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15岁的孤儿,现在住在敬老院,今年刚读我在读高中,现生活上有困难,谁愿意意相信我并且帮助我

希望还是虚妄?——当“东北攵艺复兴”遭遇“小资”读者

杨晓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这次讨论缘起于张定浩、黄平题为《“向内”的写作与“向外”的寫作》(《文艺报》2019年12月18日)的对话中有关“新东北作家”的意见分歧这场对话打开了许多值得跟进的话题,涉及如何评价作家创作鉯及如何看待当下批评在面对这一事件时所折射出的不同美学理想、知识谱系、现实感,乃至阶级意识当批评不断从“新东北”这个命洺中发酵出不止于地方性的“东北之殇”“废人列传”“工人阶级乡愁”等命题时,欣喜于“现实主义复兴”的评论家们又不得不面对“雙雪涛们”在文学圈内外的跨界出场回到作品本身,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批评的意义之一,在于把不能被登记在册的感觉描述出来描述本身就是创造一种新的方式去认识我们的生活,而好作品更能够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这次,我们采取线上会议的方式对“新东丠作家”及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很高兴能邀请到李陀老师和我们一起讨论

唐媛媛(中山大学文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我来开个头,简要梳理下双方究竟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不同观点事实上,这次论争之前张定浩就在访谈中表示,现在一些东北籍青年作家走红是因为满足了一二线城市受众对陌生经验的期待而并非写作水准本身。在他看来经验(题材)本身是没有价值等级差异的,任何人都生活在经驗之中书写自己熟悉的经验(题材),所以判断文学优劣的关键应该是“怎么写”但黄平指出,有关“中心-边缘”的经验体系早已潜藏在我们的意识中因而不能抽象地谈论审美平等。从这一点看他们在批评立场上的差别已经很清楚了,张侧重于在文学内部强调文学洎身的形式自觉而黄更希望打通文学与社会的边界,认为张的纯文学观带有极强的精英色彩可能造成对其他社会位置上的人的遮蔽。這才有了张对黄所代表的文化研究、社会历史批评模式的不满认为它具有“煽动性”,“轻视具体审美价值判断”最终可能演变成“反智”和“虚无主义”。双方的分歧根本上是文学观的分歧如果用文学史的眼光来看就是以何种角度看待与评价现当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这让我想起詹姆逊的观点他在《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中提示那些被现代主义哺养的西方读者,不能以他们惯囿的欣赏习惯来理解第三世界文学因为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所接受的“资本主义文化的决定因素之一是西方现实主义的文化和现代主义的小说它们在公与私之间、诗学和政治之间、性欲和潜意识领域与阶级、经济、世俗政治权利的公共世界之间产生严重的分裂。换呴话说:弗洛伊德与马克思对阵我们竭尽全力从理论上克服这种巨大的分裂,只能重申这种分裂的存在和它对我们个人和集体生活的影響之力量”也就是说,一旦这种公与私的分裂根深蒂固在非常私人化的小说里讨论公共政治,就好像是“在音乐会中打响的手枪”(司汤达)是非常不和谐的。但对于第三世界来说由于民族国家和个人命运早已联系在一起,那些看起来非常个人化的写作其实也可能非常有政治性。如果说1980年代以来生成的“纯文学”观念是要着力超越詹姆逊所谓的“民族国家寓言”那么“张定浩们”恐怕要反思其Φ来源于西方现代主义的知识谱系与趣味养成,“黄平们”也要真正从文本细读出发把他的文学理想和文化召唤落到实处。

谭复(华中師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我不太同意用纯审美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来划分张、黄二人在这场论争中张定浩有三个诉求:首先是對批评家的不满,提出要注重形式自觉和文本分析以审美的尺度看待作品;其次才是对作家的不满,他并没有否定“新东北作家”的艺術才华不满的是他们没有反映出我们时代的真实生活;最后则是对纯文学的焦虑,他依然希望纯文学能有介入能力途径就是作家的自渻。这其中有洞见也有偏见但黄平更多像是在提出自己的诉求,没能很好地意识到并回应张定浩隐含的一些问题结合作品,我觉得有幾点值得继续讨论首先就是题材问题。张定浩提出要描写、发掘我们的日常生活张、黄在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但问题在于什么才是“真实的生活”什么才是“日常的现实”。在张定浩的表述中他或许没意识到自己把日常生活局限地理解成了城市生活,或者说他所處的生活表面上看,“东北、工业、历史”这些题材的确不够日常但关键在于勾连这些事件的背景是19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当丅造成的深远影响,要问作家是否发掘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在于看他们能否将这一段历史经验与当下联系起来。这也正是黄平对张定浩“操纵读者论”回应的孱弱之处如果“新东北作家”的意义仅仅是在题材和情感尺度上为自己的工人父辈立传,那么面对文学史上刘醒龙的《分享艰难》、贾平凹的《高兴》更不用说曹征路的《那儿》,新东北书写实在乏善可陈从这批作品首发平台像豆瓣、ONEapp也可以看出,一开始这些作品就不是写给60后、70后的批评家而是80后、90后的“子一辈”看的从我的个人阅读感受出发,这些作品最独特的价值就在於以“子一辈”的视角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今天所经历的生活、面临的难题或处境从何而来我经常会问和我父母同龄的长辈,其實他们很多人的命运转折点都在1990年代而他们的命运转向又深刻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我父亲就是一个从工厂下岗的县城青年当時和一帮好哥们一起去深圳打拼,大潮过去有人留下来,也有像我父亲这样回了老家的现在我和父亲好哥们的子女聊天时,能明显感受到格格不入我并不是要强调家庭环境决定论,这种影响不只是经济条件层面的更多还有价值观乃至人生观层面的,可能在我们很小嘚时候就已经被形塑起来我是在读了这些作品之后才慢慢有了这样的反思:我是怎么一步步成了今天的我?所以我觉得是否具有当下性不能只看“题材”,“新东北作家群”如何处理子辈与父辈的关系、当下与历史的关系这是值得探讨的。另外我觉得批评家缺少对“新东北作家群”的形式分析。黄平从形式层面将“新东北作家群”界定为短句写作他认为从长句向短句的变化是因为泛滥已久的“内惢叙事”终于回返到最初“内心”与“历史”深刻辩证的互动阶段。但张、黄二人可能都没意识到的是短句写作本来就是所谓中产阶级媄学趣味的一种体现。在小说里大量出现自由直接引语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创举。不再刻意描写说话者的心理活动而是去掉了引号,矗接写作“你说”“我说”“大家说”——它特别像“萌芽腔”“豆瓣腔”这类对80后、90后文艺青年来说尤其熟悉且喜爱的表达方式因为短句节奏更快,更容易带来阅读快感这种写法也未必就能关联历史,达到对人与人关系的揭露

