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冠后,负责加冠的来宾还要为冠者五六人的冠什么?

资源篮中还没有资源,赶紧挑选吧!
江西省玉山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测试语文试题
ID:1393420
资源大小:154KB
玉山一中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测试
高三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I卷 (选择题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绐(dài)骗
着(zháo)手成春
B.鱼鳔(biào)
朝暾(tūn)夕月 
C.干瘪(biě) 
挟(xié)嫌报复
D.嫉(jí )妒 
一摞(luō)图书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
预览已结束,查看全部内容需要下载哦~
扫码支付,立即下载
同学校资源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故人的青年节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故人的青年节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華禮樂復興
本文章資訊
中華禮樂復興
(這篇文章已經被閱讀了 5529 次) 時間: 02:10pm 來源:懷明
[這篇文章最後由懷明在
06:45pm 第 4 次編輯]UL'&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Y~清華大學中國禮學研究中心發起辭&1)G&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A&Psm & & & & & & & & & & & &文/彭林(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中國禮學中心主任)_&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o3?)&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QP]&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7&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ei~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au,y&sjIT&PR. 按此查看圖片詳細資料o8Z&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M,T&'&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SY&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Yb9\ & & & & & & & & & & & & & & &國學泰斗饒宗頤先生題詞zQF=GZ&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p0Q)0y & & &中華素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儒家文化之主幹爲禮樂文化,禮乃中國傳統文化之核心。在理論層面,若未觸及禮之特性,便不能真正理解中國文化;在實踐層面,若未繼承傳統禮儀的合理內核,弘揚中華文明終流爲一紙空言。dN&Zg[&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lDj]& & & &清華大學禮學研究之傳統淵源有自。1914年,梁任公於同方部禮堂作題爲“君子”之講演,寄寓清華教育當以“以養成國民之人格爲宗旨”,覃思任公之義,“本以禮爲人格教育之一工具”,分而述之,即“一方面講求禮之調節,一方面推闡制禮之精意及其功用,以明禮教與人生之關係”(1925年)。王靜安則扶搖直入三代度制,睹其所創繹,“古之所謂國家者,非徒政治之樞機,亦道德之樞機”,“制度、典禮者,道德之器也”(1917年),誠得夫中國禮治精神之脈理。陳寅恪續命河汾之學蓋發軔於清華,探本隋唐典章淵源,禮儀、音樂綿延逾半帙,其學上接千載,規摹盧陵歐公,以制度法律公私生活“治出於一,而禮樂達於天下”(1935年)。四十年代以降,清華學統取精闡微,多元軼興,禮學之一脈旋入腠理,教務長潘光旦力倡“只有可以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真正完全的教育”,此以“中國禮教文化的中心精神”爲鵠的(1940年);同樣學出清華而精研西哲之賀麟,亦對禮學情有獨鍾,其云“儒家的禮教本富於宗教的儀式與精神,而究竟以人倫道德爲中心”(1941年),此非梁、王諸公之論輻輳而發散之徵乎!pO(l1u&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DwE & & &今值國中工程實業發達,生計優裕日進,財源漸滋濬闢,而人倫德性張力劇增,國民素養風俗靡止之際,工商實業界諸有識之士奮然而起,斥資於清華,委我等同仁集聚教研之心力,新構專門機構以事專項、精密之研究,期藉乎清華園之風物,以蔚成我華崛起之文化氣象,真積力久,或可寖潤於人心,附著於典制,而范成淳厚樸質之風俗。料推當年任公矢志在清華園“參合着舊的精神,一面求智識的推求,一面求道術的修養,兩者打成一片”(1927年),殊不知此途竟荊棘叢生,然曼成其學,“以一個學校極少數人打出一條血路”則恐仍爲壹意進取、亹亹卷舒之所必經。.{j&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gD & & &《樂記》云“禮居成物”,《易傳》云“厚德載物”,古訓物爲事,清儒阮元謂“物者,即身家國天下之事”,亦即《大學》之所謂“格物致知”,禮學之恉誼端在此。我儕秉之以入平易之道,庶冀三十年後收其功效!E&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C_彭林教授簡介^&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t7Uo彭林,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人大国学院兼职教授、北师大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学术研究部部长,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法国人文之家、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访问学者。《中国经学》《禮樂》雜誌主编等。9D(lc&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W-!U著有《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礼乐人生》、《彭林說禮》等,发表论文百余篇。J{w&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pIZ在清华主讲的“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与“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均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奖、清华大学首届“十佳教师”等奖项。