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手的德国队吧对战墨西哥网络电视可以看嘛?

梦游前锋开斋撕碎梦魇记忆 德国多出被看好的理由?体育?南方网
- ㄤ互涓甯存诲 -
- ㄤ互涓甯存诲 -
您的位置: &
梦游前锋开斋撕碎梦魇记忆 德国多出被看好的理由
- ㄤ互涓甯存诲 -
  “不行,你们不能拿我开涮。”向国家电视一台ARD节目发去了律师函,原因是对方在节目中把蒂王子形容成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开幕以来,两场比赛形同梦游,特别是对一战在小禁区内打门偏出的镜头和射门得手的镜头被电视台连番播放。                   第一场全场第二低分,第二场全场最低还错失必进球,越想证明自己就越着急。队友这个时候也公开对他表示了善意的批评:“他在球场上的跑动不多。要想进球,就必须得多跑,很明显他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如果想一场比赛翻身,这肯定不行。”说起来这还是第一次向老乡“开火”。德媒体借机呼吁让和重组锋线,关键时刻还是说了“不”。                   说:“知道我们会全力支持他。下场比赛,我打赌他很快就可以得分。尽管仍然还有学习的地方,但他有自己的踢球方式。”看得出来,可没有把下赛季就将加盟拜仁的蒂王子当成是没文化的农民。比赛首发公布,锋线上他仍然坚持了和的组合。                   上半时,机会不多,看着连进两球他只能干着急。唯一的进步是提到的,他的跑动比以前积极了。转折发生在下半时一开场,第54分钟,左路传中在禁区线上左脚推射,球擦着门柱偏出。第57分钟队形成反击,右路传中,及时跟进门前包抄用他擅长的左脚把球打进。这是破除批评的一球,进了球的跑到场外特意拥抱了。                   先是莫妮卡探班,接着对他表示支持,心里得到安慰的用进球来堵住了那些批评家们的嘴巴。赛后,兴奋的说:“我知道很多人都希望我能在这场比赛中进球,下半时机会出现时我没有浪费他。”而他的搭档也送上溢美之辞,“我说过,我们之间的配合没问题。今天踢得很棒,他的进球也非常漂亮。”现在的锋线球员都能进球,《法兰克福汇报》说的没错,“现在有了的进球,再加上以及板凳上的,队真的能走得很远”。
编辑:彭莹
【】 【 作者:
 来源:新浪体育
- ㄤ互涓甯存诲 -
 相关新闻
- ㄤ互涓甯存诲 -
本网站承接:?体育赛事官方网站 ?健身场馆网上推介?体育频道独家冠名
电话:020-
- ㄤ互涓甯存诲 -
- ㄤ互涓甯存诲 -
- ㄤ互涓甯存诲 -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先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然后同时按下“CTRL”与“ENTER”键,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谢谢您对我们网站的大力支持。联合会杯半决赛直播:德国vs墨西哥视频直播地址
【对阵赛事】:联合会杯
【对阵双方】:德国vs墨西哥
【直播时间】:日02:00
【直播网站】:百度搜索:CCAV5直播网
【比赛下载】:哇哈体育
【情报推荐】:滚球APP
北京时间6月30日02:00,2017国际足联联合会杯半决赛,德国迎战墨西哥,德国在B小组以2胜1平积7分排名第1出线,墨西哥在A小组则以2胜1平积7分排名第2出线。
看点1:德国二队小组赛已达到预期目标
德国二队三轮小组赛取得2胜1平积7分进7球失4球出线,其中斯廷德尔在前两轮小组首发并均为德国队取得第一个进球,而第三场斯廷德尔并没有出场,维尔纳则在第三场中梅开二度,德国二队三场小组赛下来攻击力十分出色,不过相比之下防线就场均都有失球,这也是目前这支德国二队唯一隐患,德国二队能否在半决赛中顶住对手的猛烈冲击值得关注。
看点2:墨西哥韧性十足
墨西哥三场小组均是首先失球,除了首场小组赛最终逼平欧洲冠军葡萄牙外,另外二场小组赛都是成功逆转对手,墨西哥防守上还是存在漏洞,不过球队在处理落后比分时的心态较好,本场面对同样攻击力极强的德国二队,墨西哥是否会先被攻破球门后再度上演逆转好戏,这也是本场一大看点。
看点3:勒夫期待德国小将继续有好的发挥
德国主帅勒夫表示,自己所带领的这支德国二队所创造的青春风暴也是前所未有,虽然还有一些地方表示不足,但这对明年世界杯来说板凳阵容已经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而谈到半决赛对手墨西哥时,勒夫盛赞对手是一支非常出色的球队,但他相信德国队还能再进一步。
两队历史近一次交手,德国1平,进3球,失3球,两队平分秋色。
德国首发阵容预测:特尔施特根、苏尔、鲁迪格、金特尔、埃姆雷.詹、鲁迪、普拉滕哈特、基米希、维尔纳、德拉克斯勒、德米拉亚克
墨西哥首发阵容预测:奥乔亚、莫雷诺、雷耶斯、拉云、阿劳霍、埃雷拉、瓜尔达多、多斯桑托斯、埃尔南德斯、洛赞奴、贝拉
【看比赛上CCAV5直播网 】
~~~~~~~~~~~~~~~~~~~~~~~~~~~~~~~~~~~~~~~~~~~~~~~~~~~~~~~~~~~
加入足球篮球交流群 一起聊天侃球
篮球群: (验证码:ccav5)
足球群: (验证码:ccav5)
滚球群: (验证码:ccav5)
关注CCAV5直播网公众号 体育赛事早知道
微信公众号:ccav5zhibo
~~~~~~~~~~~~~~~~~~~~~~~~~~~~~~~~~~~~~~~~~~~~~~~~~~~~~~~~~~~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英超/西甲等五大联赛免费高清直播
NBA免费高清直播
今日搜狐热点德国队VS墨西哥队谁有双方比赛情况分析?_百度知道
德国队VS墨西哥队谁有双方比赛情况分析?
我有更好的答案
菩萨扫地—劳神
采纳率:100%
墨西哥3:1法国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P2P太可怕? 你看到的其实是有人想让你看到的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P2P太可怕? 你看到的其实是有人想让你看到的》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P2P太可怕? 你看到的其实是有人想让你看到的》 精选一我们真的认识这个世界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信息的高速交流当中,碎片化的信息大量拼凑堆积在一起,充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从一张图片中了解非洲人民的苦难,又从一段文字中知道美国大选,从一系列信息当中获知世界各地的各种事情,可是各位,世界真的就是这样吗?什么是“拟态环境”“拟态环境”是一个著名的传播学理论,是说我们绝大多数人只能通过“新闻供给机构”(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去了解身外世界,我们的行为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做出的反应,而是对新闻媒介制造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产生脑海图景。举个例子,就好像我们中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见过北极冰川融化,也没有最直接的感受到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但是新闻机构通过宣传让我们知道了全球气候正在变暖,北极的冰川正在融化,世界将面临危机,再不采取措施若干年后大陆将被海水淹没,人类将要灭亡。通过新闻我们在头脑中产生了全球变暖人类灭亡的可怕图景,于是积极投身于扼制气候变化的活动中,这就是“拟态环境”在左右我们。冰川是否真的在融化,无论真假,我们都没有亲眼见过(我们见过的只是图片),但是我们却做出了真实的反应(保护环境)。总而言之,我们的行为不是切身感受后的反应行为,而是新闻媒介制造的“拟态环境”让我们做出了反应,就像我躲在家里,不是因为我被疯子打了,而是新闻告诉我说外面有个疯子在打人,尽管我并没有真正看见。你看到的其实是有人想让你看到的“拟态环境”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进行报道所形成的。大众传播形成的“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就是“拟态环境”,极端的说,你看到的一切都是有人故意做给你看的,而你看不到的东西是有人故意不给你看的。所以当有人说P2P很可怕,钱投进去就会被骗的时候,很大可能这个人根本就没有过P2P,因为媒体宣传形成的“拟态环境”让他以为P2P很可怕,从而做出了客观反应,就是不投资,而且还告诉别人别投资。您想,这对吗?我们可以说他们是善意的,是劝告别人不要上当,但我记得罗素说过这样一句话:“若理性不存在,则善良无意义。”任何善良都应该建立在理性之上,这就是为什么如今的人们都会反感“我这是为你好”的善意,因为你在用你有限的知识,指导应该属于我的人生,这不理性,也不合理。就像有的人从不敢坐飞机,也劝你不要坐飞机,因为新闻说了,有飞机出事了,您会听吗?这样的“拟态环境”造成了人们对P2P的“刻板成见”,眼见不一定是实,但耳听八成是虚,何况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太多的谣言是我们无法分辨的,别让“拟态环境”骗了你,世界其实很美好,有时候复杂的,是人心。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最新活动详情或登陆官网www.yi**angdai.com参与抽奖,100%中大奖《P2P太可怕? 你看到的其实是有人想让你看到的》 精选二[摘要]: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产业链分工,是一个三元结构的体系:分别由消费国,生产国,资源国构成。
一、全球化产业链分工的三元结构
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产业链分工,是一个三元结构的体系:分别由消费国,生产国,资源国构成。典型的消费国,比如美国,南欧的欧洲各国。典型的生产国,是中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典型的资源国,则是俄罗斯,中东石油国,巴西,澳大利亚,委内瑞拉等国。
美国作为全球化分工体系的最顶端,不仅负责向全球提供输出需求,还输出和制度与技术方面的标准和协议,负责全球化的全局统筹与组织。美国输出的制度,由三部分构成,**的维度上是联合国,经济和维度上面是全球货币体系。贸易维度上,是世界贸易组织,也就是WTO。这就是全球化生产与协作的顶层设计。
同样作为消费国,欧洲各国和美国相比,则是纯粹的债务型消费国,它们并没有对全球分工提供什么有实质性价值的东西,它们只是的全球流动性再循环链条上的一环,负责把德国的国际收支的盈余花掉。这样,就可以作为整体表面上与美国之间形成均衡,不至于因为德国的盈余积累过多,而导致欧美之间严重的失衡。欧元的升值压力,也就不会过大。
