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结肠镜检查怎么做能检查癌症吗?

肠镜对于结肠癌的检测到底有多重要
“No one wants to see this. Except your doctor.”(没有人愿意看到这个,除非你的医生。)
这是今年美国的结肠癌宣传月(3月),FCB芝加哥为慈善机构“Meredith's Miracles Colon Cancer Foundation”呼吁人们对结肠癌的关注而做的一例发人深思的户外公益广告。
结肠癌是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的第三大肿瘤。根据全球肿瘤流行病统计数据(GLOBOCAN)统计,每年世界范围内有约600,000人死于结直肠癌,使其成为全球致死率第四的肿瘤。然近40年来,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根据每5分钟就有1人死于结直肠癌,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
经过多年的科普宣传,相信大家一定了解,瘤治疗强调一个字“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得不强调,早期检测是对付结肠癌的关键。
高危人群早筛查
结肠癌高危人群相对于普通人群结肠癌患病率会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之多,其早期筛查十分有必要。
1、家族肠癌遗传病史的人群
这里主要指直系亲属中有患大肠癌者,特别是连续两代以上都有的,以及患病年龄在50岁以下者,其后代患大肠癌的危险性明显增高,风险概率比普通人群高接近20倍。
2、本人得过恶性肿瘤者
特别是已经患过肠癌的人群,其再患肠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10倍左右。
3、患结肠息肉者
特别是大肠腺瘤性息肉,其本身就是癌前病变,有接近80%的大肠癌是经过腺瘤性息肉转变来的。
4、高发区40岁以上有症状的人群
我国大肠癌高发区主要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特别是江浙沪三地是最高发区。
5、患有炎性肠病
如克罗恩病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者。
最后要提醒的是还有一部分人群,如胆囊切除后的患者,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以及长期便秘者,虽然不比前几类人群风险如此之高,但根据资料研究显示,他们得肠癌的机会也比普通人群要大得多。
肠镜筛查必不可少
从事胃肠疾病检测操作检查近30年经验,北京肿瘤医院国际诊疗中心·北京新里程肿瘤医院内镜室赵汝威主任表示,对于结肠癌的检测,肠镜是目前最有效的筛查方式,没有之一。
赵主任介绍,肠镜主要由摄像头、传导纤维、显示屏三部分组成。通过肛门插入大肠,逆行观察整个肠道状况。通过肠镜不但可以清楚地发现肠道病变,还可通过镜下切除等手段对肠道病变直接摘除和检测看看是良性或癌性,是结肠癌早期预防中无法替代的主要手段。
对于高危人群,我们建议即使无症状也必须定期去医院进行肠镜的检查,1~2年做肠镜检查1次,这样有利发现癌前期病变-大肠腺瘤和早期癌,使患者能获得及时治疗。
对于没有家族遗传史的一般人群,我们推荐40-50岁时开始接受大肠癌的筛查,根据首次检查情况来选择下一次复查的时间,如果有发现息肉等情况切除后前几年还需要复查,如果检查无异常一般每3-5年接受一次检查。
正如美国结肠癌宣传月的宣传海报所说的一样--没有人愿意看到这个,除非你的医生。人们总是对疾病有所避讳,往往出于不吉利的说法而选择性地避开这类话题的讨论,对于各类疾病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但也正是很大一部人的“病盲”状态,让很多小病最终演化成难以治愈的恶性疾病,癌症尤是。况且很多结肠癌患者在疾病早期没有症状,一旦发现多是晚期,这时肠镜的早期筛查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赵汝威主任
北京新里程肿瘤医院内窥镜中心主任及超声科主任
台湾高雄医学院医学士高雄医学院胃肠肝胆专科研究员
台湾内科专科医师
台湾消化系专科医师暨内视镜专科医师
台北国泰医学中心内科及胃肠肝胆科主治医师
上海禾新医院内科及病房部主任内视镜室及消化内科主任
专长:消化道及肝胆胰各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胃、大肠内视镜息肉切取术。尤其擅长晚期肝硬化并发症的内科处理。
出诊时间:周一全天、周三全天、周五全天(24小时预约电话:010-)
出诊地点:北京肿瘤医院国际诊疗中心·北京新里程肿瘤医院(中国北京市丰台区万丰路69号)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45岁后需定期结肠镜检查 首次无碍可保三年|结肠镜|检查|癌症_新浪珠海
45岁后需定期结肠镜检查 首次无碍可保三年
大洋网-广州日报评论
