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轻度感染手术后胸膜粘连的症状增生严重吗有什么忌口的地

双侧胸膜有轻度粘连怎么办
开始是感冒,感觉胸口闷仿佛有烟吸入不舒服,第二天起床胸口有痰,咳不出来也咽不下去很难受,第三天发烧,吃了退烧药后烧退了,有点咳嗽。去医院看过,还照了片,医生说是双侧胸膜轻度粘连,上呼吸道有炎症,吃了一周感冒消炎药,可一直没好转,请问怎么办?
09-11-30 &匿名提问
所谓胸膜粘连就是相对两层的胸膜粘着了。这种病变是由肺结核、胸膜炎以及胸部损伤后引发的。其原因是在这类伤患者的胸膜腔内往往会有渗出的积液,一旦积液中的纤维蛋白沉着在胸膜上,便可导致胸膜增厚,如果纤维蛋白不断沉着,相对的两层胸膜就逐渐粘着了,或者胸膜腔内有肉芽组织增生,也可导致胸膜增厚以至粘连。  胸膜增厚和粘连,有局限性和广泛性之分。广泛的脏层的粘连会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广泛的壁层的粘连会导致肋间隙变狭,胸廓缩小。局限性的常发生在肋膈角处,导致该处的横膈运动减弱。胸膜也可以出现较广泛的层样增原和粘连,不但会引起肋间隙缩小,纵膈向患侧移位,脊柱向对侧侧凸,横膈上升,而且会使肺门上提,气管向患侧移位,胸膜粘连除膜状的外,还有一种索状的,主要发生在胸壁与一处肺表面之间。这种粘连是由肺的上部病变造成的。  在临床上见到的患者,往往既有胸膜增厚,又有胸膜粘连。其临床症状表现各有所异,但是,普遍会有胸部疼痛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胸膜粘连也是一种顽疾。有关专家对待这种病变的办法是:以防为主,使用抗菌消炎药控制炎症的发展,如果粘连已经形成症状突出,那就施以手术以松解粘连。长期以来的实践表明,这两种方法的效果都不能令医患双方满意,尤其是手术疗法,不但病人痛苦大,又容易造成新的胸膜粘连和胸膜钙化。  我国河北省唐山市清华医院在运用中医药试治肠粘连取得成功之后,又用中医药试治胸膜粘连,同样取得了成功。这种中药的名字叫“复方川藻丸”,是在“肠粘连丸”组方的基础上进行巧妙加减而成的。因此,它既具有肠粘连丸的“活血化淤,行气止痛”的功能,又有其独到之功用:“通络消饮、疏通肺经”,既能改善肺局部血液运输和血液流动性,又能促进肺的呼吸运动,从而使粘连组织逐渐松解、化开,达到最终治愈的目的。据了解,从1997年到2003年,已有600多名胸膜粘连患者通过服用“复方川藻丸”重新获得了健康。在这些被治愈的患者中,用药时间最长的不到18个月,用药时间最短的不到半年,他们的临床症状就消失了,影透查证,原来粘连的部位和组织都分开了,肺的呼吸运动也正常了。这种治疗方法,早在1999年省科委组织的鉴定会上就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他们认为,“这项研究的成功,把胸膜粘连的病人从手术之苦中解脱出来,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推广前景”。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5月14号刚刚做了自发性气胸80%(有粘连)双侧手术.....到现在为止已经快一个月了...基本都已经恢复了....(我现在呼吸基本是顺畅的了)膜粘连,心包粘连等并不影响什么...做完手术后需要多锻炼费..要练习抬手...深呼吸..吹气球..咳嗽...尽量多走动...一段时间后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等症状会减轻...差不多一个月后所有难受症状就没了..粘连我也有..我的住治医生也说过..粘连并不影响什么...调节好心态..关键就是要多锻炼......祝我们都早日完全康复....呵呵..