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的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张海洋有收藏价值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高校出版体制改革单位之一,由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陕西师范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转企改制组建而成,是集图书、期刊、音像电子产品出版一体化的综合出版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建社26年来,以“建百年名社,立出版大业”为目标,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为基础教育服务、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服务的办社宗旨,面向全国和世界开发出版资源,不断提高图书质量,逐步构建起了“以高水平教材和学术著作图书为重点,以高质量大教育图书为主体,以高品位社会读物为支干”的图书结构体系,出版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各类教材,先后有300余种图书获得国家或省部级大奖。其中,《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唐代美学史》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河山集》获得教育部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十四卷本《陕西通史》填补了陕西无通史的空白,并获得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六卷本《中国学术思想编年》入选第一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新作文”在基础教育类品牌图书市场盛名已久;8种《中学教学参考》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在同类教育期刊中更是独领风骚,其中,连年多学科期刊跻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历史教学论》《语文教学论》《英语教学论》被正式列入“十一五”期间高校国家级教材;同时,我社积极开发文化社科类图书。“读行天下系列丛书”成为中国旅游图书的亮丽品牌;“发现世界系列丛书”被誉为中国图文类读物的标志性精品;“图解经典系列丛书”“林语堂书系”“百家讲坛系列”“曾仕强系列”备受读者喜爱;《亲历巨变――一位美国女性眼中的当代中国》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首届陕西图书奖优秀社科图书奖;《杜拉拉升职记》荣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首届陕西图书奖优秀文艺图书奖;《汉籍数字图书馆》获首届陕西图书奖优秀音像出版物奖。《杜拉拉2:华年似水》《浮沉2》《铁梨花》3种图书同时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组织评选的2010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近年来注重版权贸易,引进版权150余种,输出版权130余种,版权输出量、引进量均列陕西省第一位。目前,我社已形成年出新书500余种,重版书500余种的生产能力和年销售码洋4.5亿元的经营规模。2010年11月26日,《中国图书商报》联合LM竞争力监测系统发布2010中国出版能力排行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在全国大学出版社能力排行榜上名列第10位,在社科类出版能力排行榜上名列第14位。
在中国出版业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整合出版资源,构建品牌优势鲜明、机制活力旺盛、技术应用先进、人才群体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将总社建设成书、刊、盘、网多媒互动,研发、产品、服务一体,成为一流的文化产品供应商和文化产业服务商,成为综合实力较强,社会形象良好,具有国际视野,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综合性出版机构。
中教参权威期刊方阵: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拥有影响力深远的中学教学参考系列期刊8科19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其中先后有7个学科期刊获得“全国中文教育类核心期刊”称号。创刊四十多年来,各学科期刊始终以聚焦中外教育动态、引领中学教育实践研究、指导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基础教育改革为己任;全国众多名校名师汇聚旗下,教育教学教研资源极其丰富,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久负盛名。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是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家一级刊物。创刊于1972年,至今已经历了40年的发展历程,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中等教育类编校质量优秀期刊、全国首批编辑出版规范化合格期刊,成为全国中学政治学科实践性研究与出版的核心基础,成为国内同等刊物中影响最大、最具权威性的旗帜性刊物。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刊,即高中教师版,承历史之精髓,聚先贤之精神。高中教师版特别关注教师多样化的需求,以全体教师的共性需求为突破方向;关注教师需求的变化趋向,抢占教师发展制高点;关注课改教改的破解点,提升课堂效率;关注考改的平衡点和秒杀点,提升师生能力;关注社会生活与教学生活的融入点,使期刊成为教师的创造平台与精神家园。
(单刊出刊时间:10日 &单刊零售价:10元)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旬刊,即初中教师版,彰显价值理念,演绎蓝色经典。初中教师版是全国唯一、万众瞩目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专业化服务期刊,秉承价值理念的品牌期刊,强势出击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初中教师版谋远图强,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时代性、有效性、生成性、引领性、持续性提供优质、专业、集成、快捷的内容服务。切实贯彻服务教师、服务教学、服务考试的要求,真正做到把脉社会热点,引领课程改革,助推教学革新,关注升学考试,提升专业素养,反映教师诉求,培育学科名师。
(单刊出刊时间:20日 &单刊零售价:10元)
产品简介《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是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家一级刊物。创刊于1972年,至今已经历了40年的发展历程,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中等教育类编校质量优秀期刊、全国首批编辑出版规范化合格期刊,成为全国中学政治学科实践性研究与出版的核心基础,成为国内同等刊物中影响最大、最具权威性的旗帜性刊物。《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刊,即高中教师版,承历史之精髓,聚先贤之精神。高中教师版特别关注教师多样化的需求,以全体教师的共性需求为突破方向;关注教师需求的变化趋向,抢占教师发展制高点;关注课改教改的破解点,提升课堂效率;关注考改的平衡点和秒杀点,提升师生能力;关注社会生活与教学生活的融入点,使期刊成为教师的创造平台与精神家园。(单刊出刊时间:10日
单刊零售价:10元)《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旬刊,即初中教师版,彰显价值理念,演绎蓝色经典。初中教师版是全国唯一、万众瞩目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专业化服务期刊,秉承价值理念的品牌期刊,强势出击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初中教师版谋远图强,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时代性、有效性、生成性、引领性、持续性提供优质、专业、集成、快捷的内容服务。切实贯彻服务教师、服务教学、服务考试的要求,真正做到把脉社会热点,引领课程改革,助推教学革新,关注升学考试,提升专业素养,反映教师诉求,培育学科名师。(单刊出刊时间:20日
单刊零售价:10元)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旬刊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CN61-1030/G4《爆裂鼓手》。&br&因为羡慕,因为我从来都没有那样炽烈的热爱,别说是爱,很强烈的恨,很绝望的悲伤,很无奈的沮丧,我都没有。&br&&br&我喜欢踢足球,喜欢弹吉他,可球踢得一般,吉他弹得也不好,&br&但当别人问起“你喜欢什么”的时候,我还是会告诉他,“我喜欢踢球,喜欢弹吉他,对了,我还很喜欢生活。”&br&&br&我很羡慕那些拥有炽烈的感情的人,&br&我曾经一度也想当这样的人。&br&&br&高二那年,我很喜欢很喜欢的姑娘出了国,&br&中午的时候,我在宿舍午休,上课前,从校裤里偷偷翻出手机看到一条短信,内容我已经不记得了,大意是,要走了,却来不及再见,很抱歉。&br&我脑子里先是晕了一下,然后鼻子一酸,&br&我以为我要哭了,&br&然后外面忽然打了个雷,要下雷阵雨了。&br&&br&我想,要不我出去吧,到操场上跑一圈,疯一圈,淋一圈,哭一圈,&br&那个时候我内心居然有一闪而过的喜悦,也不知道是为何,我觉得这场雨要造就了我,我一边冲出教室往下走,一边脑补着自己以后慢慢颓废的日子,慢慢变长的头发,慢慢变少的言语,和对姑娘慢慢增加的思念,&br&我就觉得很兴奋,或许是中二,或许是装逼,但我觉得我很快就要拥有一份炽烈的感情了。&br&&br&我跑到楼下,外面已经哗啦哗啦雨下得很大了。&br&我停在屋檐下,准备冲出去,&br&我先蹲下挽了个裤脚,然后又把校服外套的帽子戴在头上,然后我又撸起了袖子,&br&接着我真的要出去了,&br&然后我打了个喷嚏。&br&阿嚏——正好被上楼经过的班主任看到了,他冲我大叫:“快上课了,你站在下面干嘛?!”&br&&br&是啊,我干嘛啊??&br&&br&于是我灰溜溜的上楼。&br&同桌问我干嘛去了,我说,厕所蹲坑。&br&&br&那天下午雷阵雨转成持续的大暴雨,我在教室里上完了语文,数学,物理,和自习,&br&偶尔听课,偶尔看着窗外的雨发呆,还在语文课上偷偷看了二十分钟的杂志。&br&&br&我问自己,XXX走了,去美国了,移民了,你不难过吗?&br&然后我又自己回答自己,是啊,好像挺难过的吧,但好像,也没那么难过。&br&&br&&br&我看过好多青春片青春电影,&br&里面的分离,男女主角总是在哭,有那么难过吗?&br&里面的再会,女主角总是一副前世今生的怨恨面孔,男主角总是一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感慨,有那么思念吗?&br&里面的结局,男女主角总是在拥吻(除非某一方死了的),有那么爱吗?&br&&br&没有吧。&br&我觉得没有,&br&我觉得所有的青春片如果发生在我身上,&br&就好像那天的大雨,我缩着头,挽了裤脚,带了帽子,打了喷嚏,却忽然反应过来了,有那么强烈的感情吗?