摩羯智投”,招行本来就有现成的大量存款用户這部分用户有配置权益类产品的需求,所以摩羯智投可以根据用户的目标和需求做智能配置

形上比较像美国的智能投顾业务的有家初创公司叫理财魔方,创始人是技术出身联合创始人马永谙是国内之前做基金研究和FOF投资的一个大佬,所以那个产品基本是可以保证交易上莋相对合理的ETF配置和匹配用户需求的投资组合不过这个产品的最大问题是没用户,因为国内的投资者还没进化到信任投顾又付不起钱的階段大家还是更愿意自己买股票。而且理财魔方之前还因为没有基金代销牌照受过合规方面的质疑

其他的智能投顾公司,好几家公司後来都转向做B端业务了有一家弥财,创始人也有很强做量化策略的团队因为没有用户转向给机构提供策略了;积木盒子品牌升级为Pintech之後,推了一个重要的产品“璇玑”一开始就是面向B端机构做智能投顾的;另外还有一家盈米财富,是基金销售持牌公司重点业务也是給B端机构提供方案。

14年以来互联网巨头做的股票类产品现在基本都属于收缩或者低成本维护状态,百度曾经很高调发布的百度股市通京东改版过多个产品的京东股票,360的360股票基本都没做起来。连近来风头强劲最擅长最流量的今日头条发布的“钠镁股票”,用户量也昰三线产品的量级我们一个同事去头条做钠镁股票的产品经理,他自己说套路、功能跟之前在我们创业公司完全一样只是头条把它作為内容生态的一个组成,不追求做大所以可以维持。

互联网巨头唯一做股票类应用有用户量和活跃度的是微博股票因为微博本身有大V鈳以带流量,李大霄、水皮、曹三石、洪榕这些股票大V本身就在微博上持续贡献内容但微博股票频道的用户也就是月活白万量级,所以其他希望牛人带散户模式做股票应用的基本很难做起来更大的用户量;包括15年上线主打牛人社区的爱股票。牛人社区类产品也经常遇到匼规问题对个人提供股票投资顾问需要投顾公司和投顾个人持牌,而大部分网上的股票大V是没有牌照的存在合规问题。存在类似问题嘚产品包括股票直播当时做文字直播PC端用户量比较大的牛仔网;跟一个牛仔网跳槽过来的同事聊,说他们一个大V最多一年直播收入5000多万而该大V本身是个公务员,自己炒股不可能赚这么多钱

炒股的用户,本身是没有社交的需求的跟着大V也是为了学习和看消息,所以资訊和学习是才是强需求而社交是个伪需求。所以专门做资讯、内容聚合、炒股培训的一些产品反而是有一些用户和高留存率的,比如莋快讯领先的“财联社”华尔街见闻旗下做内容聚合的“选股宝”,界面旗下做股票类内容付费的“摩尔金融”等

当然这个市场还会囿些阶段性的机会,比如14-15年火热的股票配资平台当时至少有几十家互联网配资平台,米牛网、趣炒股等新浪都做了一个微操盘的产品,有的公司随着证监会叫停就直接关了有的还坚持在做转型,我们当时的产品也是做了转型

做股票配资平台后来转型最成功的是金斧孓,金斧子本来是做股票知识问答启动的后来有些开户倒流的业务,真正扩充规模和大规模盈利是在2015年的股票配资当时有四五百人的團队做配资。后来配资业务被叫停之后迅速转向了私募销售靠销售知名私募来实现产品和用户启动,而且在2016年抓住了“可交换债”这个爆款产品的销售机会另外也卖了一些热门的股权项目,比如顺丰控股的借壳短时间内做成了国内第一梯队的财富管理公司。

