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已不在、人生路感悟的句子任长、归者心未定、来去 后面应该怎么填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学期知识点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后面问题记得给别人留...”习题详情
222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77.9%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后面问题记得给别人留条路(6分)①看人生,自己走路非常关键。而给别人留条路,更会显得大度,彰显人心的敞亮,更能体味了人世间相互关照的温暖。 ②我多次听人讲过一位菜贩子的故事。几年来,她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就是“三八二十三”。不管遇到啥情况,她都会让利一分;有时还要为顾客在高高的秤上再添上一根菜,多放上一只土豆子,时间一久,争得了不少客源。之后,生意越做越大。人们不是看中一棵菜、一只土豆子,而是看中她大度的心和让利的境界,无形之中,给别人留了一条路,实际上也给自己留了条后路。③著名的收藏家马未都,从搞收藏开始,就懂得让利的重要性。他很会砍价,但总是不会让别人无钱可赚。在与藏家商议合理的价格后,他总是再主动加些,使得藏家尽量多赚一些,慢慢地,他取得了信任,总是淘到别人淘不到的宝贝。给别人留条路,造就了好的人缘,成就了后来的大收藏家。④人生拼打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方共赢的过程。你不可能一味地撑大口袋赚钱,让别人去喝西北风;你也不可能你只是一味地为人民服务、为他人谋利益,而让自己无利可图。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一直坚信,懂得让利,生意才会长久,买卖才会越做越大。给别人留条路,在对方获得利益的同时,刘永好自己也获得了既得利益。⑤可是现实生活中,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情形,比比皆是。因为看着别人经营的项目能赚到更多的钱,于是绞尽脑汁上同样的项目,抢了别人应有的饭碗;为了自己的升迁,费尽心思,堵死别人的路;因为别人挡了路,于是挖空心思托关系,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些现象,堵了路,塞了心,没了情。当时自己看似得益,也许几年或者几十年后别人的悲剧就会在自己的身上重演。⑥给别人留条路,是表现在说话上的留点话巴、留有余地,不把话说绝。为了将来的自己,不把事情做得太过分,让人戳着脊梁骨过活。⑦给别人留条路,更多的时候,就是“三八二十三”的相互关照在运行,是让藏家多赚些的理论在延伸,是发展共赢的思路在进化。⑧给别人留条路,是最现实的送人玫瑰,留有余香,更是自己深藏于心灵深处的的心安和踏实,由此持之以恒,才会实现人生的辉煌。(选自杂文网,有删改。&作者&修东)【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要给别人留条路”?阅读全文进行概括。(3分)【小题2】文章第②~④段已经把道理阐述得非常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写第⑤段?请简要分析。(3分)①给别人留条路,会显得大度,彰显人心的敞亮,更能体味人世间相互关照的温暖。②求得心安和踏实。③由此持之以恒,会实现人生的辉煌。④送人玫瑰,留有余香。⑤发展共赢,取得事业成功。&
本题难度:较难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江苏江阴市华仕实验中学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后面问题记得给别人留条路(6分)①看人生,自己走路非常关键。而给别人留条路,更会显得大度,彰显人心的敞亮,更能体味了人世间相互关照的温暖。 ②我多次听人讲过一位菜贩子的故事。几年来,她始终坚...”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在议论文中,学生应培养寻找中心句,总结概括文章的小分论点的能力。学生能从文章中找出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点,能够提炼和总结分论点。试题分析: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从答题方法来看,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可结合论证方法来谈。通过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了凡事要留有余地,给他人多留一条路。学生表述合理即可。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后面问题记得给别人留条路(6分)①看人生,自己走路非常关键。而给别人留条路,更会显得大度,彰显人心的敞亮,更能体味了人世间相互关照的温暖。 ②我多次听人讲过一位菜贩子的故事。几年来...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后面问题记得给别人留条路(6分)①看人生,自己走路非常关键。而给别人留条路,更会显得大度,彰显人心的敞亮,更能体味了人世间相互关照的温暖。 ②我多次听人讲过一位菜贩子的故事。几年来,她始终坚...”主要考察你对“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学期”“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学期”“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学期”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学期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学期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学期
与“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后面问题记得给别人留条路(6分)①看人生,自己走路非常关键。而给别人留条路,更会显得大度,彰显人心的敞亮,更能体味了人世间相互关照的温暖。 ②我多次听人讲过一位菜贩子的故事。几年来,她始终坚...”相似的题目:
作文。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句中的“在乎”是“在于”的意思;现在所说的“在乎”更多的指“在意,介意”的意思。请以“在乎”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1.自选角度,自定立意。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4.字数不少于600字。&&&&
独对夕阳的美好①从什么时候起,我便钟爱了夕阳呢? ②一幕高挂的天空里,一轮夕阳托举在云层里,恬静而美好,那光泽绚烂而不炽热,如淬了烈焰的钢。而周遭的云霞蔚为壮观,编组成一块五彩的画屏。你专注于看那画屏时,那夕阳就分明跃坐于画屏之上,像极了安详静坐的禅者。&③浩然的天宇许多的时候是单调而苍白的,无数的日子太阳就一整天不肯露出脸来。所以,你去看天,没有一个时光比夕阳叠挂于蓝天更美好。哪怕日出时的那种辉煌,也远远比不过夕阳隐退时的那份沉静的壮观。何况,欣赏美丽要有一份清静、怡然的心态。在观望日出和日落之间,谁会拥有更多的怡然,还用说么?④小的时候,家乡有一条河,是河却唤作沱江。我是因为沱江爱极了夕阳的。那时,我们喜欢去沱江边戏耍,打水漂,捉螃蟹,几个人一块的时候,还能划船呢!尤其是秋天,汛期之后河水退去,整个的沱江静若处子。站在沱江岸边,极目远眺,弯弯曲曲的便是一条白白的练带。你的思绪就要随着这素洁的练带翔舞开来。而黄昏的时候,我们便看到一只只白色的水鸟在亮翅斜飞,时而掠过水面画出一圈圈涟漪,无穷的自在。而这时夕阳总是倒映在清澈而静寂的沱江里。远远望去,便函是一团火球在五彩的光波里沐浴。我们心里感受着这无穷的美好,却不知早在一千多年前王勃就吟诵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了。那时,小小的我只知夕阳的美丽,却无论如何不知道在夕阳里寻觅一份美好的心境。犹如那时候生活在乡下的我,看着父母从田间归来,脸上总挂着幸福而满足的神情。我以为是他们自己心里有什么快乐了,却不知他们的快乐来自于他们踏着夕阳归来的那份心情。⑤待我慢慢长大,我才知道人类生命中一半的美丽来自于对自然景观的留意和欣赏。我不敢想像天空没有日月星辰的轮回会是什么模样?季节没有春夏秋冬的变迁会是怎样的萧索?树木没有春华秋实的更替会是怎样的荒凉?我于是开始留意生活中美好的一切!而这份留意让我发现了人生原本充满着好丰富的情趣!也许是作家大都喜欢孤独和宁静,我是极其喜欢在夕阳里沉思遐想的。面对一轮夕阳,端坐在阳台上,或者散步在郊野,让桔红色的光波在周身沐浴,摊开手来,握一把暖暖的夕阳,你便能找到“悠然见南山的心境了。而正是在这种恬然的心境下,你的思绪便纷纷扬扬地散开来,那份情境沉浸而美好。你呆以想像卢梭的名著《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或许其中最奇谲的灵感和哲思就来自于夕阳下的思考呢!⑥有时候,我会被人生的一些不如意弄得情绪低落,而这时候最是我独对夕阳沉思的时候。那夕阳虽然静默不语,却以她博大和壮观的内蕴扩展着我的心胸。人生难免有失意和挫折,就像这夕阳如此美好,也有消融在天际的时候。而自信的人儿不是乐观地道出了一句“夕阳今朝落下去,明朝依旧爬上来”么?我于是更加喜欢在夕阳里审读人生,去用心感触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久而久之,我把独对夕阳的静思看成是对人生的一种参禅。&⑦是的,人生的美好是无穷尽的,只要你有心投靠美丽。所以有人说贫穷而能听到风声也是好的。何况,我真是一无所有的时候,我还可以在自己的居室里独对夕阳的美好。甚至,我可以对那轮夕阳说:你整个儿就是我的呢!让人快慰的是,夕阳并不责备我的贪婪。&⑧于是,一些简简单单的日子里,我不惧怕贫穷的劳碌,我庆幸,我能以一颗丰盈的心小心地爱着我拥有的生活。【小题1】通读全文,概括“我”所钟爱的夕阳有哪些特点。(3分)【小题2】阅读第④段,简要概括“我是因为沱江爱极了夕阳”的原因。(3分)【小题3】请从修辞和词语运用的角度,简要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①那夕阳就分明跃坐于画屏之上,像极了安详静坐的禅者。②而让人快慰的是:夕阳并不责备我的贪婪。【小题4】写出文章结尾画线句的含义及作用:(4分)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③;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注释]:① 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 ②利:贪图。③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其人感谢而去&&&&&&&&&&&&&&&&②俟他日来取③尝教书于宦官家&&&&&&&&&&&&&&④略不动心&【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6分)⑴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⑵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⑶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小题3】分别用四个词概括文中写到的两件事,并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何岳第二次的行为比第一次更难能可贵呢?(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后面问题记得给别人留...”