生产国,在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体系中,历史上一共出现了三代。第一代是德日,美国选择工业化德国和日本,一方面有这两个国家工业基础好的历史条件,更重要的是,德日都是制衡苏联阵营的最前线。二战后,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德日作为生产国的最惬意的时期。
随着德日的如日中天,生产国积累了大量的和盈余,而美国则被逆差和赤字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体系下,第一次严重的国际收支失衡。美国是怎么应对的呢,一边和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另一边和以德国为首的欧共体,签署了《卢浮宫协议》,《卢浮宫协议》也就是让日本失去了二十年的广场协议欧洲版。为什么日本在广场协议之后,失去了二十年,而德国在短暂的不适之后则能再次奋起了呢,因为德国找到了内部平衡自己收支盈余的一群躺着花钱的欧洲。日本脱亚入欧太高冷,在亚洲的邻居里面,估计连找个躺着花钱的都找不到。
德国人能发起欧元来化解美元咄咄逼人的攻势,为什么在广场协议之后,日本人不发起亚元来制衡美元的钳制呢?有可能想过,但是他们可能没有执行落地的国家意志和战略构想。不得不说,日本人就是各种奇技淫巧的匠人命,在战略上,它们一贯的鼠目寸光。所谓的失去的二十年,就是战略构想缺席的代价。
德日被去势之后,由于忌惮德日继续的积累盈余和资本,会主导区域一体化,在美国的全球帝国版图中形成割据势力,于是美国在1990年代启动了第二代生产国。第二代生产国,就是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东南亚各国。东南亚这些小国来充当生产国,美国就不用再担心它们将来发达了,会形成割据势力。
但是由这些小国来充当生产国,有个比较大的缺陷是,它们对于全球流动性的环流表现的过于敏感,美元的潮汐,一涨一落,它们就纷纷的感冒了。并且由于各个小国之间,缺乏一体化的意识,在美元流动性退潮之时,它们为了将流动性更多的留在自己国家,选择了不顾死活的互相踩踏。与其说是索罗斯们一手制造了97年亚洲,不如说,这场危机里面,更多的伤亡是来自这些生产国之间互相的恶性踩踏。
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东南亚的诸多生产国,一蹶不振。并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升级,这些体量太小的生产国,已经在产能上和效率上,无法在满足全球化大生产。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中国顶住了索罗斯们的进攻,并承诺人民币不贬值,这对于外资来说,是一个低风险高的官方承诺,为中国赢得了不少的口碑和信任。这次危机过后,中国成为了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分工体系中的第三代生产国。
中国作为生产国加入全球分工体系,相比东南亚这些第二代的生产国,中国的全要素的优势,一下子就把这些竞争对手甩的没影了。让中国成为生产国,难道美国不担心德日曾经的那一幕会重演吗?说不担心那是假的。美国估计做梦都会担心,把中国变成生产国,早晚有一天,随着中国的产能、技术和资本完成了积累,就一定会形成美国全球帝国版图中的割据势力。
所以,美国一直死死的卡住入世这一关。在入世前后,美国不停的对中国进行各种底线测试和底牌测试,让中国纳投名状,表忠心。96年台海危机就不说了,银河号,炸大使馆,南海撞机事件三大辱,都是这种测试的具体表现。中国忍辱负重没有辜负美国的战略和判断,终于在2000年初拿到了正式入场券,成功入世。
在全球化分工体系这盘棋里,中国这名选手,就像一个一贫如洗的泥腿子少年一样,从来没有参加过正式比赛。美国则是几十年以来的久经沙场和考验的常青树冠军,从来没输过。中国说,我可以下一盘吗?美国斜了一眼过来,对着这个寒酸少年啪啪啪就是一顿耳光。少年不为所动,继续问美国,请问我可以下一盘吗。美国以为,怎么打都不还手,这少年真老实啊,好像没反骨,政审关这就算过了。
光政审关过了,还不行。美国在战略上,并没有像日本那么缺心眼,他们知道让中国这个巨人选手入局,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所以,美国对中国说,现在你可以参加这一局了,不过,我要先拿掉你的一个的车。一个从没下过棋的业余选手,和一个从没输过的世界常胜冠军下棋,棋还没开始下呢,就先让了世界冠军一个车。这就是中国原始积累的起点。每每想起,仍不免感到心酸。
所有的人都认为,中国不会赢。包括中国人自己,大部分都认为中国不会赢。如果当时有个外星人在旁边看棋的话,估计连外星人都会认为,中国不会赢。在美国的预想和愿景中,中国应该一方面会成为它的血汗苦力,另一方面,则会沦为它的经济殖民地,在这盘棋中,美国认为自己稳操胜券,中国将输的连裤衩都不剩。
从2001年中国入世到现在,已经15年过去了。这盘棋也终于下完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中国不仅没有输,还赢的很漂亮,非但没有沦为美国的经济殖民地,并且无论在产能技术和资本各方面,都完成了积累。对此,美国的反应是什么呢,他要悔棋。要求重新再下一盘,让中国让他车马炮再下一盘。这就是美国TPP的战略意图,重新制定规则,让中国再次成为规则的接受者,出让更多的利益,并大幅抬高中国再入局的代价和成本。
中国会接受让美国车马跑再和他下一盘吗?显然不可能了。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一贫如洗的寒酸少年了。中国长大了,他志向远大,他要去闯世界。这个形势对于美国而言,已经不仅是在它的全球帝国版图中出现割据势力这么简单了,而是出现了一个可以和它分庭抗礼的竞争对手。用当年阉割德日的广场协议、卢浮宫协议那一套,对中国也不太顶用。虽然,中国在美国的一再施压之下,礼节性的让人民币有序升值,但这也仅止于礼节,并无法根本性的消除中美之间的贸易失衡。
美国现在要捋着袖管要重整旗鼓,决心跟中国再下一局。可是这新的一局,和15年前开始的上一局,完全不一样了。这一局的基本盘面状况是什么呢,全球化一分为二,美国主导的两大海洋版,和中国主导的欧亚大陆版。美国主导的海洋版,规则是亚太区的TTP,和跨大西洋区的TTIP。中国主导的陆版,规则和标准则是一路一带。这两个版本,将展开竞争,这一局,再过15年,谁会赢呢?上一局,美国占尽优势和先机的情况下,都没赢,这第二局在中国已经羽翼丰满的情况下大家展开公平角逐,要说美国能赢,估计它自己都不信。
二、美元环流的潮汐与剪羊毛游戏
国家的疆界,是战争的结果。每一条边境线,都是历史上长期以来用血与火,用刀与剑,用飞机大炮画出来的。在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产业链分工体系中,经济的版图,则是用美元画出来的。美元流向哪里,哪里就会出现繁荣,美元抽离哪里,哪里就会出现萧条。这是全球流动性的区域分布规律。同时,美元的全球流动,还有一个周期性潮汐规律。
美联储开动印钞机进行货币扩张,全球经济开始涨潮,价格节节攀升。美联储进行货币收缩,全球经济变会哀鸿遍野,风险频频崩溃,避产价格,转瞬暴涨。风险资产能跌多少,避险资产就能涨多少。
在这一涨一落的美元潮汐中,美国通过通胀税,作弊一样的赖掉了旧有债务。赖掉债务之后,再通过美元回流机制,重新借入低息廉价的美元。借入廉价的美元之后,再对外进行货币扩张,继续向其他国家收取通胀税。这个过程,俗称剪羊毛。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剪羊毛行为,有明剪,这就是正常的铸币税。还有作弊的偷偷的剪,这就是美元潮汐。
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美国向生产国输出美元资本,主要表现为,亦即FDI。生产国拿到资本和项目,开始去资源国采购原材料进行生产。产品生产完成之后,卖给美国等消费国。美国向生产国支付美元作为货款结算。生产国拿到了美国支付的美元,这些贸易盈余,因为规模巨大,在国际市场上,怎么管理和投资,都是个问题。生产国用积累的,购买美国的核心优质资产,那是肯定不可能的,所以只能买低息的。
美国拿到生产国通过购买低息美流过来的美元,再输入生产国,进行再投资和控制优质资产,获得高额的投资收益和利润。这又是利用不对称的规则,消费国对生产国进行的第三重剪羊毛。消费国,生产国,资源国之间的美元环流就这么建立起来了。
生产国夹在消费国和资源国中间,尤其是中国产能这么巨大的生产国,基本上处于夹心饼的境地,买什么资源,什么就贵,卖什么产品,什么就便宜。为什么?因为在货币扩张和全球经济扩张的双重效应下,世界经济迎来了为期20多年的超级景气周期。在产业链的下游,表现为大宗商品的长期,从下游传递到产成品的上游,又表现为动辄产能过剩,卖什么什么便宜。中国的全要素优势,在这十几年里,像核弹一样的爆发了,它是第一代生产国和第二代生产国加在一起都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中国把全球产能推到了一个空前的新高度。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经济引擎,都是由于作为生产国的中国的大爆发,而形成的现象和热词。
中美之间,都是这次史无前例的全球化大跃进的受益者。美国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廉价的商品,也得到了中国回流过去的廉价的美元债务。拿着中国的钱,买中国的商品,躺着吃躺着喝,实在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生活。而中国呢,则由一个曾经一穷二白的泥腿子,在这次全球化的大跃进进程中,完成了产能,技术和资本的积累。无形的积累,则是劳动者素质的大幅提高。至此,在中美心照不宣的默契配合下,借着全球化大分工的美元环流,中国基本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升级。
在这个分工体系中,一个资源国的价值,取决于它的资源有多少,表现在账面上,就是外储盈余和本币汇率。一个生产国,它的价值,取决于它的产能。中国为什么长期以来都存在的外部压力,因为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生产效率的增长,加速度越来越快。中国产能的扩张,超过了美国货币的扩张,这样就会一直长期存在外部升值压力。消费国的价值呢,取决于它的印钞机,它什么也不用干,光印钱买买买,躺着吃喝就行了。
资源国,是这个体系中,最缺乏话语权的。它们国家挖出来的资源,却用计价,而且,结算也用美元。自己本国的资源,不仅无法利用这些资源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过上好日子,甚至,资源卖多少钱,完全受美国的控制和主宰,让你哭你就得哭,让你笑你就得笑。为什么中东石油国,对美国普遍存在刻骨的仇恨,这就是根子。石油国不想卖身卖笑,就会尝试着试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个尝试的代价,就是萨达姆和卡扎菲的身死国灭,无数生灵涂炭。
