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壁增大周围多发肿大多发淋巴结肿大是什么病

胃壁增厚,贲门旁多发淋巴结肿大是什么病?
胃壁增厚,贲门旁多发淋巴结肿大是什么病?
胃壁增厚,贲门旁多发淋巴结肿大是什么病?胃壁增厚,贲门旁多发淋巴结肿大是什么病?
医院出诊医生
擅长:血液病、白血病、贫血等
擅长:血液病、 骨髓异常 、血小板异常等
擅长:再障、mds、紫癜、白血病
共2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及药品推荐仅供参考
职称:主治医师
专长:甲状腺良恶性疾病,乳腺良恶性疾病及腹外疝的诊断和治...
你好,这个有完整的报告,仅凭这些很难判断。
职称:医师
专长:尿路感染
&&已帮助用户:8180
指导意见:淋巴结肿大多数是引流区感染,或者引流区有病变,或者是淋巴结本身增生等,建议去医院随诊。及时发现问题,早期处理。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问胃周淋巴结肿大,胃壁不均匀性增厚,肝内多发性团块生...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痤疮、抑郁症、心理咨询
&&已帮助用户:55016
问题分析:胃周淋巴结肿大,胃壁不均匀性增厚,没什么问题。意见建议:建议进一步做胃镜检查去或组织做病理检查没什么问题。
问胃周淋巴结肿大,胃壁不均匀性增厚,肝内多发性团块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五官科相关疾病
&&已帮助用户:8559
问题分析:消瘦,胃不适,胃周淋巴结肿大,有可能为胃癌可能,最好胃镜检查,取病理进一步明确。意见建议:PET-CT检查测定18F-FDG浓度有助于确定肿瘤的恶性程度,可以请教肿瘤科医生。
问腹水膀胱壁增厚脐周多发淋巴结肿
职称:医师
专长:脑梗塞、脑萎缩、老年痴呆、高血压
&&已帮助用户:28397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你描述的情况考虑目前出现的状况可能是由于炎性疾病继发腹腔渗出积液的情况,目前疾病可能需要结合临床相关检查才能明确,考虑可能需要腹部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存在的诱因意见建议:建议,结合你描述的情况考虑目前需要到当地三甲医院就诊,考虑儿童专科医院检查较好,可以听取经治医生的建议完善检查,需要排查所有可能存在的诱发因素,具体听取经治医生的建议,希望我的回复可以帮助你
问食管ca术后,食道下端旁、贲门旁及腹腔干周围多发淋巴结肿大
职称:副主任医师
专长:肺、食管、纵膈、胸壁等普胸外科疾病的诊治。
&&已帮助用户:6445
问题分析:何时做的手术?术前腹部检查没有发现异常吗?
手术中淋巴结的清扫结果?术后病理结果和分期?
术后的辅助治疗情况?主管医生是如何交代后续治疗计划的?
问病史,背部酸胀一个月,去医院ct胃壁增厚明显,?病史...
职称:医师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84678
病情分析: 你好,根据您的描述,我分析,考虑为颈椎病或气血不和引起的,意见建议:建议最好拍片检查一下,目前可以采取针灸、按摩来改善的,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祝早日健康。
问左肺上叶纵膈旁占位、两肺内多发结节灶、纵膈淋巴结肿...
职称:医师
专长:传染科,尤其擅长乙肝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241403
指导意见:你好 这个是要考虑肺癌的 治疗是很难的
考虑转移瘤说明显最早的癌不是在肺部的。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关注健康生活!
