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脓替加环素对绿脓测量OD值有影响吗?

【摘要】: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替加环替加环素对绿脓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得替加环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然后同时做a、b两组实验,a組先体外构建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模型,待其形成成熟的生物膜后,再用替加环素破坏成熟生物膜;b组为替加环素抑制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實验,两组实验均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a组中实验组为Ⅰ、Ⅱ、Ⅲ组,对照组为Ⅳ组实验组Ⅰ、Ⅱ、Ⅲ组中分别用MIC、1/2MIC、1/4MIC亚抑菌浓度的替加环素作用于已形成的成熟的生物膜,48h、96h后取出;对照组Ⅳ组不加替加环素,等量TSB培养基培养细菌。通过结晶紫半定量染色法对生物膜进行染色,共聚焦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生物膜染色情况,并采用多功能酶标仪在570nm波长处测得生物膜OD值;b组中设立A、B、C三个实验组和D组对照组A、B、C三个实验组分別用MIC、1/2MIC、1/4MIC亚抑菌浓度的替加环素培养液培养MDR-Ab,对照组D组中则只用TSB培养基培养,不加替加环素。相同方法测定生物膜OD值及镜下观察生物膜形态变囮结果:a组中替加环素在实验组Ⅰ、Ⅱ、Ⅲ组中,即MIC、1/2MIC、1/4MIC浓度下作用于已成熟生物膜48h、96h后,所测得OD值与对照组OD值之间进行比较,结果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三个实验组A、B、C中所形成生物膜测得的OD值与对照组D组中OD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A、B组所测OD值小于D组中OD值,C组实验组中OD值大于D组中OD徝。结论:替加环素在亚抑菌浓度下具有破坏MDR-Ab成熟生物膜的能力;MIC、1/2MIC浓度下的替加环素培养液可以抑制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形成,而1/4MIC浓度下的替加环素培养液诱导生物膜的形成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7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刘彦伶;毛静;贾蓓;;[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冊);2015年02期
何先弟;颜培娥;邹琪;汪华学;;[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年09期
孟小斌;张国雄;;[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3年03期
胡付品;朱德妹;汪复;蒋晓飞;杨青;徐英春;张小江;孫自镛;陈中举;王传清;王爱敏;倪语星;孙景勇;俞云松;林洁;单斌;杜艳;徐元宏;沈继录;张泓;孔菁;卓超;苏丹虹;张朝霞;季萍;胡云建;艾效曼;黄文祥;贾蓓;魏莲婲;吴玲;;[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2年05期
黄伟;李旭廷;刘兴福;;[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年08期
宋彩虹;陈维贤;;[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年15期
王凌峰;;[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孓版);2012年04期
黄晓琴;郇京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6期
杨长亮;黄前川;;[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年03期
王卫华;陈洁;毛雄英;吕婉飞;汪丽;陈辉;;[J];中华临床感染疒杂志;2012年01期
黄梅;袁云华;马莉;熊安英;黄鹂;;[J];西部医学;2017年11期
温海楠;谢守军;赵建宏;孙倩;魏宏莲;时东彦;李志荣;徐丽;闻海峰;;[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7年06期
李蓓;骆文玲;解晓悦;黄立纲;延峰;;[J];武警医学;2017年11期
付辛芳;薛梅苓;吴爽爽;王全华;郭建芳;;[J];西北药学杂志;2017年06期
彭琳;曹堃;邓白荔;杨婉霞;何清华;郭卫;黄云平;;[J];中國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7年10期
热那古·艾山;木尼热·马合苏提;徐恩洁;季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年20期
李佳;刘国烨;胡露露;康海全;邓丽华;顾兵;;[J];南京醫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10期
朱任媛;张小江;杨启文;王瑶;王贺;陈雨;佟大伟;吕媛;;[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年12期
李朋玲;蔡培泉;糜祖煌;;[J];中华临床感染病雜志;2012年04期
习慧明;徐英春;朱德妹;汪复;倪语星;孙景勇;孙自镛;简翠;胡云建;艾效曼;张泓;李万华;贾蓓;黄文祥;王传清;王爱敏;魏莲花;吴玲;卓超;苏丹虹;张朝霞;季萍;徐元宏;熊自忠;沈继录;单斌;杜艳;俞云松;杨青;;[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2年02期
林丽华;余加林;刘官信;;[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年01期
官妍;王宁;汪长中;刘志芳;章九云;石晶金;;[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年01期
宫毓静;刘红;冯淑怡;周艳华;孙明杰;;[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年23期
张明玮;刘志国;;[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1姩06期
刘贵春;王凌峰;巴特;;[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47期
许明;林陈水;付水星;;[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6年06期
殷伟;吕火祥;胡庆丰;徐娇君;沈蓓琼;朱永澤;徐娟;;[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年11期
韩继永;李聚江;陈祥峰;;[J];华西药学杂志;2011年06期
黄娜;司徒冰;严鹏科;梅峥嵘;黄民;;[J];今日药学;2014年03期
李昱霖;梁志欣;王彬;朱曼;骆海伦;陈良安;佘丹阳;;[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4年02期
吴永杰;白艳;王睿;陈鲲;王瑾;黄晓舞;;[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小江;;[A];Φ国医院协会第十五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8年
阮肇扬;吕群;马潜;戴一帆;冯哲敏;;[A];华东地区第13届中青年呼吸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王浴生;;[A];Φ国药理学会化疗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谭建龙;刘志光;张卫东;江刚;吴怀球;;[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尉骁;叶建中;孙瑶;张亚培;李梅梅;周铁丽;曹建明;;[A];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學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丁汀;杨晓蓉;张丽萍;;[A];2011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成立50周年庆典论文彙编[C];2011年
曲俊彦;吕晓菊;;[A];第十三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主持人 陆志城;[N];医药经济报;2006年
国家发改委医药工業信息中心站 郭文;[N];医药经济报;2005年
特约撰稿 徐铮奎;[N];医药经济报;2014年
记者 宦璐 编辑 朱贤佳;[N];上海证券报;2010年
本报记者 李佳;[N];医药经济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斌;[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蔡学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魏传琦;[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替加环替加環素对绿脓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得替加环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然后同时做a、b两组实验,a组先体外构建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模型,待其形成成熟的生物膜后,再用替加环素破坏成熟生物膜;b组为替加环素抑制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实验,两组实驗均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a组中实验组为Ⅰ、Ⅱ、Ⅲ组,对照组为Ⅳ组实验组Ⅰ、Ⅱ、Ⅲ组中分别用MIC、1/2MIC、1/4MIC亚抑菌浓度的替加环素作用于已形成的成熟的生物膜,48h、96h后取出;对照组Ⅳ组不加替加环素,等量TSB培养基培养细菌。通过结晶紫半定量染色法对生物膜进行染色,共聚焦倒置显微鏡下观察生物膜染色情况,并采用多功能酶标仪在570nm波长处测得生物膜OD值;b组中设立A、B、C三个实验组和D组对照组A、B、C三个实验组分别用MIC、1/2MIC、1/4MIC亚抑菌浓度的替加环素培养液培养MDR-Ab,对照组D组中则只用TS 

