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上海国民经济统计公报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信息填报目录
乐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乐至县统计局
&&当前位置:基础分类/其他/其他
索 引 号:14-00017
主题分类:其他\
发布机构:乐至县统计局
发布日期:
文&&&&号:
关 键 词:统计公报
乐至县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乐至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和市委提出的&五年总量翻番,再造一个资阳&发展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工作基调,积极应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呈现结构持续优化、运行质量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县域经济稳中向好 2013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gdp)实现153.41亿元,增长10.6%,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增速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与全市增速持平,增速排名居全市第二。   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7295万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79414万元,增长13.6%,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693951万元,增长12.0%,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5463万元,增长25.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7388万元,增长10.5%。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7.6%、68.4%、24.0%,分别拉动gdp增长0.8、7.3、2.5个百分点。   其中第二产业中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53.3%,拉动gdp增长5.6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26289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去年同期的25.8:50.7:23.5调整为25.2:50.9:23.9,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民营经济贡献突出 2013年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952540万元,增长12.4%,增速快于公有制经济4.4个百分点,较gdp快1.8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2.1%,对gdp增长贡献率达70.0%,拉动gdp增长7.4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贡献巨大,实现增加值939511万元,同比增长12.4%,占民营经济增加值的比重为98.6%,对gdp增长贡献率达68.9%,拉动gdp增长7.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中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8.2:62.3:19.5,对民营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3.4%、78.1%、18.5%,分别拉动民营经济增长0.4、9.7、2.3个百分点。   节能指标超额完成 全县单位gdp能耗为0.934吨标准煤/万元,较上年下降5.8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1.552吨标准煤/万元,较上年下降15.64%,均全面超额完成了年初下达的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分别同比下降3.5%、6.0%)。   物价运行平稳 2013年末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累计达102.3%,涨幅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5个百分点,比全市低0.6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回落0.5个百分点。从8大类商品来看&六涨二跌&:除烟酒和衣着分别下降0.1%和1.0%外,其余6大类均呈上涨趋势,分别是食品上涨2.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4.0%、交通和通信上涨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4.5%、居住上涨3.2%。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6.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5.1%。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2%。   二、农业   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99394万元,增长5.3%,其中:农业产值189812万元,增长13.9%;林业产值14069万元,增长12.1%;畜牧业产值453832万元,增长1.2%;渔业产值28542万元,增长12.0%;服务业产值13139万元,增长8.0%。畜牧业产值占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4.9%,全县实现农林牧渔增加值387295万元,同期增长3.7%。2013年,全县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全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全省现代林业建设重点县。   粮油产量继续增长 粮食产量连续7年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达355908吨,比上年增长8.2%。油料作物总产量实现48446吨,增长1.2%。其中:油菜籽实现35538吨,增长1.0%。   生产条件日趋改善 2013年,修复提灌机械1826台套17654千瓦,建设标美提灌站10座装机容量395千瓦;新增提灌设备684台套4123千瓦,维修、改造、新建后的提灌设备和新增的提灌设备共新增灌溉面积0.58万亩,恢复灌溉面积0.78万亩。去冬以来,组织提灌设备7426台次4.15万千瓦,提水4468万方,灌溉田土24.8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0.6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22%。建高产稳产基本农田1.73万亩。   畜牧生产平稳发展 2013年,全县实现畜牧业总产值45.38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64.9%;出栏生猪91.75万头,同比增长1.7%;山羊68.73万只,同比下降1.4%;禽兔 575.7万只 ,同比增长2.1% ;肉类总产量达83086万吨,同比增长 1.2%。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4762个,共出栏生66.33万头,占出栏总数的72.3%;同比增长 2.2%;已建成年出栏山羊3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户) 6801个,共出栏山羊 46.6万头,占总出栏数的67.8%。