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外系统对地球表层学系统有什么影响么

当前位置:地球科学题库>
问题:  &#xe6
[判断题] 地外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包括陨石对地球的撞击。墨西哥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A . 正确B . 错误
王建老师认为,台东地区出现的水向上流的情况是受到()的影响。 正确。
组成地球表层系统的三个界类不包括()。 正确。
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不包括()。 正确。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采用()的观点和方法()。 正确。
受多种作用力的影响,长江口在不断地向()方向迁移。 正确。
地外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包括陨石对地球的撞击。墨西哥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参考答案:正确
●&&参考解析第一篇_现代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_ppt_大学课件预览_高等教育资讯网
现代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篇
分类: 格式: 日期:日
第一篇,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章 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第二章 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第三章 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章 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第二节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第三节 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第四节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或者说,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第一章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布 规律。( 2)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 4)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第一章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通过对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达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环境、与环境协调共处,从而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一章自然地理学的性质1、综合性,综合性是指自然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特性。2、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性,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3、环境性:人类生存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4、系统性,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结构功能性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可将地球作为一个巨大的系统 ― 地球系统,将研究地球系统的科学称之为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系统又可划分为地球表层系统与地球内部系统,地球表层系统又可划分为地表自然系统与地表人文系统。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表自然系统的核心学科。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自然地理学大气科学地质科学水文学 生物学地球表层自然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核心学科分别是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学与生物学。自然地理学,包含了这些学科的某些内容。从人类环境科学的角度来看,自然地理学是将这些内容有机地交叉、融合在一起,将人类生存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及对各个区域的环境组合进行研究的。也可以说,自然地理学是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第一章第二章 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 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第三节 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宇宙中的地球2,地球的质量及其环境效应地球质量不大也不小,从而引力适中,形成了适宜的大气圈与水圈,为生命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3,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的地带性分布。1、日地距离及其环境意义距离不近也不远,为生命的孕育创造了条件。第二章4、地球的运动及其环境效应1) 地球自转及其环境效应: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球自转产生了地方时;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地球的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运动对地表温度调节、生命孕育的重要意义。宇宙中的地球第二章维持地表系统运行,地表环境发展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 。 太阳辐射作用于地表,由于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的差异,导致了行星风带的产生,季风的形成,水汽的运移,洋流的产生以及风化作用的进行 。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1,能量的来源2、引力的影响太阳与太阳系行星引力的作用,使地球沿着自身固有的轨道运行,具有特定的运行周期与速度。由于太阳与月亮引力的作用,产生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第二章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3、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4、其他宇宙因素的影响地表系统与地外系统之间,也存在着物质的交 换。太阳活动。太阳风。改变了地表形态,造成陨石坑与环型山。陨石撞击导致地震。陨石撞击地球,导致地表环境的灾变。大的撞击还会导致岩石圈的破裂,引起板块分裂与运动。第二章1,能量的来源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地内活动还对地表环境产生了一些其它的影响。火山、地震;地核、地幔物质的运动与相变。3,地内活动的其他环境效应地内系统与地表系统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的交换。2,物质的交换尽管太阳辐射是地表系统运行与发展的主要能量来源,但地球内能也对地表系统与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影响。第二章第三章 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第二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第三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第四节 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四大圈层地球呈现出圈层构造,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 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 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岩石圈 指地球表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 大气圈 指环绕地球的由气体组成的圈层; 水圈 指地球表层由各种形式存在的水组成的圈层; 生物圈 指地球表层所有活着的有机体组成的圈层。第三章人在四大圈层中的地位人是生物圈的一部分,又与一般的生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与四大圈层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位置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图表示了三重含义:( 1)人类是生物圈的一部分,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生物;( 2)人类生存在四大圈层的交界面上,四大圈层是人类诞生与发展的环境;( 3)人类对四大圈层均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四大圈层之间及其与人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地球表层系统。第三章三 大 界通常物质可以划分为无机物与有机物,自然界可以划分为无机界与有机界。