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唱着说话的地方读后感500字 迟子建散文枕边的夜莺

迟子建《白雪》读后感
迟子建《白雪》读后感
【www.ruiwen.com - 迟子建】
【《白雪》内容简介】
  一部迟子建的中篇作品集。
【迟子建《白雪》读后感篇一】
  昨天晚上睡到半夜,突然失眠了。打开灯。看了一下妻子。妻子仍在梦中。没有一点睡意的我,便顺手拿起放在床头前的那本09年最后一期的《莽原》。打开《莽原》,在扉页上,我又看到了迟子建的那篇《白雪的墓园》。
  迟子建的这篇我已经看过好几遍了。每次读起来,都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那种失去父亲的痛楚,真的让人很揪心,但这种揪心却又是温婉的。快过年了,父亲却在这个时候离开了家人。父亲还很年轻,也许他和母亲一样还不到五十岁。父亲的突然离去,对于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于天塌地陷。
  欢乐和悲伤本来就是一对矛盾。迟子建为了强化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故意把过年给人们带来的喜庆和死亡给人们带来的悲伤放置在这种特定的环境里,主要就是为了营造这种矛盾的氛围,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一直读下去。我想,这也许就是小说家在构思作品时的匠心独具吧。
  迟子建开篇写到,在离过年只有一个月的时候,小说中的主人翁&我&却因父亲的离去,不得不和家人一起沉浸在那种欲哭不能,欲笑不得的矛盾境地。正是这种矛盾的境地,才使得&我&和家人都变得那么痛苦、忧伤、敏感、脆弱。特别是主人翁&我&的母亲,在这个充满悲伤气息的家庭里,那种大悲无泪的表现,更是让读者感到揪心的疼痛。此时,在这个家庭,无论是谁,只要有一句不当的话,都有可能会让家人泪流满面。
  为了能把这个年过去,主人翁的母亲,这位再普通不过的,和中国其它地方的农村女性一样的女人,硬是把所有的悲伤和痛苦全都咽到了肚子里,而挺起精神来过年。因为她知道,虽然丈夫离她而去了,但她还得活着,孩子们还得活着。所以她必须咽泪装欢地在孩子们面前表现出一种坚韧,一种旷达,然后才能带着孩子们好好地生活下去。迟子建这种不动声色地讴歌中国女性伟大的写作方法,充分体现了迟子建对文字和语言的把握以及对谋篇布局的驾驭功力。
  另外,小说中特别写到主人翁&&&我&的父亲去世后,母亲眼睛里突然生出的那个红色斑点。&我&认为母亲眼睛里的那个红色斑点就是父亲的灵魂。所以迟子建这样写到&母亲咐活的时候她的左眼睛里仍然嵌着圆圆的一点红色,就像一颗红豆似的,那是父亲咽气的时候她眼睛里突然生长出来的东西。我总觉得那是父亲的灵魂,父亲真会找地方。父亲的灵魂是红色的,我确信他如今栖息在母亲的眼睛里&。
  母亲眼睛里这个红色斑点,在母亲去过父亲的坟地后,才从母亲的眼睛里消失。因为&看来父亲从他咽气的时候起就不肯一个人去山上的墓园睡觉,所以才藏在母亲的眼睛里,直到母亲亲自把他送到住处,他才安心留在那。&
  迟子建这种幻的写法真是神来之笔,她不但写出了主人翁&&&我&的母亲对自己丈夫的眷恋和怀念,而且道出了母亲对父亲的哀思,同时也点缀出父亲对母亲的依恋。
【迟子建《白雪》读后感篇二】
  在《白雪的墓园》之前,迟子建的作品,没有读过。读这篇作品时,开始以为是纪实,慢慢地,才确认是短篇小说。小说围绕父亲春节前一个月突然去世,一家人如何来度过这个新年。悲伤是肯定的。但是,迟子建笔下的悲伤却又是温情的,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我们办完丧事后连话都很少说,除非到了不说不可的时候。谁还有心情去忙年呢?&小说一开始就点出了全家人悲伤的心情。紧接着以绝妙地叙述和精致地描写全家人以何种状态来排遣对父亲的哀思。&我&站在火炉旁不停地添柴,一步不愿离开。炉火的炽热和燃烧的声音引起了&我&对父亲的怀念甚至是幻想。全家人中最痛苦的莫过于母亲了,她躺在自己的屋子里,炕很暖和,却没有睡着。她还不到五十岁,满头乌发,丧父之后从未大放悲声。正是大悲无泪呀。姐姐从靠近炉子的房间里出来,从她的咳声中知道刚才哭过。弟弟从他的房间里走出来,他也想烧火。很明显,烧火的原因,也是想找一种活来排遣对父亲的哀思。
