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本书的自制英语书封面图片是这样的?是一本管理的书

上图是威廉J.伯恩斯坦的《有效资产管理》一书的封面,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关于资产配置的书,被称为“最著名的资产配置书”、“九成专业投资者的盈利关键”。

先简单介绍一下本书——

市场择时和选股固然重要,但从长期来看,无人能准确择时,选股正确者更是凤毛麟角。资产配置是你实现成功投资的唯一有效手段。

因此,我的理解,整本书试图表达的主要观点就是:

1、长期而言,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准确选对股票抄对时机,资产配置是实现成功投资的唯一有效手段。

2、不同类别的资产具有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短期看起来最安全的资产长期而言可能是最危险的,在所有类别的资产中,股票是长期而言最具有投资价值的。

3、尽可能把你的投资指数化,好处在于低风险、低费用、低研究成本

4、多维度构建多元化弱相关投资组合,资产配置包括三个层次:地域、品类、某品种内部。

5、组合成功的秘诀在于资产的弱相关性以及定期平衡。

6、资产组合不是最优选择,而是一个在任何时候都距离最优选择不远的方式。

1、风物长宜放眼量,价值回归是铁律,眼光要长远。

2、整个策略的前提是完全放弃选股择时,假设市场有效,是一个面对所有人的中庸策略。这种说法显然不是完全正确,但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事实的大部分真相,我们只汲取有用的那部分,比如资产组合,指数化、定期平衡等等。

3、忽略平庸的机会,但是像熊市这种显著的机会,或者个股遭遇暂时性挫折的绝佳机会,可以抄底个股作为补充。

最后,格雷厄姆真的很伟大!

By the way,这本书最好和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聪明的投资者》、西格尔的《股市长线法宝》、约翰博格的《投资先锋》、飞泥翱空的《傻瓜式投资》结合起来一起看。

按照整书的框架分段来看看作者的思想。

一、投资90%的收益取决于资产配置

长期而言,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准确选对股票抄对时机,大多数人注定是亏损的,资产配置是实现成功投资的唯一有效手段。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说法显然不是完全正确,只是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事实的大部分真相,坚持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思想,精选个股构建组合是可以获得合理并且满意的收益率的。

前提是你理解了价值投资的思想,对于市场和股票的本质有相当的认知,对于选股、择时、组合、风控、退出有一个系统的思考并且有毅力、勇气执行。

但是显然大多数人都达不到这些要求——

1、对于市场和股票的本质的理解有着泾渭分明的分歧,有些人认为市场就是一个纯博弈的场所,有人认为市场是一个分享企业收益增长的管道,这两者显然不可能全对。保守估计第一步过滤了20%的人,剩下80%的人。

2、选股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和认知,从行业前景到公司状况,再到财务分析和管理层分析,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很长时间的阅读、思考和积累,非朝夕之功。保守估计第二步过滤了剩下80%的人当中的20%,剩64%的人。

3、择时要求有一定的资产评价能力,要学会对资产进行估值,市场的各种噪音和你的估值方法还会影响你估值的准确性,即便你估值准确,还要有坚忍的耐力等待机会,以及面对市场反对意见逆向选择的勇气。保守估计第三步过滤了剩下64%的人当中20%的人,剩51.2%的人。

4、熟悉一个行业已经是难能可贵,要熟悉几个行业并且构建一个多元化弱相关的组合,更是难上加难。保守估计第四步过滤了剩下51.2%的人当中20%的人,剩40.96%的人。

5、同时追踪几个行业和股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投资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各种风险。保守估计第五步过滤了剩下40.96%的人当中20%的人,剩32.768%的人。

6、你是否能够坚持自己心中的价值之锚,在市场疯狂的时候淡定如常,并且能够在大幅盈利的时候抵抗人性贪婪的弱点及时退出。保守估计第六步过滤了剩下32.768%的人当中20%的人,剩26.21%的人。

