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会练郝月如太极拳气功行气路线图的老师吗

男人失去情人后会想念吗_百度知道
男人失去情人后会想念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个要看彼此之间相处了多长时间了还有看他对那个女的有没有真感情了不然要是只是各取所需的话 那分手了就分手了反正早晚也是这个结果了
很多时候,爱一个人爱得太深,人会醉,而恨得太久,心也容易碎。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等待,我不知道她等了我多久,我一直以为我不会再有机会见到她,突然间,我不知道该怎么开口,不知道怎么讲第一句话,告诉她,我真的很爱她。原来尘世间有很多烦恼是很容易解决的,有些事只要你肯反过来看,你会有另外一番光景,我终于明白,静花水月是什么意思,其实情之所至,应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是男谁女,又有什么关系,两个人在一起开心不就行了,今天她是小霸王,可能明天又会轮到我了。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看你现在过得好与不好,好不会想对方,不好就会
人总是对失去的人和事物格外的怀念
感情情也许会
感情深也许会
不会的,放心好了。本人回答不周,还请多多包涵哦!
其他9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情人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陈立清太极拳网
| | | | | | | | | | |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号
地址:西安市兴庆公园沉香亭北边山顶《彩云间》
QQ群:(老学员)(新人群)
技术支持--太極拳氣功入門_太極拳氣功入門pdf下载_爱问共享资料
太極拳氣功入門.pdf
太極拳氣功入門.pdf
太極拳氣功入門.pdf
简介:本文档为《太極拳氣功入門pdf》,可适用于高等教育领域,主题内容包含GeneralInformation书名=太极拳气功入门作者=李文涛页数=SS号=出版日期=年月第版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封面页书名页版权页前言符等。
侵权或盗版
*若权利人发现爱问平台上用户上传内容侵犯了其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合法权益时,请按照平台要求书面通知爱问!
赌博犯罪类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张方:武式太极拳内功捷要从武禹襄、李亦畲整理、编撰了“老三本”《廉让堂太极拳谱》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经武式太极的门人郝月如、阎志高等前辈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武式太极拳的理 论已经成为各式各派太极拳的修炼指南。不过“老三本”之后的太极拳理论多散见在武式各派系的门内,一是不够完整,二是外人很难见到。这是因为中国的武术大 师们从来也没把武术当做一门学问,让习武者公开探讨。&一、内功之根基&  我练了十几年内家拳之后,在20世 纪90年代忽然有了点迷惑,是因为当时的气功界有人对于神阙、气海、关元一线的丹田系统的修炼价值发出了怀疑的声音,而我本人也在研习佛学时,对于传统的 丹道和内家拳的修炼方法产生了某种疑虑。有一段时间,由于不注重气沉丹田而导致身体发胖,有时竟迷迷糊糊的,后来随常春先生学拳才逐渐走出误区。家师向我 介绍过他很佩服的一位隐者,这位当代大隐曾用内功治好了一位晚期的肝癌患者。当时在北陵公园,好几个人都看见这位高人只是用了几片蒲公英的叶子,前后治了 两次,患者就痊愈了。&&   我登门拜访这位隐士,请教了修炼中的刚惑问题,又走了走太极拳架,请高人指点。老师说:你每个圈都要划 网,还要收回丹田,否则气就会浮于体内,终归有害。我又问:丹田真的这么重要?修炼先天大道也离不开丹田?隐士看了我一眼,然后这位洞彻阴阳天机的高人 说:不能气沉丹田,你还练什么太极拳、丹道!我并不是在讲子虚乌有的故事,而是这位隐者不愿世人打扰他的清修。这个老先生是一位退休的大学讲师,修炼丹道 和太极拳四十余年,已经达到了“三易”的层次。&&   丹田是内功的根本,不过气沉丹田的标准和方法可不那么简单。我的八卦门的师叔 傅伟中先生在其大作《峨嵋临济气功》一书中有要求:“正确的姿势是大腿股部趋于水平,小腿尽量垂直,以双膝不超越脚尖为度。且腰要松,臀要收,脊要直,不 能前俯后仰或撅臀挺胸。否则,气沉丹田就成为一句空话。”峨嵋派的功夫如此,太极拳也不能含糊。杨家太极的老规矩也要求胯要降到与膝平的程度,可是现在有 几个练家能做到?练习太极内功首先要努力做到“气沉丹田”,因此练习拳架之前,要在太极桩和太极步(摸鱼)上下功夫。有关太极桩与太极步的练法,家师的著 作里已有明示,更深一层的功夫,我以后再专门撰文披露。&&   这里,我们首先要建立起太极拳与丹田之间的关系。胡兰成的《禅是一枝 花》中有云:“八识的前五识是在眼耳鼻舌身,第六是意识,在脑。第七末那识,是在丹田,不需神经。第八阿赖耶识则是在于心了。”