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小麦育种招聘专家程魁2014科学家大会获得科技人物是什么奖项?????

当前位置: >>
“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
“新中国 60 年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 候选人材料(63 人)(1)艾德文?马厄(Edwin Charles Maher) 候选理由: 中央电视台第一位洋面孔新闻播音员。 勤勤恳恳将当 代中国声音和形象高质量传播到世界各地, 是目前在华工作全世界受 众最多的海外专家。 艾德文?马厄(Edwin Charles Maher),1941 出生,新西兰人, 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主播。 2003 年,艾德文偶然听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一则招聘广告, 立即决定辞掉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的工作, 放下自己开办的 播音培训学校, 来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从事播音工作, 将自己的经验 和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中国同事。 2004 年,艾德文成为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CCTV9)第一位洋 面孔新闻播音员。来中国的几年中,艾德文收获了许多人生亮点,这 些亮点大多是他融入中国社会过程中遭遇的种种意外。 在他看来, 这 些不期而遇就是高速列车行驶过程中的诸多拐点。从这个意义上来 说, 艾德文的拐点折射出中国的拐点, 它们都反映了东西方不同制度、 思维和文化的碰撞。 CCTV9 于 2000 年 9 月 25 日正式开播,节目以新闻为主,口号 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2004 年,CCTV9 将自己的口号由“中 国的窗口”改为“中国和世界的窗口”,即在报道中国的同时,用中 国视角报道世界。这次改版的一大亮点就是“用外国瓶装中国酒”, 艾德文就是在这一年的 3 月开始担任 CCTV9 的新闻播音员。 他说,“对 CCTV 新闻报道方式的批评的确存在,但是每个国家 电视台都要面对批评,让所有人永远满意是不可能的。从我这个外国 人的角度看, 在现有体制和环境的界限内仍然可以尽最大努力提高节 目水平。外国专家的任务正是如此,传授我们的技术和经验。” 工作之余,艾德文在英文《中国日报》上撰写了一系列文章,介 绍他的中国经历和感受。2007 年,这些文章结集出版,名曰《找不 着北――CCTV 洋主播的中国故事》。书的译者张黎新对这个“说不1 了几句中国话,却独自漫游四方”的“老顽童”颇为感慨,因为艾德 文观察北京、体验中国的异域视角让她“重新开始热爱我所居住的这 座城市,寻找生活中被忽视的乐趣”。艾德文并不清楚自己的书售出 了多少册,但他坦率地说:“但至少盈利,目前已经出版了第四版, 第五次印刷即将付印。” “30 年来,中国的变化速度之快令人震撼,2009 年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建国 60 周年,也是改革开放 30 年之后一个新的开始,我想任何 人都无法预测下一个 30 年会如何。我曾了解到这样一种观点:外国 人也许不应该这样惊讶中国 30 年的成就,因为几个世纪前中国就曾 在许多方面领先世界,尽管这种发展由于某些原因中断过。” “生活在中国如同乘坐高速火车, 列车前进方向明确, 乘客却不知 道下一个拐弯的地方。”2007 年国庆前,艾德文荣膺中国政府“友 谊奖”,在代表外国专家发言时,他这样表达自己在中国的生活。(2) 贝汉卫(Henk Bekedam) 候选理由: 与中国人民并肩抗击“非典”的健康卫士。作为 WHO 第五任驻华代表,帮助中国积极争取国外理解、同情、支持和援助, 为抗击“非典”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极大贡献。 贝汉卫(Henk Bekedam),1958 年生,荷兰人。世界卫生组织 (WHO)前驻华代表,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 2002 年 8 月, 贝汉卫来到中国北京, 成为联合国下属的世界卫生 组织(WHO)第五任驻华代表一直到 2007 年卸任,对中国友好。 2003 年中国遭遇“非典”危机。“非典”疫情初袭北京时,国际 社会一度对北京市乃至全国公布的“非典”病例统计数据有过质疑。 “那段时间确实是比较艰难。 ”贝汉卫说,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 他不可能只凭听到的或者看到的数据就轻易对北京的疫情下结论, 他 需要对这些数据作出判断和评估,分析它们是否可信。 3 月 28 日, 世界卫生组织在北京召开记者招待会, 贝汉卫的开场 白是:“我希望告诉大家,过去的一周是非常成功的。很多事情得到 推进,我想我们已经大步前进了。在这一周里,非常明显,中国已经 成为全球对抗疾病网络的一部分??我还希望告诉大家, (中国政府) 已经做出了非常明确的承诺。” 4 月 2 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获准前往广东考察,他们在广东停 留了 6 天,与当地卫生官员沟通,参观了医院,并且与“非典”病人 相处。4 月 9 日,贝汉卫在接受采访时说:“‘非典’会伴随我们一2 段时间??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他指出,中国卫生官员已经大大 增加了预防疾病的知识,目前的关键在于“如何遏制它”。 4 月 20 日,一个平常的周末,成为中国政府对抗“非典”疫情 的转折点。贝汉卫积极联络国外媒体,帮助发布信息,成立有世界卫 生组织顾问参与的新闻中心,召开一系列新闻发布会。他多次说,北 京非常愿意与 WHO 合作, 北京每天都向 WHO 提供一切可能的数据。 如果对数据有任何疑问,北京都会为他们提供考察核实的机会,北京 从不怕他们找“麻烦”。这无疑一定程度上安定了国内外舆论。 在 2003 年抗击“非典”过程中,他积极争取世界卫生组织对中 国的支持, 先后介绍安排数十名 “非典” 专家来北京考察和指导工作, 对北京抗击“非典”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设性意见;他协助北京市 政府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沟通联系,多方努力,积极争取国外对北京 的技术和经济援助, 帮助中国做好疫情监测、 疫苗研究、 病人治疗等, 为北京抗击 “非典” 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很大贡献。 除了抗击 “非典” , 贝汉卫数年如一日领导 WHO 中国代表处积极帮助中国政府改进整个 卫生系统的运转问题,开展艾滋病、禽流感、肺结核等的防治。他也 因此而被媒体称为“健康卫士”。(3)贝聿铭(Ieoh Ming Pei) 候选理由: 20 世纪最为杰出的华裔建筑设计师。改革开放后给 中国奉献了第一个经典作品――香山饭店,数十年来为香港、北京、 苏州设计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建筑。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 年出生,美籍华裔建筑大师。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 苏州市荣誉市民。 作为 20 世纪最为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贝聿铭曾主持设计法国 卢浮宫扩建工程,为巴黎缔造了一处新地标;1979 年,由他设计的 北京香山饭店建成,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 件作品,引起中国建筑界的强烈震动。1982 年,由他设计的香港中 银大厦一直以来成为香港的象征。 1974 年,贝聿铭头一次回国,就向国家有关领导建议在故宫附 近不该造高楼,对北京的旧区改造和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他始终关 心苏州古城保护和文化建设。从苏州博物馆新馆项目酝酿、选址直至 2006 年圆满落成的 8 年间,耄耋之年依然 5 次远涉重洋,返回故乡,3 不辞辛劳地踏勘工地,以高超的审美眼光和近于绣花般的耐心,对每 一个细节、一草一木都反复斟酌,渗透了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钟爱。 贝聿铭曾于 1983 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策建筑奖, 并用所得的 10 万美元奖金在中国创立奖学金,鼓励中国学生去美国 深造,同时要求学成后回国报效祖国。1990 年,贝聿铭与著名华裔 音乐家马友友共同牵头组织了中美文化交流组织“百人会”, 为增进 两国的友谊和交流而不断努力。(4)陈省身(Shiing-shen Chern) 候选理由: “微分几何之父”,我国改革开放后海外高层次人才 引进第一人。以南开数学研究所为基地,开创了中国数学界“学术十 年”,推动中国成为世界数学大国。 陈省身(Shiing-shen Chern,),美籍华人。1927 年入读南开大学数学系,1931 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成为中国国 内最早的数学研究生之一。1934 年赴汉堡大学数学系留学。1936 年 至 1937 年间在法国几何学大师 E?嘉当那里从事研究。 1943 年,32 岁的陈省身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完成了关于 高斯博内公式的简单内蕴证明, 这篇论文被誉为数学史上划时代的论 文。因此,他后来被国际数学界尊称为“微分几何之父”。 留美期间,陈省身获得了极高的学术声誉。1961 年被美国科学 院推举为院士,并加入美国国籍。1975 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美国国 家科学奖。1981 年担任美国数学科学所第一任所长。几十年来,由 于他的缘故,世界数学研究的中心由欧洲转移到了美国。1984 年 5 月,陈省身获得世界数学最高奖项―――沃尔夫奖。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随着中美关系改善,陈省身开始每年回 国访问讲学, 把自己的后半生与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 1983 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重 要谈话。借此东风,南开大学顺利聘请陈省身担任南开数学研究所所 长。陈省身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第一个聘请的外籍所长,第一个引 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 从此,陈省身以南开数学研究所为基地,开始全力推动中国成为 世界数学大国的努力。4 1985 年至 1995 年,南开大学迎来了中国数学界“学术十年”。由 陈省身倡导举办的南开大学“学术年”活动,每年选择一个主题,为 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研究生举行为时 3 个月到半年的学习班。 “学术年”活动以“开放”而享誉世界,成为当时数学界最为盛 大的聚会。 年间,100 多名外国专家、500 多名国内学者同台授课, 10 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青年教师、研究生汇聚南开园,聆听世界最前 沿的数学知识;10 年间,平均每 10 天就有一篇高水平论文从“学术 年”问世;10 年间,参加学习的学员达 1000 余人。现在,活跃于海 内外数学界相当多数的中国中青年数学家, 都曾受益于南开数学所的 学术年活动。 陈省身还向国家申请了?特殊政策?――创办数学试点班。1986 年,全国高中数学竞赛省赛区的状元们,没有经过高考,即被破格录 取为该班的首批学子。试点班 1993 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理科基 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被全国高校所效法。 每年,陈省身都用自己的经费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出国深造,而且 都是送到世界数学领域最有名的大师身边去。在他的倡导下,国家设 立了支持“中国数学率先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的“天元”基金。基金 打破论资排辈之风,减少行政干预和指令性计划,给数学家充分的主 动权和灵活性,被中国数学界传为佳话。 在陈省身等的积极争取下, 已有 100 多年历史的国际数学家大会 第一次移师中国。