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部老日本特摄剧中主角捷德奥特曼片,主角是个小孩,驾驶一部从海里冒出来的巨型机器人,机器人还会主动保护小孩

一开始是超级英雄,现在越来越「神棍」,机器人和这个国家一起成长
机器人帝国(日本异化篇)
原文地址:
我猜机核网上机战饭肯定不在少数,对机战上登场的机器人和其作品恐怕比我了解的还要深。但是作为「萝卜控」的诸位可曾知道其实日本的机器人文化诞生背后的历史环境因素吗?您可知道最早的日本超级机器人形象是跟一只大怪兽有关联?原来第一只以变形合体为卖点的机器人居然是在堵车的时候想出来的?日本机器人的演进路线为什么从「超级系」变成「真实系」,最后往「神棍系」的方向发展?这一切都将在这篇文章中探讨!
当然了,一篇文章篇幅有限,所以只能挑重点来谈,必定无法囊括所有。比如某某神作某某经典没有写进来,也并非它们不够资格,而是要谈的都已经谈了,就没必要在文中再次重复了。同时这篇文章着重介绍,为了大众的可读性,一些大家众所周知或者是爱好者们深入讨论的话题在这里只能略过不谈。因此有什么照顾不周的地方,请轻拍。
好了,还是不废话了,下面正文开始!
第一章:超级!!
上回提到机器人在西欧文化中一直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地位,要不是上天要毁灭人类的使者,要不是映照人类肮脏兽性的镜子,总是很难有一个好的形象。难道机器人就得憋屈这一辈子吗?
日本人告诉你:不!
在日本,机器人不仅是人类的好伙伴,而且还是拯救世界的关键。和平,友好,正义,勇猛,机智……几乎所 有褒义的词语都可以用在日本的机器人上。在日本人看来,机器人不仅不邪恶,还是一切美与善的化身,是带领日本迈向富强的领头人。
机器人,在日本的眼中成为了超级英雄。
19 世纪中叶,日本和当时大多数亚洲国家一样,依旧是一个闭关锁国,不思进取的农业社会。日本嘉永六年(1853 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舰队驶入江户湾浦贺海面,要求日本打开国门。这件史称「黑船来航」的事件使日本人第一次近距离体验 到现代科技的巨大威力。日本人深深体会到要想在这个残酷的世界活下来,就必须获得「科技」的力量。于是日本从政府高层到民间学者,无一对西方先进技术求知 若渴,纷纷学习更先进的科学技术。
适当的压力使人产生动力,日本人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就通过明治维新等一系列变革手段,使国力大幅提升。进入 20 世纪初,日本更是凭借科技和经济实力一跃成为亚洲的龙头。可惜物 极必反,随着国家实力的膨胀,人的欲望也会同时膨胀。日本逐渐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意图通过科技的实力吞并整个亚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对科技的迷恋 推向一个极端,各种匪夷所思的科技都出来了。
某程度上这的确是「匪夷所思的日本科技」…
抱歉,放错图片了……常言道「剃人头者人亦剃其头」,以科技称霸世界的日本,很快就被科技所制服——
美国陆军航空军在日本广岛市于 1945 年 8 月 6 日上午 8 时 15 分(日本时间)投下原子弹,原子弹爆炸造成广岛市十几万居民死亡,都市遭到毁灭性打击。三天 后的 8 月 9 日,美国再次对日本投放原子弹,摧毁了位于九州北部的海港城市长崎。日本于广岛市原子弹爆炸的 9 天后,在 8 月 15 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在废墟中爬起来的日本,迷茫地望着未来,不知如何是好。科技既给日本带来荣誉,也给日本带来毁灭。但这些人当中,有一个少年眼中却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当这个少年长大以后,他将自己的想法用画笔表达出来。
《铁臂阿童木》诞生了。
Little Boy:科学之子
2003 年 4 月 7 日,这是一个在日历上没有任何特殊标注的日子。然而这一天对于日本国民来说,却是一个天大的节日。因为这一天,正是手塚治虫笔下角色「阿童木」的生日。
为了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庆祝活动在日本全境热烈展开:各大报纸都以「阿童木诞生」为题,不惜版面报导阿童木的英雄事迹;NHK 电视台连续多日播放《铁臂 阿童木》的精彩回顾;富士电视台更在 04 月 06 日阿童木的诞生前夜,抢先播映全新一辑的《铁臂阿童木》动画片;高岛屋百货在东京日本桥举办「阿童木特 展」;JR 全线火车站整天播放着阿童木主题曲;街头到处都是阿童木化妆游行;而传说中阿童木的诞生地──东京新宿高田马场──则在当天举行委任阿童木为 「新宿未来大使」的命名仪式,藉以推动环保和人权的活动;大阪大学于 2001 年成立的阪大尖端研究机构,也在大阪市中央礼堂举办「庆祝阿童木诞生纪念演讲 会」。而这场庆典的指标性重头戏,则是在横滨 Pacifico 会展中心所举行为期四天的「ROBODEX 2003」机器人博览会。来自世界各国的 90 多家机器人生产厂商,不远千里地以这场日本规模最大(也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机器人嘉年华会,各显神通祝贺阿童 木生日快乐。
手塚治虫创造这个角色的时候,断然没想到日后他会成为一个象征。据说许多日后进入机器人研究领域的菁英们,小时候都或多或少受到阿童木的影响(参见 《TIME asia》Vol.155 No.17〈Gizmo Nation / 精巧发明之国〉专题)。阿童木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了日本机器人文化的滥觞,为日本和欧美机器人文化分道扬镳埋下了第一颗基石。
然而阿童木会如此深入民心,成为一代人的偶像?
