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除去农民工实名制意义以外 还有多少真正意义上会种地的农民

建国以来之人口流动,规模巨大,纷繁复杂。政治、经济、社会气候风云变幻之际,也是人口流动奔涌不息之时,千万人命运跌宕于江湖。此专题选取十个最具代表性流动群体,试图呈现历史大潮中的个体命运,藉以管窥时代变迁,梳理中国六十年之发展脉络。
本是农民,奈何进城为工
    【农民工潮:1991-至今】
  导 语:中国高歌猛进的城市化背后,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潮,主体就是农民工。这里无法清晰勾勒数亿人的迁徙图景,惟有个体形象挥之不去:有珠三角的女工、遍布全国的外地的哥、铸造鸟巢奇迹的建筑工人、奇迹生还的矿工,还有开胸验肺的疼痛,打工诗人的吟唱,农民工代表的呼声……
历史上,中国农民除非迫不得已,是不愿意离开故土的,如今“离土又离乡”,并不轻松。他们大多往较发达的南方东部城市,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经济圈都市流动。他们遵守“肚皮规律”:哪里能吃得饱就上哪里去,哪里能吃得好就上哪里去。推荐阅读:[][]
流向&&& 富裕地区出来的为经商;中等地区出来为打工;极落后地区则出不来
衡量某省穷富有个相对简单的标准:看它主要是农民工输出地还是接收地。中国几大农民工来源地,如河南、安徽、四川、湖南、江西等,都是相对贫穷的省份;而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这些沿海发达省份的农民,如果离家打工,也大多会在本省大城市,即使去外省,也大多是经商。区域分布特点:北京的外来人口中,来自河北、东北、山东、安徽、湖北的比较多;广东的外来人口中,更多的来自四川、江西、湖南、湖北;上海的外来人口中,比较多的来自安徽、苏北、江西、湖北。
其中一半人去了珠三角,开小吃店、倒卖票证、蹬三轮车、卖菜、捡破烂、拆迁、耍把戏、弹棉花、爆苞米花、补鞋等,更多则进工厂…[]
河南人遍布国内31省份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有35个劳务品牌:长垣厨师、新乡防腐、安阳建筑、信阳保姆、遂平家政、少林保安…[]
迁徙&&& 如果没有千万民工像候鸟一样经年在城乡间迁徙,便没有春运
  中国农民向城市寻求就业和迁移与外国有两点不同:一、国外农民迁移主要是为了就业,而中国农民不仅为了就业而且为了进城,因为城乡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二、国外就业和迁移是一个同步过程,而中国是两个过程,只有一部分进城就业的人可以真正实现迁移,因为城乡分治的户籍政策。[
农民工主要聚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部分人得从并不体面的体力劳动开始――但也绝对是这个城市不可或缺的岗位。这其中,珠三角70%的外来农民工是产业工人。长三角的外来人口,大约20%从事服务业。北京从事服务业外来人口最多,占60%,包括低端和高端的服务业。…[]
收入&&& 现阶段农民工月平均工资水平在1400元左右
  人保部称,近几年农民工就业的工资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相应的缩减了一部分的工资水平,但是总体上农民工工资的水平没有降低很多,据统计,现在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水平在1400块钱左右…[][] 延伸阅读>>>[]
为了证明自己得上了职业病尘肺,河南新密农民张海超到医院切开了胸膛。为省钱开胸之前未用止痛泵…[]
女,重庆云阳县龙泉村农妇,2003年因向总理说一句实话引发“讨薪风暴”,成年度经济人物,成名后依然一心养猪,如今已是养猪大户…[]
消费&&& 老一辈,九成人把钱统统寄回家;新一代,七成人工资花在吃穿玩
  随着农民工支配资金逐步提高,进城农民工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消费能力也正在逐步加强,正在成为城市中很重要的消费者群体,但个体消费能力依然有限,消费模式与城里人、农民等群体也不一样,例如有关研究显示,农民工是消费辣酱的主要群体。在两代人的消费差别上,老一辈农民工九成人把钱统统寄回家,新一代中的七成人工资花在吃穿玩…[][] 样本>>>[]
作家阎连科:就乡村而言,农民本是两条腿踏在大地上的。但这30年以来,他只有一条腿与大地连着,另一条腿不知道落到哪里去。他试图落到城市,但能不能落、城市让不让你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找出答案。我们今天说农民工问题、经济危机,都与这条腿无法落地有关。甚至有时还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又把你这条腿赶回去了。这时你发现,农村也不是那么轻易能退回去的。[][]
返乡&&& “出门打了5年工,让我再也做不成农民啦!”