2002 年 8 月 20 日,全球 4000 余位多位杰出数学 家云集人民大会堂,共同分享数学科学领域的前沿成果与重大进展, 探讨新世纪的数学发展趋势。 作为 2002 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名誉主席, 陈省身高兴地对新闻界说:中国已经是数学大国,下一步目标是做数 学强国。 2004 年 11 月,93 岁的陈省身最后一次出席数学活动,再次呼吁 数学界淡泊名利。数日之后溘然谢世。 (5)戴乃迭(Gladys Yang) 候选理由: 英国牛津大学第一个中文学士, 中国文化的英文诠释 者。与丈夫杨宪益一起,把屈原、鲁迅等文学巨匠推向世界,为世界 留下了迄今最为完美的英文版《红楼梦》全译本。 戴乃迭(Gladys Yang,),英国籍,出生于中 国北京。50 年代初,戴乃迭为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从 1953 年起, 担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译部专家;1954 年起兼任英文版《中国文学》 杂志专家和主要翻译人员。5 戴乃迭是英国牛津大学第一个中文学士, 她对中国文化的英文翻 译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戴乃迭和丈夫杨宪益一起,主要做了三个 方面的中文翻译工作。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翻译。最为著名的译作是他们夫妻俩 在国际上第一次推出了屈原的《离骚 》英文版,把屈原推向了世界。 还有,这两位翻译家一起翻译了《红楼梦》全译本。目前世界上《红 楼梦 》全译本只有两种,一种是他们的,另一种是英国汉学家霍克 斯版的《石头记》。戴乃迭、杨宪益的英文版《红楼梦》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理解更为准确,更加严谨,最大程度上保全了《红楼梦》的中 国文化本质,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第二,戴乃迭和丈夫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世界上 推介了鲁迅作品,他们翻译了鲁迅的《阿 Q 正传》、《野草》、《朝 花夕拾》、《呐喊》、《彷徨》等。鲁迅能够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离 不开戴乃迭和丈夫的成功翻译。 第三,戴乃迭和丈夫对中国当代文学译介,起着极关键的作用, 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冯雪峰的《雪峰寓言》,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宝葫芦 的秘密》,李季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郭沫若的话剧《屈原》, 大型歌剧《白毛女》,李广田整理的撒尼长诗《阿诗玛》等。进入 60 年代中期, 还有梁斌的 《红旗谱》 白危的 、 《度荒》 现代歌剧 《赤 、 壁战鼓》、 《刘三姐》等, 《红灯记》、 《沙家浜》、 《智取威虎山》、 《海港》等样板戏,凡是有分量的当代作品,他们的英文版大都是由 戴乃迭和丈夫完成的。(6)戴伟(David G. Evans) 候选理由: 英籍无机化学专家。38 岁辞去在英国大学职位,到 中国从事研究工作, 同事们听说后都以为他 “疯了” 十多年过去了, 。 他的高尚品德和国际科技合作成就得到了中、英两国政府的肯定。 戴伟(David G. Evans),1958 年出生,英籍无机化学专家。1984 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学位, 后在英国埃克塞特(Exeter)大学从事教 学和研究工作,现为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 1987 年,戴伟作为 300 多名外国专家,第一次踏访中国,参加 在南京举办的第二十五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会后,游览了江南名城 南京、杭州、苏州和上海。此后 10 年,每年暑假他都来中国进行学 术交流。看着这个东方文明古国一天天成长、一年年变化,戴伟坚信6 中国美好的未来。 正是基于这点,1996 年戴伟辞去在英国大学的职位,决定到中 国北京化工大学工作。同事们听说后都以为他“疯了”。戴伟对他们 说:“虽然现在中国的科技水平还比较落后,但发展潜力很大。再过 几年你们去中国看看,就会理解我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 十多年来,戴伟以其坚实的层状材料结构研究基础、敏锐的洞察 力、宽阔的科研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北京化工大学长江学者段 雪教授合作,共同开辟了层状及层柱材料研究领域。经过多年的共同 努力, 已在该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以及产业化方面奠定了国内外的 学术地位, 在“先进光电磁材料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际领先 水平。十年来,所在团队先后承担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并取得丰硕成 果及实现产业化;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累计发表论文 130 余篇, 其中 SCI 收录 80 余篇;共申报国际发明专利 11 项(已公开 5 项), 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53 项(已获授权 15 项、公开 19 项)。 戴伟对科学事业执著追求,对中华文化由衷热爱,对中国人民满 怀深情,对推动中国与欧洲各国的合作不懈努力。他的高尚品德和国 际科技合作成就得到了我国政府的肯定。2001 年获得中国政府“友 谊奖”;2004 年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聘为高级会员。 2006 年 1 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戴伟 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在此次获奖的 5 名外国专 家中,戴伟是最年轻的一位,而且是历年来我国高教系统聘请的外国 专家中少有的典型。2008 年,由于在国际科研及在中英合作关系方面 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获得由英国皇室颁发的大英帝国勋章中的官佐 勋章。(7) 戴维?柯鲁克 (David Crook) 伊莎白?柯鲁克 、 (Isabel Crook) 候选理由: 新中国英语教学园地的拓荒人。 通过对一个村庄的持 续观察记录,使西方人真实了解了中国的土改运动。数十年如一日, 为培养中国外语人才及外语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戴维? 柯鲁克(David Crook,),出生于英国伦敦。 1928 年赴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参加过国际纵队,投身反 法西斯斗争。1938 年他离开西班牙到达了上海,在圣约翰大学任教, 后转移到成都金陵大学。2000 年,90 岁高龄的柯鲁克逝世。 伊莎白? 柯鲁克(Isabel Crook),加拿大人,1915 年出生于中国 成都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伊莎白的童年和少女时代,有一半光阴7 在中国度过。成年后,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专攻心理学,1938 年获 硕士学位;随后,她回成都探望双亲,并且深入中国西部农村开展调 查。 此时,她遇到来华的戴维? 柯鲁克。伊莎白与柯鲁克最终走到一 起,结为情投意合的伴侣。 1947 年 12 月, 柯鲁克和伊莎白以国际观察员的身份来到十里店, 观察和采访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改复查和整党运动的整个过程。 他们以 “解剖麻雀” 的精神, 在十里店住了 6 个月, 与农民同甘共苦, 真实地记录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阶段。 1948 年夏天,柯鲁克夫妇告别了十里店村,前往石家庄西部一 个叫做南海山的村子,那里驻扎着由叶剑英、王炳南直接领导的外事 学校。这所外事学校几次移迁,几次更名,终于发展成当今的北京外 国语大学。而柯鲁克夫妇成了新中国英语教学园地的拓荒人。 “文革”中,柯鲁克夫妇也曾蒙冤。在二战中做过情报工作的柯 鲁克被诬陷为“国际间谍”,在秦城监狱关押 5 年之久。伊莎白也被 造反派隔离审查 3 年。18 岁、16 岁、14 岁的三个儿子统统被安排到 工厂接受教育。最终还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他们全家才得以团 聚。 当时许多人猜想蒙冤受屈的柯鲁克夫妇会借出国探亲的机会从此 离开中国,但他们回来了,继续一如既往地为中国外语教育事业贡献 力量。 1959 年,柯鲁克夫妇合作撰写的《十里店DD中国一个村庄的 革命》在英国伦敦出版。20 年后,内容更为翔实的《十里店DD中 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在美国纽约问世。这两部不可多得的历史文 献,使西方人真实了解了中国的土改运动。 柯鲁克夫妇 1959 年和 1960 年两次回访十里店, 将采访见闻写成 《阳邑公社的头几年》一书,于 1966 年在英国出版。1985 年 2 月, 夫妇俩第三次回访十里店,将当地的缺水情况,向河北省和邯郸地区 人民政府反映,使村里有了一眼深水井。 柯鲁克夫妇与十里店淳朴的农民结下了深厚友谊, 几十年通信往 来不断。这种友谊一直延续到第二代,他们的三个儿子曾代表父母多 次回访,向当地小学捐资、赠送图书。(8)德克?托马斯(Dirk Thomas) 候选理由: 特区功臣。10 余年来,为深圳的产业结构优化及高 科技产业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使中国成 为全球范围内的硬盘生产中心。8 德克?托马斯(Dirk Thomas),1955 年出生,美国人,中国政府 “友谊奖”获奖专家,2003 年新加坡总理颁发的“新加坡友谊奖” 获得者。 1992 年,托马斯首次来华,作为 IBM 的一名技术及制造总监, 与中国政府开始洽谈合作。1995 年,促成了合资公司――深圳海量 存储设备有限公司的成立,并担任该公司副董事长。这一世界级的磁 阻磁头制造基地,目前产量占日立全球磁头产量的 50%以上,在全球 硬盘制造领域地位至关重要。1997 年,主持成立深圳国际商业机器 技术产品有限公司并担任该公司第一任总经理。2001 年,引领 IBM 与易拓公司的合作项目, 使易拓开启了中国生产自主品牌硬盘产品的 历史。 2003 年,领导日立环球存储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引进总公司 数亿美元投资,在深圳生产硬盘关键部件――磁碟。该公司成为中国 首家硬盘磁碟制造企业,填补了中国磁碟生产的空白。2004 年,托 马斯领导日立特别项目小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考察研究选择新厂址, 最终促成了日立在华的又一重大投资――斥资 5 亿美元在深圳兴建 世界级的“超级硬盘生产中心”。 10 余年来,托马斯积极引导,不但为深圳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及 高科技产业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而且使 中国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硬盘生产中心。在他的领导下,海量公司和日 立环球存储科技深圳公司连年被评为“中国出口额 200 强”、“中国 进出口额 500 强”、“全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 托马斯非常注重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包括海外培训,在中国造就 了优秀的本土管理团队和大批硬盘行业精英,创造了上万个就业机 会。除此之外,他还关注中国高校教育和科技发展,多次到四川大学 等多所中国的高校进行巡讲,并领导公司将积极与深圳大学、清华大 学深圳研究院等高校探讨高科技研发合作项目。 托马斯非常重视对本 地社会的贡献, 其所领导的各公司每季度都组织向希望工程受灾地区 捐款、 向福利中心的孤儿老人捐赠电器和生活用品等一系列的慈善和 公益活动来回报社会,以实际行动表达公司对中国社会、环境、人文 的真诚关注和高度责任感。(9)杜丹德(Daniel J.Dudek) 候选理由: 中国环保事业积极推动者。