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五年前的一款推盖诺基亚手机的四首自带经典伤感纯音乐(20首)

&h2&读下来,看看你中了几箭?&/h2&&p&以下不仅局限于学生思维,同时也是很多已经在职场上的朋友遇到的典型问题。我将这些问题总结下来,每隔几天都会补充一条,现在已经更新到40条了,希望大家持续关注。这些内容也会在知群的微信服务号里整理发布,直接在微信搜索「知群」的公众号就可以。&/p&&p&&b&这个回答被收藏了35,440次,远高于点赞的人数。如果觉得对你有用,收藏的同时顺便再点个赞,我会有更多动力来继续更新,不做伸手党。&/b&&/p&&p&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先正视问题,我在这里把这些问题总结出来,并不是我们自己做的已经有多好,可以居高临下的教导别人,而是在探索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大家一起思考,在成长的路上究竟有哪些坑,自勉和共勉。&/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f1ae8bf3aba4aa359a543a_b.jpg& data-rawwidth=&335& data-rawheight=&418&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5&&&/figure&&p&这几天我在做的一个大事,希望大家支持:&/p&&p&&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我决定自己办一场互联网大会,关于:产品、设计、增长、区块链,知群「一起学」大会,和北京邮电大学一起&/a&&/p&&p&&br&&/p&&p&背景:&/p&&p&为了增加可信度,不是那种随手编的,类似朋友圈、QQ空间里无意义的鸡汤,介绍一下背景:我是马力(&a href=&https://www.zhihu.com/people/mali/activities& class=&internal&&马力的个人页面&/a&),在知乎里是6个领域的优秀回答者,实名认证,当选过去年的知乎盐年度用户,创办和参与创办了多家互联网公司,在互联网领域有实实在在的专业技能。这里希望分享的是我真实的观察和经验。&/p&&p&我在公司带过很多人,和李开复一起工作过,见证过很多人的成长,也看到过大家在这期间面临的问题。在大学里,我直到现在还是兼职导师,曾经带过的学生,现在在腾讯做到了总监的级别。任何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问题,有很多问题,包括我自己在内,在今天仍然会不断遇到。&/p&&p&同样的关注底层逻辑的思维方式,我还用在针对互联网产品的思考当中,有一个系列文章:&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连载中:产品设计的思考方式(目录)&/a&&/p&&p&&br&&/p&&p&以下是正在不断更新的思考:&/p&&p&1.认为要准备好了再做&br&持续地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遇到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机会),本能的想自己还没学过(就像学校里读书时突然遇到了一个还没学到的内容),回避,总觉得要自己准备好了才行,但是却因此错过了机会。很多时候,是你有了责任,有了目标,才会让自己更强大,而不是自己强大了再做某事。永远让事情推些自己走才好。&/p&&p&2.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获取&br&习惯了老师留作业,但工作了,很多地方的工作并没有那么确切和严丝合缝,需要自己发挥。等待着被布置任务,也没有错,但是这就是泯然众人的做法。那些在职场上有突破的人,往往都更主动,他们不会羞涩于请教、不会因为担心麻烦人而影响工作,他们只是聚焦在如何让工作更好,所以积极主动。不要小看主动的力量。&/p&&p&3.不愿意面对不可预期的逆境&br&很多人习惯了学生时代的感觉,习惯了确定性的事物,却不知道,工作中有很多非确定性。你总是在面对各种未知的问题,有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有些人面对这样的逆境时,不够坚韧,更喜欢逃避,很难承担更大的责任,职场的发展就会受限。&/p&&p&4.小孩子脾气&br&不要把无知当个性,不要把口无遮拦当做直爽。其他人没有那么多时间了解你丰富的内心,大家更想配合好尽快把事情做完。有个性和脾气不是不可以,是建立在你自身的本事和成绩的基础上。恃才傲物其实还可以接受,但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成果支撑还自我中心,就是会被嫌弃的节奏。&/p&&p&5.过于放大自己的价值&br&自信心不强经常容易遇到,但是还有另一种极端的情况,就是过于放大自己的价值。其实一个新人在组织里,既有自己的努力,也要依赖组织提供的机会。我们常常说,要从小事做起,其实就是在攒人品,让别人逐步信任你。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只是大家已经积累起来的信任链条。不卑不亢,才是合适的风格。&/p&&p&6.懒于改变&br&很多人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了在一条轨道上,就不想改变。因为上学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就可以,但真正开始工作了并不是这样。例如很多人都觉得互联网行业(或者其他某个非自己专业的领域)不错,要转行,但是只是说说而已,一晃就很长时间过去了,除了说说、想想,并没有什么改变。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并没有魄力,缺乏落实到行动中的意愿,只在等待,但是等待并不会有什么结果。&/p&&p&7.用热情欺骗自己&br&面试的时候问一些人,你为什么想从事互联网行业(其他的行业也是类似),回答说我很感兴趣、有热情,那你都做了什么准备?读了什么书?学了什么?都没有。另外一边,又觉得自己没有机会,如果有了机会就可以学习了。这就是鸡生蛋蛋生鸡了。这个世界很现实,或者说,这个世界很正常,公司首先不是学校,能自己学的要先学完,哪怕是自学,而不是等着别人教你。&/p&&p&8.给自己划一条线&br&我是学…的、我是做…的,所以我不能……。往往想从别人那里获得行不行、干这个可不可以的肯定,但事实上,如果自己要突破,大多数工作都是有可能性的。总是能找到很多人失败的例子,也能找到很多人成功的例子,最后发现其实还是在于自己,没有那么多道线拦着,没有多少不可逾越的鸿沟。&/p&&p&9.没有意识到要和优秀的人一起&/p&&p&读书的时候,所谓的好学生和学习一般的学生,有时候或多或少会有点距离。在社会里、工作上,要自己去拉近这个距离。时常看看做的最好的那些人,他们在做些什么、看些什么,这是一种非常快的学习方式。在社会和工作中,优秀并没有年龄的区分,大家很可能本来就不是一个起跑线,没关系,见贤思齐,看到人家好的点,学习到自己这里,就是好事。&/p&&p&10.不知道衡量10年总收入&/p&&p&这是我自己的一个提法。很多刚工作的人,都想知道自己重点应该在意什么。很多学生会比 Offer 等等。其实,刚入职场的时候,收入多多少少,差别都不会特别大。不是说不应该在意,而是优先级一定不是最高的。真正应该看重的,是自己的成长值能够增加多少,能不能通过工作,把自己作为一个产品给做出来。我给很多人的建议,是去衡量自己未来10年的收入,不仅仅是经济的,还有自己能力的、资历的,这时候就会明白,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要将重点放到经营自己这个产品上来,投资自己,让自己不断增值,才是正事。&/p&&p&11.小红花意识&/p&&p&当然这是人的天性,人们都希望被认同、被表扬。但是有时候,就是得忍受、承受阶段性的在角落里。可能很辛苦,可能做了成绩,没有人认同会觉得很委屈,稍稍做出点事就特别想获得认同。其实,往往需要时间、需要积累与沉淀,很多事你是在为自己做,做的多了,大概率会有好结果,即使不是当时立刻就会有。自己的行为过于依赖周围人的反应,反而会打乱自己的节奏。&/p&&p&12.连他都可以&/p&&p&学校里你可能比一些同学成绩好,就认为你就是比人家优秀,等工作了也自然觉得自己应该比对方好,否则心态就有点失衡。其实,学校里有学校里的游戏规则,社会里、工作中有不同的规则。考试成绩只是一种规则下的标准,换了赛场标准就不适用了。在工作中,那些成绩比你差的同学,完全有可能「混」的比你好,必须要为此影响自己的心态。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让自己变的更好,不要在比较中蹉跎。&/p&&p&13.不会保护自己&/p&&p&这个世界是存在坏人的,因为利益,因为妒忌,因为扭曲的心理,等等。学校里的环境相对要简单很多,但是在社会、工作中,情况就要复杂的多。比如如果你是医生,就要做好被医闹的准备,留下证据;如果你在公司工作,该有的流程、留下邮件的,都得有。&/p&&p&14.注意公共场合的举止言行&/p&&p&以前见到有人毫无顾忌的在知乎里分享自己是怎么简历造假的。其实从这里看到的,是如果你干了件坏事,起码要知道是坏事,悄悄的生怕被发现(尽管坏事还是不应该干),而不是招摇过市。通常这样奇怪的人,在现实当中也会吃苦头。顺便说,在网上骂人成本很低,但一旦碰到了硬茬,得罪人,如果刚好还在工作中遇到,同样会坏事。&/p&&p&15.伸手党意识&/p&&p&这个不是学生思维单有的,但的确年轻的朋友里比较多。经常看到有人上来就请人帮这个忙那个忙,要这个要那个,但是自己简单的搜索都没有做。一方面这样往往无法得到想要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会给人不好的印象。想要获得帮助,想要多想想如何让人愿意帮你。&/p&&p&16.不会问个好问题&/p&&p&学生时代大多数人接受的教育是单向的,有一个同病就是不会问问题。问出一个好问题来,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经常有人问我怎么学习互联网产品、学习 UI/UX 设计等,但是发现很多人问的问题都很空很大,比如说自己现在转行,很迷茫,有什么建议(太空洞),自己不知道该学些什么,能不能给建议(可以先查一下我以往的回答和文章)。问题问的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别人才能有效的回答你。&/p&&p&17.分不清哪些地方该节省,哪些地方不该节省&/p&&p&常常听人说我穷,没钱。当然有一些人的确是家境困难,但是更多的人,家境虽然不一定很好,但是至少是中等水平,在有些地方明明应该节俭的,却花了很多钱,例如不符合自己当前阶段的高消费,可能当年就是和同学攀比。有些明明应该投入的地方,例如学习和自我提升等,却舍不得花钱。曾经在移动互联网浪潮来临时,我建议挺多人至少应该买一步智能手机,提早感受,但是不少人会告诉我,没钱,谁给我钱去买呀。往往他们其实是能够挤出一些钱的,但是他们就是舍不得在这里投入,最终的结果呢,一些积极尝鲜和学习的人更早的抓住了红利,有了更好的工作和收入,而在这上面节省的人,并没有因此变的更有钱。正确的对待投资和消费。&/p&&p&18.