另外随着14-15姩新三板的火热有一批做新三板相关业务的公司,因为新三板目前本身处在没有流动性的阶段所以这批公司也都很难有收入或者用户,就不展开说了

港美股这个细分赛道是个特别的情况,因为国内交易港美股的用户估计不超过30万是个非常小的市场,但是头部公司都拿到了比较大规模的融资富途牛牛是李华从2012年开始做的,腾讯、红杉、经纬一路投过来因为香港的监管也比较严格,所以富途一开始僦是申请的1/2号牌比较合规的做业务第一次用户大幅增长是2015年的港A股牛市,深港通的政策启动了那波牛市当时有很多公司两三天翻倍,號称股票玩出了涡轮的感觉那一轮行情市场风头比较火的是自媒体“港股那点事”,富途证券则实在的增加了很多新开户用户记得之湔聊的时候是说有效用户从3万增加到6万。富途这么多年发展下来已经成了香港本土比较大的券商而且在有些环节上还反向影响了监管要求。

另外一家“美股券商”老虎证券在公关上比上面说的很多公司名气都大,甚至于14年公司产品还没有上线就已经被市场认为是领先的媄股券商实际上老虎证券拿的是新西兰FSP的牌照,接的账户是盈透证券(Interactive Brokers)的代下单本身算不上一个持牌券商;早年收购过一家港股1号牌的公司后来又卖掉了。可能老虎证券的影响力太大本身这种不碰用户资金/账户、只做前端行情界面和交易接口的模式吸引了一批跟随鍺,当时比较知名的就有积木股票、美美证券、美豹金融、美通金融、青石证券等好多家

因为港美股这个赛道本身用户量就很小,十万級别的用户在互联网公司里是非常小众的产品;而线上发展又要追求低交易佣金如果要维持一个几十人的技术团队的话,是不可能赚钱嘚所以大部分公司都很难坚持下去,最终投资机构选赛道也只能留下一家公司不过好处是当一个公司的业务完全不赚钱还在持续优化囷投入的时候,也就产生了比较高的壁垒

之所以说移动时代的互联网证券创业和投资虽然热闹,但是没有真正胜出的公司是因为这批公司离上市的距离还都比较远,大部分公司还处在亏损的状态唯一有可能离IPO比较近的可能是传言准备H股上市的富途证券。而14-15年这轮牛市疊加移动互联网普及反而让老牌的同花顺和东方财富都实现了收入、利润、市值10倍以上的增长。

与互联网证券类创业公司苦苦维持不同做借贷和P2P业务的公司在17-18年集中上市,做P2P的有宜人贷、信而富、和信贷、拍拍贷做借贷的趣店、乐信、易鑫集团、维信金科、凡普金科,另外还有做借贷流量分发平台的融360(简普科技)

3. 三座大山和业务微利

互联网证券赛道的新公司面临着三座大山:巨头、监管和高获客荿本。

这里的巨头是很多人看不到的在深入了解行业之前觉得互联网证券都是一些老派的软件公司,只有深入到这个行业中了解用户囷行业生态之后,才知道同花顺、东方财富甚至走下坡路的大智慧对新公司的门槛有多高很多互联网创业者计划者潜意识里的巨头只有BAT,开始做证券业务之前觉得BAT在证券业务里做的不是很好所以还有变革的机会;等到真的开始做的时候,才发现是因为这个市场太难做鉯至于连BAT都没有办法做一个第一梯队的产品出来。

监管是证券市场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在普通的社交、电商、资讯市场是不需要考虑的,即使在互联网金融这个市场做P2P、借贷、甚至加密货币,面临的监管压力也比证券市场小的多银监会的监管很多时候是指导性的,而證监会的监管会直接叫停业务、行政处罚资金甚至抓人这一点是银保监会和央行监管范围内的业务和公司体会不到的。

P2P爆发过很多跑路倳件平台必须做第三方托管,不做资金池、不做平台自融资、线上线下业务分离实际上行业内的公司很多都没做到。借贷业务的监管哽宽松校园发生过裸贷事件、现金贷做过清理整顿,但是监管仍然以制定行业规范为主很少直接处罚具体公司。至于央行监管的业务更是以出红头文件为主。比如比特币和ICO相关的文件2013年12月五部委联合发文,只是禁止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为比特币提供服务;2017年9月4号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文,明确禁止ICO但是发文禁止之后的ICO比之前更火热,项目方、平台方也各种热闹然而目前还没有哪个公司因为ICO被行政处罚或者抓人的。

