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你奶奶爷爷下象棋的了解

玩了那么久的象棋, 你知道每个棋子的含义吗?玩了那么久的象棋, 你知道每个棋子的含义吗?相说诸子百家号中国象棋:中国象棋大约起源于战国时代,那时盛行着一种文博象棋,每方有棋子6枚。在唐代:象棋在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一些变革,已有“将、士、象、马、车、卒”4个兵种,;;在宋代:中国象棋基本定型,因火药的发明增加了“炮”。在明代,可能为了下棋和记忆的方便,才将一方面的“将”改为“帅”,和现代中国象棋一样了。中国象棋起源的说法有很多种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我想说的你了解每个子所代表的意义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中国象棋的&帅(将)&:不能出&九宫&,且有&士、象&充当专 职护卫力量,始终扮演着幕后指挥的角色,这些对&帅(将)&的特殊保护是&率士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君王至上的写照。君王是国家的基石,是国家稳定的前提。中国象棋的&帅(将)&不能 &对面&,可洞察出儒家礼义的熏染。中国象棋的&士&:是,司&九宫&安全,不离&帅(将)&左右。中国象棋的&象&是臣相:只能于本土飞来飞去。如此宠大的护卫部队削弱了攻击的力量,另一方面却增强了防御体系,即使前线战士全部马革裹尸还,也可能杀和敌军的骚扰,这些反映出中国君王传统的求稳怕乱的心理和习惯。中国象棋的车:车在象棋中威力最大,无论横线、竖线均可行走,只要无子阻拦,步数不受限制。因此,一车可以控制十七个点,故有&一车十子寒&之称。中国象棋的马:马走动的方法是一直一斜,即先横着或直着走一格,然后再斜着走一个对角线,俗称&马走日&。马一次可走的选择点可以达到四周的八个点,故有&八面威风&之说。如果在要去的方向有别的棋子挡住,马就无法走过去,俗称&蹩马腿&。中国象棋的炮:炮在不吃子的时候,走动与车完全相同。中国象棋的&兵(卒)&:只能一步步向前走,不能后退,虽有& 过河小卒当小车&之说,但它终究是&卒&,到头无非一&老卒&而矣,隐喻着&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的愚民信条。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相说诸子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贯穿天时地理人和的文明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中国象棋入门 了解三大中国象棋古谱
  是我国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棋类的游戏,你常常会看到人们在小区或是公园里下中国象棋,而大街上的中国象棋的学习班也是非常之多的。但是对于中国象棋的一些二门的知识你了解多少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三大中国象棋古棋谱。
  中国象棋的入门的知识是非常之多的,而对于中国象棋爱好者是有必要要了解其中的一部分的,下面下边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象棋古谱介绍吧!
  中国象棋古谱介绍
  中国象棋是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有的,所以到现在已经与许多的古谱留存下来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其中的三个吧!
  一、《三才图会》
  《三才图会》是明代王圻、王思义父子编辑的一部类书,刊成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前后。该书共108卷,分天文、地理、人物、时令、宫室、器用、身体、衣服、人事、仪制、珍宝、文史、鸟兽、草木等十四门。每一事物,写其图像,加以说明。图文互证,细大毕载,足资钩稽。其&人事&卷一的象棋部分,有&象棋局面图式&、&象棋下子法&(将行一步九宫内、士止一尖不离宫、马行一直一尖冲、炮须隔子打一子、车横直撞任西东、卒子若行止一步、过河有进退无踪)、&局面名数&(一字布阵、二龙争珠、三思疑惑、四门斗底、五通变现、六丁神将、七贤过关、八仙出洞、九曲黄河、十面埋伏)、&綦九十分&(将二十分、车二十分一车十分、炮十四分一炮七分、马十二分一马六分、士六分一士三分、象八分一象四分、卒十分一卒二分)、&残局图&(第1局 二龙出海势,第2局 双马饮泉势,第3局 三跳涧势,第4局 步步随势,第5局 藏机势,第6局 隐智势 )、&象戏&、&象綦数诀&等七项。这些内容均录自元至顺版《事林广记》,可称吉光片羽,弥足珍贵的棋史资料。
  王圻,字元翰,号洪州,上海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曾拜御史,因峭直敢言,忤时相,被调派为地方官,后致仕归里,以著书为事,卒年八十五岁。所著除《三才图会》外,尚有《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东吴水利考》等。其子思义,字允明,以著述世其家。有《宋史纂要》、《香雪林集》、《故事选要》等书行世。
  二、《棋谱秘录》
  《棋谱秘录》是一部木刻的象棋残(排)局古谱。全书分为乾、坤、和三卷,前二卷为红胜局,后一卷为和局,共有棋局207局。坤集后面有&适情二集&字样。因此,估计它较&适谱&晚出, 但可能仍是明朝的刊本。书的第一页题有&棋谱秘录&四字,右上署&石室道人著&左下署&宝翰楼刊行&,其后有刘孔敦&象棋谱序&一篇,序文后插页刊有象棋式行子指明,载有进、退、平的解释,棋盘所列线格数字由左而右,与通行的计算方法相反。书的正页开始刻有&新刻傅先生秘授象棋谱,金溪(今属江西省)傅万钟佐廷精选,后学甥林应祥世瑞校正&等字样。
  全书都是简短残局,只列局数,不列局名,乾集有残局71局,坤集有残局68局,和集有残局67局,共207局。&乾&、&坤&两集与&百变象棋谱&、&适情雅趣&有很多相同的局势;&和&集:各局则绝大部分为后来的&韬略元机&、&心武残篇&、&百局棋谱&、&竹香斋&等所吸收发展成为更深奥的排局,尤其是&心武残篇&吸收更多。
  象棋谱序
  尝闻象棋始自周武,其制尚矣。仿战阵以为式,像军伍以成列,体几微之趣,含奇正之术,神而阖辟,妙而纵横,入圆造极之灵,经武纬文之德,故可与和乐等妙,上艺齐工。
  杨子曰,断木为棋,编革为鞠,皆有法焉,小数云哉!是以汉魏名贤,高品间出,晋宋盛士,逸思增流,凝神之性难限,变化之势不穷,故宣圣亦所称贤,君子每借而游衍也。林逋不解棋,东坡差解而劣,余在两公季孟之间,辄以自愧,安所得授书而更进之。
  昔王积薪梦青龙吐棋经三卷吞之,后有指授,皆出人意外,今得绣谷佐廷傅君秘授棋谱三卷,有正有奇,有守有变,皆博取古势而参订之,去繁就简,去难就易,不废法而能不胶法,而又能示人以法,其思甚精,其机最灵,恍惚青龙三卷。余今饱啖是篇,日从事于橘中之乐,不减商山矣。
  潭阳指月道人刘孔敦题于小桃源石室。
  三、《桔中秘》
  崇祯五年(1632年)刊印。由东海朱晋桢辑著,侄朱尔邺、朱景萧校阅。内页题有&桔中秘&三个大字,上角有&金鹏十八变&五字,下角有&江左书林藏板&六字,后附叙文、凡例、全旨、残局说、歌诀等,对象棋战略、战术的棋理进行综合阐述和分析。全书分为四卷。
  一、二卷为全局着法,分得先、让先与饶子三类,着重介绍斗炮局(顺手炮、列手炮)的各种变化,具有快攻速决、激烈相搏的特色。三、四卷载一百四十局实用残局,详细剖析各种胜和棋势。其谱大多选自《适情雅趣》而经过整理,分类和棋谱的编写方法都较完整。是明清两代版本最多的象棋谱,影响颇大,流传甚广。
  现存主要版本有会文堂本衙藏板本137图;扉页直书&适情雅趣&,上面小字&橘中秘&,右上角&金鹏十八变&,左下角&金阊书业堂梓&刊本;清咸丰三年(1853年)味根斋校刊本、本衙藏板本、江左书林藏板本(三四均缺残局3页,计6图);还有无扉页,计残局137图,另外三局附注在第8、16、98局处共140局全(符合朱晋桢《残局说》中&共得百四十局&之数)等。上述各种版本,凡137图者均有附注三局计140局全,131图则均为134局,少三页6局。
相关阅读推荐:
香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配菜。经常可以看到煮...
