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承包项目中,施工作业的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清单有哪一方编制? 总包编制还是施工分包编制?

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GB/T (四)
我的图书馆
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GB/T (四)
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条文说明)8 项目施工管理8.1 一般规定8.1.2由工程总承包企业负责施工管理的部门向项目部派出施工经理及施工管理人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接受派遣部门和项目经理的双重领导,在满足项目矩阵式管理要求的形式下,实现项目施工的目标管理。8.2 施工计划8.2.3施工计划的相关内容与要求,应通过施工分包合同或专项协议或管理交底等形式,向分包人进行传达和沟通,并监督分包人在组织施工过程中执行并满足承包人施工计划的要求。8.2.4项目部应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有关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的重大变更。这些变更对施工计划将产生较大影响,应及时对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进行评审,以确定是否调整项目施工计划。当需要调整施工计划时,应按规定重新履行审批程序。8.3 施工进度控制8.3.5施工组应对施工进度计划采取定期(按周或月)检查方式,掌握进度偏差情况和对影响因素分析,并按规定提供月度施工进展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施工进度执行情况综述;2实际施工进度(图表);3已发生的变更、索赔及工程款支付情况;4进度偏差情况及原因分析;5解决偏差和问题的措施。8.4 施工费用控制8.4.1项目部应进行(或审查施工分包人提出的)施工范围规划和相应的工作分解结构,进而作出资源配置规划,确定施工范围内各类(项)活动所需资源的种类、数量、规格、品质等级和投入时间(周期)等。以上作为进行施工费用估算和制定施工费用控制(支付)的基础。8.4.3项目部应根据施工合同约定和施工进度计划,制定费用支付计划并予以控制。通常应按下列程序进行:1 进行施工费用估算确定计划费用控制基准。估算时,要考虑经济环境(如通货膨胀、税率和汇率等)的影响。当估算涉及重大不确定因素时,应采取措施减小风险,并预留风险应急备用金。初步确定计划费用控制基准。2 制定施工费用控制(支付)计划。在进行资源配置和费用估算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的费用核算和审核程序,明确相关的执行条件和约束条件(如许用限额、应急备用金等)并形成书面文件。3 评估费用执行情况。对照计划的费用控制基准,确认实际发生与基准费用的偏差,做好分析和评价工作。采取措施对产生偏差的基本因素施加影响和纠正,使施工费用得到控制。4 对影响施工费用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监控,预测预报费用变化情况,必要时按规定程序作出合理调整,以保证工程项目正常进展。8.5 施工质量控制8.5.1设计文件和图纸是施工管理对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为了能在施工前最大限度地加深对设计意图的认识,发现并消除图纸中的质量隐患,在施工前,应组织设计交底。对于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协商解决,并保持相应的记录。8.5.2有些施工过程所形成的质量特性不能在过程结束时进行测量、检验来验证是否达到了要求,问题可能在后续施工过程乃至产品使用时才显露出来。对这些特殊过程,应采用过程确认手段,以证实这些过程的质量性能满足要求。对特殊过程质量管理一般应符合下列规定并保持需要的记录:1在质量计划中识别、界定特殊过程,或者要求分包人进行识别,项目部加以确认。2按有关程序编制或审核特殊过程作业指导书。3设置质量控制点对特殊过程进行监控,或对分包人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4对施工条件变化而必须进行再确认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8.5.3应对设备材料质量进行监督,确保合格的设备材料应用于工程。对设备材料质量的控制一般应符合下列规定并保持需要的记录:1对进场的设备材料按有关标准和见证取样规定进行检验和标识,对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设备材料按规定进行隔离、标识和处置。2对分包人采购的设备材料的质量进行控制,必须保证合格的设备材料用于工程;3对业主方提供的设备材料应按合同约定进行质量控制,必须保证合格的设备材料用于工程。8.5.6持续改进可以不断提高工程管理的质量,要求与工程总承包企业质量方针、项目质量目标相结合。根据对施工过程质量进行测量监视所得到的数据,运用适宜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识别质量持续改进的机会,确定改进目标,评审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适宜性。应采取合适的方式保证这一过程持续有效进行,并对施工分包人实现持续改进进行监督。8.5.9工程质量记录是反映施工过程质量结果的直接证据,是判定工程质量性能的重要依据。因此,保持质量记录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应组织或监督分包人做好工程竣工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同时,对分包人提供的竣工图纸和文件的质量进行评审。8.6 施工安全管理8.6.1项目部进行施工安全管理策划的目的,是确定针对性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计划,以控制和减少施工不安全因素,实现施工安全目标。策划过程包括对施工危险源的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措施的制定。