自 1996 年起,在中国开 展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工作; 经过多年努力, 中国开始逐步建立和推9 行排污权交易制度,有效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 杜丹德(Daniel J.Dudek),1947 年出生,美国环保协会首席经 济学家。上世纪 90 年代初,杜丹德领导的工作小组,提出了利用市 场机制来解决美国的酸雨问题,取得了突出成就。对此美国前总统布 什给予很高评价,杜丹德还受邀担任了布什总统的环保顾问。 自 1996 年,杜丹德作为美国环保协会国际项目的负责人,在中 国开展了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的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2000 年,美国环保协会先选择了江苏南通和辽宁本溪进行中国 最早的排污权交易项目试验。 他们帮助两地制定了排污总量控制和排 污权交易的法规、协调现行政策、规定排放物测量办法等。在初步试 验成功的基础上, 美国环保协会又联合国家环保总局, 在江苏、 山东、 山西、河南省以及上海、天津、柳州市等 7 省市扩大推广了排污权交 易项目。经过杜丹德和美国环保协会的多年努力,在中国现已逐步建 立和推行了排污权交易制度,有效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 这个项目从试点到全面推开,经历 10 年之久,杜丹德以出色的 工作实现了利用市场机制解决排污问题的环保理念, 并取得了实际环 保成效。在一份专门介绍中国排污权交易进展的报告中这样评价道: 美国环保协会 “在帮助中国防治空气污染及推行排污权交易中发挥了 独特的、重要的作用。” 在杜丹德博士的主持下, 美国环保协会还与中国开展的一系列合 作项目。2005 年以来,美国环保协会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 开展了“中国环境治理能力拓展”培训项目。其目标是,构建和谐社 会,为解决中国日益严峻的环保问题,培养一支具有强烈责任感、敏 锐洞察力、掌握良好的沟通与协调技能,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创 新性地解决环境问题的环保人才队伍,提升中国的环境治理能力。这 个培训项目现已培训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的环 境监察部门人员达 1000 多人。 除此之外, 美国环保协会还与全国人大、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科技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合作委员会,地方政 府等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由于杜丹德博士对中国环保事业的突出贡献,2004 年他获得了 由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并且多次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亲切 接见。2007 年 6 月,杜丹德先生被中国政府任命为中国咨询机构: 中国环境与发展合作委员会的 23 位外籍委员之一。(10)范克高夫(Gilbert Van Kerckhove)10 候选理由: 最早来华的外籍商务人士之一,北京奥运会经济顾 问。帮助中国引进第一笔国外政府软贷款,为北京奥运会“搭建中国 管理机构和外国商业团体之间的桥梁”。 范克高夫(Gilbert Van Kerckhove),1948 年出生, 比利时人。 现任北京大策略有限公司总经理,精通法文、英葡萄牙文、德文等 6 国语言。 1980 年,范克高夫来到北京,组建比利时 ACEC 公司的中国办事 处。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作为最早来华的外籍商务人士之一,他 为中国引进了第一笔国外政府软贷款, 执行了中国河南平顶山的发电 站项目。 后来, 他作为法国阿尔斯通驻中国华东地区总经理来到上海, 负责上海地铁 3 号线及浦东金茂大厦等诸多重大项目的建设, 涉及合 同总金额超过 7 亿美元。 1999 年底,范克高夫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北京大策略 有限公司,他还接受了北京投资促进局的邀请,成为北京市政府的高 级顾问,向来华的外商介绍北京的情况,用外国人更容易理解的方式 来诠释中国和北京,及时回答来华国外代表团的各种疑问。由于与北 京市政府长期的密切合作,2001 年,范克高夫被推荐参加奥运会的 筹备工作,成为北京市计委奥运项目的投资促进专员,主要协助确定 大型奥运场馆的建设项目。范克高夫提出联合体投标的概念:设计建设-融资-运营, 并利用网络扩大宣传, 解释联合体概念。 对大使馆、 商会及潜在国外投资商做了大量的解释及引导如何组建“联合体”的 工作,跟踪游说国外重点潜在投资商参加项目投标。 在 2008 北京奥运会城市建设工作中,范克高夫作为城市顾问, 为国家体育场和国家游泳中心大型奥运场馆的建设工作提出了大量 的合理化建议,在“水立方”和“鸟巢”的国际化招标进程中都凝聚 了他的智慧和汗水。范克高夫说,“我有一张大嘴和一些勇气”。他 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根据各使馆的要求, 义务给外国代表团介绍中 国的商业环境、提供建议,得到了大使馆、商会的好评。他则自称是 北京的“说客”,为北京 2008 年奥运会“搭建中国管理机构和外国 商业团体之间的桥梁”。 范克高夫还热心中西文化交流。2006 年,在他的协助下,比利 时世界著名雕塑家斯特贝尔先生将大型雕塑――“运动员之路”,献 给 2008 北京奥运会。这是北京第一个接收国外奥运雕塑的艺术品。 范克高夫前前后后在中国生活了 20 多年,在这期间,他为中国的发 展和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8 年荣获上海“红十字会奖”,1999 年获得上海“白玉兰奖”,2004 年获得北京“长城友谊奖”,200511 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11)冯桂婷(Karin Finkelston) 候选理由: 银行家。 开创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之先河, 为中国人民 银行制定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政策提供了范本和案例; 领导并建立 中国项目开发中心,为中国西部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援助。 冯桂婷(Karin Finkelston),1963 年出生,美国人,国际金融 公司东亚太平洋局局长。 1996 年,冯桂婷加入国际金融公司东亚太平洋局,曾经负责过 几个大型中国项目的投资。2000 年开始担任国际金融公司中国代表 处首席代表,全面负责公司在华的事务。管理着 15 亿美元的中国项 目,和大量的对华技术援助项目,为中国经济、尤其是私营经济的发 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2005 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国际金融公司是世界银行集团成员之一, 主要负责为发展中国家 私营部门提供融资。早在 1999 年,国际金融公司就入股了上海银行, 开创了外资入股中国银行的先河, 为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中国银行业对 外开放的政策提供了一个活范本和案例。之后,国际金融公司又向兴 业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等进行股权投资,成为中国银行领域中 最大的投资者。而这一系列项目,无一不是在冯桂婷的大力推动和领 导下才得以实施的。 在国际金融公司入股上海银行之后的这几年, 外资银行机构参股 内资银行出现了一个高潮。如美国新桥投资集团入股深圳发展银行, 美洲银行入股中国建设银行,汇丰入股交通银行等等。 2006 年,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合作银行取得了杭州联合农村合 作银行 5%和 10%的股份, 开创了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中国农村合作银行 之先例。 在冯桂婷的推动和努力下, 国际金融公司在中国的业务领域逐渐 扩大,将中国私营企业作为首选合作伙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她还与财政部合作,领导并建立了中国项目开发中心,为中国西部中 小企业提供技术援助,培训数以千计的管理人才。在冯桂婷女士的精 心准备下,2004 年,在她的推动下,国际金融公司投资了首个教育 项目――上海国际银行金融学院,为我国的金融人才提供专业培训, 培养世界水平的中国金融人才。12 (12)傅莱(Richard Stein) 候选理由: 中国革命坚定的支持和参与者。帮助边区根据地战胜 疟疾流行病, 解决我军缺乏急需的外伤用药困难; 领导建成我国第一 个大型医学文献计算机检索系统, 结束了我国医学文献手工检索的历 史。 傅莱,原名理查德?施泰因(Richard Stein,)。少 年时期即投身反法西斯斗争,因反对希特勒被特务机关列入黑名单。 1939 年1月来到中国。1941 年,在北平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傅菜 通过封锁线,到达向往以久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后被安排到白求恩 卫生学校担任教员。1944 年,傅莱调到延安中国医科大学担任内科 教学工作,同年秋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3 年,晋察冀边区流行麻疹和疟疾,由于日本侵略军的军事 封锁,前线的药品非常缺乏。傅莱通过向当地老中医请教,找到了用 针灸治疗疟疾的方法,并亲自到作战部队去进行实验和推广,从而有 效地控制了病情的蔓延,取得了边区根据地战胜疟疾流行病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 傅莱利用美国援华委员会寄来的青霉素菌种 和部分资料,成功地自制了粗制盘尼西林,缓和了我军缺乏急需的外 伤用药困难。 随着解放战争的进程, 不久他带着 X 光机和医疗就诊器, 参加了著名的太原攻坚战和天津战役,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抢救了许 多的伤员。 解放初期,傅莱在中国西南地区多年的工作期间,经常深入到该 地区落后边远的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 去了解那里钩虫病和地方病的 发病情况,并为此撰写了大量的调查和防治报告。1952 年申请加入 中国国籍。 1962 年,傅莱全家前往奥地利探亲,当时就有人猜测,他这次 肯定不会再回中国了,但他仍然按期归来。他曾说:“我在中国参与 了一项伟大的实验,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这个实 验至今还在进行, 我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将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半途 而废。” 1979 年,傅莱出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同 时担任中国生物医学情报中心网络项目的领导工作。1982 年开始, 在傅莱积极领导和具体参与下,决定引进美国 IBM4361 型电子计算 机。他从计算机房的基建、图纸设计,到规划审批,乃至机房后期的 装修都一一过问,还经常到工地查看质量。终于在1987年建成我 国第一个大型医学文献计算机检索系统, 结束了我国医学文献手工检 索的历史,为发展医药卫生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服务。13 傅莱还采用分步骤和调动各级情报信息员积极性的做法, 先后建 立起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北和西南六大地区的信息网络,然 后逐步推广到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时这一网络的建成,对沟通 国内、国际的医学信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傅莱是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生前多次受到政府的 奖励和表彰,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卫生 部科学贡献奖。(13)高锟(Charles K.Kao) 候选理由: “光纤之父”。 积极推动香港与内地科技界的交 流合作;他在光纤物理学上的突破性成果,引发人类的通讯模式的 彻底改变,促成了互联网的应运而生。 