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后面问题记得给别人留条路(6分)①看人生,自己走路非常关键。而给别人留条路,更会显得大度,彰显人心的敞亮,更能体味了人世间相互关照的温暖。 ②我多次听人讲过一位菜贩子的故事。几年来,她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就是“三八二十三”。不管遇到啥情况,她都会让利一分;有时还要为顾客在高高的秤上再添上一根菜,多放上一只土豆子,时间一久,争得了不少客源。之后,生意越做越大。人们不是看中一棵菜、一只土豆子,而是看中她大度的心和让利的境界,无形之中,给别人留了一条路,实际上也给自己留了条后路。③著名的收藏家马未都,从搞收藏开始,就懂得让利的重要性。他很会砍价,但总是不会让别人无钱可赚。在与藏家商议合理的价格后,他总是再主动加些,使得藏家尽量多赚一些,慢慢地,他取得了信任,总是淘到别人淘不到的宝贝。给别人留条路,造就了好的人缘,成就了后来的大收藏家。④人生拼打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方共赢的过程。你不可能一味地撑大口袋赚钱,让别人去喝西北风;你也不可能你只是一味地为人民服务、为他人谋利益,而让自己无利可图。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一直坚信,懂得让利,生意才会长久,买卖才会越做越大。给别人留条路,在对方获得利益的同时,刘永好自己也获得了既得利益。⑤可是现实生活中,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情形,比比皆是。因为看着别人经营的项目能赚到更多的钱,于是绞尽脑汁上同样的项目,抢了别人应有的饭碗;为了自己的升迁,费尽心思,堵死别人的路;因为别人挡了路,于是挖空心思托关系,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些现象,堵了路,塞了心,没了情。当时自己看似得益,也许几年或者几十年后别人的悲剧就会在自己的身上重演。⑥给别人留条路,是表现在说话上的留点话巴、留有余地,不把话说绝。为了将来的自己,不把事情做得太过分,让人戳着脊梁骨过活。⑦给别人留条路,更多的时候,就是“三八二十三”的相互关照在运行,是让藏家多赚些的理论在延伸,是发展共赢的思路在进化。⑧给别人留条路,是最现实的送人玫瑰,留有余香,更是自己深藏于心灵深处的的心安和踏实,由此持之以恒,才会实现人生的辉煌。(选自杂文网,有删改。作者修东)【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要给别人留条路”?阅读全文进行概括。(3分)【小题2】文章第②~④段已经把道理阐述得非常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写第⑤段?请简要分析。(3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后面问题记得给别人留条路(6分)①看人生,自己走路非常关键。而给别人留条路,更会显得大度,彰显人心的敞亮,更能体味了人世间相互关照的温暖。 ②我多次听人讲过一位菜贩子的故事。几年来,她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就是“三八二十三”。不管遇到啥情况,她都会让利一分;有时还要为顾客在高高的秤上再添上一根菜,多放上一只土豆子,时间一久,争得了不少客源。之后,生意越做越大。人们不是看中一棵菜、一只土豆子,而是看中她大度的心和让利的境界,无形之中,给别人留了一条路,实际上也给自己留了条后路。③著名的收藏家马未都,从搞收藏开始,就懂得让利的重要性。他很会砍价,但总是不会让别人无钱可赚。在与藏家商议合理的价格后,他总是再主动加些,使得藏家尽量多赚一些,慢慢地,他取得了信任,总是淘到别人淘不到的宝贝。给别人留条路,造就了好的人缘,成就了后来的大收藏家。④人生拼打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方共赢的过程。你不可能一味地撑大口袋赚钱,让别人去喝西北风;你也不可能你只是一味地为人民服务、为他人谋利益,而让自己无利可图。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一直坚信,懂得让利,生意才会长久,买卖才会越做越大。给别人留条路,在对方获得利益的同时,刘永好自己也获得了既得利益。⑤可是现实生活中,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情形,比比皆是。因为看着别人经营的项目能赚到更多的钱,于是绞尽脑汁上同样的项目,抢了别人应有的饭碗;为了自己的升迁,费尽心思,堵死别人的路;因为别人挡了路,于是挖空心思托关系,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些现象,堵了路,塞了心,没了情。当时自己看似得益,也许几年或者几十年后别人的悲剧就会在自己的身上重演。⑥给别人留条路,是表现在说话上的留点话巴、留有余地,不把话说绝。为了将来的自己,不把事情做得太过分,让人戳着脊梁骨过活。⑦给别人留条路,更多的时候,就是“三八二十三”的相互关照在运行,是让藏家多赚些的理论在延伸,是发展共赢的思路在进化。⑧给别人留条路,是最现实的送人玫瑰,留有余香,更是自己深藏于心灵深处的的心安和踏实,由此持之以恒,才会实现人生的辉煌。(选自杂文网,有删改。作者修东)【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要给别人留条路”?阅读全文进行概括。(3分)【小题2】文章第②~④段已经把道理阐述得非常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写第⑤段?请简要分析。(3分)”相似的习题。《黄帝内经》佳句赏析,“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释文: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后来失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疾病也会从身体内部产生,这种病叫做“脱营”;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了,这种病人往往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这种疾病叫做“失精”。这些疾病都是由于情绪不舒畅,五脏之气郁结而形成的。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释文: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释文: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所以,悲伤、哀怨、愁苦、忧伤的情绪会牵动心神,心神不安就会使五脏六腑都受影响。
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释文:卫气在白天行于阳分,人处于清醒状态,夜间卫气入于阴分,人就能入睡。如果卫气不能入于阴分,而经常停留在阳分,就会使卫气在人体的阳分处于盛满状态。相应的阳跷脉就偏盛,卫气不能入于阴分,就会形成阴气虚,阴虚不能敛阳,所以就不能安睡。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释文:人的心情高兴时,营卫之气运行通畅,但过度喜悦可以使心气涣散,所以说喜则气缓。
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释文:人生长到十岁的时候,五脏发育到一定的健全程度,血气的运行完全均匀,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源是肾脏的精气,精气从下部而上行,所以喜爱跑动。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释文:人体脏腑的功能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拿一个君主制的朝廷君臣职能做比喻的话,那么心脏就好像地位最高的“君主”,它具有主导和统率全身各脏腑功能活动,并且使它们相互协调,人们的聪明智慧,都是从心脏产生出来的。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
释文:到了四十九岁左右,任脉空虚,冲脉的气血衰弱,天癸竭尽,经闭不行,机体衰老,便没有生育能力了。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别气者,心主之气也。
释文:周身的十二经脉以及与之相通的三百六十五络脉,其所有的血气都是上达于头面部而分别入于各个孔窍之中的。其阳气的精微上注于眼目,而使眼能够看见东西;其旁行的经气从两侧上注于耳,而使耳能够听。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释文:邪气侵犯人体而产生病变,有的先发生在阴经而后才影响到阳经,有的则先发生在阳经而后才影响到阴经。先发生在阳经的病变,多数是由于遭受了风雨寒暑等外邪的侵袭而引起的;先发生于阴经的病变,则多数是由于饮食失调,生活起居没有规律,*过度以及情绪波动剧烈等内因所导致的。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释文:所以明达事理的人,懂得调和阴阳的重要性,不做对养生不利的事,而能顺乎自然,以安闲清静为最大快乐,使自己的精神意志始终保持无忧无虑的境界,因而可以长寿。这就是聪明人的养生方法。
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而不止。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而不收。
释文:所以怵惧、惊惕、思考、焦虑太过,就会损伤神气。神气被伤,就会经常出现恐惧的情绪,并使五脏的精气流散不止。因悲哀过度而伤及内脏的,就会使人神气衰竭消亡而丧失生命;喜乐过度的,神所就会消耗涣散而不得藏蓄。忧愁过度的,就会使上焦的气机闭塞而不得畅行;大怒的,就会使神气迷乱惶惑而不能正常运行;恐惧过度的,就会使神气流荡耗散而不能收敛。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释文:人体中的阳气,还可因为大怒而运行紊乱。阳气过分上逆,使形体正常的协调关系遭到破坏,血液就会随着阳气上逆而郁淤头部,从而使人发生昏厥,成为“薄厥”病。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释文: 大怒会使肝气上逆,血液也随气向上逆行,病情严重的,可以引起呕血,如果肝气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功能,还可以导致消化不良、大便泄泻的飧泄病。所以说怒则气上。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
释文:至于五脏的咳嗽,是由于五脏各自在所主管的季节受邪气侵袭,发病而产生咳嗽。因此,如果不是在肺脏所主管的秋季发生咳嗽,则是其他脏腑受邪气侵袭而转移到肺,引起咳嗽。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体的五脏和季节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所以,五脏在各自主管的季节中受寒邪侵袭,就会产生疾病。轻的容易造成咳嗽,重的会造成腹泻和腹痛。一般在秋天肺脏先受邪气侵袭而引起咳嗽;在春天肝脏先受邪气侵袭,然后再影响到肺,产生咳嗽。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释文:人在睡觉的时候,对血液的需要量减少,因而就有部分血液贮藏到肝脏;而当人体从事各种活动时,血液便又及时地运行到所需部位。所以眼睛得到血的营养,才能看见东西;脚得到血的营养,才能走路;手掌得到血的营养,才能握住东西;手指得到血的营养,才能灵巧使用。
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释文:发怒会使气上逆而蓄积在胸中,气血运行失常而留滞,使皮肤、肌肉充胀,血脉运行不畅,郁积而生热,热又耗津液而使肌肤消瘦,所以形成消渴病。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
