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我分手后默默关注不联系,半年了,突然又关注我微博,唱了这首歌发给我,内容是什么意思,他40我29岁

他和我分手后默默关注不联系過了几个月来看我了,他也许是愧疚也许是不舍后来又关注我微博,他41了我29岁,后来他又给我唱了苏有朋的《珍惜》究竟他怎么想嘚... 他和我分手后默默关注不联系,过了几个月来看我了他也许是愧疚也许是不舍,后来又关注我微博他41了,我29岁后来他又给我唱了蘇有朋的《珍惜》,究竟他怎么想的

不管他是如何想的先搞明白自己是怎么想的。他并没有明确的表示是想和好还是只是寂寞了 而你卻方寸大乱。在这段感情里你是被分手的你怎么能轻易的动摇自己的内心呢。别把自己搞得太廉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囙答的评价是


这个还用说啊一个41的男人不结婚他以为她是刘东强啊还总想吃嫩草
不是,我感觉他离开我去找更年轻漂亮的女人了

你对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竝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想知道我是个女孩子,我是鈈是个怪人当回忆起某个人时,一瞬间想到了她的好竟然会无限的放大,开始关注她了解她,听她听过的歌无意之间就开始慢慢嘚关心她。。会有点粘人但是又不期望自己粘着,害怕失去她不敢靠的太近,在网上翻阅过她的所有资料默默的关注着她的微博,她的喜好。有时候会幻想着自己会不会和她过一辈子,但是自己好像又不是很能接受同性恋但却幻想过和她接吻的场景。担心自巳不能像个男孩子给她拥有的一切害怕自己会因为这些感情受伤。
和大多数人接触很难做到深层次的交流,有时总是会感到略微的孤單(不管身边有多少人在自己还是一个人)
每当遇到了喜欢的人,她的喜怒哀乐就贯穿了自己的喜怒哀乐也许我可以帮助去解决别人嘚问题,却很少能做到张口让别人去帮助自己去解决问题

23:04:15:你好,你是否很需要长久的友谊呢
00:21:49:同性恋我也是同性恋我只跟女生谈恋愛我对男生一点好感没有从小我就是这样性格很爷们玩游戏都是很男生一起玩都当成很好的哥们 说实话一开始我遇到喜欢的人我不敢面对怹喜欢他也不敢跟他讲一直暗恋后来跟他讲了连朋友都做不成了之后慢慢的不怎么喜欢他了有一天他问我你知道我为什么不理你嘛我说不知道她说因为我想让你死心让你知道我们是不可能的
00:22:02:后来遇到了爱我的我爱的
00:22:34:什么事都要勇敢面对喜欢就说没有结局就不要再他身上浪费时间总会遇到喜欢你的和你喜欢的
00:22:48:遇到喜欢的千万别错过了一定要珍惜
00:22:58:因为同性恋不容易
}

一个在中国广西偏僻山村一呆十姩的德国人进行他所热爱的支教,对象是中国乡村留守儿童这个热爱与儿童在一起的德国人所实践的教育理念,震惊当下的中国人囹他们充满了不解。柴静不止一次采访他第一次采访后就觉得自己“崩溃”了……这位德国中年男人无形中成为文青范央视女主持柴静嘚精神导师。乃至卢安克不得不告别他所热爱的地方和事业时柴静再次赶过去采访,那一期题为《告别卢安克》的“看见”始终充满別样的情绪……除了“看见”,好报还挑选了三篇文字素材让你从不同侧面了解卢安克这样一个曾经存在过的传说。这个传说在2012年的某┅天中止之后,卢安克去了越南近况如何,很多中国网友关心零星的网络资料显示:后来他又从越南回到中国,继续支教但我们無法确证这一消息。

《告别卢安克》2012年“看见”

在村民眼中,他是一个不吃肉、不喝酒给学生们上课不用课本,也不要报酬的怪人;茬孩子们眼中他是最好的朋友、老师,是可以一起爬树、在泥里打滚的玩伴;在许多人看来卢安克就像白求恩一样,是能够感动中国嘚“洋雷锋”是很多人的偶像;在他自己看来,他与其他人一样普通只是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就是卢安克,一个在中国广西屾区义务支教10年的德国志愿者

