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扶贪壮态关闭怎样打开

[转载]作家最新动态(一四三)
&&&&&&&&&&作家最新动态(一四三)
&&&&&&&&&&&&铁
凝: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开幕致辞
&&&&&&&&&&&&&&&&&&&&&&&&&&&&&&
&日15:55 来源:中国作家网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铁凝(日)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
  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共青团中央共同召开的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今天隆重开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作家代表相聚在北京,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以青春的激情鼓荡起理想的风帆,肩负时代和人民的重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途上展望中国文学的灿烂前景。我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通过你们向全国的青年作家朋友们致以诚挚的敬意和问候!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高度重视青年作家的成长。从1956年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开始,全国性的青年创作会议已经举办过六次,今天是第七次。第一次青创会召开时,我还没有出生。半个多世纪以来,文学薪火相传,创造生生不息,一次又一次的青创会见证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作家从这里汲取前行的动力,更加深切地体认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更加自觉地呼应时代的脉搏和人民的心声,更加清晰地聆听内心和艺术的相互召唤,他们成为了中国文学活跃的参与者、创造者,他们中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已被时代和读者深刻铭记。成为青创会的代表,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鞭策。很多作家朋友,也包括我本人,心底一直珍藏着参加青创会的记忆。在那些时刻,我们都曾深刻地意识到,投身于文学,这固然是个人的志向和事业,但更是一种承担,是对我们伟大传统、对时代和人民的庄重责任。这对于我们的创作和人生,一直是绵长的激励。现在,我相信,这种向文学致敬的庄重而炽热的情感一定也在每一位与会者的心头激荡。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把热切期盼的目光投注到青年身上。李大钊先生曾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青春,蕴藏着敢为天下先的锐气和披荆斩棘的果敢,萌动着朝向光明和未来展开的无限可能。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始终充满青春的激情,青年作家们活跃而勇敢的创造是中国文学保持勃勃生机的不竭动力。此刻,面对由在座和不在座的青年朋友们组成的这支朝气蓬勃的作家队伍,我心中涌上“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诗句。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青年作家队伍成长之迅速、构成之丰富、状态之奋发精进,都让我们对中国文学的明天充满了明亮而坚定的希望。在你们的写作实践中,人们看到了向着人民和生活学习的热情,向着传统博采众长的谦逊,向着未来热烈绽放的自信。你们敏锐感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精神需求的变化,积极吸收包括现代高科技在内的人类文明成果,把新的思想、新的经验、新的语言、新的梦想注入文学,以不倦的探索拓展着思想和艺术的疆域。你们每个人独具个性的创造和勘探,共同展示着中国文学鸢飞鱼跃的活力和多姿多彩的风貌。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各族人民正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奋发前行。古老的中国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为文学提供了丰沛的源泉和广阔的天地。面对中国几千年以来最重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发出富于影响力和感染力的中国声音,创作出可以传诸后世的精品力作,这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的光荣所在。个人的创作只有根植于人民生活的大地上,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养分和力量,枝繁叶茂、春华秋实。每一位优秀的作家,都会为自己摸索出一条路。这条路,直接通向广大的人群,通向深微的人心,通向对时代和生活第一手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也通向自身的开阔、充实和丰富。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向人类共享的文学经典学习,这应是一个作家毕生的功课。珍爱文学,体贴生活,叩问良知,诚实写作,这应是一位作家毕生信守的本分。我愿意以此和青年朋友们共勉。假如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心事,那么在今天的这个时刻,我相信我们会有一件共同的心事,那就是我们要写得更好!
  从某种意义上说,创作是一件需要独自面对的事情,但我们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党和政府的深切信赖和关怀,广大读者的热情期待和鼓励,前辈作家的谆谆教诲和深情关爱,都会成为支持我们前行的巨大力量。记得在1986年的青创会上,作为那次会议代表中的一员,我有幸聆听了巴金先生写给大会的致辞,他说:“青年作家们,前面有灯光,路上有泥水,但是四面八方都有关切的目光,整个民族同你们一起前进。你们丢开顾虑,不用胆怯,大胆地想,勤奋地写,把自己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全写出来……”这些温暖的嘱托一直伴随着我。现在,面对眼前这一张张年轻的脸,我不断想到两个词:厉害和可爱。我想说,每一个深爱着文学的人都深情地寄希望于青年,在你们前行的路上,我们大家正随时注视着你们,倾听着你们,真诚祝福你们!当我在这里荣幸地代表中国作协作以上发言时,我还想到作家是文学的创造者,也是文学的守护者。而我们,更应该使自己有能力守护青年作家领异标新的探索精神和奔放高远的文学理想。
  青年作家朋友们,壮丽的梦想召唤着我们,壮阔的时代召唤着我们,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蓬勃的创造力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开创中国文学更加灿烂的未来!
  谢谢大家!
&&&&&&&&&&&&&&&&&&
王 蒙: 说给青年同行
&&&&&&&&&&&&&&&&&&&&&&&&&&&&&&日22:55
来源:中国作家网
&&&&&&&&&&
&&&&&&&&&&&&&&&&&&&&&&&&&&&&&&&
&青创会开幕,王蒙向青年作家寄语
  回想1956年,我出席了全国第一次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至今已经过去五十七年半了。
  昔日的青年作者已经进入耄耋之年,如果还没有作古的话。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当然羡慕今天的青年人。你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拥有更多的选择,更宽阔的可能,更好的条件。
  但也有些东西并没有改变。文学经典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耐久性。《诗经》离现在两三千年,李白离现在一千三百多年,莎士比亚离现在五百多年,托尔斯泰离现在一百八十多年……他们的作品仍然鲜活。而有些个畅销书,不过几个月,然后被读者也被历史遗忘。
  我想说说文学上一些不会变的东西。
  一、文学本身碰到危机了吗?
  不止一个人在那里大言忽悠地宣告纸质书籍的式微、文学的终结、小说的衰亡。语言符号在更加直观的多媒体与信息量极大的网络面前陷入窘境了吗?
  获取信息的便捷化与舒适化,究竟是在发展我们的精神能力还是相反呢?听听“好声音”、看看肥皂剧,果真能代替反复默诵与咀嚼、温习消化那些花朵般、金子般、火焰般、匕首与针刺般的言语、章节与名篇巨著吗?我们所说的信息,究竟只是一个数量的概念呢,还是具有深度与品质的追求?视听信息能取代学问、智慧、理念、心胸、情操与文学的全部内涵吗?
  不,那是不可能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语言学家与生理学家都已经判定,没有发达的语言系统,是不可能有深刻缜密的思想的。恰恰是语言符号,激活思维与想象能力,取得融会贯通,最大限度地调动精神资源,能够发展、延伸、突破已有的知识见解。
  只要语言文字没有消失,只要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联没有改变,只要语言文字与生活的密切关联还存在,文学的重要性就不会发生变化。
  英谚云: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不能失去莎士比亚。因为莎士比亚代表的是文化,文化是存在的根基与理由,有这种文化,就有这种凝聚力,就有追求与生活方式,就有这个民族的自尊心与自爱心。
  黄鹤楼现在已不在原址,建筑材料也不理想,但是黄鹤楼仍然吸引了那么多游客,原因在于崔灏与李白的诗。
  以为3D4D视听节目与网络音频视频能代替文学,那就是以白痴的聪明来取代文化与智慧。
  二、还得读书。
  在人们日益以触屏浏览取代苦读攻读的今天,我们还有没有深度的与认真的阅读呢?仅仅浏览,是视觉与听觉的瞬间刺激,容易停留在相对浅薄破碎的层面上。在急于求成的社会氛围中,已经出现了一批万事通、万事晓、不查核、不分辨、不概括、不回溯、无推敲斟酌、绝无任何解析能力更无创意的平面信息性能人了。这样的能人有的还一身戾气,出口成“脏”。他们的出现,对于中华民族“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深处意气平”的传统,是一个灾难。
  更多的人以为你只要有手机,就能知道哪个官员出了丑,哪个名人的家庭成员犯了事,还有哪样食品吃死了人。当然也知道了哪个鸟叔成了世界第一的舞蹈明星,还有哪个五岁的孩子出版了他或她的第一本诗集。
  甚至越来越多的人没有认真读过、只不过是看了一眼视听节目,觉得一般乃至乏味,便大大败坏了对于经典作品的观感与胃口。
  而我自己呢,不能忘记九岁时候到“民众教育馆”借阅雨果《悲惨世界》的情景:我沉浸在以德报怨的主教对冉阿让的灵魂冲击里,我相信着,人们本来应该有多么好,而我们硬是把自己做坏了。
  不能忘记十来岁时我对于《大学》《孝经》《唐诗三百首》《苏辛词》等的狂热阅读与高声朗读背诵,那也是一种体验:人可以变得更雅训,道理可以变成人格,规范可以变成尊严与骄傲。
  不能忘记十一二岁时从地下党员那里借来的华岗著《社会发展史纲》、艾思奇著《大众哲学》、新知书店的社会科学丛书如杜民著《论社会主义革命》、黄炎培的《延安归来》与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那是盗来的火种,那是真理之树上的禁果,那是吹开雾霾的强风,读了这些书,像是吃饱添了力气,像是冲浪登上了波峰。
  不能忘记十八九岁时候对于中外文学经典的沉潜:鲁迅使我严峻,巴金使我燃烧,托尔斯泰使我赞美,巴尔扎克使我警悚,歌德使我敬佩,契诃夫使我温柔忧郁,法捷耶夫使我敬仰感叹……
  而在艰难的时刻,是狄更斯陪伴了我,使我知道人必须经受风雨雷电、惊涛骇浪。
  读书使我充实,阅读使我开阔,阅读使我成长,阅读使我聪明而且坚强,阅读使我绝处逢生,阅读使我在困惑中保持快乐地前进。
  干脆说,离开了阅读,只有浏览与便捷舒适的扫瞄,以微博代替书籍,以段子代替文章,以传播技巧代替真才实学,以吹嘘表演代替讲解探讨,将会逐渐造成精神懒惰,使人们惯于平面地、肤浅地接受数量巨大、品质低下、包含了大量垃圾赝品毒素的所谓信息,丧失研读能力、切磋能力、求真求深的使命与勇气,以至连掂量追究的习惯也不见了,苦思冥想的能力与乐趣也没有了,连智力游戏的空间也龟缩到屏幕前的一角了。
  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强调:坚持阅读,受益无穷。在触屏时代,不要做网络的奴隶。
  第三,文学的成败标准是什么,不是什么。
是什么,不必细说,我能理解各个不同的写作人有不同的追求:诗仙诗圣诗鬼、韩潮苏海、妇孺能解、一把酸辛泪、高屋建瓴还是自我拷问,我都按下不表。我这里要说的是,不能把发行量、版税收入看作唯一标准。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就的评价,文学史的特点是看高不看低。当然我们个人常常需要经历一个由低向高的过程。文学史盯住的是每个时期的大家名家经典作品,却不会对各个时代都有的二流三流作家多加注意。不要过于重视印数,不要过于相信炒作。传播是手段不是目的更不是价值。当然会有许多人以当下市场效益为最看得见的成就,我们不可能排除这样的写作人,他们对于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有其贡献。但是从长远看,从更重要的意义上看,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是一个民族的品位与素质,是一个族群的精神史,是一个民族的乃至影响世界的智慧与胸襟。我们写作人要敢于看不起那些空心化、浅薄化、恶俗化、碎片化、单纯搞笑、单纯恶搞、咋咋呼呼迎合起哄的所谓作品。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我们写诗的人心目中应该有屈原、李白、杜甫、普希金,我们写小说的人心目中应该有曹雪芹、蒲松龄、巴尔扎克与托尔斯泰,我们写戏剧的人心目中应该有关汉卿与莎士比亚。
  第四是不要跟风。不要跟着那些似是而非的观点跑。要尽量维护文学这一行当的纯正风气。
  过去有人动辄嘲骂当代文学,认为当代文学中没有活的鲁迅,也没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成了中国作家的原罪。现在好了,莫言贤弟也获了诺奖,我要祝贺他。其实所有的伟大作家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克隆的,鲁迅也是这样。一切都要与时俱进。经典作家经典作品不是当世注定的,不是被任命的,也不是销售排行榜哪怕是获奖名单所能全部反映出来的。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什么事都有一个过程。鲁迅说,幼稚并不可怕,不腐败就好。
  写得不好,不要怨天尤人。我很欣赏网上的一句话:凡是把自己没有写出好作品的原因归咎于环境的人,即使把他迁移到日内瓦湖边的别墅里,他照样、我说的是他更加、嘛东西也写不出来。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云亦云的胡说八道,我希望我们的青年同行珍重自己的头脑,不跟着起哄。
  一句话,除了潜心写作,干咱们这一行的人没有别的法门。
  写吧,各位青年同行,王蒙老矣,我还要与你们在文学的劳作上,在作品的质与量上,展开友好比赛!