  眼看春节临近,乡亲们忙活着过年。往年主人网上祭奠公家里也是忙着做新衣、蒸年糕,热热闹闹。如今,全家人沉浸在失去顶梁柱的悲哀中,肯定是没有心情忙年的,甚至不知该怎样面对满面喜气的乡亲,甚至还担心伤心过度的母亲寻短见,每有出门必须有一人若无其事地跟踪。感觉出来,整个家庭的空气都弥漫着哀思。没有想到,第二天母亲一改卧床悲伤之举,整理库房碗碟,拎出面粉和葱,向大家布置过年工作。她一定是把悲伤压在心底,想着不能让子女们一度沉浸在悲痛之中,给他们以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当她察觉出&我&也就是二女儿鼻子酸酸又想掉眼泪时,说出了一番很坚强有力的话语。话语有三层意思:第一是从现在起谁也不许再掉一滴眼泪;第二是她和丈夫生活了二十几年,感情一直很好,时间虽短却很知足;第三是丈夫活着时待子女不薄,三姊妹都享受过父爱,应该知足。她的这种态度,带动子女们从悲哀中走出来,该怎样过年还怎样过年。
  失去亲人,不失去生活的信心与勇气,显示出迟子建小说的温情和善意。除去该怎样过年还怎样过年,小说中的其它场景和细节描写,也给与了很好补充。比如父亲的栖息地白雪下的墓园,过去很少去,躲着走,现在因为父亲的加入而不感觉害怕;比如除夕前母亲赶着已成婚的大女儿回婆家过年;比如&我&去打水,排着队的乡亲们让她先来;比如父亲咽气时一直滞留在母亲眼中的那颗红点,直到母亲大年初一独自上坟才退去消失,寓意父亲不肯一个人留在墓园,母亲亲自把他送到住处后才安心留在那里。
  迟子建的小说《白雪的墓园》,描写美妙极致,语言生动而富有魅力,即便主题寄托哀思,气氛也是温暖的。她告诫人们,逝去的人已经逝去,活着的人要好好生活。
本文来源:迟子建《逝川》读后感
迟子建《逝川》读后感
【www.ruiwen.com - 迟子建】
  引导语:泪鱼是多么了不起, 比人小几百倍的身子,却能岁岁年年地畅游整条逝川。而人却只能守着逝川的一段,守住的就活下去、老下去,守不住的就成为它岸边的坟冢,听它的水声,依然望着它。
  《逝川》读后感
  艺术家的丰富性体验,指的是艺术家获得爱、友谊、信任、尊重和成就时内心的感受。丰富性体验是一种欢悦、幸福的体验,它使艺术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人的心灵的美好。艺术家在自己的生活中,往往既体验过深深的痛苦,也体验过欢乐。他们的一生往往有过不幸,也得到爱的温暖、信任和尊重。这种体验成为他们心灵的宝贵财富。
  评论家谢有顺曾评价迟子建的创作态度是&忧伤而不绝望地写作&。&忧伤&是迟子建作品弥漫着的一种气息。在迟子建看来,这种&忧伤&表现在对生之挣扎的忧伤,对幸福的获得满含辛酸的忧伤,对苍茫世事变幻无常的忧伤。&不绝望&可以理解为,对生之忧伤中温情亮色的感动,对能照亮人生的一缕人性之光的向往,这些,是人活下去的巨大动力。
  迟子建天性喜静。大部分时间在写作、阅读和散步中度过。她想念古人的生活,优雅、闲适、和自然亲近;不喜欢大都市,觉得城市的热闹只是表面的五光十色,反而边远的小村庄,生活更本真、更富趣味些。比如家乡大兴安岭,每次回去都有归属的感觉 。
  艺术家的丰富性体验,尤其是童年时期对爱的温暖的体验,是他们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迟子建在中国最北端的雪地里长大,漠河、北极村、冰封的黑龙江、雪泥路上的马车构成她的童年。
  《逝川》虽然只是一篇短篇,却内蕴丰富。作者带我们走进北方渔村,走进一个神话般的,去感受在逝川这条河流边的美丽人生。在小说里可以很容易的就看到迟子建童年的影子,逝川、泪鱼、雪、渔民、阿甲村,这些都可以在迟子建的童年记忆里找寻到。逝川不仅仅是一条河,它还是迟子建温暖童年记忆的幻化。逝川拥有着平和温柔的性情&它的河道并不宽阔,水平如镜,即使盛夏的暴雨时节也不呈现波涛汹涌的气象&,就像迟子建的童年平静、温暖,充满深神奇的幻想。