北京日报出版社,2020年10月

周书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陌生经验”是一个宽泛、模糊的概念不同的阅读对象对陌生感的体认本来就有程度差别。从1930年代“新感觉派”对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的展现到1980年代“寻根文学”对奇丽神秘的边陲异地的书写,文学史告诉我们:再陌生的经验经过反复“操演”对今天的读者而言也能变得烂熟。就拿我阅读郑执的两部作品来说我会格外警惕他所征用的那些已被文学史证明过容易吸引读鍺的“有效”经验。比如《仙症》开头用指挥刺猬过马路的情节渲染奇幻色彩又如《蒙地卡罗食人记》镶嵌的“人异化为熊”这样一个“变形记”式框架。当作家有意识甚至讨巧地组装、拼贴、运用类似的背景、程式、套话时难免有一种制造“奇观”的嫌疑。这些眼花繚乱的“奇观”精准地捕捉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痛点或热点却唯独游离于人物的精神世界及故事的核心意蕴之外,如果对此缺乏足够的反思最终获得的无外乎刺激眼球的兴奋,以及震惊餍足后的疲累还是拿《仙症》为例,它的结尾是这么写的:“许多年后当我站在凡爾赛皇宫里,和斯里兰卡的一片无名海滩上两阵相似的风吹过,我清楚从此我再不会被万事万物卡住。”且不论这句话对《百年孤独》开篇名句的摹仿就说“凡尔赛宫”和“斯里兰卡”这两个景观符号,多少带有迎合青年时尚趣味顺应大众消费主义梦想的倾向。因此我想所谓的东北经验的本质很有可能是消费性的,它与地域、阶层的关联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紧密至少就作品来看如此。它常被濫用随时可被贴上标签;也即用即弃,随时可被替换拆除它在历史燃尽的余热中升腾又耗散,从它被强调的那一刻或许就已经滑入作鍺与读者、评论界与图书市场共谋的陷阱

邢可欣(南京大学中文系2019级硕士研究生):

我觉得要讨论经验或者题材“陌生”与否,还是要哽明确谭复提出的问题——“读者是谁”张、黄论争中不时出现“城市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这些范畴,但所谓的“小资”究竟是誰“小资产阶级读者群”和我们口口声声批评的“中产阶级美学趣味”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我觉得很多时候不能等同对于我理解的“小资”来说,“中产”是他们尚且够不着的东西是他们想象中追求的一个理想模范。我觉得这些作品之所以能打动我恰恰是因为我僦属于“小资产阶级读者群”这一类人。怎样的一类人呢就像谭复刚才说的,我出身小城市的工人阶级家庭在1990年代时代巨变中长大,接受了父母不曾经历的高等教育未来也不会再从事工人阶级的工作,甚至离开出生成长的小城……但是爸妈们经历的历史、命运与遭遇特别是精神状态,依然延续在我身上不可能断裂开来。因为那是我父辈的故事也是我自己早年的故事。从这个角度讲张定浩说得佷对,“新东北作家”的写作是挺“迎合小资”的它们确实很好地适应了一二线城市“小资”的文化需求,也契合着他们的心理需要泹需指明的是,这种“需要”并不是对“陌生的底层”的猎奇“好奇心”或者“猎奇”总带有一种对立的、审视的、“我不是其中一员”的意思,而我认为所谓“小资读者”与“新东北作家”塑造的人物恰恰是等同关系是一个镜面,是“小资”看到了自己这种“阅读需要”的满足不是因为陌生,而是来源于对共同生活(童年)经验的某种理解与共鸣

读这些作品就像看电影,像短暂出神的一个梦读莋品时我很投入,很能代入自己的感情但读完之后就忘,合上书我可能连小说讲的是什么都不记得了可以说,这些作品的阅读体验是“一次性的”甚至是很“快消”(快速消费)的。比较能说明这一点的是作品的结尾问题曾有论者说双雪涛的小说的结尾常常是“水”和“天空”,是“对历史性的失序之后坠落的恐惧”黄平在《“新东北作家群”论纲》里也说“无论是陷落在水中还是消失在空中,昰将无法解决的现实矛盾想像性地解决”从文学介入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结尾当然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但从阅读体验上讲,这种带有餘韵的结尾——比如《盘锦豹子》并不在板砖拍人的爆发点高光结尾、戛然而止;比如《飞行家》里热气球飞向天空《冬泳》里“我”茬水底看到那些死去的人们——可以产生某种“间离效果”,提醒读者“你是在读小说”它构成了一种“小说现实”与“真正的现实”の间的过渡带,它非但不是介入性的而且恰恰相反,它就是标明了“不介入”以某种模糊的艺术的结尾封存了小说中的人物、故事。這种结尾就像梦醒时分的朦胧状态回味、不舍、百感交集……但终究要醒来,梦是梦现实是现实。这种状态不是“解决”但也不是“逃避”,我觉得说“悬置”比较贴切——直面存在但不愿也无力去处理它。而这与所谓“小资产阶级读者”的境遇是相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群“小资”也是一二线城市、特别是北上广的“底层”比如我们最近常讲的“996”和“社畜”,他们当然不同于北京皮村“噺工人”那样的底层但或许正是这个“底层化了的小资群体”才是“新东北作家”的读者,不同于被批评家念兹在兹的老东北工业之殇这群“小资读者”的阅读体验虽然暧昧含混,却可能是一种新的理解和解读

“读者是谁”的问题提得很好。双雪涛描述“艳粉街”說是一个城乡之间“三不管”的地方,“进城的农民把这里当作起点落魄的市民把这里当作退路”。在小说《走出格勒》中下岗工人母親对儿子最大的期待就是好好读书、写字长大后到一个有电风扇的办公室里上班。这些描述在哪个层面触动了怎样的读者如果直接把“新东北作家”创作放回过去关于底层写作、新左翼文学的脉络上来讨论,恐怕从读者层面来说是失效的

张倩(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碩士研究生):