“丹田是阴,而心则是 阳。”如果胡先生的高论果然正确,那么内家拳确实离不开丹田了。末那识是人的生理意识的主宰,丹道和禅定都是末那识在起作用,太极拳的修炼如果离开了末那 识,也只能是一般的肢体语言而已。丹田是太极拳行功走架之主宰,这几乎得到了各家各派的认可,可是从前辈的修炼实践上看,如丹田上的功夫修炼有偏 差,至少会出现两种弊病,一是如周潜川所说的,易患消渴症;二是气沉丹田不得法,则易小肠疝气,或是丹田内转不利,两肋下生气痞。本门就有前辈因带脉右侧 生气痞后不治而终。&&    据说李亦畲晚年与峨嵋山的丹道高人交流后,创有太极丹道心法。功之窍要源于张三丰的《大道歌》:“欲采先天要下功,先教九窍八门通。九窍原在尾闾穴,先从 脚底涌泉升。涌泉升起渐至膝,膝下功夫须着力。释氏即号穿芦芽,又如虫行又如刺。过膝看看至尾间,有如硬物抵方形。”传至阎志高剂币,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太 极丹田功法,根据“慎转任督二脉”的原则,强化了上虚下实,将丹田和双脚涌泉穴之间形成—个循环体,配合呼吸,使之内气鼓荡运转。在练习太极步的同时,即 修炼了太极丹田的初步功夫。&&   待丹田有物后,再从气海、关元、会阴、尾阊、命门至神阙潜转子午小周天,始修炼炼精化气之功夫。 至双肾如汤沸,仍以太极桩和静坐为主,此时不可用意,只用回光绵绵照住即可。有前辈告诫:道之大患,在于用意,切记!功至玉液还丹,可增练太极五行功,待 丹田能够支配周身,则可习练太极拳架。这些功夫尚属于后天的范畴,丹田内练出的混元气需要进一步转化,这在家师常春先生的《武派太极拳》一书中均有详述。&二、敛气入骨&   阎志高先师传下的太极内功修炼顺序是:“以力生血,以血化精,以精化气,以气归神,此中不止有甘苦可言,直有生死之险矣。学者可于力上求,勿轻向气上 觅,一入歧路,戕生堪虞。”自古很多内家拳的修炼者的寿命尚不及练习外家拳的有成就人士,多是被“使意弄气”所害。我很赞成王沐先生的小周天是精通的观 点,待“天一真水”通脊,才算是有了点真功 夫。敛气入骨不过是传统的说法,是否真有“气”能人骨则无法验证,姑且以此名相论之。李亦畲先师特别重视“敛 气入骨”,在《廉让堂拳谱》中“五字真诀”之“。口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人脊骨……五口神聚”又重申“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 骨”。拳谱中还有多处明示“欲要精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   家师常春先生曾传我专修“敛气入骨”的功夫,很简单,其实 武式太极拳的“一身备五弓”的身法,练出功夫了,即可将“神气收敛入骨”,关键是处理好脊骨与头骨相连的百会、夹脊、命门和尾闾四个部位之间的关系。有人 提出了太极丹道,以为要在小腹练出一个气球,既能化人又能打人。其实这是走进了一个大大的误区。武禹襄说“气以直养而无害”,并非让你在丹田存气。武先师 又云:“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孙禄堂先生在《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一文中自述:“初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中,小腹坚硬如 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中之内劲矣。”后来,孙禄堂赴山西拜会宋世荣前辈。宋先生日:“否!否!汝虽气通小腹,若不化 坚,终必为累,非上乘也。”&&& 看来,先贤早有明察,非我一孔之见也。以丹田为一身之主宰,稍一用意,再配合呼吸,极易在小腹形成混元气团,修炼者不可执著于此,此有形之物,非先天气, 但可经运化蒸馏出先天真水,这需行功至物我两忘、拳我不分、恍兮惚兮的状态下,才能生成先天无形之物,然后“敛气入骨”可行。吴图南先生提出的太极拳是从 后天返先天的窍要即在于此。&& 三、内丹与外丹&&   王善德先生故去有年矣。记得十多年前,那时善德先生 的身体和精神都非常之好,每至周六和周日,经常从北陵步行到小河沿去看一看。在春光明媚的季节,园子里那些八十多年树龄的丁香开得很灿烂,这时善德先生的 心情就会格外好,于是大家中午会出去喝点酒。善德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就有心收集关于武术界的资料,知道很多事。一次,我问到太极拳有内丹,是否还有外 丹之说,善德先生给我讲了一件事:阎志高先师年轻时拜访过李瑞东老前辈,请教了内家功夫三盘的练法后,李老先生又告诉阎师爷,太极拳仅练内丹健身自卫足 矣,要想神乎其技,必须还要修炼外丹,内丹与外丹结合才能练出太极凌空劲道。阎先生后来得高人传授太极桩法,练出了阴劲。阎志高在河北设擂期间,曾与李香 远和董英杰等同门切磋交流。几十年后,董英杰的弟子乐幻智提出了太极拳修炼者要练成“电人”的理论,这就必须要借助外丹之力。&&    汪永泉先生传授的杨式老架练法中,就有修炼太极外丹的架构,汪先生的传人提出了要练出“心劲”和“意手”。本门的太极桩法要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观照双手之 间,先有外景出现,日久丹成,要将外丹收入体内,身体自会有转形换质的效果。行功走架时,双掌多做抱球状,功夫深了自会有体会。