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恒礼,恒仁满族自治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

满族的主要节目,聚居地点,着装特色,饮食习惯???_百度知道
满族的主要节目,聚居地点,着装特色,饮食习惯???
我有更好的答案
  满族  1、主要节目: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开山节: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2、聚居地点:中国东北、河北、内蒙古、新疆  3、着装特色: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多,制作精美。入关以后,满族旗袍已在中国妇女中通用。  4、饮食习惯:满族饮食品种繁多,风味独特。满族烹调以烧、烤见长,擅用生酱(大酱)。蔬菜随季节不同而变化,杂以野菜(蔷蒿、蒙菜等)及菌类。满族先人好渔猎,祭祀时除用家禽、家畜肉外,还有鹿廉、漳、豹、雁、鱼等。尤喜食猪肉。猪肉多用白水煮,谓之“白煮肉”。设大宴时多用烤全羊。满人忌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凡是用狗皮做的东西都是禁止使用的。据说狗救过满族始祖的命,所以满族人对狗有特殊的感情。  
鹿肉火锅、酱肘子,抽刀肉,松菇炖鸡节目:满式旗袍,答拉赤,巴图鲁坎肩饮食习惯:酱炒炖煮为主:单鼓舞 新城戏聚居地:东北着装特色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注要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成都、西安、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回答满族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中城市、新疆、甘肃、广州、银川等大、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内蒙古。
满族人孝敬长辈、新宾、青龙;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
一、查阅谱书是满是汉一目了然
清代中叶,直至民国年间,满族人家修谱、续谱的习俗一直沿袭不断。满族人早年的家谱大都运用满汉两种文字。一部谱书就是一部家族简史,查阅谱书自然会找到最准确的依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人家谱书已失,可以找其家族中最年长者询问,一般都可以追查到家谱。汉族也有家谱,但决不用满文,所记内容和形式与满族家说为也不一样。二、对父母的称谓满汉截然不同
过去满族人对父母的标准称谓为“阿玛”、“额娘”。民间称谓为“玛玛”、“讷讷”。汉族人称父母为“爹”、“娘”或“爸”、“妈”。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满族人多数也称父母为“爸”、“妈”了。但在建国前,满族称“爸”、“妈”的绝对没有。可以问其长辈人,在建国前对“他(她)”的我、父母怎样称谓。三、问其祖籍便可知其民族
阿城或阿城周边的满族,无论是拉林一带南八旗、杨树一带西八旗,料甸满族乡一带东八旗,蜚克图和新乡接壤一带北八旗,还是城中的满族人,或是从外地迁入调入的满族人,追宗朔源其祖籍都源于两地,一是部分女真人在前金这前未随完颜部进关,一直在此地居住,问其祖籍,他(她)们便回答是坐根满族,也有的人回答我们八辈子之前就是坐地户。二是大部分满族人都于乾隆、嘉庆年间从北京迁来拓垦戍边的,问其祖籍,大部分人便回答:“北京顺天府宛平县辘辘把街、朝帽胡同”。也有少部分人直接回答:“祖籍是长白山”的。因为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凡汉族皆称祖籍山东、河北、江苏等省份。因为当东北汉族,其祖先大多是从山东、河北、江苏等省份闯关东迁移而来的。四、问其旗籍便知是“旗”、还是“民”
八旗是满族集政治、军事、生产为一体的社会组织。八旗即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除坐地满族外,每个满族人都编入八旗组织之中,因此上年纪的满族人都能回答自己的旗籍。未入旗的汉族人,没有旗籍。“旗人”管汉族人称为“民人”。  五、问其祖先姓氏便能认定是满是汉
辛亥革命后,满族人复音老姓虽然都已冠以单音汉姓,但大多数都不忘祖先姓氏,或靠口传,或写于谱书。满族在有八大姓:即佟、关、马、索、齐、富、那、郎。以上八姓,谓之从龙八户。这八大姓氏满族复音老姓分别是:佟即佟佳氏。关即瓜尔佳氏。马即马佳氏。索即索绰络氏。齐即齐佳氏,但也有姓喜塔拉氏的。富即富察氏。那氏属以部冠的姓,属叶赫部的则是叶赫那拉氏,属辉发部的则是纳喇氏。