这种疾病的病首先要从药物上来得到控制,如果我们不按时监测血常规
败血症患者的体质差,症状重,病情需持续一段时间
治疗目的需降低血小板至正常数值,预防血栓及出血发生
血小板减少现象比较麻烦的疾病,容易诱发身体一些其他的病变,所以
溶血性贫血让大家受尽了折磨,需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尤其要知
要想预防毛细胞白血病,就不要过多的接触射线
败血症在出现之后带来的危害后果很大,要注意调理方法,一旦患上这
血液病种类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
一旦患上了地中海贫血我们需要及早的去采取应对措施,因为这个疾病
生活当中患上了过敏性紫癜这个疾病我们要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采取
百度联盟推广
淋巴结肿大相关标签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搜狗联盟推广
百度联盟推广
医生在线咨询
评价成功!春雨诊所App
扫描二维码
安装春雨诊所App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春雨医生公众号
小程序 春雨医生+
扫描二维码
无需下载快速问诊
胃癌术后辅助治疗咨询
提示:疾病因人而异,他人的咨询记录仅供参考,擅自治疗存在风险。
金医生您好! 我母亲上周胃镜活检诊断为胃窦部巨大溃疡,低分化腺癌。 CT诊断报告: 胃窦部胃壁不均匀增厚,胃厚约为1.8cm,胃腔明显变窄,平扫CT值为51HU,增强后病灶明显变化,CT值为93HU,病灶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见多发小淋巴结。肝内见多发小结节样低密度灶,较大者短径约为0.7cm,平扫CT值为23HU,增强后未见强化,余肝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灶及强化灶,胆囊不大,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门脉血管显示清楚。脾脏形态、大小及密度未见异常,未见异常强化灶。子宫形态、大小正常,内未见异常密度灶及强化灶。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检查提示:胃窦部胃壁不均匀增厚并周围见多发小淋巴结,性质待定:胃ca并淋巴结转移?肝内多发地密度灶:部分考虑为囊肿,部分病灶转移待排。 磁共振诊断报告:胃窦部胃壁明显不均匀性增厚.最厚约1.2cm.增强后轻度强化.且信号不均匀.累及胃大弯及胃小弯.其内侧见一短径约4cm肿大淋巴结.肝脏内见多个小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灶.最大约8mmx5mm.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其形态大小未见明显异常.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大.胆囊形态大小未见明显异常.其內未见明显异常信号灶.脾脏.胰腺形态.大小未见明显异常.其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灶.胰管及胆总管下段未见扩大.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块及增大的淋巴结.腹主动脉及下腔动脉周围脂肪间隙存在。诊断肝内为多发性囊肿。 医生给安排做了全麻下行远端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低分化腺癌,弥漫型(溃疡型肿块,3*2cm大小),侵及全层,脉管内见可疑癌栓,可见神经侵犯,两端未见癌,大网膜未见癌;(送检8、12组,小弯,大弯)淋巴结见癌转移(1/6,6/12,2/7)。免疫组化:HER-2(2+)(女,53)
请您描述一下想咨询的具体问题。
金医生您好! 我母亲上周胃镜活检诊断为胃窦部巨大溃疡,低分化腺癌。 CT诊断报告: 胃窦部胃壁不均匀增厚,胃厚约为1.8cm,胃腔明显变窄,平扫CT值为51HU,增强后病灶明显变化,CT值为93HU,病灶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见多发小淋巴结。肝内见多发小结节样低密度灶,较大者短径约为0.7cm,平扫CT值为23HU,增强后未见强化,余肝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灶及强化灶,胆囊不大,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门脉血管显示清楚。脾脏形态、大小及密度未见异常,未见异常强化灶。子宫形态、大小正常,内未见异常密度灶及强化灶。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检查提示:胃窦部胃壁不均匀增厚并周围见多发小淋巴结,性质待定:胃ca并淋巴结转移?肝内多发地密度灶:部分考虑为囊肿,部分病灶转移待排。 磁共振诊断报告:胃窦部胃壁明显不均匀性增厚.最厚约1.2cm.增强后轻度强化.且信号不均匀.累及胃大弯及胃小弯.其内侧见一短径约4cm肿大淋巴结.肝脏内见多个小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灶.最大约8mmx5mm.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其形态大小未见明显异常.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大.胆囊形态大小未见明显异常.其內未见明显异常信号灶.脾脏.胰腺形态.大小未见明显异常.其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灶.胰管及胆总管下段未见扩大.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块及增大的淋巴结.腹主动脉及下腔动脉周围脂肪间隙存在。诊断肝内为多发性囊肿。 医生给安排做了全麻下行远端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低分化腺癌,弥漫型(溃疡型肿块,3*2cm大小),侵及全层,脉管内见可疑癌栓,可见神经侵犯,两端未见癌,大网膜未见癌;(送检8、12组,小弯,大弯)淋巴结见癌转移(1/6,6/12,2/7)。免疫组化:HER-2(2+)(女,53)
请问分期,治疗方案,存活率
术后应该如何治疗?