二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民众的精神也急需要一个团结的符号。在二战时是至高无上的天皇,却被一纸《人间宣言》把打回人形。这时候,一个诞生于科学,由科学 所武装的新生英雄,或许刚好填补了这个时期的精神空虚。科学科技是日本民众的老朋友,虽然一度被科学的产物「原子弹」所摧毁,但阿童木的出现却安抚了日本 民众对「原子」的恐惧:身为「科学之子」的阿童木是人类的朋友,人类是可以控制「原子」的。
阿童木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原子」(Atom)的日语发音。
因此,机器人对于日本人来说是科学的代言人。其中所蕴含的并不是工业革命以来各种负面印象,而是多难兴邦式的爱国情绪。而且在文化上, 日本对「创造生命」并没有太多禁忌,不像欧美那样认为创造生命是对上帝的亵渎。日本传统宗教「神道教」的要义为「泛灵论」,即「万物皆是生灵」。机器人作为万物之一,为何就不能拥有生命?其次在科技发展 上,日本的科技革命是建立在欧洲已经成功的技术积累之上,因此日本并没有对科技留下太多负面的印象,反而更多的是跟乐观、对未来的憧憬挂钩。作为科技顶点 的机器人,自然就像是王冠上的宝珠那样光彩夺人了。
不过,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那么日本机器人跟欧美机器人的区别不过是一个乐观,一个悲观而已,远不如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日美两系的机器人差别如此巨大。而要明白这一点,首先就得必须谈到另一种情绪。
Fat man:科学之孽
虽然《铁臂阿童木》的出现使日本民众对未来重拾信心,但不见得那时候的日本对原子弹的恐惧就完全消失。当时的猪队友美国做了一件蠢事,使日本人原本还在紧绷的神经再度紧绷起来。
1954 年 3 月 1 日,美军在比基尼岛进行的水下氢弹试爆。虽然事先已经通知周边渔船远离核爆影响范围圈,但由于当时美国方面错误预估核爆威力,实际爆炸当 量是预估的 2.5 倍。许多来不及躲避的渔船立即遭到了核辐射污染,其中一条渔船便是来自日本的「第五福龙丸号」。由于长时间暴露在放射性降尘的照射下,无 线通信长久保山爱吉在半年以后的 9 月 23 日死于急性放射能症,因此被认定为第一个死于氢弹的受害者。
该事件一下子在日本国内炸开了锅。作为目前为止唯一一个直接遭到核弹袭击的国家,这次再度有国民受到核弹的间接伤害,无异于在心理上对日本投放第三枚核弹。霎时之间日本民间掀起了激烈的反核运动,继而更升级为反美运动,某种焦躁不安的情绪在日本民间如幽灵一般徘徊不去。
日本特摄导演本多猪四郎经历过战争,曾经开车去看过被原子弹轰炸后广岛惨况,为此他多有触动。于是他拉上当时在特摄界小有名气的圆谷英二(此人后来开创出另一特摄经典作《奥特曼》),拍了一部影射这次事件的特摄电影。
《哥斯拉》——!!
《哥斯拉》的上映立即在日本掀起怪兽电影狂潮。片中因为被核爆试验而唤醒的远古恐龙型怪兽,简直就是当时日本民众对核弹的符号化象征。而片中的哥斯拉拥有 核弹级的破坏力也使日本人获得了某种逆向的宣泄:既然我在现实世界对你没辙,那么我就在虚构世界里体验一把成为你的快感吧!由此哥斯拉的巨大和随之而来的 破坏力,深深地印在了一代日本人的脑海中……
「如果……作为科技顶点的『机器人』,和体现科技力量的『巨大』结合起来……是不是更能令我们感到颤栗,更能令我们洗刷心中的郁闷?」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铁人 28 号》诞生了。
在故事原本设定里「铁人 28 号」是个邪恶反派。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主角金田正太郎(日后所谓「正太控」的源头便是此君)获得了「铁人 28 号」的遥控器,原本作恶的巨大机器人摇身一变,成为了正义的化身,和邪恶组织对抗,保护日本,保护地球。超级机器人从带来毁灭的超级装置摇身一变成为了日本的守护神。说来也是有趣,上面提到的哥斯拉也在以后几十年的发展里慢慢洗白,从被核爆打扰沉睡的超级怪兽变成和人类一同抗击外星邪恶怪物的正义化身,可谓跟《铁人 28 号》殊途同归。
自《铁人 28 号》之后,日本机器人便朝着巨大化的路子而去,跟美式机器人开始有着根本的区别。之所以尺寸越来越大,其成因假说之一便是因为原子弹的「巨大破坏力」。当时的日本文化氛围里面,没有什么比原子弹更「巨大」的了——冉冉升起的巨大蘑菇云,瞬间摧毁一座城市的巨大冲击波,爆炸后所产生的巨大伤亡……巨大的机器人,正是原子弹的具现化。
尽管「铁人 28 号」的外形设计成可能不是作者横山光辉有意为之,而是囿于当时的一些技术限制(多边形比圆柱体更难表现)。但很凑巧地「铁人 28 号」的外貌跟导弹核弹这些武器有相当的相似点:圆圆胖胖的身材,暗灰色的涂装。这不禁令人遐想联翩。而「铁人 28 号」一开始作为反 派登场,我觉得更可能是横山光辉无意识地将当时的核弹恐惧展现出来。
天意弄人,一个恐怖的巧合是,日本机器人的两大奠基者《铁臂阿童木》和《铁人 28 号》,其代表形象正好吻合在广岛和长崎爆炸的两枚原子弹外号……
「Little boy」和「Fat man」
在文化意义上,日本机器人都可以说是从原子弹中诞生的。因为这种历史现状和民族感情的双重缠绕,使到日本机器人和欧美机器人分道扬镳,向着不同的方向绝 尘而去。日本机器人从此有了「超级」的能力,「超级」的尺寸,「超级」的责任……「超级」成为了日本机器人的特征,连后世的日本机器人也很难撇除掉「超级」这个属性。(哪怕是哆啦 A 梦,它也有一个超级外挂「四次元口袋」)
如果说欧美的机器人是人类的对照组,那么日本的机器人便是人类的延伸物。欧美机器人是反应人类自身的缺陷——自私,自大,骄傲;而日本机器人则是赞扬人性的美好——善良,秩序,希望。
顺带一提,近年来欧美(其实以美国为首)的机器人也有一股开始朝着巨大化而去。究其源头,不难发现这些巨大机器人形象如《环太平洋》《变形金刚真人版》等都是 911 事件之后出现的。按照日本机器人的演化逻辑,很有可能是因为美国人亲眼目睹了本土遭受如此严重的攻击事件后下意识地将「巨大破坏力」具现化。只是毕竟巨大机器人不是欧美那边的主流,这些作品普遍评价不高,只在中国等亚洲地区拥有突出的票房……
总之,随着《铁人 28 号》在日本的成功,跟传统机器人(Robot)有着不一样内涵的「スーパーロボット」(Super Robot,超级机器人)昭告诞生……
第二章:变形!!