到双手骨头疼了,就有那么 点意思了。&&   太极拳离不开丹田,但不可求气,一有意念就是后天了。内功的初级阶段自会练出混元气,但要化掉,否则很难“敛气入 骨”。内家拳的“敛气入骨”很重要。我的一位没磕头的师傅在丹田处有明显的混元气团,太极拳的推手功夫很深,小腹不惧重击,可惜没到七十岁,膝关节竟长了 骨刺。家师常春先生年过八十,尚能每日爬上天柱山去修炼,其中的道理不言白明。&&   每篇文章都不能将话说尽。本文就没讲“敛气入骨”的功效如何,也没有谈外丹与内丹的关系和修炼的顺序及火候。有的练家还想知道阴劲和“电人”的修炼法门,可惜我也没练到那个层次,不敢妄言。张方:武禹襄原传五十四式太极拳& &  我在十多年前就停止了杨、吴二派太极拳的练习,专攻武式太极拳。原因是阎志高先师传的这套小架确实难练,且理法深奥,以内带外的功夫真要十年八年才见 端倪。十年前在小河沿听人说霍梦魁先师还有一套发劲的快架子,是武禹襄最初在赵堡学成后所创,传李承纶先生后,启轩先师原样没动地传给了葛顺成(字显 斋),葛老显又传给郎舅霍梦魁。至于霍先生传给了何人就不知道了。查唐豪的《太极拳研究》和吴文翰师叔的著作得知:葛顺成确是李二先生的弟子,而霍梦魁又 是自幼师从于葛老显。拜读李启轩的《各势白话歌》,李二先生的拳架应该与李大先生有所区别,李大先生是一代宗师,得武禹襄真传后又多有创新和增益。其实, 我对武式门里一直存着一个大疑问,我习杨式和吴式太极多年,在北京见过杨班侯的小架之冷脆,随丹东辉璞先师习过吴式快拳。独不见武式的快拳或炮捶架子。从 传承的角度上看,武式拳在武禹襄创编之初应该有一种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架子存在。吴师叔的著作中记载:“杨班侯曾就学于武禹襄,启轩与之年龄相若,常在 一起切磋拳艺。”唐豪考证曰:“班侯之技多得之禹襄,故杨氏所传有大架小架之区别者,以班侯学于禹襄者为紧凑架式之故。”班侯从学于武禹襄,李二先生是武 先师的外甥,杨班侯学到的东西,李家兄弟没理由不会!在家师的著作里收入了阎志高先师的手抄本《永年县郝为真师太极拳行功歌》,显然是以李二先生的那篇 《各势白话歌》为蓝本的发挥之作,但原作中的“迎面掌”和“对心掌”却没有,对一些有高难动作的拳势也做了删改。这从两篇拳谱的比较中可明。  一、古拳传承有续    2002年的秋天,我陪家师常春先生到小河沿与同门聚会时,谭长科师叔偷偷地告诉我:霍老师的那套拳有人会!当时我心里一动,但又一想:现在武术界的 造假比商品领域还甚,可别弄出笑话,于是我没敢接茬,转而跟抚顺的赵师叔闲扯起他们当地兴起的一种“木偶式”拳架子。一晃过了四年,2006年的秋天,我 与铁森先生把酒论拳时,他又谈起了霍先生的那套拳。说有一位吴本萍先生是霍老师的嫡传,会这套拳。我说:早就听谭师叔说过,也不知是真是假!姜先生说:你 谭师叔也会,但他没练,那东西不是年轻人练不了。我问这位吴先生多大年纪了,他说:七十四了,1923年生人。我又问:践步打捶、转身摆莲、连三腿和翻身 二起,他能跳起来吗?能发出冷脆劲吗?姜先生说:没问题!那劲很整。我动心了。那几个拳势五十岁以上的人别想练!七十四岁的人想造出这样高难度的假拳,除 非他原本就是健将级的专业运动员。这位吴先生年轻时是不是练过外家拳?铁森说:他原本是一个病篓子,没练过别的拳,就跟霍先生学过点葛老拳的八方捶,我这 才开始上心。  2007年春,我开始有计划地采访武林人士,在我台的体育新闻栏目中播出,吴本萍先生当然也在拍摄之列。我到小河沿采访时,吴先生却没练这趟拳,走的 是一百零八式的慢架子。片子播出时,他也没看,似乎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只是告诉我:单独来,我给你划一划。我第一次单独去,吴先生就把霍梦魁传下的武李 二家没形成公开文字的拳论给了我,我感觉这个人确实与众不同,于是我将这套五十四式的太极拳划了下来。  二、“转换折叠”与“背丝扣”  在姚继祖先生的著作中收有李亦畲的自存本拳谱,谱中有一篇“十三势架”,显然是按行拳走架的顺序列出的,共五十一式。其中的单式只有三十二个,这说明 今天的八十一式、九十六式、或一百零八式均是李亦畲的后代传人增益而成的。李启轩传下的这套五十四式太极拳应该是非常接近武禹襄从赵堡学拳、盐店得谱后原 创的太极拳,今为同道方家研究便利,征得吴本萍和谭长科二位老师的许可,现将拳谱公之于众。  整套拳的单式有四十二个,关于行动走架的特点,由于霍梦魁先生仅是粗通文墨,因此并没有过多的阐述,留下的只是武李二代先辈的拳论:“以先天带后天, 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卧似盘龙,起似箭,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腾挪闪战,虚实变换。”不过我本人通过划这趟拳的架子,对于“背丝扣”有了彻 悟,关于“背丝扣”理论,阎志高和霍梦魁二位先生对此只字未提,显见此并非太极拳的原传拳理,而是杜元化在《太极正宗》中的一家之说。杜元化在书中画有双 手做顺逆缠丝旋转而形成的“背丝扣图”。并解释日:“试观空圈之中恍恍惚惚,其气机发出一种现象,一向一背,分顺分逆,非像夫背丝扣乎?非像夫太极中一明 一暗之曲丝乎?故以背丝扣名之,实以背丝扣代之。”  吴本萍老师手把手地为我划架,用手扶着我的腰胯讲解内气的运行和武式独门的“弹簧腿”及“麻花腰”的练法,我练到身上后发现杜元化的“背丝扣”理论尚 有不足之处。“背丝扣”的修炼目的,是为了“造出太极拳之真铅汞”,具体方法是“每一动作行于四梢,此为练拳之必要”。