1根据工程施工的特点和条件,充分识别需控制的施工危险源,它们涉及:1)正常的、周期性和临时性、紧急情况下的活动;2)进入施工现场所有人员的活动;3)施工现场内所有的物料、设施、设备。2采用适当的方法,根据对可预见的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评价已识别的全部施工危险源,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确定重大施工危险源。3风险应对措施应根据风险程度确定:1)对一般风险应通过现行运行程序和规定予以控制;2)对重大风险,除执行现行运行程序和规定予以控制外,还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或专项安全措施予以控制。8.6.2建立施工安全检查制度,应规定实施部门或人员职责权限、检查对象、标准、方法和频次。施工安全检查的内容应包括:施工安全目标的实现程度,施工安全职责的落实情况;适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遵守情况;风险控制措施计划的实施情况;与重大施工危险源有关的活动、设施、设备的状态与人员的行为。对施工安全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状况,应开具整改通知单,对责任单位、部门或人员要求限期整改,对整改结果进行跟踪验证并保存验证记录。8.6.5制定应急预案,在安全事故发生时组织实施,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与之有关的伤害和损失。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包括:应急救援的组织和人员安排;应急救援器材、设备与物资的配备及维护;作业场所发生安全事故时,对保护现场、组织抢救的安排;内部与外部联系的方法和渠道;预案演练计划(必要时);预案评审与修改的安排。8.6.8本条规定了分包人应制定施工安全防范措施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施工安全防范措施一般包括:制定或确认必要的专项施工方案、制定安全防范计划、安全程序和制度以及安全作业指导书;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并提供必需的劳动防护用品;对安全物资进行验收、标识、检查和防护;对临时用电、施工设施、设备及安全防护设施的配置、使用、维护、拆除按规定进行检查和管理;确定重点防火部位,配置消防器材,实行动火分级审批;对可能存在重大危险的部位、过程和活动,组织专人监控;对重大施工危险源及安全生产的信息及时进行交流和沟通。 8.7 施工现场管理8.7.1本条规定了现场管理规划和施工开工前的准备工作。1现场管理规划包括下列内容:1)确定现场管理范围和管理目标。2)确定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方法。3)对现场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的使用功能进行规划、合理的定位。4)对管理对象(不同的分包人)划定责任区和公共区。5)对现场人流、物流、安全、保卫、遵纪守法等提出公告或公示要求。6)明确现场管理难点及其应对策略或原则。2准备工作一般包括下列内容:1)现场管理组织及人员。2)现场工作及生活条件。3)施工所需的文件、资料以及管理程序、规章、制度。4)设备、材料、物资供应及施工设施、工器具准备。5)落实工程施工费用。6)检查施工人员进入现场并按计划开展工作的条件。7)需要社会资源支持条件的落实情况。 通常,应将重要的准备工作和管理规划的结果纳入施工计划,作为施工管理的依据。8.7.2项目部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相关的标准规范,建立项目施工管理的检查、监督和责任约束机制。对施工中可能要产生的污水、烟尘、噪声、强光、有毒有害气体、固体废弃物、火灾、爆炸和其他灾害等有害于环境的因素,实行信息跟踪、预防预报、明确责任、制定措施和严格控制的方针,以消除或降低对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包括人员、建筑、管线、道路、文物、古迹、江河、空气、动植物等)的影响或损害。8.7.3项目部及安全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对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火灾的危险源进行分析和识别,针对危险源制定防范预案并配备必要的防火、救护设施。同时,还应建立和执行适用的责任和约束机制,以保证安全管理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8.7.4项目部应在施工现场建立卫生防疫责任系统,落实专人负责管理现场的职业健康服务系统和社会支持的救护系统。制定卫生防疫工作的应急预案,当发生传染病、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时,可按预案启动救护系统并进行妥善处理。积极做好灾害性天气、冬季和夏季的流行疾病的防治工作,以及防暑降温、防寒保暖工作。8.7.5救护管理的原则如下:1积极组织或参与救护与救助,排除险情、防止事故蔓延扩大。2需要时,按规定组织或参与确认事故责任的相关活动。3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现场,进行事故处理并保持文件和记录。4认真分析事故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制定预防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发生;按事故的性质、责任、处理意见及建议,经调查各方人员签认后形成专题报告,上报安全主管部门。8.8 施工变更管理8.8.1施工变更的管理应遵守以下原则。1施工变更应按合同约定的程序进行处置。2施工变更应以书面形式签认,并成为相关合同的补充内容。3任何未经审批的施工变更均无效。4对已批准或确认的施工变更,项目部应监督其按时实施并在规定时限内完成。5项目部对影响范围较大或工程复杂的施工变更,应对相关方作好监督和协调管理工作。8.8.3施工变更文档的管理工作宜按如下要求进行:1所有的施工变更文件、资料,都应以书面形式并经相关方代表签字确认后存档。2施工变更文件应按规定分类存档以方便查找。