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 数学数学试题引入优秀传统文化了吗?

975万考生走进考场,专家解析命题思路:体现时代特性 考查整体素质
2018年高考如约而至。今年的高考格外受关注,不仅因为是首批“00后”参加高考,还因为今年考生总数达975万,为2010年来参加高考人数最多的一届。今年还是高中新课标公布后的首次高考。
高考首日,语文、数学两科率先亮相。今年的高考命题体现了怎样的思路,注重考查哪些能力,又将对基础教育起到怎样的引导作用?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表示:基于新时代深化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高水平专家团队研发构建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一核”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明确高考在新时代素质教育中的定位和核心功能;“四层”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通过明确考查内容,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和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做出回答;“四翼”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通过明确考查要求,对如何培养人和怎样提升素质做出回答。
语文命题追求时代感与思想性,数学试题引入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高考试题力求做到“坚持正确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彰显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精神塑造与理想追求;增强文化浸润,以深厚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以语文命题为例,今年,全国高考语文科共有8份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3份,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分省市自主命制5份。2018年高考语文命题就牢牢扣住了“新时代”和“新一代”的历史内涵与特点,追求命题的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和示范性。如全国Ⅰ卷作文“世纪宝宝中国梦”,2018年是“世纪宝宝”步入成年、接力“追梦”的开始,试题选取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在科技、民生以及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成就作为材料,选取“2020”“2035”这两个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启发考生强化代际身份感和集体认同感。
“试题直接面向考生发声,揭示他们与国家、时代之间的紧密关系,激发他们的青春梦想与奋斗豪情,引导他们深刻思考自身一代面临的共同际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谈道,尤其是命题要求考生写一篇文章留待2035年18岁的一代人阅读,发起一场两代青年的跨时空对话,是要求考生将自己作为代际接力奋斗中的主体,放眼未来,关注、思考下一代青年的追梦旅程,自觉思考对国家、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
今年的数学试题把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考内容中,既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又有东方数学的特点,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吸收世界数学文化的精华。“如全国Ⅲ卷第三题以中华木土文化为背景,以榫卯为载体,从更高的要求和不同的角度,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图形的转化能力。全国Ⅰ卷理科数学第十题以古希腊数学家希波克拉底在研究化圆为方问题时曾研究过的图形为背景,设计了一个几何概型问题,引导考生热爱数学文化,关注几何之美。”有专家这样分析。
鼓励独立思考与创新,培养学生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考查的能力不仅要涵盖学习生活中必须具备的重要认知能力,还包括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提出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要求与素质教育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理念相辅相成,也是素质教育在高考中的具体落实和生动体现。”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专家们表示,今年高考加大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如语文考试中一些试题的命制就打破了传统设问模式,鼓励考生主动分析各类论断中包含的立场、假设。“全国Ⅱ卷作文‘幸存者偏差’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北京十一学校语文教师史建筑说,“好的命题既要在情理之中,又要在意料之外;既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也能在有限时间内考查出学生的不同能力特点。”
创新能力也至关重要,有专家评价,今年的数学命题创新试题的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想的张力,把学生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如全国Ⅰ卷文科数学第十七题在所求数列中加入了讨论,判断问题,通过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设问展现了思维的过程,充满了探究的味道,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研究型学习的理念。
一直以来,把高考内容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考命题努力的方向。今年的高考数学命题,在应用题中将数据准备阶段的步骤减少,把考查的重点后移到对数据的分析、理解、找规律,减少繁杂的运算,突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从“解题”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全国Ⅱ卷第十八题,以环境基础设施投资为背景,体现了概率统计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试题采用真实数据,增强了试题情境的真实性。
引导高中教学注重基础、理解和应用,将知识融会贯通
高考作为衔接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桥梁,对于基础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考内容改革的深化和试题考查的方法对高中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都有重要的影响。采访中,专家们评价,“今年的高考命题力求引导高中教学注重基础、注重理解和应用,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真懂会用、融会贯通,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助推素质教育发展。”
