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季的饮品,摄影师费功夫熊猫全集第一季啦怎么用外语翻译句子

新东方赵奇:2016年6月英语四级翻译真题答案解析
来源:新东方网
作者:赵奇
  日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正式拉开序幕,新东方网四六级频道第一时间为广大考生带来四六级考试真题答案以及解析,届时新东方多位知名教师也将第一时间对此次四六级考试相关真题做出详细解析,敬请广大考生密切关注以及。
  【解析科目】英语四级翻译
  【解析时间】日 13:00-13:30
  【主讲教师】赵奇
  【名师简介】
  国内考试部优秀教师,主讲四六级阅读、翻译。中国政法大学哲学学士,国际经济法硕士。授课目标只有一个,让学生快速提分,轻松通过。
  赵奇:好,现在我们开始试音,好,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我们新东方组组织的四级真题解析的过程,由我来解析我们的四级翻译,我是来自北京新东方学校的赵奇老师,也就是大家最熟悉的赵大奇老师,六个月过去了,大家又一次参加我们的四六级考试,不知道考的怎么样呢,今年的四级翻译我个人感觉,难度还是比较一般的,有一个老师是这样评论的,我认为今年的四级翻译是一个妥妥的放水,我觉得放水恐怕不至于,放牛就差不太多了,难度不是太高,OK,我在拿到真题的第一时间,仍然是给大家把三篇文章统统都比较精准翻一遍,不敢说是翻译的最好的,只能说是翻译的没有人比我更好吧,好,我们讲解的过程一共是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要来一个总评,今年四级翻译到底难度怎么样?好的哪些难点,有哪些大家比较会的,有哪些大家不太会的,然后一二三篇真题,乌镇、功夫以及我们所谓的墨子放风筝的故事,我统统都给大家已经翻译完毕了,大家一会可以对照我的翻译进行一个答案的一个预判。
  好,下面我们来先看一下四级翻译的总评的过程,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2016年6月份和去年2015年去年12月份真题的对比,你就会发现,研读我们的真题对于备考是极其关键的,比如如果大家认真做了2015年12月份的丽江古镇这篇文章的话,你就会发现,面对着2016年6月份,乌镇这篇文章你一点都不虚,为什么呢?因为这两篇文章探讨的主题一样,都是城市地理类文章,第二,它里边的结构很多相似,有什么景点,有什么房子,有很多人喜欢它,也有我们很多讲的A的B,介词短语的结构,所以我们说研读历年真题,对于备考十分地关键,通过丽江古镇和今年乌镇的对比就可以看的出来。
  同样我们先看一下2016年6月份三文章的一个分布和一个难度的测试,2015年6月份一共是三篇文章。第一篇中国功夫,我们说的中国功夫,是大家非常熟悉,也是比较热爱的一个题材嘛,不会有什么难点。第二篇乌镇,乌镇用英文怎么说,直接汉语拼音wuzhen。第三篇风筝,风筝这篇文章里面没有什么难点,很多同学都会说,老师我这个墨子不会说啊,如果上过我的课的同学你就会知道,在我们中国的所谓诸子百家之中,只有孔子Confucius和孟子Mencius,是有英文名字的,其他什么老子、韩非子,还有所谓的墨子,统统都用汉语拼音,没有任何的问题,就laozi、hanfeizi、mozi都是可以的,有些同学跟我说,老师我风筝不会这个写,到底该怎么办,风筝叫做kite,有的同学说老师我不会写风筝,有的同学急中生智写了个什么东西呢,叫做the
thing which flyes in the
sky,这种同学基本上也能得分,真是非常地机智,然后我们可以看到题目的字数仍然是中规中矩,大纲规定我们四级翻译的题目字数是140到160个汉字,今年是中规中矩,166,154,150,范文字数也是固定的,大家可以看到106、101和103,也就是说我们四级翻译如果大家想得一个平均分以上的分数,你的文章不能有漏译,不能有少译,不能漏译,不能少译就是说,你最后翻译的范文字数大概是100个英文单词左右,当然了你翻译了90、110当然没有问题,如果你翻译70、80,说明你有漏译,少译,会扣一定的分数,这是我们一个真题的一个总评,然后看一下今年6月份的四级翻译,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难度上与2015年12月份是持平的,甚至我可以说难度稍稍有点下降,去年的因爱而生,为爱而死把很多同学都已经着蒙的死去活来,今年没有这样奇怪的句子,顶多只有墨子放风筝,这种非常低端的句子让大家来翻译。
  第二,介词短语的结构必要重视,如果大家之前关注的我的赵大奇老师四六级翻译必考点这样一个微博系列的话,你就会发现,我所讲的必考点统统都考过了,我在其中非常强调的就是这个介词短语的结构,就是我们所说的,当你在中文当中看到一个A的B,AB都是名词的这样一个结构,你就应该翻译成B
of A,比如里面有提到了说所谓的2400多年的历史,你就可以翻译成什么呢,2400多年名词,历史名词,A的B,翻译成叫做a history of 2400
years。还有一个介词短语结构,也是非常多,比如说乌镇那篇文章也提到一个介词短语结构,叫做在这个地方有着许多古桥之类的东西是吧,你没有必要翻译成has,因为会显得你非常地LOW,有上过我课的同学就知道,有应该翻译成哪个介词啊叫做with,其实2014年就已经考过了,大熊猫长着黑白相间的皮毛,长着没有必要翻译成has或者wear,太费劲了,直接翻译成介词with,既简洁显得逼格又高,所以这种介词短语的结构大家务必要重视。
  最后一个特点,就是今年我会发现在时态的考点方面,我们这个翻译现在非常重视这个现在完成时,所谓现在完成时写起来就是所谓的has/have
done,当然了今年的现在完成时它难度比较高,因为它比较隐藏,它都是写的什么呢,比如它说在过去的1000年里,这个在过去的1000年里,很多同学直接用了一般过去式,这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在过去的一千年,你应该翻译成over
the past 1000
years,这个over多少多少年的结构,大家上过一点语法的课程就会知道,这是现在完成时的一个标志词,所以你要用(英文),(英文)的结构。
  同样的道理,也是在乌镇那篇文章中提到了一个数百年来,数百年来,对吧,叫做for centries,或者for hundreds of
years,这个数百年来用什么时态呢,仍然是现在完成时,has/have
done,表示从过去某个时间点一直持续到现在,所以希望大家在日后的复习中务必要重视现在完成时的写作,尤其是备考2016年12月份真题的同学,至于其他的时态倒没有什么难点,没有一般将来式,也没有什么奇怪的时态,现在完成时是最难的一个时态了。
官方微信:新东方四六级 (微信号:xdfcet46)
英语四六级课程、听说读写译方法、最新资讯,请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新东方英语四六级辅导专区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我怎样学会英语
我的图书馆
我怎样学会英语
&&&&&&&&&&& 第一章 我怎样学会英语&&&&&&&&&&& 1.1 哑巴英语的尴尬
我上中学时没有学过音标,基本上是跟着教师念,对不对不得而知。有时会闹出笑话,例如dining一room中的第一个i,不发[i],而发[ai],但是教师读成[i],我们也就跟着读错了,后来才纠正过来。上大学以后改学俄语,大学毕业以后又自学过一些英语,能阅读有关的专业书籍。但是从来没有学过“听”和“说”,基本上是“哑巴英语”。&&&&&&&&&&&
  1979年45岁时第一次随团去法国和德国参观。当时我能阅读自己熟悉的专业书刊,算是代表团中英语水平比较高的。但一到外国,除了一般的问候语以外几乎都听不懂,说不了,所以根本听不懂技术讲解。对于熟悉的专业书面材料,如果是用大写字母写成的说明,一时还反应不过来,需要在脑子中翻译成小写才看得懂。代表团团长还不时地鼓励我“胆子大一些”。其实哪里是什么胆子大小的问题,听不懂,说不了,看不懂,哪里来的胆子?