1gj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q3&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fDt&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1{&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m!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e&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qA$&el&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O&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NZv5&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W;pT&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qFd]A&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8&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K[2%t&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I文化與藝術 &q;SX&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創意虛擬媒體技術 重現古代儒家禮儀 &UUoBV&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Ntx鄭智友 &=zV&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r日 &6&IF&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WRA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W^Page Content&;mo&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Y來源:http://wikisites.cityu.edu.hk/sites/newscentre/ch/Pages/.aspxg\+c​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師生及其他專家組成的國際團隊,首次重演一項古代儒家禮儀,運用多媒體虛擬實境技術攝錄其實況並製成影片以供教學之用,並藉此保留文化遺產。這項計劃名為「儒家禮學」,由創意媒體學院院長邵志飛教授帶領,以真人重演儒家的重要儀式「士冠禮」,將其實況錄下並置入虛擬重構的古代行禮情境,製成30分鐘影片。「士冠禮」儀式是士人(或其兒子)的加冠之禮,標誌一個男子已是成人。參與上述計劃者根據春秋時代(約西元前770至前470年)晚期儒家經典《儀禮》的原文記載,一絲不苟地重演該書首篇所述的「士冠禮」。2013年6月間,中國國家京劇院的演員在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一個虛擬實境攝錄室內重演了「士冠禮」,導演是北京清華大學中國禮學研究中心的儒學專家彭林教授及其博士後研究員張德付先生。邵志飛教授解釋道:「這項計劃首創先河、影響深遠。從未有人如此一絲不苟地將古老的儒家禮儀拍攝下來,而且製成虛擬實境的多媒體教育資料,用於保存文化遺產。」 3~B&C&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1_3H&&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NiQ&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vJU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knd}F{uRz*x6 按此查看圖片詳細資料hJK&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m&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63M$l&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EY=FM&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jPR&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2&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o&「儒家禮學」計劃獲得夢周文華基金會50萬元港幣贊助,目的是製作一系列便於使用的虛擬實境視像材料,促使人們對儒家禮儀產生興趣,目標對象從學術界人士到小學生,也包括一般民眾。「這項儀式的重演和攝錄,每一個程序步驟都嚴格遵循古籍的記載,」張先生說。例如,電腦繪圖員和特效專家遵循《儀禮》的記載,依照其中所述的建築物尺寸,在虛擬實境中重建當年的行禮廟堂,至於表演者的動作姿態、身著的服飾、應用的禮器,也一概依足古籍、謹遵古制。攝錄後製成的多媒體作品,十分便利使用者與作品的互動。使用者可專注於儀式的某些特定元素,例如某件禮服或某個姿勢,還可以查閱前後銜接的解說,以求加深了解。此外,因為用了可作360度取景的轉盤錄影法來拍攝儀式中的服飾和禮器,觀眾可使自己關注的目標左右旋轉,以便從多個角度、用多種方式細加觀察分析。邵志飛教授說,重演並攝錄「士冠禮」儀式是首創之舉,未來計劃逐一重演《儀禮》所述的士昏禮、聘禮、士喪禮等17項儀式。 多年來,很多涉及儒學的中華傳統文化遭到忽視,在二十世紀政治動盪的年代裏尤其如此。直到最近,學者與公眾才重新開始審視中華傳統文化中儒家禮儀。UIbd&`&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f`.W0s&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4-=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wk '\y[ 按此查看圖片詳細資料b3!(J&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Uml4K$&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s&TSm&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zY_&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ce&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z?&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2]u_&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邵志飛教授說:「這個計劃只是一個開始,但將成為一項振奮人心的長期事業,對中國及海外發揮巨大的文化影響。」 z&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n: wI$&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xgp&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F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QBu!U~QqV 按此查看圖片詳細資料6*i