您好,分期为T3N3M0,IIIB期。建议术后复查胸部CT,腹盆腔CT。如确定没有其他部位转移,开始辅助化疗,方案建议选择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这个分期的五年生存率是23%。
这个分期相对偏晚,术后辅助化疗尽量按标准方案。
这边医生开了替吉奥跟肝复乐,可以吗
另外,母亲转氨酶偏高,白细胞偏低,有什么办法
替吉奥是单药化疗的标准方案。如果确实不适合接受两药方案的话,可以选择这个方案。但是她的分期偏晚,将来复发的机率相对大,用两药方案更有利于防止复发。转氨酶高要筛查一下原因,可以同时使用保肝药物,没有问题。
白细胞现在是什么水平?是吃了替吉奥以后低的吗?
胃癌术后辅助治疗咨询
分析及建议:
根据咨询者提供的资料手术分期为T3N3M0,IIIB期。建议术后复查胸部CT,腹盆腔CT。如确定没有其他部位转移,开始辅助化疗,方案建议选择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这个分期的五年生存率是23%。这个分期中期偏晚,术后复发可能性大,患者从辅助化疗中获益的可能性也较大。
猜你感兴趣
肿瘤及防治科 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扫码关注医生, 方便随时提问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关注今日:21 | 主题:1329909
微信扫一扫
【读片】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您来定性.补充病史 [病例帖]
页码直达:
丁香园中级站友
这个帖子发布于4年零282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女性,61岁。体检发现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相关肿瘤标记物为阴性。补充病史:胃镜检查,未见肿瘤细胞。@,@,@,@几位版主老师看看是否可以顶置。让更多的老师来分析分析。方便的话各位版主老师也亲自请来分析一下。患者为本院同事的亲属。有随访结果的话,会及时发帖。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gyfgfy_123 编辑于
收起全部有料回复
丁香园中级站友
病例特点:1、老年女性;2、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3、盆腔段小肠管壁增厚,管腔狭窄;4、肝脏多发囊性低密度灶;5、胃小弯侧胃壁轻度增厚。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传统观念首先考虑恶性肿瘤转移或淋巴瘤。一组70例病例资料表明,情况并非如此。在青年组中非恶性肿瘤占89%,中年组非恶性肿瘤占 50%。只有在老年组绝大多数才是恶性肿瘤。根据病因分析如下。1、伤寒: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在青年中较多见。全部有高热,可伴腹水、肝脾肿大,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酷似恶性组织细胞病,治疗后异型淋巴细胞消失,血培养转阴。肿大的腹膜后淋巴结可恢复正常。2、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本病临床少见,容易误诊。尤以肠系膜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而浅表淋巴结不大者更易误诊。本病好发于青少年。淋巴结可见特征性坏死,病理淋巴结呈广泛性凝固性坏死,无中性细胞浸润为其特点。腹膜后淋巴结可发现大小不等肿大淋巴结。本病病因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或病毒感染诱发自身免疫反应,认为是超敏反应性淋巴结或为轻型的胶原性疾病。抗生素治疗无效。3、腹膜后非特异性慢性淋巴结炎 :本病病因复杂,中青年为多发年龄,其发病机理是相应引流组织及器官的慢性感染以及组织破坏性产物的吸收,均可波及引流区域的淋巴结,导致慢性炎症。