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发生时间在什么环境下最容易发生?

 上传我的文档
 上传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13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浅析北方地区玉米病虫害的防治
下载积分:2950
内容提示:浅析北方地区玉米病虫害的防治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7:11:0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95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浅析北方地区玉米病虫害的防治
关注微信公众号玉米钻心虫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其幼虫蛀入主茎或者果穗内,能使玉米主茎折断,造成玉米营养供应不良,授粉不良,致使玉米减产降质量。每年可造成产量损失5-15%。
玉米钻心虫,以幼虫为害。幼虫发育到四至五龄,开始向下转移,蛀入茎秆或雌穗。为害心叶时,展开后会出现整齐的排孔;为害茎秆时,造成折秆、倒伏或上部发红;蛀雌穗时,影响灌浆。成虫土黄色,体长12-15毫米,前后翅均横贯2条明显的浅褐色波状纹,其间有大小两块暗斑。
玉米螟的危害,主要是因为叶片被幼虫咬食后,会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玉米螟的成虫,大约长13-15mm,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存,如果该年雨水较多,玉米螟的发生就会越多,同理,干燥、气温高的年份,发生就会减少。
玉米钻心虫的防治时期:
为夺取玉米的丰产丰收,可采取两项措施防治:
一是心叶期防治,这是前期防治玉米钻心虫第一代的最佳时期。
二是穗期防治,雌穗灌浆中后期防治钻心虫咬粒。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谈玉米螟的防治防法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又名玉米钻心虫,是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危害性较大,在作物中主要为害玉米、高梁、谷子,也可为害棉花、豆类、辣椒等。主要以幼虫蛀茎为害,被害植株的茎秆组织遭受破坏,影响养分的输送,使玉米、高粱、谷子等穗部发育不全而减产。 中国论文网 /8/view-4739464.htm  一、生活史及习性   1.生活史   玉米螟 1年发生3代,最后以老熟幼虫在寄主的秸秆、穗轴或根茬里越冬,以玉米秸秆中越冬虫量最大。在同一地区,由于越冬场所的不同和玉米螟幼虫期取食为害寄主种类的不同及同一寄主的不同部位营养的差异,影响其化蛹、羽化及生长发育而不整齐,因而在一个地区越冬发蛾期可长达1个多月之久,所以常会出现世代重叠现象。   2.习性   成虫通常在夜间羽化,白天潜伏在茂密作物和杂草丛中。在高温多湿的夜晚最适宜蛾子的活动,蛾子有趋光性和趋食甜酸物质的习性;幼虫具有趋糖、趋湿、背光等习性,因此幼虫在玉米不同生育期都要选择当时相对含糖量高、湿度大、便于隐藏的部位定居。幼虫还具有趋触习性,3龄前潜藏,4龄后钻蛀,老熟后在为害部位附近化蛹。   二、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越冬基数   越冬基数的大小是影响翌年第1代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越冬基数(冬前虫量)大,越冬后成活率高,则容易造成第1代发生严重。虫源基数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寄主作物的面积,生长期的防治情况,寄主秸秆的利用和冬季处理,以及越冬期间气候和生物因素导致越冬幼虫的死亡程度等。   