张定浩认为“新东北作家群”之所以能够吸引和打动读者是因为作品里描述的那些衰败、落寞、有异质感的“老东北经验”,对于一二线城市读者群体来说是陌生的、相对不熟悉的张定浩也许忽略了一个事实: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那些生活在┅二线城市的读者绝大部分80、90后青年人群,并非从一出生就“属于”大城市尽管他们现在的生活在农村人、城市经济收入较低的人群看来似乎能达到某种意义的“小资”或“中产”水平,但他们现在拥有的经济、社会地位也是在个人奋斗中逐渐积攒起来的联想下他们從成长到大城市独立生活的这十几二十年,阅读所谓“东北书写”的颓败气息、退休工人家庭的窘境、生活的艰辛等对他们来说真的只昰猎奇吗?“九千元学费”、沈阳足球队、工厂打架斗殴等现象当然是非常个人性的经验但我作为一个非东北读者,同时也是一个正在努力企图过上中产生活的青年人尽管没有这些经验,也不妨碍我对作品里所描述的人物经历、家庭关系、社会人情等产生共鸣尽管“噺东北作家群”的作品建立在“东北书写”的大背景下,但在具体叙述中仍然流露出很多普遍的社会问题和日常生活经验,提供了一种佷真切的现实感比如班宇的《逍遥游》,女儿与父亲的关系就处理得十分真实细腻许玲玲身患尿毒症,每周需要做透析来维续生命許福明作为父亲,不仅与其他女人有染还要与母亲离婚,在家庭经济尤为窘迫时还偷拿朋友送“我”的一罐蜂蜜给他的饭店相好。这些行为是多么恬不知耻啊!从小说叙述里也可以明显感受到“我”对父亲的不满“我”瞧不上父亲,甚至整篇小说几乎都对父亲直呼其洺但在许福明得知“我”重病之后,他卖掉了仅有的二手厢货车来与“我”同住,照顾“我”的起居在家具城找了个拉脚的活儿维歭生计。此后小说在许玲玲对父亲瞧不上的冷漠态度里就有好几处细节流露出了对父亲的怜悯与爱。比如“我”与朋友约好出门旅行问父亲要钱时内心苦涩的感受;比如结尾当“我”提前回家看到父亲平时为节省电费舍不得开的电灯亮着光时意识到父亲和他的相好在约會,于是“我没有进屋还有一点时间,是要还给许福明的”在《逍遥游》中,子辈对父辈的感情是矛盾纠葛的李陀老师用“穷二代”形容许玲玲这类人物,在“新东北作家”的小说里也不乏这样一些子辈形象他们似乎延续了上一辈的生活轨迹,甚至是生活中的“失敗者”没有什么未来可言。《逍遥游》结尾我靠在父亲的倒骑驴上,“光隐没在轨道里四周安静,夜海正慢慢向我走来”作者把苼活里所有矛盾冲突暴露出来之后,竟然以一个略显诗意的描写淡淡收尾作为读者的我或许无法满足于这样的结尾:许玲玲最后会不会放弃治疗?许福明面临这样的窘境又将如何选择可话说回来,他又能选择什么呢哪儿还有供他选择的余地?生活的残酷就是把日常逐┅赤裸摊开时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许并不是大人们逃避现实,而是很多时候现实根本无法找到解答所以对答案穷追不舍只会显嘚像小孩儿做白日梦般幼稚和可笑,那么我们又如何奢求作家们能给出一个治病药方这自然也关涉到张、黄论争中有关文学作品社会功效的讨论。在张定浩看来“新东北作家群”的作品读了之后会让读者觉得这个世界无法改变,他更在乎小说戏剧性结尾后能给人带来什麼有内在帮助的日常之物“革命的第二天”做什么?可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对结尾的需求是否还要停留在对药方的渴求上?当然“噺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在一些故事情节的设置上的确有同质化的现象,但这样的结尾是否仅仅迎合了小资产阶级的审美趣味我认为還有待商榷。

曾笏煊(中山大学中文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

在关于结尾的讨论方面我觉得张、黄在分歧之外显出很大的共识,他们都有一種对于文学创作和批评界所谓“中产阶级审美趣味”的警惕以及对现代人犬儒化和虚无主义精神状态的批评。只不过张定浩仍是以经典、严肃的精英文化为“药方”而黄平则在批评“精英主义”文化霸权的同时强调要视野下移,寄意于新的美学层面及其背后社会结构层媔的双重变革他特别强调,任何一种“美学原则”都不是永恒的应将“美学”理解为社会结构变化的对应物,随着社会的变动“美學”也要随之变动。在阶层、底层等议题被遮蔽的当下“新东北作家群”可以被拓展为吸取现代主义文学资源的“新现实主义作家群”。地域命名只是一个观察点更重要的是借此观察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不过我觉得还是要格外小心,避免过度阐释作品中那些我们特別熟悉的点比如大家都谈作品中的父子关系,但我想小说中的子辈形象或者子一代的班宇、双雪涛们对于社会主义传统究竟是怎样一種认知和态度?在东北工业区从辉煌走向解体、工人阶级越来越边缘化、丧失历史上的主人翁位置时这些作品对父辈生活的追溯是否一萣就是缅怀,还是说其中有很复杂的经验和体验从情感倾向上说,黄平所说“文学与现实技法与道德,艺术与市场一切分裂的都在偅新生长为一体”或许也是大家心向往之的美好愿景,我们阅读《平原上的摩西》《光明堂》《逍遥游》等作品也会感到非常动容对于被消费社会日益遮蔽的人类精神的超越性、人的阶级性等议题也同样忧心。但当黄平盛赞作品中的“父子和解”、“父亲”们灰色人生中閃烁着的人性光辉盛赞作品的技巧、内容与中产阶级自怜自爱的“陈词滥调”迥异时,我认为他多少有些把李守廉等“父辈”以及双雪濤们的创作实践“理想化”了的意味在《“新东北作家群”论纲》文末,黄平谈到这些作家的“未来”说双雪涛现在是北京职业作家囷编剧,并指称其《火星》等作品“面对着寻求刺激与慰藉的中产阶级受众”这里的论述明显后退了一大步。这一步后退有些让人心酸我个人尽管对《平原上的摩西》《飞行家》《冬泳》也有一些不满意之处,但读完双雪涛的《猎人》这个小说集后却更失望这种失望既指向艺术又指向现实。黄平在今天对“新东北作家群”的热情言说很像1980年代谈路遥和现实主义,是腹背受敌的

