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麻城市公共资源交易网1980年有多少人口?

木子店镇介绍_湖北黄冈市麻城市木子店镇地名网
湖北黄冈市麻城市木子店镇
地名:木子店镇隶属:行政代码:代码前6位:421181长途区号:0713 邮政编码:438000车牌号码:鄂J行政级别:镇人口数量:约5.9万人人口密度:225人/km2辖区面积:262平方公里 木子店镇相关网站:??????????????????
  麻城市辖镇。1956年设东风公社,1980年更名木子店公社,1987年设镇。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府37公里。面积262平方公里,人口5.9万。麻(城)张(家畈)公路穿过镇境。辖洗马河、杉林河、界岭、双冲、桃李冲、李峰山、独杨树、长岭关、上马石、上屋傍、郑家傍、东古城、严家坳、金家垸、名山、凉山岩、牌楼、楠竹园、黄泥坳、西家冲、王家畈、大堰河、搁船山、杨眉河、木子店、游家冲、邱家、细石岭、汪家傍、撞林坳、天井山、观石河、唐家冲、杨岭岗、龙门河、刘家垸、石磴坳、熊家垸、郑家河、马牙山、花石岩、向明、店基坪、熊济垸、商家山、丁家坳、毛大利、施家坳、杉树垸49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机修、生产玻璃马赛克和老米酒为主。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芝麻、花生、桐子为主。生产的老米酒闻名全国。.  [感谢网友"伯伦不归"分享此内容。]
    被列入《中国名茶研究选集》的龟山绿茶,1980年10月被评为全国五大名茶之一,1988年获农牧渔业部优质奖,1989年亚运期问,送往北京.受到国际友人赞赏。一位新加坡朋友品赏了这种茶以后,翘着大拇指说……
木子店镇区划 121 木子店村委会
122 大堰河村委会
220 搁船山村委会
220 杨梅河村委会
220 游家冲村委会
220 邱家?村委会
122 细石岭村委会
220 汪家?村委会
122 洗马河村委会
220 李峰山村委会
220 双冲村委会
122 杉林河村委会
220 桃李冲村委会
220 独杨树村委会
220 长岭关村委会
220 上屋?村委会
122 上马石村委会
220 郑家?村委会
220 界岭村委会
220 东古城村委会
220 严家坳村委会
220 金家湾村委会
220 名山村委会
220 凉山岩村委会
220 牌楼村委会
220 楠竹园村委会
220 黄泥坳村委会
220 丁家冲村委会
220 王家畈村委会
220 撞岭坳村委会
220 天井山村委会
220 观石河村委会
220 唐家冲村委会
220 杨岭岗村委会
220 龙门河村委会
220 刘家湾村委会
220 花石岩村委会
220 石磴坳村委会
220 熊家湾村委会
220 郑家河村委会
220 马牙山村委会
220 向明村委会
220 店基坪村委会
220 熊济湾村委会
220 商家山村委会
220 丁家坳村委会
220 毛大利村委会
220 施家坳村委会
220 杉树湾村委会
123 杉林河水库社区
以下地名与木子店镇面积相当:
区划: ? ? ?
麻城市行政区划: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拒绝访问 | www.diyitui.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diyitui.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0f70-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你好,请问麻城农村户口个人能投社保吗?怎样办理,需要什么材料。--在线法律咨询|律师365(64365.com)
大家都在搜:
微信扫一扫 免费问律师
手机扫一扫 法律兜里装
你好,请问麻城农村户口个人能投社保吗?怎样办理,需要什么材料。
1分钟提交法律咨询 2000多位 信得过的好律师 为您提供专业解答
(咨询请说明来自律师365)
地区:河北 保定|解答问题:3306条
您好!建议您具体咨询当地部门。
相关法律咨询
回,男方不大愿意配合办理迁户手续,这种情况下请问的迁户手续该怎么办理
可以咨询当地户籍管理部门,建议协商要求男方配合相关迁户手续。
昌晖律师你好!我是在武汉正规足疗店上班的,去年在店里认识一名客人,他说想开家加工厂,没钱,我看他人比较实诚,就借了他一万元,他答应年底还清,可是年底一分也未还,总是说货给出去款未收到,今年我因这是还和家人吵了好几回,中间也打电话要过,可他总说现在在要账,等有了会给,可一拖就这么久,先是打电话还接,信息也回,现在电话也不接,信息也不回了。他是麻城的人,我跟他不熟,借钱时只有借条一张,上面有他身份证上的地址,你说我能要回这一万块钱吗?
