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处才是目前wwW正常的播放tqthe green party入口啊,怎么现在的tqthe green party变的老是com不稳定

tqgreen.com_whois信息_爱站网
正在查询...《人类的可持续发展》_优秀作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_作文赏析
作文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2900字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承诺将通过为消费者提供多种多样美味和健康的食品饮料产品,鼓励选择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承诺将通过为消费者提供多种多样美味和健康的食品饮料产品,鼓励选择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我们的目标与承诺
提供更多的含有益健康成分的食品和饮料产品,培养更加健康的饮食习惯。
提高全球产品组合中以全谷物、水果、蔬菜、坚果、种子和低脂乳制品为原料的产品比重。
2015年前,在关键市场中,实现全球主要食品产品的平均单位钠含量比2006年降低25%。
2020年前,在关键市场中,实现全球主要食品产品的平均单位饱和脂肪含量比2006年降低15%。
2020年前,在关键市场中,实现全球主要饮料产品的平均单位添加糖含量比2006年降低25%。
鼓励消费者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选择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2012年之前,在食品和饮料包装上标示热量值和主要营养成分信息。
对12岁以下儿童只宣传推广符合百事全球科学营养标准的产品。
2012年之前,界各地停止在中小学直接销售全糖软饮料。
增加有助于实现热量控制的食品和饮料产品,例如采取份量控制。
同全球和本地伙伴积极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营养挑战。
在企业经营和研发方面进行投入,为弱势和低收入社区提供更多的价格低廉、符合其营养需求的产品。
扩大百事基金会和百事公司捐赠的规模,通过包括改进膳食和强健体质在内的各种项目,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
全面整合事关人类健康、农业发展和的各项政策行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持续优化的产品及服务
我们的全球创新包括一系列可以提供更多营养或功能效益的新产品,比如各种桂格燕麦片、纯果乐果汁、佳得乐运动饮料、零卡里软饮料、立顿茶、干果、果仁及水果小食品等。
百事公司对中国广大消费者有着长期而庄严的承诺,即百事公司只销售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产品。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消费群体的需求,百事大中华区于2005年在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如今,百事公司正在在上海新建世界一流的研发中心和新产品测试工坊,试验和创新开发新产品,为中国及整个亚洲市场服务。
2007年7月,百事推出优质非碳酸饮品力作"果缤纷",将世界领先的果汁品牌"纯果乐"的独特口味带给中国的消费者,让他们获得更美好的生活感受。随后,百事还推出了萃取传统植物精华的养身饮品"草本乐",采用红枣、菊花等作为原料;2009年推出了含果肉的果汁饮料"纯果乐?鲜果粒"。2010年,百事还推出了"纯果乐?百分百"非浓缩果汁饮料,深受中国市场消费者的喜爱。此
外,百事大中华区的研发部门还积极探索使用甜叶菊植物提取物来替代产品中使用的糖,以期在口味的前提下,改良现有的饮料产品配方。
在食品方面,百事公司结合中国本地的食材如红枣、枸杞和银耳,于2010年开发了一系列美味健康的全谷物桂格燕麦粥。2010年,我们还推出了乐事薯片多种新口味,包括麻辣口味和秘制酸汤鱼口味,这两种口味受消费者喜爱的程度均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我们创新开发的冰爽柠檬口味和小番茄口味乐事薯片也在中国市场取得了突破。
三、食品安全
百事公司致力于界各地生产安全、高质、美味的食品和饮料产品。我们通过开展持续的食品安全计划,在每个市场、每天各类产品的安全。百事公司拥有关于食品安全的详细内部程序和步骤。
为了我们的产品的高质和符合安全标准,我们只使用通过科学认证和管理审核确认安全的配料、工艺和包装材料。对百事来说,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是最重要的。
百事自进入中国以来,就一贯严格执行其先进的全球质量管理标准,得到了消费者和行业的广泛认同。继2008年9月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第六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上荣获"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称号后,2010年6月,百事在由新华网组织的国家食品安全论坛上又获得了"全国食品质量消费者放心品牌"荣誉称号。
四、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
"运动与音乐"是百事公司的健康生活方式。百事在中国以及全球各地通过草根活动及大众体育运动赛事,培养和推广全民健身的体育和百事品牌所具有的年轻与活力,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和热爱。百事公司斥资支持中国体育事业,如冠名中国足球联赛,还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五人制足球赛等,活跃生活,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2009年,百事品牌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了"盖世群音"乐队大赛,为追求音乐梦想的年轻人打造了舞台,以推崇年轻、健康、乐观的生活。
2010年7月,百事大中华区食品业务联合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CCEP)共同发起了"桂格30天胆固醇大挑战"。该计划邀请了血液胆固醇含量较高的消费者参加为期30天的胆固醇大挑战,旨在提高人们对于高胆固醇这一"杀手"的重视,并在日常膳食中增加燕麦,养成低胆固醇、低饱和脂肪的饮食习惯,定期锻炼,通过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降低胆固醇。
?争议优酷"泡沫":亏损公司为何给出60倍市盈率
?在美被控虚假陈述"网购第一股"麦考林股价腰斩
?供货商收到厂家非正式通知iPhone4或面临暂时停供
?重庆移动原总经理沈长富或因张春江案被带走调查
燕麦的营养成分?李克强: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公立医院试点
?疾病周刊:儿童白血病不要急于治疗详细检查很重要
?每日"食事"聚焦:曝部分超市食品卖不出去换包装
?冷霜难降疯苹果收购价和零售价不断创新高
?开开关关更省电?空调冬季使用四误区
?不合格小家电公布新飞电热水壶上榜
?开灯睡觉会发胖7大最匪夷发胖原因
?低碳饮食减肥法热荐8种健康减肥食品
?六种超强除便秘减肥食谱
?当心:这些"省事"的小习惯会损害健康
?5种保湿水果干燥肌照样水润
?20种有助减肥的超级食品
?狂爱下厨男星私房菜
?李湘变胖妞减肥失败10大诱因
?男人排毒食品大公开
?常吃火锅加啤酒男人易患痛风
?秋冬10个小窍门提高身体抵抗力
?当下餐馆最火的18道菜(图)
?更年期吃什么好?推荐7款健康食谱 ?秋干物燥5款办公室茶饮让你不"上火" ?寒冬狠降温16个自然疗法防感冒
?女性必吃的9种御寒食物
?过量食用十种食物最易致病
?霜降至天气转凉健胃护脾是关键
?囧囧更健康盘点大牌囧蛋糕
?"吃"的那些事儿:秋季拒秋膘甩赘肉该吃啥? ?每日"食事"聚焦:乳品企业须自检三聚氰胺 ?每日"食事"聚焦:食品涨价"多米诺效应"谁是背后推…
?"吃"的那些事儿:秋天早餐吃什么最健康? ?"吃"的那些事儿:半数癌症竟是祸从口出? ?食事盘点:"面粉增白剂"是否有害?蓝山咖啡多山寨
?品牌参考:必胜客"饮料门"被查"泡菜危机"警示国人 ?每日"食事"聚焦:发泡餐盒十年暗战为哪般? ?"吃"的那些事儿:身体信号暗示你哪有毒素~ ?营养密码:护肤美食冠亚军排行榜探秘朝鲜特级酒店 ?每日"食事"聚焦:东阿阿胶四次超常规涨价引担忧 ?"吃"的哪些事儿:怎样让你轻松瘦小腹
?每日"食事"聚焦:"一滴香"企业被责令整改 ?"吃"的哪些事儿:9大饮食让你未老先衰
?"吃"的那些事儿:13小窍门让你预防皱纹 ?"食事"盘点:必胜客承认问题饮料基本属实愿与消费者… ?每日"食事"聚焦:韩国首尔抢购中国白菜每颗1… ?食品周刊:揭"内沟螺"内幕产业链川百游客疑食物中毒 ?每日"食事"聚焦:"临界食品"促销保质期易被藏匿 ?"吃"的那些事儿:秋季:不同年龄女性进补方
作文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8200字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夏季,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水俣病事件 1953 1956年
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美国和日本均为经济发达的国家,而这种经济的高速发展却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这是真正的发展吗?
