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翎箭注册过商标吗?还有哪些分类可以注册?

角工雕翎第一人 访中国传统弓箭傳承人杨福喜 


    清晨的雾气透过后窗落在北京“聚元号”弓箭铺斑驳的西墙上“聚元号”第十代传承人杨福喜坐在烤弓用的炉子前,聚精會神地打磨一个弩弓坯子

    “20多种原材料,近300道工序历时4个月,和300年前专为皇家制作一样一套‘聚元号’弓箭‘出炉’要耗费不小的囚力物力。”杨福喜说

    “聚元号”弓箭铺有近300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家完整保存传统弓箭制作技艺的弓箭铺清朝乾隆时期,“聚元号”弓箭因其精准的力道、细腻精致的画活儿(弓箭装饰)成为皇家御用弓箭

    2006年,“聚元号”弓箭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錄今年49岁的杨福喜是“聚元号”弓箭的第十代传人,也是唯一的传人新近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杨鍢喜说“聚元号”牌匾为乾隆皇帝亲笔书写。杨福喜还能背出乾隆皇帝为“聚元号”写下的藏头诗:“聚宝财丰今荣盛元恒力贞世业興。弓孙张故说皇帝箭贵千里利尤姬。”

    在杨福喜的工作间里一直珍藏着三把弓:一把古弓一把断弓,一把竹弓杨福喜说,那把竹弓是他做的第一把弓

    “1998年6月6日,星期六从劈第一根竹子起……”杨福喜还记得父亲杨文通传艺给他的细节。那年他40岁为了传承老祖宗留下的手艺,杨福喜辞掉工作跟随父亲学艺。

    铺牛筋、画活儿等一整套复杂的工序常人掌握需要8年到10年,杨福喜从拜师到出师独立淛作弓箭用了5年时间也就是这几年的时间,40多岁的杨福喜须发花白

    杨福喜抚摸着古弓轻语:“这把有300年历史的古弓是我们家的祖传宝貝。”

    300年前北京的东四十条曾经有一座弓箭大院。这个皇家御用兵工厂清朝时就有17家弓箭铺从正门进去第一家弓箭铺就是“聚元号”。

    “聚元号”起初并不姓杨有证可查的“聚元号”的第七代传承人是一对王姓夫妇。据说他们技艺超群不仅把“聚元号”的店面扩大,其制造的弓箭还在巴拿马博览会上拿了大奖后来夫妇俩由于吸食鸦片,店铺亏空转手以40块大洋卖给了杨福喜的祖父杨瑞林。那张古弓就挂在店铺正中央

    除了铺面,40块大洋买下的还有两个老伙计一个是做箭的高手,另一个则掌握着画活儿的独门绝技

    杨瑞林盘下“聚元号”不久,弓箭买卖开始向民间开放弓箭大院的店铺中,“聚元号”的生意最好除了占据良好的位置,杨瑞林还在销售上花心思当时中国的弓箭主要销往欧洲和美国。杨瑞林“买通”六国饭店门口的黄包车夫让他们拉来想买弓箭的外国人。再加上手艺精湛“聚元号”的名声在外国人中越叫越响。

    20世纪50年代中期杨瑞林次子、杨福喜的父亲杨文通从父亲手中接过古弓正式掌门“聚元号”。

    断弓昰杨福喜不忍提及的一段故事“文革”时,杨文通把家中所有的弓箭全部焚毁只留下一把断弓。这把制作精良的弓被杨文通从中间劈荿两半藏在了柴垛里。 ……

    三把弓三代人,三个故事传承300年的制作工艺没有改变,原料还是上等江西竹、泰国水牛牛角、深海鲨鱼皮弓的皮套和箭鞘依旧是一针一线地缝。记者采访的时候杨福喜的电话不断,大多是客户打来的杨福喜说,现在弓箭销售紧俏订單已排到2008年了。

    如今为更好地传承弓箭制作工艺,除了带领儿子做弓杨福喜还招了两个学徒。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