伊朗能幸免于难,在于它有地缘平衡价值。美国除掉伊朗,沙特就会成为最大受益者,不仅身边的死敌没了,而且中东也会沙特一家独大。那么接下来,沙特就会明里暗里的寻求中东一体化。这违反美国在中东的核心利益。当然了,另一方面,伊朗也不是伊拉克这种软柿子,不是那么的好捏。8000万人的大国,有一定的工业能力,背后还有中俄撑腰,要像伊拉克那样轻巧的打下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弄不好,就会重演当年苏联在阿富汗的那一幕。
中东这么多年一直战火不停,根本原因,就在于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石油资源丰富,这是它们的幸运,也更是它们的不幸。揣着石油这么个宝贝,谁不想买个好价钱呢,但这事却不是自己说了算。没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还想要不甘心的争取下,那么自然的就会有流血冲突。这种愤怒和怨恨,最终催生和带来了恐怖主义。
俄罗斯,中东石油国,巴西,澳大利亚,委内瑞拉这些资源国,他们不仅没有给自己的资源讨价还价的权利,而且它们在美元潮汐所伴生着的金融灾害中,也没有什么抗灾能力。美联储一加息,这些资源国的储备马上告急,它们的本币,马上大幅贬值。这些资源国,它们本质上,只是美元的殖民地。甚至可以说,它们在经济上,并不具有主权。
相比资源国,生产国的情况要好得多,在美元潮汐所伴生的金融灾害中,抗灾能力也更强。美国要攻击资源国,直接在自己掌握定价权的资本市场上大肆攻击大宗商品的价格就行了。而要攻击一个生产国,则要复杂的多。美国用广场协议攻击作为生产国的日本得手,用的手段,可比做空石油就能坑死俄罗斯这种简单策略,复杂多了。而美国要用攻击日本的那一套策略,来攻击中国,则不太现实。日本之所以连挣扎都没像样的挣扎一下,是因为它不是一个正常国家,只是美国的附属国。附属国,是没有资格和宗主国讨价还价的。
中国和日本相比,首先,中国的体量和规模更大,在**,经济,军事,金融等方面,都可以和美国讨价还价。美国妄图用对付俄罗斯和日本的那种简单粗暴的手法来击垮中国,显然是异想天开。更何况,中国没有开放资本账户,这就是一个金融防火墙。这个金融防火墙,相当于一座金融长城,前阵子为什么在金融行业,抓了那么多老鼠,因为这些老鼠在这个金融长城上,掏了很多洞。消灭了这些老鼠,稳固了城防,才好防御来自美国的攻击。
所以,中美金融战的基本格局,就不可能是一方压倒性的速胜和大胜,只可能是斗智斗勇的持久战,鏖战。有了金融长城,很多时候都能够掌握战术主动权。开了城门可以出去主动战术进攻,关了城门可以防御。已经混进城里的奸细们,可以关门打狗肃清干净。随着战争的拉锯,,暴涨暴跌都会成为常态。心思活络的一些人,看到一点风吹草动就急着抢着的,只能说他们,天真烂漫。这事没他们想的这么简单粗暴。
三、竞争性贬值的恶性踩踏:通缩寒潮下的扯被子游戏
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一些新兴的二代生产国们之间,毫无章法方寸大乱的竞争性贬值,互相恶性踩踏,导致踩踏所造成的伤亡,远大于来自敌军的直接攻击。说他们缺乏组织和战略,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吧,也不厚道,因为它们只有一个很本能的目的:活下来。至于其他人活不活,哪里还能管的了那么多。
现在这一幕又重演了。这次挑起恶性踩踏的,可不是97年那群乌合之众了。而是一群久经战火的经济体。日本和瑞典,欧盟,纷纷打开盒子,放出来了负这个大魔王。日本和欧洲,在全球经济已经进入收缩周期的情况下,还在长期坚持进行逆周期操作。这背后反映的问题是,冬天来了,日本和欧洲最不耐寒。他们感到冷,比别人更冷,他们不想冻死,它们开始抢被子了。
瑞典,基本面没有欧盟和日本那么糟糕。它是怎么想的呢,通缩的寒冬到了,风险资产,降遭到大面积的抛售。资本要寻找基本面相对好些的避风港。随着避险资金的涌入,就会推高所在国的汇率。在这种经济寒冬里,大家都想着往家里拽被子暖和自己,高汇率就等于是在需求面收窄的经济环境下,把商品出口的竞争机会,拱手相让给别人。
避险资金,还会到处去寻找避风港。之前美国,导致大量的避险资金涌入日本。因为日本是传统的避险市场,急剧的推高了日元的汇率。结果日本用很激烈的应对手段,把这些涌入的不速之客又驱逐了出去。往后看,这些避险资金,无论涌入到哪里,都会被驱逐出去。负利率,就是驱逐这些不速之客的狼牙棒。
这种在需求面收窄,本来机会就不多的情况下,通过竞争性贬值,先下手为强来争取多吸几口氧气的做法,本质上讲,它是不负责任的以邻为壑的办法。这个国家可以以邻为壑,那个国家也可以。最后,大部分国家都加入负利率阵营。在恐慌冰冷的的通缩寒潮中,竞争性贬值,就是抢被子游戏。所有的人都冷,所有的人都想把别人身上的被子扯过来盖自己身上。
这个游戏发展到最后,就是互相的撕扯。在下一次春天到来之前,谁冻死,谁被扯光腚,谁能抢到被子盖住自己,熬过漫长的严冬活到最后,都会在这场游戏中体现出来。在历史上,到了互相扯被子这种地步的时候,差不多就该到了战争阶段了。好在这一次,虽然经济失衡,但是军事的力量对比,还未失衡。大的战争,是打不起来的。
在这场扯被子的游戏中,美国的屁股最大,它需要的被子也最多。它比其他国家需要更多的被子来保暖御寒。在美国的抽扯之下,俄罗斯,沙特,委内瑞拉,巴西们,这些殖民地,资源国,都已经被扯到光腚了。如果这次经济寒潮要持续很多年的话,这些资源国,肯定会第一批被冻死。
但是光扯了这些资源国的被子,还是不足以盖住美国的屁股。它还需要继续的扯更多的被子。这时候,就要向生产国下手了。生产国谁的被子最多呢,中国最多。瞄上了就开始下手。但是这次,发现扯不动了。这是以往美国未曾遇到的情况。在历史上,作为地球天子的美国,他要说冷,二话不说,想扯谁的被子就扯谁的,被扯的人,还不敢不松手。
中国和这些光腚汉的处境,不太一样。中国目前的主要矛盾,对内在于要和经济结构转型。对外,则是对汇率预期进行控制和管理,以防出现国际市场对形成长期贬值预期。以美国为首的这些光腚汉,它们首要的任务,是保住资产价格。不难料想,如果再扯不动中国身上的被子,那么美国也会加入踩踏大军。
如果爆发大的长期全球性经济危机,资源国将会是第一波被冻死的。第二波,将会是作为第一代生产国的,已经老朽的日本和欧洲。第三波,则是美国。美国所暴露出来的,已经不是靠抢别人的被子可以盖得住的了。美国的复苏,也只是资本市场上面所涂鸦出来的假象。科技泡沫,大公司泡沫,金融泡沫,任何一个泡沫被刺破,都会诱发信用风险市场的核爆炸。
四、资产价格如果崩溃,将诱发信用风险
中国的主要矛盾是要在去杠杆的同时,还能保增长,促转型。美国的主要矛盾,和中国并不一样,美国是一个长期的孪生赤字国家,它和中国的经济结构完全不一样。它不需要去产能杠杆,因为它不是生产国。它也不需要去财政杠杆,因为它不需要投资搞基建,它也更不需要面对中国所面对的一个艰巨的任务:去。美国的杠杆,主要表现为。
中国最担心的是,硬着陆。美国最担心的事,是出现债务违约。客观的说,中国和美国所要面对的问题,都十分的棘手。美国那边,既要稳住资产价格,又要对进行瘦身,通过加息,来去债务杠杆,以防止出现更大的债务违约风险。这几乎是个互相矛盾的两个任务。
量化宽松,用的方式,购买了大量来自私人部门的。用非常规货币手段注入流动性的方法,来住资产价格不至于崩溃。按理这么托了举了好多年下来,一直注入流动性,通胀率应该会能有比较可观的回升。但可怕是,通胀率并没有如预期那样的回暖。
来怎么形容这事有多可怕呢。万一有个风吹草动兵荒马乱的,出现大的系统性的市场风险,这些私人部门所持有的债务,都会违约,包括美联储所持有的债券,也会被违约。如果再次金融海啸来袭,美国连退路都没有。上次还能搞个量化宽松挂氧气苟延残喘,这次因为债务规模比08年扩张了好多倍。那么海啸的猛烈程度,也要高很多级。也就是说,这次如果再爆发金融海啸,那么就是直接死了,不再有苟延残喘这个选项。
关键是,美联储因为这样的冲击,信用也会受到冲击。08年的金融危机,只是打击了资本市场。而这次,如果万一市场风险被引爆了,诱发了信用风险,那么不光所有的等衍生品市场全爆掉,整个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体系都会爆掉,最后连美元信用的也会一起爆掉。美元的信用被爆掉,这埋葬的可是整个国家的根基。
美国具备加息的条件了吗?当然不具备。可是,不具备也得加。因为抱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的核弹睡觉,谁能睡的踏实。况且,美国的市场风险,目前的数据看,离被引爆,也不远了。甚至可以说,留给美国的时间不多了。
耶伦说,负利率也不是不可以考虑。这句话,反应的就是美国经济眼下最大的痛处:资产价格神圣不可侵犯,严防死守保住市场风险不要发生。如果能达到这个目的,那手段,什么都无所谓。包括负利率这种不择手段的手段。
美国在不继续进行债务扩张的同时,还能保住资产价格不下跌,不引发市场风险,那么选项不外乎就是盯着离岸美元做文章。,欧洲美元,生产国美元,它都要抽扯过去。这真是惊天动地的一战。资源国们,目前看,已经实质性的集体壮烈牺牲了。
但是,美国低估了中国的实力和战略意志和战斗决心。中国只要能守住外储余额在3之上,美国对中国的盘算就会落空。这关口,作为美国的盟友,欧日又来坑美国了,这么竞争性贬值,相当于对美国输出通缩,美国的核心要务就是要保住资产价格,这么一进口欧日的通缩,本来就可怜巴巴的通胀率,又要化为泡影。
所以,只要中国做好防御,欧日两个猪队友继续坑美国,那么接下来,美联储更没有条件和机会,进行。它只剩下了等待,等什么呢,等待市场风险被引爆,来个痛快的。
五、无望的自我救赎
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出现了系统性缺陷。中国长期用廉价的商品以来向美国出口通缩,任凭美联储怎么捣鼓货币手段,通胀率就是起不来。而美国又是一个金融业生产总值占比超过70%的经济体,资产价格的下跌,必然会诱发全市场风险,继而引发经济危机。
美国发现了这个问题,是怎么来应对的。它有两个三个方案可以选。首选是阉割中国,其次是寻找中国的替代者,第三,则是试图通过能源革命、再工业化,在美国本土实现消费,生产和资源的小三元结构内循环。
阉割中国的思路有两个。一个是迫使中国向当年日本那样的屈服和妥协。接受新的不平等贸易规则。第二是,把中国从当前的贸易体系中踢出局。所谓的重返亚太,就是为了干这两件事。通过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等等,给中国制造压力、阻力和纷扰。迫使中国和它谈判,进行利益再置换。针对美国的这一系列做法,中国选择了,置若罔闻,以不变应万变。这种无聊无效的骚扰性质的敲边鼓真管用,那还要军队干什么。这都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噪音策略。
第二,美国要找中国的替代者。它能找到吗,如果韩国体量再大5-10倍,那么倒是挺合适的一个生产国替代者。可惜啊,还是太小了。韩国的产能,严重的满足不了当前世界的全球化分工。那墨西哥呢,这不符合美国的地缘利益。没谁会傻到给一个人畜无害的块头还那么大的邻国,装一嘴的尖牙利爪。把墨西哥变成生产国,那一定是美国的地缘恶梦。
选印度呢?好像比墨西哥更合适。历史上,苏联也曾经想把印度变成生产国,美国在选择中国之前,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印度。为什么同样占有要素优势的印度,两次都和工业化的历史机遇擦身而过,没有升级成生产国呢?因为印度存在三大劣势,一个是文化劣势,一个是社会组织能力的劣势,第三是制度劣势。再好的要素资源,和这三大劣势相比,都能被抵消的化为乌有。