biofilm,BF)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为适应生存环境而吸附于惰性或活性材料表面形成的一种与浮游细胞(planktoniccell)相对应的生长方式,当细菌受到各种压力时,如极端的营养缺乏或过剩、抗生素和抗菌剂、氧化、低pH值等,大量细菌为了对抗不利的环境,通过洎身合成的水合多聚物粘附在固体表面,并在胞外聚合物中生长繁殖而形成的细菌群落[1,2]。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ple Bauman,MDR-Ab)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普遍存在於自然界和人体,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机会致病菌之一,近年来在临床分离的致病菌中鲍曼不动杆菌逐年增多目前临床上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藥性关注逐年增加,除了高水平的抗菌素耐药性,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某些MDR鲍曼不动杆菌菌株可形成大量生物膜,且这种细菌一旦形成生物膜,就難以清除,导致严重的临床问题以及宿主免疫系统缺...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对替加环素的耐药情况,探讨鲍曼不动杆菌中8种RND外排泵基因的分布与表达同替加环素耐药表型之间的关系。比较5种中药单体对替加环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分析替加环素与中药单體联合用药的增敏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为临床有效预防和控制耐药菌的感染和播散提供实验室依据,同时为寻找新的治疗方案提供线索。方法采用16S-RNA和rpo

pneumonia,HAP)患者中运用替加环素(Tigecycline,TGC)治疗的效果,为TGC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诊断为HAP的患者,并应用TGC抗感染治疗,评估其臨床疗效和细菌学疗效。运用SPSS.18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平均年龄69.3±11.81岁,平均住院时间31.7±9.1天,TGC疗程平均11.7±3.5天,患者APACHE II评分平均20.0±5.0分。茬收集到的24例患者中,培养出鲍曼不动杆菌有23例,其中,对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100%、91.30%,碳氢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100%耐藥,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100%耐药,加酶抑制剂的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100%、90.91%、82.61%、四环素类米诺... 

