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用2600X显卡580的.其他配件怎么把显卡弄到右键弄

2600X配什么显卡好_百度知道
2600X配什么显卡好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要看配置主要想玩什么游戏了。最新出的锐龙2 2600x。性能是相当不错了。最高配gtx1070ti的显卡没问题。 预算少上gtx1070 gtx1060 6g也行。
采纳率:86%
来自团队:
组3a平台吧,显卡用vega56或者64
随意,这个u带1080ti都没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618已至,老曹的吃鸡配置单:八千元级Intel+Nvidia平台装机记录扫一扫分享匿名用户匿名用户·老曹是谁,为啥要装机?有人可能不知道,电子产品618历年的套路并非越接近618越便宜,除开618当天某个时间段,在618一周前的价格是最优惠的,也就是说,6月1日~6月10日间消费者能经历最低价……上面是我在5月12日的时候发的一篇文章,开头的一段话。如果你关注了6月1日京东DIY配件市场,那么就一定对我这段话甚至这篇文章十分的赞同。在文章中,我还对所有出现商品都做了618价格的预测,大部分预测八九不离十。其中预测探底¥X,京东实际成交可低至¥1599;预测探底700的B350F,京东实际成交比¥699更低;预测回归¥1300的幻光戟3200 C16,京东一度¥1299;预测探底¥2000的RX580,XFX/ASUS RX580 京东6月1日已破¥1899;预测探底¥600的M9peg 256GB,京东甚至只要¥569还可以用券……(文章连接如下)突然感觉自己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言归正传。老曹是我的同事,去年被我们几个洗脑之后,中午有空就会跟我们钻网吧吃鸡。过完年后提出了让我帮忙配一套主机的想法。当时看硬件价格感觉不划算,所以磨磨蹭蹭硬是挨到618,最终6月1日-6月2日期间完成了所有配件的购买。不过我觉得他对次拉锯战应该非常满意,毕竟要是早买2两个月,得多花上千块。事实上老曹应该算是一个有电脑常识的人……家里的老爷机就是自己以前攒的,后期还升级了。工作的笔记本是在美亚几乎只花了半价买的Thinkpad T450……虽然新硬件型号在研究几天之后能搞清楚如何搭配,但因为接近10年没有搞过台式机,没有什么信心,所以找我帮忙。开始的时候老曹只是想和我确定一套配置单,我考虑到借此机会可以填之前文章挖的坑,所以开始游说老曹,最后还是决定让我来组装,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老曹这次买配件的过程挺耐人寻味,部分硬件是他自己下的单,部分需要利用plus会员优惠的是我帮忙下的单,全程我并未做太多的干扰,因此在文章的开头本来想要描述一下老曹买配件时的心态的,但是想了想,各位还是在后文中慢慢揣摩吧。下面,故事开始了!·老曹都选了些啥?→&安利&AMD CPU失败……2017年开始,游戏主机的首选就不一定再是INTEL CPU,AMD锐龙开始慢慢的占有一席之地,2018年更是如此。老曹这次的预算在¥,硬盘和24寸1080p的显示器利旧,这个预算对于吃鸡主机来说是相当充足。一开始我的推荐是RYZEN 5 2600X + B350 + GTX1070 + 8GB*2 的组合,这样的组合无论吃鸡还是玩其他大型游戏在1080p的分辨下肯定是游刃有余。但老曹无论我怎么推荐都不肯用AMD的CPU,据他所说,他之前买过一个APU的笔记本,从拿回家第一天开始就麻烦不断,还非常卡,从此决心不再碰AMD。无论我怎么说AMD的CPU已经和那个时候不一样了,老曹都决心不再碰了。算了,人家出钱就按人家的办把,于是我推荐给老曹i5 8500 + B360的组合,结果老曹问:能不能上i7 8700……我说没问题,但是有两点要注意:1、B360上i7 8700很有可能出现高负载降频的情况;2、上了i7 8700如果不加预算的话就没办法上GTX1070了。老曹说,CPU可以买好一点多用几年,显卡没必要那么好,显卡更新快。如果B360带i7 8700会不稳,那就直接Z370,主板不能含糊。显卡真的会这么快更新吗?就算GTX11X0显卡上市,性能会有很大提升吗?虽然很多消息是十一系能跨级别吊打十系,但是我觉得这种情况应该不可能发生,为啥?等下到显卡挑选的时候我再胡乱分析,各位听听看看对不对。故事继续……我说,你上Z370了不干脆上i7 8700k还能超频?老曹表示,我不超频,没必要多花几百块。其实我觉得,如果上了Z370主板,买个带K的处理器给将来一些可能或许是个更明智的选择,当然如果在乎多出的200-300块钱那另当别论。回归之前B360主板能不能带动i7 8700的问题:能肯定能带动,之前我用8700K在B360主板上烤机AIDA64 FPU时出现降频,但大多数应用场景下运行正常,除非是特别高的负载或者使用的是档次较低的B360主板。看过我Z370系列文章的朋友一定知道我有一个去年3200元购买的国行8700K,体质一般。我和老曹说,你也别8700上Z370了,我这个体质一般8700K当二手8700的价格卖给你好了,回头我再去买一个碰碰运气。爽快成交……p.s.结果6月1日京东8700K仅售2299,还可以用PLUS的券,最后2249到手,少亏了一点,现在只祈求这个CPU体质不错吧,不过现在看到8086K又想买……好纠结。