〔〕   〔〕   〔〕   〔〕   〔〕
此文章相關評論:
此文章有25個相關評論如下:()
[這篇文章最後由懷明在
02:17pm 第 2 次編輯]重演並攝錄「士冠禮」儀式是首創之舉,未來計劃逐一重演《儀禮》所述的士昏禮、聘禮、士喪禮等17項儀式。 &礼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议题之一。三礼可追溯自先秦,千年来已成为传统礼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礼学自古都是传统学问中的显学;而《颜氏家训》、《朱子家礼》等著作的风行,则展现了礼文化在民间实践上的旺盛生命力。古人对礼的考究和重视成就了今日“礼仪之邦”的传统和美誉。 & & & &直至清末民初,西风东渐,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受到影响:人们打招呼不再拱手作揖,而是握手问好;婚姻大事不再循订亲提亲等礼节,而是披上头纱,提倡“文明结婚”;丧葬白事开始少见厚葬守丧,而出现了讣告、追悼会等仪式。西方思潮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改变着传统礼仪,使中国礼文化呈现新旧杂陈,中西并列的面貌。 & &自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礼文化屡次受到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理论以及文革时期的灾难性打击。且不用说上个世纪早期革命运动带来的社会巨变,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市场经济的创设,加上媒体、传播技术的革新,不啻于造就了一场激浪式的社会革命。传统礼文化赖以生存的家族单元与宗族土壤日趋消亡,知晓各种婚嫁、丧葬等礼仪的长者数目逐渐减少,许多极富地域特色的传统礼仪危在旦夕,“礼仪之邦”渐成空谈;另一方面,裹挟在全球化资本话语之下的文化入侵,正以各种文明或是暴力的形式重塑我们的感知体系及欲望构成,传统的礼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一个讲“礼”的人日 来源:成都商报 瘦骨嶙峋的张颂仁是中国先锋艺术大名鼎鼎的推手。他是香港汉雅轩画廊的主人,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与世界收藏市场的重要中间人,挖掘和推荐了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等人。不过,这个先锋推手却一直坚持过一种复古的生活。他创办嘉礼堂,在上海郊外的金泽做复原中国古代乡村的项目,自己则穿着中式衣服,整天游走在乱哄哄的现代社会当中。成都商报首席记者 潘媛 记者 曾灵对/话/张/颂/仁释菜又作舍菜。古代祭礼之一,所用祭品为芹、藻、菹、薤等一类菜蔬。“释”是陈设的意思,故名。参祭者戴上“皮弁”,用蔬菜上祭,表示尊师敬道之意。后世书院于开学或春秋两季祀孔时,亦采用这种礼仪。《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 郑玄 注:“将舞,必释菜於先师以礼之。一、释菜日,北京,国子监,风和日丽,桂圆挂满树梢。树下,却有两列黑服男女整束衣容,微微含胸,不发一言,小步快行,走过持敬门、大成门,来到大成殿,孔庙的正殿。白袍的通赞和赞引将众人引导至大成殿月台下庭中,神道东侧,北向立定。5名献官已在大成殿侧,或半闭双目,或身躯微擎。作为“释菜”礼的一部分,他们将共同眼观这在《礼记》中记载了几千年的入学礼。鼓三遍后迎神曲,丝竹、钟磬……白袍通赞慢悠悠大跨步行至庭中,唱:“行释菜礼!释菜于先师孔子。”献官们洗手洁身。其后,在通赞指引下,少年执事跟随献官们行至殿中,他们手中的竹笲里是今晨刚置办好的长叶芹菜,青翠欲滴。献官分别要向殿中正位及左右各两侧行礼,那里是孔子及其学生的牌位,轮到献官张颂仁时,黑衣蓝袍的他一步一停拾台阶而上,到大殿右侧的牌位前,与执事两人皆跪。听到一声“释菜!”张颂仁接过执事手中笲菜,奠于几上,一脸虔诚,“弟子张颂仁,拟于是日肄习礼乐,敢告于先师……”于是再拜。起身后,依然是一步一停,从西边的台阶下殿,至月台前神道西侧,北面恭立。5名嘉宾的祭拜结束后,黑服男女列队上前,模仿嘉宾的跪拜礼仪,向孔子献礼。这次释菜礼,除了敬重先师孔子,还有四配———颜子、子思子、曾子、孟子,以及十二先哲。献官张颂仁始终保持着同一姿态等待释菜的结束,一滴汗水悄悄从他侧脸滑下,掉落在地。实际上,张颂仁在这场典礼当中还有若干相关身份:这场典礼是礼乐文化研习班的开学礼,礼乐文化研习班又是嘉礼堂2012年暑期活动的其中一项,而张颂仁,则是嘉礼堂的发起者。 二、复古上世纪70年代,青年时代的张颂仁像那个年代大部分普通中国香港青年一样,选择出国留学。在美国,他攻读的专业是数学和哲学,不过他赶上了一个崇尚自由精神的年代,最终转行进入了艺术领域。1994年,张颂仁带着张晓刚、王广义、方力均———如今“四大天王”中的“三大”———去圣保罗艺术展。那一年,世界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中环,张颂仁的汉雅轩逼仄窄小,但却是中国当代艺术公认的策展源地,忠实记录着中国先锋艺术家的轨迹。让人惊奇的是,这个青年“在满足自己对西方世界的一切好奇之后,有了一颗复古的心。” 回到香港,他去找曾经的私塾先生的课来听,在书院里学国学。20年前,他结婚的时候,就开始穿中式衣服,用毛笔写字,睡老式的架子床,用自己熟悉的裁缝师傅。他还曾在苏州租下一个老的园林,用传统的方式为母亲贺寿。那是文征明的孙子文正昆的院子,有一些翻建,但格局还在,现在对公众开放,张颂仁当天从下午五点钟把它包了下来。“寿礼很简单,主要是玩得高兴,用传统的方法来玩:磕头,弹冠,堂倌把来的客人的礼送进来,要唱谁来送礼。在一个传统建筑中做这些事,就可以放进很多传统的节目,江南丝竹,评弹、昆曲———昆曲本来就是该在院子里举行的一种戏。”而在国子监的释菜礼进行得煞有介事之前,在张颂仁的家里,每年孩子开学的那天,他都会在纸条上写下“孔夫子”,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行礼。“中国各种传统一定有迎神段落,就像家里祭拜祖先也要请祖先来,那是一种‘如在’———无论你相信不相信,灵在与否,活的人在做,就会变成真的一样。”至于为什么选芹菜献给先圣?“(因为它)最普通,价值最贱,随时可得,这是传统。现代人也会说‘芹谊’,形容很小的东西,没什么物质价值。”与“芹谊”一样,他认为在“礼”中,最朴素的才是最核心的,“我们希望把最核心的礼仪和情景先做起来,其他复杂的隆重的就好有一个根源。”于是有了嘉礼堂。三、金泽上海市郊有个叫金泽的地方,任何的导游手册中都找不到。作为嘉礼堂最早的组成项目,张颂仁在这里完全从零开始,运用传统的建造工艺,建立起一整座传统的村落。和那些时髦的项目不同,金泽并不具有商业价值。它是张颂仁与一群艺术家的合作,张颂仁的弟弟设计了部分建筑,弟弟的太太在那儿做纺织品和染料的研究,而张的朋友胡先生则在那里做生态种植的实验。