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教育应注意几个问题

浅谈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_高考网
关注高考帮公众号
(www_gaokao_com)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家庭教育家长帮
& 浅谈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考网整合
  高一学生刚刚由初中升上高中,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他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以至于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助,只好都隐藏在心灵深处,备受煎熬,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
  严峻的现实提醒着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在此我认为,对于高一新生,首先需要进行适应性教育,其次应学习一些心理知识,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并且对将来的学习生活都有好处。
  一、对高一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
  高一新生刚刚从初中升上高中,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等各方面都存在不适感。而这些不适感可以总结为三大类:生活上不适应、定位上不适应、学习上不适应和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1、生活上不适应。
  比较多的高一新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进行相对比较独立的生活。他们从小学到初中从来没有在学校住过宿,除了学习外,所有的生活上的事情全部都有家里人操办。而且在家里都拥有自己的房间。可以说他们是过着一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因此生活上的自理能力非常差。然而,来到清中后,生活上的事情一切需要自理,如需要自己到饭堂打饭,需要自己洗衣服,需要按照学校要求整理自己的床铺,需要负责宿舍和课室的清洁等等。这些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新鲜、陌生的事情。不少的学生在周记里说来到这里,需要自己洗衣服,吃饭还要自己去打,居然还要排队,很不习惯。不少同学说自己不会洗衣服。因此有部分同学开始害怕,有的甚至要转学,要求回家附近的学校读书,要回家过舒适的生活。我就每年都会遇见这样的学生。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叫王文的同学。他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是在家里住,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他来到清中后,一切表现很平静,和同学相处得不错,让我感觉他是比较独立的人。但有一天,他的妈妈打电话给我,跟我说王文一直要求转学回家乡一所中学读书,请我帮忙劝劝他,因为清中有很好的学习环境,如果他能适应下来,对他的前途会有很大帮助。于是当天晚上自习课,我就把王文叫到办公室,和他谈心。他说他不适应宿舍的集体生活,那么多人挤在一起,无论做什么都很不方便,例如他有一个按摩眼睛的仪器,他需要定时按摩眼睛,但会发出声音,会影响到别人,所以一直无法去做。于是我就跟他说他可以把仪器放到办公室,我帮他保管,他随时可以到办公室使用,这样就不会影响到别的同学。然后他又说下午洗澡时,宿舍太多人,总是要等很长时间才轮上自己,就影响到自己学习的时间。我听完后,告诉他其实他可以先在课室学习或去运动,等别人基本洗完了的时候,再回宿舍,这样就不会浪费那么长的等待时间。然后还协助他按照他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个时间表。我对他说,清中拥有全市最优秀的老师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聚集了全市优秀的学生,学校环境很优雅,学习环境也很宽松,如果能够让自己适应下来,这对自己的前途是非常有利的。另外,每个人都必须学会独立生活,父母不可能会一辈子守在自己的身边,必须要学会长大,学会独立,这样将来才能够照顾年迈的父母。这样,不断帮助他解决一些问题,他的转学的情绪就慢慢平静下来,也不再强烈要求了。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定时找他谈心,帮助他解决一些问题或解答他的一些疑惑,并给他提供一些他需要的学习资料。最后他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学习上不断取得很大的进步。
  2.心理定位上的不适应。
  清中是全市的重点高中,聚集了全市各个地区的尖子生。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学校都是佼佼者,老师们重点培养对象,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家长的骄傲。可以说头上闪烁着无数的光环。但来到清中后,一切变了样:每个人都是那么的优秀,或者比自己优秀的人多的是,不再是班上或年级上的第一,不再是老师们重点培养对象,也不再是其他同学的学习榜样,头上光环不再,一下子从高高的地方掉了下来,心理上很难适应。不少学生在周记里写道:我在这里是如此的渺小,老师也许甚至不认识我,根本不知道我的名字。这里这么多高手,我是如此的差,从来没有这样失败过&&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对他们进行定位教育,教育他们给自己重新定位,悦纳自己,努力发现自己的长处,努力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让自己更优秀。另外老师要多点找学生谈话,让学生知道,他(她)是受到老师的关注的,老师并没有忽略他(她),并努力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的优点,找回对自己的信心。有一个女生小丽,她中考成绩在高一这个新的集体是第一,她以前在学校里也是名列前茅的。但来到这里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开始产生了一种恐惧感,心情很压抑,虽然她的成绩在班上依然名列前茅,甚至经常排在第一位。于是我找她谈心,问她为什么这么担心。她说她发现班上的学生每个都非常优秀,虽然自己的成绩现在排在班上第一,但是她自己是非常用功的,一点也没有放松过学习。但是班上很多同学,特别是她以前初中的同班同学,现在虽然成绩比她的要差,这只是因为他们没有用功学习,如果他们一旦努力了,一定会超过自己,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他同学会笑话她,说中考第一名也不过如此而已等等,另外她觉得自己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觉得自己是人们说的死读书的人。这样,她越想就越害怕,就越是压抑焦虑,学习上感到大压力。我跟她说,在任何一个环境里,都肯定有比自己优秀的人,我们应该为有优秀的同伴而高兴,因为这样我们自己会比以前的自己更优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擅长学习就是你一个很大的优点。不会弹钢琴,不会跳舞,这些不代表你没有这个能力。因为这一切是需要家庭环境,需要经济条件才会有可能实现。我也不会跳舞,我也不会弹钢琴,但我依然生活得很快乐。等你长大后,如果有经济条件,你可以去学。文化课的突出可以帮助你武装自己的头脑,提升自己的智慧。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智慧,你拥有这个智慧,所以你也是优秀的。从高一到高三(虽然我高二高三没有继续当她的班主任,但经常关注她的情况,找她谈心,并不断地把我读书时所遇到的类似的情况,以及如何去给自己重新定位的经历告诉她,还跟她讲很多名人的励志故事给她,帮助她重获对自己的信心,对自己也有了新的符合实际的定位,性格也逐渐变开朗了。成绩虽然不断有起落,但也知道怎样去看待,给自己信心。
  3.学习上的不适应。