高锟(Charles K.Kao),1933 年出生,英籍华裔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54 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电机工程,于 1957 年获伦敦大 学理学士学位,1965 年获博士学位。从 1957 年开始,高锟即从 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在电磁波导、陶瓷科学(包 括光纤制造)方面获 28 项专利。 早在 1966 年,高锟就取得了光纤物理学上的突破性成果,他 计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导纤维中进行远距离传输,这项成果最终促 使光纤通信系统问世,掀起了一场光纤通信的革命。从此,光纤 取代了体积庞大的千百万条铜线, 成为传送容量接近无限的信息传输 管道,彻底改变了人类的通讯模式,促成了互联网的应运而生。高锟 “光纤之父”美誉传遍世界。 1970 到 1974 年,高锟在香港中文大学电机系工作,以后在 国际电话和电报公司电光产品部任副经理。1987年,高锟从 英国回到香港,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从1987年 到1996年任职期间,他在中文大学设立了全港高等院校中当 时唯一对内地院校开展交流合作的学术交流机构,与内地 100 多 所优秀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保持密切联系;为中文大学罗致了大 批人才,使中大的学术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1996年,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 星命名为“高锟星”。 由于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 突破性成就,2009 年,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4 (14)耿丽淑(Talitha Gerlach) 候选理由: 上海市对外国人颁发的第一号中国永久居留资格证 书持有者。利用自己的朋友,将介绍中国的宣传品发往世界各地,半 个世纪以来,对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耿丽淑(Talitha Gerlach,),美国人。1926 年, 受全美基督教女青年会委派, 到上海支援中华全国基督教女青年会开 展工作,在学生部等部门任职。1947 年后,为办理养老金回美,因 宣传中国革命而被美国基督教青年会解雇。1952 年,应宋应龄之邀, 第三次到上海, 担任中国福利基金会顾问、 《中国建设》 杂志编稿人, 曾兼任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教授。 耿丽淑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开辟《中国建设》海外发行的渠道上。 她的朋友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她亲自邮寄每期杂志,写信介绍杂志。 因为中美关系紧张,中国的杂志是不准直接邮寄美国的。她就通过香 港的朋友改换包装寄往美国。“一份份的,封袋,贴邮票,不觉得繁 琐吗?”有人这样劝阻她。她说“新中国走向世界,也许正从这里开 始。” 从白天忙到晚上,吃过晚饭又伏在打字机上。给她煮了咖啡送到 案头,她都不顾得喝,总是冷了热,冷了又热。 1956 年,宋庆龄又亲自委托她担任幼儿园、托儿所的顾问,加 强幼儿教学工作的实验性、示范性、科研性。1983 年,她的腿不小 心摔伤,在无法上班的情况下,她还翻阅各种国外书刊,研究国外幼 儿教育的发展资料。1985 年,兼任上海宋庆龄基金会顾问。 1986 年 3 月 6 日,在她 90 岁生日时,时任上海市市长江泽民向 她颁发了荣誉证书,表彰她“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 作出的有益的贡献”。 1987 年,耿丽淑获上海市公安局对外国人颁发的第一号中国 永久居留资格证书。 是年, 获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荣誉奖。 1989 年,获国务院总理李鹏签署的荣誉证书。1991 年,中国人民对外友 好协会授予她人民友好使者称号和奖章。1995 年 2 月 12 日,在上海 病逝。(15)海因?维尔布鲁根(Hain Verbruggen)15 候选理由: 北京奥运功勋人物。为北京成功申奥发挥特殊作用; 帮助北京协调赛场安排、场馆建设、消除奥运政治化杂音,为顺利举 办第 29 届奥运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海因?维尔布鲁根(Hain Verbruggen),1941 年出生,荷兰人。 现任国际奥委会名誉委员、世界体育大会主席。 维尔布鲁根对我国和我国人民非常友好,特别是在其担任国际奥 委会评估委员会主席期间,以及担任国际奥委会第 29 届奥运会协调 委员会主席以来,为北京成功申办和顺利筹办第 29 届奥运会做出了 积极努力,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维尔布鲁根始终“偏爱”着北京,“呵护”着北京。在北京申办 第 29 届奥运会的关键时期,他作为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主席,对 北京举办奥运会的能力和条件做出了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评 估报告中,他说: “北京举办奥运会将给中国和世界体育留下独一无 二的宝贵遗产。 评估委员会相信, 北京能够举办一届出色的奥运会。 ” 这一结论使北京在 5 个候选城市中的地位凸显出来, 为北京赢得 2008 年奥运会举办权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呼吁抵制北京奥运会, 维尔布鲁根态度鲜明地 予以反对,始终站在北京一边。他多次面向媒体客观全面地介绍北京 奥运会的筹办工作,维护北京奥委会的形象与声誉。 从 2002 年开始, 他领导的协调委员会共在北京举行了 10 次全会, 11 次工作组会,始终对北京奥运会筹办工作给予了十分积极的、多 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协调并说服国际马联同意奥运马术比赛移师香 港,在场馆建设、赛程编制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参与, 反对将北京奥运政治化,向国际媒体客观全面介绍筹办情况,为北京 奥运筹备工作顺利开展以及奥运会顺利举办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说,评判一届奥运会是否成功,有许多衡量指标,其中最重要 的一项就是综合服务水平是否让各代表团及运动员满意。 因为服务质 量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水平发挥,如果接到这样的投诉,那就非常糟 糕。这方面中国做得很出色,各项服务都非常周到,各方面都让人满 意!尤其是服务零投诉。总之,对本届奥运会我只能说,从大到小, 每个环节都非常完美,非常出色!北京奥运会在整个奥运会历史中将 会是非常重要的! 在奥运会筹办和举行期间, 维尔布鲁根充分发挥其协调委员会主 席的作用和影响力,对争取有利于北京的国际环境、树立中国的良好 国家形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表彰维尔布鲁根的突出贡献,北京 市政府决定授予他北京市荣誉市民称号, 中国政府授予他 “友谊奖” 。16 (16)海茵茨?克莱特(Heinz Klaette) 候选理由: 精神康复“武汉模式”缔造者。20 年前,在大多数中 国人对精神卫生和康复普遍陌生的时期,来到中国,呕心沥血,引进 国外人性化精神病康复模式。 海茵茨?克莱特(Heinz Klaette),1925 年出生,德国人,中 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德国总统颁发的“铁十字勋章”获得者。 克莱特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曾经担任德国最大的精神卫生组织, 即德国社会精神病学协会首任主席。 1986 年, 克莱特及夫人罗沙?克 莱特退休后,受聘担任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外教。其间,他考察了武汉 及其他地区的精神卫生机构, 认为有必要引进一些国外特别是德国的 人性化的精神病康复模式。1988 年,克莱特夫妇正式辞去教职,在 武汉市江岸区民政局和其他政府组织的帮助下, 和几位年轻的中国精 神科医生一起,创办了武汉江岸区精神康复中心(武汉中德心理医院 前身)。 克莱特夫妇在精神康复中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精神, 深深地影响 了中国同行。 他们曾经数十次将流浪街头的精神病人带回家或者带到 医院,亲自给他们洗澡、喂食或者治疗;开办工疗工厂,使病人不仅 可以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还可以重拾曾经失去的尊严。工疗工厂的产 品,经常是被克莱特亲自装在旅行袋里,拿到北京的一些高级酒店去 销售。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是:最近 20 年来,在江岸区辖区内,没 有一个精神病人流落街头。这些成就后面,是无数的汗水与辛劳。 为了中心的发展,克莱特经常返回德国,寻求经济援助。在克莱 特多次回国陈述后,德国政府和弥撒尔组织决定资助近 600 万人民 币,建立急诊精神病医院(中德心理医院)。从康复中心创办,到 2001 年,来自德国的经济援助,折合人民币约为 1200 万元;在江岸区范 围内,建立了现代的精神病康复网络,包括急性精神病住院部、慢性 精神病康复医院、工疗工厂、日间康复医院和多个社区门诊,使区内 的精神病患者得到了较好的医疗与康复支持。 尽管部分机构现在已经 不复存在,但分级康复的理念对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仍在发挥影响。 1997 年,民政部组织全国精神病学专家对这一康复模式进行专 业评估,专家一致认为,这一模式具有典范意义,并将其命名为“武 汉模式”。 克莱特夫妇还为中德两国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 提供了坚实的桥 梁。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末,精神康复中心是武汉市对外开放的窗口 之一,接待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精神康复专家,为学习国外的新经17 验、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做出了贡献。现在,该院是中国首屈一指的 心理治疗专门机构,被同行称为“心理治疗圣地”,有源源不断的来 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和医生前来咨询和学习。 罗沙?克莱特女士因患癌症于 1996 年在德国去世,克莱特在夫 人去世后仍留在中国,一直工作到 1998 年才离开武汉回德国居住。 至此,通过他们夫妇的努力,共争取外援(包括援助的设备折算成人 民币)近 2000 万人民币, 它使康复中心由原来一个个体诊所发展到现 在的集急诊、康复、工疗、心理治疗于一体的综合性初具规模的精神 病治疗与康复机构,在武汉乃至全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17)何塞?阿罗斯?奥尔特加(Jose Luis Araus Ortega) 候选理由: 世界著名作物生理育种专家。 2001年以来, 全身 心投入到小麦育种科研开发,解决重大疑难问题 18 项,培育出兰考 系列超级小麦新品种。新增经济效益超过 46 亿元。 何塞?阿罗斯?奥尔特加(Jose Luis Araus Ortega),1956 年 出生,西班牙著名作物生理育种专家,目前就职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 中心植物生物部,任首席科学家,在提高小麦产量潜力研究方面出版 了大量专著和论文,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具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2001 年,45 岁的阿罗斯应邀到天民种业公司进行学术访问。这 次访问,促成了他与天民种业公司正式签订了合作研究协议,任河南 省超级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合作研究试验站生理育种室主任。 双方合作以来,阿罗斯全身心投入到小麦育种科研开发中。他结 合公司承担的“十五”国家 “863”计划“优质、多抗、超高产小麦 新品种选育”课题,提出了组建生理育种实验室的方案。为了加快研 究步伐,他还主动联系,邀请国际上5位顶级生理育种专家来公司共 同研究。多年来,阿罗斯为公司无偿提供各类生理育种实验仪器设备 134 件,解决重大疑难问题 18 项。 