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弈,心灵魔术猜数字字

博弈论的诡计大全集(超值金版)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博弈论就在你身边
在一个大学的酒吧里,四个男生正商量着如何去追求一位漂亮女生,旁边一个男生却在喃喃自语:“如果他们四个人全部去追求那个漂亮女生,那她一定会摆足架子,谁也不睬。然后他们再去追其他女孩子,别人也不会接受,因为没有人愿意当‘次品’。但如果他们先去追其他女生,那么漂亮女生就会感到被孤立,这时再追她就会容易得多。”
在那个男生的眼里,追求女生就是一场“博弈”。这是影片《美丽心灵》中的一个情节。
爱情、婚姻问题,就像一场游戏一场竞赛,在这场游戏和竞赛中,男人和女人都想彼此“征服”或“打败”对方。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产生爱的火花的时候,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博弈就开始了。
但人生的博弈开始得更早。当你出生时,就开始了和自己、和别人的博弈。
博弈论原本为游戏理论,这一理论涉及的“游戏”范围甚广:人际关系的互动、球赛或麻将的出招、股市的投资等等,都可以用博弈论巧妙地解释,可以说,红尘俗世,莫不博弈。博弈论探讨的就是聪明又自利的“局中人”如何采取行动及与对手互动。人生是由一局又一局的博弈所组成,你我皆在其中竞相争取高分。所以说人生是一场永不停止的博弈游戏,每一步进退都关成败。
人生就是一场内容丰富的博弈,考试是博弈,事业中的决断是博弈,人生的选择也是博弈。在和别人的对决中,你只能使自己的招式没有弊病,尽量完美。但你是无法猜到对手的每一步棋。人生的命运,你不知道下一步等待你的将会是什么。但你可以通过制定完美的策略,来应对每一场困境。
在博弈中,最重要的是策略的选择。博弈论是通过“玩游戏”而获得的人生竞争知识的理论。如何在游戏中拔得头筹成为最大的或是最后的赢家,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在博弈中,那些微妙的可能性都会导致最终结果的改变。生活中同样如此,生意场中一些无意的言辞也许就会泄露你的机密,在刑侦案件中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也会让刑警洞悉你的心里,所谓心理战术无非是检测你的博弈水平。
我们博,就是博那个我们所期待的结果;我们弈,也是期望能够推动对手往我们期待的方向移动。我们学习博弈,就是为了让我们的人生顺利地朝着我们期望的目标行进。
研究博弈理论以及其中的各种均衡,是经济学家们的事。但是,把博弈论中的精髓拿来为我所用,争取获得每一次竞争和选择的胜利,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关注的事情。艰涩的经济术语和数学计算也许会让你头疼,但其中蕴含的道理绝对可以让你获益匪浅。
本书为了让你阅读起来更轻快,尽量深入浅出地讲解各种博弈模型,然后用丰富、生动的故事,向你介绍它对人生带来的启示。衷心希望博弈论的智慧能给你的人生带来影响,让你的每一次选择都更加理性而睿智,让你的人生更加精彩而顺遂。
从古老的游戏到现代的学说
自古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博弈论是研究棋手们 “出棋” 着数中理性化、逻辑化的部分,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
博弈论是衍生于古老的游戏或曰博弈如象棋、扑克等。数学家们将具体的问题抽象化,通过建立自完备的逻辑框架、体系研究其规律及变化。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以最简单的二人对弈为例,稍想一下便知此中大有玄妙:若假设双方都精确地记得自己和对手的每一步棋且都是最“理性” 的棋手,甲出子的时候,为了赢棋,得仔细考虑乙的想法,而乙出子时也得考虑甲的想法,所以甲还得想到乙在想他的想法,乙当然也知道甲想到了他在想甲的想法……
面对如许重重迷雾,博弈论怎样着手分析解决问题,怎样对作为现实归纳的抽象数学问题求出最优解、从而为在理论上指导实践提供可能性呢?现代博弈理论由匈牙利大数学家冯·诺伊曼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创立,1944年他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作出版的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对于非合作、纯竞争型博弈,诺伊曼所解决的只有二人零和博弈--好比两个人下棋、或是打乒乓球,一个人赢一着则另一个人必输一着,净获利为零。在这里抽象化后的博弈问题是,已知参与者集合(两方) ,策略集合(所有棋着) ,和盈利集合赢子输子,能否且如何找到一个理论上的“解” 或“平衡” ,也就是对参与双方来说都最“合理” 、最优的具体策略?怎样才是 “合理” ?应用传统决定论中的“最小最大” 准则,即博弈的每一方都假设对方的所有功略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最大程度地失利,并据此最优化自己的对策,诺伊曼从数学上证明,通过一定的线性运算,对於每一个二人零和博弈,都能够找到一个“最小最大解” 。通过一定的线性运算,竞争双方以概率分布的形式随机使用某套最优策略中的各个步骤,就可以最终达到彼此盈利最大且相当。当然,其隐含的意义在於,这套最优策略并不依赖于对手在博弈中的操作。用通俗的话说,这个著名的最小最大定理所体现的基本“理性” 思想是“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
人生如棋局,当局未必迷
博弈论就是说,社会是个大棋局,所有的人都是棋友,用英语语法的时态来描述,就是过去已经完成,现在正在进行,并且将来永远被动虚拟语态的在这个棋局里下棋玩,一直下,直到着凉翘小辫伸腿瞪眼玩儿完了,儿子还要接班接茬下。大概就是有副对联说的,舞台小人生,人生大舞台,改成棋局小人生,人生大棋局就对了。
下棋人人都会,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轮流走步,走步的时候猜想一下对方会如何应对。对方这么应对,我再那么应对。脑瓤子个大的人吧想的步数就多,就占便宜。脑瓜子小的人吧想的就少,就吃亏。最后吧就有输有赢,不输不赢那叫和棋。如果带赌钱的,那输了的吧就得给赢了的钱。总起来看呢,这钱的总数不会增加,就是挪了个地儿,从张三丰的口袋跑进了李四光的钱包。这个事儿呢就起上个名叫做“零和游戏”。
往人多里说,玩儿麻将啊拱猪啊,那也是一种棋局,是四个人在一起玩的广义的棋局。人生这个棋局那就是全社会的人共同玩儿的特大号棋局了。
人生这个大棋局呢,与两个人玩儿的小棋局略有不同。据经济学家说,可以是零和,也可以是双输,也可以是双赢。据资本家开出的妙方说,只要大家都是自私的,有理性的的经济人,然后大家在下棋的时候按照帕累托法则走步,那么就会双赢,或者至少别人赢钱了,你也没有输。但是如果你不按帕累托法则走步,或者不那么理性,那你输了就活该了,怨不了别人。但是我想哪能所有的人都有理性,那社会上不是还有疯子呢嘛,就算都有理性,可是有些人不是更有理性嘛。就像下棋,那还分段位呢。所以实际的情况是有人因为没有按照最佳步骤来下人生这盘大棋,所以就输了。
赢了的人叫做强者,输了的人叫做弱者。因为同时下同一盘棋的人不止两个,所以会有最强者,次强者,最弱者,次弱者等等名堂出来。
人生就是算计,你不算计我,我就算计你。
下棋就要有规则,真正的象棋它的规则一定是在下棋前就制定好了,并且下棋的两方都同意的。人生这个棋局就不一样了,规则可以随时改变。在历史上最开始起作用的就是霍布什的丛林规则,据老霍说,人类从猴变成人之后,仍然奉行动物的丛林规则,以胳膊的力量决定输赢,谁的力气大谁就多吃多占,先吃先拿,而且优先获得交配权或者独揽交配权。有不服的没有?尽管上来抢,就看你的胳膊有多粗。
这种规则就是吴思所说的元规则。元规则又称为自然规则,是自发生成的,是无法解除的。因为只要有一个人奉行,那么其他人也就不得不奉陪。奉行这个规则不需要征得其他人同意,只要自己乐意就可以实施,不象后来的社会契约那样需要多方都同意才能实施。
元规则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就决出了最强者,次强者以及最弱者,次弱者等等。开始弱者的命运就是死亡,强者能够独占食物配偶等等各种资源,总起来看下棋的结果接近于零和。后来强者们发现,如果奉行一种新规则,对自己将会更加有利。这种新规则就是不把弱者杀死,而是养着他们让他们为自己劳动,自己获得的资源将会更多。实际上参加博弈的不光是人,还有动物以及大自然。当然动物以及大自然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逐渐加强,在人类面前基本上只会是输家。各种资源实际上最终的来源是自然界,是人类从自然界掠夺过来的,而不是强者从弱者的手里抢夺过来的。这也说明马克思所谓的剩余价值全部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是一种胡扯,应该是工人劳动创造了一部分,自然界主要是太阳能创造了其中绝大部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工人劳动离不开资本,没有资本只有劳动那什么也造不出来。就像一个新生婴儿即有爹又有娘,那劳动可以看做是爹,那资本买来的自然界的资源就是娘,两者**产生了父精母血组成的孩子。这孩子后来被卖掉的时候他的价钱比父精的价值和母血的价值的总和还要大,那多出来的这一块剩余价值到底是谁的呢?马克思就说完全是父亲的,因为当初父亲卖精的时候价钱定的低了,不低你资本家也不买啊。那资本家就说了,剩余价值完全是大自然母亲的,因为大自然是弱者,只能被糟蹋,无法讨价还价。比如说我运气好,低头捡到金子,那当然金子是大自然创造的,金子的价钱很高,可是这里边几乎没有劳动的介入啊。
强者发现杀死弱者不如强迫弱者为自己劳动,为自己生产更多的资源对自己更加有利。弱者也发现自己活着总比死掉要划算,所以在强者弱者之间就出现了新的规则,那就是弱者要被强者奴役,为强者劳动。这是强者制定的规则,弱者也同意。弱者想不想制定对自己更加有利的规则?当然想了,可是只要强者不同意,那么弱者就不可能单方面实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规则都是强者制定的”这个话确实是有道理的
