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怎样看待知识付费时代,我们应该怎么看待

不需要思考的知识付费,你会害怕吗
[ 亿欧导读 ]
有了互联网这个无所不知的老师,我们还需要思考吗?有了知识付费平台,我们还有必要自己寻找答案吗?
“”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一个引人瞩目的发展趋势,众多知识付费平台如新浪问答、、、知乎live等吸引了大批网友,愿意付费获取知识内容的人越来越多,有的知名答主的付费用户多达10余万,影响力不可小觑。
知识付费的出现与流行凸显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既体现了付费者可贵的求知热情,又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可谓双赢。
但在付费围观了若干问题的解答乃至花钱买了感兴趣的几堂课后,我对知识付费的态度却有所保留了。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对于那些纯粹的技能型知识而言,这种开门见山式的获取答案的方式是效率最高的,比如如何包饺子,怎样跑步不伤膝盖等等。提问者不需要知道论证过程,只要知道怎么做就足够了。但有些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比如有人问:“怎样度过大学四年才有意义”,这就不是一个能轻易回答的问题,一位美国学者甚至专门就此写了一本书,而知识付费的答主想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内给出有价值的答案,可能性不大。这样的问题所需要的思考深度和人生阅历是简单的知识性问题所不能比拟的。
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
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大多数知识付费用户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知识的极大丰富与思考能力没有同步提高之间的矛盾。跟积累知识不同,思考能力只能来自于长期的思考实践,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思考的一个特征就是慢,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有所得。而这与互联网特性是相矛盾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的诞生把人类对速度的追求推向了极致,今天知识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已经快到令人窒息的地步。古人常常担心自己所知有限,但当代人却大都烦恼于被信息的洪流所淹没。这样的时代,对人的思考能力的要求无疑是更高了。只有具备出色的思考能力,才能从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中迅速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内容。
但互联网的便捷让沉溺其中的人不愿再动脑子,遇到问题从一搜了之到一问了之,逐渐丧失了思考能力。据中国青年报所做的一项调查,遇到基础知识“空白”,60.9%受访者第一反应是上网搜索。其实,何止是基础知识,就是遇到人生大事,不少人的第一反应也是赶紧用搜索引擎搜一下。
有了互联网这个无所不知的老师,我们还需要思考吗?有了知识付费平台,我们还有必要自己寻找答案吗?古人曾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不管技术如何发展,我们都应该把思考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6月15日,亿欧将在上海举办,探讨AI在K12、素质教育、教育机器人等细分领域的具体应用,分析AI落地教育行业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目前,峰会已确认嘉宾包括:掌门1对1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余腾、小站教育CEO王浩平、海风教育CEO郑文丞、乂学教育创始人栗浩洋、成长保CEO路小得、智童时刻CEO郭长琛、论答CEO王枫等。
报名链接:
快来扫描二维码,参与话题讨论吧!
微信扫码登录
发送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
如果你遇到下面的问题
我在注册/找回密码的过程中无法收到手机短信消
我先前用E-mail注册过亿欧网但是现在没有办法通过它登录,我想找回账号
其他问题导致我无法成功的登录/注册
账号密码登录
关联已有账户
曾经使用手机注册过亿欧网账户的用户
创建并关联新账户
曾用微信登录亿欧网但没有用手机注册过亿欧的用户
没有注册过亿欧网的新用户
先前使用邮箱注册亿欧网的老用户,请点击这里进入特别通道
填写个人信息
扫描二维码,下载亿欧客户端
Android & iOS
亿欧公众号
小程序-亿欧plus加入微博,记录点滴,分享感动,握手明星
知识付费经济报告:多少中国网民愿意花钱买经验?|真象大数据
当免费泛滥的时候,付费便成了必然。为何“知识经济”会崛起?在信息无限,精力有限的时代,如何快速获取有价值信息成为了新的痛点。在这个大背景下,基于知识、经验的付费分享,正在成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交互模式。知识经济既包括标准化的教育与培训,也包括个性化咨询和经验有偿分享。也许你会想了解:1、人们对于为知识付费的看法如何?2、消费者对于付费知识有哪些偏好和诉求?3、消费者更可能为什么样的知识提供者买单?在本期文章中,真象结合数千名网友的调研数据,为你解读为知识付费行为的现状、趋势和消费者诉求。报告核心摘要:1. 超过五成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为知识付费的行为,渗透率最高的是订阅付费咨询和付费下载资料(50.3%);2.