为提高科技人员的研究水平, 将公司育种研究室建设成具有国际 水平的实验室,阿罗斯千方百计加大人才培训的力度。他每年来公司 工作期间,精心安排项目,开展讲座,采用田间和室内相结合的方式 培训高级科技人员。他还十分重视科研人员的出国培训工作。通过阿 罗斯的联系推荐,公司已有多名科技人员赴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 地进行培训。此外,阿罗斯还积极帮助推荐公司生理育种室的科技人 员参与欧洲重大项目的投标,2006 年公司同英国洛桑所、西班牙巴 塞罗那大学、等共同承担了欧盟第六框架计划“提高地中海地区硬粒18 小麦稳产性研究”项目,获得 8.5 万欧元资助,大大提高了公司知名 度和科研人员的研究水平。 2002 年,阿罗斯在第一届超级小麦遗传育种国际研讨上,提出了 超级小麦的概念、育种理论、育种途径、育种方法和技术路线,为我 国超级小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在 2004 年第二届超级小麦育种 会议上,阿罗斯帮助公司制订了到 2020 年实现亩产小麦吨粮育种目 标的具体方案。在实际工作中,阿罗斯结合“超级小麦育种”国家重 大引智项目, 培育出了兰考系列超级小麦新品种。 “兰考矮早八” 其中 连续 6 年经国家科技部在同一地块组织实打验收,平均亩产达到 700 公斤,创我国黄淮麦区单产最高纪录。研制的亩产 700 公斤窄行密植 配套栽培技术, 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兰考系列超级小麦品种从 2004 年-2007 年在黄淮麦区累计推广 4370 万亩,亩增产小麦 75 公斤,增 产小麦近 31 亿公斤,新增经济效益 46 亿元。(18)霍震寰(Fok Chun Wan Ian) 候选理由: 香港新一代商界领袖和慈善企业家。 投身慈善以及培 训内地人才事业 29 年,组织或参与系列培训项目,为内地的发展, 为促进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霍震寰(Fok Chun Wan Ian),1949 年出生,香港人 。中国政 府 “友谊奖” 获得者, 广州市荣誉市民, 香港霍英东集团董事总经理,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香港中华总商会前会长,香港培华教育基 金常务委员会主席。 1980 年,霍震寰投身香港中华总商会,次年即成为该会青年委 员会的主任委员,期间组织总商会青年访问团访问内地,首开全国青 联与香港商界的往来。之后,又挑起该会培训委员会的担子,致力为 内地培训营商管理人才。至 2004 年,总商会就举办 100 期内地干部 短训班,培训了 4000 余名内地干部,对内地一些地方发展起到很大 的帮助作用。 从 1983 开始,霍震寰积极参与香港培华教育基金的工作,经常 风尘仆仆奔走于香港和内地之间,调查研究、征询意见、聘请师资、 制定培训计划。培华 20 多年来,致力于为内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培训各类人才,先后资助培训 15000 余人次,为促进民族地区和西 部地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霍震寰功不可没。 执掌霍氏集团后,霍震寰通过几个基金会(包括霍英东基金会、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霍英东体育基金会、霍英东番禺建设基金会),19 资助了 110 多个建设项目。霍英东教育基金会自 1986 年成立以后到 2008 年,共资助 2900 余名青年教师,一批有作为、有成就的优秀人 才脱颖而出,成为各学科的带头人;不少获得资助的科研项目也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05 年,霍震寰又通过霍英东基金会,向香港科技大学捐赠 8 亿港元,支 持科大发展成为全球的学术领袖。(19)加弗尔?萨文迪(Gavriel Salvendy) 候选理由: 新中国成立以来清华第一位洋系主任。 带领清华大学 新成立的工业工程系,迅速发展,使得该系连续多年在全国高校 100 多个工业工程专业中排名第一, 消除了人们对聘请外国人当系主任的 种种疑虑。 加弗尔?萨文迪(Gavriel Salvendy),1938 年出生,美国人。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首任系主任。 为了尽快提高教师水平, 萨文迪教授邀请国际上著名的学者和教 授来给工业工程系的学生上课,系里教师则作为他们的“助教”以提 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萨文迪教授还推荐他的优秀弟子、 普渡大学博士毕业的台湾籍青 年学者来系任教, 这位台湾籍青年学者已成为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人 因工程方向学术带头人,并于 2004 年荣获清华大学校先进工作者称 号。 萨文迪教授不仅帮助引进高水平师资,还帮助现有教师提高水 平。他提出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的教师应该具备的水准,和每一位教 师谈话,帮助教师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指导年轻教师如何做才能很 快地和国际前沿研究方向接轨。 萨文迪教授以其在国际上卓越的影响力, 推动清华工业工程系与 世界著名大学和世界著名企业合作。2002 年清华大学与美国最大的 职业安全保险公司――美国利宝互助保险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之 后,先后与美国 GM 公司、英国 Rolls-Royce 航空发动机公司、美国 摩托罗拉公司等建立了项目合作关系。2005 年,工业工程系与美国 卡特彼勒公司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的进步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截至 2005 年底, 系里已经有 28 名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的编委,平均一名教师就担任一 个半国际期刊编委;研究经费从刚刚成立时主要来自国内,发展到有 40%是来源于国际大公司和国际组织; 从成立初期来访工业工程系的20 国际学者 10 人发展到 1 年有超过 50 个国外的学者代表团来访; 从成 立初期应聘者寥寥到 2005 年发一次招聘启事就有来自国外的几十位 学者应聘; 从成立之初只有 2 名教师有国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发展到 有 8 名教师获得国外知名大学的博士学位, 所有的教师都有在国外学 习或者是工作的经历。 为了寻找合适的科研方向,萨文迪甚至去到中国的农村,与中国 农民聊天。他走访了中国七八个村庄,看到了中国农民生活的真实状 态。虽然最后没有找到提高中国农民生活水平的切实有效的办法,但 是要选择让中国广大纳税人受益的科研方向的态度却因此深入系里 每位教师的内心。 在萨文迪教授的直接指导下,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按照国际标准 建立起人才培养体系,选择国际一流大学教材进行教授,并出版了工 业工程专业国际著名大学教材系列, 其本科生专业课程全部采用英文 原版教材。 由于他对中国大学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2003 年萨文迪获得北 京市政府颁发的外国专家“长城友谊奖”,2006 年又获得中国政府 “友谊奖”。(20)菅井功(Isao Sugai) 候选理由: 富士苹果栽培专家。长期来华巡回指导果树修剪技 术,由他传授技术指导种植的“红富士” 在各地四处飘香,成为中 国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拳头产品。 菅井功(Isao Sugai),1929年出生,日本苹果专家, 有着数十 年的果树栽培经验,曾获得过日本国家级科技奖,在日本有着“无袋 王”的美称。 二战期间,刚从学校毕业的菅井功,被派到中国沈阳一家日本工 厂做技术工人。日本战败那年,菅井功患了一场大病,生命垂危,是 善良的中国人为他治好了病,并帮助他返回了日本。从那时起,菅井 功就念念不忘这一恩情,等待机会予以报答。 1985年后,菅井功终于等到了有机会,先后到山西、河北、陕西 和山东考察,并决定来中国帮助栽种苹果。 20世纪80年代,山东从日本等地引进了以“红富士苹果”为代表 64个优良果树品种,由于不会管理,树到了结果期不结果。凭着果树 专家的眼光,菅井功相中了烟台苹果, “烟台栽培苹果的历史比日本 悠久,但在新品种开发和果园管理方面却落后于日本,我要帮烟台人21 缩短这一距离。”菅井功说。 1986年秋, 菅井功来到了山东烟台栖霞县臧家庄镇, “重修剪、 用 大开膛、大通风”方式对果树进行修剪。看到他把杯口粗的树枝给锯 掉,很多果农困惑和不解。到了秋天,事实让广大果农对菅井功刮目 相看。“菅井功修剪法”很快被广大果农接受并应用。 1988年冬天,菅井功又来山东,此时臧家庄已将2700亩老品种苹 果树改接成红富士。他针对高接换头树的修剪,对果农进行了细致的 示范讲解。同年,在他的促成下,臧家庄镇副镇长翟臣民等人去日本 山形县考察学习,来回20天的时间,在日本学习了摘叶、转果、铺反 光膜等先进技术。臧家庄镇还与山形县朝日町建立了友好町镇关系, 双方签定了技术合作协议,互派人员开展技术交流。 从1986年到2004年, 菅井功自愿到中国帮助种植苹果, 每年义务 到中国农村传授苹果修剪技术。单山东栖霞就来了20次,举办培训班 100多次,培训人员36万人次,使先进的苹果管理技术迅速得到广泛 推广。到90年代中期,臧家庄镇红富士苹果发展至2万亩,年产量达 到3000万公斤,果农户均收入2万余元。到1996年,烟台苹果产值达 25亿元,是1985年的10.3倍,成为全国最大的红富士苹果商品生产 基地。如今,由他传授技术指导种植的“红富士”等在中国已是四处 飘香、誉满神州,成为中国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拳头产品。 菅井功为人随和,和蔼可亲,不讲吃住条件,讲课示范都格外卖 力,常常是在隆冬季节,顶着刺骨的寒风,在果树上边讲解边示范, 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菅井功在烟台巡回指导果树修剪技术, 每到一地, 便会被数百名乃至上千名果农围得水泄不通, 以至于当地政府不得不 派出公安干警维持秩序。当他转往另一处指导时,乡间公路上常常出 现奇特的景观:菅井功坐着汽车在前面跑,上百名听得不过瘾的果农 骑着自行车在后面追。 他还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编写了《红富士苹果 的管理与修剪》一书,无偿地送给广大果农。 1993年,菅井功被中国政府授予来华工作外国专家最高奖―― “友谊奖”。1998年11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出访日本期间,在他下榻的 饭店,接见了对中国农业做出突出贡献的8位日本专家,菅井功名列 其中。(21)金昶伯(Kim Changback) 候选理由: 体坛“魔鬼教练”。从 1999 开始带领中国女曲走出 了基础差、人员少的状况,以罕见的速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822 年北京奥运会,带领女曲再创辉煌,摘得银牌。 金昶伯(Kim Changback),1955 出生,韩国女曲的名教,曾获得 韩国总理授予的体育勋章,也是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女子曲棍球队获得银牌,带队 10 年的 中国女曲主教练金昶伯,在曲棍球赛场边留下了一个难得的笑容。这 位来自韩国的教练,将 10 年的岁月与心血献给了中国女曲,将一支 世界三流水平的队伍,带上了奥运会的亚军领奖台。 1999 年底,金昶伯刚刚拿起中国女曲的教鞭,就放出奥运夺牌 的豪言。那时,中国女曲还从未登上过奥运舞台,在亚洲,她们根本 无法与韩国比肩。金昶伯的到来,让这一切发生了彻底改变,他带领 中国女曲走出了基础差、人员少的状况,以罕见的速度达到世界先进 水平。1999 年担任中国女子曲棍球主教练之后,第一次获得了奥运 会参赛资格,并在 2000 年悉尼奥运会上获得第五名。之后又带领中 国女曲获得多哈亚运会冠军、冠军杯赛冠军;2004 年再次率领女曲 获得雅典奥运会第四名。2008 年在北京奥运会带领女曲再创辉煌, 摘得银牌。中国女曲在他的指挥之下,一步步逼近梦想。 金昶伯的敬业精神与人格魅力让他身边的每一个人感动。 他在队 中的角色, 既是严师也是慈父。 金昶伯对队员要求非常严厉, “祖 强调 国荣誉高于一切”以及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他除了带给女曲理 念和技术之外,还让队员都知道了在训练中严厉要求自己的意义,也 因此而使他赢得了“魔鬼教练”的声誉。队员们经常在阳光下苦练 6 小时后,再做上几百个负重俯卧撑。几乎每个队员都被他训哭过。他 说:“我要用自己的方式管理球队。我会用成绩说话。” 作为教练,通常每天早晨,从 6 点钟早操开始,他的身影准时出 现在运动场上,直至全天训练结束。