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天气预报报准吗

天气预报为何总不准?聊聊古今中外的天气预报_凤凰资讯
天气预报为何总不准?聊聊古今中外的天气预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许多人总抱怨天气预报乱报,说下雨却晴天,结果伞白拿;说晴天却下雨,结果被浇透。于是每当天气预报不准确的时候,天气预报团队就会招来网友的大规模吐槽。被骂之后还得“死撑着”继续预报,因为不报不行啊,万一你不预报,结果下了大暴雨不还得继续遭骂吗?于是天气预报团队纷纷表示:我们也会无奈啊,我们也想预报准确啊!
其实不只是国内的天气预报这样,国外也这样。国外天气预报员甚至人手一本《面对公众嘲讽,气象人员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册子(这曾经是受过多大的伤害)。天气预报不准确还真不能怪预报员,天气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都会对天气产生很大的影响。“蝴蝶效应”听过吧!就是这个意思。
基于现代科学理论的天气预报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天气状况也不过五六十年,所以出现一些偏差大家也不要感到意外。那么在这之前人们是如何预测天气的呢?
我们的祖先预测天气状况主要靠的是经验,于是出现了很多与天气有关的诗句、谚语。如:清明时节雨纷纷、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等等。
我国关于天气预测最早的记录大约出现在距今3600年前的夏商时期。当时的人们预测天气主要有两种方法:观天象和占卜。到了秦汉时期,关于天气预报,国家有了专门的负责人员,当时朝廷里的太史令负责掌管天时星历。虽然之后的各朝各代对于这一官职的叫法不一,但是主要作用都是一样的。在中国的这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虽然人们对天气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入,但是天气预报在我国始终没有成为一门系统性的实证科学。
在18世纪以前,国外对天气的预测跟咱们国内一样,也主要靠经验。但是从18世纪开始,国外对现代科学的认知飞速发展,天文学、流体力学、气象动力学等学科相继出现。1854年的一场海上战争促成了现代天气预报的诞生。1854年11月,英法联合舰队在黑海上和俄军决战,可是还未开战,就遭到了一场强风暴的袭击,一下子沉没了30多艘舰船。事后,巴黎天文台台长勒弗里埃受命调查这次风暴的来龙去脉。他发信给各国气象台站,收集到许多气象情报,绘制了一张天气图,发现这种风暴的移动有一定规律。
1855年3月,勒弗里埃提出,如果组织观测网,迅速将观测资料集中一地,分析绘制天气图,则可推断出未来风暴的运行路径。在各方赞助下,法国终于在1856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天气预报服务系统,开启了现代天气预报的大门。
真正引领天气预报技术走向现代化的是数值天气预报的诞生。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提出物理定律可以用来预报天气。这种方法虽然可行但是计算量十分庞大,常常会出现计算结果没出来预报时间就已经过了的现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观测手段的进步,以及对大气物理过程认识的深入,数值天气预报成为天气预报的主要手段。尤其是60年代发射气象卫星以来,卫星的探测资料弥补了海洋、沙漠、极地和高原等地区气象资料不足的缺陷,使天气预报的水平显著提高。
目前我国的天气预报也是利用这种数值计算加卫星监测的方法,大气状况瞬息万变,卫星监测也有盲区,所以天气预报出现偶尔的不准确,大家也应该体谅。现在,我国气象机构对于短期的气象预报(2~3天),准确率还是相当高的,但是长期的气象预报(10~15天以上),准确率还有待提高。
转载请注明百科解密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64757
播放数:182242
播放数:160979
播放数:5808920【图文】为什么天气预报会报不准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为什么天气预报会报不准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天气预报的“准”与“不准”天气预报的“准”与“不准”我的观点有商量百家号经常听人说,“现在的天气预报真准,说哪天下雨就哪天下雨,说有冷空气要来还真就来了。”人们也许会感到奇怪,未来的天气怎么就能预测到呢?现在天气预报之所以“准”,主要是因为引进了数值预报技术。所谓数值预报是利用流体力学原理,把牛顿第二定律转换为地球坐标系的三维空间方程,再结合热力学方程、气态方程、静力学方程等,组成闭合的大气运动方程。大气运动方程是微分方程,求解困难,需要利用数学方法进行数值处理,变为数值方程。对数值方程求解,即可得出未来的气象要素场,如气压场(高度场)、气温场、风场、湿度场等。天气预报员运用天气学原理,对这些气象要素场进行分析,即可做出未来的天气预报。数值预报方程对大尺度(数百公里)天气系统运动进行了较为准确的刻画,这也就是天气预报“准”的原因。-18日全国降水预报图除了数值预报技术外,气象部门还装备了技术先进的观测设备。如气象卫星,可以直观地观测到云系的变化,特别是能够观测到台风的生成、发展和移动,是预报台风影响的重要手段。还有气象雷达,可以精确地观测到强对流天气的生成、发展和移动,是目前预报短时雷雨大风的主要工具。这些气象观测设备也为天气预报的“准”做出了贡献。但也常会听到不少人抱怨,“天气预报怎么一点也不准。”这除了人们对天气预报的要求越来越高外,主要还是因为目前的天气预报方法是一种近似预报方法。首先,数值预报模式,是一种近似模式。数值预报方程是大气运动方程的近似方程,在空间分布的设计上,也要做近似处理,不能完全反映大气运动的真实情况。其次,预报的起始观测值存在误差。这种误差是由于观测设备、数字传输、数字处理等原因造成的。再者,由于大气边界层和下垫面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做简化处理。还有,计算机计算过程中也会产生误差。诸多近似、误差就造成了天气预报的“不准”。目前,气象部门正在做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的努力。首先,需要改进预报模式,让预报模式能更准确地反映大气的运动。其次,加大预报的空间和时间密度,提高天气预报的精细化程度。同时,提高气象观测资料的质量,尽可能运用种类多的观测资料。相信,通过气象部门的努力,一定会在天气预报的定点、定时、定量方面有较大的提高。但由于是近似的预报方法,也就决定了天气预报准确率永远不可能达到100%。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我的观点有商量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专注人文历史表达独有观点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许多人总抱怨天气预报员是“最不靠谱的人”,说多云却下雨,说大雪却没见着雪花……那为什么,天气预报总让人觉得不准呢?其实,天气预报面对的,是一个充斥着“蝴蝶效应”的“混沌”天气系统。也就是说,在复杂的大气运动中,任何一点点微小的扰动,都可能引起翻天覆地的气象变化,而误差不可能完全避免,所以要对天气进行百分之百的精确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天气预报所做出的各种预测,只能是一种“概率”。比如说,在某一种温度、气压、湿度的情况下,历史上有20%的时候下了雨,气象台就会认为降雨的概率是2%,下雨的可能性不大,再结合其他一些数据,在天气预报播出时,为了人们理解方便,可能就会说成是多云,但最终是否会下雨,只能看老天的心情了。在中国为什么有的地区天气预报准有的不准? - 知乎8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分享邀请回答2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写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气预报准确率是多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