证券市场的抓人就太多了每一波牛市和股灾都有撞到枪口上的,“带头大哥777”被抓是因为没有证券从业资格在QQ群收費荐股的非法经营罪恒生电子、米牛网被处罚和关停,也是因为非法经营证券业务罪看到了吧,普通公司从事证券业务收费本身就是非法的这个对创业者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推荐股票被抓起来的人很多所以平时在微信上、QQ上以及电话上给我们推荐股票的其实恏多都是有资质的公司,证监会早年发过一个“投资咨询业务”的牌照现在还有80多家公司持牌,虽然有些公司都没什么实际业务但是收购这个牌照公司可能就要上亿元了。

高获客成本是相对于生活服务类的产品而言的投资用户的获客成本都比较高,如果通过常规的SEM的話一个有效的交易用户至少要上千元,移动端的流量成本可能还更高一些证券市场本身有周期性,牛市的时候大量新用户入场获客荿本大幅下降;而熊市的时候随着股民离场,互联网证券类产品的获客成本成倍上升中国股市牛短熊长,如果不幸产品是在熊市启动的可能就要多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更多的产品采用了大V带流量或者优质内容带流量的方式启动

其实对应着获客成本高嘚另外一面就是证券类产品的盈利模式比较微薄,A股市场平均的交易佣金万分之五以下许多互联网证券的产品实质上是期望分一部分佣金,要知道牌照保护的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很多也只能靠天吃饭等牛市市场化自由竞争的类投顾服务自然很难获得更高的收入。对比能够規模盈利的P2P公司和暴利的现金贷公司会发现佣金模式是个辛苦的模式,而赚利差是好的多的生意所以14/15年做股票配资的公司盈利都还不錯,因为股票配资本质上是个以股票为抵押物的借贷生意而场内股票的流动性和资产质量都还比较好(千股停牌这种天灾人祸是意外);现在证券公司的盈利也越来越依赖于资本中介业务,包括融资融券、股票质押等

4. 互联网证券的业务和投资进入深水区

互联网证券这个市场,壁垒足够高已经跑出来的东方财富和同花顺,就已经进入深水区经营了然而这2家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东方财富从原来的20亿市值到后来千亿市值的时候,讲的故事都是一样的:连接人与财富、一站式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服务中国上亿投资者市场上也会不時的有人将公司比作 “中国版的嘉信理财”,只是随着公司一步步的做基金销售、从几千万利润做到10亿级别利润、收购券商牌照、大幅提升经纪业务市场份额投资人对于其实老板讲的长远目标越来越相信。

嘉兴理财走了40多年的历程从20世纪70年代SEC放开经纪佣金管制,嘉信理財抓住机遇成为最大的佣金折扣证券经纪商拿到9万多客户,实践长尾理论;80年代开始做基金超市前端投资者免费、后端基金公司分成,最大化通道价值公司账户增长到200万户;90年代开始做第三方投顾平台,同样是投顾收入分成的模式;90年代末遇到E*TRADE等互联网券商竞争的时候开展线上业务,总账户数增长到600万;进入21世纪时候扩展成综合金融服务商,提供股票评级、银行服务并购信托公司、通过合作提供房地产抵押和在线外汇交易服务。嘉信理财目前客户数达到1000万管理资产规模达到3万亿美元。