但如果用无机界与有机界来概括表达地球表层系统,似乎还不够全面。因为人类诞生、发生发展在地球表层。人类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仅仅用无机界与有机界还难以表达清楚。在自然地理学中,更有必要来强调一下人类的重要性。故有人提出了用人文界 来表示人类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以这么说,地球表层系统是地球表层无机界、有机界与人文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个系统。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结构不同空间尺度的环境系统在空间上相互交叉,叠置,并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 因此是多级嵌套 。1、垂直分层垂直分层现象非常明显:从地核、地幔、地壳,到水圈、大气圈等;大气圈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2、水平分异所谓水平分异,就是指在水平分布方面的差异与变化 。3、立体交叉组成地表环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不是绝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空间上构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的结构。4、多级嵌套第三章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对于系统来说,一般都具有物质传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功能 。垂直方向上,各个圈层之间,各个圈层内部的各个次级层次之间,都可能存在着物质的传输,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传递 。水平方向上,大洋与大陆之间,大洋与大洋之间,大陆与大陆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着物质的传输,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传递 。生物圈与其它圈层之间也存在着物质的传输,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传递 。1、物质传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可以通过研究地表系统物质传输,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与规律,来预测系统的可能变化,通过改变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或信息流,来改变系统的结构与演化的趋势,从而达到对地表系统进行优化,调控的目的 。2、地球表层系统的可预测、可调控功能第三章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1,地球表层环境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与人类的诞生人类是地球表层环境发展,演化,分异的产物 。地球表层环境的区域分异与三大人种的形成地球表层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地球表层元素组成与人体健康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球表层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三章地球表层元素组成与人体健康第三章2,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对环境的污染改变地表环境的结构改变地表环境演化的方向改变了地表环境变化的速率改变了地表环境的物质循环改变了地表环境的能量平衡对资源的消耗与破坏人类的影响第三章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3、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资源、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议题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资源的合理利用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自然灾害的防治第三章(电子教案)作者:王 建陈 霞王轲道
课件名称:课件分类:生物课件类型:教学课件文件大小:2.95MB下载次数:17评论次数:4用户评分:6.3地球表层的基本组成_百度知道
地球表层的基本组成
我有更好的答案
地球表层系统是相对于地球内圈而言的组成部分,它主要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人类圈和生物圈构成的地表自然社会综合体。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而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 地球岩石圈指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可分为6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变质岩和沉积岩的变质转化。1)岩浆岩 指的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2)变质岩 这些 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会发生各种变质作用,最终形成形成变质岩.3) 沉积岩这些 裸露在地表的岩浆岩,经过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的作用下,崩解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等产物。这些碎屑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就形成沉积岩。这样,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 水圈(Hydrosphere)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1)对流层 位于大气层的最低层,紧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约为10至20千米。对流层的大气受地球影响较大,云、雾、雨等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水蒸气也几乎都在这一层内存在。这一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5~6℃。动、植物的生存,人类的绝大部分活动,也在这一层内。因为这一层的空气对流很明显,故称对流层。2)平流层 在对流层上层,大约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层的空气比较稳定,大气是平稳流动的,故称为平流层。在平流层内水蒸气和尘埃很少,并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温层,其温度在-55℃左右。3)中间层 大约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这里的空气已经很稀薄,突出的特征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气的垂直对流强烈。4)暖层 又名电离层,暖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在300公里高度时,气温可达1000℃以上。本层之所以有高温,主要是因为所有的波长小于0.175μm的太阳紫外线辐射,都被暖层气体所吸收。暖层中的氮(N2)、氧(O2)和氧原子(O)气体成分,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已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所以也把暖层称作“电离层”。其中100~120公里间的E层和200~400公里间的F层,以及介于中间层和暖层之间,只在白天出现,高度大致为80公里的D层,电离程度都较强烈。电离层的存在,对反射无线电波具有重要意义。5) 外层 在离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气层,也叫磁力层,它是大气层的最外层,是大气层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区域,外面没有什么明显的边界。在通常情况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极附近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阳一侧,约有9~10个地球半径高,换句话说,大约有65000千米高。在这里空气极其稀薄。
采纳率:62%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大气中二氧化碳上升对地球表层系统有何影响_百度知道
大气中二氧化碳上升对地球表层系统有何影响
我有更好的答案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度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温室效应是怎么来的?我们能做什么?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本身相同气体和云所发射出的红外辐射.大气辐射向所有方向发射,包括向下方的地球表面的放射.温室气体则将热量捕获于地面- - 对流层系统之内.这被称为“自然温室效应”.大气辐射与其气体排放的温度水平强烈耦合.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从某一高度射向空间的红外辐射一般产生于平均温度在-19℃的高度,并通过太阳辐射的收入来平衡,从而使地球表面的温度能保持在平均1 4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大气对红外辐射不透明性能力的增强,从而引起由温度较低、高度较高处向空间发射有效辐射.这就造成了一种辐射强迫,这种不平衡只能通过地面 对流层系统温度的升高来补偿.这就是“增强的温室效应”以上来自百度百科 希望能提供帮助!