从科学的定义上讲,美日的发展模式只能称得上是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1) 何谓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仅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即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提高;它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认为经济增长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是国民幸福的象征。
(2) 何谓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改进,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经济数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通过增加投入或提高效率获得更多的产出,构成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投入结构、产出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各种结构的协调和优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环节;
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效益水平、社会和个人的福利水平、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经济稳定程度、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程度、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是经济发展的最终标志;
(3)何谓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它的六条原则分别为公平性原则(资源占有、产品分配)、可持续原则(资源和环境利用)、和谐性原则(人与人、人与自然)、需求性原则(满足生存基本需求)、高效性原则(资源利用效率)、节约性原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总的来说,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手段和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的结果和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二战之前,地球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还允许经济发展;二战之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纷纷走到独立的发展轨道,资本主义国家也走上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如前例中的美日已进入高度工业化阶段)。到了六七十年代,人类面临的一些问题就出来了,比如资源匮乏、生态危机等等。
当今世界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
1.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
2.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耕地面积减少;
3.森林资源日益减少;
4.水荒制约发展,影响生活;
5.臭氧层破坏,威胁地球生命;
6.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生物资源急剧减少;
7.人口爆炸,危及自然生态及环境;
8.有害人工化合物泛滥,贻害人间;
9.有害废弃物的转移,贻害世界;
10.残留物质,伤害环境。
就拿我国的西北地区来讲。
(一)自然环境格局。
本项目研究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6省、自治区范围内的内陆河流域(包括新疆的国际河流)和黄河流域,报告中统称为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三大片:贺兰山以西的内陆干旱区(简称内陆干旱区);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草原区(简称半干旱草原区);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黄河流域(简称黄河流域区)。
(二)社会经济的现状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有巨大发展,从总体上说,为全面实现小康奠定了初步基础。当前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二是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三)水资源概况。
1.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35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总量的5.84。
2.人均水资源量。2000年西北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81立方米,为全国当年人均水资源量的80.5。其中:宁夏黄河流域217立方米,陕西渭河流域326立方米,青海湟水河流域618立方米,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761立方米,均大大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成为严重缺水的地区。
3.用水量和耗水量。2000年全区总用水量81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89.3。扣除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回归水量后,2000年全区净耗水总量547亿立方米,耗水率(耗水量与用水量之比)为62.8。
4.用水效率。虽然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但却存在着人均用水量高、农田灌溉用水定额高、单位GDP用水量高的问题。农田平均每亩实灌定额617立方米,比全国平均高40;万元GDP用水1736立方米,比全国平均高1.85倍。
5.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之比)。目前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平均为20,西北地区为53.3。其中甘肃的河西走廊各河、新疆的塔里木河和天山北坡各河都超过70,有的甚至超过100。
(四)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土地荒漠化。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出现种种问题,如干旱缺水、河湖干涸、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等。研究认为,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综合表现为土地荒漠化。
1.土地荒漠化的界定。《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公布的数据表明,199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7.4万平方公里,其中在本项目研究范围的约218.3万平方公里。
研究认为,为了有针对性地指导实际工作,应着重研究在现代气候条件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有耕地、草地、林地退化的情况。在西北地区,应主要研究在干旱化的气候背景条件下,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两种原因引起而又有条件治理的荒漠化土地,据此粗略估计,本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在60万平方公里左右。
2.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1)在内陆干旱区,由于河流上中游用水过多,造成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扩大。(2)在沙漠边缘地区,由于超采地下水,植被枯萎,造成土地沙化。(3)在大中型灌区,由于灌溉不当,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
3.由于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1)草原牧区由于严重超载过牧,造成大面积退化甚至沙化。(2)在农牧交错区,由于滥垦、滥牧、滥樵、滥采,造成大面积土地退化甚至沙化。(3)在农区,由于不合理的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造成一些地方的土地退化甚
至沙化。(4)在有些山区,由于滥伐滥垦,造成林地的退化。(5)在黄土高原区,由于边治理、边破坏,土壤侵蚀总面积仍有所增加。
4.土地荒漠化是沙尘暴加重的重要原因。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从自然规律的角度看,沙尘暴是不可能被消灭的。但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一些地方的地表覆盖,助长或促进了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
沙尘暴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沙尘暴高发区的下垫面除地质历史形成的因素外,都属于土地荒漠化的范围。因此,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的扩大是我国近年来沙尘暴强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立足于全面保护沙尘暴源地的生态环境,大力防治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不能寄希望于一些局部性的应急措施。
(五)城镇工矿区的生态环境危机——水环境污染。
据2002年资料,西北地区的污染情况可分为严重污染、中度污染和尚未明显污染3种类型。严重污染地区和中度污染地区相加,其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9.1,其中渭河流域已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区域之一。内陆河流域没有排污入海的出路,黄河流域的排污不但危害当地,而且威胁黄河中下游的水环境安全。
【四】我们人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处在什么样的位置
所谓人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一种位置,即在这种关系中,人是主 体,自然界是客体。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有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次, “主—客”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方面,但不能涵盖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部。因此 ,人与自然的“主—客”关系的确立也是有范围的,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一般地说,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确证,一是从存在论(事实)的角度看,人与自然 界中其他存在物(生命的、非生命的)一样,同属于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中的一份子或一个 组成部分,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就是一种“平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人与其他自然物之间难以区分谁为主、谁为客关系。二是从价值论(价值)的角度看,人类具有不同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特殊属性,具有其他存在物所不具备的自主性、创造性,人源于自然而又超越于自然,人可以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作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使直接的自然物或被人改造过的自然物为人所用、为人服务。同时,人还具有认识和改造自身的自觉性和能力,也就是在人类针对自然界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中,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和对人类自身的自觉改造是一致的,在改造自然
中使人类自身得到改造。“自觉地”改造自身与“积极地”改造自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与互利。可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在“价值论”的意义上构成的“主—客”关系中得到确证的。但是,人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研究证明,即使是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人类的活动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体性,“由于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非常广泛,不断地改变或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生物生态系统中的主导性生态因子”[1](P43)。概而言之,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的内涵主要表现为:(1)人依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主体客体化;(2)人通过实践活动将外在于人的自然“内在化”以充实、完善和发展人自身,实现客体主体化;(3)人的主体地位的实质在于人是目的。就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而言,人具有目的价值,自然界具有手段价值。因为就人类而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与有效地处理,都必然以是否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最终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当然,这并不否定自然界在人们活动面前确证它存在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即自然界可以独立于人而存在,它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本质。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及其规律的“价值”是人的存在及其需要所赋予的。一方面,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对人作为目的及其实现有制约作用,也就是说,人在自然界面前不能“为所欲为”,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真实存在,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为人的生存及其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人的活动服务,为人的目的实现服务。这就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基本涵义,也是人与自然之间“主—客”关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定,正是人的主体地位确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确定了人的活动和自然界作用的范围。