释文:喜怒等情绪不加以节制会伤害内脏,五脏属阴,所以内伤五脏而导致的疾病起于阴。
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主苦,治之以胆募俞。
释文:人的肝脏好比是将军,主管出谋划策;胆好比是公正的法官,主管判断。肝胆的经脉都经过咽部,所以咽部就像是肝胆的信使。患胆瘅的病人,常常是多虑而少决断,造成胆的功能失常,胆汁上溢而出现口苦。治疗时应针刺胆经的募穴、俞穴。
有所坠堕,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释文:从高处坠落跌伤,就会使瘀血留滞于内。若此时又有大怒的情绪刺激,就会导致气上逆而不下,血亦随之上行,郁结于胸胁之下,而使肝脏受伤。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释文:胆胀病,胁下胀满疼痛,口苦,常作深呼吸而叹气。
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
释文:木气过分抑制土,土气被郁已极而复气发作起来,会导致山石雷变,天昏地暗。这样的气候条件,人就容易患心腹胀满、肠鸣等疾病。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释文:在冬季应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和刺激,让心情始终处于淡泊宁静的状态,遇事做到含而不露,秘而不宣,使心神安静自如,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乐观喜悦的情绪。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释文:肝脏是耐受疲劳的根本,它能贮藏血液,并且可以根据人体活动的需要而调节血量,肝血充足,人就不容易疲劳,由于“魂”必须藏在血液中,因此,也可以说肝脏是藏魂的地方。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释文:按一般生理过程来讲,女子以七年为一个发育阶段。女子到了七岁左右,肾脏的精气开始旺盛,表现为牙齿更换,毛发渐盛;到了十四岁左右,对生殖功能有促进作用的物质——“天癸”,成熟并发挥作用,使任脉通畅,冲脉气血旺盛,表现为月经按时来潮,开始有了生育能力。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释文:过度恐惧会损伤肾脏,肾脏所贮藏的精气也会被损伤。肾的功能受损伤则人体上部闭塞不通,下部的气无法上行,停留于下,使人体下部胀满,所以气无法运行。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释文:肾主水,其主要功能之一是藏精,精气除来源于与生俱来的“先天之精”外,还需其他脏腑“后天之精”的充养,所以五脏的精气充盛,肾脏的精气才能盈满溢泻。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
释文:肾气通耳窍,肾的功能正常,双耳才能听见各种声音。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释文:肾脏是密封和潜藏的根本,就好像冬眠的虫子一样,它藏蓄着人体的真阴和真阳,同时,它也是藏贮人体生殖之精的地方,头发靠血的滋养,而*可以化生为血液,肾能藏精,所以说肾脏的精华反映在头发上,肾的功能是充实和滋养骨骼,肾气充足的时候,头发就有光泽,骨骼也坚韧,由于它的部位在膈肌以下的腹腔,属于阴,又有闭藏的功能特点,所以称它为“阴中之少阴”,与四时中阴气最盛而阳气闭藏的冬季相通应。
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释文:脾脏就像谏议之官,辅助君主,一切周密的计划,都是从此产生出来的。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释文:人如果思虑太多,精神过度集中于某一事物,就会使体内的正气停留在局部而不能正常运行,所以说思则气结。
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释文:山谷之气,能藏蓄和生长植物,具有土的性质,因而与脾脏相通;雨气有水的性质,因而与肾脏相通。人体中的三阴、三阳六经经脉运行气血,犹如地上的河流;肠胃能盛贮饮食水谷,犹如大海,善于容纳百川之水;耳、目、口、鼻和前阴、后阴上下九窍,犹如水气流通的道路。若以天地阴阳来类比人体,则人身阳气所化之汗,犹如天之降雨;人体中的阳气,好像天地间的疾风,流动不止。人怒气暴发,如同天之雷霆;人身中的阳气容易上冲,如同自然界中的阳气向上蒸腾。因此,调养身体,如果不仿效天地间的规律,不懂得天有八节不同的节气,地有五域不同的地理,那么,疾病就要发生了。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释文:正常情况下,饮食入胃,经过初步消化,再由脾输布到全身。如果脾脏有热,失去正常功能,则津液停留,向上泛溢,就会使人产生口中发甜的症状。这是因为饮食过于肥美所诱发的疾病。得这种病的人,大都喜欢吃肥甘厚味的食物。厚味使人生内热,甘味使人胸腹满闷。因此食气上溢出现口甜,日久化为消渴。
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释文:阴阳两精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生命活力,就叫做神;伴随着神气往来存在的精神活动,叫做魂;依傍着精气的出入流动而产生的神气功能,叫做魄。所以能够使人主动地去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观意识,叫做心;心里有所记忆并进一步形成欲念的过程,叫做意;意念已经存留并决心贯彻的过程,叫做志;为了实现志向而反复考虑应该做些什么的过程,叫做思;因思考而预见后果的过程,叫做虑;因深谋远虑而有所抉择以巧妙地处理事务的过程,叫做智。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释文:人的生命以饮食水谷为根本,所以当断绝饮食水谷时,人就要死亡。水谷精微,是由脾胃产生而布散到全身的,并且可以从脉象上反映出来。所以,如果脉象中没有和缓的胃气,人也要死亡。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释文:饮食过量,就要损伤肠胃,这是脾胃病的常见病因。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释文:水谷进入人体,经过脾胃运化,产生水谷精微传注于肺,经过肺的宣发作用,把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从而使五脏六腑皆得到营养。
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释文:懂得养生的人,做到形神清静,善于保持阳气充足调畅固密,所以肌肉皮肤坚固紧密,而能抗拒邪气的侵扰,纵然有巨大的风邪以及毒性很强的其他致病因素,也不会受到伤害。
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释文:肺脏在五脏之中位置最高,覆盖在心脏之上,它是各脏之长,如果精神受到刺激,或欲望不能满足,就会使肺气不通畅,而发生病变,热邪造成肺叶焦枯,无法将津液输送到全身,便产生五体痿,因此说五脏都是由于肺热叶焦,而产生痿躄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释文:中焦也是出自胃的上口,在上焦之下,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化生为营气和津液等营养物质通过经脉而会聚于肺,并依赖肺的呼吸,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之后方化而为血。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
释文:遍布全身的较小经脉中的精气,逐级归流进入到较大的经脉中去,全身的经脉均和肺通连。所以,全身的精气最后总归入肺,肺脏再把精气输送布散到全身体表(皮毛)。体表的精气再进入经脉中,返流入人的经脉中……经脉中的精气就这样正常运行而不紊乱,并周流人心、肝、脾、肾,从而使脉中的精气趋于平衡,使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协调。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释文:鼻是气体出入的通道。鼻的通气和嗅觉作用,必须依赖肺气的作用,肺气和畅,呼吸调匀,嗅觉才能正常。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释文:过度悲哀使心联系其他组织的脉络痉挛拘急,还会影响到肺,使肺叶张大抬高,呼吸异常,以致胸腔胀满,气的运行不通畅,营卫之气不能布散到全身,停留在胸中,时间长久转化成热,而损耗气,所以说悲则气消。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释文:远古时代,对养生之道有高度修养的人,经常教导人们说:对于一年四季中都可能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气候变化,要注意适时回避;思想上要保持清静安闲,不要心存杂念。这样,体外没有邪气干扰,体内无情绪波动,人体和外界环境协调统一,体内的真气调和而没有损伤,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还能从何处来侵犯人体呢?所以,那时的人们都能够志意安闲而少有嗜欲,心情安逸而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身体虽然在劳动却不觉得疲倦,人体正气调顺,因为少欲,所以每个人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每个人的愿望都可以实现。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释文:在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不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发生疾病。而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一定是因为正气已经虚弱了。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释文:所以,不良的嗜好就不能吸引他们的视听,淫念邪说就不能动摇他们的意志。无论是愚笨的抑或是聪明的,无论是德才兼备的抑或是才能低下的,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能做到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因而符合养生之道的要求。他们之所以能活到一百岁而仍然不显得衰老,就是因为这些人全面掌握了养生之道,使天真之气得到保护而不受到危害的缘故。
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释文:聪明的人,注意的是人与天地阴阳之气的一致性,因而在健康无病的时候,就能够注意养生保健;而愚蠢的人,只有在出现了强壮与衰弱的不同结果时,才知道注意。所以愚蠢的人常正气不足,体力衰弱;而聪明的人,正气旺盛,耳目聪明,精力充沛,身体轻快强健。即使是年龄已经衰老,也还能焕发青春,保持强壮;而本来就是强壮的人,就会更加强健了
怎样调理气血不足,阴阳皆虚的病人
虚证指的是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的多种慢性疾病的总称。
本病症虽繁,较复杂,但总不离五脏,而五脏之伤不外乎阴 阳 气 血。归纳来,有阴虚,阳虚,阴阳皆虚;
有气虚,血虚,气血双虚。
虚劳之病,临床较为多见,只要使用辩证论治,整体治疗,善于掌握补益虚劳的穴位和补虚的方法及时机,确能收到较满意的理想效果。
根据五脏常见虚劳症候现归纳如下:
气虚:主指肺气,脾气虚。
血虚:主指心血,肝血虚。
阳虚:主指,心阳,脾阳,肾阳虚。
阴虚:肺阴,脾阴,心阴,肾阴虚.