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这个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我从网上复制一文,供你参考:        1958年以来我国各地相继证实,腺病毒除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外,还可引致小儿肺炎,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腺病毒肺炎最为危重,尤以北方各省多见,病情严重者也较南方为多。华北、东北及西北于1958年冬及1963年冬有较大规模的腺病毒肺炎流行,病情极其严重。      病因学    已知腺病毒有41个血清型别,其中很多与人类上、下呼吸道感染密切有关。从我国北方和南方各地住院病儿的病原学观察,均证明3型和7型腺病毒为腺病毒肺炎的主要病原。从咽拭子、粪便或死后肺组织可以分离出病毒,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较早期(发病5~10天或更早)上升4倍以上。在一部分麻疹并发肺炎的严重病例,也得到同样的病原学检查结果。北京等地还发现11型腺病毒也是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较常见的病原(儿科研究所,)。此外,21、14及1、2、5、6等型亦在我国大陆逐渐出现,台湾则以1、2、5、6型为主。最近白求恩医大对年分离的3、7型腺病毒,进行了基因组型的分析,证明7b多导致重症肺炎。腺病毒是DNA病毒,主要在细胞核内繁殖,耐温、耐酸、耐脂溶剂的能力较强,除了咽、结合膜及淋巴组织外,还在肠道繁殖。可根据其对特殊动物红细胞的凝集能力分为3组,容易引起婴幼儿肺炎的3、7、11、14、21这一组,均能凝集猴红细胞。    病理改变    病灶性或融合性坏死性肺浸润和支气管炎为本病主要病变。肺炎实化可占据一叶的全部,以左肺下叶最多见。肺切面上从实化区可挤压出黄白色坏死物构成的管型样物,实化以外的肺组织多有明显的气肿。镜检所见病变,以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周围炎为中心,炎症常进展成坏死,渗出物充满整个管腔,支气管周围的肺泡腔内也常有渗出物,大都为淋巴、单核细胞、浆液、纤维素,有时伴有出血,而中性白细胞则很少,肺泡壁也常见坏死。炎症区域的边缘可见支气管或肺泡上皮增生,在增生而肿大的上皮细胞核内常可见核内包涵体,其大小近似正常红细胞,境界清晰,染色偏嗜酸性或嗜两色性,其周围有一透明圈;核膜清楚,在核膜内面有少量的染色质堆积;但胞浆内无包涵体,也无多核巨细胞形成,因此,在形态学上可与麻疹病毒肺炎及肺型巨细胞包涵体病区别。此外,全身各脏器如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脏均有间质性炎症与小血管壁细胞增生反应。
根据年北京245例经病毒学证实的3、7型婴幼儿腺病毒肺炎的分析,其临床特点可概述如下。    1.症状    (1)起病:潜伏期3~8天。一般急骤发热,往往自第1~2日起即发生39℃以上的高热,至第3~4日多呈稽留或不规则的高热;3/5以上的病病例最高体温超过40℃。    (2)呼吸系统症状:大多数病儿自起病时即有咳嗽,往往表现为频咳或轻度阵咳,同时可见咽部充血,但鼻卡他症状较不明显。呼吸困难及发绀多数开始于第3~6日,逐渐加重;重症病例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喘憋(具有喘息和憋气的梗阻性呼吸困难)及口唇指甲青紫。叩诊易得浊音;浊音部位伴有呼吸音减低,有时可听到管性呼吸音。初期听诊大都先有呼吸音粗或干罗音,湿罗音于发病第3~4日后出现,日渐加多,并经常有肺气肿征象。重症病儿可有胸膜反应或胸腔积液(多见于第2周),无继发感染者渗出液为草黄色,不混浊;有继发感染时则为混浊液,其白细胞数多超过10×109/L。    (3)神经系统症状:一般于发病3~4天以后出现嗜睡、萎靡等,有时烦躁与萎靡相交替。在严重病例中晚期出现半昏迷及惊厥。部分病儿头向后仰,颈部强直。除中毒性脑病外,尚有一部腺病毒所致的脑炎,故有时需作腰穿鉴别。    (4)循环系统症状:面色苍白较为常见,重者面色发灰。