项目的“核心仍然是礼”,张颂仁的“野心”是“想看到中国物质文化的复兴”。比如,张颂仁做了一个关于漆的展览。“漆不能乱用,那是特定的植物,现在的漆是腰果漆,不是原来的那个漆,不能用这个字。我想通过展览展示真正的漆的美。你让别人投向你,一是恐吓,一是做美好的东西。我希望礼学应该是大美呈现。”最有意思的是,金泽项目给附近的几个小村子送去了户外的戏台、乐器,希望能借此恢复民间娱乐。张颂仁认为,传统的好玩的东西都在乡下,他找来老师,教村民们玩乐器、舞龙,“一学会他们就玩,这种恢复很真实”。在张颂仁看来,现代生活规范到丧失了天性,“玩就是一种天性”,而现代人忘记了该怎么玩,只好拿消费来填补。他希望能真正影响到当地人的生活,“恢复他们的生活情趣”。在金泽,所有的设想暂时还没有完全展开,一切都还需要时间和酝酿。金泽曾经做过元宵庆典,大家猜灯谜,吃汤圆。很多民间的农村舞蹈队都来,唱船歌,一个老人会唱12月的农耕歌,穿着裙子一样的衣服。张颂仁还想在金泽恢复中秋和端午的仪式,计划请上海的一些民俗学家来帮忙。周围也有很多可以供吸收的养分。张颂仁说,那些为金泽项目建造房屋的工匠们,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就保留了很多传统的东西,比如学师的一套规矩,盖房的一套规矩。“他们很认同我在金泽做的事。”“其实对传统的向往不一定要学问多好,关键是要有尊重之心。”张颂仁低着头,额头两侧花白的长卷发把瘦削而坚定的脸遮住了大半,只有少许敏锐的目光从眼镜后透出来。四、嘉礼金泽的村落,是张颂仁试图恢复儒家之“礼”的试验场,嘉礼堂所从事的学术研究则是支撑这个试验场的基础。2011年年初,嘉礼堂在广州设立了一个办公室。办公室有4名全职工作人员,有曾经旅居海外的学者,也有刚刚本科毕业的年轻人,他们负责把张颂仁的那些略显狂热的思想,一步一步落实成为实在的研究项目。成都姑娘彭嫣菡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她在嘉礼堂负责项目统筹。彭嫣菡说,嘉礼堂调查的方向包括各地生育、成人、婚嫁、寿诞、节庆、丧葬等各式礼仪,以文字、图片、影像、器物收集等形式来记录整理。考虑到高校的资源,最初嘉礼堂和十几个高校进行了合作。后来,工作人员发现,事实上在田野调查这一块,民间的兴趣其实更高。半年时间里,彭嫣菡他们共收到自愿申请二十余份。最终,嘉礼堂支持了其中的五个计划,包括开笔礼、成人礼等个案调查。2011年年底,嘉礼堂开始着重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礼学研究中心合作,以“释菜”作为开学礼的礼乐文化研习班就是这次合作的产物。研习班带有公益性质,由一些热心团体支持和赞助。课程持续9天时间,包括学理、要则、常礼三部分,核心就是一个字:礼。“嘉礼堂希望在传统礼制的基础上作一些还原、梳理的工作并最终有所变通,使其在形式上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这样,人们在面临自己人生的重大节点之时,在欢度中秋、春节、端午等节日之时,可以在日渐西化的仪式与生活态度之外,多一种向内走、更加庄严的选择。” 对于张颂仁在外界看来显得过于宏大以至于有些“野心勃勃”的志愿,彭嫣菡的理解很朴素。在这个年轻姑娘看来,嘉礼堂的诸多计划才刚刚开始,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希望能用更加扎实的内容和脚踏实地的研究来说话”。她说,礼学的推广和复兴,说大了是重塑价值观的事情,在信息多元、文化杂处的今天,重新提出礼乐文化,的确是一件独具挑战性的工程。她理解张颂仁的思想,并愿意付出自己的热情。恢复传统是一件很前卫的事成都商报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当代艺术的推手,接受的是西方教育,思想是很先锋的,为什么却那么喜欢复古的生活方式?这是不是一个矛盾?张颂仁(以下简称张):恢复传统是一件很前卫的事。我们要做的是真的有意义的事,要给现在的难题一个回答。在中国,我们的文明核心其实在乡村,乡村应该是中国文化的财富。现在的中国,每个城市都长得一个样子。我们现在生活很美国化,中国的都扔掉了。为什么穿中式衣服就比较落后呢?为什么西装就先进呢?为什么我们有这么重的自卑感呢?在这个我们需要想像自己历史的时代,我们需要很坚定自己的历史。嘉礼西周五礼之一,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记:您花费很多心血,一丝不苟地重建历史,您怎么看现在人们的历史观?您怎么看个人写史的一个潮流?———包括您倡导的嘉礼堂,也提倡和号召民间的力量来对传统礼仪做考证和研究。张:我只能影响周边的人。历史观要放大,我们现在的思想和观念都是在最近的101年里形成,包括我们日常的词汇,封建、理想都是新词。我没有写史能力,记忆差,对史的研究比较片段,只是希望对全盘西化找出对应的方法。记:在金泽恢复礼,恢复仪式,就是应对的方法之一?你愿意把它看做是一种行为艺术吗?张:艺术本来就是西洋名字,真正的艺术在中国就是礼。仪式是对重要事情的记忆,想清楚,再走过去,事情才真正像个事情。记:这是不是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对抗?张:我不是对抗,我只是在一种潮流以下,以我看到的一些危机,作出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我不能左右教育制度和政策,只能以个人的力量去做一些事,就像个艺术家,其实我是个策展人,策展人能做的事情,就是将他认识的艺术家的作用整合起来。我没有具体的想法,我做事情看时机,能做就做。记:会不会做不久就厌倦了?张:不会,嘉礼堂有好多事情要做,还可以引申出好多好多事情。用礼来建构才能真正挖掘现代美术的根源,全世界艺术家都在探讨当代艺术的方向。我有这个资源,所以可以做这些。现在是个好时机,错过这个时机,中国文化的复兴又会有很多挫折。是时候该做这个事情了。 &
传习礼乐:清华礼乐文化班结课26国学网 为期6天的第二届礼乐文化研习班15日晚在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圆满结课,来自全国各地教育界、培训业、文化传播等行业的近80名学习修课期满并获得结业证书。本次研习会核心课时约36小时,课程采用集中授课制,讲解、践习并重,并在开课期间,分别举行传统释菜礼、相揖礼。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结合自己多年研究成果和在世界各地的访问经历,结合现当代的社会特点,为广大学员讲述中国传统礼乐的由来、发展演变过程,并就如何传承中华传统礼仪提出了思考。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查看圖片詳細資料仪山先生胸怀天下,职志复兴华夏礼乐。今日中国历经百年沧桑,文化变革,并古从新,近代以来,礼乐文化迭遭摧残,导致社会失范无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断层的危险。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文明大大提升,科技军事力量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受西方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享乐主义的影响,社会呈现多元价值观,很多年轻人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缺失,本末倒置,以丑为美,贪图享乐,因个人修养、德行问题导致家庭伦理、社会矛盾诸多等问题日益严峻,已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形象,对人民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安定造成影响和危害。