&&&&&&&&&&&&&&玛拉沁夫:打造升级版中国文学风景
&&&&&&&&&&&&&&&&&&&&&&&&&&&&&&&
日22:55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青创会开幕,玛拉沁夫向青年作家寄语
  今天我坐在全国青年创作会议的会场,面对你们一张张充满阳光与青春活力的面孔,不禁感慨万千。57年前,我与你们一样年轻,从内蒙古草原前来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青年创作者大会。时光一晃,我已经是84岁的老人了。近些年本已很少参加社会活动,但中国作家协会领导希望我与青年作家朋友们见个面,讲一讲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学感悟,和大家一起进行交流与共勉。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数千年。今天不可能从源头说起,我只想回顾我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就几代作家形成、兴起的情况,谈几点感受。
  我国新文学运动的第一代作家群体形成与兴起的时间段,按传统说法,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经过整整三十年。以鲁迅为代表的我国新文学第一代作家群体,在中国社会处于黎明前后黑暗与曙光相交织的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伟大与辉煌。高山仰止,他们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丰碑,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国新文学运动第二代作家群体的形成与兴起的时间,大约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直到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历史进入了新时期,这又是一个完整的三十年。
  我和我的同龄作家朋友们,都属于这一代作家,是这一段历史与变革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我很幸运,历史给我以机遇,使我这个从贫穷落后的蒙古山村走出来的骑兵小战士,在共和国建立初期就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作家之一,在21岁时就有幸进入辉煌的中国文坛,日《人民日报》发表“文化简评”,称赞我于1951年创作的处女作《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写了新的主题、新的生活、新的任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先进的力量,用新的伦理观念和新的道德精神教育人们”的好作品。对于一个21岁青年作者的处女作,《人民日报》用五个“新”予以评价,是没有先例的。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那个年代,我们都是幸运儿。紧接着,更大更重要的幸运与幸福之事,又降临于我。这件事正是发生在1956年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青年创作者大会上,我本人在过去几十年中从来没有写文章谈及此事,是中国作协前秘书长张僖老人在病危期间写了一本回忆录,记述了此事。我先读一段张僖同志写的原文:
  那是1956年春天,全国第一届青年作家会议在东交民巷团中央礼堂召开,有一天晚会前周总理到来,在来宾休息室问我:这次大会来开会的都有哪些人?哪些人我可以找来跟他们谈一谈?
  我说:有写了《不能走那条路》的李凖;有写了《活人塘》的陈登科,他原来是个大字不识的战士;还有少数民族作家玛拉沁夫,他是蒙古族人。
  周总理说:好!我就找这个玛拉沁夫谈一谈。
  我把玛拉沁夫找到来宾休息室。
  依我的记忆,那天晚上,青创会代表们是在团中央礼堂开舞会(当时是跳交谊舞)。我正站在一旁看热闹,突然有人从我身后拍我的肩膀,我回头一看,是大会组织领导者之一、中国作协副秘书长张僖。他不说话,只打手势叫我随他出来。我们走过一个很长的走廊,他也不跟我说话,来到一间来宾休息室门前做手势,让我先进去,我不知道里面有什么人,叫我来干什么,心里纳闷。走进室内,有屏风挡着,绕过屏风,突然看见周恩来总理站在那里,并向我伸出手来,一时间我发懵,紧张得出了满头大汗,急忙走过去躬着身用双手握住周总理的手,向他请安。周总理握着我的手问我:“哎,玛拉沁夫,你汉话怎么讲得这么好啊?”我赶忙回答说:“我年纪很小就参加革命,一直跟汉族同志在一起……”周总理让我跟他走过去坐在沙发上,继续刚才的话题:“你学会汉语很好啊,我历来主张少数民族同志要学汉语汉文;语言文字都是人与人进行交流的工具,少数民族学会汉语,不但可以与汉族进行交流,而且也可以通过汉语与其他少数民族进行交流,甚至可以进行国际交流,所以我主张少数民族同志要学会、学好汉语汉文。”
  我完全同意总理的教导,不停地点头说:“是,是……”
  但此时,总理话锋一转,提高声音又说:“同时,我周恩来也一再说过,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同志,要学会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这样做不只是为了便于交流,更重要的是表达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只有互相尊重,才能真正团结,团结搞好了才能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国家。”
  随后他问我在做什么工作,我说我在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了两年,回内蒙古后到草原深入生活,在一个旗里挂职锻炼已经三年了。在那里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
  周总理听后很高兴,他看我一直很紧张,就做手势让我喝茶。
  接着,总理了解我深入生活的情况,甚至关心地问我下基层时是走路还是骑马。我回答说,在牧区,新来的干部一到位,就发给240元钱,叫我们自己去买乘骑。草原太辽阔,靠走路,误事。总理一听高兴地笑着说:“对,对,马跑总是要比人走快嘛!”说得我也第一次轻松地笑了……
  周总理那次单独接见我,长达一个多小时。这不只是对我个人的关怀,而是对我们所有青年文学创作者的关怀。今天,57年后召开新一届全国青年创作会议,让我们由衷缅怀我们那位全世界最睿智、最具人格魅力的伟大的周恩来!
  我们这一代作家,确实经历了许多事,胜利的,挫折的,成功的,失败的,欢乐的,痛苦的……今天想来,所有这一切对每个作家都是一笔财富,从而形成了作家笔下多姿多采的文学风景。
  我在这里把我国新文学运动以来出现的作家用“代别”的形式作解读,目的是说明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具有延续性与传承性,事实确实如此。当新中国成立后,新文学第二代作家群体出现在祖国大地上时,文坛的领军角色还多是第一代前辈作家来担当,他们依然是文坛的主导力量。在他们的引领下,第二代作家群中的优秀者很快就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崭新艺术魅力和时代冲击波的好作品。《红岩》《红日》《红旗谱》《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六十年的变迁》《青春万岁》《创业史》《三家巷》《苦菜花》《铁道游击队》等几十部经典作品的相继问世,证明第二代作家群体的强大艺术潜质和实打实的时代担当能力!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文革”那场十年浩劫,吹响了拨乱反正、解放思想、胜利前进的时代号角,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代变革的大潮中,我们文学界起步快、发力大,文艺复兴迅速形成火山爆发之势。以刘心武同志创作的《班主任》为发端,新时期文学创作高潮在全国兴起,文坛出现了一批才华横溢、充满时代责任感的新锐作家。上世纪80年代,我曾率领一个作家代表团赴联邦德国访问(当时东西德尚未统一)。在那个代表团中就有当时已显露锋芒的文坛新人莫言、王安忆、张炜、张承志、叶文玲、高晓声等。这些同志除高晓声已病逝之外,其他几位都已成为当今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了。这个代表团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新文学运动第三代作家群体人数众多,并已经以强势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说明在又一个三十年()周期中,在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时期,又一代新的作家群体已经担当起了中国文坛的主角。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新的领导集体,以大智大勇之势,率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一个新的重要历史征程。现在,全党、全国人民正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这样重要的时刻,我们召开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意义重大,在这次大会上,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的举措,使这次大会成为一次动员大会、誓师大会,新的一代作家群体在党的旗帜下胜利进军的大会!我作为一个文坛老兵,衷心祝愿我国新的一代作家朋友,永远敬畏文学、感恩人民、忠于祖国,要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创作出惊世之作、警世之作、传世之作!