心律增快,轻症一般不超过每分钟160次,重症多在160~180次,有时达200次以上。心电图一般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重症病例有右心负荷增加和T波、ST段的改变及低电压,个别有1~2度房室传导阻滞,偶而出现肺性P波。重症病例的35.8%于发病第6~14日出现心力衰竭。肝脏逐渐肿大,可达肋下3~6cm,质较硬,少数也有脾肿大。    (5)消化系统症状:半数以上有轻度腹泻、呕吐,严重者常有腹胀。腹泻可能与腺病毒在肠道内繁殖有关,但在一部分病例也可能由于病情重、发高热而影响了消化功能。    (6)其他症状:可有卡他性结膜炎、红色丘疹、斑丘疹、猩红热样皮疹,扁桃体上石灰样小白点的出现率虽不高,也是本病早期比较特殊的体征。    2.X线检查    X线形态与病情、病期有密切关系。肺纹理增厚、模糊为腺病毒肺炎的早期表现。肺部实变多在发病第3~5天开始出现,可有大小不等的片状病灶或融合性病灶,以两肺下野及右上肺多见。发病后6~11天,其病灶密度随病情发展而增高,病变也增多,分布较广,互相融合。与大叶肺炎不同之处是,本病的病变不局限于某个肺叶。病变吸收大多数在第8~14天以后。有时若病变继续增多、病情增重,应疑有混合感染。肺气肿颇为多见,早期及极期无明显差异,为双侧弥漫性肺气肿或病灶周围性肺气肿(图1)。1/6病例可有胸膜改变,多在极期出现胸膜反应,或有积液。    3.病程    本症根据呼吸系和中毒症状分为轻症及重症。热型不一致,多数稽留于39~40℃以上不退,其次为不规则发热,弛张热较少见。轻症一般在7~11日体温骤降,其他症状也较快消失,唯肺部阴影则需2~6周才能完全吸收。重症病例于第5~6病日以后每有明显嗜睡,面色苍白发灰,肝肿大显著,喘憋明显,肺有大片实变,部分病例有心力衰竭、惊厥、半昏迷。恢复者于第10~15日退热,骤退与渐退者各占半数,有时骤退后尚有发热余波,经1~2日后再下降至正常。肺部病变的恢复期更长,需1~4月之久,3~4个月后尚不吸收者多有肺不张,日后可能发展成支气管扩张。我们曾对3、7型腺病毒肺炎经过1~5年随访,30.1%有慢性肺炎、肺不张及个别支气管扩张。以后又对3、7、11型腺病毒肺炎109例进行10年远期随访,X线平片45.3%有肺间质增厚、纤维化和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炎合并支气管扩张占3.8%;支气管扩张及慢性肺炎则各占4.7%。    学龄前期与学龄期儿童的腺病毒肺炎,一般均为轻症,常有持续高热,但呼吸及神经症状不重。麻疹并发或继发腺病毒肺炎时,则所有症状均较严重,病情常易突然恶化。    我们曾观察34例()11型腺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与3、7型腺病毒肺炎的症状无明显差异,但重症及死亡者与3型相似,而较7型者明显为少。    1~5月小婴儿腺病毒肺炎的临床特点:我们曾观察38例(3型20例,7型12例,11型6例,),8例为毛细支气管炎,30例为肺炎,多为低度或中度发热,热程短,无肺部实变体征,胸片以小片阴影为主,萎靡、嗜睡等神经症状的发生较6月以上婴幼儿少且轻,临床上无法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或副流感病毒肺炎区别,致使本组病例在病原学报告前无1例临床诊断为腺病毒肺炎。0
   诊断    应根据流行情况,结合临床进行诊断。典型婴幼儿腺病毒肺炎早期与一般细菌性肺炎不同之处为:①大多数病例起病时或起病不久即有持续性高热,经抗生素治疗无效;②自第3~6病日出现嗜睡、萎靡等神经症状,嗜睡有时与烦躁交替出现,面色苍白发灰,肝肿大显著,以后易见心力衰竭、惊厥等合并症。上述症状提示腺病毒肺炎不但涉及呼吸道,其他系统也受影响;③肺部体征出现较迟,一般在第3~5病日以后方出现湿性罗音,病变面积逐渐增大,易有叩诊浊音及呼吸音减低,喘憋于发病第二周日渐严重;④白细胞总数较低,绝大多数病儿不超过12×109/L(12000/mm3),中性粒细胞不超过70%,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及四唑氮蓝染色较化脓性细菌感染时数值明显低下,但如并发化脓性细菌感染则又上升;⑤X线检查肺部可有较大片状阴影,以左下为最多见。