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有需要拟音师工资

拟音师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拟音师是电视音响艺术的创作者之一。拟音师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专业知识和电视文化修养。他的任务是创造出各种适于剧情需要的声音形象。
拟音师从业要求
这种创作不是一般概念上的简单模拟,更不是常人感觉那样只需对准动作的单一劳作。他的专业知识包括;动作模拟技巧,录音设备的巧妙使用,电声器材使用的特别技巧等。他的创作领域及写实、写意、以及创造出人类未曾感受到的某些音响。他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题材创作出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声音世界。
拟音师工作内容
在电视剧或其它电视节目拍摄过程中,有些因当时拍摄条件所限无法同期录下所需的各种音响,或因剧情所需必须“造”出来的某些特殊的音响效果,象神话片中的仙女下凡,武打片中的飞檐走壁,恐怖片中的鬼神出没,宇宙空间的硕石风暴,外星球上的未知世界,各种各样的情节、剧情要求拟音师根据生活和艺术的逻辑调动一切技术手段,模拟与剧目内容、人物个性、角色身份完全吻合的音响效果。
拟音师的工作必须在录音师的协助下,利用电子录音设备、声场条件等等,经过反复试验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才可以作到刻划人物性格,加强情绪渲染,创造出生动的声音形象。
他的工作开始于摄制组成立,有的还需深入生活,图像剪定后,要看样片,准备各种道具,再进入音响录制阶段。录完音响后其工作即告结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拟音师:用声音“讲戏”
于晓伟演员是用形象讲故事,拟音师是用声音讲故事,这不是工业流水线,必须尊重创作规律电影《风声》里有一个情节:顾晓梦(周迅饰)向李宁玉(李冰冰饰)坦白自己就是隐藏在伪军中的共产党员“老鬼”,并让李宁玉去日本人那里举报她。安静的房间里,她们压低声音说话,辗转挪动的脚步声透露出两人激烈的心理活动。电影《风声》剧照负责为两人脚步声拟音的是中影基地拟音师龙岚。龙岚对《瞭望东方周刊》回忆:“顾晓梦妩媚洒脱,李宁玉自持冷静,一个直率一个内敛,都是高跟鞋,但音色不同,一个往外冒,另一个得往回收。”于是,他和录音师反复琢磨到半夜两三点,一个大男人愣是用两双高跟鞋“表演”出两种不同的女性脚步。影视行业拍戏时,由于现场收音常常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只能后期匹配,于是诞生了拟音师这一职业。在龙岚看来,拟音师要做的不是单纯模拟声音、靠反应能力对接画面节奏,最重要的还是要“讲戏”,有时要看剧本了解人物性格,还要与导演、录音师交流。冯小刚的多部电影作品,如《永失我爱》《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手机》《天下无贼》等,均由著名拟音师魏俊华承担拟音工作,她因此被誉为“冯小刚代表作的御用拟音师”。魏俊华认为,拟音是艺术创作,需要时间和灵感,“演员是用形象讲故事,拟音师是用声音讲故事,这不是工业流水线,必须尊重创作规律。”在表演中拟音曾经有位颇有名气的导演说,如果拟音效果不好,所有声音包括对白等都得重新制作,所以他宁可用同期声(影视剧拍摄过程中,在演员拍戏的同时录音),哪怕录得很不理想。但业内对拟音师的重视程度一直不高,报酬不高,常常被演职人员字幕表忽略名字等,往往令很多人对这一行业“望而却步”。龙岚曾被“不要拟音”的说法刺痛,因此对工作的精细度要求很高。“我们这行,最忌讳导演说这声音不能要,是拟音拟出来的,假!”龙岚说,“意思就是声音没有活力。拟音应该做得和同期声一模一样,让人听不出来。”龙岚至今对师傅刘万富的拟音“功力”印象深刻。刘万富是中国第一代拟音师,当时都是胶片电影,拟音工作需一遍过关,刘万富就把各种声音的发声技巧“攒”成打油诗,利于记忆。