&br&没有吧,没有。&br&&br&其实并不是所谓的“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而是拥有炽烈感情的人才有青春。&br&&br&但好像很奇怪,我没有,我身边的人也没有,而且我没见过多少人有,听过,听说过,在小说里,在电影里。&br&&br&再回到《爆裂鼓手》这部电影,&br&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大三。&br&那天下午,我一个人坐公交车去市区逛大书店,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看什么书,所以只能去书店看看。&br&很巧,&br&我又遇到了高中时候很喜欢很喜欢,但高二就离开了这里的那个姑娘,&br&大概有,四年多没见了吧,&br&我听声音辨认出她的,她站在我前面,我们站在同一个扶梯上,她只是在说,“妈,我待会就回家。”&br&我当时想,这个姑娘的声音好熟悉啊。&br&&br&然后她就回头了,她愣了,我也愣了。&br&&br&可是愣了之后,得有话说吧,说什么呢?当然是好久不见。&br&我说,好久不见,&br&她说,好久不见。&br&我说,你不夸夸我,长高了变帅了之类的?&br&她笑了,你也没长得很高。&br&我盯着她的眼睛,咖啡色的美瞳,我说,你倒是变漂亮了不少。&br&&br&然后我还应该再说些什么的,&br&毕竟这么有缘,这大概算一种缘分吧。&br&我们站在扶梯的出口,挡住了后面人的道路,后面人说,麻烦让一让,我们就让一让,&br&姑娘在笑着,浅笑,不知道是在笑缘分,还是单纯的觉得尴尬,&br&我忽然指着她背后,书店二楼的天花板上,挂了一个巨大的海报,儿童读物,一个卡通的宇宙,&br&我说,“看,飞碟!”&br&————最烂的“再遇见对话”也不过如此,“看,飞碟。”&br&&br&之后我们道别,连“再见”也没说,&br&她说,“我去三楼。”&br&我点头,“恩恩,我就在二楼看看。”&br&&br&那天我还真的挑了好几本书,都很感兴趣,有讲历史的,有讲经济的,还有一本日本侦探悬疑小说,&br&我付了钱,走出门,抬头看天都黑了,“哪特么有飞碟啊!”我心里自己骂了自己一句,&br&&br&其实我脑补过的,也只是脑补,&br&脑补我在飞奔,我甚至脑补过了细节,我急速转身时鞋子摩擦地板的声音,不小心撞翻的几本书,对挡路的人说着抱歉的“借过”,然后我疯了似的找她,找那个姑娘,&br&这个时候要是有个镜头就好了,摆在我头顶上,镜头在旋转,旋转旋转,我也在旋转,四周全是书,&br&终于,我又见到了那个姑娘,&br&这个时候应该有《独自等待》里夏雨的能耐,“嘿!你忘了一样东西!”“什么?”“我啊!”&br&然后我抱她!说,“我太特么想你了!”&br&&br&脑补归脑补,现实归现实,&br&况且,我有那么想吗?&br&&br&那晚我吃了麦当劳,吃了新口味的圣代,喝了新口味的气泡果汁,&br&然后再坐车回学校回寝室,洗衣服洗澡躺床上看书。&br&&br&什么都没想,&br&真的,什么都没想,连飞碟也没想。&br&&br&那晚我习惯性的失眠,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大学狗,晚上精神焕发是再正常不过的了。&br&我随手翻到了《爆裂鼓手》这部电影,&br&“好像最近挺火的吧,”我心里这样想,然后点开看。&br&&br&看完我真的哭得跟傻逼一样,&br&起床翻箱倒柜找烟,&br&翻到了几个安全套翻到了两张挂科的成绩单翻到了上海世博会的纪念章,就是找不到烟,一根都没有。&br&我蹲在厕所哭,&br&厕所特臭,&br&我不想张嘴哭,就低着头,声音特别像奇怪的笑。&br&&br&跟姑娘无关,&br&我在想,我什么时候该有这样热烈的,炽烈的感情啊?&br&大概这辈子都不会有。&br&我喜欢看球,喜欢AC米兰,但我熬夜顶多熬到2点,而他们的比赛大部分在2点45开始;&br&我喜欢吉他,感觉弹吉他会放松身心更重要的是可以耍帅,但我顶多拨十分钟,哼半首歌;&br&我曾经也有很宏大的目标,我发誓要怎样怎样,我买了新本子,买了新笔,用新笔在新本子上写下自己的宏大目标,然后本子和笔都找不到了,甚至看完《爆裂鼓手》的那天晚上,我翻箱倒柜找烟的时候都没有把它们找到;&br&我喜欢爱,喜欢我对别人的爱,也喜欢别人对我的爱,更喜欢互相的爱,可是没了爱会怎样呢?会伤心吧——1秒,会失落吧——3秒,会空虚吧——5秒,&br&之后呢,之后也不会忽然地cheer up起来,也不会全然地抛在脑后,&br&但怎样的,好像也就这样吧。&br&&br&好像也就这样吧。&br&&br&就好像《爆裂鼓手》里的主角一样,&br&我后来思考过自己,&br&我甚至从来没有,从来没有为了一件事情,开心得也好,愤怒得也好,怎样都好,从来没有发自内心地说一句“f u c k”,从来没有。&br&&br&或许是性格使然,或许我还没有遇到,&br&但炽烈的感情真的不属于我,&br&我羡慕,&br&但我似乎也并不选择,&br&就好像即使那天晚上我莫名其妙地哭完之后,擦擦眼泪,还顺便对着镜子照了一下有没有多长痘痘,还顺便打开了厕所的排风扇,&br&然后我问自己,因为什么哭啊?真的有必要哭吗?&br&好像,也没有吧。&br&好像,怎么样,也都可以过下去吧。&br&就这样过下去吧。&br&&br&. .&br& .&br&1/12&br&留个句号&br&。
《爆裂鼓手》。 因为羡慕,因为我从来都没有那样炽烈的热爱,别说是爱,很强烈的恨,很绝望的悲伤,很无奈的沮丧,我都没有。 我喜欢踢足球,喜欢弹吉他,可球踢得一般,吉他弹得也不好, 但当别人问起“你喜欢什么”的时候,我还是会告诉他,“我喜欢踢球…
1 我有一个习惯,上班到现在,上班会坚持偷懒玩游戏,刷论坛,插科打诨。因为我发现一旦一段时间特别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视野会越来越窄,得失心会越来越重。就像很多时候,你不过是一个打工的拿钱办事,并不是你的努力就可以换到你想要的结果。如果学过素描应该可以体会,当你关注某个部位不停的处理他的外形和明暗关系的时候,等你回到整体的时候,一般来说这个地方肯定会特别重。&br&2 上学的时候,很多思维是单向的,成绩好就刷题,熟能生巧么。而上班的时候你需要完成你的目标,达到你的质量,这根线并不是和读书一样是一根100分满分的线,而是一个各方面妥协以后的线,当你不留余地达到这根线的时候,相对的你面对突发状况的准备就差了。&br&3 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一直不遗余力的做一些事情,都是有代偿的,能量守恒啊。身体健康的代价,心里压力的代价,家庭亲情友情的代价,这些都会在你特别特别专注想要做成一件事情的同时,慢慢的消耗。&br&4 不遗余力不过是给自己心里上的一个借口,害怕以后后悔现在的所作所为,但是谁又知道,你现在拼搏往前赶的这条路是否离你的目标越来越远呢?不如放轻松吧。&br&&br&-------------------我是很少改答案的分割线-----------------------------&br&&a data-hash=&a1d971fb698b6& href=&//www.zhihu.com/people/a1d971fb698b6&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a1d971fb698b6&&@菠菜&/a&大神临幸了我&br&而这个种子在3年前就已经埋了下来。。。。这件事情告诉我们种豆得瓜。。&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e4e581ba68896fdd85ba84c_b.jpg& data-rawwidth=&406& data-rawheight=&7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6&&&/figure&
1 我有一个习惯,上班到现在,上班会坚持偷懒玩游戏,刷论坛,插科打诨。因为我发现一旦一段时间特别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视野会越来越窄,得失心会越来越重。就像很多时候,你不过是一个打工的拿钱办事,并不是你的努力就可以换到你想要的结果。如果学过素…
&strong&一、墨菲定律,也叫倒霉蛋定律。&/strong&&br&上世纪40年代有一个美国空军工程师叫墨菲,他认为他的一个同事是个十足的倒霉蛋,于是墨菲经常开他的玩笑:“如果一件事有被搞砸的可能性,那让他去做就一定会被搞砸。”后来就开始流传演变成各种版本,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导致最大的损失。”&br&&br&这样的例子生活中也挺常见的。&br&你很少坐公车,每次要坐公车就要等好久;&br&和女生去约会怕碰到熟人,好死不死就真碰到熟人了;&br&东西放了好久都没用,当你丢掉之后就又正好必须要用到它;&br&考试准备得很充分,却考了一道刚好你漏看的题目……&br&&br&&strong&二、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人的“自我验证”动机。&/strong&&br&&br&&strong&1.讲座常见的自我验证的故事&/strong&&br&每次听各类讲座,心理学的专家总爱举那个认为天底下男人都是坏人的女孩的例子。&br&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母亲有过不幸的婚姻,独自把女儿带大,从小就教育女儿,天底下的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这个女孩一天一天长大,上了大学之后,有一个男生喜欢上了她,她也挺喜欢这个男生的,但是她又想起母亲说过“天底下的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所以她想考验一下这个男生,于是不管这个男生怎么追她,她心理虽然还是喜欢着对方,却一直冰冷冷地对待他,时间过去了好久,这个男生发现女生对他冷冰冰的,灰心丧气,想说这个女孩确实看不上她,刚好在追她的过程中经常找这个女孩的舍友帮忙,没想到渐渐地喜欢上了女孩的舍友,最后这个男生和她的舍友在一起了。女孩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非常伤心,她更加确信天底下的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br&&br&&strong&2.自我验证:人们总倾向在外界寻找和自我设想一致的信息&/strong&&br&&br&因为人的自我概念都是长时间形成的,非常地稳固所以我们在接受外界信息的时候往往都倾向于接受能够保持和强化自我概念的信息,来增强确定性,消除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心理不安感。&br&&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c48182aaafe3a66f86fcb7d2582eea18_b.jpg& data-rawwidth=&596& data-rawheight=&2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c48182aaafe3a66f86fcb7d2582eea18_r.jpg&&&/figure&&br&根据swann的理论,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人,认为自己会成功的人,他会选择营造验证自我的社会环境:(1)他会选择和成功的人交往;(2)他会在别人面前展示成功者的面貌;(3)采用能够验证自己成功的交往策略。&br&对现实信息的主观歪曲:(1)选择性地注意那些成功的事迹;(2)选择性的对事情解释,失败的事情都能被解释为成功的事。&br&&br&举个举例的例子来说明&strong&,【我准备了很久的考试,却每次都是考到我漏背的那道题目呢?】&/strong&原因可以解释为(1)反正会漏背,背不完,我就挑选几道可能考的题目(消极的策略)(2)实际上有很多次刚好考到他背的题目,但他却总是记得那些漏背的考试,因为这是让人沮丧的情况所以让人印象深刻(选择性注意)(3)实际上不是漏背,只是没背熟,他为了证明自己的倒霉而不是记忆力不好,解释成为漏背了(选择性解释)&br&&br&&br&&strong&所以,为什么担心失败就很容易失败呢?&/strong&&br&&strong&担心失败的消极自我概念,会让你展现出失败者的面貌,可能会有退缩回避等失败的策略,从而从这些线索中再次强化自己会失败的自我概念,即使在整件事当中有些事是成功的,但是你往往选择性地忘记这些事,反而牢牢地记住自己失败的事,并深信不疑,觉得自己的成功是侥幸,失败是很经常和容易发生的(而实际情况往往不是如此,而是自己的选择性歪曲。)&/strong&