随着《铁人 28 号》掀起风潮,各色「超级机器人」不断出现在市面上,对于机器人的描述也越来越丰富。只是这些作品难逃《铁人 28 号》等经典作品定下的套路基调,故事调性大多雷同。久而久之,观众就产生了审美疲劳。超级机器人文化似乎走到了尽头。
「超级机器人」不得不进行一次变形。
其实最早的《铁人 28 号》漫画中,作者横山光辉对「铁人 28 号」的想法只有一个:总之机器人的高度比普通人类高大就可以了。所以在漫画当中「铁人 28 号」的 身高比例会随着画面的需要变来变去,有时显得只有两三米,有时又突然十几米高。直到 1963 年的黑白动画版里才明确规定了「铁人 28 号」的身高:10.2 米。
「铁人 28 号」的诡异身高,很大原因在于它本身是独立于人类存在的,参照物变来变去。直到某个年轻人因为一次堵车而灵感爆发,进而创作出一部传世名作。这 部作品使巨大超级机器人的尺寸有了一个基本标准,后世的超级机器人在这个尺寸之上越来越大,最后达到媲美星球,直追银河系……
这个年轻人叫永井豪。
变革的魔神
1972 年,刚和恩师石之森章太郎(《假面骑士 / 蒙面超人》的缔造者)拜别,自己独立创建工作室的永井豪因为交通堵塞而堵在路上。从小就鬼点子多的永井豪在这种无聊的时候自然是开始胡思乱想,对着马路上的风景天马行空起来。当他看到路边有人将摩托车开进货车的货柜时,偶发奇想:如果驾驶着摩 托车开进机器人的里面,然后操纵机器人战斗,那岂不是一个绝妙的噱头?!
顺着这个思路,永井豪创作出一部「超级机器人」作品《魔神 Z》(マジンガーZ)。
这就是《魔神 Z》的……等等!一时手抽,又放错图片了……
《魔神 Z》在日本「超级机器人」文化当中绝对是最具代表性的鼻祖级作品。首先,自《魔神 Z》以来,主角操纵机器人的方式从「铁人 28 号」的「远距离操 纵」,变成了更贴近真实的「在内部驾驶舱操纵」。其次,《魔神 Z》的许多科幻概念也被日后的超级机器人作品所吸收改良,开辟出所谓「超级系机器 人」的这一支派别。最后,《魔神 Z》一改过去超级机器人作品多是一台机器人单打独斗的桎梏,在故事中引入了团队合作,除了主角「魔神 Z」以外还有其他各色 机器人同伴会在战斗中提供协助,「机器人团队」理念逐渐成型。
因为「魔神 Z」的驾驶方式是人开着飞机进入机器人的头部(原本开摩托的想法因为觉得跟《假面骑士》太相似而改了),机器人的体型比例不能跟驾驶员起冲突, 所以永井豪大笔一挥,将「魔神 Z」的身高定为 18 米。日后的超级机器人尺寸多多少少都以此参考,据说《机动战士高达》的第一台高达 RX-78-2 身高 18 米就是按照「魔神 Z」来的。
虽然「魔神 Z」在形式上将过去十几年由《铁人 28 号》打下基础的超级机器人文化进行了一次莫大的革新变形,然而这还不够。一直求新求变的永井豪还能变形下去!于是,另一部日本超级机器人的不朽名作,也在没多久后诞生了。
变幻的射线
《假面骑士》之父石之森章太郎对永井豪的影响不可谓不深,无论是出于商业目的还是个人崇拜,随后永井豪在《魔神 Z》的好基础上再加上了「变身」这个元素, 打算以此开创另一个新的机器人系列。然而「人间体变身成英雄」的想法已经被前辈《假面骑士》用了,永井豪自然不能再用。于是他灵机一动,将「变身」的效果用在 机器人身上——
1974 年,《盖塔机器人》(ゲッターロボ)横空出世。
《盖塔机器人》算是日本超级机器人历史上第一部强调变形的作品。虽然不敢说在他之前就没有变形机器人,但是在此之前以变形作为最大噱头的作品的确独此一家。《盖塔机器人》为日后的超级机器人立下了成功的典范:巨大!操纵!变形!合体!
其实认真来说,《盖塔机器人》的变形概念是非常牵强的。「盖塔机器人」的基础单位是三架各自编号、外形完全不同的飞机,需要合体的时候以不同的顺序组合在 一起,变成一架拥有三个形态的巨大机器人。然而三架战机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顾及太多(当时也没这个技术经验),要它们组合起来是不可能变形出好看的机器人 形态。因此作品当中以简单粗暴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以动画的线条变形方式直接变出来,其组合变形过程是完全空想的。
因为这个原因,一直以来盖塔的玩具都极难重现原作的变形组合方式。玩具厂商由此受到了消费者一定的责难。为了满足消费者,玩具厂商试图寻找能够把变形合体效果合理重现的作品——动画里怎么变,玩具就能怎么变,这下你们就该满意了吧?
为了回应这种需求(或者说为了赚这些厂商的钱),另一部超级机器人名作在 1975 年 4 月诞生了。其名为《勇者莱汀》。
《勇者莱汀》的出现使大众明白到「动画怎么演,玩具就能怎么变」是多么的必要,之后的超级机器人作品也逐渐向这个理念靠拢,淘汰了那些不合理变形组合的设 计。像是后来永井豪杀的一记回马枪:《钢铁吉克》(1975 年 10 月),作品以磁铁作为基本构想,让机器人拥有磁性关节,不同的身体配件就可以合理地自由 组合。
除了「动画怎么演,玩具就能怎么变」之外,从《勇者莱汀》这个时代开始,机器人开始迈向了更复杂多边形的设计道路。原因在于经过了 20 多年的洗礼,作画技 术已经开始可以满足一些比较复杂的透视变形了,因此《勇者莱汀》中的机器人设计开始偏向立方。在随后的 10 年内,「圆筒机器人」的设计理念逐渐被抛弃, 「方块机器人」的时代到来了。
70~80 年代是日本超级机器人蓬勃发展的年代,也是日本经济起飞的时代。超级机器人文化也跟着时代的脉搏有着不一样的核心:消费主义。
比起早期作品,这个时候的超级机器人作品多了娱乐色彩,淡了几分对时局的反思。作品的设定倾向天马行空,从外星人到古代魔神应有尽有,而且机器人的动力来 源也不再和现实中核能或电能有直接的关系。像是《魔神 Z》中驱动巨大机器人的是虚构能源「光子力」,《盖塔机器人》当中则是神乎其神的「盖塔射线」。其 次,随着日本经济腾飞,民众安居乐业,玩具业的崛起也勾搭上了机器人文化,使虚构的超级机器人能够以实体的玩具形式进入千家万户。既然尝得甜头,玩具厂商 肯定不会放过这块蓝海。玩具厂商为了玩具推陈出新,可谓是绞尽脑汁地革新机器人的设计。各种奇形怪状的变形方式,各种越加越多的合体数量,各种千奇百怪的 外形设计,差不多都是在这个时代创造出来了。然而创意终有用尽的一天,超级机器人作品从新鲜到泛滥,前后也不过是十几二十年的时间……
不过,即便此时的超级机器人已经变成了消费主义的工具,多多少少还是残留了一些特有的文化特征。比如「团队」。除了古早的那些,后来的超级机器人作品多多 少少都会形成一个小团队。通常是 3 到 5 个,当然更多的也有。一般认为,这跟日本文化当中有很浓重的集体意识有关。而且团队当中往往都是非常团结,相互之间 比较少冲突。相比起强调个性化的美式英雄,一众日本英雄总是显得那么的规规矩矩,和集体相处融洽。
其次就是「秘密基地」。纵观《魔神 Z》《盖塔机器人》等作品,你会发现主角方总是有秘密基地,而且秘密基地一定要被敌人无数遍炸毁。一种说法认为,这是源自于二战时日本长期被美军轰炸的体验,造就日本人在创作战争题材的故事时总是会下意识地把这种体验还原出来。于是「重要设施一定要藏起来」和「重要设施总是被不断炸毁」的情节就不断上演了。
第三章:合体!!