   国家统计局调查称:农民工返乡面临三大问题:一是无地可种,二是就业机会少,三是缺乏技术,导致不少失业农民工徘徊在城乡边缘。“出门打了5年工,让我再也做不成农民啦。”李敏站在成都市人才服务中心的大楼前说,“一方面是不会种地了,另一方面是习惯了热闹的城市生活”…[][]
2005年前后,她的经历像是一场梦。之前,她在城市的垃圾堆上艰难求生,在小山村里寂寞读书;之后,她成了全国留守儿童楷模…[]
饭菜都是一样的,一锅米饭,一锅素白菜,偶尔里面会有洋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孩子们从不挑食,一会就吃得干干净净…[]
留守&&& 农民工进城谋生背后:留守儿童像荒草一样生长
  据全国妇联统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占全部农村儿童28.29%。14周岁以下有4000多万。2008年的专项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有55%和祖辈或其他人一起生活,由于缺少父母亲情呵护与亲自交流,对情感和社会性发展都会有影响。而对那些不得不外出打工的父母来说,有一首流行歌唱出了他们的心声:“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留下来陪你每个春夏秋冬”…[][]
他们无处不在:你去餐馆吃饭,你在发廊剪发,你去小摊购物,你在街头拦车,你途经建筑工地,你走过天桥地道,你都会遇到操各地口音的“乡下人”。他们叫卖的货物,或是靠自己肩挑背扛,或是靠三轮车。他们没有城市户口,甚至没有办理暂住证,但他们却在为自己和家人更好的前途、为城市市民的生活方便、甚至为中国的GDP做贡献――尽管他们的贡献没有被计入官方的GDP数字之中。二十年来,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外地人来这里淘金,加上中国人的老乡情结,于是就形成来自同一个地区的人聚集在一起的“城中村”。比如北京的“浙江村”、 “河南村”、“安徽村”、“新疆村”等等。…推荐阅读:[][]
融城&&& 农民工融城调查:想留在深圳擦一辈子鞋
  自改革开放以来,到城市淘金的农民工已历三代。调查显示,三代农民工表现出不尽相同的利益诉求。致力于赚钱后回乡建房的第一代农民工不怕出力,但希望“劳动强度不要太大”;7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渴望在城市中“拥有家的感觉”;而80后出生的最新一代农民工则要求“彻底离开农村和真正融入城市”…[][]
1999年到2000年,学校承诺月薪八百;2000年到2003年,上厕所太久也会睡着;年;只有我找不到工作 哪有老板招不到人…[]
自春节前全家离开上海后,她就再也没有回去。几乎一夜间,章钰婷突然发现自己从一个上海人变成了乡下孩子。这样的孩子并非个案…[]
漂泊&&& 农民工二代:与乡村渐行渐远的城市过客
  新一代农民工少了与农村的血脉联系以及对农村作为自己归宿的认同,多了对融入城市的渴求和能力。这同时也令这一代人的境遇更加尴尬:退回农村,他们做不了合格的农民;融入城市,他们很难逾越横亘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墙。要千方百计做到让农民工二代或在城市安身立命,或在城乡间来去自如,要继续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舍此别无他途…[][][]
印度人把涌入城里打工的农民称作移民工,中国人对进城农民的称呼有一套自以为是的进化:盲流、捞佬、民工、打工仔、农民工、外来工、外来务工人员、新市民。城里人与农民工互相依存又格格不入,一起生活但又不同待遇。城里人看农民工,也就是近在咫尺,又盲人摸象…[]
户籍&&& 户籍制度人为地分出了城里城外,城乡二元格局一时难破
  农民是谁?是务农者、进城务工人员、打工族、民工、农民工、第三产业服务者、保姆、农贸市场供应商、小商贩、劳动力市场散工、装修工、走鬼、送外卖与快递。在城市循环体中,他们是城市的一部分,进城务工、得到承认、实现价值。尽管户籍制度人为地分出了城里城外,但城市正在成为打工者期待中的家…[]
“那些世界上过着最优越生活的人们,有没有从那些最困难的人们身上学到东西?”城市要回答乡村,城市人要回答农民和农民工…[]
今年6月24日,江苏籍“全国优秀农民工”李影,在上海市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办理相关手续后,终于拿到上海户口簿,激动得泪流满面…[]
乡愁&&& 你的阳关道,我的独木桥。说到底,都是农民。都期待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每个城市人都有一个精神上的故乡。一代或两代进城的人,并未完全丢失他们的根基。无论如何追逐时髦,但朴实、感恩、念亲怀旧总是随着年岁渐长心思益深。当再也不回农村了,农村也都变样了,子女都不知魏晋了,这乡愁就更无可凭照,无可依托了。这便产生了中国的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的奇怪观照,先锋作家往往写乡土题材,刚往城里扎的作家则写都市人的欲望、冷漠与异化。
农民工大多都是中国农村的精英,其中60%没有任何农业工作经验,70%以上是初中以上教育程度。他们进入到城市、进入到工厂,应该是很快地正规就业,非常好地努力向上发展,但目前中国所有的制度安排都让他们不能向上发展。…推荐阅读:[][]
个案&&& 彭雄兵与邱启光:两个农民工老板的城市化之路
  邱启光和彭雄兵都来自农村,背井离乡之初,也都是极为普通的农民工,他们的成功,对于其他仍在社会底层拼搏的进城农民来说,有些什么启迪意义呢?即使在今天这样的远非尽如人意的外在条件之下,中国仍然还是有许多像邱启光、彭雄兵这样的“乡下人”,通过自己艰辛的努力,创造了奇迹:从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奋斗成为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老板…[][]
山东农民吕伟华,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的青年。他凭着坚韧的毅力坚持自学,7年间半工半读,终于考上了西藏民族学院的研究生…[]
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一场演唱会,演唱者不是流行歌星,也不是音乐家,而是农民工歌手李路正。十几年的打工生涯是他创作的源泉…[]
所谓“农民工”:本是农民 进城为工
据人保部发布的最新数据,到2008年底全国农民工就业总量2.25亿,其中外出农民工1.4亿,2009年春节以后有95%农民工回城就业,剩下5%在农村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
在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
农民在中国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不是一种职业的称谓,所以尽管农民进入城市,从事新的职业,却很难改变原有身份,从而出现不被现行制度认可的具有双重身份的“亦工亦农”群体。
农民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现代化过程的显著特色:他们是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城市社会转型的过渡点,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变迁的转折点…[]