  作者把阿甲村的故事穿插在雪的世界里。雪是整篇小说的一条引线,逝川里这种奇异的泪鱼&每年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一般都在初雪的傍晚从上游下&。纯白的雪、朴素的阿甲村渔民,都让人感受得到暖暖的感觉,这个故事带有一点点忧伤,但是它的忧伤是带着温暖的,它轻轻地软化着每个人的心。北极村的童年记忆给了迟子建构造美丽故事的土壤,爱在迟子建的内心深深埋藏,《逝川》是一篇关于爱的小说,是迟子建关于爱的表达形式的思考。纯白的雪世界,纯白的童年记忆,给了迟子建无穷无尽的遐想。
  在小说里泪鱼确实是一种很奇异的鱼,&泪鱼是逝川的一种鱼。身体呈扁圆形,红色的鳍,蓝色的鳞片&,&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暗红的尾轻轻摆动,蓝幽幽的鳞片泛出马兰花色的光泽,柔软的鳃风箱一样呼嗒呼嗒地翕动&。迟子建这样写到&有谁见过这样奇异的鱼呢?&是的,有谁见过这样奇异的鱼呢?
  迟子建曾说过:&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一些变化感悟来的,从早衰的植物身上,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淡定和从容,许多衰亡的植物,翌年春风吹又生,又恢复了勃勃生机。&从她的这些话中可以看出,泪鱼是迟子建无限遐想的精灵!精灵是有灵性的,&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所以&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但是心存感念的迟子建把悲悯之心赋予了泪鱼,所以&这里没有人遭灾,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人们守在逝川旁都是大有收获的&。
  艺术家的丰富性体验对艺术创造活动有着重要作用。艺术家的创作经历表明,他们体验着欢乐幸福时,往往表现出高度的创造力。如果说《逝川》里泪鱼是迟子建对生命的感念的化身,那么小说里的女主人公吉喜便是迟子建表达对生命之爱的体验高度的憧憬。
  文中是这样给我们介绍吉喜的:&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老年的吉喜和年轻的吉喜&&很自然的老女人和小女人。
  吉喜年轻的时候既漂亮又能干,而正是她的&完美&性导致了阿甲村里没人敢娶她的悲剧。吉喜现在已经是七十八岁的老渔妇了,她一直没嫁人,年轻的美丽现在已经不见了踪影,她骂着上帝也无能为力,还是自己一个人孤苦地过活着。然而她却没有像一般人那样鄙弃了生活,她以一种更为智性的方式在无形当中回应了所有不要她的男人,显示出了她对命运的艰巨反抗。吉喜是一个倔强的女人,这个倔强的女人最后因为给自己曾经的情人胡会的老婆接生而没有打捞到泪鱼,然而迟子建却并没有让这个人物的命运向着更不公的方向发展,&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似乎是迟子建的对生命的悲悯感化了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感化了阿甲村的万物,亦或是阿甲村充满爱的灵性不允许这样的不公继续发生下去,最后吉喜得到了泪鱼,她的心开始不再坚硬,&吉喜摇晃了一下,她很想赞美一句上帝,可说出的仍是诅咒的话。&用爱感化生命,让爱存在于每一个生命当中,就是迟子建对生命的爱的体验。
  迟子建赋予吉喜很高的生命高度,这种对生命形式的爱,正是迟子建内心世界的流露。吉喜的完美和她的际遇是不平等的,可是这种不平等又在迟子建无限怜爱的笔调下彰显出更为宽广的爱的形式。这种宽广的爱使阿甲村的蒙上了一层奇妙的灵性,逝川、泪鱼、雪、吉喜、新生婴儿,甚至是胡会,阿甲村所有的渔民,都是在迟子建爱的王国里完美存在的,吉喜的命运本身就散发着爱的光芒。
  迟子建在《逝川》里尽情的挥洒着她对淳朴乡土的人情体验,读迟子建的小说,我们始终能感觉被一股清新朴素的气息笼罩着。阿甲村是一个依偎在逝川旁边的小渔村,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渔村,那里的人们依靠打渔为生。