作为新人不够谦虚&/p&&p&本以为这是基本的常识,但是发现其实还挺多人会有这个问题。往往我们说话的方式、说话的语气要基于我们的资历。如果你刚从学生时期到职场,通常你的资历都不会太深,即使在学校里可能相对优秀,在职场上也是新手,得能调整这个状态。不然很容易出现和自己资历不对称的气场,容易起反作用。当然这并不是说就要唯唯诺诺,其实保持谦虚,并不意味着软弱或者退让,而是一种态度。&/p&&p&19.以为认识人多就是自己「资源」多&/p&&p&前些天有朋友采访我,问了一个问题,说感觉你认识很多人,「资源」很多,所以我们应该去认识很多人么?我回答说不是,这完全是两种不同思路。我认识的人的确多(主要在互联网行业里),但是这是结果,而不是起因。因为要做很多实实在在的事,和很多同行和朋友都有交集,大家基于共同的事情、兴趣认识,主要是一起做点事、一起讨论和学习,当然还有彼此认同,所以最后的结果是有很多朋友,而不是因为要刻意去认识人。所谓人脉,什么是人脉?认识的人多就是人脉么?你想请别人帮忙,你也得过去、现在或者将来能帮到什么,这不是什么利益之类,这就是简单的道理,那么核心问题就是你能帮到别人么?实际足够?知识面足够?等等。所以并不是认识的人越多越好,而是要和事情、和自己的能力匹配,要让这个状态变成自然的结果,而不是刻意的。&/p&&p&20.急于贴标签和否定&/p&&p&比如如果你看到这里,认为前面都是鸡汤,而不是思考自己有没有可以提升和改进的地方,就会陷入急于贴标签和否定的困局里。用鸡汤来否定一切讲道理的情况,让自己的认知简单化,这是不成熟的时候常常会有的情况。这个例子里,真正的鸡汤是那些胡编乱造、为了鸡汤而鸡汤的,并不是有营养的道理。而上面那些,更多的是帮助我们大家(包括我自己在内)自省,找出自己的问题。这只是一个直观的例子,很多人都会急于给各种事情贴标签,这样简单化的否定让自己有安全感,因为学生时代的题目很多就是这样的,非此即彼,有固定答案。真实的世界则需要自己思辨。&/p&&p&21.自己的学校强,就认为自己也强&/p&&p&很多名校毕业的同学容易有这个问题。其实工作中大家看重的还是实际能力,尽管名校背景在找工作时会有帮助。学历和学校的背景只具有概率层面的意义,一所好学校的毕业生通常表现好的概率大一些,但是并不必然表现好。如果自己明白这一点,踏踏实实做事,赢得信任,会让自己走的更稳。而反过来自以为是,稍有错误,这种反差反而很不好。&/p&&p&22.被他人的负面所影响&/p&&p&学生时代,往往有这样的规律,一个宿舍都学习好,或者至少不差,另一个宿舍则集体学习比较差,为什么呢?因为人和人之间很容易相互影响。看到别人好好学习,自己也不会放松,看到别人在玩,自己也会跟着玩起来。工作之后,同样也会受到周围的影响,这种时候一方面要给自己找个好环境,另一方面要明白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的路是自己的,以前那种别人不学习,我也跟着不学习的情况,最终还得自己买单。&/p&&p&补充&br&&/p&&p&23.缺乏职场的必要沟通技能&/p&&p&例如邮件应该怎么写,能够清晰有效的传递自己的观点,把事情说明白,同时又要得体,不让人觉得反感。这在职场中是非常基础的,但其实并没有专门的课程来教,很多人刚刚从学校进入职场,就不知道该怎么办。职场上各种各样的沟通技能,书面的、语言的,都很重要。不是要花言巧语,而是要有条理和逻辑,讲明白事情,同时又不要引起不必要的反感。如果你在的公司环境不错,有一些「厉害」的人,向他们学习就可以。如果找不到可以学习的人,可以考虑换工作。&/p&&p&24.认死理,而不是权衡,只看外在,而不是深入本质&/p&&p&读到这篇文章,有些人会想,第一条和第七条是不是冲突的?第一条讲不要都准备好了,第七条讲不要空有热情,要有准备。想想这两条的区别是什么?不要等都准备好了再行动,并不是不准备。举个例子,第一条,你打算去做互联网领域的工程师或者设计师,不要等你先考到相应的专业再开始,而是立刻就可以动手行动,学习、找实习、如果是已经工作了就去找人结伴做项目、找机会等等。第七条,如果你什么都没约,就跑过去和人说我有热情,我想做工程师和设计师,谁会理你呢?类似的例子,在工作中还有很多,简单的二元思维,将原本不同的逻辑拧在一起,是很多人常见的问题。所有的道理,往往只看表面都可能存在矛盾和对立,就像我讲课时讲设计的原理时一样,不同设计原则可能是互斥的。我们在这里讲的所有现象、规律和道理,都可能存在这样的对立。而我们要做的是在不同的点之间权衡,在某个场景下重点考虑某个因素,而不是僵化的浮于表面。&/p&&p&(我把这条隐藏在中间,如果这个时间点之后,还有人在评论里说类似的问题,为什么第一条和第七条矛盾之类的,说明是没有认真读文章就评论,同样不是好事。可以自检一下有没有这个问题)&/p&&p&&/p&&p&25.容易被唬住&/p&&p&见过一些因各种问题受骗上当吃亏的新人,还有什么潜规则之类,往往都是因为涉世未深而被唬住。大概相当于读书时候遇到校园小混混,不知道怎么处理,跟着对方的节奏走。例如认识有学生被传统的培训机构骗了,还不敢说,因为对方说会封杀他,各个公司都认识之类,听上去挺可笑,因为就是一个小培训机构哪有这样的能量,他们所谓认识很多人大多是唬人的,但就是有新人被唬住。还有更过分的,乱七八糟的事,觉得老板有钱有势就不敢声张,甚至不敢反抗,其实也只是被对方唬住了,利用了年轻人不谙世事的弱点。&/p&&p& 更新&/p&&p&26.锚定在周围人身上&/p&&p&读书的时候,会和周围人比较,一个班、一个宿舍,来确定自己的位置,比如大家都好好学习、或者不好好学习等(参考#22)。工作了在一个公司、一个团队里也是如此。实际上,如果在一个行业里,应该去和整个行业里优秀的人来比较,经常跳出来,看看最好的那些人都在做什么,不要把自己局限住。把自己目标设高一些,就算达不到,也是在往上走,不要成为井底之蛙。&/p&&p&27.缺乏自己判断,容易被他人影响&/p&&p&最典型的是被父母、自己的另一半等影响。其实真正了解自己情况的,永远是自己。如果要做什么决定,一定要自己能综合情况做出决定,别人的建议只作为参考。见过很多人,要工作的时候,父母让去那里工作,就去哪里工作,自己的另一半不让做什么,就不去做。但是想一想,自己在外面读书求学,对于行业、新的事物,大多数时候都要多于父母,父母的经验未必能够直接作用在你的选择上(并不是说完全不听父母)。例如父母可能会希望你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他们不知道你正面对一个快速成长的互联网公司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只能你自己判断来把握。&/p&&p&28.陷入循环里出不来&/p&&p&其实列出的这些点,不仅仅是学生有,大家都有,而且都会常常遇到,谁都不是圣人,只不过把它们都总结下来罢了。现在写条就是很多人会遇到的:&/p&&p&容易陷入到死循环里,特别是心态上的,一些事情想不明白,自己又不容易跳出来。来回反复,恶性循环。其实,该求助的时候,一定要向周围靠谱的人求助,有时候别人拉一把,你就能跳出来。同样的,当别人遇到这种问题时,你也可以主动伸出手。长期坚持这样,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好事。&/p&&p&&br&&/p&&p& 更新&/p&&p&29.遇到困难退缩逃避而不是主动解决&/p&&p&这个问题其实挺微妙。正如第1条和第7条一样,有着看起来矛盾实质又统一的两种做法(辩证)。一种是遇到困难的时候,迎难而上来解决问题,还是自己就缩回去,通过逃避来忽视问题。另一种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坚持很久消耗自己,还是很快找到别的路。其实这里面核心的是看自己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如果你打算换一条路,这个应该是基于一个积极进取的心态,而尽量避免自己是以逃避的心态来选择。如果你的状态很糟糕,而且原因来自你自身,那么寄希望于换一个环境、换一条路,未必能够让自己情况变好。反过来应该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好,只是缺一个机会,那就可以换一个环境、换一条路。&/p&&p&&br&&/p&&p& 更新&/p&&p&30.没有能力边界的概念&/p&&p&有朋友和我说,他认为做事情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做好,没有做好就是还不够努力,还没有被逼到那个份上。我和他说这其实这里只有一半是对的,对的一半是我们做事的确是需要努力。但是,我们得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没有人能够做所有事情,哪怕再努力。这个话题很大,我们只聚集在一点,就是自己的能力边界。越是成长,就会越发现,有些事情就是自己不擅长做的。比如人人都想做老板、当 CEO 走上人生巅峰,但是一些朋友会告诉我,当他们工作十几年后,他们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 CEO,独立带领一家企业,而更适合做一个辅助的角色,这同样也能够让大家成功。比如学生时代,有些课学的很好,有些课就很糟糕,我们一定要把糟糕的部分补上么?不一定(注意,也并不是说一定不)。有时候,把我们能力边界之内的事情做好,结果会更好。超出了能力边界,如果要做,就得先补上能力,就得衡量各方面的投入了,包括自己的性格等等。接受自己有些事情不能做、不擅长,是迟早的事情,这并不是负面的,反而让我们可以聚焦在做那些能做好的事上面。&/p&&p&2.18.4.7&/p&&p&31.执着于口头争个输赢&/p&&p&你赢了所有的争吵,对方却扭头走了。你认为自己更胜一筹,但是结果却没有按照预想的来。人是复杂的,有时候不是单纯的道理,而是感觉。包括我们在这里讲的道理,正确但你未必很快能采用,因为人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我们的感觉会影响我们。对方觉得你太有攻击性、太霸道,可能就不和你玩了,甚至针锋相对,为了争吵而争吵,往往到最后原本的原因已经被忘掉,争吵的原因就是争吵本身。没有谁是不能输的,侧重于目标本身更重要,这往往意味着得和我们自己的感觉做斗争,用理性来缓和感应的困扰。&/p&&p&32.心态容易崩&/p&&p&很多比赛,选手往往到后面连搬几局,反败为胜,赢得了比赛。如果开始的时候心态崩了,就没有后来的胜利了。很多人读书的时候一两次考不好,心态就会受很大影响。高考没有考到理想的学校,在学校里没有学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找工作的时候一开始不顺利,刚工作了没有适应,心态就崩了,对自己不自信,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做的好,踌躇、徘徊,这些都太正常了。每个人可能都会遇到。只需要明白,自己不是独特的一个人,而是大家都这样,都需要调节,总会过去,总会变的更好。&/p&&p&&/p&&p&33.忽视隐性成本&/p&&p&几年前,我的一位朋友为了能够在普通的 PC 上运行苹果的操作系统(俗称「黑苹果」),折腾了好几天,然后我们在一起聊,不对呀,这样做就是节省一台苹果电脑的钱,但是,这几天的工作量,如果折算成工资,也已经有不少钱了,为什么不直接买台电脑呢?是的,这里面更容易引起人注意的是购买电脑的真金白银,但是往往被忽视的是里面的时间成本。我们常常会对各种隐性成本视而不见,而只注意那些能够直接用数字衡量出来的显性成本。将自己的精力聚焦在那些能够创造价值的地方,避免只为了节省显性成本,而忽略了那些不够直接、但是往往浪费更多的隐性成本。