美国也和越南打的火热过,一度卿卿我我的。不过工业化越南,弄的差不多了,中国再和越南打一仗,稀里哇啦的全砸烂,岂不是前功尽弃白忙一场。东南亚那些乌合之众,真的不适合做世界工厂,为全球提供商品生产。历史给过它们机遇,但是它们好像并不知道怎么把握自己的命运。于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中国的替代者,这条路似乎也走不通了。
不得已,美国开始尝试走第三条路。在本土建立小三元结构的内循环。用自己的资源,自己生产,自己消费。这条路,都不用去尝试,就能知道是条死路。为什么呢,因为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大环境下,以美国的要素成本来搞生产,可以讲那是没有任何的竞争优势的。奥巴马曾经说的那些好听的话,比如能源革命,比如再工业化,也只是说说罢了。根本就不具有执行层面的可操作性。
避免在经济失衡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的三条路,美国都行不通。美国不是没有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冲动,当年的那种海盗精神,牛仔精神,勇闯世界的精神,似乎有那么几秒钟,从他们的心里划过,眸子里绽放出片刻的雄心和光芒,不过瞬间又暗淡下去熄灭了。美国人,和所有因为过度文明而丧失野性的游牧民族一样,他们变了,不再是曾经的金发猛兽了。对于游牧民族的后代来说,失去兽性,就意味着失去一切。一群无望的,精致的,文明的小兽,它们正在眼睁睁的等待着,就要丧失他们曾经打拼下来的世界,却又毫无办法,这真是令人忧伤的一幕。
六、美国的坍缩周期与全球供需结构的重建
一波形势的起落,一个帝国的兴衰,过了由盛转衰的那个顶点,接下来就会转入衰退和坍缩周期。美国现在就正处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这个顶点的两侧,衰退周期,和兴盛周期,并不对称。因为世界变化的越来越快了。历史的行进从来都是做加速度运动,而非匀速直线运动。
美国现在正处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全球化出现了难以修复的结构性缺陷和失衡,市场风险将不可避免的会爆发,进而诱发美国信用风险的核爆。这将一步步的把美国推入大崩溃的深渊。
美国的衰退与坍缩周期,不是一个自然周期。而会呈现出周期加速的特征。谁在给它加速呢,历史在给它加速,它的竞争对手在给他加速。新力量,新秩序的兴起,会加速旧力量和旧秩序的衰亡。
15年前,一个完全不够资格作为美国对手的国家,因为给美国打工,完成了积累。现在已经可以版扳手腕了。按照自然周期,再过一个15年,也就是中国的三个五年计划,中国只要保持目前的增长和发展速度,那时候国力就会超出美国很多。
世界在加速变化,历史在加速运动,美国的衰退,可能比很多人料想的周期更短,甚至会出现剧烈的崩塌式衰退。虽然美国试图在本土建立小三元结构的内循环不成立,不代表中国整合欧亚大陆,重建三元循环的战略构想不可行。未来的15年,中国不仅对外整合欧亚大陆,重塑全球化,重建三元结构的大循环。对内,中国的国民经济,将从沿海的一线三级,向内陆推进,让经济出现纵深发展。
中国和美国最大的区别在于人口规模的差距。技术落后,可以学习,可以追。没有资源,可以全球购买。但是,美国能短期内再生出来10亿人口吗?中国建立经济内循环之所以可行,因为中国的人口,可以沿海发达地区的3亿人来消费,来负责为生产做服务做第四第五产业,做技术做品牌做创意。中部的六亿人口负责生产,西部等各地资源丰富地区的人口负责资源供给。世界上,只有中国一个国家,有条件和资格,做内循环。横向的看,日本,加美国,加欧洲,全部加起来,还没有中国的人口多呢。
在接下来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美两国的关系,将会比较微妙。全面决裂,那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爆发全面战争了。因为全面决裂,美国只会衰落的更快,这并不符合它的国家利益。虽然不决裂,但又心照不宣的存在着竞争关系,难免平时磕磕碰碰的经常互相恶心对方。而且,两国之间,该做的生意,还要接着做。美苏那种直接翻脸对着干的,叫做冷战,而中美未来的关系,则可能是一种“花式冷战”。在这种花式冷战中,靠什么赢得最后的竞争呢,可能心机会很重要,阴谋比阳谋更重要。
未来全球的需求和供给的重建,中国对内对外,会双管齐下。需求从哪里来?把尚未全面城市化的几亿人口,全部城市化,这就是一个超级大的需求了。把亚欧非世界岛,用高铁连成一体,通过一路一带方略,推进并完成亚欧非一体化,这又将爆发出来多大的需求和机会?是一个大到想都不敢想的大需求。关键在于把构想落地和具体经略。
大概的路径有可能是这样的。中国将替代美国的消费国地位,输出人民币、技术和产能,以铸币税和技术,来置换这些国家的资源,把这些资源利用到中国的深度城市化事业上来。同时,人民币就会在境外沉淀下来,中国再发行,把这些沉淀的回收过来,成立一个,用来为中国将来的深度城市化,提供资金。
在中国主导的全球化分工体系中,所有的参与国,都获得了利益。互,自然可以长久下去,这是一波可以兴盛十几年的大趋势。这么一来,全球经济这盘棋就能下活了,关键的要点在于,人民币要国际化。当然了,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让我们拭目以待这一天的到来。
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大趋势
图丨将亚欧非三个大陆整合起来的一路一带战略规划图
1、中国未来十年的外部环境
所谓的世界大事,其实古往今来的几千年,国与国之间只有三件事:战争,和平与发展。战争是和平的前提,和平是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的失衡又会带来新的战争。
战争发生,是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需要进行再平衡,以使国与国之间的形成新的力量均衡。新的均衡完成之后,就会产生和平。一个和平的国际秩序,进而带来经济发展。有的国家发展的好些,有的国家发展的差一些,新崛起的国家,就要向旧的霸权发起挑战,来重新划分世界利益格局。
地缘**,和狮王争霸,侯王争霸,本质都是一样的。把世界文明史上的帝国兴衰,替换成新老狮王之间的争雄角逐,会发现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它们都遵循一个古老而恒常的法则:丛林法则。毕竟人类也是动物,脱离不了动物界的那套普世法则。
直到核威慑这个恐怖平衡的新法则,取代了一贯的丛林法则。人类的战争形态,发生了根本改变。核大国之间,再难以像往常那样,搁个几十年上百年,就要来一套侯王争霸。因为核威慑的恐怖平衡的法则是,没人会赢,也没人会输,只会两个一起死。所以,作为再平衡手段的战争,对于核大国之间而言,没有输赢,费那么大代价除了同归于尽也捞不到什么好处,作为手段的战争失去了意义。军事只是手段,利益才是目的,自古以为都是如此。
中国是一个核大国。核大国之间,在恐怖平衡新法则下,轻易不会发生战争。而非核国家,想要以武力挑战中国,无异于痴人说梦以卵击石。所以,中美之间,不会爆发全面战争,俄美之间也不会爆发全面战争,中俄之间也更不会爆发全面战争。如果世界上前三名的军事大国,相互之间都不会发起全面战争,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战,根本就打不起来。
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到来,但是不意味着一切都风平浪静。在全面战争不可行的情况下,敌对国之间,技术性祸害就是新的遏制与再平衡常规手段。比如代理人战争,比如输出恐怖主义,比如各种互相恶心。祸害与反祸害,遏制与反遏制,依然是世界地缘**和全球经济中的长期主题。这就是未来10年里,中国将面临的外部环境。至于台海问题,南海问题,东海问题,本质上,都是中美关系的延伸。
2、海权的没落与陆权的崛起
在美洲大陆上,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对手。两边都是大洋,纵使有强敌,也很难进犯到美国本土。而美国却可以通过超级海军,控制两个大洋,一手北约,一手亚太,来控制全世界。过去的几十年,也就是所谓的二战秩序,便是以美国所主导的海权时代。
海权的象征,便是航空母舰战斗群。航母的作战范围可以达到方圆1000海里,像一个移动的黑洞一样巡弋在大洋上,常规的武器,很难靠近它,更不要说攻击并摧毁它了。航母真正的天敌只有两个,一个是用航母打航母,另一个是陆地。因为航空母舰无法在陆地上航行,舰载机对敌对大国的岸基空军作战,也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所以,美国的地缘优势,也是它的地缘劣势。一个整合连接起来的欧亚非大陆,面积,纵深,人口,资源,经济总量,市场规模,都对美洲大陆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就会把美洲大陆变成岛屿。整合起来的欧亚非大陆,则象征着陆权力量的崛起。而陆权的崛起,则会把曾经兴盛的海权,挤压到历史的故纸堆里去。陆权兴,则海权废,这是必然的。
随着两场反恐战争,08年金融海啸,伊斯兰文明和俄罗斯对美国的反挤压,美国的全球统治能力,越来越力不从心。到了利比亚、叙利亚战争期间,作为地球实际统治者的美国,甚至连个面都不露了。石油,美元,航母,这是美国实行全球统治的三大法宝。
中东局势越来越复杂,对于美国而言,已经快要不能掌控。不能掌控中东,则就无法掌控石油。而美元呢,则因为之前的量化宽松,极大的透支了美国的主权信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其份额渐渐的从历史峰值的70%以上,向50%的方向下滑。如果石油和美元失控,那么单纯靠航母,根本无法实行全球统治。航母威慑小国有用,对大国并没有什么决定大局的价值。霸权在衰落,作为霸权之剑的海权,也随之衰落,这就是正在形成的趋势。
另一边,则是一番正在上升的新趋势,新的秩序也正在悄然到来。所谓此消彼长,地球这个大舞台,从来就不容许存在权力和秩序的真空。一方退一步,另一方必然的要进一步。随着美国海权力量的没落,那么一支新兴的陆权力量,正在寻求将欧亚非三块大陆整合并连接在一起。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它却更符合欧亚非三块大陆人民的利益。人心背向,不可阻挡。
3、中国经济可控
中国经济,每一年都在被一些人诅咒着会崩溃。被口头诅咒了几十年,不仅没有崩溃,还发展的越来越好了。一直都觉得奇怪,这些人是出于什么心态,老诅咒着渴盼着自己的国家经济崩溃。好像国家经济崩溃了,他们就能过上好日子一样。
好比一个坐船的人,老念叨着快沉船啊沉船,好像船沉了,只淹死别人,不会淹死他。墙倒了,只砸死别人,不会砸死他。友邦的船,可并没有多余的船票卖给自作多情的精神外国人。友邦都是精明的生意人,他们的船上不拉只会抱怨诅咒却没钱买船票的人。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那是人各有志的事。上面两段,并不是要争价值观上的**正确或者不正确。而是想说,经济分析的一个根本前提是,不可以有心理主义倾向,而是要客观,要超脱。唯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洞察力,找出经济现象的问题症结和本质。而抱怨,愤懑,情绪,诅咒,对经济分析的价值是零。甚至可能是负价值,因为基于心理主义出发得出的判断和结论很可能全是错误的,那么根据错误的判断出发,又会导致错误的决策。错误的决策,必然的会招致损失。