  当他们打捞到泪鱼时:&渔妇们这时候就赶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
  然后:&从逝川被打捞上来的泪鱼果然 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仿佛得到了意外的温暖,心安理得了。&
  温情感化着泪鱼也感化着每一个读者,这样一个充满爱的渔村。迟子建曾说:&向后退,退到最底层的人群中去&&&在《逝川》里,迟子建是这样描写阿甲村的渔妇的:&这一带的渔妇大都有着高高的眉骨,厚厚的单眼皮,肥肥的嘴唇。她们走路时发出咚咚的响声,有极强的生育能力,而且食量惊人。&阿甲村里最底层的女人们就是这样没有遮拦,没有伪饰,只有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因而他们拥有与自然相通的灵性。迟子建用她的眼睛认真的发现着底层人群的本性。在小说中,迟子建也无所顾及的披露出淳朴阿甲村的不可爱的一面,这种不可爱也是糅杂在乡民们的本真性格里的。
  胡会是年轻是吉喜的所爱的人,但是吉喜最终并没有嫁给胡会。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他没有娶她的原因。胡会说:&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
  胡会因为吉喜太有能力了,所以不能娶她为妻。也许胡会是对的,在那样一个小渔村里,我们不能对他要求什么。吉喜和胡会的爱情是存在于世俗的偏见里的,从这一层面上看,迟子建没有把阿甲村神话,它也是与千万个普通村庄一样有着它的历史,有着它的生活方式,有着它的世俗和偏见。阿甲村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村寨,它的灵性也是包裹在世俗人情里的。
  但是迟子建笔下的阿甲村村民还是很可爱的,他们用另一种方式来回报吉喜。他们还是很爱这位倔强、聪明、坚强、能干的女人的,他们并没有抛弃她,善良的村民把泪鱼装进吉喜的木盆里,让泪鱼去传达他们对这位七十八岁的老女人的爱。迟子建把她对乡土本真的体验再次回归到最原始的人性的淳朴自然之美上。
  迟子建在《逝川》放置了她对生命的体验、对爱的体验和对人情的体验,就像她在逝川里写的那样:&泪鱼是多么了不起, 比人小几百倍的身子,却能岁岁年年地畅游整条逝川。而人却只能守着逝川的一段,守住的就活下去、老下去,守不住的就成为它岸边的坟冢,听它的水声,依然望着它。&
  逝川、泪鱼、吉喜、阿甲村,一直都在散发着神话般爱的光芒。
本文来源:迟子建: 望见了那望不见的
迟子建: 望见了那望不见的
【www.ruiwen.com - 迟子建】
  距获得茅盾奖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已过去十年,距上一部大受好评的《白雪乌鸦》也已有四年多。著名作家的长篇新作《群山之巅》构建了一 个独特、复杂、诡异而充满魅力的中国北世界。她望见了&&那望不见的。
一&文学的春色,一直与我水乳交融。&
  1月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举行了《群山之巅》新书首发式,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评论家潘凯雄,文学评论家孟华同迟子建一起,向全国的媒体和读者介绍了这部长篇小说新作。
  相对于把握读者和时代脉搏的畅销书来说,严肃、传统的发布会现场,很少有人头攒动的华。而迟子建的新书发布会开场前半小时就被热情读者挤的满满当当。从中,不难感受到读者对文学的热情。
  一个飞速变化着的时代,它所产生的,可以说是用卷扬机输送出来的,量大,新鲜,高频率,持之不休。迟子建在故乡积累的文学素材,与她见过的&逃兵&和耳闻的&英雄&传说融合,形成了《群山之巅》的主体风貌。
