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强力壮,四只肌肉最发达的动物是什么动物

世界十大未解之谜之七:动物未解之谜
专题:第一:地球还有活着的恐龙?组图:地球上还活着的恐龙----揭秘科摩多巨蜥来自:人民网&&环保科摩多龙 世界上最大的蜥蜴印度尼西亚有一个群岛叫努沙登加拉群岛,科摩多就是该群岛的一部分。 科摩多岛长四五公里,宽十—十三公里 。在这里,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蜥蜴,岛上的居民称之为"科摩多的龙" 。"科摩多岛气候温和,丛林茂密,四周环海,海岸有成片的沙滩和林立的礁岩 。这样的自然环境,成了巨蜥蜴生活的"天堂" 。成年的蜥蜴.一般身长三点五——五米左右( 雌性大, 雄性小),体重一百—一百五十公斤 。皮肤粗糙,生有许多隆起的疙瘩,无鳞片,黑褐色,口腔生满巨大而锋利牙齿(世界二十六种巨蜥蜴,只行它有牙齿) 。http://wolaogong.com 但是,它基本上是"哑巴",声带很不发达;即或激怒时,也仅能听到它发出的"嘶嘶,嘶嘶"的声音 。它扑食动物时,凶猛异常.奔跑的速度极快 。它那巨大而有力的长尾和尖爪是扑食动物的"工具" 。它以岛上的野猪、鹿、猴子等为食 。只要成年的巨蜥一扫尾巴,就可以将三岁以下的小马扫倒,然后一口咬断马腿,将马拖到树从中吃掉 。吃不完时,它还将余下部分埋在沙土或草里,饿时可吃 。生活在科摩多岛上的野鹿、野猪、山羊和各种猴子,见到巨蜥就逃 。蜥蜴吃饱后,趴伏于丛林间,沙滩上或礁岩上,甜睡,晒太阳 。它善游泳,具有潜入水中捕鱼吃或在水下呆几十分钟的特殊本能 。科摩多巨蜥,三—五年性成熟,每年七月发情,交尾,八月开始产卵 。刚成熟的雌蜥只能产四--六枚卵,每隔二--三天产一次 。十岁左右,进入产卵旺期,每次产下二十几枚,将卵埋在沙窝里,靠太阳辐射的自然温度孵卵,八个月后,幼蜥才破壳而出 。刚出壳时,小蜥大小如同我们饲养的家鹅 。它能活五十--八十年 。科摩多岛的巨蜥,约有五百--七百条,它是目前世界上的珍贵动物 。印度尼西亚政府严加保护,严禁捕杀 。我们中国也有巨蜥,.但比科摩多的龙要小得多,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和广西自治区 。 王者风范--科摩多巨蜥科摩多龙又称科摩多巨蜥,属爬行纲、蜥蜴目、巨蜥科。 现存的巨蜥约有三十多种,而 科摩多龙却是世界上个体最大的巨蜥 。体长最长的可达3米,重150千克,可谓是蜥蜴王国中的"巨人"了 。 科摩多龙,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科摩多岛及其邻近的其它群岛中 。其全身为深褐色,并有灰***的斑点 。身躯较长,头部巨大,在嘴里长有如倒钩状的牙齿,细长的舌头前端分叉 。它的四肢粗壮有力,善于挖掘洞穴 。在脚趾上并具有尖锐的爪子,能够帮助牙齿将食物撕成碎片 。尾巴根部粗大,向尾尖逐渐变细,尾巴几乎等于身体和头部的总长度 。科摩多龙,喜欢生活在海岸边潮湿的森林地带,不仅善于游泳,且爬行速度较快 。它是一种肉食性动物,食量很大,平均每天能吃6-8千克的食物,但食性却很杂,鸟类、昆虫、哺乳动物等都是它的美味 。有时它会在海边漫步,取食一些被海浪冲上岸的鱼、蟹和软体动物 。有时它则会静静的埋伏在树丛中,捕食大型的哺乳动物 。每天早晨, 科摩多龙从洞穴中爬出来,先躺在岩石上吸收阳光的热量,直到太阳晒暖了身体后才去捕食 。当它发现猎物的踪迹后,便慢慢向猎物靠拢,两者之间的距离比较近的时候,它便立即发起进攻,进行突然的袭击 。 科摩多龙进攻的有利武器,是它身后拖着的那条大尾巴 。只见它冲向猎物,甩动它那侧扁而粗壮的尾巴,把猎物扫倒在地,转过头去再用尖锐的牙齿,一口咬住猎物的脖颈,使之毕命 。当不能捕获活的动物时,它们也会进食腐烂动物的尸体 。它的舌头上长有敏感的嗅觉器官,所以在 科摩多龙寻找食物的时候,总是不停地摇头晃脑、吐舌头,靠着灵敏的嗅觉器官,能闻到范围在1000米之内的腐肉气味 。每年的7月份是 科摩多龙的繁殖季节 。和大多数爬行动物一样, 科摩多龙为卵生 。它们先在比较干燥的山丘上挖好洞穴,然后将卵产在里面,每窝产卵数量在5-20枚不等,卵为白色,到来年的四月份才孵化 。一般 科摩多龙的寿命在40年左右,最长寿的可以活到100年以上 。科摩多龙又称科摩多巨蜥,属爬行纲、蜥蜴目、巨蜥科。 现存的巨蜥约有三十多种,而 科摩多龙却是世界上个体最大的巨蜥 。体长最长的可达3米,重150千克,可谓是蜥蜴王国中的"巨人"了 。 科摩多龙,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科摩多岛及其邻近的其它群岛中 。其全身为深褐色,并有灰***的斑点 。身躯较长,头部巨大,在嘴里长有如倒钩状的牙齿,细长的舌头前端分叉 。它的四肢粗壮有力,善于挖掘洞穴 。在脚趾上并具有尖锐的爪子,能够帮助牙齿将食物撕成碎片 。尾巴根部粗大,向尾尖逐渐变细,尾巴几乎等于身体和头部的总长度 。科摩多龙,喜欢生活在海岸边潮湿的森林地带,不仅善于游泳,且爬行速度较快 。它是一种肉食性动物,食量很大,平均每天能吃6-8千克的食物,但食性却很杂,鸟类、昆虫、哺乳动物等都是它的美味 。有时它会在海边漫步,取食一些被海浪冲上岸的鱼、蟹和软体动物 。有时它则会静静的埋伏在树丛中,捕食大型的哺乳动物 。每天早晨, 科摩多龙从洞穴中爬出来,先躺在岩石上吸收阳光的热量,直到太阳晒暖了身体后才去捕食 。当它发现猎物的踪迹后,便慢慢向猎物靠拢,两者之间的距离比较近的时候,它便立即发起进攻,进行突然的袭击 。 科摩多龙进攻的有利武器,是它身后拖着的那条大尾巴 。只见它冲向猎物,甩动它那侧扁而粗壮的尾巴,把猎物扫倒在地,转过头去再用尖锐的牙齿,一口咬住猎物的脖颈,使之毕命 。当不能捕获活的动物时,它们也会进食腐烂动物的尸体 。它的舌头上长有敏感的嗅觉器官,所以在 科摩多龙寻找食物的时候,总是不停地摇头晃脑、吐舌头,靠着灵敏的嗅觉器官,能闻到范围在1000米之内的腐肉气味 。每年的7月份是 科摩多龙的繁殖季节 。和大多数爬行动物一样, 科摩多龙为卵生 。它们先在比较干燥的山丘上挖好洞穴,然后将卵产在里面,每窝产卵数量在5-20枚不等,卵为白色,到来年的四月份才孵化 。一般 科摩多龙的寿命在40年左右,最长寿的可以活到100年以上 。科摩多龙:体长3-5m,体重100kg以上,雌的大而重,雄的小而轻,全身皮肤粗糙。 口腔很大,上下牙床布满利剑般的牙齿,十分凶猛 。四只脚短而健壮,尾巴长而巨大有力,可将3岁的小马打倒 。它是肉食性动物 。捕食野猪、山羊、鹿、猴子、鸟、鸟卵和昆虫等 。有时为了充饥,也吃同类的尸体,但从不主动袭击人,见到人时就很快地躲藏到灌木丛中去了 。可怕的毒舌——谁说只有鼻子有才嗅觉?舌上的嗅觉,能觉出十里以外的猎物 。科摩多龙:体长3-5m,体重100kg以上,雌的大而重,雄的小而轻,全身皮肤粗糙。 口腔很大,上下牙床布满利剑般的牙齿,十分凶猛 。四只脚短而健壮,尾巴长而巨大有力,可将3岁的小马打倒 。它是肉食性动物 。捕食野猪、山羊、鹿、猴子、鸟、鸟卵和昆虫等 。有时为了充饥,也吃同类的尸体,但从不主动袭击人,见到人时就很快地躲藏到灌木丛中去了 。科摩多龙是卵生的,每年7月底8月初交尾,8月中上旬下蛋5-20个,由自然孵化,刚孵出的幼体很小,几个月就迅速长大,到了4岁才能捕食大的野生动物 。寿命很长,可活到40--60岁之间 。更多精彩请继续浏览"我老公" http://wolaogong.com在"千岛之国"的印尼正南方,有个很小的岛叫"科摩多岛",属热带雨林,一年四季,树木郁郁葱葱,动物繁多,是 科摩多龙生活的乐园,它们在那儿无忧无虑地生活着,繁衍子孙后代 。破卵而出的龙乖乖 6500万年前人们猜想有一个巨大的陨石与地球相撞,恐龙是在这个时候从地球上消失了。 只有少数几种动物生存了下来,其中一位至今生存在印度尼西亚群岛,外形与传说中的恐龙极其相似 。这就是科摩多巨蜥 。今天,只有在印度尼西亚巽他群岛中的三个极小的岛屿上才能找到这种爬行动物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蜥蜴,现存的成年巨蜥身长可以达到3米多 。科摩多巨蜥是一种食肉动物,它的脚上长有5个爪子,巨大的口中排长有52颗锯齿状锋利无比的牙齿 。它是一种非群居的动物,虽然身单力孤,但却敢于攻击大型目标 。当它捕获食物之后,它只允许和它体型同样大小的雄***与它共同分享战利品 。这三只 雄性蜥蜴有2米5左右 。它们只用了两个小时便吃完了整只鹿,每只吞咽了约36公斤鹿肉 。科摩多岛由四种明显的生态环境组成,有草原、茂密的红树林、起伏的山峦、密集的河流 。大型的食草类动物,特别是鹿,居住在草原上 。水鹿在亚洲非常普遍,因为一些 雄性水鹿的体重能达到225公斤,所以也被称作"马鹿" 。http://4ngel.com 因为岛屿小而孤立,科摩多岛屿上的水鹿的体型要比生活在大陆上的同类小一些 。由于擅长游泳,水鹿遍布在这个地区的各个岛屿上,一些岛屿上的居民把它们作为自己食物的来源 。岛屿上还生存着野牛和野猪 。在这里,人们的生活还是原始和古朴的 。科摩多巨蜥的行动十分谨慎 。它隐藏在树林与草丛之中,经常在大约超出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活动,因此要算出它的数量是非常困难的 。但科学家估计这里大约居住着3000只科摩多巨蜥 。巨蜥在白天的时光里晒太阳、捕食,然后再晒太阳、继续捕食,如此重复下来 。但是如果阳光非常灼热,它也会在阴凉处打盹 。巨蜥有多种居住方式,它们通常栖息在岩石或树桩下挖好的洞穴里 。一旦巨蜥安顿好自己的家,它们便会竭力保护这个庇护所 。当受到其他巨蜥的威胁时,它们会涨粗脖子发出粗重、刺耳声音来维护自己的家园 。同所有的爬行动物一样,巨蜥的新陈代谢缓慢,能量消耗很小,并不经常狩猎,但它的捕食方式都是多种多样的 。巨蜥不仅仅捕食大型动物,也会捕杀鸟类 。当鸟类把巢穴盖在地面上时,巨蜥便会食用鸟卵作为自己的开胃品 。科摩多巨蜥不是游泳能手,只有在它别无选择时,才会涉足水中 。1984年,一场大火席卷了帕达尔岛,岛上所有的食草动物在大火中化为灰烬 。500只巨蜥忍受着饥饿,游了近15公里,穿越巽他海峡来到了云克岛和科摩多岛 。巨蜥偶尔会步入泥洼,洗个泥水浴,来清除身上的寄生虫 。巨蜥有时也把那些被海水冲到沙滩上的鱼作为免费午餐,但是从来没有见到过它自己捕过鱼 。一天清晨,一群野狗首先发现了美味佳肴,一只鹿的尸体 。很快,令野狗感到害怕的对手出现了——野猪,它是亚洲家猪的祖先 。早晨和夜晚是野猪活跃的时间 。它们经常长途跋涉,寻找可食用的植物,但有时也食用动物的尸体 。野猪的性情暴躁,受到招惹就会变得极具攻击性,而且动作灵敏迅速 。但野猪也没有能力独占这份美餐,一只巨蜥悄悄地爬了过来 。巨蜥是可以猎杀野猪的 。身长1.8米以上的巨蜥通常为 雄性,它们不愿意与比自己体型小的巨蜥分享食物,因此一些小巨蜥只能在不远的地方等待着分享的机会 。巨蜥的嗅觉是非常灵敏的,尸体腐烂的味道引来了众多的竞争者 。通常只有当 雄性巨蜥吃饱之后,它们才允许小巨蜥和 雌性巨蜥来分享残食 。科摩多巨蜥不会长时间地逗留在它们的战利品上 。它们先吃上20分钟,然后离去,待一会再回来吃上更长的时间 。野猪并不关心巨蜥的进食习惯 。只要巨蜥不在,它就可以赶走所有竞争者享用它的美食 。但正如预料的那样,巨蜥们很快又回来了 。当巨蜥向食物走来时,野猪又回到了等待者的行列中 。在科摩多岛和云克岛上,从10月份到1月份,雨季会持续长达4个月之久 。在夏天温度会上升到摄氏26度,但在多雨的冬天,会降至接近0度 。巨蜥是冷血动物,当温度高于摄氏23度时,巨蜥就要采取行动来降低自身的体温 。它会长时间呆在阴凉处打瞌睡,也会时常洗个泥水浴 。 巨蜥主要的猎取对象是鹿。除了鹿以外,其它的食草动物对维持巨蜥的生存也是至关重要的。