具体到可持续反战问题上,人有该如何做。
【五】人的主体地位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认识和 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这几个关系可以分为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
1.在认识的层面上。第一,正确认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这里的目的和手段的含义是 指可持续发展(包括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及社会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的目 的和对达到此目的具有价值意义的手段。那么,人与自然关系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与手段关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在终极、抽象的意义上,人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 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自然界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 条件;从当下、
具体的角度看,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人与自然关系,则表现为互 为目的手段的关系,即人们活动(认识和改造自然或认识和改造自身)的目的所指,有的 是为了人的某种利益需要而改造和利用自然,也有的是为了保护自然以维护生态平衡而 转变人的某些观念或对人的某些物质欲求进行限制。正是人与自然之间在具体时空中的 互为目的手段的相互作用,使人类得到发展,也使自然环境得到保护,进而实现自然界 演化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持续。正是人对自然在具体时空中的互为目的手段关系,构成 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是人对自然物负有道德责任的现实基础,也是“环境伦理”的 存在根据及其作用范围和限度。必须指出,当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作为目的时,这 个“目的”仍然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终极目的的“手段”,这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必 然要求,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第二,正确认识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发展观,既 是工业文明的观念基础,又是它的意识产物。其基本特征是把人类理性“分化”、“片 面化”,在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中夸大理性作用,蔑视非理性的地位;在理性自身中片 面强调科学理性作用而忽略价值理性的意义,而且又把人的科学理性过度“工具化”, 看不到理性的价值性一面。这种过分相信理性特别是工具化了的理性作用的结果,就是 把人变成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自然界则成为理性任意“征服”的对象。而 “非人类中心主义”则把人的理性和非理性人为地、无原则的“泛化”,把本属于人的 理性和非理性人为地“推广”到整个自然界,进而又把本属于自然物的固有属性加以“ 人性化”描述和理解,再“强加”给人类,这是对人的理性的另一种歪曲。因此,坚持 可持续发展观,必须科学、全面地理解人的理性,把理性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在人的意识 中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就是要从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结合、统一上认识问题、评价事 物。具体地说,对在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既要进行科学和技术上的分析与 理解,又要进行价值和意义上的判断和评价,尤其要重视科学技术自身包含的人文意蕴 和科学技术合理运用的道德价值。因此,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 的关系来说,重要的不是“技术选择”问题,而是“价值判断”问题。
2.在实践的层面上。第一,正确处理改造自然与改造人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 然和谐同人与人和谐的统一,对可持续发展而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核心”,人与人 的和谐是“实质”,“核心”是由“实质”决定的。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围 绕“核心”,更要抓住“实质”,要把改造自然(注:改造自然内含保护自然之意,而 且两者常常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和改造人联系起来,而且要把改造人放到首位。这是 因为,人作为主体,而其他自然物是作为人存在发展所必需的“环境”身份而存在并获 得价值意义的,离开人的纯粹自
然物、自然生态的存在及其自身的和谐、平衡,是靠各 种自然力自发地、无意识地的相互作用中自然生成的,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生态问题” ,一切“问题”都与人相关,都是人的存在及其活动使然。这里顺便提一下,如果按照 人以外的自然物、自然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的“利益”、“权利”和“内在价值”的观点 推论,人类今天面临的“生态问题”、“环境危机”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人的活动, 其他生命体、自然物也都必须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试问,人以外的自然物具备保护和 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能力吗?况且,人的活动不但有破坏生态环境的负效应,同时也有 自觉地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平衡的责任能力和积极成果。再退一步说,人类今天如此重 视环境、关注生态平衡问题,其根本原因和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不也是完 全由于人且为了人吗?舍此,绝无其他目的。
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出发改造人,以实现人与自然界和谐和人与人和谐的一致 性。首先,人类必须正确对待利益问题:一是人类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关系问题。应该说,人类的整体利益与自然界演化规律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局部利益往往与整体利益 发生冲突,因而就出现为了本国、本民族、本地区或个人等局部利益而伤害人类的整体 利益的情况,这种人类利益之间的冲突,往往表现为人的活动的价值取向与自然规律不 一致而造成种种“生态问题”。例如在1997年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 约方大会上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不但它获得通过就已十分不易,而且执行起来更是 困难重重,有的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公开拒绝承诺履行《议定书》的有关条款。这种 固守局部利益的“本位主义”,既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冲突,又造成不亚于自然生态问题 的“社会生态问题”,如全球范围内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不公正的发达与不发达和日益 扩大的贪富不均等。二是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关系问题。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 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 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要真 正实现人的发展的可持续,除了要合理对待局部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关系外,还要处理 好代际之间的利益关系,既不能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蠢事”,也不能干 “吃祖宗饭,断子孙粮”的“损事”。要把发展的权利与发展的义务统一起来,既要实 现和维护当代人的发展权,又不能剥夺了后代人的发展权,必须尊重他们的发展权利, 保护他们的发展能力,为人类发展的可持续尽义务、负责任。实际上,协调当代人与后 代人的利益关系,就是要正确处理人类自身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提醒人类不 要为了实现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其次,人类必须创建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人类的生存及其发展过程包括 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一般地说,生产决定生活而不是相反,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决定 着人们
如何生活,即人们的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尤其是当人类处在生产和生活的直 接目的是为了解决其基本生存需要时,这种决定与被决定关系就更加明显,而当人类的 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如何生活反过来主导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生活方式决定 生产方式。以此来观照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过程可见,基于工业文明的传统发展观,把人 类的生存需要特别是物质生活需要放在首位,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和人对物 质财富的占有量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忽视人们精神需要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这种对生产和生活的价值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发展观,是引发极端个人主义、享 乐主义、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金钱拜物教等不良的生活、生产的观念、方式的根本原 因,也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观念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态问题”的祸根。以人为主 体的可持续发展观,以生态文明为基础,它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但不过分张扬人的主体性 ,它也十分重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及其价值,但从不“无原则”地抬高自然界的地位和 作用,主张通过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使人类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 式和生产方式,其基本内容是:平等地对待生命,道德地改造自然;科学的精神追求, 合理的物质需要;恰当地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有限度地从事物质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 产等。总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创建,标志着人类自觉科学地处理生产 和生活中的质与量、技术与价值、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理智道德地处理“生活好”与“ 好生活”的关系。
第二,正确处理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关系。马克思在说明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区别时指出,动物只能按一种尺度即物的尺度进行生产,而人的生产活动则可以运用两种尺度,“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2](P97)对人的活动而言,所谓物的尺度就是指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及其固有的属性、本质、规律 对人的活动的“制约性”;人的尺度主要指人的利益需要对人的活动的“决定性”。在人的活动中这两种尺度都起作用,但作用的性质不同。也就是说,在人的活动中物的尺度对人的活动的展开、活动的方式、内容和结果起制约作用,而人的尺度对人的活动的展开、活动的方式、内容和结果起着决定作用。换言之,对人的活动来说,物的尺度是它的“必要条件”,人的尺度则是它的“充分条件”,人的活动中的两种尺度,物的尺度不可无,而人的尺度更根本。因为物的尺度作用也就是物的价值的体现,它是由人的 需要规定的,如果某物与人的需要无关,则根本谈不到有无价值的问题,也不可能在人的活动中发挥尺度的作用,同时物的尺度作用发挥到什么程度,物作为尺度运用得是否合理适度也是由人来把握的。
在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关系上,“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发展观,把人的尺度绝对化而忽视