 以上两个满族复音老姓改汉单音姓名都姓那。郎即钮钴禄氏(也有直接姓钮的)。
还有肇、金、洪、即爱新觉罗氏。舒姓即舒穆禄氏。祖姓即萨克达氏。费姓即费莫氏,章姓即章佳氏。南姓即纳拉氏。董即董鄂氏。赵即西林觉罗氏,也有姓爱新觉罗氏或伊尔根觉罗氏的。郭即郭洛罗氏,敖即敖济氏,戴即达尔充阿喜氏。何即赫居里氏。纪即锡玛喇氏。唐即他塔拉氏。汪或王即完颜氏。杜即都善氏。苏即苏尔佳复氏。奚即锡克特礼氏或奚沙氏。张即张佳氏。孟即英尔哲墨克勒氏。曹即索绰罗氏。杨即易穆查氏。陈即陈佳氏,吴即乌苏氏。伊即衣察氏等。汉族所姓均为百家姓,而没有满族复音老姓。六、看其供奉祖先位置,满汉各不相同
满族人尊西,因为西方象征至贵和首要,所以满族人将祖先神龛(神板和祖宗板)供奉于西墙之上。而多数汉族人祖先供奉于北墙下供桌上。七、问其祖先业绩,满汉回答各异
满族大多是随顺治入关,满族人说成是随龙入关。清朝时旗人的男孩下生后就登记在册开始吃俸禄,因为八旗“全民皆兵”,多有为开拓疆土,奠定我国版图的战史,什么萨尔湖之战、随龙入关、平定三藩叛乱等等,都一代一代往下传,后人不忘祖先的业绩。汉族并非八旗,也无此种历史。八、问其祖先迁移史,满汉也不一样
东北满族,大多“随龙进关”又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重新拔回东北,屯垦戍边,安家立业。汉族祖辈多是从山东、河北、江苏、河南、安徽等省“一担挑(子女及全部家挡)”闯关东来到东北落户。九、问其祖先传说,满汉回答不一
满族广泛流传并且世世代代传颂本民族的《长白仙女》等传说和关于老罕王(努尔哈赤)脚下七个红痦子,乌鸦大救驾、义狗救主,怎样挖捧槌,怎样起兵伐明,建立大清国等口碑文学,并以此作为本民族自豪感的象征。汉族则把这些传说和口碑文学看作是满族的故事。十、看其老年妇女的穿着打扮,满汉也有很多不同
满族妇女,因男人出征争战,家里生产生活等,所有出力气的活计和事务,全由妇女承担,所以满族妇女不裹脚,全是天足。满族妇女过去都佩戴头饰,辛亥革命后,虽然不配戴头式了,但满族老太太,把“疙瘩鬏盘”在头顶上,穿带大襟的布衫或旗袍,系裤脚,腰揣手巾,手拿长杆大烟带,给人以干净利嗦的感觉。汉族老太太,过去讲究秀女三寸金莲,多数都是裹脚,头发“疙瘩鬏”梳在后脑勺的下侧。十一、问其都禁忌什么,更能看出满汉不同的风俗
满族人忌食狗肉,忌用狗皮用品,忌戴狗皮帽子。满族人家都愿意养狗,但绝不杀狗,只能在狗自然死亡后,找个合适的地方深埋。这些不是什么宗教信仰,而是为了对狗的报答和纪念,因为在满族民间留传着“义狗救主”的传说。还有满族的祖先依山傍水,是鱼猎民族,在狩猎生产中,狗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狗非常忠于主人,无论家贫与富,看门护院,围猎警卫,都忠于职守,所以满族忌杀狗和忌吃狗肉等。
满族人家忌坐西炕。过去的满族人家,西屋除有南北炕外,还有条窄西炕,俗称“万字炕”。西墙是供奉祖先的地方,而西炕上有供桌,如果坐在西炕上,是对祖先的在为不敬。满族人家忌提马鞭者、穿孝服者进屋,如果这种人有事,只能把人叫到边说话。汉族人家没有以上那些忌禁。十二、听其谈话方言、口语、满汉也有差别
年龄销大的一些满族人,在表示同意、赞成、答应时都会随口而出“嗯呐”(实际上是嗯呐的嗯的变音,发音时,舌尖舔上牙里根,嘴唇微张,然后鼻子发出:“嗯”音形成的音,这个音后加呐。到目前为止,这个字从的有字典上都查不到,也无法用汉语拼音标注)。如果让别人干什么或取什么东西、办什么事、表示要赶紧、加快速度就说:“吗溜的。”满族人管馒头、花卷饼子等干粮都统称为“饽饽”。管糕点、点心叫“萨其玛”。管抹布叫“搌布”。满族人管人参叫“棒槌”,管上山采人参的人称“放山人”。管打猎称“打围”。管大衣叫“大氅”。管肮脏叫“埋汰”,管屋内的间壁墙叫“排叉”,把做什么不认真的玛唬说成“喇唬”,管不勤快不整齐不利嗦说成“懒散”(应读成阴平lan san),管打扮称“扎咕”。管今天说成“今儿个”,明天说成“明儿个”,后天说成“后儿个”,大后天说成“大后儿个”。管老鼠叫“耗子”,管相互说话叫“唠嗑”。管什么时间说成“多咱”。管蜻蜓叫“玛螂”。管猪的大腿股骨叫“哈拉巴”。管猪羊的腿关节骨叫“嘎拉哈”等等。汉族人一般没有以上那些口语方言。十三、看其平时饮食习惯满汉也有好多不同
东北的满族人与汉族人,在饮食习惯上融合较大,但也有好多差别。满族人家来贵客,由男主人按辈份,对等陪客,女主人必须热情周到的站立服务。将饭桌放好后,先请客人坐正坐(上坐),而且必须当着客人面将桌子再擦一便,然后才能摆好碗筷,先上四个压桌碟,接着才能两个两个的上菜,菜必须是双儿,绝不出单儿。用好菜好酒待客。必须是满杯酒半杯茶。吃饭时用上碗给客人盛饭,而且只能盛大半碗。待客人将自己碗中的饭要吃没时,及时往碗里续。满族人家在春夏季节普遍都做豆汁,当作饮料,面食较讲究的有粘豆包、甜饼子、黏糕。豆面卷子、锅出溜儿(也叫牛舌饼)等饽饽。春种夏锄时候的主食大多是粘豆包、黄面饼子、黏糕再配上苞米或小米水饭。腊月初八都喝“腊八粥”,并用“腊八粥”祭祖。用“腊八粥”供于果树。过去满族人家下盘酱,就是现在做大酱,也都是在农历的四月初八或四月十八下酱。满族人家都渍酸菜。汉族人的传统饮食习惯及待客和满族是不一样的。  十四、对环境的要求满族人和其它民族也有些不同
