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现代特殊教育微信公众号菜单设置中的菜单在哪里

大风号出品
【特别关注】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评审结果公示,南京市秦淮特殊教育学校等4所一线特校课题成功入选成为一大亮点
1.点击上方蓝字“掌握现代特教”订阅;2.订阅成功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查看往期内容;3.转载请注明出处。6月19日,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评审结果。据初步统计,共有12项特殊教育课题入选,其中国家级课题和教育部课题各有6项。南京市秦淮特殊教育学校、佛山市三水区启智学校、武胜县特殊教育学校、青岛市盲校等4所一线特校课题成功入选成为一大亮点。部分入选课题如下——来源:教育部网站。题图来自网络。 点这订阅《现代特殊教育》编辑|云海▲向上滑动微信公众号zwzgtj
xdtsjy新浪微博现代特殊教育今日头条掌握中国特教一点资讯掌握中国特教长按右方二维码关注我们?以使命拥抱生命,服务特教中国!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掌握中国特教【现代特校】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
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于2002年5月,是一所集听障、智障、脑瘫教育为一体的、全市仅有的一所为多种残障学生服务的高标准、现代化、综合型的九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学校设启音、启智、养护三个教学部,共28个教学班,现有教职员工80名、学生316名。在“满怀信心地对残障儿童实施高期望教育”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学校本着“尊重需求、开发潜能、康复发展、回归主流”的培养目标,积极构建以脑瘫教育为特色,适合三类残障孩子发展的管理模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课程体系。
养护部——脑瘫教育
本着“全纳教育”的理念,学校接纳脑瘫学生集中入学,开创了国内脑瘫教育的先河。学校将康复训练渗透至课堂教学之中,融康复理念、手段于教学之中,坚持以教育与医疗康复训练相结合,教育与生活劳动技能培养相结合,为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可能的发展,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启音部——听障教育
以口语教学为主,手语和其它多种语言形态为辅,借助于先进的语训设备和专业的语言训练,强化聋生的听力训练,提高聋生口语、书面语的表达能力,同时通过绘画、陶艺、丝网花、舞蹈、扎染等技能培训,开发聋生潜能,培养聋生艺术专长。
启智部——智障教育
&以《综合型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教育》等课题的研究为引领,运用分层教学、个别化教育的方式,以开发智障学生潜能为目的,建立以医学诊断为依据、专家评估为指导、学校与家庭密切合作的教育体系,提高智障学生的基本社会认知技能、交往技能和生存技能。
◆&◆&◆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学校整体环境优美,教学功能齐全,建有教学行政楼、康训楼、室内体育馆。为使学生的教育、康复更为有效,学校配有各类多功能的现代化教学辅助设施,满足各类残障学生的康复需要。
◆&◆&◆凸显特色的脑瘫教育
学校致力于脑瘫教育的科学研究,《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被立项为上海市重点课题,旨在建立医疗、教育、康复深度融合、密切合作的学校康复教育模式,以满足脑瘫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此课题已荣获区第六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市第十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开创了上海基础教育科研成果获全国一等奖的先河,为上海赢得了荣誉。
◆&◆&◆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精彩的课堂
丰富的活动
(更多精彩内容见微信公众号“掌握中国特教”)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速递】大咖压轴,现代特殊教育编辑部携手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主办“对话新课标·共享新课堂”首场培训圆满结束
2.订阅成功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查看往期内容;
3.转载请注明出处。
对话新课标·共享新课堂
6月9日,由现代特殊教育编辑部携手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联合举办的“对话新课标·共享新课堂:三类特校音乐(律动、唱游与律动)教师新课标培训”大咖压轴登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杨立梅:“提高艺术学习兴趣——让特教儿童在快乐中成长”
杨立梅教授指出——
音乐教育可以使儿童体验快乐、培养兴趣。这里所说的“培养兴趣”不仅仅是指对音乐的兴趣,同时指由音乐引发的对世间一切事物的兴趣和渴望,欣赏和接纳的态度,使孩子们获得一个快乐的童年。这份快乐和兴趣将为“人之初”奠定一个良好的开端。
儿童的音乐活动是说、唱、奏、舞的综合形式,也符合儿童的感觉是统合而不是分化的特点。早期阶段通过音乐的母语获得的音调积累,对继承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发展音乐的创造性能力具有深远意义。我们要通过对特教儿童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的探讨,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进行音乐艺术学习的规律,促使当代教育观念融入到音乐教育的实践之中,使音乐教育在特教儿童的成长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有:唱歌活动、节奏活动、打击乐器活动、舞蹈活动、音乐、舞蹈、影视的听、赏活动。教学活动中,它们之间是相互交织、组合、影响、关联的关系。儿童阶段的艺术活动是语言、动作、音乐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行为,而使它们融合在一起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节奏,所以节奏是儿童最容易引起兴趣和感觉的音乐要素。可以选择时值均匀、简单的儿童歌曲,歌唱时伴随身体动作,体验稳定的律动,感觉稳定拍。注意应该使短小的歌曲多次连续重复地演唱,这可以帮助儿童感觉到拍子的连续运动。引导幼儿感受和掌握稳定拍的活动,要注意的是,不但要能够从动作上感觉到,还要能够从声音上听得到。