物的尺度作用,把人的利益需要片面化、单一化而取消了人对自然界的道德责任和义务;“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消极地吸取因人们活动造成的“生态问题”的教训,夸大物的尺度作用而否定了人的尺度对人的活动所具有的终极规定性,进而模糊了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本质界限,否定了人的活动的终极目的与价值取向。以上两 种尺度的关系告诫人类,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进而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正视物的 尺度的存在,重视物的尺度的作用,要善待自然界、珍爱生命,用伦理眼光和道德态度 去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否则就会受到“大地母亲”的善意惩罚。这就要求人类在衡量 评价自身活动时必须坚持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双重标准”,比如在评价社会发展进 步水平时,既要有“经济”指标,又要有“环保”指标,这样才能在认识上把可持续发 展观与“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区别开来,在实践上真正实现人 与自然的和谐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为,对人的活动来说,可持续发展观就是要求人类 在坚持人的尺度具有终极意义的前提下,把两种尺度整合统一于人的活动中,以确保正 确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互惠,为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服务。
【六】西北的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
(一)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背景。
西北地区的干旱化趋势和地理环境的格局,是在2000多万年前,由于青藏高原的逐步隆起而形成的。
在西北地区,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的活动开始于2000多年前。经过秦汉、隋唐和清代3个鼎盛时期,西北地区经济和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在“屯垦戍边”和“移民实边”的政策下,大力推进农耕文化,使贺兰山以东自然条件适宜于牧业的草原、草地,发展成为今天农区、牧区和农牧交错区的格局。在气候自然波动的背景下,不合理的农垦破坏了草原、草地的植被。黄土高原在变牧区为农区的过程中,天然植被也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更加严峻。在贺兰山以西的内陆河流域,一些地区在河流中游修建平原水库,基本控制了河流的径流,虽然发展了灌溉,但平原水库建成之日,往往就是下游断流之时。在牧区生
产发展中,片面追求牧畜头数的增长,使草原超载退化。在传统的农牧交错区和牧区,进一步大规模地开荒种地,使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二)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和基本目标。
1.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生态环境建设的含义很广泛,可理解为一切旨在保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动的总称。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是要限制或取消那些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各种干扰,充分利用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达到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西北地区,首先要防止对现有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并尽可能恢复重建已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并能保持相对稳定和良性发展的程度。
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新的生态大系统,则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不能持久延续,系统将最终崩溃。当然,对于一个人工绿洲、一个城镇、或一个小地区来说,可以建设一个有别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新的子系统,但是这些人工子系统的建设必须以不破坏天然生态大系统的整体性为原则。当前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仍存在一些误区。其中较普遍的误解是,简单地以为生态环境建设就是绿化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调查中看到,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一些不适合种树的地方,也都在费尽心力地植树造林,年年植树不见树,或多年后仍是一片小老头树,有的地方为了植树造林而超采地下水,“绿了一条线,黄了一大片”。这种简单化的认识和做法,都应予以改正和防止。
2.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目标。防止荒漠化土地的继续扩大,下大力气治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荒漠化土地,以及不属于荒漠化范围内的退化土地,同时防治水环境的污染。
3.生态环境建设的分区。根据生态类型组合特点与治理目标,将西北地区划分为8个生态环境建设区。(1)干旱荒漠—绿洲生态环境建设区。(2)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区。(3)长城沿线—阴山山麓生态环境建设区。即农牧交错带。(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区。(5)黄河沿岸平原生态环境建设区。(6)渭河平原生态环境建设区。(7)青藏高原黄河河源区。(8)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区。
(三)合理的植被建设布局。
西北地区各生态环境建设区的天然植被类型由温带半湿润向极干旱地区推移,依次为森林、草原和荒漠。本区内森林分布不多,主要在黄土高原的土石山区、内陆盆地周围的高山以及河流两侧的冲积地带上,具有巨大的水源涵养及防止土地荒漠化的作用,非常珍贵,天然林保护工程非常必要。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应明确规定以灌、草为主(干旱区以灌为主,半干旱区以草为主)的植被建设方向,并应充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四)天然河湖的保护与恢复。
内陆河流的下游,延伸到沙漠的腹地。河流两岸由地下水支持的天然绿洲,以及河流终端的湖泊、湿地和周边植被,都起着分隔和限制沙漠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考虑到现实的水资源情况,在坚决保持现有河湖格局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增加入湖水量,将20世纪60年代以后消失和萎缩的湖泊,加以不同程度地恢复,从而恢复河流的原有长度,并恢复河湖水质。具体建议:
(1)准噶尔盆地:使西端的艾比湖水面恢复到接近原有水面,中部的玛纳斯河延伸到玛纳斯湖,要坚决制止地下水的超采。(2)塔里木盆地:适当恢复塔里木河终端台特玛湖的水面。(3)河西走廊:适当恢复黑河终端东居延海的水面;使疏勒河目前的终端西大湖不再萎缩,下游的地下水位不再下降;争取适当恢复石羊河终端的青土湖。(4)柴达木盆地:保持目前的河湖格局不再萎缩。(5)青海湖:争取湖水位逐渐稳定。(6)渭河:逐步解决中、下游河道的严重污染和淤积问题。(7)黄河干流:尽快解决两岸城市、工矿和农牧业的污染问题。
(8)保护绿洲、草原和沙漠(地)内尚存的湿地。
(五)防污减灾对策。
1.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1)工业排污量大。(2)城市污水处理率低。(3)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高。
2.制定适合当地特点的水污染防治技术经济政策。(1)加强节约用水。(2)推行清洁生产。
(3)实施污水处理后回用。(4)采用适合当地特点的废水处理工艺与技术。(5)制定适合各地特点的水污染防治控制指标。(6)实行“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等经济政策。(7)重视工业废水处理回用技术的开发和成套设备的制造供应。
二、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
(一)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的基本途径。
——根据提高总体用水效率的需要,逐步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城镇化。
——在建设现代农业、控制并逐步压缩农业用水的目标下,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现代农业体系。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及科学技术水平,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城镇和乡村。
(二)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现代农业体系。
1.西北地区农牧业的主要问题是低投入、低产出、高资源消耗。西北地区占有全国18的耕地,19的水资源,仅生产了全国8.8的粮食,6.7的肉类。全区拥有草地26.3亿亩,占全国的64,而牧业产值仅占全国的7.5。
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农牧业与水土资源之间结构性错位:全区农牧业结构中,种植业占70左右,畜牧业比重仅为28.5左右。这种产业结构与本地区水资源贫乏而草地资源丰富的资源结构严重错位。在种植业内部,高耗水的粮食作物比例偏大;粮食作物结构中,夏粮面积偏大。牧区和农区相互分隔,不能形成区域优势互补的农牧空间布局。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农牧业的低投入:灌区老化,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3~0.4,水资源粮食生产效率0.58公斤/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4。草地年均亩投入只有2~3分钱,目前草地生产力比20世纪50年代下降了1/3~1/2。
2.建设现代农业体系的近期目标。转变增长方式,高效、节约、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在农业用水不增加并逐步减少、耕地和灌溉面积总体上不增加、草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改善的条件下,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畜牧业和加工业比重,使农牧业总产值逐步增长,农牧民生活逐步提高,贫困地区逐步脱贫致富。
3.建设现代农业体系的基本途径。建立面向市场与资源双重约束的现代农业体系:改变单一性的生产结构为农牧加(工)复合结构;改变农区与牧区分隔为农区与牧区协作;发展现代节水灌溉农业和现代旱作农业;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基本草牧场;退耕休牧,变广种
薄收为少种精种多收,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未来30年内,要求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0.15~0.2,旱作水分生产效率提高0.1~0.2公斤/毫米·亩,草地干物质生产水平提高到180公斤/亩。
(三)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工矿业。
应坚决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本区工业的主要基础是能源、矿产和农牧产品加工,应避免发展用水量大的产业。
1.能源工业的水预测和今后对策。石油、天然气是西北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其2000年产值占本区工业总产值的23.78,在未来的20年中还将有较大发展。预测石油石化和煤炭企业至2015年的用水量为9.3亿立方米,应确保其需要。
石油石化企业要进一步做好水源建设,推行节水减污的清洁生产技术。煤矿开采和生态环境应协调发展,国家应鼓励企业进行水利设施建设和污水处理回用。
2.矿产开发的用水预测和对策。在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57种矿产资源中,西北有37种超过全国储量的一半。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不仅对西北开发而且对全国都有重要战略价值,应使矿产开发成为本区的又一支柱产业。2010年的矿业用水量将增至12.5亿立方米,数量相对不大,但需加强污染防治。
钢铁工业是本区废水排放量最多的工业行业之一,有色金属工业也需加强污染防治,很多小金矿和小黄金生产企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对不能改造者,应坚决关闭取缔。
(四)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城镇体系。
1.城镇化发展及用水增长趋势。人口增长如不加以控制,2030年可能达到1.3亿人;如果做好各方面工作,有望控制在1.2亿人之内。预测城镇化率2010年将接近40,2030年将超过50,仍低于全国水平。城市用水的总需求量到2030年将增长近一倍,约需70亿立方米。
2.城镇水务设施建设。当前的问题是城市水务基础设施不足,供水系统不完善,污水处理严重滞后。2010年和2030年的城市污水排放量估计将分别达到40亿立方米和50亿立方米左右。
3.制定符合当地特点的城镇化规划。城镇发展要严格遵循与自然条件相协调的原则,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条件的可能;要顺自然、依水源、靠全局、有重点、重质量,因地制宜地做好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半个世纪的建设,西北地区已形成“四带一环”的城镇格局。“四带”是指4条主要以省会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带,包括西宁—兰州—渭河流域城市带、呼和浩特—包头—银川城市带、武威—张掖—酒泉河西走廊城市带和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麓城市带。一环”是指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分布的城市环带。这种基本格局在未来几十年内不会也不应有大的改变。城市和城市带的发展规模不能超过当地水资源供应的可能。今后在开发工矿资源时,可考虑将生产基地与生活基地分开进行布局,或预先考虑替代产业。对已建的少数条件十分窘迫的工矿城镇,应及时加以调整。
三、合理配置水资源
(一)气候与水资源的变化趋势与展望。
1.近年来气候与水资源的变化趋势。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气候也趋于变暖,但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波动性。降水量变化有更大的区域性差异,共变化趋势不如温度明显。近50年来西北各地降水量的变化,呈现东降西升的趋势,其分界线大致在河西走廊东部。黄河流域径流量减少的幅度比降水量大。内陆河流域径流量有所增加,估计是由于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冰川融水有所增加。
2.对未来气候与水资源的展望。对未来50年西北地区气温的变化趋势,各方面专家都估计为变暖。对降水量的预测,各方面意见有很大不同。对于90年代以来,新疆等地降水量增多的现象,是属于西北全区由暖干型气候向暖湿转型,还是属于西北西部局部地区的转型;是属于长期的时间上的变化趋势,还是仅属于年际的、10年的波动;有各种不同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即使转为“暖湿型”气候,也不可能根本改变西北地区干旱气候区的基本状况。