&&&&&&&&&&&&&&&&&&王安忆:在同一时代之中
&&&&&&&&&&&&&&&&&&&&&&&&&&&
来源:中国作家网&
  在这样的盛会上发言,我既感到光荣,同时也感到困难,我说什么好呢?照理应当说些鼓励的话,可又觉得我自己才是更需要鼓励的,写作了这许多年,难免会感到疑惑,时常问自己,写作究竟是为什么?写作又究竟是什么?写作的越久疑虑越深。最初时候的猛进,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消退,单纯的激情也在平息,随着操纵这一职业的熟练,创造的欲望也在降低,仿佛得了职业病,就像王蒙老师在他的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里,那个资深的布尔什维克刘世吾说的:“炊事员的职业病是缺少良好的食欲”,顺便说一下,生活中的刘世吾真是多,随时可遇。写作者也有职业病,我想就是虚无主义,我们终日都在思想和表现,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用文字在纸上企图建立一个虚拟的世界,结果是将自己都变成虚拟的了。在这个离开年轻却又没有完全觉悟的年龄里,实在是低沉的,让一个沮丧的人来鼓励你们,能说出什么有力量的话呢?
  那么,就谈谈我的经验,是不是能对你们有所贡献,这个主意却带来新的困难。我们的经验看上去果然是与你们的很不同,但不同的这一部分很可能会使我们像个“九斤老太”,想想自己年轻的时候,对年长者说话多么不耐烦啊,“陈谷子,烂芝麻”就是用来形容老经验的,反过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说法,且像是一种恐吓,胁迫着人们来听自己絮叨,我也不希望变成你们讨厌的人。而在另一方面,我们的经验其实和你们的似乎也没什么大不同的,无非是挫败,迷茫,焦虑,犯错误。情节和细节也许不一样,可内里的实质却是相近的。有一部青春片的名字很有意思,叫作《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那些年”三个字取消了所有时间上的差异与隔阂,真是的,谁没有追过或者被追过呀!这个话题就也被否掉了。
  然后,或者,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写作的技术问题,就是说,怎么才能写成一篇好作品,在我,就是好小说。这些年,我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开课教授写作实践,积多年的教学,大概可以说些什么。然而,在这里我不得不向大家坦陈,真正的写作是无法教和学的,小说课堂更多的是施加某种影响,使学生们对文学建立信任和亲近,这也是我所认为的文学教育。我从没有期待课堂上诞生一个作家,因为作家是需要天赋的,当然,有了天赋还要刻苦用功,但刻苦用功不也应当算在天赋里面的吗?和任何一种天赋一样,写作自有它特殊的需要,它要有超凡的想象力,就是我方才说的,想象生活和人应该是什么样的;而这想象又不能太离谱,不能将生活变成神话,人变成超人,生活还是生活,人还是人,所以,就要有对生活和人深刻的认识;接下来,我们要把想象中的生活、人化作文字,文字是一桩神奇的物质,它平凡到家用的流水账都是靠它记录,它又高深到哲人用它来建立著述,一方面它具体到日常的应用,另一方面它又是如此抽象,你说为什么一撇一捺要叫作“人”,“人”字拦腰一横要叫“大”,“大”上再一横则是“天”,“天”这个字就复杂了,不止是指实有的“天”,还指向自然大块的规律法则和约束。这就是写作者的工具,不是以手的灵巧,而是以心和脑的灵巧,不知经过多少时间的进化最后侥幸得到的才能,从何教起呢?
  尽管有这许多为难,可是既然已经站在了这里,我就必须将发言坚持到底,我能不能谈些感想?在今天的日子里,很自然地让我想起多年前我参加青创会的情景,那是一九八六年末或者一九八七年初,开幕之前,在工人体育馆举行一场文学晚会,由我们自己发起和组办,总导演是张辛欣,她写作的《同一地平线上》引起极大的反响,现在她定居在美国,但还继续着汉语写作。记得开场部分是三代作家亮相,第一代冰心先生以一束追光象征性地到场,接下来是张洁,她可说最早恢复个体在文学里的合法地位,开启新时期文学又一重帷幕,第三代的代表,就是我们中国作家协会的铁凝主席,她是知青作家中间最年轻的一个——晚会中,而知青作家则是八十年代的年轻人。看起来,人和事还是在变化,而且变化很快,可作家不是永远都在跟踪着变化中不变的,我们称之为“永恒”的性质!那一个晚上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是年轻人,常常会有人说:我是读你们的书长大的。这话一方面让人感慨时间过去很快,都有人看着我们的书长大了,另一方面呢,又觉得事情并不应该如此,因为传统并不是在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形成的,它不止是一本或者几本书,而是一脉思想,“读着长大”的应该是更久长深远的作家和书,比如曹雪芹、比如托尔斯泰、比如鲁迅,那也是我们正在读着并且成长着的。事实上,我们和你们,是在同一个时代,呼吸着同一个天空下的空气,经历着同一个历史,用当年的总导演张辛欣的说法,就是在“同一地平线上”,创造着同一种传统。那一年的青创会,在我个人还发生一桩重要的事件,那就是与萧军先生见面。在一个晚宴之前,有人领我去见萧军先生,在场的还有骆宾基老师。重要的不是和老师们说了话,又得了他的签名本,而是面前的人,是和萧红共同生活,互相参与命运的人,是亲耳聆听过鲁迅的教诲,扶过先生的灵柩的人,是“五四”新文学发轫的亲历者,我们今天所写作的小说,自然有中国小说的影响,但更是得“五四”启蒙主义的精神,是他们,将中国小说从《海上花》《目睹二十年之现状》《何典》等等,对现实的沉溺中引领到人生和理想的严肃面对。和萧军先生面对面,分明是在经历着一个历史,隐藏在日常生活后面,却提升着日常道德原则的历史。今天,不仅是萧军先生,骆宾基先生,连同辈人史铁生也成故人——史铁生,在那个文学晚会上也没有到场,他觉得坐着轮椅上台也许挺有舞台效果,但这样的戏剧性,不合乎他的也是文学的本意,所以只是播放了事先的一段录音,他的话我还记得,意思是历史承担了责任,路还是要我们自己走,八十年代正是一个批判和反思的年代,他提出了自己的责任。史铁生走了,还有路遥,邹志安,王小波,陆星儿,赵长天……我们这一代的人都有人进了天国,可是还没有来得及建立一个传统,所以,千万不要再说“读你们的书长大”的话,我们的书并不足以使你们长大,再有二十、三十年过去,回头看,我们和你们其实是一代人。文学的时间和现实的时间不同,它的容量是根据思想的浓度,思想的浓度也许又根据历史的剧烈程度,总之,它除去自然的流逝,还要依凭于价值,我们还没有向时间攫取更高的价值来提供你们继承,所以,还是和我们共同努力,共同进步,让二十年三十年以后的青年能真正读我们的书长大。
青年作家要有大情怀,写出人性温暖,传递积极力量
&&&&&&&&&&&&&&&&&&&&&&&&&&&&&&&日11:04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青创会作家代表畅谈当下文学创作
  9月24日下午,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进行分组讨论。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作家代表就上午铁凝、贺军科的致辞和李冰的讲话以及几位知名作家的寄语展开讨论,并就当下文学创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
  参加青创会,对青年作家们来说是一次宝贵而难忘的人生经历,许多青年作家都是从这里汲取动力,此后成长为中国文学的中坚力量。北京作家鲍尔金娜和广西作家周耒都是第一次参加青创会。他们觉得青创会为来自不同地区、从事不同文体创作的作家搭建起了交流的重要平台,这次会议是一次难得的互相沟通、交流的机会。不同年龄、不同文学门类的作家聚在一起,彼此完全没有陌生感和紧张感。大家在这里聊文学、谈人生,互相启发,增进感情。甘肃的魏珂、安徽的许辉和西藏的扎西达娃都曾多次参加过青创会,在会上他们见到越来越多年轻、陌生的面孔,文学的传统就这样一代代薪火相传,一次次青创会的召开见证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铁凝主席的致辞和李冰书记的讲话温暖亲切,振奋人心,也为青年作家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来自解放军、产业系统的作家们都非常珍惜这次参加青创会的经历,上午的会议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无论是致辞、讲话,还是老作家的发言,都令他们受益匪浅,并更加坚定了对文学的热爱、虔诚之心。铁凝在致辞中引用巴金先生的话与大家共勉,让每一位青年作家感到温暖、充满信心。由于大多是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他们渴望与专业作家、批评家展开对话交流,并希望不断突破各自的局限性,立足各自所在领域,不断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资源。像铁凝所说的那样,讲好中国故事,发出富于影响力和感染力的中国声音。
  文学如何为社会发展提供正能量,是一段时期以来作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河北作家李春雷、陕西作家阎安、河南作家乔叶谈到,李冰书记主要谈的六点意见,讲出了作家的心声和努力方向。青年作家要重新认识文学主旋律的问题。主旋律就是正能量,国家和民族需要正能量的推动。青年作家要会思考,有担当,文学不是自己的文学,要与人民同行,与整个民族同行。来自广东的王十月、浙江的黄咏梅谈到,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旋律,每一代人都有他的局限性,很难跳出自己的时代。现在我们应该重新回归信任,文学也应该提供这种信任。作家应该有大胸襟,还应该有大情怀,写出人性温暖,传递积极力量。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许多青年作家都觉得随着时间推移,自己正像李冰在讲话中所说的那样“被掏空了”。他们意识到了深入生活的重要性,但真要深入生活也面临许多具体困难。来自贵州、山西、福建、重庆的许多作家都提到这点,他们希望中国作协及其团体会员单位能在定点深入生活方面做更多工作,加大对青年作家的扶持力度,为更多作家提供深入生活的机会。
  王蒙、玛拉沁夫、王安忆的深情寄语打动了与会青年作家代表,几位“过来人”质朴平实、真诚坦率的诉说,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四川的“90后”诗人余幼幼说,王蒙的寄语中,“真诚”是他反复提及的词语,这让她感触颇深。“我要以写诗真诚面对内心,对抗生活留给自己的麻木,坚持对人性光辉的向往,保持对生活的敏感触觉。”
  云南作家朱镛、黑龙江作家王若楠听了玛拉沁夫的讲话非常感动,他说,80多岁的老人青春的激情仍在,这是我感受最深的。“写作是一个不断肯定而又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它使我获得生命和心灵的安静,因此,写作也是一种安静的回归,我要安静地继续写作下去。”
  江西作家倪爱珍、吉林作家王小王谈到,王蒙在寄语中提到现代社会出现了很多无创意的“信息能人”,我们每个人被信息所包围、围攻,这就导致我们缺乏思考和冷静的心态。静以修身,宁静以致远。一个作家精神的高度决定一部作品的高度,思考的深度决定作品的深度。如果缺乏思考,高度、深度都无从建立。只有让心灵有触动的作品才能长久,只有这样的优秀作品才能对人的一生发挥积极影响。
  张悦然看了王安忆的书面寄语深受触动,她说,没听到作家亲自讲出这些有些遗憾。王安忆谈到,千万不要再说“读你们的书长大的话,我们的书并不足以使你们长大”,这句话让她感动。现在也有一些年轻的读者对张悦然说这句话,这让她感到了沉重的责任。责任是一个沉甸甸的词语,青年作家如何面对生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来自海南的“80后”作家林森谈到青春文学的发展时说,张炜、王安忆等作家在20多岁时就写出了非常优秀的作品。现在的青年作家也应该思考,该关注什么问题,在作品中为社会留下些什么。
  对来自西藏、宁夏、云南、新疆、内蒙古、青海、延边等少数民族聚集地的作家来说,这次来北京是一次难得的交流机会,也是一次让更多人了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机会。西藏作家鹰萨、青海作家扎西才让认为,文学作品需要时代感,作家要重视使命感和责任感,文学要下基层,要为社会作贡献。