满族人以干净利嗦而著称。满族人对于自己所居住、生活、工作的室内外环境很讲究,对装饰、家具、物品等摆放,要求很严格,那种东西摆放在哪,约定俗成,不能随意乱摆乱放,满族老人说:“什么玩艺儿放在哪都要有个地方”。这个“地方”意思是说什么东西都要有自己的位置,不能无规矩,杂乱无章,随便乱搁。比如:西墙不准贴有人儿的画儿;西墙不准挂不值钱的摆设,都要天天擦得锃明瓦亮。穿的鞋子不允许放到炕以上的位置。男女穿的裤子、裤头不能挂到人头以上的位置。被褥要叠的整整齐齐。炕面、屋地要始终保持干净利亮、扫地的条帚,绝不允许放到炕上。锅碗瓢盆每餐用完都要洗擦得干干净净,并在碗架里摆放整齐。房、屋、院、杖讲究严实、四至、利落,绝不能粪草连门,散乱无章。正房、厢房、畜棚、厕所布局是有规矩的,不可随意乱建。门前栽柳树,房后栽杨树,不能颠倒。满族人的办公室、桌、椅、板凳摆放规矩,桌面上的物品要始终摆放整齐,其它物品摆放都井然有序,一进屋就给人以干净利嗦之感。否则满族人就会笑话你太“懒散”。其它民族了都很讲究卫生,但没有满族人那些定律。十五、满族人的礼节
满族素有注重礼仪、尊老爱幼,讲究礼节之风俗。
日常生活中,满族人对长辈毕恭毕敬,在过去无论是贫富人家还是官宦、平民,都有晨昏定省的规矩,就是每天早晨起来,晚辈要向长辈请安,行磕头礼或打千。新岁卑幼见到尊长必长跪叩首。就是小孩子们平日在家玩时长者来此也必须肃立请安,特长者走后方可再玩,否则要遭家长打骂或训诉。小辈人到长辈家,无论年岁多大,虽然是贵客,也只能坐于旁坐。不管在什么场合遇到长者大坐,小辈或儿孙们都不能与长辈人并肩同坐,而在一旁垂手站立。如途遇长者,必须鞠躬垂手问好。如和长辈相遇或同行,必须先请长辈先行自己跟随其后。如果晚辈因事外出或上学一定要叩问父母,待得到恩准后方可动身,否则不可先行。
外出归来不可先进自己屋内,必须先禀告长者以慰亲心,获准后方可叩谢回房休息。如果晚上回来,也要先去看望长者,如果长者已安睡,悄悄进屋,以手伸到褥子下边试其炕凉热,如过凉或过热,都要采取一定措施后,然后才能自己去休息。
过大年时,晚辈无论男女,都要给长辈磕头,族内的外家人,小的要给长者行打千礼,新结婚的媳妇在大年三十儿晚上必须穿戴一新,挨家挨户给族人中长者拜年装烟,而且行跪拜大礼,长者或以钱以物赏给。这在满族人中是非常严格的礼节规矩。满族媳妇不能和公婆同桌吃饭,而孙子和孙女则可以。媳妇要垂手站在桌头待老人和孩子吃完饭漱口后,媳妇还得给公婆装完烟,然后才能将饭菜拣到自己屋去吃。俗话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这话是真的。
姑娘外出回家也要给长者行礼请安,女人及日常所用之礼皆请安,做法是微低头,两手握空拳顺两腿处自然下滑,双膝微曲。但姑娘给母亲、奶奶、姥姥等长辈请安必须头顶其胸,表示更亲近的大礼。如果平辈相见,无论男女都各用拥抱肩礼,一般兄弟姐妹间相见各用贴面礼,朋友则用擦肩礼。
满族人家来客,如果长者不在家,只能男孩陪客。否则就是对客人的不尊敬。例如外祖父来了,按礼只由祖父或父亲相陪,但都不在家,就只能由外孙子相陪,就连祖母都不能上桌,其坐次是外祖父盘腿坐正位,外孙子在左侧炕边耸拉腿而坐。
满族人待客礼节也很讲究。如果是长者来则先请安,然后给客人让坐,用温水打手巾,让客人擦脸、漱口、再装烟倒茶,做饭时锅、碗、瓢、盆、勺子相磕不能出声,否则是表示对客人不欢迎。吃饭时将桌放好,请客人坐正位,然后先用平均干净的搌布当客人的面再将饭桌子擦一遍,接着摆上四个压桌碟,然后再摆吃碟和筷子。摆筷子时不当着客人面墩齐,要将筷子整齐的放在吃碟右侧,粗头向外,细头朝桌子中间。上菜时,一回上2个菜,总菜数要成双而不出单。四季待客的饮食有别,夏取凉、冬用热,春秋凉热要适中,要以礼相待,对客人远接远送。
满族人对人名的称呼,也很讲究。对长辈不准称名道姓,如称名道姓会叫人训斥“没大没小,不懂礼貌”。见到长辈必须按亲戚或按辈份该叫什么就叫什么,然后请安。见到平辈或晚辈,只能很有礼貌地称名而不道姓,然后再说话或办事。例如:见到或招呼胡振华,只能叫振华你怎么怎么样,而把姓舍去,以表示尊敬重视对方。
随着时代的变革,满族人的礼节变得简化多了,但在部分满族人家特别是满族聚居之屯,有些礼节规矩还是很讲究的,尊敬长者的风俗,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会更加发扬光大。
节目:单鼓舞 新城戏聚居地:东北着装特色:满式旗袍,答拉赤,巴图鲁坎肩饮食习惯:酱炒炖煮为主,鹿肉火锅、酱肘子,抽刀肉,松菇炖