以上四类病症临床多相互出现,例如:肺肾阴虚,心肝血虚,脾肾阳虚等在诊病时一定要细心判别。
主证:气短自汗,易感冒,面白舌淡。
治则:补肺益气
取穴:太渊 肺输 太溪;(太渊,肺输,合谷 中府都是肺经补气要穴,太渊主补肺气兼滋肺阴,合谷补肺气兼理肠气,中府补肺气更擅长宽胸理肺气,肺输纯补肺气少兼理气。太溪补肾气兼滋肾阴,取太溪目的是因肺气根于肾。)
主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适,易疲倦,大便溏薄,面黄。
治则:健脾益气
取穴:足三里 阴陵泉 合谷;(足三里是健脾和胃最重要的穴位,擅长补益肠虚 胃 脾虚证,不宜大泄。阴陵泉,擅长健脾治血证除湿兼通下焦水道所以消肿减肥也常用它。合谷和气海功能相似善补全身之气。)当然伴大便稀证可加灸脾输,因为脾输善长纯补脾脏。
主证:心悸 多梦 面色不华 舌质淡
治则:养血安神
取穴:神门 心俞 三阴交 (神门为心经原穴擅长安神可补可泄,补,可补心气,泄可清心火。心俞多用来补心气补心血,不宜泄之。三阴交脾经之穴但却是肝经肾经脾经的交通要道,所以非常擅长养血,补血,活血而且可滋养治疗全身之阴证。像阴虚火旺的病症均可取之。)
肝血虚:头晕目眩 心神不安 耳鸣 妇女月经少或停经 面色苍白
治则:补血养肝
取穴:三阴交 曲泉 肝俞 间使 (又用到三阴交了,凡血症都要用啊!血症一般都会牵扯到脾经 肝经 心经的穴位。曲泉作用养肝兼泄肝阳上亢。间使主要用来行气通络,如果伴头痛头晕还应加太冲,太冲穴生下来就是扮演输泄 疏导肝气的角色。所以宜泄不宜补,太冲临床上要比行间穴好用。
主证:心悸自汗 心胸憋闷疼痛 形寒肢冷 舌淡或紫暗
治则:温通心阳
取穴:心俞 神门 关元 (心俞可直接补充能量,本穴可大补心气心血,但不宜泄,想泄心热燥最好取神门。神门我讲过它是心经原穴可补可泄,心阳虚可在此灸之。关元人体最大阳气汇聚之地,想振奋阳气应首选关元。)如果患者心闷憋痛可配上间使,理气通络止痛。配上膈腧穴可以活血化瘀。膈腧和三阴交比较,膈腧擅长治理上身血症,三阴交擅长治理下身血症。
主证:饮食减少,形寒, 腹中冷痛 肠鸣泄泻 甚至完谷不化
治则:温中健脾
取穴:神阙 关元 足三里 阴陵泉 脾俞 (脾俞,以最短的距离直补脾之各种虚证。神阙通补下焦 暖阳散寒,关元,刚才说过主要用来振奋阳气 培元固本。足三里为大补脾胃要穴,我们知道脾胃乃后天之本所以常用它来提高人体免疫效果是很不错的。阴陵泉强脾健胃。)你一定会问我为什么不用天枢穴?天枢其实也可以用,不过要先泄后补,不然容易腹中涨满,因为天枢生下来偏泄不宜补。如果用来治理便秘效果会更好。
主证:恶寒肢冷 腰背酸软 男性阳痿早泄 女性经少 性欲低下
治则:温补肾阳 兼养精血
取穴:关元 肾俞 太溪 命门 (命门为于督脉而督脉是总督一身之阳脉,命门可是督脉烈火之穴善补肾阳。)
主证:干咳无痰 咽部干燥 甚至失音 舌红少津
治则:养阴润肺。
取穴:太渊 复溜 尺泽 (太渊为肺经之原穴能平补平泻,尺泽穴生下来就是泄穴所以常用来平气解肺之热,不宜补。取复溜穴的原因我 已经说过肺气之根在肾。)
脾阴虚:(胃阴虚)
主证:口干唇燥 食欲不振 大便燥结 甚至干呕
治则:养阴和胃
取穴:复溜 内庭 足三里 (足三里,健脾和胃只能针补,灸补火更大,因此证属阴虚火旺。内庭主泄胃火,脾与为相表里脾虚热也常用此穴。复溜穴擅长养阴,针补可滋阴,此穴不可泄,泄会加重阳盛。)
主证:急躁易怒 头痛眩晕 耳鸣 眼干畏光 或肢体麻木 面色潮红 舌红少津
治则:滋养肝阴
取穴: 曲泉 复溜 三阴交 太冲 (曲泉穴在肝经主要扮演滋肝阴的重要角色,所以针补可加强养肝效果。复溜穴我说过在肾经主要是通过滋阴来补肾的。三阴交穴前面也提到过它可治理全身的所有阴虚证及血症,这也是我取三阴交的目的。太冲泄之可理气治疗眩晕,前面也提到过。
主证:眩晕 耳鸣耳聋 口干咽痛 易脱发 牙齿易松动 舌红少津
治则:滋补肾阴
取穴:复溜 太溪 肾俞 中极 (复溜,太溪,肾俞是肾经上的核心穴位,肾俞主要用来补肾气,复溜是滋阴补肾,太溪穴即补肾气也可滋阴。中极穴通调全身水道但擅长下身水道,补可以固溺就是治疗尿多证,泄可以通利水道就是消肿利尿的意思,减肥也算核心穴。)
虚证的四大病情及治疗情况已做了详细阐述。在开头我也讲过很多病症一般不单一出现,更多的是复合形式出现,例如:肝肾阴虚 脾肾阴虚
脾肾阳虚 肺脾气虚 心肝血虚 心脾两虚 等 ,遇到这种复杂的病理怎么办?其实很简单,首先我们要辨别是阳虚还是气虚;第二要辨别
是气虚还是血虚;第三我们要知道这些证发生在哪个脏腑(上面我已阐述很清了,就是每个脏的症状是什么样的,你当然可以按部就班)
关于取穴也很简单:例如肝肾阴虚,这里面就包含了肝阴虚和肾阴虚,我们把治肝阴虚和治肾阴虚的穴位一块用上不就行了,简单吧?(在实际用穴上可以适当精简穴位。我曾看到有些大夫扎针很是可怕,扎头满头都是针,扎腿满腿都是针,恨不得一个感冒病把全身都扎成刺猬!使不得啊!现代人怕刀枪!他扎怕了下次不来了,你赚谁的钱?
现在尤其是在养生馆,大部分调理的是亚健康,我给你扎针,每天扎你怕不怕?谁都怕。所以雯溪养生馆
独创了贴灸 贴针,效果也比较理想。一般虚证一疗程(10次能愈),重证也不过2--3疗程就红光满面了,你说你会不会偷着乐?!