夜晚还要总结分析训练、比赛, 一般只有五六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有一次,在广州集训期间,其家属 前来探亲, 他没有耽误一堂训练课, 只是让领队陪家人在广州走一走, 看一看。为了使工作更加稳定,他把全家都搬到中国,住在北京。金 昶伯有腰伤,犯病时,连行走都很困难,但无论有什么障碍,他还是 一步一挪地蹭到运动场,指挥队员训练。一次,金昶伯在训练中被球 打伤了腰,伤势很严重,连吃饭都是队员们为他送,但他还是坚持到 训练场地。 虽说韩国教练金昶伯如今已离开了他曾任主教练的中国女子曲 棍球队,告别了女曲的姑娘们,但女曲的姑娘们没有忘记他,中国人 也不会忘怀这位备受尊敬的金教练。23 (22)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K.S.Silin) 候选理由: 新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前苏联专 家组组长。提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施工方法“大型管柱钻孔法”,使 大桥提前 2 年通车, 为新中国建桥史树立起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 碑。 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K.S.Silin,),前苏 联著名桥梁专家,曾于 1948 年至 1957 年来中国工作,任铁道兵部队 和铁道部顾问、武汉长江大桥前苏联专家组组长。 1948 年夏,东北解放军遇到了桥梁损毁、部队和物资运输受阻 等困难, 西林随前苏联抢修队前来支援, 和铁道兵战士一起不畏艰险, 排除国民党仓惶撤退时埋下的地雷,日夜抢修被破坏的路基与桥梁, 以便大军能够顺利地通过天险,解放全中国。 1949 年,西林作为中国铁道部顾问第二次来华,和中国的铁路 建设者并肩战斗。先后参加过成渝、天兰、兰新铁路的桥梁建设,到 过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建造长江大桥的议案。 1954 年 7 月, 前苏联政府派遣了以西林为首的专家工作组一行 28 人 来华进行技术援助。与中国建设者一起,承担起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 历史重任。 长江水深流急, 无法用初步设计中的气压沉箱基础方案建设桥墩 基础。 西林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修建深水基础的方案――大型管柱钻孔 法,同时还研制了相应的新设备。这一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施工方法能 克服传统的气压沉箱法不能克服的困难,把水下施工改为水上施工, 大大改善劳动条件,加速工程进度、降低造价,是深水基础工程发展 的一条全新的道路。经中苏两国专家共同试验,获得成功。 1957 年秋,经过两年零一个月的奋战,大桥终于竣工。“一桥飞 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新中国建桥史上一座划时 代的丰碑载入史册。 这项巨大的工程由于采用了大型管柱钻孔法,使原计划 4 年零 1 个月完工的武汉长江大桥提前 2 年完成,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 国务院授予西林由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的感谢状, 大桥桥头墩的 纪念碑上,用铜字铸上了西林等前苏联专家的功绩。1958 年 7 月 22 日,毛泽东同前苏联大使尤金谈话时对他作了充分肯定, “我和建设 长江大桥的很多领导同志谈过话, 他们一致反映: 西林是一个好同志, 一切工作他都亲自参加,工作方法很好,凡事都和中国同志一起做。 大桥修好了,中国同志学会了许多东西。”24 援助工作结束后,西林于 1957 年 11 月返回前苏联。以后,曾多 年担任苏中友协、俄中友协理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为促进两国人 民的友谊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林多次应对外 友协等单位邀请访华。西林曾说,他一生在前苏联和世界各地建设过 许多桥梁,但他最珍视的是武汉长江大桥,“中国是我的第二祖国, 我时常在思念着她”。(23)克里斯蒂安?鲍埃尔(Christian Bauer) 候选理由: “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佩剑教练”。给中国带来了快 乐击剑训练理念, 带领队员不断夺冠。 指导中国弟子打败自己的法国 同胞,夺得中国男子击剑选手第一枚奥运金牌。 克里斯蒂安?鲍埃尔(Christian Bauer), 1951 出生,法国人。 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佩剑教 练”。 自 2006 年 8 月来华执教,担任中国男女佩剑队总教练,鲍埃尔 全身心地投入到队伍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给中国带来了快乐击剑训 练理念:他刚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运动员放假,让他们停止繁重 的训练,放假休息。 鲍埃尔十分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经常主动放弃乘飞机的待遇, 和运动员一起坐火车出差。带队去法国比赛,也从不放下队伍自己回 家,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营造团队精神。 经过他的指导,2008 年 8 月 12 日,中国运动员仲满对决法国选 手洛佩,在男子个人佩剑决赛中成功夺冠, 为中国击剑队在 1984 年栾 菊杰后再次获得一枚奥运金牌, 也为中国男子击剑选手获得第一枚奥 运金牌。法国教练指导自己的中国弟子打败了自己的同胞,其高尚的 职业道德情操、 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得到了中国人民的一致肯定和称 赞。 在此之前,在他执教的两年中,中国佩剑队在多哈亚运会上包揽 男女佩剑个人和团体 4 枚金牌,在 2007 年亚锦赛上再次囊括 4 枚金 牌, 取得了中国佩剑队在历届亚运会和亚锦赛上的最好成绩。 2006 在 至 2007 年度女子佩剑世界杯赛中, 中国队员谭雪获得 6 站个人冠军, 女佩团体于 2007 年首获世界杯团体冠军,2007 年在男子佩剑世界杯 大奖赛中,选手王敬之获个人冠军,中国男子佩剑运动员首次获得个 人世界冠军。25 (24)孔贝德(Kunzi Beat) 候选理由: 中国地震救援领域“第一洋教官”。帮助国家地震 灾害紧急救援队完成包括汶川地震救援在内的 9 次国内外救援任务, 使之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嘉奖,并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 孔贝德(Kunzi Beat),1944 年出生,瑞士国家救援队队长, 曾带队在 50 多个国家开展人道主义行动。 2009 年中国政府 “友谊奖” 获得者。 2002 年,作为中国地震应急救援领域的“第一洋教官”和中瑞 人道主义合作项目瑞士政府的协调代表,孔贝德来到中国。7 年来, 他将自己多年丰富的救援经验倾注到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和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的规划、发展与建设中。 为了中国地震局和瑞士发展合作部的项目能够有效开展, 他深入 调查研究,从救援队管理层到基层队员乃至搜救犬,全方位了解了中 方的实际情况与迫切需求, 做出评估与分析, 提供合理的意见与建议, 并协调瑞方给予相应支持。这种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在他的协调帮助下,更多的洋教官来到中国,国内地震应急救援 体系初具规模,培训框架日臻完善,教官队伍日渐成熟,搜救犬队伍 通过国际搜救犬高级测试并具备国际救援资质, 省市级与社会志愿者 救援队建设成为国内应急救援整体力量的有效补充。 2006 年,在孔贝德的组织协调下,亚太地区年度地震综合演练 在中国举行。经过他的培训和指导,国家救援队带领 17 支省级救援 队与 17 支国外救援队一起顺利完成了演练活动,在向国外同行学习 交流的同时,展示了国家救援队的风采。孔贝德还积极参与国家地震 紧急救援训练基地 9000 多平米的废墟训练设施建设,从规划、设计、 搭建到后期管理,几乎每一个细节都凝聚了他的汗水与心血。 正是有了像他这样出色的国外专家的帮助,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 援队作为专业领域内唯一的国家级救援队, 成功完成了包括汶川地震 救援在内的 9 次国内外救援任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嘉奖,得到 国际同行的好评。 在中国,只要是搞地震应急救援的,没有人不知道这位一头银发 的瑞士专家。从国家级救援队到省、市级救援队、甚至志愿者很多都 接受过他的辛勤指导与帮助。 年过花甲的孔贝德与中方的教官们一起 在训练废墟上风吹日晒、摸爬滚打,作风严厉,远近闻名。 (25)李昌钰(Henry Lee)26 候选理由: 华裔神探。先后参与调查 6000 多起重大刑案,屡建 奇功,其中不少案例,已成为国际法庭科学界与警界的教学范例。往 返中美之间,积极培训我国刑事侦察人员。 李昌钰(Henry Lee) ,1938 出生。先后在美国各州与全球 17 个国家参与调查 6000 多起重大刑案。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美国曾经 发生过 7 大冤案,他就参与了其中的 3 起冤案的侦查。他还参与轰动 世界的辛普森杀妻案、克林顿桃色绯闻案、陈水扁“三一九”枪击事 件的鉴识工作。因屡破奇案被媒体冠以“当代福尔摩斯”、“物证鉴 识大师”、“现场勘查之王”、“科学神探”、美国的“包青天”等 称号。 李昌钰先后出庭作证 100 多次,主持研讨会 800 多次,到世界各 地讲学与培训刑事侦察人员达四五百场。 他独立撰写的及与人合著的 专业著作有 20 余本, 已发表的论文达 200 余篇, 编辑 10 种学位专刊。 由他侦办过的许多刑案,都成为国际法庭科学界与警界的教学范例。 他先后荣获 800 多个奖牌,其中包括:美国鉴识科学学会颁发的鉴识 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奖――刑事领域杰出服务奖, 美国法庭科学学会 颁发的杰出成就奖,国际鉴识学会终身荣誉奖,美国物证技术学家委 员会的优秀服务奖,美国司法基金会的最高司法荣誉奖,以及康州政 府官员道德委员会所颁发的首位公共服务操守奖。1999 年,获得中 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2008 年,获得四川省政府颁发的“四川 金顶奖”。 上个世纪末李昌钰从康州警政厅厅长位置退上来后,又应该州州 长之邀出任该州荣誉厅长一职。2000 年 7 月正式退休,他又重回办 案与教授岗位,受聘在美国 11 所医学院与法学院授课,为未来培养 更多的接班人。 李昌钰目前除担任美国康州政府荣誉鉴识中心主任,负责主管重 大刑案侦察以及鉴识科学、刑事科学的鉴定之外,还被聘为北京、上 海、四川省刑事鉴识中心名誉主任,并担任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西 安大学、汉江大学、沈阳刑警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的名誉教授,华东 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名誉院长。他先后在北京、 上海、 江苏、 湖北、 浙江、陕西、福建、海南、广东等省市的高校院所讲课或做访问。他 还向四川省公安厅捐赠人民币 100 万元, 用于四川公安民警组团赴美 国进行消防、救援、应急等的专业培训和考察项目等。 (26)李政道(Tsung-Dao Lee ) 候选理由: 为推动祖国科教事业竭尽心力。 首倡大学 “少年班” ;27 帮助打开中国研究生进入美国一流大学深造之门; 倡导并推动中国成 立“博士后”制度和自然科学基金制度;促成中美高能物理合作。 李政道(Tsung-Dao Lee ),1926 出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 贝尔奖获得者。1946 年,李政道获得政府奖学金赴美国留学。1957 年,李政道教授和杨振宁教授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次获得诺 贝尔奖的华人。那时,李政道只有 31 岁。从获奖的那一天起,他们 对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巨大影响就一直持续着,直到今天。 