按照这种极尽保守的算法,最终能够稳定盈利的人只有两成多一点。事实上你我都知道,真实的投资环境中,任何一个环节,成功者远没有80%那么多。

如果按照二八定律,那么长期而言,最终能够稳定盈利的人,只有0.2^6=0.0064%,七亏二平一赚都是好的。

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投资者?无他,直如韭菜尔,一茬割毕,过几年再长一茬。

因此,股市牛熊变换都是五年以上,就是因为韭菜被割完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休养生发,以及心理恢复。

这显然不是一个严格的论述,但是我认为距离真相不远。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我们不愿意承认的事实:90%的人都缺乏长期稳定赚钱的能力,市场择时和选股固然重要,但从长期来看,无人能准确择时,正确选股。

幸运的是,在长期准确选股择时这一点上,无法做到的不止你一个人,事实上除了上帝,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

所以,如果你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你也许已经超越了50% 的人;如果你还能找到应对的办法,那么你也许能超越剩下50的人当中的50%,那么你就成为了所有人当中的前25%。

但是总是有人不相信或者不愿意相信,他们自信自己是超越80%的人的那20%的人,而有趣的是80%的人都这么想。

股市短期赚钱的效应非常明显,也许你连续押了10次注都是正确的,但这并不能保证整体的概率,就像巴菲特说的,哪怕你给猩猩一个打字机,只要重复的次数足够多,那么也总有一次会一字不错地打出一本《圣经》来。

那么怎么摆平这个问题?

在20世纪80年代末,加利布林森—一位知名的投资管理人和金融分析师,和他的同事们发表了两篇关于82家大型养老金复杂的统计学研究,他们总结说基金收益中超过90%的部分都要归功于资产配置,而市场时机选择和股票与基金的选择技巧仅仅有着10%不到的功劳。

作者总结说:市场时机选择和选股策略固然重要,但问题是过去没有人能够长期使用这些方法取得成功,以后应该也不会有,资产配置是影响你投资众多因素中唯一可以掌控的因素。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二、不同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

不同类别的资产具有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

1、国库券:国家信用,财政收入还款,违约风险接近于零,略高于通胀,有时跑输通胀。

2、中期(5)国库票据:经通胀调整,长期收益率约2%。

3、长期(20年)国债:所承担风险大于中期国库票据,最高损失达10%,收益与5年期国库票据一样,不能因为承担更多风险而获得补偿。

4、大型公司股票(指数):近80年实际收益率超8%,意味着资产每9年翻一倍,标准差高达20.26%,最大亏损40%,年经通胀调整该组合价值下降2/3。

5、小型公司股票:实际收益率9%,年市值倒数20%的股票组合亏损超85%。

显然,承担高风险,获得更高的收益。

年,大型公司股票5年持有期滚动收益率极少为负,大多时候在10%-20%;

年,大型公司股票30年期滚动收益率每一个都在8%以上。

这似乎意味着,短期看起来最安全的资产长期而言可能是最危险的,短期看起来最危险的资产长期而言可能是最安全的,在所有类别的资产中,股票是长期而言最安全的。

但是这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持有30年最高收益率与最低收益率之差高达5%,叠加到30年将导致最终财富产生4倍的差距。这意味着,如果用最终财富标准差来度量风险,股票风险随时间增加而增加。

对于风险最好的定义就是亏光本金的可能性。

最大的启示也许是:我们应该关注长期结果,而不是短期波动,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必为短期的下跌而过分悲观。

有一种说法叫近因效应,指人们过度关注近期发生的事情,却忽略了更长远期的历史事件,或者说样本选择时间太短,不具有代表性。

同时过度关注历史数据是危险的,因为数据样本可能不够,再者过去不能代表未来,这样有可能放大错误。

然而遗憾的是,人类天性试图寻找范式和规律,而很多时候,所谓的范式和规律都是没有意义的。

资产组合的精髓在于把资产分布于几种不(弱)相关的资产上,然后定期平衡。

资产的相关性越低,整个组合的表现就越好。不幸的是,大多数资产的相关性都在0.3-0.8之间,完全不相关的资产很少,三种完全不相关的资产几乎没有。

资产相关性的计算方法:

1、把A、B两种资产过去N月/年的收益导入EXCEL相邻的两列。

2、使用CORREL函数计算。

无论是在低风险资产中加入风险资产,还是在风险资产中加入低风险资产,都可以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提高收益,或者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降低风险。

定期平衡可以帮助实现高卖低买,降低风险,提高收益,但这意味着与整个市场作对,需要极大的勇气,而且短期内看起来会让你损失不少的利润,但是长期而言会使你的收益提高。

短期内精确制定投资组合很有必要,但是长期内则变得不重要。

通过“均值-方差优化器(MVO)”可以找到最优配置比例。

根据三个数据计算投资组合的最优配置比例:

3、所有资产间的相关性

但是这个方法过分偏好最近时期拥有高收益的资产,可能会放大错误,因为资产长期均值回归(周期性),过去10年收益率最高,未来10年可能最差。

事实上,只有过去的最优配置是可以计算的,没有任何人能够计算未来。

所以,放弃最优解的想法,我们只需要一个面对任何情况表现都不差的组合。

1、地域(国家):国内资产和国外资产,比如沪深300和标普500.

2、品类间:股票、债券、黄金等

3、品类内部:大市值与小市值、价值型与成长型

构建一个组合关键的首先需要问自己:你能承受多大的风险?

然后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在股票和债券之间配比。

权益类资产收益最高,构建一个纯股票组合不就可以了,为什么选择债券呢?

因为股票和债券的相关性最低,在股票组合中加入债券可以在几乎不降低收益的同时降低风险,在纯债组合中加入合适的股票可以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增加收益,就是这么奇妙。这里的风险度量是方差和波动率,方差越小越安全,波动率越低风险越小。

尽可能使股债比例与你的心理承受能力匹配,保证不因为无法承受浮亏在熊市卖出股票而错过熊市之后的牛市。

年轻人股票比例可放大,老年人以债券为主但是至少保留10%的股票。

2、25%的国内蓝筹+25%的国内成长+25%的国外股票+25%的债券

3、40%国内价值+20%国内成长+10%国外价值+10%国外成长+20%短期债券

国际化投资,以各国GDP为权重构建国际投资组合可以有效降低风险。

不要把你所有的储蓄都投入股市,尽量使用闲置资金。

1、指数化的认知门槛更低,需要的专业知识较少,研究成本更低。

2、指数高度分散,具有比个股更高的风险分散程度。

3、指数化成本更加低廉。

1、定期平衡可以帮助实现高卖低买,降低风险,提高收益。

2、平衡意味着与整个市场作对,需要极大的勇气。

3、短期内看起来会让你损失不少的利润,但是长期而言会使你的收益提高。

这本书有些观点显然有失偏颇,比如选股择时无用,但这主要是面对大多数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投资者而言,精选个股构建组合肯定是优于指数的。

尽管如此,本书仍不失为经典,我们只需要把“放弃选股择时”当做“敬畏市场、尊重对手、不断精修”来理解即可

仙人以为,本书最精华的部分是指数化投资、不相关多元化组合以及定期平衡的思想,这为我们构建投资组合、面对市场波动提供了指导和解决之策。

所以,没有读过本书的同学,不妨好好读两遍,您一定会像我一样,受益匪浅。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鹿西西的仙人(lxxdxr)

}

原来书籍可以如此之美。2018上海书展上,位于主会场内的 “世界最美的书”设计艺术展吸引了不少读者驻足流连,赞叹声不断。这里汇集的,是近两年 “世界最美的书”获奖作品、15年来中国获得“世界最美的书”奖项的作品,以及2017年 “中国最美的书”获奖作品。它们各有各的巧思妙想,却又不约而同富有书卷气,予人想要翻看的冲动与愉悦。

但是,与这些一见就令人爱不释手、进而对书籍文本本身产生阅读兴趣的装帧设计作品不同,现在图书市场上有不少书籍的整体装帧设计水平不高。有的粗糙,根本看不到设计含量;有的夸张刺眼,其设计往往脱离图书本体,封面图片与书中内容张冠李戴;有的设计彼此雷同,图书封面“撞脸”……

在数字阅读相当发达的今天,纸质书除了内容本身,其外在的装帧设计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赢得读者的青睐?