科摩多巨蜥有非常精明的狩猎技巧 。这只鹿的大腿在几天前被巨蜥咬伤,但它设法逃脱了 。现在两天过去了,伤口开始腐烂,这使这只鹿的体质变得非常虚弱,它成了很容易攻击的目标了 。巨蜥能够消化掉大量的食物,一只巨蜥平均每个月要吃掉27公斤的肉 。3000只巨蜥每年要捕食4800只鹿、野牛和野马 。七月是干旱季节的初期,同时也是巨蜥交配的季节 。雄性会花上好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来孜孜不倦地追求着 雌性,等待她的许可 。竞争非常激烈, 雄性数量与 雌性的比例是4:1 。 雄性会毫不犹豫地相互争斗,这样的争斗可能会充满暴力 。在这种场合下,两个对手会直起前身,试图将对方击倒,胜者会压在失败者的身上以显示自己的胜利 。但有时,体重相差太多,也可以不战而胜 。科摩多巨蜥求婚的方式和其他爬行动物一样, 雄性用鼻子来回嗅闻 雌性,摩擦 雌性的口、鼻和脖子 。但这位年轻的"女士"还没做好准备, 雄性仍然穷追不舍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这只身长有1.8米的 雌性终于呆着不动了,暗示着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 。每次交配的时间持续较短,但会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重复多次 。然后 雄性会做一件任何其他爬行动物都不会做的事——它会在 雌性身边呆上好几天,防止其它 雄性的打扰 。雌巨蜥会选择洞穴、干涸的河床或者树桩底下作为自己孵卵的场所 。她能够产下大约20个外壳坚韧的卵 。这些卵的大小与鹅蛋相似,每个有大约150克重 。当卵孵化后,新出生的科摩多巨蜥大约有30厘米长 。它的动作比成年巨蜥灵敏迅速 。它非常胆小,遇到一点危险,便会很快地爬到树上,这使一些天敌很难捉到它们 。树木也会为它提供食物——昆虫和鸟卵 。和其他种类的动物相比, 雌性巨蜥不保护自己的孩子 。成年巨蜥会杀死并吃掉自己的后代 。这种残食同类的背后也有一定的道理 。巨蜥只生存在科摩多和云克岛上,它们的生存范围极为有限 。现在有600只 雌性巨蜥生活在这些岛上,试想一下,如果这600只 雌性巨蜥平均每年各生出20个小巨蜥,这里会变成什么样?随着小巨蜥逐渐长大,危险也逐渐减少,但它在3岁以前仍继续生存在树上,到三岁时它就有1.3米长了 。随着巨蜥越长越大,它已经不能再爬树了,有些巨蜥的体重达到250公斤 。巨蜥的寿命大约有50年 。科学家尚不确定是否巨蜥的生活中也存在葬礼,但这只年迈的巨蜥已经选择了这块清新的水域作为自己永远安息的地方 。住在这儿的人全都是渔民,他们把科摩多巨蜥称为陆地鳄鱼 。有时候,巨蜥会偷吃正在晾晒干的鱼 。这儿的人也有些害怕巨蜥,因为它曾袭击过在村庄里游荡的狗和山羊 。事实上,和大多数动物一样,巨蜥是害怕人的,总的来说它们与人还是相安无事的 。人们对巨蜥非常着迷,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人来观赏巨蜥 。在科摩多国家公园专门有一块地方用来喂养巨蜥,在这儿的20多只巨蜥看起来比野生巨蜥要温顺得多 。但是不管人们怎么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丝迹象可以表明,巨蜥可以成为象家畜或宠物一类的动物 。更多知识请每天浏览"我老公" http://wolaogong.com科学家很早就开始关心巨蜥将来的命运 。从1915年起,这种在地球上其它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动物就被保护起来了 。科摩多巨蜥被严格限制在捕杀范围之外,它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现存的财富之一 。是否还有恐龙活着恐龙灭绝之谜在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大量的爬行动物在陆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大地第一次被脊椎动物广泛占据。那时的地球气候温暖,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爬行动物有足够的食物,逐渐繁盛起来,种类越来越多。它们不断的分化成各种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龟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鳄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蛇类和蜥蜴类,其中还有一类演变成今天遍及世界的哺乳动物。恐龙是所有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几千万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如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小行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陨星撞击坑,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今天,这种观点似乎已成定论了。 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顶住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恐龙死光了。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提出的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几种,比较富于刺激性和戏剧性的“陨星碰撞说”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一、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二、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三、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四、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五、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六、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上述这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而在现代地质学中,“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个假说。“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究。在我们的地球上,曾经有很多生物种类出现后又消失了,这是一个生物演化史中的必然阶段。但是像恐龙这样一个庞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种种猜测。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恐龙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统统死去,科学家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地球在那个时候发生了地质上的造山(https://www.xiaozongshi.com),因为平地上长出许多高山来,沼泽便减少了,气候也变得不那么湿润温暖了。恐龙的呼吸器官不能适应干冷干热的空气,而且一到冬天,恐龙的食物也没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绝路。有的说是超新星爆发引起地球气候发生强烈变化,温度骤然升高后又降得很低的缘故。还有的说是恐龙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龙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证据是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有花植物。还有人别出心裁地说,是因为恐龙这种巨大的动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断放屁,向空中释放大量的甲烷气体。由于它们数量太多,生存时间又长,所以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造成毁灭性气候。甚至还有人说是外星人跑到地球来猎取的结果,因为它们觉得恐龙肉特别好吃。证据是他们在北极发现的恐龙骨胳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迹。总之,真可谓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是,普遍被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了。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相当于直径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犹加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个坑的直径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现在,科学工作者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科学家们开始为我们描绘6500万年前那壮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尽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冲天大水横扫着陆地上的一切,汹涌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后会合于撞击点的背面一端,在那里巨大的海水力量引发了德干高原强烈的火山喷发,同时使地球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那是一场多么可怕的灾难啊。