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1930s”应该翻译为20世纪s70w无人机怎么样30年代还是20年代?

当前位置: >>
20世纪30年代苏联对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的政策研究
密级―― 编号――零文学位申请人姓名:程继光申请学位学生类别: 申请学位学科专业:指导教师姓名:全日刿硕士国际关系史 黄正柏教授 ⑨硕士学位论文20世纪30年代苏联对西班牙 第二共和国的政策研究论文作者:程继光 指导教师:黄正柏教授 学科专业:国际关系史 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史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12年5月 SBy Cheng Jiguang Postgraduate Progra m School of History&Culture Hua Zhong Normal UniversitySupervisor:Huang Zhengbai Academic Title:Professor Signature: Approved April,2012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嘉蚕继施日期:加,游厂月加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华中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 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作者签名:碰继无日期:力7纱年厂月乃,日导师签名:∥勿匹∥u 导师签名:荔七艏日期:缈年厂月厢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ALL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ALL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圃意诠塞握交后溢厦;旦坐生;旦=玺;旦三生筮查:作者签名:舡继九日期:乃,防r月加导师签名:多鑫砖舶 日期:∥≯年厂月加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摘要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分析,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主要外交目标是为解决 其安全困境,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而进行均势外交,以应对不断增长的法西斯威 胁。而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的成立,则为苏联实现该目标提供了一种途径。西班牙内 战爆发后,面对英法的不干涉态度和德意的强势介入,为获取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 利益,苏联决定援助第二共和国。然而,苏联介入西班牙内战,一定程度上与构建 集体安全产生矛盾,为平衡这种矛盾所做的努力,不可避免的体现在其对共和国的 具体政策中。 苏联对第二共和国的政策一直保持谨慎、适度和务实的姿态。外交政策始终随 着时局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的执行也由苏联和共产国际共同完成。苏联的援助确 实对维系共和国的存在产生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法西斯势力的进一步扩张和自 身安全形势的日益恶化,苏联为规避更多的风险,不愿意继续对共和国进行政治投 资,对共和国的援助力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少。英法的绥靖行为和祸水东引的 企图最终使苏联逐步放弃追求集体安全的构想,转而与德国接触以获得安全保障。 从本质上看,苏联的介入行为可理解为一场政治博弈,但结果与预期有一定的差距。 苏联有限的实力与较高的政治规划间的矛盾,是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本文正文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内战前苏联对西班牙第二共和 国的外交政策。重点回顾苏联前期的外交特点,以及苏联和共产国际针对共和国的 外交努力;第二部分侧重分析内战前后苏联的反应与参战动机,共和国的外交选择, 综合多种因素阐明苏联干涉的原因:第三部分着重介绍苏联援助的内容和影响;第 四部分主要阐明苏联对内战期间两届共和国政府的态度,分析苏联对其政策的发展 脉络,解释政策转变的原因。结语部分总结苏联对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实 质与斯大林的外交性格。关键词:苏联;共产国际;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外交政策 AbstractFrom the view of theodes of intcmational relations,the principal Soviet diplomatic goal derived from the balance of power ideology which aiming to resolving security dilemma WaS building the European collective security system for the sake of dealingwith the threat of the growing fascism threat during 1 930s.For whom,establishment ofthe second Spanish republic providedacertain approach to implement.Confroming theattitude of noninterference from Anglo―French嬲well嬲”muscular interventionism” involved byGermanyand Italy.the Soviet Union decided to aSsist the republictoobtaineconomic benefit and geopolitical interest.However,the Soviet’intervention in SpainWaS not compatible with the collectivesecurity to some extent.Endeavors tobalancethatconflict embodied in the details of policies towards the republic. Policies towards the republic a/waysmaintainedcautious,moderateandpragmaticgesture,along诵t11 adjustment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were implemented by USSR and Comintem mutually.Assistance form Soviet Unionindeed playedallimportant role of sustaining therepublic.Nevertheless,withthe furtherexpansion of fascist forcestogether谢tlldeterioration of self-security situation,theUSSR Was reluctant to expand the politicalinvestmentin Spain any longer in ordertoavoid more risks.Therefore,aid given by the Soviet Union Was increasingly shrinkingovertime.Appeasement Policy of Anglo-French and their attempt toand Germany ultimately compelledchannel the conflictbetween RussiaUSSR to give up pursuing of tocollective security conceptiongrad试ly,optinginsteadengage谢thGermanyforsecurity guarantees.Essentially,the Soviet intervention could be considered嬲onepolitical game,the unsatisfactory result of expectation was mainly due to contradictionsbetween its limited s仃ength and relative advanced politicalThis dissertation isplanning.oncomposedof fourmajorparts.111e first part basically focusesforeign policies of USSR and Comintern toward the second republic before Spain civil War,especiallyonreviewing the Soviet Union diplomatic characteristics嬲wellonasdiplomatic efforts for republic in early stage.The second part centersanalyzing thereaction,motivation of interference of USSR besides republic’S diplomatic choice and after the civil War,aiming to clarify theessencebeforeonof Soviet decision dependedamultipliedsoviet aidreference.111e third part putsallemphasis upononintroduction of content ofonand effection.Theforth part mainly expoundspoliciesthetwo MadridⅡ governments,meanwhile illustrating the policy track,explaining the shift.At last,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diplomatic feature.essencereasonsfor policyof Soviet policies with Stalin'sKey PolicyWords:Soviet Union;Comintern;theSecond Spanish Republic;ForeignIlI ……H .......1一、论文选题动机和意义……………………………………………………………。