从上世纪 70 年代起,李政道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发 展以及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74 年,李政道首次回国,在国内教育几乎完全停顿的状况下, 向毛泽东当面建言重视优异青年学生的教育,使大学“少年班”很快 得以开办; 为年轻人尽快成才, 李政道教授除在国内开设长期讲座外, 还倡议并创立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计划(CUSPEA), 1979 年 在 到 1989 年的 10 年内,共派出了 915 位研究生,并得到美方资助,打 开中国研究生进入美国一流大学深造的大门。在项目实施 10 年的过 程中,李政道每年都要花费约 1/3 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大量艰难而繁 琐的协调等工作。 1983 年、1984 年,李政道两次写信给中国国家领导人,建议借 鉴发达国家措施,在中国成立博士后流动站制度。在他的推动下,成 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在鼓励留学生回国 工作、加速培养一批拔尖人才、积极推进人才流动等方面发挥了很大 的推动作用。为了在中国发展高能物理和建立高能加速器,在李政道 的建议和安排下,自 1979 年开始组织 40 多名物理学家到国外接受 全面训练。后来成为建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进行高能物 理实验的骨干;1982 年当我国高能物理事业处在举棋不定的关键时 刻,他帮助我国选择了一个既先进又符合国情的 BEPC 方案,并促成 了中美高能物理合作,使 BEPC 工程在选择方案、进行设计和建设中 都得到了美国高能物理界的帮助和支持,对撞机能够如期建成,成为 当今世界上在 c -τ 物理研究能区唯一的高亮度电子对撞机,并做出 了重要的物理结果,这些都与他的努力分不开。 1986 年,他争取到意大利的经费,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创 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并担任主任, 每年回国亲自主持 国际学术会议,并指导 CCAST 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对提高科 技人员的水平起了重要作用。同时, 他还在北京大学建立了北京现代 物理中心(BIMP),其后,在浙江大学建立了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在复 旦大学建立了李政道实验物理中心。28 (27)李约瑟(Joseph Needham) 候选理由: 科学技术史著名学者。 把大半生的学术生涯都献给了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被誉为世界 上研究中国科技史最完备、 最深刻、 最具特色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李约瑟(Joseph Needham,),英国人。早年以生物 化学研究而著称,出版了《化学胚胎学》(三卷本)及《生物化学与 形态发生》,在国际生化界享有盛誉。1941 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 会会员。 李约瑟把大半生的学术生涯都献给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 的研究与著述,最终以一部庞大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而名闻中外。 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沉醉、他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他对科学的无比执 著、他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令包括中国科学 家在内的人们钦佩和赞叹不已。 《中国科学技术史》被誉为世界上研究中国科技史最完备、最深 刻、最具特色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1954 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西方 汉学界。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这部巨著的其他卷册陆续出版。著作以 浩瀚的史料、令人信服的证据,第一次全面而又系统地阐明了四千年 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 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 “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 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 《中国科学技术史》洋洋洒洒,包罗万象,涉及从机械工程、土 木工程、化学、军事技术,到生活中各种小发明,例如雨伞、风筝、 乐鼓、瓷器、围棋,甚至具有香味的卫生纸等诸多内容。有人称这部 巨著是剑桥大学乃至整个英国学术的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是相关领域 每一位学者都不可绕开的著作。 李约瑟博士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巨大成就让他享誉国际学术 界。 年,李约瑟博士当选为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 的科学史分会主席。 1994 年,李约瑟博士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28)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 候选理由: 关注中国经济的 “欧元之父” 坚定地站在中国立场, 。29 反对人民币升值;为培养更多金融人才,担任中国 40 多所高校的名 誉教授,在中国各个领域发表 200 多场演讲。 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1932 年出生,加拿大人。 欧元之父,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的发起人。 1995 年蒙代尔第一次来中国,在中国人民大学短期讲学,之后便提 出了帮助中国培养一流经济学人才的设想,并陆续开始担任中国 40 多所高校的名誉教授,在中国各个领域发表 200 多场演讲。2001 年, 全国第一个冠名“黄达-蒙代尔经济学讲座”在中国人民大学设立, 在他的共同推动下, 人大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展了经济类硕士生培 训项目。2003 年非典时期,在北京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疫区期间,蒙 代尔将自己原来位于纽约的公司总部迁至北京。从 2004 年开始,他 被北京市教委聘请担任北京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顾问; 同时被聘为北 京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名誉校长, 该校是我国唯一被授权使用蒙代 尔名字的大学, 也是中国第一所以培养企业家为专一目标的国际企业 家大学。2005 年底,他开始创办中英双语《蒙代尔》杂志,2005 年, 蒙代尔成为第一位正式取得北京“绿卡”的美国经济学家;他也被业 内人士誉为――“呵护”中国经济的“欧元之父”。(29)马海德(George Hatem) 候选理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外国血统的中国公民。 为消灭 性病付出了卓有成效的劳动;把国外治疗麻风病的新技术引入中国, 提出“中国要在 2000 年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奋斗目标。马海德(George Hatem, ),生于美国纽约布法罗市。 1927 年,靠勤工俭学进入北卡罗来纳大学读医学预科;1929 年获奖 学金,去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继续学医;1931 年转到瑞士日内瓦 大学攻读临床诊断,1933 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马海 德为了考察当时在东方流行的热带病,来到中国上海。期间,结识了 宋庆龄和在上海的外国进步人士史沫特莱等人。在他们的影响下,马 海德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和研究中国革命问题,投身于革命活 动。 他开的诊所常常成为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联络、 开会的地方。 1937 年,马海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好地接近陕甘宁边 区人民,他很快学会了普通话和陕北方言,把自己的美国名字改成了 中国名字――马海德。30 1937 年,马海德帮助新华社创立了英文部,开始向国外播发英文 消息。1946 年,马海德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医疗顾问,来到在北 平成立的由中国共产党、 中国国民党和美国三方代表组成的军事调处 执行部。和代表团的同事们一起揭露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不久, 又作为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医疗顾问, 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和美国 红十字会的人员进行接触,积极争取他们对解放区的援助。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马海德立即申请加入中国籍,成 为新中国第一个外国血统的中国公民。1950 年,他被任命为中央人 民政府卫生部顾问。 1953 年,马海德协助组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 皮肤性病研究所前身)。在卫生部的领导下,他会同有关专家首先制 订了消灭性病计划。马海德先后到内蒙古、云南、贵州、四川、广东、 广西、江苏、江西、西藏和新疆等地,为消灭那里的性病付出了卓有 成效的劳动。接着,他又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消灭麻风病。 根据中国的国情, 马海德将麻风病传统的住院隔离治疗办法改变为 社会防治,并于 1980 年把国外治疗麻风病的新技术――强杀菌联合 药疗引进了中国,大大提高了疗效。 1981 年,经过周密的调查和论证,马海德提出“中国要在 2000 年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奋斗目标。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第一届国 际麻风病学术交流会于 1985 年在广州召开。1986 年,为进一步落实 各国麻风基金会给中国的援助,他出访十几个国家,为中国争取了价 值上千万美元的援助。 马海德历任卫生部顾问,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 政协常委,中国麻风病防治中心主任,中国麻风病防治协会理事长和 中国麻风病福利基金会主席,中国肿瘤基金会名誉主席等职务。(30)马吉德?萨米(Madjid Samii) 候选理由: 世界著名神经外科专家。20 多年来,共计为中国培 养了 1000 多名神经外科医生,为中国疑难患者免费手术,为提高我 国神经外科的研究和诊治水平作出突出贡献。 马吉德?萨米(Madjid Samii),1937 年出生,德国籍世界著名 神经外科专家,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荣誉主席,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国 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INI)所长,德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所 长(INI),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 1984 年萨米组织了第一次全球 24 个国家电话会议,他给首都医31 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寄去《听神经瘤》的录像,请凌锋 当时的领导段国升教授出面邀请中国神经外科专家一同观看。 在北京 长途电话局的会议厅,90 名中国神经外科专家一起观看萨米教授的 手术录像。这是萨米教授与凌锋的第一次合作,他向中国的神经学外 科专家们展示传授了自己精湛的手术技巧。 “听说当时有很多国家希望与您合作,甚至包括您的故乡伊朗, 但是您为什么最后选择了中国?”