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铺天盖地灰尘,极地雪融化,植物毁灭了,火山灰也充满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生物史上的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不论以上的事情是否真的发生过,恐龙的全部灭绝都将是一个奇特的事情。好在我们现在获得了一些珍贵的恐龙化石,使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能够进行。我们希望不久的将来,这个谜一定会解开。同时我们应该知道,任何一种生物都要经历产生、繁荣、灭亡的过程。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并不会因为那一物种庞大强盛而改变。恐龙灭绝了,随后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更多的更高级的生物世界把地球装点得更加美好。恐龙来了!记者昨日探营活体恐龙科普展(组图)http://www.niubb.net 日04:16 青岛新闻网霸王龙中华盗龙蛇颈龙最佳参展路线:先进入恐龙骨架展厅参观完毕后,沿右侧小门进入回廊形的机器龙展厅,然后经过电教展厅,最后到恐龙骨架展厅西侧的展厅参观。恐龙地图“恐龙展中都有哪些恐龙?”“食草恐龙和食肉恐龙有什么区别?”……昨日,许多市民看了早报活体恐龙展即将开幕的报道后,纷纷拨打早报服务热线询问有关恐龙展的问题。带着读者的许多问题,昨日上午,记者赶到中山公园南门外西侧的活体恐龙科普展现场,为读者打探出一套“恐龙地图”,拿着这张“恐龙地图”,你就可以轻松找出任何一只史前巨兽的藏身地点。展馆地上“长”满蕨类植物记者赶到展览现场看到,工作人员已将20多只恐龙全部安装完毕,展厅的地上还“长”出许多恐龙生活年代的厥类植物,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一亿多年前的侏罗纪公园。展厅正门的骨架展区中摆放了七副巨大的恐龙骨架,其中有9米多高,重达30多吨的霸王龙,它一根小腿骨的长度就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身高。一只长达8.2米的中华盗龙骨架,占据了展厅北侧的整个展区。展厅左侧是一排展橱,里面陈列了60多件化石,其中有不足40厘米的潜龙和带翅膀的翼龙,以及与恐龙同时代的江汉鱼、三叶虫等古生物化石。从骨架展区右侧进入一个30多米长的回廊形机械龙展区,这里有满身是角的甲龙、像长颈鹿一样的峨眉龙。回廊的出口处有一个电教厅,里面循环播放《侏罗纪公园》等有关恐龙的科幻电影。骨架展区左侧还有一个机械龙展厅,这里面能看到弱肉强食的血腥场景———一只凶猛的永川龙将一只小草龙踏在爪下,张开血盆大口撕咬小草龙的骨肉。门道区分恐龙看牙、腿记者虽然在采访之前查询了许多关于恐龙的科普资料,但面对众多形态各异的恐龙骨架和机械恐龙,仍然很难分清它们的种类。“区分恐龙的种类,有两个窍门。”负责人王剑告诉记者:“展馆中的恐龙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食肉恐龙,另一类是食草恐龙。”王剑说,食肉恐龙的牙齿多是参差的匕首状,而食草恐龙的牙齿则排列比较整齐。此外,食肉恐龙为捕食猎物,都是采用两只后腿站立奔跑,两只前腿退化成短而小的爪子。食草恐龙则都是四只腿着地行走,如巧龙、蛇颈龙、昆明龙等。展览中的霸王龙、中华盗龙、建设气龙都属于凶猛的食肉恐龙。赵健鹏马力伟为您摄影报道关键词票价此次活体恐龙科普展成人票30元一张,学生凭学生证可享受20元一张的学生票。70岁以上的老年人、离休干部和残疾人,可持证免票参观。教师、现役军人、市级以上劳模和60至70岁老人,凭有效证件可半价购票参观。1.2米以下的儿童,可在成年人的带领下免票参观。另外,市民凭当日《青岛早报》的恐龙展报花或展览宣传单页,可享受8折优惠。乘车乘6路、15路、26路、31路、202路、316路、214路、223路、231路、307路、801路、604路等公交车在中山公园站下车。答题“抢”票新闻追踪没到9时票被“抢”光“早晨六点就有市民打进电话,抢答三只恐龙的名字。”恐龙展组委会工作人员说,还没到上午9时,10张免费门票就被正确答出三只恐龙名字的10名读者赢走。从早晨六点开始,答题热线就开始铃声不断,由于答题的人太多,小灵通很快就没电了,工作人员只得边充电边接电话。至中午12时整,共有400多名读者拨通答题电话。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早报刊登的3只恐龙自上而下分别是:巧龙、三角龙和甲龙。(来源:青岛早报)活着的恐龙来自:探索自然 & 考古 & 远古生命化石就恐龙如何生活提供了线索古生物学家如同侦探,他们在全面调查完灭绝动物的证据后,比如石化的骨骼、骨皮以及皮肤的印痕、羽毛等,科学家们再通过研究颌骨和牙齿后最终决定恐龙的过去是吃什么的。通过恐龙的足迹遗迹,科学家们可以评估恐龙活着的长度、行走速度以及外貌举止等问题。而粪化石可以帮助提供造粪者食物的线索。图1 披有体甲和长有尾锤的甲龙。地球有无数漫长的历史科学家们估计了地球的年龄距今大约有45亿年的历史。利用地质年代表,科学家们描述了地球的漫长历史,将较长的年代延续划分并称之为“代”,把“代”进一步划分为“纪”,进而细划为“世”。在不同的时期都伴随发生了不同的地质事件,同时生物体也表现出不同的演化特征。如中生代开始后不久地球上差不多有90%的物种灭绝了,而恐龙直到中生代结束才灭绝,是缘于另一个显著的灭绝事件。这次事件中恐龙中仅有一个类群,即进化为鸟类的那支恐龙幸免于难。恐龙出现在大约距今2.3亿年的中生代三叠纪时期,而现代人类则仅是在地球历史上距今15万年的时间出现的。图2 演化成为鸟类、小型身披羽毛的恐龙。恐龙是多变的在动物世界中,恐龙是高度进化成功的类群,特别是对于巨大体形的群居性动物而言,恐龙成功的进化模式是首屈一指的。在它们的家族中,有大小如鸽子般的肉食性恐龙,也有体长超过三辆公共汽车的植食性恐龙。它们具有多样的形态特征,如头部有顶饰、发达的冠部,以及头上长角等,这些都是为了美化装饰和抵御外敌。之中有些是四足行走,有些却是两足行走。这种多样的差异可以允许它们在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各大陆的陆地环境下生活。图3 这只小小鸟竟然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就是现生的恐龙恐龙还没有灭绝,它们的祖先是生活在1.4亿年前的小型食肉恐龙。在一次灾难性的地球事件中,鸟类幸免保留下来,而差不多超过一半的地球植物和动物类型被毁灭了,其中也包括有非鸟的恐龙类。图4 凶猛的猛禽类在身体形态结构上相似于小型兽脚类恐龙。加拿大研究人员称恐龙在灭绝70万年后还活着作者: 来源:人民网恐龙在大灭绝70万年后还活着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在对新墨西哥州发现的一块恐龙化石进行研究显示:恐龙在大灭绝70万年后还活着。L. Heaman教授和他的同事发现了一块时代距今只有6480万年的鸭嘴龙骨头化石。而普遍的观点认为恐龙大灭绝的时间发生在距今万年前。Heaman和他的同事利用的是一种新的、直接的铀测年方法,用激光光束对化石骨头碎片进行直接扫描测定。专家们都认为当时是一颗巨大陨石撞击所形成的碎片和尘土挡住了太阳光,导致极端的气候变化,随后导致全球大量植物的枯亡。Heaman和他的研究团队通过研究认为有几个原因,其中一个认为当时的植被还未曾全部消失,一些鸭嘴龙因此得以存活下来。研究者同样认为还有一些在极端环境下潜在的恐龙蛋化石还有待我们去发现。第二:人类始祖是恐龙吗?人类的祖先是恐龙吗?人从哪里来?——人类的起源问题,是本世纪以来颇具争论性蓝田公王岭直立人遗址和现实感的一个话题。抖落岁月的风尘,走近中国考古百年,这个大约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萦绕在人类心头的疑团,在二十世纪几代中外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逐渐云开见日……“人从何处而来?”关于“人从何处而来?”这个问题,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都曾提出了大量内容迥异的神话传说和宗教故事,《圣经》里“创世记”的“上帝造人”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个。直到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用进化论代替神创论,用自然选择取代“上帝的旨意”,来解释地球上存在不同物种的这一事实。1871年,他又在《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中正式提出了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理论。然而,进化论者在当时只能从解剖学、胚胎学等相关学科取得间接证据,以及按照一般的进化原理来论证从猿到人的理论,直接的即化石的证据在当时还是缺少的,为这种理论提供实物依据就成为当时众多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课题。主持过陕西公王岭蓝田人遗址发掘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慰文说:“达尔文的理论在当时是少数派,因此关键是要从地层里找到从猿到人的化石和考古材料,这就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在世界各地寻找的东西。”从“欧洲中心”到“神秘东方”十九世纪,人们曾抱着欧洲是人类进化中心的观点,当时,史前考古多集于这门学科的发祥地法英等欧洲国家,产生这种思想是很自然的。然而在二十世纪初,亚洲这块幅员广大、人口众多而又神秘莫测的古老大地吸引了他们的目光。1890年冬,荷兰解剖学者欧根·杜布瓦在西南太平洋万顷碧波之上的“千岛之国”发现了爪哇直立人化石,这在当时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争议。但除此之外,人们对于早期人类在亚洲的活动还所知无几。然而,这并末动摇这些有识之士的信念,他们相信:亚洲“可能”充当过人类进化的宽阔舞台,“可能”是最古老的人类工业的巨大扩散中心。当然,这种相信虽然缺乏确实的考古发现,但也并非是毫无根据的臆测:亚洲毕竟拥有旧大陆的“半壁江山”,是连结新大陆和大洋洲的通道和地理上的“世界中心”;晚新生代喜马拉雅山的隆起使亚洲广大地区干旱化加剧而具备了适于古猿下地并向人类演变的环境。正是在这种信念激励下,来自美、法、英、瑞典、瑞士等国的科学家们纷纷涌向亚洲,其中就有神秘的东方古国——中国。人们都想知道,这块盛产丝绸、陶瓷和孕育了五千年古老文明的土地,是否也曾是人类起源的摇篮呢?1914年,法国传教士桑志华创办的天津北疆博物院,在黄河流域开展古生物学和石器时代考古的调查工作。6年之后,桑志华在甘肃庆阳县北面的晚更新世黄土堆积中发现了3件人工打制的石制品,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土地上发现旧石器。1925年—1926年,美国中亚探险队考古学主任纳尔逊在长江三峡地区调查史前遗迹。