满族,全称满洲族,辛亥革命后被称为满人、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2000年统计的满族人口数为1,068万。目录简介早期文明渤海郡国辽金时期明清时期抢救文化人口人口概述历史分布语言文字服饰概述男子旗装女子旗装发饰旗头马蹄底鞋服装特点民居传统节日满族文化《满文老档》《八旗通志》《御制五体清文鉴》《尼山萨满》剪纸满族补绣舞蹈概述隆兴舞秧歌舞莽式舞腰铃舞庆隆舞大五魁舞单鼓腰铃满族乐器满戏概述二弦三弦满族民歌礼仪满族的禁忌生活禁忌祭祀中的禁忌满族姓氏的转变古代满族名人清朝金朝近现代满族名人榜简介早期文明 渤海郡国 辽金时期 明清时期抢救文化人口 人口概述 历史分布语言文字服饰 概述 男子旗装 女子旗装 发饰 旗头 马蹄底鞋 服装特点民居传统节日满族文化 《满文老档》 《八旗通志》 《御制五体清文鉴》 《尼山萨满》 剪纸 满族补绣舞蹈 概述 隆兴舞 秧歌舞 莽式舞 腰铃舞 庆隆舞 大五魁舞 单鼓腰铃满族乐器满戏 概述 二弦 三弦满族民歌礼仪满族的禁忌 生活禁忌 祭祀中的禁忌满族姓氏的转变古代满族名人 清朝 金朝近现代满族名人榜展开 满族(满文: 拉丁转写:Manju),旧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满族旧称女真,后改名满洲族。目前满族人口超过一千万(据2000年统计满族人口为1,068万),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5,385,287人),河北省(2,118,711人),其他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山东等省区及北京、天津、福州、成都、西安、广州、乌鲁木齐等大、中城市400余万。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在建立新宾、清原、岫岩、桓仁、本溪、宽甸、伊通、青龙、丰宁、宽城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个享受自治县待遇的城市凤城市、北镇市,以及在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贵州、安徽等地建立了若干个满族乡。
满族装饰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满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约年前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1]和茶啊冲文化。公元前22世纪肃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今吉林省长春市),早期肃慎王国的第二代王室开始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我国考古学界认为今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原始社会遗址[2],距今3000年左右,相当于西周时期,当是肃慎的文化遗存。出土了许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猪、陶狗、陶熊。猪的饲养,说明古时民族部落已经过着相对稳定的以原始农业为基础兼渔猎的原始生活。陶猪、陶狗、陶熊是作为陪葬品埋入坟墓的,是对死者灵魂崇拜的一种有力的证明。”满族的先民肃慎自公元前22世纪的舜禹时便见诸史籍。《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肃慎)来朝,贡弓矢。”禹定九州时,周武王、成王时,肃慎均派使来贡,最著名的贡品为“楛矢石砮”。周人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公元前夏商周时的肃慎王国、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北宋至明时的女真。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前清朝在东北方向上的全部领土,大致上西迄贝加尔湖、叶尼赛河、勒拿河一线,南至山海关,东临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个亚洲东北部海岸线,包括楚克奇半岛、堪察加半岛、库页岛、千岛群岛的广阔地区是满族先民(肃慎族系)的发祥地。   史书上关于满族的祖先和中原往来最早的记载见于周代,周武王时,肃慎人贡献过“楷矢石奢”。成王时,肃慎又派使来贡。