1 二、学术史综述……………………………………………………………………….1 三、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4 第一章西班牙内战前苏联对第二共和国的政策…………………………………………….6 第一节苏联早期外交理念和特点……………………………………………………6 一、外交层次上的苏联与共产国际…………………………………………………6 二、列宁时代外交政策及其务实调整…………………………………………….7 三、斯大林的现实主义外交理念……………………………………………………8 第二节苏联争取与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努力……………………….9 第三节共产国际与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的成立……………………………………11 第二章苏联对西班牙的军事干预(1936年7月至10月)…………………………….13 第一节苏联对内战爆发的最初态度………………………………………………。13 第二节共和国政府的困境与选择…………………………………………………。15 一、英法与不干涉委员会………………………………………………………….15 二、共和国转向苏联寻求武器采购………………………………………………1 6 第三节苏联介入西班牙内战的动机………………………………………………。17 第四节‘‘X计划”………………………………………………………………………19 第五节“莫斯科黄金”…………………………………………………………………21 第三章苏联的军事援助(1936年.1939年)……………………………………………….22 第一节苏联武器输出的数量和质量…………………………………………………22 第二节军援的费用问题……………………………………………………………….24 第三节苏联派遣的军事人员及作用………………………………………………….25 第四章苏联对拉尔戈?卡瓦列罗政府的政策…………………………………………………。29 第一节斯大林写给卡瓦列罗的信件………………………………………………….29 第二节苏联内务部在共和国的活动…………………………………………………3l 第五章苏联对奈格林政府的政策………………………………………………………………….33 第一节苏联对奈格林政府的政治干预……………………………………………….33 ⑨…MASTER…'STHE潞第二节军事形势的恶化与苏联政策的调整……………………………………….34 第三节苏联与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的商业、文化和财政联系…………………….36 第四节苏联“脱身意图”的浮现………………………………………………………37 结语………….….......…........……………….……....….......….........…....……............................40 参考文献…...…………………………………………………。……………………………………….42 致谢....……...…..............…....…………….……...….....................…………….....……........……45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绪论一、论文选题动机和意义二战前夕,欧洲复杂诡谲的国际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在谋求集体安 全和法西斯势力崛起的大背景下,苏联的外交显得更具特点。苏联外交理念的特殊 性决定了其国家行为的特殊性。苏联国家外交和党际外交的双重性,斯大林外交理 念的现实性和灵活性,都在20世纪30年代对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的政策中得以体现。 当时的西班牙曾经是大国外交关注的焦点。西班牙内战的爆发赋予了欧洲大国一个 博弈的平台,各国外交理念和实力的碰撞,左右着欧洲局势的发展。笔者希望借此 个案,结合苏联对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的政策研究,探讨该时期苏联外交的特点。 文章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一,回顾30年代苏联外交的阶段性,特点和指导 思想。西班牙内战前,苏联与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的关系。二,内战爆发后,苏联对 西班牙局势的反应及干预,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三,苏联政策的动 机分析。 首先,20世纪30年代,苏联对国际政治环境的理解和外交特点,是国际政治 和外交关系研究的重点之一。研究其对西班牙事务的关注,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当 时苏联的外交理念。 其次,西班牙内战印有深刻的大国博弈烙印。对其探究,有利于深入理解当时 国际关系的整体态势,了解西班牙国内事务的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反作用,所谓“管 中窥豹,可见一斑"。 再次,20世纪30年代,苏联外部形势的变化对苏联外交产生的影响。探讨苏 联外交决策的过程,争取深入理解其外交理念和其国家利益的关注点。 总而言之,苏联对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政策的内容宽泛,值得探讨。二、学术史综述(一)、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关于苏联与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的关系研究,散见于相关专著或教材之中。 王绳祖主编的《国际关系史》第五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刘德斌主编的 《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唐贤兴主编的《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以及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高等教育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出版社,2001年)等著作,简要介绍了西班牙内战前后的国际关系和西班牙的国内 形势。重点讲述了德意法西斯的干涉行为,英法的不干涉举动和国际纵队。 论文方面,季慧所著的《简论苏联对西班牙内战政策的转变》(《西伯利亚研 究》,2007年第4期),简要探讨了西班牙内战前后,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其原 因,并综合国际背景分析了苏联集体安全政策的演变过程和影响。袁灿兴所著《试 论1938年苏联撤除对西班牙援助的原因及影响》(《西伯利亚研究》,2006年第6 期),表述了以下观点:苏联鉴于安全形势的恶化,为打消英法对苏联输出革命的 顾虑,争取与英法的合作,撤除了对西班牙共和国的支持。 (--)、国外研究状况 外国学者对苏联与西班牙关系的研究成果较多。鉴于笔者能力有限,仅能重点 介绍现阶段所阅读的著作。 1980年之前,国外学术界对苏联和西班牙共和国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两个方 面。其一是苏联学者的成果,即肯定苏联对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的支持和援助,称赞 国际纵队的反法西斯作用。其二,以伯内特(Bolloten Burnett)和派恩(StanleyGPayne)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苏联对西班牙事务的介 入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并非仅仅出于反法西斯的需要。苏联在执行对外政策的同 时,追求现实的国家利益。他们认为苏联的动机在于,通过对西班牙内战进行干涉, 达到多层次的利益目标。其研究成果侧重说明,苏联如何长期地对西班牙第二共和 国施加影响。该时期的主要成果有: ①托马斯?修:《西班牙内战》(ThomasLibrary,New York,200 1)。 Hugh,The Spanish Civil War,Modem②杰克逊?加布力尔:《西班牙共和国与西班牙内战》(Jackson1965)。Gabriel,theSpanish Republic and the Civil War,1931-1939,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③斯坦利Q派恩:《西班牙革命》(StanleyLondon:Weidenfeld&Nicolson,1 970)。Q Payne,the Spanish Revolution,(二)1980年之后,随着新一批历史学者的加入和相关历史文档的解密,该问 题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得到拓展。在国际纵队研究,西班牙第二共和国与苏联关系等 问题上成果丰富。然而由于学者们的立场和研究资料的来源不同,分歧依然比较明 显。大体上也可以分为两类: 其一是以英国学者保罗?普勒斯顿(Paul Preston)为代表,其研究成果侧重阐 述在共和国发展和失败过程中苏联所起的作用。表明了如下观点:西班牙问题的最2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终目标存在着两个选择:反法西斯战争和社会改革谁更重要的问题。在西班牙第二 共和国国内,共产党、社会党右派和中产阶级民主派坚持认为,战胜保守势力的叛 乱是进行社会改革的前提。对无政府主义工团组织和托洛斯基派而言,进行社会改 革才是打败法西斯的关键。1938年以后,国内形势的恶化迫使共和国放弃了较为温 和的社会改革,转而进行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共和国唯一的 选择。其中,苏联和共产国际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其二,以罗伯特亚呖山大(RobertAlexander)和罗纳多啦多什(RonaldRadosh)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苏联试图在西班牙建立一个苏联式的政权,此举对共和国的发 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苏联的外交目的在于控制共和国,并使其成为一个战略伙伴, 苏联的过度干涉是共和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他们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冷战结束后,苏 联解密的外交和军事方面的材料,观点新颖,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上述两种 观点都涉及到了苏联在西班牙事务中的广泛作用和影响,但分歧在于对苏联的动机 和作用评价不同。