看气虚的方法
1.看眼睛:看眼睛实际上是看眼白的颜色,俗话说“人老珠黄”,其实指的就是眼白的颜色变得混浊、发黄,有血丝,这就表明你气血不足了。眼睛随时都能睁得大大的,说明气血充足;反之,眼袋变大、眼睛干涩、眼皮沉重,都代表气血不足。
2.看皮肤: 皮肤白里透着粉红,有光泽、弹性、无皱纹、无斑代表气血充足。反之,皮肤粗糙,没光泽,发暗、发黄、发白、发青、发红、长斑都代表身体状况不佳、气血不足。
2.看皮肤: 皮肤白里透着粉红,有光泽、弹性、无皱纹、无斑代表气血充足。反之,皮肤粗糙,没光泽,发暗、发黄、发白、发青、发红、长斑都代表身体状况不佳、气血不足。
3.看头发: 头发乌黑、浓密、柔顺代表气血充足,头发干枯、掉发、头发发黄、发白、开叉都是气血不足。
4.看耳朵: 现在,人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不信你去仔细看看,现在人的耳朵小,看上去越来越僵硬、而且形状上看上去已有些变形。就是现在的孩子和年青人都很少能看到圆润、肥大、饱满的大耳朵了。而这些大耳朵在老人那里却很多见,这说明以前人的身体素质明显强于现代人。 小孩子看耳朵看形态,大人除了形态就主要看色泽、有无斑点、有无疼痛。如果呈淡淡的粉红色、有光泽、无斑点、无皱纹、饱满则代表气血充足。而暗淡、无光泽代表气血已经下降。如果耳朵萎缩、枯燥、有斑点、皱纹多,它代表了人的肾脏功能开始衰竭,身体的衰老已非常明显了。
5.摸手的温度: 如果手一年四季都是温暖的,代表人气血充足,如果手心偏热或者出汗或者手冰冷,都是气血不足或失衡的表现。
6.看手指的指腹: 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如果手指指腹扁平、薄弱或指尖细细的,都代表气血不足,而手指指腹饱满,肉多有弹性,则说明气血充足。
7.看青筋: 如果在成人的食指上看到青筋,说明小时候消化功能不好,而且这种状态也一直延续到了成年后。这类人体质弱,气血两亏。如果在小指上看到青筋,说明肾气不足。 如果掌心下方接近腕横纹的地方纹路多、深,就代表小时候营养差,体质弱,气血不足。成年后,这类女性易患妇科疾病,男性则易患前列腺肥大、痛风等症。
8.看指甲上的半月形: 正常情况下,半月形应该是除了小指都有。 大拇指上,半月形应占指甲面积的1/4~1/5,其他食指、中指、无名指应不超过1/5。 如果手指上没有半月形或只有大拇指上有半月形的说明人体内寒气重、循环功能差、气血不足,以致血液到不了手指的末梢,如果半月形过多、过大,则易患甲亢、高血压等病。
9.看手指甲上的纵纹: 只在成人手上出现,小孩不会有的。当成人手指甲上出现纵纹时,一定要提高警惕,这说明身体气血两亏、出现了透支,是肌体衰老的象征。
10.看牙龈: 小孩子不明显,主要是成人。牙龈萎缩代表气血不足,只要发现牙齿的缝隙变大了,食物越来越容易塞在牙缝里,就要注意了,身体已在走下坡路,衰老正在加快。
11.看睡眠: 成人如果像孩子一样入睡快、睡眠沉,呼吸均匀,一觉睡到自然醒,表示气血很足;而入睡困难,易惊易醒、夜尿多,呼吸深重或打呼噜的人都是气血两亏。
12.看运动: 运动时如果出现胸闷、气短、疲劳难以恢复的状况,气血就不足,而那些运动后精力充沛、浑身轻松的人气血就充足。 舌苔是身体状况的天气预报 舌苔的变化最能反映每个人当时的身体状况,通过舌苔的不同情况,最能直观地看到身体内的寒、热、虚、实。舌与人体脏腑各器官通过经脉密切相连,当脏腑生理功能失调时,舌上必然会有反映,中医将舌按部位分属五脏:一般以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从舌相应的部位可以看出五脏的病变,而且,根据舌质的颜色、润燥、晦暗以及舌的形态、大小也可以判断脏腑的病变程度,如再参照舌苔则会更为全面。 作为身体的保健,只要了解一些简单的看舌质、舌苔的方法,就能应对自己及家人的常见病了。
1.看舌质: 正常的舌质润而淡红色,舌质淡的多数贫血、气血两亏、体内有寒;舌质红的内热大;舌体是正常的颜色,舌尖发红的心火旺;舌边发红的肝火旺;舌边有牙齿印的,说明气虚,脾胃虚弱。
2.看舌苔: 舌头上都应有一层淡淡的舌苔。正常情况下应是淡淡的薄白,是湿润的,不滑不燥。 舌苔发白:是体内有寒,无论是吃了寒冷的食物还是受了寒,舌苔都会发白,现在的人多数都是白苔,就是因为吃寒冷的水果、蔬菜,常喝冷饮造成的。 舌苔发黑:说明寒重,已严重影响了脾胃功能,消化能力已极差了。 舌苔发黄:几乎所有的中医书中都认为此情况是人体内有热,可我认为还要结合舌质看。如果舌苔黄而舌质是红的,说明体内有热,舌苔黄而舌质发白、颜色发淡的多数都是寒中带热、虚中带热,所以现在所见的黄苔或黄腻苔的舌质多数不发红,是正常的舌质或偏白,或只是舌边发红的虚热,这个时候的内热完全可以用推拿、按摩等疏通经络的方法散热、消热,而无需用消炎药,更不能用泻火的消热解毒的大寒中药。要知道,用这些药虽然很快消了火,但同时却加重了身体内的寒,而用疏通经络来消火是不会增加体内寒的,在消火的同时再用食疗祛寒,这样病会很快好转,而且不反弹。 舌苔厚腻、发黄,并没有明显上火的:多数是气虚引起的食物不能正常消化所致,这时,同样不能用消食、化淤的泻气药,还是运用食疗补气、补肾,适当地按摩经络,帮助脾胃运化。 没有舌苔:有的人没有舌苔,多见于久病虚弱之后,还有的人感冒、发热的时候是白苔,可用了消炎药后不但白苔没了,连舌苔都没了,就认为消炎药还真管用,其实这可不是好事,只能说明你的消化、吸收功能更虚弱了,这时只要通过我后面所讲的食疗方法补足气血,你又会看到舌苔上出现淡淡的正常薄白苔了。
3.看舌苔时还应注意的问题: 刚吃过或喝过东西去看舌苔肯定不准,如刚喝过热水,或刚吃过辣的等刺激的东西,舌头会变红;刚喝过牛奶,舌苔是白色;吃了桔子,颜色变黄,吃了巧克力,喝了咖啡以及有颜色的食物,舌苔都会变,所以一定要在进过食至少半个小时以后再看,而且一天内最好多看几次,才能判断准确,不致出错。 越细碎的食物越补气血 食物消化吸收的场所,西医称为胃肠,中医称为脾胃,而中医的脾胃又不单指胃肠,脾也不是西医的脾脏,中医所描述的脾,和现代医学中的胰腺类似。
几乎每一本育儿书中都会提到:3~4个月之前的婴儿,因消化酶发育不完全,特别是淀粉酶很少,是不能吃大米、面粉、玉米、小米、红薯、马铃薯、芋头等含淀粉较多的食物的。以前的人们并没有充足的牛奶、奶粉给孩子喝,另外还有母亲缺乳或母乳不足时,都是给孩子喂米汤、面汤等,孩子一样长得好好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需要通过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的协调合作完成的。我们日常所吃的食物中,除了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可直接吸收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都是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均不能直接吸收,必须先在消化道内经过,并被分解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后,才能通过消化道内的黏膜进入血液,送到身体各处供组织细胞利用,供各个脏器发挥正常的功能,保证身体的生长,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这种分解过程称为“消化”。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管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吸收”。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小肠。 消化道对食物的消化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消化道肌肉的收缩活动,将食物磨碎,并使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不断地向消化道的下方推进,这种方式称为“机械性消化”,另一种是通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中的各种酶,对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充分化学分解,使之分成能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这种消化方式称为“化学性消化”。在正常情况下,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是同时进行,互相配合的。 两种消化的目的都是将食物磨碎,分解成小分子物质,顺利通过消化道的黏膜进入血液,而大分子的物质只能通过粪便排出。 西医的营养学里有一种叫“要素饮食”的方法,就是将各种营养食物打成粉状,进入消化道后,就是在人体没有消化液的情况下,也能直接吸收,这种方法是在不能吃饭的重症病人配鼻饲营养液时常用到的。由此看来,消化、吸收的关键与食物的形态有很大关系,而液体的、糊状的食物因分子结构小就可以直接通过消化道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来滋养人体。 讲到这儿,大家应该明白“胃为后天之本”的真正含义了吧。也就是说,只有胃、肠功能正常,吃进去的食物才能转变成血液,源源不断地供给全身的每一个器官,而当胃肠功能下降,也就是食物转化成血液的能力下降后,人体各脏器因为能源供应的减少而不得不把它们应做的工作放慢,这时人体抵抗力下降,各种疾病、传染病都会轻易上身。而当胃、肠功能彻底瘫痪、不能再生成血液时,也就等于断水、断电,各个脏器也只有停工了,停工的结果就是人的死亡。 当胃、肠的功能开始减弱,如果我们往胃、肠输送的营养物资都是液体或糊状的细小颗粒,不就能很快地消化、吸收了吗?不就能使这些营养物质直接生成血,反过来又滋养胃肠,不就能帮助虚弱的胃、肠起死回生吗?保住了胃肠这个人体的后天之本,我们的身体就能少生病。 想想喂养孩子的整个过程,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孩子出生时喝母乳、奶粉等液体的食物,不需要任何帮助就直接进入血液。