VpnVip资讯教程,软件使用平台。
操作系统/系统故障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位置: >>
1.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篇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 一 第一章 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篇教学重点: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什 么是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特征与性质,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教学难点:对自然地理学新定义的理解,对自然地理 学性质的把握。 第 一 第一章 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篇教学活动: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 检索“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 理”、“地球表层系统”,分题名检 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那些图书、论 文和网站与之有关。 座谈讨论:用亲身经历说明自然地理学与人类 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 一 第一章 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篇参阅文献:[1]钱学森.关于地学的发展问题.地理学报,):257 [2]钱学森.谈地理科学的内容及研究方法.):262 [3]李吉均.关于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之思考.见:吴传钧,刘昌明, 吴覆平主编.世纪之交的中国地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Bradshaw M, Weaver R. Physical geography------an introduction to earth environments. Mosby, St. Louis,1993 [5]Strahler A H, Strahler A N. Physical geography------science and systems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 1997 [6]Christopherson R W. Geosystems------an 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geography(third Edition) .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1998 第 一 第一章 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篇内容提要:一、 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 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出发,阐述自然地理学与 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兴趣。 二、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 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或者说,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 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第 一 第一章 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篇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布规 律 (2)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 能量转换、信息传输) (4)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3.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通过对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达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环境、与环境和谐共处,从而保障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 第 一 第一章 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篇三、 自然地理学的性质1. 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自然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特性。 2. 区域性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性, 是指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明显 的区域特征。如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 3. 环境性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是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 4. 系统性 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 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结构功能性。 第 一 第一章 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篇四、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1.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 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第 一 第一章 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篇2.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地外系统 (核心学科:天文学) 地球表层人文系统 (核心学科:人文地理学)地球系统 (地球科学或地球系统 科学)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系统科学, 核心学科:地理科学)地球表层自然系统(核心 学科:自然地理学)地球内部系统 (核心学科:地质科学)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 (王建,2000) 第 一 第一章 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篇地球表层自然系统是由大气 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 作用而构成的。研究大气圈、水 圈、岩石圈、生物圈的核心学科 分别是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 学与生物学。自然地理学,包含 了这些学科的某些内容。从人类 环境科学的角度来看,自然地理 学是将这些内容有机地交叉、融 合在一起,将人类生存环境作为 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及对各个区域 的环境组合进行研究的。也可以 说,自然地理学是大气科学、水 文学、地质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 科或边缘学科.大气科学地质科学自然地理学 水文学 生物学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 一 第二章 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 篇教学重点:地球的质量、形状及其与太阳之间的距 离对地表环境形成的意义,地球运动在地表 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 影响,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地球运动在地表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第 一 第二章 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 篇教学活动:实验模拟: 观察地球仪,自己动手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理解昼夜、季节的变化与地方时的成因。模拟:假设 黄赤交角与自转速度变化,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 布的变化。 课件制作:制作日晷。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球”、“太阳”、“宇宙”、“太阳与地球”、 “地球+ 自然地理学”、“宇宙+人类”,分题名检索、关键 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及网站与之有关,同 时也加深了解宇宙、太阳、地球性状与地表环境之 间的联系,以及人类产生的宇宙背景。 第 一 第二章 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 篇参阅文献:[1]刘泽纯,周春林,王建.人类的家园――-地球.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 版社, 1996 [2]金祖梦,陈自悟编著.地球概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3]刘南威,郭有立.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Strahler A H, Strahler A N. Physical geography-----science and systems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1997 [5]Christopherson R W.Geosystems------an 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geography(third edition).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1998 第 一 第二章 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 篇内容提要:一、宇宙中的地球1.日地距离及其环境意义距离不近也不远,为生命的孕育创造了条件。2. 地球的质量及其环境效应 地球质量不大也不小,从而引力适中,形成了适宜的大气圈与水圈, 为生命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3.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 (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的地带性分布。 第 一 第二章 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 篇4. 地球的运动及其环境效应 (1) 地球自转及其环境效应: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 地球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运动对地表温度调节、生命孕育的重要意义。 