  这一次,迟子建再度将深情悲悯的目光投向中国北方苍茫的&群山之巅&,讲述在那里发生的勾人心魄的人间故事。从第一部长篇小说《树下》开始,二十多年来,在持续的中短篇小说写作的同时,每隔三四年,迟子建总会情不自禁地投入长篇的怀抱。《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等,就是这种拥抱的产物。《群山之巅》是一部贴近现实的长篇小说,它比《额尔古纳河右岸》更苍茫雄浑,比《白雪乌鸦》更跌有致。它讲述在北方龙山之翼的龙盏镇上,屠夫辛七杂、&小仙&安雪儿、执行死刑的法警安平、殡仪馆理容师李素贞,以及绣娘、金素袖等一个个身世不同、性情迥异的小人物,在群山之巅的滚滚红尘中浮沉,在诡异与未知的命运中寻找出路。
  迟子建出生在中国的最北部,是中国最寒冷的地方,最东北的那个地方,她所有的作品无论短篇、中篇和长篇,书写的都是自己过的这个生活环境,风俗、风尚。迟子建说:&有的作家会担心生活有用空的一天,我则没有。因为到了《群山之巅》,进入知天命之年,我可纳入笔下的生活,依然丰饶。虽说春色在我面貌上,正别我而去,给我留下越来越多的白发,和越来越深的皱纹,但文学的春色,一直与我水乳交融。&
二&愁肠百结,仍想倾诉。&
  &写完《群山之巅》,我没有如释重负之感,而是愁肠百结,仍想倾诉。这种倾诉似乎不是针对作品中的某个人物,而是因着某种风景,比如滔天的大雪,不离不弃的日月,亘古的河流和山峦。但或许也不是因着风景,而是因着一种莫名的虚空和彻骨的悲凉!所以写到结尾那句:&一世界的鹅毛大雪,谁又能听见谁的呼唤&,我的心是抖的。&
  迟子建写作《群山之巅》 历时两年,其间两度因剧烈晕而中断。家人担心她的健康,曾不许她再写下去。伏案三十年,迟子建的腰颈成了畸形生长的树,给写作带来病痛的困扰。再加上更年期的征兆出现,满心苍凉,常有不适。&所以这部长篇我写了近两年,其中两度因剧烈晕而中断。记得去年夏天写到《格罗江英雄曲》时,我在故乡,有一个早晨,突然就晕得起不来了,家人见状吓坏了,不许我写作,说是命要紧,还是小说要紧?我躺在床上静养的时候,看着窗外晴朗的天,心想世上有这么温暖的阳光,为什么我的世界却总遇霜雪?无比伤感。想想小说中那些卑微的人物,怀揣着各自不同的伤残的心,却要努力活出人的样子,多么不易!养病之时,我笔下的人物也跟着&休眠&,我能更细致地咀嚼他们的甘苦。&迟子建说。
  而当采访时,我再度问到这个话题,迟子建表示,感谢对她身体的关心,休息和调理了几个月,颈病大有缓解。&还是谈文学的好。&&迟子建有一句话我特别感动,其实是这个小说的最低志向,也是最高志向。她说什么呢?她说这些人都是卑微的,但是努力活出个人样子的人。我们不要自以为了不起,我们都是卑微的,但是努力活出人样子的人。&李敬泽说。&小说的名字起的也蛮好的,群山之巅听上去特别高大上,但是我觉得是不是高大上也是相对而言,群山之巅是很高,但是群山之上还有天,还有太阳、月亮和星空。某种程度上讲,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所有的人来说,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我们根本的生存问题就在于我们都忘了我们上面还有天,我们忘了我们是顶着星星、太阳、月亮在生存,在生活。所以我特别喜欢群山之巅这样一个情境,这样一个把人放在山上,放在群山之巅,让他顶着天,踩着地,看他的行走,看他的路。&
三&生活不是上帝的诗篇,而是凡人的欢笑和眼泪。&
  &每一个卑微的心都想努力活出人的样子,这个长篇可以括了我努力的方向。&迟子建说。&生活不是上帝的诗篇,而是凡人的欢笑和眼泪。&《群山之巅》中的众多卑微的小人物,他们&怀揣着各自不同的伤残的心,却要努力活出人的样子&迟子建说。《群山之巅》的写作确实有点呕心沥血的味道,前后到出版有两年的时间。50岁写了30年,出版了80部作品,迟子建却是第一次举行这样一个新书首发式。她开玩笑说,&一个半百之人来做这样的活动。&&《群山之颠》对我的写作来讲是重要的,这个重要性在哪里?我想读者看过以后可能会知道。一个写当下生活与历史有千丝万缕纠葛的作品是一个挑战,所幸我把它完成了。如果说它有什么优点?我想这里的每一个文字,如果他们是雪花,你们接到手里的立刻会化成一滴水,而你们感受到这一滴水其实都是一个作者用他的生活经历,用他的艺术积累,点点滴滴挤出来的,也是流淌出来的,这里的甘苦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楚。&&总之,在这样一个文学时代还在关注一个作家,还在关注一部书,我还是特别感动的。&迟子建说。