  ●“无痛结肠镜”没有患者想象得那么美好,医生自己检查时,首选非麻醉结肠镜
  ●做结肠镜前三天别吃青菜,检查前和医生良好沟通有助“减痛”
  医学指导/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管委会副主任、医院消化内科消化内镜专科主任黄开红教授
  年过45,需定期检查结肠镜以预防肠癌。做结肠镜检查时,你会选普通结肠镜还是无痛结肠镜?相信有不少人会以“怕痛”为理由,选择后者。然而,资深消化内镜专家表示,需要使用麻醉药物的“无痛结肠镜”,并非如患者想象得那么好。做普通结肠镜检查时,只要掌握了技巧,配合医生的操作,也能大大减少不适。
  文/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王海芳
  经验之谈:
  年过四十五应做结肠镜检查
  广州是大肠癌高发地区,发病率已经连续多年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管委会副主任、医院消化内科消化内镜专科主任黄开红教授说,除了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戒烟限酒多运动外,还要重视二级预防,即年过45岁后,应进行首次结肠镜检查,每年进行两次大便潜血检查。
  “结肠镜检查能够有效地发现早期肠癌和癌前病变并可进行内镜下治疗。”黄开红说,去年他曾主持对广州某单位的肠癌筛查项目,在五百人中竟然发现了三个晚期结肠癌患者,六个早期结肠癌患者。最后的统计显示,近40%的受检者有不同程度的结肠息肉、腺瘤等癌前病变。
  和其他检查比起来,普通消化内镜的收费标准多年没有变,做一次约350元,比较“亲民”。黄开红呼吁,有条件的单位和公司,都应该将结肠镜纳入45岁以上员工定期体检的必做项目。
  “如果45岁时做首次结肠镜检查,结果是正常的,那么可过三年再做一次结肠镜检查。”黄开红说,如果发现有结肠道息肉、结肠腺瘤等“癌前病变”,可直接通过内镜进行切除,以后每年都要定期复查。
  对于多发性家族性肠息肉病或有结肠癌家族史等,做结肠镜的起始年龄建议应提前到40岁。在此之前,出现任何的排便习惯、大便形状改变,都应尽快到消化专科就诊。曾有一个14岁的韶关女孩,因家族成员发病后,她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肠道内长出300粒息肉。“从息肉进展到肠癌,通常会留给病人不定期的时间。”黄开红说,病人应重视身体发出的“警报”,及早调整生活方式,健康饮食,规律作息,并进行相关的检查如大便检查和结肠镜检查等。
  肺腑之言:
  医生自查宁选普通结肠镜
  做消化内镜检查时,对疼痛十分敏感、耐受性差或者情绪紧张的人,会比“神经大条”人士更容易感到不适。当肠镜经肛门进入消化道后,有些人甚至会难以自控地腹部疼痛等,导致检查被迫终止。近年来,使用麻醉药物辅助的“无痛肠镜”检查技术,由于麻醉状态下人对疼痛的感知比较迟钝,可减少内镜检查造成的不适,因而在患者中受到追捧。
  “其实,使用麻醉药物的结肠镜检查未必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完美,也不是结肠镜检查的首选项。我们医生自己在医院进行结肠镜检查时,首选的往往是非麻醉结肠镜。”黄开红说,无痛肠镜适合对疼痛耐受性较差、容易情绪紧张的患者,其适用人群不能盲目扩大。然而,大多数患者往往只看到这种检查技术“无痛”的一面,却忽视了它的缺点。
  黄开红说,由于无痛结肠镜需要在麻醉状态下进行,比普通内镜检查多了“麻醉意外”的风险。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检查过程中出现过敏的风险要高。麻醉药物还会有呼吸抑制的作用,肺功能较差的患者也会存在一定风险。
  此外,肠道有“九曲十八弯”之称,在将内镜送入消化道的过程中,如果医生操作不慎或者遇到患者肠道结构畸形,有可能捅破肠壁。医生在送镜过程中,可根据病人的感觉反应来进行调整,而麻醉状态下,病人往往无法及时做出反应。
  教你一招:
  做结肠镜前三天别吃青菜
  做普通肠镜检查时,受检者感到最难受的时刻往往出现在进镜阶段。经肛门进镜时需注入一定气体,受检者会有肛门异物感、坠胀感,不仅让患者有苦难言,也会干扰医生将内镜顺利送入消化道指定位置。“实际上,只要做好充分准备,做普通结肠镜也没有那么可怕。”黄开红“贡献”出自己做结肠镜的体会:
  1.首先,要按照医嘱提前三天清理肠道,饮食上宜清淡,最好吃流食,切忌吃青菜等难排清的高纤维食物,少给检查设“障碍”。
  2.检查前六到八个小时,服用泻药。需要提醒的时,服用泻药后应多喝水,一般建议在两小时内喝三千到四千毫升水,检查前如厕,清空膀胱。
  3.有些“大肚王”等不到做结肠镜便肚饿难忍。人在饥饿状态下,更容易心慌、烦躁,无法配合医生进行检查,此时不妨喝点葡萄糖水补充能量。
  贴心提示:
  做结肠镜前多和医生沟通
  做结肠镜切忌紧张,情绪越紧张,对疼痛不适的感觉越灵敏。黄开红建议,做检查前要多和医生沟通,问清楚检查流程,自己如何配合医生,越放松,越有利于检查顺利进行。有些医生喜欢和病人讲轻松的话题,目的也是为了让病人放松。