除了固定位置的活动,还可以采用走队型伴随歌唱的形式,例如走出两个不同方向的同心圆,走出蜗牛形,蛇形,过桥形等队列,还可以伴随着转身改变前进方向、交换伙伴等动作,来增加活动的趣味。练习中还可以使用踏脚、拍手、走路、敲击小型打击乐器等,以稳定节拍伴随歌谣或歌唱。注意在歌谣或歌曲有休止拍停顿的时候,稳定拍也不停止,使儿童体验连续的、均匀的节拍运动,这也为儿童以后感知和掌握休止拍节奏做准备。逐渐引导从感受稳定拍感进入到感知节奏。对节奏感知的开始阶段,不需要多讲道理,而是要通过游戏的形式促使学生的体验、感受,积累感性体验。
多声部听觉和多声部的协调配合是音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只要有较好的方法,通过游戏的形式,早期阶段也可以进行基础的练习,而且应该对这种能力尽早培养。我们不主张让孩子们学习正规的乐谱,但是可以结合游戏性活动和感性体验,从节奏的“标记”进入感知符号的活动。
唱歌是最直接、最自然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享受音乐的美感和快乐的活动。通过歌唱,发展了儿童对节奏、曲调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唱歌应该与其他活动如舞蹈、游戏、演奏等结合,进行综合性的艺术活动。教师的良好范唱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孩子首先是通过观察、模仿教师来学习歌唱的,教师的歌唱状态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幼儿。教师应该富有歌唱的饱满情绪,能够用良好的发声和表情、声调优美地歌唱。教师的歌唱应该注意旋律的句式、呼吸和清晰的发音吐字,并且能够充分表现出歌曲的特点和艺术形象,因为教师的优美歌唱对儿童是极有价值的音乐经验,是引导他们歌唱的示范。儿童的歌唱活动不需要过分强调正规的、技术性的发声练习,主要通过观摩教师的良好范唱来感受和理解如何获得良好的发声。模仿是儿童积累经验的方式。儿童通过观察、然后模仿,是重要的音乐学习方式。学唱歌曲的特点就是先从简单、重复的旋律片断中跟随模仿,再逐渐完整歌唱的。
我们需要探索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有效途径,为儿童提供充满活力的感官刺激,通过体验获得感知。还需要在从容进行、不匆忙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实际能力获得真正的提高。儿童律动包括具有节奏性的模仿动作、儿童舞蹈等。律动的动作应结合儿童的实际,动作幅度不要过大,变化不宜过多,力求有趣味,应引导儿童自行创编,发展创造性。与律动相配合的音乐宜节奏鲜明、短小规整,便于记忆。通过舞蹈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节奏感,提高对音乐情绪的辨别、比较的能力,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动作的协调性,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音乐欣赏也应该结合游戏性活动,还可以与简单的创作活动相结合。听觉能力的培养应该放在音乐学习的首位,而且要贯穿于各项学习内容的始终。
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研究所副研究员许洪帅:我的故事和我的理解
许洪帅副研究员指出——
“每课一歌/曲”是我国学校音乐教学的基本方式。即一节普通的中小学音乐课,围绕国家教材某单元中的一首歌曲/乐曲,根据教师课前设计的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在缺失关联复习已学和教学内容基础上,教师针对该作品的“所有学点”亦或“重难点”通过不同方式学唱或聆听予以“解决”,粗放地教会一首歌曲/乐曲,最后再将其情感硬性提高到某种类别化的态度或者价值观层面“升华”本课,完成教学目标。
如果音乐课只围绕一首歌/曲展开,而没有任何温故而知新的内容辅助、环节设计和教学策略的机智跟进,即便运用再多的教学手段和先进方法,音乐课也很难有质量层面的积累和提高。因此,若想完成更多的教学目标、与之匹配的教学内容,音乐课本身就需要更多螺旋式的重复设计和有层次、有难度、有挑战的有机复习,需要在教学原理、教学机制和教学策略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投入,需要更有质量、有效益的教学实施。
顺序性音乐教学是一种以稳步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水平为根本,通过音乐教学方式转型促进音乐教学结构整体优化,实现学校音乐教学质量提高和效益增值的音乐教学方式。基础音乐课程教学以中华传统民歌为音乐母语的节拍、节奏和音高教学为循序基点。在此基础上,搭建选旋律发展、调式调性、句式结构、多声歌唱和音乐创作发展框架,结合速度、力度、音色、和声、织体、对位和配器,围绕国家课程,辅以实验教材,形成了学点清晰、梯度衔接、多维融合、贯连发展的学年内容标准、作品学点细分、教学要点支撑、学段成就标准和教学辅助用具五位一体的音乐课程渐进发展逻辑框架解决方案。
要将“每课一歌/曲”的粗放教学转向精益教学。其“精”主要指在教学准备、设计、实施和评估等教学要素组织过程中采取的精心态度、精熟手段、精讲策略和精准方法,以及师生互动展开的体验活动在教学整体结构上表现出来的某种精听、精唱、精读、精写、精动、精创等行为特征和思维倾向;其“益”主要指激发、吸取和分享师生的积极反应、表现和创造,关注教学任务的注意力调控,适时压缩精做次数,实施评估教学行为,及时施加体验管理,加快复习与应用的融合。精益教学能够促进师生一步步养成敏锐的感性反应、细腻的艺术表现和积极的审美行为习惯,懂得精细和深度体验价值的创造和浪费之间的差异,揭示如何由内而外地将质量管理融入音乐教学之中,实现教学即管理、体验即创造的实践哲学。
浸润“仁爱”文化,体验特教学校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感动瞬间,有您一起见证
志愿者,因爱而相逢
▲向上滑动
微信公众号
zwzgtj xdtsjy
现代特殊教育
掌握中国特教
掌握中国特教
以使命拥抱生命,
服务特教中国!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大风号出品
【特别关注】首都特殊教育又站在新的起点上:《北京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年)》解读