→主板只认“军规星”CPU解决了,主板怎么选呢?因为自己写过Z370主板的专题,所以干脆把自己Z370系列文章统统发给了老曹看,老曹看完之后问:“你觉得微星那个Pro Gaming Carbon怎么样?”曹为什么在看了文章之后还要再问一句“你觉得微星那个Pro Gaming Carbon怎么样?”呢?我觉得至少有两个意思:1、超出预算但纠结买不买;2、想确认眼神。于是我试探性的问:华硕的不考虑?老曹说:“贵了”“那还有更便宜的Z370要看看吗?”我又问。老曹说:“没必要买那么缩,主板这东西还是得悠着点,微星一直做主板,我之前就是用的微星,没出过问题。”听到这里我就懂了,就推荐给他带无线网卡的版本Pro Gaming Carbon AC,老曹欣然接受。于是6月1日前1399的价格老曹多次想下单,但还是最终还是忍到了6月1日凌晨,连我都没想到已经探底的1399的z370 Pro Gaming Carbon AC价格居然从1599跌至了1299!老曹看到这个价格立马下了单。之前我对这款主板的非WIFI版本做过开箱测试,想要了解更多可以参考下面的文章连接,这款主板相比WIFI版就多了一个无线网卡,而且这个无线网卡还是一个PCIE插槽需要独立安装的网卡。相当于买主板送了一个微星的无线网卡而已。 微星 MSI Z370 Gaming Pro Carbon 首先是一个有颜值的主板,然后其用料规格符合其中端玩家主板的定位,使用的过程中没有遇到别扭的地方,BIOS设置逻辑清晰,方便把玩,但这款主板并没有没有非常出彩的地方,属于正常水平发挥,1500元的价位在一线主板厂家中有一定的竞争力,不过会对不受品牌影响的玩家造成一定的选购纠结,总体来说是值得购买的。适合偏颜值装机、电竞玩家,并且对微星品牌溢价认可的用户购买,不适合性价比用户,CPU不带K的用户,普通办公、内容生产用户购买(当然非要颜值上这款主板也可以)。上面这段话来自我对非WIFI版评测的文章,当时非WIFI版的价格都是1500,现在WIFI版能1300买到,“性价比”就更高了,对于手中资金并不多,但是对外观设计、品质不肯妥协的朋友可以考虑这款主板。→散热坚决不“上水”对于中高端主机,我推荐使用一体水冷散热,可以快速有效压制8700K、2700X这样的中高端CPU的温度,以保证其长效稳定的工作,并且水冷在进行更换硅脂时并不需要拆卸主板因此维护成本降低。当然水冷也有一定的漏液风险,虽然各个厂家都说漏液必赔,但到真正漏液的时候维权可能会非常麻烦。尽管我反复强调水冷的好处,但老曹看到的只有风险……因此拒绝了我推荐冰神酷冷G240 RGB。并且表示不需要RGB……我说,你主板都带了RGB,为啥不搞一套RGB呢,你可以不用但总得有呀?老曹想了想,觉得我说得很有道理,表示接受RGB拒绝水冷。考虑到8700k的发热,综合了需求和价位,我推荐了的六热管双塔散热器——T620p,这款散热器我之前用过,散热效果压制默认或者小超4.8GHz4.9GHz的8700K没有问题,并且支持4Pin5050的RGB接口。结果老曹表示外观挺好看但会不会有点大……不过最终因为没有其他价位、外观合适的风冷更满意所以还是选择了T620P…… 事实证明T620P确实有点大,让CPU供电线的连接有些困难。老曹的一个朋友是酷冷的代理,这款风扇找他购买,价格比京东便宜一点。 p.s:因为太懒,所以散热器照片用得是以前拍的……望见谅。→内存选择令人“震惊” 不可否认内存已经不是当年一家独大的时候了,各家品牌的内存在近几年飞速崛起,金士顿不再是大家的首选。不过在线下电脑城中十个商家至少还是会有一半商家主推金士顿。我和一些电脑城的商家比较熟,我问过他们为什么不推其他品牌,他们说这道理和推荐INTEL是一杨的。话说的很含蓄,这段话貌似包含了几个意思:1、大部分人印象中还是金士顿天下第一;2、因为第一点,卖得起价,利润丰厚;3、返修率、故障率低。老曹年轻的时候以前在电脑城里面打过工,估计第一点和第三点对他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多番纠结之后还是决定入手金士顿,如果要RGB的话,只剩下新上市的HyperX Predator RGB了。我并没有阻止,因为我又可以尝试新硬件了……因为新上市JD价格太贵,所以老曹自己找了家淘宝,最终便宜了JD小几百块的价格入手。
这款内存与普通Predator造型差不多,有RGB加持,那在手上分量很足,整体设计感还不错。看官网的介绍有RGB红外同步这种骚操作,支持调光,软件好像还在调试。这个价位可以买到别家的DDR4 3200的RGB内存,但是这回金士顿PredatorRGB上市只有2933的频率,略微有点失望,好在经过测试超频的频率还算有些惊喜,这里卖个关子,等下我会在测试中单独测试一下这款内存。→显卡跳车又上车如果不上GTX1070就只能上GTXG或者RX580,因为老曹对AMD的排斥,所以RX580去除,另外GTX1060 5G没有保修,不符合老曹求稳的风格所以也排除,那么就只剩下GTX1060 6G可以选择了。下面回到上文说的新一代NV显卡到底会不会有很大提升的问题。Raja(原AMD显卡负责)去了INTEL,AMD显卡研发多多少少会有点影响,现在AMD显卡虽然对垒同级别N卡不怂,但是N卡的产品线之丰富、后备储蓄之深邃是AMD没办法比拟的。从AMD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提升制造工艺的同时提升频率以达提升性能将成为短期趋势,而NV还能投巨资研发深度学习、自动驾驶,游戏显卡的研发明显变成了次要的项目。