畜牧业的发展促进畜牧收入持续增长,据农村200户抽样调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畜牧收入达到2266元,比上年增长8.5%,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达62.9%,仅次于农业收入所占的比重。   生态林业稳步推进 巩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全年完成造林面积0.35万公顷,森林抚育0.13万公顷,低效林改造0.03万公顷,管护森林5.0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0.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贡献突出 2013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实现693951万元,同比增长12.0%,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9.0%,对gdp的贡献率达53.3%,拉动gdp增长5.6个百分点。   &&总量效益再上台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64.3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4.0%。具体特点如下:一是企业户数增加。2013年末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114户,比2012年增加5户。二是亿元骨干企业推动作用效果明显。年末亿元产值企业达53户(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3户),比去年增加5户,实现产值232.4亿元,占全县的87.9%。三是&3+1&支柱产业竞相发展。全年&3+1&支柱产业实现总产值200.7亿元,占全部总产值的75.9%,其中:食品产业实现总产值84.2亿元,纺织产业实现总产值65.1亿元,机电产业实现总产值32.0亿元,汽车及零部件加工业实现总产值19.4亿元。   &&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在3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有23种产品增长,增长面达76.7%。其中,饮料酒增长75.4%,改装汽车增长66.6%,商品混凝土增长61.2%,钢材增长46.3%,饲料增长37.9 %,电子元件增长31.5%,精制食用植物油增长30.3%。   &&工业经济效益良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销衔接较好,产销率达到98.7%,与上年持平;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43.4%,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30.8%,比上年提高 0.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38.4 %,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12.1%,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10968元/人,比上年提高8803元/人。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0.7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实现利税37.4亿元,比上年下降2.3%;实现利润总额27.8亿元,比上年增长0.9%。   建筑业快速健康发展 全县四级及以上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10个,劳务分包建筑企业5个。实现总产值万元,较上年增长40%;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1.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2.0%,竣工房屋面积31.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9.0%。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3年,全县切实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固定资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4022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完成1099073万元,同比增长23.7%。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分别完成投资717909万元、373464万元和28015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5.11 %、40.88%和81.09%。从三次产业看,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73638万元、560868万元和80572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41.7%、48.9%和23.3%。工业投资完成557208万元,同比增长48.4%,占第二产业投资的比重达99.3%。交通运输业投资完成217080万元,同比减少24%。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2.9:35.5:61.6上升为5.1:38.9:55.9,第二产业投资比重上升,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从资金来源看,资金到位良好。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1100616万元,同比增长51%。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130273万元,增长41.4%;国内贷款183516万元,增长3.7%;自筹资金689570万元,增长81.3%。全年新增固定资产达96.57亿元(不含农户投资等)。   五、内外贸易、旅游及招商引资   拉动内需成效显著,消费市场平稳发展 县委、县政府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繁荣市场、扩大消费的举措,努力培育市场消费热点,优化购物环境,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产业,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持续作用以及物价上涨的推动,使城乡消费市场得到不断开拓,乐至县消费品市场呈现消费需求稳定,增幅稳步发展的良好增长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3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增加32户,共计124户,实现零售额20.0亿元,同比增长41.1%,占社消零的比重由年初的27.4%提高到33.8%。   分区域看,城乡市场全面发展,城镇仍是拉动消费的主力。城镇实现458323万元,增长15.2%,占比为77.3%;乡村实现134690万元,增长12.1%,占比为22.7%。城镇对消费的贡献率达80.6%,拉动消费增长11.7个百分点。乡村对消费的贡献率为19.4%,拉动消费增长2.8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零售发展向好。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分别完成27896万元、474753万元、3741万元和8662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4.7%、13.2%、17.7%和21.