3施工变更文件、资料涉及到合同的索赔及结清工作,应妥善保管,防止丢失或损坏。4文档应有专人保管,借阅应严格履行签批手续,管理人员应按期收回借阅的文档,并检查其完好性和真实性。9 项目试运行管理9.1 一般规定9.1.1项目进入试运行阶段,标志已完成竣工验收并将工程的管理权移交给业主方。项目部在该阶段中的责任和义务,是按合同约定的范围与目标向业主提供试运行过程的指导和服务。对交钥匙工程,承包商应按合同约定对试运行负责。9.1.3本条规定了试运行管理的一般内容。试运行的准备工作包括:人力、机具、物资、能源、组织系统、许可证、安全、职业健康及环境保护,以及文件资料等的准备。试运行需要的各类手册包括:操作手册、维修手册、安全手册等;业主委托事项及存在问题说明。9.2 试运行管理计划9.2.2试运行管理计划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1总说明:项目概况、编制依据、原则、试运行的目标、进度、试运行步骤,对可能影响试运行计划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2试运行组织及人员:提出参加试运行的相关单位,明确各单位的职责范围。提出试运行组织指挥系统和人员配备计划,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及分工。3试运行进度计划:试运行进度表。4试运行费用计划:试运行费用计划的编制和使用原则,应按计划中确定的试运行期限,试运行负荷,试运行产量,原材料、能源和人工消耗等计算试运行费用。5试运行文件及试运行准备工作要求:试运行需要的原料、燃料、物料和材料的落实计划,试运行及生产中必须的技术规定、安全规程和岗位责任制等规章制度的编制计划。6培训计划:培训范围、方式、程序、时间以及所需费用等。7业主及相关方的责任分工:通常应以业主为领导,组建统一指挥体系,明确各相关方的责任和义务。9.2.3为确保试运行管理计划正常实施和目标任务的实现,项目部及试运行经理应明确试运行的输入要求(包括对施工安装达到竣工标准和要求,并认真检查其实施绩效)和满足输出要求(为满足稳定生产或满足使用提供合格的生产考核指标记录和现场证据),使试运行成为正式投入生产或投入使用的前提和可靠基础。9.3 试运行实施9.3.1本条规定了对试运行方案的主要内容。 2试运行方案的编制原则如下:1)编制试运行总体方案,包括生产主体、配套和辅助系统以及阶段性试运行安排2)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协调,合理安排配套和辅助协调先行或同步投运,以保证主体试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3)按实际情况统筹安排,为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4)对采用第三方技术和(或)邀请示范操作团队时,事先征求专利商和(或)示范操作团队的一件并形成书面文件,指导试运行工作正常进展。9.3.2本条规定了对试运行前准备工作的检查。检查包括生产系统、配套系统和辅助系统的全部安装和调试(或试验)工作是否已全部完成并达到规定指标,以此检查试运行的输入条件是否已经具备达到竣工验收标准,获得业主签发的“竣工验收证书”(或“接收证书”),作为准予启动试运行阶段工作的证据。 10 项目进度管理10.1 一般规定10.1.2本条规定了项目进度管理系统的构成。 项目经理在进度管理中通过项目计划、项目的内外部协调、项目的变更管理等方法,应用经济和管理手段充分发挥责任主体的作用。10.1.4赢得值管理技术在项目进度管理中的运用,主要是控制进度偏差和时间偏差。工程网络计划技术在进度管理中的运用主要是关键线路法CPM。用控制关键活动,分析总时差和自由时差来控制进度。10.2 进度计划10.2.1工作分解结构(WBS)是一种层次化的树状结构,是将项目划分为可以管理的项目工作任务单元。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一般分为以下层次:项目、单项工程、单位工程、组码、记帐码、单元活动。通常按各层次制订进度计划。10.2.2进度计划不仅是单纯的进度安排,还载有资源。根据执行计划所消耗的各类资源预算值,按每项具体任务的工作周期展开并进行资源分配。“进度计划编制说明”中“风险分析”应包括经济风险、技术风险、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控制措施包括组织措施、经济措施和技术措施。10.2.3相应标准如国家标准《网络计划技术》GB/T,行业标准《工程网络计划技术规程》JGJ/T121。10.2.4项目的分进度计划是指项目总进度下的各级进度计划。10.2.5本条规定了项目总进度计划应包括的内容: 3关键设备材料主要是指供货周期长和贵重材质的设备材料。 5供电、供水、供汽、供气时间包括外部供给时间和内部单项(公用)工程向其他单项工程供给时间。10.3 进度控制10.3.2进度偏差运用赢得值管理技术分析直观性强,简单明了,但它不能确定进度计划中的关键线路,因此不能用赢得值管理技术取代网络计划分析。当活动滞后时间预测可能影响进度时,应运用网络计划中的关键活动、自由时差和总时差分析对进度的影响。 进度计划工期的控制原则如下:1)当计划工期等于合同工期时,进度计划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l 当关键线路上的活动出现拖延时,应调整相关活动的持续时间或相关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调整后的计划工期为原计划工期。l 当活动拖延时间小于或等于自由时差时可不作调整。l 当活动拖延时间大于自由时差,但不影响计划工期时,应根据后续工作的特性进行处理。2)当计划工期小于合同工期时,若需要延长计划工期,不得超过合同工期。3)当活动超前完成影响后续工作的设备材料、资金、人力等资源的合理安排时,应消除影响或放慢进度。这里说的后续工作的特性是指后续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是否受到外部条件约束,若没有外部条件约束可不调整。自由时差是指在不影响紧后活动最早开始的条件下,活动所具有的机动时间。10.3.12编制项目进度管理总结应依据下列资料:项目合同,项目计划,项目各级进度计划,项目进度计划月报,项目进度计划调整记录等。11 项目质量管理11.1 一般规定11.1.3质量管理人员(质量经理、质量工程师)在项目经理领导下,负责质量计划的制定和监督检查质量计划的实施。项目部应建立质量责任制和考核办法,明确所有人员的质量职责。11.2 质量计划11.2.1小型项目质量计划可并入项目计划之中。