越来越多人已经感到称呼的社会性歧视,希望“农民工”概念消失是一种善意…[]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待农民的政策大致经历了从“自由迁移”到“严格控制”、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从“消极应对”到“积极引导”三个大的制度变迁。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据此提出“红灯-黄灯-绿灯”三阶段论:
红灯阶段:1958年-1984年
改革开放前,限制农村人口进城的户籍制度安排,与开始推行计划经济有关,其中典型的是户口管制和粮食统购统销挂钩,与当时农业基础过于薄弱、农产品供给短缺有关,也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有关,把每一个人管得死死的,可以防止“乱说乱动”。户籍制度改革进程缓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决策者担心进城农民成为城市负担。
黄灯阶段:1984年-2000年
1984年10月份,中国开始城市改革,但还是计划经济,发展国有企业,包括深圳,当时也发展了很多国有企业。但这些国有企业农民工是进不了的。
1988年,国有企业老亏本,但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其工人是农民,广东的外资企业也发展起来了,雇员也是农民工。这两批农民工开始影响国企改革。
1991年,写着“水工全活”、“木工全活”的小木板开始在马路边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流动,全国日均流动人口已达千万。
1992年,总计有4600万人到沿海打工,去实现那些刚开放地区的七通一平、三通一平。
     年,中国农民工增加到6000万。
     年达8000万。
绿灯阶段:2000年-
到90年代末、21世纪初,决策层顺应潮流,开始正面看待、积极引导农村人口流动的大潮。
  2001年,政府提出“城市化加速”,制定专项规划,其中提出:除个别特大城市,其实就是指北京和上海,其它城市都要改革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
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建立保障和过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建立惠及农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和制度。
第一代农民工多已谢幕南方,归寂家乡。至今还坚守的,多数成了管理者…[]
现代化主要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
现代化的过程实质是农民工业化、城镇化,融入城市文明的过程,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的过程。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部分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绕不过去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农民进城务工向城市迁移,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农村文明转向城市文明,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而中国农民的转移,主要途径就是农民工进城。
农民工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
一、数亿进城务工农民的权益如何得到保障、就业环境如何得到改善;二、农民工如何有序进入城市生活并逐步成为市民完成城市化的问题;三、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逐步转移,实现充分就业。
中国政府高度评价农民工贡献
称“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30年来,亿万农民工以极大的热情和勇气,走出农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逐步取消附加在户口上的各种利益、藏于户籍背后的各种利益才是根本…[]
户籍新政:解决农民工的问题破局之举
户籍制度改革长期没实质突破
与其他方面的政策改革相比,户籍制度改革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成为劳动力流动的最大障碍。所有在就业政策、保障体制和社会服务供给方面对外地人的歧视性对待,都根源于户籍制度。通过户籍制度及一系列其他阻碍人口迁移的制度因素的改革而推动的劳动力流动,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整个经济体制向市场机制转变的重要进程,并且以其他领域改革的进展为前提。
各地开始自主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随时间推移,两方面的因素变化推动政府对迁移政策进行改革。一是城市户籍制度不再拥有外部或隐含的福利,也就是地方政府不再根据个人的户籍来提供就业、社会福利等各方面保障。这样,城市人口规模扩张不会给地方政府增添额外财政负担。二是地方政府意识到,劳动力流动不仅带来资源重新配置,而且也是城市融资重要来源。于是市场化发育水平相异的城市根据各自目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取消附加在户口上的各种利益、藏于户籍背后的各种利益才是根本…[]
结束语:政府应珍视农民创造精神
国内外正反经验证明,人为设置人口流动的障碍得不偿失,政治驱动的人口流动是不成功的,而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民间自发的流动和移民则是低成本的、稳定的,而且也是进退自如的。研究解决农民工问题必须有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但又必须考虑市场的力量,重视农民的创造精神。
我来说两句拒绝访问 | www.zgxcfx.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zgxcfx.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3d80f6a-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2015中国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_报告_无忧考网
2015中国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
16:31 来源:网络综合