所以除非AMD短期内有了技术的重大突破,否则NV一定会在显卡上“挤牙膏”。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黄,你会给还能继续赚钱的核心来次大升级么?把AMD一锤子打死,对自己对市场又有什么好处呢?好了不多说了,各位可以好好思考一下,欢迎来辩。再说回老曹。本来1899的GTX1060 6G烈焰战神都已经下单,结果第二天看到1899PLUS会员价格的映众GTX1060 6G冰龙,就拒收烈焰战神转投了冰龙的怀抱。有人肯定要问,冰龙就这么好么?其实烈焰战神和冰龙两者性能上并不会有太大差别,不过龙的外观设计与用料比烈焰战神强太多,连风扇覆盖件大部分都是金属的,烈焰战神全塑料,光凭这一点,同样价格没理由不选冰龙。而且映众冰龙还送鼠标垫、3DMARK、VRMARK激活码,相当的实惠。另外,冰龙的黑、灰配色与整机格调更搭,所以老曹拒收烈焰战神后,用我的PLUS下单冰龙。→酷冷雷霆电源什么鬼?之前说过老曹有个朋友是做酷冷至尊代理的,听说老曹要装机,问过配置后就给老曹寄一个电源,老曹拿电源过来给我一看……酷冷雷霆II?什么鬼?经过反复研究,我觉得这个“雷霆II”其实就是“战斧3”,只不过一个线上版本、一个线下版本,价值299元。 本来还要送机箱的,老曹觉得不太好就没有买,不超频满载功率在300-400W之间,所以550W(12V单路500W)功率非常充足,参照战斧3品质运行起来并不会有问题,后来在实际用的时候确实也还不错,风扇很安静,也没听到有电流声音,就不知道耐久度怎么样了。 其实很多厂家都这么玩,线上卖一套版本,线下卖一套版本,特别是家电厂家玩得炉火纯青,同样的东西换个型号,一个线上一个线下,哪个价格低都影响不到另外一个。这款电源除开带80PLUS白牌标外没啥特别的地方,这里就不再多说,各位直接看图。→机箱要低调不要死板老曹说:“机箱要低调一点的,但不能死板。”我说:“都RGB了还低调?”老曹疑问道:“有RGB就不能低调?”,顿时我犹如醍醐灌顶,立马就想到了之前用过的一个机箱——酷冷至尊MB500,真不是为了酷冷至尊而选酷冷至尊,而是这款机箱还真是低调中透着一股狠劲。 我把之前我写的关于MB500的机箱的文章发给了老曹,老曹也觉着不错,就找他朋友拿了一个,价格比京东的价格要贵一点,这个各位都懂的,相当于买机箱送电源了,加上散热器的优惠还是很划算的。因为时间问题,机箱我没有重新拍照,用的是以前的照片,各位见谅,东西都一样。 简单说说这款机箱,MB500并非原生RGB机箱,只是风扇酷冷给配了RGB风扇。其实MB500还有一款蓝光版,便宜100多块钱,风扇替换成3个蓝光风扇。这个机箱做工不错,符合这个价位的气质,MB500整体体积不大,钢化玻璃两颗螺丝固定安装方便,风扇静音效果不错,但是出风较弱,机箱顶部看似能装240水冷,其实不行,空间不够,只能安装两个120风扇,要装水冷只能前置。
绝配散热是酷冷至尊的T610P或者G100M,选择T620也可以只是安装电源线的时候操作比较困难。其他散热不是不能装,只是气质不如酷冷这两款搭。听说酷冷还出了MB500 TUF版与T620P TUF版甚至还有电源……我之前正好有一个Z370 TUF主板,过两天想整一套给大家分享。 下面机箱图和装机图一条龙,硬件介绍就到此结束,硬盘因为是老曹利旧的,所以测试部分会用我自己的硬盘。另外,老曹给了我东西之后第二天下午就要来我家搬走,所以也没有测试RGB,微星这个主板默认是红色的光。·这配置性能咋样?因为老曹给我的测试时间并不多,所以就测了一些基础项目,在整机测试开始我再补充说一下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RGB DDR4 2933 8GB*2这款内存。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RGB DDR4 2933 8GB*2标称频率为DDR4 2933 时序C15,光从这个标识来看这款内存的数据并不抢眼。通过thaiphooe这款软件我们可以看到它颗粒的状态:对于颗粒的知识我知道的不多,各位对此有研究的可以评论一下,我后面的测试只重视效果效果。安装在微星这款主板上,其直接能达到的频率是DDR4 2400,在进行XMP设置的时候我发现它有两套设置参数,一套是2666的参数,一套是2933的参数。因为它标称2933所以我直接就设置城XMP 2933然后进行测试,结果如下:运行正常,速度也比较正常。说明这款内存至少在MSI Z370 PRO GAMING CARBON AC这款主板上可以达到其标称的频率运行。但是在这个中高端平台内存频率普遍3200的时候,2933会不会有点不好看?于是我手动进行了超频3200(C16)1.35v:金士顿Predator RGB运行起来毫无压力,说明在INTEL平台上金士顿Predator RGB内存参数设置比较保守,实际上当DDR4 3200内存来用应该是没啥问题。然后我再进行更高频率的测试,直至到一个我的能力和这款主板达到的稳定极限DDR4 -18-38 1.4V:这是我的能力和现场条件可以达到的最高频率,但是DDR4 3600对于很多游戏、软件来说并不低,内存的读写速度有接近20%的提升,均能通过软件(V·Ray Benchmark、Cinebench R15、Corona)测试,表现稳定,没有出错。HyperX Predator RGB内存基础频率参数的设置保守,因此我建议买了这款内存的朋友可以学习一点内存超频知识,在保证平台稳定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内存频率。