第 一 第二章 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 篇二、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1. 能量的来源 维持地表系统运行、地表环境发展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 的辐射。太阳辐射作用于地表,由于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的差 异,导致了行星风带的产生、季风的形成、水汽的运移、洋流 的产生以及风化作用的进行。 2.引力的影响 太阳与太阳系行星引力的作用,使地球沿着自身固有的 轨道运行,具有特定的运行周期与速度。 由于太阳与月亮引力的作用,产生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 第 一 第二章 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 篇3.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 改变了地表形态,造成陨石坑与环型山。 陨石撞击导致地震。 陨石撞击地球,导致地表环境的灾变。 大的撞击还会导致岩石圈的破裂,引起板块分裂与运动。4.其他宇宙因素的影响地表系统与地外系统之间,也存在着物质的交换。 太阳活动。太阳风。 第 一 第二章 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 篇三、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1.能量的来源 尽管太阳辐射是地表系统运行与发展的主要能量来源,但地球 内能也对地表系统与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影响。 2. 物质的交换 地内系统与地表系统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的交换。 3. 地内活动的其他环境效应 地内活动还对地表环境产生了一些直接的影响。火山、地震; 地核、地幔物质的运动与相变。 第 一 第三章 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篇教学重点:地表环境与地表系统的关系,地表 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地表环境与人 类的关系。教学难点:地表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 第 一 第三章 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篇教学活动:调查访问:访问学校或者居住地附近的居民,了解存 在哪些灾害或者环境问题,分析它们与自 然地理学的关系。 观察分析:在有山有水有云有生物的地方,观察一下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接触关 系(有几个接触界面?),同时加深理解 地表环境由固、液、气三态物质组成的概 念。观察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了解地表 环境的水平分异以及各个圈层或者系统之 间的立体交叉与多级嵌套特征。 第 一 第三章 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篇教学活动:观察思考:在水库、农田与自然植被交界处、城郊结合部, 观察人类是如何改变环境的?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 “自 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资源”、“自然 地理+可持续发展”、“人类+环境”,分题名 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 站与之有关,同时了解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 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以及人类与环境 的相互作用。 第 一 第三章 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篇参阅文献:[1]钟甫宁.永恒的追求------可持续发展.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2]贾绍风,张明.地球的表层------人类的家园.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0 [3]诸大建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4]刘南威,郭有立.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5]毕思文.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6] Strahler A H,Strahler A N. Physical geography-----science and systems of the human environme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1997 第 一 第三章 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篇内容提要: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1. 四大圈层 地球表层系统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交叉而成。 岩石圈 :指地球表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大气圈 :指环绕地球的由气体组成的圈层。水 圈 :指地球表层由各种形式存在的水组成的圈层。生物圈: 指地球表层所有活着的有机体组成的圈层。 第 一 第三章 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篇2.三大界 地球表层系统是地球表 层无机界、有机界与人文界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 的一个系统。 人文界 有机界无机界地球表层的三大界 (王建,2000)3.固、液、气三态物质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共存; 地球表层是由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组成的。 第 一 第三章 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篇二、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结构1.垂直分层垂直分层现象非常明显:从地核、地幔、地壳,到水圈、大气圈等;大 气圈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2.水平分异所谓水平分异,就是指在水平分布方面的差异与变化。3.立体交叉组成地表环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不是绝然分开的,而 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空间上构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的结构。4.多级嵌套不同空间尺度的环境系统在空间上相互交叉、叠置,并且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因此是多级嵌套。 第 一 第三章 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篇三、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1.物质传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对于系统来说,一般都具有物质传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功能。 垂直方向上,各个圈层之间、各个圈层内部的各个次级层次之间,都可能 存在着物质的传输、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传递。 水平方向上,大洋与大陆之间、大洋与大洋之间、大陆与大陆之间、地区 与地区之间存在着物质的传输、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传递。 生物圈与其他圈层之间也存在着物质的传输、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传递。2.地球表层系统的可预测、可调控功能 可以通过研究地表系统物质传输、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与规 律,来预测系统的可能变化,通过改变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或信息流, 来改变系统的结构与演化的趋势,从而达到对地表系统进行优化、调控 的目的。 第 一 第三章 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篇四、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1.地球表层环境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 ? 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与人类的诞生 ? 人类是地球表层环境发展、演化、分异的产物 ? 地球表层环境的区域分异与三大人种的形成 ? 地球表层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 地球表层元素组成与人体健康 ?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地球表层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 一 第三章 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篇2.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 改变地表环境的结构 ? 改变地表环境演化的方向 ? 改变了地表环境变化的速率 ? 改变了地表环境的物质循环 ? 改变了地表环境的能量平衡 ? 对地球资源的消耗与破坏 第 一 第三章 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篇3.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1)摆正人类自身的位置 (2)建立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 发展”(布伦特兰,1987)。 (3)自然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的主题与核心内 容,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地理学应该并且可以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以及在《 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自然地理学主要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 ◆弄清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弄清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并对其进行评估、 预测与规划,从而为环境的管理、优化、调控,为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 据与决策参考; ◆弄清地球表层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为灾害预测、减灾防 灾提供科学依据。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球表层系统环境包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