于是乎,不同于元规则的新规则就这样产生了。这个规则在吴思的书里被叫做显规则。可是别忘了,社会棋局不是两个人在玩,而是许多人。其中除了制定规则的最强者之外,还有次强者和其他弱者。最强者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规则当中当然也规定了次强者与其他弱者之间的关系,这种规定当然应该是最有利于最强者的,而不是最有利于次强者的。次强者以及弱者会不会心甘情愿的遵守最强者为自己制定的规则呢?当然不会,因为人人都是自私的,人人都会不择手段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如果破坏规则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大利益,任何人都会毫不犹豫的去破坏规则。如果破坏规则会受到惩罚,那么就要看受到的惩罚有多大,以及被抓到的机会有多大,如果这种惩罚小于获得的利益,人们仍然会去破坏规则。所以最强者制定规则一定要合理才能吓阻其他人破坏规则的欲望。
但是由于人的理性的有限性,人制定出来的规则总是不完善的,总有覆盖不到的地方。而且规则总是不严密的,总有模糊不清的地方。规则的执行总是会有自由裁量的地方。在这些显规则照顾不到的地方,次强者和弱者就会不遵从显规则,而是实行一种吴思所说的潜 规则。
离元规则越远,说明人们的生产力越高,人们掠夺大自然的能力越强,说好听点叫做征服大自然的能力越强,人们越不需要互相杀伐,互相掠夺。
规则在马克思那里被叫做生产关系。由上分析可见,生产关系的建立几乎完全取决于社会最强者,也就是社会统治者,而与被统治者几乎无关,因为建立的规则并不需要被统治者点头同意,只要在这种规则下弱者的收益仍然大于在元规则下的收益,弱者就会被迫接受,而不会造反。
入门必读:博弈论关键词
博弈论的关键词很多,有囚徒困境、重复博弈、智猪博弈、猎鹿博弈、枪手博弈、酒吧博弈、人质困境、以牙还牙、人质困境、信息均衡、脏脸博弈、鹰鸽博弈、分蛋糕博弈、蜈蚣博弈、协和谬误、斗鸡博弈、警察与小偷等等。下面做一些简明的解释,一目了然。
  囚徒困境
这个简单的例子,几乎是博弈论的代名词。两个基于“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审讯的囚徒,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会产生怎样的结局?结果若是,从个人理性并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那么二人皆坦白,也就是背叛。这在四种策略中并不占优,那为什么不采用集体最有策略呢而合作。很简单集体的优化,必然侵害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当然这一切前提是理性假设,也就是著名的经济人假设:经济学中的人都是“小人”(管理学则认为人是“君子”,有意思而有道理的比喻)。破解这一困境的途径则是打破信息孤立,而执法者的反制则是维持孤立或者加强威胁。无论背叛还是合作,谁在这里面坚持到最后,谁将取胜。
囚徒困境,砸了传统经济学的场子。因为个人的自利行为,并不一定导致集体利益的最大化,“看不见的手”拉不住,人类向堕落之城下滑的趋势,难道这真是一个悲哀?索性并非如此,撇去博弈论的理性假设不说。博弈论者很快发现囚徒困境只在单次博弈情形下明显,一旦博弈的开始陷入重复,合作将到来。因为,未来的收益将左右目前的决策。
重复的博弈理论上导致了合作的产生,但是谁也不能保证合作的继续,因为之前已经说过,合作的代价是建立在损害个人利益基础之上的。如果个人放弃未来收益或当前背叛收益大于未来收益,背叛的风险仍然存在。那么在重复博弈中怎样的策略才是最优。若干睿智而复杂在经过计算机中PK之后,极其原始的“以牙换牙”策略脱颖而出,固然这个策略简单至极,其威力却无穷,以至于人们在短暂的欣喜之后,发现这把太阿指之剑倒持的可怕,一旦重复链条中出现一次(也许不经意的)背叛,那据此原则行事的博弈将永无止境的背叛下去,个人利益极度膨胀的同时,集体利益无限衰微。幸好,这个世界不是模型,也不是如此简单。很多时候,我们不必以牙还牙,第三方的规范:道德与法律就是我们的假牙,他们更加有利、有理、有节。
一场憋屈的博弈。抢打出头鸟,人质联合固然可以制服歹徒,但是谁愿出头。这一点给了无数处于劫持者地位的一方以机会,类似于秦的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将最终全盘赢下。人质可有反制的策略,当然有,不过艰难至极。人质可以选择沉默,这样他有一定时间苟延残喘;或者联合劫持者对付人质,结局还是取决于劫持者,万一他过河拆桥怎么办;同时反抗,集体将获得左右策略,但是这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部分人可能因此受伤。这里是实力与勇气的较量,而且实力暂居上风。
如果人人理性,那么每一天到达酒吧的人数将是差不多正好的,但是人非圣贤,往往是有限理性的。第一次到酒吧的人多,那么大多人人认为酒吧人太多,太挤。第二次决定的时候,参考前次而不去酒吧。少数去的人发现酒吧的人第二天很少,感觉很爽,第三次将继续回来,并重新带回许多人……循环就此开始。酒吧博弈一方面显示,现实的博弈参与者,是极其有限理性的,其理性只前延后伸一小段。历史数据只对计算机有用,对人,则不一定。
另一个方面,酒吧博弈指出,胜利者永远只是少数。尽管酒吧存在调谐的可能,譬如发短信时时提醒,但成本恐怕太高。而在其他场合,少数派可能更加会设置种种障碍阻止后进者的上升。也就是说,我们的世界仍然是操弄在少数派的手中。不过,总算这个世界不是模型,少数派的道路到底还是有迹可循的。老练的将军仍旧会在八卦迷阵中找到唯一的生门。若你想要,必须做一个更加老练的将军。
王者的悲哀。三人对枪自决,甲乙丙枪法优劣递减。最后无奈而神奇的结局,将不取决于同时开枪还是先后开枪,最优良的枪手,倒下的概率将最高;而最蹩脚的枪手,存活的希望却最大。因为没有人会把威胁最小的枪手列为一号清楚目标。在这里,后发制人的弱势者将胜出。以弱胜强,绝不是神话。
难道王者的命运就真如此不堪,呵,道别忘了每个理论模型都是有其前提的,击破之中任何一个,王者仍将归来。这就是先发优势。假设这是一场类似CS的竞技,优秀的枪手击倒二号枪手,立刻获得奖励:盾牌。那么三号枪手将陷入绝境。不过,不管怎样,这个博弈模型,到底给了弱势者一份希望。机会永远存在。
两个猎人合作猎鹿获得的收益将远大于分别猎兔的收益,战略联盟将开始。这或许是件好事,不过有取决于最后猎获的鹿——这一公共资源的分配,如果分配得当,整体的效率将增加。如果一方主导,另一方受损,那么帕累托改善无法进行,合作可能终将破裂。
另外一个问题,更加大局的问题。合作的示范性将使得更多的猎人加入,猎获的鹿将大大增加,人类的利益短期内将呈几何级数增长。但是最后,确是生态失衡,鹿群灭群。短暂的繁华之后,猎人将再一次回归于原始猎兔生活。尽管为了避免这一悲剧,人类还有最后的希望:制度经济学的法宝——科斯定理以产权归属来解决外部经济问题。但由于谈判成本以及可行性,人类社会的公共悲剧仍将不断上演。
混沌之前最后的博弈。小猪和大猪住在猪圈的一边(食槽在这里),开启食物的开关在另一头,谁去踩,谁丧失先机。结果怎样?是小猪选择“搭便车”,大猪勤跑。因为小猪无论跑还是停,大猪的最优策略都是策略都是去踩机关。不过在实际生活中。这里依旧存在两种策略。
小猪的“搭便车”。大猪有的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自封“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并因此承受一些不能承受之重。《博弈论的诡计》指出美国战后的行为极似大猪,战后的美国竭力宣传自己的普世价值观,并深入到海外事务,甚至不惜重金协助小国防务。这样小国不自觉地对大国进行了“剥削”。
大猪在击破模型的一个假设之后,仍然有一个后发制人的机会。因为大猪和小猪的耐饿能力不一样,大猪完全有能力撑得更久,小猪如果不想饿死,那只有一条豪赌的路子:龟兔赛跑式的豪赌,但愿大猪打了个盹儿,他回来的时候,还能吃上一两口,要不然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了。据此,再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切齿的腾讯,毫无顾忌地跟风,做QQ旋风,做拍拍,做滔滔。因为不甘心的小猪早早把新技术研发的前期搞定了,大猪们只需要悄悄跟随,适当的时候踢开挡路的,就可以了。
大猪在这里的后发制人和枪手博弈的后发并不一致,枪手后发是建立在他人恶斗的基础上,大猪后发完全是以自身实力为基础。而且大猪完全不必采取任何激进措施,只要跟随就好。因为小猪获胜的条件不是接近,还是距离。
警察与小偷
令人沮丧的博弈结局。警察和小偷各只有一个机会去巡查或者偷盗A地或B地。A地的价值大于B地,那么警察应该为了保护价值大而一直保护A地吗。博弈论认为当然不是,警察的合理策略应当是有倾向于A以一定概率的随机巡查。这个概率就是:p=A地价值/AB地总价值。这种情况下才能使小偷最大得手几率降至最低。但是很不幸的是,此时的小偷谋求的是,最小得手几率的最大化。也就是说,警察的最优策略将把小偷的最差策略改良!这个便是冯·诺伊曼提出的“最小最大定律”。
我们必须再一次感谢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因为现实之中,类似的现象,对于一方仍然可以设法找到对手致命的规律性行动(当然必须考虑到对方是不是一个更加老练的猎手,故意放出的诱饵)。而保持自己的行动的无序性,则有可能成为欺骗策略的武器,这倒似张三丰所言道的:无招胜有招。
两只斗鸡在决斗的时候,无论选择进或退都是一个难题,因为纳什均衡已经给出了一胜一败的最优策略。在很多较量下,死拼将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很可能给第三者机会。因此,两个已经在战场的强势力很可能自觉的遵循纳什均衡,当一方攻击时,另一方暂退。虽然可能某方暂时受损,但较之于两败俱伤是好得多的。不过,要维持这一状况,必须保证下一次先期受损的一方发动攻势的时候,另一方同样的后退。于是这样的攻击性行为开始变得“仪式化”,没有人真正流血。这只不过是两个巨头玩弄的游戏,目的是警告后来者,想进来,那么也得陪我们一起玩,可是你玩的起么?这正是百事的广告,即使暗含挑衅也最多只到“敢为中国红”这样的地步的原因。
欧洲政府在大量投资协和飞机后,终于不能自拔。即使前景黯淡,也撑着面子投下去,非要走头无路才放弃。而这时投入的成本已经全打水漂了。如果,发现不能继续的时候,就果敢放手,损失会小得多。可是他们会、能这么做么?壮士断腕,是何等的壮烈,却也是何等的艰难!