INTEL平台本身对内存频率就比较友好,如果有机会再能装机用到这款内存我会继续为各位测试HyperX Predator RGB在锐龙平台下的表现。内存测试就到这里,我们接下来测试整机,为了反应实际效果,内存直接XMP 2933频率,其他默认状态。8700K参数:主板信息:CPU-Z Benchmark:GPU-Z显卡信息:鲁大师:3DMARK FireStrikeExtreme3DMARK Timespy3DMARK Timespy StressTestVRMark OrangeRoom在烤机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因为MB500机箱原配风扇出风量的不足,T620P风量虽大但依然造成热量在机箱左上角堆积,以至于CPU烤机温度过高(80摄氏度是不正常的),后来我在MB500的上方加了一个风扇之后,效果明显,CPU温度在60摄氏度附近徘徊。所以我建议MB500这款机箱在上方至少安装一个风扇,协助散热。下面是游戏测试,因为时间的缘故,我除《绝地求生外》只测试了三款带有BENCHMARK的单机游戏以及《》的游戏统计:《魔兽世界》():《绝地求生》专项测试():从测试结果来看这套主机在玩游戏的时候CPU温度、显卡温度均没有超过70度大关,而且整机非常安静,除开机的时候风扇会满速转1S之外很难感受到有噪音的存在,机箱风扇于散热器风扇静音程度不错。测试部分结束。·怎么看这次装机?老曹的最终配置单如下→→→CPU:Intel Core i7 8700K主板:MSI Z370 Pro Gaming Carbon AC内存: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RGB DDR4 2933 8GB*2显卡:Inno3D iChill GTX1060 6G X3 冰龙海量版硬盘:利旧机箱:Coolermaster MB500 RGB电源:Coolermaster 雷霆II 550散热:Coolermaster MA620P机箱电源散热大概1000元,CPU主板大概5000元,加上显卡1900,总价没超过8000,其中电源没花钱,CPU买的我的二手,一起算下来总价大约没超过7500 基本符合老曹的预算。如果机箱和散热、内存主板换成便宜点的,CPU换成散片8700K或者的组合,包含硬盘(256B+2TB)一起控制在8000以内不是问题。整机我觉得性能上可以达到老曹预期,老曹拿回家之后也表示满意。不过我觉得可以再调整一下:如果上8700K、2700x这样的CPU建议使用水冷,机箱原配风扇转移安装再机箱顶部协助散热,或者就使用原装风扇;如果上低端一点的CPU,比如i5、R5这样的CPU建议使用小一点风扇,T620P太大,安装的时候得费些工夫;另外,电源的线材有点不美观,可以选择纯黑线的电源或者使用延长线、模组线。其他地方我觉得非常合适无需调整,不知道各位观众怎么看。OK,这篇文章到此结束,感谢各位收看,欢迎评论点击。本文来自。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正在加载二维码中...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相关阅读热门评论◇关注京东
◇客户服务
用户数:37656|帖子数:19527
& & & &距离AMD发布第二代锐龙处理器和新一代的X470芯片组主板已经过去了一周,不过产品正式解禁上市需要到4月19日(也就是今天),其实很多代理商都已经备足了货,只等放闸开卖。我也在第一时间入手了新的第二代锐龙平台,现在就来曝光一下AMD R7 2700X/R5 2600X和X470主板的性能详测以及新平台的超频设置分享。★AMD第二代锐龙处理器和X470芯片组对比上一代产品有何改进?★  AMD R7 2700X和R5 2600X等第二代锐龙处理器采用基于上代锐龙改良而来的“Zen+”核心架构,核心代号更新为“Pinnade Ridge”,依然采用AM4接口,可兼容上一代的300系列主板芯片组,X370、B350甚至A320主板更新BIOS后都可以支持第二代锐龙处理器。第二代锐龙处理器的制程升级到了12nm LP工艺,优化了缓存系统,进一步降低延迟,支持的新技术包括有第二代精准频率提升Precision Boost 2、第二代自适应动态扩频Extended Frequency Range2(XFR2)等,另外还增加了对StoreMI的支持。基于Precision Boost 2技术,第二代AMD 锐龙处理器可监控自身能耗和温度,当监测到自身低温、安静运行时,处理器可针对任何应用程序以 25MHz 的幅度递增时钟频率。而XFR2则让第二代 AMD 锐龙处理器可感知到高端散热方案并自动提升性能,也就是说可利用高端散热器来实现更低的温度而获得更高的多核性能提升。  下面是AMD官方网站发布的关于Precision Boost 2和Extended Frequency Range2(XFR2)的一些资料说明:  X470作为此次与第二代锐龙处理器“手牵手”一同上市的新产品,X470对比上一代的X370变化其实并不大。说实话,目前的主板芯片组产品,无论是intel还是AMD,在功能上已经非常完善,短时间内几乎已经不可能再折腾出什么新的亮点。所以很多用户批评intel从Z170到Z270再到Z370其实都是在“挤牙膏”,AMD这次其实也是在“挤牙膏”。