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7%、80.1%、0.6%和14.6%,对消费贡献率分别为:4.7%、73.9%、1.0%和20.3%,分别拉动消费增长0.7、10.7、0.2和2.9个百分点。   分消费形态看,餐饮业稳中趋缓。餐饮收入实现90363.2万元,增长21.6%;商品零售实现万元,增长13.3%。对消费贡献率分别达21.4%和78.6%,拉动消费增长3.1和11.4个百分点。随着乐至县旅游设施的完善以及陈毅故居和报国寺的知名度的迅速提升,旅游消费成为消费品市场的新亮点。全年全县接待游客创下历史新高,共接待国内外旅客350万人次,同比增长19.8%;旅游总收入达28.9亿元,同比增长21.3%。   外贸出口实现快速增长 外贸出口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呈现快速恢复增长态势。全县外贸出口总额实现1113万美元,增长 29.3%,增速居全市第一位。   招商选资成效显著 2013年围绕&两化互动,产城融合&工作主题,抢抓遂资眉、成安渝高速公路即将通车,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加快建设,毗河饮水工程快速推进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着力围绕&招商选资、招大引强,优化产业、注重实效,提升服务、创优环境&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创新举措,超常工作,奋力实现了招商引资新的突破。全年引进到位国内资金95.38亿元,占市下达全年目标任务94亿元的101.47%;其中到位国内省外资金83.36亿元,占市下达全年目标任务82亿元的101.66%;这两项指标的完成情况都居全市第一。   六、交通、通讯和邮电   交通建设加快发展 全年改建农村断头路35公里,通村水泥公路350公里。年末通车公路里程达公里,同比增长1.2%;四级以上等级公路1780.24公里。   交通运输较快增长 全县公路货运周转量23808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4.0%;客运周转量9255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7.0%。   邮电通信持续发展 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不含分机)33058户,比上年下降26.3%;移动电话用户354744户,比上年增长11.8%;国际互联网注册用户40815户,比上年增加62.1%。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支平稳增长 全县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突破6亿,实现60136万元,同比增长15.1%,其中税收收入贡献加大,完成46866万元,同比增长15.4%,占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77.9%。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为258690万元,同比增长6.5%。全县实现国税收入7108万元,同比增长0.4%,实现地税收入63232万元,同比增长13.6%。   金融发展良好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51.1亿元,较年初增长12.9%。其中: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25.4亿元,较年初增长15.6%;各项贷款余额达到60.0亿元,较年初增长23.0%,其中:短期贷款20.0亿元,较年初增长27.1%。   保险业发展平稳 全县九大保险机构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4473万元,比上年增长35.8%;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8442万元,比上年增长26.5%。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全县有完全小学60所,专任教师1992人(含教学点156人),在校学生30004人(含教学点1208人);九义校13所,专任教师531人,在校学生6047人(其中初中2008人,小学4039人);单设初中22所,专任教师743人,在校学生6704人;普通高中7所,专任教师1170人,在校学生16452人(含初中学生7471人);职业高中4所(其中民办1所),专任教师346人,在校学生8667人(含附设普通初中班学生809人);公办幼儿园4所,专任教师100人,在园学生2025人;小学附设幼儿班54个,在园学生5675人;民办幼儿园123所,在园学生7884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专任教师10人,在校学生60人;教师进修校1所,专任教师39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1个,专任教师6人;成人校3所,专任教师12人。强化校园安全工作,投入学校安全建设资金474.61万元,其中 &人防、物防、技防&投入329.16万元,实施&校安工程&投入145万元。全县107所学校单独设立了安全管理办公室,72所中小学建立了&警校共育&办公室,为学校配备保安(专职门卫)181人,107所学校安装了校园视频监控系统。资阳机车天池希望小学2013年被公安部、教育部命名为&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   科技事业持续发展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全年组织实施县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21项,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8项(国家级2项),立项10项,争取科技项目资金280万元。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户,省级创新型企业1户,省级民营科技型企业备案8户,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户。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33.68亿元,技术合同交易额670万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全县年度专利申请总量达74件,其中发明专利15件,授权专利32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狠抓科学技术普及,多渠道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全年共举办各类科技讲座、技术培训206期,培训人员达5.83万人次。全县各项科技事业持续发展,成功通过科技部年度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成功举办各种主题文艺演出500余场次、群众性体育活动100余场次,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100余场次,播放公益电影7300余场次,惠及群众40万余人次。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社区书屋、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实现全覆盖,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4个,全民健身路径68条,省级示范综合文化站3个。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作迅速推进。全县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十万余户,广播&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新闻出版工作扎实开展。强力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文化市场健康规范、安全有序,为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文物保护工作有序开展。