一、墨菲定律,也叫倒霉蛋定律。 上世纪40年代有一个美国空军工程师叫墨菲,他认为他的一个同事是个十足的倒霉蛋,于是墨菲经常开他的玩笑:“如果一件事有被搞砸的可能性,那让他去做就一定会被搞砸。”后来就开始流传演变成各种版本,比较流行的说法是“…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1eaeada77c8addf568139d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1eaeada77c8addf568139d_r.jpg&&&/figure&&p&在&strong&&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I1OTAwNDc1OA%3D%3D%26mid%3Didx%3D1%26sn%3Df6d26aacda%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面对未知,如何能够免于恐惧”&/a&&/strong&一文中,我们提到每个人对于不确定的容忍度是不同的。有些人对于这种不确定的容忍度比较高,他们会对此充满好奇;而有些人则无法容忍不确定性,这带给他们一种不安全的威胁感。&/p&&p&我们今天要来聊的是浪漫关系中的一种不确定状态:暧昧。我们是朋友还是情侣?我应该再进一步还是保持距离?有些人很难忍受这样的不确定感,他们的浪漫关系只有存在或不存在两种状态。但对不确定容忍度高一些的人,则可能会更长时间处于一段暧昧的状态中。&br&&/p&&p&处于暧昧之中的双方究竟是怎样一种心态?什么样的人更容易长期处于暧昧的关系之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亲密关系中的暧昧呢?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5cf7d515b16bc25daf0f3f_b.jpg& data-rawwidth=&984& data-rawheight=&5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5cf7d515b16bc25daf0f3f_r.jpg&&&/figure&&/p&&h2&&strong&浪漫关系中的暧昧(Ambiguity)&/strong&&/h2&&p& “Ambiguity”一词,维基百科定义为是一种&strong&意义的不确定性&/strong&(uncertainty of meaning),这种不确定使得任何解读都存在可能性,而不存在确定的“有意义”或“无意义”。全有或全无都代表了某种确定,而只有介于全有和全无之间的各种可能性,才是“暧昧”。&/p&&p& “Ambiguous Relationship” ,就是我们中文里常说的 “暧昧”——&strong&对彼此关系的内涵存在不确定&/strong&(Draucker & Stephenson, 2012),不确定双方对彼此的感觉;不确定是否要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做出承诺成为固定的伴侣;不确定是否要结束当前这种不明朗的关系状态,拒绝再和对方做出更多的互动。&strong&在大多数时候,暧昧都产生于 “承诺”与“拒绝”之间的矛盾。&/strong&&/p&&p&暧昧中的承诺或拒绝,都仅仅是一种暗含的“倾向”,即&strong&处于暧昧中的人从来不主动公开地表明自己“会承诺”或“会拒绝”的立场。&/strong&倾向于承诺的人,从未明确提出过自己的承诺,而只是在心中有这样的期许;倾向于拒绝的人也从没有给出明确的拒绝,而只是内心认为自己不愿/不会/不能和对方在一起。&/p&&p&&strong&暧昧与追求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一方明确自己想要承诺,以及这种确定的立场是否通过各种信号传递出来。&/strong&追求的一开始关系的表现可能接近暧昧。&/p&&p&&strong&我们通常看到的人在暧昧中的状态3种不同类型:&/strong&&/p&&p&&strong&(1) 倾向于承诺&/strong&&/p&&p&&strong&(2) 倾向于拒绝&/strong&&/p&&p&&strong&(3) 自身的想法也不明确,在承诺和拒绝之间摇摆(最常见)&/strong&&/p&&p&如果两个人都是第(1)种,这类暧昧关系常见于亲密关系的早期阶段,是双方靠近对方的过程;&/p&&p&如果有一方是第(1)种,另一方是第(2)或第(3)种,则前者往往时不时感到受挫(推进关系的愿望无法达成),又因为对方没有明确表明拒绝而不敢决断,感到“被困住”,最终产生对对方的愤怒情绪。&/p&&p&如果双方都是(2),这类暧昧关系往往以更明确的“浪漫关系的不存在”为结局。&/p&&p&而如果是(3)的状态,则会给暧昧关系带来最多的变数,却也是最常见的状态。&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e56e2ffb59a65d5e022a3c5f3dc4a70a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e56e2ffb59a65d5e022a3c5f3dc4a70a_r.jpg&&&/figure&&/p&&h2&&strong&*暧昧关系的特点&/strong&&/h2&&p&&strong&1. 双方对于关系的期望常常存在差异&/strong&&/p&&p&暧昧中的双方对于彼此的亲密程度、忠诚度以及责任义务(Obligation)的期望往往都存在差异(Draucker & Stephenson, 2012)。&/p&&p&倾向于承诺时,认为彼此应当更亲近,也更愿意花时间与对方相处,甚至在一些场合做出一些看似“宣誓主权”的行为。而倾向于拒绝时,则认为彼此应当保持适当的距离,自己也能够与其他人保持一定程度的亲近。&/p&&p&在忠诚度方面,倾向于承诺时,一方会希望自己是对方唯一的暧昧对象 (exclusive),在对方对他人做出一些暧昧的或是与自己同等亲近的举动时,便会感到愤怒、吃醋(jealousy)、甚至觉得对方背叛了自己。而倾向于拒绝时则认为,双方的关系并不存在承诺,因此也就并不排他,更不存在忠诚的问题。&/p&&p&人们对于伴侣总有许多责任义务的期待,例如伴侣之间,应该在另一半有困难的时候,及时提供支持。倾向于承诺的一方便会对暧昧关系中的另一方,也存在这种对伴侣的责任义务的期待,而倾向于拒绝的一方,则会认为这种妄加的义务毫无根据。&/p&&p&此外,对于关系期待的差异本身也是造成两人关系停留在暧昧中的原因之一。更确切的说,是双方对于不同期待的缺乏沟通,使得两人深陷于对对方的行为与期望的猜测之中。这种猜测很多时候是会阻碍双方做出实质性的举动,来促进彼此的关系走向更明确的阶段的。 &/p&&p&&strong&2. 付出与索取的不平衡&/strong&&/p&&p&当暧昧中的一方更倾向于承诺,而另一方更倾向于拒绝或处于摇摆中时,双方就有可能出现一种付出与索取的不平衡(Silentio, 2011; Stanley, 2014)。&/p&&p&更倾向于承诺的一方在关系中的配合度会更高,更愿意自发地为对方考虑。而由于暧昧关系没有责任义务的约定,他们的这些行为并不一定会获得回报。 &/p&&p&&strong&暧昧中会有哪些常见的表现&/strong&&/p&&p&&strong&倾向于承诺时&/strong&&strong&(Silentio, 2011):&/strong&&/p&&p&1. 着迷(obsessed)。总是花很多时间在幻想两个人关系可能的进展,或者花费极大精力揣测对方的表现与想法。&/p&&p&2. 付出。对方总是忽近忽远,付出也许会让彼此的关系更近。同时,似乎自己在这段关系中,付出才是唯一确定和可以被自己控制的事情。&/p&&p&3.迂回地接近。比如,接近对方的好友,希望借他们的交谈让对方更多了解自己。&/p&&p&4.试探。会试探性地说出自己内心对承诺的渴望。但以并不严肃地方式,因此可以假装自己并没有公开表明过自己的立场,即使对方事后询问,也可以推诿。同时,也抱着一丝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对方积极的回应。&/p&&p&&strong&倾向于拒绝时&/strong&&strong&(Silentio, 2011):&/strong&&/p&&p&1. 不排他。并不只和特定的某一个人保持着这种不确定的暧昧关系。&/p&&p&2. &strong&模糊焦点。&/strong&当事情超出了控制——对方表现出了更多的想要确定关系的意图时,便会尽力模糊焦点,比如以“我们都是很好的朋友”来临时界定双方的关系,甚至刻意疏远对方一段时间。&/p&&p&&strong&暧昧是一个系谱,承诺与拒绝是系谱的两端(两个极值),大部分人都在两端中来回摇摆&/strong&,根据当时当刻所处的在系谱上的位置做出自己的行为情绪反应。而影响自己所处位置的因素很多,自己对对方所处位置的揣测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f61c6bcd294ee95fe26e66f_b.jpg& data-rawwidth=&984& data-rawheight=&4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f61c6bcd294ee95fe26e66f_r.jpg&&&/figure&&/p&&h2&&strong&是什么让人们选择承受这种不确定感?&/strong&&/h2&&p&其实,暧昧中的双方都是这种不确定性的始作俑者,而他们中的任何一方都有各自的原因不愿打破这种不确定性或乐于享受这种不确定性。&/p&&p&&strong&1. 希望能保留更多的选择权&/strong&&/p&&p&在Rusbult等人(1998)提出的亲密关系的承诺投入模型中指出,有更多可供选择对象(alternatives)的人,越少对一段关系做出承诺。类似的,人们有时候之所以不愿被一段确定的关系所束缚,也是因为希望能有机会接触更多可能的选择。&/p&&p&因此,不论是倾向于承诺还是倾向于拒绝的人,他们之所以不愿意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就可能是因为&strong&害怕这种“确定”会导致一些选择权的丧失。&/strong&&strong&明确承诺的人,会因此失去其他可能的选择;而明确拒绝的人,则会因此失去眼下的这个选择(被自己拒绝的人)。&/strong&&/p&&p&&strong&2. 回避可能的“确定的痛苦”&/strong&&/p&&p&有些人认为,身处一种不确定的暧昧关系之中,就能够逃避一个确定的状态可能带来的痛苦。&/p&&p&他们可能是害怕真正做出承诺。暧昧,就意味着两个人并未真正开始一段感情,没有所谓的开始,将来就不会有痛苦的结束(Stanley, 2014)。尽管事实可能是,暧昧关系也会因为对方态度改变而结束,丧失感和痛感其实在亲密关系中很难避免,不论是确定还是不确定。&/p&&p&他们也可能是害怕被拒绝。他们会认为自己的承诺等于将同意或不同意的主动权交给了对方,而自己则会陷入对“被拒绝”的恐惧与痛苦之中。&strong&那些曾经遭受过遗弃、虐待或背叛的人更害怕被拒绝,同时他们也更容易将对方的一些行为解读成是一种拒绝&/strong&(Horney, 1937; Downey & Feldman, 1996)。&/p&&p&他们还可能是为了回避做出明确的拒绝。这不仅意味着一种可能性的消失,也意味着他们需要面对拒绝对方时尴尬或冲突的场面(Lindsay, 2015)。&/p&&p&同时,他们也害怕被承诺。对于有些人而言,确定的承诺关系,意味着双方都要做出更多的投入,而他们可能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p&&p&另外,Cui和Fincham(2010)对于285人的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发现,父母离异的人对于亲密关系中的承诺抱有负面的态度,且对不做承诺的关系抱有更积极的态度。&/p&&p&&strong&3. 喜欢这种不确定性所包含的“游戏式张力”&/strong&&/p&&p&关系中的不确定性,赋予了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Norton,Frost和Ariely(2007)的研究发现,&strong&当我们对对方知之甚少时,我们会假定甚至是错误地假定(falsely assume)一些对方的特征来弥补这部分的空白。