“我喜欢中国,我喜欢中国人,我 相信中国政府。”说到这里,萨米教授身体微微前倾,一字一句地加 重了语气继续说: “医学领域的合作是长期的,需要值得信赖的伙伴 和稳定的国家政策, 中国政府就是可信赖的政府, 因为他是一个整体, 所有的目标都是经过长远规划的, 不会因为个人的存在与否而改 变。” 2000 年 7 月 21 日,由他亲自组建的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科学研 究所(德国 INI)落成。4 年后的同一天,由宣武医院和德国国际神 经外科研究所合作建立的“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国―INI) 正式成立,萨米教授任所长,并无偿提供德国 INI 建筑外形及内部结 构设计使用权。 “非典”过后的 2004 年,萨米两度来京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 并为 China-INI 打造了一支由世界顶级神经外科领域的专家组成的顾 问团,并且每年组织多名世界顶级专家来华进行手术示教,他还不忘 这样嘱咐大家:“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大家要好好学习。” “为什么您要无偿提供价值 200 万欧元的外形设计以及建筑图 纸给中国?”他眨眨眼睛,然后爽朗地笑起来,“这座‘大脑’是我 送给中国的礼物,它坐落在中国首都北京,人们看见它就会想起自己 的大脑。大脑是人身体最重要的部分,要好好地保护。它也是中国和 德国友谊的结晶,见证将延续这种真挚的情感。而且我已经得到了比 这 200 万欧元更珍贵的东西――友好与合作。” 20 多年来,萨米共计为中国培养了 1000 多名神经外科医生,相 当于中国神经外科医生总数的十分之一,为中国疑难患者免费手术, 为提高我国神经外科的研究和诊治水平作出突出贡献。(31)马珍妮(Betty Jane Marcum ) 候选理由: 来自美国的“河南省十大爱心人物”。从美国等 10 多个国家募集捐款,在河南建立慈善之家,采用家庭式的管理模式, 为农村孤儿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庭,使他们过上了幸福、健康、快乐 的生活。32 马珍妮(Betty Jane Marcum ),1940 年出生,美国人。中国 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郑州市“十佳优秀母亲”,2007 年度河南 十大爱心人物。 1985 年,马珍妮第一次来中国,回美国后,她开始打算为中国 做一点有积极意义的事情。1994 年开始来中国执教,先后在郑州大 学和郑州轻工业学院担任英语教师,对待教学科学严谨,每年都根据 课程特点和学生状况精心选择组织教材, 编印完整的讲义, 送给学校, 为学校的外国专家教学开创了新的途径, 为外语学科建设做出了积极 贡献。马珍妮与河南省新密市民政局合作,在中美两国政府注册成立 了中美义务服务合作社,募集国外捐款,用以资助河南的孤儿。 1996 年创立了第一个慈善之家,为 8 名孤儿营造了一个温暖的 家。 1999 年 10 月, 她又在新密市资助兴建了孤儿之家新址, 占地 2000 平方米,共有 4 套单元房、1 个小操场、5 间办公室和一个带围墙的 院落。按照她的想法,新密市慈善之家一直采用家庭式的管理模式, 现发展到 4 个家庭,入住 38 名孤儿,孩子们过上了幸福、健康、快 乐的生活。她先后共为 70 多名农村孤儿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庭,其 中有 5 名孤儿考入了大学。 十余年间, 马珍妮为她的孤儿抚养救助事业经常奔波于学校和慈 善之家之间。每年寒暑假,她还利用回国休假的时间四处演讲,为孤 儿们募捐。在她的辛勤努力下,慈善之家已得到 10 多个国家的捐赠, 五湖四海的人们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用品, 十几个在郑州工作 的外籍教师也投入到无偿资助慈善之家的队伍。(32)莫瑞斯?托帕兹(Moris Topaz) 候选理由: 抗震救灾现场的“白求恩”。 40 余次来华做学术交 流和手术示范; 自费从以色列飞到四川地震灾区, 运用自己所发明的 “负压技术治疗创伤”技术开展救治。 莫瑞斯?托帕兹(Moris Topaz),1950 年出生,以色列希勒雅 法医学中心整形外科主任, 国际医学整形美容设备安全委员会和重建 外科执行委员会总秘书长。2008 年汶川大地震后,托帕兹推迟了国 内多台预约的手术,以最快的时间赶到灾区,运用“负压技术治疗创 伤”技术,免除了伤者不必要的截肢和不必要的大手术。 2005 年 12 月,托帕兹首次来华,在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了 十多天的讲学交流、手术示范,为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的烧伤致残患33 者――见义勇为救火英雄李海斌做了全面检查, 免费实施 3 次 6 个部 位的瘢痕整形手术,并被该院聘为长期特聘外籍专家和客座教授。 2006 年,托帕兹荣获山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山西省外国专家友谊 奖”。 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汶川发生 8.0 级的特大地震。第二天凌 晨, 托帕兹打电话给正在以色列参加培训的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的申 耀宏,“这是一场大地震,肯定会有很大的伤亡,我想亲自到四川灾 区去救人!” 抵达四川后, 托帕兹博士在重灾区德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参与救治 伤员 300 余人次,为伤员保住了肢体和生命。当时灾区余震不断、手 术量大,他经常工作到夜里两点钟,临睡觉前还要穿梭在帐篷里查看 已经熟睡了的患者,察看他们手术部位的负压情况,察看负压机器运 转的情况, 还要亲自指导值班医生和护士如何观察治疗效果和注意事 项等。手术之余,托帕兹还举办了 3 个培训班,培训当地医务人员 60 余人次。临别时,他将自己从国内购买的价值 6 万元人民币的手 术耗材、敷料和一些手术器械无偿地捐献给了当地的医院。 灾区的人们纷纷说: “白求恩又回来了!托帕兹先生就是四川抗 震救灾的白求恩!”托帕兹则说:“我愿意教会更多的医生掌握负压 治疗这项技术。如果我们能更早几天来到这里给他们治疗,可以免去 很多伤者不必要的截肢和不必要的大手术,还可以节省很多的抗生 素。” 从 2005 年起, 托帕兹应邀来中国 40 余次进行学术交流和手术示 范,把先进的医学技术传授给中国医务人员,每一次来都把他从国内 带来的一些常用的手术器械和医用消耗品免费赠送给中国的医疗单 位,尤其是他自己研制的医疗仪器“简易负压治疗仪”。他希望中国 的医院能以更经济的成本推广负压技术。 2008 年,托帕兹荣获四川省政府颁发的“四川金顶奖”。2008 年,被《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和国际人才高峰论坛组委会评为“改革 开放 30 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之一,并于 2009 年春节前夕在 人民大会堂受到温家宝总理的接见。2009 年,荣获了中国政府“友 谊奖”。(33)牛满江(Mann-Chiang Niu ) 候选理由: 积极推动中美交流合作的著名科学家。 与中国科学家 共同研究动物胚胎移植, 填补世界空白; 在中美友好城市和校际交流 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34 牛满江(Mann-Chiang Niu ,),美籍华裔科学家。 193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留校任助教,1937 年起先后在清华、 北大、南开三校合组的“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4 年选派赴美国留学深造。1946 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完成博士论文并 留校工作九年后, 先后在洛克菲勒医学院及天普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 工作。 牛满江几十年如一日,知难而进,探索不止,对生物学研究作出 了重要贡献。 1953 年他完成了一篇关于 mRNA 在遗传发育中重要作用 的论文引起科学界关注。1975 年与世界著名遗传学家塔特姆教授合 作,发现植物 mRNA 改变遗传性,提出外基因学说。他发表了 80 多篇 论文,两次荣获古根海姆奖和利利学术奖。1962 年被美国天普大学 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名字载入美国科学家名录。并担任中国科学院研 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牛满江是一位对中国有特殊贡献的科学家。早在 1972 年,牛满 江以一个科学家的远见和胆识, 为开辟科学合作改善中美关系的途径 而积极努力。 特别是与中科院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共同研究了动物胚 胎移植并获得成功,填补了世界空白。1973 年 10 月牛满江受到了周 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79 年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美国,他努力促 成天普大学授予当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80 年 他促成南开大学和天普大学结成姊妹学校、天津和费城结成姊妹城 市;二十世纪 90 年代他为了中美法律、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作 出了很多努力,1998 年 6 月在中南海受到江泽民主席的接见;几十 年中他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会见。1995 年美国总统布什把有 美国总统标志的全金制作的领带夹和胸花送给牛满江夫妇, 表彰他为 中美交流所作的贡献。 牛满江身居海外,每年坚持来中国工作 7-8 个月。国内有 80 多 个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聘请他为名誉教授, 他热忱待人和对工作执着 的追求深深地感动着大家。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在实验室,就在其 生命终止的前一天依然在实验室认真地从事他热爱的科研工作。 2007 年 11 月 8 日,牛满江因病与世长辞。胡锦涛主席等领导同 志以沉痛心情凝望鲜花丛中的牛满江,深情地为他送行。(34)诺曼?福斯特(Norman Robert Foster)35 候选理由: 当代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20 多年来,在中国留 下了香港汇丰银行新总部大楼、香港国际机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3 号航站楼等一系列经典杰作。 诺曼?福斯特(Norman Robert Foster),1935 年出生,当代世界 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3 号航站楼主设计师,20 多年来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留下了一系列经典杰作。 1979 年,诺曼?福斯特赢得香港汇丰银行新总部大楼的设计工 作,并以开创性的内部空间设计使其成为经典建筑。 香港国际机场是诺曼?福斯特又一个经典设计作品。机场投入使 用后,曾入选世界最受欢迎的十大机场之首。“在那里,我们完全颠 覆了国际航站楼顶部的建筑传统,将机械服务设施统统设置于地下, 如此一来,屋顶得到解脱,可以吸纳自然光――沐浴阳光和云彩带来 的诗意,与之相伴的还有低能耗,并形成可持续机制的基础。” 1995 年至 2001 年间,福斯特主持设计了位于上海的久事公司总 部大楼,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由西方建筑师为本地客户设计的第一座 重要的现代建筑。” 2008 年 2 月开始运营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3 号航站楼外形宛似 一条巨龙,为古都北京开启了一个通向世界的新“国门”。主设计师 诺曼? 福斯特说: “设计规模如此之大的新机场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 难度很大。北京机场 T3 航站楼比伦敦希思罗机场 1、2、3、4、5 号 航站楼相加的总面积还要大出 17%,机场的大部分设施都集中在一 个大屋顶之下。 而且, 它在如此短暂的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麦育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