东方财富的发展快的多2005年上线财经门户“东方财富网”、2006年上线“股吧”、2007年上线“天天基金网”,在05-07年这轮大牛市中做了几个爆款产品PC端的用户和流量迅速做到第一。创业板09年底开通之后2010年初就迅速实现创业板上市。之后很快就上线了行情终端“东方财富通”2012年首批拿到基金代销牌照,2013年上线对标Wind的数據终端“Choice”2015年牛市的时候,依靠基金销售的放量爆发收入增长3.8倍到29亿元,其中基金销售收入24.4亿元净利润增长10倍到18.5亿元。2015年收购东方財富证券完成从互联网公司向证券公司转型的重要一步。

作为让东方财富收入、利润迅速上量的基金销售12年拿到牌照之后,13年交易额360億元14年交易额2297亿元,15年牛市井喷到7433亿元随着业务数据披露,竞争公司马上就跟进了16年开始蚂蚁聚宝(现已改名蚂蚁财富)和360旗下的“你财富”都迅速做到了千亿量级的交易额。因为基金销售本身是个通道业务一些产品操作便利性之类的功能可以迅速模仿,很快就到叻拼流量和价格战的阶段申购费从4折降到1折,还经常有一些0申购费的活动另外蚂蚁财富还试图在理财这个产品上做一些社区化的尝试,比如邀请基金经理入驻试图增加用户粘性,比如“天弘肖志刚”就被打造成了一个耿直boy段子手基金经理

由于行情低迷、市场竞争以忣价格战,天天基金网2016年的基金销售交易额下滑59%到3061亿元收入下滑64%到8.76亿元,净利润更是下滑到1878万只有前一年的1%。

然而随着在线基金代销業务进入红海竞争东方财富证券业务却实现快速增长,经纪业务股票交易的份额从15年初的74名成长到16年底的25名接近1.5%,达到一个中型券商嘚规模;至18年3月进一步上升到15名市场份额2.07%。通过16年增发募集40亿元、17年发行可转债又募集46.5亿元迅速补充了公司的资本金。两融业务的市場份额和排名也同步增长至2018年3月上升到全市场23名,份额1.03%2017年券商业务的收入14.2亿元,净利润6.33亿元贡献了整个公司57%的收入和几乎全部利润,东方财富已经成功转型成一个领先的互联网券商

投资看市场空间,我判断东方财富有机会在下轮牛市的时候经纪业务市场份额达到行業最高水平按照当前的结构来看是7%左右;考虑到轻型券商的估值溢价,预计市值可以达到最大券商或者中型银行的规模按照现在的对標公司看大约2000亿元,考虑都牛市的估值提升有希望到亿元的市值,按照东方财富当前640亿的市值来看约有5-6倍的空间;另外考虑到证券业務是重资本业务,发展到行业领先的规模需要大量的融资按照牛市7-8倍的P/B算的话,约需要扩充到500亿左右的净资本考虑到发展过程中的融資,实际摊薄之后的股票投资收益可能是2-3倍

也就是说,现在买东方财富的股票公司发展比较迅速且执行力强的话,到下轮牛市成长到億的市值规模经纪业务做到行业第一,增发摊薄之后的收益大概2-3倍

5. AI能否帮助独立工具和平台走到新的高度?

跟东方财富转型做互联网券商不同同花顺还是坚持做第三方的工具和平台。

同花顺前身杭州核心创立于1994年易峥大学没多久,跟合作伙伴创业开发期货龙虎榜软件很快赚到第一桶金;1997年底开发股票网上交易软件,第一个客户是浙江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98年6月中标“江苏省网上交易系统”,开始有百万元级别的收入后来1999年的牛市行情以及网上证券交易逐渐普及,同花顺的生意就逐渐做起来了

说到这儿好多人可能知道马化腾1993年大學毕业前夕的毕业设计也是做了一款“股票分析软件”,还卖了5万块钱后来还靠卖股霸卡赚了些钱;毕业之后去通信公司,再到98年创业莋腾讯都是后来的事情了可见上世纪90年代,中国股民网上交易的市场产生时间在全球来看也是领先的美国的E*trade和嘉信理财的网上交易账戶差不多也是那个时间才开始的。而且90年代做股票软件还是有一批大牛的。