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汉代以后,不同朝代的史书上分别记载的挹娄(汉、三国)、勿吉(北朝)、靺鞨(隋、唐)、渤海、女真(辽、宋、元、明),是肃慎的后裔,都是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渤海郡国  渤海国7世纪末(唐代中期)粟末靺鞨(满族先人的一部)领袖大祚荣建立了渤海国。其统辖地域北至松花江下游、南至朝鲜半岛北部、东临大海、西南达今辽宁省北部及东部。建国初期有编户十余万,人口数十万,后期人口逐渐增至五百万左右。从而获得了“海东盛国”的称誉。到9世纪末,渤海国被辽所灭。辽金时期  辽代(相当于北宋)时期,中国东北地区分别有南女真(熟女真)、北女真、生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女真、长白山女真等等,这些女真部族之间并不相互统属。其中生女真的完颜部逐渐强大,建立金朝(1115年-1234年),或称大金、金国。创始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女真完颜部领袖),都城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天兴三年(1234年)时灭于蒙古与南宋联合进攻,共经历9位帝王。金朝是当时中国华北、东北地区的一个强大政权,其全盛时代的统治范围为:东北到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堪察加一带,包括库页岛、千岛群岛;西北到河套地区;西边接壤西夏;南边以秦岭到淮河一线与南宋交界。 满族民俗文化(15张)  金朝在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女真各部也很紧密的集合在一起,人们对一个统一的女真民族的认识更加清晰,在金朝统治中原时期,进入中原的女真人虽逐渐汉化但保持着相对的民族独立性,直到1234年金朝被蒙古帝国所灭,除当初留在东北以及后来陆续回到东北的女真人以外,留在中原的女真人在长期与汉民族杂居的过程中逐渐融合,最终成为构成北方汉民族的一部分。明清时期  明代女真分为建州、海西(扈伦)、东海(野人)女真三部。
康熙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汉族、蒙古、朝鲜、呼尔哈、索伦等多个民族纳入同一族名之下,满族自此形成。同时,也有一部分辽代女真的后人并未被编入八旗, 变成现在的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但他们是今天满族的近亲,值得一提的是,当初被编入八旗的还有当时相当数量的辽东汉人、蒙古人,少部分朝鲜人,甚至一些俄罗斯人,在八旗内部长期融合的过程中,他们已彻底融入了满族。   作为血统最为“纯正”的组成部分,建州女真人被称为“佛满洲”(旧满洲),其他 人则被称为“依彻满洲”(新满洲)。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 “清”,同时也改元“崇德”。1644年入关灭李自成,建立了覆盖满洲、前明关内领土及西北新领地的清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因满洲族大部分定居在关内,故官方改称为“满族”,建国以后延用满族称谓至今。编辑本段抢救文化  毛泽东主席早就说过:“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贡献。”[3]满族是一个伟
满族风采大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雄踞于世界民族之林。   满族在五六千年前,就在东北这方土地上与我们的人文始祖之一的舜帝一同开天辟地,壮心于华夏后土。肃慎人就是满族的先祖。汉代以后,由于世代的变迁和社会的更迭,肃慎人便以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和女真的不同称谓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扮靓自己的角色。满族历史和满族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编辑本段人口人口概述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满族总人口为1068.23万人,其中:男性554.78万人,女性513.45万人;性别比为108.05。与10年前的'四普'相比,满族人口增加了83.55万人,增长率为8.48%,平均年增长率0.79%。   在满族人口中,城镇人口有376.54万人,占总人口的35.25%;乡村人口691.69万人,占总人口的64.75%。与10年前相比,满族城镇人口比率提高了7.15个百分点。   满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辽宁省,共有550万人,占满族总人口的51%。