中国经济,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新的问题和风险出现。历史上,世界上,都没有先例,也没有什么模板和历史经验可供参考借鉴。很多现象,用既有的主流的***模型,甚至连解释都无法解释。这导致一些照本宣科的学者们认为,不是模型错了,而是中国经济错了;不是理论错了,而是现实错了。如同拿着张图去找马,发现现实中的马和图里的马不一样,就宣布现实中的马不是马。按图索骥,也是经济分析的大忌。如果模型解释不了现实,那显然是模型错了,理论错了。在经济分析领域,教条主义也是没有前途的。
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客观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在于,上一个周期遗留下来的问题需要解决,新的增长点还没有找到和发挥引擎支柱作用。解决上一个经济周期的问题,就要排洪排涝,自然导致流动性枯竭,于是增长失速。经济转型关键期,结构要调整就要疏浚阻碍新经济的旧的生产关系,那就要深化改革。从上一个周期,如何平稳的过渡切换到下一个景气周期,是V型过渡,还是U型过渡,还是L型过渡,这都是摆在当前的问题。是问题,也更是风险。
如果是V型过渡,那么就是大破大立,一些激进的政策出台,把之前的旧模式都打的稀巴烂,剧烈的阵痛过后,然后再重生。短期内,即可过渡切换到新模式。相信,这不符合稳健的基本思路和方针。因为这个选项,是风险失控的选项。既然要稳健,那么肯定是要放在第一位的。所以,未来中国的经济,不会出现V型过渡。睡一觉,第二天天一亮就好了,这样的事,可能性不大。
如果是U型呢,那么就会是一个中等周期的调整。7%左右的低速增长,会持续好几年的时间。风险会控制的更稳健。新常态,并非是指新模式和新经济,而是指两个景气周期之间的调整期过渡期。解决遗留问题,寻找新的增长引擎,如何实现呢,唯有通过改革。
如果是L型,则说明,不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国内的环境,都遇到了更复杂的难题。那么这个调整周期就会加长。在改革的政策举措上,也会更加的深耕细作。深度上,也会更深。无论是U型过渡,还是L型过渡,中国经济出现崩溃的风险,可能性都很小。因为激进高风险的V型过渡选项,已经被排除。
最大的洪涝,已经安全过境。所以,后面,不会再有更大的洪涝出现,中国经济的崩溃风险,可以认为,已经被排除。排除了三战的外部风险,排除了经济从内部崩溃的风险,并已经确立了高远的新的战略决心和使命,满足了这三点前提,那么才有资格有条件谈后面的经济转型和新的经济战略。
中国未来10年的新的增长点在哪里呢?哪些产业会成为未来的发展引擎呢?下面从具体的细分领域进行分析。
4、问题与农业现代化
建国以来,中国前后经历过三次土改。第一次是把土地从地主手里分给了农民。第二次,又从家庭里面把土地拿走,集中到了集体里面成立农村人民公社。第三次,解散了人民公社,又把土地以家庭为单位分给了农民。这就是现行的小岗村模式,家庭联产承包制。
小岗模式,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却无法解决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因为这个模式,是小农经济,是原始农业的生产组织方式。三农问题,从其本质来看,就是中国经济基本完成了现代化,但是农业却仍处于前现代化的水平。正是因为农业的塌陷,才导致了三农问题。而不是三农问题,导致了农业现代化的滞后。
现在,农村土地已经开始出现了经营权流转和规模农业。这是生产力自下而上的倒逼出来的农业现代化尝试。现在的土地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更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使命。第四次土地改革,呼之欲出。
土地制度,是一个国家制度架构里最底层的制度,它远仅仅是非三农问题和农业现代化的问题,而是一个可以左右和影响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基本制度。从目前看,中国现阶段的制度改革,已经不是给上一代系统打补丁那么简单了,而是要彻底的更换一套全新的操作系统。不然也不会频繁提到顶层设计这个概念。
如果要自上而下的重新设计中国经济的操作系统,那么这个新系统的架构设计里,土地制度,则是最最底层的一层。它是其他各层的基础。比如,所有的人都知道房子值钱,其实房子之所以值钱,房地产之所以红火,究其根本,它不过就是当前土地制度所衍生的经济现象。有什么样的土地制度,才会演生出来什么样的房地产业态。
第四次土改,牵涉到的历史和政策包袱比较大。所以一直迟迟不见实质性的动静。都知道这么拖着不是办法,但是也一直没有更好的解答。因为,如果响应生产力的需求,那么就要再次把土地从农民手里拿出来,集中起来规模经营,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延续条块分割效率低下的原始农业,就永远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
但问题是,一旦给农村土地确权,可以自由流动和买卖,那么必然的会导致大规模的土地兼并。这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而如果不给农村土地确权,很多农村人口已经在城市定居和生活,土地也处于流转承包状态,甚至是失耕。农村成立股份制公司,把土地集中到公司名下,这实质上是现代版本的人民公社。并且,股份能不能转让,又如何继承,如果像私产那样,可以自由买卖和流动,又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问题。
可见,当前的土改问题,不是不想改,而是对制度设计者,要求太高。看上去有点像个无解的题。但是一旦这个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答,那么所释放出来的,将对未来几十年的中国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三农问题,也不再是个问题,农业现代化也将补上拖欠的一课。全面实现现代化,不提农业现代化,那是说不过去的。这个问题可以往后拖,但是早晚总得要面对它。一个新版的操作系统,也无法直接跳过最底层的设计。
5、中国版的工业4.0
工业1.0是蒸汽化,工业2.0是电气化,工业3.0是自动化。中国当前处在工业3.0的中后期。表现为,完全的自动化和部分的信息化。
工业4.0,就是完全的自动化加完全的信息化,生产系统,和业务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的信息系统。彻底解决工厂内系统断层问题,把所有的部门和环节,流程都连接起来,消灭信息孤岛。
把一切都连接起来,给工厂设计并安装一个操作系统,这件事,德国叫工业4.0,美国叫工业互联网,我们工信部称之为两化融合,的粉丝们把它叫做万物互联。或者通俗的讲,这样的工厂,是一种智能工厂,它的生产方式叫智能生产。
连接靠什么呢,靠通讯。通讯又靠什么呢,靠协议。所以,这在未来将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整个建设周期,会以十年为计。
工业互联网,和现行的互联网相比,对速度,精度,安全,鲁棒性等各方面的要求,都远远高于互联网。所以它需要有新的标准。未来关于工业4.0,竞争的焦点,就是标准之争。中国所提出的标准是什么呢,它有一个名字叫做“中国制造2025”。中国的竞争对手,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德国。
从工业3.0开始,产能的过剩,就已经成为了常态。因为生产效率,极大的提高了。到了工业4.0时代,生产效率还会进一步的得到极大的提高。到了工业5.0时代,可能人作为工业生产的劳动者,应该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很可能会出现一个新型的社会图景:机器为人类劳动,产品平均分配。这句话,是英国思想家罗素的一个乌托邦之梦。
经常会看到产业或说,哪个哪个厂破产倒闭了。然后推断,国民经济运行出了问题,社会即将崩溃。如果从事工业行业,在工业4.0的冲击下,没有赶上潮流,及时的对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和升级,那么未来的生存处境,会比较艰难一些。旧的生态,被新的生态取代,这是一种必然。不能因为看到旧事物的消亡,就推测天下也要亡了。但凡有旧事物消亡的时候,也一定有新事物在野蛮生长。
6、服务业将迎来暴涨期
农业现代化,解放了农业工作者。工业4.0,解放了工业劳动者。但是转念一想,他们岂不是都要失业了呢。这样大规模的失业潮,可如何是好。可能会有人顿时觉得寝食难安,这个社会一下子要灰暗了起来。
农业被解放出来的劳动者,会迁徙到工业。工业中被解放出来的劳动者,会被迁徙到服务业。就好比说,马车这个行业消亡了,马车夫们会在新兴的行业里,重新找到工作。他们并不会因为马车行业的消亡,而终生失业把自己饿死。
任何行业,都不是永恒兴旺的,所以任何就业都不是终生就业,那么任何失业,也都不是终生失业。这就是行业迁徙与就业迁徙。未来只需要很少的人,就可以满足全国人民需要的农业需求,只需要很少的人,就可以满足全国人民的工业品需求。而剩下来的劳动者呢,都会迁徙到服务业。
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农业现代化可能会赶着和工业4.0差不多时期完成。那么一下子迁徙出来的人口和劳动者,会将第三产业挤爆。服务业将会迎来大面积的爆发。
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的大爆发,将催生出来为第三产业服务的第四产业,甚至是第五产业。第四产业,可以称之为数字产业,知识产业或信息产业。而到了第五产业,则是一个象征性消费的产业,它将彻底的把消费者的人格也数字化,并把他们的人格也接入媒介和信息的**之网。
7、比黑科技还要黑的新科技
未来的5G网络,将会把带宽变的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而且免费。速度,也将达到足够的充裕。也就是说,以后上网,随便怎么用,都不要钱,随便怎么用,都不会卡。
5G网络是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产业化的技术前提。未来的汽车行业,将会出现超级革命。司机这个职业,会消亡。汽车摆脱交通工具的属性,升级成为超级移动终端。也就是说,以后开车,很可能不需要考驾照了。无人驾驶汽车,随喊随到,而且它可以自己给自己加油,跑坏了,还可以自己开到维修店给自己修理。最重要的是,未来可是实现车祸零伤亡。车祸,作为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词,将为成为古董词。可能2015年后出生的人,应该难以理解车祸是什么。
随着5G网络的成熟和新的通讯技术的进步,万物互联,在下一个十年,也将基本完成。一切都被连接了起来。这将孕育出一个超级生态,在这个生态里,也将创生出来无尽的机遇。在一个一切都连接起来的世界里,想象力卓越的人,将获得最终统治权。不会开脑洞的人,将成为新形态社会里的搬砖工。