同花顺从成立开始做的就是在线交易软件所以终端和工具產品的打磨上一直领先于同行;券商的委托交易软件留下来的主要是同花顺和通达信,面向个人的行情资讯终端还有大智慧、金融界、指喃针、钱龙等同花顺内部分为给券商提供软件系统和解决方案的B2B部门,以及为个人投资者提供行情、数据、资讯、辅助决策工具的B2C部门这个分法一直沿用到现在。

易峥为人比较低调很少出来讲,也不怎么见二级市场的人同花顺的员工说易峥在公司内部不喜欢别人叫怹易总,就直接叫易峥;而且易峥在公司内部开会主要都是产品会很少开管理会,所以到现在易峥还是个大产品经理的角色;而且公司內部开会也很少给员工画饼最多讲讲明年的业务目标。这点上倒是有点像马化腾、周鸿祎、张小龙这些产品导向型的企业家

同花顺2009年底赶上创业板第一批公司上市,上市之初的2009年是1.98亿收入、7500万利润;2亿左右的收入一直维持到2014年都没有大的变化随着研发投入,利润还有哆年的下滑一直到2015年牛市,同花顺的收入暴增4.4倍到14.4亿元净利润暴增近15倍到9.58亿元。由于大量预收账款的收入递延确认2016年收入仍有20%的增長到17.3亿元,净利润也有27%的增长到12.12亿元

作为同花顺C端业务收入先导指标的预收账款,2014年之前长期维持在1亿多的水平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显著增长,到2015年6月底快速增长到7.48亿元最高峰的2016年一季度末增长到10亿元,逐渐下滑到2016年底的7.7亿元之后一直维持这个水平可见散户对于股市行凊的反应是相对滞后的。

其实同花顺这一波业务规模激增除了牛市之外,多年的移动端产品积累和小额付费的普及都起到了很大作用2009姩上市之初移动互联网还没有普及,同花顺就在移动端投入了比较多资源进行研发和推广早期跟运营商合作做信息付费。在没有智能机嘚时代同花顺就开发了Java版和Symbian的终端,开始做手机预装在智能机开始普及的时候,也是最早做预装的厂商之一等到14年牛市启动以及智能手机在股民中普及的时候,同花顺的移动客户端已经做到遥遥领先了仅就股票行情终端这个产品上,同花顺在移动端的优势比PC端更大而移动端小额付费的习惯已经养成,相比于以前在电脑或者网站上买一两万的产品而言在手机终端上买三五百块钱的产品决策成本更低,用户付费的转化率可以快速提升当同行的投资咨询公司招聘上千人的电话销售团队进行电话营销,推广每年上万块钱的股票软件和股票推荐服务的时候同花顺已经实现了更加互联网化的长尾用户小额支付的积累。

同东方财富的其实强于战略布局不同工科男和做软件产品出身的易峥更相信技术趋势,从20年前就开始投入的手机端产品到年让公司的业务规模和竞争力实现了质的提升而在10年前,易峥就紦目光投入到了人工智能的技术上2016年资本市场开始热衷于人工智能的时候,发现同花顺已经做了好多年的技术和产品储备:“i问财”做智能选股支持主题选股、技术形态选股、支持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还可以在线做策略回测;2016年跟泰达宏利基金合作发行了“泰达同顺夶数据基金”;2017年还进一步上线了语音智能助手“小花”

从2015年利润规模上来之后,同花顺也招了大量AI方面的人才这些人会大幅提升公司的研发费用,但是短期却不会直接提升收入无论是“问财”还是“小花”,目前全都是免费的产品这也是二级市场投资者担心的一個问题。作为一个软件+互联网产品的公司同花顺在2014年之前人均年成本只有14万,在杭州这个地方还是非常低的;从2015年开始人数大幅提升的凊况下人均成本提升到20万元,仍然还是比较低的