从战略角度考虑,应立足于“向最好方向争取,从最坏可能准备”,尽可能使今后工作处于主动地位。在目前河流径流量较大的新疆地区,应抓紧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大修复生态环境的力度,同时防止盲目加大社会经济的用水规模;在河西走廊东部的黑河和石羊河流域以及广大的黄河流域,是目前生态危机最严重的地区,必须立足于可能的不利情况,加强工作,决不可存侥幸心理。
在宣传报道西北地区气候转型问题时,要注意到增加降水的数量有限,原来的自然面貌并未根本改变,防止给人以盲目乐观的错觉。
(二)水资源配置的要求。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的总要求是:在保证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合理用水时,必须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留有适当余地。为此,不但要统筹兼顾河流的上中下游,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复杂转化,以及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
本区3大片不同的自然环境,在生态环境用水、社会经济用水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三方面的关系上,有各自不同特点,需要分别加以分析并规定水资源配置的具体要求。
1.内陆干旱区。水资源配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保证河流下游生态环境的耗水,使下游的生态环境和上中游的社会经济系统合理分享水资源。研究后认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耗水以各占50为宜。
按社会经济平均耗水率为用水量的70折算,今后内陆河流按用水量的最高开发利用率应不超过70。根据2000年的实际资料,除新疆的国际河流额尔齐斯河、伊犁河,以及柴达木盆地的无人区河流外,其他河流的开发利用率都已接近或超过70。因此,贺兰山以西内陆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用水总量应基本控制在现有规模,不再增加。超过规定限额所挤占的生态环境耗水,或通过从外流域调水补足,或坚决加以压缩,一定要保证生态环境的耗水不低于水资源总量的50。
社会经济用水的内部配置:农田灌溉用水应大力节约并逐步压缩。城镇和工矿发展必须增加的用水量除少数地区由外流域适当调水外,大部地区原则上由农业用水有偿转移,并提高水的回收利用率。
2.半干旱草原区。水资源配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防止因地下水超采而影响草原的天然植被。
本区绝大部分属于半干旱区,天然降水形成的土壤水和地下水,可以维持草原的天然植被,但不能形成可集中开发的地表或地下径流。因此,只可在一些降水量超过400毫米及个别有引水条件和地下水丰富的地方,适当建设人工饲料基地,少量用于发展社会经济。   如果没有可靠的地质勘探资料,证明确有可以再生的地下水资源,不能盲目大规模抽取地下水进行社会经济建设或植树造林。
3.黄河流域区。水资源配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缓解干旱年份的水资源危机。   近年来黄河流域特别是兰州以下一些支流的径流量大幅度减少,不仅影响到这些支流下游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用水,也影响到黄河的出境水量。20世纪90年代,黄河出境的平均年水量(以三门峡入库水量表示),已从50~70年代的413亿立方米降至225亿立方米,其中1997年以来直到2002年,黄河出境的年水量都小于200亿立方米,严重威胁到黄河下游的社会经济用水和河道的冲沙用水。分析减少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降水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的幅度远超过降水量的减少幅度,上中游社会经济用水量增加。   因此,西北地区黄河流域水资源要合理配置。生态环境建设要合理安排,主要应依靠天然降水恢复植被。西北地区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建设也应强调高效节水防污。为了缓解黄河水资源的危机,从长远看,还需要通过西线南水北调,适当补充水量。西线南水北调可能的调水量约为150~170亿立方米/年。
(三)西北地区的水利工程布局。
1.对现有水利工程的评价。经过50多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努力,基本建成了开发利用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工程系统,支持了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认识上的局限,没有把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以致西北地区的水利工程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粗放;二是水资源开发的过度。
2.近期的水利工程布局原则。近期的水利工程应以对现有和在建工程进行调整、更新、改造和配套为主,新建工程也应以地方的中小型工程为主,辅以少数的大型工程。对现有和拟建的调蓄水库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处理。成效显著的要巩固,有安全问题的要除险加固;一些不利于下游生态和蒸发损耗很大的平原水库,要调整功能,有的应予报废或以山区水库替代;三门峡水库在小浪底建成后应调整功能,尽可能降低渭河入黄河口的潼关水位,为渭河整治创造条件;对拟建的大型水库,要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在慎重考虑生态影响和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上,决定是否兴建,何时兴建。
3.近期有条件开工的重大工程项目。(1)陕西的渭河综合治理工程。(2)新疆的北坡水资源开发工程和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3)青海的引大济湟工程。(4)甘肃的河西走廊综合治理工程和陇中引洮工程,其中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应尽早立项。(5)宁夏的扬黄扶贫工程和青铜峡灌区更新改造工程。(6)内蒙古草原区综合治理水利工程和河套灌区更新改造工程。(7)陕蒙地区黄河多沙粗沙区的水土保持工程。
4.在中、远期考虑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1)西线南水北调工程。(2)新疆从天山北坡调水工程。(3)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和大柳树灌区工程。(4)黄河中游水利枢纽和两岸灌区工程。    四、10项战略对策
(一)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在水资源最为紧张的新疆天山北坡、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以及陕西的渭河,目前都还没有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全面综合规划,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量、质并重,城、乡兼管,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管理,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不是单纯地开发和修建水利工程。为此,需要调整现有的水利投资机制,满足为合理配置水资源所需的资金,改正现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
(二)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植被建设以封育为主,退耕休牧还草。
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地区,应明确规定以灌、草为主的植被建设方向,并充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要修订和完善有关地方在执行退耕还林政策中一些不符合客观规律和当地实际情况的做法。
退耕还林和退耕休牧还草的成败关键是:在退耕还林和退耕休牧还草后,能否真正建成替代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条件。应打破部门界限,统一规划,让一些条件不好的退耕地恢复天然植被;与此同时,在条件较好的土地上,集中使用农、林、水等各方面的资金,综合建设基本农田、饲料基地或经济林果基地。
退耕休牧还草必须与围栏、轮牧、小水利、人工草场等措施相结合。还必须加大投入,发展畜牧业,才能巩固退耕休牧的成果。
如不能满足以上条件,则需考虑适当外迁人口,实行生态移民,使人口与环境容量相适应。
(三)防沙治沙的重点是防治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
沙漠在地球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相互支持和制约,组成了全球的大生态系统。人类与沙漠的正确关系应当是:人与沙漠和谐共存,既要避免“沙进人退”,也不要盲目地“向沙漠进军”。相当多的地方,总结多年来防沙治沙的正反面实践经验是:“人进沙进,人退沙退”。
人类利用一些外来水源,可以在沙漠周边建设一些人工绿洲,但从总体上说,不应当也不可能消灭沙漠或“征服”沙漠。防沙治沙应定位于防治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
(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对农牧业的资金投入。
西北地区的水土资源主要为农牧业所消耗,过度的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最主要的是将低投入、低产出、高资源消耗的传统农业转换到高投入、高产出、低资源消耗的现代农业的轨道,从破坏生态环境的源头上解决问题,加强农牧业的基础建设。
(五)因地制宜地保证粮食供需平衡。
就西北地区来说,要求各地粮食自给存在两方面的实际问题:一方面,粮食在某种意义上是水资源的载体,在西北地区,按较先进的用水定额,1公斤粮食一般需水1吨(目前的
平均水平是1吨水产粮0.58公斤)。另一方面,西北一些产粮区由于区位劣势,在全国卖粮难的情况下,这些地区卖粮更难。
建议进一步解放思想,不强求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粮食自给和西北地区粮食自给。一般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调剂解决问题。只要保持土地的生产能力,粮食(包括饲料)供应不致有很大风险。
为确保安全,可考虑将黄河规划中的宁夏大柳树灌区,作为未来的粮食战略储备区,如有需要,可在南水北调西线建成的基础上建设。
(六)发展工矿业,推进城镇化。
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意义,是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水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这是西北地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展工矿业中,要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在城镇化的发展中,要防止脱离当地情况,盲目攀比城市化率的倾向。
(七)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坚决防治污染。
防治污染是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关键在于各级领导真正地提高认识,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加强对新建项目的管理,杜绝对污染项目的保护,并加大对污染防治资金的投入,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
对已经受到污染的水环境,应坚决及时地进行治理,以免将来付出更高的代价。
(八)实施少生快富的人口政策,消除贫困。
为了保证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功,必须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调整人口布局,最终消除贫困现象。主要措施包括:制定“少生快富”的有关政策,在少数民族中推行计划生育。加大教育投入,保证贫困地区尽快普及九年制教育。鼓励和支持西北地区以各种方式,输出劳力、引进人才。将宁夏西海固等一些全国最贫困的地区列为“十五”扶贫攻坚项目,加大综合措施的力度。在规划的自然保护区和一些没有发展前景的地方,实施生态移民。培育地方财政实力,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开发资金渠道。
(九)抓紧前期工作,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警惕黄河水资源的危机,抓紧准备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建议在2010年前完成包括生态环境评估的工程前期工作和开工准备,2015年争取第一期工程通水,2030年前后完成二、三期工程。
(十)建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部门协调机制。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综合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农、林、水和城建、环保、扶贫等部门,要统一规划,通力合作,使国家和社会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部门协调机制,有关省和自治区也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协调机制。
摘要  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但就目前情况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如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问题。这就直接关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以至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关键词  经济、现阶段、环境资源问题、西北地区
摘要  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但就目前情况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如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问题。这就直接关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以至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关键词  经济、现阶段、环境资源问题、西北地区
【参考文献】
[1]傅先庆.略论“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方向”[J].新华文摘,1998,(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作文三:《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900字主题单元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教学评价
活动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提出问题: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哪几种人地关系?对应了哪几种思想理论?期间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何?