电视剧《行走的鸡毛掸子》中,曾以鸡毛掸子绝艺受清朝皇室御封的耿家每年只出一把掸子,是全镇的荣耀。刘万富把拟音做到了极致,表现出了掸毛的蓬松华丽、家族印章的着力点,甚至还有丝绒抽出的细微声响等。在龙岚看来,拟音有表演成分。他曾有过演戏经历,能做拟音师也得益于表演经验,因为录音师都觉得他的拟音和演员的表演比较“贴”。年轻的拟音师牛思宇对此颇有体会,25岁的她拜魏俊华为师,学习拟音刚满1年。在电视剧《小别离》中“朵朵”的新书签售会现场,为了表现出现场粉丝的雀跃心情,牛思宇几乎是用整个身体的运动来表演:双脚以不同方式蹦跳,双手摆动,还拍着旁边同事的肩膀模拟粉丝间的互动。入行10年,龙岚已为《唐山大地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风声》等多部电影做过拟音。“首先,看片子是必须的,有时还要反复看,没有的道具要找人借或自己制作。如果有可能,要跟导演或声音设计交流一下影片重点,除了声音部分,还有音乐、环境等。”他说。做拟音师还要求有发散思维、会联想。电影《集结号》里有马车拉大炮的镜头,由于现场嘈杂没有录音,轮子滚动就靠后期拟音,当时负责拟音工作的是刘万富。“这种情况不可能去找一个真的大轮子,也搬不动。”龙岚说,“刘老师就琢磨什么东西又大又能用手控制,最后选了那种很重的话筒底座,脸盆大小、实铁的,放在木质地板上滚动,再把话筒拉近,出来的声音特别震撼,像极了电影里解放军用车拉大炮的真实场景。”在他看来,发散思维是衡量拟音师是否专业的“线”。但是,只有真正熟知各种道具的关系才能产生联想,很多拟音师两三年也未必能有那么多“想法”。干到老琢磨到老拟音师要熟知不同道具的形状和质地,了解如何组合和拆装;要清楚各种道具发出的声音通过话筒后是怎样的;最后要学会控制道具。“比如简单的拍皮球,眼睛得看着画面拍,但不能拍两下球就跑了,而且画面上是几下就得拍几下,还得反应及时,不能跟画面错开,这些都得靠经验。”龙岚举例说。即使是入行多年的拟音师,不断寻找、研发道具仍是工作常态。比如,为古装片或动画片拟音,前者有很多虚拟化拍摄,后者更完全脱离现实,最终要依靠拟音师的想象力,落实到具体的声音上。“最近为一部有关昆虫的动画片拟音,蜜蜂、瓢虫、蚱蜢都是拟人化的,飞起来一点儿都不‘普通,像因为吓一跳翅膀忽闪几下之类的,现成的声音资料根本套不了。”龙岚笑言,他们用比较薄的材料制作了一个翅膀,还找来一些小电扇,绑上各种材料,尝试模拟昆虫翅膀的高频率扇动。这就是拟音工作的特殊性——干到老琢磨到老。不过,龙岚觉得,这也是有趣的地方:每个拟音师的经验都很个性化,一种声音可用不同的方法来模拟。这种“琢磨”贯穿了魏俊华30年的拟音经历。电影《大河奔流》中,李麦心中苦闷,拿小木棍敲打树上的冰。魏俊华尝试了许多道具,包括冰箱里的冰棱、钢化玻璃等,但都与她理想中的声音有差距。最后,她决定用炸焦的东西试试看,比如老北京的焦圈和馓子。当焦圈从油锅里捞出来,她急忙用筷子一敲,果然就是这个声音!魏俊华还经常去废品站“淘宝贝”,木板、砖头、脸盆堆满了她的拟音棚。一次,与剧组去中缅边境拍戏,远处寺庙里传来的悠远铃声吸引了她。她把铃铛买了下来,后来用这个铃声表现出《天下无贼》里刘德华被杀时那种环绕、飞奔的感觉。
拟音师龙岚在制作吃虾的声音新人的困惑近年来,对拟音师的工作感兴趣的年轻人增多。1978年,魏俊华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毕业,在周围人不解的目光中选择了做一名“又苦又累”的拟音师。在她的回忆里,拟音师也要跟着剧组去体验生活,还要与负责分镜头剧本的导演商议拟音工作的细节。后来,受香港影响,内地影视剧创作开始流行“无剧本拍摄”,拟音师就渐渐脱离了前期创作环节。“这其实对拟音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理解导演的文学创作核心,还得有对生活、生命的体验和感悟。”魏俊华说。龙岚听说“拟音师”则是在1999年。那时,他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进入中影集团,跟着著名录音师王丹戎做录音剪辑。王丹戎曾与导演陈凯歌、冯小刚合作过多部电影。