慢性淋巴结炎的表现复杂,包括淋巴结内的各种反应性增生,诊断本病需要排除特异性淋巴结炎或淋巴结病,如淋巴结结核、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瘤等。不能凭一次穿刺活检作出诊断。4、胃癌: 本病占恶性肿瘤的前几位,均发生在中、老年组。凡临床疑为胃癌而胃镜未能发现病灶,可作B 超探查探查腹膜后淋巴结及胃壁粘膜结构和相应淋巴结。称谓“立体式”检查,以期发现胃癌病灶。5、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淋巴结肿大多系病毒性肝炎肝外病变,可见于颈、腋及腹膜后等。 慢性肝炎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常同时有颈淋巴结肿大,随肝功能恢复而逐渐缩小最后消失。对中老年患者,要排除恶性疾病可能。尤其是胃、结肠、胰腺等癌肿转移至腹膜后淋巴结。6、腹膜后淋巴结结核 :多为肠结核引起,有大小不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钙化灶。肠镜活检证实,抗痨治疗有好转。B超常规腹膜后扫描,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且肠系膜上有大小不等淋巴结,此外尚有散在钙化灶。综上所述,该患首先考虑恶性肿瘤,第一恶性淋巴瘤,其次淋巴转移瘤。建议有条件时做PET-CT。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xylxylxyl 编辑于
丁香园荣誉版主
贵院的CT扫描的非常规范,并且还做了重建,值得学习!类似该病例的情况,实际上反映了腹部CT永恒的话题,即转移瘤 VS 淋巴瘤,何者占优?笔者觉得很难一概而论,依据如下:转移瘤:支持点 1、老年患者,高发年龄。2、多发病灶,符合转移特点。3、转移灶的原发灶变幻莫测,在病理证实之前,应首先排除!!!
不支持点:1、腹部淋巴结转移,多围绕病变周围,尤其是胃癌、结肠癌等,虽然部分专家提出贲门区偏厚,但笔者认为可能与冠状位重建的层面接近边缘有关,所以横断位并未发现明显异常,另外,贲门周围的淋巴结肿大并非占主流,不符合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特点。2、肝胃韧带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但并未发现淋巴结的融合及坏死,不符合淋巴结转移后期的典型表现,当然,笔者强调的是转移后期!淋巴瘤:支持点:1、老年患者,高发年龄。2、多发病灶。3、增强后强化较低而均匀,符合淋巴瘤强化特点(最为重要)。4、病灶密度均匀。5、以腹膜后为主,符合好发部位。
不支持点:1、腹股沟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如果患者是淋巴瘤,应该是HD,那么,多伴有全身淋巴结肿大,而该患者的腹股沟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鉴别诊断TB:腹膜后或腹腔内结核的发病率已经明显降低,特别是对老年患者,万不可作为一线诊断,除非表现典型:典型病史、花环状强化、OT实验明显强阳性等等,显然,该患者没有结核的重要相关表现,故笔者认为基本排除。总之,至于是转移还是淋巴瘤,笔者认为楼主再提供一个胸部CT吧!笔者非常想知道患者腋窝有无淋巴结肿大,纵膈有无淋巴结肿大,如果均无(当然是在无肺部占位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淋巴瘤基本排除,而如果有淋巴结肿大,显然,基本可以确定是淋巴瘤。凭直觉草率给出一个答案似乎有点不妥!呵呵---!您说呢?????上述愚见,谢谢聆听,欢迎指教!!!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丁香园助理版主