①保罗嘈勒斯顿:《西班牙内战:反应,革命和复仇))(Paul Preston,The SpanishCivil War:reaction,revolution and revenge,HarperPerennial,2006)。作者的主要观点是,西班牙内战实质上可归纳为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一种是主张改革的西班牙共 和国派,另一种是以佛朗哥为代表的保守势力。但现实的困难使得共和派在内战期 间的对内对外政策发生转变。苏联对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不过 西班牙共和国内部复杂的政治环境制约了苏联援助的效果。 ②胡安?卡萨诺(保罗?普雷斯顿等翻译校订):《西班牙的革命与战争1931-1939)(Julidn Casanova,Revolution andwar in Spain,1931―1939,published byRoutledge,2004),著作可归纳为通史类著作,涵盖了西班牙共和国时期主要的研究 点,包括西班牙形势的潜在影响,佛朗哥独裁政治的确立,苏联与西班牙内战,西 班牙内战与二战的联系。 ③塞巴斯蒂安?巴尔福,保罗?普雷斯顿:《20世纪的西班牙与列强》(SebastianBalfour and Paul Preston,Spain and the Great Power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ublished byRoutledge,1999)。该书的涵盖范围包括整个20世纪西班牙与大国政治的密切联系,重新审视了1898至今西班牙的历史、政治及外交。该书的主要内容 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西班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中立对国际局势的影响。其二 是西班牙内战与国际时局,涉及了内战期间苏联与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的外交联系。 其三是西班牙与冷战的关系。文章结构清晰地反映了20世纪西班牙外交的主线。① ④耶鲁大学出版的两本著作:。Sebastian Balfour and Paul Preston,Spain and the Great Power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published by Roufledge, 1999,PP.1-12. 3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罗纳多?拉多什等合著:《西班牙的背叛:苏联与西班牙内战》(Ronald Radosh,Mm'y R Habeek,and Grigory Sevostianov,Spain Betrayed:TheSoviet Union加theSpanish Civil War.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1)。该书通过对冷战后苏联档案的研究,为读者理解苏联在西班牙共和国事务上所起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且提供 了部分苏联外交文档,表明了苏联国家行为的实质。本书在苏联与共和国军火贸易, 两国政府间合作,共产国际在西班牙共和国内的活动,国际纵队的兴起和衰落等方 面进行了探讨。回 斯坦利G佩恩:《西班牙内战,苏联和共产主义》(Stanley GCivil War,the Sovief Union,and communism,Yale university Payne,The Spanishpress,2004)。该书从苏联的视角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以及苏联与西班牙共和国关系。作 者重新整合了近期的研究资料,扩展了苏联与西班牙关系的研究视野。作者认为苏 联对西班牙事务的介入是富有成效的,并附带了经济目的。一定程度上讲可以认为 是一种扩张的尝试。鉴于国际环境的改变,斯大林拒绝进一步加强援助是导致共和 国失败的主要原因。圆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国内学者在苏联对西班牙共和国政策研究方面关注较 少。鉴于国外学者研究材料来源不同和立场不一,对于苏联介入西班牙内战的动机 分析,多少有些不够全面。此外,对于西班牙内战期间,第二共和国与苏联间的费 用结算问题,由于统计方式和资料来源的不同,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三、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1.研究重点: 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与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的外交联系, 侧重于苏联对第二共和国的政策,及其成因、演变和影响。探究苏联政策的发展脉 络,理解30年代苏联外交政策的特点。在理清事件联系的同时着重探求国家行为 的背后动机和原因。力图将本文的议题置于当时的国际背景之下,综合考量苏联政 策对西班牙事务的影响,力争再现当时历史条件下苏联外交的实质和作用。 2.研究的难点: 苏联对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的政策成因及演变,苏联的政策对西班牙事务的影 响,苏联政府与共产国际的关系。 3.论文特色和创新之处: 国内学者对本文议题的关注较少,研究成果并不太多。本文希望能较为全面地。Ronald Radosh,Mary&Habeck,and Grigory Sevostiaaov,Spain Betrayed:The Soviet Union War,Yale University Press,2001,XV. 。Stanley G Payne,the Spanishin加Spanish CivilCivil脓Ethe Soviet Union,andcommunism。Ymc university press,2004,P.317.4 为对西班牙事务的影响。 成果,力求使本文在论述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第一章西班牙内战前苏联对第二共和国的政策苏联作为20世纪新兴的大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20世纪30年代,苏联 面临着严峻的安全形势,法西斯势力的威胁和西方主要国家的不信任使苏联必须做 出谨慎而又务实的外交选择。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外交较为重视对外输出革命,苏联 成立后,经过列宁和斯大林的不断调整,现实主义的外交特点逐渐凸显。外交基调 也随着国家核心利益的调整而改变。此时,西班牙内战的爆发则为理解苏联当时的 外交动机和实质提供了一个窗口。第一节苏联早期外交理念和特点在探讨3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之前,有必要回顾苏联建国初期,其外交理念和 外交特点的发展历程,以及苏联与共产国际间的关系。 一、外交层次上的苏联与共产国际 苏联的夕卜交由国家外交和党际外交两个层面组成。国家外交处于主体与核心的 地位,党际外交配合国家外交的整体战略和需求。①苏联政府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 形势和目标不断调整使用共产国际的方式。借助共产国际的名义实施对外政策,可 以避免很多的政治风险,尤其是针对那些未建立外交关系、对地区政局有影响的敏 感地区或国家。共产国际与苏联政府在对外政策上相辅相成,但共产国际主要负责 共产党组织的运作,对外作用是相对次要的。 共产国际对外部环境的判断与苏联政府尽管多数相符,但也并非总是完全一 致。原因在于,作为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共产国际的对外方针往往出于 意识形态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考虑,对国家利益的考虑有时会趋于次要地位。因 此,多数情况下,苏联政府和共产国际的领导人需要协商,共产国际也必然会服从 苏联政府的安排,配合苏联对外政策的实施。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事实上的共 产国际领导者,尽管其不担任共产国际的职务,但他实际上控制了共产国际的运转。 共产国际从建立伊始便失去思想上和政治上的独立性,成为苏联对外政策实施的一 个重要工具,共产国际的重大议程都需要请示苏联高层领导人。国事实证明,在外 交层面,苏联政府的行为是一条明显的主线,共产国际的行为是一条辅助线。 十月革命后,苏俄致力于国内革命战争以保卫政权。列宁在1920年提出“和。赵绪生:‘斯大林国际政治理论与外交战略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第223页。o沈志华主编s‘苏联历史档案选编15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7页。6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平共处”的外交思想,意在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拓展苏联的国际生存空间,保 障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革命外交”与维护国家利益的现实外交并行。斯大林主导 外交事务后,重视务实外交,但未放弃对外支持共产主义运动。1935年以后,出于 自身安全的考虑,苏联开始寻求反法西斯盟友,积极加入国联,力图构建集体安全。 与此同时,共产国际主张联合他国工人政党和资产阶级民主党派共同组建“人民 阵线",以利于苏联外交目标的达成和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然而,随着1939 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联反法西斯的目标和联合各阶级组建“人民阵 线’’的外交策略也宣告终结。 就外交理念而言,苏联对外交的理解十分独特,这源于苏联社会主义的性质。 列宁认为,新生的苏联将难以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下持久,除非其他国家也相继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俄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他希望将革命输出的理念和苏 联的大国抱负相结合,努力实现建立世界共产主义的目标。在建国初期,面对一战 造成的欧洲国家混乱的政局,苏俄判断这是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十分有利的契机。但 鉴于有限的实力,苏俄主要通过共产国际与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的联系,支持各国的 共产主义运动。譬如,1918年苏俄红军建立之初,官方给红军的定义为:“我们红 军必须成为世界无产阶级军队的核心"。1918年10月3日,列宁在写给布尔什维克 中央委员会的信中,曾呼吁建立一支“三百万的红军"来支持国际工人阶级革命。 