两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intel挤牙膏还得逼你换牙刷,虽然接口不变,但是第八代酷睿处理器和Z170、Z270已经不兼容,非得升级300系列芯片组,而AMD相对厚道一些,X470照样兼容第一代的锐龙处理器,X370、B350甚至A320芯片组刷新BIOS之后都可以完整支持第二代锐龙处理器,而且都没有CPU和内存的超频限制。  言归正传,来数一数X470芯片组为数不多的几项改进,首先是支持StoreMI技术。AMD StoreMI是一套类似于英特尔傲腾内存加速的软件方案,X470主板用户可免费下载全新的AMD StoreMI存储加速软件,利用内存、SSD等高速存储设备作为缓存来为机械硬盘加速,从而兼顾速度和容量。类似的技术其实我们现在可以通过第三方软件来实现,但是其兼容性和稳定性肯定是不如官方配套软件来得稳妥。  X470第二个改进的地方在于内存频率的提升,搭配第二代锐龙处理器的内存超频起点从上一代的DDR4 3200提升到了第二代的DDR4 3466。第三个改进的地方是官方宣称的具备更先进的电源管理,可以更好的控制第二代锐龙处理器的功率,从而降低平台的整体功耗。  总的来说,根据我个人的理解,第二代锐龙处理器对比上一代锐龙,主要是优化性耗比、提升实际运行频率、优化缓存、降低延迟、进一步优化CPU频率与CPU温度和功耗之间的关系。而X470的改进不大,主要是提升了内存频率、增加了对StoreMI技术的支持,并且能够更好的控制整个平台的功耗。★开箱★& & & &先来看看各位主角,首先是AMD第二代锐龙R5 2600X和R7 2700X。R5 2600X的包装盒和散热器与第一代锐龙的R5 1600X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而R7 2700X则自带全新设计的Wraith Prism散热器。Wraith Prism散热器上配备有两个RGB LED导光条,可通过AMD Ryzen Master软件控制RGB 灯效,同时也支持华硕Aura、微星MSI Mystic Light和技嘉RGB Fusion三种主板灯效设置。接口方面依旧是AM4接口,第二代锐龙处理器、X470主板和上一代的CPU和主板产品都是互相兼容的,这样一来用户的可选择性更大,散热器扣具也能够兼容,有利于降低整个平台搭建的成本。  接着来看看主板。主板在整个平台中是最为关键的。华硕ROG STRIX X470-F GAMING属于华硕STRIX猛禽系列,虽然前缀是ROG,但与传统的ROG系列相比,属于主打性价比的产品。这些年来习惯了使用顶级的ROG系列主板,最近换换口味,改用性价比更高的ROG STRIX猛禽系列。二十几岁的时候,没有家庭的负担,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所以敢敢的在硬件上花钱。现在奔四的人了,每天一睁开眼睛就寻思着如何赚更多的钱,让全家人的日子可以过得更好。对家里人花钱不心疼,但是对自己花钱就要严格控制了。ROG STRIX X470-F GAMING的包装盒风格与其他STRIX系列主板一样,包装盒上注明了支持AMD第二代锐龙处理器、支持NVIDIA SLI、支持AMD交火、支持华硕AURA RGB灯效调节。包装盒背面则注明了这款主板能够支持锐龙CPU、APU以及很多老型号的Athlon处理器(在这点上AMD比intel厚道太多了)。& & & &华硕ROG STRIX X470-F GAMING主板的附件中除了SATA数据线和塑料扎线之外,还有主板上各种RGB接口的转接线以及ROG贴纸。最近几年在SATA数据线上我都是用的定制线,所以主板原配的都是用不到的,而RGB接口转接线则非常关键,例如我用的九州风神堡垒240 RGB一体式水冷就是3pin的RGB接口,需要通过转接线才能接在华硕主板上使用AURA套件进行整机灯效控制。  华硕ROG STRIX X470-F GAMING主板采用标准的ATX版型(30.5cm×24.4cm),基于AMD X470芯片组,采用AM4接口。主板外观上采用了华硕ROG STRIX系列标志性的黑灰配色,I/O挡板按照猛禽的惯例已经直接安装在主板上,并且覆盖有塑料“铠甲”,上面是支持RGB灯效的ROG败家之眼LOGO,主板散热片与M.2 SSD散热片连成一体,上面有镭射印字的渐变色文字图案,这次的主板上明显增加了中文元素,可以看到清晰的“玩家”中文字样。CPU供电方面为8+4相数字供电,主板配有四条双通道DDR4内存插槽,能够支持最大64GB的内存总容量,支持XMP。在内存频率的支持上,搭配第二代锐龙处理器的内存超频频率可以达到DDR4 3466,搭配第一代锐龙CPU和APU则内存超频频率可以达到DDR4 3200。  在主板右上角、内存插槽旁边隐藏着强大的POST状态指示灯,指示灯由四个LED组成,从左往右依次是DRAM(橙色)、CPU(红色)、VGA(白色)、BOOT(绿色),分别对应内存、CPU、显卡、硬盘,如果主机因为硬件原因无法启动,那么出故障的设备LED灯就会常亮,用户就可以方便快捷的知道故障出在哪部分配件上,比普通的DEBUG诊断卡更简明易懂,不用去查DEBUG代码表。  主板上共有两条PCIE 3.0 X16插槽,第一二条带有金属保护外套,最下方的是一条PCIE 2.0 X16插槽,最高只能运行在PCIE 2.0 X4模式下,在多显卡互联方面可支持双路的NVIDIA SLI(PCIE 3.0 X8+X8),以及三路的AMD交火(X8+X4+X4)。