既然是“行于四梢”,背丝扣又怎可 止于双手?再则杜元化的“背丝扣”学说与陈鑫的“缠丝精”理论异曲同工,那么腿上的“背丝扣”又是如何练的?“缠丝精”是由丹田内转而行于四肢,陈鑫特意 论及腿的缠法,而杜元化的“背丝扣”却没有关于腰腿与丹田的练法。沈阳的武式太极门功夫保持了郝为真先师改拳前的原汁原味,其“麻花腰”和“弹簧腿”内功 心法确与“背丝扣”理论暗合,如果借用“背丝扣”说法,那么这套五十四式太极拳在丹田和腰腿上的体现更为明显。  每一转换,腰隙间如拧麻花般转动,双肾一上一下、一前一后,划弧亦如“背丝扣”,其弧线呈双s线型,双腿一虚一实、一阴一阳,旋踝转膝,实向内虚向 外,如螺丝钉状向下拧转,又是一个双s线型的“背丝扣”,且有无限延伸之意。难怪吴本萍先生说“弹簧腿”“麻花腰”就是“背丝扣”。  三、“接运蓄发”与冷弹急脆  郝少如先生在《武式太极拳》一书中写道:“武禹襄、李亦畲所传下来的太极拳套路,本来有五十三势。先父(郝月如)根据先祖父(郝为真)的总结,将这五 十三势的每一势均用'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穿始终,发展成为现在的九十六势。”这一段文字证明了两件事,一是今天之武式太极按“起、承、开、合”节序的练 法是郝为真先师授拳所创并由郝月如先生推广普及,李逊之传下的所谓“李家原传练法”,其实也是郝为真先生代师传艺的结果。二是武李二位先师的拳势只有五十 三个,与今天所有各派的“武式正宗”练法也不尽相同。  李启轩先生经霍梦魁先师传下的这趟拳。在练法上是以“接运蓄发”为“四字要诀”,这也更接近于太极拳原始之技击功能。直接手多“十字”,运手多“缠丝 ”,扣合为“蓄”,弹抖为“发”。吴先生说:传统的太极拳有“飞架”的练法,就是要在一炷香的时间内打满一百遍拳。武禹襄的这套五十四式太极拳要求练习者 要在二分钟之内打完,转换折叠时相对要慢要柔,抖发要快要急,所谓“急如火烧身”。这趟拳的发劲讲究要“冷脆”,冷者突发也,打的要干脆,没有一般太极拳 推人的长劲,而是要发出短而透的寸劲。  吴先生在给我划完架子的那天下午,我在树林里用云手对着老松树连发了几个透劲,声音有点异常,吴先生说:不能这么发劲,打到身上会把人打坏的,劲要松弹,才是善手。所谓“弹”者,发出就收为之“弹”,较技时要用松弹劲,自卫搏击时要用冷脆劲,对于阴毒险恶者不能以善手待之!“接运蓄发”在对敌应用时要 一气呵成,不可有停顿,越快越好。武禹襄的这趟拳讲究“米”字架,“永”字功,接运手用缠丝劲,蓄发注重内气之开合。  关于这趟拳的具体练法,待以后机缘合适时再撰文叙述。日,奥运会闭幕的那天,我和傅仁东等正式拜吴本萍先生为师。李启轩先师一脉的 门内诸如武禹襄提出的太极拳“米”字架、“永”字功的练法一般是不会向门外人传授的。为了避免有人在我的师承上做文章,我郑重声明:虽然我有二十几位公开 的和不便公开的老师,但正式磕头行拜师礼的师父只有四位,王辉璞、刘常春、刘敬儒和吴本萍。各种各样的拜师帖我发出过十多张,但是真正能当我师父的人,除了具备“三明”的功夫外,还要有一定的道德修养。我的功夫是怎么得来的?只有我自己知道,不过我永远也不会说出去的。武式太极拳源流考现在又到了说真话难的时期,近来有媒体对我的武学研究提出了质疑,如果有些人认为只有编造“腾身走凌空”和“仙佛来接”才是“武学研究”,那么抱歉了,我只能再说点真话了。    一、赵堡学拳与盐店得谱    公元1852年,河北省永年县的秀才武禹襄(年)奉母命去河南舞阳县探望兄长武澄清。武禹襄自幼随父亲武烈习少林洪拳,虽年过四旬 但好武之心不减。永年有邻人杨福魁畅禄禅)在河南学得绵拳珍秘不传,于是武禹襄绕道河南温县拜访赵堡镇名师陈清平。以武禹襄的根器和财力自然可以得到陈清 平的倾囊相授,因此武禹襄仅学月余即得此拳的精要。也许是天意欲弘扬太极拳学,待武禹襄来到舞阳时,其兄也恰好在盐店购得王宗岳的拳谱,在内家拳的发展史 上,王宗岳的拳谱里首次出现了“太极拳论”这一提挈太极拳学的篇章。武禹襄携盐店拳谱回到永年时,对自己的外甥李亦畲说:“现在真东西在咱们手里了,就看咱们怎么用功了。”一年之后,武禹襄结合赵堡拳架,参悟盐店拳谱创出完全符合太极阴阳理法的内家拳。  笔者在此尚有两个悬疑难以落笔,一是武禹襄在河南陈清平处所学的是否为太极拳无法确定。杨禄禅在陈家沟学成后,一直称自己所学的是“绵拳”、“陈家 拳”或“长拳”、“十三式”等,因为目前世人还没能找到在1881年李亦畲的《廉让堂太极拳谱》问世之前有关太极拳的文献记载,不仅在《明史》和《清吏》 里找不到,就连专门收集民间方伎技击的《清稗类钞》中也没有关于“太极拳”的只言片语。作为武派太极拳的嫡系传人,我不敢枉言武禹襄和李亦畲为太极拳发展 的贡献有多大,但拳史研究绝不应该像收集口头传唱的民间文学那样随意。  另外,笔者也难以苟同某些所谓武式太极李派的正宗传人的说法,如《武式太极拳正宗》一书中说:武禹襄得陈清平“赠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概要 图》、《拳论》”就显得不近情理了。试想陈清平的再传弟子杜元化在1931年出版的《太极拳正宗》一书中仅收了陈清平的《太极拳总论》一篇,尚无王宗岳的 拳论,而当时河北永年等地已有王宗岳和武禹襄等先师的拳谱流传了。由此不能不令人产生疑问:如果河南陈家沟陈长兴和赵堡镇陈清平等人的拳法真是如某些专家 所考证的那样属于张三丰一蒋发一系的传承,那么这两家为什么会没有王宗岳的拳谱?而陈家沟陈鑫所宗的是一部曹继武和戴隆邦等人著的《心意六合拳谱》,赵堡 镇拳家所宗的却是形意拳门的《岳武穆九要论》,在武禹襄之前,陈家沟和赵堡镇的拳学从拳法到理法都与太极拳压根就不贴边儿。    