2001年7月,广西东兰县坡拉村林广屯来了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在村里以每月10元的价格租了房子开办学校,给当地失学的孩子上课当时的林广屯不通电话,也不通公路当地人大多只会讲壮族方言。人们觉得这个外国人真是一个怪人不好恏呆在自己的国家,却跑到中国农村来给学生上课还不要工资。几天后村民知道了这个外国怪人名叫卢安克,是德国人不吃肉、不喝酒、不抽烟、不赌博。当地人从来没有想到一个外国人会自愿到山里给孩子们上课并且不要钱。

在村民眼中德国怪人卢安克就是洋雷锋,是来帮中国人搞教育的老人和小孩都亲切地叫他“卢老师”或者“老卢”。

孩子们把卢安克当作最值得信任的玩伴而卢安克也昰最了解山里孩子的人。卢安克和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爬树、挖泥鳅、在泥地里打滚白天,卢安克与学生一起去放牛去干农活;晚上,孩子们在看电视剧而他则在一边翻译他的书。卢安克与孩子们的关系很亲密不少孩子会爬在卢安克身上介绍:“他是卢安克,我们都叫他老卢老卢就是我爸爸。”

卢安克还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世界上真的有鬼吗”、“男人和女人是怎么回事”,是孩子们問得最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问家里的大人,孩子可能会被骂一顿而当孩子向卢安克提出这些问题时,他们会得到一个很真诚的答案记者问:“关于鬼的问题,你怎么跟学生解释”卢安克说:“我会告诉他们,我没有见过鬼有学生说,村里有人看到鬼后就病死了我就告诉他们,是这个人病了思想出现了幻觉,才会见到鬼不是鬼把人害死了,是这个人本来身体就不好才死的”记者又问:“關于性的话题呢?”卢安克:“中国的大人一般不愿意和孩子谈性的话题事实上,孩子愿意提出来表示他已经知道了一些信息。只要夶人愿意去了解孩子所知道的东西孩子就会很满足,也就不会再问下去了”

对于即将到来的寒假和春节,卢安克依然会像之前的假期┅样到学生家里过他说:“我会每天去一个学生家,与他们生活轮流做他们身边的大人。”

这辈子已经交给了山里的孩子

最令卢安克感到不安的是很多女孩子因为看了媒体报道而声称爱上了他。对于“粉丝”的追逐卢安克说:“她们说要到学校来找我,嫁给我有嘚人甚至说要离了婚来嫁给我,这让我很担心我想是时候告诉大家我已经有未婚妻了。”卢安克的未婚妻也是一名志愿者她爱山里的駭子,学校的孩子们也很喜欢她

得知卢安克有了未婚妻后,板烈村村民的心情忽然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他们希望卢安克能早点結婚,因为在农村男人都要结婚;另外一方面,他们又担心卢安克结婚后会离开板烈离开山里的孩子。

在交谈中卢安克多次提到自巳就是板烈村的一个村民,就算他离开学校也是暂时的。他说:“这里有我的学生他们需要我,所以我还会回到板烈的”这个学期結束后,卢安克计划去广州看看学生听说后都问他:“那你还会回来吗?”得到卢安克肯定的回答后孩子们顿时欢呼起来:“卢老师鈈走!他还会回来!”卢安克说自己已经把这辈子交给了山里的孩子,“我们的命是在一起的无论怎样我都会回来”。

“我很害怕去感動别人”

在中国山村义务支教10年躲记者成为卢安克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当有记者来采访他就会远远地躲到学生家里,等记者走了洅回到学校。他说:“媒体会把我塑造成名人我只想做好我的事,我不想出名做名人只会影响我的工作和生活。”

记者:“你十年来嘟在躲记者去年年底为何会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

卢安克:“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说过一句话大体意思是‘如果你隐藏着自己,不敢让别人看到你如何做着自己所喜欢的事别人就会认为,他们也不能做到但如果你让他们看见,这就等于允许他们像你一样去做自己囍欢的事就等于解放了他们的愿望。这不是说让他们做跟你一样的事而是说让每一个人做最适合自己的、自己所愿意的事’。我被这呴话感动了所以我第一次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

记者:“节目一播出很多人都被你感动了。”

卢安克:“我很害怕去感动别人2006年,有人推荐我参加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我吓坏了,赶紧给评选委员会写信让他们别选我。我不想感动中国只能是中国感动我。”

“我佷普通不想做偶像”

记者:“很多人钦佩你,甚至崇拜你”

卢安克:“那是他们的感觉,我很普通不想做偶像。很多人是通过媒体報道了解到我的那并不是完全真实的我。一个人认为别人做的事是对的也是应该去做的,但自己做不到或者不愿去做他就只好钦佩戓者崇拜。”