2、出示不同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的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其特点、形成原因、人类的人地思想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出示教材中“玛雅文明的消失”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出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会导致生态破坏、人地关系出现矛盾,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活动二:直面环境问题
1、提出问题:人类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如何产生的?时空分布差异表现在那里?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上述问题,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3、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分析:为何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都很严重?通过分析得出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多引起的空间差异。
4、由学生列表比较、归纳环境污染的时空分布特点。 第二课时
活动一:走向人地协调——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提出问题:人类如何找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有哪些方面?各自自的地位如何?
2、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以了解人类找寻和谐发展的人地关系的历程,把握可持续发展内涵,并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系统关系。
3、理解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其原因。
4、交流反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小组互评或教师点评,作补充讲解。 活动二:阅读材料及课后讨论
1、阅读不同学着和不同领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2、阅读教材案例“给蛇让道”,切实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做法。 3、手写一下自己下一步对保护环境作出贡献的计划。 第三课时
活动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 中国在人口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2、 中国在资源方面,有哪些问题?
3、 中国在环境方面,又有什么问题存在? 活动二: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对策 1、 人口战略 2、 资源战略 3、 环境战略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结合所资料中的环境问题,说出时空分布差异,并能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
评价方法:范例展示;以中国为例分析环境问题的所在,以及中外经济、科技发展的差距,并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评价说明:学习小组内自评、互评情况,书面作业中对案例的分析、解决情况。
作文四:《为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3400字为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减少CO2及其它有害气体的排放,创造一个绿色家园。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化石能源的储量有限,根据有关数据分析,再过40年左右,石油将消耗所剩无几.
关键字:新能源 发电 技术
为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减少CO2及其它有害气体的排放,创造一个绿色家园。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化石能源的储量有限,根据有关数据分析,再过40年左右,石油将消耗所剩无几;再过60年左右,天然气也将宣布告竭;而煤炭资源按目前的消耗量也只能供人类使用200年左右。从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和能源消耗两方面看,都迫使我们寻找其它可再生能源替代现在的常规化石能源。
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目前技术比较成熟,已经开始大规模利用的新能源是风能、太阳能、沼气、燃料电池这四种。本文介绍沼气、燃料电池等几种发电技术。
1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储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当源源不断地从外部向燃料电池供给燃料和氧化剂时,它可以连续发电。依据电解质的不同,燃料电池分为碱性燃料电池(AFC)、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等。按燃料电池所用原始燃料的类型,大致分为氢燃料电池、甲烷燃料电池、甲醇燃料电池和汽油燃料电池。燃料电池不受卡诺循环限制,能量转换效率高,洁净、无污染、噪声低,模块结构、积木性强、比功率高,既可以集中供电,也适合分散供电。
使用燃料电池发电,是将燃料的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不需要进行燃烧,没有转动部件,理论上能量转换率为100%,装置无论大小实际发电效率可达40%~60%,可以实现热电联产联用,没有输电输热损失,综合能源效率可达80%,装置为集木式结构,容量可小到只为手机供电、大到和目前的火力发电厂相比,非常灵活。
燃料电池其原理与一般电池相同。其单体电池是由正负两个电极(负极即燃料电极和正极即氧化剂电极)以及电解质组成。不同的是一般电池的活性物质贮存在电池内部,因此,限制了电池容量。而燃料电池的正、负极本身不包含活性物质,只是个催化转换元件。因此燃料电池是名副其实的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换机器。电池工作时,燃料和氧化剂由外部供给,进行反应。原则上只要反应物不断输入,反应产物不断排除,燃料电池就能连续地发电。
燃料电池具有高效率、无污染、建设周期短、易维护以及成本低的特点,它不仅是汽车最有前途的替代清洁能源,还能广泛用于航天飞机、潜艇、水下机器人、通讯系统、中小规模电站、家用电源,又非常适合提供移动、分散电源和接近终端用户的电力供给,还能解决电网调峰问题。随着燃料电池的商业化推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人们预测,燃料电池将成为继火电、水电、核电后的第四代发电方式,它将引发21世纪新能源与环保的绿色革命。
2005年,从事燃料电池开发的公司总投资额已超过10亿美元。据统计,2005年全球拥有50万个固定的(静止式)燃料电池装置,到2010年,将有250万户家庭使用燃料电池,同时全球拥有60万台燃料电池汽车,占世界汽车生产量的1%。
表1各种燃料电池的技术性能
2沼气发电
沼气具有较高热值,与其他燃气相比,抗爆性能较好,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沼气一般在农村比较多使用,传统上大多利用沼气取暖、炊事和照明。沼气发电是随着沼气综合利用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项新型沼气利用技术,它将沼气用作发动机燃料,驱动发电机产生电能。由于城市化进程大城市,利用垃圾沼气发电也成为了可再生能源的一大热点。在我国,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正在或准备建立垃圾沼气发电厂。我国第一家垃圾沼气发电厂是在1998年10月,在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建成。在我国,目前拥有1000万座沼气池。但总体上沼气应用范围不够广,利用率也比较低。我国城市垃圾量以每年6%~7%的速度递增,而我国90%以上的城市处理垃圾的方式采取的是填埋方式,许多大城市垃圾填埋场日处理垃圾在千吨以上,如果能变废为宝,我国可以明显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
石油进口。
在国外,沼气发电也是蓬勃发展,在2006年12月12日,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利用垃圾沼气发电站在韩国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发电规模为50MW级,这座沼气发电站生产的电力可为18万户家庭供电,它将替代韩国每年50万桶重油进口。在此之前,全世界50MW级的沼气发电站仅在美国有1座。
随着沼气发电站的容量提高,沼气发电并网运行将会对整个电力系统造成冲击,继电保护相关问题也会随着容量提高而变得突出。文献[沼气发电机并网一次主接线及继电保护配置的探讨]阐述了沼气发电机并网的接线方式及保护配置问题。
3潮汐发电
潮汐能发电的工作原理与一般的水力发电原理差不多。它建筑一条大坝把靠海的河口或者海湾与大海隔开,形成一个大水库,发电机组安装在拦海大坝里面,大部分机器在地面下,利用潮汐涨落的位能差来推动水力涡轮发电机组发电。
潮汐发电与水力发电的原理相似,它是利用潮水涨、落产生的水位差所具有势能来发电的,也就是把海水涨、落潮的能量变为机械能,再把机械能转变为电能(发电)的过程。具体地说,由于潮水的流动与河水的流动不同,它是不断变换方向的,因此就使得潮汐发电出现了不同的型式,例如:(1)单库单向型,只能在落潮时发电。(2)单库双向型:在涨、落潮时都能发电。(3)双库双向型:可以连续发电,但经济上不合算,未见实际应用。
世界上第一座潮汐电站是法国的郎斯河口电站,其装机容量为240MW,年均发电量为544GWh。中国沿海已建成9座小型潮汐电站,1980年建成的江厦潮汐电站是我国第一座双向潮汐电站,也是世界上较大的一座,其总装机容量为3200kW,年发电量为10.70GWh。
世界较大的潮汐电站至今运行正常,证明潮汐发电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可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近20年来几乎没有建新的潮汐电站,100MW级的潮汐电站没有一个建设投产。没建新的潮汐电站的原因主要是考虑电站的经济性和潮汐大坝对环境的影响。
4地热发电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热仓库。其内部的热能根据科学家的推算,全球潜在地热能源的资源量约4×1013MW,相当于现在全球能耗的45×104倍。地热是一种洁净的可再生能源。地热发电是利用超过沸点的中、高温地热(蒸汽)直接进入并推动汽轮机,并带动发电机发电,或者通过热交换利用地热来加热某种低沸点的工作流体,使之变成蒸气,然后进入并推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最近发展起来的“热干研过程法”地热发电法不受地理限制,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地热开采。原理是首先将水通过压力泵压入地下4到6km深处,在此处岩石层的温度大约在200℃左右。睡在高温岩石层被加热后通过管道加压被提取到地面并输入一个热交换器中。热交换器推动汽轮发电机将地热转化成电能。而推动汽轮机工作的热水冷冻后再重新输入到地下供循环使用。
世界上第一座地热发电站要算是1904年在意大利的拉德雷诺建成的小型地热电站,它