自从超级机器人被玩具厂商炒热起来,各色概念不断发掘,当「合理变形」被玩烂了,那就上「多段变形」;连「多段变形」都玩烂以后,就上「多机合体」;最后连「多机合体」都玩烂了怎么办?「各机变形完再合体」又炒出来了……总而言之,超级机器人的玩具市场一下子变得泛滥,玩具商品产能过剩,一堆重复卖点的机器人玩具像垃圾一样堆在仓库里无人问津。
然而这仅仅是日本国内的情况,另外一个机器人消费大国美国却是一片蓝海。80 年代初期,两家名字都有「宝」字的美国日本玩具厂商因为业务合作也意外做出一部影响日后众多少年少女(?)的机器人神话,而这部神话依靠近年的好莱坞咸鱼翻身,成为当前票房超猛、超骗钱骗粮票(无误)的招牌摇钱树!
没错,这部作品就是人所皆知的《变形金刚》。而这部组品,就是美日混血合体而来的。
话说当年有一家日本公司名为 TAKARA(其日语原因即为「宝物」)(现更名为 TAKARA TOMY),从美国孩之宝玩具公司引进一套叫「G.I.JOE」的大兵娃娃到日本贩卖,以「男孩子的芭比娃娃」为卖点推销出去。然而市场对这种玩意并不认可,日版「G.I.JOE」销量惨淡。于是 TAKARA 想尽办法给这些大兵娃娃改头换面,比如改成更有科幻色彩的「变身人造人」(Henshin Cyborg),终究还是失败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 TAKARA 生气了,他们干脆破罐子破摔:将这些大兵娃娃统统缩小,以「微星小超人」(MICROMAN)的名义发售,还设立了「小尺寸先进外星人落难地球,寄居小男孩家中伪装成玩具小人」的无厘头背景故事。没想到如此破釜沉舟之举却带来了成功的结果!
由于这批小人玩具方便携带,容易存放,拿这些小人玩「科幻过家家」在小男生之间蔚然成风。TAKARA 见此良机,赶紧乘胜追击,以「搭配微星小超人的机器人装备」为名义推出了《戴亚克隆战斗队》(DIACLONE)系列,其卖点是平时伪装成汽车飞机、鸟兽虫鱼,必要之时就会变形成战斗机器人加入战斗当中!
随后 TAKARA 继续发力,推出「MICRO CHANGE」系列玩具,这次主打「连日常用品都是战斗武器」!录音机变形机器人、望远镜变形机器人、照相机变形机器人……连手枪这种根本算不上「日常用品」的武器也弄成变形机器人了……(星爷:好折凳!它可藏在民居之中,随手可得,还可坐着它隐藏杀机,就算被警察抓了也告不了你,不愧为七种武器之首!)
右边那位兄台,你的下体……也太「突」出了吧……
(点击打开链接)
然而这个系列仅仅作为玩具销售而已,除了一些基本的故事设定外就没有更深入的发展了。恰巧此时「G.I.JOE」的母公司孩之宝意外看到 80 年代名作《超时空要塞》的变形玩具,惊讶于日本人竟然能将机器人玩出新境界来,于是来到日本取经。一来到日本,孩之宝的人就被琳琅满目的机器人玩具吓到了:日本人竟然做出了一个机器人的帝国来!于是他们就问 TAKARA,你们能否将这些玩具版权授予我们,让我们在美国搞个新 IP?TAKARA 心想我有今天也全靠当年你给我「G.I.JOE」的版权,所谓饮水思源,我就把这些机器人的版权给你吧!于是美日双宝一拍即合,机器人名作《变形金刚》诞生了……
想不到吧,今日相爱相杀的一对 CP,在当年竟然只是两个见面不相识的路人……
《变形金刚》对世界机器人的贡献恐怕不用赘述,关于它的介绍这里就快速跳过吧。随着时间的推进,变形金刚热潮也开始消退了。进入 90 年代,日本的机器人动画更陷入一个低潮期,机器人新作比起以前来说减少了不少。TAKARA 的《变形金刚》开始卖不动,而机器人动画大厂日升(Sunrise)公司的《机动战士高达》(UC 系)也在苦苦支撑,两家公司都在寻求新的卖点。于是他们一拍即合,推出一个崭新的系列:《勇者》系列。
《勇者》系列在 90 年代可谓是支撑起已经衰落的超级机器人半壁江山,为超级机器人保留了一支血脉。《勇者》系列抛弃了过去太过刚猛或太过写实的老男人趣味,而是全面拥抱青少年。整体故事以轻松的 RPG 式升级冒险为基调,配以各种帅气威猛的机体设定,演出一场绚丽的科幻童话剧。而且这些机体都是合理变形合体:动画做得出来,玩具就做得出来!该系列一经推出便俘虏了所有少年的心,更令狮子头 / 火焰鹰 / 消防车 / 新干线等等成为 90 年代青少年的集体回忆……
有趣的是,《勇者》系列的一些机体直接搬用《变形金刚》的设计。比如《勇者传说》(伝説の勇者 ダ·ガーン)中登场的反派「七重变形体」,其机设就是来自于《变形金刚》著名角色「六面兽」的其中一个未使用方案。《勇者》系列将《变形金刚》的剩余价值再利用,因此可以说《勇者》系列根本就是日本本土原生的《变形金刚》。
前文说到,TAKARA 的《勇者》系列撑起日暮西山的超级机器人市场半壁江山,那另外半壁江山又由谁来顶住呢?