2.气候条件   玉米螟各虫态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5-30℃,相对湿度为 60%以上,干旱环境成虫寿命短,产卵量少,并且不利于卵的孵化和幼虫成活;温差大于12℃时,对玉米螟的发生也极不利,在成虫羽化和卵孵化盛期遇暴雨,则可引起虫口大量死亡而减轻发生程度。   3.米品种的抗虫性   在玉米植株中,不同品系中抗虫素含量不同,同一品系随生育期后延而含量降低,所以不同品系玉米抗螟性不同,其受害程度也不同。   三、预测预报   1.越冬幼虫基数调查   在秋后及来年春季化蛹前,各调查1次,选取春、夏玉米、高粱秸秆和玉米穗轴各两堆,随机取样调查,每堆剖查不少于100株,检查出的总虫数不少于20头,根据越冬虫口密度、越冬死亡率及当地秸秆贮存数量,推算越冬基数,预测当年可能发生的程度。   2.以玉米生育期作为防治时期的标准   到玉米心叶末期幼虫都集中在喇叭口内,这时施药方便,杀虫效果好,是最可靠最简单的方法。玉米心叶末期的确定是:当还差2-3片叶抽雄时,即为心叶末期(用手捏到穗苞,但从喇叭口顶上向下看,还看不到一点雄穗包的痕迹。这就是心叶末期)。穗期防治以抽丝盛期(抽丝株达60%时)用药为宜。   3.防治次数的确定   一般年份在心叶末期,花叶(即心叶被咬成排孔的植株)株率达10%时;集中防治1次,如在发生严重年份可防治2次。穗期时,当虫穗率达10%或百穗花丝有虫50头(一般在抽丝盛期)时防治1次;如果虫穗率超过30%,则除了在抽丝盛期防治1次外,6-8天后还需再防治1次。   四、防治方法   防治玉米螟要贯彻综合防治的方针,当前应以田间化学防治为主,重点抓玉米心叶末期颗粒剂治螟。不同地区可结合选育抗螟高产品种,秸秆利用,因地制宜处理越冬寄主.以压低螟虫基数。   1.农业防治   积极选育和引进抗螟高产品种,压低越冬基数,减少虫源,减轻第1代的发生程度,设置诱集田,根据玉米螟雌蛾产卵有选择高大茂密丰产田的习性,对早播的部分春玉米加强肥水管理,以吸引雌蛾大量产卵,可大大减少用药剂防治面积。   2.药剂防治   由于玉米螟属钻蛀性害虫,掌握施药适期特别重要,必须做到在幼虫蛀人茎秆和雌穗之前消灭幼虫。   (1)玉米心叶期防治   以心叶末期在喇叭口内投施颗粒剂效果最好,常用的颗粒剂有:1%的1605颗粒剂(以50%1605乳油500毫升加水5千克稀释后拌入已过筛的煤渣25千克中晾干后制成),每株1.5-2克,每亩25千克左右,防效在90%以上;1%辛硫磷颗粒剂(配制方法同1605)。   (2)玉米穗期防治   在玉米抽丝盛期,利用上述颗粒剂施人玉米的“一顶四腋”(即雌穗顶端花丝基部,穗上2个叶腋,穗下1个叶腋和雌穗着生节的叶腋)。重点是保护雌穗,用药量应比心叶期适当增大,对穗期螟害有一定防效。   (作者单位:150700 黑龙江省延寿县玉河乡农技推广站)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周排名:
周边地区推荐:
玉米又出事!全国一代玉米螟预计发生约1.4亿亩
日 12:45:21
今年玉米出了好多事,取消临储,春玉米种植面积也有所下降。但是,请注意,玉米又出事了!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预计,全国一代玉米螟发生将约有1.4亿亩。偏重发生区域在东北西部、新疆北部、黄淮海局部地方,华北、东北及黄淮海其他地区中等发生,其他地区多为偏轻发生。[li]天气对部分地区一代玉米螟&助力&[/li]目前东北和华北春玉米多处于苗期,黄淮和江淮地区进入喇叭口期,西南地区为拔节期,江南、华南处于抽雄至灌浆期,玉米生育期接近常年,大部主产区春玉米长势良好。但是,预计6月中旬至7月末,西南、江淮、黄淮、西北、华北、东北将陆续进入一代幼虫为害盛期。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东北地区北部较常年偏早1-2天,东北地区南部较常年偏晚2-4天,其他各地区与常年接近或者早晚在5天以内。