而历史经验证明,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关系到民族的危亡、国运的衰退。自古以来,礼乐是中华文化之核心。儒家思想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不学礼,无以立 ”,近代国学大师钱穆提出,国人讲究礼乐性情,礼代表一种节制心,乐代表一种和顺心。而唯礼乐人生可以救世,在礼乐生活中的人,自具明诚之德,入礼乐人生,天下大同,社会详和。宋代大儒、礼学大师朱熹提出的礼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的影响源远流长。几百年来,其编《童蒙须知》、《朱子之家格言》等礼学教育思想,在中日韩等亚洲国家被广泛采用。研习期间,清华大学礼学研究中心的礼学专家张德付、张凯作老师,中央民族大学张之锋老师等就人们日常礼仪,包括个人仪容(容礼)、家庭礼仪、尊师敬长、社交礼仪(宾主礼仪)、宴饮礼仪以及公共场合礼仪等内容分别为学员进行了详细阐述与讲解。为借鉴日本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研习班还特辟《明治时代礼仪教育》一课,邀请曾留学日本的博士后杨柳老师结合在日本的考察研究成果,向学员介绍了日本明治时代的礼仪教育,给我们国家当前儿童青少年德育教育的缺失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专家们渊博的礼学知识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令学员们受益匪浅。在15日下午的结课仪式上,清华大学礼学研究中心的专家和老师向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并向优秀学员进行了表彰。彭林教授表示,为宏扬传承中华传统礼乐文化,该中心将在有关机构的支持下长期开展各种交流学习活动,为热爱传统礼乐文化的人士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学习传播传统文化礼乐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促进社会和谐、文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据介绍,清华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与嘉礼堂素以复兴中华传统礼乐文化为职志,曾去年成功举办首届礼乐文化研习班,以后拟每年一届,普及中华礼仪,以期“重建礼乐文化生活”。
儒家的成人礼:士冠礼礼乐文华 & 腾讯儒学 冠者礼之始也:冠礼远古氏族社会时代,曾流行过一种&成丁礼&。氏族中的未成年者,可以不参加生产、狩猎活动,也不必参加战争,氏族对他们有哺育和保护的责任。但在他们到达成人的年龄后,氏族则要用各种方式测验其体质与生产、战争技能,以确定其能否取得氏族正式成员的资格。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丁礼在绝大多数地区都消失了,而中国的儒家看到了它的合理内核,将它加工改造为&冠礼&,作为人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仪礼》有《士冠礼》一篇,详细记载士之子举行冠礼的详细仪节。《礼记》有《冠义》一篇,说解冠礼的含义。一、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行冠礼之年,也就是进入成年的年龄,有一定讲究。儒家认为,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学习内容。《礼记•内则》说,六岁,教以数目与四方之名;八岁,教以礼让,示以廉耻;九岁,教以朔望和六十甲子;十岁,离开家庭,住宿在外,向老师学习&书计&(文字)、&幼仪&(奉侍长者的礼仪),以及有关的礼的篇章和日常应对的辞令;十三岁,学习音乐、诵读《诗经》,练习称为《勺》的舞蹈(文舞);十五岁之后称为&成童&,练习称为《象》的舞蹈(以干戈为道具的武舞),以及射箭和御车。经过七年的学习,也就是到了二十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的基础,而且血气强盛,身体发育成熟,能够独立面对社会,《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此时可以为之举行成年礼。成年以后,还要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学习的内容,《礼记•内则》有具体的记载。人既成年,为什么要举行仪式?它究竟暗含了怎样的意义?《礼记•冠义》说:&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欤?&可知,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行冠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惟其如此,才可以称得上是人,也才有资格去治理别人。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二、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也冠礼既是如此重要,在仪式中就会有特别的体现。首先,举行冠礼的日子要通过占筮的形式来选择,不得随意决定。选择吉日的仪节称为&筮日&。冠礼之所以要选吉日,《冠义》说是为了&求其永吉&,希望冠者从此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冠礼是家庭继承人的成年礼仪,是关系到家族的传承和发展的大事。古时如此郑重的仪式,必须在家庙进行。《冠义》解释说:&行之于庙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有着以祖先的名义行礼的含义,也就是《礼记•文王世子》所说的&冠、取妻必告(告庙)&的意思。日期确定后,作为冠礼的主人(将冠者的父亲),要提前三天通知各位同僚、朋友,邀请他们届时前来观礼。这一仪节称为&戒宾&,戒是告知、通报的意思。主人再次通过占筮的方法,从所通报的僚友中选择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担任加冠的正宾,这一仪节称为&筮宾&。冠礼之日,正宾必须到场,否则不能成礼,所以,人选一经确定,主人要提前一天前往正宾家中作特别邀请。除此之外,还要特邀一位&赞者&,即协助正宾加冠的助手。通过占筮来确定冠日以及正宾的人选,都是郑重其事的表现,所以《冠义》说:&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三、三加弥尊,加有成也冠礼的主体部分,是由正宾依次将缁布冠、皮弁、爵弁等三种冠加于将冠者之首。缁布冠实际上是一块黑布,相传太古时代以白布为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称为缁布冠,这是最初的冠。冠礼先加缁布冠,是为了教育青年人不忘先辈创业的艰辛。周代贵族生活中已经不戴缁布冠,所以冠礼之后就搁置不用。其次是加皮弁,皮弁的形制类似于后世的瓜皮帽,用白色的鹿皮缝制而成,与朝服配套穿戴,地位要比缁布冠尊。最后加爵弁,&爵&通&雀&,爵弁所用质料与雀头的颜色(赤而微红)相似,故名。爵弁是协组国君祭祀等庄重的场合戴的,地位最尊。三次加冠,将地位最卑的缁布冠放在最前,地位稍尊的皮弁在其次,而将爵弁放在最后,每加愈尊,是隐喻冠者的德行能与日俱增,所以《冠义》说:&三加弥尊,加有成也。