  近年来,网络文学异军突起,成为一道独特景观。网络文学作家唐家三少、辰东、谢栩文、夏烈谈到,网络文学发展到现在已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很长时间以来,一些作家评论家对网络文学有偏见。应该积极引导网络文学的发展,网络文学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能文以载道。网络文学作家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开始意识到他们对读者肩负的责任。他们在创作中当然也会遭遇瓶颈,因此亟需更多的文学批评和理论指导。来自江苏的黄孝阳则谈到,网络文学也为纯文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纯文学和网络文学应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青年作家是一支生机勃勃的力量,为中国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他们在创作中常遭遇困惑,亟待破解。来自湖北的宋小词喜欢写小说,却也会有“写不动”的感觉。她试图突破自己,写一部让自己满意的作品,但在这过程中她感到疑惑很多。她说,“每一个写作者可能都很孤独,这种孤独可能会伴随终生。但既然选择了文学,便无怨无悔。”在为什么写作这个问题上,15岁的王芗远回答得干脆利落:“我要写出自己的感想和经历,这就是写作的原因。”
  文学与影视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几位青年编剧王伊、汪海林、余飞等就相关话题发表看法。他们提出,作家和编剧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编剧的很多营养都来自小说。文学是一切艺术的母体,优秀的剧本总是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但文学与影视不存在高下之分,优秀的作品都值得阅读、观赏,艺术家的劳动也都值得敬佩、尊重。他们希望有更多人重视编剧工作,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本次青创会期间举办了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颁奖仪式,儿童文学创作也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来自山东的莫问天心希望青年作家多关注一下纯正的儿童文学创作。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白纸,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导向?很多作家谈到,儿童文学作家都是因为喜欢孩子才为他们写作。孩子需要引导而不是说教,儿童文学作家要蹲下来跟孩子齐平,把孩子当成朋友。儿童文学作家左昡一直写童话,她希望更多人关注儿童和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同时希望有更多人为儿童文学创作贡献力量,让它有更丰富的血液。
  来自香港、澳门的作家比较关心两岸文学的交流情况。近年来,两岸青年作家的交流不断增加,彼此间的了解也日渐增多。在他们看来,如何提供更多机会让两岸作家对各自的文学传统有清晰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
读者的反馈是一份鼓励
&&&&&&&&&&&&&&&&&&&&&&&&&&&&&&&
日08:57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 觅
 &&&&&&&&&&&&&&&&&&&&&&&&&&&&&&& 
此次全国青创会上,文学创作与读者的关系成为不少作家热议的话题。北京代表团的几位青年作家结合创作实际,畅谈了各自的看法。
  崔曼莉的《浮沉》《琉璃时代》等长篇小说,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她的文学理念中,读者是超越时代、超越不同文化的,“他很遥远又很亲切,很模糊又很清晰,他应该是我的一个知己,通过我的作品,我们产生了心灵的共鸣”。以前她认为,文学作品有它自己的命运,有些会在当代引起人们的共鸣,有些会在未来触动人们的心灵。读者的多少并不直接对应作品的质量,作家不应该去考虑这个问题,更不应该被读者的多少这个问题所困扰。后来,通过一些读者的反馈,她渐渐意识到,怎样精确深刻地提炼时代特质,扩大读者对时代的认知,引发他们对当下和人生的思索,才是作家对这个时代的读者负有的一种文学责任。“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在这样的转型期,恰恰需要文学作品去总结提炼,提供一个又一个的文学样板,引发人们的思考,来对我们今天的个人生活和整个社会模式加以探索和修订。”崔曼莉说。
  “每当我读到一首好诗、一篇好文章、一部好小说时,我觉得作家大约是除了上帝之外惟一的人类旁观者,他们以独特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和深入的思考,形成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崔曼莉表示,希望在此次青创会上能与不同年龄、不同风格的作家多交流、多沟通,借此深入旁观我们这个时代在人性亘古不变的定律里产生的具体的新变化,由此尽量减少自身的局限性,增加包容性与理解力,创作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作品。
  网络作家唐家三少很珍惜参加这次青创会的宝贵机会。对他而言,走上文学创作这条路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1998年,他开始接触网络文学,2004年开始个人创作,到现在已先后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
  唐家三少很注重读者对作品的感受。他谈到,早期的网络文学是经常被诟病的,因为网络文学的准入门槛很低,只要有电脑、能上网,就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作品的发布,作品质量难免会参差不齐,这也导致了一些恶评的出现。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它对文学性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唐家三少认为,文学和市场是能够结合的,网络文学现在也拥有了与市场结合的独特模式。他介绍说,自己在创作一部网络文学作品的时候,首先会将它在网络上发布,可以先后采取免费和付费阅读的不同模式。同时可以与无线运营商合作,通过其平台推广自己的作品。除电子版权和无线版权外,亦可将作品进行实体书出版,或进行影视剧、游戏、漫画等不同形式的改编。还可以通过杂志连载、微博宣传、微信平台推荐等多种方式吸引读者,扩大作品的影响力。“当我的作品在原创文学网站上发表的时候,我的读者第一时间就会看到,同时给予评论,他们的鼓励成为我最大的创作动力。”唐家三少说。
  北京市作协签约作家霍艳目前正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博士。在2007年的全国青创会上,她是年龄最小的代表。“知道这次青创会上终于不是年龄最小的代表时,我松了一口气。”霍艳说,“我14岁出书,21岁时就出版了8部作品,因此时常会用数字来丈量写作的道路。‘80后’这个概念的提出,让写作跟年龄画上了等号,因此我们不断刷新着出书年龄的纪录。”
  这两年,霍艳开始静下心来反思这一路的创作经历。她注意到,“80后”这一代人创作开始时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把自己的情绪无限放大,把“自我”当作个性的标签贴在文字里,却忽略了对身边人的关注。作品里并没有很惊心动魄的情节,有的往往只是一些生活的碎片,同时伴随着孤独、自卑、怀疑等浓郁情绪的弥漫。“我们缺乏交流,多相信自己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力多是在网络虚拟空间所养成的,我们戴着面具发言,却不切身接触现实社会,对很多事情先入为主,形成偏见,这在作品里表现为一种对社会的偏激,妄下黑白分明的判断。”谈及此次青创会对自己的意义,霍艳表示,它为自己提供了一个与人交流的平台,不仅是写作技艺上的切磋,更重要的是,作家们需要交流,需要自我提升,“通过这次青创会,我愿意重新上路,去珍惜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我将努力挣脱出‘自我’的世界,躲在平凡人的身后,去参透他们的悲喜”。
&&&&&&&&&&&&&&&&
近三百青年作家聚首青创会
&&&&&&&&&&&&&&&&&&&&&&&&&&&&&&&日09:4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北京9月24日电(记者饶翔)“我至今记得1986年我参加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时,巴金老人对我们的寄语,‘你们要大胆地想,勤奋地写’,此刻想起仍感觉分外温暖。”在9月24日开幕的第七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简称“青创会”)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对来自全国各地的297名青年作家代表谈起她当年参加青创会时的感受。她说,半个多世纪以来,文学薪火相传,创造生生不息,一次又一次的青创会见证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作家“从这里汲取前行的动力”。
&&&&会议邀请著名作家王蒙和玛拉沁夫在开幕式上为青年作家寄语。他们回顾了各自的创作历程,与大家分享了关于人生和文学的感悟。王蒙谈道,今天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青年一代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拥有更多选择。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学经典依然鲜活,经典的魅力始终激荡人心。坚持阅读,定会受益无穷。青年作家要以经典为坐标,沉得住气,静得下心,潜心写作,砥砺前行。
&&&&“写吧,各位青年同行,王蒙老矣,我还要与你们在文学的劳作上,在作品的质与量上,展开友好比赛!”王蒙的一番豪言壮语引起了青年们一片热烈掌声。
&&&&玛拉沁夫深情回忆了参加第一次青创会、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的难忘经历。他认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激励着他和一代代青年作家不断成长,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他鼓励新一代青年作家敬畏文学,感恩人民,忠于祖国,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继承前辈作家的光荣传统,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留下中国作家的坚实足迹。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李冰在随后的讲话中指出,自2007年第六次青创会召开以来,我国文学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文学的国内外影响日益扩大。这是党和政府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包含着青年作家的突出贡献。回顾6年来的历程可以看到,青年作家创作硕果累累,创作主流健康向上,青年作家勇于创新,影响不断扩大。一批青年作家以新锐的姿态出现在文学现场,向人们证明了这是一个朝气蓬勃、辛勤笔耕的群体,是一支充满希望、可以信赖的新军。