报告网免费发布2015中国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更多2015中国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相关信息请访问报告网。
Ctrl+D,我们将时间为大家提供更多关于2015年报告的信息,敬请期待! 点击查看:&相关推荐: | |
| 2015中国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 国家统计局网站27日公布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加528万人,增长3.4%。  一、农民工总体规模  (一)农民工数量继续增长,总量达25278万人  据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加528万人,增长3.4%。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2584万人,比上年增加320万人,增长2.6%;举家外出农民工3279万人,增加208万人,增长6.8%。本地农民工9415万人,增加527万人,增长5.9%。  (二)中西部地区农民工人数增长快于东部地区  从输出地看,东部地区农民工10790万人,比上年增加323万人,增长3.1%,东部地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42.7%;中部地区农民工 7942万人,比上年增加323万人,增长4.2%,中部地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31.4%;西部地区农民工6546万人,比上年增加409万人,增长 6.7%,西部地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25.9%。  二、农民工流向及就业地域分布  (一)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增长较快,中西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  从农民工的就业地区来看,2011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16537万人,比上年增加324万人,增长2.0%,占农民工总量的65.4%,比上年降低1.5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4438万人,比上年增加334万人,增长8.1%,占农民工总量的17.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4215万人,比上年增加370万人,增长9.6%,占农民工总量的16.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分省看,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这4个省吸纳的农民工占到全国农民工总数的近一半。  (二)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比重继续下降  在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5828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增长0.3%,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5072万人,比上年增加7.4万人,增长0.1%,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增加数量和增幅均明显低于上年水平。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分别占全国农民工的23.1% 和20.1%,分别比上年下降0.9和0.8个百分点。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趋同,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对农民工的就业吸引力在逐步下降。  (三)跨省外出的农民工数量减少,农民工以跨省外出为主的格局改变  在外出农民工中,在省内务工的农民工8390万人,比上年增加772万人,增长10.1%,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2.9%;在省外务工的农民工 7473万人,比上年减少244万人,下降3.2%,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47.1%。在省内务工的比重比上年上升3.2个百分点。2011年,去省外务工人数减少,改变了多年来跨省外出农民工比重大于省内务工比重的格局。  (四)外出农民工仍主要流向地级以上大中城市  从外出农民工就业的地点看,在直辖市务工的占10.3%,在省会城市务工的占20.5%,在地级市务工的占33.9%,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三、农民工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状况  (一)农民工以男性为主,年长农民工比重逐年增加  分性别看,男性农民工占65.9%,女性占34.1%;分年龄段看,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16-20岁占6.3%,21-30岁占 32.7%,31-40岁占22.7%,41-50岁占24.0%,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14.3%。调查资料显示,4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由2008年的30.0%上升到2011年的38.3%,三年中农民工平均年龄也由34岁上升到36岁。尽管每年农村新增劳动力主要会加入到农民工的行列中,但农民工年龄结构的变化,也说明农民工的“无限供给”状况在改变。  (二)年龄和家庭对农民工的空间流动有很大的影响  农民工中已婚者占73.4%,其中,本地农民工已婚者占90.2%,远高于外出农民工已婚者58.2%的比例,这主要是由于本地农民工平均年龄高出外出农民工12岁,本地农民工中40岁以上的占60.4%,而外出农民工40岁以上仅占18.2%。这反映了已婚、年纪较大的农民工更倾向于就近就地转移,大龄农民工不仅外出缺少竞争力,而且需要照顾家庭,这使得他们的外出积极性减弱。  (三)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青年农民工和外出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在农民工中,文盲占1.5%,小学文化程度占14.4%,初中文化程度占61.1%,高中文化程度占13.2%,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 9.8%。外出农民工和年轻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分别占88.4%和93.8%。