  从小学到初中,绝大部分的学生的学习都是由老师安排好的,需要做什么练习,不需要做什么练习,那个话是需要记住,那个单词需要画出来等等,完全由老师指定。上了高中后,一切都要靠自觉,而且有好多时间是由学生自己去掌握的。由于初中特别是初三一年习惯了老师提自己安排时间,以及布置指定的任务,很多学生刚来到清中时,感觉无事可做。另外高中学的科目更多,程度水平要求也高了很多,加上老师授课方式与初中的不同,高一新生更是不知道高中该怎么去学习,学习成绩一下子滑了下来。因此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更应该加强对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包括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高效率地学习、记忆规律、记忆策略、思维方式等。另外,引导他们如何合理安排和利用自习的时间进行预习、复习,以及如何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自学。
  4.人际交往的不适应。
  刚升上高中,来到新的环境,面对着新的同学和老师,一张张新的陌生的面孔,这就需要学会与人交往和相处。现在很多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个性都很强,只会考虑自己,不懂得为别人的利益着想,因此刚开始很经常都是彼此相互排斥,不接纳其他与自己不一样性格的人,从而很容易产生一种孤独感。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去与人相处,教他们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欣赏别人,学会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二.让学生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2、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3、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
  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总而言之,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心理辅导在教育中必不可少。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授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在于通过心理辅导,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指导,促进他们认识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变化,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和选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不断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使人生有统合与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
(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2017年2018年
高考关键词学习方法>学习方法 " /> &#13;
结合实际谈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 - 跟谁学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例如“托福”搜索
结合实际谈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13;
结合实际谈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3;
心理教育的必要性&#13;今天我们学习了学生的个性心理,我才比较深刻地感悟到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学生阶段,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殊、关键的阶段。特别是初中生,由于心理发育迅速,身体外形变化大,第二性特征出现,性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度期,所以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易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矛盾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解决和引导,将会对他们的一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的还会波及到他人和社会。因而,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13;&#13;第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代序要。我国正处在一个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高科技要求人们有高智力的头脑,高效率则要求人们办事要有高速度,高节奏,而高竞争又必须会带来失败和挫折。高节奏的生活易使人消沉悲伤,进而就会形成人们厌倦、烦躁等许多不健康心理状态。而我国目前最激烈的竞争领域就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每年的初中升重点高中的中考和高考,都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这就使得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出现频率相对更高。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可以看到因心理疾病不能继续学习的学生。在所有心理疾病中,神经衰弱,强迫症,人际关系紧张,考试焦虑等占相当高的比例。个别中学生甚至适应不了激烈竞争中的学习生活而离家出走或者自杀。我国与发达国家一样,中学生因自杀而死亡是非正常死亡中仅次于车祸的第二位原因。如何去救孩子,我们不能让社会取消竞争,也不可能退回到田园式生活的时代,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帮助中学生以安宁平静的心态来迎接和适应这种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的社会浪潮。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给人们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去适应生活,以及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或技术,帮助人们战胜自己的某些疾病,进而战胜竞争中的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13;&#13;第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应试教育“使得许多中学生片面强调知识传授重点培养尖子生,优等生,而使一些后进生,差等生受到冷落甚至歧视。这些差生在学业荒废的同时,人格也在”荒废“。他们没有升学的机会,又不愿意脚踏实地的工作就业,往往和社会上的不三不四的人拉拉扯扯,产生攻击行为甚至犯罪行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与中学教育的事物不无关系。