1919年4月“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在慕尼黑宣告成立,列宁也声明称:“我们 已经拿到了国际上的一个胜利”。由此可见,苏俄领导人的设想在于,资本主义的 终结需要各国革命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未来可能出现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战 争中,各国的工人武装将会在瓦解资本主义帝国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1919年4月,共产国际第一次会议在莫斯科召开。共产国际确立了“世界革命" 的具体目标,提出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杠杆作用理论,突出共产党对共产主义运动的 领导作用。这意味着苏俄对外输出革命方式的演变。。从宽泛的支持世界工人运动, 到明确地依靠他国共产党来完成国外的社会主义革命。 二、列宁时代外交政策及其务实调整 列宁时代的外交是革命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重奏,一方面他承认改善苏联 外交环境对苏联生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承认世界革命高潮退去的事实,但也保持 着实现世界革命的理想。列宁在鼓动世界革命的问题上始终持务实谨慎的态度,这 缘于国家实力的不足和军事支持所带来的巨大政治风险。。Stanley Q Payne,the SpanishCivil呦the Soviet Unimt and communism,Yale university press,2004,p.4.7 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20年7月19日至8月7日召开。苏俄领导层开 始加强对共产国际中他国分支成员的约束和影响。大会中列宁起草并完善了共产国 际的纲领:《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即“二十一个条件”。①苏俄认为,共产国际通 过的“二十一个条件”是正确和必要的,是清除机会主义者和资产阶级的有力保障。 o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实际上也强化了对他国共产党在组织构建及活动方式上的 控制和约束,更有利于使各国共产党能按照苏俄的经验行事。 随后的欧洲革命局势出现反复:首先,苏联对波兰的武装干预出现挫折。其次, 1919年夏贝拉?库恩领导的匈牙利社会主义运动也迅速被瓦解。紧接着,1921年 德国共产党发动的革命运动“三月行动"也宣告失败。针对上述一系列不利因素, 列宁开始考虑如何优先解决苏联自身发展的问题。之后,列宁对外提出“和平共处" 原则,保障和平的外部环境;对内施行“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恢复,治疗战争 创伤,并力争促成《英苏贸易协定》,打开外部经济枷锁。 共产国际面对变化的外部环境,开始酝酿新的国际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12 月,共产国际开始实施名为“联合下层”的共运政策,内容主要涉及直接领导他国 工会下层的工人阶级,以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度。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提出,进 一步加强莫斯科的领导地位,坚持他国共产党实现“布尔什维克"化,坚决反对他 国党组织对既定的共产主义理论进行修正。从苏俄的角度看,他国共产党革命理论 及组织章程的“苏俄化”是实现“世界苏维埃联邦"构想的重要一环固。 三、斯大林的现实主义外交理念 斯大林执政后,开始调整对内对外政策。外交指导思想也完成由“革命外交" 向“传统外交"转型。斯大林在继承“世界革命论"的同时,引入“一国社会主 义”理论,强调苏联应当坚持不渝地进行国内建设和发展,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总路线,并指出“只要资本主义包围还存在,这条路线就是必须的”。回同时,他还 认为“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完全胜利,联合他国工人阶级的努力也是必要的”。囝此时, 苏联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国家安全,其次才是对外促进革命。在处理与他国共产党的 关系方面,共产国际在同年调整了国际共运政策,由原先的“联合下层”转变为“联 合上层",开始恢复与他国社会党等左翼组织的合作。1925年,斯大林在分析当时 国际形势时曾指出:“目前是一个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的、暂时的稳定期”。o王斯德s‘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19页.o杨章明。‘重评加入共产国际的“二十一条勺,探索与争鸣,1987年第1期.雪StanleyG Payne.the Spanish Civil War,the Soviet Union,and communism,Yale university press,2004,P.5.Lenin to面‘斯大林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46-247页. @Kevin Mc Dcrmott and Jcrcmy Agnew,the Comintern."彳History ofInternational Communismfrom St.Martin’S Press,New Y.ork 1997,P.51.8Stalin,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与之相应的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在同年3-4月分的会议上也阐明“此时是一个 处于前一个革命时期结束,下一个革命时期到来前的转变期”。因此,基于苏联国 内经济建设的需求,在此阶段保持“和平共处”的对外姿态是十分恰当的。这也有 利于消除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敌意和猜忌。 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西斯势力开始崛起,墨索里尼集权下的意大利已渐成 气候。因此,反法西斯成为苏联和共产国际对外政策的重要议程。苏联开始改变过 去谴责国联的姿态,主动加入并支持国联,将其视为维护国际安全的重要途径。苏 联还努力与法国、捷克等国缔结安全互助条约,构建区域安全体系。此外,外部共 产主义运动的环境也开始恶化。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等地的共产党组织相继受到 了当局的严厉打压,国际共运形势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愈发受到资本主义国家保 守势力和法西斯势力的压制。 针对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和战争危险的加剧,斯大林断言道:“在下一次帝国主 义列强间的战争中,苏联将会难以独善其身,但是苏联应当最后参战,我们必然会 向战争的天平中加入决定性的分量”。由此可见,苏联集体安全的思想可以视为对 “传统均势外交”的继承,旨在联合西方阵营中的英法,限制法西斯德国、意大利 和日本,力图避免战争,保障自身安全和和平,同时做好反击侵略的准备。第二节苏联争取与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努力为打破外交孤立,苏联建国后一直寻求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从20世纪 20年代开始,为摆脱国际上的孤立,苏联开始试图改善外部环境,执行和平共处的 外交政策。 苏联领导人意识到,获得外交承认并同其他国家开展经贸往来,对苏联外部的 生存环境和国内经济建设意义重大。因此,尽管西班牙并非重要国家,但苏联一直 未放弃与其建交。苏联和西班牙沟通的主要障碍在于意识形态上的差异。社会主义 政权难以获得西班牙的认可,苏联也面临着西班牙右派保守势力的不信任。1931年 以前,西班牙是一个较为落后的半封建君主制国家,其社会基础为大庄园制和天主 教会。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促成了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的诞生。①193 1年4月14日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建立。④在对外政策上,建立伊始的西班牙政府有一个共识,两个核心。该共识为:外交应展示民主国家姿态,显示和平,剔除。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33页. 雪1931年6月28日,西班牙进行议会立宪选举,共和党和社会党联合阵线获胜,建立了以右翼共和党人卡拉?萨莫拉为首的临时政府。12月9日通过共和国宪法,规定实行普选制,建立一院制议会,政府对议会负责。总统由选举院选举,任期6年.9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对领土和殖民地的野心;争取西班牙应有的国际地位,改变过去专制政体的负面形 象。外交应表现为一种“中立态度",即与欧洲大国开展等距外交,不与大国缔结 义务,外交和防务独立。两个核心为:第一,重视国际联盟,依托其体现国家地位, 双边关系上重视与英国、法国的联系。第二,发展与多数国家,尤其是民主国家的 外交关系,重点考虑葡萄牙和拉美地区共和国。① 早在1918年2月,人民委员会外交部委员采林曾向西班牙政府提议建立外交 联系。1924年,苏联驻德国大使和西班牙同行重提旧事,对方仍然以苏联具有“布 尔什维克”的色彩为由拒绝接触。圆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的建立让苏联看到了机会, 西班牙共和国宪法显示出“工人阶级共和国"的性质,而“十月革命"的胜利同 样鼓舞着西班牙左翼政党。 1931年,苏联外交代表李维诺夫与西班牙共和国外交部长勒鲁斯(Lerroux) 在瑞士举行会谈,商讨建交事宜。双方的姿态都十分积极,勒鲁斯还表示在建立外 交关系后希望进一步促进双边贸易,西班牙共和国的商业兴趣在于用农产品去交换 苏联的石油。会议结束后,勒鲁斯表示同意先派遣一个非正式的外交团队常驻莫斯 科以方便建交的后续事宜。然而,事与愿违,由于共和国议会内部右翼势力的激烈 反对,加上左派正忙于推行社会改革和与右派的政治斗争,无瑕顾及此事。1931.1933 年苏联的努力始终没有得到共和国方面的有效回应。 1933年夏,共和国方面重新出现了与苏联建交的可能。具体表现为:首先,共 产国际的一个分支机构“苏联之友协会”在西班牙发展迅速,并进行宣传工作,向 政府和民众说明苏联在政治和文化上的优越性。其次,苏联驻马德里的商务代表奥 斯特洛夫斯基(Ostrovski)进行了游说。再次,共和国外交部长里奥斯(Rios)本 人对苏联怀有好感。最后,共和国总理普列托(Prieto)的积极推动此事。上述有利 因素的存在,使谈判工作进展迅速。