11.2.4项目质量计划编制、审批及修订的程序应在工程总承包企业质量体系文件中明确规定。11.2.5项目质量计划的某些内容,可引用工程总承包质量体系文件的有关规定或在规定的基础上加以补充,但对本项目所特有的要求和过程的质量管理必须加以明确。11.3 质量控制11.3.1项目部应确定项目输入的控制程序或有关规定,并应规定对输入的有效性评审的职责和要求,以及输入在项目部内部传递、使用和转换的程序。11.3.2设计与采购接口质量控制的职责和程序如下:1请购文件由设计向采购提交,按设计文件的校审程序进行校审,并经设计经理确认。2报价技术评审工作由项目设计经理组织有关专业设计负责人进行,评审结论中应明确提出评审意见。3供货厂商的图纸(包括先期确认图及最终确认图等)由采购人员负责催交,设计人员负责审查、确认;对主要的关键设备必要时召开制造厂协调会议,设计人员负责落实技术问题,采购人员负责落实商务问题。11.3.3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接口的职责和程序如下:1在设计阶段,设计应满足施工提出的要求,以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经理在对现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可施工性分析,向设计经理提出重大施工方案设想,保证设计与施工的协调一致。2设计人员负责设计交底,必要时由施工经理组织图纸会审。交底或会审的组织与成效,对工程的质量和施工的顺利进行有很大影响;3无论是否在现场派驻设计代表,设计人员均应负责及时处理现场提出的有关设计问题及参加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事故处理;4所有设计变更,均应按变更控制程序办理,设计经理和施工经理应对设计变更的有关文件、资料分别归档。11.3.4设计与试运行质量控制接口的职责和程序如下:1在设计阶段,工艺系统设计应考虑试运行提出的要求,以确保工程质量和试运行的顺利进行;2设计提供的试运行操作原则与要求的质量对编制试运行操作手册有重要影响。3试运行工作由业主组织、指挥并负责及时提供试运行所需资源。设计经理协助试运行经理负责试运行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指导与服务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试运行的结果。11.3.5采购与施工质量控制接口的职责和程序如下:1按项目进度和质量要求,采购经理对所有设备材料运抵现场的进度与质量进行跟踪与控制,以满足施工的要求;2施工需参加由采购组织的设备材料现场开箱检验及交接;3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与设备材料质量有关的问题,采购人员应及时与供货商联系,找出原因,采取措施。11.3.6采购与试运行质量控制接口的职责和程序如下:1采购过程中,试运行经理应会同采购经理对试运行所需设备材料及备品备件的规格、数量进行确认,以保证试运行的顺利进行;2试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与设备材料质量有关的问题,采购人员应及时与供货商联系,找出原因,采取措施。11.3.7施工与试运行质量控制接口的职责和程序如下:1试运行经理应向施工经理提交试运行计划,以使施工计划与试运行计划协调一致。2施工经理负责组织机械设备的试运转,试运转成效对试运行产生重大影响。3施工经理按照试运行计划组织人力并配合试运行工作。及时对试运行中出现的施工问题进行处理,排除由于施工的质量问题而引起的对试运行不利的因素。11.3.9质量记录主要内容如下:1评审记录和报告。2验证记录。3审核报告。4检验报告。5测试数据。6鉴定(验收)报告。7确认报告。8校准报告。9培训记录。10质量成本报告。12 项目费用管理12.1 一般规定12.1.3费用控制应与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相互协调,防止对费用偏差采取不适当的应对措施可能会对质量和进度产生影响,或引起项目在后期出现较大风险。12.2 费用估算12.2.1目前国内项目费用估算分为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 国际上通用项目费用估算有以下几种: 1初期控制估算 初期控制估算是一种近似估算,是在工艺设计初期采用分析估算法进行编制的。在仅明确项目的规模、类型以及基本技术原则和要求等情况下,根据企业历年来按照统计学方法积累的工程数据、曲线、比值和图表等历史资料,对项目费用进行分析和估算,用作项目初期阶段费用控制的基准。 2批准的控制估算 批准控制估算的偏差幅度比初期控制估算的偏差幅度要小,是在基础工程设计初期,用设备估算法进行编制的。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以工程项目所发表的工艺文件中得到已确定的设备表、工艺流程图和工艺数据;基础工程设计中有关的设计规格说明书(技术规定)和材料一览表等;以及根据企业积累的工程经验数据,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取和确定各种费用系数。主要用作基础工程设计阶段的费用控制基准。 3首次核定估算 此估算是在基础工程设计完成时用设备详细估算法进行编制的。首次核定估算偏差幅度比批准控制估算的偏差幅度要小,用作详细工程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费用控制基准。它依据的文件和资料是基础工程设计完成时发表的设计文件。由于文件原因,有的散装材料还需用系数估算有关费用。 首次核定估算编制的阶段与设计概算的编制阶段的设计条件比较接近,具体编制时可套用现行的定额(指标)和取费,或《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 4二次核定估算 此估算是在详细工程设计完成时用详细估算法进行编制的,主要用以分析和预测项目竣工时的最终费用,并可作工程施工结算的基础。它与施工图预算的编制的设计条件比较接近。设备和材料的价格应采用定单上的价格。二次核定估算是偏差幅度最小的估算。主要编制依据为:1)工程详细设计图纸;2)设备、材料订货资料以及项目实施中各种实际费用和财务资料;3)企业定额;4)《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12.3 费用计划12.3.3从易于进行费用管理(如从考虑便于支付和费用控制)和便于进行分包等方面考虑,提出费用计划编制可采用的三种方式。12.4 费用控制12.4.1费用控制是工程总承包项目费用管理的核心内容。