因为未来的社会,将成为一个整体。就如同一个操作系统一样。它的迭代,不再是单个商品的黑科技升级进步和创新,它的升级和迭代,将是整个系统的升级和迭代。而且它迭代的速度会非常快,快到只有想象力发达的人,才能跟得上它的步伐。单纯的靠理解力,已经慢了。因为等你刚理解它,它已经又有了新变化。
黑科技为什么黑,因为它是产品的颠覆式迭代和创新。或者是小生态系统的局部颠覆式迭代和创新。而万物互联时代,它是以整个世界这个大系统为单位,进行全系统迭代和颠覆式创新。所以说,它所产生出来的爆炸式整体颠覆,将比黑科技还要黑。信息和创新的传导,获得了比以往任何社会都更加快和低成本的传播。一个革命式的创新,几乎会在短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系统。并驱动整个系统进行全系统颠覆。
8、码农们的还将持续
把世界翻译成数字和信息的信息化建设浪潮,还远没有结束。全面信息化改造,目前还只是铺设了一些基建工程。建设好基建,还要盖房子,盖完房子,还要装修。等等等。所以,码农们的时代,还将持续。可能这个黄金时代,才刚刚过去了三分之一。
在农业社会,社会建设的主体生产者,是农民,俗称劳力。在工业时代,社会建设的主体生产者,是工人。在后现代化的信息化时代,它的主体生产者,就是码农,俗称程序员。
码农们的黄金时代,也就是信息化的建设时代。这个时代,可以大约分为三段,基建阶段,城建阶段,装修阶段。基建是信息时代的公路铁路和机场等,它将新媒介搭建了起来,将生态系统也搭建了起来。华为和BAT们就是第一阶段的基建三大包工头。包工头们,还有一块更大的基建生意等着它们,万物互联。
万物互联完成,标志着基建阶段的结束。基建阶段结束后,信息化社会,将迎来城建阶段。要建纸上城市,纸上帝国。要建很多很多的乌托邦。BAT们更多的是基建者,城建方面只是副业。在未来真正的城建阶段,很可能会出现新的超过BAT的更大的城建巨头。
在装修阶段,也就是说,基建结束了,城建也结束了。信息化社会,硬的方面的塑造,已经完成,这两个阶段,追求的就是标准,生态和共性。剩下来的,就是软的方面的精细化塑造。装修阶段,体现的就是个性,特殊性,非标性,强调的是表达,细节塑造和表现。装修阶段,将是创业产业的黄金时代。
9、文化工程师们的超时代到来
信息化建设完成,宽阔的马路,现代化的城市,漂亮的大房子,躺在舒适的大床上,接下来自然的就是要做梦了。码农们退场,造梦工程师,开始进场。
科技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等科技做到极致,会发现,人文才是它最终极的目的地。码农再能干,可惜他们不会编制梦,它们只会造公路,造房子,搞装修。帮人做梦这种事,当然要交给文化工程师们来做了。
在一个完全信息化的社会,一切都连接了起来。每个人都盯着电视,盯着手机,盯着各种显示屏。媒介把每个人都延伸了,延伸的很长很长,并且让他们互相交织。在这种社会里,媒介赋予人新的人格。如果他掉线了,成为信息孤岛,那就意味着,新人格的死亡。所以,象征性人格,就催生了象征性消费的新浪潮。
象征性消费,简单的说,就是做梦。有人不善于做梦的,那么就会有人帮着他们做梦。这个帮人做梦的人,他们就会凭空的制造出来一个个的梦,这就是传说中的最近火的不能再火的新兴热词:IP。
IP,说白了,就是象征性消费。就是做梦。而能帮别人做梦的人,则会迎来他们的超白金时代。
10、金融业的新舞台和新使命
在新的十年里,资本账户的管制将会被解除。,将迎来它最关键的时期。金融业的舞台,也随之从国内的局域网舞台,切换到全球性的互联网舞台。通道全球化,和流动全球化。这是一个十分大的机遇和挑战,也是一个放大了很多倍的市场。
从启动注册制,不难看出,金融业的改革,是向着自由流动,去摩擦成本,以便让企业可以更便捷的获得这个思路去的。这背后更深层的意图,是为了给全民创业,全面创新,提供一个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
中国经济,未来要启用新版的操作系统,金融在这个新的操作系统里,将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为任何生意做到最后,都是金融:融资,风险,流动性。
万物互联,当然也包括一切资产的互联。所以,之前的,只是小试牛刀。当一切资产都被连接了起来,那会是一个金融版本的互联网。就像工业4.0也叫工业互联网一样,金融业,也将会出现一个。也可以称之为,金融2.0。
金融2.0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全面信息化。一切藩篱和壁垒都将被拆除。资产将获得空前的自由和流动性。这是金融业的新浪潮。
这个新浪潮,也是它的使命所在。连接全球市场,向全世界输出中国资本。通过输出中国资本这个手段,来实现输出中国意志,和收获中国利益。这不仅是个生意场,更是一个战场。
11、开脑洞一定要开的越大越好
倒退到十年前,现在的很多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你能想象得到吗?可能很多人都是想不到的。站在现在看十年后的未来,很多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也是很难以想象和预料的出来的。
所以,这篇文章,脑洞开的有点大。不过,既然开脑洞,不如开的越大越好。因为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快了。社会的发展被它带着向前狂奔,也越来越快。快的用理解力追不上,只能插上想象力的翅膀。任何时候都是如此: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未来十年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图景,将会切换到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而设计和开发这个全新操作系统所用的语言,一个是科技,一个是万物互联,一个是文化。
作者:白云先生
来源:至道学宫(ID:zhidaoxue)
美国《P2P太可怕? 你看到的其实是有人想让你看到的》 精选三编者按:这是一篇长文,以社会学的研究路径展示了智能手机的影响:它潜移默化、无影无踪。斯麦兹”受众商品论“的论断仍然存在,乔姆斯基对消费社会所做的深刻批判仍然历历在目,然而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数据、算法的控制愈发无形、不易察觉。技术在此时,仿佛成为了异化人的原罪之物。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的延伸“言犹在耳,技术到底是帮助人类解决了许多难题。到底智能手机在社会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它如何扮演这种角色?本文对此作了深入的分析。原文摘录自Adam Greenfield的作品《激进的技术》,由Longreads特约编辑Dana Snitzky推荐,刊载于Longreads网站,题为A Sociology of the Smartphone。毫无疑问智能手机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本质,并以一种我们难以理解的方式将许多长期以来形成的空间和习惯消弭于无形,同时也改变了其他为数不少的东西。“我们每天睡觉之前所看的最后一个物品,以及起床之后所接触到的第一个东西——手机”智能手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标志性的造物。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这一多变之物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且不可或缺的“中介”。虽然说它只是一个有着聚碳酸酯壳、屏幕发光的物件,但却没有任何制成品能够与之并驾齐驱。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睡觉前做的最后一件事以及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我们依赖手机进行会面、通讯、娱乐,以及查询路线。我们依赖手机售卖和购买商品,我们依赖手机记录我们去过哪里、做过什么事,我们依赖手机作伴,打发掉无聊的时间,而在过去我们的大多数生活都是在安静和沉默中度过的。手机全方位无死角地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本质,并以一种我们难以理解的方式将许多长期以来形成并存在的空间和习惯消弭于无形,同时也改变了其他为数不少的东西。在当前历史的节点上,如果对手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其所依赖的各种基础设施知之甚少,那恐怕也就根本无法有效地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尽管手机现在无处不在,但它依然耐人寻味。我们的确频繁地使用手机,可看仍是雾里看花一般。手机突然间就出现并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中,而它所造成的这一巨大社会变化的规模和力量却很难为我们所意识到。为了真正衡量这些变化,我们需要退后一两步,回到那个还没有依赖智能手机来跟世界交流的历史时间中。对于手机大规模应用于人类社会前的记录,没有比像庆应义塾大学和英特尔公司“人与实践”小组的研究人员在2005年左右进行的一项民族志研究更好的了。该研究分别在伦敦,东京和洛杉矶进行,旨在确定人们日常生活里,钱包中所携物品的一般行为方式,结果发现伦敦人、洛杉矶人和东京人在关于携带什么能够使得他们直面生活中的挑战方面取得了惊人的一致——首先是照片,或者其他能够代表对亲人、朋友以及恋人的纪念的物品,然后是彰显宗教或精神层面的圣像、护身符等器物,接下来是吃的,以及个人卫生用品、薄荷糖和口香糖——即那些用来进行自我展示层面的身体管理类用品,最后是那些能将我们区别于他人的物品,钥匙、身份证、公交卡之类的。而那时手机只是用来打电话或发短信的工具罢了。当然也少不了一成不变的、以多种形式出现的钱。如果英特尔和庆应义塾大学的研究真实地展示了2005年前后钱包和提包中携带物的缩影,那么其细致入微的记录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为有用、甚至是深刻的方式来评估在后来的几年间产生了何其巨大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近十年来城市居民生活中颇为依赖的那些东西都被一样东西代替了,那就是手机。这个不起眼的玩意儿就这样挤占了其他曾经存在于钱包中的物品的空间,并完全取而代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不起眼的行为——开门、买东西、坐公交,都以数字交易的方式出现,并且越来越呈现非物质化的趋势。我们为了实现不同目的需要大量不同、具体的物品,例如房门钥匙、以及公交投币,它们都被无形的无线电波代替了。而随着接收这些电波以实现原有目的的基础设施被建立起来以后,它们越来越成为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整个互动先是从视野中消失,进而也从脑海中消失了。