&/p&&p&&/p&&p&34.只找问题,不找解决方案,不具有建设性&/p&&p&很多职场新人会有这样的习惯,大家一起做事的时候,只提出问题,不提出解决方案,也就是说没有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其实问题一定存在,而且很容易发现,和单纯找问题相比,更重要的是找出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并且推进下去。谁都不喜欢只动嘴不动手的人,也不会喜欢只有焦虑情绪、不能和大家一起解决问题的人。另外,我们常常也会说,定义好一个问题,问题就解决了一半。找到真正核心的问题,本身就很难,很多人所谓的找到问题,还停留在表象。&/p&&p&&/p&&p&35.无法区分重要的事和紧急的事&/p&&p&学生时代的生活总体是线性的,所有的人都在接受下发的任务,一天一天、一个学期一个学期,完成就好。但是到了工作的状态,会发现所有的事节奏都要自己安排。有些事重要但不紧急,有些事紧急但不重要,还些是重要紧急和不重要不紧急。对于后面两个,往往很容易分清。常见的问题是把握不住前两个,重要但不紧急和紧急但不重要。我们往往会投入在那些紧急的事上,尽管本身对自己不重要,但却忽略那些真正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比如,每天被机械的工作所累,却没有在提升自己、寻找更多机会上花费时间,总想着应该要去做某个重要的事,但是始终没有开始,因为总是感觉没那么紧急,知道有一天发现已经晚了。&/p&&p&36.没有坚持长线做一些对自己重要的事&/p&&p&有些事情需要长线的做,持续坚持,才能有更大的收获。例如有些人坚持在网上写文章,坚持某些技能的学习,等等。这样的事往往对自己很重要,但是一时半会又无法显示出足够的成果,于是一些人就做了一段时间然后放弃了,还有一些人耐着性子做了很久。这样几年下来,突然有一天整个环境变了,坚持长线积累这个方向的人,开始收获,而早早放弃的人,只能空叹人家的好运气,却不知道,实际上人家坚持了多久。&/p&&p&&/p&&p&37.定了大目标后觉得无法坚持&/p&&p&有学生在问我,自己想学设计,但是感觉学习和做练习都坚持不下来,是不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喜欢。经常有一种说法,叫作只要自己真正喜欢,就一定能坚持下来。这样的看法其实是不对的,能否坚持未必和自己是否真正喜欢相关,而是在于能够不断的给自己正反馈。有人从小学钢琴,一开始自己也说不上是不是喜欢,就是觉得挺累,但是老师和家长都觉得他谈的很好,在不断鼓励他,于是就这样坚持下来,越来越有感觉。想要坚持学习,可以将目标拆解到可分步实现的程度,每一个小的部分都让自己获得激励。例如学习设计,每个小步骤都让自己能够动手做一些东西,而不是单纯的学习理论。每次做出东西的成就感,就能够激励自己往下走到下一个小阶段,如此不断积累。&/p&&p&&/p&&p&38.被各种宏大叙事、自己力所不能及的机会牵着走&/p&&p&应该随时把握机会,这是没有错的。但是现在信息特别多,新的事物层出不穷,当一个机会出现时,先看看和当下的自己的关联度有多大,是能够深入到源头,掌控机会,还是你只是别人的机会。比如说,当你没有钱也借不到钱时,就算告诉你房价会涨,你也无能为力,得先解决原始积累的问题。你知道倒腾石油赚钱,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那又如何呢?很多人兴奋于宏大叙事的机会,却忽略了应该想想当下的自己如何走出下一步。&/p&&p&39.没意识到去掌握能够放大自己能力的武器&/p&&p&在前些年,科技还没有如今天一样进入每一个人的生活时,常常有人会觉得,我是文科生呀,科技之类的不懂、不会。后来,一些写文章写的好的人,有了博客、微博、公众号、头条号等有力的武器,开始学着看数据,他们中的很多人,今天都收入不菲。科技让我们这些普通人,都有撬动更大世界的能力,我们需要的是积极的寻找和掌握这些武器,没有什么先天的桎梏,大多数科技产品的门槛,都比你想象的要低一些。&/p&&p&40.&/p&&p&两点之间,直线最短。那么为什么我们平时看到的道路并不都是直的?有时还要在山上盘绕?做成一件事有很多方式。例如你想转行/入行到互联网领域(或者更多行业),会有很多路径,有时候直线走不通,可以走曲线。我们知群设计课里的一些学员,目的就是希望进入互联网行业,学了设计的技能,学完却做起了运营,这对么?当然对。如果没有设计的技能,可能第一步都进不去。同样也见过一些很「苦」的人,沿着一条直线一直在走,但是面前是一座山,也是能爬过去的,就是冷静下来,也许能找到别的路。&/p&&p&(很有意思,如果读到这里,会发现这一条,和平时我们所说的坚持,又矛盾了。其实类似的道理,往往都是矛盾的,因为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情景和问题里。别人的道理和经验,都是自己解决问题时的参考,而不是机械套用)&/p&&p&&br&&/p&&p&XX.待补充。&/p&&p&建议随时回来看看这篇回答,还会有新的内容。&/p&&p&补充中。这几天想到了什么,我就会补充进来,已经补充了很多条了。我想把这个写成一个相对完整的 List,写给很多学生和初入职场的朋友们,请期待。&/p&&p&你有觉得要补充的,请写在评论里&/p&&p&这样的文章很容易被盗,我很介意,请不要转载。谁要是没经过允许盗版,我会记仇。&/p&&p&__&/p&&h2&我们在做的事&/h2&&p&我是在2004年开始做设计师,之后又做产品经理、运营、增长,大概有14年在互联网领域。&/p&&p&带过的设计师应该有上百人,在这个行业资深一些的设计师(还有产品经理、运营增长等),应该有很多都是我的朋友,甚至很多工作十年以上的人,换工作都是通过我,大家也愿意找我聊聊,所以对这个行业里的人很熟悉。&/p&&p&掌握了几项还算不错的技能,做出了几家公司,也一直在探索如何能让设计发挥更大的价值。&/p&&p&我们最近有一个产品叫「知群」,希望聚焦在职业人群的学习上,可以理解为是职场人士的加油站。现在有一些标杆的课程,例如知群的设计课(UI 和 UX 的入门与提高),希望帮到入门和三年以内的设计师。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打磨,请了多家知名公司的资深朋友来录课、讲课、辅导,目标是做成设计师领域质量最好的课程。目前已经有很多人从中受益,进入了很好的公司。&/p&&p&看这篇回答的朋友应该很多都是已经从业的同行,如果你的朋友正在入门 UI / UX,请推荐给他们。&/p&&p&这里是介绍:&/p&&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data-image=&https://pic1.zhimg.com/v2-e2ccfa178dddd9809dfc9c1e9ebb5668_r.jpg& data-image-width=&1430& data-image-height=&989& class=&internal&&马力·在招聘:知群 UI/UX 设计课程全新版发布 :设计师入门与提高的起点&/a&&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6dd5ec02bc4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2& data-size=&normal&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3.zhimg.com/50/v2-d2aaf391bcebad1909b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6dd5ec02bc4_r.jpg&&&/figure&&p&&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知群 UI/UX 设计课程全新版发布 :设计师入门与提高的起点&/a&&/p&&p&这只是「知群」的一部分标杆课程,我们并不是想做出到处都有的培训班,而是在探索新的模式,也不只是只有设计师相关的课程。我们选择拿设计师领域来做标杆,是因为非常熟悉。做产品,都是从一个点开始的,朝一个大愿景前进。&/p&&p&如果支持我们,或者我们做过的工作、分享曾让你受益,都请帮忙宣传。感激。&/p&&p&如果你的企业靠谱且需要设计师,也可以联系我们,很多好友已经通过我们找到了很好的设计师。&/p&&p&&br&&/p&&p&这个内容也贴在:&/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马力·在招聘:工作五年以上的 UI 设计师,你们都在干什么?&/a&&/p&&p&&br&&/p&&hr&&p&如何转载:&/p&&p&很多人来找我要授权,但是实话实说,往往就是作者辛苦写了文章,其他人说句转载就拿走了,这样不公平。但是我的确也并不需要钱。所以我想了一个方式,也是互联网领域通常的做产品和流量的方式(关注过我「想法」动态的朋友应该看过我对于「信息节点」、传播网络的观点,我们就是需要更多的关注者和潜在用户):&/p&&h2&&b&允许任何人免费转载,但必须完整保留以下广告内容:&/b&&/h2&&p&&b&在文章结尾加入以下内容:&/b&&/p&&p&介绍本文作者:&/p&&p&马力,知群 CEO,最美应用创始人,十几年经验的设计师和产品经理。曾为创新工场早期成员,豌豆荚创始成员,IBM 用户体验设计师。专业领域包括:产品、设计、运营、流量增长,参与创建多款用户量众多的产品,是多家知名公司和产品的顾问。作为北京邮电大学的兼职导师,在大学里讲授《产品设计》等研究生课程。个人发起的知群「一起学」社群(原「互联网学习圈」),是国内最大的个人互联网专业社群,覆盖各大知名公司的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工程师,和专业人士一起学习、资源合作、工作内推。&/p&&p&可以到知乎关注他:&a href=&https://www.zhihu.com/people/mali/activities& class=&internal&&https://www.zhihu.com/people/mali&/a& &/p&&p&&br&&/p&&p&&b&文章结束。以上内容必须在转载时保留。&/b&&/p&&hr&&p&专栏:&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design& class=&internal&&可能性 | 产品与大设计&/a&&/p&&p&专栏:&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zuimei& class=&internal&&最美应用 | 有价值的好应用&/a&&/p&&p&我在持续招聘志同道合的人:&/p&&p&&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招聘更新3.30:小程序开发、测试、运营、产品、设计、助理&/a&&/p&&p&&br&&/p&&p&最近做的几件事:&/p&&p&&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我决定自己办一场互联网大会,关于:产品、设计、增长、区块链,知群「一起学」大会,和北京邮电大学一起&/a&&/p&&p&&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我们发布了「一起学」社群,1000名互联网总监在这里,40堂课+线下大会+各大公司内推&/a&&/p&&p&&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BAT 设计师带你10周做好作品集 - UI/UX 设计师训练营&/a&&/p&&p&&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UI 和 UX 设计师的课程表&/a&&/p&&p&&br&&/p&&p&我要做的广告都在这里(了解更多我在做的事):&/p&&p&&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马力·在招聘:马力要做的广告&/a&&/p&