&#13;&#13;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理失常或变态的人,对事物的判断往往模糊混乱,情绪上大起大落,缺乏自制力,因而导致行为异常,损伤他人,破坏社会公共利益等极端行为,从而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许多事实证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弱化中学生的不良心理因素,矫正异常行为,使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3;&#13;&#13;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13;&#13;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13;&#13;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华大学铊中毒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13;&#13;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一个小学生最初在课上捣乱,可能就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只是他以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会觉察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进而调整自己和班上同学与这位学生的交往方式,更多地给这位学生以积极的关注,并不失时机地向他指出引起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合理方式是什么。很快,这位学生课上捣乱的那些行为问题不见了,而变成一个守纪律、爱学习的好孩子。相反,如果以传统的眼光和方式去看待这位学生课上表现出来的捣乱行为,这位学生很容易就被纳入坏孩子的行列。而且由于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没有被觉察和得到满足,他将免不了还会继续捣乱。久而久之,由于长期被当成坏孩子,这位学生也就会自认为是坏孩子,并真的捣乱起来。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13;&#13;
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13;中学阶段,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重要、关键的阶段。生理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出现,性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所以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易引起种种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便会引发种种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的还会波及他人和社会。可见,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13;&#13;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成长需要&#13;&#13;人必须经过一系列发展才能走向成熟,即生理基本成熟、智力达到高峰、情绪基本稳定、行为能够自控。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抓住了一个有利的教育契机。这是因为,一是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因面对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使得个体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显得格外重要。二是他们对于自我、他人、人际关系、对于社会生活表现出极其强烈的认知需求,这种自觉、主动的求知状态,也构成了教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最佳教育契机。因此适时适宜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化被动防范为积极预防,达到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十分有效地对个体的发展发挥作用并对其将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13;&#13;从精神医学的角度来看,中学生时期是心理疾病的高危年龄。发达国家发病率12.4%—21.8%范围内,发展中国家在10.4%—37.6%. 2000年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五个不同地区的1647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且有上升趋势。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13;&#13;根据本人近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表明 90%的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存在严重心理困惑:&#13;1、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缺乏良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焦虑的心态在中学生中很普遍,引起焦虑的原因有很多,中学生最常见的焦虑是学习压力引起的焦虑,表现为紧张不安、失眠、食欲不振、思维不敏捷,导致学习水平不能正常发挥。 &#13;2、 人际交往障碍。很多中学生一方面与父母、老师没有心灵沟通,或沟通很少,互相了解、理解不够,渴望理解。他们不敢向别人提出自己合理的要求和看法;也不敢拒绝他人的无理要求,甚至出现社交退缩和社交恐怖,形成负面情绪,如焦虑、自卑、沮丧、孤独、抑郁。另一方面感觉同学间交往真诚不够,知心朋友难交,很多同学感到心灵孤独,感到同学之间比较虚伪。&#13;3、适应不良行为。中学生的社会经验少,辩别是非的能力差,极易模仿、容易择友不善,一旦同辈群体受到消极落后的思想意识渗透,就会很快传染、扩散,形成错误世界观,出现行为不良的行为,如打架、吸烟、酗酒、逃学、离家出走、自杀等。&#13;4、 早恋。青少年情感丰富,体验强烈,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一旦恋爱,就会控制不住情感的冲动,情绪极不稳定,从而影响学习。一旦遭受恋爱失败,很容易情绪冲动,走上轻生之路。 &#13;&#13;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大多数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长期探索,积累人生经验,学会肯定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少数学生则无法解决问题,或采取不合理方式解决,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与行为障碍。因此,对中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学校和广大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13;&#13;二、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才培养需要&#13;&#13;江泽民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
一个民族的希望生存于她充满活力的一代青年,一个民族的骄傲在于她层出不穷的杰出人才。“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明天的主人。他们代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肩负者民族兴旺与发展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如何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因此,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除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丰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还应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13;&#1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很多领域,包括自我评价、社会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潜能开发、科学思维等,重视的是学生全面而均衡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有重要的作用。