如果有他的号,可以通过程序解决。但是如果找不到人的话,既使胜诉也不好执行。
麻城二手房过户手续及费用
房贷利率是随着国家的最新的利率调整的,如果你今年已经正常还款,那即使年内多次上调利率,你今年的房贷利率还是不变,于次年的一月份正式采用新利率计息。反之,利率下调也是同时间调整。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相关法律知识
周边专业律师
扫描二维码
更多惊喜等着您!
立即提问、免费短信回复
律师365,优质法律服务平台
400-64365-60服务时间:周一至周六8:00~22:00服务指南平台保障律师入驻常见问题
Copyright(C) 成都六四三六五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
1252律师在线
4223今日解答& 改革开放知识点 & “结合图片、材料和所学知识文化问题(6分)...”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结合图片、材料和所学知识文化问题(6分) 材料一&&&&&&&&&&&&&&&&&&&&&&&&&&&&&&&&& 材料二图1土改中农民拔除地主立的界碑&&&&&&&&&&&&&&&&&&&&&&& 图2农民积极报名入社 材料三&& 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喜事。 ——日《人民日报》社论材料四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材料一中图1反映了建国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农民热情高涨的原因是什么?(2分)材料二中根据图2指出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1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的早稻、花生高产“卫星“反映了当时我国农业生产出现哪一问题?(1分)(4)1976年小岗村人均口粮仅230斤,这与当时我国农村实行的哪一体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小岗村粮食产量比1976年大幅度提高的最主要原因。(2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河南省驻马店市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结合图片、材料和所学知识文化问题(6分) 材料一 材料二图1土改中农民拔除地主立的界碑 图2农民积极报名入社 材料三 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农业改革。材料一中图1反映了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农民热情高涨的原因是通过改革,农民分到了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图2所反映的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或走集体化和社会主义道路。材料三的早稻、花生高产“卫星“反映了当时我国农业生产出现的浮夸风。1976年小岗村人均口粮仅230斤,这与当时我国农村实行的人民公社有关,指出1979年小岗村粮食产量比1976年大幅度提高的最主要原因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大发展。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结合图片、材料和所学知识文化问题(6分) 材料一 材料二图1土改中农民拔除地主立的界碑 图2农民积极报名入社 材料三 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结合图片、材料和所学知识文化问题(6分) 材料一 材料二图1土改中农民拔除地主立的界碑 图2农民积极报名入社 材料三 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主要考察你对“改革开放”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与“结合图片、材料和所学知识文化问题(6分) 材料一 材料二图1土改中农民拔除地主立的界碑 图2农民积极报名入社 材料三 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相似的题目:
1980年我国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①深圳②厦门③上海④汕头⑤珠海①②③④②③④⑤①③④⑤①②④⑤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0分)材料一:如图(1)凤阳县农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2分)材料二:如图(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除深圳外,我国还设立了哪些经济特区?(4分)(3)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2分)材料三:如图中国石油、石油化工工业国有资产重组,分别组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上图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挂牌的情景。(4)1985年开始,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2分)&&&&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进行了复杂而坚信的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请回答:(13分)(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开展土地改革,颁布了什么法令?(1分)土地改革的意义是什么?(3分)(2)在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方式是什么?(1分)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义进入了什么发展阶段?(2分)(3)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是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什么运动?(1分)(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逐步在农村实行了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什么制度?(1分)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什么意义?(2分)&&&&
“结合图片、材料和所学知识文化问题(6分)...”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结合图片、材料和所学知识文化问题(6分) 材料一 材料二图1土改中农民拔除地主立的界碑 图2农民积极报名入社 材料三 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喜事。 ——日《人民日报》社论材料四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材料一中图1反映了建国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农民热情高涨的原因是什么?(2分)材料二中根据图2指出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1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的早稻、花生高产“卫星“反映了当时我国农业生产出现哪一问题?(1分)(4)1976年小岗村人均口粮仅230斤,这与当时我国农村实行的哪一体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小岗村粮食产量比1976年大幅度提高的最主要原因。(2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结合图片、材料和所学知识文化问题(6分) 材料一 材料二图1土改中农民拔除地主立的界碑 图2农民积极报名入社 材料三 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喜事。 ——日《人民日报》社论材料四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材料一中图1反映了建国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农民热情高涨的原因是什么?(2分)材料二中根据图2指出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1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的早稻、花生高产“卫星“反映了当时我国农业生产出现哪一问题?(1分)(4)1976年小岗村人均口粮仅230斤,这与当时我国农村实行的哪一体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小岗村粮食产量比1976年大幅度提高的最主要原因。(2分)”相似的习题。麻城孝感乡 究竟是怎么回事?(图)_网易新闻
麻城孝感乡 究竟是怎么回事?(图)
(原标题:麻城孝感乡 究竟是怎么回事?(图))
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浮雕。