1921年,中国北洋政府聘请的矿政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约请了年轻的奥地利古生物学家丹斯基共同在北京周口店考察,发现了龙骨山遗址,并于1921年和1923年两次试掘中发掘出两枚北京人牙齿化石。1927年4月,中国地质调查所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由中国地质学家李捷与瑞典古生物学家步林负责,正式开始在周口店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当年就获得化石材料500箱。1929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委派年轻的裴文中负责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工作,12月2日,从一个称为“猿人洞”的地方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这是在世界古人类化石研究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令国内外为之震惊。北京人在周口店一带生活的年代,从距今70万年至大约20万年前,遗址上发现了40多个个体的人类化石,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黄慰文说:“这一阶段在中国有很多考古发现,为'亚洲是人类演化的巨大舞台’这种预见提供了丰富证据,特别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从“亚洲中心”到“非洲中心”进入50年代,考古学者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寻找到了不同阶段的古人类文化遗存,虽然化石材料不多,但中国古人类的一些特征仍然在这些标本上有所体现。195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在贾兰坡主持下开始发掘丁村旧石器中期遗址。1963年,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在陕西蓝田县陈家窝村发现了一件直立人的下颔骨化石,属中更新世,距今约60万年。次年,又从公王岭发掘出一件直立人头骨化石,即今天所说的蓝田人,年代距今115万年左右。一年之后,云南元谋又出土了两颗距今170万年的直立人牙齿。同样是在60年代,华北的山西西侯度这个早更新世遗址的发现,其年代也已冲破一百万年的“年代极限”。黄慰文惋惜地说:“但是由于这些发现没有及时公布于众,而当时非洲、尤其是东非又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这些都吸引了来自西方的许多考察队,人们的目光再次转向西方。”这些发现中,有1959年在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早更新世地层早期发现了人类化石和共生的旧石器。它们证实原本争论不休的到底是人是猿的南方古猿类中包含有会制作工具的、后来被命名为能人的“真正的人”,它的年代为距今180万年,比爪哇人、北京人所代表的直立人几乎早了100万年。随后,能人化石和最古老的石器工业陆陆续续在埃塞俄比亚、扎伊尔、肯尼亚和南非等地发现,年代可回溯到距今260万年。这些接连不断的发现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非洲是人类起源的中心。而且,达尔文在《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中就曾认为非洲的大猩猩和黑猩猩同现代人类的亲缘最近,因而推论人类的早期祖先曾生活于非洲大陆。40年代末,美国考古学家莫维士又提出“两种文化”理论,按照这个后来被称为“莫维士线”的理论,旧石器时代初期的欧、亚、非大陆分为先进和落后的两个文化圈,西面是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包括非洲、欧洲和中东以及印度半岛,称为“手斧文化圈”;东面一个包括东亚和东南亚,缺少手斧,只有简单的石片和用粗砾加工的砍斫器,称为“砍斫器文化圈”。这又强化了达尔文关于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理论倾向。因此,一些学者对于来自非洲以外、尤其是亚洲的发现难免抱着一种警惕的和怀疑的目光,甚至认定东亚不会发现早于距今100万年的人类遗迹。黄慰文认为,50年代以来,非洲大陆寻找早期人类遗迹的工作蓬勃发展,重大发现接连不断,很多材料不是比我们早一点,而是早一大截,差距就拉大了,很自然增强了“非洲起源说”的分量。“走出非洲”70年代以来,在我国许多地方发现了不少新的、有的保存还较好的人类化石:在安徽和县、湖北郧县、南京汤山,发现多处直立人化石;在贵州桐梓、山西许家窑、陕西大荔、辽宁金牛山、安徽巢县,又发掘出多处早期智人化石;在中国南方,巫山人遗址和安徽人字洞遗址,又把100万年甩在后面,叩响了200万年的大关。我国科学家对重庆“巫山人”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制品进行古地磁和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证实,200万年前我国就已出现了在长江三峡一带活动的古人类。而人字洞遗址中与人工制品共生的哺乳动物群几乎全部由绝灭种组成并含大量上新世的成分,性质比巫山的更古老,原研究者据此估计其年代可能为距今200—240万年,即早更新世刚刚开始;在华北的泥河湾盆地,相继发现的多处旧石器遗址,如小长梁、马圈沟以及新近公布的大南沟。泥河湾的大南沟据发表的报告推断属于上新世,年代有可能达到距今300万年。与此同时,在旧石器文化研究上也取得重要突破。例如,“莫维士线”由于广西百色盆地出土了距今73—78万年的手斧而被打破了。这些发现是新中国考古学的重大突破,进一步动摇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人类进化学说,从而为在我国境内寻找更为古老的人类化石以及文化遗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曙光初露。中国的古人类与旧石器考古从本世纪20年代算起已经历了80年,人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大幅度向昔日延伸。近二、三十年来无论在材料积累还是研究水平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20年来中国考古学的新成就更是为世界瞩目。黄慰文认为,最近2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亚洲地区又有许多很大的考古突破,发现了一些年代不仅突破100万年,而且是接近或超过200万年的遗址,而且这部分遗址与非洲最早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的年代大体拉平。“虽然亚洲的一些新发现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亚洲不能再被忽视了。既然亚、非发现的年代相当,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人类起源是单一地区还是多地区起源的理论问题。长时间以来,我们还是以'单一地区起源说’指导工作,这种观点正面临许多挑战。根据地质学研究成果表明,近500万年以来在全球环境变动的趋势中,从非洲到亚洲一直到东亚形成了一个季风分布带,正好是今天发现的人类化石的主要集中地,而500万年前正好是从猿到人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个研究成果支持了多地区起源说。我们应该把是亚洲还是非洲起源的争论放在一边,加强工作,避免偏见,客观地面对世界各地新的考古发现。”恐龙时代有人类吗?没有;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古猿转变为人类始祖的时间在700万年前,而恐龙灭绝的时间是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而对于恐龙的灭绝,来自中国的古生物学和物理家黎阳2009年在耶鲁大学发表的论文引国际古生物学界的轰动,他和他的中国团队在6534.83万年前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K-T线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二百三十二倍。如此高浓度的铱只有在太空中的陨石中才可以找到,地球本身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据墨西哥湾周围铱元素含量的精确测定,当时是一颗类似小行星的物质不仅撞击了地球中美洲地区,还撞破了地壳,致使地球内部岩浆汹涌喷出,撞击造成的超级火山爆发,从古玛拉岩石的同位素含量测出此次爆发的威力远远高于黄石超级火山最大的能量(普通火山口的直径也就是是几百米,而这次被撞击成的口子直径超过148千米。),整个地球被浓浓的火山灰和毒气所覆盖,地球上的生物长时间不见阳光和月亮,植物无法光合作用,大气层氧气含量极低,从大多数恐龙死亡的姿势来看都非常地痛苦,完全是缺氧的自然反应。综合这些因素造成此次生物的大灭绝。以前学术界都是把外来天体撞击说和火山喷发说分开讨论的,但这两个学术都有相当大的缺陷,外来天体说光是撞击不足以影响那么严重,时间那么久,范围那么远(全球性的),而火山说,地球上的火山活动本身就很多很巨烈,但都不足引起如此大的生物灭绝,包括黄石超级火山在内,而中国学者黎阳提供的论证方向和证据完美地解答了国际古生物界的长期疑问,两者的结合才可能造成如此重大的地球生物大灭绝。中国发现恐龙“始祖”(图)【来源:北方热线-沈阳今报】据英国《自然》杂志北京时间9日报道,考古学家在中国新疆发现了恐龙家族的第一个侏罗纪时期样本,距今大约有1.6亿年之久,是霸王龙的两倍还多。这可能是恐龙的“始祖”。据悉,这个庞然大物有3米长,是霸王龙的“亲戚”。它的嘴和牙齿都能说明它曾经也是一个残忍的杀戮者,此类恐龙样本极其少见。(法晚)神秘恐龙时代侏罗纪真兽 为当今人类进化始祖腾讯科技讯(悠悠/编译)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期在中国辽宁省境内发现类似地鼠的骨骼化石被科学家称为“侏罗纪真兽”,是当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这种类似地鼠的远古动物生活在1.6亿年前,证实了胎盘哺乳动物和有袋动物进化分离过程用了3500万年时间。这种类似地鼠的远古动物生活在1.6亿年前,证实了胎盘哺乳动物和有袋动物进化分离过程用了3500万年时间。虽然尚不清楚它是否是现代胎盘哺乳动物的直接祖先,但它应当是现代胎盘哺乳动物的“姑妈”或者“祖母”。