&#13;&#13;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中学生保持健康的体魄.,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荀子在《天论》中曾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唯物主义观点,成为中医理论“形神合一”学说的指导思想。我国中医理论认为:“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其中神是形体的主宰者。对此,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也早有论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说明人的心身活动都是在心神的统摄和协调之下进行的。 可见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交互影响着的。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许多身体方面的疾病会明显的引起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症状,而不健康的心理又会引起躯体的症状。在医学上,很多生理疾病,从感冒到癌症都被怀疑和心理压力、焦虑、挫折感等有关。比如,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愁和愤懑的心境状态,就会导致食欲减退,胃酸分泌增多,胃壁充血,胃黏膜出现延展,使充血部位变得单薄,保护胃壁的作用降低,使胃壁经常处于胃酸的侵蚀之中,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胃炎、胃肠溃疡等消化性疾病。生理病变,也有可能引起心态消极变化,出现抑郁、悲观、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等消极心态,严重者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伴发性精神障碍。心身医学研究表明在众多病患中,有心理因素直接导致生理上疾病的10%左右,而间接导致的却在一半以上。在疾病恢复的过程中,除了用药物治疗,心理因素占了35%。可见在任何形式的健康教育中,既要重视生理健康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不可偏废。总之,健康的本质就在于和谐。&#13;&#13;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中学生健康人格。人格亦称为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精神面貌,具有独特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具有三种内涵:智慧力量、意志力量、道德力量。这包括了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智力、理想、道德等等,是一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人格就是力量,有了健康的人格,才能发挥更大的潜能,创造更多的财富。良好的人格促使自己战胜自己,功成名就;良好的人格把挫折当成基石,愈挫愈勇;良好的人格促使你身强体壮,延年益寿。人格具有可塑性,青少年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学校教育应该从智慧、意志、性格、气质、道德等方面下功夫,力求这些因素形成良好的、协调的、统一的整体,以达到健康的人格境界。&#13;&#13;心理健康教育有助增强中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开发其潜能。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达尔文曾说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jet)认为适应是智慧的本质。有积极向上、面对现实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人是离不开现实的。每个人在生活的过程中都要与客观现实打交道,客观现实十分复杂,并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人的需要与客观现实之间总有一定的距离,任何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都不可能事事如意,样样称心,每个人都受到个人能力和客观现实的制约。所以,只有实事求是地根据客观情况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才能合理地处理和解决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有效地适应环境,与客观现实取得积极的平衡。心理学家Gottman的实验研究证明,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通常表现出乐观开朗,较强的环境适应和自我控制力,人际关系好,注意力集中,对社会的发展,个人的进步都充满信心,对困难的态度是积极的,进取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这些能力,便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与生俱来的潜能。&#13;&#13;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13;&#13;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它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独立获取、运用新知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这是一个交往频繁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团结的意识和民主平等的意识;这是一个生存困难的时代,需要人们学会生存,对社会有责任感,对他人有信任感,对自己有接纳感。由此可见,未来社会对人的心理健康有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教育既不能让社会取消竞争,也不能退回到田园生活的时代,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帮助中学生以安宁平静的心态来迎接和适应这种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的社会浪潮。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给学生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去适应生活,以及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或技术,帮助中学生战胜自己的某些疾病,进而战胜竞争中的困难,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13;&#13;只有有了承受挫折的能力,才能雨过天晴、获得成功;只有保持健康的心态,才能在困苦中感受快乐;只有具备健全的人格,才能在平凡中创造出辉煌。只要我们拥有健康的心灵,内心便会一片澄彻,便能领悟生命的玄机,感悟人生的智慧,活出灿烂的人生。&#13;&#13;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13; &#13;