&&&&&&&&&&&
  在国外期间,我与每一个不会外语的人一样,口袋里装着一个纸条,上写“我住在XXX旅馆,请把我送回去。”以防一旦走失时使用。我当时是某设计院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看着这样的纸条,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被侮辱感,“我这个中国高级工程师和总工程师只有这样的水平,与文盲差不多,外国人怎么会看得起我们?”发愤之心油然而生,回国以后下决心发奋学习,努力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 第一章 我怎样学会英语&&&&&&&&&&& 1.2 自学一年成翻译
  学英语听和说的最好方法是生活在英语环境中,天天听英语,说英语。但是我没有这样的条件。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在半导体收录机如此普及的今天,听英语录音就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我当时学习的劲头很大,先后学习过The& Man Who Escape《逃跑的人》、English for Today一Book Four:The Changing& Technology《今日英语——第四册:日新月异的科技》、《英语900句》等书和录音带。学的时候对着书看,似乎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但一年左右下来,花的功夫不少,收获却不大,英语水平(听、说和快速阅读能力等)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提高,好像碰到了一个很不容易逾越的壁垒。在这种情况下,我很苦闷和仿惶:进一步学习提高吧,好像困难重重,难以取得什么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放下不学吧,工作中确实需要,而且我当时单身一人在沈阳,业余时间没有什么事可做,所以还是想学英语。但是怎么学呢?请教一位专职英语翻译,他说,“我们在外语学院专门学了好几年,也不是都能听懂,你已经45岁了,恐怕困难更多。”听了他的这番话,使我认识到学习英语的艰巨性,打消了急于求成的思想,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一天,我突然回想起我听懂京戏唱词的过程:40年代末从南方到了北京以后,觉得京戏很好听,可是听不懂,不知道哼哼呀呀唱的什么。60年代初我与一位京戏迷住在一起,他有很多京戏唱片。我问他怎样才能听懂京戏,他说京戏很程式化,只要一字一字地听懂几出就好办了。此后只要一放唱片,他就一句一句地告诉我唱的是什么词。&&&&&&&&&&&
  就这样,我慢慢地听懂了几出戏,此后再去听别的果然也能听懂 了。我不是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学习英语吗?但是,从哪里起步呢? 我的听力很差,语速稍快一点的根本听不懂,只能去听专门为初学英语者设计的慢速英语。说干就干,当晚就开始一词一词、一句一句听写慢速英语。这一天是日,是很值得我回忆的,因为从此我就走上了踏踏实实地自学英语的成功之路,而且从未中断过。在刚开始听写的时候,虽然我已经认得不少词,但由于不会念,听到了也不知道是什么词,很难继续学下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果断地停止了听写录音带,改为跟学电台的“初级广播英语”,从最基础的英语发音学起,足足学了五个月,把自己的基础英语知识比较彻底地重新加固了一下。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此后再去听原来的录音就觉得不是很困难了。现在回想起来,这一步是很值得的,如果没有这五个月的退却,就不可能有我今天的英语水平。&&&&&&&&&&&
  听写慢速英语,经历了起步、巩固和提高三个阶段,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英语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可以完成技术讲解中的口译任务。到此我并没有停步,而是继续听写各种各样题材的StandardEnglish,尤其是利用车祸后卧床不起的三个月时间进行系统的听写,听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对于水平比较高的人来说,慢速英语实在是太容易了。正如有的书的作者所说的“只要每天听上5分钟,就可以听懂”,或者认为“只要会1500个最基本的英语单词就可以听懂”。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这就是所谓的“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我刚开始听写时,不但一条新闻听不到底,连一句话也听不到底。不知道一句话里有多少个词,每个词都是什么音,由什么字母拼写而成。所以只得一边听一边把听懂了的词写出来,听写不出来就先空着,用红铅笔标出来。这样,10分钟的国际新闻,花十几个小时都不一定能听写出来。&&&&&&&&&&&
  有的人认为我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对英语有特殊的兴趣,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享受。现在我对英语确实有特别浓厚的兴趣,深深地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享受。但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却完全相反,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当时的苦闷是难以形容的——一个人坐在室内,面对收录机,一连几个小时,翻来覆去地进带倒带,十几遍也不一定能听得懂一个词一句话,实在是枯燥极了!有时真想把收录机砸了,不听了!但一想到“水滴石穿”、“只要功夫深,铁柱磨成针”和“楔而不舍,金石可楼”等,又重新鼓起学习劲头,坚持了下来。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知难而退,半途而废的话,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英语水平也逐步提高了。我在自学英语过程中经常向一位翻译请教。刚一开始,有了听不懂的,只要打电话把听不懂的词的前后词告诉他,他就能立即告诉我中间应该是什么词。一听果然不错,我心中实在佩服极了,觉得“人家大学英语本科毕业的就是不一样,就是行”。心中暗暗地想,要是我能达到他这样的水平该有多好。过了一段时间,大约十个月后,我再听不懂,他电话里就回答不了了,必须拿录音带去听才行,但仍然是听上一两遍就立即能告诉我应该是什么。后来我再继续听Standard& English,有了问题去问时,他就不是立即能回答了,要与我一起讨论,一起猜了。又如在我完成了起步阶段的学习任务以后正好到北京参加一次技术交流,来的人就是原来我们去国外访问时给我们讲解的人,但是这一次我基本上能听懂他们的讲解。休息时我问他们,是不是因为到了中国,才故意把讲话的速度放慢了?他们笑着回答说:“我们一直是用同一个语速讲的,只不过是你的听力提高了,觉得我们讲得慢了。”从这些经历中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由于英语水平的提高,技术讲座中翻译译得对不对我也能作出判断了。有时翻译与我的理解不一致,在场的外籍华人一般情况下都说我的理解对(当然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我懂专业,其实专业翻译们的英语水平比我高多了)。这种情况重复多了,中国电子设备系统工程公司总经理1982年初访问德国前提出让我当翻译。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我回答说干不了。但他坚持说我干得了,并给了我很多鼓励。于是我进行了详细的准备,拟定了一些情景对话。如:一到海关,可能问什么,怎么回答,参观时可能会有什么问题,怎么翻译等等,并且把准备好的稿子对着录音机念,再放出来给自己听,看像不像。尽管进行了这样准备,一到国外,实际对话时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不是听不懂就是说不了,困难极了。当时我手里随时拿着一个本子,有听不懂的,说不了的就立即记下来,晚上回到旅馆,再累也要查词典,看会话手册,一定要把白天不明白的地方搞懂了以后才休息。这件事情对我是一个转折,大大地增加了我的自信心,确信自己是能学会英语的。能承担口译任务以后我仍然一点也不放松自学,每天仍坚持学习英语,以做到“曲不离口”、“常学常新”。有时别人间我:“你已经会说会听了,就行了,为什么还花这么多时间学英语?”我只有回答说:“我喜欢英语”。这也是真的,比方说春节的时候,家里别的人看春节电视节目一直到半夜一两点,我就一直学习英语到半夜一两点。&&&&&&&&&&&
  与学其他知识一样,自学英语必须要有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碰到问题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只要搞不懂就一直要挂在心上,一有机会就要学要问。对于学到的东西决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要深入钻研,把边边角角的有关知识都搞清楚,只有这样才会如同小学生学语文一样,每天都能学到新的词,掌握的英语知识才会越来越多,水平才会越来越高。下面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一次听到了Khmer Rouge,其中Rouge一词听不懂。两年后一次听一篇有关美国妇女化妆的文章,其中提到rouge(口红),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红色高棉”,存在两年左右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Condition一词与医学有关的解释一般只作“条件和状态”讲,但在形容人有心脏病时用heart condition,觉得解释成“心脏条件和状态”都不太通顺。后来从一本新出版的Longman词典中,才知道这个词可以直接作“病”解。  听有关菲律宾反对党领袖阿基诺被刺的消息时,不断地听到 tar mac一词,根据发音找不着,后来请教一美国工程师,才知道是“柏油碎石路”,是从tar& macadam一词简化而来的。又如一次录下 The peace talks between Iran and Iraq went& into square one这样一句话,根据上下文推测出是两伊和谈没有取得什么进展的意思,但是手头的词典上没有square& one这个词组,无法确切得知是否听写对了,因此见人就问。后来拿着录音给一个从加拿大回来的博士听,他肯定了我听写的是对的。我并没有到此为止,到处找词典,最后终于在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dioms上找到了如下有关back to square one的解释:Back& to square one一back to the very beginning of some task or enterprise& as a result of a setback. The allusion is to the game of Ludo& when a player is sent to square one if he lands on the wrong square.这样,对于这个词的来历就知道了。知道了就有用,China& Daily l990年7月7日有一个标题是这样写的:Back to square one on talks over Northern& Ireland
  又如一次从慢速英语有关经济消息的节目中听写出derivatives一词,查词典,其解释为“衍生的,派生的;导数”,找不到与经济有关的解释,不知道指的是什么。直到后来英国巴林银行的职员利森案发后,各种新闻媒介上有关derivatives的报导增多,才知外汇或汇率以及股票或股价指数等现货市场衍生出来的金融商品,主要有期货futures、期权option& trading和掉期swap种类型。&&&&&&&&&&&
  我比较注意总结学习经验,每隔一段时间要回忆一下有什么经验教训和体会。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没有有形的课本,一开始只有声音,必须“听、写、说、背、想”五法并举,才能搞清楚录音说的是什么,等到全部录音都听写出来了,才有一个有形的课本,与通常的从有形的课本人手的“正向”方法不同,是“逆向”进行的,故名逆向法。采用逆向法自学英语有很多优点。把经验和体会写出来就是已经出版发行的《慢速英语入门》、《科技英语听力自学要诀》、《英语学习逆向法》、《听力过关技巧》以及《英语新闻广播常用词语选编》等五本书。&&&&&&&&&&&
  从此以后,我经常给别人讲如何学习英语,尤其是1990年以来,经常辅导各个层次的人学习英语,对他们学习碰到的各种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逆向法优点的体会也就更深刻了。
&&&&&&&&&&& 第一章 我怎样学会英语&&&&&&&&&&& 1.3 我是在国内学会的
&&&&&&&&&&&
  有的人认为我学会英语是因为经常出国。其实我是学会了英语才出国的,不是出国以后才学会英语的。当然,在国外,有很好的学习英语的客观条件和学好英语的可能性。但把可能性转换成现实性,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还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不少人一次一次地出国,但就是没有学会英语。我第二次出国就当翻译了。其实就我本人学到英语知识的多少来说,有时在国内每天学的英语知识比在国外还多。因为在国外,有不少事务性的工作要做,尤其是作为翻译出去,事务性工作就更多,没有更多的时间坐下来学习英语。而在国内,一天下来学上五六个小时,可以学习不少英语知识。一位同事以前认为我是通过出国才学会英语的,后来他和我一起去荷兰,看到我在国外也是每天坚持听录音,才说:“原来你是这样学会英语的。”
  有的人只看到我现在的英语水平比较高这个结果,不了解这个结果是通过怎样的艰苦努力才达到的。于是很容易认为我聪明,记忆力特别好,所以学会了英语。其实记忆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锻炼得到的一种能力。关于我是怎样通过刻苦努力才学会英语的,我可以举出三个人的话来说明这一点。一位是我在沈阳工作时的领导,看到我废寝忘食日复一日地苦学英语,对我说:“像你这样学,是要感动上帝的”。另一位是中国电子设备系统工程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她每天上班路过我办公室时总是看到我在听写,很有感触他说:“我没有见过一个像你这样用功学英语的人”。最后一位就是我的妻子,看见我一有空就学英语,录音机哇啦哇啦地响个不停,说:“你怎么这么笨,学了这么长的时间还学不会?”其实别人说我聪明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吗?为什么我不顺着说下去:“是呀!对我来说学习英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有空的时候听听录音带,写一写,不知不觉就学会了”,从而使别人更认为自己确实是够聪明的呢?因为事实不是那么一回事。有一位看了我《慢速英语入门》初槁的人对我说:“你不应该把自学英语的实际困难如实地写出来,而应该把它说得容易一些,这样读者才有信心来学”。我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因为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我要如实地把自学的困难说够,以便使读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而且实践证明,对困难估计得多一些比估计得少一些有利。对困难估计得多一些,就会脚踏实地,不会怠于求成。对困难估计不足就会企图在短期内速成,结果半途而废。为了学会英语,我下的功夫是很大的。下面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坚持每天听写A4的纸20页,不达目的绝不休止,晚上开会晚了也要补上。从日到1983年2月我调到北京为止,三年内写了一柜子的听写记录,用去了圆珠笔芯一把(当时我把用完了的笔芯插在笔筒里,要看看用了多少就能学会英语),听坏电子管录音机9部,半导体收录机3部,单放机4部,翻坏词典两本(因为我不断地在上面写和画)。所以我经常对别人说:“词词皆辛苦”。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话,并不是什么夸大之词。
&&&&&&&&&&& 第一章 我怎样学会英语&&&&&&&&&&& 1.4 刚起步时水平并不高
有人认为我起步听写时的英语水平已经很高了,所以学会了。其实并不是这样,日我听写的第一条新闻记录稿如下(括弧内为听不懂的词):&Iran’s foreign minister has condemned Canada for helping six& American (diplomats ) escape from Iran. He said the action violated& international law and may lead to (worse) (treatment)for the fifty& American (hostages) remaining in Tehran. The foreign minister& warned that Canada would have to pay for its action. The six American& (diplomats )(fled ) United States'embassy in Tehran when Iranian& (militants) (seized) the building on December 4th. The six (diplomats)& hid in Canadian embassy for twelve weeks and left Iran a few days& ago by using Canadian passports, They returned to the United States& on Wednesday. In Washington, the state department (called again& on) Iran to release the remaining American hostages in Tehran.& It said they must be freed before any effort can be made to (improve& ) the(relations )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ran, The hostages& have been held for eighty一eight days.