&/strong&&strong&并且,我们所假定的这些特征,更可能是对双方关系有利的一些想象。&/strong&&/p&&p&例如,在对对方没有更深入的了解时,我们通常会倾向于假定ta与自己有许许多多的共同点,人格特质、价值观、世界观等等(Byrne, 1971; Byrne, Clore, & Smeaton, 1986)。也就是说,两个人之间的不确定性(恰到好处的距离),会让我们始终对ta充满了美好的猜测和想象。&/p&&p&这种想象的空间,让我们渴望的关系动力能够有充分的空间去展现。一个渴望施受虐状态的人,会在暧昧关系中感受到高度的权力的角逐、征服和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尽管ta所感受到的东西很多来自自己对对方行为的揣测。&/p&&p&我们每个人头脑中都有一份关于亲密关系的“剧本”,有意思的是,很多时候当我们真正走近一个人,与真实完整的ta建立起持久的亲密关系,这份“剧本”的演绎反而会受限,不如不确定的关系中我们所能体会到的那么深刻。&/p&&p&同时,这种不确定性为热衷于分析他人一举一动的人提供了机会。有些人乐于从对方的行为举止中发觉其感情的线索,而暧昧满足了他们这种分析、侦查、抽丝剥茧似的乐趣。&/p&&p&因此,有些人着迷于这样的“游戏”,而并不愿意真正走入确定的亲密关系中。&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218ead61ba363dbb8dfb16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218ead61ba363dbb8dfb16_r.jpg&&&/figure&&/p&&h2&&strong&关于暧昧关系的几点建议&/strong&&/h2&&p&在前文中我们提到了,暧昧是一个系谱,承诺与拒绝是系谱的两端(两个极值),大部分人都在两端中来回摇摆。通过你们双方在这段关系中大部分时候的行为表现,也许你可以感受到你们各自在这个系谱所处的大致位置(大多数时候稳定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无意对你们关系的走向有任何的干涉。仅有以下3个简单的意见与你们分享:&/p&&p&(1) 暧昧关系也是认识自己的好时机&br&&/p&&p&我们对他人的揣测和想象高度体现着我们是谁、我们有哪些思维模式。暧昧关系会极大激活我们的幻想和揣测。当别人的行为可能有多种解读时,你是不是总是会倾向于从某一个角度解读它,为什么?你对别人是否有某种特定类型的幻想?是否有某些一以贯之的范式?你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是否有长此以往的想象?&br&&/p&&p&类似这样的问题,其实能够触及到我们最核心的部分,哪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哪些是我们最恐惧的,什么最会激发我们强烈的情绪,等等,这些问题能够描绘出你具有怎样的人格结构。&/p&&p&(2) 暧昧关系是你练习承受不确定性的好时机&/p&&p&ta没有回我短信?Ta和那个人是什么关系?我刚才这样说ta会欣赏么?有时完全无法忍受暧昧,是一种不那么健康的表现。有些人用“撤离”,“先主动拒绝”来终结、排除关系中的所有暧昧因素。但就算是在一段已经确立的亲密关系中,不确定感也是不可避免,时不时会发生的。承受关系中的不确定,不以冲动的行为应对不确定感,对关系的持久稳定有关键的作用。&/p&&p&(3) 如果你总是只有一段接一段的暧昧关系,而无法进入确定的亲密关系,你可能需要反思你的动机和阻碍。&/p&&p&&strong&今日互动:你对暧昧持有什么样的看法?记得留言哦~&/strong&&br&&/p&&p&以上。&br&&/p&&p&原文发表于:&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I1OTAwNDc1OA%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1adb6b64aaff%26chksm%3Df19420fcc6e3a9eaadd255eef9c4d91abf8c1e249dba%26scene%3D0%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3种不同的暧昧状态|什么是让人受尽委屈的“暧昧”?&/a&&/p&&p&(欢迎关注微信公号:knowyourself2015: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的泛心理学。)&/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a25dc07bfa64f7c14b74f8a47cf65f76_b.jpg& data-rawwidth=&487& data-rawheight=&6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a25dc07bfa64f7c14b74f8a47cf65f76_r.jpg&&&/figure&&p&Reference:&/p&&p&Byrne, D. (1971). The attraction paradig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p&&p&Byrne, D., Clore, G.L., & Smeaton, G. (1986). The attraction hypothesis: Do similar attitudes affect anyth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p&&p&Cui, M. & Fincham, F.D. (2010).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arental divorce and marital conflict on young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7, 331-343.&/p&&p&Downey, G. & Feldman, S.I. (1996). Implications of rejection sensitivity for intimate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6), .&/p&&p&Draucker, C.B. & Stephenson, P.S. (2012). Ambiguity and violence in adolescent dat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Nursing, 25, 149-157.&/p&&p&Horney, K. (1937). 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 New York: Norton.&/p&&p&Lindsey (2015). Ask Esther: Stable ambiguity and the rise of ghosting, icing, and simmering. Esther Perel.&/p&&p&Norton, M.I., Frost, J.H., & Ariely D. (2007). Less is morel The lure of ambiguity, or why 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1), 97-105.&/p&&p&Silentio, J.D. (2011). How to define your ambiguous relationship. Thought Catalog.&/p&&p&Stanley, S.M. (2014). Is this a date? Psychology Today.&/p&&p&Stanley, S.M., Rhoades, G.K., & Fincham, F.D. (2010), Understanding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mong emerging adult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n Emerging Adulthood (Fincham ed.),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d63e859a4d9d2ded6a7f5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1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d63e859a4d9d2ded6a7f5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2dbff93f178bb54cc4b04b9ca71a1fa2_b.jpg& data-rawwidth=&1374& data-rawheight=&8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7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2dbff93f178bb54cc4b04b9ca71a1fa2_r.jpg&&&/figure&
在一文中,我们提到每个人对于不确定的容忍度是不同的。有些人对于这种不确定的容忍度比较高,他们会对此充满好奇;而有些人则无法容忍不确定性,这带给他们一种不安全的威胁感。我们今天要来聊的是浪漫关系中的一种不确定状…
&p&先说说我的观点:人这一生,其实都是在和自己的性格、情绪打交道,时而斗争、时而妥协。&b&所谓的每天都有好心情,要么是本性大大咧咧、乐天知足,要么就是学会了和自己的情绪正确相处,让情绪始终处于平稳或者积极的状态。&/b&&/p&&p&&br&&/p&&p&但要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太难了,所以老祖宗才喜欢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比如我,从小性格非常敏感脆弱,不仅伤春悲秋,甚至感时落泪,中学和大学都曾经长时间的陷入过颓唐抑郁的状态中,久久走不出来。过去的十多年里,我看了很多书,更尝试了很多种方法手段,来试图改变自己的性格,折腾了多年但效果甚微,直到毕业后才明白:虽然性格很难改变,但情绪却可以调节,而且情绪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更为直接有效,所以与其痛不欲生地改变性格,不如退而求其次,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情绪“打交道”。&/p&&p&&br&&/p&&p&现在我将自己这些年的经验写下来,希望对那些和我一样有着类似痛苦经历、因性格情绪吃过大亏的人,能有所帮助。本文很长,大约需要阅读十分钟,希望有耐心看完。&/p&&p&我现在想来,这些年在情绪处理方面的改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p&&p&&b&第一个阶段,正视。&/b&&/p&&p&前面说过,我是从大学毕业,才开始真正正视自己的情绪方面的问题。&/p&&p&而这些问题,都实实在在的反映在了我对待人和事的态度以及处理问题的结果上。&/p&&p&比如:面对别人的蓄意挑衅时冲动易怒,最终第一个做出过激行为,受到严厉责罚;面对自己毫无把握的机会时患得患失,眼睁睁看着机会流失而悔恨不已;太在意别人的一举一动,某人说的某一句话都能引起情绪的剧烈波动……&/p&&p&在我&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一个人彻底改变自己有多难?需要多大的勇气? - 李栩然的回答&/a& 里,曾经提到过大学毕业后,我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一点一滴地回忆我从中学时代开始走过的路,反思自己为何会一败再败,为何会一再陷入颓废、消沉的状态中。