你没猜错!另外半壁江山正是由 TAKARA 的老对手 BANDAI 所撑起,人所皆知的《超级机器人大战》系列了。
关于《机战》的历史我就不在这里卖弄了,估计诸位读者比我更熟悉。我在这里打算谈论一下的是《机战》的历史意义。如前所述,80 年代末 90 年初由于社会环境等诸多原因,超级机器人文化陷入一个低潮期,传统的动画或漫画表现形式陷入死胡同。而《机战》就是诞生在这个时候。相对于整体环境的不景气,游戏机市场却在强势崛起,日本超级机器人借由「游戏」这种新兴媒体找到了一个绝妙的避风港。
通过《机战》系列,许多新玩家重新认识了那些早已经不再电视上播放的老作品,从而明白超级机器人都是怎么来的;而老观众们也能在游戏中的以「梦之共演」的方式重温自己的铁人梦,可谓是一举两得,完成新旧交替——这在当时成为了无数日本家庭中父子之间沟通的桥梁。
《机战》在商业上的成功可谓是变相为超级机器人留下了一丝血脉,使超级机器人文化没有断绝在 90 年代初。如果没有《机战》在 90 年代的承前启后,就很难出现后来的超级机器人复兴。这就是《机战》系列在历史上的意义。
第四章:硝烟!!
让我们的时间暂时回退到 80 年代。当时消费主义领导的超级机器人渐渐显露出他的缺点:幼稚,天真,单纯。尽管《魔神 Z》等一系列的作品本身有深刻化的背景设定,但无奈市场 并不接受,许多作品依旧只能走着拍给小孩子看的路线。毕竟,机器人作品要想获得利益就得卖玩具,而玩具的主要购买力就是儿童少年(的父母)。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糟糕。那些从小看《魔神 Z》的小孩现在也成长起来,开始看更加成熟的作品。超级机器人也面临着更新换代的需要。超级机器人文化正酝酿着新的一场革命。
没错,一场充满硝烟味的革命,正在超级机器人的世界中蓄势待发!
现实和幻想
在《勇者莱汀》的制作人员名单中,你会赫然发现一个似曾相识的名字,这个名字叫做富野喜幸。
此君在 1977 年执导了《无敌超人赞波 3》,开始在传统的冒险故事当中加入相当的写实元素,夹杂着残酷和死亡的气息一丝丝地渗透出来。其后《无敌钢人泰坦 3》虽然并没有太明显,但这种偏向成人化的东西却隐藏其中,令人看罢会有所思考。因为有这两部叫好又叫座的成功作品,一下子令富野的地位得到提升,他在业界变得重要起来。
当其时《宇宙战舰大和号》(宇宙戦艦ヤマト)正在市面上火热,作品中大肆渲染科幻军事武器强大实力,吸引了不少喜好现实军事武器的青少年观众。商人们自然看到这个苗头,于是想借此东风做一套含有一定成熟军事元素的科幻动画片。富野自己也很喜欢这种探讨成人题材的作品,眼看时机成熟,他便凭借自己丰富的执导经验加入到这个企划当中,一步一步完善他脑海中关于战争与和平,人性与超人性的宏大宇宙史诗故事。
1979 年 4 月,《机动战士高达》开播。
富野喜幸——后改名为富野由悠季——将自己所有想法都押在了这部作品之上。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作品,因为它的设定糅合了现实和幻想,跟之前 纯粹的冒险故事有极端的不同:巨大机器人在故事当中不再是拯救世界的神兵利器,而是经过军工业流水线生产出来的量产工业制品;主角不再是那种天生注定干一 番大事业的宿命英雄,而是拥有一技之长却身份平凡的普通人;敌我双方不再是神秘的外来侵略者和维护正义的防卫组织,而是仅仅立场不同利益冲突的若干政治组 织……
富野监督对这部作品寄予厚望,希望能够重现《无敌超人赞波 3》和《无敌钢人泰坦 3》的骄人成绩。然而这部大胆尝试的作品毕竟还是太过冒进,当时的观众群体 并不接受。于是原定 52 集的内容被腰斩成 43 集,许多原定的计划也不得不中止。一时之间,超级机器人的革新好像陷入了死胡同……
然而有诗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高达》一如它想要表达的写实风格,在成功之前必须遭受各种磨难。渐渐地,一些喜好写实故事的观众发现了这部作品,于是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推荐。俗话说好酒不怕巷子深,通过口耳相传,那些喜欢超级机器人又 不满足于这些作品尽是幼稚剧情的观众如获至宝,将《高达》视为这个世代最能共鸣的佳作。于是乎他们不断写信给电视台,要求电视台重播。而重播的收视率竟比当初首播时还要高。商人见此良机,当然是不会轻易放过了。紧接着 BANDAI 推出的 「高达塑料模型」(钢普拉),一经推出就变成抢手货,每个超级机器人爱好者当时见面都会先来一句「你买了吗?」,令《高达》的商业价值一下子从地狱升到了天堂。
别叨逼,买买买
如果仅仅是《高达》一门得到社会重视,那也只不过是《高达》这个商品成功而已。但《高达》的成功是将日本超级机器人引向变革的第一炮,那些拥有严肃和写实风格的超级机器人作品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使整个 80 年代的日本超级机器人文化有了另一股风气。
拜《高达》所赐,一些原本故事题材不怎么写实的作品也渗入了不少写实元素。比如 1982 年上映的《超时空要塞 Macross》,虽然背景设定还是「邪恶外星人入侵地球」的老套「太空史诗」(Space Opera,或太空歌剧),但片中登场的机器人「可变形战斗机」却含有相当分量的写实风格。在鬼才河森正治的巧笔之下,竟将美军的 F-14 战斗机改成「可三段变形的机器人」,让现实兵器和机器人完美融合。一时之间,「机器人也可以是军武」的想法在整个 80 年代蔓延开来,机器人不再是热血小屁孩的打架辅具,还能是专业大兵哥的座下的战争兵器……
超时空要塞三大名物:变形战斗机,歌姬,三角恋
但让「真实系」推至顶点的,却是另外一个人。
1981 年,高桥良辅执导《太阳之牙》,将写实风格的超级机器人提升到另一个高度:这次连机器人的五官和头部都不再需要,驾驶者直接在如直升机驾驶舱的头 部操纵机器人。故事内容也大量涉及政治斗争,故事中所有的角色不过是利益斗争的棋子。两年后,高桥良辅再创高峰,推出《装甲骑兵》,剧中机器人定位为不足 4 米的「人形战车」,机器人不再是英雄的象征而是用完即弃的普通工具,写实再现战争中的机器消耗情况。故事也毫不掩饰地描写了战争对人的摧残,一切都是无 可挽回的无奈抉择。再两年之后,《苍之流星》的出现为写实风格的超级机器人下了最后的注脚——「虚无」和「孤独」。
《太阳之牙》
《装甲骑兵》
《苍之流星》
超级和真实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问,上述这种「使用合理能源,定位是量产工业品的机器人」还能算是「超级机器人」吗?