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和预测,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东北和华北北部、江淮等地降水偏多。未来20天(6月中下旬),预计东北、华北、江淮、江汉、西南地区东部和新疆北部等地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3-7成,容易出现玉米螟为害;而黄淮海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情况偏轻发生。[li]玉米螟,怎么识别?[/li]又叫钻心虫,挖心虫,玉米髓虫等。1.形态特征雄蛾:体长10~14毫米,翅展20~26毫米,黄褐色。前翅内横线波状,外横线锯齿状,两横线之间有两个深褐色斑,外横线与外缘线之间有一褐色宽带。后翅亦有两条褐色横线,当翅展开时,与前翅的内、外横线正好相接。雌蛾:色淡黄,没有雄蛾的颜色鲜艳,内、外横线及斑纹不明显。卵:扁椭圆形,一般20~60粒在一起,鱼鳞状排列,卵块不规则或者呈带状,两端稍尖,卵粒间重迭部分较多。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头部及前胸背板黑褐色,有光泽。背线细而明显,暗褐色。中、后胸背面有4个毛片,腹部第1~8节的背面每节有2排近圆形毛片,前排4个较大,后排两个较小。腹足趾钩3序缺环。2.危害特点在玉米心叶期,叶片被害初期为半透明斑或蛀孔,叶片展开后为整齐的排孔;孕穗期,幼虫集中危害穗苞内的雄穗,当雄穗抽出后,幼虫开始蛀食雄穗柄和雌穗以上的茎秆,造成雄穗及上部茎秆折断。雌穗膨大或者在开始抽丝时,初孵幼虫集中在花丝内危害,大龄幼虫蛀入雌穗着生节及其附近茎节,蛀孔口有大量虫粪排出。雌穗被害,幼虫常常先在花丝顶端取食,然后蛀入穗中,取食穗轴和籽粒,被害部位有大量虫粪堆集。3.生活习性通常以老熟幼虫在玉米茎秆、穗轴内或高粱、向日葵的秸秆中越冬。成虫夜间活动,,幼虫孵出后,先聚集在一起,然后在植株幼嫩部分爬行,开始危害。初孵幼虫,能吐丝下垂,借风力飘迁邻株,形成转株危害。玉米螟适合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育,夏季气温较高,天敌寄生量少,有利于玉米螟的繁殖,危害较重;卵期干旱,玉米叶片卷曲,卵块易从叶背面脱落而死亡,危害也较轻。[li]虫害发生的因素[/li](1)虫口基数上一代虫口基数的多少,是影响玉米螟为害轻重的重要因素。虫口基数大,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往往造成严重的为害。(2)温湿度玉米螟适于高温高湿条件下生长发育。各个虫态生长发育的适温为16-30℃,相对湿度60%以上。玉米螟主要发生在6-9月,温度适宜。因此,玉米螟发生数量的变动,决定于湿度和雨水。(3)玉米品种品种不同,玉米螟的种群数量和玉米受害程度均不相同。由于玉米组织形态不同,可避免成虫产卵而减轻螟害,如叶面茎秆上的毛长而密,则螟害很轻。可以选用抗虫品种:如四单8号、丹玉13等。(4)天敌玉米螟的天敌种类很多,但对玉米螟抑制作用较大的是赤眼蜂。赤眼蜂寄生于玉米螟卵中,使卵不能正常孵化,或孵化的幼虫不能正常生长,对压低螟虫为害,能起一定的作用。[li]咋防治?很重要![/li]1.农业防治处理越冬寄主秸杆,压低虫口基数,对玉米的秸秆、穗轴、苞叶等进行粉碎或堆沤等处理,杀死其中的越冬幼虫;尽量压低春播玉米的播种面积,减轻夏玉米的受害程度。玉米打苞抽穗期,幼虫大多集中在雄穗苞上危害,隔行人工出去2/3的雄穗,可杀灭其中的幼虫。2.物理防治(1)每10~15亩设置一盏诱虫灯,在成虫发生期晚上开灯诱杀成虫;或者利用雌性信息素诱芯诱杀雄虫,每亩1~2个诱芯。(2)赤眼蜂在消灭玉米螟方面有很显著的作用,并且成本低。在玉米螟产卵的始期、盛期末期分别放蜂,每666.7平方米放蜂1万-3万个,设2-4个放蜂点。用玉米叶把卵卡卷起来,卵卡高度距地面1米为宜。3.化学防治(1)掌握好两个关键时期一是穗期,防治方法主要是撒颗粒剂。