&/p&&p&除了性格的因素外,最终的原因全都指向了——&b&情绪化&/b&。&/p&&p&&br&&/p&&p&情绪的激烈起伏,是比工作和学习更容易让人身心俱疲的东西,ta会不断地消耗你的精力和意志,让你许多重大关口上做出错误判断,更会让你在与人交往时进退失据。&/p&&p&但很可惜,许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去思考过这个问题,情绪一直都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来的时候,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顾,等这段情绪过去了,又屁事儿没有,还反过来安慰别人:“刚才我说的话(做的事儿),你别放心上啊,我这人就是性格比较急。”这在许多上了年纪的大妈大叔身上表现的非常明显。&/p&&p&如果不想一辈子做情绪的奴隶,而是能和情绪平等的对话,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那么,正视自己在情绪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能清醒意识到自己处于何种情绪中,是第一步。&/p&&p&&br&&/p&&p&&br&&/p&&p&&br&&/p&&p&&b&第二个阶段,控制。&/b&&/p&&p&现在的情绪研究,提供了许多关于情绪的理论,甚至从大脑神经科学的角度做了一些解释。&/p&&p&但很抱歉,这些理论目前并不能完美的解释情绪发生的机制和原理,所以也很难像医学那样提供十分精确的科学分析。情绪这种东西对我们而言,更多的时候就像是个神秘的“黑箱子”。&/p&&p&几年前,当我意识到自己在情绪方面的问题后,就开始研究和探索这个“黑箱子”,并且尝试用“黑箱”理论来解决我经常出现的极端情绪问题。&/p&&p&&b&自然界中没有孤立的事物,任何事物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所以,即使我们不清楚“黑箱”的内部结构,仅注意到它对于信息刺激作出如何的反应,注意到它的输入—输出关系,就可对它作出研究&/b&(百度百科“黑箱原理”)。&/p&&p&情绪也是这样,即使我们不清楚情绪产生的科学原理,但只要愿意去总结,就一定会发现能引起特定情绪变化的标志,然后对应地制定策略。&/p&&p&&br&&/p&&p&&b&一方面是控制输入,特别是主动的输入。&/b&&/p&&p&我那时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情绪会很低落,但却知道自己在面对什么的时候情绪会低落,我曾经专门去思考和穷举了只要我去做就会引起情绪低落的事情,比如听一些伤感的音乐,看一场悲情的电影,通宵后睡到次日黄昏,深夜里追忆过去的人和事,独自思考人生的意义等等,一件件的写下来,然后有意识地回避,尽量不去听伤感的音乐,不去看悲情的电影,一旦发现自己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立刻提醒自己,甚至放弃了诗歌写作。&/p&&p&同时,有意识地去发掘那些能给自己带来正能量的输入,比如找时间在一张白纸上写下50件能让自己感到放松和快乐的事情,看电影更多地看《肖申克救赎》《黄飞鸿》之类的“正输入”片,或者就是纯粹放松的爆米花大片,电脑里开始大量下载X-Ray&br&Dog、Immediate、hans&br&zimmer之类的音乐,一边跑步一边听,打球后洗个澡窝在沙发上看书,和母亲一起逛公园、爬山,找要好的朋友喝茶聊天,周末轻松写意地实验一些新式的菜品等等。&/p&&p&总之,就是下定决心,深入地分析和思考自己做什么样的事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尽量去选择少做、少接触那些带来负面情绪的事情,多去尝试那些能给自己带来正能量的事情。&/p&&p&&br&&/p&&p&&b&另一方面是控制输出,特别是被动的输出。&/b&&/p&&p&即使你再小心翼翼地控制输入端,但总会有一些突发的事件刺激产生强烈的情绪,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这种强烈的情绪都是很难通过自己慢慢化解的,但通过何种方式宣泄出去,却会导致不同的结果。&/p&&p&比如,有本心灵鸡汤里写到,某个大人物在自己的房间里放了一盘沙子,每当自己愤怒的时候,会选择回到房间,使劲地去握沙子,握的越紧、沙子就流失的越快,在宣泄情绪的同时也提醒自己:愤怒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p&&p&恩,我也曾在自己的房间里放了一盘沙。&/p&&p&还比如这个答案下很多人提到过的“遇事先睡一觉”、“心情不好吃个火锅”之类的方法。&/p&&p&&br&&/p&&p&在这方面,我一直采用的是都江堰式的“泄洪法”,将本该暴涨决堤的“情绪”,通过各种支流(方式)慢慢疏导出去。&b&不管情绪多么激烈,都尽量不当场、当面发泄出来&/b&。&/p&&p&几年前,父亲病重,我医院单位两边跑,无暇顾及工作,给了下属可乘之机,当我得知ta趁我不在单位背后捅刀子的时候,那种愤怒、失望、难过,从头凉到脚的感觉至今难忘,再加上家里的事情,真的是每天都身心俱疲。&/p&&p&那段时间,每天上班遇到领导批评工作进度慢我都想掀桌子,看到下属那张“一脸无辜”的样子来汇报工作,都想照脸给ta一拳。&/p&&p&那段时间,如果我没有再那之前刻意地去训练过如何控制情绪,很可能真的撑不下去。为了平复晚上回到家时低落浮躁的情绪,我每天都逼着自己做很长时间的运动,&b&将所有的愤怒和悲伤发泄到跑步或者做俯卧撑上去&/b&,&b&我有多愤怒就跑多远,一直到全身无力才停下来,然后洗澡睡觉,不去想任何其他问题,只执着于当下,事情一件一件地干,问题一个一个地处理。&/b&&/p&&p&后来的结果就是,到了年底我不仅完成了所有既定的工作任务,还在年会上拿了公司里所有能给我的荣誉。&/p&&p&唯一的遗憾,大概就是我再努力,也没有留住父亲吧。&/p&&p&我之所以用这么长的篇幅来讲控制,是因为这是经我亲身实践后,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当你尝试用控制输入和输出的方式来与情绪“对话”时,你才会发现,管理情绪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长时间养成习惯后,你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p&&p&&br&&/p&&p&&br&&/p&&p&&br&&/p&&p&&b&第三个阶段,解构。&/b&&/p&&p&仅仅采用控制的方式来管理情绪是不够的,因为只要是“控制”就一定会有“失控”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太过机械,非常依赖于你为控制情绪而创造的各种环境或采取的各种行为。&/p&&p&要想更深入的解决情绪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去了解情绪。&/p&&p&虽然不能从物理(身体)的层面去完美地解释情绪产生、运行的所有原理,但当我们从原因、行为、结果去解构情绪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好像从当下正处的情绪中抽离出来,站在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p&&p&&b&我们解构自己情绪的过程,本质就是疏导排解情绪的一个高级过程。&/b&&/p&&p&&br&&/p&&p&我只举一个例子。当你因为某项工作遭到领导激烈的批评而愤怒难平、甚至想当场翻脸的时候,试着去解构一下:首先,你要意识到你正处于愤怒的情绪中,这种情绪属于强烈情绪,在大脑处理问题时具有很高的优先权,换句话说,你很可能会在愤怒情绪的支配下做出你正常情况下绝不会做的事情,这后果很可能是你不能承受的;然后,去回头看看这个情绪产生的根源,是因为领导批评你?那么,领导为什么批评你?因为领导今天一早要一个稿件,我昨天加了一晚上班做修改,结果早上交的晚了。&/p&&p&所以,你的愤怒除了领导直接的批评,其实还包含了“加班加点,但领导并不认可”这层意思。你再深入地继续解构,领导之所以批评,恰好反映出对于这个稿件,他更看重“速度”而非“质量”,所以,根本地问题,可能在于你一开始就没明白领导的要求。&/p&&p&这样解构下来,你会发现你的愤怒毫无意义。&/p&&p&这样解构多了,你会发现绝大多数我们认为被动激发的情绪,其实都可以从自身找到根源。&br&&/p&&p&&b&情绪,是反应我们自身与外界关系的“温度计”。&/b&&/p&&p&解构情绪这种东西太虚了,基本上你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p&&p&但当你每次产生较为激烈的情绪波动,都能合理地去解构的时候,你就很难再被情绪所左右,基本上,每天都能处于一种情绪平稳的稳定状——而这,我认为才是真正能产生“好心情”的根源。&/p&&p&因为,我现在就处于这样的状态。&/p&&p&&br&&/p&&p&&br&&/p&&p&&b&再多说一段,还有一个我心向往之、但可能永远也做不到的阶段,自在&/b&。&/p&&p&大学里我曾经看了大量哲学和佛学的书,尤其对那些苦行僧的生活和思想非常好奇,难道真的向世俗里说的那样,他们这一生都在追求的就是“成佛成仙,获得无上法力,摆脱六道轮回”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p&&p&后来慢慢醒悟,其实不管是成“佛”还是入“道”,代表的都是一种觉悟了的自在状态。用现代的语言来说,他们追求的本质,可能就是一种长期处于欣喜的精神状态。&/p&&p&你能想象一个人每天都处于一种无忧无虑、无恐无怖、无爱无欲,却又内心异常充实满足、欣喜若常的状态中吗?&/p&&p&我想象不到。&/p&&p&这种状态太难了,你再有钱有权也没用,活在人世间就免不了要被各种各样的情绪所左右和折磨。&/p&&p&否则那些高官、富豪也不用排队去找这个大师、那个大师开解了。&/p&&p&有钱人的烦恼并不比我们少,只是丰厚的物质条件,让他们很多时候免于恐惧、焦虑等穷人经常会有的情绪困扰。但不代表他们不会遇到让他们愤怒、悲伤或焦虑的人和事。&/p&&p&而自在的阶段,就是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沧海如何桑田,都毫无挂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很多书里描述了一些有道高僧和修道隐士的状态,他们经历了多年的苦修和觉悟,不再有悲伤,痛苦,愤怒,恐惧,焦虑……这些折磨着绝大多数世人的情绪,在他们身上都像从未有过一样消失不见。&/p&&p&这才是真正的“解脱”。&/p&&p&这也是佛被称为“觉者”的原因吧。&/p&&p&&br&&/p&&p&最后,我用《礼记·大学》里的一句话做结尾: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p&&p&&b&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第一步,其实是“正心”。&/b&&/p&&p&&br&&/p&&p&————&/p&&p&说明下,我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学研究者,所以虽然看了很多书,本文中的大量用语依然十分业余,但却是我这些年对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反复观察、分析、研究的得出来的第一手经验,你们就当我是久病成医吧。&/p&&p&———分界线————&/p&&p&新书出版,欢迎大家阅读点评&/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product.dangdang.com/.html%3F_ddclickunion%3D419-C00w6e639bfbeef75f392%257Cad_type%3D0%257Csys_id%3D1%23dd_refer%3Dhttps%253A%252F%252Fp.gouwubang.com%252Fl%253Fl%253Dcl7sykqbr9e7rlbgntpspnm2w9sqk5u7kzmcro42p7ptyq4du7loncaqposwnsubpkzsyqb5rwwopt7eplrln7vv6wacpn4wfp793mpsr9pdub6_uq4emnsd4cdoczg7rnu_fmxsyogs3mddmjbdmogby9rd3oovfl2swnko1ndef9b7y5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所有的奋斗都是一种不甘平凡(梦想有多么珍贵,奋斗就有多么艰辛。知乎大神【李栩然】诚意解答人生困惑!)》(李栩然)【简介_书评_在线阅读】 - 当当图书&/a&&/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product.dangdang.com/.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product.dangdang.com/25&/span&&span class=&invisible&&156849.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二维码自动识别)&/p&