病史从略。本例存在的异常征象:1.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边缘清,无明显相互融合,轻度强化;2.MPR有一层图像(不知连续图像是否有此征象)胃小弯侧胃体上部胃壁轻度增厚;3.肝脏多发囊性低密度灶,无强化;肝门区可见点状高密度灶(淋巴结钙化可能性大);4.平扫双侧肾盂呈高密度。意见:1.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结合年龄因素,首先考虑转移。原发肿瘤在何处不确定。一般来源多见于胃、胰腺、肠道等。但本例虽在MPR有一层图像胃小弯侧胃体上部胃壁轻度增厚,但轴位像未见类似异常,不知连续图像是否有此征象,所以不确定。其次,本例有肝门淋巴结钙化和双肾盂钙化,不能完全除外结核病。2.多发性肝囊肿。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关于丁香园溃疡?胃癌?MALT淋巴瘤? ——记一例胃溃疡样病变患者的确诊经历
内镜操作者及病理检查者需提高对胃MALT的警惕性。
作者丨周慧 宛新建 夏杰
来源丨华亭论镜
胃溃疡样病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内镜表现,电子纤维胃镜可很好地了解溃疡的大小、部位、有无出血等。内镜技术的进展,如放大胃镜、电子染色内镜、色素内镜等的出现,帮助内镜医生可以更加精确地判断溃疡的良恶性,但是对于一些病理学未见异型细胞而又经久不愈的溃疡的定性诊断,于内镜医生仍是一个挑战。
下面介绍一例有着1年自然史的“胃溃疡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诊断经过。
患者,女,58岁。2016年7月曾因“中上腹不适”于我院就诊。当时胃镜诊断:胃溃疡样病变。(见图一)
图一 胃镜检查所见:胃体下部(窦体交界)前壁见一大小约0.8*1.5cm溃疡灶,边界清晰,表面发红,溃疡表面附少许白苔,有颗粒样隆起,溃疡四周粘膜皱襞呈隆起状聚集。以ME-NBI观察,溃疡中央胃微腺管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中央处有小灶状腺管消失;微腺管内微血管扭曲、扩张,无腺管区域微血管呈树枝状分布稀疏、不均。溃疡周边胃小凹呈缩小卵圆状,SECN呈细网状沿腺管分布。于溃疡中央取活检6块。
病理:(胃体下部)粘膜淋巴组织高度增生,浆细胞增多。建议免疫组化试行分析或做基因重排。
当时我们曾试图联系该患者行进一步检查,但遗憾的是未能打通该患者预约时所留的电话。近期该患者“中上腹痛加重一月”来我院门诊就诊。自诉去年因家中事务繁忙,自己亦未觉明显不适,就自行服药(具体不详)后,未再就诊。而近期出现腹痛加重,而自服抑酸药后无明显改善。近一年病程中患者亦无消化道出血、梗阻、贫血、明显消瘦等表现。
该患者入院后,行特检胃镜和超声胃镜检查。特检胃镜提示:胃多发溃疡样病变。于多处溃疡面深挖活检,共取标本9块送病理检查。(见图二)
图二(1)胃镜所见:胃体下部(窦体交界)前壁见上次胃镜描述溃疡灶已有大小约2.0*1.5 cm,边界清晰,表面发红,部分区域覆白苔,溃疡面原颗粒样病变目前呈红色结节状隆起,溃疡四周粗大粘膜皱襞纠集,断端呈杵状。以ME-NBI观察,溃疡中央胃微腺管大小不一,结节状隆起处腺管粗大,其内微血管扭曲、扩张充血明显;中央处白苔覆盖处局部区域腺管消失,无腺管区域微血管稀疏不均,部分区域呈树枝状分布。
图二(2)相比于去年7月胃镜检查,本次胃镜检查发现,胃体下部后壁(窦体交界)处见一相对浅表溃疡,周边粘膜纠集较轻,靛胭脂染色及ME-NBI表现与上述前壁溃疡类似。
图二(3)另还于胃体中部、上部的小弯和后壁,分别各见一对浅表溃疡。
图二(4)该患者超声胃镜检查示病灶处胃壁增厚,厚达10mm,以黏膜肌层增厚为主,部分区域粘膜下层亦有增厚,形成低回声团块、突向胃腔,并形成溃疡。固有肌层完整,胃壁及周边未及肿大淋巴结。
胃镜病理报告:粘膜内见淋巴细胞片段浸润,伴有淋巴上皮病变,淋巴细胞小至中等大,核仁不明显,可见极少核分裂象。诊断:(胃体交界后壁、前壁)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淋巴细胞瘤。免疫组化提示:CK(-), Ki-67(5%+), CD3 (-), CD5(-), CD10(-), CD20 (+), CD23 (FDC+), CD43 (少数+), CyclinD-1 (-), CD79α (+), Bcl-2(+), Bcl-6(极少数+)。克隆性基因重排检测结果:IGH、IGK、IGL基因检测到克隆性重排(IGH: A+, B+, C-, D+, E-; IGK: A+, B+; IGL: A+)。