工程总承包项目的费用控制不仅是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的监控和对大量费用数据的收集,更重要的是对各类费用数据进行正确分析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达到将项目最终发生的费用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12.4.4本条规定了费用控制的步骤。 在确定了项目费用控制目标后,必须定期地(宜以每月为控制期)对已完工作的预算费用与实际费用进行比较,当实际值偏离预算值时,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采取适当的纠偏措施,以确保费用目标的实现。13 项目安全、职业健康与环境管理13.1 一般规定13.1.1本条规定了项目安全、职业健康与环境管理应贯彻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国家有关项目安全、职业健康与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主要包括:《建筑法》、《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职业病防治法》、《矿山安全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项目(工程)职业安全卫生预评价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等。13.1.2我国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的安全、职业健康与环境保护是项目法人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业主主要责任包括:全面综合规划、决策项目安全、职业健康管理与环境保护方针,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落实项目的环境保护及安全设施资金,向工程总承包企业提供相关资料。工程总承包企业对总承包合同范围内的安全、职业健康和环境保护负责,并由项目部具体履行企业对项目安全、职业健康与环境管理目标及其绩效改进的承诺。项目部应按企业安全、职业健康与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包括对分包方的指导与监督。13.1.4本条规定了项目的职业健康管理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如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要考虑采取有利于施工人员、生产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业健康的设计方案等,通过对影响项目参与人员身心健康的因素进行控制,减少职业病的发生。13.2安全管理13.2.2危险源及其带来的安全风险是项目安全管理的核心。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危险源,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辩识:1)项目的常规活动,如正常的施工活动。2)项目的非常规活动,如加班加点,抢修活动等。3)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包括项目部成员,分包商人员,监理及业主代表和访问者的活动。4)作业场所内所有的设施,包括项目自有设施,分包商拥有的设施,租赁的设施等。 编制危险源清单有助于辨识危险源,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减少事故的发生。该清单应在项目初始阶段进行编制。清单的内容一般包括:危险源名称、性质、风险评价、可能的影响后果,应采取的对策或措施。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实施必要措施的程序如图13-1所示。
图13·1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估与实施程序13.2.3本条规定了项目部对项目安全管理计划的主要管理内容。1工程总承包企业最高管理者、企业各部门和项目部都应为实施、控制和改进项目安全管理计划提供必要的资源。企业管理层的支持更为重要。2项目部应建立健全项目安全管理组织网络。对项目部所有成员,特别是对项目的活动、设施和过程的安全风险有影响的、从事管理、执行和验证工作的人员,应明确其职责和权限,并形成文件,建立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项目安全管理计划应通过该组织网络进行交底和说明,传达到相关人员。3项目安全管理计划的执行,需要项目部全体人员参与及内部各个环节的成功协作,这种参与和协作要建立在顺畅的沟通基础上,为此,项目部应建立并保持项目安全管理计划执行状态的沟通与监控程序。项目内部的协商与沟通主要是指员工的参与和协商,以及项目内部各部门、各层次之间的沟通。项目外部的协商与沟通主要是指与相关方(政府、业主、监理、分包商、供应商等)的沟通。4相关方给项目带来的风险主要指来自供应商的设备材料、租赁的设备、分包人的劳动力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等方面。13.2.7本条规定了项目部应建立并保持的项目安全检查制度和对不符合状况进行处理。1项目安全管理的检查内容应包括:1)项目安全管理计划的执行情况。2)未按计划要求实施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3)可能造成伤害的危险及其风险状态。4)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5)管理上的缺陷。2对不符合状况的处理包括:1)纠正措施:消除不符合状态。2)预防措施:防止再发生的措施或完善标准。3)确认措施的有效性。13.3职业健康管理13.3.1本条规定了项目职业健康管理计划的内容。 项目职业健康目标体现项目部对职业健康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承诺。项目职业健康目标应满足以下要求:1阐明项目职业健康管理目标。2包含对持续改进和应遵守现行职业健康法规的承诺。