&&&&几位作家的寄语和李冰的讲话在与会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来自上海的80后作家甫跃辉说,在青年作家的盛会上,让年长我们几十年甚至半个世纪的作家发言,是意味深长的。他们的人生经验、写作经验都值得我们分享,更值得我们分享的是他们对于写作的敬畏和激情。“王蒙先生在发言中引用了英国人的这样一句话,‘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不能失去莎士比亚’,这便是写作者对于写作的最大敬畏。”
&&&&解放军代表团的傅逸尘说,李冰书记关于主旋律创作的论述切中了当下文学创作的现实,作为主旋律写作的中坚力量,近年来的军旅文学得到了更多青年作家的青睐,70后、80后军旅作家群体的崛起令人欣喜。“作为一名80后批评家,我以后会坚持关注同代作家的创作,与他们共同进步成长。”
&&&&“青创会对我的意义是,它给了我一个与人交流的平台,不仅是写作技艺上的切磋,更重要的是,我们青年作家需要交流和修正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我们应该努力挣脱出‘自我’的狭小世界,躲在平凡人的身后,去参透他们的悲喜。”北京代表团的青年女作家霍艳说,过去,她对“作家”这个职业并不严肃对待,创作得太过随意,谈不上对自己文字负责。通过这次青创会,通过聆听文学前辈们的宝贵经验,她愿意重新上路,去珍惜自己所选择的创作道路。
&&&&本次会议会期为两日,25日与会代表将继续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近年来青年作家的创作成果,围绕当前青年作家队伍建设和文学创作的新情况、新特点,以及青年作家在实现中国梦中担负的历史责任等,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以促进青年文学人才队伍健康成长。
&&&&&&&&&&&&&&&&
青创会作家代表交流发言选
&&&&&&&&&&&&&&&&&&&&&&&&&&&&&&
日11:17 来源:中国作家网
范小青:润物细无声&&&
&&&&&&&&&&&&&&&&&&&&&&&&&&&
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在青创会交流发言
  在全国庞大的青年作家方阵中,活跃着一支充满朝气、引人瞩目的青年文学苏军,他们中既有在全国文坛已有了相当影响的优秀青年作家,也有更多生活在基层,坚守理想、默默耕耘的文学追梦者,他们是江苏文学的新生力量,是江苏文学走向明天的希望。
  江苏自古就是一片深厚的文学热土,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先辈,用他们的灵魂和智慧,生命和心血,为后人写下了许多照耀中国文学史的经典名篇。尊崇前辈,提掖后来者,营造宽松、和谐、团结的文学生态环境,是江苏文学界的优良传统,也是江苏省作协作为文学组织联络机构多年来坚持的工作准则和努力方向,希望江苏的青年作家能够在良好的文学氛围和社会氛围中不断成长、成熟,走向全国文坛,乃至走向世界文学的大舞台。
  一、开展调查研究,把握青年创作的全局
  推动青年文学创作一直是江苏作协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为了解和掌握青年作家生活、工作和创作等全面情况,我们及时组织专题调研,为开展青年创作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我们在调研中注意到,江苏由于地区分布、经济发展等差异,在青年文学创作上也形成了不同区域的特点,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青年作家大多受过较好的基础教育,工作岗位也较集中地分布在教育、新闻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创作心态较为稳定,基本上不存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突出的是创作上的突破自我、寻求创新的焦虑。在其他地区,自谋职业和自由撰稿人更多些,他们除了创作的突破之难,还有现实生活的问题需要得到帮助。苏中、苏北都有不少农民作家,他们生活相对困难,但依然坚持文学创作。而不少城市的外来打工者,除了存在生活上困难外,还有本职工作与创作的冲突,以及所在单位的不理解、不支持等等情况。网络作者的现状更复杂一些,一部分已经在网站成名的作家生活宽裕,年收入远高于一般白领阶层,另一部分是很庞大的底层网络作者,所谓的线下写手,网络文学门槛低,但淘汰率极高。顶层作者人数极少,收入极高,中层作者收入能维持在一般工薪阶层水平,底层作者只能拿低保全勤,还有更多的作者连签约都做不到。另外,网络文学属于新兴的行业,行业规范还不健全,网文作者的权益保障、作品出版等问题,需要得到社会的扶持和帮助。
  了解青年作家的生存状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加强针对性。依靠基层作协的相助,全省一盘棋,纵向横向,联系紧密,工作基线不断下移,形成遍布全省各个市、各个县的青年文学创作工作网络,这个网络点面结合,动态开放,既有重点作者,又有文学新人,既有文学专业状况,又有生活状况的反馈路径。这样,我们就有目的、有对象地开展工作,对于不同的状态给予不同的支持和帮助。
  二、更新文学观念,营造有利于青年作家成长的文学生态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中国的社会现实发生了许多变化,这样的变化也在改变文学的存在方式,青年作家的成长面临许多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只有以发展的方式来解决,唯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不断推动文学健康有序地向前。我们打破了过去单一的文学管理与人才培养模式,在“大文学”的观念下建设新的文学生态,一是将文学融入地方社会与经济之中,创造条件让青年作家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作为,利用他们在文学上的一技之长为社会服务,实现其人生价值和文学理想;二是开放文学的边界,使新的文学类型、写作方式和文学新人成为文学的有生力量,使传统的纯文学与新的文学类型各展其长,和谐共生,省作协及各地作协都将网络文学和畅销书的青年作家纳入视野和服务对象,紫金山文学奖也增设了网络文学奖,许多原来在所谓圈子以外的青年作家都以各种方式参与作协的活动;三是抓住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建设的发展机遇,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强调文学在文化生产中的母体地位,推动宣传文化部门的政策扶持和制度建设,为青年作家的脱颖而出创造机会。这些全方位的思考和实践不断优化江苏的青年文学生态,拓展了青年作家的成长空间,为全社会重视青年作家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三、出台系列举措,加大扶持青年文学力量的力度
  鼓励青年创作,关键是抓落实。江苏作协近些年来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形成一系列比较可行的办法。
  一是设立奖励机制,鼓励文学新人,除在紫金山文学将中特设“文学新人奖”外,所有的文学奖项都向青年作家倾斜。在省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创作与评论项目中,有意识地向更年轻、更有潜力的作家倾斜,以达到集纳文坛新人,加强作家队伍的梯队建设目的,在每年的重点扶持项目中,青年作家、批评家所占的比重都超过50%。
  二是不断完善作家签约制度,对创作势头良好,有潜质的青年作家实行签约制,每两年一届的签约,每届十人以上,目前已经是第六届。由省作协给予完成签约任务的青年作家一定的资金扶持。同时,为吸引青年文学人才加盟江苏文学阵营,在专业作家制度以外,我们设立了非驻会作家签约制度,为无固定职业但在文学创作上有成就和影响的青年作家提供资助,除不进编以外,其他待遇都参照驻会专业作家。
  三是推出“壹丛书”工程,这项工程主要是面向40岁以下的从未正式出版过文学著作的青年作者,由作协全额出资,资助他们出版自己的第一部文学作品集。“壹丛书”计划在江苏文坛和社会上都引起较大反响,受到青年作家的广泛支持与响应。目前,共进行了三届“壹丛书”的申报评选出版工作,以作品品种齐全、文体多样、地域色彩鲜明、文风个性突出、装帧精美而赢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30位青年作者脱颖而出。
  四是举办青年作家读书班,为青年作家的专业成长加油充电。至今青年作家读书班已经举办了二十四期,每次参加三十人左右,有综合的,有分文体的,有全省性的,也有与地方联办的,集听课、改稿、讨论、读书和采风于一体,深受青年作家的喜爱。今年春夏,我们分别在南通市和睢宁县举办了两次青年作家读书班。睢宁是江苏徐州地区的一个贫困县,文学气氛浓厚,写作者众多,专门为一个县举办青年作家读书班,是省作协自创办读书班以来第一次,当地几十名青年文学爱好者参加了培训学习。把读书班办到市、县去,是我们工作的一个创新思路,办班走基层的方式颇受欢迎,这次我们举办睢宁县班时,徐州地区全市范围包括县、区参加听课的文学青年多达一百多人。我们将不断完善这种形式,为更多的文学青年提供学习的机会。
  五是举办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为有实效地提高创作水平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和参考。在着力提供适合青年作家成长的外部环境的同时,更注重这个群体内在涵养的修炼。无论是正在成熟的70后,还是已然崛起的80后、90后,他们的生活阅历、品学修养都有待提升、需要锤炼。年轻是他们的优势,在给文坛带来活力,带来清风,带来动感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思想内涵的单薄,沉溺于小我的苑囿,对现实的漠视,对传统的疏离等等,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到作品的审美质地,阻滞了作品向更高远、更深广的境界飞升。近些年,我们每年都召开相当量次的青年作家创作个案的研讨会,有的在地方举行,有的在南京举办,也有的得到中国作协的支持,在北京举办。针对他们创作的特点,邀请省内外专家批评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点评剖析,一方面对青年作家的创作热情鼓励,另一方式也从其创作实际出发,听诊把脉,帮助他们走出创作的瓶颈。
  四、促进创作与评论的同步发展,推动青年文学的良性互动
  江苏文学一直有着较强的理论批评的传统,江苏的青年文学批评与创作同步发展,不仅为江苏文学的发展提供理论的支撑,也使江苏文学对整个文坛保持着锐利的观察与发现,一支新的年轻的文学批评队伍已经成长起来。这支青年批评家队伍大都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具有扎实的批评功底,同时又具有青春的朝气和永远向前的进击姿态,他们在批评界已具有较好的口碑和成绩,许多研究成果获得了份量很重的奖项,为文学界和学术界所瞩目。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江苏青年批评群体始终关注江苏的文学,关注江苏青年文学创作,或宏观研究,或个案评论,或举办研讨活动,以多种方式不遗余力推介江苏文学尤其是江苏青年文学创作。青年评论家与青年作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坦诚相见,是良朋,又是诤友,为江苏文学不断输送健康清洁的空气。
  从2010年起,省作协在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与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合作举办文学评论评奖,至今已经举办了三届,每届获奖作者中青年批评家都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从今年起,这个奖提升并并入省委宣传部的“江苏省文艺评论奖”,相信会进一步提升其影响力和权威性,对推动江苏青年文学评论的发展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利用期刊平台和其他活动平台,不断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