如北京卷语文试题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的是作家苏童的散文。“故事既展示了一个少年在河蚌故事中得到的文学滋养,也表达了一个作家对民间故事与文艺创作之间关系的独立思考。”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教研员何郁分析,命题给当前语文教学及语文学习的启示是,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关注民间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采访中,专家们普遍认为:高考为适应新时代对人才选拔培养质量提出的新要求,提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突破了单纯的“知识”“能力”或“素养”立意的线性思维,形成了兼具继承与发展、贯通整体且有机的考查目标体系。高考强调“必备知识”,并不是进行单纯的知识考查,也不是将它们进行孤立和割裂,更不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应对。高考试题将“必备知识”的考查目标置于广阔、丰富的情境中,与能力、素养等考查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学生对“必备知识”的内化,考查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必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对“必备知识”的建构、融会贯通和迁移,从而形成具有内部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整体知识网络结构。
“全国Ⅰ卷对名篇名句的考查,不要求学生直接默写相关诗句,而是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名篇名句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结合试题的情境作出判断。”济南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刘笑天表示,这对基础教育发挥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数学命题也是如此,记者了解到,今年根据文、理科考生数学素养的综合要求,调整全国Ⅱ卷、Ⅲ卷文理科同题比例,为新一轮高考数学不分文理科的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试题采用“Y字形排列”:即文理科容易题和中档题相同,构成试卷的基础,然后文科增加中档题,理科增加较难题,组成文理科不同难度结构的试卷。通过这样先合后分的设计达到几重目标:一是增加文理科共同题的比例,二是提高文科试卷的得分率,三是增强理科试卷的区分效果。
(见习编辑:于浩)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体现时代特性 考查整体素质(解码?2018年高考)
作者:赵婀娜 来源:人民日报
2018年高考如约而至。今年的高考格外受关注,不仅因为是首批“00后”参加高考,还因为今年考生总数达975万,为2010年来参加高考人数最多的一届。今年还是高中新课标公布后的首次高考。
  2018年高考如约而至。今年的高考格外受关注,不仅因为是首批“00后”参加高考,还因为今年考生总数达975万,为2010年来参加高考人数最多的一届。今年还是高中新课标公布后的首次高考。  高考首日,语文、数学两科率先亮相。今年的高考命题体现了怎样的思路,注重考查哪些能力,又将对基础教育起到怎样的引导作用?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表示:基于新时代深化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高水平专家团队研发构建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一核”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明确高考在新时代素质教育中的定位和核心功能;“四层”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通过明确考查内容,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和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做出回答;“四翼”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通过明确考查要求,对如何培养人和怎样提升素质做出回答。  语文命题追求时代感与思想性,数学试题引入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高考试题力求做到“坚持正确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彰显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精神塑造与理想追求;增强文化浸润,以深厚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以语文命题为例,今年,全国高考语文科共有8份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3份,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分省市自主命制5份。2018年高考语文命题就牢牢扣住了“新时代”和“新一代”的历史内涵与特点,追求命题的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和示范性。如全国Ⅰ卷作文“世纪宝宝中国梦”,2018年是“世纪宝宝”步入成年、接力“追梦”的开始,试题选取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在科技、民生以及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成就作为材料,选取“2020”“2035”这两个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启发考生强化代际身份感和集体认同感。  “试题直接面向考生发声,揭示他们与国家、时代之间的紧密关系,激发他们的青春梦想与奋斗豪情,引导他们深刻思考自身一代面临的共同际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谈道,尤其是命题要求考生写一篇文章留待2035年18岁的一代人阅读,发起一场两代青年的跨时空对话,是要求考生将自己作为代际接力奋斗中的主体,放眼未来,关注、思考下一代青年的追梦旅程,自觉思考对国家、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  今年的数学试题把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考内容中,既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又有东方数学的特点,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吸收世界数学文化的精华。“如全国Ⅲ卷第三题以中华木土文化为背景,以榫卯为载体,从更高的要求和不同的角度,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图形的转化能力。全国Ⅰ卷理科数学第十题以古希腊数学家希波克拉底在研究化圆为方问题时曾研究过的图形为背景,设计了一个几何概型问题,引导考生热爱数学文化,关注几何之美。”有专家这样分析。  鼓励独立思考与创新,培养学生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考查的能力不仅要涵盖学习生活中必须具备的重要认知能力,还包括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提出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要求与素质教育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理念相辅相成,也是素质教育在高考中的具体落实和生动体现。”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专家们表示,今年高考加大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如语文考试中一些试题的命制就打破了传统设问模式,鼓励考生主动分析各类论断中包含的立场、假设。