另外还有三条PCIE 2.0 X1插槽。  网络接口方面,华硕ROG STRIX X470-F GAMING主板集成了Intel I211-AT千兆网卡,支持华硕的LANGuard网络安全防护和 GameFirst游戏低延迟。存储接口方面,提供了6个SATA 6Gb/s接口和两个M.2接口。在PCIE 3.0 X16接口上方的M.2接口隐藏在散热片下面,拆下散热片后露出M.2接口,散热片下方是散热贴,可以更好的为M.2 SSD辅助散热。这个M.2接口标识为M.2_1接口,支持PCIE 3.0 X4模式,兼容SATA,支持80/22110等不同规格的M.2接口固态硬盘。主板最下方的M.2接口标识为M.2_2,支持PCIE 3.0 X2模式,兼容SATA,支持80等不同规格的M.2接口固态硬盘。所以要发挥PCIE NVMe SSD最大性能的话,建议把SSD安装在M.2_1接口上。  华硕ROG STRIX X370-F GAMING主板在音频方面采用的是SupremeFX S1220A解码芯片和德州仪器RC4580和 OPA1688运放,加上Nichicon音频电容,并且在主板上划分出专门的声卡区域,降低了来自主板上其它信号的干扰,能够提供120 dB的线路输出和113 dB的线路输入,支持32-Bit/192kHz播放。在应用软件方面支持华硕特有的Sonic Studio III 智能音效管理软件和 Sonic Radar III 声波雷达。  在背板 I/O 接口方面,华硕ROG STRIX X470-F GAMING主板提供了1 个PS/2 键鼠接口、1个RJ45千兆网络接口、两个红色的USB 3.1 Gen 2接口(Type A)、五个蓝色的USB 3.1 Gen 1接口(Type A),和一个Type C的USB 3.1 Gen 1接口。视频输出接口方面提供了DP、HDMI接口各一个。  在RGB接口方面,华硕ROG STRIX X470-F GAMING主板提供了两种RGB接口,第一种是5V的WS2812B 可个别寻址 RGB LED灯条3pin接口(一个),第二种是12V的5050 RGB LED 灯条4pin接口(两个)。通过华硕的AURA套件,可以对连接在这些RGB接口上的RGB设备进行统一的灯效设置。  再来看看内存,之前我一直用影驰极光RGB DDR4 3000套装,但是这套内存无法支持华硕AURA,而且时序比较差,DDR4 3000下也要跑16-18-18。此次为了配合新平台的内存超频和华硕AURA整体灯效,我入手了芝奇G.SKILL幻光戟DDR4
C14套装,这个型号的内存分为C14和C16两种,C14是1999元,C16才1499元,差价500元,C14采用的是三星B die颗粒,超频非常猛,在Z370上是可以超到DDR4 4000的,所以贵500我觉得是值得的。X470主板配合第二代锐龙处理器,内存超频的起点已经提升到了DDR4 3466,所以不弄套好一点的内存对不起新平台。&★性能测试★一、CPU性能测试:1、AMD R7 2700X①默认频率:②R7 2700X全核心超频4.2G性能测试  目前第二代锐龙CPU+X470主板超频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最传统的在主板BIOS中进行超频;第二种是使用AMD配套的AMD Ryzen Master for AMD Ryzen超频软件;第三种是借助主板的专用超频软件,例如华硕主板专用的AI Suite 3软件。  在BIOS中的设置非常方便,在“Ai超频调整”中选择“D.O.C.P”,然后在下方修改内存频率,华硕ROG STRIX X470-F GAMING主板BIOS中最高支持DDR4 4200的内存频率。要超频CPU倍频的话直接在下方的CPU Core Ratio中填入CPU倍频就可以了(例如42倍频)。要增加CPU和内存超频后的稳定性的话,可以在后面的电压设置选项中为“VDDCR CPU电压”(CPU核心电压)和“DRAM电压”(内存电压)两项适当的增加工作电压。我手上这颗R7 2700X在1.5V能够全核心超频到4.2GHz,1.6V可以全核心超频到4.3GHz。可能有些网友会觉得1.5V、1.6V的电压很高,其实R7 2700X在默认频率下满载的核心电压已经接近1.45V,所以1.5V、1.6V的电压其实加压幅度并不大,不用被吓到,也不要去和intel CPU对比电压值,不同架构不同核心的CPU之间工作电压没有可比性。  AMD Ryzen Master for AMD Ryzen超频软件则需要升级到1.3版本才能支持第二代锐龙和X470主板。AMD Ryzen Master功能非常强大,可以单独设置单个CPU核心的频率,可以调整内存频率,而且在系统中即时生效,还可以修改CPU和内存的多个电压值,以及时序参数等多个选项。  华硕AI Suite 3软件的功能相对要简单很多,但是也比较容易上手,安装AI Suite 3之后进入TPU菜单,可以调整CPU核心电压和CPU倍频,同样是在系统中即时生效。不足的是无法调整内存频率和时序。性能测试:③AMD R7 2700X不同内存频率下的内存带宽对比& &芝奇G.SKILL幻光戟DDR4 3200 C14的超频潜力非常不错,而且时序非常低。不仅可以在R7 2700X+X470的平台上以14-14-14-34的低时序超频到DDR4 3466,放宽时序后还可以顺利超频到DDR4 3600。考虑到目前新品上市,主板BIOS还不够完善,相信过段时间更新BIOS之后内存频率还会有提升的空间。