一次,在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后期录音中,他对现成的声音资料不满意,干脆自己模拟。“我这才知道还有‘拟音师这么个工作。”龙岚说。2006年,为了熟悉声音制作的各个环节,龙岚到刘万富的工作室观摩学习。当时,刘万富正为电影《集结号》做拟音,遇到“模拟群演脚步”这种需多人协作的工作,就叫上一旁观看的龙岚加入。有时,年轻录音师希望文戏的拟音能多点儿“感觉”,又不好意思对刘万富提要求,就让龙岚尝试着模拟,声音出来一听:嘿,还真像!《集结号》给了龙岚信心。这个“干活儿时经常有点自己的小想法”的年轻人决定改做拟音师,声音剪辑则在他眼中失去魅力:“现成的声音材料没有生命力,总觉得缺点儿什么。”据了解,每个刚入行的拟音师遇到的最大困惑就是“不像”。“新手大多无法模拟声音的动态过程,一个声儿就是一个声儿。”龙岚说,“他没有感受到声音应是活在画面里。”比如,模拟一根针掉到地上的声音,新手通常的做法是拿一根真的针往地上掉一下,却没有考虑到,这样未必能真的发出声音。牛思宇刚入行时也碰到“不像”的困惑。比如,用两个高脚杯做出各种杯子碰撞的声音,“要么声音特别刺耳,要么带出一串尾音来,怎么都不对,而且用杯口碰好还是杯底碰好,需要不断调整角度。”她回忆说,那时经常无法进入剧情,也会弄错拟音顺序,把自己搞得手忙脚乱。如今,魏俊华已开始着手拟音人才的批量化培养。2015年,她与北京黄庄职业学校合作,开设了国内第一个拟音专业,希望培养一批正规的、国家认同的学生。在她看来,兴趣是学好拟音的关键:“我那小徒弟,做片子喜欢得手舞足蹈,可要不是天生干这个的,打死也学不会。”由于录音棚等专业设施一直没有建好,尽管校方一再请求,但魏俊华坚持不在教室里给学生们上课:“这个行业太特殊了,真的不是在教室里讲理论就能教会学生的。”魏俊华给学生们上的第一课是“体验生活”。听洗碗时水流的声响、碗与碗之间的摩擦和碰撞;去果园听鸟鸣、听小河的流水声;感受走在沙地、草地、河畔等脚步声的不同;去靶场打靶,体会子弹穿过不同类型枪膛的区别。牛思宇说,这“打磨”出他们对各种声音的敏感。龙岚带“徒弟”的感受是:不能用师傅的方法去“控制”徒弟。拟音的基本素质如反应力、表演力可以教给学生,但创造力其实无法通过教学来传授。行业的浮躁多年来,拟音师行业的人才培养一直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但这个行业依然面临人才匮乏、后继无人的境地。现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录音专业也有拟音的相关教学,但龙岚觉得,人才的批量式培养难度较大。“这个职业太个性化,要求高却不怎么赚钱,真正爱这行、希望学精的人没几个。”龙岚说。牛思宇第一次进入拟音棚的感觉就是“太乱了”,棍子、绳子、破椅子什么都有。这样的工作环境与女孩的期望大相径庭,好在她很快融入了工作,明白这样的环境是拟音工作的必然结果。新人的浮躁更多表现在工作的过程中。“不能静下心来研究、琢磨,觉得差不多就行了,就要个结果,中间的酝酿过程没了。”龙岚说。这种浮躁与行业大环境直接相关,“有点声音就得了”之类的论调并不鲜见。一位录音师曾向魏俊华诉说委屈:某部电视剧的制片人让他短时间内把声音部分做好,他只能稀里糊涂地完成,“人家说了,做不完我就换你,你想搞艺术?爱去哪儿搞就哪儿搞去”。更多的年轻拟音师选择中途放弃。魏俊华的徒弟中,有的转做制片人,也有的去港台做了录音师,“发展都不错。”不过,做了一辈子拟音师的她仍然希望有更多人恪守这个行业。这一年她着力把自己的七八个徒弟培养成了能“传道授业”的老师,未来也有计划利用自己工作室的录音棚招收和培养更多学员。目前,拟音的原理、方法及后继无人的现状,所有国家大致相同。当然也有区别。比如,电影《集结号》中战争情节的拟音由韩国团队负责。“他们没有太多技巧,讲究真实度。当然,战争场面真实度越高,效果越震撼。”龙岚介绍说。《道士下山》的拟音师来自美国,龙岚在与对方的交流中了解到一些新的声音理念,比如怎么把常规的声音做得有意思。“普通的‘一群人鼓掌的声音,他会想到用话筒的前后摆动做出效果来,就像救护车从远到近再逐渐驶远,有运动变化的过程。”龙岚说,拟音在外国同行眼里少了严肃多了趣味,研发就在“玩儿”中诞生。