其实这牵涉到另外一个长久以来都争论不休的问题。
在《高达》出现以前,总的来说日本的虚构机器人都是「超级」的——超级的尺寸,超级的能力,超级的道德。然而《高达》的出现似乎打破了这种准则——尺寸尽 可能小,能力尽可能弱,道德更是相对而言。为了区分这前后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机器人作品,《超级机器人大战》便将其分成 两大派系:《高达》以前带有强烈幻想风格的定为「超级系」,《高达》以降带有写实风格的定为「真实系」。
然而这种分类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分类定义,因为何谓「超级」,何谓「真实」?即便如《高达》《装甲骑兵》这种写实向的作品,在对机器人的描写上也难免会有各 种超乎真实尺度的内容,比如说高度,比如说重量,比如说输出功率。你说《高达》真实,我就可以列出《高达》当中各种不真实的表现内容。于是乎,同好者之间 总是会因为这种定义的问题展开你死我活的笔战。
以我来看,这类争端纯属多此一举。因为无论怎么变,日本机器人文化中都必然存在着「超级」这种核心元素。在一个广泛的定义来看,不论你的故事设定是夸张还 是写实,他都从属于「超级机器人(スーパーロボット)」这个大类之下。其次,日本机器人文化发展至今,其内容百花齐放,早已不是只有「真实(写实)」和「超 级(夸张)」两种风格。要定义日式机器人的分类,不能简单地用这种二元对立式的分类法,而是用「形态学」的观点去划分超级机器人。(※该分类法难攻博士原创,此处仅为引用,特此注明)
这个分类的理念很简单,就是将「机器人」拆解为「机器 + 人」来进行双重定位,从而达到准确的分类。首先,按照「机器」的运作原理分成以下几类:
「正机器」
剧情设定中,完全依赖物理和机械运作者。例:日军委托开发的铁人 28 号、不包括《机动武斗传》(機動武闘伝 Gガンダム)在内的几乎所有高达。(但请注意! 这里所讲的只是『剧中的逻辑』!基本上,在咱们的真实世界当中,只要是超过三层楼以上的『人形机器』,根本不可能存在!详细证明请参见远流出版社《空想科学读本》一书。)
「准机器」
除了物理机械外,另有神秘力量(甚至是魔法)作为运作机制者。例:採用「盖塔射线」解释一切的《盖塔机器人》系列、古代超能源驱动的《勇者莱汀》(勇者ラ イディーン)。(所谓『科幻』里头的那个『幻』字,此处开始无限上纲──机器人要够炫够屌,物理法则和机械法则之外的『第三力量』才是终极神秘之所在── 通常也票房噱头之所在!)
「泛机器」
只有跟机械沾上一点边(甚至否为『机器人』都有争议)的,基本上都可 以列入此类。例:实体为「生物兵器」的《新世纪福音战士》系列、谜样的「卵生巨人」《翼神世音 RahXephon》。(此刻,『超级机器人』定义开始摇摇 欲坠:有些东西是同时具有『巨大』、『人形』、『钢铁』和『超级』等特色没错,但连原作者都不承认那叫『机器人』……)(当然,还有『非机器』──只是……这种东西不算在讨论范围里吧……)
然后再加上第二参数「人(形)」的区分:
「正人形」
有身有头、两侧对称、四肢健全、十指完整者。例:潇洒的盖塔一号、英挺的机动战士高达(RX-78ガンダム)──这是第一男主角的特权。
「准人形」
基本上还看得出来是「正常人」的架构,但多少有点小畸形。例:左手电钻右手钳的盖塔二号、双肩沈重长大炮的钢加农(RX-77ガンキャノン)──这是第一 (男)配角的挽歌。(高、瘦,有时甚至是女性。略微偏离『第一男主角』以做区隔,但仍在『误差范围』之内,也算凸显另一种角色特征。)
「泛人形」
虽还看得出「人形」,但已到了严重肢体残障的程度。例:下半身坐轮椅的盖塔三号、没头没脸有手无指下半身坐轮椅的钢坦克(RX-75 ガンタンク)──唉……这真是三男的悲剧呀~~~(驾驶也不是壮汉就是胖子!)(『非人形』?完全不具人形的《索斯机械兽》要不要拿出聊,有机会再说吧……)
其实别说日本的机器人,在世界机器人的形态问题,一直以来都因为文化差异而纠缠不清。「Robot」一词翻译的时候统一翻成机器人,所以在中文里才会有「人形」的概念在里面。《机器人帝国·欧美起源篇》里有谈到,在英语里只有仿真人类外表的机器人才会叫「Android」,因此要说符合「机器人」这个意境的话得用「Android」。然而「Android」并不一定是那种钢铁味道很重的机器人,甚至可以是完全用生化技术做成的人造人。这又跟「机器」的语感有所冲突。
来自 2015 年 4 月新番《可塑性记忆》(プラスティック?メモリーズ)
比如这个会笑会哭会卖萌的妹子也是机器人……官方给她们的种类称呼是「アンドロイド」(Android),虽然在片中也会称呼他们为ロボット(Robot),但其中微妙的区别在中文语境中就很难体会了。
当然了,因此无论怎么叫,祂们也还是机器人。这些学术问题就让那些做研究的头疼去吧~
第五章:暴走!!