鼻炎相信很多的人都不陌生吧。鼻炎的反复发作是否给...
现在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三高人群也逐渐的扩大年轻...我对五子棋的愚浅认识-五子文库-中国五子棋网
您的位置:
我对五子棋的愚浅认识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先手要守,后手也要守。
我们下棋,一般都会选择双方相对平衡的局面,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很明显,主动进攻的一方是吃亏的。
先手利用先手优势,不攻反守,如此可优先抢占要点,使得自身优势越来越大。
后手也要进行防守,但是后手防守的目的,是要让自身越来越劣势,请君入瓮。
所以,下棋水平的提高就是落点越来越弱。具体表现就是先手不攻,后手弱防。
由以上理念可以得出两个概念:慎攻,善攻。
在正常的情况下,优先进攻的一方通常会吃亏,所以进攻之前要谨慎。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采取进攻呢?我认为有三种:
1)已经有必胜的把握,可攻;
2)交换可以占到便宜,可攻;
3)危急关头不得不攻,可攻。
善攻的棋手有胜算才进攻,失败的棋手先进攻然后才求胜。(需要说明的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攻了再说,也有赢棋的。对局千变万化,对手各种疏忽自杀的都很多。但是这种赢棋是“侥幸”,而非“必胜”。)
善攻的棋手,只能保证自己不输棋,却未必可以下赢对手。败不败,在自己;胜不胜,在对手。因为自己不失误,自己就不会输;对手不失误,自己就不会赢。所以,输棋的棋手都是输给了自己。
善攻的棋手,先做好防守,然后等待对手犯错,一旦对手出现失误,马上抓住不放。
善攻的棋手,先站稳脚跟,然后诱使对手失误。
那么如何站稳脚跟呢?我觉得有三种棋风应该避免:
1)敢死队棋风。
这种棋风非常“拼命”,还没开始下棋,就已经准备拼了。什么棋都敢下,勇敢倒是勇敢,但是勇敢得没有道理。拼命的结果,是被对手利用。你想拼是吗?那就给你个陷阱,钻吧。
2)怕死鬼棋风。
这种棋风跟敢死队棋风正好相反。还没开始下,心里就已经畏畏缩缩,这种懦弱的棋风会使得自己的对局陷入完全的被动。
3)急性子棋风。
这种棋风非常的急躁,也非常容易暴躁,甚至有时候你落子稍微慢一点,对手都会显露出明显的烦躁,然后在行棋中展露出来。这样的棋风,很容易被对手设计。
那么如何诱使对手失误呢?我觉得有三个途径,也是上述慎攻的可攻的反向应用:
1)让对手误认为自己已经必胜而攻(忽悠);
2)让对手误认为自己交换大优而攻(诱惑);
3)让对手误认为自己不得不攻而攻(威胁)。
所以,先手不攻即利用威胁,后手弱防即利用诱惑。
最后说一句,善攻的棋手,大家看起来不会觉得总是在妙手连连,也不会觉得总是在浴血奋战。因为善攻的棋手是在防守的基础上、在可攻的情况下抓住了对手的失误,所以看起来很平淡。
以上纯属个人愚见,所看棋友还请一过了之,请勿较真,谢谢!
(文章录入:无天
责任编辑:无天 )
网友评论:(共有0条评论)
姓 名: 验证码:
评 分: 1分  中国象棋中各棋子代表什么?  一、帅(将):军队统帅  从棋盘的设计上就可以明显看出来,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反映的战争层面是完全不同的。中国象棋棋盘要大一些,有双方明确的领地分界线,有专门的大本营(俗称九宫),有复杂地形及战略要地,作战讲究控制要点,讲究布局、讲究兵种配合。而国际象棋则更像是一场两军平原遭遇战。  国际象棋模拟的西方古代战争,以中国人的眼界来看,不但不是发动举国之力进行的一次大会战,也不是庞大的方面军进行的战争,顶多只能算得上山寨王,或者说是地方武装、团练之间的小规模械斗,用“打群架”来描述也不显过分。  古代西方净是一些小国家,或者是一些游牧部落,一个国家一个部落大概就只有一支部队,王自然每战必是军队首领了。但在古代中国,一个国家,那怕说一方割据势力或一个诸侯也控制着大片地区,人口数量庞大,自然拥有多支庞大的军队,多支庞大的军队集中在一个战场会战显然是不可能的。割据势力军阀、诸侯王、或者说皇帝当然不可能每次战争都御驾亲征,而且指挥战争本身就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不能儿戏将士生命,所以更多地战争还得靠将领来指挥进行。所以国际象棋的统帅是王,而中国象棋中是专业军人帅(将)。  二、车:就是战车兵部队。  通过阅读史料和去博物馆参观很容易对古代马拉战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战车的特点是速度快、冲击力强,春秋时期诸侯作战大量使用战车,而且战车也是绝对的主力兵种,古典文献里出现的“千乘之国”、“战车百乘”就说的是一个诸侯国或者一支军队的战斗力。  战车之所以能作为主力兵种使用是与春秋时代各中原诸侯国的地理环境以及作战观念分不开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战争规模一步步扩大,战场从中原扩展到周边山区以及南方河流丛林密布之地,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变化以及战争文化的发展,战车仅能适应于平原作战、转身不便以及成本相对高昂等缺陷显得越来越严重,终于在战国时代慢慢退出了古代中国战争的历史舞台。但在中国象棋里,战场环境毕竟是模拟的,有纵横交错发达的平坦道路,所以战车仍得以保存,并且是威力相对最大的一个棋子,这也是历史的印迹。  三、马:就是骑兵部队。  骑兵群的进攻方式很容易想象。成群的骑兵部队向前急驰,冲击敌军的时候一定是向前方左或右偏转一个角度进行大面积冲击,只有这样整个骑兵部队才能有较大的攻击面。若不能转变队形,一味向正前方攻击,前面骑兵势必会挡住了后面骑兵,前面的骑兵搏斗,后面的骑兵就只能傻等,眼睁睁看着前面的骑兵倒下后才能投入战斗,相信没有那个将领会这样指挥战斗的。  中国象棋中马的走法正是模拟了这一点,或横或竖向前走一格只是前进,第二步斜走才是进攻。