为避免政治非难,里奥斯要求双方同时通电照 会对方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体现双方的平等地位。 1933年7月27日,双方相互承认政权的合法性并准备互派大使。但是,1933 年共和国右翼共和派重新夺取政权,开始取消前左派的改革,先前拟定好的大使也 辞职。李维诺夫与西班牙驻国联代表沟通后的结果是,共和国右派政府要求苏联在 做出不干涉其内政的前提下方可互派大使。1934年西班牙城市阿斯图里亚斯发生了 左派政党叛乱,右派当局始终怀疑共产国际参与其中,西班牙共和国与苏联的政治。Sebastian Balfour and Paul Preston,Spain and the Great Power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published by Routledge, 1999,pp.73?76. ∞Daniel Kowalsky.Stalin and the Spanish Civil War,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2004。P.26. 10 来往因此基本断绝,互派大使的计划被无限期搁置了。①1933.1936年,由于共和国 政府内部右派势力的干预和阻挠,双边关系没有实质性进展,双方仅在石油贸易方 面有所收获。1936年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成立后,苏联才与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 系,双方于1936年9月21日签订互派大使协议。第三节共产国际与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的成立国家外交进行的同时,共产国际也对西班牙共和国保持着政治影响力。共产国 际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并支持西班牙共产党的发展,扩大其政治影响力;借机 改善西班牙共产主义运动的环境,并谋求西班牙社会主义革命的实现。共产国际在 西班牙的活动比较活跃,配合着苏联外交政策的推行。事实上,共产国际的活动与 后来西班牙人民阵线的成立关系密切②。 共产国际成立之初,西班牙在其规划的章程中并不占据显著的位置。尽管如此, 1919年末,共产国际仍然派出专员在马德里建立了一个共产党小组。次年,西班牙 共产党成立。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的建立又引起了共产国际的兴趣,共产国际认为西 班牙具备了一定的革命条件。然而,对共产国际而言,西班牙的情况显得尤为复杂。 文化上,西班牙是西欧文化范畴中的欠发达地区;经济方面,西班牙是以农业为主 要经济模式,较为落后的南欧的一部分,1930年代的经济萧条激化了社会阶层间的 矛盾;@政治方面,尽管议会政治和宪政理念早在1812年即采用,但自由民主的政 治发展却屡受打击,天主教,贵族等保守力量依然十分强大。④最后,在社会主义 思想方面,西班牙的社会主义运动及工会运动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问题 是规模不大,屡次失败,社会主义组织和工会势力薄弱,革命者多为无政府工团主 义者,无政府工团主义者的行动纲领十分激进,难以驾驭。⑤保守势力和革命势力 的斗争十分激烈,社会党人的派系斗争时有发生。@共产国际在前期也试图与西班 牙社会党人合作,但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共产国际工作的开展需要依托西班牙共 产党。 西班牙共产党在第二共和国建立后发展迅速,从193 1年的不足千人发展到1933 年的万余人,并且创办了几份报纸。但对比其他政治力量,其实力还十分弱小。按o雪RonaldHu曲G Thom私,the Span括h a讲War,Simon柏d Schuster,New York,1986,P.392. Rado啦Mary l乙Habeck锄d Grigo叮S“osti越oⅥSpainWar,ⅧeBelraye&the跏御Union跏the Span西h D川Universit),P他ss,2001,PP.15-16.9卡洛?M?奇波拉著,方廷玉,徐修译:<欧洲经济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91-102页.o(西)雷蒙德?卡尔著,潘诚译,‘西班牙史),上海: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205?245页。簟郑宪:‘无政府工团主义与内战前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o Hel∞Graham,&,c缸,£册and w口一The Span括h soc妇f纽p口r钞mpower and cr缸妇,Cambridge Umversity Prcss,1991,pp.34?38.11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照列宁的革命理论,一国首先应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再进行由工人阶级领导的 社会主义革命。共产国际认为此时共和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因此指 示西班牙共产党引导工人阶级进行斗争,争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拒绝与无政府主 义团体、社会党和其他左派政党进行合作。 1935年后,鉴于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和战争危险的加剧,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 逐渐出笼。1933年12月,联共中央通过了建立有效的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维护和 平防止侵略的决议。主要内容包括:“苏联同意加入国联;苏联不反对在国际联盟 的范围内签署区域性的安全互助协定;苏联同意与法国、波兰等国签署上述协 定……”①苏联还试图联合美国与中国,建立远东地区的集体安全体系。 在此背景下,1934年后,共产国际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为配合苏联安全政策 的需求,共产国际转变了对其他左派政治势力的态度。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召开, 标志着共产国际政策的重大转变。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决 议》。季米特洛夫强调:“应当将社会民主党派与法西斯区别开,摒弃对世界革命的 盲目乐观,各国一直行动制止法西斯发动战争。同时要求各国共产党同社会民主党 采取联合行动,建立工人阶级的统一战线和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西共接受了七大 的方针,提出人民阵线的口号"。@ 在共产国际代表杜克洛的协调下,西班牙共产党、社会党、共和党左翼和共和 同盟联合参加议会选举,并以微弱优势胜出。西共也在议会中获得16个席位,开 始参与政权建设。对于西班牙革命性质的问题,1936年5月季米特洛夫指出,西共 目前的主要政治路线是将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共产国际彻底改变了之前与资产 阶级共和派和社会党人不合作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共产国际是苏联对外政策 执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起到的作用往往能够补足外交机制的缺陷,共产国际的 政策调整也与苏联核心利益的需求遥相呼应。o(苏)安?葛罗米柯、鲍?尼?波诺马廖夫t苏联对外政策史,上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52.353页。 o杨彦君s‘共产国际与西班牙战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7年第l期。12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第二章苏联对西班牙的军事干预(1936年7月至10月)1936年7月17日,西班牙内战爆发。大国纷纷做出反应,从而使这场内战的 意义超出一国的范畴,对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德意出于多方面的 考虑,于1936年7月下旬迅速做出援助叛军的举动。如何对待德意法西斯的干涉 行为,成为摆在苏联和英法面前的难题。第一节苏联对内战爆发的最初态度苏联在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并未做出明显的反应,这也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西 班牙始终未在德国和意大利的规划中处于重要的地位,1935.1936年间两国对西班 牙保守势力的援助多为文化宣传和辅助性的支持。①相对而言,共产国际在西班牙 则保持了长期的影响力,苏联较为欣赏由左翼政党主导的西班牙共和国。内战爆发 后,苏联的态度呈现出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反映出一种谨慎和观望的态度,既没有 公开表态,也没秘密支持共和国。苏联需要权衡干涉西班牙内战的利弊。 总体而言,在局势不明朗的条件下,贸然介入西班牙内战对苏联的欧洲集体安 全政策是不利的。苏联为应对法西斯的威胁,希望能与英法联手解决安全困境,争 取和平。但成功的关键在于获取英法的信任和支持。此时的苏联已经开始着手构建 与法国,捷克斯洛伐克或者其他潜在国家的安全联盟。为了应对纳粹德国的威胁, 斯大林甚至也希望直接与纳粹德国达成某种协议来获得和平,然而柏林方面迟迟没 能回复。圆 苏联虽有干涉西班牙内战的意向,然而公开干涉会冒着巨大的风险:其一,任 何援助西班牙共和国的行为,都会被英法视为苏联势力扩张的表现,造成苏联的外 交孤立,甚至会诱发其他四强的敌意;其二,公开援助也会加剧与德意的敌对态势, 增加了安全风险,并成为德意干涉的借口。 苏联的安全政策必须依靠法国的支持,最初苏联不介入西班牙内战也有照顾法 国意见的考虑。对于苏联为何决定加入由法国提议的“不干涉委员会",时任苏联 外交部长的李维诺夫曾指出:“苏联政府加入针对西班牙的不干涉委员会,仅仅是 因为某个友好国家对可能由此引发的国际冲突的担心。这样的中立没有顾忌到一个∞Stanley G Payne,Fascism in Spain,1923?1977,University ofWisconsin Press,Madison,1999,pp.151-184. 霍Jiri Hochman,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Failure ofCollective Securi钐1934-193邑Comell University Press,Ithaca,19“,pp.95-124.13 ⑨硕士学位论文I幢ASTER’S THESIS正受到叛乱威胁的合法政府的感受”。①所谓某友好国家,就是暗指法国。苏联最初 拥护不干涉政策的另一个原因是,苏联认为形势对共和国有利,如果外部势力不介 入西班牙,共和国军队是有能力平定叛乱的。 同时,苏联也在考虑援助西班牙共和国的必要性。