  《雨花》以青年作者、未成名作者为主要作者群,抱着“等待花开”的平静心态,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平台和机会,同时采用提高稿酬的方式,激励他们的写作积极性。《钟山》和《扬子江诗刊》都有培养青年作者的举措,《钟山》长期特设江苏青年诗人诗歌专辑,《扬子江诗刊》与江苏省作协青年创作指导工作委员会联手,共同设立了每两年一次的江苏省青年诗人奖,对本省优秀诗人和诗歌原创给予奖励。《扬子江评论》重视省内外青年文学批评家的成长,把他们作为刊物的基本作者队伍。前不久,与中国现代文学馆合作举办了青年批评家论坛,二十余位全国一线的青年文学批评家到会,对青年文学批评生态、青年文学批评品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与此同时,我们还借助各种文学活动,给青年作家鼓劲。今年初,在江苏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江苏省作协与《人民文学》杂志社联合设立了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挖掘和发现文坛最新生力军,吸引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与文学相遇,和文学同行。虽然评奖范围是面向全国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作家的,但相信它一定会对江苏的青年创作产生良好的影响。
  在省作协的各工作委员会中,基本都是以文学门类来分项的,唯独青年创作工作委员会例外,这是我们专门针对青年文学创作而增设的,由一名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担任主任,长期以来,青创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机会让青年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多相聚,多交流,开阔眼界,提升境界。从早年的结对拜师,到后来的个案研讨等等,让更多年轻的、默默无闻的的写作者进入作协这个大家庭,青创委的这个平台,既是青年作家亮相的舞台,也可能成为他们成长中的跳台。
  青年作家是文学的未来,是文学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尤其是在经济大潮汹涌、拜金主义盛行的时候,一些怀揣着文学梦想的年轻人无怨无悔地选择了文学这条路,在寂寞宁静的文字间寻找精神的皈依,寻找链接外部世界的路径。他们需要呵护,需要滋养,需要社会的认可和肯定。帮助青年作家成长是作协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我们要有耐心、恒心和爱心,大处着眼,微处渗透,潜移默化,全方面、多形式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文学环境。我们也希望青年作家们有责任、敢担当,积极融入大时代的潮流,坚守崇高的文学理想,潜心创作,在文学之路上走得更远,更踏实,更稳健,为中华民族的文学之林增添绚丽多彩的篇章。
廖红球:乘风破浪领潮争先
&&&&&&&&&&&&&&&&&&&&&&&&&&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廖红球在青创会交流发言
  人才辈出是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兴旺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近年来,针对广东文学创作主体构成发生变化的实际,广东省作家协会把文学人才开发当作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抓紧抓好,在青年文学工作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扶持青年作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阶段,广东青年作家在思想和艺术上日臻成熟,涌现出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的优秀人才,在全国文学创作生力军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代表了广东文学蓬勃发展的未来,受到了省内外文学界的充分肯定。总结经验,我们主要有如下体会:
  一、筑巢引凤,不拘一格引进青年文学人才
广东省作协树立开放的人才观,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待文学人才,衡量标准是思想、知识、能力和业绩,而非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在文学人才队伍建设上,广东省作协一方面深入实施“文学金字塔”工程,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花大力气培育本地作家、形成人才辈出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则破除狭隘的人才观,筑巢引凤,吸引外地作家到广东创业,致力于将广东建设成为优秀文学人才聚集地、优秀文学作品展示地。近11年来,广东省作协先后引进了谢有顺、熊育群、魏微、盛琼、王十月、郑小琼、盛可以、黄金明、世宾等优秀的青年作家,他们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领域成果丰硕,成为当代广东文学创作的佼佼者。这些文学人才的成功引进,首先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对文学事业的重视和支持,营造了宽松的文学环境,其次也得益于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文学人才引进工作的支持,当然也离不开中国作协的关心、指导和兄弟省市作协的协助、配合。其中,引进农民工作家王十月、郑小琼就得到了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女士的亲自过问和有力帮助,引进青年女作家魏微则得到了时任江苏省作协专职副主席赵本夫的通融和理解。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广东省作协争取到省人社厅的支持,成立了“广东外来青工文学创作培训中心”,共计投入过百万进行相关的扶持工作,还先后选拔16位外来青年作家,在一年内分批集中到《作品》杂志上岗培训。一批农民工作家虽然生活艰难但仍然矢志以创作严肃文学作品为生,从而以创作的进步赢得关注和认可。
  二、创新机制,想方设法凝聚青年文学人才
广东省作协重视机制创新,以选题与创作实绩相结合的办法选拔、扶持人才,目前广东省文艺精品创作专项资金项目、广东省重点文学创作扶持资金项目、广东文学院签约项目聚集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作家,“文学集群”效应日益凸显。一是形成了文学方阵。以魏微、盛琼、吴君、盛可以、徯晗等为代表的“广东青年女作家群”、以熊育群、卢卫平、黄金明、世宾等为代表的“广东青年诗人群”、以王十月、郑小琼、柳冬妩等为代表的“打工文学”作家、评论家群,在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创作以及城市文学、打工文学等题材拓展上均作出了新的探索和贡献,受到省内外评论界的很大关注。广东青年作家方阵的成长与成熟,展现了团结拼搏、昂扬奋进的广东作家风貌,代表了广东文学整体崛起的态势。二是推出了精品佳作。青年作家立足南粤、面向全国,紧贴社会发展、民族进步,创作出一批具有中国气派、岭南风格、时代风采、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其中,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大题材,广东省作协先后组织青年作家创作系列文学丛书,推出了一批精品佳作。面对抗击非典、抗击珠江咸潮、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扶贫开发等严峻考验,一大批青年作家更是主动深入第一线,参加大规模的集体创作,发表了大量体现关怀、鼓舞士气、振奋民心的优秀文学作品,分别推出大型报告文学集《守护生命》《创举》《冰点燃烧》《感动》《大爱》和诗歌集《天使之歌》等,以文学形式参与和反映社会事务,践行文学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三是扩大了文学影响。近年来,一批青年作家先后摘取各类文学评奖的多项桂冠,扩大了广东文学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主要包括中国作协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人民文学》奖、《中国作家》郭沫若散文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诗刊》年度优秀诗人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小说选刊》双年奖、《小说月报》百花奖等。
  三、创造条件,不遗余力服务青年文学人才
广东省作协切实履行联络协调服务职能,根据青年文学人才创作、成长的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做好各项工作。一是抓好文学培训。广东省作协加大输送青年作家进修深造力度,每年均推选优秀青年作家到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学习,提高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水平。同时,不断加强广东文学讲习所建设、完善培训课程设置,面向省内青年作家,每年定期组织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各类文学体裁创作培训班。另外,按照“走出去,请进来”原则,广东省作协于2007年联合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深圳市文联联合开办了广东青年作家创作培训班,一半学员为农民工作家,免收所有费用。同时,针对广东长篇小说创作比较薄弱的现状,还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联合鲁迅文学院举办了长篇小说高级研修班暨文学发展高峰论坛。二是开展深入生活跟踪服务。广东省作协提倡鼓励青年作家以多种形式深入生活,深刻了解国情民意,增添生活积累、思想积累和情感积累,多年来坚持提供挂职及其他深入生活等多种途径的相关便利,务实、负责地做好了挂职青年作家的遴选确定、组织协调和跟踪服务。其中,分别安排作家魏微、盛琼、郑小琼等到广州市番禺区大岗镇、中山市南区、东莞市等地挂职体验生活。还组织了一大批作家先后赴内蒙古、甘肃、青海、江西等兄弟省份进行了采风调研活动,盛琼、郑小琼、盛可以、熊育群先后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分别访问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
  四、搭建平台,想方设法推介青年文学人才