其他辅助检查:(1)PET-CT:胃体壁多发增厚区伴葡萄糖代谢增高,考虑淋巴瘤可能。腹、胸部未见淋巴结肿大,未见肝脾肿大。(2)C13呼气试验(-),血清幽门螺杆菌检测(+)。(3)血清肿瘤指标除CA242轻度升高外,余肿瘤指标未见异常。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正常。
至此,该“胃多发溃疡样病变”患者的诊断水落石出——“胃MALT淋巴瘤(早期)”。
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是起源于胃黏貘或黏膜下层的淋巴样组织的恶性淋巴瘤,属低度恶性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关系密切,而仅根除Hp的抗生索治疗可使绝大多数胃MALT淋巴瘤完全消退,其预后明显不同于其他原发性胃恶性肿瘤。
胃MALT淋巴瘤起病隐匿,主要发生在60岁左右的人群,具有惰性特征,发展较慢、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病变仍局限于胃内,好发于胃窦和远端胃体,可单发,也可多发。主要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的消化不良和上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梗阻和全身症状较少,绝大多数患者没有任何阳性体征。该例患者在发现“胃溃疡样病变”而未经正规治疗的一年自然史中,患者症状从“中上腹不适”,到腹痛加重,抑酸药不能缓解,临床症状有加重趋势,但并未出现消化道出血、梗阻、消瘦、贫血等表现,且患者一般状况良好。对比一年前后胃镜检查,结合本次的超声胃镜、PET-CT发现,溃疡由单发到多发,单个面积较前增大,但并无增深趋势,且未检测到周围淋巴结和远处脏器的转移。以上表现均符合胃MALT淋巴瘤的疾病特点。
因胃MALT淋巴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胃镜表现又与炎症、溃疡、息肉、胃癌等相似,故诊断难度较大。当患者有消化道症状,胃镜检查见单发溃疡或是黏膜皱襞普遍粗大、紊乱、或多发糜烂、溃疡,按糜烂性胃炎治疗无效者应考虑到本病可能。诊断需包括内镜、CT、超声内镜及Hp的检测等。
内镜加活组织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手段。但胃MALT淋巴瘤病变处在内镜下形态表现多样并无特异性,大致可分为:(1)结节型; (2)肿块型; (3)溃疡型;(4)浸润型。此患者内镜下表现为多发溃疡型,溃疡面见红色结节状隆起,溃疡周边粗大粘膜皱襞纠集并呈杵状中断,均提示非良性胃溃疡可能。但内镜下肉眼将胃MALT淋巴瘤与胃癌相鉴别还是非常困难。我们在充、吸气时观察,发现病变处胃壁蠕动尚可,并未见局部胃壁僵硬现象。我们进一步采用特检胃镜ME-NBI下观察,见溃疡中央处局部区域腺管消失处微血管呈树枝状稀疏分布。此为胃淋巴瘤的内镜下特征表现。超声内镜所见病变处胃壁增厚处主要以第2 、3 层低回声为主。综上,结合本患者多发溃疡灶的特征,考虑胃MALT淋巴瘤可能性大。
常规的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相结合来作为诊断金标准,有时还需做分子生物学分析来反映肿瘤生物学行为。但胃活检因易发生漏取、误取而致诊断困难,其原因表现在①常规活检组织小,难以观察粘膜全层;②活检组织挤压变形,干扰诊断;③MALT淋巴瘤的一些高恶性程度成分存在于胃壁深处,常规活检难于取到;④其广泛浸润、多灶性的特点;⑤组织形态上与HP阳性慢性胃炎重叠;⑥MALT淋巴瘤与肿瘤早期及反应性淋巴增殖鉴别困难。因此在活检时注意深取,重复取材,多点多方向取材,甚至圈套粘膜大块取材,必要时粘膜下剥除(ESD),一般来讲活检诊断阳性率在30%~50%,粘膜大块活检可使诊断的阳性率达80%,故一次活检阴性不能否定诊断,建议反复活检。
胃镜活检和组织病理检查在符合胃MALT淋巴瘤组织病理改变的基础上,尚需符合以下Dawson标准,以排除继发性淋巴瘤:①无浅表淋巴结肿大。②无肝脾肿大。③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正常。④胸片证实无纵隔淋巴结肿大。⑤手术时除胃肠道受累部位和区域淋巴结外,无其他肉眼所见受累外,无其他肉眼所见侵犯。