明白这一点,我们就会对“蹩马腿”有一个很好的理解,试想直走的道路上都有障碍,前进都成问题,怎么能有效攻击呢?  四、炮:代表伏(奇)兵部队。  伏(奇)兵类似于古代特种兵,就是那种无重装备,甚至盔甲都没有,装备相对轻便,正面战斗力差,但运动快,靠突袭能显出巨大威力的兵种。  伏(奇)兵机动时跟车一样走大路,因装备轻便,运动速度能跟车兵一样快。但伏兵有一个特点,可以不走大路,而翻山越岭,潜伏行军,专搞突袭和奇袭。中国象棋棋盘上的横竖线就是平坦的大路,但我们应该能想象,在棋盘上没有划线的地方必然是地形复杂的栈道、地洞、山路、独木桥、沟壑等等。伏(奇)兵是可以走这样的路的。  对照一下象棋中炮的特点:  1、 无障碍时运动快,但不能攻击对方棋子。符合伏兵运动快、正面战斗力差的特点;  2、 越过(准确的说应该是绕过)一个障碍,就能靠突袭对对方形成毁灭性的打击。符合伏兵具备突袭能力的特点;  3、 战斗时伏兵需要悄悄绕过前方的军队(无论敌我)走地形复杂的道路,以便躲过敌方监视进行突袭,这样必然会造成巨大的非战斗伤亡,如人员和装备掉下悬崖、失足落水、掉队、被野兽袭击等等。若完成潜伏行军后出现在大路上不能找到敌人即刻进行打击以获取补给或者抓俘虏补充部队,那这只部队就丧失战斗力,相当于全部阵亡了。所以说伏兵部队潜伏后必须有战斗,否则潜伏行军就是白死,这就能解释炮为什么不能越过障碍而不战斗。  4、 伏兵越过(准确的说应该是绕过)一个障碍就已经自损严重,若是越过两个障碍,那就自损的差不多了,即就是回到大路上也因损耗太严重而没有能力进行突袭战斗了,故可以解释为什么炮不能越过两个以上棋子攻击。  另外“一声炮响,伏兵四起”的常用语大概是炮代表伏兵的最好解释了吧。  常见的观点认为炮代表火炮或者投石机,这种解释如能站的住脚,至少必须解释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攻击敌方时,为什么炮弹不能越过两个以上棋子,而且必须把炮自己也要送到敌方位置上去?  五、兵:代表野战步兵部队。  这个容易理解,任何国家或者集体都会受实力所限,都只可能对少数部队进行高成本装备和技术培训。大多数部队(兵的数量相对较多,五个)只能是装备差,训练差,仅有盾牌和长枪的野战步兵,自然走的慢,战斗力相对差一些。   六、象(相):代表水兵部队。  棋盘上的横竖线代表陆路,象走的斜线代表水路。  古代中国战争非常讲布局,讲谋略,这也是国土太大、兵力不足,没法处处设防的实际需要。打仗讲究利用山川地貌,建立要塞,控制战场战略要点,以静制动,不象国际象棋反映的西方作战模式那样,两支军队见面,战斗就像打群架一样一窝蜂的混战在一起,不注重对外界环境的应用,特别强调和崇尚个人英雄主义以及单兵战斗力的作用(这一点我们在西方的一些古代战争电影中应该有所体会)。  正因为这个原因,中国象棋中象(相),也就是水兵部队,所能控制的有限几个点就是战场预设的几个要塞,通过水路连接。水路在非战时提供灌溉发展生产,战时就供水兵利用战船快速往来,控制本方战场战略要点。  明白这一点就知道了象(相)为什么不能过河。毕竟在非战时一方是不可能把水道修到对方控制区域里去的,或者连接到对方境内水道上去,也不可能在对方境内建要塞,战时自己的船当然也开不到对方境内作战,即就是消灭了对方的水兵,对方的战船也会被摧毁或者全部自毁,水兵陆地作战能力相比其他陆战兵种几乎为0,没有了战船,即使自己的水兵到了对方境内也无用武之地,只能送死。  关于塞象眼很容易理解,斜线和横竖线交叉处无工事,仅仅是一些桥梁什么的。水面也窄、水深也浅,水兵不但没任何优势相对于其他陆地兵种,还净是劣势,若要在这些点发生战斗,水兵只会是案板上的鱼肉。即就是自己的友军驻扎在那里,水兵通路也是严重受阻,通行也是不可能的。  常见的观点有象(相)代表大象兵、丞相、天相师等等说法,但都难自圆其说,故不是合逻辑解释。若说是大象兵,姑且不谈大象兵实际是不适合大规模集群编队作战的,为什么必须斜走总得有个合理解释。若说是丞相、天相师等,也难解释斜走的问题,再说这些文官部队能在战场上和车马炮兵等专业部队对抗,显然也是异想天开的。  七、士,代表民兵部队。  试想,体格健壮有战斗力的青壮年肯定都训练成车、马、炮、象、兵等专业兵种外出作战了,谁来协防大本营呢?自然只能民兵来完成这个任务了。  但民兵终究是民兵,战斗力肯定很差,要消灭敌人,是不能靠硬碰硬的,是非要借助于一些有利的工事或战法才行的。中国象棋中的士走斜线,这个斜线就是地道,通过地道控制大本营五个要点协助大本营防守,就像水兵控制外部战场七个战略要点一样。  通过地道突袭作战,就像抗日战争中的地道战一样,民兵也能发挥巨大作用。但若要民兵离开地道,走正常的横竖大路,就没什么战斗力,跟送死没什么区别了。故士不能走地上的横竖道路,走了也没用,会直接被敌方秒杀。  当然,任何战争、任何国家、任何军队都会受限于财力和劳动力,跟大本营外的水道一样,不可能在自己的境内无限开挖水路,也不可能在大本营内到处挖地道,所以象(水兵)无能力控制领地内所有战场,士(民兵)也无能力控制大本营内全部九个点,只能依靠高超的指挥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点,控制要点,配合其他兵种作战。  综合来看,中国象棋中反映的中国古代战争,或者说是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战争理念,利用有限的国力、人力、财力,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合理分派兵种,发扬人的能动性,强调技术,强调团结和奉献,战争组织有机而完整。老祖先的智慧真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古代中国真不愧是《孙子兵法》诞生的圣地。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比较中产生的几种荒谬观点。  一、国际象棋中各子力都有同样强大的战斗力,中国象棋反映了在中国官越大越无能。  实际情况是,中国象棋中,将帅以外的棋子,分别代表车兵、骑兵、伏兵(特种兵)、步兵、水兵和民兵,都是普通士兵。