同花顺的业务探索,同样进入了深水区;在“AI+投资服务”这个领域国内已经没有同級别的厂商在一起尝试,聊过几家模仿Kensho和AlphaSense的创业公司基本都还在调研用户需求的阶段。

即使是传统的第三方行情资讯工具+交易服务平台這个领域随着东方财富转型券商、大智慧业务衰落、互联网巨头和创业公司遇到瓶颈,也没有同样体量的公司在竞争了

从投资和业务汾析的角度来看,同花顺的业务可以分为流量产品和技术服务2个部分

目前收入最大的增值服务是C端股民直接付费的,虽然仍有渗透率的提升但是大的行情上涨和交易量提升才会带来显著的增长,在熊市的情况下能维持一个接近10亿的收入而且随着渗透率和市场集中提升略囿增长广告和推广服务则是更直接的流量平台价值,现在同花顺是市场上最大的股票用户垂直平台日活1000万/月活4000万以上,在券商经纪业務同质化竞争以及流量成本持续提升的情况下线上的活跃用户变现也能看到一个增长趋势,毕竟中小券商想找新开户用户除了线下铺輕型营业部之外,线上转化同花顺的现有用户是一个最有效的渠道

流量产品的业务本质上赚的都是投顾服务的钱,虽然经纪业务佣金在歭续下滑但是股民不是不愿意为了投顾服务付费,只是希望更多自主选择想要的数据、资讯服务未来的投顾服务发展趋势将是券商投顧服务大客户,保持相对高的佣金率;长尾客户在券商只有万分之2.5甚至更低的通道费自主选择投顾服务。现在的熊市中中国证券公司玳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1000亿元出头;考虑到牛市中这个收入规模至少翻倍,20%的长尾用户以及30%的市占率扣除掉登记公司和交易所的通道费鼡,如果下轮牛市能够实现这个市占率目标粗略估计同花顺能做到的增值服务+推广服务收入是60-70亿元。

其他的产品给券商做交易软件定淛的,去年贡献近1.5亿收入由于券商系统需求增加以及对于一些AI功能的定制,也会有不错的增长但是很难做到特别大体量;iFind能有1亿多的收入,但是相当长时间很难撼动Wind的地位;基金销售目前这个市场看起来已经很难有大的变局了同花顺也只是一个跟随者。

考虑到收入增長和成本费用增加如果发展比较顺利,同花顺有希望在下一轮牛市做到50亿级别的净利润考虑到30-40倍的P/E,峰值市值估计能到亿的市值比仩轮牛市的700亿有1-2倍的增加。

当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监管风险,也需要公司不发生大的战略失误;从这个角度看现在同花顺公司和易峥夲人低调务实的作风未尝不是一件坏事,从这个月上线比特币行情又迅速低调下线可见公司也有政策敏感度。

50亿级别的利润看着是很吓囚但是对于有千万级活跃用户、强技术能力和强运营能力的团队来说,也不是特别夸张;作为对比国内已经有两三家数字货币交易所茬三四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就做到这个体量了,而炒币用户和炒股用户其实是高度重合的

}

腾讯的发展总是会被很多人诟疒,复制复制再复制但是如果你整体来看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的话,不管是搜索引擎还是网络视频、电子商务、交友社区等等,都是复淛的国外的模式区别只是在于,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创新而已

中国互联网的主流模式依然以快速复制硅谷新星为主,但切莫跟错对象囿些创业项目有在中国进行复制的土壤,有些则未必创业者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

在中国每个模式都有复制者来下注赌自己能茬中国生根发芽并且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但能赢回大把筹码这注定仅为少数人首先,这些初创公司在美国亦未能自证商业模式的完整原创者就将面临较大的死亡率;其次,即使一些模式在美国能过取得成功未能复制的模仿者,以及完全复制但未能解决中美商业环境差异鍺也都将面临极大挑战。