“功利性”知识的付费意愿远高于“非功利”知识。由权威机构或者精英人士提供的个性化“干货”相对最能调动消费者的购买意愿;3. 对于已经有过知识付费体验的消费者,有38%表示满意,还会尝试;4.
近八成人经常或者有时会有对于想获取的知识/资源无从入手的情况。资源获取能力与收入、学历和城市级别等因素有关。报告全文:1.知识付费现状:1.1-形式多样,但整体渗透率仍待提升消费有偿分享的知识的渗透率在网民中超过了一半,达55.3%,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有过知识付费行为的人中,订阅付费资讯/付费下载资料的人占比最高(50.3%)。付费参加线下课程/培训/讲座渗透率排在第二位(46.7%),接下来是占比为36.9%的为线上课程/培训/讲座付费。个性化咨询和付费听语音的渗透率最低,分别为15.6%和14.2%。26.4%的付费用户有过打赏行为。和其他知识付费行为不同,打赏是读者出于对于作者提供内容的认可的事后自发付费行为。在有过打赏行为的消费者中,“干货”――受益匪浅的知识/经验/见解最具有吸引力,吸引八成多人打赏;愿意为有趣和创意的内容打赏的人则接近四成。先看再付费的行为崛起,说明好的内容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付费的。主动付费行为很多时候是所得价值超过了免费内容带来的一般价值的心理预期。而在其他知识付费行为中,人们通常需要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对于知识价值进行评估。1.2-满意度参差不齐,“专业度”是第一需求在有过知识付费行为的消费者中,有38%表示体验满意,还会尝试,49.7%表示一般,12.3%表示不满意,对于付费得到的内容自己本可以找到免费的途径来获取。再来看消费者为知识付费的主要驱动力,首要驱动力是“获得针对性的专业知识/见解”(74.2%),其次是节省时间和精力成本和积累经验提升自我,分别占比50.8%和47.3%。而拓展人脉和结交朋友仅占12%。1.3-网络主导了知识的获取从获取信息方式来看,上网浏览与搜索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导方式,占八成以上,其次是通过书籍和报刊杂志获取知识,接近五成。从获取信息能力来看,27.6%的人经常会有想获取特定信息或者资源却无从入手的情况,偶尔会有的人占五成,只有22.3%的人基本没有。调研同时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收入水平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收入从某种程度来说可以看作是一个人获取和利用资源能力的反映。获取知识能力和学历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和性别无关。另外,以年龄为维度,70前有接近40%的人表示经常觉得“无从入手”,70后,80后和90后选择“经常无从入手”的比例递增,但都没有超过30%。城市级别也会影响人们对于信息和资源的获取。以效率最高的方式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在这个日益变化的世界越来越重要。在基础教育带来的知识之外,信息、经验、技能和资源成为人们走出校园后也亟须获取的知识,无论是通过工作,自学,实践还是通过人脉,这类知识的获取成本可能要比在校园时高。人们总是存在获取知识的需求。2.从知识有偿分享到知识经济2.1-比起为信息消费,人们更愿意为自己投资从消费者的付费内容偏好来看,“能提高工作效率或收入的知识和经验”最被认可,有63.3%的人有意愿付费。其次是职业与学业的发展建议,达到将近四成的付费意愿。对比其他选项,这两项属于更具有“功利性”的知识,或者说更具“投资性”的知识――人们希望能够在获得后为自己的工作或者学习带来更大收益。