80 年代中期,此时的日本依靠科技和经济实力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大和民族的自豪感开始再度升温。1985 年 9 月 22 日,资本主义世 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日元迅速升值,大量资金为了躲避汇率风险而进入日本国内市场。当时日本政府为了应对局面,开始实行量化宽松等政策,使社会产生了过剩的流通资金。
人民群众手里有钱了,能干的事情也就只有两种:要么消费掉,要么钱生钱。于是,80 年代后期的日本民众不断地在金钱的海洋中吃 掉小鱼,长成肚满肠肥的巨型鲸鱼。昔日被两颗核弹炸到颓垣败瓦的战败国,今日依靠无数「银弹」叫板美国叫板全世界,日本在一声声「日本崛起」「日本可以说 不」「这就是大国实力」的叫嚣声向着未知的深渊高歌猛进。
扭曲现实的肥皂泡终有爆破的一天。
进入 90 年代,日本表面上的繁荣终于因为不堪重负而露出真实面貌,股市下跌,房地产贬值,人们口袋中原本饱满的资产一下子蒸发,手上的钞票统统成为废纸。 许多有钱人一夜之间变成流浪汉,那些曾经拥有美好家庭的人也因此分崩离析,更有甚者不堪重负纷纷自杀,隔三差五就有人影从楼顶向下坠落……(关于这部分,诸位可移步机核网专题视频)
「暴走」,这个日语词翻译过来即为「失控」。社会的暴走连带着日本超级机器人也不得不暴走,一个完全异于之前的时代到来了……
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
第三章末尾我谈到日本超级机器人的衰退期,其发生时刻正是日本经济泡沫爆破之际。一方面,由于日本泡沫经济的出现使人们的消费方式得到无限扩充,在家看电视的时间被其他娱乐方式分薄了(比如之前提到的游戏),电视动画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另一方面,由于泡沫经 济所带来的极端消费主义和泡沫爆破后的心理伤痕,小圈子文化开始盛行,并由此孳生出「御宅族」次文化。传统意义上的超级机器人作品显得过时,他们需要的更多 是对自我趣味的探求,以及被熟悉符号包围的安全感。
一群御宅族年轻人不甘心被时代抛弃。他们怀着对旧时代的美好追忆,以不输写实机器人的技术细节,把超级机器人用完全不一样的面貌呈现到观众面前。而这群年轻人组成的公司,正是日后大名鼎鼎的 GAINAX。
日本动画在 80 年代中期兴起了不同于电视动画的另一种新发行方式:OVA(Original Video Anime)。这种以租借录像带为销售方式的新兴媒体绕过了庞复的电视台,再也不用受死板的播出时间限制,而且影片的成败不以「收视率」论之,而是直 接看销量,使得许多年轻制作人拥有更广阔的空间。而 GAINAX 第一部进军超级机器人作品的《飞跃巅峰》,即是以 OVA 的形式发售。
《飞跃巅峰》可谓是兼具了过去超级机器人「超级&写实」两种不同派系的优点。片中主角所驾驶的巨大机器人「Gunbuster(ガンバスター)」 是一个以圆筒作为外形基调的机器人,充满 50~60 年代的超级机器人设计风味。其次,波澜壮阔的宇宙战争和遵守相对论(片中有因为达到光速而使角色之间年 龄不对等的情节)等一系列科幻设定又和 80 年代的写实系超级机器人一脉相承。最后,故事当中着重体现了美少女驾驶巨大机器人对战大怪兽、美少女的热血奋斗 史等御宅族趣味设定,使仅仅只有 6 话 OVA 的《飞跃巅峰》一下子成为超级机器人作品当中少有的佳作。
另一边厢,其他新世代创作者也开始发功,将过去陈旧土气的作品焕然一新,披上新时代的味道:鬼才导演今川泰宏向偶像横山光辉致敬,以 1967 年特摄名作《大铁人》为故事骨干,巧妙置入横山大师的其他名作,推出 OVA 作品《大铁人动画版:地球静止之日》,酒瓶装新酒也足以令人惊艳!或许因为此作的高质素,今川泰宏被选为 94 年当季高达新作《机动武斗传 G 高达》的导演,试图一扫 UC 系列长年累积的老旧腐气。然而今川泰宏太能玩了,这部被誉为「圣斗士高达」的异色作品至今还是不被某些传统高达迷所接受……
机器人一直都是男性的主场,谁也没想到女性也能在这片天地插一脚!1994 年,由少女漫画团体CLAMP作为原作的《魔法骑士 雷亚斯》登上荧幕,大开美型之风。谁说机器人驾驶着都是臭男生?美型少年少女也可以啊!这番风气掀起,95 年当季高达《新机动战记高达 W》便引入五个美少年高达驾驶员,严肃的高达故事从此走向偶像风……
魔法骑士 雷亚斯
1995 年 10 月,GAINAX 破釜沉舟,推出《新世纪福音战士》(新世紀エヴァンゲリオン)。一股神风从日本的电视中缓缓吹起……
新世纪,新神话,新时代
谁也没料到一部动画作品会深深影响整个日本社会。1995 年,其时日本深陷泡沫经济爆破后的泥沼,社会风气颓败,许多人表面上彬彬有礼,实际上内心龌蹉。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压抑,只能不断通过毫无意义的消费来弥补内心的空虚。虽然日本并无受到实质上的打击,但在心理上人人都已经跌向末日。
这个时候,电视中放映的一部超级机器人动画却用各种手法将这个时代下每个受伤者的特征表现出来。与此同时,奇思妙想的情节加上繁杂的技术名词和宗教典故引 用,使观众被庞大的信息所包围,一时之间忘掉了现实当中的各种烦恼。片中两位性格各异的美少女也在一众少年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渐渐地,这部动画成为了年轻人的避风港,人人都在这部作品当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属。为了宣泄也好,为了寻求刺激也罢,爱好者们纷纷为这部作品投入大量资金消费相关商品,最终成就「一部带到两百亿日元」的庞大经济效益,使跌至谷底的日本社会 重新恢复信心。
《新世纪福音战士》为何如此成功?这历来多有论述。我在这里提出我自己的看法。首先,本片继承了《飞跃巅峰》的优点:稍微复古的科幻设定、详实复杂的技术细节、俊男美女的成长历程。然而比起乐观向上的《飞跃巅峰》,本片切中了当时的时代脉搏,整个世界观阴郁灰暗,令人绝望。其次,故事内容也随着情节推进开始探讨主角们的内心精神,以几乎「意识流」的手法表现角色的内 心世界,并引入各种苦涩难懂的宗教典故、哲学概念,使整部作品跳脱出过去以叙事为第一目的之必要性,如何理解和解读整个故事成为观众自己的选择。最后,片中个性迥异却讨人欢喜的角色群体也令角色消费成为一条成功的产业链,日后的机器人作品无不在「个性角色」之上大造文章,恐怕就是受到本片影响。