外出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本地农民工,青年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也是潜力的农民工群体。  (四)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多数,青年农民工更倾向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  在农民工中,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10.5%,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26.2%,既没有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68.8%。青年农民工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要高于年长的农民工;与此相反,年长的农民工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要高于青年农民工,年龄层次越低,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也越低,这说明青年农民工正逐渐丧失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  四、农民工就业情况  (一)农民工从业仍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从事建筑业的比重明显提高  在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比重,占36.0%,其次是建筑业占17.7%,服务业占12.2%,批发零售业占10.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6.6%,住宿餐饮业占5.3%。从近几年调查数据看,变化较明显的是建筑业,农民工从事建筑业的比重在逐年递增,从2008年的13.8%上升到 17.7%,从事制造业的比重则趋于下降。  (二)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以制造业为主,但比重下降  从农民工的从业地区看,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以从事制造业为主,占44.8%,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比重分别为 23.0%和15.4%,比上年上升0.6和0.4个百分点。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农民工在不同地区就业结构将继续发生变化。  (三)受雇人员的增长快于自营人员的增长,自营比重下降  在外出农民工中,受雇人员占94.8%,自营人员占5.2%;在本地农民工中,受雇人员占71.9%,自营人员占28.1%。自营人员主要从事批发零售业,占39.2%;其次是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占17.8%。近几年,外出农民工和本地农民工中自营人员所占比重均呈下降趋势,2011 年,本地受雇人员和外出受雇人员分别比上年增长9.4%和4.4%,本地自营和外出自营分别比上年减少2.1%和11.8%。  (四)农民工就业稳定性随年龄增长逐步提高  在外出农民工中,初次外出的平均年龄为26.7岁。从事现职的平均时间为2.7年,从事现职累计不满1年的占22.7%,1-2年的占 43.1%,3-5年的占20.9%,5年以上的占13.3%。从不同年龄组来看,16-20岁年龄组中从事现职5年以上的占1.3%,21-30岁的占 7.6%,31-40岁的占22.3%,41-50岁的占24.5%,50岁以上的占21.9%,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业的稳定性也提高。从从事的工作种类看,企业管理人员、个体经营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现职累计时间在5年以上的比重要明显高于服务业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五、农民工收入情况  (一)农民工收入增长较快,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农民工收入差距缩小  2011年,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2049元,比上年增加359元,增长21.2%。分地区看,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2053元,比上年增加357元,增长21.0%;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2006元,比上年增加374元,增长22.9%;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 1990元,比上年增加347元,增长21.1%。近两年外出农民工的收入增速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增幅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缩小。  (二)本地农民工与外出农民工之间、受雇人员和自营人员之间的收入差异明显  在外出农民工中,受雇人员月均收入2015元,比上年增加360元,增长21.8%;自营人员月均收入2684元,比上年增加458元,增长 20.6%,受雇人员比自营人员收入低669元。对比本地务工与外出务工的收入情况,在本地受雇的农民工月均收入比外出受雇的低261元。调查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收入高于本地农民工的收入,自营人员的收入高于受雇人员的收入。  (三)在大中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从外出农民工的从业地点看,在直辖市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2302元,在省会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2041元,在地级市、县级市和建制镇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2011元、1982元和1961元。从不同地区务工收入的增幅来看,在直辖市务工的收入增幅要快于平均水平。  (四)不同行业收入水平差别较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建筑业和制造业收入增幅高于平均水平  从外出农民工从事的主要行业看,收入水平较高的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2485元和2382元;收入较低的分别是住宿餐饮业、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1807元、1826元和1920元。