6个月后,增添的稀饭、面条、各种肉泥、鱼泥、菜泥,同样在进入消化道后被顺利地吸收化生成血液。 我经常看到许多家长因为图省事,孩子才几个月,就大人吃什么,孩子也跟着吃什么。孩子牙齿都没长全,胃肠又虚弱,哪能将食物消化、磨碎,只能是通过粪便排出来。这样做是极不负责任的。所以,很多孩子的喂养问题都出在10个月后开始增添固体食物的时候,以前不爱生病的孩子容易生病了;以前胖胖的、气色很好的孩子变得消瘦了、气色也暗淡了,这就说明孩子的胃、肠还没发育到能消化固体食物的程度。这时候孩子必须回到吃剁碎的食物那个过程中去。所以我建议所有先天不足、常生病、长得不好的孩子(最好是在2岁前)都不要吃固体食物,家长一定不要怕麻烦。 大一些的孩子,生病后胃口不好,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我也建议家长给孩子吃一些有营养的、糊状的、稀烂的、切碎的食物,能很快帮助孩子恢复健康。 这种方法同样适合成人。大病初愈、久病体弱的人或老年人,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补养胃肠,加快气血的生成以及身体的康健。 保护好胃、肠,心宽体壮 保养胃、肠的原则就是胃、肠喜欢什么,你就给它什么,胃、肠怕什么,你就不要做什么。 胃、肠最喜欢你的细嚼慢咽。这样能减轻它的负担,所以易消化、温度适宜、可口的食物最受胃肠的欢迎,而那些过硬、过烫、过冷、过辣、过黏、油炸、腌制的食物应该离我们的嘴巴远远的。 胃、肠喜欢定时、定量和有规律的进食。你看所有的长寿老人,他们从不暴饮暴食,总是定点吃饭、睡觉,饮食极有规律。所以,定时定量要从婴幼儿就开始抓起,一直坚持到老。 胃、肠更喜欢好心情。大家都有生气吃不下饭的时候,生气的时候肝火就旺,按五行相生相克规律,肝是木,脾胃是土,木是克土的,当肝火旺时会直接抑制脾胃的功能,使人没有胃口,所以放松心情是增加食欲,促进消化、吸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胃、肠最怕冷。有胃肠疾病的人都知道,当胃肠不适时,抱个热水袋焐一会儿就会舒服些。这说明体内寒重,因为胃属土,主黄,面色发黄时说明消化功能不好,发暗时说明寒重,这时,就不能再吃寒冷的东西了。寒冷之物之所以会引起胃肠的不适,是因为寒冷会使胃肠的血管收缩,影响食物透过消化道的黏膜化生为血液。 所谓的“寒冷”,除了指食物本身的温度外,还有食物的属性,比如你把香蕉加热了吃,它还是寒性的,吃多了不能消化,只能匆匆排出体外,这就是为什么吃多了香蕉会腹泻的原因,所以,一定要尽量少吃寒凉性质的食物,多吃性平、性温的食物。各类食物的属性,在第一章中有详细全面的介绍。 有的人会说为什么外国人经常喝冷水、吃冷食都没事,还长得那么强壮?我说你们只看到了他们的这一面,但注意过他们的饮食结构与我们有什么区别吗?人家大量吃肉、黄油、奶酪,都是高能量、高热量的东西,正好起到中和的作用。而我们中国人的饮食普遍清淡,能量、热量本身就不足,这时你再去喝冰水、吃冷饮,就是自讨苦吃了。 体育锻炼让你胃口大开。有人可能觉得这样说有些片面,为什么有的人锻炼后食欲旺盛,另外的人锻炼后反而不想吃饭了,这类人就是气血不足。因为,锻炼后气血多分布到了四肢,如果气血不足,胃肠就会相对缺血,血供减少后,消化功能就下降,反倒不想吃饭了。遇到这种情况时,一是减少运动量,尽可能多吃一些细、软、烂的食物,等气血补足的时候再去锻炼,就不会出现上述不适了。 胃、肠最喜欢按摩。当经常有胃胀、消化不良的症状时,在腹部左右上下轻轻按摩,不舒服的症状会随之减轻,所以胃、肠消化功能不好的人,要经常摩腹。肚子上有人体最重要的9条经络,按摩时等于把9条经全照顾到了,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健康良方。
补血食疗一点通 1.最快的补血方法是什么? 从经络、穴位、反射区直接注射当归注射液,是补血气的最快方法,可以是立竿见影,但是要由专业的医生进行注射。 补血的另一种方法是食用高营养的各种肉汤以及用黑米、玉米、血糯米、大米做成的糊,再加进已加工成糊状的红枣、核桃、花生、莲子、桂圆、枸杞子等。所以病后初愈者、产后妇女、老人、孩子、身体虚弱的人,多喝各种将肉烧得很烂的牛肉汤、羊肉汤、猪肝汤、鸡汤、骨髓汤、蹄筋汤等,多吃各种直接消化吸收的糊,对养生及疾病的治疗特别好。
2. 最好的补血食品是什么? 简单地说,只要吃到肚子里能消化吸收的食物,就是补血的,所以补血的前提是胃、肠道消化吸收的能力,就算吃的是粗茶淡饭,只要全部吸收,照样补血,而吃了高级的滋补品,胃、肠道不消化,也是没有用的。 相对来说,肉类、蛋类、鱼类这些高质量的动物蛋白,能明显地提高血液的质量,更容易使人抵抗力强,精力充沛。
3.寒凉的食物是不是都不能吃? 并不是所有的寒凉食物进入肚子里都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只要与人的体质、吃的季节相搭配,能起到中和、平衡的作用,就可以吃。比如夏天,人体大量出汗,而适量吃些大寒的西瓜,它能除燥热,又能补充人体因出汗多而丢失的水份、糖份,这时的西瓜对身体来讲就能起到协调、补血的作用,而天冷时吃西瓜,就易导致血亏。 寒、热食物要搭配着吃,比如吃大寒的螃蟹时,一定要配上温热性质的生姜,用姜去中和蟹的寒凉,这样就不会对身体有任何的伤害,还利于蟹肉的消化、吸收。
4.黑色食品就是补肾食品吗?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宣传——黑色食品补肾、补血,如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木耳、海带、紫菜、乌骨鸡等。其实并不尽然,温热是补,寒凉是泻。黑米、乌骨鸡性温,补血、补肾效果明显;黑芝麻,性平、补肾、补肝,润肠、养发;黑豆,性平,补肾、活血,解毒;而黑木耳性凉,海带、紫菜性寒,夏天可以经常吃,冬天尽量不要吃。任何食物补还是不补,一定要看这个食物的属性,性平、性温的食物,一年四季对身体都有补益的作用,性凉、性寒的食物,除了夏天以外,其他季节尽量不要吃,非要吃的话,也要与温热的生姜、辣椒、胡椒、花椒配在一起,这样既能摄入这些食物特有的营养素,又不至于伤肾、伤胃。
人见人爱的家庭补血方 在日常的饮食中,还有很多的补血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按我下面介绍的方法去做,也可换换花样,让家人更爱吃。 红枣、桂圆、花生、红豆、红糖、白果、枸杞子都是人们常吃的补血、补肾的食品,将它们互相搭配,就成了很好的补血食疗方。 红枣是补血最常用的食物,可以生吃、烤着吃、煮着吃和泡酒喝。 红枣还可以在铁锅里炒黑后泡水喝,可以治疗胃寒,胃痛,再放入桂圆,就是补血、补气的茶了,特别适合教师、营业员等使用嗓子频率较高的人。如果再加上4~6粒的枸杞子,还能治疗便秘,但大便稀的人就不要加枸杞子了。
常喝红枣、桂圆、枸杞茶的女性朋友,皮肤白皙,美容效果不错。枸杞子不要放多,几粒即可,红枣和桂圆也就6~8粒就行了,每天早上上班后给自己泡一杯,不但补气血,还能明目,特别适合长期待在电脑前工作的人们。 而没有在铁锅里炒硬、炒黑的红枣泡茶喝是没有用的,因为外皮包裹住了枣子,营养成分出不来,而经过炒制的红枣,经开水一泡,表皮都裂开了,里面的营养成分才会慢慢地渗出来。 红枣、花生、桂圆,再加上红糖,加水在锅里慢慢地炖,炖得烂烂的,经常吃,补血的效果很好。 红枣、红豆、放入糯米里一起熬粥,红豆比较不易烧烂,可以先煮红豆,红豆煮烂了,再放入糯米,红枣一起烧,也是一道补血的佳肴。 红枣10粒切开,白果10粒去外壳,孩子只能各吃5粒,加水煮15~20分钟,每晚临睡前吃,可以补血固肾、止咳喘、治尿频、治夜尿多,效果很好,从白果上市的秋天,一直吃到第二年的春天,是给老人、孩子补肾、止咳喘的特效方。 红枣10粒切开,枸杞子10粒,煮水喝,补血补肾,专治腰膝酸软,长年吃,有养颜祛斑的作用。 红枣10粒切开,生姜3片,煮水喝,是开胃的良方。 此外,用猪蹄加黄豆炖烂了吃;用甲鱼加上枸杞子、红枣、生姜炖烂了吃;牛肝、羊肝、猪肝做菜、炖汤,或与大米一同煮成粥;牛骨髓、猪骨髓加红枣炖汤喝;牛蹄筋、猪蹄筋加花生、生姜炖烂了吃,这些都是补血的好食物。 做这些食物时要注意,选料要新鲜,而且要炖烂了吃,这样才能有利于消化、吸收,这就需要家中掌勺的人要有耐心,并能长年坚持。只有在一日三餐上肯下功夫,才能真正确保一家人身体的健康。
中医调理气血亏虚最有效的12种方法
气血亏虚又称气血两亏,中医所说的血虚指血量不足或血质失常或血液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一般认为,引起血虚的病因有脾胃虚弱、饮食不足、失血过多、肾气亏虚、劳作过度等。
古方中医介绍气血两亏可表现为精神不振,气短懒言,乏力自汗,心悸失眠,注意力不易集中,抵抗力下降,反复生病,伤口久不收口,炎症久治不愈等。
古方中医调理气血亏虚最有效的12种方法是怎样的?中医通过补养气血,以上症状可明显改善。我列举了常用的几种补养气血方法,供朋友们参考。具体为:
1.中医调理气血亏虚运动疗法:生活起居规律化,劳逸结合,气功太极等可保持旺盛精力。
2.中医调理气血亏虚饮食疗法:老母鸡、乌鸡、海参、红枣、鸡蛋、牛羊胎盘、枸杞子、桂圆等。
3.中医调理气血亏虚草药疗法:人参、黄芪、当归、何首乌、红景天、熟地黄、阿胶等。
4.中医调理气血亏虚成药疗法:阿胶浆、补中益气丸、八珍丸、归脾丸、十全大补膏等。
5.中医调理气血亏虚针灸疗法: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百会等。
6.中医调理气血亏虚穴位注射疗法:足三里、三阴交注射胎盘针、黄芪针、维生素B12针等。
7.中医调理气血亏虚埋线疗法:脾俞、肾俞、肺俞、足三里等穴埋线。
8.中医调理气血亏虚艾灸疗法: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百会等。
9.中医调理气血亏虚叩穴疗法:用健身锤叩击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等穴。
10.中医调理气血亏虚药茶疗法:西洋参、黄精、当归、麦冬等泡茶饮。
11.中医调理气血亏虚药膳疗法:人参黄芪当归炖老母鸡、黄芪何首乌心肺汤等。
12.中医调理气血亏虚药酒疗法:人参、黄芪、当归、何首乌、熟地黄等泡酒饮。
调理肺经就是调理五脏六腑
   六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黄帝内经》解释辞