  【编者按】
  日,华西都市报周末副刊《宽窄巷》正式推出旨在“品读四川悠久历史,弘扬传统姓氏文化”的专题版面“四川百家姓”。时至今日,已是两年时间,“四川百家姓”几乎每周都与广大读者见面,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和欢迎。可能读者们都已经注意到了,在报道四川姓氏文化中,几乎每个姓氏的发展史都会提到“湖广麻城孝感乡”这个地名。“麻城孝感乡”现象,流传范围之广、人数之众、争论之多,堪称罕见。但时至今日,仍没有一个定论,仍是困扰巴蜀民众的一个历史之谜。
  在“四川百家姓”开办两周年之际,经四川知名移民文化专家、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陈世松授权,华西都市报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项目《区域文化整合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麻城孝感乡”现象的历史解读与认同建构》的最终成果——陈世松等著的《大移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记忆》一书中,编辑整理相关内容,以“姓氏文化讲堂”的栏目形式,推出特别系列报道,为广大读者讲述陈世松研究的“麻城孝感乡”真相。
  “要问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几百年来,在川渝地区的移民后裔,绝大多数都声称祖籍在湖北“麻城孝感乡”,并有老家谱的记载为证。“麻城孝感”几乎成了湖广填四川的标志,是巴蜀两地民众认祖归宗的家园记忆。
  对此,四川知名姓氏文化专家、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陈世松认为:“麻城孝感未必是大多数四川人的祖籍,或许只是四川人在历史、社会演变的长河中,完成的一次家园记忆的集体拼接。”“一个小小的孝感乡并不足以支撑庞大的移民填川工程。孝感可能只是一个移民的集散地,它演变成一个符号,支撑了共同的回忆。”
  历史上,麻城孝感乡的确存在
  在中国移民史上,在有迁徙历史的人群中,有大量移民后裔声称祖先来自同一个很小的地方,这种现象在全国较为普遍。
  在这些传说中,作为某一地区祖先来源地的地名,小至一乡、一村、一巷、一坝,乃至一座城门,一棵树,往往记述得十分具体,细致入微。
  如在华北以及江苏、安徽、陕西和东北等地,广泛流传“祖先来自洪洞大槐树”的说法;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人们多将“南雄珠玑巷”视为祖籍地;福建“宁化石壁村”则被客家人视为其渐次南迁的祖地;“苏州阊门”被苏北地区人视为祖籍地;江西鄱阳“瓦屑坝”被安徽及鄂东地区人视为祖籍地;山东“枣林庄”被皖西丘陵地区人视为祖籍地;江西南昌“筷子巷”被荆湖平原地区人视为祖籍地;在川渝地区,则称祖籍来源于“麻城孝感乡”等。
  这些移民发源地,被千百万移民及其后裔世代牢记在心中,绝不是偶然的。其中必然经历了数不尽的历史演变,蕴藏着一时难以说得清楚的文化奥秘。
  那么,“麻城孝感乡”究竟在哪里?麻城地处鄂豫皖三省要冲,素有“屏蔽江淮,北控天中,东引吴会,形势险要”之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许多重大战役皆围绕此区展开争夺,上演过无数战史上的著名战役。
  麻城不仅有险可守,而且宜于农耕,适合众多人群集聚。麻城因独特的地利条件,盛产各种农作物,而且水利灌溉和交通方便。正是凭借这些有利条件,当国内政局战乱加剧时,麻城容易成为接纳众多避难人群的聚居之地。
  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江西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焦点。饱受战乱之扰的江西民众,竞相逃往有险可守、有地可耕、宜于众多人群居住的麻城避难生存。除来自河南的难民外,至今麻城人大多称祖先来自江西。
  孝感乡虽然在巴蜀大地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但在正史中却罕有记载。作为麻城下辖的一个乡级行政建置,孝感乡确实在历史中存在过。
  明朝成化8年(1472),麻城县因为“户口消耗”过多,把孝感乡并入到仙居乡。嘉靖42年(1563),被并入到仙居乡的孝感乡,又随仙居乡并入到了黄安县。从此,孝感乡在湖广的文献中彻底消失了。
  大移民,正是从蒙古统治下的麻城拉开序幕的。
  元朝初,湖广填四川就开始了
  宋元战争初期,蒙古军曾攻破成都及其周边州县,造成的惨烈灾祸是前所未有的。成都平原由于遭受长达半世纪的战争破坏,早已不是历史资料上所描绘的那种“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繁盛富足的局面,而是一个久经战乱,田土大量荒芜,人口空虚,亟待恢复的凋残之区。