而这种知识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比较高,在“知识经济”的市场上更为稀缺,获取成本比较高。其他的内容,如兴趣爱好、生活技巧、方案定制等基本上是非功利的知识。这部分内容的偏好程度呈现出更为明显的性别差异,如女性比男性更偏好医疗健康建议和个性化定制方案,愿意为业余兴趣爱好内容投入金钱的男性比例则高于女性。从消费者对于内容提供主体的偏好来看,48%的人没有特别偏好,会根据付费内容和价格进行权衡。知名权威的教育机构、专家/大V和事业成功的企业家是消费者较为认可的付费内容提供者。综合来看消费者对于付费内容和付费对象的偏好,由权威机构或者精英人士提供的个性化“干货”相对最能调动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付费制经验交流平台在行的快速发展或许验证了这一需求。在行充分挖掘了各个行业精英人士的闲置时间,连接知识的供需双方,降低了消费者的寻找成本,对于知识经济和分享经济都是相当成功的探索。个性化和私人化的“知识”、“经验”作为虚拟商品难以进行定价参照,效果也难以量化衡量,甚至消费者心中对于这种有偿请教是否值得的标准可能都比较模糊。2.2-四成网民认同内容付费是大势所趋从消费者对于知识有偿分享的态度来看,超过四成网友认为“是趋势,有价值的内容本来就应该付费”,持消极态度和观望态度的持平――有25.5%的网友并不看好,认为有忽悠和炒作成分,25.2%的网友表示知识作为产品不好定价。认为和自己无关的网友不到一成。认同知识付费的网民并不少,但是实际会为知识买单的人目前并不多。知识付费的大环境和产品本身还不够成熟。普适型的知识产品获取门槛相对低,质量甚至可能和网上可以免费获取的内容伯仲难分。无论是从上文提到的消费者偏好还是知识产品的供给稀缺性来看,个性化咨询是非常有付费潜力的知识产品。当个性化经验与知识咨询逐渐兴起,无形且非标准化的知识产品定价不会再成为问题,可以根据分享者提供内容的稀缺性和时间成本来量化,消费者也会逐渐产生对于知识有偿享的价格预期。其他的问题也可能涌现,比如知识提供者与知识消费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权责关系?特别是在涉及健康、法务等领域时?消费者将有偿获得的知识无偿分享出去这种行为是否值得鼓励?知识付费后是否会损害无偿分享者的意愿……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是知识付费的益处也不胜枚举。在信息复制和分享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的时代,它协助提高了版权意识和原生内容的价值,并为优质内容的持续供给带来激励。我们看到发展迅速的在行、分答、值乎等产品对于知识付费形式的探索与创新。它们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的同时也在创造和引导新的需求。当物质生活提高,人们必然会更加关注更高层次的个人发展。本可用来投资而不是消费的闲置时间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得以聚合和优化利用,从而削减有价值知识的分布不均和供需失衡。有一天,互联网不仅可以满足出行、餐饮等任何生活服务,它还是一个可以随时随地满足你知识需求的巨大智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象公众号:bizview,揭秘商业现象背后的用户心理)
获取最新报告推送,请关注企鹅智酷官方微信: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怎样看待“知识付费”?-创新工场的回答-悟空问答
悟空问答App全新上线 看热点讨论 问明星专家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