另外,满族人口在100万左右的地区还有吉林、黑龙江、北京、河北、内蒙古。历史分布  根据清朝统计,1760年除东北和北京附近地区以外八旗兵超过1000人的城市有:荆州(5535人)、江宁(4126人)、西安(3970人)、广州(3906人)、镇江(3521人)、绥远城(2802人)、福州(2581人)、成都(2341人)、杭州(2232人)、乍浦(属于浙江平湖,2037人)、青州(1807人)、伊犁(1105人)。编辑本段语言文字  满族人初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大致从完颜阿骨打祖辈颇剌淑(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1119年(金天辅三年)诏令颁行由完颜希尹和叶鲁仿依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创立的女真文字,后世谓女真大字。1138年(金天眷元年)熙宗完颜亶参照契丹字创制颁布另一种女真文字,后世称女真小字。金代女真文字在金朝灭亡后曾一直沿用到明朝初年,明廷会同馆所编《女真译语》为这种文字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但金代女真文与辽代契丹文一样,是借用汉语文习惯创制的孤立表意字,而女真语属多音节黏着语,语音加缀,动词变格的频率相当高,孤立的表意字并不能很好与语言相适应。金代女真文缺少格助词,也不能表示动词词尾变化,长期以来只能用于书写官方公文,根本不能表达口语,加之教学难度大,到16世纪初就逐渐失传了。
满文的满族写法 (manju)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典型的黏着语。满文是1599年清太祖命满族语言学者额尔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创制的新型文字,被称为“老满文”“无圈点满文”或“额氏满文”。后来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又命另一位学者达海加以改进。在字母右侧上加“圈”加“点”,以更加方便读写。被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新满文”或“达氏满文”。满族人在入主中原之后,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逐渐学习汉族年代久远的语言、文字。对汉字学习和应用的普遍性,使提高书写艺术性成为必然趋势,一批满族书画爱好者随之出现。到了康、雍、乾三朝,直至嘉庆年间,满族上层社会书法家以群体规模登上文坛。   目前全国逾千万满族人基本不会说满语,除一些语言学者和东北地区部分村落的满族老人之外,满族人通用汉语。满族姓氏已经融入汉姓,如“爱新觉罗”改为“金”;“叶赫那拉”改为“叶”、“那”“钱”等。新疆的锡伯族人使用的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目前,在故宫研究满文档案的人大多数是锡伯族人。不过,近些年来通过互联网,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年轻满族人开始学习满语,并且正在逐步扩大范围和影响,同时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三家子满族村,也建立了全国第一所满语学校(政府建立)、哈尔滨阿城区的公办学校了组建了满文中专,黑龙江大学也建立了满文专业等。哈尔滨工程大学也成立了满通古斯语言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满族文化交流协会。编辑本段服饰概述
旗装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保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男子旗装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女子旗装  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发饰  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旗头  “旗头”满语称之为“