1.点击上方蓝字“掌握现代特教”订阅;2.订阅成功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查看往期内容;3.转载请注明出处。为贯彻落实全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动北京市特殊教育更好发展,市教委和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市发改委、市卫计委、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残联印发了《北京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年)》(以下简称“二期提升计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努力使全市残疾儿童少年能够在公平、包容的环境中接受适宜的教育,优化供给,提升质量,构建终身特殊教育体系。提高认识,准确把握特殊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2013年,北京市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发布《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通过4年多的努力,全市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9%以上,融合教育比例达到70%,实现了零拒绝、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系基本完善,特殊教育投入持续加大,办学条件得到逐步改善,特殊教育专业支持服务网络初步建成,办学质量明显提升。同时,我们看到北京市特殊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特殊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标任务仍然艰巨,学前、高中阶段教育供给依然不足,自闭症等高发障碍类别儿童少年个别化教育支持有待强化,专业师资不足,水平亟待提升,课程、教研等工作亟须加强。这都是我们在制订与实施二期提升计划时特别要加强和改进的工作。特殊教育是社会文明发展程度和民生水平保障的重要标志,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清特殊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目标要求,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大力推进特殊教育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新要求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党的十八大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发展,十九大进一步要求“办好特殊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对残疾人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实现残疾人的中国梦,必须依赖高质量的教育”。2.大力推进特殊教育是首都文明形象的重要体现 在二期提升计划研制之初,市领导明确要求把特殊教育办成首都文明的窗口,自觉发挥好首都北京特殊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紧密围绕“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在未来三年或更长一段时期内,进一步将首都特殊教育发展成为世界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的典范、现代人文精神培育和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的集中体现、多领域多学科融合科技创新的引擎和应用典范,成为推进国际交往的重要力量和展现国家形象、首都文明的窗口。3.大力推进特殊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 保障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是教育公平的题中应有之义。再好的普通教育也不能替代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有利于保障每一位特殊儿童都能接受个别化、特殊设计的教学,实现教育的公平。因此,抓好特殊教育,加大政策倾斜和保障力度,使特殊教育同步现代化,才能让首都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所有人。履职尽责,切实落实办好特殊教育的政府责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残疾人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办好特殊教育是政府应尽的职责。北京市二期提升计划方向明确、路径清晰,特别是对政府责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 要依法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把特殊教育发展列入各区工作议事日程和相关部门年度任务,长抓常议。完善教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具体措施有:实施以专家委员会制度和普通学校融合教育推行委员会制度为主的特殊教育责任落实机制;推动完善经费持续投入保障机制和学生资助体系;推动专业服务由一元向多元供给方式变革和机制建设;探索多元合作联动机制,包括医教、康教、科教、社教、家校合作及对外交流合作机制。 2.坚持优先发展 特殊教育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特教特办,要创造条件给予残疾儿童少年特别关爱、特别扶助和优先保障。要充分利用好市级各项政策,对接、配套规划区域特殊教育发展,对涉及的人、财、物、环境建设等要优先保障,以切实可行的办法保障特殊教育关键要素的配备。整体规划融合教育专业服务网络,不仅要建达标的特教学校,还要按标准为开展融合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进行无障碍环境改造,为学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配备专业教室和设施设备。3.加大统筹力度在持续增加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特殊教育纳入市级优质教育资源统筹机制,在人才引进、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完善顶层设计,修订、制定特教学校办学条件标准、融合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标准,制定残疾学生招生考试办法,完善特殊教育督导评估质量检测标准,促进特殊教育区域间均衡发展。