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稳步推进,已搜集700余个单位可移动文物情况,全县文物&四有&工作扎实开展。   卫生事业惠及民生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改革全覆盖,全县公立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2013年,全县参合人数达709886人,参合率99.96%,全年累计报销23225万元。建立居民规范电子健康档案503908人份,建档率95.89%。补助农村住院分娩孕产妇3380人,发放补助资金169万元。免费为4898名适用农妇补服叶酸,&两癌&筛查30000人次。传染病发病率289.01/10万,孕产妇死亡率38.34/10万,婴儿死亡率3.45&,均控制在较低水平。巩固了全国慢性病防控示范县和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单位成果,全省结核病防控示范县创建成功,县疾控中心顺利通过省标准化等级评审,新农合疾控工作步入省先进行列。全县有县级医疗卫生单位7个,中心卫生院8个,乡镇卫生院17个,民营医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民营门诊部1个,个体诊所64个,医务室5个,村卫生室807个。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及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全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创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城&和&生态园林城市&两大目标,按照&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的管理要求,从&五乱&治理入手,夯实基础,大力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强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创新机制和管理模式,城区面貌显著改善,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城区规模不断扩大 2013年末,乐至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0.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为32.62%。   &&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环卫作业用房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投资90.2万元启动垃圾中转站建设,全年新建联体式公厕垃圾库2座,升级改造老旧公厕7处,对县垃圾处理场垃圾渗沥液处理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延长mbr过滤膜使用期限3-4年;增添了环卫吸粪车、车厢可卸式垃圾车、清扫保洁小推车、推土机(垃圾处理厂使用)等作业设备,补充配备了摩托巡逻车、执法记录仪等必要的装备;购置果皮箱100套,安装交通标志牌253块,施划交通标识、标线5200m2。   &&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按照&主街严管、侧街规范&的要求,以陈毅广场、天池公园、帅乡大道、川乐市场及川鄂路沿线为重点,全年开展30余次集中整治,共查处各类违章行为3000余起,罚款698起,罚金55859元;清除牛皮癣、小广告20000余张,拆除违章户外广告2100处、面积34800平方米,处置施工现场扬尘污染280余起,查处违章运输建筑渣土的工地50余个、700余车次,城区扬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市容市貌得到了明显改善。   &&城市环境干净整洁 加大城区主要街道及重点区域清扫保洁力度,全年开展&垃圾乱扔&、&广告乱贴&专项治理6次,劝导各类不文明行为400余人次,增设生活垃圾临时投放点130余处,全年清运垃圾11000余车,20000余吨,垃圾清运率为100%,无害化处理率96%,增大机械清扫作业面积,机械清扫率达到35%以上。   &&绿化亮化提档升级 全年采购了火炬、孔雀草等鲜花50余万盆,在城区重要节点常态化摆放;2013年共补植黄葛树、银杏、小叶榕等行道树248株,灌木4000余?,草坪1400余?,启动文峰大道、天池大道(二期)40?道路绿化工程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6.66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绿达35.04%。在天池大道(二期)和文峰大道新安装路灯500余柱,路灯照明率达98%以上,采用emc(能源合同管理)模式, 建设路灯自动化管理及节能系统。在政府不投入的情况下,每年可节约电费支出近50万元。   &&深化城乡环境治理 以创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城为突破口,狠抓&五乱&治理,对城乡结合部、农贸市场、老旧院落、公路、河道沿线等重点区域开展专项治理;在&春节&、&五一&、&清明节&国庆等重要时段开展集中治理;2013年8月,全县&一城(乐至县城)一镇(高寺镇)十村(红光村、踏水村、天灯村、陶家村、报国寺村、双祠村、毛家坟村、紫金山村、雀飞村、星桥村)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城镇乡村&称号。   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切实加大&两高一资&企业整治力度,按时完成2家省目标责任书项目的建设工作。初步预计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572吨、氨氮76.84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不增长,控制量分别为904吨、1308.8吨。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得到加强,已划定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个、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4个。全面贯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均达到100%。乐至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空气质量达标率达98.4%;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八角庙水库水质连续12个月达标,达标率100%。全面启动生态县建设,截止2013年底,全县已建成了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通过省级生态乡镇技术核查2个、省级生态村9个、市级生态村49个、生态家园100户和生态小区6个并通过验收。年末,全县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2213公顷。   安全生产持续稳定 2013年,在市安委会和市安监局的指导下,全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和县政府十五届四次全体会议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系列安全生产工作文件、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坚持依法治理,深化&打非治违&,强化基础建设,在预防和治本上狠下功夫,有效防范和遏制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促进了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1-12月,全县共发生各类事故43件,死亡14人(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死亡5人),伤16人,经济损失15.08万元,与去年同期比分别上升7.5%、下降12.5%、下降64.44%、下降26.04%,其中工矿企业、水上交通无事故。