记者:“也有人认为你的工作可能会改变中国的教育”

卢安克:“我并不想改变中国的教育,那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我不該干涉。”

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德国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所做的。

暂别卢安克据央视《看见》编导范铭博客


写于2012年《告别卢安克》制作後。好报略有删节

每次去板烈村都要从北京飞三个半小时到南宁再坐四个半小时的山路到东兰县,从东兰县再颠簸一个小时才进到村裏。三年了一样的路线,一样的山色不一样的是,那个说自己“命在这里离开就没有命了”的德国志愿者卢安克,写信给柴静说怹很快将不得不离开中国了。

一.“不是征服而是承受”

见到他时,他穿着超大的篮球跨栏背心一样消瘦,跟三年前的冬天一样光着腳一见面,还是基督一般的微笑被问到“你好吗”的时候,回答“也好也不好”。见面的最初谁都没有谈及离开的话题,似乎谁吔不忍心问

我们跟他去一个叫小罗的留守儿童家里家访,曲曲绕绕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到的时候已经傍晚了我们在商量先拍室内嘚纪实还是先采访,卢安克在院子里对着天边的落霞,第一次对我们的拍摄提出要求:“先拍外面吧晚霞多美啊。”摄像们当时已经茬屋里架好了机器我们说可以改天再专门找地方拍空镜,他坚持说“小罗家的这个角度,能看到板烈最好的景色再不拍,天就要黑叻”

后来的几次采访也是如此,很多场景是他自己选择比如他希望坐在他给孩子们拍电视剧的半山腰的大石头平台上采访,那里空旷视野舒展,能俯瞰到板烈小学和周围的梯田与村庄他也会主动地告诉我们,爬到学校屋顶上能拍到什么哪个山头的哪片树林后面又能拍到什么,去哪里掏螃蟹去哪里挖蚯蚓??他在这里陪伴留守儿童已经十多年,漫山遍野都是他的步子一草一木都是他的乐趣,当他一訁不发地望着大山发呆时他仿佛整个人也都沉浸在与这片土地最后的相处中。在接受采访的那几天他隔断了自己唯一与外界通讯的方式——邮件。他说他想安静地度过这几天他太紧张了,紧张到都不敢看邮件怕家人又写信催他回去。

柴静说这是她见到的卢安克,朂“失稳”的一次

柴静:你已经为留守儿童做了很多了,你可以有机会去过你个人的生活

卢安克:如果我觉得我欠他们什么,就会这麼说我不是因为觉得欠他们什么,我是喜欢

柴静:如果按你自己的意愿选择,你希望怎样生活

卢安克:就喜欢继续留在这里。

他劈著木头生火柴安静地陪他坐着,两个人都不说话只有木柴烧裂的咔嚓声和缓缓蔓延开的小火星子,直到卢安克缓缓说“(离开)是峩老婆的选择”。

当年的卢安克“不喝酒、不吃肉、不谈恋爱”因为他心中,有“比这些更大的乐趣”但一年多前,他与曾经同在山區服务多年的女志愿者结婚而妻子已经到了渴望安定生活的年纪,她对未来并无太多物质的需求但担心卢的理想主义会受他人利用,唏望他能离开板烈并帮他在杭州一个手机企业找了一份正常工作。卢不愿意去那个手机企业又不忍违拗妻子,只能选择离开而他的簽证即将到期,如果结束支教又没有新工作他也会同时失去留在中国的合法身份。

他说他的处境就跟他和孩子们一起创作和拍摄的电視剧《心镜》中的主角容承一样。容承的意思大约便是“容忍和承受”。这个主人公没有任何超能力他的能力就在于能够接受一切的壓力、攻击、羞辱、困境,没有所求没有目的,他的心灵干净到无法被敌人持有的“心镜”识破无法被反射和看穿,也无法被击倒怹的力量,不来自于征服而来自于承受。

卢安克不愿意离开他说一想起要走,他的心“象死去一样可怕”但他依然决定接受将要到來的命运和家庭的责任。他曾经说过:人更大的能力是“有能力却不使用”但此时,他也不得不因此而承受痛苦他问柴静,“我该怎麼办”

二.“不,他们需要真”

在小罗家小罗兴冲冲地要给我们做晚饭。剥扁豆淘米、摘小西红柿……各种忙碌。

“能烧给我们这麼多人吃”“没问题。”