▲DDR4 -14-34下的内存带宽:▲DDR4 -14-34下的内存带宽:▲DDR4 -21-58下的内存带宽:& & & &从测试中可以看出,第二代锐龙处理器+X470主板对内存超频的支持对比上一代平台有很大的进步。内存从DDR4 3200超频到DDR4 3466之后内存带宽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而继续超频到DDR4 3600之后,由于时序放的比较宽,所以总的内存带宽不升反降,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DDR4 3466内存是第二代锐龙处理器的最佳拍档。希望在后续的BIOS更新中能够改善超高频内存的时序优化。④AMD R5 2600X性能测试& & & &另外值得一赞的是R5 2600X的原配风扇散热器,虽然不起眼,但是散热效能非常不错,在室温29℃的环境下居然能够把满载的R5 2600X压制在62℃以内,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第二代锐龙处理器的发热量确实很小。从CPU频率的监测中还可以看到,R5 2600X在满负载下同时有4个物理核心的动态超频频率达到了最高的4.2GHz,并且所有物理核心的频率能够同时超过3.9GHz。Precision Boost 2确实比第一代锐龙处理器的Precision Boost机制有了很大改进。测试成绩汇总:▲R7 2700X vs i7 8700K对比:▲R5 2600X vs i5 8600K对比:  通过对比测试可以看出,R7 2700X在CPU性能上领先i7 8700K大概5-41%,整体性能领先大约20%;R5 2600X在CPU性能上领先i5 8600K大概10-36%,整体性能领先大约25%。不过在超频方面,R7 2700X的超频幅度明显不如i7 8700K,我手上的这颗R7 2700X在1.5V能够全核心超频到4.2GHz,1.6V可以全核心超频到4.3GHz,相比动辄暴走5GHz的i7 8700K和i5 8600K,这样的超频幅度实在是很低。但是对比超频后的实际性能的话,全核心4.2GHz的R7 2700X除了在3DMARK的CPU得分中落后5.1GHz的i7 8700K大约4.5%之外,其他项目均领先于5.1GHz的i7 8700K,整体性能大约领先4.7%。这个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外,也再次说明频率不是决定CPU性能的关键先生。时光仿佛又回到了Athlon 64 3000+暴揍P4C 2.4G和AMD Athlon X2 3800+海扁Intel Pentium D 820的那个年代,那时我大学刚毕业,转眼十几年过去了。  最后对比一下功耗,从锐龙处理器的原装散热器上似乎早已经可以看出CPU的发热量并不大,实测的结果也证实了第二代锐龙处理器的功耗要低于intel的同级别CPU。默认频率的R7 2700X整机满载输入功率大约360W,比i7 8700K整机低了大约40W。一个TDP为105W的CPU居然比TDP为95W的CPU整机功率低了40W,确实不可思议。不过考虑到这个是整机功率,虽然其他配件都一样,但是还有主板是不一样的,功率上的差别还可以认为Z370的功耗要大于X470,另外我上网搜了一下,发现很多网友都发现i7 8700K的实际功率应该不止TDP标称95W。R5 2600X在默认频率下的整机功率则比i5 8600K低了大约15W。结合产品的价格,可以看出第二代锐龙处理器无论是性价比还是性耗比,都要优于intel的同级别产品。二、游戏性能测试& & & &第一代的锐龙处理器,虽然在多核性能上完胜Intel的同级别CPU,但是在游戏中的性能表现反而会稍弱,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CPU主频上要低于对手。而第二代锐龙虽然在基础主频上提升不大,但是在自适应动态扩频Extended Frequency Range2(XFR2)上,要明显高于第一代锐龙。所以在理论上,游戏性能会比前代的同级别产品有不小的提升。测试中搭配的显卡是非公版AMD VEGA64中的泰坦尼克号——华硕ROG STRIX-RXVEGA64-O8G-GAMING,GPU核心频率达到1670MHz,HBM2显存频率达到945MHz,代表了目前AMD显卡的最顶级性能。  从对比测试中可以看出,R7 2700X在游戏中的实际帧数还是要稍低于i7 8700K,在13项测试中,R7 2700K对比i7 8700K胜4负9,但是两者的胜负差距都在3%以内,体现到游戏帧数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R5 2600X对比i5 8600K则是胜3负10,胜负差距在5%以内,体现到游戏帧数上也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的游戏在对多核CPU的优化上一般都是只优化到4核心,当CPU物理核心超过4核心之后拼的就是CPU的主频了,所以主频略占优势的i5 8600K和i7 8700K就有了微弱的优势。在第一代锐龙处理中采用的Precision Boost,高负载下最多只有两个物理核心的频率可以达到动态超频的最高频率。