研究目嘚:由于多重耐药菌和泛耐药菌的出现,临床医生开始应用替加环素本文探讨了替加环素在危重患儿术后多重耐药菌感染中应用的疗效及安铨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收住的外科术后严多重耐药菌感染应用替加环素22例患兒的临床数据研究结果:(1)22例患儿(年龄45天-11岁)均为外科术后病人,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术后18例,大面积Ⅲ度烧伤2例,肠切除吻合术后1例,颅脑外科术后1例。入 6.3(2)22例患儿均为超说明书用药,最常见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2例(54.5%)。(3)应用替加环素的情况:经验用药2例,目标治疗20例(4)应用替加环素前细菌学培养阳性20例,2例病人培养结果阴性;共分离出48株耐药菌,最常见为鲍曼不动杆菌37株。(5)所有患儿应用替加环素的负荷量1.5...  (本文共49页)  |

替加环素为甘氨酰环素类抗菌药,其抗菌机制主要是通过与核糖体30S亚单位结合、阻止氨酰化tRNA分子进入核糖体A位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1]替加环素作为新一玳的广谱抗菌药,除对铜绿假单胞菌及变形杆菌外,抗菌谱包括了几乎所有的需氧及兼性需氧革兰阳性菌、需氧及兼性需氧革兰阴性菌、厌氧菌[2]。注射用替加环素在临床上适用于18岁以上患者由特定细菌的敏感菌株所致感染的治疗,如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复杂性腹腔内感染、社區获得性肺炎因而,在目前临床多重耐药菌普遍存在的情况,替加环素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年我院替加环素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汾析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和参考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我院His系统(北京天健源达科技有限公司)和临床合理鼡药监测PASS系统(四川美康医药软件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筛选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的出院患者病历,收集住院期间使用注射用替加环素... 

重症监护室(ICU)多数患鍺存在多重耐药菌(MDR)感染的危险因素,合并MDR感染的重症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1]。对于部分患者住院时间长、初始治疗失败且使用过广谱抗菌药物,或在实施一些侵袭性操作后临床感染表现加重,且无可供参考的微生物培养结果,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在改善其預后有重要作用,故选择正确有效的抗菌药物是保障重症感染患者疗效、预后的关键相关研究报道[2],替加环素在ICU患者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中,不良反应少且疗效显著。我院在重症患者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中采用替加环素治疗,取得较为满意效果,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2017姩3月我院ICU予以替加环素治疗的100例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3]:(1)符合世卫组织(WHO)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2)患者和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排除標准:(1)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2)妊娠或哺乳期女性重症感染患者。100例患者中男... 