怎样看待“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最近炒得火热,知乎、得到、分答、喜马拉雅FM等纷纷入局,甚至连文艺青年最后的角落豆瓣都默默地推出了豆瓣时间。那么,知识付费的现在与未来是怎样的?值不值得大家一窝蜂地争抢?知乎、得到抢先入局,但我们仍对这个市场知之甚少。要说胜算还为之过早,只是这一块蛋糕应该怎么吃?已经或打算来分一杯羹的创业者可以从哪儿下手?一、知识付费的前世今生知识付费是近一年来内容市场的大热,有别于互联网上大部分内容都以免费的形态存在,知识付费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与颠覆感。但细细想来,为知识付费不是件新鲜事,整个教育行业千百年来一直如此。只是知识付费强调主动性学习的动作,而教育的逆人性又导致其难以坚持,以至于所谓的主动学习,长期都游走在教育产业边缘。图1:主动学习占据人一生更多的时间,但实际产业规模却很小(来源:华菁证券)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主动学习拥有了新变化的条件:1、信息生产的门槛降低和信息的圈层化。在此背景下,用户对学习内容的权威性、多样性、高效性和互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2、移动互联网侵蚀并碎片化了人们的时间。用户希望利用最少的碎片化时间学习获得尽可能高质量的知识。3、人们的焦虑感提高。如果说中国所有在教育里挣大钱的公司只有一个商业模式,就是最大程度地发现、制造、利用和变现家长的焦虑,那么这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家长培养出的孩子,在杀出重围考上大学进入社会后,会发现大学别说终点,连起点也算不上,在他们的焦虑感没有集中转移到孩子身上时,就需要一个释放的通道。4、基础设施完善,付费习惯养成。当解决了上述三个痛点、提升了用户的付费意愿后,主动学习,或者说知识付费,就拥有了起步的条件。二、竞争格局:得到和知乎率先突破,竞争者模仿创新知识付费正处在发展前期,市场空间尚无明确定论,各个细分领域的领先者是行业风向标,他们的成长也是行业成型的过程。知乎:成功圈出“知识型准中产”,但前期货币化尝试不足知乎精准且大量地圈出了中国互联网里年轻、高学历、相对高收入的“知识型准中产”,手握如此多高质量、有粘性的用户,几乎相当于拥有若干块低成本可供试错的良田。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知乎在变现方面并没有倾注太多精力。图2:知乎营造了最好的知识社区环境,却隔断了大部分货币化的可能(来源:华菁证券)得到:开创PGC类付费订阅“得到”的成功论述了一件事:知识的变现不必回到媒体的逻辑(如卖广告),抑或回到传统(如卖书)的老路上,直接收费就是可行的,甚至是更有效的。当然其中有几个条件:1、“得到”风格鲜明的调性精准把握了它的受众——有持续学习的紧迫感,却又因各种原因无从入手的用户;2、得到筛选出各行各业适于打造的知识型人才、全方位多维度的包装他们的个人及内容,去赢得用户像对罗胖“一样”的认同感;3、机构运作(PGC)的规范性,持续、有规律的产出质量稳定、较高水平的内容,并按照一致的高标准进行产品交付;4、产品所包括的知识内容是体系化和高效的,大部分内容在“得到”之外的渠道无法找到同样特征(包括选题、体系化的组织方式、知识传递效率等等)的替代品。从这个角度上,“得到”是把产品往后退了一步,没有做那么复杂的功能,直接就用好内容收费了,不要说互动,甚至前期连售卖产品的评论都没有。但良性的交易也是通往社区的捷径,“得到”逐渐改善,用户试读、分享、评论也形成了良好的社区氛围。此前从未有人成规模的、系统性尝试,而“得到”却独立完成了从内容生产、传播到分发的全流程,开创了一个新的方向。图3:得到没有绕圈子,直接实现了产品的收费功能 (来源:华菁证券)喜马拉雅FM、蜻蜓FM:从娱乐流量中洗出学习需求“得到”在知识付费上的成功给了音频行业的玩家巨大启发,喜马拉雅FM和蜻蜓FM借助知识付费重新焕发生机,其核心逻辑是现有产品存量的流量优势。