&加冠之前,三种冠分放在三个竹器中,由三位有司捧着,从西阶的第二个台阶依次往下站立。加冠者在堂上有专门的席位,其位置因身份的不同而不同。嫡长子的席位设在阼阶之上,庶子(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异母兄弟)的席位在堂北偏东的地方。堂的面向都朝南,堂前有东、西二阶,东阶供主人上下堂专用,所以称为主阶,也叫阼阶;西阶供来宾上下堂,所以称为宾阶。《仪礼•士冠礼》说:&嫡子冠于阼,以著代也。&&著&是彰显的意思,&代&是替代,阼阶之上是主人之位,让嫡长子在此加冠,意在突出他将来有资格取代父亲在家中的地位。加冠之前,先由赞者为冠者梳头,再用帛将头发包好,做好一切准备。为了表示洁净,正宾都要先到西阶下洗手,然后上堂到将冠者的席前坐下,亲手将冠者头上包发的帛扶正,然后起身,从西阶走下一级台阶,从有司手中接过缁布冠,走到将冠者席前,先端正其容仪,然后致祝辞说:&月份和时日都很吉祥,现在开始为你加冠。抛弃你的童稚之心,慎养你的成人之德。愿你长寿吉祥,广增洪福。&祝毕,亲手为他戴上缁布冠。接着由助手为冠者系好冠缨。冠者进房,脱去采衣,换上与缁布冠配套的玄端服出房,面朝南,向来宾展示。二加、三加之礼的仪节与此基本相同,只是第二次加冠时,正宾要从西阶走下两级台阶;第三次加冠时要走下三级台阶,因为捧持皮弁和爵弁的有司站在不同的位置。此外,每次加冠的祝辞略有变化,但意思相同,无非是勉励加冠者抛弃幼小嬉戏惰慢之心,而树立进德修业之志。这是前辈对冠者的衷心祝愿,是成年教育的重要内容。祝辞之后,冠者都要应答。每次加冠之后,冠者都要进房换上相应的服装,然后出房,向来宾展示。不难发现,冠礼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行容体、颜色、辞令的教育,内中有很深的含义。《冠义》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是因为人懂得礼仪,而礼仪是以容貌端正、神色庄敬、辞令恭顺为基础的。要责以成人之礼,首先要从容体、颜色、辞令的教育开始,惟其如此,赞者、正宾才不厌其烦地为之梳理头发、扶正帛巾,并且让他展示体貌。《冠义》说&冠者,礼之始也&,正是这个意思。刘向在《说苑》中说,冠礼的意义在于&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是&既以修德,又以正容&,又引孔子的话说:&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可谓深得其旨。三加之礼完成后,举行醴冠者的仪式。冠者的席位在堂上的室门之西,正宾向冠者敬醴酒,并致祝辞:&甘美的醴酒醇厚,上好的脯醢芳香。请下拜受觯,祭献脯醢和醴酒,以奠定你的福祥。承受那上天的美福,长寿之年犹不忘怀。&冠者按照规定的礼节饮酒,然后起身离席,为冠礼圆满完成而拜谢正宾,正宾答拜还礼。四、巳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古人有姓、有名,还有字,如杜甫姓杜、名甫,字子美。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据《礼记•内则》记载,上古时代,子孩生下来三个月,由母亲抱着去见父亲,父亲&咳(hai)而名之&,意思是拉着孩子的右手,用食指轻挠他的下巴,为之取名。二十年之后,当孩子长大成人,则要在冠礼上由正宾再为他取一个表字。在姓名之外取表字,为了表示对父亲所起之名的敬重。在古代的社会交往中,只有长辈对晚辈或者尊者对卑者可以直呼其名。平辈之间、晚辈对长辈则要以字相称,以示尊敬,否则就是失礼。也就是说,&字&是成人交际时使用的,所以《冠义》说:&巳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正宾为冠者取字有严格的仪式。正宾从西阶下堂,站在正对西序之处,面朝东。主人从东阶下堂,站在正对东序之处,面朝东。冠者站在西阶下的东侧,面朝南。正宾为冠者取表字,并致祝辞:&礼仪已经齐备,在此良月吉日,宣布你的表字。你的表字无比美好,宜为英俊的男士所有。适宜就有福佑,愿你永远保有。你的表字就叫'伯某甫'。&周代的表字,首字表示排行,用伯、仲、叔、季表示,视情况而定;末字&甫&,或作&父&,是对男子的尊称;中间的&字&,一般与名的字义有联系,如孔丘,字仲尼父,仲是排行,尼与丘对应,丘是山丘,尼是尼山,是孔子出生的地方。末一字可以省略,所以孔子的字通常可以称仲尼。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民众已经很少有人再取字,但在海外华人区,以及韩国、日本等汉文化圈的文化人中,依然流行取字的风气。五、以成人之礼见尊者、长者冠礼完毕,冠者要拜见有关的尊长。先从西阶下堂,折而东行,出廷院的东墙,面朝北,拜见在这里等候的母亲,并献上干肉,以表敬意。母亲拜受后准备离去,冠者拜送,母亲又拜。这一过程中,作为儿子的冠者只对母亲拜一次,而母亲却拜了两次,这是上古时代妇人对成年男子的拜法,称为&侠拜&,这一礼节如今在我国已经失传,但在韩国依然保留着。冠者又去见站在堂下的亲戚。亲戚向冠者行再拜之礼,冠者答拜还礼。然后出庙门、进寝门,去见姑姑和姐姐,仪节与见母亲一样。冠者拜见母亲、兄弟等,是表示在家中从此以成人之礼相见,所以《冠义》说:&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与为礼也。&冠者回家脱去爵弁服,换上玄冠、玄端和雀色的蔽膝,手执一只雉,前往拜见国君。见面时,要将雉放在地上,不能亲手交给国君,因为亲手授受是尊者与尊者之间的礼节。礼毕,再执雉分别去拜见卿大夫和乡先生。所谓&乡先生&,是指退休还乡的卿大夫。这是冠者首次以成人的身份拜见国君、乡大夫、乡先生,所以《冠义》说:&玄冠、玄端,奠挚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也。&冠者拜会尊长完毕,主人用醴酒酬谢正宾,用的是一献之礼。所谓&一献之礼&,包括献、酢、酬,即主人先向宾敬酒(献),宾用酒回敬主人(酢),主人先自饮、然后斟酒再敬主人(酬)。为了表示对正宾的感谢,主人以五匹帛和两张鹿皮相赠。冠礼至此结束,正宾告辞,主人送到门外,再拜,并派人将盛有牲肉的礼俎送到正宾的家中。乡大夫、乡先生接见冠者时,要对冠者有所教诲。如何教诲,《士冠礼》未曾提及。所幸者,《国语•晋语》对赵文子行冠礼后往见诸卿的情况有详细的记载,可以弥补《士冠礼》的阙失。赵文子先去见栾武子(栾书),武子说:&我曾与你的父亲赵朔共过事,他这人有些华而不实,希望你今后注重务实。&又去见范文子(范燮),文子说:&从今以后你要懂得戒惧。有贤德的人,在恩宠加身时总是更加谨慎,只有德行不足的人才会因恩宠而骄奢。&又去见韩献子(韩厥),献子说:&记住!你成年之初就应该向善,要不断地由善进入更善的境界,这样,不善就无法靠近你了。如果你一开始就不能向善,不断由不善进入到更加不善的地步,那么,善就与你无缘了。犹如草木的生长,事物总是依类相从的。人之有冠,好比宫室之有墙屋,要勤加修整。除此之外,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又去见智武子(荀罃),武子说:&孩子要记住:你曾祖赵成子的文采,祖父赵宣子的忠诚,难道可以忘怀吗!孩子要记住:有赵宣子的忠诚,再加上赵成子的文采,侍奉国君就没有不成功的。&最后去见张孟,先把前面几位的教导叙说了一遍,张孟说:&他们说得太好了!如果你听从栾书的话,就可以达到范燮所教导的境界,就可以弘扬韩厥的告诫,将来就可以成就圆满。如果你牢记智罃说的道理就好了。这都是先王的阴德在滋润你啊!&冠礼与教育的密切关系,于此可见。六、古代社会中的冠礼周代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在位的帝王去世,嫡长子无论年纪长幼,都可以即位。