    《黄帝内经》第二部医理篇
    第六集绝妙的辨证(上)
六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黄帝内经》第22集解说词
  【提要】阴阳失调,是疾病的根本原因。调整阴阳,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是中医整个体系的总纲。它贯穿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贯穿中医藏象、经络、药物、心理、地理、气象、时间,等等全部理论。离开了阴阳,我们将会在神奇而又复杂的中医道路上迷失方向。
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状态,是阴阳两方面,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结果。一旦人体的阴阳关系失调,正常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就会导致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引起疾病。
《黄帝内经》强调,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对临床上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病情,都用阴阳来加以概括,说明。“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即在临床上首先需要分别阴阳,从而调整阴阳使之恢复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这就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烟建华教授说:“一阴一阳之为道,这是《易经》里的话,《周易》的话。中医学家接过了这一句话,叫做片阴偏阳之为疾。(也就是说,)疾病就是阴阳偏盛偏衰的这样一种表现。所以治疗(呢),那就是要把失调的阴阳让它和谐起来。在中医治疗原则上,协调阴阳是一个总的原则。”
刘炳凡先生在《黄帝内经临证指要》一书中指出:“阴阳二气的平衡协调,是人体正常活动的重要保证。”所以,把握阴阳,无疑是中医临床的首要任务。
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中日友好医院专家室副主任,焦树德教授说:“一阴一阳之为道,(就是说)整个宇宙都是一阴一阳一个道。偏阴偏阳为之疾,所以说阴阳偏了就是病。所以,疾病观就是这个。”
(字幕:《张璐玉医案》)
太史沈韩倬,患病,小便次数多,昼夜达百余次。白天滴滴溚溚地总想解,但又解不出来,痛似火烧。夜里,虽然尿量比白天多,但尿中有很多像油脂、鼻涕之类的东西。起先服用清热利水利尿的药,半个月后病情反而加重,面色痿黄,饮食困难。张璐玉为之诊断。认为是肾水经常亏损,加上劳心思虑,肝过于克制脾脏造成的,治法应当先充实脾脏,就像筑堤防水一样,使阴火不至于下溜,清阳之气得以上升,气通则病痛便自然消失。这实际上就是使肾和脾的阴阳重新协调,使阴阳之气的上升下降恢复正常。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大内科主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晁恩祥教授说:“我们追求的就是调整阴阳,调整阴阳的平衡,这就是我们追求治疗的一个方面。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它就是《内经》里说到的。”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平,指静,平和;阳秘,指固,稳固。如果阴阳离决,精气便因此断绝,生命就走到头了。
我们来到中国中医研究院下属的西苑医院,准备采访施奠邦教授。(施教授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门诊部的病人很多,施教授正在给病人看病,同时,不停地向他的学生们传授医理医术。这个病人是从外地来京就诊的,长时间觉得胃不舒服。施教授询问其病情后,便仔细地给病人作检查。
施教授(让病人躺到诊察台上,)说:“往下一点。呼气,吸气。”(然后按压病人的腹部作触诊检查)
根据病人的症状,施教授最后做出诊断。说:“他的表现就是,一般情况下胃部会疼,但他不痛,就是这种胀满,不消化,胀满打嗝。还有就是瘦,有时烧心。就是胃里面比较热,烧灼感。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他不能吃凉的,冷的(吃了)不舒服,不敢吃凉的。大便(呢)偏稀一点。主要是这些症状。(那么)中医(呢),主要是怎么来考虑呢?症状表现,他不是疼痛,而是胀满。中医认为,为什么胀?(是脾,)脾主运化,胃主纳食。就是吃下去(的)东西。能不能消化,好不好。有的消化不好,这就在于脾,脾的运化。如果说病人想不想吃东西,它在于胃。这位同志,他是胀满,胃口也不是顶好。所以说脾胃的功能都差。《内经》里叫外邪,外邪与寒虚实。(他呢)要说是寒症,他还烧心,胃里热。要是热症,他(又)不能吃凉的。所以种里面叫寒热辨证。寒热交错,处于这样一种情况。本质上来说,他属于虚寒症候。”
施教授所说“寒热”,就是阴阳的一种表现方式。寒属阴,热属阳。中医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八纲辩证,本质上就是阴阳辩证。
少司马李萍槎,平时饮食节省简单,且讲究清洁,三天更换一次衣服。偶然一次大便后发作了寒热病,好像外感伤风,其实是内伤。因为他原来常常大便困难,每次都需要使劲用力,这样一次次便伤了阳气。所以便后阴胜于阳,从而感到发寒。过了一阵子缓解了,阳又胜阴,从而开始发热。如果是外感引起的寒热,怎么会在大便后才出现呢?可是医生没有仔细辩证,于是当作外感治,却不见效。又认为是湿热,便用滑剂之药来泻内热。致使原来的大便燥结转变为痢疾,大便急射而出。肛门火辣辣的,如烙如烫。这时医生有赶快用滑石、木通等药,希望止泻。但医生忽略了这个病人已经是阴虚,于是导致了这样一个后果:病人吃下去的东西,不能在体内停留,立即从下排出,甚至肠中之垢一并驱下,色白如脓,又腥又臭。然后该医生又给病人大剂量服用人参,造成下空上堵,胸部不舒畅,喉部有痰塞着,口燥咽干,彻夜不得安睡。一切食物,只有清淡的,胃才能接纳一些。久而久之,阴气由于腹泻而伤,阳气由于大量出汗而伤,阴阳不相维系,阳气在上,阴气在下,阴阳不能协调平衡,病情越来越重。于是,调整阴阳是治愈少司马疾病的首要原则。(按:该案例应出自古代某名医的《医案》。然而片中未於说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烟建华教授:“人体有阴阳盛衰的一种病象(吧)。这种阴阳盛衰的病象有一定的规律。”
(字幕: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张其成先生说:“阴阳的盛衰,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偏盛偏衰(呢),就是说阳如果盛了,阴必然就衰,阴如果盛了,阳必然就衰。”
(字幕:阳盛则热)
(字幕:《王孟英医案》)
孙某人患感冒,医生投以温药想发散病邪。但结果并非(如)医生所愿,吃药后,孙某人根本不出汗,拖到第十一天,才请王孟英前来诊治。这个时候,孙某人已经神志不清,口不能言,胸部出现微斑,并且三天没有小便了。几个医生束手无策,有的甚至建议大投温补。王医生一听急忙制止。他说,病人现在已是明显的阳热阴亏了,再投以温药,邪热更加炽烈,岂不是以温燥断绝其阴!这不是要把病人往死路上送吗?医生们同意了王孟英的诊断,采取了补阴的方法,病人治愈。
北京中医药大学,烟建华教授:“治寒热,寒一般要温阳散寒,治热呢,就要清热泻火。虚实,就要补虚和泻实。(这些)都可以归为阴阳之类。”
(字幕:阴盛则寒)
(字幕:《齐秉慧医案》)
清代的时候,四川有一个壮汉不慎落入井中,身体被冰冷井水浸泡多时。被人救出来后,四肢冰凉,腹中极痛,头重腰疼,并且舌干口渴。请来一位医生,医生根据壮汉的舌干口渴的症状,便认为是火盛。开了几副去火的良药,结果病情加剧。壮汉的哥哥赶忙请来名医齐秉慧。齐医生诊后叹道,前面的医生阴阳虚实不分,懵然下药,如今脱证已具,不可救了。这则医案充分说明,中医临床必须首先辨明阴阳,否则就会出大错。这是人命归天的大事,丝毫马虎不得。
中日友好医院的晁恩祥教授说:“《黄帝内经》,它在临床当中,有寒则热之,热则寒之。你比如说像在我们临床应用,一个胃病,它表现是胃痛,吃凉的以后加重,怕冷,身体也怕冷。脉也是比较慢的,迟的脉。舌苔白的,或者白腻的。(那么,这样)看是一个寒湿的(一个)表现(吧),或者是因为寒引起的,加重了。当你在治疗当中,就应该用一些温药,温胃的药,散寒的药来治疗。(那么)这个病就得到缓解了。所以,所谓‘寒则热之’,这就是《内经》的原则。还有‘热则寒之’。(那么)要是有胃热,或者肺热的病人,黄痰,喝水多,发烧。(那么)你就得用清凉的药,(像)黄芩、栀子、黄连,这些苦寒清热的药来治疗。所以叫‘热则寒之’。”
(字幕:《王洪图医案》)
1987年2月5日,北京某精神病研究所来了一位女病人。经诊断为“情感性精神病躁郁症,抑郁状态”,收入住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洪图先生介绍说:“就是不爱理人,不说话。就是没法跟她进行交流,所以家属就把她送到北京医科大学,当初这个地方叫做精神卫生研究所,它还是国际卫生组织下的一个医院,现在北京医科大学把医院改名字叫做第六医院,就是北京医科大学第六医院,也就是精神病院。住院之后,她开始沉闷不语,不与人交流,祝愿没几天,就变成狂躁不安了,(狂躁不安吧)连唱带说再闹,就是这么一种状态。(医生呢,)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医生,原来是给她用提高兴奋度的药,用西药。等她转过来兴奋后,就给她用大量的镇定药,刚才你谈到的,其中有碳酸锂,其实是一种镇静药,就是希望她能够安静下来。但是这些西药,镇静药对她来说不起效。”
2月19日,研究所邀王教授前往会诊。