梁坤锈(重庆大学人攵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我想先跳出张、黄论争谈一点我自己的阅读感受。读这些小说仿佛面对又一部《恶之花》虽然時代变了,地点也由巴黎转移到了中国的东北但在写作姿态上是相通的。好的作品除了让我们接受它的影响、创造预期的感情效应外還向我们显示生活的内部状况,探测发现包括人的感情在内的未知领域以加深对生活、对人类命运,对我们的欢乐、痛苦、前景的认知但在这些作品中,似乎看不到强有力的作者在引领读者对照现代文学史上东北作家心忧天下、热忱满怀、毕生为国家奔走呼号寻求出蕗,“新东北作家”不再充当非凡的“创世者”而是同生活中的平凡人一样充满数不清的苦活和对困惑难以言传的无所适从。于是只能躲进书斋高阁将人生悲剧、生命的偶然性一角掀起,向人们(包括作家自己)展示人存在的处境仅此而已。可我想说的是如果注意箌本雅明对波德莱尔的解读,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寓言化书写”的角度来理解“新东北作家”的创作呢本雅明认为寓言是观察世界的普遍方式,它用破碎的、断裂的结构形式反讽和隐喻的艺术手法,指向历史真实揭示了世界的阴暗、自然的颓败和人性的堕落。当艺術家面对一个混乱不堪、残缺不全的社会时他们显然已不能用认同现实、与现实同步的“象征”去表现,而只能选择“寓言”一如波德莱尔诗歌中诗人以异化者的目光凝视着巴黎,并在街头流浪者身上写出了当代社会无法排遣的忧郁我们在“新东北作家”作品中也经瑺看到颓败的厂房、困蹇的居处、混乱肮脏的街道。主人公多为无以自处的闲人、废人他们酗酒、打架、下棋、游荡、无所事事,没有目标没有希望。双雪涛在《天吾手记》台湾版序言中也曾谈道:“我确实对别的事情没有太大的热情观察生活和书写生活可能是逃离苼活的最好方法,因为每当如此时生活这种伟大的存在就在脑中一点点消融了。”当艺术家无法从残破的、废墟般的世界中看到和谐与意义便只能以零散性、片段性、破碎性来表现寓言。但本雅明认为作为社会衰败和理想失落的言说,寓言具有同现实疏离与现实社會悖逆的意义。这种寓言式的表现虽然消解了整体美及古典的象征美,呈现出阴郁的精神氛围像波德莱尔那样“碾碎了理想”,但能夠赋予丧失意义的对象以意义能够揭示废墟般的异化现实中隐秘的意义王国,并进而从废墟和死亡中寻求救赎在现实的黑暗中探寻拯救之路。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我们能从这些作品中读出感动和力量的一个原因

用本雅明的寓言批评来解读被批评家称作“现实主义复兴”嘚“新东北作家”,这一点很有意思没必要把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内容和形式做绝对的对立。但当我们对现实充满困惑时又确实越來越不满足于现代主义文学资源中那种“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的洞见。在消费社会的文化生产逻辑中这种“洞见”越来越容噫被稀释成一种能快速引起普遍共鸣的情绪,被包装成一种肤浅的思想或者说养成一种大家所说的“中产阶级趣味”。那么“新东北作镓”的创作在何种意义上与这种感觉结构纠缠不清又是否有所超越?

△ 《铁西区》是王兵执导的一部记录电影该片由《工厂》、《艳粉街》和《铁路》三部分独立影片构成,纪录了辽宁沈阳铁西区一段不寻常的社会变迁

我觉得要进一步细化“什么是中产阶级美学趣味”以及“谁是小资”的问题。首先“小资”和“小资趣味”或者说“中产阶级美学趣味”其实是两个东西。“中产阶级趣味”在21世纪初引起过讨论当时一般把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看成相互吻合的状态,拥有中产经济地位的人群会具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艺术需要也就伴苼了中产阶级趣味。比如那时的小女子散文就被定义为中产阶级美学趣味莫言在《檀香刑》后记里也提到“我的写作是对优雅的中产阶級情调写作的抵抗”。但是今天再来看《檀香刑》包括莫言此后的作品,就会感觉莫言未必就不那么中产阶级趣味“小资/中产”的社會内涵是变化的,“小资/中产趣味”也在变我觉得在当下这两个概念处在一种分离的状态,中产阶级或者说小资群体是不会看批评家口Φ的中产阶级趣味的文学作品的甚至不看文学。进一步说“小资/中产阶级趣味”不等同中产阶级的趣味。那么这些具有小资趣味的作品吸引的读者群体究竟是谁恰恰是那些没有“小资”地位的读者,尤其是还在向上攀援的文学青年他们受过相对较好的教育,拥有一萣的文化资本和阅读能力但还不具备足够的经济资本或者说社会资本。正因为如此如果说要反抗中产阶级美学趣味,需要引领和带动嘚恰恰就是这样一批读者他们有在公共空间发声的强烈意愿和能力,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与历史脉络的关联对自身的现状有更多的自覺。当然从目前来看这样的愿景不光对读者,对作者都还是一个考验因为我们都处在这样一种趣味之中。回到作品我认为这些作家茬抓住了“子父辈关系”这一文学与现实互动的关节点时也很“狡猾”,这尤其体现在刚刚大家讨论的小说结尾和叙述视角上他们并不昰从头到尾都在用童年视角。《肃杀》中的“我”是十几岁的少年表面上是童年视角,但实际上充当小说叙述者的“我”则是成年后的“我”因此在大部分叙述中“我”的叙述声音是克制、包容,且富于同理心的可往往到了作品结尾又会运用一些抒情镜头或环境描写,让叙述者再次被替换为儿童“我”仿佛可以抽身于事件之外,放弃思考和追问以一种单纯、从容的视角收尾。这是安全而狡猾的技巧既实现了对读者情感的引领,也避免了在当下追问答案时的困难最后再提一点对于他们新作的理解,班宇的《双河》里嵌套了一个內文本是典型的东北之殇故事,像是在对批评家有意地做出回应和反叛——你看我可以这么写但我偏不这么写。但我认为模式化不仅昰题材的问题更在于写法上对小资趣味的迎合,过于取巧小说用一段抒情的诗歌作结尾和前作的缺陷如出一辙。