  普通结肠镜检查通常持续20~30分钟,医生先将内镜送入消化道,耗时一般需要5~10分钟,然后再缓慢退镜,仔细观察肠道。“最难熬的就是检查的前半段,一定要坚持住。”黄开红说,肠道检查后,仍需坚持清淡饮食一天。湖北日报讯  记者李玉麟 通讯员高婷  25日,一则上海长海医院肛肠外科主任、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于恩达教授“自己给自己做肠镜”的微信刷爆朋友圈,真是不服不行!原来,这是他参加“2016结直肠癌肝转移高峰论坛”进行的操作演示,旨在帮助大众克服恐惧心理、接受肠镜检查。当天主持会议的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于红刚。  专家介绍,结肠癌是三种适合在普通人群中广泛筛查,早期干预后治疗效果很好的癌症之一(另外两种分别是乳腺癌和宫颈癌)。结肠癌筛查的最佳方法便是肠镜检查。  “I期结肠癌五年生存率在90%以上。但如果到了第IV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晚期,5年生存率则大幅下降。所以,结肠癌的早期发现,对提高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于红刚介绍,在西方欧美国家,一般要求人们到了50岁以上,每隔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10个结肠癌患者中只有4个是早期发现的。与很多癌症一样,结肠癌在早期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当腹胀、消化不良、排便次数增多、便秘、腹泻等症状出现时,也很容易被人们忽视,或被误以为是其他消化系统疾病。以致于一些患者到出现肠梗阻就医时,已发展到中晚期。  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记者请于红刚教授释疑解惑——  Q:什么因素导致结肠癌发生?  A:结肠癌是一种“嫌贫爱富”的疾病,它跟人们的生活水平和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结肠癌的发病率也呈上升态势。根据最新的资料显示,结肠癌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发病率已上升到前三位,并且出现了年轻化趋势,已经出现了十几岁的就罹患结肠癌的病例。  2015年《Nature》杂志刊登了德国的一项研究,发现高脂高蛋白饮食导致肠道菌群改变,从而增加大肠癌的发病风险。这个研究为结肠癌的防治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常年吃高脂“红肉”过多、久坐不动、不按时排便、直系亲属有过消化道肿瘤病史的人,都容易得结肠癌。  Q:为早期发现大肠病变,应该做什么检查?  A:结肠癌筛查的诊断手段大都简便易行,包括大便潜血试验、结肠指诊、结肠镜检查和气钡双重造影等,这些检查在大多数基层医院均可完成。其中,结肠镜是最有效的检查方法,是诊断结肠疾病的金标准。  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都应该接受一次结肠镜的检查。  如果肠道没有息肉、炎症的改变,情况很好,那么就可以每隔五年再接受检查。如果在胃肠镜检中发现问题,如息肉、溃疡等疾病,就应该对症治疗,复查的间隔也应遵医嘱缩短。  此外,规律体检非常重要。美国等西方国家因为大面积开展了结肠癌的筛查,早期发现肠道息肉,及时切除,因此,这几年结肠癌的发病率下降。  Q:肠镜检查复杂、痛苦吗?  A:其实目前结肠镜检查已经有了很大改善。“疼痛”程度与医生的操作水平和技巧直接相关,并没有大家想象的严重。另外,现在也有了无痛肠镜检查,即在麻醉状态下检查。通过静脉麻醉,患者往往是在“睡着”之后就轻松完成了肠镜检查,甚至是没记忆的,以致于有患者清醒后还以为没有检查。  事实上,让多数患者感到难受的往往不是肠镜检查,而是需要提前服下的清肠药物。一般在头一天,接受检查者要尽量吃一些“无渣”易消化的食物。现在武汉一些专业、大型医院已经推出了“检查套餐”。  清肠药物一般是在肠镜检查前5小时服用3000ml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溶液(2小时内服完)。  检查时,医生将肠镜从肛门插入肠道,并不断推进。成人的大肠总长度约1.5米至2.0米,肠镜在腹腔内走行往往要拐“九曲十八弯”才能到达目的地。推进中可能需要加气扩充肠道以便肠镜进入,所以可能有较强的肚胀感。  肠镜检查最典型的并发症是肠穿孔,但这个概率极低,尤其是在大型医院。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过去三四年中,做了将近2万例肠镜检查,只出现了4例肠穿孔的病例,而且很快可以在内窥镜下对患者进行缝合,所以大家不必害怕。  【小贴士】  预防结肠癌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运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十六字防癌方针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久坐导致肠道的运动减少,毒素吸收增加,刺激粘膜细胞癌变。中等程度的运动,如快走一个小时,能降低患结肠癌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上推荐正常成年人每天摄入膳食纤维25-30克,而且还建议成年人每天吃至少500克左右的蔬菜。需要注意的是,膳食纤维并不是多多益善,如果摄取过多会干扰其他营养素的吸收。膳食纤维吃多了会出现胃肠不适,如胃胀。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对肠胃的刺激会更大一些。做一次肠镜检查&肠癌风险降三成&