总之,在此病流行季节遇有婴幼儿发生较严重的肺炎,且X线和血象也比较符合时,即可作出初步诊断。有条件的单位,可进行病毒的快速诊断。目前可进行免疫荧光技术(间接法较直接法更为适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特异性IgM测定,唯此三种方法均不能对腺病毒进行分型,是其不足之处。而常规咽拭子病毒分离及双份血清抗体检查,只适用于实验室作为回顾诊断。    并发症    在腺病毒肺炎病程中,可并发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肺炎杆菌、绿脓杆菌等感染,以致病势更为严重。在腺病毒肺炎后期,以下几点常提示有继发细菌感染存在:①于发病10天左右病情不见好转,或一度减轻又复恶化;②痰变为黄色或淘米水色;③身体其他部位有化脓灶;④出现脓胸;⑤X线检查出现新的阴影;⑥白细胞计数增高以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或核左移;⑦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或四唑 氮蓝染色数值增高。    在重症腺病毒肺炎的极期(第6~15病日),少数病例可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尤其易发生在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在DIC发生前均有微循环功能障碍,最初多仅限于呼吸道及胃肠道小量出血;以后可有肺、胃肠及皮肤广泛出血。本症经初筛试验、筛选试验及确定试验以肯定诊断。初筛试验以粪便潜血试验阳性及血小板计数减少为重要指标;肯定诊断则以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元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三项中两项异常或鱼精蛋白副凝试验(三P试验)、乙醇胶试验及优球蛋白溶解时间三项中一项异常为准。    长春白求恩医大发现重症病例或并发7型或3型腺病毒心肌炎者,以起病急、恢复快为特点。一般见于病程第2周早期,随着心肌缺氧、水肿的消除,其恢复较快。但由于合并心力衰竭,往往漏诊心肌炎;应重视突然出现苍白、多汗、呕吐、腹痛、心界扩大、心率变快或变慢,以及肝肿大等,常规作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以确定诊断。    辅助检查    白细胞总数在早期(第1~5日)大都减少或正常,约62%病例在10×109/L(10000/mm3)以下,36%在(10~15)×109/L(1/mm3),分类无何特殊改变,晚期白细胞数值与早期类似,唯有继发细菌感染时才升高。血涂片检查,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及四唑氮蓝染色,一般较正常小儿或细菌性肺炎患儿为低,虽白细胞总数高达15000,但白细胞碱性磷酸酶指数仍明显降低。部分病儿血清冷凝集试验可为阳性。发热期间部分病例尿检查有少量蛋白。表现脑膜刺激症状的患儿中,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特别应注意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腺病毒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几乎相同,都有高热,呼吸困难及嗜睡等症状均不太明显。但一般腺病毒肺炎均有体征,支原体肺炎有的只有X线阴影而无罗音等征或可助鉴别,而不少情况最后只能依靠实验室特异诊断。    5个月以下小婴儿腺病毒肺炎临床表现较婴幼儿腺病毒肺炎明显为轻,与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所致肺炎无法鉴别,只有靠快速诊断或病原诊断。