&  一共只有10来行的记录中,属于生词就有:condemn ,diplomat,violate,treatment,hostage,fled,embassy,militant,seize等九个。  写出来认得但是听不出来的还有:&&&&&&&&&&& worse、call on、improve、relation等四处。由此可见我刚起步时的英语水平是不高的,恐怕现在大部分中学和大学毕业的人都要比我当时的水平高多了。
&&&&&&&&&&& 第一章 我怎样学会英语&&&&&&&&&&& 1.5 见缝插针
&&&&&&&&&&&
  学习英语要花大量的时间,到哪里去找这么多的时间呢?鲁迅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用我们通常的口头语来说就是要“见缝插针”。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在各个不同情况下我是如何“见缝插针”,挤时间学习英语的。在沈阳工作时我是单身一人,没有家务负担,比较有利于学习。刚开始的起步阶段,必需“大剂量”地学,用很多时间。所以一般我都提前一个多小时起床,早饭前学两个小时左右,晚上再学三四个小时,这样每天至少可以学五六个小时。星期日照常提前起床,从五点半学到八点半吃第一顿饭,学三个小时。饭后洗澡,九点半开始,一直学到下午四点半吃第二顿饭为止(北方单位节假日一般只吃两顿饭),晚饭后活动一个多小时到七点左右,然后再学到十一点,这样总计可以学习十几小时;其他节假日放几天假就学几天。比方说春节,就一连学上四天或五天。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和想要达到的英语水平不同,并不一定非得每天学这么长时间不可。不过学习的收获与你付出的劳动成正比。尤其是在起步阶段,每天起码要学三个小时以上,以期尽快地登上一个台阶。在北京工作期间,我不住在工作单位,每天从家到办公室,单程需乘70分钟左右的公共汽车,来去约需三小时,业务工作又比在沈阳时忙多了,怎么办?我很快就“自适应”了,找到了学习英语的时间。首先是早晨五点二十分起床后,不论是洗漱、做早饭还是吃早饭,都听录音,上班路上还是听录音,提前一小时到办公室以后,立即查听不明白的词,并把听明白的内容输入电脑。这样从起床到上班的两个半小时内,一直没有离开过英语,起码可以顶一个小时吧!下班回来路上还是听录音,吃了晚饭以后从八点到十点半再学两个半小时,这样一天可以保证能学三个小时以上。星期天与节假日与在沈阳单身时一样,学十几个小时。
&&&&&&&&&&&
  1990年单身在南京工作,又有了学习英语的大好条件,在近四年时间里,把大部分业余时间用在自学和辅导别人学习英语上,既提高了英语水平,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1994年初退休以后,学习英语的时间更多了,每天听(录)两个小时的英语广播,有听不懂的地方就逐词逐句地抠,不但提高了英语水平和开阔了眼界,也为退休生活增加了不少乐趣。&&&&&&&&&&&
  “见缝插针”,就是要把一般人看不起限的无所事事的导碎时间都利用起来。例如等车、开会或等待某人到来前的几分钟十几分钟、排队购物等。根据记忆心理学的原理,对于外语等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内容,及时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复习,效果是很好的。“见缝插针”还要能“自适应(adaptive)”,也就是要有使自己 适合客观环境的能力。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水平的提高,英语学习也就会慢慢地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就会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和享受,就会把学习英语的事时时挂在心上,一天不学就好像缺少点什么。有了这种心懦,就再也不会强调客观条件了,碰到再不利的客观条件,也不怒天尤人,而会积极地去适应它,利用它,使之成为找到新学习途径的催化剂,登上新水平的转折点。例如我1985年不幸遭遇严重车祸,右腿膜骨骨折,石膏一直打到大腿根,动弹不得,一天到晚在床上躺着,长达三个月左右。面对这种情况,是急燥埋怨呢?还是安心疗养并利用卧床不起的时间学习英语充实自己呢?我选择了后者。开始时只听不写,过了几天,觉得收获不大,要写又坐不起来。怎么办?我试着在床尾系一背包带,拉着它就能坐起来,垫上一本厚词典就可以写了。这样每天就能听写十几个小时,把每天两个多小时的英语广播全部听懂并写了出来。有听不懂的,就打电话请教翻译。结果英语水平又大大地提高了一步。痊愈后与外国人会谈时他们都惊奇地问我是不是在这三个月期间去外语学院进修过。车祸对我来说确实是一场灾难,但却又成了我学习英语的大好时机,所以我把这三个月的听写记录命名为“灾难的结果(TheOutcome of a Disaster)”。痊愈后乘公共汽车时再不敢戴着耳机听录音学英语了,几天下来,又觉得每天在路上的三个来小时白白地过去太可惜了,一定要想办法把它利用起来,不久我又找到了新的学习英语的途径。公共汽车上其他乘客用小收音机听汉语新闻广播,我就试着把汉语的新闻逆译回英语去,碰到译不出来的词句,到家或办公室以后立即查汉英词典。这样做上一段时间,不但时间得到了有效的利用,而且还感到是一种有其独特效果的英语学习方法。&&&&&&&&&&&
  出差往往是很多人中断自学的理由,对于我来说却又是自学英语的大好时机。首先是充分利用往返路上大量的乘车时间。出发之前,我就准备好足够的电池和录音带,供路上听,碰到听不懂的地方,车上不便于查词典,就记下磁带的大致位置,到目的地以后再听再查。如果是去开会的话,只要自己不是会议组织者,就一定比在单位时还要空,只要不沉溺于打扑克等一类活动,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英语。&&&&&&&&&&&
  我们不要低估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学习产生的效果,积少成多,一天按两个小时计算,一年下来不就是六七百小时吗,不就相当于中学的全部英语教学时数的总和吗?几年下来,不就相当于上了大学了吗?&&&&&&&&&&&
  “见缝插针”的另一种重要途径就是把英语学习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不拘一格,处处学,事事学。只要有了学习英语的强烈愿望和浓厚兴起,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英语学习的第二课堂。通过这种方式学会的英语与一些特定的环境相联系,因而记得快,记得牢,效果特别好。以下是我英语学习第二课堂的一些实例。(1)工作中需要看参考资料时,只要有可能,我就强迫自己看英语的,不看汉语的,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英语熟练程度。&&&&&&&&&&&
  (2)练习用英语写日记。为了学习英语,我从1981年开始练习用英语写日记,尽管写出来的日记如同小学生的日记一样,全是流水帐,但从学习英语的角度看还是有收获的。在记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不少自己不会的英语单词和表达方式,通过查汉英词典或请教别人得到解决,从而可以学会很多英语知识。&&&&&&&&&&&
  (3)看China Daily是一条学习英语的很好途径,尤其是可以了解新的动态和学会一些新出现的英语单词。国际形势在不断地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英语单词层出不穷,看老的词典和书都不能学到这些新的英语知识,而在chinaDaily上却都有及时报导。&&&&&&&&&&&
  (4)向专职翻译学习。除了有问题向他们请教外,参加技术交流时我很用心把他们的翻译与我自己的默译进行对比,看看他们是怎样翻译的,并立即记在本子上。因为我没有系统地学过英语口语,说出来的话不是有错就是照着书本上背的,很不口语化。而翻译则不同,他们的用语规范,口语化,注意听他们翻译,可以学到很多口语表达方式。同样,与外国人进行技术交流时,不论自己是否充当翻译,只要有了听不懂的地方,就应请对方重复或讲解,以求能学到更多的英语,千万不要不懂装懂。&&&&&&&&&&&
  (5)通过看电视学习英语。例如看新闻联播节目的国际新闻时经常可以在电视画面上见到一些英语单词和标语口号,要很好地注意学习,不明白立即查词典,一次看不清记不住,重播时再看再记;再没有把握,看EnglishService时再看再记,这样一定可以学到很多英语单词。(6)走在路上看到各种英语广告和标语,购物时带来的英语说明书等都要认真地看,看不懂就查词典。&&&&&&&&&&&