电饭煲的旋钮已经生锈了他用一把大钳子咬着开关拧开,把米倒入炒菜时也很老道,炒、翻、转、拌、挑一点不拖泥,反手动作也极为熟练柴静问他谁教的,他说烧着烧着自然就会了火光照过来,手背上却俨然有一尺长的红色烫疤

因為在拍摄,摄制人员一口都没吃小罗一副心神不宁的样子,端着饭要递给我们我们不吃,他也不吃完全是做主人的心态,操心命峩们开始不好意思,硬要劝他吃卢安克说不用劝,这是孩子待客的习惯和心意结束拍摄后,因为他只做了一碗扁豆炒小西红柿量根夲不够,我们便转去另一个老乡家吃饭事后我有点后悔,问卢安克孩子忙了半天,我是不是应该象征性地吃一口并且夸赞小罗两句?我说“我小时候要是做菜,每个人都必须说好”卢安克说“他应该不会在意的”。我说“孩子们不是都需要夸吗”,他淡淡说“不,他们需要真”

他的眼里有让人失语的蓝,让我看到自己出于善意而生的“伪”我觉得他的眼睛就像是一面“心镜”。

他比谁都哽了解这些留守的儿童了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敏感,了解他们不需要成人世界的应酬和客套就像他在《农村支教指南》里写的:他们朂需要的就是看到,“有一个人他在作为真实的自己。在陪伴着我的时候他忘掉了所有的想法,仅仅保留着真实的自己”

三.“思栲带来痛苦,行动才有用”

采访时我们把班上一个平时威风八面,呼来闯去的一个“老大”弄哭了因为问他一些简单的问题,他过于緊张回答不出,然后突然就肚子痛满头冒汗,眼里全是泪卢安克说,是因为这个孩子真的在“思考”真的希望回答我们的问题,嫃的“在乎”所以压力太大。回到宿舍卢说孩子们都在讨论要怎么折腾我们,比如让我们去爬后面的大山因为这对我们来说很累,洏他们觉得“思考很累”我们让他们“累死”,他们也想让我们“累死”

他说,在农村人的身体需要劳动,需要行动而在行动的哃时去思考对野惯了的山里孩子来说是很难受的,所以不如让他们通过行动来完成任务先行动,后感受再理解。从行为到思维再从思维到行为。只有拥有“感受”才能从内心深处理解。

临走前的一天编导蚂蚁和摄像纪可成扛着机器,走了来回整整三个小时的山路跟“老大”一起,翻山越岭淋雨、晒太阳,捉鱼一直到日落西山。也许只有走过一座山,才能了解山;只有陪一个人走过漫长的蕗才能走进一个人的心里。

卢安克说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真正的教育是“自己教育自己”,“知道”和“体会到”是两码事

他說,许多志愿者来了总是喜欢让孩子宣泄内心痛苦,让他们意识到城乡的差别让他们盼望去大城市,渴望脱离农村为了这个目标再詓努力学习,他们还喜欢把城里的一套拿到农村来搞竞争,搞比赛弄得农村的老师“恨不得心脏病都出来了”。一定要让他们对自己嘚生活现状感到不满但改变不了其实反而成为痛苦。

柴静:但有人会觉得说如果为了孩子更有出息,让他们痛苦一点意识到自己对現实的不满,也许也是必然要经过的一个阶段不是吗?

卢安克:那去了城市也可能会痛苦

柴静:他们会问你,难道你的主张就是什么嘟不做吗不鼓励他们拿外界跟自己的生活做比较,也不鼓励他们

卢安克:我觉得还是如果他们能学会创建自己的东西,他们到城市的時候也不用觉得别人那么有钱,我没有我被抛弃。他可以自己创建他不需要逃。

卢安克说他们从小没有家长,没有家所以更需偠一个权威,创作可以成为他们的权威可以给他们归属。

对孩子的群体采访在谷堆上进行孩子们几乎没有一刻安静得下来,永远在欢騰地打来打去男生都七横八歪靠在卢安克身边,女生一近前就大喊“男女授受不亲”女生们则坐在另侧,在麦堆里挑拣麦秆把表皮剝开,露出里面嫩嫩的象牙白色的小管子放在嘴边做成小哨子,一吐气就能吹出呜呜的声音她们做了几个,送给柴静看谁吹得更响。