二、李大先生及其传人    武禹襄早期的传人只有李亦畲和杨班侯,见《清·武禹襄传》:班侯“读书不甚聪敏,习拳极为领悟。禄禅遂请禹襄多课以拳技,故班侯之技多得之禹襄。”“班侯性刚骄躁,于人言词无所让,独于禹襄之技,终身钦服”。而武禹襄真正的衣钵传人就是他外甥李亦畲 (年),人称李大先生,李亦畲目睹了舅舅学拳、练拳、创拳的过程,成书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永年拳术》中记述了李亦畲从学武 禹襄“心领神会者二十年,得其精妙”。李大先生在王宗岳原谱和武禹襄所写的《十三势行功心解》、《打手要言》和《身法十要》等拳论的基础上,写出了《走架 打手行功要言》、《五字诀》、《撒放密诀》等传世经典。李大先生出身望族,家学深厚,自幼精研儒释道经书典籍,并且善书法,他编撰了武术史上的第一部太极 拳专著《廉让堂太极拳谱》,并亲手抄写了三本,一自存,一交弟启轩,一交门人郝和(为真)。  李大先生不仅是近代太极拳理论的集大成者,同时对太极拳的领悟异常精深,虽身材瘦小,但各门派的高手与李大先生试技后无不诚服,《永年拳术》记载“拜 门墙者益众,其最有心得者如葛福来、姚洛朝、葛顺成、李洛同、魏庆祥,本境郝和、王明德尤为精巧。”据考证,李亦畲及胞弟李启轩先生的传人中能传续有成 者,以郝为真和葛顺成为最。葛顺成字显斋,人称葛老显,师承李启轩,老显传郎舅霍梦魁,霍先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传艺于东北沈阳。李大先生的衣钵传人则是 郝为真先生(年)。武学界普遍认为武派太极拳一门以郝为真先生的功夫最高,郝先生练功时可以用铁制的八十多斤大杆子,一口气连抖二百多 下,内功精绝,震烁古今。《永年拳术》一书记述了郝先生的功夫:“尝袒腹卧榻上,令人以拳击之。有时其若无物,有时如击棉絮然,有时如以胶粘物,臂不能 缩。”  郝为真先生早年协助李亦畲先生教拳,李大先生辞世后,始正式开门授徒,一时间河北地区的少年俊彦纷纷来附。郝先生门下的著名弟子以正式拜师的时间顺序 排列应该是:阎志高(年,17岁入门)、韩钦贤(年)、李圣端(年)、张振宗(年)、王其和(年)、李香远 (年)、李福荫(年)、孙禄堂(年,50岁后拜师)。郝先生的这些弟子后米郡能将武、李、郝一脉 传承的太极拳学发扬光大,有的弟子甚至成为一代宗师。    三、武式太极拳、郝架太极拳、武派太极拳    据姚继祖先生所著的《武氏太极拳全书》中载:“经李亦畲先生传给郝为真等的架子,可谓武氏老架。郝为真在清末民初时,任广平府中学堂和永年县立小学堂 武术教授时,为了便于集体教学,适合一至四呼发口令,将架式中的懒扎衣、搂膝拗步等式后面添了开合,即成郝派的'开合太极拳架子’。”郝先生的这种做法是 效法杨家,当时杨健侯已经在北京编创出适合于健身的普及性套路,而将原本修炼内功和应用于技击的拳架珍而秘之,非人室弟子不传。从郝为真传阎志高的拳架, 尚且可以看到武禹襄从学于陈清平的赵堡拳架的影子,“手挥琵琶”等拳式都极为相似,尤其是“十字手”、“合手”更为这两家拳架所独有,而郝为真传给李逊 之、孙禄堂等人的拳架已经找不到母拳的味道了。至于郝月如先生在上海等地传出的拳架,据顾留馨考证:“武式到三传的郝月如删去了跳跃动作,架式纯为高架 子,显为适应年老体弱者而作的改革。”近观很多武派名家们打拳则将“裹裆护肫须下势”这一基本要领都略去了,均是站着表演套路,而当今某些标榜为李家正宗 传人者更是连“身法八要”都不遵守,只是挺着肚子站在那里左晃右晃。 有一段时期,人们将郝先生修改后的普及套路称为“郝架太极拳”,但郝为真及后人均能尊师重道,对这种说法不予承认,仍主张拳得之于武家,必须以武氏命名。 因此,郝少如先生在1963年出书时,定之为《武式太极拳》,而阎志高和霍梦魁二位先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沈阳传艺时也一直称之为“武式拳”。至二十 世纪九十年代时,北京吴文翰师叔碍于“武式”不便于翻译成外文等原因,为弘扬一派太极拳,征得家师刘常春先生等健在的第五代名宿的认可,才将“武式太极 拳”又改称为“武派太极拳”。  近年来,有李逊之一脉的传人惟我独尊,提出郝为真先生传的只是“郝派太极拳”,而非武氏正宗,这是不顾史实的欺师灭祖,先不说李亦畲谢世时,李逊之年 仅十岁,郝为真教给他的也只是自己修改过的健身架子,非是不传,而是因为逊之先生的身体素质不适于练功夫架子。笔者列出当年永年人自己留下的文史资料,就 可让欺世盗名者的谎言不攻自破,第一段文字,见于李启轩的孙子李福荫(字集五)先生的《李经纶传》:“尔时禹襄年已高迈,凡有习此拳术者,远近皆来从学于 亦畲……子宝廉、宝让(李逊之),均不得其传。”(见抄本《永年拳术》)第二段文字也是李福荫在1935年 1月28日为《廉让堂太极拳谱》作序时写的:“福荫除受家训外,更受教于师伯郝和。”李家的子孙早在六十多年前就承认没得家传而“受教于”郝为真,那么六 十多年后的今天又怎么会冒出所谓正宗的武式李家真传的太极拳法呢!  有心人只要翻开郝少如先生的《武式太极拳》和所谓李家正宗传人的《武式太极拳正宗》这两本书一比较,就会发现从拳架到拳式的名称都大同小异,都是站着 打拳的健身套路。那么武禹襄创出的能让杨班侯折服的武式(派)太极拳究竟是个什么样?怎么个练法呢?下面且。看笔者粗略道来。    四、难练难精的武派太极拳    吴文愉师叔在他的大什《武派太极拳休用全书》中提到“践步打捶”—式的练法:“这是一个比较难练的拳势,连进三步类同三级跳远,要纵身前跳迅捷健稳, 体现出跟踪追击之意。”