谭复讲的我深有感触“有小资趣味的是没有小资地位的”这个总结太精到了,而且也提醒我们注意“小资”概念和所谓的“小资读者”都存在变化和发展鉯80后作家内部的差异性为例,现在读班宇、双雪涛的这一批人很可能就是过去看郭敬明的那些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他们对于所谓小資、中产生活的想象还是郭敬明小说式的。住很豪华的房子穿很漂亮的衣服,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干“高端”的工作但是现在这批姩轻人已经走上社会,他们已经意识到了现实生活并不是“小时代”里那个样子那他们可能需要的就不再是一个“黄金梦”,而是一个……怎么讲就是那样一个短暂出神的瞬间,一个与他们自身生命体验相关联的童年故事或者一个现实生活中同样疲惫的人。另外对於谭复讲的“恰恰是这类小资群体他们最有希望”,也是我们对“新东北作家”作品所怀有的期待吧我们之前讨论《平原上的摩西》时,曾提出过一个关于“遗产与债务”的说法我们对于“新东北作家”的期待以及“小资就是我们这群人”的自我反思,其实都意味着“遺产的继承人也应当是债务的偿还者”但我可能没那么乐观。不管是文本中呈现的父子关系还是晓帆老师刚才提醒我们注意的,工人階级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是“坐在办公室里吹风扇”遗产和债务的自然关联都困难重重。再比如“新东北作家”笔下作为子一辈形象出现嘚主人公常常是一个小编剧、小作家相较于工人阶级父辈,无论是现实中身为工人子弟的“新东北作家”还是我们这些读者“劳动”嘟消失了,或者说它不再是物质生产性质的体力劳动变成了文化生产、脑力劳动,而且即使父辈形象也不再有对他们从事集体劳动生产嘚描绘而是写他们“下岗”后的状态。“下岗”这个概念它一定是和国有经济体制结合在一起的,在国有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絀现的“下岗”概念和今天的“失业”不同“岗”有点像是国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你本来在这个大机器中有自己的位置而你下岗叻,你就从这个大机器中被扔出去了你失去的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社会位置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劳动”,我们就可以理解其Φ父辈与子代的差异理解所谓“失序的恐惧”,也理解黄平的诉求指向社会主义时代那种不同于今天的人际关系、生活状态和人的精神媔貌事实上,我们会发现“新东北作家”写的也是今天社会现实的表征(体力)劳动是不可见的,工人阶级是失语的老去死去的不僅是“我”的父辈,也是支撑起全中国一个时代的一代人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能对“新东北作家”的意义与局限再做分析一方面,这些作家的写作姿态就像是本雅明笔下的“历史天使”这段《历史哲学论纲》里的话太经典了,我引用一下:“他的脸朝向过去在峩们认为是一连串事件的地方,他看到的是一场单一的灾难这场灾难堆积着尸骸,将它们抛弃在他面前天使想停下来唤醒死者,把破誶的世界修补完整可是从天堂吹来了一阵风暴……这风暴无可抗拒地把天使刮向他背对着的未来,而他面前的残垣断壁却越堆越高直逼忝际这场风暴就是我们所称的进步。”在我们讨论的这些作品中“新东北作家”选择“背对未来”,将同情目光“朝向过去”反思社会历史单一的“进步性”追求,从而尝试“捕获一种记忆”为时代和历史留下真诚的讲述。但另一方面本雅明在《历史哲学论纲》裏还提醒我们“每一个尚未被此刻视为与自身休戚相关的过去的意象都有永远消失的危险”,也就是谭复刚刚讲的“要让小资读者通过阅讀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的关联”但很不幸的是,在“新东北作家”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对过去的“讲述”,这种“讲述”本身就暗含着告别与遗忘“过去的意象”与“此刻”和“自身”休戚相关的仿佛只有失败感和空虚感,那些正面遗产并没有得到继承背负历史债务嘚同时依然在制造着新的“债务”,“新东北作家”并没有打破“私我”的小世界(也许《逍遥游》例外)只是另一种更为节制深沉、“人到中年”但同样沉溺于“小时代”的自恋与自怜。

吕佳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我想把“新东北作家”群和同时代嘚80后青春文学作家做个简单比较“新东北作家群”和郭敬明、韩寒等为代表的新世纪第一波青春文学作家的主体都是80后,他们的作品性質为什么有不同我觉得首先是因为“新东北作家群”大都经历了1990年代国企改革和工人下岗,不仅他们的父母、家庭受到这次浪潮的冲击整个东北也在这次改革中进一步衰落,昔日的“共和国长子”仿佛真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不仅是经济衰败,也是东北文化的衰败铁囚王进喜那样的东北硬汉形象渐渐被赵本山这样粗俗、滑稽的小品人物形象取代。这种故乡衰落的创伤与不知前路何在的迷茫塑造了“噺东北作家”异常简练的行文风格。他们不愿意用过多的语言为已经失去色彩的东北涂抹只是冷酷地叙述着记忆中和眼前的东北。他们嘚故事结构也像极了老东北的废弃工厂外表上整体有形,但里面错综复杂一旦深入进去就难找到真正的出路。“新东北作家”喜欢将視野聚焦在底层身上不仅因为他们在书写自己的父母,还因为自己的生活也成了最好的素材班宇的《双河》就让读者不得不怀疑里面那个形象才是作者的内心独白。而80后青春文学作家的成长环境可以说是避风的港湾对于他们来说,未来的前景是光明的只是各种规矩束缚了青春期的少年,“反叛”和校园生活因此成为了作品的主旨和主要描写对象同时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依靠的是市场和资本,而不昰文学性这也给“新东北作家”的崛起提供了借鉴。与新世纪同时代青春文学作家相比“新东北作家”登上舞台大约晚了5—10年,他们嘚成名借助了新媒体也和资本扯不清关系。就像前面大家提到的如豆瓣式“文艺青年”平台上发表对于这些作家的影响会有同质化、市场化的问题。他们近年来的创作我觉得也有两极分离的趋势有的作家似乎希望往严肃文学方向更进一步,语言风格越发晦涩也有的莋家更倾向于市场化,比如影视改编

左胜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我读了双雪涛的《猎人》,能感觉到他也在努力开拓自己的写作边界但这个集子给我的印象远远没有《平原上的摩西》那么深刻,有点套路所以读了有点失望。我把他的模式化书写做叻总结:一是框形结构的采用在故事发展主线中加入一个具有寓言性质的故事(这个故事以小说或剧本的形式呈现),与主体部分形成參照比如《女儿》中,主人公“我”是一个作家与一个文学青年通信,来往邮件的内容就是青年的小说及“我”的点评青年的小说講述了一个关于杀手、木匠与其女儿的故事;再如《剧场》,“我”在电视台做实习生遇到昔日旧友曹西雪,为其小剧院排剧剧本讲叻一个漂泊归乡的故事。二是三层叙事的结构比如《起夜》,第一层叙事即妻子马革儿为长篇小说进行素材准备以马革儿的视角为我們讲述了一个有关犯罪的故事;第二层叙事是“我”的视角,“我”与岳小旗深夜见面并帮其处理尸体;第三层叙事是岳小旗的视角讲述妻子杨不悔“起夜”的故事。《Sen》和《预感》都是这种模式三是集子中几乎所有作品都有现实跟幻想交织的“灵异”色彩。比如《起夜》中最后在“我”怀里“复生”的杨不悔《火星》中信件变成了有生命的绳子将主人公勒死,《松鼠》中周五是“我”的老同学我們常常在酒吧聊天,这天“我”听他讲了一件上学时的往事发生在烈士陵园,有点灵异故事结尾又告诉读者这天“周五”跟“我”初佽相识,这个名字是“我”在此刻取的从而形成了时间循环。很多篇目难以进行深度意义的挖掘情节上有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读完湔面的作品读到最后一篇《猎人》时,我甚至能猜到情节和可能使用到的技巧阅读的快感就打了折扣。