是用地热蒸汽推动涡轮机发电的,但功率很小,只点亮了5盏电灯。后来经过充实发展,目前该电站的装机容量已达548MW。当初这座电站虽然只能点亮5盏电灯,却开创了地热发电的历史。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热发电站装机容量已经达到了1000MW,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盖瑟尔斯。
我国地热发电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研究,于1970年,中国科学院在广东省丰顺县汤坑镇邓屋村建起了发电量60kW的地热发电站。这是我国第一座地热试验发电站。1976年,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地热发电站在我国羊八井盆地建成发电,现已兴起了一座崭新的地热城,地热开发利用正向综合性方向发展。目前,该电厂已有8台3000kW机组,总装机25MW,年发电量在拉萨电网中占到45%。羊八井地热发电站目前是我国最大的地热发电站。
本文综述了各种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原理和研究现状,成本过高是限制它们大量推广应用的瓶颈,因此通过技术革新降低成本将是今后新能源发电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虽然能源发电为未来人类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描绘了令人振奋的前景,但要使这幅蓝图真正成为现实的确还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科学家、研究人员和政府部门等来共同解决。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路电子器件的发展,新能源发电技术将会发挥出它们巨大的潜力,在电力系统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为人类的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作文五:《人类需要可持续发展》1500字郭尔楚
2011年09月02日09:29
来源:《光明日报》
人类需要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联合国将于201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可持续发展大会。作为2012年大会筹备进程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将与联合国于9月8日至9日在北京共同举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高级别研讨会,围绕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主题及目标,重点就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国际机制等议题展开讨论。来自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及中外知名学者报名参会。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依靠科技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危机、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地球家园不堪重负。
出于对全球环境急剧恶化的关切,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环境问题自此列入国际议事日程,人类开始认识到环境与发展之间的联系,呼吁各国就解决环境问题开展合作。然而,世界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改观,环境与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签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环境公约。这次会议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确立了国际社会关于环境与发展的多项原则,其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成为指导国际环发合作的重要原则。里约环发大会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代替了工业革命以来那种“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国际可持续发展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关注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自然灾害的影响,特别是可持续发展领域相关国际承诺落实不力,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所有重大方面的进展都出现逆转倾向,发展中国家遭受重大冲击。《21世纪议程》和千年发展目标岌岌可危。
国际社会充分认识到,应当采取措施改进可持续发展机制,抓紧可持续发展各相关承诺的落实,特别是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等问题上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共同的繁荣与发展。
2012年将在里约召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为应对这些新挑战、推进国际可持续发展进程提供了契机。
中国是国际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践行者。中国政府向来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领导人出席了1992年里约环发大会和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中国政府在两次会议上分别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并宣布核准《京都议定书》,为推进国际可持续发展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话讲,不能寅吃卯粮,这是我们的祖先告诫我们要着眼于长远的发展,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为了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国政府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中国政府制定的“十二五”规划明确将今后五年中国发展的主线确定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则被确定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希以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些目标与国际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一脉相承。实现这些目标,既造福于中国人民,也是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中国政府此次与联合国共同举办高级别研讨会,将与各国政府官员、知名专家一起,共同为明年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献计献策,推动大会取得积极务实的成果。
作文六:《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关系》1000字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在工业高度发展、社会生活水平飞速提高的今天,人类对资源的消耗愈来愈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愈来愈重。虽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经提升到了国际水平,但同时仍有一部人认为可持续发展没有必要。人类经过千万年的进化对自然有着很强的适应力,并不会像恐龙那样突然灭绝。那么可持续发展对于今天的社会究竟有没有意义呢?     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可持续发展没有意义,或者说没有我们预想的那样深刻的意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会无法避免地对环境造成破坏,但是经济得到发展,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生活质量也提高,发展的结果是相当可观的。并且对于环境的态度并不是置之不理,破坏的同时也在保护,对环境的破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工业的发展导致能源的消耗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到石油等我们现在所能利用的能源消耗殆尽还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我们可以加大对新能源的投入和开发,地球资源如此丰富,一定能找到石油的替代品。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这样反而会一定程度阻碍社会的发展和工业的进步。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是有意义的,并且意义重大。21世纪全球变暖、雾霾天气、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等等环境问题已给我们敲响警钟,我们不能以环境为代价来发展人类社会。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类的力量是相当渺小的,我们更无法使大自然屈服于人类。在现前对能源的高速消耗条件下,我们现今能够利用的能源总会有一天会被消
耗地一干二净,如果新能源被开发出来当然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寻找到可以替代石油的新能源呢?并且随着石油一点一点地减少,汽油等价格也会一天一天攀高,对社会经济并没有促进发展的作用。对环境的破坏远远超过治理的速度,人类生活环境的质量会逐渐降低,生物多样性会逐渐减少。就水资源来说,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现在世界上缺水的地区越来越多,我们也深知水对于我们生存的重要性,但是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依然处处可见。我们没有感受过缺水地区的苛刻条件,因此节约水资源的观念并没有刻骨铭心。但是有一点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承认的,水资源的匮乏,必将导致人类的消亡。
就我而言,我支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人类对资源无节制的消耗,必然会导致资源竭尽的一天。经济发展导致环境破坏、资源消耗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要提高对能源的利用率和对环境的保护,在这样的环境下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准则。不做能源消耗第一大国,要做能源利用第一强国,这样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才能得到平衡,人类才能与自然更加和谐地相处,才能更加“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作文七:《绿色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900字化 学 工 业
CHEMICAL INDUSTRY
第 29卷 第 4期
2011年 4月 收稿日期 :2010-12-23