看来,吴师叔所师承的李圣端先生确为武派—脉嫡传。笔者不才也能保持原传拳架的难度:“转身蹬腿”后脚不落地直接纵二步半,可跃出 一丈多远,落地时下势“栽捶”,然后接“翻身二起脚”是蹲在地下不起身直接纵跳—飞踢,这种练法不知所谓的“武式李家真传”者能否做得出来。近观吴图南先 生传下的杨式小架也是这种练法,看来当年武禹裂传给杨班侯的拳架与今天武派的正宗练法基本相同。  阎志高先师自幼得名师传授少林、形意和八卦掌,十七岁遇郝为真先生时,内外功夫已有所成,那么阎先帅传下的这种练法是否融人武派太极以外的东西呢?我 最初学拳时也有这种疑惑。前些年,我遇到了一位师承姚继祖先生一派的传人,他虽然也崇拜阎志高的功夫,但同时又说:阎志高的形意和八卦功夫太深了,所以他 传下的拳架不纯。其实这仅是—种猜测,陈云明(字明洁)先帅也是精通戴家心意利程派八卦的大家,他曾经同时师从于阎志高和霍梦魁二位宗帅十年之久 (年),深知二位大师拳架的异同。陈先生认为:阎先师传的拳架,只有“云手”是受到形意举的“鼍形”的影响,“退步跨虎”借鉴了八卦的 “转身掖掌”,余者皆遵循了郝为真宗师的原传练法。  霍梦魁先牛是先受业于李二先生(李启轩)的弟子葛显斋,后又拜李启轩的孙子李福荫先牛为师,可谓是“李家嫡传”。但据陈明洁先生和家师刘常春先生所 言:阎、霍二师的拳法除了“云手”等几个个别拳架有差异外,其余基本相同。这也说明郝为真先生确是李亦畲先师惟一的衣钵传人。某些制造“嫡传惟亲”神话的 所谓李家正宗传人是在痴人淡梦,只不过是在武林中又演了一场“唯我独尊”的荒诞闹剧而已。  正宗武派功夫架子的练法也不是那些站着打拳的人能够臆想出来的,它要求习练者需蹲身下势,旋踝转膝、阴阳互动而成落地梅花,这些都必须有明师身传口 授,是“老三本”拳谱所未载的;有人说,武式拳之所以要站着练,是因为武、牛:二位先师均是文人,身着长衫,不仙下势练举。据说郝为真先生效仿李大先生也 身着长袍。闹志高先帅曾说,郝先生在永年中学给学生上课时确实是站着教拳的,但在传授人室弟子时,不仅要除去长衫蹲身—下势,甚至会脱掉上让弟子看清“内 功”的轨迹。武、李、郝在一般学生面前身穿长袍教拳练拳是为了师道尊严,但绝不等于他们在私下里自修时也站着打 拳的,否则他们留下的“裹裆护肫须下势” 岂不成了—句空话。旋踝转膝是双脚一起旋转,脚踵为阳,脚尖为阴,”阴一阳,阴阳互动而成阴阳鱼形的太极图,这种独门练法又称落地梅花,功深者会在土地上 留下一个个圆点,而这些圆点又恰恰组成了盛开的朵朵梅花。将搏杀的拳法练得如此有诗意、如此有哲理,也只有武、李二位儒学大家才有此造诣。  正宗的武派太极既能慢又能快,慢练可达一个多小时,快练则只需二分钟。据偷看过阎志高练拳的前辈说,阎先生练快拳时真如一个陀螺在旋转,练至“转身双 摆莲”时,可在空中旋转一圈后飘然落地。现在有人提出了太极拳有“练架”和“用架”之分,其实武派的这套拳既是练架也是用架。  五、阎志高先师的传承    阎志高先师十七岁正式拜郝为真先生为帅,在水年读书期间和考入保定武备学堂前后六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在武派太极门内修炼,太极功夫日趋精纯,期间曾多次 代师与各门派的高手(包括著名的“霸州李”)比武,从而名扬京津两地。阎先师从武备学堂毕业府,通过以武会友,与李存义、杨明漪、张占魁、刘风春等名家鲇 为知己,后进南京政府步入政界。“七·七事变”后回清河隐居,潜心丹道,得高人传授“转天尊”,多次入山修行,内功已臻化境,1950年应霍梦魁等先生的 邀请来沈阳设帐授徒,十一年内收学员、弟子六百多人,今天其再传弟子已遍及国内外。在阎志高先师的门下,除天津的秘传弟子张先生和孙先生外,以陈明洁先生 与刘常春先生的造诣最深。  陈云洁(字明洁,年),山西祁县祁城村人,九岁得戴魁和程天祥、程天禄传授戴家心意拳,十八岁闯关东落户沈阳,得程有功弟子英师久 传授八卦掌,后又同时受教于阎志高和霍梦魁二位先生达十年之久,练就武派太极纯功。先师放去后,陈先生将两家拳法揉而化之,吸取其它太极流派的精华,而创 自成一脉的武派太极拳套路。  刘常春先生,1925年生于大连长海广鹿岛,幼习少林拳, 1950年拜人阎忐高先师的门下后,一直为阎先师管理账目、协助教务,因此得师传较多。1961年阎先师临回清河前,将拳谱、用丹书赠送与常春先生,并秘 传“转天尊”丹法。常春先师为普及武派太极拳而培养了一千二百多名学员,门下弟子也是人才济济。常春先生为弘扬师传而启费出版了《武派太极拳》一书,使世 人得顶阀先师的太极精功之一斑。常春先生注重师门传统,谦虚谨慎,虽秘传笔者数年,但直至蓄须闭门时才公开师承关系。近年来更是与吴文翰帅叔一道,为维护 武派门户的尊严和武派举史的真实性而不遗余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常春先生效仿先师,隐居于东陵天柱山,并在努尔哈赤的陵寝西侧修整出了“转天尊”道 场,修炼闹先师遗下的丹法。  现将阎志高先师—脉传承公开如下,此表因篇幅有限,没列出国内外失去联系的传人,望见谅。两种武式太极拳之比较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沈阳地区最流行的太极拳是武式,而沈阳的武式太极又分两种,一是霍梦魁先生所传,在沈阳地区较早形成了影响。另一种就是阎志高先师广泛传 播的武式太极小架,在辽沈地区盛行不衰。这两种武式太极拳在拳架的主体上基本相同,但内功心法还是有差异的,很多拳式也有区别。一、阴阳潜换气定闲霍梦魁先生是河北清河人,生于1890年,卒于1962年。