   治疗措施    一般治疗参阅支气管肺炎治疗节,下面重点介绍近年临床实践中所得体会。①抗病毒药物尚待大力研究。以三氮唑核苷治疗腺病毒肺炎,滴鼻效果不明显;改用静脉和/或肌注,在早期病例较对照组为优,晚期病例则效果不明显(北京儿童医院与医科院药物研究所,);雾化吸入治疗的研究有待进行。②注意继发细菌感染的防治。如初步断定有继发感染即应积极治疗,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用新型青霉素、先锋霉素等;大肠杆菌用氨基苄青霉素等治疗。③用氯丙嗪、异丙嗪等镇静、解痉、止喘。④用洋地黄剂控制心力衰竭。⑤输血、输血浆或应用丙种球蛋白,可能起到支持作用。⑥正确输氧及输液,如处理恰当,能帮助病儿渡过极期。⑦肾上腺皮质激素曾试用于早期病人,未见疗效;但遇明显呼吸道梗阻、严重中毒症状(惊厥、昏迷、休克、40.6℃以上的持续高热等)则宜静脉应用暂短的激素疗法。⑧特异马血清治疗。年对抗3、7型腺病毒马血清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结论不一。1973年后对此血清又改进了工艺,提高了效价,在吉林、黑龙江等省应用,认为具有降温快、症状消失早、后遗少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白求恩医大儿科及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等)。但1976年以后几年的制品较易引起血清病。⑨在恢复期中,如肺部体征消失迟缓,宜作物理治疗。    中医疗法  对腺病毒肺炎的治疗,早期以宣肺清热解毒为主,中期加用涤痰豁痰,重症极期扶正救逆。根据中医研究院蒲辅周老大夫的经验肺炎是外感性疾病,不限于温病范围,包括风寒暑湿诸类。肺炎病的重点始终在肺,重者可以影响其他脏腑。治疗分正治法和救逆法两种,其治则为邪实当宜宣肺祛邪,正虚救逆须用育阴、回阳、气液两补等法,即正治以宣肺透表为主,救逆以随证论治为要。具体归纳为八法及病后调理一项。(1)解表法:风热犯肺以桑菊饮套葱豉汤加减,若热甚则合银翘散加减 ;风寒袭肺,以杏苏散和葱鼓汤加减;暑邪,以香薷饮加减。(2)表里双解法:表寒里热以麻杏石甘汤加味;外寒内热,曾用小青龙加石膏汤,若内饮不重,咽间有痰,作水鸡声,舌淡或微红,脉浮数,治以射干麻黄汤;表陷里寒,治宜桂枝厚朴杏仁汤;表陷里热用葛根芩连汤加味;表陷结胸用小陷胸汤套瓜蒌薤白汤加减。(3)通阳利湿法:湿邪以千金苇茎汤加味;若湿热闭肺,神昏,身有白则以薏苡竹叶散治之。(4)清热养阴法:气虚热闭乃以西洋参3g扶正,用牛黄散5g匀分五次服;若正虚入营 ,则以清营解毒之剂,佐以宣闭;余热未尽,以竹叶石膏汤加减;暑伤肺气,仿王氏清暑宜气法加减。(5)降气豁痰法:气逆而喘,宜苏子降气汤加减;肝气上逆,宜旋覆代赭石汤加味。(6)扶正开闭法病久,肺气已虚,邪闭尚甚,宜用玉竹、远志、粳米、大枣、诃子,补益肺气以扶正;若肺闭甚,可佐焦麻黄少许,并选用杏仁、生石膏、桔梗、葱白之类,攻补兼施以开闭。(7)固阴降逆法:火逆而喘,宜麦门冬汤加减;气液两伤,宜生麦散加味;阴液枯竭,宜三甲复脉汤加味;久病伤阴,宜大小定风珠加减。(8)回阳救逆法:用参附汤或姜附汤加味频频饮之。此外病后调理:脾胃不调,以二陈汤加味;脾胃不调虚满者,治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病后虚烦,治以栀子豉汤;中虚气陷,用补中宜气汤加减。    70年代以来观察到重症腺病毒肺炎有DIC表现,北京友谊医院等加用活血化瘀药物,对防治DIC有一定作用,用药为当归、赤芍、川芎、鸡血藤、水蛭、虻虫、黄芪等。    预防    3、4、7型腺病毒口服减毒活疫苗经国外小规模应用已证明有预防效果,但尚未大规模生产和应用。流行期间,特别在病房,应尽力隔离,以预防交叉感染;在地段工作中多做婴幼儿上感的家庭治疗,在托幼机构要特别注意早期隔离及避免患感冒的保育员继续担任护理工作,以减少传播机会。    