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34期
瞭望东方周刊的其它文章19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10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写回答电影音效原来是拟音师这样做出来的_新浪网
电影音效原来是拟音师这样做出来的
电影音效原来是拟音师这样做出来的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帧像 | 冯小刚“御用”拟音师:用“破烂”制造震撼音效|魏俊华|冯小刚|霸王别姬_新浪新闻
帧像 | 冯小刚“御用”拟音师:用“破烂”制造震撼音效
帧像 | 冯小刚“御用”拟音师:用“破烂”制造震撼音效
原标题:帧像 | 冯小刚“御用”拟音师:用“破烂”制造震撼音效全屏观看效果更佳拟音师魏俊华向中国网记者介绍工作经历。 中国网实习记者 黄牧晨 摄【点击观看组图】“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在电影《霸王别姬》中,当小豆子再次唱错时,小石头将烟枪塞进了他的嘴里。在一间堆满杂物的拟音房里,魏俊华左手拿着铁棒,右手拿着绑着布条的小棍,小棍与铁棒不断摩擦转动,用声音再现了《霸王别姬》中经典的“烟枪捣嘴”的场景。“电影拍摄过程中的很多声音,由于同期录音无法达到理想效果,需要拟音师后期通过用各种物件模拟声音录制。”魏俊华说。在魏俊华手里,被丢弃的塑料可以是电影《红高粱》中的百亩高粱地,一把陈旧的椅子也可以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千军万马。拟音室内的拟音收音器具。 中国网实习记者 黄牧晨 摄马蹄声开启拟音工作生涯
1978年,魏俊华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在最初的实习过程中,她第一次接触到了电影拟音。“我看到拟音工作人员拿着手中的‘破烂’手舞足蹈,感觉很有趣。正巧郑洞天老师执导的电影《火娃》差一段马蹄声的拟音没完成,我就想试试。”魏俊华说。于是,从来没有接触过拟音的魏俊华,用两只皮搋子完美模拟出了影片中的马蹄声。因为这次经历,魏俊华受到了当时车间领导的青睐。本来打算从事电影录音的她,开始考虑成为一名拟音师。“你别犯傻,拟音这个活又苦又累,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女孩子不适合。”尽管有从事拟音行业的同学这样劝阻她,魏俊华还是留了下来,并且一做就是四十多年。迄今为止,魏俊华参与拟声创作的电影已有六七百部,电视剧数千集。每当谈起拟音,她都如初次接触拟音工作时一样充满热情。堆满杂物的拟音室。中国网实习记者 黄牧晨 摄为寻找道具尝试上百次
魏俊华在四十年从业期间,承担冯小刚多部电影作品的拟音工作,如《手机》、《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天下无贼》等,她也因此被誉为“冯小刚的‘御用’拟音师”。斑驳的木门,陈旧的电话,国外淘回的铃铛,新鲜的芹菜……在魏俊华工作室的拟音棚里,堆满了看来不起眼的“道具”。197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接到为电影《大河奔流》后期拟音配音的工作任务。其中,模拟由张瑞芳饰演的李麦拿着小木棍一点点地敲打树上悬挂的冰花的声音让魏俊华费劲心思。魏俊华接到这个片子时正值夏天,没有现成的冰用。当车间的录音师费尽周折从国外带回来一台冰箱,魏俊华试着敲打里面的冰花时,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声音。“尝试敲打过麻杆、玻璃碴、碎冰块等许多东西,但总觉得不是自己心里寻找的脆脆的声音。”魏俊华说。经过与同事、老师的多次探讨,魏俊华将目标锁定在了北京小吃焦圈上。当被煎得金黄的焦圈刚刚被捞出锅,魏俊华便迫不及待地敲了上去。在那一瞬间,魏俊华欢呼了起来,“就是这个声音!”在魏俊华看来,拟音工作不仅仅是根据电影画面模拟声音,更是一种艺术创作:每天都要不断发现身边不被关注的美,可能是飞机起飞的轰鸣声,也可能是水滴落下溅起的水花声。