霍先生自幼从学于姐夫葛显斋,据吴文翰师叔考证这位葛显斋很有可能就是葛顺成先生。关于葛顺成先生的记载见于徐震的《郝和传》等资料:“清河葛老泰,精八方捶,授徒千余,闻亦畬名,请师事,亦畬使从学于为真,泰殊勉强。亦畬知其意,命与为真相搏,甫合,为真以推手中擒拿法进擎泰膊,泰臂不能脱,足不能移,身不能转,呼曰:“释我!释我!’泰自此心服,且命其子顺成来就学。”葛老泰的年龄想必与郝为真不相上下,因此令葛顺成来学,那么顺成师从何人?李亦畬仙逝于1892年,其时顺成仅两岁,不可能从学于李大先生。又据吴师权考证得顺成先生真传者是霍梦魁先生,但霍先生后又拜李福荫为师。再据李福荫先生(字集五)在廉让堂《太极拳谱》序中所云:“清河葛顺成,均从先祖学”,集五的先祖即李启轩也,说明葛顺成的功夫主要源于李家,与李亦畬传郝为真一系稍有不同,而李集五先生虽也拜人郝为真的门下,但其功夫主要得于家传。由此可知,霍梦魁的拳法也以李启轩一系为主。但因为霍先生与葛顺成是郎舅关系,按过去的礼法不可能成为师徒关系,因此霍先生真正的递帖师傅还是李福荫先生。霍梦魁先生是最早来东北传播武式太极拳者,在此之前,虽有冯先生和顾胤柯等先贤在奉天传授过武式太极,终因传授面人窄,而没能形成影响。据考证,霍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到沈阳传过拳,在40年代形成了影响,连一些武学名家也人其门下学拳,如通背门的周元升,戴家心意拳嫡传陈明洁先生等均带艺投师。陈明洁先生是山西祁县祁城人,9岁始受教于戴文熊的弟子程天祥(程大)、程天禄(程二)及戴魁先师,深得戴家心意拳之精妙。随霍先生学拳后,尊师重道。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霍先生回老家请来了阎志高大师后,其门下弟子多投入阎志高先生的门下,陈明洁虽也师从于阎先生、但仍对霍先生不离不弃、敬重如初。因此霍梦魁先生对陈先生的人品一直是赞不绝口,将其太极拳艺倾囊相授。可惜霍先生不通文字,不擅言语,一些太极拳精要无法准确地表述出来。在传授太极内功吋,反复强调:武派小架是重(视)内而不重(视)外, 伞靠内里转换。有弟子问如何转换?霍先生一急就把上衣脱了下来你们来看,于是就演练给弟子们看。学生们见霍先生的丹田处有一个球,这个球按阴阳鱼的弧线有 规律地运转,带动着拳架的演练。霍无生传下的太极内功就是这种阴阳潜换,霍梦魁先师曾用最粗浅的道理跟陈明洁先生说出了太极拳练习丹田功夫的精义:你把两 个腰子当成合在一起的一扇磨,别去想它、也不去管它,让它们自己相互对转研磨,一阴一阳,一上一下,时间长了,丹田自己就热了。霍 先生传下来的拳架还是武式老派的练法,每一转换要旋髁转膝,实足的脚跟拧捻转动。这种练法源于道家之“踵息”,见庄子的《大宗师》“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 息以喉。”是说丹道修炼者用脚后跟呼吸,吸入的是仙炁,并将此天地之精华运及周身。霍先生最初教的练法是:实足旋髁转膝,而虚足不动。近年来,我在小河沿 见有霍先生的再传弟子行功走架吋虚足与实足一起转动,不知是霍先生从清河接来阎志高后自己作的修改,还是其门下传人擅自进行的改革。限于文化基础,没有留下背丝扣、阴阳线的理论,也不懂什么是牝牡四卦和八方线,拳和人一样:朴实无华。其后辈有将霍先生的拳架划成一百多个式子的,也有人分 成八十四式的,陈明洁先生根据“九二见龙”的丹道理论,取“九九归一”,郑重地将霍老师的拳架归纳为九九八十一式。现将拳谱公之于世,供武式爱好者参考。武式太极拳(陈明洁)传:太极起式 l. 懒扎衣(左、右) 2.十字手 单鞭 3. 提手上式 4. 白鹤亮翅 5. 翻身搂膝打掌 6.手挥琵琶 7. 搂膝拗步 8.进步搬拦捶 9.如封似闭 1O.抱虎推山 1l. 合手 12. 懒扎衣 13. 十字手 单鞭 14.肘底锤 15. 倒撵猴(凹式) 16. 斜飞式 17. 白鹤亮翅 18. 翻身搂膝打掌 ]9.手挥琵琶 2Q.海底针 21. 扇通背 22.撇身捶 23.退步搬拦捶 24.懒扎衣 25. 十字手 单鞭 26.云手 27.乘式 28.高探马 29.双风贯耳 30.左右分腿 31. 转身蹬腿 32.践步栽捶 33.翻身二起脚 34.对心捶 35.转身斜指裆捶 36.伏虎式 37.连三腿 38.进步搬拦捶 39.如封似闭 40.抱虎推山 41. 合手 42.懒扎衣 43.十字手 单鞭 44.野马分鬃 45.懒扎衣 46.十字手单鞭 47.玉女穿梭(五式) 48.懒扎衣 49.十字手 单鞭 50.老云手 5l.反十字手单鞭 52.下势 53.金鸡独立 54.撵猴(凹式) 55.斜飞式 56.白鹤亮翅 57. 翻身搂膝打掌 58.手挥琵琶 59. 海底针 60. 扇通背 61.擞身捶 62.退步搬拦捶 63.懒扎衣 64.十宁手 单鞭 65.云手 66.乘式 67.高探马 68.抄手打掌 69.摆莲腿,70. 十字步 71.搂膝指裆捶 72.懒扎衣73.十字于单鞭 74.下势 75.上步七星 76.退步跨虎 77.转身摆莲腿 78.弯弓射虎 79.进步打捶 80.怀抱双捶 81.合太极。这趟拳我先后请教于陈明洁先师门下的弟子阎祝山、陈一鸣和王善德等诸先生,其中在5年之内跟陈明洁之子陈一鸣先生反复地学过3次,下的功夫可谓大矣!二、运转子午小周天阎志高先生是郝为真的大弟子,又精通少林、形意和八卦,内外诸家功夫均入化境。他早年毕业于保定武备学堂,与李景林、蒋介石等近代名人是同窗。