1936年以来德国重整军备, 公然撕毁《洛迦诺公约》,英法的不作为让苏联对法国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从苏 联的角度看,法国在外交上追随英国对德国一味纵容,让苏联怀疑法国能否在战争 中履行互助义务;还有一个无奈的选择在于:一方面,援助西班牙共和国会让法苏 关系受损,影响集体安全建构;另一方面,如果听任叛军获胜,法国届时将会三面 受敌,战时的法国基本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支援东欧的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 安全上的价值将会丧失。 更不利的结果是,鉴于法国政局不稳,西班牙右翼政权的建立,可能会诱导出 法国的右翼政府,而法国右翼政府对于苏联而言是一个外交上的灾难。综上分析, 苏联对英法绥靖姿态,以及西班牙叛军获胜后更为恶化的安全形势有着强烈的担 忧。此时的苏联已经有较强的介入意图,但需要一个稳妥的方式,1936年8月至9 月间,苏联国内大规模人道主义募捐活动或许是一个信号。 此时,苏联领导层开始思考,西班牙的左翼势力是否能被充分信任,是否有充 足的把握取得胜利。苏联内务部官员瓦尔特?克里维特斯基曾写N-“斯大林习惯 于决策前的踌躇,观望的同时暗地筹划,他首先想要确保的是佛朗哥不能轻而易举 地取得速胜。”圆第二个关注的问题在于,西班牙内战的进展是否会超出利于苏联利 益的范畴;在苏联海军赢弱的时代,如何克服技术上和法理上的限制提供援助物资。 苏联最终的顾虑可以归结为,违背西欧大国意愿,从政治上和军事上明显地介入西 班牙是否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尤其是在欧洲政治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是否值得。 德意对西班牙叛军的援助请求回应迅速。1936年6月底,包括少量轰炸机在内 的第一批军火已交付给叛军。7月30日,意大利开始近似于公开地为叛军提供军需 物资。然而直至1936年8月底,苏联依然未做出军事干预的决定,苏联派遣至西 班牙的军事人员数量很少。法国驻苏联大使在发回国内的报告中指出,苏联对西班 牙问题的讨论正逐步升温,其中的稳健派以斯大林和李维诺夫为代表,主张谨慎、 适度的介入。激进派以莫洛托夫为代表,要求正面抗击法西斯,并向西班牙共和国 提供足够的军事援助。国1936年8月至9月间,苏联领导层经过不断地考虑,最终。William K.Wolf。soviet union and the outbreak ofthe Spain civil war,A Thesis,Ohio State University,1987,P.30. 。w.Krivitsky,In Stalin Secret Service,Enigma Books,New York,2000,P.76. 雪Stanley Q Payne,the Spanish Civil War,,the Soviet Union,and communism。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2004,P.135. 14 拟定了一个军事干预西班牙内战的计划。此项决定的形成期限较长,开始于1936 年8月3日苏联国内的人道主义捐助活动,期间涵盖的活动还包括石油输出等经济 援助、不干涉委员会上的政治斗争、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新闻声援、苏共政治局内部 的数次讨论等,最终以9月29日苏共政治局会议正式批准军事介入计划而宣告完 成。第二节共和国政府的困境与选择内战开始后的几个星期内,苏联一直为是否介入而踌躇不已,暂无实质性的支 援活动。此时,共和国吉拉尔(Giral)政府已经意识到输掉战争的危险。虽然共和 国控制了较多的人力资源,但政府军严重缺乏武器装备,装备落后,编制不满,训 练不足,与叛军主力的“非洲军团"相去甚远。①加上德意近乎公开地支持叛军, 战争形势不容乐观。于是,共和国政府开始竭力进行外部军火采购。 一、英法与不干涉委员会 最有可能成为共和国依靠力量的法国也面临着选择。从政权组织上看,法西两 国同为“人民阵线”执政。从安全问题上看,如果叛军获胜,邻国出现的法西斯国 家会使法国面对两面受敌的危险。同时,1935年西班牙与法国签订了贸易协定,成 为法国向西班牙共和国出售武器的法理依据。 出于政治形态相近和安全的考虑,法国总理莱昂?布鲁姆对西班牙共和国的采 购意愿迅速作出正式回应,并已着手准备武器出口。然而,内阁中其他阁员表示坚 决反对。1936年7月23.24日,布鲁姆远赴伦敦与英国商讨对西武器出口政策,得 到了英国保守势力的郑重警告。首相内维尔?张伯伦代表的保守党鉴于国内的反战 情绪,以及对苏联扩张的担忧,决定不援助交战的任何一方。而工党和自由党则强 烈支持共和国政府;英国还对法国施压,表示若法国援助西班牙政府,当纳粹德国 与法国交战时,英国将不提供任何协助。圆 英国保守党人没有兴趣支持可能在马德里出现的革命政权。政治上也存在对共和国改革运动的偏见,英国驻巴塞罗那领事的报告颇具代表性――“叛军的失败会带来一个由布尔什维克控制的混乱局面,野蛮的行为将会出现。”此外,经济因素 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英国在西班牙有着可观的商业利益,诸如在矿产,纺织品和农 产品等方面。英国的商会和公司不可避免地倾向于佛朗哥,因为担心激进的革命左。Wayne H.Bowen and Jo蛄E.Alvarcz,A military history矿小D盔彻Spain:From the Napoleonic Era International War On Terror,Westport,Connecticut and London,2007,PP.93-95. o吕一民:‘勃鲁姆人民阵线政府与不干涉政策》,杭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15tothe 派和无政府主义者会使其商业资产被接管。佛朗哥也在一次访谈中提到:“德国、意 大利和英国对我们的事业持有同情心”。① 对法国而言,政府中的右翼保守势力对向西班牙共和国出口武器表示不满。左 翼社会党人也有异议,部分社会党内阁阁员甚至认为,无论是激进程度还是政策目标, 西班牙人民阵线和法国社会党人的期望值相去甚远。圆随后内阁采取了“不干涉政策", 此项政策于1936年7月3l正式公布。1936年8月8日,法国开始在国际范围内寻求 对“不干涉政策”的认同。8月15日,法国政府发表声明:“谨按照提交其他欧洲国 家政府的建议,决心严格避免直接或间接对该国内政的一切干涉”。@ 实际上,法国对共和国的支援仅限于一定限度上允许共和国采购的军备过境。 对此,布鲁姆无其他选择。首先,坚持倾向西班牙共和国必然会导致法国人民阵线 内部的裂痕,可能会使法国右派势力重新执政;其次,英国的态度已经十分明显, 维系与英国的盟友关系显得异常重要。因此布鲁姆被迫放弃最初的军售决定,进而 提议欧洲大国一致同意对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法国希望任何外国势力无法 有效地介入西班牙,这或许是最现实而无奈的选择。但是,拒绝向西班牙共和国提 供武器,只能加剧共和国的军事困难,有利于叛军,不干涉实质为变相干涉。 对英法两国成立不干涉委员会的动机,目光犀利的丘吉尔曾在1936年8月10 的《伦敦晚报》中评论道:“不干涉是英法两国相互诱导并使对方保持中立的最终 结果。即使俄国人的钱给了内战的一方,德意的鼓励给了另一方,英法的安全必须 要求两国保持中立和自己不干涉。法国对共和国一方的好感与英国对保守叛军的好 感也许会极大地伤害英帝国和法兰西共和国的团结。西班牙的变化不关我们的事 情,况且西班牙双方都不符合我们对道德的理解"。④英国仅仅是担心自己的利益不 受威胁,内心并不希望看到一个“赤化”的共和国政府带来的麻烦,因此对德意的 干涉听之任之。另外,除意识形态的偏见外,英国认为卷入内战会激化幕后国家的 对立情绪,过度刺激德意或许会诱发战争。 二、共和国转向苏联寻求武器采购 内战开始时,西班牙共和国已经将四分之一的黄金储备运抵巴黎以备采购之 需。但由于不干涉委员会的种种限制,在西方国家的采购活动收效甚微。@英法的 冷漠态度迫使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另做打算。共和国吉拉尔政府不得不在国际上寻找Span扫h Cmil War:reaction,revolution andrevenge,Harper Perennial,London,2006,P.140. 。N.Greene,Crisis and Decline:The French Socialist Party in the Popular Front Era,Ithaca,N.Y 1969,pp.78―81. 。PaulP删on,theo张建华:‘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上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40页。。Paul Preston,the Spanish Civil War:reac打on。revolution and revenge,Harper Perennial,London.2006,P.141. 。Paul Preston,Revolution and war in spain 1931―1939,RuOedge,New York and London,2002,P.268. 16 其他潜在的卖家。 内战爆发后,西班牙共和国通过官方或者非官方的途径,陆续地从法国,英国 和其他国家获得了一批军火。①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共和国政府将目光投向苏联。 由于双方未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1936年7月24日吉拉尔写亲笔信给苏联驻法国 公使,请求苏联政府为西班牙共和国提供充足的武器装备和军需补给。②另外,新 任共和国经济部长胡安?奈格林(Juan Negrin)是一位社会党领袖,同时也是社会 主义信徒,对苏联怀有敬仰的情感;他同时还是名为“苏联之友’’的成员。奈格林 迅速与苏联驻巴黎商务专员斯塔舍夫斯基(Artur Stashevsky)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 系。为寻求苏联进一步的支持,奈格林向苏联表达出建立全面经济合作的意愿。第三节苏联介入西班牙内战的动机英法的不干涉和德意的迅速介入,促进了苏联加快干预西班牙内战的步伐。苏 联军事干预的动机由多种因素构成,分析后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出于 构建集体安全,限制德意法西斯势力扩张的需要。第二,地缘政治利益的考量,希 望通过西班牙问题建立地缘战略上的优势。第三,苏联国内的政治原因,民意的压 力和承担领导世界共运义务的需求。第四,或许是最直接的原因,经济利益丰厚, 共和国拥有世界第四位的巨额黄金储备。第五,检验新式武器和战术。 第一,苏联干涉西班牙内战主要是为实施集体安全战略。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正 如意大利学者伯法(Boffa)所言:“西班牙问题对于苏联而言是完全可以开发利用 的资源,以便向英法施压达到遏制法西斯势力的目标。倘若如此,苏联将会得到更 为牢固的安全保障”。@1935年《法苏互助条约》的签订是苏联外交的一个胜利。苏 联介入西班牙内战的目的在于,牵制德意的力量,继而使国际视线长期停留在西班 牙问题上,引起英法对法西斯势力扩张的重视和干涉,这样便有利于集体安全的形 成。