来源:苏州市苏锦第一小学 &#13; &#13;摘要: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一般来讲,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具有稳定的情感;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4、智力正常;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笔者在教育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作了探索。&#13;&#13;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一般来讲,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具有稳定的情感;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4、智力正常;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13;&#13;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13;&#13;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分为3个层次:&#13;&#13;&#13;&#13;(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13;&#13;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13;&#13;1、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13;&#13;2、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13;&#13;3、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13;&#13;4、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13;&#13;5、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队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13;&#13;6、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和技巧。&#13;&#13;&#13;&#13;(二) 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13;&#13;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13;&#13;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13;&#13;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13;&#13;3、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胆怯等;&#13;&#13;4、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5、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儿童的性无知而产生的性游戏行为。&#13;&#13;&#13;&#13;(三) 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13;&#13;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13;&#13;&#13;&#13;二、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13;&#13;&#13;随便从网上搜搜就解决问题,要你们有何用.建议楼主自己搜搜吧是否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他身心发展和道德素质有重要影响,学校、家庭、社会、自己都需要作出努力。要从各方面加强,不然心理素质会影响他们做出违法犯罪行为。可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3;
未来不能是黄色的!浅谈小学生嫉妒心理的克服 &#13;
吕桂萍 &#13;
晓理:剖析嫉妒之害,指明进取之路 &#13;
鉴于小学生低年级学生理性思维水平不高的现状,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为学生剖析嫉妒之害。一方面列举陷于嫉妒深渊,干出诽谤、中伤,甚至伤害他人的行为,结果毁灭自己,葬送前途的反面典型:如因嫉妒而残害孙膑终遭灭亡的庞涓,嫉妒诸葛亮不成反而自己被气死的周瑜等,使学生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列举能控制其嫉妒之心从而取得巨大成绩的古今中外名人佳话,如“将相和”中的廉颇等,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正确看待荣誉,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此外可组织学生摘录嫉妒有害的名人格言,如“嫉妒是亡身的毒蛇”。“嫉妒是一种比仇恨还强烈的恶劣情绪”等,并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他们消化这些格言,净化心里意识,使他们普遍能见贤思齐,踏实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 &#13;
关爱:营造关爱氛围,化解嫉妒心理 &#13;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起点基本相同,在学习和各种竞赛活动中形成的差距相对而言并不悬殊,他们嫉妒的主要对象是老师对某些同学的偏爱,和老师对取得优异成绩同学的溢于言表的过分欣赏之情。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做到公正和公平,师恩普施,师爱遍洒,切不可厚此薄彼。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有待进步的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意,并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指导落后的同学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赶上来,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嫉妒心理。 &#13;
激励:充分肯定成绩,强化进取信心 &#13;
在帮助落后者进步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尤其是对那些落后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更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淹没于问题与缺点之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这样就能使他们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发奋进取的勇气和自信。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及时地发现、充分地肯定一个人所取得的成绩,能使他产生“最佳情绪体验”,即“感到强烈的喜悦、欣慰、幸福……还会对别人,对整个世界产生爱意,甚至会有一种要马上做点事作为报偿的欲望”。对于年幼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肯定、奖励等外部手段往往有更大的作用。 &#13;
疏导:竞争合作互补,优化人际关系 &#13;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为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越对手的过程。“合作”是指学生群体为了共同目的而相互协助以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由于认识上的偏颇,以前对小学生强调竞争多了一点,而忽略了合作的重要性。实际上这正是导致学生产生嫉妒等不良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优化学生间的人际关心,在组织学生进行适量和适度的竞争同时,必须强调、强化与之互补的“合作”。合作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强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教育气氛。 &#13;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3;
缩短与后进生的心理距离 &#13;
万 焱 &#13;