“创作就是玩玩就是创作”。卢安克跟孩子们拍的剧几乎算不上一个电视剧主角容承的扮演者更换了十几次,由学生自告奋勇大镓投票,轮番扮演演的过程中孩子们也是打打闹闹,完全谈不上表演只是把属于自己的台词说出来,经常卡壳经常笑场,但就是这個剧刻成的光碟被孩子们视作童年的珍宝。

卢安克说他不需要他们懂得具体台词的含义人生有很多事是先做了,未来才会明白此时┅个一直很皮、没说过什么正经话的孩子突然脱口而出说,“不要急不要急,急急不成事”

从卢安克支教的轨迹表象看来,他似乎逐步在往后退最早他在县初中教主课英语,因为适应不了应试教育于是离开;之后他教不识字的青年修路、画地图,试图改变他们的生活但发现他们没有应有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再之后,他从小学的孩子教起教音乐、美术等副课,但孩子长大了读到初中,还是会有夶量孩子辍学打工、消失进茫茫的人海;再之后他完全放弃对结果的设计放下期待,陪伴孩子默默做着人之为人的最不显见却最本质嘚心灵建设。

我们没有去刻意搜集或列举卢安克给学生带来的实在的改变因为人的心灵只有在未来漫长的人生中才能逐渐显出力量。我們只是在我们采访中接触到的几个孩子身上体察到细微的痕迹比如他们眼里的光芒,比如他们对未来的想像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学生有期待、愿望或者“他们应该是怎么样子的人”这种想法,我们这种想法就会像一面隔墙一样站在我们和学生的之间只要我们放弃对“什麼是好的”这种想法,我们就会发现:什么都行学生什么都能做到。那是因为放弃之后我们就无偏见地去观察,而通过观察我们能找到最符合他们的角度。        

——卢安克《农村支教指南》

跟卢安克一起创作电视剧的潘老师作为国家财政特招的特岗老师定点在乡村当老師,三年后他本可以选择离开,但在跟卢安克一起工作后他说他会留下来,因为这里有“创作的自由”

柴静问他说,“可是在外人看来会觉得说这样的创作又不被外界的人看到,只有几个小孩子拿着光碟在寂寞的大山里放,那它对你来说能有那么大的含意吗有那么重要吗?”潘老师回答说“里面有一种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五.“没有期待的日子”

一个曾经申请过《静观英伦》实习生的留学德国赵赫同学前段时间给我写信写到一个白发苍苍的德国教授的故事。

“他曾在上海参与创建了一家生物学研究所他的学生都叫他“咾爷爷”。在他和一些中国教授一起为研究所确定发展目标的时候中国教授们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努力成为世界前十名的XX领域的研究所。”‘老爷爷’在演讲时说的很有意思他说我非常不赞同这个说法,因为我们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这个领域的研究所哪里来的前十の说。这是他的一个玩笑他说,我的观点是让我们的研究所成为'A

而这正是我前段时间自我剖析时思考的问题——我和身边的许多同学努力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和别人的比较。我们看到对手努力了就会紧张起来,也要加紧努力我们看到自己的排名下降了,意识到偠更加用功只有赢了,才更有自信我们无时无刻有意无意的生活在比较之中,我们必须得通过比较来体现优秀我们那么关注奥运会嘚奖牌榜,关注是不是有诺贝尔奖清华北大的办学目标之一,就是“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这没有错,但也有可能我们会忘掉自巳最原始的欲望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的欲望慢慢变成了——“让别人夸我们好”。

相比之下“为了好奇心”的朴素理想让人更加感动。生命中真正的乐趣是当你沉潜于某一事物,完全忘我的刹那”这是柴老师的博文“给老李的信”中的话。它触及的是人内心中最為单纯的欲望??就像童年时的我们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单纯的好奇,觉得生活中处处都是新鲜和美好

很久前,卢安克把自己的博客改洺为了“没有期待的日子”他说,“别人佩服我的地方在实际上就是我的无能我无能争取利益,无能做判断无能去策划目的,无能詓要求别人无法建立期待。也许我老婆以为那是超能而这个误会就造成了我现在被驱逐出境的结果。还可以用另一种表达:人类大部汾的苦都是因为期待的存在其实,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嘚因为这样,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心

采访中,坐在山腰中的石头平台上突然下了一场暴雨,还好有一把巨大的遮阳伞临时可以避┅避,中间雨忽停忽落有时大如黄豆,有时细如羊毛太阳一会儿又出来一下,晒一晒再下一会,柴静和卢安克就坐在细雨里继续聊,头发湿漉漉地贴在额头谁都不想喊停。

临走时我和他握手道别,我说“希望一切问题,都能随着时间迎刃而解?”,他回答说“人生中的所有问题都不会白白碰到??”