  (7)即使辅导别人学英语,也可以从中学到不少英语知识。例如我辅导儿子学习初中英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此外还可以从初 学者学习中碰到的难点和提出的问题中受到很多启发,我书中不少内容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例如“听写结果对吗”一节就是一位 同事向我提出来的:“没有人指导,光靠自己一个人听写,不会听歪 吗?”我觉得他的问题提得好,就不断地思考并写出了专门的一节。&&&&&&&&&&&
  只要坚持不懈地这样去学,英语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有时可能会使别人感到惊讶:为什么自学竟能学到这个程度!例如一次与外国人进行技术谈判后他们起草了一个会议纪要给我看,我看后发现了一些拼写和语法上的差错,他们感到不可理解:为什么钟先生的英语水平这么高!我回答说我的英语水平并不高,只不过是学习过程中坚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罢了。随即我举了下面的例子:我在北京陪一个外国人游览长城,他非常熟悉长城的情况,长城的兴建和整修过程,多长多宽等等,说来头头是道,而作为中国人的我却不能准确他说出来。这种事看起来很奇怪,其实很正常。因为我从小就知道长城,没有把它当回事,而外国人在去游览之前,详细阅读了有关长城的各种小册子,所以就了如指掌。学习英语也是这样,没有机会进外语学校学习的人也是可以学会的。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坚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甚至还有可能精通某一点,这就是“入门既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只要善于学习,善于用心罢了(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道理。
&&&&&&&&&&& 第一章 我怎样学会英语&&&&&&&&&&& 1.6 乐在英语中
&&&&&&&&&&&
  有人在了解了我的自学过程以后认为这样自学太苦了,对身体不好。其实不少人在玩上是肯下苦功夫的,有时真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我自己也是一样,在下决心自学英语以前,晚上业余时间经常打扑克和下棋,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过后躺在床上脑子安静不下来,久久不能人睡,节假日有时甚至玩通宵。现在回想起来,不知道虚度了多少宝贵的大好时光。说到对身体的伤害,由于睡眠不足,第二天上班时头脑昏昏沉沉。玩的时候有的人抽烟一支接着一支,室内烟雾迷漫,即使对于不抽烟的人来说也不知道被动地吸入了多少烟,对身体的伤害是可想而知的。这样的业余生活又是多么的空虚和无聊!而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能使自己不断地学到新的知识,激发起更强的求知欲,催人上进,因而是很有意义的。用听写的方法学习英语,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但却又不需要绞尽脑汁地像解数学难题那样地去冥思苦索,其效果很像书法与钓鱼,对身体还有一定的好处。有时一天紧张工作过后,脑子昏昏沉沉,躺在床上很长时间不能入睡。但是如果临睡前能听上一段时间的英语录音后再休息,则可以很快入睡。此外,生活和工作中不免要碰到一些不愉快或苦恼的事,心中闷闷不乐或忿忿不平,想摆脱也摆脱不了。此时也可以用听写英语录音的办法去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英语上,从而摆脱苦恼的事。所有这些,都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我们从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没有奋斗目标,一天到晚无所事事的人,过一天算一天,觉得日子过得很慢,甚至厌倦生活。相反,如果一个人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每时每刻都感到有干不完的事在等着,就会感到生活很充实,而且每干一件事情都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都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对自己和未来一定会充满信心。人的一生很像体育竞赛,创造出新的记录只是一瞬间的事,但在这一瞬间的后面都积蓄着长时间的艰苦努力。&&&&&&&&&&&
  有的人认为我这样一天到晚苦学苦钻英语,生活也大单调和太枯燥无味了。学习英语,尤其是自学,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是很单调和枯燥无味的,是一件"苦差事"和"负担",很难说是一种乐趣和享受。但只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坚持下去,付出一分努力,必然会有一分收获,英语水平就会有一分的提高。多一分英语水平,就会多一分用途,多一分用途就会多一分喜悦。从基本上听不懂开始,不断进步——通过听写可以基本听懂、只听不写也能听懂、一边干活一边听也能懂、脑子里从英语到汉语的翻译过程渐渐少了、能直接从英语听懂了、可以听懂各种特写节目了、可以听懂StandardEnglish了、可以与外国人自由交谈了、可以承当口译任务了等等,每前进一步都有一层新的喜悦。如果说在起步阶段苦苦地听写录音时是你为英语服务,是负担和苦恼的话,那么当你掌握了英语并在工作和生活中应用英语时就是英语为你服务,是一种乐趣和享受了,它为你打开了一个新的了解世界的窗口,心里一定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过去的辛劳都没有白费,都有了报偿。&&&&&&&&&&&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英语的用途是与熟练程度成正比的。比方说到了能如同看汉语资料一样地看英语资料的时候,你就能及时地、准确地了解国外的动态;到了能听能说的时候,你所得到的信息绝不是需要假口假耳于人才能与外国人交流思想的时候所能比拟的。下面以笔者在某设备引进过程中对遥测方案的改进为例来说明这一点。这个设备是某公司制造的,它的遥测系统只能监视1000公里左右,而我们要求能监视2000公里左右。为此,我们要求该公司专门研制一套新的遥测系统,研制费用为五万美元左右,并据此正式签订了合同。所有参加谈判的人都同意这样做,好像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但在合同生效后的一次技术会谈中,我兼任翻译,该公司的人员在讲解遥测系统时,无意中提到每一部机器上有一个每秒闪一次的信号。我问这个信号有什么用,他回答说,这个信号是本站告警用的,与遥测系统无关。但我心中产生了利用这个信号的念头,并抓住不放,提出用这个一秒一中断的信号去控制遥测信号,从而使原来只能监视1000公里左右的系统扩展成能监视2000公里。对方的技术人员一开始认为他们的设备已经在世界上安装了几万公里了,没有听说过可以这样做的。他们拿来了一大堆资料并找来了研究所所长和我讨论,最后被我说服,从合同中去掉了这笔研制费,一下子就为国家节省了五万多美元。从抓住对方说的机器上有一秒一中断的一个信号到双方一致同意从合同中取消这个研制项目,前后不到两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英语水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就技术本身而言,我提出来以后中方不少人马上就明白了。但是他们英语水平低,听不懂也说不了,无法得知有这个信号,更谈不上去利用它了。类似的问题通过不懂技术的翻译也是很难发现和解决的,因为对方是在无意中提到这个信号的,它确实与要讨论的遥测系统无关,一般翻译不一定抓得住。即使抓住了翻给懂技术的人听,技术人员再提出利用它的可能性与对方探讨的话,双方要讨论的就是一个没有现成先例的带有一定创新程度的问题了,对于不懂技术的专职翻译来说,很难准确地表达,几个来回以后,对方一回答说不可能,也就只能作罢了。现在,按照我意见修改的设备已经很顺利地投入使用了。每当我忆及此事,心中总有一种满足感:"往日的辛劳并没有白费,我再也不是口袋里装纸条的中国高级工程师了"。所以每当有人间我:"你这样长年累月苦苦地学英语,值得吗?",我总是引用这个例子回答说:"仅就一次引进工作能为国家节省这么多外汇,我花再长的时间去学外语都是值得的,何况外语的用途还远远不止这一点呢!"