不过,值得讨论的是,这两家起家于休闲的音频节目,典型的用户画像,是听相声、听小说、听情感节目的,从这里面淘出来主动学习的需求,好比从下里巴人的需求中挖出阳春白雪,在用户调性的处理上,以及推荐符合主流用户调性的产品,两家还需要好好下一番功夫。图4:喜马拉雅付费音频内容(来源:华菁证券)分答、值乎等:探索UGC的付费知识问答在“得到”探索PGC的同时,也有人开始探索UGC的付费知识问答项目,其中声势最大的当属脱胎于果壳网旗下“在行”的“分答”。该类产品的基本模式为“付费语音问答+偷听分成”。罗振宇、佟大为、汪峰等文化圈及娱乐圈名人进驻给“分答”带来了超高人气和不错的现金流。几乎同时,知乎也推出了“值乎”这样类似的付费问答产品,然而影响力却不及“分答”。究其原因,“分答”并没有把自己完全限定在知识问答上,观点性、娱乐性、甚至内幕式的问答满足了用户的好奇心与窥探欲,自然获取了更多关注。基于知识的付费问答迄今也遭遇到了瓶颈。我们认为,付费问答基本是UGC形式,逻辑是用户有长尾的知识需求,相应的也需要用长尾的、更有针对性的产品来覆盖;但它也是一种技能交易,技能交易的核心是有钱人出钱买没钱人的技能,但知识付费的提问者与回答者中,付费方往往是没钱的,那就必须凑一堆没钱的人来买有钱人的回答。也就是说,在UGC的长尾供需匹配模型下,需要极强的运营能力,才能为头部答案匹配到足够多的付费方,而且围观的内容也仅仅是60秒的语音甚至只言片语,其难度可想而知。知乎Live:升级版付费问答知乎在值乎1.0刮刮乐版本、2.0悬赏问答版本、3.0付费语音问答版本的磨合中,终于在知乎Live的上线后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一对多”、“语音+文字+图片”的购票式群组问答模式。相比单纯的语音或文字付费问答,更加丰富具体的产品更有观赏性。更重要的是,知乎Live引入类似直播的形式,加入了现场的紧张感和强互动交流,大大提升了用户和内容创造者的体验。“得到”和知乎Live,分别代表了知识付费PGC和UGC两个方向的行业高度。“得到”和知乎Live,分别代表了知识付费PGC和UGC两个方向的行业高度。短期看,虽然潜在用户群相同,但二者各有立足点,尚看不到明确的竞争。长期看,把握海量用户群的产品比较有可能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图5:知乎Live运营数据(来源:华菁证券)小结如果类比电影行业的发展,知识付费就好像2002年的电影,全年才9亿的票房,乍一看PGC的领先者“得到”就像张艺谋,一部《英雄》就占了全年30%的票房。在此刺激下各类玩家演化成了几个派系:手握创作能力的头部内容,摩拳擦掌期望成为接下来的姜文、徐克、徐峥;手握流量的小平台,开始对接各种内容资源,尝试如何成为发行公司;做UGC的平台则有几分神似做网大,看起来没有PGC发育那么快。然而,略有遗憾的是,无论在PGC还是UGC,市场上出现的玩家更多是同质化跟随竞争:付费问答火了,之后就是各细分行业的付费问答,只有少数人把产品推进到更先进的模式。图6:当前知识付费行业的格局(来源:华菁证券)三、市场空间:有望支撑起1500亿我们接下来大胆假设预测一下知识付费的市场。按照付费人数×ARPU值的常规思路,并把付费人数拆解为总人群与付费率两个指标,依次从人群基数、付费率和ARPU值三方面研究。知识付费人群基数行业发展初期,知识付费的人群基数是高学历、白领、经常买书人群的交集。主要特征:1、年龄:越年轻的人群付费习惯越好。2、收入:经济能力强的人群更容易付费。但以此做划分并不显著,原因在于低收入人群也可能付费,高收入人群未必有付费习惯。3、学历:学历越高,往往继续学习的需求更高,同时付费习惯也更好。4、职业:白领(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对事业进步的渴望更高,付费意愿更高。上述四种口径中,学历和职业更具备显著性,静态来看,根据CNNIC数据,本科及以上的互联网用户8400万人,大专学历互联网用户6600万人,约1.5亿人的基数。公务员有3500万,白领/一般职员是14000万人,约1.75亿人的基数。