沉没成本很可能会延续人们无畏的坚持。已经沉没的本该放弃,可惜大部分有赌徒式的心理,相信阿基米德的杠杆终将启动。可惜他们在爬到足够撬动杠杆的支点之前,已经窒息了。
协和谬误,倒是给了人们半途而废的理由,会不会有人担心它的滥觞会左右一些本该坚持的目标?的确有这个可能,但是应该相信人们足够理智,完全可以比较沉没成本、机会成本与未来收益的关系。看清了的,必定会坦然地走出协和谬误。
一场颠前倒后的博弈。蜈蚣博弈的机理是以最终的结果倒退至开始。这是一个睿智的策略,因果相报,把握好因缘,自有好结果。它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使得未来的计划明晰化,是你不再徘徊。只可惜,很多时候,碌碌无为的我们并没有看透迷局的眼睛。我们黑色的眼睛只习惯于黑夜。
蜈蚣博弈也有一个致命的悖论,仍旧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冲突,因为最后一次的背叛收益始终优于合作。可悲的是,这一次背叛将由于人性的理智,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原始的地点:人们将从开始就拒绝合作。还是感谢我们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吧,事实上人们很少这样做。当然合作到最后的也很少,这意味着,倒推法只在中间阶段突然发生了作用,只不过谁也不能预测,中间一步在哪里。在那里,我们只有冀望信任、道德、良知等等。
分蛋糕博弈
两个小孩怎么分蛋糕?经典的故事,经典的解答:一个分,一个选。现实多如此,权利的合理分配将有效促进公平与效率。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置的确使得经济更加活力。不过分蛋糕的进阶模型却强调了讨价还价的策略,分蛋糕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回合的,而且出现成本:蛋糕在融化。
时间称本的加入,将使得分配变得复杂化。双方如果不能及时达成交易,不仅集体的收益将减量,而且个体的收益也将减少。在此情况下,利用时间称本以及威胁、承诺将对其中一方极其有利。顾客可能迫于情势,必须尽快结束谈判,这时卖方却不慌不忙,故意拖延,顾客一方将不得不在价格上作出妥协。
顾客一方当然也有策略,它的策略就是货比三家,要求承诺或威胁。这个前提是买方市场的存在。顾客还应当保护自己讨价还价的能力,这就是顾客有权投诉商家。
这个博弈很多人等同于斗鸡博弈。不过,斗鸡是两个兼具侵略性的个体,鹰鸽却是两个不同群体的博弈,一个和平,一个侵略。在只有鸽子一个苞谷场里,突然加入的鹰将大大获益,并吸引同伴加入。但结果不是鹰将鸽逐出苞谷场,而是一定比例共存,因为鹰群增加一只鹰的边际收益趋零时(鹰群发生内斗),均衡将到来。
由此产生了ESS进化上的稳定策略,也就是说一旦均衡形成,偏离的运动会受到自然选择的打击。也就是鹰群饱满后,再试图加入的鹰将会被鹰群排挤。
进化上的稳定均衡最大的好处莫过于保持稳定。但问题在于形成强势的路径依赖,也就是胜出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因为最好的会被当作出头鸟干掉,这是个体的失败,集团的胜利以及集体的止步不前。
恍然大悟的博弈。三个人在屋子里,不许说话。美女进来说:你们当中至少一个人脸是脏的。三人环看,没有反应。美女又说:你们知道吗?三人再看,顿悟,脸都红了。为什么?因为美女后一句废话点破天机,三个人都知道脏脸的存在,而且推测知道对方也知道了脏脸的存在(因为另两人脸没红,说明他们看到脏脸了),而且知道对方知道自己已经想到上一步……循环开始,知识开始共同化,真相大白:三个人都是脏脸,所有人都脸红了。
这就是共同知识的作用,它的作用显得有点可怕的强大。几乎是一招无影腿,杀人不见血。在台面上的博弈之前,私下的算计已经置对手于死地。不过,很可能对方也预料到这一点,早也想到这一点,同时杀来。终于,形成双死局面。
当然,现实虽然存在类似现象,不过共同知识更大的作用在于减少交易成本。因为某些规则人尽皆知,双方只要各自依之行事就可以了。
很想然,信息的作用在博弈之中非常重要。将博弈论还原到现实,人们不再完全理性,信息存在不对称,博弈就需要在抢占信息高地上作出努力。
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信息的不对称会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前者事前,后者事后。信息不对称短期内对某一方会有利,但最终会破坏整个市场。于是有两个解决策略。
信息传递:传达你的正面的信息的策略,也就是说吸引顾客走到你的柜台面前。它的要点是保持有效、减低成本。
信息甄别:诱导对手暴露其私下拥有的真实信息。就是给顾客一个放大镜,保证顾客不会走到其他柜台去。这种策略显然更加有效,不过风险也更大:万一顾客用放大镜看出了了自己的瑕疵怎么办?
  博傻理论,做聪明的投资者
在博傻理论中,只要你不是最后的那个笨蛋,你就是赢家。在许多投机行为中,关键是判断“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有,那么剩下的只是赢多赢少的问题。如果再没有一个愿意出更高价格的更大笨蛋来做你的“下家”,那么你就成了最大的笨蛋。所以,你必须要睁大眼睛,不做最后一个笨蛋。
别做最后一个傻子
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了能够专注地从事学术研究,免受金钱的困扰,曾出外讲课以赚取课时费,但课时费的收入毕竟是有限的。于是他在1919年8月,借了几千英镑去做远期外汇这种投机生意。
仅仅4个月的时间,凯恩斯净赚1万多英镑,这相当于他讲课10年的收入。但3个月之后,凯恩斯把赚到的利润和借来的本金输了个精光。7个月后,凯恩斯又涉足棉花期货交易,又大获成功。
凯恩斯把期货品种几乎做了个遍,而且还涉足于股票。到1937年他因病而“金盆洗手”的时候,已经积攒起一生享用不完的巨额财富。
与一般赌徒不同,作为经济学家的凯恩斯在这场投机的生意中,除了赚取可观的利**外,最大也是最有益的收获是发现了“笨蛋理论”,也有人将其称为“博傻理论”。
什么是“博傻理论”呢?凯恩斯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从100张照片中选出你认为最漂亮的脸,选中的有奖。但确定哪一张脸是最漂亮的脸是要由大家投票来决定的。
试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投票呢?此时,因为有大家的参与,所以你的正确策略并不是选自己认为的最漂亮的那张脸,而是猜多数人会选谁就投谁一票,哪怕丑得不堪入目。在这里,你的行为是建立在对大众心理猜测的基础上而并非是你的真实想法。
凯恩斯说,专业投资大约可以比作报纸举办的比赛,这些比赛由读者从100张照片中选出6张最漂亮的面孔,谁的答案最接近全体读者作为一个整体得出的平均答案,谁就能获奖;因此,每个参加者必须挑选的并非他自己认为最漂亮的面孔,而是他认为最能吸引其他参加者注意力的面孔,这些其他参加者也正以同样的方式考虑这个问题。现在要选的不是根据个人最佳判断确定的真正最漂亮的面孔,甚至也不是一般人的意见认为的真正最漂亮的面孔。我们必须做出第三种选择,即运用我们的智慧预计一般人的意见,认为一般人的意见应该是什么……这与谁是最漂亮的女人无关,你关心的是怎样预测其他人认为谁最漂亮,又或是其他人认为其他人认为谁最漂亮……
“博傻理论”所要揭示的就是投机行为背后的动机,投机行为的关键是判断“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么自己就一定是赢家,只是赢多赢少的问题。如果再没有一个愿意出更高价格的更大笨蛋来做你的“下家”,那么你就成了最大的笨蛋。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投机者信奉的无非是“最大的笨蛋”理论。
生活中有许多例子与这个模型是相通的。比如“十佳运动员”的评选,在这些投票当中,对于每个投票者的激励是:他如果“正确的”选中某些人,不仅要选中10个人,而且顺序也要正确,那么投票者将获得某种奖励。但是如何才能选中“正确的”人选呢?有“正确的”人选吗?得票多的就是正确的吗?或者严格的说,得票最多的是第一名,得票次之的是第二名,等等。因此,投票者能够选中的话,或者说被他提名的能够“当选”的话,关键是猜测别人的想法,猜测对了你就能获胜,猜错了,你则不能获奖。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没有正确与否,或者谁应该选上、谁不应该选上的问题,而是投票的人相互猜测的结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舆论的导向作用是很大的,他似乎告诉人们某某人是其他许多人所要选的)。
其实,在期货与股票市场上,人们所遵循的也是这个策略。许多人在高价位买进股票,等行情上涨到有利可图时迅速卖出,这种操作策略通常被市场称之为傻瓜赢傻瓜,所以只能在股市处于上升行情中适用。从理论上讲,博傻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博傻策略是高价之上还有高价,低价之下还有低价,其游戏规则就像接力棒,只要不是接最后一棒都有利可图,做多者有利润可赚,做空者减少损失,只有接到最后一棒者倒霉。
人们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价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比如说,你不知道某个股票的真实价值,但为什么你会花20块钱去买一股呢?因为你预期当你抛出时会有人花更高的价钱来买它。所以,在资本市场中(如股票、期货市场),人们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价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
再比如说艺术品投资,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件艺术品的真实价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也愿意花高价买下,是因为你预期会有更大的笨蛋花更高的价格从你手中买走它。而投资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准确判断究竟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出现。只要你不是最大的笨蛋,就仅仅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如果再也找不到愿意出更高价格的更大笨蛋从你手中买走这件艺术品的话,那么,很显然你就是最大的笨蛋了。
当然,肯定会有人成为最后的笨蛋。1720年,英国股票投机狂潮中就有这样一个插曲:一个无名氏创建了一家莫须有的公司。自始至终无人知道这是一家什么公司,但认购时近千名投资者争先恐后把大门挤倒。没有多少人相信他真正获利丰厚,而是预期有更大的笨蛋会出现,价格会上涨,自己能赚钱。饶有意味的是,牛顿参与了这场投机,并且最终成了最大的笨蛋。他因此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但人们的疯狂实在难以估计。”
有一天,有一个人去文物市场,有商人向他推销一个钱币,金黄色的,商人说这是金币,要卖100块钱。这个人一眼就看出来这是黄铜,最多只值1块钱。
于是这个人对商人说:1块钱的东西,100块钱我肯定不会买,但是我愿意以5块钱买下来。商人看他是识货的,不敢再骗人,最后以5块钱成交。
这个人的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对他说:你真傻,明知道是1块钱的东西,你花5块钱买下来,那不是傻瓜吗?这个人说:是的,我很傻,但是,我知道有人比我更傻,我花5块钱买来的东西很快就有更傻的人以10块钱买走。
过了几天,果然这个人把这个“金币”以20元的价格卖了出去,净赚15元。
这个人的理论是:自己买贵了无所谓,只要找到一个比你更傻的人就成功了。就如同今天的房市和股市,如果是做头傻那是成功的,做二傻也行,别成为最后的那个大傻子就行。
博傻理论告诉人们最重要的一个道理是:在这个世界上,傻不可怕,可怕的是做最后一个傻子。
郁金香和君子兰
这是两种美丽的花卉,可是都曾给人们带来过狂喜,也带来过灾难。
人们绝难想到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第一起重大投机狂潮,是由一种小小的植物引发的。这一投机事件是荷兰由一个强盛的殖民帝国走向衰落而被载入史册的,它也是迄今为止证券交易中极为罕见的一例。经济学上的特有的名词“郁金香现象”便由此而出!
