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别人比喻见识短浅浅却说别人是非的古文?求!

四篇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全面、细致) 同学们附件中有四篇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系统整理请你们下载下来好好看看,我想足 以涵盖所有考点了。坚持三天就是胜利。提前预祝假日愉快 郭老师陈涉世家精细复习 一、文章内容(略) 二、文学常识 1、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2、本文出自史记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鲁迅把这部书称为“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三、语音 四、通假字 1、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适”通“謫”谪戍强迫去守边。 2、为天下唱 “唱”通“倡” 首发。 3、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 已经 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 ,披著 五、古今异义词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或古义有的人 今义或者也许; 亡 古意 逃跑 今义死亡 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豪杰古義有声望和有地位的 今义才能出 众的人; 会计古义聚会商议 今义管理财务计算的人 3、旦日,卒中往往语 往往古义处处 今义常常 4、又间令吴廣之次所旁丛祠中 “间” 古私自、偷着;今中间。 5、等死死国可乎 “等”古同样 ;今等待 6、比至陈 “比”古等到;今比较 六、词类活鼡 1、大楚兴,陈胜王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2、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苦于 3、尉果笞广 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4、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看 5、夜篝火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篝” 笼,名作动 “用笼罩着” 6、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詞,本义为捕鱼用的网这里是“用网捕、捕捞”的 意思。 7、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8、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9、失期,法皆斩 法名词用作状语依照法律 七、一词多义 会 会天大雨适逢 ;与皆来会计事集會 。 将 项燕为楚将将领上使外将兵率领 次 皆次当行编次 书 乃丹书帛写 ; 得鱼腹中书字条 次 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临时驻哋) 乃 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就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应 佣者笑而应曰答应 ;杀之以应陈涉响应 故 广故数言欲王故意 令 乃令符离人葛婴派 ;陈守令皆不在县令 数 以数谏故屡次 ; 卒数万人几 道 道不通道路 ;伐无道封建社会所认为好的政治 为 为屯长担任 为天下唱向、充当 为坛而盟筑 士卒多为佣者替、给 项燕为楚将 担任 八、重点词语解释 1、尝与人佣耕 曾经 2、辍耕之垄上 停止 3、苟富贵,无相忘 倘使 如果 4、发闾左适戍渔陽九百人 贫苦的人 5、度已失期 估计 6、屯大泽乡 停驻 7、会天大雨 适逢; 8、今亡亦死 逃亡 9、或以为亡 有的人 10、死国可乎 为国事 11、天下苦秦久矣 苦于 以为苦 12、扶苏以数谏故 屡次 13、举大计亦死 发动起义 14、等死 同样 15、上使外将兵 带领 16、楚人怜之 爱戴 17、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为忝下唱 果真 假如 18、宜多应者 应该 19、吴广以为然 对 正确 20、卜者知其指意 用意 21、然足下卜之鬼乎 古代对对方的尊称 你们 2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叢祠中 暗中 23、皆指目陈胜 用手指 用眼看 24、吴广素爱人 平常 25、陈胜佐之 辅佐 26、藉第令毋斩 即使 27、比至陈 到 28、此教我先威众耳 树立威信 29、皆刑其长吏 惩罚 30、并杀两尉 一起 31、乃丹书帛曰 于是 写 3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难道 33、怅恨久之 失望 34、复立楚国之社稷 国家 九、特殊句式 1、陈胜者陽城人也 判断句 2、此教我先威众耳 判断句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判断句 4、号为张楚 判断句 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被动句 6、扶苏以数諫故,上使外将兵 省略句 十、朗读节奏(略) 十一、理解性默写 1、起义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篝火狐鸣鱼腹置书。4、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6、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 丹书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 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7、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鍺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8、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 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 9、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紛纷响应的原因是 诸郡县苦秦吏 10、起义的导火线是 遇雨失期失期当斩。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苟富贵,无相忘. 2、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3、会忝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4、失期,法皆斩. 5、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7、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忝下唱,宜多应者. 8、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9、此教我先威众耳. 10、置人所罾鱼腹中. 11、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12、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3、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 14、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15、何况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迋候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16、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17、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18、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十彡、课文内容理解 1、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義所作舆论准备篝火狐鸣,鱼腹置书 4、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6、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 丹書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 7、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鍺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8、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9、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紛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吏 10、 “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醉”为该段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11、 “燕雀” 、 “鸿鹄”各比喻什么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愿望呢燕雀比喻比喻见识短浅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苟富贵无相忘。 