图7:从学历和职业角度分析知识付费人群基数 (来源:华菁证券)付费渗透率我们仔细研究C端的付费,有很多形式,主要为以下3种,其背后的机制有所不同:1. 单机游戏(按时长付费)、图书/电子书、单曲售卖、CD-key、网文千字三分(10元包月)等;2. 视频会员、QQ会员/QQ音乐绿钻等;3. 游戏道具、直播打赏。知识付费的模型内核离第一种模型更近:它很直白,当它解决了用户的问题,就不需要绕那么多转化的路线,平台不是因为用户流量大而怎样(传统流量大就可以转化广告收入),而是直接拿好的内容逮着用户就能收钱了。图9:视频行业目前和2020年在高学历人群中的付费率情况估算(来源:华菁证券)这意味着知识付费会有一个比较高的付费比例,理论上是无限趋于100%,远超第二类和第三类。保守起见,我们以第二类中视频的付费为参考依据来估算行业潜力。我们推测,2020年知识付费的用户数在9000万量级。这个用户群占2亿高学历人群的比例为45%,占互联网总用户的比例为12%图10:视频行业目前和2020年在高学历人群中的付费率情况估算(来源:华菁证券)ARPU知识付费商业模式的破局依赖于从单条的知识,进化到对有提供知识服务人群的认同,从而为知识+认同感+系统服务付费。罗辑思维的“得到”目前付费用户79万,而付费专栏销量144万,意味着ARPU至少有360元。当然,因为罗辑思维高度介入内容生产,它所做出来的数据目前是远超全行业的水准,但代表了未来的方向。我们就以得到目前360元的ARPU值,来对行业未来空间做预测。结论:2亿人群、45%付费率、360元ARPU值,意味行业在2020年有达到320亿收入规模的潜力。假设知识提供方分成比例为50%,则平台方有160亿毛利,分别假设64亿获客成本(20%)、30亿运营成本(9%)和17亿税收,则平台盈利49亿。以30倍估值计算,市场规模有望支撑近1500亿市值。能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的个体,和内容行业其他各种形式的创作者一样,应该是分散的,能提供这样服务的平台则应该是相对集中的,竞争格局分为两种情况:1. 如果巨头(如腾讯)再次像其他行业一样抢走一半份额,则意味着还有750亿市值空间。按照老大50%,老二20%,老三10%来计算,有望成为知识付费平台型公司的估值分别是300亿和150亿;2. 如果巨头不发力,假设前三分别35%:20%:15%一共拿下70%空间,意味着前三分别有525亿、300亿和225亿市值空间。”风险提示:一是模式可持续性风险;二是竞争升级风险。本文转载自虎嗅网,欢迎关注【创新工场微信公众号:chuangxin2009】。这是一个创新工场和创业者的沟通交流平台,您可以学习创业相关的法务、市场、财务、HR等各个业务领域所需的知识干货,还有机会参与到创新工场举办的创业者培训、沙龙和其他各类活动中。
2016年被认为是知识付费的元年。如今,一年多过去了,各个平台都在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内容定位和付费模式。各种知识付费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悄然而生。喜马拉雅FM、荔枝微课、知乎Live、值乎、分答、小密圈以及公众号的各种打卡活动,这些都是知识付费产品并且已经上线。所以我认为知识付费的本质是将“知识”变为“产品”的过程。而这些平台所传递的知识,都有碎片化的特性,比如:小密圈即知识朋友圈的产品;或者以音频为主的陪伴性产品,比如:喜马拉雅FM、知乎Live等。他们都可以占有我们的碎片化时间,同时‘解放’双手和双眼汲取知识,这也是这些产品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在这里,我做了一个计算,在这一年下来:微信购买了6个讲座,大约 500元;在某乎参加了29次讲座,大约800 元;参加平台的有关编程的课程,大约500 元;进入两个英语学习打卡群,大约200元;还有一些其他的课程,总计花费大约:2500元;当然,这些学习费用还不包括我平常购买的专业书籍;回顾这些我购买的课程、专栏,每个课程时间上至少都在1h~3h之间,那么我到底为自己交了多少智商税?