郁金香,一种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郁金香原产于小亚细亚,在当地极为普通。一般仅长出三四枚粉白色的广披针形叶子,根部长有鳞状球茎。每逢初春乍暖还寒时,郁金香就含苞待放,花开呈杯状,非常漂亮。郁金香品种很多,其中黑色花很少见,也最珍贵。郁金香的花瓣上,多有条纹或斑点,容易受病毒的侵袭。
17世纪的荷兰社会是培育投机者的温床。人们的赌博和投机欲望是如此的强烈,美丽迷人而又稀有的郁金香难免不成为他们猎取的对象,机敏的投机商开始大量囤积郁金香球茎以待价格上涨。在舆论鼓吹之下,人们对郁金香的倾慕之情愈来愈浓,最后对其表现出一种病态的倾慕与热忱,以致拥有和种植这种花卉逐渐成为享有极高声誉的象征。人们开始竞相效仿疯狂地抢购郁金香球茎。起初,球茎商人只是大量囤积以期价格上涨抛出,随着投机行为的发展,一大批投机者趁机大炒郁金香。一时间,郁金香迅速膨胀为虚幻的价值符号,令千万人为之疯狂。
郁金香在培植过程中常受到一种“花叶病”的非致命病毒的侵袭。病毒使郁金香花瓣产生了一些色彩对比非常鲜明的彩色条或“火焰”,荷兰人极其珍视这些被称之为“稀奇古怪”的受感染的球茎。
“花叶病”促使人们更疯狂的投机。不久,公众一致的鉴别标准就成为:“一个球茎越古怪其价格就越高!”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开始猛涨,价格越高,购买者越多。欧洲各国的投机商纷纷拥集荷兰,加入了这一投机狂潮。
1636年,以往表面上看起来不值一钱的郁金香,竟然达到了与一辆马车、几匹马等值的地步。就连长在地里肉眼看不见的球茎都几经转手交易。
1637年,一种叫Switser的郁金香球茎价格在一个月里上涨了485%!一年时间里,郁金香总涨幅高达5900%!
所有的投机狂热行为有着一样的规律,价格的上扬促使众多的投机者介入,长时间的居高不下又促使众多的投机者谨慎从事。此时,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导致整个市场的崩溃。
一时间,郁金香成了烫手山芋,无人再敢接手。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宛如断崖上滑落的枯枝,一泻千里,暴跌不止。荷兰政府发出声明,认为郁金香球茎价格无理由下跌,让市民停止抛售,并试图以合同价格的10%来了结所有的合同,但这些努力毫无用处。一星期后,郁金香的价格几乎一文不值,其售价不过是一只普通洋葱的售价。
千万人为之悲泣。一夜之间多少人成为不名分文的穷光蛋,富有的商人变成了乞丐,一些大贵族也陷入无法挽救的破产境地。
暴涨必有暴跌,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下跌狂潮刚过,市民们怨声载道,极力搜寻替罪羊,却极力回避全国上下群体无理智的投机这一事实。他们把原因归结为那个倒霉的水手,或把原因归结为政府调控手段不力,恳请政府将球茎的价格恢复到暴跌以前的水平,这显然是自欺欺人。
人们紧接着把求援之手伸向法院。恐慌之中,那些原已签订合同要以高价购买的商人全部拒绝履行承诺,只有法律才能督促他们依照合同办事。然而,法律除了能干预某些具体的经济行为外,它是决不能凌驾于经济规律之上的。法官无可奈何地声称,郁金香投机狂潮实为一次全国性的赌博活动,其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人们彻底绝望了!从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极而泣之人,而如今又在为乍然降临的一贫如洗仰天悲哭了。宛如一场噩梦,醒来之时,用手拼命掐自己的脸蛋才发觉现实就在梦中。身心疲乏的荷兰人每天用呆滞的目光盯着手里郁金香球茎,反省着梦里的一切……
世界投机狂潮的始作俑者为自己的狂热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荷兰经济的繁荣仅昙花一现,从此走衰落。郁金香球茎大恐慌给荷兰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之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大萧条。17世纪后半期,荷兰在欧洲的地位受到英国有力的挑战,欧洲繁荣的中心随即移向英吉利海峡彼岸。郁金香依然是郁金香,荷兰却从此从世界头号帝国的宝座上跌落下来,从此一蹶不振。
“郁金香现象”成了经济活动特别是股票市场上投机造成股价暴涨暴跌的代名词,永远载入世界经济发展史。
但人类往往不知道汲取教训,前车之鉴时常重演:
20世纪80年代初,长春的君子兰从几块钱暴涨到最高二十多万一株,一度成为很多人发财致富的途径,短时间内形成了养君子兰热。一种普通的植物,怎样幻化成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一盆小小的花卉,如何掀起全社会的狂潮和争议?从执著狂热到骤然冷却,20世纪80年代,多少人因为君子兰拥有了一段喜泪交加刻骨铭心的回忆?
那段时期,君子兰被誉为“绿色的黄金”。有人曾仔细比较两者,发现极品君子兰的价格已超出金价。
那是一个疯狂的时期:电视台节目片头用了君子兰;挂历连带封面13页都是君子兰彩照;香烟、肥皂、服装、家具等等商品,都忙不迭地打上君子兰的图案或字眼……
短短几十天,长春出现十大公司和40家花木商店,向外省市拓展的分公司、子公司不计其数,最高潮时有5000多人去各地搞君子兰展,来回都坐飞机……
长春××厂号召职工走君子兰致富道路,全厂1700多名职工家家开养;长春×××厂投资数十万元,在办公楼顶上盖了600平方米空中温室……
长春工商部门当时统计,每天走进长春各君子兰市场的高达40万人次,占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这还不包括走街串巷无证经营的人。市场里,粤语、闽南语、湖南话、上海话……
疯狂背后,藏着1985年前后长春君子兰市场难以数清的成交额。官方统计每年1700万元,但这个根据缴税总额统计的数字,可能远低于实际。
但是,由于投机过于剧烈,引发了种种社会动荡,终于在1985年的6月1日,长春市迫于各方压力发布了《关于君子兰市场管理的补充规定》,严禁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在职职工从事君子兰的倒买倒卖活动。至此,君子兰风才戛然而止,花价一落千丈。
“疯狂的君子兰”,使成千上万的跟风者倾家荡产。大家的“发财梦”破灭了,全面的审查开始了,少数幸运儿凭此挖到第一桶金,但也有不少的倒霉者坐牢了。
但是人类永远都是盲从的,他们不能理性地总结经验教训,所以往往再次重蹈覆辙。在云南普洱市——这个不久前还称作思茅的地方,因为盛产的普洱茶据说具有保健以及越陈越香的功用,被投机者疯炒,在不到两三年的时间里,市场上的价格就狂涨了数十倍甚至百倍。现在一斤茶叶的价格最高能卖到1800元,比普通彩电还贵,难怪当地茶农惊呼,摘茶如摘人民币。而普洱市的大小宾馆饭店,现在据说都住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经销商采购普洱茶。我们很难保证,这会不会是下一个君子兰。
根据经济规律,价格不能过多偏离价值。当某样商品的价格被市场炒到明显违背价值规律的地步时,已经孕育了巨大的风险。因为在一个逐渐丧失理性的市场,虽然就个人而言,人人都清楚疯涨的价格已经背离了其价值,泡沫迟早是要破的,但又谁都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那个“傻子”,不管是赚到的,没赚到的,赚少的,赚多的,都觉得自己还应该再在这块大蛋糕上多分一份。市场就在这种非理性中走向崩溃,最后受到波及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尤其是没有来得及退出的“最后的傻瓜”。
神奇的卖马交易
路易斯安那州有两位农夫,他们的名字分别为皮埃与沙颂。
  有一天,皮埃来到沙颂的农场,并赞美沙颂的马说:“这真是一匹漂亮的马,我一定要买下它。”
沙颂回答道:“皮埃,我不能卖它,我已经拥有这匹马很多年了,而且我很喜欢它。”
“我愿意付出10块钱的代价买下它!”皮埃说道。
沙颂说:“好吧,我同意。”
于是他们签下一纸合约。大约一个星期之后,沙颂来到皮埃的农场对他说:“皮埃,我一定要拿回我的马,我实在太想念它了。”
皮埃说道:“可是我不能这么做,因为我已经花了5块钱买了一部拖车。”
“我愿意付20块钱买下这匹马和拖车。”沙颂说。皮埃默默地盘算着:15块的投资在一个星期赚了5块,折合年收益率超过1700%!所以,他说:“就这么办。”
于是,皮埃与沙颂不断地交易这匹马、拖车与其他的附属配件。最后,他们终于没有足够的现金来交易。所以,他们便去找当地的银行。银行家首先查明他们的信用状况,以及这匹马的价格演变历史,于是放款给他们两个人,而马匹的价格在每轮的交易中也就不断地上涨。每当完成一次交易,银行家可以回收全部的放款与利息,而皮埃与沙颂的现金流量也呈几何级数地增加。
这种情况持续进行,直到数年以后,皮埃以1500美元的价格买下马匹。然后,有一个东部佬(哈佛大学的MBA商学硕士)听说这匹神奇的马,并(根据统计历史价格)做了一些精密的计算,而来到路易斯安那州,以2700美元的价格向皮埃买下这匹马。
沙颂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非常生气,他来到皮埃的农场大声责怪道:“皮埃!你这个笨蛋!你怎么能以2700美元的价格卖掉马匹呢!我们的生活都靠着这匹马啊!”