  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让受试者在17年内结直肠癌发病率降26%
  近几十年来,我国大肠癌发病率明显增加并呈逐年上升态势,目前,大肠癌发病率已位于恶性肿瘤的第三位,致死率位于恶性肿瘤致死原因的第五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帆提醒,要预防大肠癌,除了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外,高危人群注意做肠镜检查十分重要。根据世界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日前发布的一项重磅研究成果: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让受试者在随后的17年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降低26%,死亡率降低30%。
  错把直肠癌当痔疮
  差点错过治疗时机
  “俗话说,十人九痔。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大便出血肯定是痔疮。正是因为这种认识,很多人把大肠癌当痔疮治了。”张帆介绍,他在一个多月前,就在门诊接诊了一名这样的患者。患者王伯今年65岁,但最近三个月来,解大便时偶尔会出血,颜色鲜红,量也不多,伴有大便不尽感。他自己怀疑是“上火”得了“痔疮”。于是,去药店买了痔疮膏用,可是,出血一直不见好转。在他眼里,大便是“小事”,而且也羞于启齿,所以一直没有告诉家人。哪知后来出血越来越多,还出现了肚子胀不想吃东西的情况。于是,只得求助于家人,在女儿的陪同下就诊。结果一检查竟是直肠腺癌。幸而还是直肠癌早期,在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之后,王伯康复出院。
  大肠癌or痔疮?
  三个特点有助鉴别
  张帆说,把大肠癌当痔疮治,这样的故事在普通外科屡见不鲜。
  那究竟什么是痔呢?张帆解释,通常人体肛管的黏膜下有一层特殊的组织,由静脉、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组成,简称肛垫。如长期便秘,各种原因导致的腹压升高,肛管肌肉弹性回缩作用减弱,肛垫充血、下移便形成痔。由于痔有丰富的血管,如果黏膜糜烂小血管破损,就会导致痔疮出血。一般情况下,痔疮出血量小时仅有几滴或者几毫升,颜色鲜红,出血量大时才会有黑便或者血块。
  “导致大便出血的原因很多,包括结直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等。” 张帆说。那么痔疮出血和大肠癌出血有什么不同呢?
  他说,大肠癌的临床表现,除了大便带血或者黏液脓血便外,更重要的是伴有三个特点,一是排便习惯改变;二是有大便不尽感;三是可能会伴有不明原因的贫血、消瘦、无力等全身中毒症状。“所以,如果是伴有这些情况的大便出血,就不一定是痔疮了。”
  40岁以上有“高危症状”
  应尽早做肠镜检查
  “绝大多数大肠癌都是从癌前病变发展而来的。”张帆提醒说,这个特点让筛查发现并去除癌前病变成为可能,也让早发现早治疗的患者生存率大幅提高。
  张帆说,根据世界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日前发布的一项重磅研究成果,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让受试者在随后的17年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降低26%,死亡率降低30%。“大肠癌不可怕,早查早治是关键。因此,大便出血切莫轻视。”
  哪些人群应该接受大肠癌的筛查呢?张帆建议,年龄在40岁以上,有大便出血或者黏液脓血便、大便习惯改变或者有不明原因的腹胀、贫血、消瘦等症状的,都应尽早做电子结肠镜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记者黄蓉芳 通讯员王葳)
(责编:许心怡、权娟)
健康管理中心
健康直通车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电话:010- 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肠癌拉出来大便的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