但是,只要即位的新王没有成年,就不能执掌朝纲。例如,周武王去世时,成王尚在襁褓之中,虽然入承大统,但不具备亲政的能力,只能由周公摄政。直到成王成年之后,周公才返政于成王。原因很简单,未成年者不具备南面之资。又如赢政十三岁就即秦王之位,据《史记•始皇本纪》,直到九年后的四月巳酉,也就是二十二岁时,才&冠,带剑&,开始亲政。可见,对于帝王而言,冠礼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如此,一般的士人如果没有行冠礼,也不得担任重要官职。据《后汉书•周防传》,周防十六岁仕郡小吏。世祖巡狩汝南,召椽史试经,见周防&尤能诵读&,欲拜为守丞。周防因尚未行冠礼,不能从命。西汉王朝对于帝王的冠礼非常重视。据《汉书•惠帝本纪》,汉惠帝行冠礼时,曾经宣布&赦天下&,这是历史上因帝王行冠礼而大赦天下的开始。其后,又有因太子行冠礼而赐民以爵位的,据《汉书•景帝本纪》,景帝后三年正月,&皇太子冠,赐民为父后者爵一级&。又据《 汉书•昭帝本纪》,元凤四年,昭帝加冠,&赐诸侯王、丞相、大将军、列侯、宗室,下至吏民,金帛、牛酒各有差。赐中二千石以下及天下民爵。毋收四年、五年口赋。三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令天下酺五日&。颇似普天同庆的节日。为了与臣下的冠礼相区别,汉昭帝的冠礼还专门撰作了冠辞。据《博物记》(《续汉书•礼仪志》注引)所记,其冠辞为:&陛下摛显先帝之光耀,以承皇天之嘉禄,钦奉仲春之吉辰,普尊大道之邦域,秉率百福之休灵,始加昭明之元服,推远冲孺之幼志,蕴积文武之就德,肃勤高祖之清庙,六合之内,靡不蒙德,永永与天无极。&这是后世帝王另撰冠辞之始。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次子马防,在肃宗时担任过卫尉,其子马钜常跟从左右。据《后汉书•马防传》,肃宗六年正月,马钜年及冠龄,特拜为黄门侍郎。肃宗亲至章台下殿,&陈鼎俎,自临冠之&。可惜,史书中皇帝亲临臣子冠礼的记载仅此一见。从南北朝到隋唐,冠礼一度废而不行。柳宗元在答韦中立的书信中谈到,&冠礼,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说当时有一位名叫孙昌引的人,&独发愤行之&,冠礼毕,仿当年赵文子见栾书等的故事,次日上朝,希望众卿士能对他有所教导。到外廷后,孙氏荐笏对卿士说:&某子冠毕。&不料众卿士莫名其妙,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说:&这与我有何相干?&文武大臣哄然大笑。可见,朝廷的大臣已不知冠礼为何物。从唐到宋,&品官冠礼悉仿士礼而增益,至于冠制,则一品至五品,三加一律用冕。六品而下,三加用爵弁&。(《明集礼》)可知唐宋时代曾在品官中实行过冠礼,按照品阶高下,加不同的冠。宋代的一些士大夫痛感佛教文化是对大众层面的强烈冲击,造成固有文化的迅速流失,主张要在全社会推行冠、婚、丧、祭等礼仪,以此弘扬儒家文化传统。司马光痛心疾首地说:&冠礼之废久矣。近世以来,人情尤为轻薄,生子犹饮乳。巳加巾帽,有官者或为之制公服而弄之。过十岁犹总角者盖鲜矣。彼责以四者之行,岂能知之?故往往自幼至长,愚呆如一,由不知成人之道故也。&(《朱子家礼》引)认为废除冠礼,使得人情轻薄,自幼至长不知成人之道,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司马光在他的《书仪》中,制订了冠礼的仪式,规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为了顺应时变,司马光将《仪礼》的《士冠礼》加以简化,使之易于为大众掌握。此外,还根据当时的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作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朱子家礼》沿用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仪节,但将冠年规定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并从学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然后冠之,斯其美矣&。程颐也极力倡导冠礼,认为&冠礼废,则天下无成人&。《左传•襄公九年》载,晋悼公宴请鲁襄公时,问及鲁襄公的年龄,季武子说只有十二岁。有人援引此例,主张将冠龄提前到十二岁,遭到程颐的坚决反对,说:&此不可。冠所以责成人,十二年非可责之时。&认为,既行冠矣,就必须责以成人之事,否则就成了虚礼;如果冠礼之后不能责以成人之事,则终其一身都不能期望他成人,因此,&虽天子诸侯,亦必二十而冠。&(《二程遗书•伊川先生语一》)据《明史》,明洪武元年诏定冠礼,从皇帝、皇太子、皇子、品官,下及庶人,都制订了冠礼的仪文,《明史》中有关皇帝、皇太子、皇子行冠礼的记载很多,说明在皇室成员中依然保持着行冠礼的传统,&然自品官而降,鲜有能行之者,载之礼官,备故事而已&。(《明史•礼志八》)可见在官员和民间已经很少有人行冠礼了。清人入主中原后,政府颁定的礼仪制度发生很大变化,虽然还有五礼的名目,但长期作为&嘉礼之重者&的冠礼不再出现在&嘉礼&的细目之中。女子的笄礼古代男子有冠礼,女子则有笄礼。《礼记•曲礼》说:&女子许嫁,笄而字。&可见女子是在许嫁之后举行笄礼、取表字。笄礼的年龄小于冠礼,《礼记•杂记》说:&女子十有五年许嫁,笄而字。&如此,则许嫁的年龄是十五岁。如果女子迟迟没有许嫁,则可以变通处理,《礼记•内则》郑玄注说:&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礼的仪节,文献没有记载,学者大多认为应当与冠礼相似。到了宋代,一些学者为了推行儒家文化,构拟了士庶女子的笄礼,司马光的《书仪》以及《朱子家礼》都有专门的仪式。《书仪》,女子许嫁,笄。主妇女宾执其礼。笄礼行之于中堂,执事者用家内的妇女婢妾充任。席以背设椸栉总首饰置卓子上,冠笄盛于盘中,上面蒙以帕,由执事者执之。主人于中门内迎宾。宾致祝词后为之加冠、笄,赞者为之施首饰,宾揖笄者,适房,改服背子。既笄,所拜见者仅限于父及诸母、诸姑、兄姊。其余仪节都与男子冠礼相同。《朱子家礼》的笄礼与《书仪》大体相同。女子许嫁,即可行行笄礼。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没有许嫁,也可以行笄礼。笄礼由母亲担任主人。笄礼前三日戒宾,前一日宿宾,宾选择亲姻妇女中贤而有礼者担任。陈设,在中堂布席。厥明,陈服,如冠礼。序立,主妇如主人之位。宾至,主妇迎入,升堂。宾为将笄者加冠笄,适房,服背子。为笄者取字。笄者见尊长,最后礼宾,仪节与冠礼相同。公主的笄礼,文献语焉不详,《政和五礼新仪》的《冠礼》没有提及,而《宋史》有之,皇帝亲临于内殿,估计是仿照庶子冠礼制作的。明代笄礼不见于记载。
[這篇文章最後由懷明在