开始时皮埃和沙颂手头现金各100美元,马在沙颂的手中。
第一轮交易,皮埃的10美元到了沙颂的手中,马到了皮埃的手中。
皮埃有90美元和马,沙颂有110美元。
第二轮交易,沙颂的15美元到了皮埃的手中,马到了沙颂的手中。
皮埃有105美元,沙颂有95美元和马。
第三轮交易,皮埃的20美元到了沙颂的手中,马到了皮埃的手中。
皮埃有85美元和马,沙颂有115美元。
第四轮交易,沙颂的30美元到了皮埃的手中,马到了沙颂的手中。
皮埃有115美元,沙颂有85美元和马。
第五轮交易,皮埃的50美元到了沙颂的手中,马到了皮埃的手中。
皮埃有65美元和马,沙颂有135美元。
第六轮交易,沙颂的70美元到了皮埃的手中,马到了沙颂的手中。
皮埃有135美元,沙颂有65美元和马。
第七轮交易,皮埃的100美元到了沙颂的手中,马到了皮埃的手中。
皮埃有35美元和马,沙颂有165美元。
第八轮交易,沙颂的150美元到了皮埃的手中,马到了沙颂的手中。
皮埃有185美元,沙颂有15美元和马。
第九轮交易,马的价格涨到了200美元,皮埃的185美元不够了。
于是寻求贷款。双方各贷款100美元以买马,皮埃的现金增加为285美元。沙颂则增加为115美元。
第九轮交易,皮埃付出200美元买下马,沙颂拥有315美元,皮埃拥有85美元和马。
第十轮交易,沙颂付出250美元买下马,皮埃拥有335美元,并清还贷款和利息105美元,剩下230美元现金,而沙颂则拥有65美元和马。
于是交易可以不断的进行下去,直到马没有了为止。奇怪的是,当第十轮交易时,皮埃还掉银行的钱时,他拥有的钱是230美元,比他们两人当初的本金加在一起还要多,很明显是拥有了另一方的贷款。但是如果对方继续贷款进行交易,那么两个人的钱就会越滚越多,同时银行不断可以从中获利,他们将成为银行的优质客户,于是银行将不断放大贷款规模。
在经济学中,这个故事的含义是:人们试图通过信用扩张降低利率时,便造成繁荣与衰退的循环。根据凯恩斯学派的说法,生产的驱动力量(换言之,人类经济成就的驱动力量)是总需求——消费的欲望,这是以可支配所得的金额来衡量。凯恩斯认为,政府仅需要谨慎地提高每个人的货币所得,便可以刺激总需求。这种情况下,企业界会提高生产,消费者会增加支出,而国家的财富(以GDP来衡量)便会积累。
但是我们不需要过多考虑经济学的理论问题,只需要关注我们身边的经济现象。这个故事可以告诉我们的是:正是由于双方的不断买卖,让马的价格可以一路上涨,彼此都可以不断从中获益。这是由于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其中交易的货币不断增加而造成的。
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对,就是股市。
由于每次交易都能有优厚的回报,刺激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投钱进去炒股票。这样下去有可能产生一种良性循环,因为随着参加交易的人不断获利,消费也大幅扩大,将刺激经济繁荣,而经济繁荣又反过来推高股市,从而使股价一路上升。
但是不要忘记了刚才我们说过的那句话:“人们试图通过信用扩张降低利率时,便造成繁荣与衰退的循环。”是繁荣和衰退的不断循环。上面故事里,由于有人最终高价买走了马,结束了这次交易,所以最终交易双方和银行都得到了盈利,但是如果马在交易中死了会怎么样?一切的交易会终止,最后拥有马的一方必然在交易中出现巨额的亏损,而亏损肯定是由银行来承担。
股市中也一样,当股票价格不断在交易中被拉高,终究会有一天由于价格完全脱离价值,或者企业本身的问题而崩盘,即使没有以上问题,但货币供应是有限的,最后随着股价不断提高而难以为继的。到时候由于交易中的资金量已经越滚越大,崩盘中引起的亏损也是不可想象的,而且首先亏到的是散户,他们最晚察觉到崩盘。其次是股票型的基金,结果亏的还是散户的钱。
“投资要用大脑,而不用腺体。”是巴菲特的名言。大脑要做的是判断企业经营前景和大众心理趋向,而腺体只会让人按照本能去做事。巴菲特也不是百分百地拒绝市场炒作,只不过在没有找到更好的鞋之前,决不会脱去脚上现有的鞋。所以说,对于博傻现象,完全放弃并非是最合理的理性,在自己可以掌控的水平上,适当保持一定程度的理性博傻,可以作为非理性市场中的一种投资策略。
从大众心理角度分析股市,博傻理论已经广为人知。股票市场上的一些投资者根本就不在乎股票的理论价格和内在价值,他们购入股票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相信将来会有更傻的人以更高的价格从他们手中接过烫手山芋。支持博傻的基础,是投资大众对未来判断的不一致和判断的不同步。对于任何部分或总体消息,总有人过于乐观估计,也总有人趋向悲观,有人过早采取行动,而也有人行动迟缓,这些判断的差异导致整体行为出现差异,并激发市场自身的激励系统,导致博傻现象的出现。这一点,在中国股市表现得也相当明显。
对于博傻行为,也可以分成两种,一类是感性博傻,一类是理性博傻。前者,在行动时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一场博傻游戏,也不清楚游戏的规则和必然结局;而后者,则清楚地知道博傻及相关规则,只是相信当前状况下还有更多更傻的投资者即将介入,因此才投入少量资金赌一把。
理性博傻能够赢利的前提是,有更多的傻子来接棒,这就是对大众心理的判断。当投资大众普遍感觉到当前价位已经偏高,需要撤离观望时,市场的真正高点也就真的来了。要博傻,不是最傻,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不容易,因为到底还有没有更多更傻的人是并不容易判断的。一不留神,理性博傻者就容易成为最傻者,谁要他加入了傻瓜的候选队伍呢?所以,要参与博傻,必须对市场的大众心理有比较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并控制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投资、投机与博傻
博傻理论本身就是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投机行为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博傻与投机的关系密不可分。所以有些人,常常把投机与博傻混为一谈。其实,投机与博傻完全有着质的区别,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交易水平,可以说一种代表着交易技巧的高超,而另一种则代表着交易技巧的拙劣。
投机,这个名词好像一直是个贬义词,在基金的理财观念中,投资这个名词被用得最多,但是,市场周转率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中,恰恰有一向标榜理性投资的基金。
投机资金,必定是市场最为敏锐的资金,这类资金介入市场热点及时,有些甚至是发动酝酿一个热点的幕后推手。而且这类资金基本上不恋战,能够迅速兑现筹码,对止损也控制得相当好。而博傻资金,通常是市场最为后知后觉的资金,在热点出现和热点爆发期时,往往是观望观望再观望不敢出手,当热点行将结束时,终于忍耐不住勇敢杀入,接了最后一棒,这就是笨蛋的博傻。
投资时间越长的老手,越会远离博傻。要套住一个新股民,非常容易。然而要套住一个老股民,特别是经过真正大小“多空战役”数十上百次的老股民,那真是难如登天。投机资金,赚的也就是不断新入市的新手们的钱。在千点附近,大多数人都远离市场的时候,这时候留在市场中的,都是真正的股市精锐,大家都削尖脑袋赚别人的钱,可是却没有赢家。为什么?因为没有人博傻!
所以千万别把博傻看做是投机。没有市场经验的人,除了大牛市和运气之外,还不具备投机的水平。而博傻后,是否能够及时止损更为关键,股市交易,认识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非常重要。
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我们要投资理财。投机和博傻,不是不可以,只是只有足够聪明的人才能够全身而退。首先,你是否清楚这三者的区别?
从理论上,做投资是最安全的,风险也最小。投机呢?风险相对较大,但是要控制风险,也就把不可预计的风险控制在自己可以承受范围内。博傻呢?也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投资就意味着你必须有很高的宏观和微观分析,投资是最轻松的,但是也是最难做到的。投资者还要懂很多东西,必须是比较理性的。事实上,真正的投资者很少。
简单点,可以这么说:投资是一样东西值1元钱,我要在0.7元买入,等到高估时候,也就是在2元卖出。投机呢,只要这东西会涨到4元,我不管他值1元还是2元,我2.5元都会买进,只要会涨到4元。博傻呢?博傻就是不知道这个东西值多少钱,也不知道自己买入获利多少可以卖出,涨了还想涨,跌了也不知道具体价值,等到跌到忍无可忍时候割肉出局。或者说,博傻者是冒损失30%风险去获得10%的利润。
当价值投资的阵营从100%降到30%的过程,就是价值投资到价格投机的过程。博傻只是价格投机的延续或疯狂。当价值投资的阵营从30%降到10%的过程,就是价格投机走向博傻的癫狂。任何时期都有优秀的企业产生,股票市场总有价值投资的地盘。但是任何时期都有企业破产的可能,大多数企业不能满足股票市场的欲望。每一个渴望在投资、投机,或者博傻行为中获利的人都要明白。
博傻当然可以给人带来财富,在各个领域都不乏依靠搏傻理论投机致富的生动例子:
有一个上海人叫姚奇伟,在金银币收藏中混迹10余年,收藏既是他的业余爱好也是他的一种投资手段。刚入收藏界时,他也跟风炒作,亏损很大,后来姚奇伟通过花钱买教训,渐渐地开始“博傻”,从而获利颇丰。
1998年金银币市场大缩水,当时的98版熊猫金币受其连累销量极差,投资者都回避它。但是姚奇伟隐约觉察到以年销量为实际发行量的发行方式使其自然成为量少品种,在熊猫系列中产生瓶颈作用,果然一年后,98版熊猫金币开始升值。姚奇伟凭着逆向思维,敏锐地发掘了这匹黑马,攫取了第一桶金。
靠逆向思维去“博傻”,也曾帮姚奇伟避免了一次损失。
2003年,开光佛指舍利金币由于大量的宣传和市场的热炒氛围,半个月内就翻了两番,跟风炒作者很多,姚奇伟也购进了30万元的金币。但是很快就察觉到该金币并没有沉淀,绝大多数都是炒作筹码,当中小投资者越来越多地跟进时,姚奇伟果断地全部平仓。不少同行都对他的动作迷惑不解,说他傻,但姚奇伟坚定信心,自嘲自己就是去“博傻”,两个月后,开光佛指舍利金币大幅下跌,姚奇伟最终避免了损失。
当金银币市况不太好时,不少投资者又开始大量抛售手中的藏品,但是姚奇伟却又开始逆向操作了,他全仓吃进不少金银币。因为他判断油价肯定会推动金价上涨,而距金价越近的金币上涨空间也越大,况且下半年礼品消费趋旺,焉有不升的道理?姚奇伟的这一操作手法,又让他短线获利翻番。
总结自己的收藏历程,姚奇伟感叹地说:“这年头谁都不傻,敢于去博傻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
但是,你可以看到,他的行为并非是真正的博傻,而是利用博傻理论的投机行为,因为他对自己做的事情了解,而非盲目。要想和他一样在投机中获益,首先要有敏锐的眼光,理智的头脑,否则根本难以保证能够全身而退,一不小心就成了最后的傻瓜。如果没有足够的把握,还是谨慎一些。