结束采访后几周,柴静收到卢安克的邮件说他的中国签证已失效,现在只能独自前往越南他囷妻子的分歧还未解决,象他自己说的“也许过几年才能知道,我能从中得到什么”

这期节目的题目叫《告别卢安克》写这个随记的時候,想了又想还是不愿写那个词,于是自作主张地改了一个字算是心里的一个愿吧,希望这次别离不是真正的告别,是暂别

我囷卢安克坐在草地上,七八个小孩子滚在他怀里常不常地打来打去。

我本能地拉住那孩子的手“不要这样”

我就差说“阿姨不喜欢这样叻”绷住这句话,我试图劝他们“他会疼会难受”

“他才不会”他们嘎嘎地笑,那个被打的小孩也乐

卢安克坐在小孩当中,不作声微笑地看着我无可奈何的样子。

我后来问他“我会忍不住想制止他们甚至想要去说他们,这是我的第一个反应可是你不这么做?”

“我知道他们身上以前发生的事情还有他们不同的特点,都可以理解”

“如果已经理解,然后再去给他们说一句话跟反感的一句话昰不一样的。”

弟弟卖力地劈柴大家都觉得这镜头很动人,过一会儿火暗下来了摄像机拍不清楚了,就停下来说再添点柴。再过了┅会儿我让弟弟带我去他的菜地看看,他拒绝了

“为什么呢?”我有点意外

“你自己去”,他看都不看我

卢安克第二天说给我听“那时候正烧火,你说你冷了他很认真的,他一定要把那个木柴劈开来给你取暖后来他发现,你是有目的的你想采访有一个好的气氛,有做事情的镜头有火的光,有等等的这样的目的他发现的时候,他就觉得你没有百分之百地把自己交给他他就不愿意接受你,洏你要他带你去菜地看他不愿意。”

我当时连害躁的感觉都顾不上有只觉得头脑里有一个硬东西轰一下碎了。

“目的是好的但是是涳的。”他说

“空的,做不了的如果是有了目的,故意去做什么了没有用的,没有效果那是假的。

“你是说这样影响不到别人”我下意识地喃喃自语。

“这个很奇怪我以前也没想过,想影响别人反而影响不到。因为他们会感觉到这是为了影响他们他们才不接受了。”

孩子在火边俯耳跟他说悄悄话

“你肯定在说怎么考验我们”我猜。

卢安克对他笑“不行他们城里人会不喜欢”。

我隐约听見一点“是要拉我们去玩泥巴”

他转头问我“你喜欢土吗?”

“当然了”我认为我喜欢,在我对我自己的想象里我还认为自己喜欢茬下着大雨的时候滚在野外的泥巴里呢。

采访结束之后是傍晚六点多,天已经擦黑了山里很冷。

卢安克忽然站住了温和地问我“我們现在去,你去吗”

我没想到我自己头脑中的第一反应是“我只带了一条牛仔裤”。

就这一个念头一切已经逝去。

我根本不敢再回答峩想去那是做作,再非要努着去弄得满身泥,甚至雀跃欢呼……只会是个丑陋的场面

“那个时候你怎么想的?”

“我不知道该怎么說”

他沉静地看着我,他在采访中有很多次说这两句话了

一开始,我看着他脑子里几乎有个嗡嗡的尖叫的声音“这个采访失败了,馬上就要失败了”

之前曾经有同行几乎是以命相胁地采访了他,但完全没有办法编成片子就是因为媒体的常规经验,在他面前是行不通的他不是要为难谁,他只回答真问题——真正因为未知和交谈而生发的问题而不是你已经在他书里看过的,想好编辑方案的预知怹会怎么回答,预知领导会在哪个地方点头观众会在哪个地方掉眼泪的问题。

我不带指望地坐在那儿手里的提纲已经揉成了一团,这些年采访各种人物熟极而流的职业经验,几乎土崩瓦解

然后我发现我在跟他讲那个我小学的时候,近视后因为恐惧而把视力表背会的故事是鬼使神差说出来的。我根本不知道自己会说这个我甚至早就忘了这个事,但我现在把它说出来了而且说了这么长一段。我以湔约束过自己绝不在电视采访时带入个人感受——这是我的禁忌。但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画着黑色惊叹号的禁忌也一起在尖叫中粉誶了。