03:00pm 第 1 次編輯]新媒体数字技术复原古代礼仪第二届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至19日,由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和嘉礼堂共同主办的第二届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举行。在研讨会上,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和英、德、日等国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以及众多热心礼学的社会有识之士,就中华传统礼仪复原、礼学与艺术之间的互证关系、礼乐互印双修等学术问题进行了讨论。与首届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不同的是,本届会议着重以《仪礼》复原为宗旨,集中探讨《仪礼》复原时在建筑、服饰、礼节、雅乐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以期重现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复兴传统人文精神。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查看圖片詳細資料第二届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腾讯儒学 韩卫卫摄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教授、嘉礼堂主人张颂仁先生、香港能仁书院单周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邵逸夫创意媒体学院院长邵志飞教授在主席台就坐并分别发表演讲。利用新媒体数字技术向大会展示中国传统礼仪,成为本届研讨会的一个新亮点。在过去的一年里,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与嘉礼堂通力合作,通过新媒体数字技术与经典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仪礼》复原尝试,旨在重现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面貌与文化特质。要知儒家的任何理念都是通过礼来展现的,他们不是空喊道德理想,而是把它融化、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每个层面上。离开了礼,中国文化就成了空谈。记载中国礼制、礼仪最为重要、对于仪节叙述最为详尽的一部书就是《仪礼》。它经过儒家传授,源流有自,其中有一大部分反映的是周代礼乐文明的史实,秦汉以后礼制的流变均以此作为渊源。可以说,要研究中国礼乐文化,总结礼制精神,重建当代礼乐,必须对这部经典下大工夫。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查看圖片詳細資料士冠礼3D虚拟数位影片展示 腾讯儒学 韩卫卫摄这项研究,此前曾由著名历史学家李济先生倡导,礼学家孔德成先生指导,台湾大学通过集体研讨的方式,采用复原实验的方法,对《仪礼》各项仪节进行系统研究。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与嘉礼堂在此基础上,参互比较文献材料,形成研究成果。迄今为止,士冠礼的拍摄已经完成。此次拍摄的士冠礼3D影像,采用了真人演出与虚拟宫室场景相结合的路径,从多个视角对周代士冠礼的礼仪、建筑、服饰和器物进行展示与分析,旨在全方位复原周代士冠礼的风貌。此次士冠礼影像由国家京剧院专业演员担任主演,由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德国视觉艺术效果设计专家、清华大学软件学院专家提供技术支持,由香港著名导演、金像奖提名导演拍摄,由参与主导多部3D影片制作的专业机构完成电脑特效制作合成,通过虚拟线框机构的表达方式,运用此技术复原中国古代礼仪,这是对传统文献整理领域的一个推进。本届研讨会还专设了“礼乐世界与传统社会中艺术物与日常物的关系”圆桌讨论会。来自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七位专家学者与其他参会代表共同探讨了礼学与艺术之间的互证关系,以及礼学如何可以为今所用,同时为当代的其他人文学科提供怎样的有益启发。作为自然与人世之间的中介,“礼”贯穿器物、空间与仪式,建构出一种政治与美学共构的社会秩序,维系着传统中国人的精神与生活世界。“礼”不仅是秩序、社会形式,同时也是一套可以现世操作的行为仪轨。在“礼”的社会中,哲学、教育、伦理与政治尚未判然分离。在此意义上,“礼”作为一个参照系,可以提供一种思想与行动的可能性,让人们摆脱近世主体论美学和主体化伦理之纠结,重新思考感性-伦理-政治的关系。以《仪礼》为中心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交流,非独考镜源流,亦在廓清理路,发想创造,反思“礼”的美学与伦理意涵,探讨礼学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实践方式,继而重建一种天人之际、群我之间的接连。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查看圖片詳細資料第二届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一瞥 腾讯儒学 韩卫卫摄本届研讨会的分组讨论中特设了一场关于“雅乐”的讨论,来自中国评剧院、中国音乐学院的四位学者发表了关于如何复原中国古代雅乐的论文。台湾南华大学周纯一教授还特别介绍了近二十年来台湾南华大学对于德音雅乐之提倡与实践状况。礼离开了乐是不完整的,古礼复原不能绕过雅乐这一环。礼乐并提,兼而修之,方能真正地将传统礼乐文化的风貌重现于世。对德音雅乐的提倡,是《仪礼》复原项目的一个重要方面。研讨会期间还举行了《礼乐》杂志首发式,《礼乐》杂志主编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教授、香港能仁书院单周尧教授、嘉礼堂主人张颂仁先生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创办杂志的背景,以及下一步就杂志内容与风格等问题同大家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查看圖片詳細資料三主编出席《礼乐》杂志首发式(左起彭林教授、单周尧教授、张颂仁教授 腾讯儒学 韩卫卫摄为复兴中华传统礼乐文化,向社会普及中华礼仪,以期“重建礼乐文化生活”, 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与嘉礼堂曾在本届国际研讨会前在上海金泽古镇举办了为期六天的第二届礼乐文化研习班,来自全国各地教育与培训、文化传播机构的近80名参加学习修课期满并获得结业证书。本次研习会核心课时约36小时。课程采用集中授课制,讲解、践习并重,并在开课、结课时,分别举行传统释菜礼、相揖礼。19日研讨会结束后,与会代表还游览了杭州西泠印社、郭庄等景点。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查看圖片詳細資料第二届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腾讯儒学 韩卫卫摄(通讯员:张凯作)
《礼乐》杂志书系列首发式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查看圖片詳細資料活动介绍: & &礼乐文明是传统中国文化的核心,《礼乐》系列杂志书从各角度对礼乐文化进行严肃讨论,包括历史学、人类学、宗教研究、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文学、表演等各种观察视角。进一步澄清礼乐文化在当代中国所能扮演的角色和意义。《礼乐:大学之道》是《礼乐》杂志书系列的创刊号。它的创办依托于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的学术力量和嘉礼堂计划的社区互动。其主创人员包括彭林、单周尧、张颂仁等六十多位海内外知名学者。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冠寓深圳负责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