有的只是兵种的差别,并无身份的尊贵和卑贱。至于各兵种能力的差别,也是兵种分配以及装备和训练原因造成的,并非由于各兵种自身身份和地位的原因。再者各兵种能力各异,谁强谁弱并没有完全的可比性。相反,在国际象棋中各棋子才有明显的身份和地位差别,王、后、主教等等。  二、国际象棋中的王战斗力比中国象棋中的将帅战斗力强,反映了西方王靠实力争取地位,中国靠身份和特权获得地位。  国际象棋中王的个人战斗力强于中国象棋中的将(帅)属实,反映的是西方古代战争规模小,单兵战斗力重要,故而崇尚个人近身格斗的搏击能力,个人身体强健(也可以说是五大三粗)就能受到相当的尊重。而古代中国由于战争规模大,单兵战斗力的作用明显下降,赢得战争更要依靠于集体的力量,更强调将领的智谋和策略,用脑子打仗儿不是拼蛮力。西方强调个人身体条件和搏击能力,在中国,将领的威望和地位更多来自于学识和谋略,个人搏击能力其实不是怎么重要的。相比而言,西方人的思维距离动物思维比中国人要近的多,恰恰说明了古代西方在进化上的落后。  这一点在中外一些影视作品中应有体会。西方古代战争的统帅形象不管怎样,同时必须是胳膊比别人腿还粗的猛士,很多时候甚至只要身体强健,自己能抡着斧头上阵,野蛮有力就能压服众人做首领,跟动物园里的猴群选择猴王方式差不多。相反,在中国,从古典文献、文学作品以及影视节目中见到的古代统帅形象,更多的是英武、智慧和文雅。单纯的好武斗勇,顶多只能给一顶“猛将”的头衔。  三、国际象棋中的王有开放精神,能身先士卒,投入战斗,而中国象棋的将帅不出九宫,依靠保护,固步自封。  中国象棋的将帅不出九宫(应该说是大本营)是有原因的。中国人家庭观念重,战士出外作战,家眷都保护在大本营,卫国同时也是在保家。最高主帅无论因任何原因外出,保护最高主帅的生命必将意味着放弃将士家眷安全。相反,西方社会家庭观念相对淡薄,将士只求个人军功、声望和富贵,家眷的生命对本人并不是非常重要,故保护王的安全以图个人前途富贵而放弃家眷的生命能被社会广泛接受和理解。  从这一点上来看,中国象棋中的将(帅)宁愿放弃建功立业或者逃路保命的大好机会,都要坚定的和将士家属(平民百姓)生死与共,体现的不但不是将帅无能、保守和固步自封,反而是以民为本、军民一家、生死与共的伟大团结精神。也正是有这种精神,中华文明才能源源不断,无论经历多少风雨总能浴火重生,一直传承的今天。而那些有着“开放精神”的西方文化,有几个有悠久的历史?又有几个是由古老的文化传承到今天的呢?  四、中国象棋中的将帅要相和士专职保护,讲排场。  前面已经论述,在中国象棋中,除了将(帅),包括象和士在内的任何一种棋子都仅仅是专业兵种,无身份、地位、待遇的差异。中国象棋中的象和士还是综合战斗力相对较差的兵种。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打赢战争的兵种安排,与是否讲排场完全无关。  五、国际象棋中有后,且威力强悍,代表了西方对女权的尊重。  国际象棋中,对后的力量最合理的解释是,后代表着娘家的力量,也就是盟国的力量。娘家的力量好歹都是一个国家的力量,比车、马、象、兵威力强自然是容易理解的。  有人说,后就是后,能征善战,代表的不是娘家的力量,而只是西方女性“巾帼不让须眉”自身的力量和自身的社会价值。对这种观点实在不感多想,把女人送上战场,而且女人还比男人能打,男人还是男人吗?再说,经常见“献后杀王”,为什么不允许“弃王救后”呢?  国际象棋象棋中的后,与代表西方对女权的尊重没有一毛钱关系,如果一定要说代表了什么,代表的恰恰是对女性的利用以及对女性的鄙视。  相反,在中国象棋中,各棋子,包括将帅均完全没有性别概念,女性照样可以做将帅。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象棋代表的文化更能体现性别平等。  六、国际象棋中兵可以升变,代表西方平民有上升通道,相比中国更有人权。  兵可以升变为后,文化来源细思恐极。  莫非古代西方的王流行同性恋?变态的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莫非士兵可以变性?王可以接受变性的王后,同样实在难以让人理解。  莫非士兵本来就是女兵?不但把弱女子送上战场,而且男人还要躲在女人后面,女人只有混成后了才也有资格躲在后面,这还有天理吗?这就是西方的女权吗?这种观点哪怕是西方人也不会接受的,已经不仅仅是让人费解,而是令人愤怒了。  正常的理解,兵的行为令人敬佩感动,不顾艰难险阻誓死冲锋,冲到底线,应该嘉奖,应给予崇高的荣誉和物质奖励。不过话说回来,奖励的是地位、富贵和荣誉,战斗力可真是没法奖给的。战斗力本身就不强的兵,仅仅因为冲到了底线就突然间大幅提升了战斗力,合乎逻辑?  看过《魔戒》的人应该还能想起那战斗力无比强大的阴兵吧。所以,正确的解释是,兵冲到底线后会自杀,而且也必须为了王而自杀,自杀后升变,变成“阴兵”。“阴兵”来自于另一个世界,战斗力自然超越现实世界的任何兵种,车马象后,想变啥都行。  这样看来,国际象棋中的兵比中国象棋中的兵惨多了。中国象棋中的兵过了河至少还能横着逃命,至少还不会被逼着,或者被哄着自杀,死了还得为王继续冲锋陷阵。  七、国际象棋中无“塞象眼”、“蹩马腿”规定,反映了西方的无勾心斗角的传统。  国际象棋的象(主教)和中国象棋的象(水兵)不属一类,完全不可比,  在国际象棋中,马指的是“骑士”。骑士尽管也骑马,但绝不是中国象棋中代表的 “骑兵”部队。骑士在单兵作战中,典型动作也容易想象,马超前加速一步,增加动能,然后骑士双手抓着长枪或刀剑向左前方或者右前方猛刺猛砍,这是最有力的攻击。国际象棋中的马走法也是模仿了这种动作,与中国象棋有着惊人的一致。或许是一方学习了一方,或许有共同的源头,或许也只是巧合吧。  中国象棋的“蹩马腿”原因前面分析过了,现在诸位可以自己试分析一下,单兵贴身作战时,“蹩马腿”是很严重的事情吗?  真的很难以理解,“塞象眼”、“蹩马腿”纯属军队的战斗技能,跟“勾心斗角”有哪门子关系呢。  八、国际象棋是绅士间的战斗,靠实力,不靠阴谋,更光明磊落。  这种感觉的来源,大致是有初学者看到国际象棋棋盘小、棋子火力猛,交战直接且激烈,兵力损失大,双方胜负更多依靠肉搏,常有硬碰硬局面,想象不来也体会不到国际象棋对抗双方背后“肮脏”的谋略和策划,故而产生诸如“赢的光荣、输的伟大”等幻觉,故尊之以“绅士”间的战斗。  