“股神”巴菲特说:“成功投资的第一条要诀是不要亏钱,第二条是别忘了第一条。”但市场投机炒作之风盛行,很多人早将“股神”的忠告抛到了九霄云外,看着低价的ST股天天涨停,谁还管公司亏不亏损、是否有退市风险,只要上冲涨停就敢买进。以赌徒心理妄想博取暴利,最终却落得巨亏的下场。
不错,市场很多时候都不能用常理去推测,人心狂热的时候,什么理智都会被抛到脑后,单凭理智有很多时候可能会失去时机赚不到钱,但是一旦市场到了大家都去博傻之时却是行情最危险之机。投资者丧失了理智,只靠冲动与本能做买卖,并且毫无节制、毫无分析地进入市场,甚而透支博傻,一旦市场崩溃,这些博傻的投机者就是第一批被淘汰出局的人,是损失最惨重的市场牺牲品。
市场不会永远上升,当沉醉于获利,赚钱越来越多,做着股价日日上升的美梦时,保持一点冷静理智。要知道,即使有时错失机会也胜过一次意外而永远不能翻本之恨。所以大家对一些已经升得毫无节制的股市或者股价飙升的个股,都要保持冷静和理智。
成功的投资人早已告诫过我们:在股市中,不是比谁赚得快,而是看谁活得久。
在深沪股市中,投机气氛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的,相当多的投机者并非理性,有时甚至就是疯狂赌博。对于业余投资者而言,这种博傻带来的利润不太容易把握,但对于职业投资者而言,应该尝试着利用这种市场氛围,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理性博傻。
  大家都在买股票,买股票到底在赚什么钱呢?赚的就是最大笨蛋的钱,当你认为某只股票有增长潜力的时候,在合适的价格买入,等到它真正长起来,再全盘卖出,其中的差价就是你的投机所得。在低潮中买入,在高潮出卖出,才是稳赚不赔的方法。但是要想稳赚不赔是有条件的,你要有本事选择具有无限潜力的行业,并成功把握住该股票的低价时期,大量买入,长期持有,等待出现最大的笨蛋时卖出。
资本市场上,永远都不会没有投机行为,永远都会有最大的笨蛋。如果你不想成为那个最后的傻子,就要学习博傻理论,结合它去投资投机,但不要随便跟人去博傻。
不要盲目跟风
自己不加判断地跟着别人走,后有两种结果,分别有两个模型可以说明,一是“羊群效应”,一是“博傻理论”,下面来看:
有一群羊,当其中的几只羊要么口渴,要么饥饿,要么受外部某种条件刺激(遇到凶猛野兽等)向某个方向(水源、草源、自认为安全的地方)行进时,另外的大部分羊都会无目的的和那几只羊一起行动(尽管不是所有的羊都口渴、饥饿、受威胁)。结果有两个:要么他们得到了水、草、安全,要么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
一些聪明的人看到某种物品开始上涨,甚至涨得有些离谱时,估计(其实就是赌,也就是博)还会上涨因而去追高买进,当有了一定的获利空间后把它抛出,而另一些人胆子更大,在更高的价位接盘,当你为他捏一把汗时,价格真的还向上涨,结果,他也获利了,紧接着,胆子更大的人(也就是比前边几个更傻的人)又冲了上去,等待他的是两种结果,要么他也获利了(证明他不是最傻的,这样的话,游戏还得继续,必须决出最傻的人),要么这个物品在他接手时开始下跌,他成了最大傻瓜。
如果结果是第一种倒还好,大不了是做一回笨蛋,损失时间和精力。但如果结果是第二种可就不太妙了,如果输了的话会很惨。
许多人想要做投资,但是由于对基金和股票一窍不通,又没有时间去打理,所以总是抱着想省时、省事还想“捞”一把的心态,看到身边的人在买什么,就“跟风”把钱全部投进去。其实我们都知道,看到其他人赚钱,想捞一把就完全照搬别人的这种心态,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我们都很清楚,看到其他人做生意赚钱,自己如果贸然进入做同样生意的话最有可能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做投资,也是同样的道理,盲目的从众心态绝对不可取。你必须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风险偏好的理财计划。
事实上,从众投资并不意味着一定带来亏损,但盲目从众一定会使人失去方向,无论你是专业投资人士,还是普通的个人投资者。
市场定价有一个颠扑不破的规则,它更多地取决于供求关系,以及人们对所购买物品的价值判断。比如一斤白醋平常价钱为2元,2004年发生“非典”大家开始哄买的时候,广东白醋的价钱就上升到50元,一旦事件过后,白醋的价钱不仅落回到原来的价钱,有些囤积居奇的商店还降了价。
股票市场也毫无例外的一致,供求关系与股价波动的不确定性放大了人们投资的风险,所有的人都期望1元买入,50元卖出,“羊群效应”就在这个价格区间开始上演了。股票从1元钱涨到10元钱,人们也许忧虑迟疑,一旦涨到20元钱,大家开始疯狂地进入,直到股价飚升到50元。2001年网络泡沫的破灭,人们清醒地看到:在狂热的市场气氛下,获利的是领头羊,多数狂热的追随者都是牺牲者,因为后来的追随者绝大多数都不知道股票的真实价值。
从众投资的风险同样也来自业内分析师的推荐,我们有时候也注意到一只很有价值的股票被发现的时候,市场并不给它充分的价格,这个时候只有一两位分析师推荐,股价也并不大幅上涨,一旦越来越多的分析师认识到它的价值并开始推荐的时候,股价开始大幅上升了,并在一定阶段开始飙升,这个时候所有的分析师开始推荐了,所有的投资者开始关注这个股票,在这个时候投资这些股票,我们通常发现它的超额收益其实比较有限。这就是市场的定价,所有的人都开始关注与投资的股票,就很难从市场的供求关系中获得超额收益。
当然,并非所有的上涨股票我们都不可以投资,也并非我们不可以从众投资,问题是我们要投资我们所熟悉的股票,我们所要知道的是我们所要投资股票的价值低线。巴菲特一直强调,投资自己熟悉的股票,不要追逐市场的热点。事实上,巴菲特也留了一手,他自己熟悉纺织行业,但他却很少介入。牛市来了,人们都知道赚钱的机会来了,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股市有着自身的制度缺陷,并非投资任何股票都能够给自己赚钱。在眼花缭乱的股票上涨中,我们需要更多的是关注我们所投资股票的质量。
“羊群效应”曾经在股市中酿过千万悲剧,但是这种悲剧在市场中永远不会结束。在任何市场条件下,无论我们投资的是热点还不是热点,我们需要清醒的是:不做盲目的从众投资。
不仅仅是投资理财需要如此。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立场,不要盲目从众。
有一个笑话十分有趣,说的是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他兴冲冲跑进会议室,却发现会场座无虚席,早已没有了自己的座位。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句“伙计们,听说了吗?刚才他们在地狱里发现了石油!”
此话一出,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生怕落后一步被别人夺走了利润,于是纷纷向地狱跑去。人们蜂拥而出,顿时天堂里就空了下来,石油大亨刚想找个椅子坐下来歇歇,忽然听到外面的人在议论地狱里的石油多么丰富、开采成本多么小等等,这位大亨心里纳闷,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天堂里又空无一人了。
人们都有从众心理,形成了周围的人都在做的事情,就应该效仿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很多时候,还没有理清头绪,还没有搞清楚事情的真假对错,就盲目跟风,随波逐流,这样的后果往往就是赚不到便宜,甚至会酿成悲剧,更会成为别人的笑柄。从众心理,给人带来的损失是不可小视的,我们不应该成为从众的牺牲品。人要想克服这种从众心理,必须要培养自己的主见,对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观点,即使你的观点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也不要轻易否定自己。做事情时,要多动脑子,不要让别人的言行影响了你的决定。
王先生说起他去某著名旅游景点旅游的感受,不住地叹息和咒骂,原来,正是从众的心理让他们吃了亏。
前段时间,单位组织职工到南方某旅游区旅游,一路上,他们听导游单方面的解说,不断地歪曲事实,不断地欺骗他们。导游先是在车上说前方某地有明星在演出,门票150元一张,导游说由于观看的人多,不好入场,自己有熟人,替他们说个情,每人收他们120元,到了演出地点一看,原来是露天演出,30元一张票,谁都可以看。后来,他们要吃饭,导游听到了,告诉他们说,前方不远处有个很有名的餐馆,既经济又实惠,他们又信了,驱车前往,饿着肚子走了近一个小时,到了那里一看,却是名不副实,不仅卫生条件不好,饭菜的质量不高,价钱也贵得惊人,不吃吧,附近实在再没有餐馆了,往回返吧,实在饿得不行了,没办法,又被骗了一回,就这样,一路上被骗了七八次,原本是一场愉快的旅行,却让人如吃了苍蝇般难受。
  朋友问王先生,你们就没想过不听导游的吗?你自己怎么不做出判断呢?他说,一大群人,人家都同意,我一个人怎么能不同意呢?朋友又问,其他人后来后悔吗?他说也都很后悔,都后悔听了导游单方面的介绍,自己没做出判断。
生活中有很多人是这样的,为了面子,为了不使自己遭遇麻烦,往往喜欢跟在大家的后面走,有时明明知道大家的选择是错误的,也不愿意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子,以至硬着头皮去走自己本不愿意走的路。
盲目从众的心理,是人生的大忌。凡事多考虑一下,不要盲从,不要随声附和众人,让自己正确的决定去支配自己的行动,才能一路轻松,一路欢快,一生不后悔。
贪心让人成笨蛋
有一个关于财富的神话,告诫人们如何对待财富。在遥远的古代,就在米达斯国,国王觉得变得更有钱才能让自己快乐,于是和神商量让自己拥有神奇的力量。神答应了他,让他自己的手指头无论碰到什么东西,那东西立即就变成黄金。在拥有了“金手指”后,国王的快乐并没有持续多久。他痛苦地发现,自己既不能吃,也不能喝,美味在他嘴里变成了黄金,最糟糕的是他亲吻自己的女儿时,最爱的女儿也变成了黄金。国王这才意识到真正让自己快乐的并非是金钱,神接受了他的忏悔,恢复了他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索取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过分追求金钱就会失去自己原有的乐趣,在金钱的追求上要适可而止。
德国剧作家、文艺理论家莱辛曾经写过一个《仓鼠和蚂蚁》的故事:
“可怜的蚂蚁们,”一只仓鼠说,“为了屯集这么一点粮食,你们千辛万苦地劳作,忙活了整整一个夏天:这值得吗?真该让你们看看我的储备粮!”
“听着,”一只蚂蚁回答道,“就因为你储藏的粮食比你所需要的多得多,所以人类才要把你从泥土里挖出来,把你的粮仓掏空,让你用性命来替你那贪婪的强盗行为赎罪:他们这样做太合理了!”