一是心叶末期。可用0.5%的锌硫磷颗粒剂或2.5%西维因颗粒,3.6%杀虫双颗粒剂等,或者将每克含分生孢子50~100亿的白僵菌粉0.5公斤拌炉渣颗粒5公斤制成颗粒剂,苏云金杆菌颗粒剂,每株2克。最好于早上露水干后,将颗粒剂集中撒在心叶里,并晃动叶片,使颗粒剂滚落于心叶底部。 (2)当虫穗率达到10%或白穗花丝有虫50头以上时,在抽丝盛期防治一次,若抽穗率超过30%,第一次施药后6~8天再施一次。将颗粒剂撒在&四腋一顶&上,即雌穗着生节的叶腋、其上部2片叶和下部1片叶的叶腋、雌穗顶的花丝上。此时施颗粒剂应在露水未干时进行。或者将50%敌敌畏乳剂800倍液、50%的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喷洒在&四腋一顶&处。(3)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或5.5%甲维盐氟铃脲乳油30毫升/亩喷雾防治。22%噻虫高氟微囊悬浮-悬浮剂(方向盘),亩用10~20克,茎叶喷雾。(4)可用微生物农药杀螟杆菌、白僵菌等。施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灌心叶,用每克含孢子100亿以上的菌粉1千克加水升,灌注心叶。另一种方式是配制成菌土或颗粒剂,菌土一般用1千克杀螟杆菌加细土或护灰100-3000克。颗粒剂一般配成20倍左右(白僵菌粉1千克与20千克炉渣颗粒混拌即成),每株施2克左右。(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丰收邦专注植保技术服务与普及,解读行业热点,传播农资干货,是一个经验分享、即时互动的交流平台。想了解更多干货,请关注【丰收邦微信公众号fengshoubang】长按可复制哦~
已有0人表态,我们需要你的态度
正在上传图片....84%
村内最热文章
全国最新文章
村内热门相册咨询QQ:
>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14:45 来源:期刊 点击: 次
摘 要:玉米是我国粮食安全生产与储备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玉米的种植却一直受到病虫害的困扰,对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题目。基于此,对玉米各种常见的病虫害,如玉米铁甲虫、玉米螟、玉米纹枯病以及玉米大小斑病进行观察记录,用实验手段对这些病虫害进行研究,以获得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玉米; 病虫害; 防治措施
  玉米关系着我国未来粮食的安全,对我国粮食储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保证玉米的高产能够推动我国粮食产量的稳定。因此,增加玉米的产量与提高玉米的品质,预防病虫害对玉米的为害是必要的。立足于玉米常见病虫害的生长习性,进行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探讨,为增加玉米产量,提高玉米质量寻找科学依据。
  1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生长习性
  种植玉米时期,常见的病虫害包括玉米铁甲虫、玉米螟、玉米纹枯病以及玉米大小斑病,这些病虫害有分频发时期。
  玉米铁甲虫的虫害大多数1 a只发生1次,但危害巨大,所以说铁甲虫是危害玉米产量的主要虫害之一。铁甲虫有较为坚固的外壳,成虫的体长一般在5~6
cm,为一年生的害虫,部分特殊的地区1
a可以产2代。由于一些地方的气候条件为玉米铁甲虫的越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这些区域的铁甲虫虫害相对严重。一般受害,玉米叶片被食成枯斑与绿色相间的花纹,俗称“穿花衣”,产量损失20%~50%。玉米铁甲幼虫潜入叶内取食叶肉,仅剩上、下两层表皮,叶片干枯死亡;成虫取食叶肉现白色纵条纹,严重受害,一张叶片上有虫数十头,玉米叶片被食成一片枯白,俗称“穿白衣”,造成大量叶片枯死,产量损失惨重甚至颗粒无收。铁甲虫一般在春季开始活动,在4月上中旬进入产卵期,卵期一般为6~7