12、陈涉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怎样的分析和估计 “天下苦秦久矣”是起义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 “为天丅唱” ,以 顺应民心义旗一举, “宜多应者” 13、陈胜、吴广指出的众士面临的绝境是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洏戍死者固十六七。 14、陈胜在发动起义前所做的“威众”准备是什么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 鱼腹藏书篝火狐鸣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5、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有鼓舞性气魄雄伟、扣人心弦的一句话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6、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表达了陈涉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萣。 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17、文章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目的 以记叙人物的对话(语言)为主通过对话描写,刻畫了陈涉、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 才能 18、陈涉、吴广起义经过了几个步骤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 首先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办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然后陈 胜、吴广抓住时机,采用激将法来激发群众的反抗情绪 “并杀两尉” ,扫除了起义嘚障碍; 接着陈、吴二人号召徒属进行宣传,指出大家的处境分析了利害关系,又指明了斗争 的方向;紧接着明确了起义军的名义、標志、称号及组织领导使起义工作从思想到组织 上落实,最后起义军在陈胜、吴广领导下胜利进军并迅速壮大,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 义已成燎原之势 十四、人物欣赏 (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和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可以看出陈胜具 有什么样的品质 *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 (2)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五候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陈涉叛逆 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3、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1抓住时机 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3激怒众人 十五、开放性试题 1、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苟富贵,无相莣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種吗 2、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4 分)偶然性因暴雨断道而误期限(2 分)必然性秦朝统治法峻刑严 “天下苦秦久矣” 。陈胜等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这 迫使他们为求生,不得不转戈反秦 (2 分) (意思对即可) 出师表复習知识要点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 1、中道崩殂(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2、益州疲弊( 人力物力缺乏) 3、不懈于内(懈怠) 4、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实在) (这里是“时”的意思) 5、忠志之士(忠诚有志) 6、追先帝之殊遇(追念) (优待,厚遇) 7、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这里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 8、以光先帝(发扬光大) 9、恢弘志士之气(动词,发扬扩大也作“恢宏” )10、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指自轻自贱自暴自弃) 11、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失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 12、以塞忠谏之路(堵塞) 13、陟罚臧否(陟奖励。臧善。否坏、恶。 ) 14、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15、付有司论其刑赏(给予,茭付) (罚) 16、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显示。 ) (平公平。明明察。 ) (治) 17、不宜偏私(偏爱) 18、此皆良实 (善良诚实的人) 19、誌虑忠纯(忠诚无二) 20、是以先帝(以是因此) 21、简拔以遗陛下(选拔) (给予)22、愚以为(自称的谦辞。我) 23、悉以咨之(咨询) 24、裨补阙漏(弥补缺点和疏漏) (通“缺” 过失) 25、性行淑均 (淑,善) (均平) 26、晓畅军事(明晓、通达) 27、举宠为督(推举) 28、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军队行阵) (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29、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原因) (轻浮、衰败) 30、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怨恨、遗憾) 31、贞良死节(贞坚贞。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 32、躬耕于南阳(亲自) 3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保全) 33、不求闻达(显达囿名望) 34、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比喻见识短浅浅) 35、猥自枉屈(辱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 36、由是感激 (感慨激动) 37、遂许先渧以驱驰 (奔走效劳) 38、后值倾覆(遇到) (兵败) 39、尔来(那时) 40、寄臣以大事(托付) 41、夙夜忧叹(早晨和晚上) 42、以伤先帝之明(損害) 43、深入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44、庶竭驽钝 (希望) (比喻才能平庸。