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自然要经常与后进生交往。但在交往的过程中后进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心理上总是存在一定的隔膜,这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通常后进生给我们的印象是麻木,对学习毫无兴趣,对成绩持无所谓的态度。在这种表面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后进生的内心是十分敏感的,矛盾的。对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剖析从宏观上看,通常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心与得不到尊重的矛盾;自卑与反抗自卑的矛盾;希望上进与习惯惰性的矛盾;渴望成功与经常受到挫折的矛盾等等。从微观上看,由于每个人的气质特点不同,其心理状态又不尽相同。后进生复杂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具有较强的心理防御机制,要想让后进生敞开心扉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有效的转化他们。 &#13;
一、运用期望理论 &#13;
转化后进生的关键是要对后进生充满信心和期待。只有这样,在与后进生进行交往时,才会减少无意中伤害他们自尊心的几率,让师生的心靠得越来越近。教师的期望也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因素,教师良好的期待会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而加倍努力,获得更大的进步。 &#13;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真的比其他同学进步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这一项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的。他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期望的作用。所以,教师不应该放弃后进生,要充分利用罗森塔尔效应,要改变“朽木不可雕”的观念,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牢固树立后进生也是人才、也能成才的坚强信念,对他们满怀期待。只有这样,在与后进生接触的过程中才会真正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爱好、尊重和期待,他们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肯定的倾向、愉快的心情,消除对教师的敌对心理,愿意对老师讲真心话,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也只有这样,后进生的自尊感、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才能油然产生。教师接受到后进生良好的反馈后,他的“热情期待”再次受到强化,无意或有意地又给这些学生以更大的关怀、更多的指导,产生良性循环。在这样良好的心理氛围里就能产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应,这是后进生发生转变的重要环节。 &#13;
二、利用身体言语沟通 &#13;
人与人沟通的类型十分复杂,除了言语沟通,还有一种较重要的是身体言语沟通。身体言语语沟通是指非语词性的身体信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等。心理学家经过严格的观察发现在人际沟通中,55%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实现的。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为身体语言所传递的的信息是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是无法掩饰的。我们知道,表面上后进生可能对很多事都显得满不在乎,其实内心都很脆弱、多疑、敏感。有时教师一个细微的动作可能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也可能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因此在与后进生交往时一定不能忽视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因为这也是让后进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13;
三、利用空间距离的缩短 &#13;
空间位置结构与人际心理距离是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课堂上,教师站在台上,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大,形成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办公室里,老师坐着学生站着,师生间的不平等性明显拉大。在与后进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与他们边走边谈,也可以请他们坐下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到老师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室座位的编排上,可以让他们的座位尽量靠前。而不要总是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排在前面。如果有条件可以将课桌排成圆形或半圆形,学生自由选择座位,与教师围坐在一起,让后进生感到老师是在平等的对待他们。随着教育者身份的淡化和师生空间距离的缩短,心理距离也自然缩短了。 &#13;
四、利用鼓励 &#13;
来自学业的失败,使后进生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在同学老师和家长面前总觉得低人一等,处处表现出自卑感。消除自卑感最有效的方式是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一次在课上与学生谈到如何提高学习兴趣时,一位女学生不好意思的说:“不知为什么,哪个老师表扬我,我就感觉特别爱上哪个老师的课,不知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教室里一下子沸腾了,同学们都深有感触的说:对!就是这个样子,我也是。看来表扬和鼓励确实能够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进生来说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与一位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聊天时,当我问到他最近学的怎么样时,他一改以往的沉默不语,自豪的说:“语文老师说我比以前有进步了。”后来经了解因为他在听写字词时,比以前有一点进步,语文老师及时鼓励了他。这小小的鼓励,对这位学生来说却是莫大的鼓舞。教师的鼓励之所以对后进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老师在他们心中是神圣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后进生很少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更不用说是表扬和鼓励了。因此,对后进生来讲,老师的每一次鼓励,每一个微笑,对他们的心灵都是一种安慰和激励。教师在鼓励后进生的同时不但缩短了教师和后进生的心理距离,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13;
五、利用班级环境 &#13;