“全国Ⅱ卷作文‘幸存者偏差’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北京十一学校语文教师史建筑说,“好的命题既要在情理之中,又要在意料之外;既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也能在有限时间内考查出学生的不同能力特点。”  创新能力也至关重要,有专家评价,今年的数学命题创新试题的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想的张力,把学生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如全国Ⅰ卷文科数学第十七题在所求数列中加入了讨论,判断问题,通过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设问展现了思维的过程,充满了探究的味道,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研究型学习的理念。  一直以来,把高考内容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考命题努力的方向。今年的高考数学命题,在应用题中将数据准备阶段的步骤减少,把考查的重点后移到对数据的分析、理解、找规律,减少繁杂的运算,突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从“解题”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全国Ⅱ卷第十八题,以环境基础设施投资为背景,体现了概率统计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试题采用真实数据,增强了试题情境的真实性。  引导高中教学注重基础、理解和应用,将知识融会贯通  高考作为衔接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桥梁,对于基础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考内容改革的深化和试题考查的方法对高中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都有重要的影响。采访中,专家们评价,“今年的高考命题力求引导高中教学注重基础、注重理解和应用,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真懂会用、融会贯通,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助推素质教育发展。”  如北京卷语文试题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的是作家苏童的散文。“故事既展示了一个少年在河蚌故事中得到的文学滋养,也表达了一个作家对民间故事与文艺创作之间关系的独立思考。”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教研员何郁分析,命题给当前语文教学及语文学习的启示是,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关注民间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采访中,专家们普遍认为:高考为适应新时代对人才选拔培养质量提出的新要求,提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突破了单纯的“知识”“能力”或“素养”立意的线性思维,形成了兼具继承与发展、贯通整体且有机的考查目标体系。高考强调“必备知识”,并不是进行单纯的知识考查,也不是将它们进行孤立和割裂,更不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应对。高考试题将“必备知识”的考查目标置于广阔、丰富的情境中,与能力、素养等考查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学生对“必备知识”的内化,考查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必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对“必备知识”的建构、融会贯通和迁移,从而形成具有内部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整体知识网络结构。  “全国Ⅰ卷对名篇名句的考查,不要求学生直接默写相关诗句,而是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名篇名句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结合试题的情境作出判断。”济南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刘笑天表示,这对基础教育发挥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数学命题也是如此,记者了解到,今年根据文、理科考生数学素养的综合要求,调整全国Ⅱ卷、Ⅲ卷文理科同题比例,为新一轮高考数学不分文理科的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试题采用“Y字形排列”:即文理科容易题和中档题相同,构成试卷的基础,然后文科增加中档题,理科增加较难题,组成文理科不同难度结构的试卷。通过这样先合后分的设计达到几重目标:一是增加文理科共同题的比例,二是提高文科试卷的得分率,三是增强理科试卷的区分效果。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文章关键词:
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和宁波诺丁汉大学主办的2017年高校...
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历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15届,业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教...
人工智能如潮。教育如何做“弄潮儿”?我们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祝智庭教授。
从2016年3月到上饶市挂职市委常委、副市长以来,任友群始终心系上饶教育。他充分发挥组织和自身人脉优势,积极搭建...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2.0行动计划&)正式发布了,它是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又一个具有重要标志性和里...
改革开放40年,教育信息化从1.0阶段迈向2.0阶段。教育信息化1.0阶段,重点关注物的建设,加强部署了信息化基础设施...
新技术产品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将成为未来英语教学领...
摘要:学校以&一个基础网络平台,一个无线控制平台,多个无线认证网关平台&为架构,构建以用户角色为核心的多维度校...
《中国教育信息化》
《世界教育信息》
中国教育信息化网是全面汇总教育信息化各类信息的综合门户网站,为各级各类教育行政和教学部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是全面宣传报道国内外最新信息技术方案及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平台,是教育信息化成果展示和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是广大教师和教育信息化工作者了解中国和世界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窗口。欢迎广大教育信息化建设者、相关专家学者、一线老师投稿!投稿邮箱:cyy@moe.edu.cn
阅读下一篇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部联合举办的“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作品发布会,昨天下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复兴门办公区)举行。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杜占元出席发布会,并共同见证...