读下来,看看你中了几箭?以下不仅局限于学生思维,同时也是很多已经在职场上的朋友遇到的典型问题。我将这些问题总结下来,每隔几天都会补充一条,现在已经更新到40条了,希望大家持续关注。这些内容也会在知群的微信服务号里整理发布,直接在微信搜索「知…
这个问题之前在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iznb.cn/%3F_s%3D8.010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智能帮&/a&已经有人问过了,帮忙贴过来:&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d54ecde8f50ebd836639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5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d54ecde8f50ebd836639_r.jpg&&&/figure&&br&&br&&p&正好之前有留意这方面的问题并搜集相关信息,这个回答太适合我了!&/p&&br&&ul&&li&&b&第一首 &/b&&br&&/li&&/ul&&p&蔡琴的&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usic.163.com/%23/m/song%3Fi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渡口》&/a&,这首音乐前面的三次鼓声,这三次鼓声能够体现耳机的低频下潜程度,声音下潜越深说明耳机对于音乐表现力越好,当然也可以尝试出低频是否浑浊。后面的蔡琴的声音,也可以用来测试人声的表现,通过蔡琴的人声表现也可以体现出声音的音乐味道浓厚一点还是数码味道浓厚一点,不过这个感念比较模糊.&/p&&ul&&li&&b&第二首&/b&&br&&/li&&/ul&&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usic.163.com/%23/m/song%3Fid%3D526484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偏偏喜欢你》&/a&的配乐中使用的弦乐与钢琴的配乐,可以测试耳机在高频上的表现。听这首音乐应注意中高频上的表现,听听高频上是否刺耳,中高频的表现是不是互相影响。&/p&&ul&&li&&b&第三首&/b&&br&&/li&&/ul&&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usic.163.com/%23/m/song%3Fid%3D526479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达板城的姑娘》&/a&是一首以人声清唱为主的音乐,可以用来测试耳机在中频人声上的表现,其中从13秒以后开始的男声重唱测试的就是声音的层次感,可以感觉一下自己能听到几重的男声,层次是否分明。&/p&&ul&&li&&b&第四首&/b&&br&&/li&&/ul&&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usic.163.com/%23/m/song%3Fid%3D526484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加州旅馆》&/a&经典的试音曲目,这首音乐是老鹰乐队的经典歌曲,里面是一段在模拟酒吧里现场演出的录音。这首音乐主要测试的是耳机的声场表现,在开场20秒后掌声还是响起,这个时候可以感觉一下自己是否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1分20秒的时候,音乐声、掌声、欢呼声同时响起,是个不错的测试耳机声场表现的地方,大家可以在这个点详细听听.&/p&&ul&&li&&b&第五首&/b&&br&&/li&&/ul&&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usic.163.com/%23/m/song%3Fid%3D526485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One I Love》&/a&这首曲目常用来测试耳机的细节表现,从开始到1分15秒这段时间,歌曲是女声的清唱,没有配乐的干扰。通过好的耳机的表现,演唱者演唱时的换气、口水音等都会一一呈现在你的耳畔,如果耳机不好则表现不出这些来,听到的细节会很少。&/p&&ul&&li&&b&第六首&/b&&br&&/li&&/ul&&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usic.163.com/%23/m/song%3Fid%3D526479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鼓诗》&/a&是一首表现耳机对于声音控制力的歌曲,这首曲目里是中国传统鼓声的演绎。整首曲目中鼓声大多短小有力,可以用来测试耳机,看是否有发散或者浑浊的表现,当然也要感受是否有力度。低频上声音没有力度则有可能说明耳机不好,或者音源推力不足,需要添加耳放。&/p&&ul&&li&&b&第七首&/b&&br&&/li&&/ul&&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usic.163.com/%23/m/song%3Fid%3D526480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琵琶对萨克斯》&/a&这首音乐中重点听得是琵琶在高频上的表现,通过和萨克斯的对比,可以感觉出高频上的表现。高频上主要重视的是两点,一点是高频是否刺耳,第二点就是高频上是否有发散的现象&/p&&ul&&li&&b&第八首&/b&&br&&/li&&/ul&&p&&b&Enya的&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usic.163.com/%23/m/song%3Fid%3D253013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marantine》&/a&&/b&唱腔空灵,突出人声中频,乐器的低音浑厚且节奏稳健。闭上眼睛感受声场的表现。&br&&/p&&ul&&li&&b&第九首&/b&&br&&/li&&/ul&&p&Vitas的&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usic.163.com/%23/m/song%3Fi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Opera 2》&/a&,鼓点节拍厚重,可以听耳机的解析是否浑浊,是否有力度。高音人声声线适合判断耳机是否有刺耳的现象,这点对于功放有奇效。&/p&&br&-----------------------分割线---------------------------&br&&b&以上信息非本人原创,欢迎转载,注明来源。&/b&&br&参考来源:&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iznb.cn/question/37434/answer/32051%3F_s%3D8.010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适合测试hifi音质的歌曲有哪些?选它的理由?&/a&&br&&br&如果这个回答有帮助到你,麻烦随手点赞^_^
这个问题之前在 已经有人问过了,帮忙贴过来: 正好之前有留意这方面的问题并搜集相关信息,这个回答太适合我了! 第一首
蔡琴的,这首音乐前面的三次鼓声,这三次鼓声能够体现耳机的低频下潜程度,声音下潜越深说明耳机对于音乐表现力越好…
&p&@陈石 说的基本都对,&from everybody knows to nobody knows&总结很好。我补充一点,这里面这个everybody也是有讲究的,比如你的文章要投science/nature,那这个everybody可能就得是所有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因为读者群很大;如果是投JACS,那就站在整个化学学科来说就可以了,而如果是JOC或者OL,那上来背景就直接定位到某一类有机反应或者某类有机物的合成就可以了。所以我一直认为写文章最好是先确定好目标杂志,了解这个杂志的定位和受众,再构思下笔写,一上来就一股脑堆数据写完再想投哪儿再改不太可取。&br&&br&信仰充值完毕,我回来填坑了。&br&我肢解了一篇我自己的文章来做例子(原文:&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nature.com/nnano/journal/v10/n6/abs/nnano.2015.96.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n artificial molecular pump :
Nature Nanotechnology :