3应经工程总承包企业最高管理者批准,传达到项目部全体员工,并可为相关方接受。4应定期评审,修改、补充和完善。13.3.2本条规定了项目职业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1工程总承包企业最高管理者、企业各部门和项目部都应为实施、控制和改进职业健康管理计划提供必要的资源。企业管理层的支持更为重要。2项目部应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管理组织网络。项目职业健康管理计划应通过该组织网络进行交底和说明,传达到相关人员。3项目职业健康管理计划的实施,需要项目全员参与及内部各个环节的成功协作,这种参与和协作要建立在顺畅的信息交流基础上,为此,项目部应建立并保持职业健康管理计划执行状态的沟通程序。项目内部的协商与沟通主要是指员工的参与和协商,以及项目内部各层次之间的沟通。 项目外部的协商与沟通主要是指与相关方(政府、业主、监理、分包商、供应商等)之间的沟通。13.3.3项目部的日常检查内容包括:项目职业健康管理目标、法规遵循情况,以及事故和不符合状况的监控与调查处理等。 检查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是为了获得有益的经验信息,以便更好地开展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同时也是成为项目部职业健康管理过程的见证。记录用表的规范、统一,有利于记录、保存和分析比较。13.4 环境保护13.4.1本条规定了项目环境保护计划的主要内容。1项目的环境保护目标应满足以下要求:1)适合项目部自身及工程项目的特点。2)承诺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并遵守有关法律和其他要求。3)环境保护目标应经过批准,形成文件并传达到项目人员。4)项目部应对项目的环境保护目标定期评审、修改、补充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条件和要求。4某些项目的环境保护实施过程中需要组织技术开发、技术攻关以及咨询论证等工作,应在项目环境保护计划中具体落实,并留有适当的时间保证。13.4.4本条规定了对项目环境保护计划执行的检查内容。1项目环境保护计划的执行情况。2项目控制重大环境因素的有关结果和成效。3项目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4定期评价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遵守情况。5监测和测量设备的定期校准和维护。13.4.5本条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不符合状况的处理。1可按如下步骤采取纠正措施:1)依据不符合状况进行原因分析。2)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3)实施纠正措施,对不符合事项进行纠正,并跟踪验证其有效性。4)进一步分析和调查是否有类似的不符合项。2项目部应更多采用预防措施,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14 项目资源管理14.1 一般规定14.1.1工程总承包项目的资源投入既有企业内部资源,也有通过采购或其他分包方式从市场中获取的资源。工程总承包企业应尽可能地直接掌握市场商情及稀缺资源情况,以增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对于社会一般资源,应尽可能地从市场中购买或租赁,以降低资源的使用成本。企业应建立内部市场化资源运作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既要赋予项目部有偿使用各种资源的权力和责任,又要为项目部创造可用资源的条件,促使项目部按照价值规律进行资源配置,充分发挥资源的效能,达到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的各项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工程成本。14.1.2项目资源优化和动态平衡是有效实施项目资源管理的两个方面。项目部应通过对项目可用资源的计划和控制,在保证项目规定的范围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实现资源投入与进度、费用三者的动态平衡。项目资源优化是项目资源管理目标的计划预控,是项目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资源规划、资源分配、资源组合、资源平衡、资源投入的时间安排等。动态平衡是项目资源管理的过程控制,包括对资源投入的效果检测,资源退出,资源根据进度、费用变化进行的调整和调度等,随时保证资源投入与进度、费用三者的动态平衡。14.2 人力资源管理14.2.1项目干系人:包括业主、供应商、分包商、项目经理、项目部成员以及其他与项目有利害关系的组织和个人。项目实施的目的应争取实现项目各方的共赢,当项目干系人的要求与期望目标出现分歧时,应优先满足业主的要求与期望。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其他项目干系人的要求与期望。14.2.2项目人力资源的高效率使用,关键在于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需求与使用计划,在赋予人力资源以价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项目部对人力资源使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高效率的团队合作,实现项目的低成本运作。14.3 设备材料管理14.3.1设备材料是指项目部向业主提供的组成永久性工程的各种设备和材料,工程竣工验收后,项目部应向业主办理移交手续。14.3.2由于项目在施工、试运行过程中涉及大量设备材料的使用,设备材料费用所占比重很大,项目部应加强项目材料管理与控制,贯彻及时供应、保证质量、降低工程成本的原则。14.3.4设备材料现场管理制度应包括:1设备材料进场验收规定。项目部应组织进行验收准备、数量验收、质量验收,并提供完整资料申请报验。2库房管理规定。项目部应实现对库房的专人管理,选择合适的存放场地和库房,合理存放,确保储存安全。3设备材料发放和领用规定。必须明确领发责任,执行领发手续,实行限额领料。14.4 机具管理14.4.1项目机具是指实施工程所需的各种施工机具、试运转工器具、检验与试验设备、办公用器具以及其他项目部需要直接使用的设备资源。