胎盘哺乳动物包括老鼠至鲸等哺乳动物,它们也被称为真兽亚纲动物,而当前发现的侏罗纪真兽是最古老的物种。最早的真兽亚纲动物进化源自有袋哺乳动物的祖先,它们的前爪适应于攀爬树木,奔跑于温带侏罗纪森林,以隐藏在黑暗处的昆虫为食。受猎食范围限制,它们的体重仅有15克,从而使它们的体重比花栗鼠还要轻。美国匹兹堡市卡内基国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骆西泽是该项研究小组负责人,他说:“从与侏罗纪真兽的进化亲缘关系来看,人类最初的进化开始非常'微小’,尤其是身体重量。”真兽亚纲动物源于后兽亚纲动物,后者是进化形成袋鼠等有袋动物的哺乳动物祖系。骆西泽说:“当它们进入茂密的森林中,真兽亚纲动物和后兽亚纲动物开始进化得身体越来越小,并出现了进化分离。一旦它们爬上了树木,这里将提供完全不同的生态机遇,是陆生动物所无法获得的。”真兽亚纲动物和后兽亚纲动物之间的主要身体差异在于它们的腕骨和牙齿,特别是真兽亚纲动物比后兽亚纲动物更少的臼齿。骆西泽称,这项最新发现使得化石记录与DNA证据相符,该发现表明大约1.6亿年前胎盘哺乳动物和有袋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出现了分离进化。然而究竟是何种因素导致物种进化分离仍是一个未解谜团。目前这项关于侏罗纪真兽的最新研究发表在8月2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美科学家称人类祖先可能与恐龙相伴(组图)生活时报恐龙灭绝了,人类的祖先却活了下来白垩纪的恐龙艺术家听了科学家的描述后所绘的“人类最早的祖先”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据最新一期《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美国多位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大约在8000万年前,所有灵长类动物(包括人类)共同的祖先,曾经和恐龙们共存,一起生活在同一史前时代——白垩纪。该研究结论在世界最权威的科学杂志《自然》发表后,犹如在世界科学界投入了一颗炸弹。这项通过最新研究方法得出的惊人结论,或许将改写整个生物进化发展史。此前,科学家一直约定俗成地认为,灵长类动物的祖先大约起源于5500万年前。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的科学家们,利用一种全新的科学分析方法———“基因比较法”,得出的最新研究数据,将这个时间大大提前了3000多万年,灵长类动物的祖先竟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这项发现对生物发展史具有绝对重大的影响。因为早先的年代数据(灵长类祖先起源于5500万年前),是基于对年代最古老的灵长类生物化石进行碳分子研究得出的结论,依赖的是灵长类生物的古化石记录。早先的研究认为当灵长类生物的先祖诞生之时,恐龙早就已经灭绝了。多名科学家共同研究据报道,该项研究得到了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英国和瑞士等科学协会的众多研究机构和科学家的支持与合作,研究范围跨越古生物学、人类学、数学等多种领域,研究地点从加利福尼亚的研究中心到南美、北欧、甚至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脉。关于最早的灵长类生物研究——当今所有灵长类生物的共同祖先到底起源于何时,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从被发掘出来的年代最早的灵长类生物化石中,古生物学家们进行碳化研究,得出以下的结论∶灵长类家族的共同祖先,直到5500万年前才开始出现,那时恐龙早就不存在了。但是,由于古生物化石是孤立的,不能揭示出灵长类生物的共同祖先,究竟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分化成不同的灵长种类,直到最后进化成现在地球上共200多种灵长类生物物种。由于灵长类生物化石记录严重残缺不全,古生物学家们无法证明那些发掘出的化石样品就是最早的灵长类生物化石。曾跟恐龙一起经历大毁灭科学家只能从另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基因分析。科学家们通过无数次的基因比较,弄清了现存灵长类生物DNA存在的每一个微妙差别。通过比较不同灵长类生物的DNA差别,科学家们发现,两种基因代码的差别越小,它们“分家”的年代也就越晚。通过反复比较、测算,科学家们得出了灵长类生物从拥有“共同的祖先”到开始“分家”的准确年代∶从出现最早的灵长类生物到如今,时间整整过去了9000万年。基于这项研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的布赖尔·海基等进化生物学家进一步认为∶人类的祖先——最早的灵长类生物,曾跟史前最大的爬虫——恐龙们生活在一起。“在恐龙灭绝之前,灵长类动物和其他一些哺乳生物已经生存了几千万年。”海基说,“而恐龙灭绝大约发生在6500万年前。”完全不必依靠古生物学家的发现,他们用精确的方程式绘制出了灵长类生物的进化年代图。此外,他们还推测出了一些古化石根本没能保存下来的灵长类物种,推测出了那些灵长类物种何时出现、何时消亡,生存了多久。塔瓦内的研究小组还暗示,最早的灵长生物可能身材矮小,喜欢夜间活动,生活在热带丛林中。但是,如果灵长类祖先真的存在那么早,那么,在距今6500万年使恐龙灭绝的那次大灾难之前,众多的灵长类生物(包括人类)的祖先已经进化发展了3000万年,并且和恐龙一起经历了那次致命的大毁灭。真相还需化石来旁证科学家们认为,那次灾难源于一次地外陨石与地球的相撞,几乎消灭了当时地球上所有的物种。但是,塔瓦内推论道,它们当中的一些灵长类生物也许劫后余生,逃过大难,并且其中的一支生存繁衍了下来,进化成后来的人类。“当然,这些都只是科学推测,没有化石来证明。”塔瓦内承认道,“我们还没有发现哪怕一块属于那个年代的化石。”事实上,科学家们也许根本无法用事实证明∶这些从来不为我们所知的人类“近亲”曾经那么早远地存在过,跟恐龙决斗过,被陨石毁灭过。除非哪一天,古生物学家们终于发现了恐龙时代灵长类祖先的化石。(沈志珍)人类始祖是恐龙吗?按照达尔文的观点,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但这一观点还存在着一些“空白区”,至今尚未被古人类学家找到。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尤其是西方一些学者,却有一种十分大胆的推测。自从他们在德国巴伐利亚发现了一种身长1米的双足小恐龙后认为,一部分娇小玲珑的恐龙,极有可能是人类的远祖。加拿大博物馆洛索博士认为,恐龙是地球上首先发展智慧的爬虫动物的一种。7800万年前,那种身高1.5米的长尾肉食恐龙,具有300多万年前人类祖先——类人猿所拥有的许多特征。洛索博士还把这类恐龙称为“类人恐龙”。当今世界一些地区不断发现一种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类人动物,发“大脚怪”、“野人”等,有些学者猜测,这些怪兽很可能就是“恐龙人”的变种或旁系。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曾居住着一群奇特的生物---恐龙。它们称霸地球,生存了近1亿7千万年之久,最后却神秘地灭绝了。因为恐龙已经灭绝,所以,不能用研究现生动物的方法去研究,只能凭借其在地球上遗留下来的物质——恐龙化石进行研究。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对恐龙化石的研究,推测恐龙的形态及习性。根据他们的研究,恐龙就像现生的动物一样: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两条腿走路,有的以四条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动物,有的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有的皮肤光滑,有的皮肤上有鳞或骨板,更多的有羽毛。其共同相似之处是:所有的恐龙,脑子都很小(除了鸟及部分肉食恐龙),蛋下在陆地上(所有的恐龙都是如此)。第三:中国九头鸟之谜九头鸟又称九凤。因古汉语中「九」和「鬼」同音也叫做鬼车、鬼鸟。九头鸟是身有九首的凤,是战国时代楚国先祖所崇拜的神鸟。九头鸟有九个头,色赤,像鸭子,人而鸟身。九头鸟在汉代以后逐渐由神格沦落为收人魂气的妖鸟。湖北有“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的谚语。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然而,当真有一件稀罕的事物或学说出现时,人们往往却又不知所措,疑团重重,不敢相信,直至亲眼所见为止,甚至亲眼所见,也还会画上众多问号,这是不是在做梦?是不是幻觉?如此等等。如今又有人超出常规,说地球上有九个脑袋的大鸟――九头鸟,当然又会有那么一些人摇头不信,因为他没见到。然而九头鸟自古至今一直流传着,而且还有人亲眼见到,这就不能再加以怀疑了。提到九头鸟,人们都知道“天上九头鸟,湖上湖北佬”这句有趣的民谣。久而久之,“九头鸟”便成为湖北人的戏称或代名词了。近几年来,有的报刊报道了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湖南省石门县等地发现了九头鸟的消息,从而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在驰名中外的生物宝库、奥秘王国――神农架,奇禽异兽种类繁多,有不少关于九头鸟的目击者。张新全,初中文化,他是在1982年11月的一个阴天的上午10时左右看到九头鸟的。当时,他在神农架林区泮小张八角庙燕子附近的承包土地上种土豆,突然听到空中有鸟的奇特嘘叫声,像沉闷的哨音,跟他以前听到的各种鸟叫声不同。他感到奇怪,便抬头望去,令他大吃一惊:发出怪叫声的是一只簸箕大的巨鸟,包括翅膀在内大约有两米,其羽毛黑灰色;更令他惊骇的是该鸟有一簇脑袋,大约有九个头,嘴巴呈红色;它的尾部也很奇特,呈圆扇形,既像孔雀开屏,又像车轮,旋转而飞。一会儿,这只九头鸟便飞进了远方的山林。是否真的有九头鸟的存在呢?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不少学者认为:一、九头鸟类在古代诗文中记载颇多,现代也多处发现,可以设想它是一种珍贵罕见的鸟类动物,只是科技界尚未获得标本罢了。二、自古迄今,九头鸟常发现于湖南、湖北、河南等地,而以湖北为中心。所以,人们常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具有实物作依据的,恐非仅仅是神话传说。三、古今目击者看到九头鸟滴血或嘴巴是红色的,可能是九头鸟捕食动物或身体受伤后残留血迹所致。四、当代发现九头鸟仅限于鄂西的神农架和恩施自治州、湘西北的石门县南坪河乡,而这三地正好连成一片,地处北纬300至32°、东经109′至111′之间这并非仅仅是巧合。五、神农架是华中屋脊,恩施自治州是山区,壶瓶山是湖南屋脊,说明九头鸟主要生活于人烟稀少、森林茂密的中山和高山地带,很难见到,所以不应轻易否定九头鸟的客观存在。六、神农架的九头鸟很可能栖息于八角庙燕子洞等处。此洞地势险峻、高深莫测,人们很难攀入洞里,说不定九头鸟就以燕子为主食。神农架山洞密布,栖息于洞穴中的燕子(短嘴金丝燕)最少有数百万只,以动物为食的鸟类很容易入洞捕食燕子,所以九头鸟不愁食物。据此推测,九头鸟可能是存在的。如能科学地证实九头鸟的存在,那么,九头鸟将是地球上鸟类王国中最珍奇的瑰宝。从生物工程角度看,它具有极为重大的科研价值,也具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一旦捕获到九头鸟,将是自然科学的一大发现。中国九头鸟之谜中国古代诗文中对九头鸟有生动的描述.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中云:"鬼车,春夏直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外尤多.爱入人家纅人魂气.或云九头,曾为犬啮其一,常滴血."北宋<太平御览>卷九二七引<三国典略>:"齐后园有九头鸟见,色赤,似鸭,而九头昏鸣."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鬼车,俗车九头鸟......又名渠逸鸟."明末清初字书<正字通>则认为:"(仓鸟)(虞鸟),一名鬼车鸟,一名九头鸟,状如(休鸟)(留鸟),大者翼广丈余,昼盲夜见火光则堕."东晋郭璞<江赋>云:"奇(仓鸟)九头."今<辞海>在<九头鸟>辞条中注释:"亦名'苍(虞鸟).古代传说中的不详怪鸟 。