Nature Publishing Group&/a&)&br&这篇文章最初是按照投Science Report的标准写的,所以在可读性上下了不少功夫,后来被拒了又按照Nature Nanotechnology Article的标准加了一些细节讨论和引文。&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68aa82e6daf12dad527f37e8594eddc1_b.jpg& data-rawwidth=&2536& data-rawheight=&49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3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68aa82e6daf12dad527f37e8594eddc1_r.jpg&&&/figure&&br&下面我一条条来分析。&br&首先标题是大门,要抓住全文精髓。上周Nature上有篇新闻说标题越短的文章越容易被高引, 虽然相关性看起来并不是很高。。。(&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nature.com/news/papers-with-shorter-titles-get-more-citations-1.1824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apers with shorter titles get more citations : Nature News & Comment&/a&)不过我确实喜欢短标题文章,感觉比较惊艳,比较吸引人。&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ecd460dc74ebc009ad105896cfb26e72_b.jpg& data-rawwidth=&630& data-rawheight=&4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ecd460dc74ebc009ad105896cfb26e72_r.jpg&&&/figure&&br&简介非常重要,大多数文章看到感兴趣的标题后再扫下Abstract,被相关内容吸引了才会继续读下去,务必要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主要内容,Abstract一般我是全文完成了再写的,所以等下再说。&br&&br&进入Introduction,也就是需要讲故事的部分。这篇文章Introduction分了三段,第一段是general background,也就是写给everybody看的。这里我以中学生物中就学过的细胞的主动运输为切入点(最初我甚至还自己绘了一张对比细胞的主动运输和我设计的人工主动运输的图,被编辑以“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随意一本生物教科书都有的图”为由勒令删掉了),说主动运输是新陈代谢中很重要的过程啊,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输运蛋白,它们就像一个个小泵一样通过利用生物体里的能量保持了膜间离子浓度差。然后又举了一些小例子,让你觉得这肯定是篇生物paper了是不是。。。其实我做的东西和这些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第二段话锋一转(其实是我编不下去了),进入specific background,和本文课题更直接相关的背景。说自然界这些有意思的现象一直就是科学家的灵感来源啊,我们一直想用人工合成的体系来模拟大自然创造出来的这些精巧的分子机器,比如那谁谁谁做的啥啥啥等等(此处引用一些比我不知道高到哪里去的能和我老板谈笑风生的大牛的paper),然后又说,虽然他们做得很厉害啊,但是(一定要有但是!),好像这种能模拟输运蛋白的分子泵还没什么人搞啊,于是啊,我们这篇文章就来搞它一搞。&br&&br&如果说之前的&b&第一段是个引子&/b&,那这&b&第二段才是干货开始&/b&,如果这是篇JACS的话从第二段开始就可以了,简要的&b&概述了领域的当前状况,其中有什么不足,我做的工作重要性在哪儿&/b&,也就是&b&我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b&,大多数文章的引用都集中在这个部分,比如本文47个引文有29个都在这一段。然后第三段就开始配图转入我做的东西了。&br&&br&过渡之后用了几乎一整页加一幅几乎占了另外一整页的图来&b&详细的解释我们的idea&/b&。这部分就写到nobody knows了,要把自己脑子里的想法表述清楚。我&b&为什么这么设计&/b&,&b&基于怎样的基础&/b&,&b&预期得到怎样的结果&/b&。插一句,在为什么用这样的分子结构那里只有一句话 “...was established after &b&extensive&/b&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screening...& 这句话对应Supporting里面20页的实验结果和讨论,是我大概一整年的活。。。&br&&br&丰满的设想解释完毕之后马上跟进的就是实验验证,&b&把支持设想的实验结果按逻辑顺序一一写出来&/b&。这里我又想插一句,有些对结果没帮助的实验没必要做没必要写,我以前见过有没事就打DOSY表征纯度,或者拿HPLC当TLC用的人,我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br&&br&最后&b&总结要注意首尾呼应&/b&,再强(hu)调(you)这个工作的重要性,我这里写的是大自然花了数十亿年才进化出我们身体里这些精密的分子机器,虽然我们现在能做的还相当简陋,但无疑向着这个方向推进了一步,如果人工分子机器想继续发展,我们应该对自然界这套运转方式再深入的学习一个!&br&&br&写完了,可以在回头补好Abstract了。&b&Abstract和全文各个部分基本对应&/b&,第一句话是个引子对应第一段,输运蛋白很牛逼啊,第二句话对应第二段,它的工作机理激发了我们设计人工分子机器的灵感,第三句话开始Here we report...用四句话说了1.我们到底做了个啥,2.怎么做的,3.为什么能做到,4.最后结果如何。&br&&br&最后再说说图例,我老板的要求是同行只看图和图下面的描述要能知道所有的内容,所以图下的文字描述会部分重复文章的内容。&br&&br&就说这么多!&b&要把一个研究工作讲成一个好故事,最关键的是要先有好的工作和结果&/b&,这些写作的技巧都只是小把戏而已。&br&&br&延伸阅读:&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nature.com/news/the-tiniest-lego-a-tale-of-nanoscale-motors-rotors-switches-and-pumps-1.1826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 tiniest Lego: a tale of nanoscale motors, rotors, switches and pumps : Nature News & Comment&/a& 这是昨天Nature上发的一篇文章,作者是一个Science journalist,可以看下他们是怎么搞个大新闻然后再把我们批判一番的(逃。。。&/p&
@陈石 说的基本都对,"from everybody knows to nobody knows"总结很好。我补充一点,这里面这个everybody也是有讲究的,比如你的文章要投science/nature,那这个everybody可能就得是所有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因为读者群很大;如果是投JACS,那就站在整个…
&p&人际沟通分析技术(TA)创始人艾瑞克·伯恩在《人间游戏》中谈到,人们常常在相互沟通过程中玩心理游戏。其中非常典型的一种类型叫做「why not——yes……but」。&/p&&p&这段对话在朋友间最常见:&/p&&p&A:我感觉自己特别难过。&/p&&p&B:&b&你为什么不&/b&去试试健身呢?&/p&&p&A:&b&是的&/b&,我去试过了,&b&但是&/b&没有用,健身完一个人回到家里我还是感到很难过。&/p&&p&B:那&b&你为什么不&/b&多和朋友聚一聚呢?&/p&&p&A:&b&是啊&/b&,我也很想和朋友在一起,&b&但是&/b&他们出去玩不怎么愿意带着我,我感觉自己令他们讨厌。&/p&&p&B:你怎么知道他们讨厌你的,&b&你为什么不&/b&去主动加入他们,或许你会发现他们并没有讨厌你呀。&/p&&p&A:&b&是啊&/b&,他们的确没有明确说过讨厌我,&b&但是&/b&我从他们每次看我的眼神中我能感觉到,所以我不想面对这个事实。&/p&&p&&br&&/p&&p&你和朋友的前半段对话就是典型的「why not——yes……but」,你朋友在不断给你提出建议,你不断告诉对方「你的建议没用」。&/p&&p&B:&b&你应该(为什么不)&/b&找个心理医生去看一下,实在不行吃点药。&/p&&p&A:&b&(是的&/b&——我有看呀&b&,但是)&/b&有些问题不是临床能治疗的。比如说社交上。&/p&&p&B:&b&你应该(为什么不)&/b&多锻炼身体,减肥,培养自信。&/p&&p&A:(&b&是的,&/b&减肥倒是容易,这不是问题&b&,但是&/b&)我很难交到朋友。&/p&&p&B:一个人也挺好的,一个人就一个人过(&b&你为什么不&/b&能接纳自己一个人过)。&/p&&p&A:&b&(但是)&/b&这样在社会上不行。&/p&&p&B:健身,减肥。&/p&&p&A:……&/p&&p&&br&&/p&&p&人们会玩这种「why not——yes……but」的游戏,是因为我们在用人格的不同部分在说话,导致出现了「交错沟通」。&/p&&p&在T.A.的理论看来,我们的人格有三个部分——儿童自我、成人自我和父母自我。&/p&&p&儿童自我有两面&/p&&p&1 依赖型儿童——它是幼稚的、依赖的、胆怯的、无法独自承担责任的。&/p&&p&2 自由型儿童——它是欢乐的、自由的、喜悦的、一切动力的来源。&/p&&p&成人自我是一面,它是我们面对现实解决现实问题的自我。&/p&&p&父母自我有两面&/p&&p&1 养育型父母——它是温暖的、耐心的、热情的、帮助他人的。&/p&&p&2 控制型父母——它是霸道的、掌控的、专制的、控制他人的。&/p&&p&&br&&/p&&p&当我们用自己某个部分的自我向他人对话时,是期待对方用对应的自我部分来回应的,如果对方的回应不是你所期待的那部分,就会出现交错沟通。&/p&&p&比如,你不断说自己的痛苦,并且没有办法解决,问对方怎么办,这其实是你的「依赖型儿童」在说话。此时你特别想要得到一个「养育型父母」来照顾你的情绪,安抚和体谅你的难处。&/p&&p&可是,对方却不断地给你提出建议,告诉你解决问题的办法,用「成人」的方式在回应你。你不断地用「yes……but」拒绝这番“好意”,多么希望对方看出来你其实是在撒娇。&/p&&p&&b&你们的沟通一直在交错&/b&。&/p&&p&&br&&/p&&p&你们的后半段对话在玩另一个游戏,叫做「&b&Now I got you son of bitch&/b&」(可逮着你了,你这狗娘养的)。&/p&&p&伯恩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p&&blockquote&Johnny是一个5岁的孩子,当他的父母和朋友正在厨房的餐桌前喝咖啡的时候,他从房间跑进跑出,快乐地在身后拉着他最喜欢的玩具卡车。突然客厅里传来了一阵撞击声。他的妈妈进入客厅,发现一个玻璃花瓶从桌上倒下来,打碎了。&br&“谁干的?”她问。&br&“Doggie(狗)。”他回答。&br&妈妈气得脸红脖子粗,因为她知道5分钟之前她已经让狗出去了。她直截了当地击破小男孩的谎言:“我不要一个撒谎的孩子!”&/blockquote&&p&谁打破了花瓶明摆着的事,妈妈还是问了一遍孩子,表面上是成人自我在寻求信息,实际上是在向Johnny撒谎发出邀请——所以他的确这样做了。&/p&&p&&br&&/p&&p&再看你们的后半段对话&/p&&p&A:很多问题我自己都看不清,你能把你观察到的都直言不讳,并且详细地反馈给我吗?&/p&&p&B:不能,你还是去看心理医生吧。(我知道你不会去,但是我还是建议你这样子,那样我可以用「&b&Now I got you son of bitch&/b&」来结束对话了)&/p&&p&A:为什么不能啊?说说原因,没关系。(回避)&/p&&p&B:你去看心理医生吧,没有原因。(就是坚持让你说出你没去。)&/p&&p&A:我有看啊。(yes……but)&/p&&p&B:你说减肥容易,你都没减下来,你有资格说容易吗?(我知道你没有坚持减肥,但是我还是建议你要坚持,那样我可以用「&b&Now I got you son of bitch&/b&」来结束对话了)&/p&&p&A:坚持难,方法容易。