预后    在我国北方腺病毒肺炎的病情严重,1958年初次大流行时,住院病人病死率高达25%,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病死率降至5%~10%。近10年来没有明显流行,有时北方的发病数甚至降至第二位(RSV肺炎为第一位),病情减轻,病死率为5%以下。流行时死亡大多发生在病程第10~15日,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是:①年龄幼小缺乏特异抗体,死亡多发生于6~18月儿童,2岁以上者几乎没有死亡;②如并发或继发于麻疹、一般肺炎或其他重症的过程中,病死率较高,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等感染时预后也较严重;③一般7型腺病毒与3型、11型所致肺炎比较,重症及死亡者较多。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开始是感冒,感觉胸口闷仿佛有烟吸入不舒服,第二天起床胸口有痰,咳不出来也咽不下去很难受,第三天发烧,吃了退烧药后烧退了,有点咳嗽.去医院看过,还照了片,医生说是双侧胸膜轻度粘连,上呼吸道有炎症,吃了一周感冒消炎药,可一直没好转,请问怎么办?maikejiang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肺部真菌感染一年了,现在胸膜出现结节怎么办?
提问时间: 13:41:22|
基本信息:
病情描述:
全部症状:
发病时间及原因:强直性脊柱炎
治疗情况:口服伊曲康唑一年没有治愈
看了该问题的网友还看了:
医生回答专区
医师/住院医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帮助网友:52045收到了: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血清反应阴性,病因不明的常见关节疾病.因为目前对此病还没有太好的办法根治,需要坚持进行功能锻炼,包括游泳,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等.但不提倡进行篮球,足球,网球等较为剧烈的运动.通过正确的锻炼,可以有效地增加脊柱活动度,改善脊柱功能,控制病情发展,
TA帮助了147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24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199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胸膜炎是致病因素(通常为病毒或细菌)刺激胸膜所致的胸膜炎症。胸腔内可有液体积聚(渗出性胸膜炎)或无液体积聚(干性胸膜炎)。按其病变性质,分为结核性干性胸膜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和结核性脓胸三种类型。
结核杆菌侵入胸膜的途径有:从原发型肺结核的肺门淋巴结病灶通过淋巴播散到胸膜。由于胸膜附近的结核病灶破溃使结核杆菌或结核感染产物直接进入胸膜腔,形成局部播散;通过血行播散引起胸膜炎。
患者的胸膜腔内往往会有渗出的积液,一旦积液中的纤维蛋白沉着在胸膜上,便可导致胸膜增厚,如果纤维蛋白不断沉着,相对的两层胸膜就逐渐粘着了,或者胸膜腔内有肉芽组织增生,也可导致胸膜增厚以至粘连。
引起结核性胸膜炎的病因有:
一、肺门淋巴结核的细菌经淋巴管逆流至胸膜;
二、急性或亚急性血行播散性结核引致胸膜炎;
三、邻近胸膜的肺结核病灶破溃,使结核杆菌或结核感染的产物直接进入胸膜腔内;
四、胸椎结核和肋骨结核向胸膜腔溃破。因为针式胸膜活检或胸腔镜活检已经证实80%结核性胸膜炎壁层胸膜有典型的结核病理改变。因此,结核杆菌直接遍及胸膜是结核性胸膜炎的主要发病机制。
五、机体的变应性较高,胸膜对结核毒素出现高度反应引起渗出。