楚民族是一个崇拜龙凤的民族。楚人的祖先祝融就是凤鸟的化身。《白虎通,五竹篇》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鸾便是凤。故楚人对凤总存在着一种深厚的感情。他们尤其喜欢以凤喻人。传说楚庄王刚刚即位时,整天寻欢作乐不问国事。伍举便进谏问:“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曰:“三年不蜚不鸣,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伍举以鸟喻庄王,庄王也以鸟自喻。这鸟飞能冲天,自然便联想起楚人所景仰的那大得“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鹏者,凤也”。其凤后观有一头,上看有一头藏于身下,前看仰首观云。在古人的观念中,凤是一种神鸟。《山海经》说:“火荒之中------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凤鸟飞腾,继之以日夜”,“凤翼其承旌兮,高翱翔之翼翼”,“三凤其展鸣,惊天地,泣鬼神兮”,三凤九头,“其志大兮,其慧远兮。”古时楚国辖湖北、湖南两地。自古英才辈出,而荆楚之地,又是楚文化的中心。湖北人勤劳且聪慧,举国皆知,故有一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可能是种比喻吧~~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的一首《古风》:昔时周公居东周,厌闻此鸟憎若仇。夜呼庭氏率其属,弯弧俾逐出九州。射之三发不能中,天遗天狗从空投。自从狗啮一首落,断头至今清血流。迩来相距三千秋,昼藏夜出如鸺鶹。每逢阴黑天外过,乍见火光辄惊堕。有时余血下点污,所遭之家家必破九头鸟形象的出现,最早源于楚人的九凤神鸟。出自战国至汉初时楚人之手的《山海经》,是记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文献。《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句曰九凤。”九凤”所居的“大荒之中”,虽不知其确切范围,却可以肯定包括楚地在内,因为楚人之先帝颛顼,与他的九个嫔妃皆葬于此。《山海经·大荒北经》开篇就说:“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该书《海内东经》则说:“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附禺即鲋鱼,古字通用。楚人血统的屈原,在《离骚》中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这高阳即帝颛顼。颛顼葬于汉水,九凤与颛顼同在一地,可见九凤是楚人所崇拜的九头神鸟。《山海经》中的九凤,是一个鸟神或神鸟无疑。然而,此后,九凤却从中国文献上神秘地消失了,取而代之出现的种种冠以其它名称的九头鸟,不仅完全丧失了神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况愈下,成了一个道道地地的鸟怪。第四:神秘的蚂蚁王国蚂蚁在8000万年前就建立了自己的社会,而我们人类仅有5000年的文明史。人类的许多大城市都有不少都市问题,可是小小的蚂蚁却能建立起组织完好的复杂“城市”。有许多“蚂蚁城”往往由5000万个成员组成,而人口较为密集的城市也不过才1000多万人。另外,蚂蚁女王(雌性蚁)随时都晓得食物的储存情况。如果食物丰富,她们就多生育,一旦发现食物缺少,就停止产卵。雌性蚂蚁还能够根据“护城卫士”(雄蚁)、筑巢和建立新群体所需的蚂蚁数量来调节其“人口”结构。“蚂蚁王国”的蚂蚁们都是彼此平等的,就连蚂蚁女王也仅仅是起“生儿育女”的作用。可以说,蚂蚁国王是一个永远协调一致的“共和国”。在这个群体中,每一只蚂蚁的功能就是设法“说服”其他蚂蚁。例如,当一只蚂蚁找到一个食物源时,它就建议“迁都”并劝其他蚂蚁一齐行动。“蚂蚁王国”还有一个奥秘,那就是它们拥有高效的通信手段,并以此自由地传递信息。在蚂蚁的头上长有两根“天线”,每根“天线”由11个节组成,可以同时发出11种不同波长的信号,蚂蚁们靠“天线”的相互摩擦,在数秒钟之内发出信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蚂蚁的“舍己为人”的精神。蚂蚁都是“利他主义”者,只要是集体利益的需要,它们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蚂蚁对同类极其友善,且习惯把食物送给饥饿的伙伴吃。每一只蚂蚁体内都有一附属胃,当它的同伴需要时,它可以把附属胃中储藏的食物献给对方。人们很早就观察到蚂蚁是以留在路上的化学物质气味认路的,几百米以外也能归巢。有的蚂蚁,虽然不会在爬过的路面上留下什么特殊的气味,但它们对于往返道路上的天然气味很熟悉,所以也不会迷路。最近研究证实:蚂蚁的视觉更极为灵敏。它们能辨别各种颜色,能辨别和记忆物象及天象等。例如沿路的石头、灌木和树丛等。白天以太阳辨向,黑夜能以天边极光或月光为指针。超过人眼视觉的70倍,对每秒75次的闪光不会眼花缭乱。年老的要比年轻的蚂蚁辨向经验丰富得多。大头蚂蚁比小头蚂蚁视觉好得多。因为蚂蚁眼睛是由许多个单眼组成的小复眼,眼面积与头面积成正比。澳大利亚有一种木蚁,是有名的“建筑师”。在营造巢穴时,它们内部分工明确,干起活来有条不紊。“搬运工”专管运输“建筑构件”——树叶,“泥瓦匠”则主司“构件”的拼接和堆砌。“搬运工”劳动时,先由领头的一只蚂蚁咬住叶片的边缘,然后第二只蚂蚁搂住第一只蚂蚁的“腰”。如此这般一只紧接一只,好似一支拔河队。“建筑构件”便被一片片地源源运至“施工现场”。在“搬运工”大干的同时,“泥瓦匠”们也在忙碌着。它们用自制“水泥”(一种蚂蚁自身分泌的细丝线)来加固“构件”,两片树叶间的空隙几分钟就被密密的丝网紧紧地联接上了。“房屋”建成后,造型甚美,体积足有半个足球大小。在非洲有一种会缝纫的蚂蚁,它们把树叶缝制成精巧的蚁窝。做窝时,两只蚂蚁挑选一张完整的叶片,用嘴在两边啃出整齐的孔眼后,把叶边弯折过来。这时,一只蚂蚁藏在叶内,另一只则留在叶外,共同缝制新窝。蚂蚁的缝纫方法非常巧妙:它们捕捉一种会吐丝的小虫,用它吐出的丝做线,小虫作引线的针。叶外的蚂蚁把小虫放在叶片的孔眼上让它自己钻进去,而留在叶内的蚂蚁在丝拉紧后,又把小虫放在另一针孔上让它钻出来,就这样,反复地“穿针引线”,把叶片缝成窝,而且针脚十分整齐。南美洲有一种以务农为主的“农作蚁”。它们在树洞里填土造田,然后种上各类作物。收获季节一至,全体蚂蚁倾巢出动,全力抢收。在美国南部和墨西哥,还居住着一种蜜蚁,专以吮吸甜柞树等的树汁为生。除满足每日正常生活需要之外,精明的蜜蚁把多余的甜汁酿制成蜜,小心翼翼地贮存在“活蜜桶”里。这些“活蜜桶”是一些享有特殊待遇的蚂蚁,除贮蜜之外,不再参与其他任何劳动。待到蚁群断粮季节,“活蜜桶”便“开仓放粮”,接济同胞。非洲有一种赤蚁,竟会赏善罚恶!一旦某个赤蚁干了坏事,同伴就会群起而攻之,立刻判处“死刑”活活地把它吃掉;而那些做好事的赤蚁,则会处处受到同伴们的尊重和爱护。蚂蚁内部还流行着一种有趣的殡葬习俗:一只蚂蚁死后,“送葬人”便把它抬到距蚁窝不远的墓地,挖出一个深2—2.5厘米的墓穴,将死者埋入。四川省潼南县龙形乡十村三组桑树湾内,从1978年开始,发生了一场持续近10年的蚂蚁大战。每年春天,成千上万的蚂蚁有组织有纪律地拉开100多米的战线搏斗。在这起大蚂蚁与小蚂蚁进行的战争中,每年有大批蚂蚁阵亡。双方都因伤亡过重,兵力一年比一年减少。这种持续数年的蚂蚁大战,当然是比较罕见的。但是,规模较小的蚁战,却是不难见到的。为什么蚂蚁要打仗呢?多数昆虫学家们认为,这是一种化学强制反应。不同窝的蚂蚁,身上都有一种特殊的“窝味”。这种“窝味”是由窝的建筑材料、储藏的食物和本身分泌物的不同造成的。每一只蚂蚁都有辨别“窝味”的本领。一旦发现异窝的成员,就会咬杀起来,慢慢形成大战。把正在争斗的蚂蚁放在水中,洗掉它们身上的“窝味”,双方就会尽弃前嫌,安然无事地各自走开。走进神秘的蚂蚁王国来自: Kris 家有福哥 http://blog.sina.com.cn/cfofu在我们身边,蚂蚁默默的生存着,它们很少被人关注。但是,孩子们却特别喜欢和它们做游戏。一、蚂蚁的介绍蚂蚁是一种有社会性的生活习性的昆虫,属于膜翅目,蚂蚁的触角明显的膝状弯曲,腹部有一、二节呈结节状,一般都没有翅膀,只有雄蚁和没有生育的雌蚁在交配时有翅膀,雌蚁交配后翅膀即脱落。蚂蚁是完全变态型的昆虫,要经过卵、幼虫、蛹阶段才发展成成虫,蚂蚁的幼虫阶段没有任何能力,它们也不需要觅食,完全由工蚁喂养,工蚁刚发展为成虫的头几天,负责照顾蚁后和幼虫,然后逐渐地开始做挖洞、搜集食物等较复杂的工作,有的种类蚂蚁工蚁有不同的体型,个头大的头和牙也发展的大,经常负责战斗保卫蚁巢,也叫兵蚁。二、调查问题:1.蚂蚁有多少种?都有什么颜色?蚂蚁目前有21亚科283属(after Bolton 2003)(主流沿用的是16亚科的分类系统和21亚科的系统相比,新的系统从猛蚁亚科中分出了若干亚科)。一般体小(0.5mm-3mm),颜色有黑、褐、黄、红等,体壁具弹性,光滑或有毛。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触角膝状,4~13节,柄节很长,末端2~3节膨大。腹部第1节或1、2节呈结状。有翅或无翅。前足的距离大,梳状,为净角器(清理触角用)。蚂蚁的外部形态分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蚂蚁卵约0.5毫米长,呈不规则的椭圆形,乳白色,幼虫蠕虫状半透明,工蚁体细小,体长约2.8毫米,全身棕黄,单个蚁要细看才易发现。雄、雌蚁体都比较粗大。腹部肥胖,头、胸棕黄色,腹部前半部棕黄色,后半部棕褐色。