由于《新世纪福音战士》所带出的御宅族经济使商人们发现无限商机。于是 1996 年,《机动战舰 抚子号》糅合了「宇宙冒险」「巨乳&萝莉」「昭和浪漫」「恶搞致敬」「超级机器人剧中剧」等诸多宅元素,一经推出便让御宅族们爱不释手。御宅族和机器人的不解之缘从此变成一种显学,诸多商人为了揣摩箇中奥秘而各出奇招……
进入 21 世纪,电脑技术越发成熟,机器人作品也逐渐引入电脑 CG 技术,使机器人的表现形式得以进化。2002 年,河森正治推出《超时空要塞 ZERO》,以 3DCG 完美重现 F-14 三段变形。紧接着 2005 年,河森正治设计并执导原创新作《创圣大天使 AQUARION》,以匪夷所思的方式完美解答《盖塔机器人》当年没有回答的悬案:三架战机以合理但不可思议的方式变换合体,而且玩具还真做出来了……
2006 年,以执导硬派科幻作品闻名的谷口悟朗携手《Turn A 高达》的编剧大河内一楼,推出糅合政治格局、宫廷斗争、超能力、美型偶像、写实机器人为一身的《Code Geass 反叛的鲁路修》,在纵横交错的故事线中上演一出科幻版的「王子复仇记」。虽然续作《R2》评价不佳,但这种「超能力驾驶者 + 超能力机器人」的理念在 2013 年的《革命机 Valvrave》再度重现,不知这是否会在将来成为一股风气……
Code Geass 反叛的鲁路修
革命机 valvrave
终章:钻头!!
日本超级机器人源远流长,写到这里也只是介绍了其中极少的一部分,真要全部写下来的话恐怕要爆表……面对如此浩瀚的机器人作品,难道就没有一部代表性的作品吗?
还别说,真有!
这部作品就是 GAINAX 在 2007 年推出的《天元突破 红莲螺岩》(天元突破グレンラガン)。这部由今石洋之执导,中岛かずき编剧的 TV 动画以短短 27 话的篇幅,道尽日本机器人的前世今生。
第一部「立志篇」,以粗犷的「少年向着未知世界前进」为开章,一路冒险充满各种少年稚气的单纯热血,恍如五十年代机器人作品的直率和淳朴;第二部「风云篇」,因为重要伙伴的逝去而变得成熟,万众一心击倒邪恶集团老大,尽显六七十年代永井豪式热血人性剧;第三部「怒涛篇」,击败邪恶重建秩序,世界却没有因此变得美好,琐碎的人情矛盾竟使英雄折腰,道尽八十年代写实风格机器人的唏嘘情调;第四部「回天篇」,人性原罪遭到揭露,君临宇宙的外星人善恶难辨,为镇压不听话的人类竟派出料想外的「人形使徒」……九十年代的深沉和反省,在第四部结局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巨大!超级!变形!合体!团队!力量!热血!危机!——这些日本超级机器人的特征在《天元突破》中都得到了夸张式的强化。特殊头部驾驶舱「螺岩」(Lagann,ラガン)是个「万能插」,只要驾驶者拥有足够的「螺旋力」就能夺取对方的机体,并以完全不合理的方式变形成一台完整的机体!通过这种套娃一般的合体 / 变形方式,主角机体从最开始的十几米高变成几百米高,到后来「成长」到一个星球大小,最后竟然在虚数空间以物理学完全无法解释的方式变大至可以拿银河当飞盘扔……此举创下「日本超级机器人体型最大」的记录,恐怕后世的作品都不会比他更巨大、更超级的了。
最妙的一笔,莫过于剧中赋予「钻头」的特殊意涵。日本超级机器人特别喜好钻头,这种在现实中效率不高的工具不知为何常常成为日本超级机器人的重要武器。而在《天元突破》当中,钻头联系上 DNA 双螺旋,继而再跳接银河漩涡结构,最后无限上纲上线,竟成为整个宇宙的象征物!「超级机器人」,此刻不再是一种物体,而是男子汉心中的信念,是每个男人的梦想和浪漫!
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字,关于日本机器人的篇章终于结束了……由于日本机器人的发展有着相对明确的时代划分,加上其中不少作品都是国内比较有名,因此不得不花了很多篇幅进行介绍。
诸位在津津有味地阅读完欧美日本的机器人文化历史后,会不会感到有种莫名的缺失感?或者说,会不会有种隐隐的不适感?
如果有的话,恭喜你,你是先知。
「机器人」(Robot)是欧洲人发明,然后美国人发扬光大,因此他们有机器人文化我们觉得理所当然;日本是个精于改进的国家,他们把舶来品改造成自己的「超级机器人」,并且发展出另一个娱乐帝国,我们也觉得理所当然。
全部我们都觉得理所当然。连现在机器人文化当中没有华人一席之地,我们也觉得理所当然。
这是为什么?难道我们就比白人,比日本人缺乏想象力吗?我想不是吧,在《欧美起源篇》当中,我向诸位介绍了古代中国对机器人的想象,也至少说明华人是有想象力的。
我知道这个问题是很复杂,毕竟我们就没听说过「印尼机器人」是不。但这不代表我们就不必去探寻属于自己的机器人文化,去思考自己的未来。别以为机器人还只是想象,实际上我们已经步入「机器人的诞生前夜」,Cyberpunk 的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而在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却发现没有属于自己的机器人文化,没有提前思索过机器人时代之下我们的定位,我们很有可能就会成为「机器人的奴隶」。
我们国家有许多很棒的技术人才,制作能力比国外还要强,然而懂得思考未来,指出问题所在的人却很少。我写这两篇关于机器人历史文化的文章并非卖弄知识,而是想和诸位读者探讨别国的机器人文化,从而抛砖引玉,让读者思考一下我们的机器人文化是什么。不,不只是机器人,其他一切,都是可以去思考的。
这是我一个小小的愿望。
(本文部分图文资料引用自难攻博士专栏「搧胡椒的秘密基地」、台湾国立清华大学《科幻概论》。特此声明感谢!)
客官,这篇文章有意思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个主角的特摄动画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