先说说我的观点:人这一生,其实都是在和自己的性格、情绪打交道,时而斗争、时而妥协。所谓的每天都有好心情,要么是本性大大咧咧、乐天知足,要么就是学会了和自己的情绪正确相处,让情绪始终处于平稳或者积极的状态。 但要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太难了,所以…
&strong&不要把别人的情绪归因到自己身上!&br&&/strong&&strong&不要把别人的情绪归因到自己身上!&/strong&&br&&strong&不要把别人的情绪归因到自己身上!&/strong&&br&&br&敏感的人的思维方式是:“他为什么情绪不好?是不是因为我之前说的哪句话得罪他了?唉好后悔,我真不该那么说,我的情商怎么这么低,连个话都不会说,我太不优秀了。”&br&&br&自信的人的思维方式是:“他为什么情绪不好?噢,因为他本来就情绪不好。他为什么冲我发火?噢因为我正好说了某句话引爆了他。&strong&但是我没有错!我不需要为他的情绪负责!”&/strong&&br&&br&&br&&strong&这不是我的错,我不需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strong&&br&&strong&这不是我的错,我不需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strong&&br&&strong&这不是我的错,我不需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strong&&br&&br&那是他的情绪,他应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他应该找我核对:“巴赫,你刚才讲的哪句哪句句话,我听了之后感到很委屈。”这样我就可以马上反省自己,真诚的为他道歉,大家今后还是好朋友,多大点儿事儿!&br&&br&这句话是一个自信的朋友教给我的。我听了之后将信将疑,还反问她“那万一某件事儿真的是我做的不周到,导致别人不高兴呢?”&br&&br&她说“不可能,别人的所有情绪都与你无关,所有的。”&br&&br&&strong&每个人都要分清楚三件事儿:自己的事儿,别人的事儿,老天的事儿。三这种事儿里。我们只负责自己的事儿,其他两种事儿,概不负责!(&/strong&这个理论来源是张德芬)&br&&br&&strong&别人如果没有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没有找你核对,那就是他的问题,这不是你的错,你不应该归因在自己身上。&/strong&&br&&br&自信的孩子,往往有一对“&strong&就事论事”&/strong&的父母。“宝贝,这个事情如果咱们换种方法来解决怎么样?”“爸爸妈妈相信你下次可以处理的很好的。”“宝贝,你可以暂时考不好,这都很正常,你在爸爸妈妈眼里永远是好孩子,我们永远相信你。”——&strong&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倾向于客观的归因,能够承受失败。因为他们知道,失败只是自己的能力和技巧问题,而不是自己的人品问题。他们不会在内心否定自己&/strong&。&br&&br&敏感的孩子,往往有一对&strong&“就事论人”&/strong&的父母。“又在学校打架了?你这个不孝子,我老X家的脸都被你丢尽了!”“又没考好?下次考不好别回来见我!”“看你那样,楚楚憋憋,狗肉上不了桌,跟你那死爹一个德行。”——&strong&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倾向于主观的归因,抗压能力差。因为他们往往第一反应认为父母的愤怒都是自己的错,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好造成的。他们往往把能力和技巧的失败,归因为自己人格的失败,从而否定自己,无法建立自信和安全感。&/strong&&br&&br&那既然咱已经是一个敏感的孩子,也知道敏感的成因,那现在我们一起来超越敏感吧!&br&&br&第一步,首先不要抱怨父母,他们有他们的局限性,不是每个父母都有受过心理学培训的。而即使是受过心理学培训的父母,也未必做得到面面俱到。父母把我们平安拉扯大,已经很厉害了,首先要肯定他们的爱,要谢谢他们。&strong&我们也要就事论事,父母不善擅长教育心理学,是能力和知识的问题,不是他们的人格问题,更不是不爱我们的问题。&/strong&&br&&br&第二步,我们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了,也懂得了很多智慧,所以我们可以学着去当自己想要的那种父母,去当那种“就事论事”的父母。在敏感爆发的瞬间,马上觉察到自己的情绪,然后用理智的,客观的,父母般的语言,在内心安慰自己:&br&&br&&strong&这不是我的错,我不需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strong&&br&&strong&这不是我的错,我不需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strong&&br&&strong&这不是我的错,我不需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strong&&br&&br&这句话简直是世上第一神奇的咒语,可以帮我们稳住情绪,不去接对方的招。&br&&br&第三步,自己情绪稳定后,要暂时拉开和对方的距离,不要搭理对方,不要回微信回电话,去忙你自己的事儿。这就是考验我们定力的时候,也是涨功夫的时候。&br&&br&&strong&稳住自己,不要接招!&/strong&&br&&strong&稳住自己,不要接招!&/strong&&br&&strong&稳住自己,不要接招!&/strong&&br&&br&&br&等对方情绪过去了,他自然会惭愧自己当时乱发脾气,甚至有可能找你道歉哦。&br&&br&如果你这时候不能做到稳住自己,总想找对方理论,想继续惹他,继续接招,那么就请回到第二步“&strong&这不是我的错,我不需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strong&!”,一直念,跟念阿弥陀佛似得那么念,知道念到自己不想去接招为止。&br&&br&如果是关系较远的人,前三步就够了。如果是夫妻,密友,那可以隔一两天后,&b&另外找一天大家平静的时候,再找他核对,核对,核对一下,看看对方当时情绪不好的原因是不是在我们自己。如果原因确实在我们自己,那么我们得真诚的道歉,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如果原因不在我们自己,那么我们就要看看对方需要什么?是倾听还是是安慰?还是仅仅陪伴就好?再视情况去做。&/b&&br&&br&最后一段至关重要:&br&&br&&b&只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等于自私冷漠不关心人!&/b&&br&&b&只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等于自私冷漠不关心人!&/b&&br&&b&只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等于自私冷漠不关心人!&/b&&br&&br&&br&&b&答主提供的这个方法旨在帮助那些“过于在意别人的情绪”敏感者,在敏感爆发的那个瞬间,能够快速稳住自己的情绪,从而不会陷入自我批判的泥沼。但绝不倡导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的自私做法。&/b&&br&&br&&br&&b&健康的关心是:“当你生气的时候,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这样力量就放在了“具体做事”上,关注点在“对方”,能量是双向流动的。&/b&&br&&br&&br&&b&而病态的关心是:“你怎么生气了?是不是生我的气?啊我真是没用,怎么连跟朋友/恋人/家人的关系都处不好&——这样力量就放在了“自我攻击”上,关注点在“自己”,能量是向内压抑的。&/b&&br&&br&&br&&b&各位读者千万要小心辨别自己的“关心”,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在,关心别人,其实是在,攻击自己。&/b&&br&&br&&br&&strong&好,最后我们回顾一下重点:&/strong&&br&&br&&strong&这不是我的错,我不需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strong&&br&&strong&这不是我的错,我不需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strong&&br&&strong&这不是我的错,我不需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strong&&br&&br&&strong&自己的事儿,别人的事儿,老天的事儿&/strong&&br&&strong&自己的事儿,别人的事儿,老天的事儿&/strong&&br&&strong&自己的事儿,别人的事儿,老天的事儿&/strong&&br&&br&&strong&稳住自己,不要接招!&/strong&&br&&strong&稳住自己,不要接招!&/strong&&br&&strong&稳住自己,不要接招!&/strong&&br&&br&&br&&strong&下次你生气的时候,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strong&&br&&strong&下次你生气的时候,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strong&&br&&strong&下次你生气的时候,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strong&&br&&br&&br&&b&————————————————————————————&/b&&br&&br&注:与本题相关的问题请参考以下回答:&br&&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恰当地表示愤怒? - 巴赫爱喝胡辣汤的回答&/a&&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控制负面情绪? - 巴赫爱喝胡辣汤的回答&/a&&br&&br&【end】&br&(注:微信公众号【巴赫爱喝胡辣汤】,第一时间收到我的情绪管理文章。为避免版权问题,本文谢绝任何形式的转发和转载,望见谅,谢谢。)
不要把别人的情绪归因到自己身上! 不要把别人的情绪归因到自己身上! 不要把别人的情绪归因到自己身上! 敏感的人的思维方式是:“他为什么情绪不好?是不是因为我之前说的哪句话得罪他了?唉好后悔,我真不该那么说,我的情商怎么这么低,连个话都不会说…