也许这一基础设施是无形的,但我们仍需要某种与之交流的方式。2005年的时候,手机的角色是完美的,它作为一个形状宜人、大小合适的电子工具,不仅可以实现有线无线的通讯,还方便携带。同时最重要的是,那时绝大多数的城市居民已经或多或少地开始装备这一工具,所以它代替原来用以调节城市日常生活的大部分物品的进程也就开始了。最为明显的是,手机逐步代替了传统电话,直接导致了20世纪中期以降,城市生活的重要标志——电话亭的消失不见,毕竟它们曾经在街头随处可见。跟着电话亭一同消失的还有进入电话亭的等待和冲突。而现在还存在的电话亭,已经成为了其他服务所依托的平台:WiFi连接或性工作者的广告。简而言之,手机的普及也淘汰了音箱、随身听和收音机这些所有我们用来收听新闻和获取娱乐消息的工具,也或多或少为我们留下了一些属于自己的空间。而除了装饰和状态显示以外,传统的手表也在走向灭绝,钟表,日历和记事簿也是如此。门票、公交卡、登机牌等其它通行工具也逐渐式微,同时式微的还有用来进入限制区域的钥匙、徽章和其他有形工具。那些曾经用来保留我们珍贵记忆的东西——比如一度流行的摄有爱人、孩子、同学和宠物的可装入钱包的柯达彩色照片——大部分都已经数字化了,有些早在很久之前就变成了我们的手机锁屏图。我们曾经用来表明自己身份的大部分物品将不久于世,比如说不同种类的名片。但是更为正式的身份认证文件,尤其是驾驶证和护照等少数个人证件,目前还没有被智能手机所替代,但是大家都在观望这种情况还能成功坚持多久。还有哪些东西从世界上消失了呢?地址簿、名片盒以及“通讯录”,以及我们用来在茫茫城市中定位的各种目录、地图和指南。除此之外还有顾客忠诚度和储值卡。最后就是金钱了,还有它所承载的关于人的自由行为和行动的一切。所有的一切都被代替,或者已消亡,要么就在被代替或被消亡的路上。在英特尔和庆应义塾大学的那项研究过了十年后,我们口袋和钱包里的东西可以说是所剩无几,只剩下些零食、薄荷糖和唇膏了。“要问如今这种生活究竟是更好还是更坏,是问不出个所以然的”时间其实是以不同的速度划过这个世界的,过去的生活方式依旧在许多地方残留着。我们自己也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中的一些人更喜欢通过独立的专用的物品与所处的世界进行确定的沟通,就像有些人更喜欢银行的人工服务而不是机器服务一样。但是随着智能手机在我们和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事物之间横亘一道,全球非物质化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已经很难在没有经历过回忆和困惑的情况下再想象诸如电话亭、Filofax手账或Palm Pilot掌上电脑这样的东西了,而究竟能回忆起几何,也全看我们对过去熟稔与否了。不管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当初的那些东西多么落后、笨拙,真正重要的是这些东西都曾经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联系密切的商业、实践以及经历的整个系统。而当我们借助手机用新型而且无形的网络语言重新书写那些系统的时候,日常经历的本质也早就旧貌换新颜了。把日常生活如此之多的方方面面都融入这样一个小小的设备中,毫无疑问会剥夺我们对于城市缤纷多彩的可知性甚至是独特性的广泛体验:踏进随手在街头拦下的出租车;或者凑在电器店窗户前盯着摆的满满当当的电视屏幕观看选举结果或者锦标赛;停在在报摊前要一份午后新闻;或者猫进花店里或警察局问问路;在中央车站、和光百货的银座店或者圣弗朗西斯酒店的大堂约人碰头。现在在手机的攻城略地之下,这些旧日大都会的习惯又在何处得以重现呢?其实你如果非要问如今这种生活究竟是更好还是更坏,是问不出个所以然的。我很怀疑,如果没有感觉到手机的确给我们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我们是否会放任它将这么多的物品和习惯取而代之。不过,我们放任手机进入我们生活,由此引发的一些情况也是需要我们留意的。首先一点,我们现在在生活中所承担的大多数基本任务,与其在十年前的角色设定是全然不同的。除了制造我们所用设备的巨无霸型企业,以及开发出我们使用的大部分应用程序的创业公司之外,我们还“邀请”了技术标准制定机构、国家和超国家级别的监管机构以及黑客进入我们生活的最深处。结果就是,我们能胜任日常工作的能力现在取决于一系列的不明朗因素——那些从前我们绝不用担心的事情,从电磁频谱的属性到即时相互联系的能力,再到我们当前正在使用的软件的稳定性和当前的企业联盟状况。其次一点,构成我们日常意识的传统和惯常安排现在都不再以我们通常与社会构建联系的速度发展,而是以更快的数字创新速度发展。因而当每次最新版本的设备、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发布时,我们都不得不去适应某种程度的变化,更改我们已经习惯的处理方式。最后一点,也许同时是最让人好奇的一点,当各种需要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比如拍照片、听音乐或者网上交友——它们都是从在同一设备上启动一个应用程序开始的,而且都使用具有相似背景设定且相对有限的指令系统,故而它们也就不可避免地都被蒙上了一种相似的色彩。1910年眼中的2000年。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被智能手机塑造,身受其各方面的影响——手机设置的那些细节充分的设计;传感器、致动器、处理器和天线全乎精确的展示;管理我们与周围的各种网络的连接的协议;用来引导用户通过应用程序和服务来联系的交互界面传统;生产企业所采取的战略和商业模式。要说这些设定完全决定了我们的行为那当然是言过其实了,但是它们确实在以各种微妙但普遍存在的方式限制着我们与外界的联系,这也是不可否认的。(试想你想约会,但却没有用过任何软件;或是在一次自我展示中没有自拍。)因此,为了进一步充实我们对当前人类状况的理解和认知,就需要对手机及其起源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并对其角色进行详细考量。“而它对我们的所有要求,就是学习和比划一些基本手势”尽管其尺寸可能随时尚而变化,但智能手机基本上是铝硅酸盐玻璃、聚碳酸酯和铝合金的结合体,可以让成人舒适地拿捏在手中,如果需要的话,只需用拇指就可以操作。不过这个要求也严格局限了手机的可以设计的形状和大小,因而目前市场上所有的手机外观都是一块长方形平板,大概11到14厘米长,6到7厘米宽。这各小巧的尺寸使得手机可以巧妙适应身体结构和需求,这也意味着它很少会被放错或遗忘,这些特质在其成为个人身份、存在和地位的代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的智能手机只有极少数的实体控制键,一般就是电源键,用于控制声音大小的音量键,或者是一键静音的专门开关,还有主页键,该键主要用来关闭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以及使用户返回到结构的最顶层。而许多手机在主页键上加入了可以感知指纹的程序,这一程序可以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发生,有效确保手机安全。几乎所有的互动都是通过手机最具决定性和最为显著的特征来实现的:分辨率越来越高而且几乎占了全部手机面板的防碎玻璃触摸屏。比起其他零件来,正是这个屏幕给手机带来了如此普遍的吸引力,使得现代触摸屏手机的操作根本毫无难度。它只需要我们能够学会和比划一些基本手势就可以了:不外乎就是我们熟悉的点击、滑动、拖动、选择和分享。因而这种互动规则极少,容易掌握。不管后来怎样的改进、制造以及生产商按照自己的偏好加进去其他的什么元素,但几乎所有当代智能手机的界面典型模板都来自2007年夏天推出的苹果iPhone手机。而在光鲜亮丽的触摸屏下面,则是进行信息接收、传输、处理、储存的部件,在其中居于举足轻重地位的是多核中央处理器,然后是几个G的非易失性储存器,还有一个或多个专门用于特定功能的辅助芯片,其中有基带处理器,它通过手机的多个天线来实现通信管理,除此之外还有光和距离传感器,也许还有图形处理器,以及角色日益重要的协同处理器,比如可以完成语音识别等任务。给定芯片组的选择将决定手机可以运行的操作系统、信息输入和输出的速度有多快、可以存储的图片歌曲和视频有多少,以及与这些能力成正比的销售价格有多高。也多亏了它内置的辅助GPS芯片——当然还有在地球上空二千万米高的轨道上价值四十亿美元的GPS人造卫星——智能手机总是可以轻易获悉自己身处何处。这种定位的感知能力由于磁力计和三轴微机电加速度器的使用得以进一步改善,和陀螺仪也使得手机能够以极高的精度记录载体的位置、方向和倾斜角。传感器也可以感知到手机是处于垂直拿取还是水平放置的状态,同时也支持比触摸屏更随意的行为操作——比如说将手机颠倒来静音、晃动机身使手机关闭应用并返回到主页。麦克风承担语音通信、录音和接收口头命令的作用,还有一个或多个扬声器进行语音输出。 小型电机可以让手机在静音模式下通过震动来提示用户。它也可以提供所谓的“触感”,或简单而精确校准的嗡嗡声,用来模拟按下物理按钮的感觉。现在即使是低端手机也配备了前置和后置摄像头。后置摄像头配备有LED闪光灯,通常能够以高分辨率捕捉静态和全动态图像,尽管光圈的大小限制了光学分辨率,但现在的相机已经完全可以拍摄出满足任何艺术、科学研究和实践要求的图片了。一般来说,面向用户的相机功能可能不具备上述等同的能力,不过对于满足日常视频通话,尤其是自拍的需要,那还是足够的。无线电设备在智能手机的功能实现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通过蜂窝移动网络和WiFi进行数据传输和接收,通过附加的蓝牙进行短距离通信,也许还有运用功能以实现支付和超短距的互动——这一项功能是手机处理日常城市生活的能力日益增长的原因,正是它能让你便捷地搭乘公交、点咖啡。最后,所有这些组件都鳞次栉比地排列在高密度且互连的电路板上,并由可充电的锂离子或锂聚合物电池供电,大概能够有效充电1500次。考虑到每天都需要充电,所以手机的使用时间大约有四年。尽管经验表明,我们中很少有人会长期不更换新手机。其实手机能够实现处理城市生活还依赖于另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即购买时不包含配套商业性服务。尽管手机有这样或那样的技术功能,但是如果商业运营商不提供激活服务的话,那么手机对我们来说依然是无用的。在移动电话业务中,运营商为这些本质上是安装着聚碳酸酯和电路的平板配置这种商业服务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只有当用户账户建立起来,并采取一些支付方式进行认证且只有当这个凭证被接受后,你才发现手机已经被激活而且能够与其周围的事物进行交易。不过即使被激活后,手机也不是特别有用。当然,他可以用来打电话,也可以充当起比如说像手表、日历天气预报以及地图的角色,还可以作为浏览器使用,或者。但是这些功能必须从网络上以“应用程序”的形式下载到手机上,而这些“应用程序”却是由第三方设计和开发的,其工艺、编码能力和审美水平则天差地别。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这就使得准用户们面临着选择进入哪家企业的势力范围的问题了。