显示全部 相关链接
[重要链接]
[各部委相关网站]
[教育部直属高校网站]
[各省教育厅]
[地方教育局]
[教育信息综合网站]
 |  |  |  | 
中国教育信息化网新媒体
中文域名:中国教育信息化.公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
Copyright &copy www.ic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2017.
| 问题与建议:camelboy@moe.edu.cn解码2018年高考:体现时代特性 考查整体素质-中国社会科学网
解码2018年高考:体现时代特性 考查整体素质
日 07:47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赵婀娜
关键词:2018高考;新时代
内容摘要:体现时代特性考查整体素质(解码·2018年高考)。通过这样先合后分的设计达到几重目标:一是增加文理科共同题的比例,二是提高文科试卷的得分率,三是增强理科试卷的区分效果。
关键词:2018高考;新时代
作者简介:
  975万考生走进考场,专家解析命题思路
  体现时代特性 考查整体素质(解码·2018年高考)
  2018年高考如约而至。今年的高考格外受关注,不仅因为是首批“00后”参加高考,还因为今年考生总数达975万,为2010年来参加高考人数最多的一届。今年还是高中新课标公布后的首次高考。
  高考首日,语文、数学两科率先亮相。今年的高考命题体现了怎样的思路,注重考查哪些能力,又将对基础教育起到怎样的引导作用?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表示:基于新时代深化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高水平专家团队研发构建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一核”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明确高考在新时代素质教育中的定位和核心功能;“四层”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通过明确考查内容,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和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做出回答;“四翼”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通过明确考查要求,对如何培养人和怎样提升素质做出回答。
  语文命题追求时代感与思想性,数学试题引入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高考试题力求做到“坚持正确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彰显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精神塑造与理想追求;增强文化浸润,以深厚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以语文命题为例,今年,全国高考语文科共有8份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3份,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分省市自主命制5份。2018年高考语文命题就牢牢扣住了“新时代”和“新一代”的历史内涵与特点,追求命题的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和示范性。如全国Ⅰ卷作文“世纪宝宝中国梦”,2018年是“世纪宝宝”步入成年、接力“追梦”的开始,试题选取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在科技、民生以及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成就作为材料,选取“2020”“2035”这两个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启发考生强化代际身份感和集体认同感。
  “试题直接面向考生发声,揭示他们与国家、时代之间的紧密关系,激发他们的青春梦想与奋斗豪情,引导他们深刻思考自身一代面临的共同际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谈道,尤其是命题要求考生写一篇文章留待2035年18岁的一代人阅读,发起一场两代青年的跨时空对话,是要求考生将自己作为代际接力奋斗中的主体,放眼未来,关注、思考下一代青年的追梦旅程,自觉思考对国家、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
  今年的数学试题把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考内容中,既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又有东方数学的特点,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吸收世界数学文化的精华。“如全国Ⅲ卷第三题以中华木土文化为背景,以榫卯为载体,从更高的要求和不同的角度,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图形的转化能力。全国Ⅰ卷理科数学第十题以古希腊数学家希波克拉底在研究化圆为方问题时曾研究过的图形为背景,设计了一个几何概型问题,引导考生热爱数学文化,关注几何之美。”有专家这样分析。
  鼓励独立思考与创新,培养学生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考查的能力不仅要涵盖学习生活中必须具备的重要认知能力,还包括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提出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要求与素质教育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理念相辅相成,也是素质教育在高考中的具体落实和生动体现。”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姓名:赵婀娜 工作单位: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时晓莉)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枣庄市重点新闻网站
您的当前位置:
975万考生走进考场,专家解析命题思路
体现时代特性 考查整体素质(解码?2018年高考)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14:40:39
& &&2018年高考如约而至。今年的高考格外受关注,不仅因为是首批&00后&参加高考,还因为今年考生总数达975万,为2010年来参加高考人数最多的一届。今年还是高中新课标公布后的首次高考。  高考首日,语文、数学两科率先亮相。今年的高考命题体现了怎样的思路,注重考查哪些能力,又将对基础教育起到怎样的引导作用?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表示:基于新时代深化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高水平专家团队研发构建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一核&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明确高考在新时代素质教育中的定位和核心功能;&四层&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通过明确考查内容,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和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做出回答;&四翼&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通过明确考查要求,对如何培养人和怎样提升素质做出回答。  语文命题追求时代感与思想性,数学试题引入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高考试题力求做到&坚持正确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彰显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精神塑造与理想追求;增强文化浸润,以深厚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以语文命题为例,今年,全国高考语文科共有8份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3份,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分省市自主命制5份。2018年高考语文命题就牢牢扣住了&新时代&和&新一代&的历史内涵与特点,追求命题的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和示范性。