粗暴式、套路化的“抢眼”,对阅读形成干扰

尽管如今国内的书籍装帧设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记者却在图书市场上留意到,不少书籍的整体装帧设计水平仍然不尽如人意。有些图书只顾封面抢眼,但这种抢眼,是简单粗暴式的,比如不少财经、励志类图书,书名几乎占去封面的半边天,唯恐读者看不到其中 “成功” “财富”等关键字眼;有些图书封面色彩花枝招展、哗众取宠,组合方式却极其套路化,比如大幅历史人物图像似乎是历史类读物的标配,恐怖类小说的封面绕不开骷髅、鲜血、蝙蝠等元素;还有些图书不顾内容,盲目给图书穿金戴银、 “浓妆艳抹”,过度包装,目的似乎仅在于提高书价。

而反观很多当选为 “世界最美的书”或 “中国最美的书”的图书的装帧设计,并没有炫目的外表,鲜见浓墨重彩的表现方式,大多素净、大方,初看甚至有些不起眼。但它们以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书卷气或是文化气质深入人心。且看2018年度荣获 “世界最美的书”银奖的 《园冶注释》。这是我国著名林学家、造园学家陈植为明代造园学家计成所著 《园冶》做的注释专著。设计师张悟静为其选用的封面是素净的赭黄色,更多的心思藏在细节之处。比如,全书标题采用中国传统的木刻体并做了错位设置,以此展示中国字体的魅力;用著名园林的图片作为隔页以及书法拉页,丰富视觉感受且利于阅读。这本书最终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在于,整体呈现出的古韵、古色、古香。

在书籍装帧设计界,好的设计其实是在留住人们目光的同时,利于读者的阅读体验,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唤起人们对图书文化性的尊重。而时下不少看似 “抢眼”的图书装帧设计,其实恰恰是对这层意思的背离。

装帧设计充当起纸书突围的重要手段

“有了电子载体之后,可能我们要更多地想想纸质书能做些什么,哪些是纸质书最本质的特征,纸质书和电子阅读的区别在哪里。”书籍设计师刘晓翔日前于上海举办的一次书籍装帧论坛上直言。在业内人士看来,当来势汹汹的电子书完全能够提供纸质书所拥有的内容时,书籍的装帧设计已然充当起纸质书突出重围的重要手段。

“书籍装帧设计的良莠不在表象,而在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整体美。这是一种整体设计。”书籍设计大家吕敬人指出,图书装帧设计需要由表及里,与文本内容融入在一起,想方设法通过设计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顺畅的阅读桥梁。刘晓翔也认为,书籍设计其实是设计师基于文本的创造,甚至设计本身就是文本。据了解,在图书装帧设计业相当成熟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书籍设计与内容创作往往是同步的,在图书编辑的初期就已深度介入。书籍设计师更像是图书的第二作者,主动寻找、放大隐藏在文本之后的精神内核,最终呈现给读者的阅读效果是

有专家认为,能否寻找到只属于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其实是在呼吁当下的书籍装帧设计应该尽可能多地传达书中独特的内容,呼应书中独特的气质。日本图书设计大家祖父江慎就用自己的创新性实践留下了不少经典案例。他在设计京极夏彦的一本主要讲述相扑力士故事的书时,在封面上设计了密密麻麻的汗珠,这些汗珠用树脂制成,不仅立体突出,摸起来还有着黏黏的手感,给人就像摸到汗湿皮肤般的触感;在为糸井重里收集了种种口误的《口误》系列书籍设计时,他干脆将在做书的方式上制造了一连串不经意的错误,比如把书脊上原本应该贴在封皮和书页中间用来固定书籍的胶布贴到了外面,偏要让强迫症抓狂。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红书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