如今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要么是使用苹果公司相对封闭的iOS系统,要么是使用相对开放的安卓系统,而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是互不兼容的。为某种设备和操作系统而设计的应用程序必须从相应的市场(App Store及Google Play)获取,而且不能在另一方操作系统中使用。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得出手机的真正属性,它将技术、资金、法律和运营安排串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当前的设备制造和服务提供的生态链。“在手机原材料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环境破坏,范围波及大半个地球,其引发的生命安全事故、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不可估量”其实我们所知的手机,是各方妥协的产物。手机这种信封大小几毫米厚的设备,其实承载了各方好不容易才取得的共识。从各方面看,它都是一项了不起的技术成就,令人念念不忘。考虑到它实现的一切,以及它代替的那些物品和提供的那些服务,手机的确有资格成为我们交口称赞和瞠目结舌的对象。再进一步考虑,手机居然可以把数十亿人联系起来、把人类的所有知识都聚集起来,某种程度上来说,在过去看来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但手机的背后还有更多的故事:在我们购买手机的那一刻起,哪怕我们还没开机,我们就已经卷入了劳动力安排、供应链以及资本流动的浩荡洪流之中了。无论你手中的智能手机是在库比蒂诺、首尔还是其他什么地方的工作室设计的,他们都有可能是在深圳方圆十几公里内的各工厂设施中被组装、装箱然后销售的。自从中国**1980年8月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就开始出现这些产业的集群。但这些工厂环境恶劣,工作不仅时间极长而且单调重复,伤残率也极为惊人,工人们还常常暴露于有毒化学品中。在这些工厂中,工人的工资之低与自杀率之高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再加上工人在抗争中的弱势地位,使得电子行业能够接收来自各种型号手机的组装订单,保证稳定通畅的供应,在多种合力之下,手机的价格变得大为亲民。如果中国的工资水平开始接近西方标准,或者本地劳动力通过有力的集体谈判争取到了属于自己的权益,那完全可以肯定,制造商会转向其他更适合装配的地方。但是现在深圳依然是全球遥遥领先的智能手机制造中心。再将眼光放长远一些看看智能手机的生产过程,那仍旧是一幅不会令人心情愉悦的图景。就像其他的电子设备一样,为了保证功能运转,手机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而这些原材料都是来自于被采掘业开采的地球内部。锂电池中的钴在刚果经常是由儿童手工开采出来的,焊接在一起的锡最有可能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邦加岛,那里的地下水也同时不可挽回地受到污染,70%的珊瑚礁已经被摧毁,而平均每周就有一个矿工在工作时意外身亡。在原材料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破坏,范围波及大半个地球,其引发的生命安全事故、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不可估量。所以起码对于我们中的一些人来说,被污染的水源、死胎和确诊的癌症病例也构成了智能手机改变日常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如果这些事情发生在其他任何情况下,也许我们会良心发现有所收敛,但在现在这些事情发生在手机层面,我们似乎在良心上就完全过得去了。不像其他任何产品,手机实际上是人类历史上最迅速采纳的技术成果之一。所以,不管我们对于购买手机背后的社会问题,例如矿场和工厂的工作环境、生态系统的破坏、扩展供应链的能源成本、以及我们最终间接支持的忽视民众权利诉求的**引发了多少疑虑,我们强压下了这些念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一“文明的成果”。就我们甚至可以意识到的程度而言,就在我们打开钱包买回新手机的那一刻起,什么礼义廉耻怕是都丢到九霄云外去了。然而我们对手机的需求仍然没有达到饱和点。随着手机价格越来越低,手机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虽然用现在的线性观点揣测未来是极不合理的,但是如果揣测可靠的话,那么我们即将步入一个全球所有成年或接近成年的人都拥有手机、并被卷入网络大潮的时代。尽管我们还没有考虑过着这会给我们的心理、社会以及组织制度带来怎样的影响,但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种能力——以及所有与之紧密联系的假设、习惯、权力关系和盲点——已经构成了日常实践的基础。“这些看上去最简单、最直接的任务都调用了蜂窝基站、海底电缆和微波继电器”在分析智能手机方面遇到困难的部分原因是关于它可说的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说整本书都可以写手机源源不断的消息推送是怎么把我们本来大块的连续时间切的七零八落的,而这可能导致我们在不同时间段中无法集中注意力,或者说手机的摄影拍照功能是怎么把我们都变成自媒体信息源的,不过这么做确实明显使得警方暴力事件的社会动态得到了改善。我们会发现我们在购买时几乎只考虑一项基本的功能,即它给予我们的定位自身的能力。考虑到整个制图的历史,有效地使用地图意味着成功地对一系列印在平面上的抽象符号进行解读,然后把这些符号和现实环境中的三维立体物联系起来。能够这么做并且成功确定自己位置的能力并不是绝大多数人都拥有的。而这种能力的匮乏只是隐私地图本身都已经是颇为稀有的(有时是军事敏感的)东西了。不过我们手机上的地图改变了这一切。因为现在每个人的手机上都一个免费的、可任意放大缩小的、自动更新而且分辨率极高的地图,涵盖了所有分布着人类的地方,每到一处便载入当地的地图。当然这本身也是时代的发展。这些地图同样包括高分辨率的航拍图像,可以随意切换,更易于普通用户的理解和使用。而最为深刻的一点——也是最为值得纪念的一点——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能够随意移动并且告诉我们当前确切位置的地图。这些成就喷涌而出,令人目不暇接。它把分散在全球的基础设施融合在一起——美国、俄罗斯、欧洲以及中国的全球定位系统,地球上每个可供通航的路径,三大洲数据中心数以千计的地图服务器和有线无线网络——融合在手机机身里微小的传感器上。每当屏幕上出现熟悉的蓝点时,所有的这些都会动起来为我们提供服务。现在,这些地图以我们为中心,为我们的需要提供服务,可以显示我们的实时位置,借助地图,价值的GDS电路完全将我们的连接变为了现实。还有大约的磁力计,它们能够自动确定我们所朝的方向,并根据我们的转动而调整,帮助我们搭起一座连接屏幕上呈现的抽象符号和周围的现实世界的桥梁。地图可以将现实世界的各种细节都整合进手机中,而手机的小巧轻便使得我们可以一手掌控,随身携带。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我们在手机屏幕上看到的地图帮助我们获取了与复杂的网络空间平起平坐的权力,使得移民和游客能够在大城市中获取一席之地。通过向我们提供那些我们从没去过的地方的图像,手机帮助我们消除了一些恐惧,而正是这种恐惧阻碍着许多人去探索未知的路径或区域。对于专业的城市爱好者来说,这手机和地图是最为慷慨的礼物。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生计和幸福都取决于他们掌握城市地形的能力。 它们同样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网络状况的见解。最明显的是,在使用手机进行导航时,我们变得越发依赖于使用网络来完成非常普通的目标。当完全依赖于通过实时访问的渠道去认知世界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处于比任何纸质地图都更易犯错和更复杂的东西的摆布之下了。想想看,当我们失去与网络、地图的连接时,会发生什么事儿?或者说当我们哪怕在移动几米的时间内失去联系时,发现自己在地图上成为了一片灰色区域上的一个蓝点,我们怎么办?这个时候其实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我们普遍忽视甚至说刻意忽视的事实:由智能手机处理的日常生活的效果取决于我们通常无法看到的庞大而复杂的基础设施。除了我们提到的地图、网络和服务器,我们操作手机时的日常体验无时无刻不严重依赖着这个基础设施的所有部分的无缝衔接——一个非常不均匀和不稳定的网状结构,在这个网络结构中,这些看上去最简单、最直接的任务都调用了蜂窝基站、海底电缆和微波继电器。所以用手机导航带给我们的第一个教训就是,在我们接触那些微妙而难以察觉的无形东西的时候,手机是唯一的有形物品,但是对于我们依赖的这些无形的东西,我们却没法有效掌控。我们通常不会将缺乏控制权视为损失。这些手机和导航都颇为依赖的基础设施既无形无踪,也没法在我们的脑海中勾勒出个大概,所以失去控制在情感层面上对我们都还没有多大影响。但是当使用地图时会不会还是这样就难说了:当我们无法理解触手可及的东西时,我们感觉沮丧不已,甚至有被羞辱的感觉。在这里,我们被迫得出这样的认识,即我们与设备得互动对许多人来说是模糊甚至是无法解释的。花上几分钟给第一次接触到手机的人讲讲它的基本操作,然后你就会意识到这一制造商们称其为“直觉”、但其实不是的东西。当我们试图掌控手机但却失败的时候,我们更有可能责备自己,而不是责备实际该为之负责的那些人。毫无疑问,虽然迟早有一天每个人都会从孩提时代起就会接触到手机并与之产生密切的联系,但这一天的到来还需要很长时间。直到那个时候,许多用户还会继续体验日常生活的技术,这些技术眼花缭乱,势不可挡,甚至敌意满满。然而,如果我们偶尔被与数字地图互动的复杂性所吸引,我们也会被相反的趋势、信息展示的平滑性和自然性所误导。我们倾向于假设地图是对环境的客观记录,以及简要描述一个地方有什么东西的图表,但其实它们跟这个没有半点儿关系。它们根据我们的喜好提供的信息局限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却没有使我们获悉这一点。比如说,即使最为细致的地图上,标注出可能出现的每个零售商店或其他公共住宿通常也是不可行的。必须决定哪些建筑物可以通过名称来优先识别,而且这些决定越来越多地受到利用我们先前行为的算法的驱动:我们过去的地方,我们访问的网站,我们搜索的话题,我们安装的特定应用程序,甚至是我们与我们说过话的人。结果就是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理解为我们提供服务的地图形成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队大名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