(yes……but)&/p&&p&B:你没救了,你的思想跟正常人不一样。(对于你不上套,你朋友十分绝望。)&/p&&p&A:别人也是这样说的。没救倒不至于,我有信心。你是怎么看出来了,具体哪些方面?&/p&&p&B:你太啰嗦了。(你朋友想到了另一个绝招,我知道你接下来还不想结束对话,所以「你太啰嗦了」一定能够让你上套)&/p&&p&……(你果然啰嗦了一大串)&/p&&p&B:你再发几条我发誓,我一定拉黑你。&/p&&p&A:我想找出问题,你帮帮我好吗?(哈哈,狗娘养的,我终于逮着你了!)&/p&&p&&br&&/p&&p&你被拉黑了。&/p&&p&&br&&/p&&p&在这后半段,你朋友看似在用「成人」部分和你对话,实则是在向你发出惹怒他的邀请,实际上是用「控制型父母」在和你对话。而你依然在使用「依赖型儿童」和他对话,在伯恩的理论中,依赖型儿童有另一面,当这个儿童发现无法依赖时会出现叛逆和逆反的状态。&/p&&p&所以这段,你的朋友不断邀请你惹怒他,你却不断逆反他不去说出他想要的回应。终于,你朋友打开了突破口,用「你太啰嗦了」成功地让你惹怒了他。结束了这段惨不忍睹的「交错沟通」。&/p&&p&&br&&/p&&p&所以在人际沟通中,这种交互影响是双向的。并不是你错在了哪里,是你没有匹配对方沟通的方式。有很多机会你可以在这段对话中打开和对方的匹配的。比如在一开始,对方说:&/p&&p&A:你应该找个心理医生去看一下,实在不行吃点药。(成人自我,为解决问题提供信息)&/p&&p&B:你有什么推荐吗?我没有见过心理医生,不知道要怎么去寻求这方面的资源。(成人自我,为解决问题寻求信息)&/p&&p&A:你可以去XXX,XXX……&/p&&p&&br&&/p&&p&A:你应该多锻炼身体,减肥,培养自信。(成人自我,为解决问题提供信息)&/p&&p&B:锻炼身体我有试过,坚持起来好难噢,你有什么办法能够坚持下去呢?还有你说的培养自信,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吗?(成人自我,为解决问题寻求信息)&/p&&p&&br&&/p&&p&又或者,你觉得你并不是需要解决问题的信息,你只是希望得到安慰,在情感上依赖他人,那么你找错人了。你的朋友作为一个自己也心情不好的人(开篇),他自己的一杯水还没满,是无法像养育型的父母一样滋养你的。这个时候你需要换一个倾诉对象,这个对象能够用养育型父母的一面对待你:&/p&&p&B:(我也心情不好,而且是慢性的,这个问题不是临床上的,是)比如说,社交上的。&/p&&p&A:所以你感到社交问题让你心情一直不太好啊,发生什么了吗?&/p&&p&B:我想要跟别人打成一片,可是很多人都说我情商低,思想跟正常人不同。你觉得是因为什么原因呢?&/p&&p&A:听起来你急迫地想找到原因,是因为你很想融入集体但是却屡屡受挫,这种感觉挺不好。&/p&&p&B:是啊。所以你能帮我找到原因吗?&/p&&p&A:可以啊,那你可以具体谈谈最近都遭受什么挫折了吗?&/p&&p&B:嗯。最近啊…XXXX&/p&&p&&br&&/p&&p&&br&&/p&&hr&&p&焦虑的时代,给你一杯平静,关注公众号:zengminpsy&/p&
人际沟通分析技术(TA)创始人艾瑞克·伯恩在《人间游戏》中谈到,人们常常在相互沟通过程中玩心理游戏。其中非常典型的一种类型叫做「why not——yes……but」。这段对话在朋友间最常见:A:我感觉自己特别难过。B:你为什么不去试试健身呢?A:是的,我去…
攻略大家都讲得很多了,我是来讲故事的,不忙的话可以点开看着玩儿。&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ebdb3ada42e0f_b.jpg& data-rawwidth=&680& data-rawheight=&4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ebdb3ada42e0f_r.jpg&&&/figure&&br&简单前情提要:&br&&br&* 2009年初,我产生休学去Gap Year的想法,但不想花家里的钱,于是花一年时间找了份在芬兰的实习,打算边工作赚钱边旅行,找工作和休学的过程都极为艰难,有点离题,按下不表;&br&&br&* 当时是个穷学生,且因为某些莫名的倔强没找家里要钱,全部身家只有自己赚的1万元人民币现金+1张额度3500块的信用卡;&br&&br&* 工作签审批比旅游签麻烦很多,颇为反复,我没有敢早买机票,临到签证下来要买机票时价格已经逆天了。和某只猴儿 &a data-hash=&e70d54ebc79ad9dcf197ab& href=&//www.zhihu.com/people/e70d54ebc79ad9dcf197ab&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悟空& data-hovercard=&p$b$e70d54ebc79ad9dcf197ab&&@悟空&/a& 吃夜宵倒苦水,他随口说,要不你坐火车去吧。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心动,即刻决定几天后走这条线,当时网上几乎没有西伯利亚铁路的攻略,尤其没有游客冬天走这条线(否则一定是脑子进冰了),所以功课没得做,只能硬闯,那是2010年2月;&br&&br&* 出发前把笔记本电脑卖了,买了台二手单反,不会用,所以以下文字全部为当时手写在随身本子上的日记。&br&&br&&br&『不做计划和期待,让一切自然发生。然而生活会还给你的惊喜,超出想象。』&br&&br&&b&&u&一、惊险刺激1小时&/u&&/b&&br&&br&“我真佩服你,就这么走了!”&br&&br&&p&晚上九点五十八分,前来送站的朋友Y在北京火车站为我拍了出发前最后一张照片,把相机还给我,无比感慨地说。我得意地挥挥手中的车票,冲他咧了个镇定的微笑。&/p&&br&&p&十点零五分,快要从春运大军里杀出重围腾挪到检票口时,我叫住在前面拖着我的行李疾走中的Y,说:“我的票没了。”&/p&&br&&p&没了,就这么几分钟的事。原本把票攥在手心里备查,手里提着身上挂着的行李太多,左右周转倒腾一记,票就不知怎的从手里滑落丢失,浑然不觉,就好像它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接下来,你也能猜到:找!疯狂地找!地上、垃圾堆、失物招领处??只要能找的地方我们全部都搜寻了一遍,却丝毫追不到票的踪迹。春运时的北京火车站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卷满了人和行李,要在这大潮里找一张小小的纸头无异于大海捞针。车站广播开始通知去莫斯科的乘客检票上车,直觉告诉我,继续留在原地找票已经是在做无用功,不如到检票口试试运气。&/p&&br&&p&冬天走西伯利亚铁路线的人很少,检票口只有十多个人,而且看起来大多是短途旅行者,和其他检票口被人海团团围住的盛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毫不费力地挤到前面问检票员是不是可以网开一面放我们进站,并把各种证件摊给检票员看,检票员的态度坚硬得像一块石头:不让进,除非你现在马上去补一张票。即刻补票是不可能的,因为西伯利亚铁路的火车票并不在火车站的售票窗口销售,而是由中国国际旅行社代销,周六晚上十一点并不是国旅正常的上班时间,即使国旅有值夜班的工作人员,在半个小时内光速冲去距离火车站两站地的国旅营业点补完票再回来上车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p&&br&&p&直到这时,我的肾上腺素才开始爆发,意识由连贯的逻辑碎成片:如果真走不了,我该怎么办?看着地上已经为这次火车旅行准备好的两个巨大食品袋,想起这段日子的准备和期盼,不由得让人失魂落魄。&/p&&br&&p&“没事,如果真走不了,就先住我家,下周再买票走,”Y说,“还有半个小时,咱们再想想办法。”随后,他让失了魂的我留在原地等待,他再去四处看看有没有找回车票的可能。&/p&&br&&p&他的话是我的镇静剂,是啊,即使今天上不了车,也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我的世界末日。再返回去找票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必须在他找票的同时想出第二套应对方案。独自面对着检票口,我先重新清查了一遍随身行李,确定票的确是丢了,随后,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不去对后果展开丰富的想像力,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这件事情上,用常识和逻辑推断出解决问题的方案。&/p&&br&&p&任何时候,如果想要顺利登上火车,必须要搞定两道关卡,一是车站检票员,二是火车上的列车员。检票员属于火车站编制,负责维持车站内秩序,把持有合规车票的乘客放下站台,多放几个送站人员或者混车小鬼本来就是检票员控制下可松可紧的小事。列车员是随着火车的,负责车厢里的秩序,在车厢内座位富余的情况下,多一两位乘客对他们来说只是类似于多了一两件行李而已,不会对他们带来什么损失。这两类需要搞定的爷分属两个不同的管理系统,但利益诉求非常相似——放你一码是再简单不过,可他们都不愿意随便给自己找麻烦,你必须想办法哄他们开心或者以小利诱惑之。做完这番简单的分析以后,我又把具体的行动方案在心里罗列了一遍:&/p&&br&&p&1. 找关系疏通。梳理了一遍我现在的关系网,暂时找不到对北京火车站有影响力的人物,且西伯利亚铁路段由俄罗斯列车执行,通过熟人帮忙疏通是难上加难,放弃。&/p&&br&&p&2. 一哭二闹三上吊,用情感来打动人,配上泪汪汪的眼睛,或许可以试试。&/p&&br&&p&3. 补票。虽然不可以马上冲到国旅营业点重新办手续,但是凭经验,大多数火车都能在车上补票,这趟列车说不定也可以。&/p&&br&&p&4. 花点现金打点。不解释。&/p&&br&&p&5. 买站台票混上车再赖着不走。典型的春运混车法,不解释。&/p&&br&&p&待Y带着失望的表情回来时,我已经默默描画好了剧本,就像是即将上台表演的演员,期待又紧张,早已把沮丧和慌乱抛在了脑后。晚上十点五十分,距离开车还有十五分钟,所有的乘客都已经检票上车,检票员开始百无聊赖地抠手指头等着关闭检票匝道口,最完美的时刻到了!&/p&&br&&p&我眼含泪水、语带哭腔地找到一名火车站检票员,噼里啪啦胡言乱语一番,用最快的速度讲完丢票的事实。检票员晕了,主动告诉我说上车与否的生杀大权实际上是掌握在列车员手中的,他能做的只是发发善心放我进站,至于能不能上车,就要看我自己的运气了。和我想的一样。于是放大声音嚎叫,请各位叔叔阿姨让我至少去碰个运气,如果列车员不让上车我自认倒霉。允!&/p&&br&&p&下到站台,找到车厢,用同一招与俄罗斯列车员叽里咕噜,可惜用英语版表演血海深仇就是不能像中文一样简洁有力,几个金发碧眼听得眼睛发直,摇头着示意他们不想理会我这只小苍蝇。列车正在做最后的准备,时间紧迫,留给我的只有最后的几分钟了。&/p&&br&&p&忽然,Y发现了一个很关键的点:他们听不懂英语!OH, NO!!!我的血海深仇啊,就这样变成了不知所云的小打小闹,如果再继续打感情牌,就算是感动了玉皇大帝都没有用。恰巧,旁边有位大叔正在用俄语和一位列车员交谈,我们激动万分地抓到这根救命稻草,请求他为我翻译,对方也找到一个英语惨不忍睹的高个子女人来交涉,好歹是能够让他们明白我到底为什么血海深仇了。可惜几番鸡同鸭讲后,俄叔俄婶们还是摇头,并示意我退到黄线后面。此时,离开车还有五分钟,不少先前聚过来看热闹的列车员已经回各自负责的车厢准备启程了。&/p&&br&&p&继续,我们开始执行plan 3,询问是否有可能在车内补票,他们对视一眼,不置可否,不知道是没听懂还是不可以补票。