作者简介 :李正启 (1977-), 男 , 山东省人 , 工程师 , 现主要从 事化工工艺设计和研究工作 。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 、 结构 、 组成及其变 化规律的科学 。 它是一门实用的 “ 中心学科 ”, 与 数学 、 物理学等学科共同构成当代自然科学迅猛 发展的大基础 。 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与 渗 透 , 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 , 如生物化学 、 地 球 化 学 、 宇宙化学 、 海洋化学 、 大气化学等 , 使 得 生 物 、 电子 、 航天 、 激光 、 地质 、 海洋等科学技术迅猛 发展 。 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方 方面面 。
1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 , 一个新生化学事物 的 产 生 往 往 都 是 人 类 历 史 上 的 一 座 里 程 碑 , 如
1941年 DDT 的产生 , 使得 30%~35%的作物损失
被挽回 , 养活了地球上众多的人口 ; 1928年发现 盘尼西林 、 1953年发现 DNA 双螺旋结构 , 从而 产生众多的抗生素 、 化学合成药 、 基因药物 , 大 大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 ; 1928年从天然气和其它 轻烃蒸汽裂解生产乙烯 , 奠定了现代石油化工产 业 的 基 础 , 提 供 基 础 化 工 和 合 成 材 料 的 原 料 ;
1930年 聚 氯 乙 烯 、 1938年 尼 龙 、 1939— 1945年
顺丁橡胶的产生 , 合成材料工业的兴起 , 改变了 人类的生活 。
化学在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 也带来了诸多 的问题 :全球变暖 、 臭氧层破坏 、 酸雨 、 淡水资 源危机 、 能源短缺 、 森林资源锐减 、 土地荒漠化 、 物种加速灭绝 、 垃圾成灾 、 有毒化学品 污 染 等 。 其中 , 不乏标志性事件 , 如 20世纪 50至 60年代 初期反 应 停 事 件 , 从 1956年 反 应 停 进 入 市 场 至
1962年撤药 , 全世界 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包括
我国台湾省 ) 共报告了海豹胎 1万余例 ; 1984年 的博帕尔事件 , 设于博帕尔贫民区附近美国联合 碳化物 (Union Carbide ) 属下的联合碳化物 (印 度 ) 有限公司 (UCIL ) 发生氰化物泄漏事件 , 当 时有 2000多名博帕尔贫民区居民即时丧命 , 后 来更有 2万人死于这次灾难 , 20多万博帕尔居民 因而永久残废 ; 2000年 1月 30日 , 罗马尼亚西 北部巴亚马雷附近的奥鲁尔金矿发生了震惊欧洲 的氰化物剧毒物质泄漏事故 , 造成流经罗马尼亚 、 匈牙利和南斯拉夫境内的蒂萨河受到严 重 污 染 , 并直接威胁到欧洲黄金水道多瑙河中下游的生态 环境 。 1962年 , Rachel Carson 《 寂静的春天 》 在 美国问世 , 是标志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 。 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 的 预 言 , 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 抨击 , 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 。
由此可见 , 化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把双 刃剑 , 如何用其优避其弊是必须进行研究的问题 。
1991年 , “ 绿色化学 ” 由美国化学会 (ACS ) 提
出 , 并成为美国环保署 (EPA ) 的中心口号 , 立 即得到了全世界的积极响应 。
2绿色化学的概念
按 照 美 国 GreenChemistry 杂 志 的 定 义 , 绿 色 化 学 是 指 在 制 造 和 应 用 化 学 产 品 时 应 有 效 利 用 (最好可再生 ) 原料 , 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的 和危险的试剂和溶剂 。 而今天的绿色化学是指能
绿色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李正启 , 谢
恩 , 马
(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扬州
225009)
摘 要: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 在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 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 。 绿色化学的提出 ,
旨在消除化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 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绿色化学的 12条原则可作为实验化学家开发和评 估一条合成路线 、 一个生产过程 、 一个化合物是不是绿色的指导方针和标准 。
关键词:经济政策 ; 经济发展 ; 化学工业 ; 化学系统工程 ; 绿色化学 ; 可持续发展 ; 学术动态 文章编号:1673-9647(2011
) 4-0003-03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化 学 工 业
CHEMICAL INDUSTRY 2011年 第 29卷
够保护环境的化学技术 , 它可通过使用自然能源 , 避免给环境造成负担 、 避免排放有害物质 , 利用 太阳能为目的的光触媒和氢能源的制造和储藏技 术的开发 , 并考虑节能 、 节省资源 、 减少废弃物 排放量 [1]。
绿色化学又称 “ 环境无害化学 ”、 “ 环境友好 化学 ”、 “ 清洁化学 ”, 绿色化学是近 10年才产生 和发展起来的 , 是一个 “ 新化学婴儿 ”。 它涉及 有机合成 、 催化 、 生物化学 、 分析化学 等 学 科 , 内容广泛 。 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 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 , 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 放或零污染 。 世界上很多国家已把 “ 化学的绿色 化 ” 作为新世纪化学进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
3绿色化学 12原则
绿色化学的研究者们总结出了绿色化学的 12条原则 [2]:
(1) 防止污染优于污染形成后处理 ;
(2) 设计合成方法时应最大限度地使所用的 全部材料均转化到最终产品中 ;
(3) 尽可能使反应中使用和生成的物质对人 类和环境无毒或毒性很小 ;
(4) 设计化学产品时应尽量保持其功效而降 低其毒性 ;
(5) 尽量不用辅助剂 , 需要使用时应采用无 毒物质 ;
(6) 能量使用应最小 , 并应考虑其对环境和 经济的影响 , 合成方法应在常温 、 常压下操作 ;
(7) 最大限度地使用可更新原料 ;
(8)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衍生步骤 ;
(9) 催化试剂优于化学计量试剂 ;
(10) 化学品应设计成使用后容易降解为无害 物质的类型 ;
(11) 分析方法应能真正实现在线监测 , 在有 害物质形成前加以控制 ;
(12) 在生产过程中各种物质的选择与使用 , 应使化学事故的隐患最小 。
这些原则可作为实验化学家开发和评估一条 合成路线 、 一个生产过程 、 一个化合物是不是绿 色的指导方针和标准 。
4绿色化学的应用
自 1991年首次提出绿色化学概念以来 , 迄今 已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 。 特别是近几年以此为基 础发展起来的环境友好技术和洁净技术 , 成为化  学学科最引人瞩目的焦点 。 在化学合成或生产工 艺中去研究新的技术和方法 , 探索新的反应条件 , 尽量减少和消除使用有毒有害物质 , 已成为世界 各国科学家的共识 。 有关绿色化学主题的学术会 议和研究论文不断增多 , 反映了科学界以及公众 对绿色化学日益增进的关注度 , 也说明绿色化学 合成和设计已从理论研究进入了实际应用 [3]。 绿色化学与技术主要解决与化学供应链相关 的创造 、 合成 、 优化 、 分析 、 设计 、 控制以及环 境影响评价等多元复杂问题 , 以建立环境友好的 、 可持续发展的化工过程为最终目标 。 绿色化学的 研究内容不仅涉及原料 、 工艺和终端产品的绿色 化 , 而且还涉及到成本 、 能耗和安全等方面的问 题 , 目前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原子经济性反应 和零排放 、 原料的绿色化 、 绿色溶剂 、 绿色催化 、 助剂的绿色化 、 新的合成路线的选择 、 绿色化学 工艺 、 绿色过程系统集成等 , 而且其内涵仍在不 断充实发展中 。
绿色化 学 的 原 则 可 以 运 用 于 整 个 化 学 工 业 , 在考虑产品纯度和收率的同时 , 还应考虑过程的 三废 、 毒性 、 能耗以及安全性等 , 只有综合考虑 后才能使一条合成路线 、 一个生产过程 、 一个化 合物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 而传统的落后工艺必 须进行淘汰 [4]。
5国内外动态
1990年美国颁布了污染防止法案 , 将污染防 止确立为美国的国策 。 所谓污染防止就是使得废 物不再产生 , 不再有废物处理的问题 , 绿色化学 正是实现污染防止的基础和重要工具 。 1995年 4月 , 美国副总统 Gore 宣布了国家环境技术战略 , 其目标 为 :至 2020年 地 球 日 时 , 将 废 弃 物 减 少 40%~50%, 每套装置消耗原材料减少 20%~25%。 1996年 , 美国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 。 这些 政府行为都极大地促进了绿色化学的蓬 勃 发 展 。 另外 , 日本也制定了新阳光计划 , 在环境技术的 研究与开发领域确定了环境无害制造技术 、 减少 环境污染技术和二氧化碳固定与利用技术等绿色 化学的内容 。 其他国家的企业 、 政府和学术界也 把绿色化学的研究作为重要的研究与开发方向 [5]。 我 国 在 绿 色 化 学 方 面 的 活 动 也 逐 渐 活 跃 。 1995年 ,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确定了 “ 绿色化学与 技术 ” 的院士咨询课题 。 1996年 , 召开了 “ 工业 生产中绿色化学与技术 ” 研讨会 , 并出版了 《 绿色
第 4期 李正启等 :绿色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化学与技术研讨会学术报告汇编 》。 1997年 , 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联合立项资助了 “ 九五 ” 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 环 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与化学反应工程 ”。 中国 科技大学绿色科技与开发中心在该校举行了专题 讨论会 , 并出版了 “ 当前绿色科技中的一些重大 问题 ” 论文集 。 香山科学会议以 “ 可持续发展问 题对科学的挑战 ——
— 绿色化学 ” 为主题召开了第 72次学术讨论会 。 1998年 , 在合肥举办了第一届 国际绿色化学高级研讨会 。 《 化学进展 》 杂志出 版了 《 绿色化学与技术 》 专辑 。 四川联合大学也 成立了绿色化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 上述活动推动 了我国绿色化学的发展 。
绿色意识是人类追求自然完美的一种高级表 现 。 它不把人看成大自然的主宰者 , 而是看作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he green party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