可发现心、肺受压的表现。在大量胸液时,可通过胸部检查和X线检查发现。胸膜炎的治疗主要包括结核药物治疗;加速胸液的吸收,必要时抽液治疗;防止和减少胸膜增厚和粘连,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胸膜壁层和脏层的炎症。大多为继发于肺部和胸部的病变,也可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临床上有多种类型,以结核性胸膜炎最为常见。本病属中医咳嗽、悬饮、肋痛”范畴。
病情轻者无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胸痛、咳嗽、胸闷、气急,甚则呼吸困难,感染性胸膜炎或胸腔积液继发感染时,可有恶寒、发热。不同病因所致的胸膜炎可伴有相应疾病的临床表现。
首先,胸膜炎又称肋膜炎”,是胸膜的炎症。致病因素(通常为病毒或细菌)刺激胸膜所致的。胸腔内可有液体积聚由多种病因引起,如感染、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肺栓塞等。渗出性什么症状呢?随着胸膜腔内渗出液的增多,胸痛减弱或消失,病人常有咳嗽,可有呼吸困难。此外常有发热、消瘦、疲乏、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症状轻重不一。轻者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胸痛较重者往往起病急,主要症状为患侧胸痛,由于壁层和脏层胸 膜摩擦所引起,性质为剧烈尖锐的针刺样疼痛;于深呼吸及咳嗽时加剧。一般急剧起病,但也可缓发。有毒性症状, 可发热或发高热,持续数日至数周。有时有畏寒、出汗、虚弱、全身不适等。
影像学表现:局限性的胸膜增厚和粘连,常见于肋膈角处,使肋膈角变钝,变浅或变平。透视下可见该处横膈运动减弱。
胸膜亦可有较广泛的层样增厚及粘连,若厚度不大,又位于前胸壁或后胸壁,则可以不引起明显的X线改变,当胸膜增厚达到一定厚度时,则使患侧肺野密度增高,当转至切线位时,可在胸廓内缘和肺野之间有一层边缘清晰的锐利阴影。大量的胸膜增厚和粘连可引起肋间隙的缩小,纵隔向患侧移位,脊柱向对侧侧凸,横隔上升。病变广泛者可使患例肺门上提,气管向患侧移位。
另有一种索状胸膜粘连,在气胸和肺受压萎陷时较易见到,显示为胸壁与一处肺表面之间有一条边缘清晰的索状致密影相连。索状胸膜粘连往往是贴近胸膜的肺部病灶所引起的胸膜改变。常见于结核并好发于上肺。
查体:干性胸膜炎:呼吸运动受限,局部压痛,呼吸音减弱,可闻及胸膜摩擦音。渗出性胸膜炎:积液量多时患侧呼吸运动受限,甚则强迫体位,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胸廓饱满,气管向健侧移位,叩诊呈实音,语颤、呼吸减弱或消失。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在早期略增高,但很少超12×109/L。血沉增快。
痰结核菌检查:痰菌阳性。
x线检查:于性胸膜炎病变局限者可无明显变化。胸腔积液较少时,见肋隔角模糊变钝。胸腔积液较多时,可见肺下野密度增加,阴影上缘自腋下向内下方呈弧形分布。
1、抗结核药物治疗:适用于结核性干性或渗出性胸膜炎的治疗。异烟肼每日300毫克、或利福平每日坝毫克、或乙胺丁醇每日0.75--1克,一次顿服,连续服药3个月。链霉素每日0.75-1克,肌注,1-2月,与口服药交替使用,总计疗程6-9月。
2、非结核性胸膜炎:应针对原发病(如感染、肿瘤等)选择相应的药物治疗。
3、化脓性胸膜炎或结核性脓胸伴感染者:青霉素C每日160-320万单位,分4次肌注,并可于胸腔内再加注807单位。
4、缓解疼痛:口服阿司匹林0.6克或消炎痛50毫克,1日3次,或可待因15-30毫克,1日3次。
5、激素治疗:与抗结核药物联用,对消除全身毒性症状,促进积液吸收,防止胸膜增厚黏连,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可用强的松15--30毫克,分3次口服,待全身症状改善,积液明显吸收减少时,可逐渐减量,一般用药4--6周。