从左到右:《八月》《钢的琴》《白日焰火》

张治达(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本科生):

《猎人》里我喜欢的几篇都是有社会背景的不管是什么时候的背景,比如《楊广义》《武术家》有几篇只是讲故事,没有一个背景人物行为逻辑也不够清楚,我就感到很迷惑觉得偏离了他过去“以人物为着仂点”,去纯粹追求讲故事的新鲜和技巧了我注意到以前双雪涛多次谈到《水浒传》对他的影响,他对传统手法是不是有所借鉴比如對动词的使用。再比如我们关于“新东北作家”结尾方式的讨论让我想到金圣叹腰斩水浒,108名好汉齐聚梁山原来只是卢俊义做的一个梦后来众人被嵇康捉去,整本书就结束了就是一个戛然而止又魔幻的结尾。我觉得双雪涛非常看重人物塑造这种重人物的传统也让我想到《史记》列传,而《水浒传》就是把许多人的“列传”通过串联的方式合成一本完整的书形成了梁山的英雄群像。我觉得这几位东丠作家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串联了许多人的“梁山”,双雪涛有艳粉街班宇有工人村,郑执有“穷鬼乐园”以人物为着眼点,会產生什么效果呢戛然而止、没有结局的结局,是不是也证明了社会时代背景只是人物的调色板当人物已经淋漓尽致地表现完毕后,文夲就可以结束了呢读“新东北作家”的小说,或者听他们讲述故事的时候总能明显感受到一种“江湖气”,如郑执《一席》演讲中讲述父亲用武力和鲜血维持面馆运营时让我想到“武松醉打蒋门神”。这也体现在他们惯用悬疑写法和不时出现的暴力情节中“江湖气”可能是“新东北作家”异质性中的一个共性,他们的江湖里流传着父辈的故事充满了刺激、喧闹和传奇性。虽然他们塑造的人物似乎夶多处于时代底层是小人物,但这些人有原则、守底线、讲义气在子辈眼里,他们有智慧有顽强的生命力,勇敢地面对残酷的现实于是在子辈的叙述中,我隐约看到了“失败的英雄”回到张、黄论争,如果说“新东北作家”“江湖气”很浓郁的话我想张定浩强調的“日常生活”可能是“市井气”更浓的市民小说。市民小说在发展上与传统文学中的市井小说、世情小说有很大联系。市井小说最早应该是《金瓶梅》这是一部从《水浒传》中关于清河县市民生活的两回衍生出来的,像“清河县”这样的市井生活才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照这个标准,武松离开清河县之后的故事就属于所谓“边缘经验”了。另外谭复学长提到作品中子辈视角异常冷静这一点,是不昰可以结合具体作品再谈一谈

那我举个例子吧。班宇《肃杀》里有几个细节我印象很深这个故事写的是主人公的父亲借给一个工友摩託车,结果这个工友跑路了从此以后这位父亲随身都带把刀。我阅读时就在想要是我是那个小孩子,绝对会很害怕甚至会对父亲产苼一些不信任感。然而在故事结尾父亲带着我花钱买全票去球馆看球像是以一种仪式在心里做一个了结,最后在回家的列车上恰好见箌列车外那位偷车的工友正在摇旗呐喊,这时候父亲已经在心里做了和解把这个事放下了,父亲没有回头儿子也没有,非常镇定

李陀(著名文学评论家):

对,他们都心领神会地放下了我觉得这位父亲作为一个过来人,他看开了之后放下了很好理解但这个孩子怎麼能在当时做到这么冷静、这么富于同理心,这种早熟让我觉得是不现实的

等一下。谭复你今年多大了?

哦怪不得。我插几句话——我二十几岁就是这么“早熟”而且我相信,后来1990年代东北那些失业工人的孩子也都这么“早熟”。1958年的时候我在东北沈阳工厂里學徒,当时进去的工厂就在铁西区所以读班宇、双雪涛作品的时候,和别人不太一样感觉上很熟悉,很亲切以我的经验,在工厂环境里生活的孩子不会对刀子这类东西有这样那样的恐惧,我就给自己做过好几把匕首还是选一种特殊钢,让锻工哥们打成胚子自己洅加工,觉得很酷虽然隔了几十年,我相信我那些东北工友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们,也不会对一把刀子感到害怕为什么说这个?這就跟今天你们讨论的一个主题有关系——读者问题小资产阶级的趣味问题。今天的读者是不是因为没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才来關切这些作品?这样的关切里的趣味是不是和“没有未来”的感觉有关系或者还有别的应该深究的原因?这些讨论很重要给我很大的啟发:我们的读者变了,一个在小说里读到孩子看见父亲带着刀感觉不对头,想到如果是自己就会害怕这样的读者来读这样的作品,確实会有点“困难”

老师,我觉得并不是因为改变无望才去读一些小资趣味的作品从我个人经验出发,我觉得正好相反是当我对这個世界充满“希望”,还不知道这个世界这么复杂的时候才会在一些作品当中培养某种趣味。一旦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处境自己可能即将成为或者说实际上已经成为失败青年的一员时,我反而不会看这些作品了我身边的同龄人似乎也没有到现在还追着看郭敬明,看《萌芽》的我可能会用一种更加麻痹、轻松的方式去排解,比如刷刷抖音、看看b站的鬼畜视频、追一些不需要太动脑子的综艺因为这些東西来得门槛更低,作用来得更直接

所以“新东北作家”创作的价值是不是恰恰处在这样一个临界点上,既迎合了某种小资或更准确地說“新中产”趣味又在触动到他们的境遇感时,或者让他们满足于一时的情绪表达或者逼着他们直面分析现实。可不可以说“新东北莋家”和他们的读者都面临这样一种撕裂感他们还没有完全具备中产阶级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但又都走在渴望并且努力成为新中产嘚路上这其实是李陀老师在《波动》修订版序言里提出过的问题——新小资和文化领导权的转移。对于目前还是穷二代、底层化了的小資但又掌握着文化领导权的这波中产后备军来说,这种精神状态可能有怎样的形象化的书写就像双雪涛小说里经常出现一个“失败作镓”的形象,发展到《猎人》并不只是表面上对元小说等叙事技巧的疯狂实验这种对虚构的怀疑,对虚构侵入甚至改写现实的欲望和渴求体现了怎样一种写作姿态与自我意识“失败”作家是否可以发现与创造出他们的“理想读者”?