满族头饰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装饰品,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马蹄底鞋  除“旗装”、“答拉赤”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旧时满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不同,她们崇尚脚力劲健、登山行马,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由此在鞋袜装饰上获得了充足的创艺空间,“旗鞋”便从而产生。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两种,一种叫“花盆底”鞋;另一种叫“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因跟底的形状不同通常区分的两种样式:一种是上敞下敛,根底为椭圆形,倒梯状的外形远看很象花盆另一种则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马蹄印。“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金银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绒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长者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在民间多为十六岁以上的满族青年、中年女子在礼仪场合穿用,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而在官僚贵族当中无论青年、中年、或老年妇女均可穿着高底鞋。在现代社会这种鞋除用于文艺表演外平时都已不穿了。
满族服饰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关于这种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服装特点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法的时装,和过去满族女子的服装大不相同。   满族妇女不缠足,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旗装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绣有精致图案。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装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满族男女非常讲究头饰,特别是女子的头饰,成年以后即蓄发绾髻,盘髻的式样有架子头、叉子头和两把头,还缀以金银簪饰和各色花卉。满族妇女日常戴平顶帽,帽子用绒或皮制成,绣有云头花纹,并留有帽沿,后面拖着大飘带;青年妇女则爱戴扇形冠,冠为黑色,用青绒、素缎或纱制成,也称做“旗头”。满族男子平日戴小帽和毡帽:小帽也称便帽,章炳麟称其为“瓜皮帽”,是用六瓣黑缎制成,帽顶缀一丝结或珠子,六瓣合缝,象征着六合一统,有吉祥之意。编辑本段民居  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伦杆”。满洲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   满族人的住宅,也有独特之处。满族人还喜欢睡火炕。家家户户都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沿着山墙还有一溜儿窄炕,把南北炕联了起来,俗称“万字炕”。   他们以西炕为尊,南炕为大,北炕为小。南炕居长辈老人,北炕住小辈;西炕则为祖宗神位,墙上供着祖先神板,炕上设摆香案,一般不住人,最忌小辈和妇女坐,只有老人与亲姑爷可以坐。满族房舍的南北西三面,“皆辟大窗户”,且分上下两层,窗棱以万字或工字为格,窗外糊纸,开关朝外,“恐夜间虎来,易于闯入”,居室内没有地桌,只有炕桌,吃饭、写字都用它。此外,房梁上常悬着悠车,用桦木皮(木威)成长方形或椭圆形,出生的婴儿就放在里面睡觉,母亲边悠车边哼着摇篮曲。所以有民谣说:“东北有三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生了孩子吊起来。”编辑本段传统节日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 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音韵阐微》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开山节: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镶红、黄、镶黄、蓝、镶蓝、白、镶白”八旗人。