我想,心理学里面让人迷恋的不是几个效应,因为效应往往只是一种现象,从很多效应折射出来的关于「人的特质」才是真正让我拍案叫绝的东西。(我只举我现在想到的例子)&br&&br&&b&1.人在认知上有一种要形成稳定连续的世界观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往往会歪曲事实。&/b&&br&&br&「刻板印象」说明了人的认知图式虽然简单高效,但是经常会出错。&br&「光环效应」说明了印象的形成会因为某一出色的特质而被拔高。&br&「首因效应」说明了人对别人印象的形成要受到接受信息顺序的影响。&br&「证实偏见」说明了人往往会为自己的立场而去辩护,选择性的收集证据,选择性的解读证据。&br&&br&这些都是为了保持自己一贯的认知倾向和少量的信息而去认识这个世界,甚至潜在性地歪曲事实或者满不在乎什么是事实。某物某人一贯是好的(或者我们先看到了好的那一面),以后我们也会倾向于认为此物此人是好的(或者此物此人的其他方面也是好的)。&br&&br&&b&2.人在认知上有一种要维护自己自尊,增加自我认同的倾向,这种倾向往往包含了自我欺骗。&/b&&br&&br&「自利偏差」说明了人失败时倾向于进行外归因,成功时则倾向于内归因。&br&「印象管理」说明了人在别人面前往往很会自我表演。&br&「评价焦虑」说明了人一般无法忍受社会别人对自己的不良评价,因为这类评价是对自我的否定。&br&「决断效应」说明了人会在选择以后通过自我说服来使自己相信所选是最优。&br&「恋爱补偿效应」说明了人一般会喜欢上「喜欢自己的人」,因为别人对你的爱慕包含了对你的肯定。&br&「自我确定理论」说明了人一般会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喜欢相似的人也包含了某种自恋。&br&&br&这种习惯性肯定自我的认知和行为倾向使得我们会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去考虑大部分的问题,认知失调所带来的紧张,不舒服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维护自尊,增加认同的心理机制而起作用。&br&&br&&b&3.人在情感上有一种寻求安全感的倾向。&/b&&br&&br&「曝光效应」说明了某物出现越频繁,人们对其越有好感,因为熟悉的代表了一定程度的安全。&br&「从众效应」说明了人会跟风于大众的选择,因为大众也会带给你一定程度的安全。&br&「框架效应」说明了损失和得到在人心中的不对称性,损失对人的心理影响会更大,人们会讨厌损失。因为损失代表了一定的危险。&br&&br&安全感的需求本来就是人的本能,是人进化而来的一种保护机制。&br&&br&&br&暂时先想到了这么多,以后想到再补充。心理学可不是效应的打包派送,效应背后的规律更加珍贵也更为可靠。&br&&br&&b&均为自己总结,写这个答案是为了前几天所提的问题受到帮助,故分享一些来使心理平衡。本文禁止转载。&/b&&br&&br&&br&另外还想补充一点,你们在网上轻松搜到什么166个效应,其中大部分不是什么心理效应,况且一些缺乏严格的实证基础,另外一些则无视应用条件而被泛滥的使用(比如莫扎特效应),希望各位批判性的进行吸收。
我想,心理学里面让人迷恋的不是几个效应,因为效应往往只是一种现象,从很多效应折射出来的关于「人的特质」才是真正让我拍案叫绝的东西。(我只举我现在想到的例子) 1.人在认知上有一种要形成稳定连续的世界观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往往会歪曲事实。 「刻板…
放在电脑里已有时日,别处得来,感谢某无名英雄的整理(欢迎随时前来认领)。&br&&i&&b&(阅前必知:以下回答&/b&&/i&&i&&b&不属正统及专业心理学范畴,请知友批判性阅读,勿喷。)&/b&&/i&&br&&br&&b&“&u&日常生活&/u&中最常用到的35种心理效应”:&/b&&br&&b&1.瓦拉赫效应&/b&&br&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br&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br&--------------------------------------------------------------------------------------------------------------------------------------&br&&b&2.门坎效应&/b&&br&
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 1966 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br&--------------------------------------------------------------------------------------------------------------------------------------&br&&b&3.共生效应 &/b&&br&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 1901 年至 1982 年先后出现了 25 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br&--------------------------------------------------------------------------------------------------------------------------------------&br&&b&4.刻板效应 &/b&&br&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br&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致产生颓废情绪。
&br&--------------------------------------------------------------------------------------------------------------------------------------&br&&b&5.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具体说,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决策中收集正确的情报加以分析而言,这种效应是不利的。无论第一印象是好或是坏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分析。 &br&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往往比较偏颇。如果在招聘考试和考察员工绩效时,只凭第一印象,就会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 &br&
首因效应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貌取人。对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应聘者容易赢得主考官的好感;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因此在选拔人才时,既要听其言、观其貌,还要察其行、考其绩。 &br&--------------------------------------------------------------------------------------------------------------------------------------&br&&b&6.近因效应&/b&&br&
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br&--------------------------------------------------------------------------------------------------------------------------------------&br&&b&7.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b&&br&
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晕轮”,这都会干扰对信息的评价,要克服晕轮效应就必须坚持客观,不掺杂主观成分。 &br&--------------------------------------------------------------------------------------------------------------------------------------&br&&b&8.蝴蝶效应 &/b&&br&
1960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演变,原本是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心理情绪也是如此,有一组漫画显示,一个人在单位被领导训了一顿,心里很恼火,回家冲妻子发起了脾气,妻子无来由地被训,也很生气,就摔门而去。走在街上,一条宠物狗拦住了去路,“汪汪”狂吠,妻子更生气啦,就一脚踢过去,小狗受到踢打,狂奔路过一个老人面前,把老人吓了一跳。正巧这位老人有心脏病,被突然冲出的小狗一吓,当场心脏病发作,不治身亡。 &br&
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导致的巨大反差,她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动翅膀,它煽动起来的小小漩涡与其他气流汇合,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 &br&--------------------------------------------------------------------------------------------------------------------------------------&br&&b&9.罗森塔尔效应 &/b&&br&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 3 名学生共 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 18 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 18 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br&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
&br&--------------------------------------------------------------------------------------------------------------------------------------&br&&b&10.贝尔效应 &/b&&br&布道家兼学者贝尔的天赋极高,曾经不止一个人预计说,如果他毕业后进行晶体和生物化学的研究,一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是,贝尔却心甘情愿地走了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br&贝尔效应的启示:想着成功,成功的景象就会在内心形成;有了成功的信心,成功就有了一半把握。所以成功其实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难,他有时需要的仅仅是你的勇气,这正是一般人所缺乏的!&br&参考:&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3Fzh%3Dzh-tw%26lid%3D18872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貝爾效應-中文百科在線&/a&&br&--------------------------------------------------------------------------------------------------------------------------------------&br&&b&11.鲶鱼效应 &/b&&br&
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 &br&