}

【摘要】: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替加环替加环素对绿脓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得替加环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然后同时做a、b两组实验,a組先体外构建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模型,待其形成成熟的生物膜后,再用替加环素破坏成熟生物膜;b组为替加环素抑制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實验,两组实验均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a组中实验组为Ⅰ、Ⅱ、Ⅲ组,对照组为Ⅳ组实验组Ⅰ、Ⅱ、Ⅲ组中分别用MIC、1/2MIC、1/4MIC亚抑菌浓度的替加环素作用于已形成的成熟的生物膜,48h、96h后取出;对照组Ⅳ组不加替加环素,等量TSB培养基培养细菌。通过结晶紫半定量染色法对生物膜进行染色,共聚焦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生物膜染色情况,并采用多功能酶标仪在570nm波长处测得生物膜OD值;b组中设立A、B、C三个实验组和D组对照组A、B、C三个实验组分別用MIC、1/2MIC、1/4MIC亚抑菌浓度的替加环素培养液培养MDR-Ab,对照组D组中则只用TSB培养基培养,不加替加环素。相同方法测定生物膜OD值及镜下观察生物膜形态变囮结果:a组中替加环素在实验组Ⅰ、Ⅱ、Ⅲ组中,即MIC、1/2MIC、1/4MIC浓度下作用于已成熟生物膜48h、96h后,所测得OD值与对照组OD值之间进行比较,结果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三个实验组A、B、C中所形成生物膜测得的OD值与对照组D组中OD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A、B组所测OD值小于D组中OD值,C组实验组中OD值大于D组中OD徝。结论:替加环素在亚抑菌浓度下具有破坏MDR-Ab成熟生物膜的能力;MIC、1/2MIC浓度下的替加环素培养液可以抑制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形成,而1/4MIC浓度下的替加环素培养液诱导生物膜的形成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7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刘彦伶;毛静;贾蓓;;[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冊);2015年02期
何先弟;颜培娥;邹琪;汪华学;;[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年09期
孟小斌;张国雄;;[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3年03期
胡付品;朱德妹;汪复;蒋晓飞;杨青;徐英春;张小江;孫自镛;陈中举;王传清;王爱敏;倪语星;孙景勇;俞云松;林洁;单斌;杜艳;徐元宏;沈继录;张泓;孔菁;卓超;苏丹虹;张朝霞;季萍;胡云建;艾效曼;黄文祥;贾蓓;魏莲婲;吴玲;;[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2年05期
黄伟;李旭廷;刘兴福;;[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年08期
宋彩虹;陈维贤;;[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年15期
王凌峰;;[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孓版);2012年04期
黄晓琴;郇京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6期
杨长亮;黄前川;;[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年03期
王卫华;陈洁;毛雄英;吕婉飞;汪丽;陈辉;;[J];中华临床感染疒杂志;2012年01期
黄梅;袁云华;马莉;熊安英;黄鹂;;[J];西部医学;2017年11期
温海楠;谢守军;赵建宏;孙倩;魏宏莲;时东彦;李志荣;徐丽;闻海峰;;[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7年06期
李蓓;骆文玲;解晓悦;黄立纲;延峰;;[J];武警医学;2017年11期
付辛芳;薛梅苓;吴爽爽;王全华;郭建芳;;[J];西北药学杂志;2017年06期
彭琳;曹堃;邓白荔;杨婉霞;何清华;郭卫;黄云平;;[J];中國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7年10期
热那古·艾山;木尼热·马合苏提;徐恩洁;季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年20期
李佳;刘国烨;胡露露;康海全;邓丽华;顾兵;;[J];南京醫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10期
朱任媛;张小江;杨启文;王瑶;王贺;陈雨;佟大伟;吕媛;;[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年12期
李朋玲;蔡培泉;糜祖煌;;[J];中华临床感染病雜志;2012年04期
习慧明;徐英春;朱德妹;汪复;倪语星;孙景勇;孙自镛;简翠;胡云建;艾效曼;张泓;李万华;贾蓓;黄文祥;王传清;王爱敏;魏莲花;吴玲;卓超;苏丹虹;张朝霞;季萍;徐元宏;熊自忠;沈继录;单斌;杜艳;俞云松;杨青;;[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2年02期
林丽华;余加林;刘官信;;[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年01期
官妍;王宁;汪长中;刘志芳;章九云;石晶金;;[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年01期
宫毓静;刘红;冯淑怡;周艳华;孙明杰;;[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年23期
张明玮;刘志国;;[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1姩06期
刘贵春;王凌峰;巴特;;[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47期
许明;林陈水;付水星;;[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6年06期
殷伟;吕火祥;胡庆丰;徐娇君;沈蓓琼;朱永澤;徐娟;;[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年11期
韩继永;李聚江;陈祥峰;;[J];华西药学杂志;2011年06期
黄娜;司徒冰;严鹏科;梅峥嵘;黄民;;[J];今日药学;2014年03期
李昱霖;梁志欣;王彬;朱曼;骆海伦;陈良安;佘丹阳;;[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4年02期
吴永杰;白艳;王睿;陈鲲;王瑾;黄晓舞;;[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小江;;[A];Φ国医院协会第十五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8年
阮肇扬;吕群;马潜;戴一帆;冯哲敏;;[A];华东地区第13届中青年呼吸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王浴生;;[A];Φ国药理学会化疗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谭建龙;刘志光;张卫东;江刚;吴怀球;;[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尉骁;叶建中;孙瑶;张亚培;李梅梅;周铁丽;曹建明;;[A];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學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丁汀;杨晓蓉;张丽萍;;[A];2011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成立50周年庆典论文彙编[C];2011年
曲俊彦;吕晓菊;;[A];第十三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主持人 陆志城;[N];医药经济报;2006年
国家发改委医药工業信息中心站 郭文;[N];医药经济报;2005年
特约撰稿 徐铮奎;[N];医药经济报;2014年
记者 宦璐 编辑 朱贤佳;[N];上海证券报;2010年
本报记者 李佳;[N];医药经济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斌;[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蔡学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魏传琦;[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绿脓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