&&&&&&&&&&& 第一章 我怎样学会英语&&&&&&&&&&& 1.7 收获英语外
&&&&&&&&&&&
  学会了英语,收获当然首先体现在英语本身的用途上。掌握了英语,就是掌握了走向世界和通向高科技的最有用的工具,仿佛使自己多了一双眼睛和一副耳朵,可以直接接受国外的新技术和新知识,视野和业务能力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但是收获还表现在英语外,例如:&&&&&&&&&&&
&  (1)极大地提高了自信心。我45岁时开始学习英语口语,困难很多,摆在我面前有两种可能性:不是我打败困难,学会英语,就是困难打败我,放弃英语。当听到了各种"年纪大了,学不会"的议论时,当时我的信心并不是很大的,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学的。由于我承认困难,不求速成,扎扎实实地学,终于学会了。英语水平进步之快,有时连我自己都感到难以相信。一开始时我只企求能听懂英语技术讲解,根本没有能说和当翻译的奢望,但是后来居然达到了。这就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自信心,树立起"我并不老,新东西完全可以学会"的信心。有了这样的信心,才能在52岁以后学会并熟练掌握电脑,57岁成功地研究了记忆,总结写出《好记性的诀窍》、《巧用电脑打字机》、《巧用电脑写作》和《巧学巧用五笔字型》等书。反过来,如果当时下的功夫不够,没有学会英语,其后果将是不可设想的:首先是没有学会英语,掌握不了通向世界和高科技的工具,因而也就不可能跟上飞速发展的改革开放形势。更可怕的会从此产生"老了,记忆力减退了,新的内容学不会了"等消极思想。一旦此种悲观的思想在自己脑子里占了主导地位,就会停止学习新的知识,就不可能有以后学电脑、研究记忆和写作方面的成功。人们经常说"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成功与不成功之间往往只差一步"等等,是有一定道理的。(2)在总结出英语学习逆向法与出版有关这种方法的书籍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写作与表达的能力。(3)掌握了英语以后,可以指导别人学习。十几年来,每当看到有人在我辅导下,英语水平迅速提高时,总感到由衷的高兴。应该说这是另一种收获,另一番享受。
&&&&&&&&&&& 第二章 一定要学会英语2.1a 英语的用途[1]
很多人苦苦的三番五次学英语,但是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学习者本身找原因,无非是决心不大、信心不足和方法不当。&&&&&&&&&&&
  学习英语决心的大小与对英语用途的认识有关。如果认为"不出国用什么英语"、"中文资料都看不过来,哪里还有时间看英语资料"和"周围的人大都不会英语,自己不会无所谓"等等,就不可能重视英语学习,学生有了这种思想,就会勉强应付,以通过考试作为学习目标,考试结束,英语学习也随之结束;在职人员有了这种思想,虽然在形势影响下也可能学习英语,但碰到一点困难,就会停止或放弃。如果认识到英语是我们了解世界和让世界了解中国必不可少的工具,就会下决心一定要学会英语。1.对外交流需要英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问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人出国和外国人来中国正逐步成为平常事。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这种交往还会急剧增加。国际交往中使用得最多的是英语,飞速发展的国际交往与比较低的外语水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正是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下,人们正在以极大的热情学习英语。&&&&&&&&&&&
  例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来华旅游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他们需要与普通的中国人进行接触与交流。正如有的来华旅游者反映的"中国地大物博,风景秀丽,是旅游者最有话与本地人说的一个国家,可是又是最找不到人(普通老百姓)说话的一个国家。"他们的这个说法难道不是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英语是很有用的吗?各行各业的普通老百姓从实践中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旅馆服务员在学,出租汽车司机在学,个体商贩也在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普通老百姓出国旅游必将越来越多,届时人们对于英语重要性的认识还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不出国也需要英话&&&&&&&&&&&
  说到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人们往往容易与出国联系起来。出国需要英语是不言而喻的。需要说清的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国内也同样需要英语。如果只是从出国需要英语去动员别人学习英语,效果不一定好,因为在目前条件下,毕竟不是大多数人都有出国的机会的。下面是一位曾经出过国的大学老师动员同学重视英语学习时的对话:老师:"你们要好好学习英语,以后出国时有用。"同学:"我们出国的可能性很小,学不学无所谓。"老师:"即使是百分之一的可能性,你也要努力学,万一这个百分之一落在你的头上时你就有准备了。&&&&&&&&&&&
  这位老师对于英语重要性的认识是基于他出国时的体验而发的,并且认为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也要做好准备。这样的动员似乎是很积极的,但是同学们听了他的话,学习英语的劲头并没有提高,因为老师的论据仍然是建筑在一出国才需要学习英语"的基础上的。&&&&&&&&&&&
  随着近年来世界范围的信息高速公路的高速发展,世界进入了信息社会和网络世界(1997年世界经济论坛会议语),地球显得越来越小,国内和国外的界限变得不大清楚了。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国内就是国外。例如随着Internet网上多媒体(文字、声音和图像)的WorldWide Web(即www)的出现,各种虚拟(virtual)事物层出不穷。只要有一台电脑和相应的软件,加入网上的虚拟大学(virtualuniversity),用不着出国就可以上国外的大学并获得学位;在网上进行虚拟旅游(virtual tourism),足不出户就可以周游世界。由于电脑空间(cyberspace)里信息极其丰富和详细,在电脑上进行虚拟旅游后对于世界名胜古迹的了解和印象可能比实地到过的人还要深刻和全面,真是"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立知天下事"。&&&&&&&&&&&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英语,因为网上百之九十以上的信息是英语。Internet网上各种信息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网点配置错综复杂,犹如一个信息迷宫。面对电脑键盘,用什么指令进入这个迷宫,在不断变化的屏幕英语显示面前,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都要在动态搜索过程中实时做出判断。很显然,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比较高的英语水平是不行的。英语水平不高的人进入1nternet网,在纷繁的英语屏幕提示面前,边查词典边分析语法,刚开始时也许还能勉强进行几步,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胡乱击键,搜索到那儿算那儿,在资料的大海里随波逐流,听天由命。其结果不是找到需要的信息,而是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他们对于Internet的热情也就随之减退。此外还有一个费用问题。1nternet网的资料检索是联机在线进行的,占用一分钟要交一分钟的费用(即使所检索的资料免费,占用的通信线路的费用总是要交的)。所以只有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面对屏幕上的英语提示,一看就懂,才能在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费用就能到达合适的网点,找到的合适资料,尽情享受高科技带给我们的乐趣。&3.不搞高科技也需要英语不少人认为只有在国内搞高科技的人才需要查阅国外的英语资料,从事一般科技工作的人就不一定需要了。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
  一般说来,我们中国不仅仅在尖端科技方面落后于外国,在一般科技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外国。任何从事非尖端科技工作的人要想在自己的专业方面有长进,也必须懂得英语,以便及时了解国外的动态,吸取其先进经验。就拿各个专业科研工作必然要碰到的技仁体制和应用标准来说吧,由于长期落后,我国不能在丰富试验和实践的基础上逐项确定体制和标准,而往往是实行"拿来主义",把国外行之有效的体制和标准翻译过来,根据已有的经验稍加修改就在国内推行了。国外制定这些体制和标准是有一个过程的,每冲体制、每项标准,甚至每一个技术术语的背后都有丰富生动的背录材料。我们在"拿来"这些体制、标准和术语时,往往是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没有吃透,90年代的又来了,真是"拿不胜拿"哪里还来得及把与这些体制、标准和术语有关的丰富生动的背景材料也一并介绍到中国来呢?所以要想真正搞清楚每一种体韧、标准和术语的来龙去脉,只有去看那些没有翻译成中文的外文背景材料,舍此没有其他途径。在实行这些从国外引进的体制、标准过程中,一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又需要参考英语资料,看看外国人在实施这些体制与标准过程中有没有碰到类似的问题,如何解决等等。&&&&&&&&&&&
  国外制定各种体制和标准的人也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工作中也会有疏忽和差错;随着科技的发展,体制与标准也需要随之更新。所以我们在实行各种"拿来"的体制与标准的时候,尤其是在碰到各种问题对其准确性发生怀疑时,除了积极地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外,最好是详细阅读与之有关的各种外国资料,看看是不是"拿来"的某种体制或标准本来就有误。笔者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多次碰到过此种问题,无一不是在详细地阅读了英语资料以后,对"拿来"的体制或标准加以改造,使之适合中国情况以后才得到圆满解决的。对外开放以后,有机会询问那些体制和标准的制定者并告之我们对其进行改造的情况,他们也都承认原体制或标准有误,改得对,改得好;对他们也是启发。所有这一切,离开英语是根本办不到的。
&&&&&&&&&&& 第二章 一定要学会英语&&&&&&&&&&& 2.1b 英语的用途[2]
&4.不从事科研工作也需要英语&&&&&&&&&&&
  在说明了国内从事一般性科技工作需要英语的问题以后,有的人又会况只有从事科研工作的人需要英语,从事一般性工作,(例如施工和维护等等)不一定需要英语,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正如前面所说的,国内一般工程技术的体制、标准和术语等等,都是从国外"拿来"的。一般情况下,我们中国人在施工和维护中所碰到的问题,尤其是技术难题,外国人大都碰到过,解决过,一般情况下都会有文章发表。不少从来不看外文资料的人有一种误解,认为外文资料只与科研有关,与施工和维护有关的外文资料是找不到的。其实不然。笔者从事一般的通信工程设计和施工近三十年,所用的技术比国外同期的要落后10年至20年。每当工作中碰到难题,都能在国外的书刊中找到相应的答案。问题在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散落在浩翰的外文文献里,要想在需要的时候找到它们,要靠平时的积累。也就是说,平时没有碰到难题时就要注意阅读与所从事的技术有关的书刊。只有这样,碰到难题才知道到什么书刊里去找。&&&&&&&&&&&