“不同的声音会带给观影人不同的观影感受,因此我们经常会为了寻找一种声音进行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尝试,只为呈现最佳效果。”魏俊华说。拟音师工作台。 中国网实习记者 黄牧晨 摄用声音记录时代变迁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影视产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影视产业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间,克服了不少的困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影视制作也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俞剑红说。出于工作原因以及对声音的爱好,魏俊华养成了收集声音的习惯。魏俊华认为,拟音师不仅是影视剧的后期制作者,同时也是中国时代变迁的记录者。“从1978年到现在,我已经做了四十年电影拟音工作。在亲身经历着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改变的同时,我也用声音见证了影视行业发展。”魏俊华说。2008年汶川地震与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北京等城市为了纪念遇难同胞进行警报鸣响,魏俊华参与了声音工作的录制。“作为一名拟音师,这个历史时刻是我们必须记录的。时代在不断发展,声音也在不断变化。”魏俊华说。除此之外,在影视剧的后期制作中,魏俊华也通过声音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就是在记录时代。不管是在影视剧中或者其他方面,我们一定要恰如其分地、与时俱进地去展现这个时代的声音曲线。”魏俊华说。拟音师魏俊华当选北京电影家协会第一届理事。 中国网实习记者 黄牧晨 摄拟音人才培养之困
“ 电影电视作为一种视听语言艺术,拟音师一直都是影视作品的幕后英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尽管有些影视作品已经开始使用电脑拟音,但极少数对电影电视技术极致追求的人还在坚持手工拟音。”俞剑红说。据介绍,在魏俊华四十年从业生涯中,也有不少慕名而来的粉丝学习拟音制作,但是少有人长久坚持,如今魏俊华门下只剩下十几人。2016年,年仅18岁的陈志文慕名而来,至今参与了《鬼吹灯》第二部、《我们都要好好的》等多部影视剧的拟音制作。然而初入师门第一件事,陈志文并不是学习拟音技术,而是切菜做饭。“刚开始的确不太理解,但也没有太多疑问。到后来逐渐接手部分拟音工作就开始明白,学好拟音就是要从生活中体验真实,只有体验过生活中种种细节,才能将声音做得更真实。”陈志文说。据俞剑红介绍,目前,全世界还没有开设拟音专业的院校,依然靠带徒弟的模式传承。据统计,当前广电总局在册的正规拟音师不到5人,拟音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拟音师如何培养、谁来培养?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传承是我的责任,但我今年已经60多岁了。要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拟音师来完成中国电影的制作,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魏俊华说。(文字/赵晓雯 廉皓晨 编导/尚阳 策划/尚阳 赵晓雯 摄像/赵超 温思敏 黄牧晨 剪辑/赵超 宋桉柢)
新媒体实验室
Copyright (C)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拟音师招聘学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