不包括移交给业主的工程永久性设施。 在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全过程中,项目部应加强机具使用的管理工作,在有偿使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实现项目机具资源使用的科学性和经济性。14.5 技术管理14.5.1技术资源是工程总承包企业的重要资源,包括工艺技术、工程设计技术、采购技术、施工技术、试运行技术、管理技术以及其他为实现项目目标所需的各种技术,其中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是企业技术资源的核心。 技术活动包括项目技术的开发、引进,技术标准的采用、技术方案的确定等。14.5.4项目技术管理应高度重视对工程总承包企业有关著作权、专利权、专有技术权、商业秘密权、商标专用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同时尊重并合法利用他人的知识产权。14.5.5新技术:包括新的工艺技术、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14.6 资金管理14.6.1项目资金收入主要包括工程预付款收入、工程分期结算款收入、保留金收入、最终结算款收入等。“保证收入”是指项目部应依据合同约定,做好各类各期付款申报、分期结算、竣工结算等工作,积极催收,回收资金。 “控制支出”是指项目部应加强支出的计划管理,通过进度与费用综合的检测,适时地调整项目实施进度安排,在保证合同履行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支出。14.6.5本条规定了有关项目资金的有效使用和风险防范的要求。 “资金风险的防范”是指项目部对项目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合理预测,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及时的评估,及时调整项目管理行为,尽可能地避免资金风险。15 项目沟通与信息管理15.1 一般规定15.1.1项目沟通与信息管理系统为项目准确、及时、有效的沟通提供途径、方式、方法及工具,为预测未来、正确决策以及事后追溯提供依据。15.1.2采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现代信息沟通技术进行项目信息沟通,并不排除面对面的沟通及其他传统的沟通方式。15.1.4项目信息管理人员一般包括信息技术管理工程师(IT工程师)和文件资料管理员,后者有时可由项目秘书兼任。15.2 沟通管理15.2.1本条规定了项目沟通的内容。 项目部应注意做好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按照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要求,提供项目信息,及时办理与项目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相关的法定手续,获得审批或许可。注意做好与项目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有直接关系的社会公用性单位的沟通协调工作,及时获取和提交相关的资料,办理相关的手续及审批。15.2.2本条规定了项目沟通管理计划的要求。沟通可以利用以下的方式和渠道:1信息检索系统:包括档案系统、计算机数据库、项目管理软件,以及工程图纸等技术文件资料。2工作结构分解(WBS)。项目沟通与WBS有着重要联系,可利用WBS来编制沟通计划。3信息发送系统。包括会议纪要、文件、电子文档、共享的网络电子数据库、传真、电子邮件、网站、交谈及演讲。15.3 信息管理15.3.2项目信息管理不仅仅是项目信息的收集、处理、分发,项目部还应加强对项目信息的分析,评估项目管理成效。15.3.5项目编码系统通常包括项目编码(PBS)、组织分解结构(OBS)编码、工作分解结构(WBS)编码、资源分解结构(RBS)编码、设备材料代码、费用代码、文件编码等。 项目信息分类应考虑分类的稳定性、兼容性、可扩展性、逻辑性和实用性。项目信息的编码应考虑编码的唯一性、合理性、包容性、可扩充以及简单适用。15.4 文件管理15.4.1本条规定了对项目文件管理的要求。 项目的文件资料包括分包项目的文件资料,应在与分包商签订分包合同时明确分包工程文件资料的移交套数、移交时间、质量要求及验收标准等。分包工程完工后,分包商应及时将有关工程资料按合同约定移交。15.4.4项目文件资料管理是项目信息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项目部应配备专职或兼职文件资料管理人员,负责工程项目文件资料的管理工作。15.5 信息安全及保密15.5.2工程总承包企业一般根据信息安全与保密方针,制定信息安全与保密管理程序、规定和措施,以保证文件、信息的安全,防止内部信息和领先技术的失密与流失,确保企业在市场中的竟争优势。16 项目合同管理16.1 一般规定16.1.1工程总承包企业的责任是订立总承包合同并为确保合同的正常履行提供必要条件。一般通过任命或指派项目经理并组建项目部来承担应负的责任和义务,以保证合同目标和任务的实现。16.1.2总承包合同管理是指对合同订立并生效后所进行的履行、变更、违约索赔、争议处理、终止或结束的全部活动的管理;分包合同管理是指对分包项目的招标、评标、谈判、合同订立,以及生效后的履行、变更、违约索赔、争议处理、终止或结束的全部活动的管理。16.1.3本条规定了对项目部合同管理的要求。 项目部必须履行合同,在整个合同管理过程中,应执行依法履约并达到合同目标的原则。既要按合同规定执行,又要符合《合同法》和相关法规的要求。项目部的所有活动和行为,均要受合同和相关法规的支持和约束。16.1.4本条规定了项目合同管理的原则。 项目部及合同管理人员,在合同管理过程中,应根据《合同法》和相关法规的要求,认真执行有关合同履行的原则,以确保合同履行的顺利进展和目标的实现。合同管理的原则应包括:1依法履约原则: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2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在履行合同义务时,应诚实、守信、善意、不滥用权利、不规避义务。3全面履行原则:包括实际履行和适当履行(按照合同约定的品种、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等的履行)。