d,而后就会进入化蛹的时期,化蛹时期过后,幼虫的数量大量的增加,幼虫需要通过咬食叶肉进行生长,这也是虫害最严重的时期。5月化蛹6月成虫羽化。此外,铁甲虫比较喜欢干燥的天气,连续的降雨天气会对铁甲虫的繁殖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3-4月铁甲虫活动较为频繁,6-7月的雨季铁甲虫的活动比较少,到10月铁甲虫会到处寻找食物准备过冬,所以10月是铁甲虫活动的高峰期。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对玉米各个部位都有着巨大的危害,使玉米丧失部分的能力,降低玉米的产量。成年的玉米螟身长约为11
mm,颜色主要是黄褐色,主要是在夏季会大量的出现。玉米螟的初龄幼虫会啃食玉米的嫩叶,造成花叶的排孔现象,3龄幼虫则会进入玉米的茎秆,破坏花苞组织、雄穗与雌穗,阻碍玉米营养及水分的输导,让玉米长势衰弱,茎秆容易折断,影响玉米结实。广西某地区玉米螟的危害程度达到了1(2)级,属于偏轻,危害的面积为20.00
hm2,其频发时节为5月中旬-6月下旬,局部有虫源导致了玉米螟发生,这些玉米螟在当地被种植玉米的农户忽视,导致很少有农民去防治。
  玉米纹枯病主要是由称立枯丝核菌、称禾谷丝核菌中的CAG-3、CAG-6、CAG-8、CAG-9、CAG-10等菌丝融合群引起,对玉米的致病性强。这些病菌会在立春时节侵入玉米的表皮组织,当玉米播种的密度过大、施氨过多、环境湿度大以及连阴雨天气的时候,这些病菌就会很容易的侵入玉米,并且快速的繁殖生长。在玉米性器官形成至灌浆充实期这段时期易发生玉米纹枯病。广西地区的玉米纹枯病发生程度是中等偏轻,危害的玉米田地面积有33.33
hm2,频繁发生的时段为5月中旬-6月下旬,当地消灭菌源不彻底,增加了当地玉米纹枯病的危害程度。
  玉米大小斑病主要是由子囊菌门毛球腔菌属、突脐蠕孢属、子囊菌门旋孢腔菌属、双极蠕孢属等引起。玉米大小斑病在高温高湿,时晴时雨的环境下最易发生,其发病症状主要为页面出现紫红色斑点,周围有黄褐色斑圈。大小斑病危害玉米的叶子、叶鞘、苞叶、果穗和籽粒,会引起玉米的严重减产[1]。
  2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对玉米铁甲虫的防治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农业防治,使用针对性的高效低毒的无公害农药。防治成虫越冬成虫可减少田间产卵量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药剂防治可每亩选用40%氰戊菊酯12
mL对水50~60
kg喷雾,或其他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按要求配制喷杀。人工捕杀成虫可在晴天上午露水未干前或阴天要连续几天在玉米地捕捉成虫,并集中处理。防治时间应在成虫尚未产卵前进行,一般在4月底前。由于成虫具有迁飞性,在防治成虫时,要进行区域联防,统一时间、统一药剂、连片防治,才能提高效果。防治幼虫(卵)在玉米铁甲虫卵粒孵化率达15%左右时是最佳防治时期,每亩用25%杀虫双水剂200
mL加40%氰戊菊酯10 mL对水50~60
kg喷雾,可兼防成虫。用药时间第一次在5月上旬,主要防治早玉米;第二次用在5月20日前后。割叶消除残虫主要是在前中期防治效果不佳,残虫量大时采取的措施,玉米铁甲虫幼虫在叶片内化蛹尚未羽化前进行,一般在6月上中旬。用镰刀割除叶片上有虫部分,注意保留绿色健部和健叶,割下来的有虫残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玉米螟发生规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