雄蚁体长约5.5毫米。雌蚁体长约6.2毫米。室内环境常见的有法老蚁Monomorium pharaonis L.等。2.在蚂蚁王国里它们有着怎样的分工?【蚂蚁的蚁型与分工】蚂蚁发育为完全变异形态。所有的蚁科都过社会性群体生活。一般在一个群体里有四种不同的蚁型。l.蚁后:有生殖能力的雌性,或称母蚁,又称蚁王,在群体中体型最大,特别是腹部大,生殖器官发达,触角短,胸足小,有翅、脱翅或无翅。主要职责是产卵、繁殖后代和统管这个群体大家庭。2.雄蚁:或称父蚁。头圆小,上颚不发达,触角细长。有发达的生殖器官和外生殖器,主要职能是与蚁后交配。3.工蚁:又称职蚁。无翅,是不发育的雌性,一般为群体中最小的个体,但数量最多。复眼小,单眼极微小或无。上颚、触角和三对胸足都很发达,善于步行奔走。工蚁没有生殖能力。工蚁的主要职责是建造和扩大巢穴、采集食物、饲喂幼虫及蚁后等。4.兵蚁:“兵蚁”是对某些蚂蚁种类的大工蚁的俗称。个头大的头和牙也发展的大,经常负责战斗保卫蚁巢.3.蚂蚁的寿命有多长?蚂蚁的寿命很长,工蚁可生存几星期至3-7年,蚁后则可存活十几年或几十年,甚至50多年。一蚁巢在1个地方可生长1年。4.“蚂蚁搬家,天要下雨”这个说法对吗?【关于蚂蚁搬家】   在一些介绍自然常识的书上,蚂蚁搬家,燕子低飞,蛇过道等现象,都被认为是即将下雨的先兆。事实果真如此吗?  如果说蚂蚁能够凭借本能准确地感觉出即将下雨,甚至能准确地感觉出下雨量的大小,都是完全有可能的,但蚂蚁是一种低智慧生物,其视力范围很短,主要依靠嗅觉感知周围的事物,测量自己的家与周围较大区域地势的相对高低,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必须依靠很好的视觉,鼠目寸光,蚂蚁的目光比老鼠还短,因此,蚂蚁不大可能会有测量自己的家与周围较大区域地势相对高低的本能。至于根据预测未来几天的雨量来判断自己的家是否会被雨水淹没,其判断难度更大,就连人类目前也很难准确做到这点,难道蚂蚁比人还厉害,可以准确的计算自己的家是否会被雨水淹没?是否需要通过搬家回避雨水淹没?  蚂蚁窝几乎无处不在,在我家的附近就有很多,我发现,每当连续下大雨的时候,茫茫大地一片汪洋,一连好几天积存着很深(相对于蚂蚁来讲)的雨水,放眼望去,那些蚂蚁的家也不乏有被水完全淹没的,那末,在那深深的水下被一连浸泡了好几天的那一窝窝蚂蚁,是否都遭到了灭顶之灾呢?根本没有,只要雨过天晴,积水一退,那些蚂蚁窝的洞口又迅速地出现了一只只繁忙的蚂蚁,只见它们忙里忙外,丝毫没有死伤惨重的迹象。这表明蚂蚁的窝根本不怕雨水短时间的浸泡,当雨水的浸泡使得蚂蚁窝上部没有空气时,窝内的蚂蚁可采用堵住通道,向窝内下面较深处转移的方法避免雨水浸泡的伤害,土壤的疏水作用,以及蚂蚁窝内部较深处的结构特征,使得蚂蚁根本没有必要一感觉到要下雨就开始考虑是否搬家。  为了验证被水完全淹没的蚂蚁窝内的蚂蚁是否会被水全部淹死,还可以通过水淹实验加以验证,试验表明:受到水淹4个小时,没有看出对窝内蚂蚁的生命产生影响。既然被水淹的蚂蚁窝内的蚂蚁不会被水淹死,则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蚂蚁就没有必要进化出在即将下雨前选择搬家的本能。生物进化的选择往往是最科学的选择,为了防止蚂蚁窝被水淹,更科学的选择应该是在开始建蚂蚁窝时就将其建在可防水淹的地方,而不是一次次地采取“劳民伤财”的搬家行动。难道蚂蚁在建窝时没有服从生物进化的选择?  由此看来,蚂蚁搬家不一定是蚂蚁担心自己的家是否会被水淹没采取的行动,完全有可能是另有原因。比如,由于蚁群数量增加造成在蚂蚁窝附近的食物短缺,需要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由于在蚂蚁窝附近出现别的蚁群造成一种威胁,需要回避危险,或者是每群蚂蚁本身就有一种建立多个蚁窝的习惯等等。至于蚂蚁选择在阴天或夜晚搬家,主要是为了防止太阳的暴晒对蚁卵可能造成的伤害,由于在夜晚人们不注意蚂蚁的行动,但常常能够在阴天看见蚂蚁搬家,于是,就将蚂蚁搬家与下雨联系了起来。揭秘神秘蚂蚁王国:子弹蚁可轻易捕食青蛙来源:凤凰网公益综合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蚂蚁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昆虫,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1亿年前,与远古的恐龙同处一个时代。蚂蚁不但常见而且种类非常繁多,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蚂蚁约有9000种。蚂蚁在世界各个角落都能存活,其秘诀就在于它们生活在一个非常有组织的群体中。蚂蚁们分工有序,它们一起工作,一起建巢筑穴,以使得它们的卵与后代能在其中安全成长。以下是一组有关蚂蚁王国的精彩图片:1、墨西哥蜜蚁在北美沙漠中,墨西哥蜜蚁必须要学会利用自己的身体作为食物储存器。它们体内充满了大量的流体储备食物。需要时,可以通过反刍重新获取体内的营养。还有一种墨西哥蜜蚁专门以吮吸甜柞树等的树汁为生。除满足每日正常生活需要之外,精明的蜜蚁把多余的甜汁酿制成蜜,小心翼翼地贮存在“活蜜桶”里。这些“活蜜桶”是一些享有特殊待遇的蚂蚁,除贮蜜之外,它们不再参与其他任何劳动。待到蚁群断粮季节,“活蜜桶”便“开仓放粮”,接济同胞。墨西哥蜜蚁(图片来源:资料图)2、行军蚁这是一个运动中的超个体。大量的“Eciton burchellii”行军蚁正形成一个攻击队形。蚂蚁有不同的类型,每一类都有其专门的职责。蚁后产卵,大部分卵将发育成雌性,它们被称为工蚁。它们负责建筑并保卫巢穴,照顾蚁后、卵和幼虫,以及搜寻食物。到了一定的时候,雄蚁与新的蚁后会产生出来。它们有翅膀,从巢穴里集群飞出。交配以后,雄蚁即死去,新的蚁后则开始领导起又一个群体的生活。在群体中,蚁后是最重要的成员,它是唯一能产卵的蚂蚁。这意味着它是这一群体中所有蚂蚁的母亲。工蚁喂养它,替它清洁身体,并将它的卵带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照料。3、钝猛蚁幼虫图中的蚁种就是马达加斯加钝猛蚁属的一种,目前尚未正式列入分类学。钝猛蚁主要分布在地球亚热带以及热带的潮湿地区。在大都市几乎不常见。钝猛蚁都是肉食性或捕食性蚂蚁,而且是蚁科中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和形态结构。蚁巢一般都不大,最多只有几百多只个体。一般都都不连群结伴找食物,而是单独找食物,但有些种属也会成群结伴进行捕猎。钝猛蚁的上颚长有两排牙齿,触角12节,头前部触角根部的小叶也是该种蚂蚁的一个特色。4、切胸蚁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科学家安娜-多恩豪斯用模型飞机漆把切胸蚁属的一种(Temnothorax rugatulus)涂成了五颜六色。通过这种颜色组合,安娜可以跟踪研究蚂蚁在巢穴中的个体行为。“蚂蚁王国”存在着一个奥秘,那就是它们之间拥有非常高效的通信手段,并以此自由地传递信息。在蚂蚁的头上长有两根“天线”,每根“天线”由11个触节组成,可以同时发出11种不同波长的信号,蚂蚁们靠“天线”相互摩擦,可以在数秒钟之内交换信息。切胸蚁(图片来源:资料图)5、印度跳蚁印度跳蚁(Harpegnathos saltator)是最早拥有基因序列的蚁种之一。印度跳蚁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昆虫,彼此通过身体发出的信息素来进行交流沟通。当蚂蚁找到食物时,会在食物上撒布信息素,别的蚂蚁就会本能地把有信息素的东西拖回洞里去。当蚂蚁死掉后,它身上的信息素依然存在,当有别的蚂蚁路过时,会被信息素吸引,但是死蚂蚁不会像活的蚂蚁那样跟对方交流信息(互相触碰触角),于是它带有信息素的尸体就会被同伴当成食物搬运回去。通常情况下,那样的尸体不会被当成食物吃掉,因为除了信息素以外,每一窝的蚂蚁都有自己特定的识别气味,有相同气味的东西不会受到攻击,这就是同窝的蚂蚁可以很好协作的基础。印度跳蚁(图片来源:资料图)6、树蚁澳大利亚南部,一只学名为“Podomyrma ant”的“打手树蚁”正对一只毛毛虫虎视眈眈。这些毛毛虫的神秘物质吸引了蚂蚁的兴趣,同时蚂蚁也会为它们提供保护。当蚂蚁找到食物时,会在食物上撒布信息素,别的蚂蚁就会本能地把有信息素的东西拖回洞里去。当蚂蚁死掉后,它身上的信息素依然存在,当有别的蚂蚁路过时,会被信息素吸引,但是死蚂蚁不会像活的蚂蚁那样跟对方交流信息(互相触碰触角),于是它带有信息素的尸体就会被同伴当成食物搬运回去。通常情况下,那样的尸体不会被当成食物吃掉,因为除了信息素以外,每一窝的蚂蚁都有自己特定的识别气味,有相同气味的东西不会受到攻击。7、马达加斯加神秘蚁在蚂蚁的家族中,有一个奇特的类属,那就是“马达加斯加神秘蚁”(小眼迷猛蚁种属)。它们是热带雨林树叶上的食肉群体。蚂蚁体型虽小但而非常精悍,完美的生理机制使得它们能经受住种种考验。为了能在变换不断的环境中出发并回到蚁巢,沙漠箭蚁懂得利用太阳发出的偏振光回巢。而亚马逊蚂蚁通过记住视觉参照物来制定航向,而且这一记,就是一辈子,它们存储众多记忆后,再根据所到之处调出相关信息。蚂蚁体内有一套腺体,它们会用不同的化学物质传递20多种意思。8、黑色收获蚁相临蚁巢的两只黑色收获蚁正在进行礼节性的战斗。它们仅仅是在展示武力和宣布领土,但并不会真正伤害对方。蚂蚁体型虽小但而非常精悍,完美的生理机制使得它们能经受住种种考验。为了能在变换不断的环境中出发并回到蚁巢,沙漠箭蚁懂得利用太阳发出的偏振光回巢。而亚马逊蚂蚁通过记住视觉参照物来制定航向,而且这一记,就是一辈子,它们存储众多记忆后,再根据所到之处调出相关信息。蚂蚁体内有一套腺体,它们会用不同的化学物质传递20多种意思。黑色收获蚁(图片来源:资料图)9、切叶蚁某些物种会根据每个个体大小和形状的不同进行分工,这在切叶蚁群体中尤为明显,它们的等级和工种分得非常详细。切叶蚁对温度的反应非常敏感,多半在炎热天气活动。它们喜欢香甜的食品,如蛋糕、(https://www.afengmi.net)、麦芽糖、红塘、鸡蛋、水果核、肉皮、死昆虫等。它们能辨别道路,行动极为匆忙,如果个别工蚁死亡,尸体会被运回蚁穴。但它们不耐饥饿,在没有食物和水的情况下,经过4昼夜就会有一半死亡。蚂蚁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昆虫,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1亿年前,与远古的恐龙同处一个时代。蚂蚁不但常见而且种类非常繁多,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蚂蚁约有9000种。10、阿兹特克蚁阿兹特克蚁在勇敢地抵抗外来侵略者,保卫自己所居住的大树。他们同仇敌忾,包围在敌人周围。阿兹特克蚁与一种蚁栖树是天然的共生物种,蚁栖树树干有含糖的分泌物,阿兹特克蚁以这种分泌物为食物。于是,双方产生共生关系。蚁栖树为阿兹特克蚁提供食物,阿兹特克蚁为蚁栖树巡逻,保护其不受其他植物的侵犯。蚂蚁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昆虫,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1亿年前,与远古的恐龙同处一个时代。蚂蚁们不耐饥饿,在没有食物和水的情况下,经过4昼夜就会有一半死亡。