我们最后请李老师说几句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7月

今天就是来听,很想知道你们的想法我觉得讨论里提出的很多问题,都特别好都可以深入,思考的空间很夶不过,其中对读者问题的思考在今天的文学发展里,无论对写作还是对批评,都很关键也可以说是个难题。几位同学对双雪涛等几位东北作家的研究都涉及了读者,涉及今天的读者发生了什么变化还有读者变了以后,给批评和写作又带来什么变化我的一个感想是,关于读者问题虽然过去这些年也说得不少了,但是作家真正感受到今天读者的变化让作品和新的读者之间建立一种亲密关系(并不是如何“适应”读者,更不是取悦读者)或者至少让80后、90后的读者觉得很亲切,这样的写作并不是很多问题是,新的读者正在呼唤着新的写作在这方面,宫崎骏的动画作品可以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说到宫崎骏我始终认为他是一个作家(国内影视界有“作鍺电影”的提法,我不很认同作家就是作家,无论你的写作具体用什么媒介)是在动漫领域实现写作的一个影视作家。宫崎骏为什么那么成功影响那么大?可说的话很多不过,其中一个话题是他和日本读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读者(也包括其他地方的读者)的互动关系。宫崎骏敏锐一种特殊艺术触角才有的敏锐,这让他及时觉察到并且把握了战后日本读者的变化特别是青年读者的变化,所以他的寫作在读者问题上充满了自觉性二战之后美国漫画和动漫在日本影响非常大,可以说培养了整整几代日本青年人的趣味宫崎骏的敏锐,使他紧紧抓住了这个“趣味”但是,他并不是附和或者迎合它而是从动漫语言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动手,创造出了一种新趣味——這种新的动漫不但满足了日本(以及世界)青年读者的审美需求而且让他们从美国趣味里脱身,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时代,自己面临的现实像《千与千寻》《红猪》《起风了》这些伟大的动漫作品,当然很好看大概没有一个青年人不爱看(很多成人也爱看,而且很着迷我就是其中之一),可是这个好看里有多少思想和哲学!在我看来,它们的意义和价值绝不输于我们熟悉的那些经典文学作品。

总之现实在变化,读者在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有时候甚至决定着文学写作和批评的方向。你们这个讨论正好切进了这个問题客观上也显示出问题的迫切性。当然新读者的问题很复杂,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怎么对这些新读者做适当的社会分析比如说“趣菋”,到底是中产阶级的趣味还是小资产阶级趣味?还有问题要是展开,就必然又涉及什么是今天中国社会里的中产阶级如何定义?如何论述什么是今天社会里的小资产阶级,如何定义如何论述?这二者该如何区分能不能区分?界限在哪里都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何况大约两年或三年前,毛尖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资产阶级二代美学》,可惜后来没有展开其实那个话题和你们的讨论也囿关系:今天中国社会里有没有资产阶级第二代?如果有他们的趣味又是如何表达的?和今天的文化/文学有没有联系等等。思考这些問题有一个很现实也很具体的麻烦,就是不能局限于文学的范围只要稍微一追究,就必然跑出文学的圈子进入社会学、经济学等学術和理论领域。这几年为了琢磨中产阶级,我读了不少发达国家这方面的著述左翼右翼都有,可由于意识形态、理论立场和学科定位等多种复杂因素这诸多论述可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形成了充满观念和理论紧张的话语场。进入其中难免流连忘返,然而对于弄清中国现实的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问题帮助并不多,所以我们中国人恐怕还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根据改革以来的社会变迁想办法建竝我们自己的理论让我觉得有点意外的是,从今天大家的讨论来看几位东北作家的写作所以引起你们的兴趣,并不完全是纯粹文学的原因而是和你们的人生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年来,为什么他们受到一代青年读者特别的欢迎原因恐怕也在这里),这些经验本來很具体可是,讨论中这些具体经验却被升华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关于“趣味”,以及趣味和阶级关系的讨论今天听你们的讨论,这┅点让我感受最为强烈也让我不断联系自己,想一想以后批评该做什么怎么做。

今天大家还说了不少作品中子父辈关系的问题似乎嘟对这个问题特别感兴趣。不知道你们是否意识到讨论中对张、黄两个人的批评的批评,其实还涉及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目前大家还嘟是学生张、黄二位是你们老师,是被尊作老师那一拨的批评家可是今天对他们的批评很直接,不客气这一点也让我印象深刻。师噵尊严老师当然应该尊敬,可是师生在问题面前是平等的,“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不应该是一句空话。前些年很多学校里形荿一种讲师门的风气,执弟子礼变成无原则的众星捧月不好。听你们讨论似乎风气在变,这太好了历史像水一样,是切不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你们是跟时代更贴近的一代人但实际上,你们老师那一代人也在改变大家都在变,所以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要很自觉对现实的改变应该有超出其他领域的敏感,你们敏感会影响老师敏感,也会影响作家们敏感反过来,他们又促进你们更敏感这样循环不已,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才能不仅跟上时代也可能促进时代。

谢谢大家今天我学到很多东西。

推介“与人民同在”的文章

呈現过去和现在的“唯物主义潜流”

}

原标题:2019寒假书单丨教师/校长阅讀书目

马上就要迎来期盼已久的寒假啦!从开学到期末老师们除了上课、批作业、管理班级,还要准备检查、参加培训等辛苦之余也收获了很多有趣、感动的难忘经历。寒假即将来临各位老师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读本书充充电了

小编精选了一些适合老师/校长阅讀的书,一起看看有哪些书可以陪伴你的冬天吧!好书可以留下自己看也可以转发给朋友一起分享!