  元初四川人口大量锐减,造成了四川人口史上一大奇特现象,即全川各地“古户”、“旧族”、“土著”几乎灭绝。元朝统一全国后,四川各地都发生了“改州换县”的现象,仅成都路就变动州县19个,数量之多,居全省之最。州县变动的直接原因,都是由于地荒民散引起的。
  忽必烈即位后,正式在成都设立军政机构,把诏谕和安定四川社会秩序纳入议事日程。忽必烈决定仿效中国古代军事屯田的办法,尝试通过派遣军队集中屯垦的措施,以图走出困境。
  元朝四川行省创立了14个军屯,主要集中在崇庆州(今崇州市)境内。所谓14个军屯的历史事实,实际指的是抽调14个军事机构创立屯田。由于有的军事机构的立屯地点不止一个,所以立屯数量有22个。
  军屯设点区域,除江源县一处军屯位于今崇州市江源镇外,其余21个军屯,位于崇庆州晋原县(今崇州市崇阳镇),灌州青城县(今都江堰市境内)和温江县(今成都市温江区柳城镇)境内。
  在22个军屯中,以“乡”命名的有5个,其中出现了“崇庆州大栅镇孝感乡”、“崇庆州晋原县孝感乡”两个“孝感乡”,很是蹊跷。
  陈世松在书中认为,一个地方凡有以“孝”命名的地名,往往与本地出了感天动地的“孝悌”故事有关。而查崇州古今历史,在元代以前,根本找不出这样的“孝悌”故事。
  因此,在同一个地方立着以“孝感乡”命名的两处军屯,从文化来源看,明显与崇州当地没有多少关系。那么,“孝感乡”很可能是军屯的番号。
  陈世松进一步考证发现,参与屯田的军士,其中来自外省的颇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有着农耕传统和屯田习惯的麻城县民,都有可能应征入伍,并随军入川创立屯田。
  2001年,崇州市崇阳镇石羊村6组出土的一通明朝嘉靖年间的《万本墓志铭》上,反映了一位麻城孝感乡籍后裔在追述其先祖身世时,提到了先祖在元朝做过“屯田万户”的经历。
  通过缜密分析,陈世松认为,这两处“孝感乡”军屯的名号,有可能是由进入成都从事屯田的麻城孝感乡人带进来的。当为数众多的孝感乡民在崇庆州军屯中聚居日久,出于彼此区分和自我认同的需要,以“孝感乡”命名的军屯就此应运而生并传播开来。
  但在当时,这两个“孝感乡”不是当地县以下的一个地理单元,只是外来军户所带来的军屯番号而已。明朝以来,在元朝当年设置“孝感乡”屯田所在地区——大栅镇到街子场一带地方,开始出现了“崇庆州孝感乡火烧坡”的地名。这表明,“孝感乡”已由原来的军屯番号,逐渐演变为崇庆州下属的一个地理单元。
  是什么原因促使“孝感乡”发生由虚到实,即由一个空头军屯番号到一个实体地理单位的演变过程呢?陈世松推论,有两种情况:
  第一,因俗而置。鉴于元朝“孝感乡”军屯立于此区,在历时二三百年的历史风雨冲刷下,作为军屯番号的“孝感乡”,其影响仍持续存在。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当地居民出于对原有军屯番号的认同,在从众习俗心理的影响下,一任其旧,故将新设置的这个乡一级地理单位,直接称为“孝感乡”。
  第二,移民因素。在大规模楚人迁川潮流的历史背景下,注定有不少麻城孝感乡的移民来到四川,来到崇庆州。随着聚居此地的孝感乡民的增多,有可能将原来湖广省麻城县下这一地理单元的名称带进当地,从而将其称之为“孝感乡”。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或者是二者的结合,都使得“孝感乡”这一名称容易在崇庆州境内找到再次现身的土壤。所以,“孝感乡”得以在元明两朝的崇庆州上演了一出跨越时空的活剧,绝不是偶然的。
  只是,“孝感乡”后来经过明末清初的大动乱,当新一轮移民高潮到来之际,它才在历史风雨的冲刷下,从当地历史中湮灭无闻。以至在今天崇州民众的记忆中,也只能依稀记得祖先是在明清移民运动中,从湖广“麻城孝感乡”来到四川的。而对于发生在元初那段遥远的历史插曲,即由元明时代一个军屯番号演变为明朝的一个地理单元名称,再到消亡得踪影全无的历史插曲,则很少有人知悉。
  元朝末,麻城人避乱迁徙入川
  元朝至正11年(1351),农民起义在中原大地爆发。活跃在鄂东、鄂中的西系红巾军,迅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掀起波澜,从而推动了楚人迁川潮流的兴起。
  西系红巾军在荆楚的行动,加剧了中部地区人口的外流趋势,使得今湖北地区成为跨区域移民的中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正好成为推进日后“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跨地域移民活动滥觞的源头。
  至正15年(1355),鄂东红巾军自沔阳攻取中兴路(今湖北江陵市),占领武昌、汉阳等路,并迁天完政权都城于汉阳。
  元朝命令四川行省就近派兵前往镇压,襄阳、荆门、峡州、武昌一带成为两军交战的战场,由此造成“民死于兵疫者十六七”,“数百里半为墟土”的局面。
  至正20年(1360),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将战场下移到江西、安徽境内。鄂东局势相对安定,成为江西、安徽人避难的最好去处。江西、安徽的许多避难家族,纷纷选择麻城作为安身立命之地。于是,黄州府及其所属的麻城,成为当时外来人口聚集的中心。
  随着战争的进行,荆楚地区的民众,以及最先迁居在江西地区的民众,为了躲避战乱,不得不向外再度迁移,以至出现“民之逃徙者十将八九”的后果。