运用鲶鱼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目前,一些机关单位实行的公开招考和竞争上岗,就是很好的典型。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 &br& --------------------------------------------------------------------------------------------------------------------------------------&br&&b&12.海潮效应 &/b&&br&
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潮。此乃海潮效应。人才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也是这样。社会需要人才,时代呼唤人才,人才便应运而生。对于一个单位来说,要通过调节对人才的待遇,以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从而加大本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现在很多知名企业都提出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br& --------------------------------------------------------------------------------------------------------------------------------------&br&&b&13.名片效应&/b&&br&
有一位求职青年,应聘几家单位都被拒之门外,感到十分沮丧。最后,他又抱着一线希望到一家公司应聘,在此之前,他先打听该公司老总的历史,通过了解,他发现这个公司老总以前也有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于是他如获珍宝,在应聘时,他就与老总畅谈自己的求职经理,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果然,这一席话博得了老总的赏识和同情,最终他被录用为业务经理。这就是所谓的&i&名片效应&/i&。也即两个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 &br&
恰当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但要使&
心理名片&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善于捕捉对方的信息,把握真实的态度,寻找其积极的、你可以接受的观点,&制作&一张有效的&心理名片&。其次,寻找时机,恰到好处地向对方&出示&你的&心理名片&,这样,你就可以达到目标。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对于人际交往记忆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br& --------------------------------------------------------------------------------------------------------------------------------------&br&&b&14.异性效应 &/b&&br&
李女士是某公司公关部经理。她联系颇广,出师必胜,为公司立下赫赫战功。公司的原料奇缺,材料科的同志四处奔走,却连连碰壁,而李女士外出联系,不久问题便迎刃而解。公司资金周转严重失灵,急需贷款,急得总经理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又是李女士风尘仆仆,周旋于银行之间,竟获得贷款上百万元。李女士因此备受领导器重,工资、奖金一加再加。有人试图总结李女士成功的秘诀,发现她除了具有清醒的头脑,敏捷的口才,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接物待人灵活之外,和她端庄的容貌、娴雅的仪表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男营业员接待女顾客,一般要比接待男顾客热情些。上述李女士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如今的社会还是一个男性占很大优势的社会,外出办事多数要和男性打交道,由女性出面较为顺利,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谓“异性效应&。&br&这种现象是建立在&b&异性相吸&/b&引的基础上的。人们一般对异性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外表讨人喜欢、言谈举止得体的异性感兴趣,这点女性也不例外,只不过不如男性对女性那么明显。有时为了引起异性注意,男性还特别喜欢在女性面前表现自己,这也是&异性效应&在起作用。&br&不过&异性效应&不能滥用。女性外表漂亮,讨人喜欢,如果再加上交往得当,在异性面前办事容易,这是正常的;反之,若为达到某一目的,用色相去引诱别人那就不道德了。男性对异性,尤其是年轻漂亮的异性热情些,客气些也无可非议,但把异性当作刺激,想入非非,让人感到&色迷迷&的,就超过限度了,因此,与异性接触要把握&度&。 &br& --------------------------------------------------------------------------------------------------------------------------------------&br&&b&15.责任分散效应 &/b&&br&
1964 年 3 月 13 日夜 3 时 20 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喊叫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 38 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时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b&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b&。 &br&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br& --------------------------------------------------------------------------------------------------------------------------------------&br&&b&16.詹森效应 &/b&&br&
有一名运动员叫詹森,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名列前茅、实力雄厚&与&赛场失误&共生的惟一解释只能是心理素质问题,主要原因是得失心过重和自信心不足。有些人平时&战绩累累&,卓然出众,众星捧月,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加之赛场的特殊性,社会、国家、家庭等各方面寄予的厚望,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剧,心理包袱过重,如此强烈的心理得失困扰自己,怎么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呢!?另外,自信心缺乏会导致产生怯场心理,束缚了自己潜能的发挥。
如何走出&詹森效应&的怪圈呢?&br&首先,要认清&赛场&的目的,克服恐惧感,赛场并不可怕,只是比平常正规一些而已。&br&其次,要平心静气地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不贪求成功,只求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赛场是高层次水平的较量,同时也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树立自信心,一份耕耘必定有一份收获。&br& --------------------------------------------------------------------------------------------------------------------------------------&br&&b&17.“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b&&br&
“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努力去做而得不到的东西就说是“酸”的,是不好的,这种方法可以缓解我们的一些压力。比如:别人有一样好东西,我没有,我很想要,但实际上我不可能得到。这时不妨利用“酸葡萄”心理,在心中努力找到那样东西不好的地方,说那样东西的“坏话”,克服自己不合理的需求。 &br&
“甜柠檬”心理认为自己的柠檬就是甜的,“甜柠檬”是指自己所有而摆脱不掉的东西就是好的,要学会接纳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千万不要轻易说自己这不好,那不如人,不妨试试“甜柠檬”心理学会接纳自己,逐渐增强自信。&br&--------------------------------------------------------------------------------------------------------------------------------------&br&&b&18.“南风效应” &/b&&br&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br& “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比如:有些同学与大家在一起时很凶很要强,一次、两次可能因为你很凶,要了别人强,占了上风,但不久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失去了朋友。我们可以还看到,在与别人发生矛盾,各不相让,到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想想如果学学“南风”两人平心静气地好好谈谈,结果是否会好许多呢? &br& --------------------------------------------------------------------------------------------------------------------------------------&br&&b&19.巴纳姆效应
朋友一次问我世界上什么事最难。我说挣钱最难,他摇头。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摇头。我说我放弃,你告诉我吧。他神秘兮兮地说是认识你自己。的确,那些富于思想的哲学家们也都这么说。&br&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br&
然而,即便如此,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 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br&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强。 &br&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br&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br&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张海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