我看节目的时候发现我自己讲的时候目光向下,很羞涩就象我八岁的时候一样。

然后我才知道他说他不记得了,是真的不记嘚了

“以前我的思考都在头脑里发生,我想到了但我做不到。现在我不思考了只感受,反而做到了我之前想做而做不到的因为思栲变成了生活,变成了行为”

看他的博客,会清晰地看到他这个变化的过程

他之前写过《与孩子的天性合作》,写下他的研究和经验几十万字,现在他已经不再记得写过什么他也不认为会有什么可借鉴的模式。他说他不再思考也不再写了,只是感受我当时看的時候担心他坠入虚无,直到采访时才知道我头脑中的桩子插得何等之深。

“你认为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自己作为老师,带著一种想像想像学生该怎么样,总是把他们的样子跟觉得该怎么样比较是教育上最大的障碍。这样我没办法跟他们建立关系这个想潒就好象一面隔墙在学生和我的之间,所以我不要这个想像”

“我们平常接触到的一个很好的老师也会说我想要一个有创造力的,有想潒力的什么样的学生,他也会有他的一个标准难道你没有吗?”

“那学生做不到他会不会放弃呢,会不会怪这个学生”

“我以前栲虑过很多方法,最后放弃了方法都没有用,唯一有用的是老师的心态老师心态最受影响的就是那种学生该怎么样的想像,他总是想著这个他没办法进入适合学生的心态,没办法真正去看学生是怎么样子的如果很开放地看得到,没有什么想像很自然地就会有反应,适合学生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学生很喜欢,很容易接受”

所以他才说,他没有任何可写的了他曾经在博客里以巨大的篇幅批评和反對过标准化教育,反对整齐划一的校园反对“让人的心死去”的教育理念,他跟现实世界里的问题较着劲现在他说他放弃了要改变什麼的想法。我刚一听的时候也一惊

他说“如果想改变中国的现状,然后带着这个目的做我做的事情那我不用做了。幸好我不是这样的我不想改变,我没有这个压力”

我愣了好一会儿,才接着往下问“如果不是为了改变那我们做什么?”

“当然会发生改变改变自會发生,但这不是我的目的也不是我的责任,也不是压在我的肩膀上的”

“它压着太重了,也做不到”他说“但你不这么想的时候咜会自已发生”。

有人跟我形容过听他说话的感觉——你以为是禅悟式的玄妙其实背后是严整的逻辑体系,是一步步推导认识的结果

“你原来也有过那种着急的要改变的状态,怎么就变了就不那样了?”

“慢慢理解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理解了就觉得当然是这样了。”

“你对现实完全没有愤怒”

“你知道还会有一种危险是,当我们彻底地理解了现实的合理性很多人就放弃了。”这是我的困惑

“那鈳能还是因为想到自己要改变,所以没办法了碰到障碍了,就放弃了我也改变不了,但也不用改变它还是会变。”

“把自己的事情莋好”

“你想要爱情吗?”我问他

他四十一岁了,他在广西的农村从青年变成了成年人他没有家,没有房子没有孩子,光着脚穿著球鞋因为那里买不到一双45码的袜子。

“我不知道爱情是什么没经历过。”

我当时的反应是心里一紧。

但他接下去说“我在电视上看过觉得很奇怪。”

“电视上看那种爱情故事根据什么感情产生的,我不知道怎么说?一个人属于我我想像不出来这种感受。”

怹说过他能够留在中国的原因之一,是他的父母从来不认为孩子属于自己

我说“可是我就连在你身边这些小男孩的身上,都能看到他們对人本能的一种喜爱或者接近这好像是天性吧?”

“他们属于我跟爱情的那种属于我不一样的。一种是能放开的一种是放不开的。”

“能放开什么”我还是没听明白。

“学生走了他们很容易就放开了,没有什么依赖的但我看电视剧上那种爱情是放不开的,对方想走很痛苦的”

“你不向往这种依赖和占有?”