如全国Ⅰ卷作文&世纪宝宝中国梦&,2018年是&世纪宝宝&步入成年、接力&追梦&的开始,试题选取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在科技、民生以及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成就作为材料,选取&&这两个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启发考生强化代际身份感和集体认同感。  &试题直接面向考生发声,揭示他们与国家、时代之间的紧密关系,激发他们的青春梦想与奋斗豪情,引导他们深刻思考自身一代面临的共同际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谈道,尤其是命题要求考生写一篇文章留待2035年18岁的一代人阅读,发起一场两代青年的跨时空对话,是要求考生将自己作为代际接力奋斗中的主体,放眼未来,关注、思考下一代青年的追梦旅程,自觉思考对国家、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  今年的数学试题把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考内容中,既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又有东方数学的特点,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吸收世界数学文化的精华。&如全国Ⅲ卷第三题以中华木土文化为背景,以榫卯为载体,从更高的要求和不同的角度,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图形的转化能力。全国Ⅰ卷理科数学第十题以古希腊数学家希波克拉底在研究化圆为方问题时曾研究过的图形为背景,设计了一个几何概型问题,引导考生热爱数学文化,关注几何之美。&有专家这样分析。  鼓励独立思考与创新,培养学生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考查的能力不仅要涵盖学习生活中必须具备的重要认知能力,还包括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提出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要求与素质教育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理念相辅相成,也是素质教育在高考中的具体落实和生动体现。&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专家们表示,今年高考加大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如语文考试中一些试题的命制就打破了传统设问模式,鼓励考生主动分析各类论断中包含的立场、假设。&全国Ⅱ卷作文&幸存者偏差&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北京十一学校语文教师史建筑说,&好的命题既要在情理之中,又要在意料之外;既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也能在有限时间内考查出学生的不同能力特点。&  创新能力也至关重要,有专家评价,今年的数学命题创新试题的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想的张力,把学生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如全国Ⅰ卷文科数学第十七题在所求数列中加入了讨论,判断问题,通过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设问展现了思维的过程,充满了探究的味道,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研究型学习的理念。  一直以来,把高考内容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考命题努力的方向。今年的高考数学命题,在应用题中将数据准备阶段的步骤减少,把考查的重点后移到对数据的分析、理解、找规律,减少繁杂的运算,突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从&解题&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全国Ⅱ卷第十八题,以环境基础设施投资为背景,体现了概率统计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试题采用真实数据,增强了试题情境的真实性。  引导高中教学注重基础、理解和应用,将知识融会贯通  高考作为衔接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桥梁,对于基础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考内容改革的深化和试题考查的方法对高中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都有重要的影响。采访中,专家们评价,&今年的高考命题力求引导高中教学注重基础、注重理解和应用,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真懂会用、融会贯通,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助推素质教育发展。&  如北京卷语文试题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的是作家苏童的散文。&故事既展示了一个少年在河蚌故事中得到的文学滋养,也表达了一个作家对民间故事与文艺创作之间关系的独立思考。&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教研员何郁分析,命题给当前语文教学及语文学习的启示是,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关注民间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采访中,专家们普遍认为:高考为适应新时代对人才选拔培养质量提出的新要求,提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突破了单纯的&知识&&能力&或&素养&立意的线性思维,形成了兼具继承与发展、贯通整体且有机的考查目标体系。高考强调&必备知识&,并不是进行单纯的知识考查,也不是将它们进行孤立和割裂,更不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应对。高考试题将&必备知识&的考查目标置于广阔、丰富的情境中,与能力、素养等考查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学生对&必备知识&的内化,考查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必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对&必备知识&的建构、融会贯通和迁移,从而形成具有内部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整体知识网络结构。  &全国Ⅰ卷对名篇名句的考查,不要求学生直接默写相关诗句,而是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名篇名句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结合试题的情境作出判断。&济南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刘笑天表示,这对基础教育发挥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数学命题也是如此,记者了解到,今年根据文、理科考生数学素养的综合要求,调整全国Ⅱ卷、Ⅲ卷文理科同题比例,为新一轮高考数学不分文理科的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试题采用&Y字形排列&:即文理科容易题和中档题相同,构成试卷的基础,然后文科增加中档题,理科增加较难题,组成文理科不同难度结构的试卷。通过这样先合后分的设计达到几重目标:一是增加文理科共同题的比例,二是提高文科试卷的得分率,三是增强理科试卷的区分效果。&
初审:马园亮&责编:池研&
枣庄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枣庄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枣庄日报、枣庄晚报、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枣庄日报社和枣庄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枣庄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枣庄日报、枣庄晚报、本站原创”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电或来函与枣庄新闻网联系。
※ 联系电话:(0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p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鲁南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鲁ICP备号|鲁新网备案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考 数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