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对于教师来说最可以利用的也是最能利用好的便是班级。从物资环境来讲,班级的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班级心理环境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能催人积极上进、团结,人际关系和谐。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班级中,后进生也能感受到生活在班集体中的的乐趣,与老师的关系自然也非常和谐。初中一年级的一位男同学对我说:“老师,我感到很没意思,每天都是上学、放学、吃饭、睡觉,总是在机械的重复。”可想而知,在学校、在班级找不到一点快乐的学生,他就是再怎么努力,成绩也不会有很大提高。所以,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对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如此,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与老师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后进生在良好的集体氛围中逐渐往好的方面发展,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便得心应手了。 &#13;
后进生的转化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后进生在进步的过程中及易出现反复,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无论怎样,只要教师与后进生的心灵相通,心理相近,并努力做到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以顽强的毅力、耐心细致的工作,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13;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13;
赵丹阳 &#13;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的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接受。 &#13;
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13;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13;
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13;
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13;
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 &#13;
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13;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13;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13;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13;
三、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13;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13;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各校都应把它列入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计划中去。 &#13;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3;
浅谈小学生懒惰心理的表现及矫正 &#13;
韩晶 &#13;
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而懒惰心理就像一道城门,打不开它,提高素质、能力又何从谈起?因此我就小学生懒惰心理的表现,成因及矫正方法谈点粗浅的看法。 &#13;
一、 懒惰心理的表现 &#13;
1、思想方面的懒惰 &#13;
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例如:有懒惰心理的学生在完成当天作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学,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晨早点起床再完成,面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学后,又有了新的任务,这样明日复明日,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13;
懒惰的人常有依赖别人的思想。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里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惰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13;
2、行动方面的懒惰 &#13;
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如:在我校的养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场或教学楼内看到杂物要主动捡起”的要求,而许多同学由于懒惰,即使是弯弯腰这样的动作也懒得去做。学校每周末的大扫除,总有个别行为懒惰的同学溜边或干活时拈轻怕重,其懒惰程度可见一斑。 &#13;
二、懒惰心理的成因 &#13;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懒惰心理的产生呢? &#13;
l、依赖性强。 &#13;
如今的独生子女有严重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懒惰的主要原因。 &#13;
2、缺少上进心 &#13;
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例如:在我校每届儿童画展中,要求班级中的每位同学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在班级内展出。就有个别同学放松自己的要求,心想:班级有这么多幅作品,也不缺我这一幅,应付过去就得了,于是懒得精心构思,懒得用心着色,草草完成了事。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是产生懒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13;
3、家庭关系的影响 &#13;
从客观上说,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家庭影响严重影响了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 &#13;
三、矫正懒惰习惯的方法 &#13;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项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 &#13;
l、要养成每天清早按时起床和外出锻炼的习惯,改掉恋床不起的恶习。 &#13;
2、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在家里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脸、洗自己的衣物。在学校认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别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和各种劳动、远足活动,从而锻炼意志,磨练耐力。 &#13;
3、制定学习计划。所有各科作业都严格按老师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改掉“明日复明旧”的思想。 &#13;
4、寻找榜样。找一个学习勤奋,做事勤劳的同学做为自己的榜样,并请这位同学多帮助和监督自己。 &#13;
5、又进步了,天天坚持检查自己行为,如果当天没有懒惰现象发少,就在当天的日记本上贴一面小红旗,表明进步了。只要坚持一至两个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13;
6、厌恶疗法。做一个小丑娃放在写字台上,每当发觉自己有懒惰的心理或行为时,就在小丑娃的脸上画一笔,或涂些颜料,久而久之.再看或丑娃丑陋的样子,就会提醒自己改掉懒惰的习惯。 &#13;
总之,懒惰是一个人成功的大敌,战胜懒惰,战胜自我,才能不断地前进。 &#13;
相关问题大家都在看最新提问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