何谓绅士,说白了就是要遵守规则,要自律,要给对方公平的机会,哪怕自己利益受损。  棋子都是木头做的,棋子威力大自然说明了其自我约束少。如果象国际象棋一样,一见面就拳打脚踢,扫堂腿、黑虎掏心、二龙戏珠,有招尽管上,招招见血,血肉横飞,哪来的绅士风度。特别是王,还有个专门的特权:王车易位。不打仗的时候人模人样的站在中央醒目位置,战争一开始,就伺机往角落里溜,完全不顾应有的尊严和体面。与中国象棋至堂堂正正、视死如归、“不成功,则成仁”的将帅相比,完全是君子和小人,绅士和流氓的区别。  相比来说,中国象棋各兵种的自我约束要远远大于国际象棋,各棋子行为受限更多,更“自律”,给对方提供的机会更多更公平,下棋时棋手也更注重的是给对方造成压力而不是直接打击,所以说怎么看都是中国象棋要更“绅士”一些。  九、国际象棋中兵很重要,体现了对下层民众的尊重,而在中国象棋中兵是炮灰,生死不重要,反映了草民的可怜。  从感觉上来说,国际象棋中兵确实比中国象棋中的兵重要,兵甚至可以称为国际象棋的灵魂。但粗浅分析即可知,国际象棋中兵重要的原因,在于兵的数量多、子力价值低和棋盘的拥挤,而并非在于兵的地位和其自身的战斗力,或者什么人对兵的什么尊重。  跟中国象棋一样,国际象棋中的兵也是炮灰。其实在两种象棋中,除了王和将帅,谁不是炮灰呢?在国际象棋中,各炮灰还多少有点身份贵贱差异,在中国象棋中,兵同车、马、炮、象、士一样只是专业和装备有区别的兵种而已,无丝毫的身份贵贱差异。单单强调中国象棋中兵是个炮灰,硬把一个专业兵种往“下层群众”身上扯,智力确实有些问题。  其实,象棋只是战争的模拟,文化是文化,军事是军事,军事只是一门专业而已。文化的涵盖范围远远大于军事涵盖的领域,军事中的确能显现出一些文化的影子,但也只是影子而已,甚至有可能还是歪曲的影子。仅仅观察模拟的军事,就敢对文化做出评价甚至总结,跟那些摸象的盲人有什么区别呢?好歹那些盲人眼瞎心不瞎,但是有些人呢?
楼主发言:7次 发图:0张 | 更多
  过于肤浅牵强。比如兵开始几乎无战斗力,但过河后尤其在残局则威力大增,甚至有时候可比威力最大的车,这如何解释?  再如士象主要作用是防御,但在残局还有助攻的作用;老将也没什么战斗力,但在残局却可常根据将不能对面的规则来控制局面,这又如何解释?
  @不再掩饰
06:48:38  过于肤浅牵强。比如兵开始几乎无战斗力,但过河后尤其在残局则威力大增,甚至有时候可比威力最大的车,这如何解释?  再如士象主要作用是防御,但在残局还有助攻的作用;老将也没什么战斗力,但在残局却可常根据将不能对面的规则来控制局面,这又如何解释?  -----------------------------  兵的战斗力(也可以说是威力)开始和残局时没什么区别,都只能横走和直走一步而已,只能是说残局时其他子力阵亡了,兵的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影响力增加了而已。残局威力可比车,但终究还是兵,要不一次走两步给看看。别把兵的战斗力(威力)和影响力混为一谈,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按照上述说法,残局时还生存在棋盘上的任何一个棋子都可以说是比棋局开始时“威力大增”。  但士象并非是仅仅在残局时才有助攻作用,开局和中局同样可以协助炮参与进攻。跟兵一样,只是在因为到残局时其他兵种牺牲了,自己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影响力增加了而已。并非个体能力发生了变化。多说一句,士象的主要作用是防御,请认真学习和理解进攻和防守的辩证关系。  象棋毕竟是模拟的战争,一种智力游戏,跟现实的战争完全不同。象棋不是一个人发明的,而且有着上千年的演化历史。虽说象棋的设计来自于对真实战争的模仿,但必定也受到很多传说故事、人们心中理想的战争和人物形象的影响,所以象棋的定型必定会理想化、规则化。老将不能见面的原因,人们常说的刘邦和项羽见面叫骂时一方偷袭,另一方中箭受伤的典故,应该是最有说服力的解释。老将为什么不能见面,是战斗安全的注意事项,不是礼仪的约束。
  我感觉将与帅不能算军队统帅,倒像是国家元首。真正的军队统帅,指挥千军万马的,不是棋手本人么?  将与帅,国家元首,本身没什么战斗力,但身份特殊,他的存在与否,代表一个国家的存亡,这个跟坦克游戏里面堡垒里那个是一样的意思。难道坦克游戏是根据中国象棋改编的?我深深怀疑。  士,有的象棋里面也写作卫。宫庭侍卫的意思。大内高手,不出深宫,主要作用是保卫元首。身份尊贵,非一般民兵可比,应该算是保镖、侍卫、中尉级的吧。  象,也叫相,认为是辅佐的国相、宰相,但在中国象棋里面看不出这点。可能更接近于京几防卫部分,卫尉、司隶校尉、九门提督、卫戌部队。  士和象都是防守型的,本身没什么进攻力,配合炮(伏兵)能起到辅助作用。  炮作为伏兵的说法,赞同。也可以把斥候包括在里面。(侦察兵、特种兵)  车、马、兵(卒),本身古代军种就有车兵、骑兵、步兵,这应该可以一一对应。
  @千秋悠客-28 11:18:19  我感觉将与帅不能算军队统帅,倒像是国家元首。真正的军队统帅,指挥千军万马的,不是棋手本人么?  将与帅,国家元首,本身没什么战斗力,但身份特殊,他的存在与否,代表一个国家的存亡,这个跟坦克游戏里面堡垒里那个是一样的意思。难道坦克游戏是根据中国象棋改编的?我深深怀疑。  士,有的象棋里面也写作卫。宫庭侍卫的意思。大内高手,不出深宫,主要作用是保卫元首。身份尊贵,非一般民兵可比,应该算是保镖......  -----------------------------  指挥千军万马的,的确是棋手本人,但中国象棋模拟的战争,只应该是一个集团的一支军队和和另一个集团的一支军队之间的一场局部战争,本次战争的胜败并不能说明整个集团的胜败。棋手本人在中国象棋模拟的战场环境中,应该只是一个有一定肉搏能力的将军而已。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在中国象棋中,将帅自身毕竟还是有一定的战斗力的,在大本营里近身博弈,如果轮到将帅走棋,还是能见谁灭谁的。如果是国家元首,那正常的设计应该是,无论是否轮到将帅走棋,都应该没有能力亲身打击敌方入侵力量,将帅只能逃命,生存全靠保护才更合理。  士的战斗力还不如将。处在九宫中心的位置时,将和士能都打击四个方向,战斗力相当,但将帅能到达九个位置,士只能到达五个位置,且处在其他位置时,将帅能对2-3个方向进行移动和打击,士只能在一个方向上进行运动和打击。如果最高统帅是国家元首(皇帝国王类的),所谓的保镖和大内高手居然战斗力不如元首?  若说象(相)接近于京几防卫部分,卫尉、司隶校尉、九门提督、卫戌部队等等,怎么解释只能斜走和塞象眼这个问题呢?按说这些部队的战斗力应该同样很强悍。