翻译大叔把车票上的票面金额特意秀出来给他们看,几位俄叔俄婶的眼睛瞬间一亮,互相对视一眼,面部表情十分微妙。还没有等大叔给我解释他这么做的原因,我已经从列车员的表情里看出了玄机。Plan 4!&/p&&br&&p&(补充解释:后来我自己琢磨,这趟车票价格国内买是4500左右,但在俄罗斯走完全段价格好像是2000多,列车员不知道价差这么大,发现有得赚了。后来列车员在下车前给我补了一个乘车凭证,上面记录的票面价值远低于4500元。这是我的猜测,当时我太紧张了,没问老陈他为什么这么做,是我后来复盘事情时猜测的原因)&/p&&br&&p&已经到了最后关头,我再也没有选择的余地,只好赌上我的直觉,看着他们的眼睛,慢慢地说:I have money!(我有钱!)事实证明,这是同俄罗斯列车员整番对话中双方唯一能够迅速达成共识的一句。几位俄叔俄婶又对视一眼,神情暧昧地用英语追问确认:&/p&&br&&p&You have money? (你真有钱?)&/p&&br&&p&YES!一锤定音,上车!&/p&&br&&p&上车后,发现车票上记载的床位顺序已经完全被打乱。列车员为了方便管理,并不是按照票上的床位号来安顿乘客,而是把全车乘客顺序打散,按照目的地和国籍重新分配车厢。我为了接下来应付前来索钱的列车员,紧跟着那位翻译大叔,争取和他在同一间包厢安顿下来。四个人的标配包厢,就住了我们俩,倒也舒适。列车缓缓驶出北京站,吭哧吭哧地奔向满洲里方向,我终于舒了口气。&/p&&p&还没等我缓过神来,就有两个大汉撞开包厢门,堵在门口索钱,开价1000美金。我的心里咯噔一下,随后又乐了,看来这列车员也学会了中国式地摊开价法,那我就陪玩到底呗。按照地摊杀价法,我没有答话,只是给了个错愕不屑的眼神。他们想了想,犹豫着降到600欧,接近票价。&/p&&br&&p&我不傻,这钱肯定是他们私吞的,心理价位只是打算塞给他们每人100欧,但是我不确定这个价格是不是合适,于是用中文咨询了一下同屋的翻译大叔。这大叔是个商人,说话做事都小心谨慎,他告诉我说由于接下来六天都将在火车上被这几个人管,所以最好不要激怒他们,就当是花钱买福,接受他们的要价算了。&/p&&br&&p&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此票按规定是遗失就算作废,再次乘车必须重新补票,如果我乖乖补票,也要付出500欧,但是我仍然想尝试着再侃掉一点,于是先还到400美金,再看他们的反应。听到这个数字后,两位大汉面露愠色,似乎很难接受,恐怕不好向另几位垂涎瓜分这笔意外之财的列车员交待,于是又塞给他们50美金和一脸命苦相,表示再多我就没有了,可以随他们搜包。俄叔们不满地瞪着我,咕叽咕叽半天,算是同意,骂咧着走了。&/p&&br&&p&未及,扔过来一袋床单被套,顺便欢天喜地地收钱。我已经为听随翻译大叔的谨慎有点懊悔,觉得在这种私了的交易环境里面原本是可以把价格压得更低的,于是很贱地要求列车员给发票。俄叔楞了一下,咕噜着会给的,灰溜溜地逃走。&/p&&br&&p&此事,至此,告一段落。&/p&&br&&p&我深刻地体会到,钱,就是万能的。&/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99aa45a8dfbb62bb713218ede8275969_b.jpg& data-rawwidth=&469& data-rawheight=&7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99aa45a8dfbb62bb713218ede8275969_r.jpg&&&/figure&(火车上有太多时间可以打发,一失神就是一下午)&/p&&br&&br&&p&&b&&u&二、折腾到死的过境&/u&&/b&&/p&&br&&p&刚吃完晚饭,乘坐西伯利亚铁路六次的老陈,也就是我的救命草翻译大叔,告诉我说:早点睡吧,今天晚上过境,可有得折腾。&/p&&br&&p&果然,凌晨三点,粗暴的俄罗斯列车员就挨个儿把乘客从睡梦中敲醒,原来是到了中国和俄罗斯边境的满洲里,所有人都必须起床穿戴工整等着边检和过境。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外望去,车窗下正好立着一块满洲里的站牌,安静地站在积雪中。&/p&&br&&p&推门出去循望一圈,周围几厢乘客都已经走空,整节车厢就只剩下我和老陈两个人,原来许多人乘坐这趟列车的目的只是为了避开春运高峰期其他拥挤不堪的国内列车,走完全程的只有我和老陈两个人。这情形果然如网上看到的某个记述一样:到十二月,西伯利亚铁路进入淡季,此时乘坐这趟列车,整个车都是你的。好一趟奢侈的列车!&/p&&br&&p&老陈在边检开始前就变得焦躁不安,因为他的护照是十年前办的,这十年里,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在俄罗斯的生意略有起色,还戒了烟,直接后果就是长胖了一圈,以至本人和护照上的照片有较大差异。莫斯科多年的从商经历使得他处世谨慎,不希望和警察有任何形式的纠缠,护照照片这一关他是逃不掉了。果其不然,在第一轮边检里,老陈就被请去“谈话”。&/p&&br&&p&老陈和边检走后,我没什么事情做,爬上床继续睡觉,可列车不知为何开始前后反复挪动,偶尔有猛烈的撞击,几次险些把我震到车座下去,估计这是在换餐车或者火车头。车至满洲里的前一天晚上,老陈就请我去餐车吃了顿经典的西红柿炒蛋和鱼香肉丝,我原本不愿在餐车上浪费钱,当时他的一句话打动了我:“中国餐车只随车行至满洲里,所以今晚是咱们最后一顿中国餐了!”五年前在荷兰啃冷面包酸牛奶惨到落泪的场景又鲜活起来,回想起那盘过甜的西红柿炒蛋和过咸的鱼香肉丝,我的心里无限感慨。&/p&&br&&p&从凌晨三点折腾到五点,老陈被放回来,我们聊聊天,正准备各自爬上床去补觉,又被粗暴的俄罗斯列车员从床上拽下来,原来中方边检已经结束,俄方边检马上就要开始了。拜托??&/p&&br&&p&列车沿满洲里到俄罗斯边境口岸后贝加尔之间的铁轨缓慢滑行,窗外中国的痕迹一点点消除,过渡到一片纯白的莽原,依稀能看见许多铁丝网的身影,我再也睡不着,胡思乱想起来——如果从此处偷渡,会不会被对面一排武器捣成马蜂窝呢?半小时以后,列车停下,我们正式进入了俄罗斯的第一站后贝加尔。窗外的风景已被晨光点亮,边检、荷枪实弹的帅气军警和检验检疫人员正在远方列队待命,远看去,满满一队“普京”。&/p&&br&&p&老陈说,这趟列车最难对付的不是列车员,而是检查行李的海关,每次都要设法揩油。我不知道他这些话的真实性,但见他一直在担心他为朋友捎的精品茶叶是否会被俄警抢去,不由得也被传染了同样的焦虑,但同时,也有一丝变态的期待。我不是受虐狂,只是还在为俄罗斯列车员的贪婪而耿耿于怀,满心期待海关来勒索我,这样我就能告诉他们:“对不起您呐,您来晚了,姑娘身上的油水已经被列车员榨光了,您还是和那几位爷商量着匀一匀吧。这客太多,伺候不周,还请您谅解。”&/p&&br&&p&边检来来去去走了很多轮,老陈再一次被通知收拾收拾,准备被带走检查,还是因为和照片长得不像的缘故。这次被带走前,老陈并不像在满洲里那番淡定了,他十分担心我应付不了狡猾的海关,一再嘱咐我通关秘籍——收拾得整洁点。&/p&&br&&p&老陈走后,我和衣倒在座位上放空积蓄能量,等待关键时刻的到来,没多久,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车厢里的沉寂,那声音来得突然,既小心谨慎又笃定,就像是某种地下情报部门工作人员的接头暗号。这肯定不是海关查房的信号,不是列车员来通知乘客起床,也不是老陈回来的声音。除了老陈和勒索贿赂的列车员,我在列车上并不认识其他人,门外的人如此急切地想要找我,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脑子里开始勾画各种谍战片和侦探片的场景,遥远的西伯利亚荒原、空荡荡的车厢、昏昏沉沉的晨曦,正是阴谋发生的绝佳背景,被折腾了一整夜,也难怪我开始想入非非。&/p&&br&&p&当然,社会主义好青年不相信牛鬼蛇神,犹豫片刻,我打开房间门,一个肥胖的俄罗斯大婶敏捷地从门缝里溜了进来。她的头发凌乱,双颊红扑扑的,不知道是因为寒冷还是因为紧张。她先用精明的小眼睛滴溜溜扫视车厢一圈,随即从身后变出一个大黑胶袋,里面全是闪闪发亮的假水钻高跟鞋,小地摊上十五元一双的低档货色。&/p&&br&&p&看着她殷切的眼神,我瞬间就明白了:她是想让我帮她分藏这批鞋,以防以走私的名义被海关查没或者罚款。估计她在入关之前就已经把整趟列车的乘客查探了一遍,在自己的车厢里分好货,此刻把货在全车的女性乘客间散开,待过关后收回。精明的女人。&/p&&br&&p&如果老陈没走,他一定会因为谨慎把她轰走,可是看着她脚上脱了漆皮沾满污渍的皮靴,我觉得无法拒绝她。一个生活优越的女人不会容忍自己的靴子邋遢成这幅模样,也许她有一个家要养,也许她干完这一票就能买双新靴子,我想为她做一点小事。我对她点点头,示意她可以留点货在我这儿,她开心地拣出几双小码鞋,用报纸包好,小心翼翼地分放在我的座位下、箱子里和货架上。我几乎可以想象到如果老陈知道这件事会怎样教训我:“你都自身难保了,还帮别人做什么哟!”&/p&&br&&p&来不及思考蒙混过关的对策,几个穿着军棉大衣的普京冲进我的车厢,示意我起立、核对护照照片和签证、接受行李检查。我暗自定了定神,不管他们的语气多生硬问得多急多粗鲁,始终保持微笑,用平缓而镇静的语调接话,果然,他们自带的旋风式粗鲁也自动变得礼貌起来,包都没要求我开就走了。不久,又来了一位女普京请我去候车室等待火车换轨。&/p&&br&&p&其实我心里清楚,老陈的担心略略有点儿多余。西伯利亚铁路曾经是中国商人前往俄罗斯做生意的黄金线,倒爷们的最爱。老陈说在极盛时期,连卧铺的床单下面都垫了好几层走私的羊毛毯,过边检时,为了保证货物顺利入关,商人们多会准备不少小额美金和物品打点海关。被天上掉下来的小肉饼砸多了以后,海关自然也就被商人们给惯坏了,以至于从被动受贿演变成主动索贿。而近些年,由于飞机参与运输竞争,票价大大低于铁路,西伯利亚铁路作为倒爷运输线的功能早已减弱,成为一条旅游观光线路,海关无事乱刁难的习气也自然转移了阵地。&/p&&br&&p&入境手续办完以后,列车滑进后贝加尔火车站换轨。由于俄罗斯的铁轨宽度标准比国际标准要宽,火车无法畅行在中俄两国之间,国际列车行驶到边境时,需要被引到一个大车间里,整体吊起置换底盘,整个过程需要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在此期间,所有的乘客都集中到候车室里等待。&/p&&br&&p&在整个出入境的过程中,列车的厕所都是关闭的,一到后贝加尔火车站候车室,所有乘客的第一反应就是没命往厕所冲,我也不例外。循着最臭的角落一头往里扎去,和一位帅叔撞了个满怀,他吐了吐舌头,指着男厕所的标识冲我可爱地坏笑,飙出一句好听的英语“Lady first!(女士优先!)”。听到这句话,我感动地快要哭了。俄罗斯人的英语实在太烂,在列车上厮混了两天,唯一能够正常交流的就是老陈,现在终于出现了第二个可以聊天的人!我兴奋地在候车室里溜达一圈打算寻找更多会说英语的背包客,最终无功而返,其他乘客全部都是抗着大包小包神情漠然的俄罗斯商人,交流困难。&/p&&br&&p&他叫菲尔,乐观、绅士、健谈。我们在各自的车厢里憋了两天,终于能有人吐槽,兴奋之情不亚于厕所开闸。语不停顿地开始一阵海聊,讲述自己的旅行故事,揶揄俄罗斯人,把三个小时的等待时光聊得一秒钟都不浪费。你总能很轻易地在人群中辨别旅者,也能很轻易地同他们打成一片,菲尔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乘坐西伯利亚铁路之前,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在路上,从英国出发,沿中亚过东南亚来中国大陆,准备继续取道西伯利亚铁路去芬兰,沿着斯堪的纳维亚的海岸线走到荷兰鹿特丹港,再坐轮船回伦敦。