  国内的科技界和翻译界,把注意力集中在尖端科技上,国外有点进展,就千方百计地找到资料并译成中文,使得不懂外文的人有可能通过阅读中文资料获得一些国外进展的信息。可是有关一般性科技问题的英语书刊的情况就不同,对它们的历史情况和近期进展感兴趣的人不多,没有人去收集并把它们翻译成中文。这种局面对于那些从事一般性技术工作而不懂英语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幸,在他们前进道路上留下了一大堆未知数和空白,给他们深入理解和掌握某一项技术造成了很大困难。他们只能望"洋"兴叹,可望不可及。但是对于掌握了英语的人来说,这种情况却可能是一个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大好机遇。例如在看了有关某个体制和某项标准的外文资料以后,搞通了它们的来龙去脉,你就可能比别人懂得多,而且很可能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真正搞懂的人中的一个。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能解决,别人不明白的问题你能说明白,别人预见不到的问题你能预见到(其实可能是从外文书刊上看来的),如此等等。你可能会被那些从来不看外文书刊的同行视为能力和智力过人。如能在搞通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加以改造,可能还有所创造。&&&&&&&&&&&
  从事一般性技术工作的人一定要树立起这样的信心:在一般技术性工作中英语的用途也很广。因为落后的中国工业界,往往参考某项国外设备进行研制,把某设备做出来以后还来不及总结和提高就需要转去搞别的项目的研制了,来不及替施工和维护人员预备有关某一个产品或某一项技术的比较完备甚至是起码的材料。谁要想搞清楚某一个问题,或者对于某一个中文资料的内容有怀疑,需要澄清,或者发现了某些规定和做法(往往是参考国外的做法而制定的)不对或不完善,需要加以纠正、完善或提高时,几乎无例外地都需要求助于外文资料。有时甚至于需要从他们最原始的文章看起,逐年看过来,才有可能搞清楚某个问题的来龙去脉,纠正某个错误概念或错误标准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是不是可以认为在非尖端科技领域里发挥英语作用的余地比尖端技术领域更大一些呢?笔者在长达二十多年的通信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坚持结合工作中的问题学习和应用英语,深深体会到,对于从事一般性技术工作的人来说,如果想做一个明白人,而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以讹传讹的人,就需要参考英语书刊;如果想在自己普通的技术工作中有所前进和创造的话,也需要参考英语资料。结合工作经常阅读英语资料,就比不阅读英语资料的人多了一双眼睛,多一副耳朵,就能"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就能把外国人的实践结果借鉴过来,因此就能比不阅读英语资料的人聪明一点,就能事半功倍;如果拒绝或不能阅读英语资料,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就比较肤浅,可能会花大量的功夫去解决别人已经解决过、并有文章发表的问题,结果事倍功半,而且可能走弯路。&&&&&&&&&&&
  也许有的人会说不是也可以通过阅读中文的资料达到以上目的吗?科技人员通过看汉语的资料了解国际动态有三个不足。一是不及时。目前国际的科技发展很快,等到翻译成汉语时已经不是最新动态了。二是不能很准确地表达出来。因为既然是最新动态,一般都是一些新的概念和进展,懂技术的人去看也要动一番脑筋才能明白,有的东西(尤其是一些新出现的技术可能没有现成的汉语译名)不懂技术的翻译是不可能准确地表达出来的(对此我们不要苛求他们,因为他们不是搞技术的,而且今天翻这个,明天翻那个,五花八门,不可能门门都懂,都翻得准确)。三是你所需要的内容可能根本没有人去翻译。因为科技发展到今天,门类实在太多了,各种文献犹如汪洋大海,只能翻译出一些大多数人感兴趣的处在科技发展前沿的东西,你所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外文资料可能就没有人去收集,更谈不上译成汉语了。&&&&&&&&&&&
  有的人说"中文的资料都看不过来,那里还有时间去看英语资料。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有这种看法的人大都是因为英语水平比较低,始终停留在痛苦的"学习"阶段,没有进步到愉快的"应用"阶段,从未尝到过懂得英语的甜头,所以才说英语没有什么用。如果说有的人确实通过阅读中文翻译资料而有所启发和收获的话,要记住:这些中文资料必然是通过一些负责任的、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人翻译出来或写出来的。作为一个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来说,为什么你不应该成为这样的人,去为那些没有机会学习英语(大学文化程度以下)的人准备一些准确的材料呢?要知道,隔行如隔山,不懂专业的翻译是很难把英语科技文章翻译得很准确的。为了帮助他们把文章翻译准确,你也必须具有相当的英语水平,而不是一个拿着词典才能看书的人所能胜任的,所以说,帮助不懂技术的翻译把需要翻译的英语资料准确地译成汉语是每一个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的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
  也许有的人会说"我不会英语工作不是也搞得很好吗?"是的,不少不懂得英语的人本行工作干得很出色。但可以肯定他说,如果能用英语的话,一定会搞得更出色。掌握了英语,就等于比不懂英语的人多一副耳朵,多一双眼睛,可以大大地扩大自己的视野,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我们经常讲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世界先进水平是什么?我们自己处在什么水平上,相当于发达国家什么年代的水平等等问题,都与能不能直接(不是假手于人的间接)获取国外的科技信息有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世界水平是什么,自己所搞的科研相当于国外什么年代的水平,就妄自宣称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他们这样做,如果不是无知,就是有意欺骗。有很多东西,别人早就搞过了,并且有根详细的文章发表,如果能找来看,一定能大大地加快科研和解决问题的速度。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能结合自己的业务工作学习和使用英语,不但英语水平能够提高,业务工作也一定会搞得比别人出色。"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一旦有了涉外业务(出国或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等等),就很有可能会落到你的肩上。而且一定会在从事涉外业务的过程中,深深感到平时所付出的艰苦努力都是值得的。学习英语,应该有"宁肯学了没有用,也不要到了用的时候后悔没有学"的思想,应该"时刻积极地准备着",而不要"时刻消极地等待着"。&  5.英语的其他用途&&&&&&&&&&&
  英语的用途绝不局限于上述几个方面,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得很。例如可以作为自己的专业,教英语。由于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学会英语以后即使不去做英语教师,起码也可以辅导别人学习英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下一代人的英语水平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不少大学毕业的父母,可以辅导孩子学习各门功课,就是辅导不了英语。这种情况是时代造成的,但是不能成为永生的遗憾。应该抓紧时间学习,即使是与儿女一起学习也无妨。  6.不会无所谓与会就有所谓&&&&&&&&&&&
  不少人看到周围大多数人的英语水平与自己差不多,显不出自己的英语水平低下,该晋级晋级,因而认为"会不会英语无所谓"。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其实正是因为周围的大多数人不会英语、如果自己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而且劳者多能,在用英语的过程中水平还会不断提高,令那些认为"会不会英语无所谓"的人感叹不已,自己也会越来越感到"会英语有所谓"。
&&&&&&&&&&& 第二章 一定要学会英语&&&&&&&&&&& 2.2a 一定要学会英语[1]
&&&&&&&&&&&
  在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并下决心学习英语以后,但又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智商低"、"英语环境差"和"毅力不强",难以学会英语:,尤其是在初次学习失败以后就更认为英语实在太难学了。其实这些顾虑都是不必要的,只要努力,方法得当,是一定能学会英语的)1.智商低不是理由&&&&&&&&&&&
  读者在阅读了以上笔者与其他人学会英语的过程以后,一定会得出"别人能学会,我也能学会"的结论。是的,你能学会。因为智力正常人的脑子有无穷的潜力。&&&&&&&&&&&
  学习英语主要靠记忆,记忆的载体是脑神经细胞。传统的神经解剖学认为人脑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但新的研究表明,大脑约有10000亿个神经细胞,其中至少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是互相发生连接关系的。不论取哪个数,都表明脑子的潜在记忆能力是很大很大的。可是人一生不论如何用脑子,也最多开发几亿个(或十几亿个)脑神经细胞,其他130亿个(或990亿个)神经细胞,则是与生同来,与死同去。正因为这样,不少科学家认为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是迄今为止宇宙中已知物体中最复杂的,它本身就好像是一个小宇宙,可以不断地开发,永无止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说:"倘若你一生好学,那么你脑子一生中储藏的各种知识、将相当于美国国家图书馆藏书的50倍。"也就是说,人的脑子里可以容纳5亿多本书的知识。虽然目前已经能够从亚分子水平上对脑子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在过去10年内对于脑子的研究成果比过去几千年还要多。但是脑子的许多功能问题仍然是不解之谜。例如美国新墨西哥州有一位叫梅茨的小男孩,三岁以前很正常,快四时患一种奇怪的脑炎症,每隔三分钟发作一次,不得不进行左半脑的切除手术,切去了一半的大脑皮层,五年多以来,他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上学,各方面的表现都很正常。按照传统的见解,左脑是分工管音乐、诗歌和数学的,他的左半脑已经完全切除了,似乎他在音乐和数学方面的能力应该比较差。但是实际上他在这两个方面都很正常,他喜欢上钢琴课,数学成绩优良(详见National Geographic VOL. 187,NO. 6 JUNE 1995Quiet Miracles of theBrain一文)。所有这一切都为左右半脑分工的传统见解所无法解释,看来左右半脑之间存在着某种我们所不了解的信息传输方式,人的脑子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后天的刺激(学习)可以改变脑子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使某一部分脑细胞得到充分的发展。&&&&&&&&&&&
  由此可见,脑子有无穷的潜力,不要轻易地把没有学会英语简单地归结为"智商低"。每当听到有人把自己英语学习成绩不理想归结为"智商不高"时,笔者经常用"智商不高的人才适合学英语"的话语去鼓励他们。如果说学习数理化需要严密的推理能力和不断地问为什么,掌握其精神实质和会灵活运用的话,对于大部分以英语为工具(即不以英语为专业)的人来说,学英语时只要知道是什么就可以了,并没有更多的推理和逻辑过程,只要把书本上的内容都学会了(即使是机械地记住也无妨),就可以基本上达到目的。&&&&&&&&&&&
  世界上万物都有差别,所以应该承认人脑先天有好坏之分。如何鉴别脑子先天的好坏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课题。恐怕大多数人都同意以下看法:脑子先天条件特别差和特别好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人处于中等水平,即智力正常。作为一种积极进取的思维方法,我们不妨认为自己脑子的先天条件处于"中等水平",不如"上等水平的人",并以此时时鞭策自己:"先天不如别人,后天还不赶快努力"。并由此下足决心,如果先大智力水平属"上导"的人字一小时,你就学两小时,付出比他们多得多的努力,以弥补自己先天的不足。力争多开发一些,做到在现实的智力水平方面赶上他们。只要抱这样的积极态度,你就一定会有所成就,说不定还有可能超过那些先天处于"上等水平"的人呢!更何况说不定你是先天条件处于"上等水平的人",如果你能加倍努力,岂不是更能取得非凡的成绩吗?&&&&&&&&&&&
  再说,笔者这里所说的"学会英语",并不要求读者成为英语大师,能用英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写作、或演说),而仅仅要求学会已经写在书上或已经录在录音带上的内容。水平高的人已经把需要学的内容都准备好了,你只要照着学,模仿着说,难道还学不会吗?笔者经常用这样的话语鼓励那些缺乏自信心的人:"难道你就笨到连别人已经写好的内容都学不会的地步了吗?"2.毅力差不是理由&&&&&&&&&&&