一个贪心的人到一个国家找到国王,说想要一块地。国王说:“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之前走回来,从这儿到那个标记之间的地就都是你的了。”结果太阳落山了,那个人却没有走回来,因为走得太远,他累死在路上了。
一字言之,皆因为“贪”。如果给你过于沉重的黄金,你也拿不走;给你过轻,你觉得太少,还想多要;这就是人的本性。本性有它的自然规律,但本性一旦违反了神灵赋予的自然规律,会受到惩罚的。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过一个时期,或每走一段路程,我们不妨回头看看身后的脚印,停下来冷静地思考,千万不要被远处的海市蜃楼所迷惑:或在眼前的灯红酒绿中迷失了本性、迷失了自我。要时常问问自己:在太阳落山前,我还能走回来吗?
现实中,那些成为最后笨蛋的人,除了习惯于盲目跟风以外,往往还是贪婪的人。在博弈中,他们为了获得利益的最大化,而期待着另一个最后笨蛋的出现,结果不小心自己成为了那个笨蛋。对财富的贪婪,是人性中抹不掉的一面,同时也是陷入危机的根源。
在澳大利亚,有一片草原,那里的草长得特别肥美,所以那里的羊群发展得特别快,而每当羊群发展到一定的限度,就会出现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走在前面的羊群总能够吃到草,而走在后面的总是只能吃剩下的,于是后面的羊群在前面羊群吃草的时候,就会拼命地跑到队伍的前面。就这样,羊群为了争夺食物,都不愿意落在后面,这样草原上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壮观的场面,羊群都朝着一个方向不停地奔跑。草原的尽头有一片悬崖,羊群跑到悬崖边缘也全然不去理会,于是整群的羊就往悬崖下跳……
一开始,羊们只是为了贪吃一点青草,但为了争夺这一点青草,最后却贪“吃”了自己。
当贪念开始升起时,别忘了提醒自己,贪念会把你带到悬崖。
在北极圈里,北极熊几乎没有天敌,然而,爱斯基摩人却能轻易地把它们捕获。
原来,北极熊有一个嗜血如命的特***斯基摩人正是利用了它们的这个嗜好。他们把动物的血冻结成冰,中间藏进一把双刃匕首,然后把这种精心制作的冰块扔在雪原上。当北极熊闻到血冰块的气味时,就会迅速赶到,并开始贪婪地舔着血冰块。舔着舔着,北极熊的舌头渐渐麻痹,刀刃划破了它的舌头,鲜血一个劲地涌出来,随着不断地舔下去,刀口越划越深,鲜血越涌越多,最后北极熊因失血过多,休克晕厥过去,从而轻易地落入了爱斯基摩人的手心。
当心,那些可以将你喂饱的,也可以将你喂死啊。
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种鼬鼠。鼬鼠整天忙忙碌碌,不停地寻找着食物,然后把吃不完的食物储存到洞穴里。据统计,鼬鼠一生要储存二十多个“粮仓”,足够十几只鼬鼠毕生享用。
然而,你们知道鼬鼠最后是怎么死的吗?他们最后都是饿死的!
饿死的,这怎么可能呢?拥有众多“粮仓”的鼬鼠,按说应该“丰衣足食”地安享晚年才是呀,怎么可能饿死呢?
原来,鼬鼠晚年走不动的时候,就会躲进自己的“粮仓”里,但他们必须经常啃咬硬物磨短两颗门牙,否则就会因门牙无限生长而无法进食。但他们早先在“粮仓”里并没有储存硬物,结果因没有硬物磨牙致使门牙不断生长,老长的门牙让鼬鼠无法进食,最后饿死在粮堆上。
也许你会感叹:这鼬鼠也太愚蠢了!为什么当初在储存粮食的同时不储存一点石子等硬物呢?鼬鼠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从它储存粮食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鼬鼠不是因愚蠢而饿死,而是饿死在自己的贪欲上。贪欲使它只看到粮食,而看不见石子,看不见粮食以外的任何东西,它陷入贪欲的陷阱里,看不见隐患,看不见潜在的危机,看不见明天与未来,是贪欲葬送了它。
聪明的人,有时却犯着鼬鼠一样的错误!
有一位老人,退休后闲暇无事,总想着如何发大财,看到一些人买彩票中了大奖,他便跃跃欲试。如果是小打小闹,碰碰运气倒也罢了,而他却把全部积蓄拿出来每期必买,以为投入越多,中奖的几率就越大,有人劝他不要冒这样的风险,他哪听得进去,依然全身心地投入摸彩。每期开奖前他都忐忑不安,精神高度紧张,得知自己未中奖便陷入烦恼和焦虑之中。这样几年下来,二十多万元的投资全部打了水漂,老婆孩子都埋怨他财迷心窍,他的情绪坏到了极点,甚至连跳河上吊的念头都有。多亏大家相劝,钱财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况且每月还有退休金,生活不会有大问题,这样他的情绪才慢慢稳定下来。这位老人的教训就在于“不知足”,贪财欲望过高。
在股票市场里,每个人都很清楚贪婪和恐惧很难赚钱,因为贪婪而利润回吐,因为恐惧而买不到便宜的筹码,都无法操作得当,轻松获利。而往往随缘,以平常心来对待,既不会对上涨贪得无厌,也不会对下跌恐惧害怕。人弃我取,人要我予,这样的投资者通常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
但是目前国内投资者大致有两个特点,用4个字概括正是贪婪和恐惧。有的人买了股票,当收益达到10%的时候,他捏着不卖,想再赚一些,等到收益20%的时候,他还是捏着不卖,然后一场震荡来临,不但收益全部换了回去,连本金都损失了。
大家必须要明白的道理是,在理财时,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预期,莫把理财当成发财。理财的两大“公理”,首先是量体裁衣,根据自己的资金特点和风险承受度来选择金融理财产品;其次,永远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资本市场中人们不能太贪心。贪婪是搏傻的大忌。在投资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理智的头脑,不要觉得一个产品稳赚不赔,就全部投入,这样会让你承担的风险变得很大,已经超出了你能承担的能力。不要被一时的利益冲昏了头脑,为了获得再多一点再多一点的利益,你很有可能错过了最好的卖出时机。
如果不想成为最大的笨蛋,一定记得投资要量力而行,不要贪婪,在市场上赚你应赚的钱。
  生活中,你总是会遇到博弈论的内容,你也往往会陷入类似“囚徒困境”的两难境地。如同哈姆雷特一样,合作还是背叛,是一个很难抉择的问题。但再难解的问题也并非毫无办法。而且,如果你能够巧妙地利用这种棘手的困境,还可以帮助自己化解难题,为自己带来更多利益。
两难选择,合作还是背叛?
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一种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这也是关于博弈论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乃至生物学等学科中,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故事有很多版本,大意是这样的:
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审讯。检察官说:“你的偷盗罪确凿,所以可以判你1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3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10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10年刑,他只判3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刑。”
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1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那么,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的选择;而即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水。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言,检举背叛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做出选择:
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
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平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5年。
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从这里可以引出一个悖论:从利己的目的出发,结果却损人不利己。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还可以悟出一条真理: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
但它必须符合以下黄金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且前提是“人所不欲,勿施于我”。
纳什均衡的贡献是,证明了在这一类的竞争中,在很广泛的条件下是有稳定的解存在,只要是别人的行为确定下来,竞争者就可以有最佳的策略。他的这项理论工作使得博弈论从此成为经济学家用来分析商业竞争到贸易谈判种种现象的有力工具。
现实中,无论是人类社会或大自然都可以找到类似囚徒困境的例子:
在政治学中,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可以用囚徒困境来描述。两国都可以声称有两种选择:增加军备(背叛)、或是达成削减武器协议(合作)。两国都无法肯定对方会遵守协议,因此两国最终会倾向增加军备。似乎自相矛盾的是,虽然增加军备会是两国的“理性”行为,但结果却显得“非理性”(例如会对经济造成损害等)。这可视作遏制理论的推论,就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来遏制对方的进攻,以达到和平。
在经济学中,表现为关税战。两个国家,在关税上可以有两个选择:
提高关税,以保护自己的商品。(背叛)
与对方达成关税协定,降低关税以利各自商品流通。(合作)
当一国因某些因素不遵守关税协定,独自提高关税(背叛),另一国也会做出同样反应(亦背叛),这就引发了关税战,两国的商品失去了对方的市场,对本身经济也造成损害(共同背叛的结果)。然后两国又重新达成关税协定。(重复博弈的结果是将发现共同合作利益最大。)
在商业中,以广告战为例:两个公司互相竞争,它们的广告互相影响,即一个公司的广告较被顾客接受则会夺取对方的部分收入。但若二者同时期发出质量类似的广告,收入增加很少但成本增加。但若不提高广告质量,生意又会被对方夺走。
这两个公司可以有两个选择:
互相达成协议,减少广告的开支。(合作)
增加广告开支,设法提升广告的质量,压倒对方。(背叛)
若两公司不信任对方,无法合作,背叛成为支配性策略时,两公司将陷入广告战,而广告成本的增加损害了两公司的收益,这就是陷入囚徒困境。在现实中,要两个互相竞争的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是较为困难的,多数都会陷入囚徒困境中。
除了上述领域,在生活中,往往也有很多囚徒博弈的例子,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旅行者麦克和约翰从一个以出产瓷器的著名旅游胜地回来时,他们各买了一个瓷花瓶。提取行李时,发现花瓶被碰破了。他们向航空公司索赔。
航空公司估计花瓶的价格在80~90元左右,但不知道这两位旅客购买的准确价格。航空公司要求两位旅客在100元以内,自己写下花瓶价格。若两人写的相同,说明他们说了真话,就照他们写的数额赔偿;如果两人写的不一样,那就认定写得低的旅客讲的是真话,按这个低的价格赔偿,但是对讲真话的旅客奖励2元钱,对讲假话的旅客罚款2元。
如果两人都写100元,他们都会获得100元。但是,假定约翰写100元,麦克改写99元,则他会获得101元。约翰又想,若麦克写99元,他自己写98元,比写100元好,因为这样他获100元,而自己写100元当麦克写99元时自己却只获97元。而给定约翰写98元,麦克又会写97元……这样,最后落得两个人只写1元的境地。
双输,这就是囚徒困境带来的结果。
再有,一个小镇政府有一个为期一年的采购计划,每个月采购一批饮料。如果小镇上的两家饮料公司的报价一致,那么政府就把订单一分为二。否则,政府会把更多的订单给报价低的那个公司。显然,这两家公司都报出同样的高价,才符合其利益。在这种多次博弈中,他们会联合起来出高价吗?如果会,那么在一年12次的博弈中他们会合作几次呢?