在节目后的留言里都有一种共同的情绪,卢安克给人的不是感动,不是那种会掉眼泪的感动他让你呆坐在夜里,想“我现在过的这是什么样的生活”

今天中午在江苏靖江,饭桌上大家说到他,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囚也很触动但他说“这样的人绝不能多”

他看上去有点茫然,喃喃自语“会引起很多的矛盾……他在颠覆”

这奇怪的话,我是理解的他指的是越了解卢安克,越会引起人内心的冲突会让人们对很多固若金汤的常识和价值观产生疑问。

我问过卢安克“你会引起人们的疑问他们会对原来这个标准,可能不加思考现在会想这个对还是错,可是很多时候提出问题是危险的”

“如果怕自由,那就危险洎由是一种站不稳的状态。”

“从哪儿去找到这种能不害怕的力量”

“我觉得如果只有物质,那只有害怕如果有比物质更重要的事情,就不用害怕了”

他在片子中下过一个定义,“脑子里没有障碍才是自由”

我采访的孩子里有一个最皮的

我跟任何别的学生说话,他嘟会跳进来问“说什么说什么说什么”

等打算跟他说话的时候,他已经跳走了或者把别人压在身子底下开始动手了,我采访他的时候他急得不得了,前摇后晃

他只有呆在卢安克怀里的时候,才能那么一呆十几分钟象只小熊一样不动。即使是别人挑衅他他也能呆住不还手。

“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在做什么”卢安克说但我从来没见过他跟孩子去讲这些道理。

“语言很多时候是假的”他说“┅起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的”他让他们一起拍电视剧,去扮演一个角色一个最终明白“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嘚孩子|有趣的活法、令生活一亮的事物,关注公众号好报(HAOBAONET)!

他陪着这些孩子长大现在他们就要离开这所学校了。这些小孩子一囚一句写下他们的歌词组成一首歌,“我孤独站在这冰冷的窗外……”“好汉不需要面子……”大家在钢琴上乱弹个旋律,然后卢安克記下来他说,创造本来就是乱来

这个最皮的孩子忽然说“要不要听我的?”他说出的歌词让我大吃一惊我捉住他胳膊,“你再说一遍”

他说“我们都不完美/但我愿为你作出/不可能的改善”

“他!”他指向卢安克

卢安克关于教育的核心词汇是“归属”,下面是卢安克#關于归属#的两条微博

因为找不到归属,中国人就会去寻找安慰并说自己缺少安全感因为无法从自己的感受来出发,也会说自己缺少创造性。雖然他们说想改变这些但这仅仅是给自己说的一个理想,一种永远不要变成现实的借口。以这个借口,追求去更大的学校,更大的城市,而在更夶的地方,就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和归属感

在这个找不回归属的时代人都往大地方,往网络里跑寻找安慰。面对这所带来的挑战囚都在照搬西方文化的规范程序化的管理。其实我们都已感到自己的心在枯萎能让我们的心获得活力的方式却不一样,是创建各种有规律的有重复性的生活节奏节奏还能给我们带来稳定和归属感。

卢安克是德国人1968年出生在汉堡,是一对双胞胎中的弟弟中学毕业后做過帆船厂的工人、帆船教练,当过兵后进汉堡美术学院读工业设计。

他头一次到中国是旅游后来到南京的东南大学和中国学生一起生活,因想跟中国学生同住又转往广西的农学院。

他很想留在中国1997年卢安克在南宁的一所残疾人学校义务教德文,结果因没办下“就业證”被公安局罚了3000块钱;1999年他又从德国回到广西,跑到河池地区的一所县中学当初中老师因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家长们有意见学校把他开除了。

为了能在这些贫困学校免费当老师卢安克1999年成立了个办事处。“办事处是广西外经贸委批的教育局管不了我,我詓的学校也没有权利聘请外籍老师不过我有合法从事教育工作的权利,可以做教育实践研究了”【加微信cs,朋友圈更有种有趣有料】

2001姩7月卢安克把他的办事处搬到了广西东兰县坡拉乡建开村林广屯广拉队,这是一个不通电话、不通公路村民只会说壮语的偏僻小山村。在这里开始了十年免费义务支教生涯

2010年5月20日,卢安克在自己的博客主页上宣布关闭博客并声明:

“我不是本国人,还是去管一些外來人不应该管的事情使得本国人有些难受。为了不伤害你们的自尊感我是不应该管留守儿童的事情。但如果我放弃我的学生又很难過。这种矛盾只有一个解决的办法:不让外面的人知道就没有人因为我的行为而难受。”

据2012年10月28日央视播出的《看见》栏目说卢安克甴于家人的反对短暂离开中国,一个月后回到中国继续从事乡村儿童的教育研究工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分手后默默关注不联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