  有的人把英语学习成绩的好坏归结为毅力的强弱。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甚至可以说是因果倒置的。因为毅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所以每当有人认为自己毅力不强,对学习英语缺乏信心时,我总是鼓励他们把"毅力不强学不会英语"的看法换成"毅力不强就学英语",即把学英语作为培养和磨练毅力的一个好机会,做到英语水平和毅力双丰收。对此作者有深切的体会,在刚起步听写英语录音带时,一分钟的录音带要花一个小时左右才能听懂,困难很多,进步不大,不时冒出打退堂鼓的念头。为了及时提醒自己,专门制作一个写有"坚持就是胜利"字样的牌子,作为座右铭,放在桌子上。每当感到花的功夫不小,英语水平提高不大,想放弃不学的时候,只要一看到它,就会重新鼓起学习的热情和信心。用逆向法学习英语时间久了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学习时间长了,对于所用的纸、笔、收录机、词典等等"有很深的感情。只要一看到这些东西就想学,手指头一接触收录机的键,精神就会振作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已经成为自己的一种乐趣和追求,欲罢不能,哪里还需要毅力去支撑呢?&&&&&&&&&&&
  毅力不足的最明显例子就是学习中的冷热病。需要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技术交流、职称评定中的英语考试等)的情况碰多了,你或许会想,要是自己的英语水平比较高,能"听"、"说"英语该有多好。由此也可能激发起学习英语的很高热情,一时间下的气力很大,每天学上好几个小时。学上一段时间,碰到一些困难,或者与国外的技术交流活动也可能已经告一段落,客观上对英语"听"、"说"的要求不像早先那么急了,或者技术职称已经获得,学习的劲头可能也随之下降了。只有等到下一次再与国外进行技术交流或又受到别的外界刺激时,才又萌发出加紧学习英语的念头,再一次重复这个过程。这就是我们经常可以见到的"用时很着急,过后又放松"的学习英语的怪圈。在对外日益开放的今天,我们要有"平时要为用时着想,宁肯学了用不上(从广义上讲,不可能用不上),也不应该用时后悔平时没有学"的指导思想。只要抓紧时间学习,持之以恒,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是来得及的。即使人到中年,也可以学会英语口语。&&&&&&&&&&&
  于任何事情,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一定的压力,都不可能干好,学习英语也不例外。有了明确的目标,才有明确的前进方向,才能感到自己的不足,防止骄做自满和停步不前。随着与明确的目标之间差距的日益缩小,会感到自己的进步,从而鼓起更大的学习热情。&&&&&&&&&&&
  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英语水平方面,例如要在一年之内,达到能听懂慢速英语新闻广播的程度;另一类是以某一个人为自己努力追赶的目标,时时以他为榜样。由于后一类目标很具体,可操作性很强,对于自己的激励作用很大。&&&&&&&&&&&
  目标订出来以后,就要自己强迫自己执行,自己对自己施加压力。整个自学任务是通过一天天的努力去完成的,没有碰到不可克服的困难,一定要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因故没有学,作为对于自己的"警告",事后要加倍补上。不少自学者的实践表明,只要有一夭因为有一点"特殊情况"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没有完成自己规定的学习任务,就会在思想上打开一个缺口,成为以后效法的"榜样。",最后导致半途而废。&&&&&&&&&&&
  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我们应该做一个"立长志"的有志者,而不要做一个"常立志"的无志者。&&&&&&&&&&&
  作为以上讨论的一个补充,下面介绍一个发人深醒的实例)笔者曾经碰到过一位屡攻英语不下的科技干部,每当说起为什么自己英语学习成绩不理想时,总是以"毅力差"和"智商低"作为理由,而且久而久之,他也真这么认为了,并不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可是他在打扑克上所表现出来的毅力和智商是超人的。到了节假日,可以通宵达旦地打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只要一坐到桌旁,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劲头,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不知不觉地就过去了,一点倦意都没有"这是何等强的毅力呀!一般人能做到吗?!可是为什么学习的毅力就很差呢?难道毅力也是分类的吗?他在打牌上表现出来的智力也是超群的,再新的扑克牌,玩一把以后就能知道大小鬼在谁手里,实在令人不解。原来是他在牌上做记号的结果。新牌第一次启用时,他认不得。在第一把出牌的过程中,趁别人不注意之际,他把这两张的背面稍稍弄脏一点点,第二次再发牌时他就知道大小鬼在谁手里了。由此可见,他在打牌上是多么地动脑筋呀!所以一个人只要对所从事的事情有浓厚的兴趣,就会毅力大增,乐此不疲,就会激发出极大的聪明才智。不但可以做出一般的成绩,而且有可能超过一般人的水平。不过最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学习和工作上,而不要用在消磨时日的打牌或打麻将上。
&&&&&&&&&&& 第二章 一定要学会英语&&&&&&&&&&& 2.2b 一定要学会英语[2]
&&&&&&&&&&&
  有的人很想学英语,但往往过分强调困难,埋怨主客观条件不好,而不是从自己主观努力上找原因。各人所处的主客观条件是不同的,难道你就那么倒霉,各种不利于学习英语的主客观条件都被你赶上了?别人就那么走运,各种有利于学习英语的主客观条件都被他们赶上了?不可能的。&&&&&&&&&&&
  只要认识正确,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主观努力,不但有利条件可以充分发挥,不利条件也可以转化为有利条件。笔者辅导过一位在基层单位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在校时她的英语水平很一般,基层单位学习英语的客观条件也不如毕业后考上研究生的那些同班同学。但是在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以后,从主观努力入手,抓紧时间苦学苦钻,英语水平提高很快。一年后笔者请她来与在读研究生交流学习英语的体会,在座的研究生们都感到她的英语水平比一年前在校时提高多了。&&&&&&&&&&&
  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社会与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和视听设备把地地道道的英语带到了每一个角落,为学习英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讲,"国内就是国外","外籍教员"无天在你身旁,就看你利用不利用。所以应该树立起"不怪天,不怪地,只怪学习方法不当,努力不够"的思想。  3.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无论是对于在校学生和在职人员来说,如果想学习英语,就要抓紧时间,争分夺秒地学,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抓紧时间的问题上有一个正确对待"昨天"、"今天"和"明天"的问题。&&&&&&&&&&&
  有的人在萌发出学英语的念头以后,总是后悔自己"昨天"为什么没有抓紧时间学,从而感慨万分,说什么如果"昨天"要是学了的话,"今天"的英语水平就很高了,可以很顺利地阅读和"听"、"说"英语了。但是"今天"怎么办呢?往往认为"今天"的事情大多了(或功课大多,或本职工作大忙,或家务负担太重等等),抽不出时间来学,因而也就没有从"今天"学起的决心和紧迫感,盼望"明天"出现了学习英语的大好时机以后再学。应该承认,不论是在职自学者还是在校的学生,当前的工作和学习任务一般都不轻松,家务劳动也不少。但"明天"是不是一定就会比"今天"轻松些呢?不一定。说不定"明天"比"今天"还要忙。"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晃就是一年。正如你"今天"后悔为什么"昨天"没有抓紧时间学一样,"明天"你也会后悔的。与其不断地后悔,不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立即动手,"今天"就学(这里所说的"今天"不是泛指目前的一段时间,而是指你萌发出要学习英语的那一天),不要等到有了什么"黄道吉日"的"明天"再说。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对谁都是平等的,对于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来说,工作再忙、家务劳动再多,总还是有空隙的。抓住这些空隙,见缝插针学英语,不后悔"昨天",不虚度"今天",不坐等"明天",是我们在对待时间问题上应有的态度。&&&&&&&&&&&
  制定并实现学习计划是有效利用时间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了学习英语的紧迫感并开始学习以后,需要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和实施计划。长期目标和实施计划可以订得粗一些,中期与短期目标和实施计划要订得比较具体。尤其是短期的目标和实施计划,必须是切实可行的,不能订得太笼统。长期目标是准备用三五年的时间达到能听能说的水平,中期计划则是一年内达到基本上能听懂慢速英语广播,短期目标和实施计划则是每天(或某几天节假日内)学多少个小时、听写多少页等等。&&&&&&&&&&&
  在确定长期、中期目标和实施计划时,要审时度势,宁肯把目标订得低一些,切忌好高骛远,把期望值订得太高,以免到头来不能实现而挫伤学习积极性和信心。但是在制定具体实施计划(例如每天学多长时间、听写多少页等等)时,则应尽可能提出高要求,并强迫自己实施。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所订的计划可能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注意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反馈和修正,把订得高了的目标降下来,低了目标提上来。一般人容易犯的毛病是把长期和中期计划订得很高,而短期目标和实施计划却订很不具体。很显然,这样的目标和计划是很难实现的。有了目标和实施计划,学习就有方向,就能调动起积极性,忙的时候不会顾此失彼,闲的时候不会无所事事。5.不断自我激励&&&&&&&&&&&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中,而不是生活在空想的"乌托邦"里。当你下决心学习英语时,不一定有人能及时地鼓励你,说不定还不时地能听到各种会挫伤你学习积极性的风言风语。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如何不断自我激励,增强信心和毅力,使学习过程成为越学劲头越大的良性循环的问题。从经验看,时时与以下各种参考点对照,是不断进行"自我激励",自我增强信心和毅力的好办法:&&&&&&&&&&&
  (1)以自己的学习记录为参考点。每一个阶段的学习记录(练习本、生字本等等)是自己在自学的道路上艰苦跋涉的足迹,应该很好地保存,有空时可以拿出来看看。这样做不但可以"温故知新",而且是一个很好的衡量英语水平有无提高的参考点。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一些原来不懂的懂了,不认得的生词认得了,就可以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自己激励自己,从而鼓起更高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一个越学劲头越大的良性循环。&&&&&&&&&&&
  (2)以某一篇比较难的录音带为参考点,定期听,看看能听懂多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平的提高,听懂的内容会越来越多。也可以长期阅读某一本英语书,每阅读一遍,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下一次再阅读的时候看看上一次不会的这一次会了多少。长期坚持这样做,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的进步。&&&&&&&&&&&
  (3)以各种应用英语的场合为参考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碰到各种各样应用英语的场合,例如中外技术交流等。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衡量自己英语水平有无提高的参考点。曾有一位复习了基础英语几个月的大学毕业生在听了一次外国人的技术讲座以后兴奋地告诉我:"不知为什么,这次听懂了不少。"我告诉他:"由于你踏踏实实学了两、三个月,把原来晃晃悠悠的英语知识加固了一下,因而听懂了不少。"从此他的学习劲头就更大了。(4)以周围不自学的人为参考点。自学英语的时候,一般人总是嫌进步慢,但是如果与周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学的人相比,你就会看到自己的进步。