11、热带美洲蚁热带美洲蚁(Thaumatomyrmex)是世界上最罕见的昆虫之一。它的奇特下颚曾让科学家们迷惑不解。其实,Thaumatomyrmex是一种食肉型的倍足纲节动物,它长长的嘴巴可以用来捕获猎物而不至于让自己受伤。蚂蚁体型虽小但而非常精悍,完美的生理机制使得它们能经受住种种考验。为了能在变换不断的环境中出发并回到蚁巢,沙漠箭蚁懂得利用太阳发出的偏振光回巢。而亚马逊蚂蚁通过记住视觉参照物来制定航向,而且这一记,就是一辈子,它们存储众多记忆后,再根据所到之处调出相关信息。蚂蚁体内有一套腺体,它们会用不同的化学物质传递数十种意思。12、长角立毛蚁在巴拿马一个小岛上,一群长角立毛蚁正在尽情地吸食树叶上的蜜浆。许多植物都会用蜜浆来吸引蚂蚁,而蚂蚁又会反过来帮助它们除去害虫。当蚂蚁找到食物时,会在食物上撒布信息素,别的蚂蚁就会本能地把有信息素的东西拖回洞里去。当蚂蚁死掉后,它身上的信息素依然存在,当有别的蚂蚁路过时,会被信息素吸引,但是死蚂蚁不会像活的蚂蚁那样跟对方交流信息(互相触碰触角),于是它带有信息素的尸体就会被同伴当成食物搬运回去。通常情况下,那样的尸体不会被当成食物吃掉,因为除了信息素以外,每一窝的蚂蚁都有自己特定的识别气。味长角立毛蚁(图片来源:资料图)13、子弹蚁子弹蚁栖息在中南美洲,最长可超过2.5厘米,是世界上体形最大的蚂蚁种类之一。子弹蚁可以轻易地捕食到小型蛙类,并以它们为食,但它们的克星却是体型小得可怜的驼背蝇。当子弹蚁挥舞着大钳子招摇过市时,只要碰到驼背蝇它们就会直接面临死亡的威胁,即使身上带有剧毒也束手无策:因为微小的驼背蝇有一种专门对付子弹蚁的解毒药,而子弹蚁的钳子太大太重,根本不能给对手造成任何威胁。子弹蚁主要分布在亚马逊地区的雨林中,而且样子和外貌与黄蜂的祖先相似,数百万年来几乎没有什么改变。14、切叶蚁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上空,成千上万的沙漠切叶蚁在空中结伴飞舞(婚飞)。切叶蚁对温度的反应非常敏感,多半在炎热天气活动。它们喜欢香甜的食品,如蛋糕、蜂蜜、麦芽糖、红塘、鸡蛋、水果核、肉皮、死昆虫等。它们能辨别道路,行动极为匆忙,如果个别工蚁死亡,尸体会被运回蚁穴。“蚂蚁王国”存在着一个奥秘,那就是它们之间拥有非常高效的通信手段,并以此自由地传递信息。神秘的蚂蚁王国来自:lxm89730的博客1.档案摘抄蚂蚁,昆虫纲,膜翅目,蚁科。种类甚多。群居性,有明显的多型现象,包括雄蚁、雌蚁与工蚁三种不同的型,有时尚有由工蚁变型的兵蚁。成虫体小,多呈红褐或黑色,一般雌蚁与雄蚁有翅,工蚁与兵蚁无翅。大多数种类挖土筑巢,亦有栖息树枝等孔穴中的。食性复杂,较低等的种类为肉食性或多食性,较高等的为植食性。蚂蚁是人类的朋友。它能消灭大量害虫。据统计,一只雌蚁繁殖的后代,一年内便可捕食1.2亿只害虫成虫和1.5亿只害虫幼虫,堪称杀虫高手。此外,蚂蚁还有各种其他用途。如,印度人酷爱吃用蚂蚁做的酱。在新几内亚,外科医生则直接把蚂蚁用作缝伤口的“夹子”。手术后,把伤口并拢,让蚂蚁咬住伤口两边,剪去蚁身,伤口便被一个紧挨一个的活“夹子”夹住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天文学领域许多发现要归功于蚂蚁。远在上个世纪,埃里兄弟知道一些蚂蚁有捕捉紫外线放射的能力,他们便作了一项试验:他们在天文望远镜上放一盒蚂蚁,把望远镜对准肉眼难发现星体的天空。很快,蚂蚁活跃起来——它们发现了一颗星体。以后又多次重复这项试验,每当蚂蚁开始蠕动时,就表明它们表现了新的星体。后来,天文学家借助于完善的仪器证实了蚂蚁发现的新星体。2.“蚂蚁王国”的奥秘蚂蚁在8000万年前就建立了自己的社会,而我们人类仅有5000年的文明史。人类的许多大城市都有不少都市问题,可是小小的蚂蚁却能建立起组织完好的复杂“城市”。有许多“蚂蚁城”往往由5000万个成员组成,而人口较为密集的城市也不过才1000多万人。另外,蚂蚁女王(雌性蚁)随时都晓得食物的储存情况。如果食物丰富,她们就多生育,一旦发现食物缺少,就停止产卵。雌性蚂蚁还能够根据“护城卫士”(雄蚁)、筑巢和建立新群体所需的蚂蚁数量来调节其“人口”结构。“蚂蚁王国”的蚂蚁们都是彼此平等的,就连蚂蚁女王也仅仅是起“生儿育女”的作用。可以说,蚂蚁国王是一个永远协调一致的“共和国”。在这个群体中,每一只蚂蚁的功能就是设法“说服”其他蚂蚁。例如,当一只蚂蚁找到一个食物源时,它就建议“迁都”并劝其他蚂蚁一齐行动。“蚂蚁王国”还有一个奥秘,那就是它们拥有高效的通信手段,并以此自由地传递信息。在蚂蚁的头上长有两根“天线”,每根“天线”由11个节组成,可以同时发出11种不同波长的信号,蚂蚁们靠“天线”的相互摩擦,在数秒钟之内发出信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蚂蚁的“舍己为人”的精神。蚂蚁都是“利他主义”者,只要是集体利益的需要,它们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蚂蚁对同类极其友善,且习惯把食物送给饥饿的伙伴吃。每一只蚂蚁体内都有一附属胃,当它的同伴需要时,它可以把附属胃中储藏的食物献给对方。人们很早就观察到蚂蚁是以留在路上的化学物质气味认路的,几百米以外也能归巢。有的蚂蚁,虽然不会在爬过的路面上留下什么特殊的气味,但它们对于往返道路上的天然气味很熟悉,所以也不会迷路。最近研究证实:蚂蚁的视觉更极为灵敏。它们能辨别各种颜色,能辨别和记忆物象及天象等。例如沿路的石头、灌木和树丛等。白天以太阳辨向,黑夜能以天边极光或月光为指针。超过人眼视觉的70倍,对每秒75次的闪光不会眼花缭乱。年老的要比年轻的蚂蚁辨向经验丰富得多。大头蚂蚁比小头蚂蚁视觉好得多。因为蚂蚁眼睛是由许多个单眼组成的小复眼,眼面积与头面积成正比。澳大利亚有一种木蚁,是有名的“建筑师”。在营造巢穴时,它们内部分工明确,干起活来有条不紊。“搬运工”专管运输“建筑构件”——树叶,“泥瓦匠”则主司“构件”的拼接和堆砌。“搬运工”劳动时,先由领头的一只蚂蚁咬住叶片的边缘,然后第二只蚂蚁搂住第一只蚂蚁的“腰”。如此这般一只紧接一只,好似一支拔河队。“建筑构件”便被一片片地源源运至“施工现场”。在“搬运工”大干的同时,“泥瓦匠”们也在忙碌着。它们用自制“水泥”(一种蚂蚁自身分泌的细丝线)来加固“构件”,两片树叶间的空隙几分钟就被密密的丝网紧紧地联接上了。“房屋”建成后,造型甚美,体积足有半个足球大小。在非洲有一种会缝纫的蚂蚁,它们把树叶缝制成精巧的蚁窝。做窝时,两只蚂蚁挑选一张完整的叶片,用嘴在两边啃出整齐的孔眼后,把叶边弯折过来。这时,一只蚂蚁藏在叶内,另一只则留在叶外,共同缝制新窝。蚂蚁的缝纫方法非常巧妙:它们捕捉一种会吐丝的小虫,用它吐出的丝做线,小虫作引线的针。叶外的蚂蚁把小虫放在叶片的孔眼上让它自己钻进去,而留在叶内的蚂蚁在丝拉紧后,又把小虫放在另一针孔上让它钻出来,就这样,反复地“穿针引线”,把叶片缝成窝,而且针脚十分整齐。南美洲有一种以务农为主的“农作蚁”。它们在树洞里填土造田,然后种上各类作物。收获季节一至,全体蚂蚁倾巢出动,全力抢收。在美国南部和墨西哥,还居住着一种蜜蚁,专以吮吸甜柞树等的树汁为生。除满足每日正常生活需要之外,精明的蜜蚁把多余的甜汁酿制成蜜,小心翼翼地贮存在“活蜜桶”里。这些“活蜜桶”是一些享有特殊待遇的蚂蚁,除贮蜜之外,不再参与其他任何劳动。待到蚁群断粮季节,“活蜜桶”便“开仓放粮”,接济同胞。非洲有一种赤蚁,竟会赏善罚恶!一旦某个赤蚁干了坏事,同伴就会群起而攻之,立刻判处“死刑”活活地把它吃掉;而那些做好事的赤蚁,则会处处受到同伴们的尊重和爱护。蚂蚁内部还流行着一种有趣的殡葬习俗:一只蚂蚁死后,“送葬人”便把它抬到距蚁窝不远的墓地,挖出一个深2—2.5厘米的墓穴,将死者埋入。四川省潼南县龙形乡十村三组桑树湾内,从1978年开始,发生了一场持续近10年的蚂蚁大战。每年春天,成千上万的蚂蚁有组织有纪律地拉开100多米的战线搏斗。在这起大蚂蚁与小蚂蚁进行的战争中,每年有大批蚂蚁阵亡。双方都因伤亡过重,兵力一年比一年减少。这种持续数年的蚂蚁大战,当然是比较罕见的。但是,规模较小的蚁战,却是不难见到的。为什么蚂蚁要打仗呢?多数昆虫学家们认为,这是一种化学强制反应。不同窝的蚂蚁,身上都有一种特殊的“窝味”。这种“窝味”是由窝的建筑材料、储藏的食物和本身分泌物的不同造成的。每一只蚂蚁都有辨别“窝味”的本领。一旦发现异窝的成员,就会咬杀起来,慢慢形成大战。把正在争斗的蚂蚁放在水中,洗掉它们身上的“窝味”,双方就会尽弃前嫌,安然无事地各自走开。3.蚂蚁激死楚霸王公元前203年,楚汉相争的最后一役,项羽10万人马被韩信的30万大军围困于垓下。项羽虽然连吃败仗,但还是率残部与汉军决一死战。无奈楚军大势已去,陷入“四面楚歌”之中。项羽兵败,逃至乌江边,正要乘一只小船渡江时,突然看见江边由蚂蚁组成的“楚霸王死”四个大字,他长叹一声:“此乃天意,非战之过也。”说完拔剑自刎。原来这是韩信的计谋,他用蜂蜜预先就写下这几个大字,蚂蚁见蜜而来,致使十分迷信的楚霸王受骗上当。4.惊心动魄的人蚁激战距今100多年前,在美国亚马逊河畔的一个农场附近,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一方是农场的工人,另一方却不是他们的同类,而是美洲食肉蚁。一个宁静的夏日早晨,一位态度和蔼的警察来到场长西蒙的办公室。“我通知您,根据邻近地区来的消息,有一个长约10公里、宽约5公里的褐色蚁群,正朝你们农庄袭来,最迟在3天后就可到达。它们所过之处变成了一片死亡的世界。因此,您要马上组织大家疏散到河那边去,迟了可就来不及啦!”送走警察以后,西蒙马上把各个耕作队的队长叫来,要他们立即组织工人家属们撤离。同时叫每个工人也做好撤离的准备,要随时能够撤走。队长们走后,西蒙不安地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他清楚地记得,40年前他6岁的时候,在离这里200英里的故乡也发生过一次蚁患。在西蒙当时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印下了一幅蚁群过后的图景——家没有了,庄稼没有了,甚至连荒草、树皮也没有了,在地平线之内几乎看不到一点绿色,看不到一只动物,连老鼠也没有,四处是死一般的寂静……这比战后的凄凉景象还要可怕得多!西蒙正要离开办公室,那几位队长却又同时来到了。他们对西蒙说:“工人们不愿离开,要留下来和蚂蚁战斗。要消灭它们,保卫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哎,真的吗?!”西蒙心里突然被工人们的战斗精神所激励。当听到这是工人们商量了一个早上所下的决心时,西蒙也就下定了决心:“和那些可怕的蚂蚁斗斗吧!我就不信500个人还斗不过那些蚂蚁!”下午,西蒙和各耕作队的队长们拟定了详细的作战方案。首先,妇女和儿童仍然得在今天之内撤到河那边,牲畜也得立即撤走。其次,马上加深加宽环绕居住区并和亚马逊河相连通的各排灌沟,检查所有的抽水机和各个控制闸,保证都能随时投入使用,并立即在泵房和各控制闸建立24小时的值班制度。最后,为了防备万一,又以办公室为中心,立即建立一条和储油库相连通的、周长400米、深1米、宽2米的耐火材料沟,准备在必要时发动火攻,把蚂蚁挡住。这一切,都得在24小时内完成。准备就绪。已经整整过去了一天的时间。旷野里已经充满了蚁群迫近的先兆。大群大群的各种鸟儿惊慌地鸣叫着,从森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身强力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