具体的举措为,支援西班牙共和国使其保持军事上的优势并谋求最终胜利,维 系共和国左翼政治势力。作为一种政治投资,西班牙问题始终是一张有利于苏联外 交斡旋的牌。 然而,干涉西班牙事务与构建集体安全也存在着一定冲突。苏联的集体安全构 建,从理论上看应归纳为一种均势外交。斯大林认为,为从根本上保障安全,以苏o oG Howson,Arms/or Spain:the Untold Story ofthe Spain Civil War,London,1998,P.138. Ronald R Habcck and Grigory Sevostianov,Spain Betrayed:The Soviet Union in thet砌osh,MarySpanishCiviloWar,Yale University Press,2001,P.20. Civil War,,咖Soviet Union,andcommunism。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2004, Stanley GPayne,如SpanishP.128.17 联的自身实力,不可能单独抵挡法西斯的进攻,需要寻找有共同安全需求的盟友, 分化潜在的敌对阵营。英法是苏联一直努力合作的对象,尤其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 法国。笔者认为,此时斯大林所追求的集体安全的构想,类似于20世纪初期形成 的,为防范德国而结成的英法俄三国军事同盟的“翻版"。现实的困境是,西方民 主国家始终对苏联存在严重猜忌,对其安全合作的动机报以怀疑的态度,忌惮苏 联势力的扩张。如何打消西方的顾虑,避免外交孤立,是实现集体安全设想的关 键所在。 李维诺夫十分在意英法的信任,他认为公开干涉西班牙内战不会促成集体安全 局面的形成,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①很明显,苏联公开的干涉政策会冒着刺激英 法的风险。西欧保守政治势力担心苏联的介入成为共产主义扩张的开端,而英法的 介入会正中其“渔翁得利’’的下怀。为规避政治风险,一方面,苏联将支持西班牙 共和国的行为尽可能地隐蔽。另一方面,在不干涉政策上,苏联迎合英法的意愿, 表示执行不干涉委员会的决议。具体操作过程中,苏联在内战前期只是提供了适量 的武器装备和军事人员。提供的部队主要是志愿者组成的“国际纵队",武器供给 也尽可能的保密,躲开国际视线。 第二,地缘政治素来是外交决策的着重考虑因素,苏联集体安全的实质就是从 地缘政治上谋划对纳粹德国的遏制。最好的结局是,西欧出现由左派政治势力主导 的西班牙共和国,一个对苏友好的国家。苏联的回报会包括,在未来反法西斯扩张 的行动中获得道义上、经济上,甚至军事上的支持。西班牙作为法国的邻国,共和 国的影响力可以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法国的决策,而法国同样十分忌惮德国的扩张。 如此,便为苏联构建欧洲集体安全增加了有利的筹码。此外,西班牙潜在的价值还 包括,储量丰富的稀有矿产与农产品。⑦共和国的胜利或是维持现状都利于苏联得 到地缘政治利益。 第三,从某种程度上看,上世纪30年代斯大林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国内政治整 肃和经济建设,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趣不够强烈。但是也不应忽略苏联外交政 策中,旨在世界范围内输出革命的目标,苏联对于进步势力的革命行为有自然的倾 向性。共产国际的支持态度从内战爆发后便十分明确,包括苏联国内众多平民,政 府官员和外国共产党在内的群体,对正在进行工人革命的西班牙怀有同情。苏联最 初的反应迟缓与高涨的民意之间产生了尴尬的局面。西班牙内战开始后,苏联民众。Stanley G Payne,the Spanish P.129.Civil腕珥如Soviet Union,and communism,Yale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2004,o李际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战的起源、酝酿与爆发),第一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33页。18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便开始进行募捐活动,筹集资金支援西班牙共和国。来自国内的舆论压力也让斯大 林不能置之不理。苏联为保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盟主的地位,必须再关键时刻承担 起相应的责任。苏联认为,尽管目前在西班牙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并不成熟, 但共和国内部进行的社会改革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斯大林在相关声明中表 示,对西班牙的支持是为了广大的革命群众。① 第四种原因是共和国与苏联双向选择的结果。不干涉政策使军事物资无法抵达 共和国,苏联成为共和国获得外援的唯一渠道。时至1936年8月,苏联提供的人 道主义物资和经济援助,以及军事援助已经开始落实。斯大林面临的抉择在于,是 否继续提供军事援助以增加西班牙共和国的胜算。此外,共和国政府拥有十分充足 的资金来支付军备采购的费用。西班牙在一战时的中立使其经济繁荣,积累了世界 排名第四位的黄金储备。然而,共和国在西方国家的采购却面临着重重困难,这样 着实为共和国的采购转向苏联提供可能。 根据李维诺夫的日记,苏共中央政治局关于西班牙问题的争论一直到1936年9 月10日还未下定论。在第十次政治局会议上,斯大林始终保持谨慎态度。鉴于共 和国惨淡的近况,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竭力主张直接的军事帮助。圆巧合的是, 当9月14日西班牙共和国开始转移黄金储备时,斯大林最终批准了秘密进行军事 支援西班牙共和国的“X计划’’,同时任命了一个执行委员会来负责此项计划的实 施。 第五个原因是军事干预后带来的直接效果。苏联在西班牙战场上使用了新型重 装备,顾问团可获得一手的实战资料以备改进之需。同时,苏联军事顾问在指挥战 斗中也可检验苏军的作战理论。正因为“兀鹰军团"高性能战斗机和新式坦克的出 现,苏军有了对现役装备性能改进的要求。第四节“X计划’’负责“X计划"的执行委员会成员主要包括:苏联内务部人民委员会负责人叶 若夫,苏军事情报部负责人鸟里茨基,内务部对外情报处主管以及内务部军事主管 等,总负责人为国防部长伏罗希洛夫。“X计划’’中,X代表西班牙共和国,具体 的工作由乌里茨基领导,他负责协调军事人员、内务部和情报部门官员、经济官员 和后勤运输官员的调遣工作,但所有的重要细节均需得到斯大林本人的批准。@此。Stanley G Payne,the Spanish Civil P.129. 。Stanley G Payne,the SpanishWar,加SovietUnion,and commun扫m,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2004,。M.Litvinov Notesfor a Journey,William Morrow Company,New York,1 955,P.208.Civil‰the Soviet Union,and communism,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2004。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项支援计划的规模庞大,包括军事指挥、技术、参谋人员的派遣,军用物资的运输, 装备使用和人员培训,以及其他辅助性活动。军事物资包括步枪、火炮、机枪等常 规装备。这些物资主要取自苏军库存,同时也包括一部分苏军新式的坦克和飞机。 从最初的援助计划来看,伏罗希洛夫甚至建议直接派遣苏联军事单位参战,但此举 遭到其他将领的反对。反对者认为直接派兵参战太过冒险,且困难重重。其它物资 的采购和运输主要假借一些空壳公司完成,苏联特工、共产国际的分支机构和法 国共产党成为这一行动的参与者。 在“X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共产国际于1936年9月17日至21日召开会议 商讨西班牙问题。共产国际要求西班牙共产党配合共和国政府的工作。期间,季米 特洛夫指出,西共错误地执行了共产国际的指示,目前应当将政治上巩固西班牙人 民阵线、军事上粉碎法西斯进攻作为首要任务,而非推进社会主义革命。会议认为, 西共未能适应1935.1936年西班牙政局的变化,当下西共需要配合苏联政府支持西 班牙共和国的军事斗争。1936年9月18日,共产国际发出指示,为声援西班牙共 和国做好准备,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范围内的工人游行。此外,法共中央委员埃?狄 图埃尔提出的议案获得通过,即号召世界范围的内志愿者,尤其是接受过军事训练 的志愿者入役西班牙政府军。这一重要的决定成为“国际纵队”的起源。一周后, 第一支国际纵队在法国巴黎成立。① 共产国际同时明确地定义了西班牙内战的政治意义。季米特洛夫认为,西班牙 共和国的政治形态与以往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不同,是由纯左派力量和资产阶级 广泛参与的新型民主政权,与前期共产国际所倡导的“人民阵线”类型相契合,是 一种剔除保守势力并由工人阶级治理的,新式的工农民主专政政体。季米特洛夫是 负责欧洲事务的副官,在《西班牙革命的特殊性》一文中做了更深的解释,将西班 牙内战定性为靠民族革命战争",既有反对法西斯国家干涉争取独立的意义,又有 国内民众争取新型民主的内涵。新型民主已经超出旧式“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取而代之的是,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自由派组成的“人 民阵线”领导的特殊形态的民主革命。 承认西班牙共和国的政治先进性和反法西斯性,是西班牙内战期间苏联官方的 舆论基调,为“X计划”的实施营造合适的氛围。强调反法西斯的特征也使苏联获 得了西方世界中左派力量和工人阶层的道义支持。此外,共产国际在苏联国内开展 了为共和国的募捐活动,同时发动其他各国党组织和工人团体举行游行和筹集人道P.141.o杨彦君:‘共产国际与西班牙战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7年第l期.20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主义物资,从新闻宣传和实物方面支援共和国。据统计,1936.1938年共产国际募 集并供应西班牙共和国价值8亿法郎的粮食、药品和服装等民用物资。① “X计划”内容涵盖范围较广,主要负责机构多为苏联情报部门和国防部。简 而言之,计划的执行由四个途径完成,由共产国际指挥西班牙共产党参与共和国内 部事务;苏联国防部负责提供军事物资和人员;共产国际及其分支机负责政治宣传, 民用物资筹集,组织国际纵队;外交部则在不干涉委员会中进行政治斗争。1936年 10月7日,苏联申明,如果德意和葡萄牙不终止对叛军的援助,苏联将不再受不干 涉委员会条约义务的约束。“X计划’’中的核心内容为武器装备的输出,鉴于计划 实施相对较晚以及内战初期共和国面临的军事压力,与时间赛跑成为计划前期首先 应考虑的。然而,由于时间仓促,组织协调运输面临着操作上的困难和逃避外界视 线的压力。