&&&&&&&&&&& 第二章 一定要学会英语&&&&&&&&&&&& 2.3 他们怎样学会英语
为了使读者提高一定要学会英语的信心,下面再介绍一些通过艰苦努力,在英语学习上取得成功的集体和个人。这些都是笔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对于读者可能会有些启发。&1.百分之百的GET通过率&&&&&&&&&&&
  由于种种原因,1990年作者所在学校的GET4通过率只有50%左右。不少同学视GET.4考试为畏途,认为"学英语付出的努力最大、最大、最大,而收获却最小、最小、最小",认为通过GET.4的人的英语水平就很高了。有的人消极地把这种落后局面归结为主客观条件不好,诸如:没有外籍教师;学生主要来自农村,英语基础差,中学的英语没有学好,大学阶段不可能返回去补中学的课,通不过没有办法;师资力量薄弱等等。&&&&&&&&&&&
  随着对于英语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学校下决心尽快改变这种落后局面。教、学、管三个方面齐努力,尤其是充分调动教员与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就获得了突破。1991年通过率上升到80%,1992年再上升到90%,1993年则达到100%。在通过率提高的同时,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由厌倦学英语到喜欢学英语,认为"只要肯下功夫,英语是各门功课中最好学的"通过GET4是学习的基本要求,要想提高英语水平,还必须继续学习。由于不少本科生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GET6,从本校应届生中招收硕士生时,曾以通过GET6为必要条件。"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左右下来,听力和阅读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成了学习班中的佼佼者.2.自学成才的英语副教授&&&&&&&&&&&
  每一个在英语学习上取得成功的人都是一步一步学会的,都有一个刻苦努力的过程。如何刻苦,如何努力,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有的人看别人,只看他们当前英语水平高这个结果,而不问这个结果是如何通过艰苦努力才达到的,因而往往会把他们的成就归结为某种"天赋"。例如作者所在学校有一位越南语教员,为了适应新的形势,70年代未40多岁时开始自学英语,边学边走上讲台教英语,很快就成了出色的英语副教授,听和说的能力极佳。一些只看到他顺利地成为英语副教授而不知道他付出了多少汗水的人就认为"他有语言天赋,一学就学会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他不是"一学就学会的",而是付出了一般人没有付出过的辛苦才学会的。他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来学英语。例如为了提高"听"、"说"能力,把书房里录音机输出并接到家里的所有房间,不论走到哪里,干什么,都能听到英语录音,都能模仿着"说"。就是通过这样非凡的努力,他的"听"、"说"能力才得以提高,才成为出色的英语副教授。&3.从不及格到全校第一&&&&&&&&&&&
  作者所在学校有一位从河北省来的大学生。一年级时,由于"上了大学,松一口气",加之对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上英语课时精神不集中,英语成绩不好。因为成绩不大好,教员就要经常提问他。为了避开教员的目光,常常坐在最后一排,课后也不复习,结果期末考试不及格。但是他并不着急,认为"不及格"是必然的。因为他听别人说过,"北方人适合学俄梧,不适合学英语";自己来自普通中学,英语基础没有打好;自己父母是农民,从小没有英语环境等等。总之,一句话,只从客观因素上找学不好的原因。后来他认识到英语非常重要,是90年代知识分子必备的一门知识。从此他一反过去的作法,上课时精神高度集中,主动坐在第一排,课后抓紧复习。一年下来,他在全国CET4级通考中成绩优秀,获全校第一名。他的照片醒目地张贴在教学大楼的走廊墙壁上,成为全校同学学习的榜样。每当请他讲体会时,他总是说"功夫不负有心人",鼓励别人下功夫。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他当初的一些消极想法得不到克服,主观能动性调动不起来,很可能就此放弃英语学习,根本谈不上在客观条件没有改变(他还是北方人、还是来自普通中学、来自农民家庭、教学条件和教学法没有变等)的情况下取得如此好的成绩。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如果英语没有学好,应该积极地从主观上找原因。&&&&&&&&&&&
  ——与这位同学的情况相类似的是一位来自吉林的同学。"中学阶段的英语是混过来的,从来没有认真学过"(本人语),但依仗着数理成绩尚好通过了大学入学考试,入学后英语摸底测验只得30来分,很多基本的英语知识都不会。要想在学好大学英语的同时把中学的英语知识补上,难度比较大,他缺乏信心,产生了退学的念头。所幸他的班主任是一位对于英语重要性有充分认识的本科毕业生,他耐心地做这位同学的思想工作,帮助他树立起信心,同时帮助他补习中学英语。就这样,通过一年多的努力,顺利地在规定的时间里通过了CET4考试。从此,他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抓紧时间自学,力争通过CET-6考试。4.62岁老人的听力提高比年轻大学生快&&&&&&&&&&&
  一位50年代留苏人员,60多岁了,过去从来没有正规地学习过英语,只是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地学习过一些,也能阅读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书面资料,但是语音知识比较差,听力不行。1995年他与其他近年来毕业的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生一起,用逆向法学习英语时,不因为自己年高而放松要求,而是脚踏实地,严格按照逆向法的要求听写录音带,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地抠。并且把这个学习态度应用到阅读和文章翻译上,对于文章中的每一句话,一个词,都力求搞懂,而不是想当然或靠专业知识的支撑进行猜测。5.其他例子&&&&&&&&&&&
  (1)一位20多岁的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深感英语的重要,想进一步学习,但是缺乏信心。后来他把自己的情况与作者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对笔者说:"你45岁时下决心进一步学习英语,用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达到了目的。就假定我的智力水平不如你高,比你笨,难道就笨到用20多年也学不会的程度吗?显然是不会的。所以只要我现在下决心学,20年以后,不也就达到你现在的水平了吗?这样一想,信心就来了"。从此他脚踏实地用逆向法苦学苦钻,对照录音带,逐词逐句校正发音,一年后不但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听"和"说"的能力也提高了。只要学校里举行英语演说活动,他必登台,而且可以发表即席讲话。&&&&&&&&&&&
  (2)河南省一位学电子工程的大学生,通过了CET.4以后,采用逆向法逐词逐句地抠了一年左右的慢速英语广播,在1992年举行的全省非英语专业学生演说竞赛中名列前茅,评委中的外籍教师以为他受过专门的口语训练,随后又在河南省英语工作者演说大奖赛中获奖(注意:他当时还是学生,并不是英语工作者)。其实他所在的学校从来没有外籍教师,平时也没有机会与外国人对话,他完全是对照着录音带,逐词逐句地模仿播音员的语调,一遍一遍地"说",口语能力才得以提高的。
&&&&&&&&&&& 第三章 英语学习逆向法&&&&&&&&&&& 3.1a 英语学习收效不大的原因[1]
1.什麽时候补都来得及&&&&&&&&&&&
  不少人的英语学习成绩差是"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形成的。初中一年级刚接触英语时,一般人都怀有很大的好奇心,喜欢学英语,但是很快就会分化。有的学生学得好,他们越学越喜欢英语;有的学生学得不好,他们对英语的好奇心很快就会消失,慢慢地会害怕上英语课,而且是每前进一课,对英语的害怕程度就增一分。&&&&&&&&&&&
  形成这种分化的原因很多,其中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在初中一年级第一学期时是不是重视语音知识的学习和课文的朗读背诵,能不能做到学一课会一课。如果能,英语成绩一般都比较好,一个学期一个学期地学下去,水平不断提高,越学越喜欢英语,整个学习成为一个良性循环过程。如果不重视语音知识的学习和课文朗读,没有做到学一课会一课,英语成绩就不会好。&&&&&&&&&&&
  如果说上初中第一课时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的话,随着一课一课地向前推进,距离就慢慢地(一个词一个词地,一课一课地)拉开了。第一个学期英语成绩好坏的分化不是很明显的,但是两个学期,三个学期以后就明显分化了。基本没有掌握语音的学生,在初中阶段也许考试还能及格,但是学习中很被动,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英语的好奇心很快被厌恶情绪所取代。&&&&&&&&&&&
  大家都从字母开始学,用的是同一课本,由同一老师教,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分化呢?有的人认为是家庭英语环境决定的,家里有人会英语,孩子的英语就学得好,否则很困难。其实在录音机和教学磁带如此普及的今天(起码对于大部分城市里的学生是这样),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听到标准的英语声音吗?不是有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英语学得很好吗?看来关键在于学习语音这一步是否迈得好。如果第一步迈得不好,跟不上,而又不能及时补上的话,则可能会陷入步步跟不上的局面。&&&&&&&&&&&
  有的学生基础不扎实的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上高中,上大学,他们在英语学习上的被动程度和苦恼程度也随着学历的提高而提高。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他们根本感受不到通过英语学习掌握异图文化的乐趣,他们感受到的永远是不堪忍受的英语学习负担和昔恼,一旦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则不但在英语学习上很难再取得进步,而且可能影响整个学习。由于英语是主课,是开学考试中得务和失分的关键所在,英语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必然要把大量时间花在英语上,从而也就影响了其他课程的成绩。英语学得好的人在考试中靠英语得分,而学得不好的贝(丢分。对于他们来说,如何提高英语学习成绩成了整个学习的主要矛盾。&&&&&&&&&&&
  不少中学生和大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基础英语不扎实,想补,却又认为来不及了。其实只要下决心,什么时候补都来得及。只要踏踏实实地把基础英语知识补上了,很快可以取得英语学习的主动权)重新培养起对于英语的好奇心和兴趣。&&&&&&&&&&&
  不要脱离当前的课程去补习英语基础知识,而要结合当前的课程去补,做到上一课会一课,能正确地逐词逐句地朗读课文,反复朗读,直到能背出来为止。只要这样去做,不但可以跟上学习进度,而且可以很快取得英语学习的主动权,重新建立起对英语的浓厚兴趣,使随后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越学越爱学的良性循环。&&&&&&&&&&&
  基础英语知识不扎实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如能利用假期时间系统地补一补初中英语则效果更好。笔者曾以初中三年级英语课本为教材,帮助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假期补习英语,要求他们模仿录音带上的声音,反复朗读有故事情节的课文,直到能脱口而出地背出为止。每天学习两个来小时,一两个月下来,一般都可以背会十来篇课文。一旦能脱口而出地背出十来篇课文,他们就有中等程度的水平了,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功夫熊猫tv版第一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