广东省作协为优秀文学人才的脱颖而出牵线搭桥,使重点优秀作品得到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评介。一是组织文学作品“订货会”。自2005年起,广东省作协连续每年举办一届全国“名社、名刊、名编”笔会,向全国的名社、名刊、名编“推销”广东的优秀青年作家作品,笔会因此被誉为广东青年作家文学作品“订货会”。借助笔会平台,一方面广东青年作家向名社、名刊、名编拜师求艺,另一方面则密切文学期刊、出版社与广东青年作家的联系、沟通,加大了广东青年作家优秀作品的推广力度。二是组织文学作品“研讨会”。广东省作协每年均在北京和广州两地召开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探讨青年文学创作得失,研讨对象是在当年度广东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青年作家或最具有潜质的文学新秀。其中,
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期间,广东省作协持续近一年时间在广州举行“推介广东文坛系列新秀”活动,分别组织了盛琼、魏微、盛可以、黄咏梅及曹征路作品研讨会。2009年和2011年,在北京举行了两次“岭南文学新实力”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向国内文坛重点推介了魏微、熊育群、黄咏梅、王十月、郑小琼、梅毅、盛可以、盛琼、吴君、宋唯唯、曾小春、卢卫平、盛慧、裴蓓、傒晗、秦锦屏、厚圃、黄金明、林渊液、柳冬妩共20名青年作家。2012年,在北京举行广东青年作家研讨会,集中推介了孙向学、钟道宇、曾楚桥、韦驰、红娘子、却却、西篱、张况共8位青年作家。
  五、拓展载体,敢为人先历练青年文学人才
&&&&广东省作协鼓励拓展文学新载体,积极尝试打造文学和影视、传媒、网络、电信等互动的平台,倡导青年作家参与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文学创作,通过新兴载体和传播方式提高文学的社会效益。2008年,广东省作协专门成立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密切关注本省网络作家作品和国内网络文学大局,并在省委宣传部的关心支持下,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09年,省作协先后召开了“新媒体新人类新文学座谈会”和“网络作家权益保障座谈会”,进一步掌握了本省网络文学创作实际情况,也跟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版主产生了良好的互动。2010年,省作协与中国作协联合在北京主办了“网络文学研讨会”,活动在各大电子和传统媒体都引起反响,盛大文学、新浪、中文在线、新华网副刊频道、诗生活、湖南作家网等机构负责人,以及数十位评论家、网络作家都出席并发言。同年,广东省作协举办了网络作家高级培训班,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顾作义主讲了网络文学专题的第一课,22名学员参加了学习,培训班受到国内各大媒体广泛关注,纷纷载文予以报道。根据联络范围、协调手段、服务对象的新变化新发展,2010年广东省作协发展了部分网络文学作者成为省作协会员。2010
年8月,广东省作协第三届文学院增补了3名网络作家红娘子、杨玉林、邹梦月为签约作家。2011年12月,广东省作协创办了广东网络文学院,由时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雄正式授牌。同时,由广东省作协主办的《网络文学评论》刊物创刊首发。2013年,广东省作协在北京举行广东网络文学作品研讨会,集中推介了阿菩、贾志刚、无意归、乱异、丘晓玲、猗兰霓裳共6位网络青年作家。最近,阿菩以长篇网络文学作品《山海经密码》获得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在青年网络作家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六、表彰先进,典型带路激励青年文学人才
广东省作协坚持做到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断完善创作成果评价体系,使取得成就的文学工作者有荣誉、有地位、受尊重,实现对文学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的有效引导。一是实行稿酬奖励。2008年,经省委宣传部同意,广东省作协制定出台了《广东作家全国名报名刊发稿奖励方法》,对在十家全国主要文学报刊发表作品的广东作者,实行与原报刊稿费等额的奖励制度,以此鼓励作家提高创作水准,提高作品发表采用率。二是组织文学评奖。广东省作协组织全省性文学评奖,包括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广东省“香市杯”青年文学奖、广东省大沙田诗歌奖、广东省“九江龙”散文奖,强调高标准、严要求,坚持公正、公开、透明,坚持少而精,努力评出质量、评出权威。评奖活动展示了全省各阶段的文学创作实绩,团结了队伍,激励了作家。三是重奖国家级文学奖项得主。根据《广东省重点文学创作扶持资金实施方案》有关奖励的规定,广东省作协报请上级批准,多次对获得国家级文学奖项的优秀作家进行重奖。魏微获第六届“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王十月获第十二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王十月、郑小琼获首届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艺术家称号,魏微、郑小琼当选省十一届人大代表,王十月当选省十一届政协委员,这些青年作家典型在全省广大青年作家中发挥了带头作用。
  广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热土,也是繁荣发展文学事业的沃土。文学事业要靠一代又一代有激情有能力的创作者薪火传承,要靠一拨又一拨有理想有抱负的耕耘者继往开来。今后一段时期,广东省作协将继续大力发掘、培养、扶掖青年文学人才,以文学的名义书写中国梦的时代篇章,齐心协力迈往欣欣向荣的文学前程。
&&&乔叶:慢慢活,慢慢写
&&&&&&&&&&&&&&&&&&&&&&&&&&&&&&&&&&
青年作家乔叶在青创会交流发言
  今天,站在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上一届青创会的情形。那是在2007年的初冬,也是北京。那一届的会议程序里也有一些青年作家发言,我印象最深的发言者是麦家,他的主题词是慢。我很有感触,非常喜欢。现在我也想就着这个话题谈下去。从2007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6年,我想,对这个话题的延伸本身也是我向慢这个字所做的一个小小的致敬。
  上次麦家谈到说他当时用的是一款1998年的手机,这成了一件比什么都叫人新奇的事情,人见人说,他为此受够了各种夸奖和嘲笑。麦家说:“这些夸奖和嘲笑,都是因为我失去了速度……速度,一群聪明人送出的礼物,一阵风做的怪物,一条上去了下不来的贼船。”有意思的是,自从开始用手机起来,我和他的遭遇大致相同。因为我用的也总是老款。我的第一款手机是摩托罗拉,用了一段时间,有朋友送了我一款当时最流行的三星,我懒得换,一直到三年之后才换上了那款三星,三星一用五年,直到最近才换上了诺基亚N97,这是一个朋友在四年前送给我的。因为现在这款诺基亚,我经常在饭局上受到瞩目,有陌生的朋友会好奇地打探:“这是什么新产品?”——因为太老,它已经荣升成了一个新货。除了不用新手机,我还不用手机上网,也没有用飞信和微信。这些都使得我像一个土鳖,一个怪物。可是,我就是不想跟着这些东西跑。我问自己:你跟得那么紧、那么快干什么呢?尤其是作为一个写作者,这些东西对你有什么本质意义呢?
  当然,我丝毫不敢自绝于当前的创新科技。我只是觉得自己应当有所选择。在花样百出的自媒体平台和深邃幽微的个人空间这二者之间有所选择,在零碎的网络信息和浑厚的经典阅读这二者之间有所选择,在飞跑着跻身于潮流之中和放慢脚步行走在众人身后这二者之间有所选择——我选择的,都是后者。而之所以选择后者,不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做得好。恰恰相反,因为我常常做得很不好。所以我才在这里和大家谈慢,因为这既是我的心得,也是我的不足。既是我的经验,也是我的教训。我常常在网上沉溺,一呆就是一整天。常常很八卦,生怕错过任何刚出炉的大小真假新闻。也常常顶不住编辑的催促,匆匆忙忙就交了稿……我寻思了一下,在写作上,只要是我能慢下来的时候,只要是我真正地慢了下来,慢这个字都会给我丰厚的馈赠。我稍微像样一点儿的作品,比如《拆楼记》和《最慢的是活着》,都是我以慢状态来创作或者以慢状态来积累才得以收获的。我深知,作为一个才华非常有限的人,正是因为慢,我才可能做出了一点儿成绩。因此我会常常奢望,并用这种奢望来试图要求自己:慢一点儿,再慢一点儿,如果你更慢一点儿,可能会写得比现在好上一些。
  那么,慢,这个字,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在这个国家级的青创会上,与会的朋友自然都是青年作家里的翘楚,对于慢这个字的认识,一定也都是见仁见智。在这里,我简单梳理一下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我所理解的慢的一些意义,和大家分享。
  以我的浅见,慢意味的不是一种写作速度,而是一种写作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了小说中的人物可以非常快,但作为作者,你一定要是慢的,你如果快,你的创作状态就会慌张起来,慌乱起来。这样的状态下,一定写不出什么理想的作品。慢,也不仅仅是一种态度,它更是一种内容。这种内容,是指写作前的各种积淀,包括生活准备、资料准备、认识准备和思考准备,也是指写作中的各种要素,比如寻找角度、捕捉细节、酝酿语感和调整节奏。慢,当然也是一种技巧和方法。我无法想象,如果不是慢,阿来怎么会写出《尘埃落定》,王安忆怎么会写出《长恨歌》,刘亮程怎么会写出《一个人的村庄》,毕飞宇怎么会写出《推拿》,刘震云怎么会写出《一句顶一万句》。慢,还是一种写作的信念和气质,更是文学最重要的最基本的魅力。去年5月,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家普洱茶厂,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慢的这种气质和魅力。一个云南的朋友,他是一位诗人,他这样对我解析了普洱茶,他说:“当你遇到陈年普洱茶、上百年的普洱茶,像龙马同庆之类的普洱茶的时候,你会产生一种敬畏,它经过了一百年的时间的凝敛或历炼,已经不是你的什么红颜知己,而是你的老祖母,靠近它,当是一种古老的返乡,一次魂归……普洱茶不是那种奔向前方、拥抱世界的茶,而是一种要敢于向后看并回到过去的一种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普洱茶的生命却可以让人感觉到是永无止境的,它总是与人的前进方向相反,仿佛总想把人带回到生命出发的地方……”
  这位诗人还说,普洱茶是一种可以跟时间赛跑的茶。我想,如果不是因为在茶中的慢,很慢,甚至最慢,普洱茶怎么能和时间赛跑呢?怎么能在这慢中获得那么特别的芬芳呢?
  这个世界,快,处处可见,在每个行业每个领域每样事物里,少而珍贵的都是慢。写作也是一样。所以我想,也许我们真的不需要跑那么快,我们需要慢一些,再慢一些,更慢一些,远远地落在众人的身后,落在众声喧哗之后,在万籁俱寂里,拿起自己的笔,敲动自己的键盘,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文学,她本身就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精神事业。在这个到处都呼喊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时代,她就是一棵棵长得很慢的树木,像银杏,像冷杉,像黄花梨,像檀香。我们应该有耐心也必须有耐心等待着自己跟随着文学的心跳慢慢地承受和享受,才有可能抵达我们所期待的境界或者梦想。某种意义上,我觉得我们每一个写作者都像是《西游记》里的唐僧。取经的队伍里,唐僧最弱,最慢,因为这弱和慢,他必得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但是,取经的队伍里,只有他是最笃定的取经人,所以在精神的意义上,他又最强大。怀着对这世界的大天真和大慈悲,他慢慢地走过了一山一水,而所谓的真经,也正是因为被他坚实的步履一笔一划地书写了出来,才能够呈现出最宝贵的意义。你能想象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去取经吗?