6、胸腔内高胆固醇液体积聚发生于某些慢性胸腔积液,如结核病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尸解半数以上有粘连性胸膜炎,常见于严重晚期病人)所致者。
7、腔内乳糜液积聚(乳糜胸)是由胸腔内主要淋巴管(胸导管)受损或肿瘤阻塞导管所致。
8、吸虫病肺部主要表现为有浸润、囊肿结节及硬结阴影,但亦可发现胸膜粘连增厚;肺炎性假瘤胸部X线片及CT扫描,少数亦可有胸膜粘连影。
9、矽肺晚期由于肺部纤维组织收缩牵拉和粘连,横膈可呈现天幕状”影像,可见肺底胸膜粘连。
虽然饮食在整个的治疗过程中只是充当了一个辅助作用,但是它保证了病情的稳定,不复发。 胸膜炎病人由于疾病、治疗、用药等方面原因,对一些食物需要忌口。
一、菠菜:菠菜中含有多量草酸,草酸进入人体后与钙结合生成不溶性草酸钙,造成人体钙缺乏,从而使结核病灶不易钙化,故应忌食。
二、牛奶:胸膜炎病人若在使用利福平或利福平等抗痨药,不宜同时吃牛奶,因为牛奶可以降低上述药物的吸收,可以服药2小时后喝牛奶。
三、菠萝:菠萝中含有蛋白水解酶,可以使肺部病灶的纤维组织溶解,进而使病灶扩散而吐血。
四、茄子:胸膜炎病人使用抗痨药物期间,吃茄子易发生过敏反应,出现脸面潮红、皮肤瘙痒、烦躁、全身红斑、恶心呕吐、甚至血压下降、胸闷等症状。
多食大蒜。大蒜有散寒化湿、杀虫解毒的功效,蒜头含有蒜辣素,对结核杆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可防止结核性胸膜炎的形成。可作为调味品煮熟吃,亦可作成糖蒜、咸蒜,当菜肴服用。
以易消化、富有营养的清淡食物为宜。有胸水时,应当限制食盐量,进食低盐、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如肉类、蛋类、豆腐、黄豆、豌豆等。
给患者高热量、高蛋白、全维生素的饮食。通常要在早餐增加鸡蛋或鸭蛋1只,午、晚餐各加肉类100~150克,为保证足够的热量可在正餐外加2~3次点心,如牛奶、蛋糕、饼干等。
多吃些绿色蔬菜,如大白菜、卷心菜、菠菜、空心菜等。多吃牛肉、牛奶、蛋类、动物内脏、家禽和豆制品。多吃些水果,如橘、柑、梨、苹果、香蕉等。
预防胸膜炎其实很多人都不是很在意,确实这种疾病不是很高发的疾病,但是通过患病数据来看,其患病几率也不算很低了,在一些身体免疫力较差的人身上比较容易出现,并且很多人对其并不是很了解,甚至会造成忽视而造成病情拖延而恶化,也可能在后期受到感染出现结核。
胸膜炎预防积极彻底的治疗肺内外疾病,对预防胸膜炎的发生有重要意义。主要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1、平衡生活中各项琐事,例如御寒、起居、戒烟酒、适劳作等,先均衡日常事项规划,才能远离病发。
2、注重饮食,调节有制,营养均衡,少吃油腻辛辣的刺激性食物,尽量少饮酒。
3、虽然近来空气污染较频繁,但还应经常呼吸新鲜空气,肺部的健康与空气的吸入密切相关,经常保持室内通风,营造良好呼吸氛围。
4、保持心情舒畅,不要过度悲怒或兴奋,不良的情绪波动会降低人体抵抗力。
5、经常参与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最好每周保持2-3小时的运动量。
6、最好减少与肺结核病患的接触,尤其是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以减少感染源的接触,避免疾病滋生。
预防胸膜炎的方式虽然有不少手段,但主要都是在控制病菌的感染上做功夫,而且这种疾病很容易会出现结核性的胸膜炎出现,在短期内会传染全身部位造成很多炎症出现,并不利于患者整体恢复必须注意。
相关知识点
相关网友问答
联系编辑:丁笑
联系邮箱:dingxiao#pcbaby.com.cn (#改为@)
联系电话:020-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胸膜粘连会引起背痛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