  @不再掩饰
06:48:38  过于肤浅牵强。比如兵开始几乎无战斗力,但过河后尤其在残局则威力大增,甚至有时候可比威力最大的车,这如何解释?  再如士象主要作用是防御,但在残局还有助攻的作用;老将也没什么战斗力,但在残局却可常根据将不能对面的规则来控制局面,这又如何解释?  -----------------------------  @宇宙的琴旋
10:02:27  兵的战斗力(也可以说是威力)开始和残局时没什么区别,都只能横走和直走一步而已,只能是说残局时其他子力阵亡了,兵的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影响力增加了而已。残局威力可比车,但终究还是兵,要不一次走两步给看看。别把兵的战斗力(威力)和影响力混为一谈,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按照上述说法,残局时还生存在棋盘上的任何一个棋子都可以说是比棋局开始时“威力大增”。  但士象并非是仅仅在残局时才有助攻作用,开局......  -----------------------------  看你的评论就知道你的象棋水平还很初级,和我一样没入门。和别的事情一样,没入门就高谈阔论,只能是制造垃圾。
  欢迎来书话发帖。
  很新颖有趣的文字,这样比较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还是第一次见到。值得推荐!问好:)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比较中产生的几种荒谬观点。  一  二  三  ……  -------------------------------------------------  楼主可能是看了网上的某篇文章不满意,写的此文吧:)
  其实,象棋只是战争的模拟,文化是文化,军事是军事,军事只是一门专业而已。文化的涵盖范围远远大于军事涵盖的领域,军事中的确能显现出一些文化的影子,但也只是影子而已,甚至有可能还是歪曲的影子。仅仅观察模拟的军事,就敢对文化做出评价甚至总结,跟那些摸象的盲人有什么区别呢?好歹那些盲人眼瞎心不瞎,但是有些人呢?  ----------------------------------------------------------------------  赞赏作者的结语,如今有些人确实是特别善于“以小见大”,从一点小事里发现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别,滔滔不绝地发表许多对历史未来的真知灼见。一句话,大言不惭。  中国人,西方人,都是人,是人就有人的各种思想感情,大部分是相通的,接近的。轻易便大张旗鼓地去赞扬谁,贬低谁,多半是些浅薄的言论。
  其实,象棋只是战争的模拟,文化是文化,军事是军事,军事只是一门专业而已。文化的涵盖范围远远大于军事涵盖的领域,军事中的确能显现出一些文化的影子,但也只是影子而已,甚至有可能还是歪曲的影子。仅仅观察模拟的军事,就敢对文化做出评价甚至总结,跟那些摸象的盲人有什么区别呢?好歹那些盲人眼瞎心不瞎,但是有些人呢?  ----------------------------------------------------------------------  @石中火
10:11:01  赞赏作者的结语,如今有些人确实是特别善于“以小见大”,从一点小事里发现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别,滔滔不绝地发表许多对历史未来的真知灼见。一句话,大言不惭。  中国人,西方人,都是人,是人就有人的各种思想感情,大部分是相通的,接近的。轻易便大张旗鼓地去赞扬谁,贬低谁,多半是些浅薄的言论。  -----------------------------  正如石中火所言,近日有闲暇,且棋瘾复发,常在网上游荡,无意中看见若干篇能从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比较中引申出文化差异的文章,其观点犀利且新颖,颇能吸引眼球,而且论证常能引经据典,可见作者不乏一定的文化和历史基础,有些似乎还是棋坛或者学界高手。但窃以为该类文章对象棋和文化的解读完全走错了方向,似有意在哗众取宠、颠倒黑白。但观其文颇有误导性,似乎还引起了不少共鸣,故忍不住注册一天涯账号,发一家之言,望能抛砖引玉,引来良师益友共同交流讨论。  千年的演化,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同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关于象棋的解读,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很多很多问题至今没有定论,也许永远不会有定论。本帖也是一家之言,不敢班门弄斧,只望对一些具体的问题能找到更合乎逻辑的解释,若本贴所持观点能被理性的批驳,且被批驳的体无完肤,找出愈辩愈明的真理,则幸甚。
  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我以为是国际象棋的故事,却原来是跟希特勒有关的故事。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原来跟怎样炼钢铁无关。
  要抽点时间学习一下象棋、从象棋中领会到古人的智慧.