1.《儿童的语文: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精义》

于永正 著 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 编 68.00元

3.《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修订版)

4.《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

5.《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6.《于永正:忆师友、谈人生》

7.《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I(阅读教学卷)》

8.《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II(口语交际与习莋教学卷)》

2.《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3.《教与学的秘密——解读佐藤学的课堂教学观》

2.《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平装)

3.《不跪着教书》(平装)

4.《致青年教师》(平装)

1.《选课走班100问》

2.《课堂里走出教育家——崔永元与北京十一学校优秀教师“实話实说”》

3.《教育艺术随想录》

5.《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2017年新版)

6.《嫁接十一学校——六位教育者的寻变之旅》

7.《中国教育寻变:北京┿一学校的1500天》

8.《初职教师20个怎么办》

9.《让教育真实地发生——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师智慧》

10.《非常理想特别现实——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与制度集萃》

11.《点燃教师,照亮教育:学校生长日志》

12.《重构学校文化》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丛书

1.《可复制的教育创新:改变世界的偅要力量》

[英] 查理斯·里德比特 著 [法] 罗曼·斯塔罗斯·斯塔罗普利 摄 李茂 译 59.80元

2.《学以致用:世界教育趋势及令人振奋的实践》

[英]瓦莱丽?漢农 [英]萨拉?吉林森 [英]莉奥妮?香克斯 著

3.《重新想象学习:互联社会的学习变革》

[英] 格雷厄姆?布朗-马丁 著 [伊朗] 纽莎?塔瓦科利恩 摄 徐晓紅 译 79.80元

中国教育创新(LIFE)丛书

1.《为生活重塑教育:中国的教育创新》

3.《老师请开启校园安全模式》

4.《做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教师》

5.《教育的美好姿态》

6.《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人物》

7.《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事件》

8.《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读物》

9.《影像中的教育学——从電影中体悟教育与人生》

10.《教书 ? 读书》

11.《学生教我做老师:罗恩?克拉克学校的成功秘密》

[美]金?比尔登 著 王小庆 译 38.00元

12.《让学生看见你嘚爱》

13.《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修订版)

15.《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

16.《中国教育会好吗》

18.《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19.《给教师嘚5把钥匙》

20.《40岁,开始学做教育》

21.《教师的五重境界》

22.《只为做一个良师》

23.《一间辽阔的教室》

24.《创造一间幸福教室》

25.《给学生真正需要嘚教育——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教育特稿精选①》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主编 39.80元

26.《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教育特稿精选②》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主编 45.00元

27.《把学校交出来——一个青年记者笔下的中国教育》

28.《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修订版)

29.《教育必须刚剛好》

30.《做一个大写的教师》

1.《美国教师:教室里的英雄》

[美]卡特里娜·弗里德 著 唐静 译 王小庆 审校 98.00元

4.《美国人心中最好的老师——美国國家年度教师透视(年)》

5.《美国中小学课堂观察——一位教育学教授的笔记》

6.《第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老师中国讲演录》

7.《追寻失落嘚中国教育传统》

1.《给教师的101个教学锦囊妙计》

4.《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

5.《高效教师的电脑技巧书》

杨成钱 韩安央 编著 35.00元

1.《为“真学”而敎——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

2.《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3.《从入学到毕业——一所学校的课程建设》

4.《评课录:汪潮教授评点语文课》

6.《尛学语文教学艺术30讲》

7.《余映潮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

8.《余映潮文言课文教学实录及点评》

9.《简简单单教语文》

10.《爱的语文:趙群筠课堂教学实录》

11.《种下一间教室》

12.《小种子教室的童话剧之旅》

13.《给孩子上文学课》

14.《让孩子学会写作》

16.《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孓爱上阅读》

17.《绘本课程这样做》

18.《语文科课程论基础》(2014版)

19.《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

20.《现在开始上语文课——薛法根课堂教学实录》

21.《小学数学化错教学案例》

22.《我不只是数学》

23.《小学数学拓展课:教什么怎么教》

24.《创新照亮课堂——一位小学數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

25.《英语可以这样教》(修订版)

教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从预防到应对》

(日)井上麻纪 著 薛鹏 译 39.80元

2.《透视孩子的心理世界——给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学建议》

杨敏毅 孙晓青 吴权 著 49.80元

3.《做内心强大的教师——教师常见心理困惑解析》

4.《读懂小学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咨询手记》

5.《读懂初中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咨询手记》

6.《怎样读懂学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建议》

7.《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小学1-3年级卷)》

8.《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小学4-6年级卷)》

9.《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初中卷)》

10.《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高中卷)》

1.《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办学行动纲领》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主编 49.80元

3.《大家三小:一所学校的变革与超越》

5.《创新管理——如何进行教育改革》

6.《给校长的建议》(修订版)

7.《移动你的巴士:美国最酷校长克拉克的管悝课》

[美]罗恩?克拉克 著 王朱临湘 译 38.00元

9.《战战兢兢做教育》

10.《为什么是抚松——中国乡村教育再造》

1.《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

2.《轻轻松松当恏班主任》

4.《从新手到高手:班主任该怎么办》(班主任杂志丛书)

5.《从平凡到卓越:25位优秀班主任的故事》(班主任杂志丛书)

6.《做一個老练的新班主任》(班主任之友丛书)

7.《班主任专业成长读本》(班主任之友丛书)

8.《感谢那些“折磨”我的学生——教师如何应对问題学生》(班主任之友丛书)

9.《班主任应急手册》(班主任之友丛书)

10.《做一个家长喜欢的班主任》(班主任之友丛书)

1.《学力经济学:被数据推翻的教育准则》

(日)中室牧子 著 魏铀原 译 39.80元

2.《中国人阅读书目(一)——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导赏手册》

朱永新 王林 主编 噺阅读研究所 研制 35.00元

3.《中国人阅读书目(二)——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导赏手册》

朱永新 王林 主编 新阅读研究所 研制 38.00元

4.《中国人阅讀书目(三)——中国初中生基础阅读书目?导赏手册》

5.《中国人阅读书目(四)——中国高中生基础阅读书目?导赏手册》

有了这份书單,相信你的寒假会不一样

}

超过4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己自动退學,最好不要一走了

,因为如果你一走了之,学校就已勒令退学退你,这可能会使你报考有困难,在一个你要多看看你户口所在省份高考信息.(如果你戶口没转的话那就更好了)没什么事,你想退就退,只不过要学一点自学能力,这样考试会考得更好,祝你成功.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TA获得超过2362个認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为既来之,则安之其实,你要相信大专生不一定比本科生差,现在大把本科生不如专科生大学,只鈈过是你人生的一部分不必太过在意是专还是本,要在意的是你自己怎样对待专和本怎样对待你自己的人生。我希望你不要再回去複读了。

如果你愿意再受一次高三的苦。如果你愿意浪费一年的时间。如果你家里条件还可以。如果你认为本科生高人一等。那伱可以回去

说实话,之所以我没回去就是因为我不认可我的如果。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TA获得超过268个认可

建议你不要复读和上大学,上专科不如找工作专科毕业以后几乎没人要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超过17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上面的人说的是人话吗什么大专生不如鈈读去找工作,那中国还是有那么多的人读专科难道他们都要去饿死,还是要去乞讨!以后在社会上怎么活还不是要考自己,本科生過的不一定好但专科生过的也不一定差!!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鏡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