o第五节“莫斯科黄金’’“X计划"的实施伴随着大规模的金融支付活动,史称“莫斯科黄金”。 内战爆发后,马德里已处于叛军的打击范围,共和国政府必须考虑将黄金转移至安全的地区。1936年9月13日,奈格林接到共和国总统阿森纳(触)的授权,必要助揭开序幕。 如上文所述,共和国政府在西方世界的采购活动不见成效,转而求助苏联。时可将黄金转移至奈格林认为的安全地带。随即,奈格林将黄金转至共和国东部的 海军基地卡塔格纳。@此举,为后来共和国转运黄金至莫斯科做抵押,寻求军事援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苏联是共和国的唯一希望。这促使卡瓦列罗(Caballero)政府 做出将多半数黄金储备运往莫斯科寻求保护的决定。黄金运输计划由苏联内务部官 员奥洛夫负责。共计7800箱黄金(重量约580吨,其中460吨为纯金锭,剩余的 为部分含钢的铸造金币)被运往莫斯科。这批占共和国黄金储备三分之二的黄金于 1936年11月初运抵莫斯科。苏联于1937年1月开出7800箱黄金的收据,按当时 市价估算价值约为5.18亿美元。④然而,共和国政府在关于如何使用黄金的商业条 款上与苏联并未签署任何协议,失去了贸易上的主动权。斯大林也私下表态称:“西 班牙人再也看不到这批黄金了,就像看不到自己的耳朵一样”。@斯大林十分满意奥o(苏)德波林著,潘咸芳等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二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412页.∞Stanley G Payne,the SpanishC/Wl№妇Soviet Union,and communism,Yale university press,2004,pp.143-148. 。Paul Preston,Revolution and war in Spain 1931。1939,Routledge.New York and London,2002,P.270. 田Paul Preston,Revolution and war in Spain 1931―1939,Roufledge,New York and London,2002,PP.270-271. 口u.S.Congress,Senate,Scope o/SovietActiviOp,U.S.Government press,Washington,1956,PP.343?334.21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洛夫的表现,并授予其苏联最高荣誉一列宁勋章。此举或许是共和国政府为绝境逢生而做的孤注一掷,这种绝望的举动暗示出共 和国政府已经完全将希望寄托在苏联的支持上。第三章苏联的军事援助(1936年.1939年)苏联对西班牙的军事介入以武器供给为主,并派遣部分高级军事参谋、谍报人 员、志愿兵和军事技术人员。总体来看,苏联军事干预的规模和程度始终与其外交 政策的需要密切相连。第一节苏联武器输出的数量和质量30年代,苏联国内工业建设成效显著,并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防工业发 展迅速,促进了军队数量的增长和军事装备的更新。1934年以来,国防政策的重心 转移至应对可能发生的帝国主义间的战争,备战成为当时苏联政治文化的一个主 题。西班牙内战开始后,对西班牙共和国的军备运输在1936年10月和11月间达 到顶峰,随后开始减少,呈现出间歇性的特点。苏联武器输出的具体数量并无统一的数字,主要资料的来源一1974年苏联出版的《与西班牙共和国的团结》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提供的数据不一致。英国学者杰拉德?豪森根据自己得到的苏联 资料也计算出不同的数值,∞如下表所述: 表格一:根据三方材料统计出的苏联武器输出数量(1936―1939)。 与西班牙共和国的团结 飞祝806 362 坦克 120 装甲车辆 火炮 l,895 机枪 15,113 步枪 500,000 炸弹 110,000 手榴弹 500,000 炮弹(发) 3,400,000 子弹862,000,000 炸药(吨) 1,500 苏联二战史648 347. 60 l,186 20,486 497,813 1,044―1,144 17,780 414,645杰拉德?豪森634 331∞GHowson,ArmsforSpain:TheUntoldStoryoftheSpainCivil慨NewYork,StMartin’sPress,1998,P.142.∞Stanley G Payne,the Spanish Civil War,,the Soviet Union,and communism.Yale univeTsity prcss,2004,P.156. 22 ⑨硕士学位论文htASTER’S THESIS豪森从其他苏联军事档案中得到的数据略低于前两者,他暗示苏联给出的数字 应该包括苏联从其他国家采购的装备,而非完全出自苏联本土。一份共产国际的资 料显示共和国政府从他国购买了共计321架飞机。此外,位于加泰罗尼亚和阿里坎 特的工厂也在苏联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生产了约300架飞机,火炮总数中也包含了 240―340门榴弹发射器。综上所述,共和国得到的服役飞机大约1100架。但值得注 意的是,与叛军得到德意援助相比,共和国得到的飞机和火炮数量大约为叛军的三 分之二。苏联的武器供给使得共和国在内战爆发前期保持了一定程度上的装备优 势,这种优势维持在发货量最大10月和11月间,随着发货量的减少和间断,1937 年以后共和国在军备上的优势逐渐消失。 从武器质量上看,苏联的资料强调苏式装备的高质量,而共和国部分资料显示 其中很多装备是过时且不堪使用的。二者都是事实,取决于所指的武器种类。就飞 机方面,军备运输的头十个月内大约有160架伊尔1-15双翼战斗机运抵共和国, 这种飞机的速度和操控性要优于德意同类战斗机;1-15的后继型号1-16也在1937年大量运抵,依然性能卓著。哄和国空军的装备优势直到1937年德国新型Bf-109战斗机出现后才逐步丧失。图波列夫SB中型轰炸机在某些性能上也保持着对德意 早期轰炸机的优势。 苏军装备中坦克的优势更加明显。直至1936年,德国和意大利的科技组仅仅 停留在研制轻型坦克系列。共和国在军备运输开始后两个月内得到至少106辆苏制 T-26型坦克,这种坦克重达9.5吨,装备45毫米加农炮和三挺机枪,同时也是苏 联红军的列装装备。1937年后BT-5型坦克开始装备共和军,这种速度、火力和机 动力俱佳的坦克就是著名的二战苏制T-34型坦克的早期型号。圆轻型火炮和反坦克 炮也十分优秀,与二战期间红军使用的装备相差无几。单兵武器方面,捷格加廖夫 轻机枪性能也比叛军同类产品先进。@负责西班牙事务的内务部官员奥洛夫甚至要 求情报部门制造假象,误导德国谍报部门认为苏联提供的装备并不是红军的最新型县④ .了。然而,部分装备的质量却参差不齐。苏联利用共和国近乎绝望的处境,找到了 一个淘汰过时装备的机会。1936年10月和1937年冬运抵共和国的大量步枪、机枪o oFrances Lannon,theSpanisha埘War 1936-1939,OspreyPublishing,Oxford,2002,P.45.oWayne H.Bowen and Jos6 E.Alvarez,A military history ofmodern Spain:From the Napoleonic Era to the International War on Terror,Westport,Connecticut and London,2007,P.95. G Hows加,Ar.,.vfo,.Spain:死e Umold&ory ofthe Spa/,,西玎wⅧ%New Yo咄乳Martin's Press,1998,pp.138.143.oA Orlov,Handbook ofIntelligence and Guerr/1/aWarf矾。Ann Arbor,Michigan,1963,PP.20-21.23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和火炮实为红军换装的陈旧武器。加之轻武器购买渠道多样化,共和国陆军使用的 步枪多达30种类型,9种口径,名副其实的“万国牌”,制约了后勤补给和限制了 军队战斗力的发挥。总体来看,苏联输出的装备在重型武器的质量和数量上可以满 足共和国战场形势的需求,然而在轻武器等装备方面确实有不足之处。第二节军援的费用问题苏联与西班牙第二共和国间的军火贸易是内战中的关键问题之一。西班牙共和 国媒体强调苏联的武器供应是无偿的,采购费用由其转运的黄金做抵押。事实上, 西班牙共和国大使帕斯卡曾争取以“莫斯科黄金”做担保的信贷,然而苏联坚持现 金交易。① 就苏联出售武器的价格而言,费用偏高。当然,这也与30年代欧洲国家的货 币政策有关。苏联、德国和意大利都采取了类似“高牌价政策",人为升值本币汇 价,严格控制外汇,以改善国际收支。圆考虑到苏联操控卢布与美元的汇率,卢布 的汇率要比国际市场汇率要高25%左右(1935年卢布对美元为1:0.515,明显高出 其实际币值@),而苏联的账单是以比塞塔为单位。由此可见,出售的武器利润较高。 豪森的论证结果是,共和国的武器采购行动在很多国家受到了欺诈,但是在苏联方 面显得尤为突出。正因为共和国与苏联没有商业条款约束武器出售和资金使用,黄 金储备又不在控制之中,失去谈判砝码。④此外,苏联也要求共和国支付训练和其 它费用,具体包括服役于共和国军队的600名飞行员、坦克驾驶员和其他军事技术 人员的训练费用、上述人员的薪水和情报官员的活动开支、运输费用等。 因此,在装备发货后的十个月内,苏联向共和国开出了l亿7千万美元的账单。 直至1938年中段,苏联照会共和国指出其黄金储备已经耗尽,随后的物资采购应 以信贷的方式继续进行。可以看出,西班牙内战的幕后大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军售 获利行为。经济利益的驱动,成为大国博弈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于苏联的军费问题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即苏联是否在对西班牙共和国援助 过程中存在大量获利的事实。笔者认为,总体来看,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苏联在 援助共和国的行为中存在大量获利的事实。考虑到共和国后期未偿付的巨额信贷 (约8500万美元),再根据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装备费用清单,苏联的总∞PaulPreston,RevolutionandwarinSpainl931―1939,Routledge,NewYo咸andLondon,2002,PP.271-272.o(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著.徐子健等译:‘西欧金融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第412-418页。 o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第三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33页。田GHowson,Armsfor Spain:TheUntoldStory ofthe S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钱江世纪城s 06地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