从收入增幅看,增幅高于各行业平均水平的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建筑业和制造业,住宿餐饮业、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收入增幅低于平均水平。  六、外出农民工居住情况  (一)外出农民工以雇主或单位提供住宿为主  以受雇形式从业的农民工,由雇主或单位提供宿舍的占32.4%,在工地或工棚居住的占10.2%,在生产经营场所居住的占5.9%,与他人合租住房的占19.3%,独立租赁住房的占14.3%,有13.2%的外出农民工在乡镇以外从业但每天回家居住,仅有0.7%的外出农民工在务工地自购房。分地区看,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居住条件要好于中西部地区,在工地、工棚及生产经营场所居住的比例要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从近几年农民工居住情况的变化看,在单位宿舍和生产经营场所居住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与他人合租住房、乡外从业回家居住的比例呈上升态势。  (二)四成外出农民工的雇主或单位不提供住宿也没有住房补贴  从外出受雇农民工的居住负担看,49.9%的农民工由雇主或单位提供免费住宿;8.8%的农民工雇主或单位不提供住宿,但有住房补贴;41.3%的农民工雇主或单位不提供住宿也没有住房补贴。雇主或单位不提供住宿的农民工每人月均居住支出335元,占其月均收入的16.0%。  七、外出农民工权益保障情况  (一)拖欠工资状况继续改善  外出受雇农民工,被雇主或单位拖欠工资的占0.8%,比上年下降了0.6个百分点。被拖欠工资的外出农民工主要还是集中在建筑业和制造业,建筑业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占1.9%。从近几年调查数据看,被雇主或单位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例逐年下降,2008年-2011年分别为4.1%、1.8%、 1.4%和0.8%,解决和遏制农民工工资拖欠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二)外出农民工劳动时间偏长的情况有所改善  2011年外出农民工平均在外从业时间是9.8个月,平均每个月工作25.4天,每天工作8.8小时。每周工作超过5天的占83.5%,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的占42.4%,32.2%的农民工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与上年相比,尽管外出农民工劳动时间偏长的情况略有改善,但是每周工作时间超过劳动法规定的44小时的农民工仍高达84.5%。  (三)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略有提高,仍有一半以上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外出受雇农民工与雇主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占43.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占73.6%,从事制造业的占49.6%,从事服务业的占61.4%,从事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分别占64.6%和60.9%。总体看,外出农民工与雇主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与上年相比略有提高,但是建筑业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仍居高不下。  (四)外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仍然较低,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参保比例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3.9%、23.6%、16.7%、8%和5.6%,除工伤保险比上年略减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比上年提高4.4、2.4、3.1和2.7个百分点。从输入地看,不同地区的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差异仍较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参保比例比较接近,落后于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2011年东部地区各项保险参保率进展明显,与中西部地区差距扩大。东部地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比上年提高5.5、3.2、3.8和3.2个百分点。  (五)不同行业外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差异较大,建筑业、住宿餐饮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状况仍需重点关注  从主要行业看,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参保情况相对较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服务业参保率进展明显。需重点关注的仍是建筑行业、住宿餐饮业的农民工,雇主或单位为其缴纳各项保险的比例显著低于其他行业。  附注:  1.指标解释  外出农民工:指调查年度内,在本乡镇地域以外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  本地农民工:指调查年度内,在本乡镇内从事非农活动(包括本地非农务工和非农自营活动)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  举家外出:指农村劳动力及家人离开其原居住地,到所在乡镇区域以外的地区居住。  2.调查范围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99个调查县、7500多个村和近20万名农村劳动力。  3.调查方式  农民工监测调查按季进行抽样调查。  4.东、中、西部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 (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农民工的就业地区分布,除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外,另有0.3%的外出农民工在港澳台地区及国外从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民工会的作用和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