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编辑本段满族文化《满文老档》  清代皇太极时期以满文撰写的官修史书(档册)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共180卷。主要记述努尔哈赤、皇太极两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宫廷生活、习俗、天文、地理等等。《满文老档》史料原始,记事广泛,内容丰富,对《清实录》等书的校订补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研究清史、满族史、东北地方史和满族语言文字演进史提供了较系统而翔实的资料。《八旗通志》  由鄂尔泰等奉旨撰写。雍正五年(1727年),鄂尔泰等奉命修《八旗通志》初集,250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铁保等奉赦续修。至嘉庆四年(1799年),历时12年完成。该书分八志、八表、八列记叙清太祖努尔哈赤至清世宗时八旗沿革、社会及军事组织、人物传略等项。对研究八旗制度十分有价值。《御制五体清文鉴》  清代官修满、藏、蒙古、汉、维吾尔五种文字对照辞书。成书于乾隆末年。内容丰富,是中国少数民族辞书中的巨著。《尼山萨满》  史诗《尼山萨满》也叫《音姜珊蛮》。满族著名史诗。流传于黑龙江流域。讲的是一个女萨满为从阴间救一少年的魂,经历重重难关的故事。有多种手抄本流传。
满族剪纸:十二生肖
满族剪纸艺术剪纸  满族喜欢贴窗花。用各种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充满活力。还有另外一种剪纸艺术,就是挂笺,或称挂钱。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用五色彩纸,剪成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不等的纸块,中间髅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五彩缤纷,喜气洋洋。最早挂笺是祭祖场所的装饰品,一般都是单数。传闻自家宗族祖先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来的就挂几张。黑龙江宁安、海伦等地的剪纸艺术在全国艺坛上享有盛誉。满族补绣  满族民间工艺。或称“钉线”,主要流行于东北地区农村。以家织布和棉线为原料剪缝而成,黑白色为主调,间用他色。纹饰以榴开百子、吉庆有余、葫芦盘长、福寿长春、八宝等吉祥图案为主,多配以较粗重的黑色边饰,常绣于枕顶、荷包、幔帐、坐垫之上。编辑本段舞蹈概述  满族人能歌善舞。其先世靺鞨人的舞蹈具有战斗风格。女真人的习俗,“以女年及笄,行歌于途。
《满族舞蹈》 陈玉先 作品其歌也,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大金国志》卷39)明代女真人乘兴起舞,并有琵琶伴奏,大家拍手而歌,特别是在节庆宴会上,主客男女轮番起舞,节奏和谐,一人领唱,众人皆呼:“空齐”相和。进入辽、沈后,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久居东北的满族人,经常举行群众性的歌舞活动。曾盛于北京,流传到东北的“子弟书”始创于八旗子弟,为满族人所喜爱的文艺形式。晚清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满族曲艺表演艺术家。驰名艺坛的有赵星垣、双厚坪、金万昌、谢芮芝、品正三、常澍田、程树棠、荣剑尘、常宝馥、连阔如、侯宝林、关学增等。这些曲艺表演家,其表演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对后世有重大影响。隆兴舞  九折十八式是本民族的传统舞蹈。舞蹈的特点,多由狩猎、战斗的动作演变而来。如隆兴舞,要选一些身体强壮的人,穿豹皮唱满族歌,伴以箫鼓。舞者一半人扮在虎、豹等兽,一半人骑假马追射,称作“隆庆舞”,逢喜庆宴会,主、客男女轮番起舞,举一袖于额,后一袖为背,盘旋进退,一人唱歌,大家呼“空齐”相合。九折十八式,姿势复杂繁多,有打渔的姿势,穿针、织网的资势,欢庆的资势,单奔马,打猎姿势;双奔马、出征的姿势;大小盘龙、龙戏水的姿势,怪蟒出洞,龙蠕动的姿势。十八式,即十八个舞蹈动作。
其他5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饮食习惯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肇礼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