  那些自江西迁入麻城的家族中,又有大量人群迁往邻近的德安府,乃至迁往四川及陕西地区,一般称之为“麻城过籍”。
  环顾当时楚地四周,唯有四川灾乱较少,加之楚蜀两省相邻,入蜀之路甚为便利,于是,四川成为这一时期楚人外迁的首选目的地。
  由于当时“大江上下皆剧盗阻绝”,“南北绝,一羽不通”,水上交通梗阻,陆路交通相对安全,因此,元末以来许多江西入蜀避难的人群,大多避开水路,先过江北上,然后再由鄂东麻城中转西进,中经“随枣走廊”转进至襄阳,再由襄阳西进,最后由巴东进抵四川。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来自长江中下游的人口一度掀起了入蜀避难的高潮。从许多文献资料看,在元末迁川的外省移民中,以原籍地为湖北黄州、麻城,尤其是孝感乡一带的家族为多。
  当然,其中也有不少来自河南、江西的避难家族。他们先是到了麻城(孝感乡)短暂停留,后来为寻找更为安全的地区,也跟随加入到楚人迁川的潮流中,进而辗转来到巴蜀。
  如原籍河南固始的曹姓始祖曹文海,“于元至正末携其子安福,避乱入蜀,初居津境谢圣坝。”原籍河南,“复迁楚之麻城孝感乡”的程辛二,在徐寿辉起兵后,“避乱入蜀”,“初寓巴县双溪蛮洞口,后迁江津,世居五岔”等,不一而足。
  明玉珍据蜀,带了大量楚人入川
  元至正17年(1357),明玉珍率领红巾军乘四川内部防守空虚,溯江而上,进取重庆。进一步巩固了在四川的统治地位后,至正23年(1363)正月初一,明玉珍自称皇帝,定都重庆,建国号为大夏,改元天统。
  明玉珍入蜀,将一大批楚籍红巾军将士直接带进了四川。明玉珍起兵前,招集乡兵,部署乡豪,修栅治城,以图自保时,“有众十余万,众遂推为屯长。”其屯兵所在地随州,参与其中的的部众和民众,大多是来自于鄂东的湖广人。因此,跟随明玉珍进入四川征战的将士,也大多来自荆楚。
  美国学者罗威廉在《红雨:一个中国县城七个世纪的暴力史》中说:“明玉珍沿长江带到西部的部队(将士),大多数来自麻城,还有少量来自鄂东北的其他邻县。”
  明玉珍即位后,在内政方面,为巴蜀地区营造了一个短暂的和平安宁局面。首先,军纪严明,所到之处不扰民害民。其次,重视民生经济,在内部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安辑扶养为急务,以取财用,以图自保。实行“十取其一”的赋税制度,并使“农家无力役之征”,使四川境内出现了“幸获扶养,颇得苏息”,“方今图为画一之规,与民共享太平之治”的景象。
  再次,注重搞好与本土人的关系,采取了一系列兴文办学、恢复科举、招贤纳才的措施。明初学者方孝儒评价说,明玉珍据蜀“躬行俭约”,“禁侵略,薄税敛,一方咸赖小康焉。”
  明玉珍入蜀,还将一批随军将士的家属以及邻里乡人带进了四川。明玉珍最初带兵入川,原本是为了筹集粮食。占领重庆后,有了割据一方的打算。他从家乡带来的子弟兵们,有的当时没有携带家眷,大夏政权建立后,为维系军心,稳固政权,明玉珍在楚地大肆推行招民政策,面向原乡有组织地招徕、接纳了一大批移民,其中包括留居家乡的将士家属。
  在明玉珍及其大夏政权的感召影响下,一批随军家属以及邻里乡人在“往依”的名义下,相继进入四川。这些举措,开创了有组织迁移楚人入川的先例,使元朝中后期以至元朝以来楚人迁川活动达到高潮。
  跟随明玉珍进入四川的部众和邻里乡人中,有不少黄州、麻城、孝感的民众。甚至可以说,黄州、麻城、孝感的民众是其主体。他们进入四川后,被分散安置在各地落业。
  明玉珍据蜀,造就了一个荆楚人口接近或超过四川土著人口的社会。明玉珍入川前,四川土著有多少人口?目前学界对于元朝中后期四川人口数量的估计大致是一致的,即在30-40万人。到大夏政权投降时,人口推测为15万户,以每户5口计,即为75万人。
  如此一来,从理论上说,多出来的30-45万人,应该就是明玉珍从湖广带来的将士及其携带家属,与随后从荆楚招募而来的移民。从荆楚而来的移民人口,也就接近或超过四川原有的土著人口。
  为安置部众和乡人,大夏政权采取军队就地设屯的方式,并特别设立官田,其管理机构是官庄,在官田里进行耕种的是庄户。此外,明玉珍还将一些州县的闲散土地,奖赏给有功将士任意插占,或鼓励“往依”或招徕的乡人,前往闲地较多的地区落业耕种。
  落业四川的楚民,在明朝取代大夏统治四川后,出于避讳的需要,在追述祖先来历时,往往耻于炫耀大夏年号和背景,大多采用“避难入蜀”或“洪武二年”奉旨填川的说法。事实上,历史上的洪武二年,朱元璋的势力还没有进入四川。所谓“洪武二年”奉旨填川的说法,真相是奉大夏政权的旨意入川。
  这一切表明,在元末四川一些地荒民散的州县,的确存在着许多追随明玉珍入蜀的楚民。尽管大夏政权被明朝所取代,但并未影响他们继续在当地耕种、生活。如今,不少楚民家族仍世代生活在当年先祖落业的地方。 (一)
  华西都市报记者黄勇整理下篇预告:
  洪武4年(1371),明朝灭掉大夏。一场围绕着明朝镇抚四川的部署而展开的楚籍人军事移民活动,拉开了序幕……
本文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责任编辑:黄欢_NN1650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麻城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