王洪图教授:“我进去的时候,当然还有两个研究生随我一块去的。这女孩子是连说带笑带比划,没办法跟她交谈。说摸脉,她肯定也不会好好让你摸脉,看舌苔,她也不好好让看。”
病人口干爱喝水,睡眠差,大便干结,一周未解,形体消瘦。王教授向其家属询问发病的原因。家属介绍,因为参加知识竞赛,昼夜查阅资料,两周内未能很好休息。
王教授根据病人的病情症状,做出了正确而又绝妙的诊断:“舌头特别红,特别瘦,中医认为,就是心火太盛了。而且,苔也不多,说明也伤着阴了,加上她原来得病的原因,那说明用心太过了,心火太盛,那也就是心火盛了,心阳就更盛了。心阳和心火,本来就属于一类东西。正常的可以叫心阳,过盛了,超过了正常的生理了,这就叫心火,心火太盛了,就导致了心神的紊乱。(这个)西药,镇静药效果不太好,中医就按这个思路进行辨证。也就是说,火盛,或者叫做阳过亢了。阳过亢,那就伤了阴了。阴阳,它是两者相互对立,相互平衡的东西。人体都有的,又有阴,又有阳,两者老处在相对协调的状态。(那)一方面太过了,它反而把另一方面消耗了。也就是说火太盛了,把水给消耗了。阳太盛了,把阴给消耗了。因此这个病人,是属于阳热太盛而消耗人体的心阴了。(这就)正好《内经》上有这么一条理论,是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上有这样一句话,说是:‘阴不胜其阳’,也就是说阴不足,阳太过了。本来两者相互制约的,相互为胜嘛。阴虚了不能制约阳了,‘则脉流薄疾’,脉啊,就是摸的这个脉,脉流起来就是薄疾,(薄,就是)迫,就是逼迫的非常快,疾,就是快嘛。疾风扫落叶,不就是快的意思吗?‘则脉流薄疾,并乃狂’。这个‘并’呢,就是相合并的并。什么并呢,是说阳热之邪,刚才不是说了火热吗,那是属于阳邪。并于什么地方呢?并于阳位。心在人体内叫做阳,属于阳藏,属于火藏。所以阳邪并入阳藏,乃狂,就是发生狂乱之症。这狂乱之症呢,症候也清楚了,原因也清楚了,症状也清楚了,她的症候,或者说中医的病机病理也清楚了。治疗就应该有相应的治疗措施。那就一方面要养阴,对吧,把水给她补起来;一方面再泻一泻火。这样,水上来一点,火下去一点,就处在相对平衡状态。就应该这样,就好了。所以就给她开了一个三甲复脉汤加减一个方子。养阴,另外再加点清热的,咳,这病人很快就缓解了。”
北京中医药大学,烟建华教授介绍一个医案,说:“喻嘉言看一个病人,叫徐国真。这个徐国真得伤寒病已经七八天了。他的症状是什么呢?就是眼睛发红,身上烦燥,想喝水。一看,人们认为属于阳症。一些大夫就诊断属于阳症。要给他使用承气汤。喻嘉言一看,他虽然想喝水,但是给他端(来了)水,他又不喝。他的脉虽然是很浮大,但是呢一按(就发觉跳得)没力气。按中医来讲,这个(症状)叫作阴症似阳,或者叫阴盛格阳。阳气要脱了,这个人就很危险了,(这是个)危症。如果要是吃这个承气汤的话,承气汤是泄的,是泄阳的。本来阳要脱,非常微弱了,再要一泄,那立刻就不行了。所以喻嘉言就给他用四逆汤加人参。这个病人吃了这个药以后,寒象就出来了,盖上被子打颤。这个病例就是说,阴阳有真假。”
刘炳凡先生指出,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是体内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达到动态的相对平衡。没有阴精则无以产生阳气,没有阳气则无以化生阴精。如果人体的阴阳能维持这种协调平衡,身体便健康。反之,阴阳的平衡协调被打破,阴阳二者不能相互为用,以致分离,那么,人的精气,就会因化生无源而衰竭,生命活动也就随之而停止了。
附录:《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的全文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音che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从逆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痎,音jie,间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內之应,皆有表里。有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慄,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也;水火者,阴阳之兆征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馀。有馀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纵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也;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六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黄帝内经》解释辞
《黄帝内经》第二部医理篇
第八集绝妙的辨证(下)
【提要】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右治左,从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
《黄帝内经》有一句名言:“治病必求于本”。本,指根本,根本就是阴阳。中医并不是单纯治病的医学,而主要是治人的医学。治人而病自治,正是她的神妙之处。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烟建华教授说:“(这个)在治疗方面,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了,‘治病必求于本’。‘本’就是阴阳。因为阴阳,可以概括了疾病的本质,所以诊断是以阴阳为纲,(而)治疗也应当以阴阳为纲。治疗(呢)就是最本源的,最本质的病变。《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也讲:‘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值得注意的是:“生之本,本于阴阳”。生命之本在于阴阳。治病求本,求的是人体生命的阴阳,而不是“疾病的本原”。《黄帝内经》认为,人为本,病为标。“治病必求于本”,即人之本。只有从人的生命这个根本出发,才可以施治。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药学科评议组成员,鲁兆麟教授说:“对立双方的存在,才能存在这个事物。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理念。(那么)在生命科学当中,如果说一个人体没有对立的双方,也就出现很多问题。人得有兴奋,同时也要有抑制。没有兴奋不谈抑制。说光兴奋,咱不说多,有十天不睡觉,大概这个人也不行了。光抑制,要他睡十天,大概也要出问题。世界万物只要在一个整体当中,应该存在着对立的双方。而所以中医的一种思维模式,就要考虑看病,认知疾病,就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它。它要求要考虑这方的多少,还要考虑对方的多少,希望达到一个协调。举个简单的例子,睡眠。失眠,是晚上睡不好觉,那就需要抑制,不让他兴奋。但是吃了抑制以后,如果白天再迷糊的话,他晚上更睡不好觉。那就是说,你抑制过多了以后,他失调了,他就变成了兴奋的时候兴奋不起来,抑制就自然抑制不好。人体就是对应的。所以,中医看病就是这样,中医有些方,既要考虑你的阴的一面,又要考虑你的阳的一面。它要求对人体的治疗,是协调,同意,调和,整合,而不是增,减。所以,中医的治疗整体思维上是以‘平’为期。(它)这个学说的建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辨证思维模式,而这种辨证思维模式,恰恰是有它很深刻的科学内涵的。”
刘炳凡先生指出,《黄帝内经》的“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平”,就是平衡。这是中医的治疗总则。它实际上包含了生物、心理、社会与自然因素,特别是内外部环境协调的整体观和治病必须治人,旨在达到阴阳平衡的辨证法。
(字幕:从阴阳则生  逆之则死  从之则治  逆之则乱)
(字幕:《王孟英医案》)
一人叫石诵义,夏季末患感冒,耳聋口苦,胸闷。晚上发热更厉害些,不断吐痰,觉得咽喉阻塞,大便稀,小便发红。请了许多医生,也吃了不少药,病情却日见加重。这样拖了一个多月,才请王孟英医生。王医生诊后说:“这是暑热停留在肺。一剂白虎汤就可以接绝问题,为何拖到今天?”接着,开出药方。石父见方子以石膏为主,考虑到儿子拉稀,不敢给他服用。第二天,王孟英前来复诊。石父对他说:“昨天没敢用药。请先生换一个妥当的方子吧。”王医生回答:“我这个方子最妥当。你认为石膏属寒药,所以不敢用。但是,令郎的病除了此方外,再没有其他什么妥当的方子了。如果你认为圆滑,模棱两可的方子才算是妥当,那么令郎的病就不妥当了。”石父有所感悟,但儿子见药方以石膏为主,便说,我胸中觉得有一团冷气,喝水都必须是热的,这寒凉的石膏能喝吗?拒绝服药。石父向来敬仰王孟英的名声。所以过了一天又请来王医生,告之原委。王孟英说,这个病属于病邪在肺经,如果不用石膏等进行清肃,则病难以治愈。当病家决定以王孟英的方子投药时,却有人说,我见过我的一个亲戚,服石膏后立即送命。令郎的病已有一个多月,腹泻不止,正气已亏,宜谨慎用药。石父听了以后,更加惶惑不安。于是第二天约请了几位名家一同会诊。王孟英来时,其它人都到齐了。王孟英见石父心烦意乱,非常怜悯,又担心大家一起商榷讨论误了病人,所以干脆毫不谦让,提笔就写:病拖延已久,医治无效,病家方寸已乱,我三次投白虎而不用,大凡有其病便有其药,诸君今天不必各抒己见。古人云,耳聋治肺,肺移热于大肠,则为肠澼。这都是白虎汤专治的,放胆服药吧。在场的医生大都表示赞同。石父见此情景,便以王孟英的方子投药。一剂下去,病情便开始好转,三剂后,各症状皆除。再调理多日,病人痊愈。
中华医学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生路的句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