探索适合残疾学生发展的教育信息管理体系,建立教育、卫生计生、残联等部门协同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重视残疾学生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对残疾学生入学实行专业筛查,科学评估,合理安置,高质量落实“一人一案”,确保残疾学生接受更精准的教育康复服务,切实提高特殊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抓住关键,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二期提升计划提出了6大重点任务、20条具体措施,涉及优化资源布局、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促进内涵发展、健全保障机制、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合作交流等方面。具体措施针对性强,是为适应特殊教育发展新形势下的新需求、高要求。1.加大直接惠及所有残疾学生的投入力度在投入方面,二期提升计划要求扩大特殊教育学校、普通中小学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列支范围,扩支部分可为残疾学生购买专业助教、康复训练、生活保育、就业辅导等基本服务。逐步对学前至高中阶段的残疾儿童少年在现有“三免两补”的基础上增加至“四免多补”,即免杂费、免教科书费、免住宿生的住宿费、免伙食费,补交通费、特殊学习用品费和校服费等。同时,为各学段残疾学生提供辅助器具适配服务。2.优先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就近入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残疾儿童少年同样要依法依规接受义务教育。要按照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要求,保障“就近”入学;当片区内学校学位紧张时,“优先”保障符合入学条件的残疾儿童;对距离特教学校较远且到校就读困难的残疾学生集中区域,就近在普通中小学布点建设特教班;按照“确实无法入校”和“确实严重”这两个底线确定送教上门对象,在政策范围内最大化地保障残疾学生的实际教育获得。3.促进特殊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着力推进特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特教和融合教育学校,促进每一名特教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每一名残疾学生健康成长。主要政策包括:统筹办好一批与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高质量特殊教育学校;在自闭症及其他残疾类型高发地区建设示范性自闭症教育康复基地以及示范性学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立城乡、区域特殊教育发展联盟。将特殊教育纳入市级优质教育资源统筹机制,扩大优质特殊教育资源覆盖面,让特殊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4.全面开展学前三年基本教育康复服务二期提升计划提出:到2020年,学前三年基本教育康复服务覆盖全市所有3—6岁残疾儿童。为此,特教学校要附设幼儿园或增加学前部,每个学区至少要有1—2所幼儿园拿出部分学位接收残疾儿童,保障残疾儿童到园接受教育康复服务;同时,探索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为不能入园的学前残疾儿童提供基本教育康复服务。5.以“就近适宜”“安置入学”方式普及残疾学生高中阶段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残疾人受教育年限的迫切需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是本期提升计划的重要举措。要对有能力就读的学生按照“就近”的原则,通过评估学业水平和发展需求予以“适宜”的教育方式,安置进入普通高中就读;稳步扩大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教育供给,提供更多机会;加大对支持性就业教育服务的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做好高中阶段教育规划,满足残疾学生学习和就业需求。6.保障配足配齐各类专业教师鼓励市属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中增加特殊教育课程,支持师范生在实习期内安排一定时间到特殊教育学校实习;根据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扩大特殊教育师范专业招生规模,支持市属高校增设特殊教育相关专业。这些措施既是要解决特殊教育师资不足问题,也是要增强未来教师普遍的特殊教育能力,在源头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各区拿出编制、非京生源毕业生引进指标等倾斜政策,支持特教教师队伍建设。要为教研机构足额配备专职特殊教育教研员,依据学生需求为特教学校和融合教育学校配足配齐特教教师、随班就读教师、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送教上门教师,逐步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配备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等专业教师。发展残疾人事业既是善举,又是德政。第二期提升计划的实施,标志着首都特殊教育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提高特殊教育现代化水平,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文章来源于《现代特殊教育》,有删改。作者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二处,100083。原标题:优化供给,提升质量,构建终身特殊教育体系。题图来自网络) 点这订阅《现代特殊教育》编辑|华丽▲向上滑动微信公众号zwzgtj
xdtsjy新浪微博现代特殊教育今日头条掌握中国特教一点资讯掌握中国特教长按右方二维码关注我们?以使命拥抱生命,服务特教中国!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掌握中国特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公众号菜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