从冬天最温暖的地方跑到最寒冷的地方,行李只有随身一只小包,旅行风格简单奔放。途经中亚的另一条欧亚大陆线也正是我梦想中从欧洲回国的线路,当下心念在有空时,当同他好好聊聊取些经。&/p&&br&&p&再次回到车厢里时,见到了消失已久的老陈,他对我过关的表现非常满意。我告诉他偷偷帮俄罗斯大婶藏匿高跟鞋的事,出乎意料地,他不但没有板起脸来训斥我的鲁莽,反而露出了赞许的笑容。想当年,他也是靠偷偷摸摸藏货辛苦发家的小倒爷,对同类人,是有着更深厚同情的吧。&/p&&br&&p&窗外,依然是白色原野,有小村落点缀其间,有野生动物在寒风里疾驰,有现代文明的小工地,有赶着牛羊的牧人,有幼蓝澄澈的天空,正被夜幕打深。 &/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d42b3d6dd2f267fa7bba29_b.jpg& data-rawwidth=&268& data-rawheight=&4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8&&&/figure&(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外望去,车窗下正好立着一块满洲里的站牌,安静地站在积雪中)&/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b6aba5b449_b.jpg& data-rawwidth=&1936& data-rawheight=&12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3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b6aba5b449_r.jpg&&&/figure&(安静的小村庄在晨曦中醒来)&/p&&br&&br&&p&&b&&u&三、旅行爱情理论&/u&&/b&&/p&&br&&p&太阳由东南向西南画出一条浅浅的弧线,一天天就这样随着太阳的轨迹滑过去,不需要知道具体的时间,只是跟随内心的需要睡觉、吃饭、聊天、发呆、听歌、看风景、写日记,过最简单纯粹的生活。&/p&&br&&p&带了相机,却还是不习惯拍照。一方面我还不知道相机上的按钮都是什么东西,除了光圈和快门,其他按钮的名称和图标都不懂;另一方面,我内心里非常抵触在旅行过程中拍照,相机快门和闪光灯都是对被拍摄的对象的侵略,对我而言,相机的作用并不是纪录和分享旅行美好时刻的工具,而是作为文字的补充和备忘。西伯利亚铁路的光影和颜色让我着迷,这一路遇到的人也让我有按捺不下的冲动去描绘去纪录,我打算在火车上过完至少三天,等到对它熟悉到厌倦以后再开始动用相机拍人,这样拍下来的东西,应当是撇去了新鲜的泡沫而沉淀下来让人心动的景象。&/p&&br&&p&从上火车起,我就故意在老陈面前拨弄相机,他对这个大铁坨的态度早已由新鲜变成了视而不见,也渐渐习惯了拿着相机的我。他已经无数次走过这条铁路线,每每看到美丽的景色,仍然像第一次遇见它们一样欢呼雀跃,忍不住指挥我一阵猛拍。为了配合他的兴致,我空放了很多次快门,好在他指挥我拍完以后根本不看,只要听到快门声便十分开心,仿佛完成了一件稀世大作。其实这些图画早已印刻在他的心里,不需要借助相机储存卡来回忆,他用他的方式,发表对西伯利亚景色的赞美。&/p&&br&&p&菲尔也是一样。&/p&&br&&p&他是一个非常“资深”的行者,在路上的时间累计有十多年,这点从他的旅行装备上就能看出端倪——即使离家一年,他的随身行李也只有一个大挎包,包里的常住客只有一条裤子、两件T恤、一双拖鞋、洗漱品、护照、银行卡和一本书,所有其他的附加行李都是在旅行地当地随天气情况购买,随买随扔。北上俄罗斯之前,他扔掉夏威夷裤衩,在北京的地摊上买了一件大厚棉袄、一双雪地靴、一个廉价便携DVD播放器、一堆盗版碟和几本儿童漫画。我嘲笑他的装备是“时尚极简北欧风”,他则反击我是只蜗牛——恨不能把整个家都背在身上旅行才好。他自己并不带相机,却从不放过每一个催促我拍下他喜欢的场景的机会,一天下来,相机存储卡里塞满了他的审美恶趣味:列车员吃剩的罐头,窗外的枯树干,开水器上的污垢,他的新胡喳。&/p&&br&&p&车行至乌兰乌德站时,有半个小时左右的停靠时间,这是旅客们最爱的放风时间。冬季的西伯利亚,室外温度通常在零下二十度左右,火车里的温度则是二十六度,一进一出就是四五十度的温差,很刺激。老陈歪在他的床铺上睡觉,也不忘在梦里催我赶紧下车透个风。正好菲尔又来串门,便包得严严实实下车同他一阵乱逛,再回到他的车厢喝茶。&/p&&br&&p&菲尔的车厢是一等车厢,票价比二等车厢贵百分之五十,同我和老陈所在的二等车厢里内部陈设完全相同,唯一的区别就是一等车厢每个房间的标配是两个人,而二等车厢的标配为四个人。在旺季,这个区别可能对于旅行舒适度有莫大的影响,而在空空荡荡的淡季,两者的区别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经常在这趟铁路线上跑路的乘客自然不会购买一等车厢当冤大头,于是乎,整个列车的一等车厢里只有菲尔一个人,让他孤独寂寞得紧。如果没有他灵光乍现在北京地摊购买的便携DVD播放器和儿童漫画,这个大男人一定会闷死在这里。去到他的车厢,泡一杯简陋的英式下午茶,继续和他唠嗑,看巩俐年轻时候拍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觉得出奇地穿越。&/p&&br&&p&列车已经贴着贝加尔湖走了大半天。所有的旅行攻略都告诉人们,这一段是整个西伯利亚铁路最精彩的部分。确实,倘若是夏季,我们坐在车上就能看到碧蓝的湖面,像海一样延伸出去,无边无际,火车将沿湖岸走上好几个小时,足够乘客们对湖喝上一箱啤酒、啃上一大箩鸭脖子(如果你弄得到的话)。可惜,现在是冬天,窗外的景色,除了白色,就是白色,还有白色,以及白色。冰封的贝加尔湖上盖满了白雪,看上去和前两天走过的西伯利亚平原别无二致。相机和眼睛都无法诠释它的美丽,只好在心里把冰融掉,默默地想象她白色面纱下的美艳。&/p&&br&&p&正在我出神之时,菲尔不知何时已经默默关上房间门,从一个手舞足蹈的大男孩回归了他应有的平静。我直觉他这一举动使得气氛有点尴尬,寻思找什么借口告辞才好,他抢先开口道:我喜欢你。&/p&&p&可是,我们才认识二十四小时不到啊。&/p&&br&&p&在路上听爱情故事是一种享受,但我并不相信来自旅途中迸发出的感情。当旅行者各自从他们生存的土壤里抽离出来随风游走的时候,他们暂时抛却了身外之物,只和真实的自己在一起,所以在路上产生的感情大都真切动人,我相信那是真正的灵魂伴侣似的爱情。然而,感情的维系仅靠爱情还远远不够,当双方各自缩回自己早已习惯的世界,会发现除了爱,原来还有那么多东西隔在两个人中间——距离、宗教、民族、观念等等。勇敢的人会如飞蛾扑火般投入爱的怀抱,只争朝夕,而我不会,并非因为我传统胆小,而是我对爱更贪婪,我想要的爱是更加持久稳定的关系。&/p&&br&&p&我把我的旅行爱情理论讲给菲尔听,他不但没有面露难色,反而变得很开心。“时间能证明一切,”他这样说道,“你会接受我的,我有这个自信。”我并不相信他,可现在正好有个给双方下的台阶,也就笑笑,让这个罗曼事件淡出车厢逼仄的空间。&/p&&br&&p&菲尔的小孩子脾气被他的好心情激发出来。他打开房门,让我感觉自然一些,然后打开一本儿童漫画,模仿孩童的笨拙音调给漫画里面的主人公配音,讲起故事来,把一节车厢以外永远板着脸的列车员都逗笑了。&/p&&br&&p&我却没有心情听故事,只是怔怔望着窗外的贝加尔湖,再次失了神。&/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975bfa2169b7_b.jpg& data-rawwidth=&1936& data-rawheight=&12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3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975bfa2169b7_r.jpg&&&/figure&(白色贝加尔)&/p&&br&&br&&p&&b&&u&四、我的室友老陈&/u&&/b&&/p&&br&&p&原以为,这铁路沿线将是一片蛮夷,我等只有静坐等待,待水滴石穿、闲到长草、思考完小小人生的所有大问题后才能熬得云开见月明。可现实情况却是:忙啊,忙得连轴转。&/p&&br&&p&仔细想想,其实完全记不清每一天的时间都花在什么上面。太阳一天天起落,列车一点点朝莫斯科逼近,我却从来没有时间进行所谓的“思考”,总是有人一起聊天、打牌、吃饭、下车放风??时间如瀑布一样地扫过。窗外,电影般一帧帧流过的画面,确实是以自然为主导,也随处可见农舍木屋点缀其间,时而有大片村落连在一起,道路和汽车亦不乏见。也许,是铁路带动了这一切“繁荣”,也许,在远离铁路的土地上,大自然仍旧以它自己的方式肆意张扬着。&/p&&br&&p&老陈是个闲不下来的主儿,为了解闷,张罗起斗地主大赛。菲尔在牌术上是个天才,他不仅迅速向老陈学会了斗地主,还精通各种牌类魔术,常常踹着一罐啤酒来上演魔术独角秀。我和老陈的房间转眼间就变成了整个列车的舞台和棋牌室,列车里的乘客如流水一般来来去去,我们的房间一直是最热闹的角落。这喧嚣让我的生活过于丰富而睡眠不足,老陈则开心地招呼各路英雄,游刃有余。&/p&&p&我想说说我的室友,老陈。&/p&&br&&p&老陈是福建人,五十七岁,育有三个孩子,两女一男,均已结婚生子,所以已经是爷爷辈的人物。早年,他留在福建老家做一点小本生意。他是个性格老实稳重的人,懂点生意场上的道道,却没有破釜沉舟的气魄。随大流赚些稳定的养家小钱,维持一家子生机勉强够用,但没有太多积蓄,小日子过得也算简单顺意。不惑之年时,有同乡在俄罗斯倒货发了财,给老陈平静如水的内心投下几颗小石子,卷出层层涟漪。老陈自认为智商并不比那些发财的混小子差,勤奋程度也不相上下,为什么就不能给家人带来更美好的生活呢?思前想后,他认为俄罗斯淘金潮也是他的机遇,咬咬牙托同乡带他去莫斯科见见世面,而这一去便是十七年。&/p&&br&&p&让老陈在莫斯科安下事业之根的是皮货批发生意。莫斯科不仅仅是俄罗斯的经济中心,其影响力还辐射到整个西亚、北亚和东欧国家,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冬季极寒,皮衣是走货量非常大的商品,老陈把所有的积蓄拿出来,成为浙江一家大皮货公司的代理。他的身家少得可怜,在莫斯科一个城市,这家皮货公司就有几十家像老陈这样的小代理商。就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商人,在俄罗斯经济改革的洪流当中顶风生存了下来。&/p&&br&&p&老陈在莫斯科的经历几乎就是一部莫斯科中国商人的奋斗史:他经历过东欧巨变后漫长的经济波动期,享受过市场化大潮为小商人带来的福利,也亲历过莫斯科政界和商界歧视华商甚至驱赶华商的黑暗时代。和我同乘这次列车的前一年,他工作了十几年的批发市场在一夜之间被警察查封,所有库存货品全部罚没,不少商家因此而倾家荡产,然而才不到半个月,老陈就和其他幸存下来的小商家就迅速入驻到另外一个市场,把这个新家用不到半年时间经营成俄罗斯最大的民用商品批发市场。在莫斯科的十七年里,老陈每天早晨四点半起床工作,从未有过双休日,也从未和莫斯科本地人有过生意之外的交往。&/p&&br&&p&老陈的奋斗换来了家人在老家相对优渥的生活,这是他这半辈子最为自豪的成就,每次提到事业已经稳定的儿女,语调里就充满了柔情。他心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旋律很好听的纯音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