假如他们开始签订了合约,都报出一个比较高的价位。不过,显然最后一次他们不需要遵守合约,因为反正以后没有采购计划了,违约也不会有什么坏处。如果是这样,倒数第二次也不需要遵守合约,因为不论怎样倒数第一次都是要违约的,那就不存在是否有惩罚的问题。所以倒推下来,一次合约都不用遵守。两家公司最后可能还是两败俱伤。
如果你有兴趣,还可以做一个实验:选定几个人,让他们都猜一个数字,必须是1或100之间的整数。条件是谁最接近所有实验者的所猜数字平均值的1/3,谁就可以得到100块钱。
这个时候,每一个人都会想:如果一开始其他人都是随机地选择数字,50就会是所有人的猜测。这个时候,猜50的1/3也就是大约17可能会赢。然而,每一个人都会猜到17这个数字的时候,大家就会猜测17的1/3,也就是6左右。依此类推,这个游戏中的每一个人最终猜测的结果是唯一最小的数字,那就是1。
我们可以看到,在“囚徒困境”中,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并不顾及其他对手的利益和社会效益。表面上看,这种策略组合是由当事双方各自认为的最佳策略构成。实际上,双方都选择拒绝招供才是真正的最佳策略,因为这样才会使两个人都无罪释放,双方都获得最大利益。但是,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自己获得最大利益,因为,这种改变会给自己带来不可预料的风险——万一对方没有改变策略呢?
这就是“囚徒困境”中的两难境地,生活中如果遇到类似困境该怎么办?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下面来谈。
遵守游戏规则
“囚徒困境”这个问题为我们探讨合作是怎样形成的,提供了极为形象的解说方式,产生不良结局的原因是因为囚犯二人都基于自私的角度开始考虑,这最终导致合作没有产生。
个体的理性导致双方得到的比可能得到的少,这就是“困境”。当个体都做出有利于自己的“理性”选择时,结果却是整体的非理性。当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发生冲突的时候,每个人都以利己的目的为出发点,结果既不利己也不利人,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纳什均衡”,对双方都不利。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都有可能遭遇到这种困境。该怎么做才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对大家最合理和有利的做法是大家都遵守游戏规则,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如果你选择背叛而对方选择合作,表面上看起来是你得到了最大利益。但实际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而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复地进行。因而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另一个参与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这时,合作可能会作为均衡的结果出现。欺骗的动机这时可能被受到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
所以,与其被迫在得到惩罚之后才选择合作,不如大家都遵守游戏规则。
一次,有位中国商人和两个房地产公司的客户去澳大利亚墨尔本,与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商谈项目设计的事情。这家事务所在墨尔本市中心,澳方咨询合作伙伴开车接他们去那里。到达后停车的时候,他发现一个穿制服的管理员拿着一支粉笔,在一些车的右后轮胎的上方划上一道横线。他问合作伙伴,这个人为什么这样做?他解释说,墨尔本市中心的停车位非常紧张,所以每辆车在一个位置上只可以停留40分钟。停车管理员巡视整个街区,在每一辆新近停留的车上做标记,如果过了40分钟,某一辆车的轮胎上画的线还在上方的位置,那他就要抄牌了。
他们在这家事务所谈了半个小时后,他的那个合作伙伴跟大家说:抱歉,我要下楼一下。十几分钟后,他回来了,轻松地说:没什么事,只是挪了一下车,在街上兜了一圈回来,又可以有40分钟的停车时间了。这位中国商人笑了起来:为什么要兜一圈车?你把粉笔道儿擦掉不就行了吗?他愣了一下,很严肃地说:你怎么会这样想?那不是撒谎吗?稍后,他可能看出了对方的尴尬,缓和了口气说:规则是要大家一起遵守的,我们已经习惯了,所以澳大利亚才会很有秩序。
同样,在新西兰,报亭既无管理员也不上锁,买报纸的人自行放下钱后拿走报纸。当然某些人可能取走报纸却不付钱(背叛),但由于大家认识到如果每个人都偷窃报纸(共同背叛),会造成以后不方便的有害结果,所以这种情形很少发生。
这个例子的特别之处是,新西兰人并没有被任何其他因素影响而能够脱离囚徒困境。并没有任何人特别去注意报亭,人们守规则是为了避免共同背叛带来的恶果。
这就是脱离囚徒困境的方法之一,要求每个人都诚实而理智。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在其著作《合作的进化》中,探索了摆脱囚徒困境、获得成功的几个必要条件:
友善。最重要的条件是必须“友善”,这就是说,不要在对手背叛之前先背叛。完全自私的策略仅仅出于自私的原因,也永远不会首先打击其对手。
报复。和上面的条件矛盾是么?虽然要求友善,但是阿克斯洛德主张,成功者必须不是一个盲目乐观者。要始终报复。一个非报复策略的例子是始终合作。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选择,因为“下流”策略将残酷地剥削这样的傻瓜。
宽恕。成功策略的另一个品质是必须要宽恕。虽然它们不报复,但是如果对手不继续背叛,它们会一再退却到合作。这阻止了报复和反报复的长期进行,最大化了利益。
不嫉妒。最后一个品质是不嫉妒,就是说不去争取得到高于对手的利益。
因此,阿克塞尔罗德得到一种给人以乌托邦印象的结论,认为自私的个人为了其自私的利益会趋向友善、宽恕和不嫉妒。
看起来很不可思议,而且太理性化是吗?事实上也许不是不可能:
1944年的圣诞夜,两个迷了路的美国大兵拖着一个受了伤的兄弟在风雪中敲响了德国西南边境亚尔丁森林中的一栋小木屋的门,他的主人,一个善良的德国女人,轻轻地拉开了门上的插销。
家的温暖在一瞬间拥抱了三个又冷又饿的美国大兵。女主人开始有条不紊地准备着圣诞晚餐,没有丝毫的慌乱与不安,没有丝毫的警惕与敌意。因为她相信自己的直觉:他们只是战场上的敌人,而不是生活中的坏人。美国大兵们静静地坐在炉边烤火,除了燃烧的木柴偶尔发出一两声脆响外,静得几乎可以听见雪花落地的声音。
正在这时候,门又一次被敲响了。站在满心欢喜的女主人面前的,不是来送礼物和祝福的圣诞老人,而是四个同样疲惫不堪的德国士兵。女主人同样用西方人特有的方式告诉她的同胞,这里有几个特殊的客人。今夜,在这栋弥漫着圣诞气息的小木屋里,要么发生一场屠杀,要么一起享用一顿可口的晚餐。在女主人的授意下,德国士兵们垂下枪口,鱼贯进入小木屋,并且顺从地把枪放在墙角。
于是,1944年的圣诞烛火见证了或许是二战史上最为奇特的一幕:一名德国士兵慢慢蹲下身去,开始为一名年轻的美国士兵检查腿上的伤口,尔后扭过头去向自己的上司急速地诉说着什么。人性中善良的温情的一面决定了他们的感觉是奇妙而美好的,没有人担心对方会把自己变成邀功请赏的俘虏。第二天,睡梦中醒来的士兵们在同一张地图上指点着,寻找着回到己方阵地的最佳路线,然后握手告别,沿着相反的方向,消失在白茫茫的林海雪原中。
在上面这个故事中,美国士兵和德国士兵可以说是战争的死敌,但是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共同陷入了困境。庆幸的是,他们和女主人一起建立了一种和谐的相处关系,并最终一同走出了困境。
因为我们总是会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不那么友善。但是很多时候,在困境中,人们会摒弃自私的心理,共同合作,达到利益的最大化。
  一座煤矿在凌晨突然停电,9名矿工被迫停止作业,他们只得在漆黑的深井中等待。片刻后他们等来的不是光明,而是比停电更可怕的泥石流。汹涌而至的泥石流轰隆隆涌向他们。本能的求生欲望驱使他们拼命往主巷道跑,慌乱中一名矿工不小心被矿车夹住,不能动弹,另一名矿工陷入一个泥坑。黑暗的矿道里7名矿工停止了奔跑,异口同声地说:“不能再跑,救人要紧!”他们使劲把两名同伴拽了出来,躲过了死神的第一劫。
在主巷道50米处他们又开始了与死神的第二次较量。泥石流滚滚向前,随时有淹没他们的可能。跑了一段时间后他们齐心协力用煤块、石块和矿车垒起一道厚厚的墙阻挡泥石流,然后趁机后退,退到主巷道110米处,他们找到了通风巷和氧气源。
很显然,在这种极度危险的处境下光有氧气远远解救不了他们。吃喝是最大的生存问题。矿井中没有任何食物,他们同时想到了吃树皮。一个年长的矿工决定所有的人分成三组按时间轮流到不远外扒柳木矿柱的树皮。第一次几名矿工扒来的树皮他们吃了两天。第二次两名矿工使出浑身力气扒回了6根矿柱,然后扒下树皮让给大家吃。光吃树皮没有水,饥饿和黑暗像猛兽一样威胁着他们,他们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一个年轻的矿工冒着危险在通风巷附近找到了一个足够可以让他们喝很长时间的水坑,喝水时他们并没有只顾及自己。扒树皮用的力气较大,年轻的矿工扒树皮给年长的吃;年长的用矿帽舀来水让年轻的喝。在漫长的黑暗中,有人困顿丧气了,年长的矿工就会给他们讲自己一生当中遭受的磨难,他说:“我一生当中经历了多次比这更危险的大风大浪,现在我不是挺过来了吗?人生的道路还很长,眼前的危险算得了什么?再坚持坚持,肯定会有人来救我们的。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决不能放弃!长者的鼓励使那些虚弱的矿工信心陡增,他们又开始了新的抗争……
就在他们在黑暗中与死神较劲的同时,外边的营救人员争分夺秒地动用一切力量营救他们。8天8夜后,他们得救了。他们终于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在囚徒困境中,为了不两败俱伤,就要相互信任相互依赖,明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害关系,保持一种和谐信任的氛围,达到双赢的结果。
当然,现实生活的复杂程度也许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不能也不敢单纯地信任别人。但要玩游戏,就得遵守游戏规则。这是不变的道理,否则早晚会被开除出局。
两害相权取其轻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让自己抱有这样的幻想:肯定会有万全之策可以使你摆脱困境。万全之策往往是很难找到的,或者说你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思考。谨慎之道,在于知道如何分辩不同行为的结果,从而选取一个危害较小的方法。这也就是“害之中取其小”的道理。
就拿大家熟知的司马光砸缸来说,撇开急中生智不谈,孩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猜数字的脑筋急转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