  人生如棋局局新
  中国的象棋,包含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棋如人生
  以前挺喜欢下象棋,近年来心态越来越浮躁,没兴趣下了。不过楼主的解读真不错。
  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如此相似,应该是同源吧,楼主有没有研究一下?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谁借鉴了谁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高度相似,不免让人联想到两者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中国象棋演化历史:  唐代以前,准确的说是唐肃宗时的丞相牛僧孺(公元779-847年)以前的有关“象棋”的历史资料有太多的可能解读方向,故暂时尚不能作为有力的中国象棋演化历史证据。  但牛僧孺时期,中国象棋的形制是可以基本确定的。  牛僧孺所著的《玄怪录》一书中,载有汝南岑顺的故事。说他在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一天晚上,梦见天那军与金象军两军相争,醒后在他的屋内发掘出一个古墓,深八九尺,墓前有金属制作的棋局,棋盘上摆满了各个兵种的棋子,都是由金铜成形的立体象形棋子。于是明白梦中军师所说之词,是象戏两军相争的情况。故事里提到梦中所见的象戏两军,有王、有军师,而军师所说的“天马斜飞度三止,上将横行系四方,辎车直入无回翔,六甲次第不乖行”。  该段文字说明了、也只说明了牛僧孺以前的象棋有马、象、车、兵四种棋子。“上将横行系四方”中的“上将”不会是今天的将(帅),应该类似于“象(相)”,只是一个兵种而已,应该真的就是大象兵。至于王和军师,应是指挥棋子下棋的人,不在棋子之列。这一点类似印度的“恰图兰卡”,棋子也只有4种:大象、战车、骑兵和步兵。  另外一个有说服力的历史证据是白居易(772年-846年)的诗,白居易爱好广泛,象棋是其中之一项。在《和春深二十首》诗云:“何处春深好,春深博弈家。一先争破眼,六聚斗成花。兵冲象戏车,鼓应投壶马。弹棋局上事,最妙是长斜。”  另外,白居易在《放言五首》组诗中,用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白居易的诗说明,在唐朝象棋很流行,至少在上流社会很流行。同时,诗中也只提到了兵、象、车、马四种棋子,与牛僧孺的说法高度吻合。  据考古学家鉴定,开封出土的一批黄铜质象棋子,亦系崇宁年间(宋徽宗)遗物,棋子圆形,兵种有将、士、象、车、马、炮、卒等七种。可以确定,至少在宋徽宗时期象棋已经定型。  胡适先生曾有两条笔记,考证了象棋为牛僧孺所完善:一是元代和尚念常《佛祖通载》在唐文宗开成己未(839)之下,大书“制象棋”,原注云:“昔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将士卒,加炮,代之为机(“机”:木制的机械,发射石头的兵器)矣。”  无论炮是否由牛僧孺发明,将(帅)和士由谁添加,中国象棋的兵种演化至少以下两点是肯定的:  1、 公元847年,中国象棋已有马、象、车、兵四种棋子。  2、 公元1106年,中国象棋已与今天一致。
  二、国际象棋棋子演化历史:  互联网上有一篇文章专门研究国际象棋的起源,非常有学术价值,故在此摘录引用。摘录如下:  大多数人认为,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其原型为“恰图兰卡”。“恰图兰卡”一般译为四军棋或四色棋,大约于公元5-6世纪于印度东北部产生。如果从“恰图兰卡”产生的年代算起,国际象棋至少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而作为现代样式的国际象棋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定型的,距今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  有关国际象棋源自印度的说法是英国人威廉o琼斯于1790年在《亚洲研究》上发表的“印度象棋”一文中提出的。由于当时的西方学者对中国象棋一无所知(可能现在也知之甚少),在研究国际象棋起源时并未考虑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的渊源问题,简单地将国际象棋认定为发源于印度。同样是由于对中国象棋的一无所知,西方其他学者们普遍地接受了威廉o琼斯的观点。  20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的《中国科学文化史》一书中明确提出,象棋的发源地在中国,其原型为“六博”,是一种与天文有关的游戏,流传到印度,慢慢演化为国际象棋并流传于世界各地。其后又有不少苏联学者、中国、南斯拉夫学者著书立说批评国际象棋的印度起源说。  如果说“恰图兰卡”形成于公元5-6世纪左右,那中国的“六博”之术产生时间则要早得多。在公元前10世纪以前可以断定已经有了“六博”这种古棋。公元前5世纪六博经过改革而成“塞戏”。生活于公元前6-5世纪的孔子曾经说过:“不有博弈者乎”(《论语》)这句话里,博弈即指六博和围棋。史料记载公元6世纪(南北朝后期)北周武帝发明的“象戏”(公元569年)和唐代于地下发现的“百宝象棋”基本相同:8×8盘(64格),立体子,棋子摆在格子上面,也就是现代国际象棋的格局。从棋盘、棋子和规则来看,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之间应该存在很深的渊源。  有关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是否同祖同宗,是中国象棋原型先出现还是印度的象棋原型萌芽早,这有待于专家学者们进一点研究。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与所有其它艺术、体育项目类似,国际象棋并非某个人的专利发明,而是由富于智慧的劳动人民创造,从萌芽到发展、从简单到复杂,在众多棋手、爱好者不断地努力下而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  我们先暂且接受国际上通用的提法,即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让我们去看一看这种古棋是如何演变成现代国际象棋的的。  “恰图兰卡”(英语Chaturanga,俄语Чатуранга),在梵语里“恰图兰卡”指得是“四种东西”的意思。恰图兰卡起源于印度东北地区,棋子只有4种-大象、战车、骑兵和步兵,它们反映了古印度军队的组成兵种。“恰图兰卡”可以由四人或二人对弈。“恰图兰卡”通过掷骰子来决定该由谁走棋,这一点与中国的“六博”十分相似。“恰图兰卡”经多年流传,逐渐去掉了掷骰子来决定行棋次序的方法,由半博半弈的游戏转变成一种对抗性的棋类游戏。有关“恰图兰卡”的棋盘、棋子和行棋规则方面的信息留传下来的很少。  7世纪左右“恰图兰卡”游戏流传到的中亚和阿拉伯地区,进一步发展为“沙特兰兹”(英语Shatranj,俄语шатрандж)。沙特兰兹在在阿拉伯世界普及开来以后非常普及,一直到近代才逐渐被现代的国际象棋所取代。棋盘为64格,同于现代国际象棋。而棋子有车、马、仕、象、王、兵七种。  沙特兰兹在棋子和规则方面有大规模的改进,在中亚各民族中广为流传。许多人,包括许多王室贵族都热衷于“沙特兰兹”,更是出现了许多象棋高手,留下了大量的象棋文献,包括象棋残局、棋式、开局局面和棋局分析著作。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乌兹别克发现了一份包括三百多外棋式的“沙特兰兹”棋书,作者叫阿布里法塔赫(Абульфатх)。这本书成书于9世纪或10世纪,作者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为流行于中亚“沙特兰兹”游戏建议了一套百科全书。这套棋书的发现证实了“沙特兰兹”游戏在中亚的流传之广,影响之巨大。