【迟子建简介】
  迟子建,女,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漠河。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1983年开始写作,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六百余万字,出版有八十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小说集 《北极村》《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清水洗尘》《雾月牛栏》《踏着月光的行板》《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出版有《迟子建长篇小说系列》六卷、《迟子建文集》四卷、《迟子建中篇小说集》五卷、《迟子建短篇小说集》四卷以及三卷本的《迟子建作品精华》。曾获得第一、第二、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文学奖&等文学奖。作品有英、法、日、意、韩等海外译本。
有&长相思& 也有&偶遇&
  山东商报:北京书展上您的新书发布会我去参加了,很少传统作家的发布会挤着那么多读者的,您认为自己和作品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还是您只为自己的内心写作,不关心市场和读者?
  迟子建:作家和读者的关系,有的是&长相思&,也就是长期建立起来的信任; 有的则是&偶遇&,你的一两部作品打动了他们,于是他们对你投以关注的目光。我尊崇内心写作,至于有多少读者喜欢,在一个快餐式的阅读时代,真的不敢奢求。有一部分人喜欢我的作品,并能对我的每一个前行的步伐,给予肯定和鼓励,已足够了。
  山东商报:写到结尾那句&一世界的鹅毛大雪,谁又能听见谁的呼唤&,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人和人之间,真的能听到彼此心中的呼唤吗?
  迟子建:世事苍凉,人和人之间,想要听到彼此的呼唤,隔的不仅是山峦和海洋,还隔着人心,隔着宇宙。所以作家也就有存在的必要,因为作家会用笔,写出人们心底的呼唤,把沉默的生灵的欢笑和泪水,呈现给世人。
  山东商报:当今时代,人人压力大。如何怀揣着各自不同的伤残的心,努力活出人的样子?
  迟子建:生之尊严,会让人自觉地摆脱罪恶的泥,超脱于混沌的现实,活得澄明和透彻。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生命就是不断挣脱镣铐的过程。
  山东商报:在小人物和宏大叙事之间您更偏爱前者?还是说,小人物本身即是历史?
  迟子建:你说的小人物本身即是历史,我很认同。因为不管多大的历史,如果没有小人物的参与,这样的历史就是虚妄的。小人物泛起的涟漪会汇聚成汪洋大河,推动历史的进程。而在小人物身上,也能体现更复杂的人性,因为他们的双足陷于泥土更深,对天空的渴望更强。
  (来源:和讯新闻)
本文来源:您的位置:->范本分类->迟子建 《清水洗尘》读后感500字
迟子建 《清水洗尘》读后感500字
文字大小:【
精彩载入中...请稍候
附件列表:
精彩载入中...请稍候
推荐阅读:
精彩载入中...请稍候
本专题相关范本
本分类相关范本
特别专题合同范本协议书范本计划方案范本党团范文常用公文
()版权所有 中国范本网 打造中国最专业的范本提供平台
特别说明:本站系非赢利性个人网站,本站所有范本均来自网络收集,如本站范本侵犯你的版权,请及时联系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侵权文章。联系方式:QQ: Email: QQ交流群
备案编号:渝ICP备号-2 本站系纯绿色免费范本范文站点 无病毒 无插件 你可以完全放心浏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爱玲散文《迟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