胃MALT淋巴瘤与Hp感染密切相关,因单一检查常会受患者近期内服用质子泵抑酸剂和抗生素影响会有假阴性结果,建议采取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活检(银染)、C13或C14呼气试验联合检测。CT检查可以了解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转移情况,有助于进行治疗前分期。EUS在判断胃隆起性病变的性质与起源、溃疡性病变的深度、及进展期病变肿瘤侵犯深度、周围淋巴结转移方面更具优势,且较内镜能显示更广泛更确切的病变范围,可更精确地进行治疗前分期。另外,超声内镜引导下取活检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胃 MALT淋巴瘤预后相对较好, 但首次内镜的正确诊断率低,因为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与其诊断和分期密切相关,且部分病灶可进展为高度恶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因此内镜操作者及病理检查者需提高对胃MALT的警惕性,应用电子染色内镜、放大内镜、色素内镜等精检手段,多点多方向的活检及合适的免疫组化抗体选择,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对不能明确诊断者而又高度可疑的患者,应根除Hp坚持胃镜密切随访。
宛新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消化科副主任(南部)、临床实训中心主任。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质控及管理委员会委员,上海内镜医师协会副会长,上海消化内镜学会委员,上海消化内镜学会ERCP学组副组长,上海食管胃静脉曲张治疗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消化内镜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消化内镜杂志》通讯编委。曾赴日本九州大学病院、美国Emory大学医院及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进修消化内镜技术。长期从事消化系疾病的介入诊疗工作,在胃肠道肿瘤内镜下早期诊治、胰胆系疾病的内镜下介入诊疗等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年均完成各种内镜下介入手术600余例,主要包括内镜下胃肠粘膜及粘膜下病变的剥离切除术(EMR、ESD、ESE等)、内镜下逆行胰胆管手术(ERCP)、良恶性消化道狭窄的扩张及支架术、内镜下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POEM)等等。近年来开展多项内镜下诊疗新技术,均填补医院空白,部分达国内领先水平。曾承担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已发表科研论著50余篇,主编及参编专著近10部,获取6项授权专利,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周慧,医学博士,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曾至美国密歇根大学健康卫生系统消化科完成2年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事临床主攻方向为消化道早癌内镜下诊治、超声内镜检查、功能性胃肠病、炎症性肠病,科研方向为肠道微生态相关疾病、早期胃癌的分子诊断。目前主持及完成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夏杰 硕士研究生,师从宛新建教授,从事消化道早癌的临床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纵隔多发增大淋巴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