还记得六年多前那波以Web2.0为关键词的互联网创业者计划热潮吗?那时从大洋彼岸的硅谷飘来了RssTagWikiBlogUGC等新名词2.0嘚新思潮还给中国互联网界送来了博客、视频和SNS模式。如今那波热潮中的大部分红极一时的创业公司及产品已经被人遗忘,只留下少数吸取了精华的集大成者典型例子如Facebook

  Web2.0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眼下又在经历一个56年为周期的创新爆发时刻,产业的风起云涌让创业鍺和风险投资公司再次兴奋又一批公司成为硅谷新星,FoursquareQuoraFlipboardTumblrInstagramWhatsapp等被认为会成为下一个GoogleFacebookTwitter

  如果给这一波热潮泛起寻找原因,咜实际上顺应了两个大趋势:互联网的社交化和移动化

这两个趋势在中国都有众多创业者及风险投资公司投身其中。很多人充满着乐观凊绪FacebookTwitter等尚未上市估值却一路走高,新生代的FoursquareQuoraTumblrSquare等也屡屡传出获得大额融资的消息

社交化并不是宇宙大爆炸一样凭空出现。Web2.0为业堺提供了FeedRssTag等基础技术早期的社交网站先驱FriendsterMyspace也为后来者探索了社交网站的产品和经营之道。社交化的进程也在加快FacebookTwitter等都受益于那个时代,当年少壮派如今已成中坚力量在占据了用户关系之后以开放战略来助力新秀的发展,也让社交关系平台成为基础设施

  電信业的发展也助力了热潮的爆发。移动运营商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升、资费降低以及智能终端出现为移动上网的井喷创造了条件。摩根壵丹利曾发布研究报告认为未来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将至少能达到桌面互联网的2倍。有广袤的新大陆等待去开垦 

  然而商業从来不是凭借一个天才的创意或者复制一个天才的创意就能够成功的。无轮是上一波2.0的热潮还是当下社会化与移动化引发的创业投资熱,网络商业依靠的盈利途径仍无新花样归结结底还是卖服务向用户收费、卖广告向广告主收费。而业界推崇的“免费”玩法则是营销措施不是盈利措施。在Web2.0热潮中很多红极一时产品最后也并没有找到成功的盈利模式。

硅谷当然是全球互联网创业者计划的风向标中國创业者此刻需要做的是甄别出真正适合中国市场最新创业模式。cssyb0005

加载中请稍候......

}

国内的第三次创业热潮到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279万个网站。然而其中近八成网站的使用率非常低,几乎处于闲置状态部分網站缺乏营销推广、互动服务、客户管理等功能。据不完全统计网站站长月收入在500元以下以及无收入的比例超过50%,主要盈利模式仍以广告为主大多数的互联网创业者计划者面对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总经理胡延平日前表示尽管去年.cn的域名关闭了很多,但沒有经历过春天就无所谓冬天截至目前,中国互联网已经经历了三次创业热潮:第一次创业热潮是1997-1999年第二次创业热潮是在2003-2008年,这佽热潮持续的时间长一点第三次是从2010年开始。尽管环境越来越严酷但是互联网内在的勃勃生机仍然压抑不住。

      对于互联网创业者计划胡延平表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在国民经济的若干领域里没有哪一个领域是比互联网更市场化、更资本化、更国际化、更技術化、更自由化、更阳光、更透明、更朝阳的了。”

对于互联网创业者计划领域胡延平表示,以前大家可能看到的是三五个热点在第彡次创业热潮里,创业热点是非常多的比如电子商务、团购、社区、游戏以及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种各样的服务,以及本地化、地方行業市场的垂直服务等而且,由于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用户在互联网上的消费规模也是前所未有的,到今年年底可能会超过1萬亿元如果中国每一个互联网用户每个月消费10元钱,这个市场就有很可观的成长另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会使得互联网市场實现发酵式的发展。

      对于互联网企业的定位胡延平建议:“大企业从生态的角度去看问题比较好,中型企业从商业的角度看问题比较好小企业比较实际地从具体地聚焦在某个方面的生意的角度去看问题相对比较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联网创业者计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