全县安全生产事故指标均在控制以内。   十一、人口与就业   年末,全县公安户籍总人口85.74万人,比上年减少4517人,减少0.52%。全年出生人口上户4220人,死亡人口下户7818人。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绩显著 全县参加失业保险10537人,占市下任务10537人的100%,城镇企事业单位失业保险费征缴549.3万元,占市下任务280万元的196.18%,稽核失业保险参保单位63户,稽核率32%,发放失业保险金3815.34万元。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821人,占市下任务3020人的126.52%,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02人,占市下任务480人的125.42%,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87人,占市下任务150人的124.67%,城镇登记失业率3.72%,达到市、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要求。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610万元,占市下任务1450万元的111.03%。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23人,占市下任务20人的115%,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6个,占市下任务6个的100%。2010级藏区&9+3&毕业生40人,安置就业40人,安置率100%,超过市政府规定的安置率(95%),受到了市教育局、市人社局调研组的高度肯定。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3175人,占市下任务2500人的127%,实现创业培训862人,占市下任务500人的172.4%,创业培训合格842人,合格率为97.68 %,创业成功508人。新建求职人员台帐485人次,发布各类用工信息200余条,实现免费职业介绍成功2100人,促进2100人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发放岗位补贴364人、193万元,社保补贴389人、250.43万元,职业技能培训补贴3717人、224.76万元,职业技能鉴定补贴6000人、90万元。争取到中央、省就业专项资金1481万元,同比增加11.95%,并实现连续三年稳步递增,严格落实再就业资金管理使用公示制度、质询制度、问责制度、跟踪反馈制度、资金支出报告制度、资金专题分析研究会制度和投诉举报制度。   农村劳务输出进一步扩大 2013年全县输出和转移农村劳动力29.28万人,同比增长0.6%;实现劳务收入35.8亿元,同比增长20.2%;农民人均劳务收入4879元,同比人均增加817元,增长20.1%。外派劳务388人,同比增长5.1%。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适应性培训、提升培训、在岗培训2.03万人,其中:在岗培训4900人;中级技能品牌培训290人,获证率100%;农村劳动力高级技能品牌培训120人,获证率75.8%。农民工维权226起,挽回经济损失1203万元。引导回乡创业866人,创办特色农业种、养殖企业、场、园区、小区和兴办私营企业429个,实现产值4.12亿元。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 2013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121元,比上年增加1944元,增长10.1%;人均消费性支出14228元,比上年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27元,比上年增加989元,增长13.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41元,比上年增长13.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65.4%。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2013年,全年参加机关事业保险的在职人数为9965人、退休人数为5810人,发放退休养老金8396万元、生活补贴10849万元; 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为41167人,退休人数32103人,共计发放养老金 4.7553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 100 %。全县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数达到36287人,城镇居民人数达 82361人,全年支付职工医疗费 7051万元,城镇居民医疗费1714万元。全年全县参加失业保险10537人,收缴保费517.6万元,享受失业保险待遇5665人(包括失地无业农民),支出2742.2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加强 新建乡镇敬老院1所,新增床位80张,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43%,五保供养金月人平250元。不断加强城乡医疗救助力度。累计发放医疗救助金1225.8万元,其中城镇医疗门诊救助人次平均285.7元,人均住院救助人次平均2557.4元。农村医疗门诊救助人平均299.5元,人均住院1980.8元。低保、五保对象参保合率100%。累计救助7.15万人次,人均救助水平230元。全年纳入城市低保人员157193人,累计月人均补助186.3元;农村低保累计人数达到473123人,累计月人均补助86.2元。   继续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270名;继续实施&光明工程&,全年为白内障患者作复明手术369例。   十三、在扩权试点县中的地位   根据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县3项主要经济指标(规模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59个扩权试点县中排位明显上升,上升最多达7位。具体排位情况如下:   (一)全县地区方生产总值(gdp)实现153.41亿元,保持扩权县第27位;增速为10.6%,列第24位。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为10.5%,列第30位。   (二)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1.7%,保持第20位,比去年上升7位。   (三)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4.02亿元,列第16位,比去年上升3位;增速为35.8%,列第5位。    (四)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9.3亿元,保持第22位;增速为14.5%,列第26位。   (五)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实现125.39亿元,列第28位;增速为15.6%,列第44位。   (六)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227元,保持第44位;增速为13.7%,列第17位,上升3位。   (七)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121元,列第30位;增速为10.1%,列第48位。   注:1、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乐至统计年鉴&2014》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主办:乐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经济发展统计公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