而第二代锐龙处理器中改进后的Precision Boost2技术,能够让CPU在高负载下依然有3个以上的物理核心可以达到动态超频的最高频率,搭配强大水冷散热器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超过标称的CPU最大动态超频频率。例如我手上这颗R7 2700X在满载拷机测试中,有五个物理核心的频率可以达到动态超频的最高频率4.3GHz,其中甚至有四个物理核心的频率超过4.3GHz达到了4.35GHz。所以锐龙2在游戏中的表现要明显好于锐龙1。而说到底,目前游戏性能最关键还是取决于显卡,上面四个CPU搭配AMD VEGA64在实际游戏中的表现差距不超过5%,如果一个游戏你用R5 2600X+AMD VEGA64无法流畅运行的话,你换成i7 8700K甚至是i9也同样无法流畅运行,换U不如换显卡。(R7 2700X在满载拷机测试中,有五个物理核心的频率可以达到动态超频的最高频率4.3GHz,其中甚至有四个物理核心的频率达到了4.35GHz)三、存储系统性能测试  存储系统性能测试中使用的SSD是浦科特最新的PCIE NVMe产品M9Pe 512G,采用Marvell 88SS1093主控+东芝64层堆叠TLC 3D-NAND颗粒+南亚LPDDR3-1600缓存的方案,性能在目前的家用PCIE NVMe SSD中属于顶级水平。& & & &从测试结果来看,AMD X470芯片组完整发挥出了浦科特M9Pe 512G的真实性能,最大持续读写速度分别达到了3175MB/s、2061MB/s,随机4K读写速度分别超过了65MB/s、202MB/s,64Thrd深队列下的随机4K读写速度分别超过了867MB/s、1043MB/s。性能表现与在Intel Z370主板上的表现基本一致。从性能表现来看,用户可以不用担心高端PCIE NVMe SSD到了AMD平台上会性能翻车,也不用担心浦科特M9Pe这样的主流SSD在AMD新平台上会有兼容性问题。★华硕AURA整机RGB灯效展示★  我在新平台中选购了华硕主板和华硕显卡,另外又配了一堆支持华硕AURA灯效设置的硬件,最终的目的肯定是为了搭建华硕AURA整机RGB灯效系统了,怎么能不晒一下呢。之前入手的九州风神堡垒240 RGB一体式水冷,因为RGB接口是3pin接口,与微星主板的4pin接口不兼容,无法展现全部灯效,华硕ROG STRIX X470-F GAMING主板配有转接线,完美支持这款一体水,可以连接到主板的5V RGB接口上。终于能够实现主板LED、内存、CPU散热器(水泵+风扇)、显卡统一由AURA软件设置整机RGB灯效了。  打开AURA软件之后,AURA会自动检测系统中连接的支持AURA硬件并列出来,我们可以选择全部同步灯效,并且为所有支持AURA的硬件设置统一的RGB灯效。另外AURA还支持RGB校正功能,比微星和技嘉的同类软件更加实用和人性化。视频连接:总结:一、关于性能& & & &综合上面的多项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在CPU综合性能上AMD R7 2700X领先i7 8700K大概20%,R5 2600X领先i5 8600K大概25%。在物理核心数量相同、超线程数量相同的情况下,2700X和2600X的CPU主频要略低于对手,而且单核心性能也要略低于对手,但是多核心协同工作能力要优于对手,因此综合性能才能超过对手。可见AMD沉寂了这么久,对CPU架构重新进行设计是对的。有竞争才有进步。二、关于超频& & & &从实测结果来看,第二代锐龙处理器在CPU主频的超频幅度上并没有比第一代锐龙提升多少。不过在对高频内存的支持上,第二代锐龙处理器+X470主板要明显优于上一代产品,内存超频到DDR4 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三、选购建议& & & &目前京东上的盒装i7 8700K价格为2899元,i5 8600K为1999元,AMD R7 2700X为2699元,R5 2600X为1799元。不考虑主板因素的话,AMD第二代锐龙处理器的性价比已经明显高于intel的同级别产品。另外算上同系列主板,Z370的价格要普遍高于X370,所以目前intel平台的整体性价比是不如AMD平台的。我不是A饭也不是I饭,我没指望AMD把intel揍得满地找牙,但我希望有力竞争者AMD的存在可以让intel清醒一下,也可以让消费者获得更多的价格实惠。假如没有第一代锐龙,那么i5 8600K肯定还是四核,肯定还要卖得死贵。在选购上,我个人是倾向于性价比更高的AMD平台的,但针对不同用户群则还是有不同的选购建议:如果是超频玩家,单纯追求CPU主频和内存的超频幅度的话,则还是应该考虑intel的K系列处理器;而对于实用型的用户,尤其是对CPU多核性能有要求的用户,则绝对是应该考虑AMD的第二代锐龙平台;如果单纯只是游戏玩家,主机以玩游戏为主的话,那么第二代锐龙和intel同级别CPU之间几乎是一样,无论选择哪一个CPU,游戏性能关键还是看显卡,选A还是I平台,完全看自己喜好了。
楼主 你加 Hyper M.2 x16扩展卡 跟三星M.2 960*4 来跑一下数据看看
亲,想要回复请先哦
多品类齐全,轻松购物
快多仓直发,极速配送
好正品行货,精致服务
省天天低价,畅选无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笔记本右键显卡怎么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