4协调合作原则:要求当事人本着团结协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去完成合同任务,履行各自应尽的责任和义务。5维护权益原则:合同当事人有权依法维护合同约定的自身所有的权利或风险利益。同时还应注意维护对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6动态管理原则: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和跟踪管理。16.2 总承包合同管理16.2.2本条规定了总承包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与程序。1完整性和有效性是指合同文本的构成是否完整,合同的签署是否符合要求。2组织“熟悉和研究合同文件”,是项目经理在项目初始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依法履约的基础。其目的是澄清和明确合同的全面要求并将其纳入项目实施过程中,避免潜在未满足业主要求的风险。3合同管理的重点是对合同规定的目标实施控制并达到标准要求。“控制目标”主要有质量目标、安全目标、费用目标、进度目标、职业健康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等。为达标,需要制定计划和措施,以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16.2.4本条规定了合同变更处理程序。1任何变更都可能不是一件小事,项目部及合同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变更的处理,通过合同变更审批制度、程序或规定的建立,规范合同变更活动和行为。3合同变更申请通知应形成书面文件,其内容应包括变更原因、变更方案以及变更对费用、进度、安全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做出定量评估,并且应有相关部门或岗位负责人的签认,对于重大变更还应经工程总承包企业负责人签认。16.2.5本条规定了合同争端处理的程序。解决合同争端优先选择的办法是通过双方充分友好协商,达成共识,即“和解”。或者通过第三方从中协调,提出裁决意见,使双方取得共识,即“调解”。16.2.6本条规定了对合同的违约处理。 项目部及合同管理人员应根据合同约定及相关证据,对合同当事人及相关方应承担的违约责任和(或)连带责任进行澄清和界定,其结果应形成书面文件,以作为受损失方用于获取补偿的证据。16.2.7本条规定了索赔处理要求。1项目部及合同管理人员应了解和熟悉本合同规定的索赔处理程序和(或)办法并能正确使用。如果合同缺乏明确规定,一般依照相关法规并与相关方协商解决。一般的索赔程序及其要求如下:1)承包人应把握时机,在规定的时间内发出书面通知;2)说明理由,提出索赔证据;3)真实、合理计算索赔数额,提交索赔报告;4)执行商定或裁定的索赔结果。16.2.8本条规定了合同文件管理的要求。4合同管理人员在履约中断、合同终止和(或)收尾结束时,做好合同文件的清点、保管或移交工作,依法满足合同相关方的需求。通常,合同管理人员不应过早撤离现场,应做完上述管理和善后工作,经项目部确认和同意后,方可离开现场。返回企业后,应及时进行合同文件和资料的归档保存工作。16.2.9本条规定了对合同收尾工作的要求。1当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时,合同收尾工作一般应包括:收集并整理合同及所有相关的文件、资料、记录和信息,总结经验和教训,按要求归档,实施正式的验收。按合同约定获取正式书面验收文件。16.3 分包合同管理16.3.1本条规定了分包合同管理的内容。1在总承包合同环境下,项目部及合同管理人员应将分包合同纳入整体合同管理范围之内,注意与总承包合同管理保持一致并协调运作。这项工作应从分包合同招标准备开始,直到分包合同结束。2分包范围与内容应按总承包合同约定或项目需要而定,可以是施工分包、设计分包、采购分包、试运行服务或其他咨询服务分包等。在分包合同管理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当业主指定分包商时,承包商应对分包商的资质及能力进行预审(必要时考查落实)和确认,当认为不符合要求时,应尽快报告业主并提出建议。否则,不免除承包商应承担的责任;二是《合同法》规定禁止承包人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3项目部对分包合同管理的重点是对分包工作(招标准备、招标、评标、谈判、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违约索赔、解决争争议直至合同终止或结束)进行协调和控制,监督分包人完成分包合同规定的目标和任务。16.3.3本条规定了各类分包合同管理的职责。1设计:在分包合同订立前根据分包的需要对设计分包合同的性质、分包范围、采用的技术、考核指标、采用的标准规范、安全、职业健康与环境保护要求等内容加以研究确定并成为订立设计分包合同以及实施履约监督的管理重点。2采购:在分包合同订立前,应特别关注选定合格的供货商、拟采用的标准规范以及交货和付款方式等内容,并成为订立采购合同以及实施履约监督的管理重点。3施工:在分包合同订立前,应关注对分包人的资格预审、分包范围、管理职责划分、竣工检验及移交方式等内容,并成为订立施工分包合同以及实施履约监控的重点。16.3.7本条规定了分包合同变更处理要求。1分包合同变更有下列两种情况:1)项目部根据项目情况和需要,向分包商发出书面指令或通知,要求对分包范围和内容进行变更,经双方评审并确认后则构成分包合同变更,应按变更程序处理。2)项目部接受分包商书面的“合理化建议”,对其在费用、进度、质量、技术性能、操作运行、安全维护等方面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进行澄清和评审,确认后,则构成分包合同变更,应按变更程序处理。16.3.8分包合同争议处理最主要的原则是按照程序和法律规定办理并优先采用“和解”或“调解”的方式求得解决。具体可参照本章说明中16.2.5的有关内容和说明。16.3.9分包合同的索赔处理应纳入总承包合同管理系统,具体要求可参照本章说明中16.2.7的有关内容和说明。16.3.10分包合同文件管理应纳入总承包合同文件管理系统,具体要求可参照本章说明中16.2.8的有关内容和说明。16.3.11分包合同收尾应纳入整个项目合同收尾范畴,具体要求可参照本章说明中16.2.9的有关内容和说明。
[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