同时也证实了中亚人民对该这项国际象棋前身游戏的巨大贡献,国际象棋的第一次繁荣是与中亚文化和阿拉伯文化息息相关的。  尽管穆斯林们对“沙特兰兹”十分着迷,但受《古兰经》的影响,他们对那雕刻的栩栩如生的棋子无法接受。《古兰经》中有这样一段话:“信徒们,酒、掷骰子一类的赌博游戏、偶像、占卜等都是魔鬼发明的可憎之物。要对它们避而远之,以图兴旺发达。”因此那些看起来象真人和真实动物的棋子就被改造成抽象化的棋子。  阿拉伯人于7世纪开始的东征西讨使“沙特兰兹”游戏如蒲公英的果实一样传播四方、开枝散叶。这种游戏先是传到了西班牙和意大利南部,后来又传到了西欧其它国家。十字军东征对“沙特兰兹”在西欧国家的传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国际象棋发展过程中,各国的文化对其发展不断发生作用,从而使各国的国际象棋文化具有当地的鲜明特色。例如在蒙古,“象”被“沙漠之舟”代替,在西方“象”则被“教士”所代替;西方“车”称为“城堡”,而在俄罗斯“车”称为“大船”。  “沙特兰兹”里面firz, firzan, 后来叫ferz一般译为“宰相”、“臣”或“维齐尔”每步只能沿对角线移动一步,其力量仅比兵强一点,象每次只能走两格,因此黑方和白方的象是接触不到一起的。十五世纪末,后和象才拥有它们现在所拥有的力量。)王车易位的规则直到十六世纪才成为标准,兵的升变直到十九世纪才确定。直到1800年,逼和才被认为是和棋。  国际象棋中“后”的产生更是其发展史上一场改天换地的革命。  众所周知,中国象棋中没有“后”这个棋子,“将”或“帅”的助手是“仕”。国际象棋在印度及信奉伊斯兰教的各个国家里,也没有“后”这一棋子。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允许棋盘上有一个代表女性的“后”存在是不可想象的。扮演“后”这一角色的是“宰相”或“维齐尔”。  俄罗斯人保留了沙特兰兹中对“维齐尔”(Ferz’)(即现代国际象棋中的“后”)的称呼(Ферзь)。俄国人的Ferz’棋子直到18世纪中期一直都保持着原来的男性身份,棋子按印度国际象棋模样雕刻,其形象为站立的将军,手持长矛或大刀。即便是在俄罗斯,尽管“Ферзь”(后)一词现在所表示的意义是“王后”,但该词仍来源于沙特兰兹中的ferz一词,即“宰相”或“维齐尔”。  大约十一世纪开始,西方社会开始用“后”来代替“维齐尔”。至12世纪末,西欧国家的国际象棋的棋盘上“后”已经完全取代了“维齐尔”,成为棋盘上力量最强、速度最快、最具威胁性的棋子,而这个棋子是代表女性的。  国际象棋在其发展历史上不仅棋子名称变化很大,棋子的行棋规则也变化很大。  “沙特兰兹”中的“后”或者“维齐尔”本来是仅次于兵的最弱的一个棋子,每次只能沿斜角移动一个格子。象比“后”稍稍活跃一些,它每次可以而且只能移动两个格子,可以越过已方或敌方的棋子。但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黑白双方的“象”是无法接触的,也就是黑白双方的“象”是无法杀死对方的。  兵第一着不能走两格,到达底线后也只能升变为“士”。尽管是历经千辛万苦,由士兵晋升为将军,但力量却没有多大提高。  王车不能易位,无子可动一方被认为是输棋。将杀的结果很少,更多的情况是一方将另一方的棋子全部杀死。  由上述规则我们可以猜到,“沙特兰兹”行棋速度是十分缓慢的,对局的双方经常对敌方的开局着法无动于衷,而是按自己的思路各自出子。如果以现代国际象棋开局原则“尽快出手,占领要点”来看,“沙特兰兹”的行棋速度简直是让现代棋手无法忍受的。  西方人对作为国际象棋前身的“沙特兰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改革,主要针对行棋速度进行了多次修改。  起初在开局阶段允许兵第一次移动可以跳过两个格子,后来在对局的任何时刻都允许兵在第一次移动时可以跳过两个格子。可以吃过路兵。允许王跳过相邻的棋子,后来这种规定发展为王车易位。然而最重要的改革应该是针对象和后所给予的自由。在棋手的“纵容”下,后可以沿任何方向、以任何速度移动。象也被取消了只能移动两格的限制,但剥夺了其可以跃过其它棋子的自由。  王车易位的规则直到十六世纪才成为标准,兵的升变直到十九世纪才确定。直到1800年,逼和才被认为是和棋。  上述变革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从十五世纪开始,直到十九世纪中叶,现代国际象棋的才成为我们今天所见的模样。
  三、结论及分析:  先说结论:  “恰图兰卡”是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共同的源头,于公元5-6世纪产生在印度。公元7世纪左右,分别向东和向西传播,并在两个方向上各自独立发展,发展期间不存在谁借鉴了谁的问题。  在东方,在原有的基础上,向战争模拟大型化、战场模拟领地化、兵种模拟专业化、战争指挥战略化方向发展,最终定型成今天的“中国象棋”。  在西方,在原有的基础上,向棋子设计政治化、战斗激烈化方向发展,最终定型成今天的“国际象棋”。  再说分析:  根据前述,这个时期(公元7世纪左右,唐朝前期和中期),东西方的“象棋”几乎完全相同,至少棋子兵种和棋盘是完全一样的。棋子方面前面已有论述,唐代象棋的棋盘为正方形8×8的64格,这从现存的唐代棋书书画等实物上可得到证实。  “恰图兰卡”的定型时期早于宝应象棋,故宝应象棋绝不会是“恰图兰卡”的前身。  牛僧孺把关于象棋的故事写进《玄怪录》一书中,《玄怪录》是玄玄幻幻的故事集,由此也可以看出,宝应象棋的出现在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一件突然的事情。  唐朝以前很久,中国的文化已经很发达,历史记载也已经形成体系,且很完整了,若唐朝以前中国就有这种游戏,唐朝人不会在史料中看不见,也不会在口口相传中没有听说,这种游戏也不会有吸引眼球的资格隆重出现在玄玄幻幻的《玄怪录》中。  这说明,至少唐朝人不认为唐朝以前中国有这种游戏,或者说有高度类似的棋盘游戏。白居易和牛僧孺年龄相差仅7岁,他俩所处的时代所说不是唐朝最鼎盛的时期,但依旧是文化非常开放和包容,且中外交流高度活跃的时期,“恰图兰卡”进入中国成为“宝应象棋”并被士大夫钟爱是非常可能的事情。  有一种说法,“恰图兰卡”本身也源自中国的“六博”、“塞戏”之类,和中国的宝应象棋同宗。这种说法太勉强。  首先,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六博”、“塞戏”和后来的宝应象棋、“恰图兰卡”有演化关系;  另外,中国人自古讲究对称,且棋子喜欢布置在线路交点(参见同时期也已高度发展的围棋),棋子走在格子里怎么看也不符合中国人的喜好。若说是中国人同时创造了象棋和围棋,但棋子布置又有这么大的不同,是很难让人相信的。再说宝应象棋最终还不是顺应中国人的喜好,被大幅度改造,棋子从格子里改到了交点上。  再者,尽管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大象,也有历史资料证明商朝时商王就组织过象兵参加战斗,春秋时湖北一代也不乏大象出没,但到“恰图兰卡”出现的公元5-6世纪左右(中国第一个南北朝后期、隋朝时期以及唐朝前期),中国人肯定已经认识到,在当时的中国,大象是不可能组织起来进行集群作战的,且在中国人眼里,战争的规模也不仅仅只是些许人“打群架”。若说“恰图兰卡”源自中国某种古棋,宝应象棋是中国某种古棋的嫡系传承,在公元5-6世纪以及到唐朝时候中国人还会把象兵部队安排进象棋,跟骑兵部队、车兵部队、步兵部队并肩作战,是不能令人信服的。相反,印度使用象兵倒有根有据,有大象的宝应象棋是中国人初次见到的源自印度独创的“恰图兰卡”更能让人信服,至于中国人以后将“象”这枚棋子改造成其他含义,则是后话了。
  首先说,写得很有趣  其次,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是对等的,不要抬高哪一方,贬低哪一方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谢军教你下国际象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