在20世纪初即是中国武术界的成名人物,1923年出版的《近今北方健者传》一书中对阎先生有所记录,阎先师在津、京二地期间与李存义、杨明漪、程有龙等名家过从甚密。阎先生于l928年--1937年供职于南京国民政府,在此lO年的时间里遍访名山洞府中的仙家隐士,得传诸派之丹道修法。]950年应霍梦魁、高云五和李荃英等7位沈阳武林界人士的邀请来奉(天)传授武式小架太极拳。抵沈后先与沈阳各门各派的名家高手比手切磋,令沈阳武术界的练家们心服口服。然后设帐授徒,四方俊彦慕名拜入门下,一时间武式太极拳成了辽沈地区的第一大门派。阎志高先生不仅是近代屈指可数的武学大家,同时也是一位明师,他的明理、明言和明手能够折服任何一位习武者。他在继承先贤的武学思想的同时,又提出了独到的拳学理论。早在中华武士会期间,对于太极拳就道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不丢不顶,太极意也,以不?不顶为极则而恪守不化,则牵动凹两拨千斤之妙用”,一时间在20世纪初的太极拳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阎志高先师对于释、儒、道三家学说均有一定的造诣,曾精研佛学,对于丹道则另有仙传,因此他的太极拳学思想非常完整精辟。阎先师归纳出了太极拳的三步功夫:先练形,后练气,再练神。有关阎先师的太极拳学理论体系和拳谱,家师常春先生的大作《武派太极拳》一书已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家师的著作里记述甚详,我在此就不必画蛇添足了。阎志高先师传授的内功是独门绝学,层次分明,功效显著,且不能出偏差。拳架内外兼修,拳式不仅可应用搭手较技,更适用于散手搏击。行功讲究以丹田带实足脚跟和虚足脚尖同时捻转而成落地梅花,九九八十一式太极拳先要越练越慢,慢到一定程度则又自然越练越快。有人偷看过阎先师独自练拳:一趟拳两三分钟就练完了,一个转身摆莲腿能在空中旋转一圈半,要知道那是一位已经70多岁的老人了。得到过阎先师传授的弟子有600余人,其中入室弟子有数十人,陈明洁先生和刘常春先生则是入室弟子中的佼佼者。而刘常春先生又是阎师爷拳社的管帐先生,得到阎师爷的东西自然比别人多一点。我和常春先生的机缘很特?,是先学拳,后递帖拜师,又重新学拳。记得那是一个末伏天,我正在小河沿的树林里打拳,经人介绍我认识了常春先生。那时他没有留须髯,腰身笔直,双目如电,快7O岁的人了没有一根白发,不知道的人看他不会超过50岁。他先给我讲了阎先师和陈先生(陈明洁)的一些轶事,然后说:你站个太极桩给我看看。我一站,常春先生开始挑毛病了,讲起来滔滔不绝,我挺奇怪这人怎么回事?我还没说要跟你学呢,真是诲人不倦当常春先生说到“弹簧腿、麻花腰”的时候,我知道这位老先生有真东西了。就这样,一年来小河沿六七次,等到没人的时候教我点东西。有一年秋天,我说要带摄制组去长海县采访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常春先生有点兴奋,告诉我:他就是长海人,接着讲起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习武的经历。我很感兴趣,邀请他随我们一起回老家参加采访拍摄,老人家谢绝了。就这样,几年过去了,常春先生把阎志高先师的太极拳一个式子、一个式子地教给了我,等学完拳我突然感到;这才是我要寻找的老师,于是我决定登门拜师。拜完师,常春先生说:其实磕不磕头、拜不拜师都一样,我就是想把阎老师的东西传给你,你算是我的秘传弟子吧。当然这中间还有很多磨难和故事,以后再讲阎先师的太极拳正是有了像常春先生这样的传人,今天才能在辽沈大地上一枝独秀,远播海内外,使沈阳与永牛和上海并称为武式太极拳的三大发祥地之一 。三、落地梅花化红泥按陈明洁光生的总结,霍、阎两位先师的拳架基本上差不多,霍梦魁先生的九九八十一式中比阎先师传的套路多出了一个“斜飞式”。另外,两家的“云手”和“抱虎归山”的练法也不相同。在掌形上,霍派的是中指伸直四指微屈的“瓦垄掌”,也叫“瓦棱掌”;而阎派则是食指伸直、虎口微撑。正宗的武式小架都讲究“落地梅花”,阎派是丹田带着双脚一起转,而霍派则是实足踵拧转。在内功上,霍派强调:要修炼丹田内气,以内带外。而阎志高先师因深得丹道真传,则不急于求气,按修炼金丹的程序行功先站太极桩,在虚无状态下得先天?,完成玉液还丹;再“摸鱼”? (走太极步)通子午小周天,与涌泉和双腿的经脉形成循环,这种内功俗称“缠丝球”。待修炼拳架?,则能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自然通开任督二脉。在打手方面,霍梦魁善于擎引松放,沾上你就别想进退,而阎志高则是接手就打没二下。阎先师在南方那]0年间没少跟人比武;20世纪60年代,有一位南方的练家到沈阳出差,还跟阎先师的弟子提起过当年的一些往事。阎志高先师生于l882年,卒于1961年。从沈阳开往天津的火车上,阎先师背着一口大铁锅回家,车厢里人多没座位,老人只能站在车厢的过道上。火车一个急刹车,阎先师背上的铁锅猛地撞在了车厢的钢板上,铁锅撞个粉碎,铁片刺进了老人的后心。霍梦魁先师则是死于腹泻,跟我的另一位师傅王辉璞先生一样。丹田炼出的是混元气,一吃点生冷腥腐之物就拉肚子,止不住!正是3年自然灾害,有东西吃就不错了。哪管它是不是新鲜的!可惜了,这两位太极拳宗师。
欢迎转载:
推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气功行气路线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