我真的需要这么多知识吗?买了这么多课,我到底学到了什么?直到最近我才开始反思这些问题的本质。所以花了那么多钱,我们到底在为什么付费?第一:焦虑,并且是深度焦虑。其实在互联网时代,只要你稍微用一点点心,免费获得知识的途径仍然有很多。然而当这些付费知识被加上了“高效”、“逻辑思维”、“时间管理”、“速成”等标签,那些从骨子里想要改变的人,当然无一例外都心甘情愿为其买单。第二:希望不劳而获,直接获取结果。学习一手知识,一本书下来,费时费力还要自己划重点消化。而你却想听别人给你讲完一本书,帮你总结好重点知识。这简直不要太舒服?效果可想而知,事实上你大概就是又懒又贪心。实际上呢,可能真的有收获,但无论学习哪一领域的知识,这都绝不可能优胜于最原始传统的学习方式的;也就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通过仔细阅读书籍;更何况现在是互联网时代,遇到什么不理解的,只要动动鼠标键盘,就能得到免费详尽的解释。这里我说说我“买到”的教训,你也可以说是鸡汤,但道理其实很浅显。1.学习唯一的方法就是勤奋,只要你肯花时间,短时间内虽没法掌握,但学习真的是没有捷径可言的。2.有时间多读经典,不要花钱为自己的无知买单。3.很多道理其实你早就明白,不要被新名词给蒙蔽。
之前有一个学生参加过我举办的社群,在加入以后,经常在社群里面抱怨自己现在的精神和生活状态。他具体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呢,我大概和你们唠嗑唠嗑:他每天早上起来,第一时间就是打开「罗辑思维」这个公众号,看看付费网站「得到」上有什么好的付费课程;中午的时候,利用休息的时间,他一定会逛一逛知乎,看看别人在这个网站上,到底分享了什么独特的知识、经验和见解;晚上临睡前,他一定会在喜马拉雅上听一门课程,最近他沉迷于各种可以提高情商的课程。他跟我抱怨每天这样的时间安排,虽然很充实,但总感觉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脑袋经常空空如也。2017年算是付费课程爆发的一年,各种付费的网站、app、课程像春天时候的竹笋一样,一个个冒了出来,但据我的观察,很多课程其实都良莠不齐,有些还可以说是滥竽充数,为了收割粉丝的智商税而匆匆忙忙开设的。课程质量良莠不齐,而听众,就是信息的接受者,则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缺乏对知识进行内化和实践,导致很多所谓的知识,只是停留在工作记忆之中,没有过多久就被彻底遗忘干净。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完整的知识吸收过程,需要经历过以下的三个阶段:接收——内化——提取。接收意味着你需要选择比较靠谱的信息源,不能盲目地购买一些付费课程进行学习,毕竟有一些课程和社群,真的很垃圾;内化也是吸收过程最为关键的部分,因为它决定了你接收的知识,能不能真正纳入你的知识体系之中,有关知识内化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建立起联结,只有将新旧知识建立起固定的联结,它们才能纳入你的长期记忆之中,否则你也只是看看就忘掉而已;最后一个是提取,也就是说,学习到的知识,你要进行实践,只有把知识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它们才有存在的价值,而且在提取知识的过程之中,它们在大脑的优先级别,也会随着提取次数的增加而不断上升。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7个回答被折叠
正在为您加载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看待知识付费现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