  三年前,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前辈曾送给了我三个字。她说:“要从容。”她雍容宽阔,著作丰硕,自己就非常从容。这几年,我一直记着这三个字,要从容。对于写作这个领域而言,在座的各位都很青春,都很年轻。所以我知道,你们一定常听前辈们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对此,我要说,对一个写作者而言,青春和年轻只是一种很普通很普通的概念性资源,没有什么了不起。任何人都有,也都会有,如果你以为以此就会建立起自己的世界,那只是一种客气的理论。对一个写作者而言,世界不是你们的,也不是我们的,归根结底,世界是文学的。每一个写作者都试图在用文学来抵抗岁月,抵抗生死,抵抗虚妄,要想让自己的抵抗变得坚实有力,我想,除了让自己在从容中获得慢,在慢中获得从容,然后以这从容的慢和慢的从容去淘漉出文学的金子,也许我们没有更好的立场和选择。
  最慢的是活着,最慢的也是写作,最慢的是在活着时写作,最慢的也应该是在写作中活着。
  乔叶,女,1972年生,河南代表团代表,小说家。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散文选刊》杂志社副主编。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我是真的热爱你》,散文集《坐在我的左边》。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周晓枫:能量的释放与延续
&&&&&&&&&&&&&&&&&&&&&&&&&&&&&&&
&青年作家周晓枫在青创会交流发言
  2013年,对我个人来说意义重大,离开文学杂志社,正式告别从事了20多年的编辑岗位。惭愧,当工作压力大的时候,我曾迁怒于作家,认为他们的劳动方式无需协作,在想象世界里独自为王,因而缺乏校正系统,容易变得自大、自私、自以为是,即使表面上显得更具智慧和教养,但骨子里不易相处。我觉得,编辑需要始终的耐心和奉献精神,它是一种慷慨的职业,而我不具备这种持续的美德,所以只能体验一时,难以坚持一生。所以,我努力完成身份转换。当一个朋友得知我成为专业作家后,讽刺道:“按你的观点,作家有那么多天然缺陷,你应该不屑与之为伍,何必孜孜以求呢?”我给他讲了莫泊桑的轶闻。据说,莫泊桑抨击过艾菲尔铁塔的丑陋,但他经常要在艾菲尔铁塔那里用午餐,他看似心口不一的行为招致嘲讽,莫泊桑反驳:“我在这里用餐并非因为喜欢艾菲尔铁塔,而是因为全巴黎只有在这里,我才看不到艾菲尔铁塔。”我以此来为自己诡辩,立场上近于蝙蝠般的既禽且兽,也许我很快意识不到写作者身上的问题,因我不仅身置其中,可能还是毛病最大的那个。
  曾经的微词只是怨言和气话,我贬损作家,就像个莽撞少年对暗恋的女孩无以为表,越心仪越要欺负她一样——因为“作家”这两个字,在我内心从未祛除魔咒般的光环,我甚至不敢以此身份自居,所以,更愿意使用“写作者”这个词来代替,以维护我始终的敬畏。这么多年,天生懒散的我稀稀落落地写了不多的文字,竟然有幸混迹于作家队伍之中——此事已时隔半年,坦率地说,我常有范进中举之感,至今尚未从美梦成真的晕眩中清醒过来。
  重新出发,我已中年。不仅职业发生变化,而且这种特殊时期的体验,也包括对青春的致敬与告别。那句著名的口号是“青春万岁”,可是,对现在的我来说,还有什么闪耀得比青春更短暂呢?此时此刻,台下年轻的脸如此密集,我既有超龄服役的隐痛,也有向德高望重迈出第一步的恐慌。如果说,中年之前的写作代表梦想和野心,是冒险之地;那么中年之后的写作意味着寄托和安慰,是精神意义的桃花源。但我想,这不意味着某种退隐和松懈,我需要解决的,是持续释放写作的能量。把需要激情的写作变为一生的相守,当我与文学的关系由恋爱转入婚姻,我必须考虑自己的责任与未来。
  不可否认,人在早年成长是最迅捷的,假设回望源头,每个人在九个多月的时间里,从受精卵变成基本成形的人类宝贝,我们的身体会增长5000多倍,那才叫真正的日新月异。越往后,人生的新陈代谢速度越慢。无论衰弱或慈祥,想起这些原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形容词正围拢过来,让我难免心怀悲伤。
  舞蹈演员或运动员,一旦过了顶峰,体能必然随年龄呈抛物线下降……幸好,写作不存在岁月这样的威胁。就像响尾蛇,在到达成熟阶段之前生长得很快,一旦成熟,速度要慢得多,但它终身从未停止生长。作家不能修改身份证的年龄,可他能够通过自己的笔延续自己的青春与力量——所有的经验都可以财富般积累,就像响尾蛇积累时间赐予它的每个鳞环,由此发出的声音却更令人尊重。
  所以,我们不应以生理标准来进行绝对的划分。有人整天工于心计,忙于应酬和盘算,那么无论他处于怎样的年龄,其实早已作别青春。塞缪尔·厄尔曼的短文中写道:“年轻,意味着超越羞涩、怯懦和欲望的胆识与气质,而60岁的男人可能比20岁的小伙子更多地拥有这种胆识与气。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衰老,只是随着理想的毁灭,人类才出现了老人。岁月可以在皮肤下留下皱纹,却无法为灵魂刻上一丝痕迹。”很多时候我们愿意探讨神的法力,却很少谈到神的年龄——不言自明地,我们把神理解为结合了青春能量和年迈经验的统治者。其实,无论谁,只要结合了少年的激情与老者的智慧,都会拥有超越凡人的奇迹力量。
  况且,文学提供着秘密保障。一般情况下,能量的释放过程也预告即将开始的能量衰减,甚至情感上的爆发力也容易带来迅速的消耗,但写作的释放可能象征更大的能量储存。因为随着写作的进行,人的感受力、发现力、表达力都能够得到一定提升,从而可以捕捉来自大地、世相以及灵魂的更多信息,能够让我们的内心收获更丰沛的体验……一切,如同种粒的释放,既是某种告别,又在酝酿更辽阔的春天。
  当然,口号只代表态度,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我知道自己严重的弱项。长期以来,我只会写散文,对小说家和诗人怀有因敬畏而产生的怯懦;仅就散文而言,又相对风格凝滞、僵化,缺乏足够新意,尤其到了中年这个阶段,我尤难突破瓶颈。有些批评家为我指点迷津,说我之所遇,是因为散文本身的局限,或者把散文当作附属文体,是创作诗歌和小说之外的闲篇,或者说,散文根本就是一种老年才适宜开展的文体——雨过天晴才有云淡风轻,沧桑历尽才有资格笑谈从容,才能信口信腕,我手写我心。我没尝试过其他,只围绕着一种文体打转,所以我的散文必将是“童子修道不成仙”,道路越走越狭窄。
  对这种论调,我心生质疑和对抗。假设,散文真的全由老人家来创作,那它才成为一种老者的专属文体呢。我承认,散文既不会像诗歌那样享有荣誉的高度,又不像小说那样嫁接影视而带来世俗却实在的效益,散文容易沦入孤芳自赏的寂寞。既然我没有多子多福的创作本事,只剩散文这唯一的女儿,我会因为这个孩子的容貌和心智不够出色,没有辉煌的明天而嫌弃它吗?不,我不会减少我的爱意,反而更乐于去珍惜和呵护;我愿把自己残剩的用青春概括已经矫情和勉强的那么一点继续青春继续给予散文,对散文来说,我但愿自己的热爱如果并非礼物的话,至少也不形成干扰。
  现在几乎人人都会写散文,它没有入门难度。不仅散文,今天的文学已失去许多曾经的光彩。那么写作者将如何选择?德国的诗人兼学者恩岑斯贝格做过分析,他以放入水杯中的一片白色而易碎的消食片为例,以此作比文学制度。
  “制度溶解了,但它并没有消失。制度依然存在,但它不再引人瞩目。它均匀地弥散于水中,作为溶液和分散质,它继续存在。它的密度衰减了,换来的是它的遍在。……文学过去的特权和特殊的功能像阿尔卡牌消食片一样溶解了。诗到处扩散,融入报刊、流行音乐和广告之中;其诗质不尽如人意,这一点无关紧要。……文学已落入社会化的漩流之中。文学并没有死亡,它流布四方。文学的社会化导致了社会的文学化,要探讨它,作家肯定无能为力。”然而,恩岑斯贝格提醒我们注意一个细节: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杯底有一层白色沉淀物,即原有浓缩品的顽固残余。这层残留物成功地抵抗了溶解。与化作溶液的消食片主流相比,这些残余或许微不足道,但这正是留给作家的、他人所无法剥夺的沉淀物。
  处于青年与中年的交接地带,我愿用这段话不断提醒自己:在漩流中不被瓦解,努力保持一个写作者的宁静、独立与尊严。
  周晓枫,女,1969年生,北京代表团代表,散文家。北京市作协专业作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
&&&鲁敏:我们的取景器
&&&&&&&&&&&&&&&&&&&&&&&&&&&&&&&&
&青年作家鲁敏在青创会交流发言
  创作会议的现场,是作家密度最高的地方,像来到了作家的森林,每一步、每一个面孔、摩肩接踵的都是作家。这跟平常有点不一样。平常,在各自的城市里,“作家”都是一棵棵单独的树,容易被“注意”到。“注意”的原因,除了对作家这个职业本身的尊敬善意与好奇之外,人们还总会有点替我们着急、进而调侃,听得最多的就是:现在这个时代、这个世界,变化如此复杂、如此精彩,几千倍地胜过你们的想象力与虚构力了,作家怎么拚得过来呀,你们到底该怎么写、写什么呢?这样的时候,我总是装着随意地摇头不语,做出一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样子,不过当中到底有什么“真意”呢,老实讲我也没有想得多么清楚,但今天到了作家的丛林,作为其中一棵树,也许可以尝试说那么一点点。
  在对中外经典的阅读中,我们总会羡慕而妒忌地看到,工业革命之后、资本入侵乡村的背景下,哈代写出了《苔丝》与《无名的袭德》,经历过二战的冯内古特写出了《五号屠场》,没有经历过二战的施林克,写出了《朗读者》,在我们的魏晋时期,竹林七贤成了那个时代气质最典型的注脚,我们的唐宋明清,诗词小说大家气象自不用提,光是散落民间的笔记野史都够我们读上半辈子了……而世界一步步走到今天,高度的文明、同时也充满精细的分歧,如此独一无二、裹挟着庞杂的内容扑面而来,一日好比千年,人们既敏感又不满、同时又怀着对经典之作的巨大期待。所以刚才开头所讲的那个问题,就算旁人不问,在我们写作者的内心之中,包括在评论者、出版人、阅读者以及所有关注文学的人当中,都存在着一种相当强烈的“时代焦虑症”。
  我想起最近看过的一个摄影展。那许多摄影作品中,空难、战争或吸毒者无疑是非常吸引观者的,但同样好的、甚至可能更好的大师之作,却总是些日常景象与细节,就是街道上走路的人,就是正在准备晚餐的母亲,就是某个建筑物、其某扇窗户与窗帘后的目光。这就像《苔丝》或《朗读者》,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它们属于某个特定时代、但其动人之处更是超出那个特定时代而属于整个人类生活的。
  那个影展结束后有一个商业化的器材展,全是价格昂贵的各种机身与专业镜头,众人纷纷感叹机子多么好多么重、值多少钱什么的、怪不得照片就是不一样。夸着夸着,有一位摄影师急了:你们真逗,把机子给你试试看呢,关键不是相机或镜头多重多贵,是看人家如何取景,如何构图、包括参数设置……
  我注意到他说到“取景”——我们写作者也一样,面对极度戏剧化、匪夷所思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贪玩蓝月动态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