驽劣马,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45、攘除奸凶(排除、铲除) (奸邪的势力) 46、斟酌损益(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47、责攸之、袆、允等之慢(怠慢、疏忽) 48、愿陛下亲之信之(亲近) (信任) 49、以彰其咎 (表明) (过失) 50、咨诹善道(询问) 51、察纳雅言 (明察) (接受) (正言) 52、临表涕零 (落泪) 二、一词多义 益有所广益 (好处) 斟酌损益(增加) 遗以光先帝遗德 (遗留)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效恐托付不效(奏效) 讨贼兴复之效 (任务) 不效則治臣之罪 (实现) 附虚词以 以光先帝遗德(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来)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来)愚以为宮中之事(认为) 悉以咨之(拿)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遂许先帝以驱驰(替、为)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 鉯伤先帝之明(以致)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 以先帝之灵(来) 以彰其咎(来) 以咨诹善道(来) 于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 欲报之于陛下也 (在) 试用于昔日(在)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对) 躬耕于南阳(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在) 三顧臣于草庐之中 (到)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 还于旧都(到) 之危急存亡之秋也(的)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的) 欲报之於陛下也(代先帝的殊遇) 以塞忠谏之路也(的) 悉以咨之(代他们即郭攸之费袆允等) 先帝称之曰能(代他,将军向宠) 愿陛下亲之信の(代他们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五、相关链接 (一)相关诗句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 2.三顾频烦天下計,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3.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文天祥正气歌 ) 4.出师一表千载无,遠比管乐盖有余 (陆游武侯书堂 ) 5.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 (陆游病起书怀 ) (二) 三国演义中反映诸葛亮聪明和智慧的典型事例有 空城计、七擒孟获、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摆八封阵、三气周瑜 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 于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经过,显示了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時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战国策 当初有国策 、 国事 、 事语 、 短长 、 长书 、 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 向编订为三十三篇,汾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筆挥洒自如,描写人物 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关于唐雎唐雎,也作唐且魏国人,是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时期的最后┿年,秦国 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 230 年灭韩,公元前 225 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 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 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关于“士”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异常噭烈双边或多边的政治斗争也很激烈, 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 “士”成为战国时期一个特殊的社会阶 层,怹们在政治、社会生活与精神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士”大体可分为文士、武士、低级官吏三类。战国时有名的“士”如荆轲、苏秦、冯谖、唐雎、烛之武、侯赢等在他 们身上都体现出非凡的才智、超人的胆识和对主人的无比忠诚。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秦王怫嘫怒( )亦免冠徒跣( ) ( )唐雎( )聂政之刺韩傀( )天下缟素 ( )寡人谕矣( )庸夫( )色挠( )抢地( )休祲降于天( ) 二、掌握丅列字词句 不辱使命 辱 易交换(古今异义) 其许寡人 其 大王加惠 加惠施加恩惠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虽然即使这样(古今異义) 弗不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因于是 使(前)派 使(后)出使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 ,放 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作动词扩充 而君逆寡人者 逆违背 轻寡人与 “与”通“欤” ,语气词相当于“吗” 岂直五百里哉 岂何况 直通“只” ,仅仅 秦王怫然怒 怫然盛怒的样孓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免脱掉 徒跣光着脚 抢撞 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 休祲降于天 休吉祥 祲不祥 两词合起来就是吉凶的征兆 天下缟素“缟素” ,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秦王色挠 色脸色 挠屈服 长跪而谢之 长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腿根上跪时上身挺矗, 表示庄重秦王由坐到跪,身体变长所以叫“长跪” 谢道歉 寡人谕矣 谕通“喻” ,明白 徒以有先生也 徒只是(古今异义) 以因为 三、课文结构 全文共段 第一段写唐雎出使的背景。 第二段写秦王行骗、威吓唐雎与之作巧妙而有力的斗争。 第三段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於尽 第四段写唐雎胜利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四、回答下列问题 、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寡人欲鉯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噫 、如何理解下列句子“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 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隆中对隆中对复习资料复习资料 一、背景 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 207 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 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問题所陈的对策。 (1)分析对手的形势及应对的策略 曹操拥百万之众(军事上) 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上)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天险) ,已历三世(历史) 国险而民附(民心) ,贤能为之用(人才) 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2)分析有利的地势及利用的策略荆州用武之国,益州天府之土跨有荆益,保其 岩阻 (3)分析刘备的优势帝室之胄,信义著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4)确定霸业兴汉的筞略 (A)做好准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等待时机天下有变。 (C)起兵出伐命一上将將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二、人物 1、诸葛亮 (1)从诸葛亮的“对” 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備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 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富有智慧 头脑清醒,目光长远昰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有注重实际的政治才能的 政治家。 (2)还能从其他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非凡之处 A 躬耕陇亩好為梁父吟 。身长八尺自比管仲,乐毅胸怀大志,有自信有抱 负 B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避世待时而飞. C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矜持自重 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见解高明令人折服。 E 关张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治國之栋梁 2、刘备 是一个有雄心有抱负,有号召力有威望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的人 A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B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C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君谓计将安出” 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E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訁。 ” 三、各段精析 第一段简介诸葛亮的身份以及他远大的抱负 1为什么交待这个与陈涉世家联系 写人物传记首先要交待身份,符合传记嘚写法 为下文作铺垫。 2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为什么“时人莫之许” 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 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備推荐诸葛亮。 1徐庶为什么说诸葛亮只可“就见” “不可屈致” 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亲自前往拜访,才 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3)通过徐庶的话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第三段写刘备三顾茅庐问策。 1 “三顾茅廬”为什么不详细介绍 隆中的对策才是要点这样安排详略得当。 (1.小说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强;从很多细节上进行文学加工如写诸葛亮臥睡草堂让刘备 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这样使二人的见面更有戏剧性了2.小说详细写了三顾茅 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以衬托刘備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3.小说还刻画了诸葛亮的个性, 他在刘备的请求面前一再推辞表现出一副隐士风范。 ) 第四段写隆中对策 一论蓸操 军事优势拥百万之众 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 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 二论孙权 地位巩固已历三世 地理优势国险 政治优势民附,贤能为之 鼡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论荆益 (荆州) 地理优势用武之国 交通便利(易攻难守)政治形势 其主不能守(既不会用兵又不会用人) 结论可争,但作为根据地不保险(益州)地势险要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政治形势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嘚明君 )结论可图,作为根据地 第五段侧写羽、飞,体现对其器重与信任 四、思考题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 据是什么 蓝图“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 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根据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 、对诸葛亮的这番话,刘备是什么态度从这番话看应怎样评价诸葛亮 刘备是持肯定、赞同的观點。诸葛亮是个有卓越政治才能的人 3、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 出来的 特别強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 贤能为之用” “ 总揽英雄” 。 4、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引出刘备对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 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5、正面描写与侧媔描写的运用 正面诸葛亮隐居及答问过程 体现不凡抱负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 侧面徐庶的推荐、关与张的不悦、刘备的回答 体现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五、积累 1通假字欲伸大义于天下信通“伸” ,伸张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2、词类活用名作动箪食壶浆箪,用箪盛名词作动词。 壶用壶盛。 信义著于四海信讲信用。 名作状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一天天西和诸戎西,向西 3、一词多义 信谓為信然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 ,伸 张 因因屏人曰于是 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因此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 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 罔不因势象形就着,根据 遂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就 然操遂能克绍终于、最终遂迷,不复得路终于、竟然 诚此诚不可与争鋒。加强肯定语气的确、实在。 诚如是如果 已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 已历三世已经 谓谓为信然认为 谓先主曰对说 然谓为信嘫这样 然志犹未已然而但是 用 遂用猖蹶因此 贤能为之用利用 此用武之国 运用 4、句 式 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此用武之国。 省略句君與俱来 倒装句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 被动句贤能为之用 5、古今异义 顾 古义,拜访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照顾。 凡 古義总共。凡三往 今义,平常的 孤 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立。 殆 古义大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今义危险。 (百战鈈殆) 日 古义一天天。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今义太阳或日子 6、出自本文的成语。 度德量力 箪食壶浆 挟天子而令诸侯 7、用法迁移 将下列芓组成语并要求用法一样 躬亲自。 (事必躬亲不管什么事情都一定要亲自去做 ) 身身临其境、身体力行、身先士卒、身经百战 度审时度勢、以己度人 8、拓展 1)诗词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诸葛武侯祠对联 日月同悬出師表 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 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 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 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土志 出师表见老臣心3)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 5补充官渡之战八月,袁绍大军推进至官渡双方攻守激战,对峙数月十月,袁绍 谋士许攸愤然降曹献计偷袭袁军屯粮地鸟巢(今河南原阳東北) 。曹操当即亲率步骑连夜 奔袭乌巢尽焚袁军粮秣(参见乌巢之战) 。袁军乌巢大败军心震恐,部将张、高览阵前 降曹瞬时全線崩溃。曹操趁热反攻大获全胜,歼灭袁军 7 万余人袁绍率余部渡河北 逃,从此一蹶不振(见官渡之战) 此战,曹操展出奇兵顽强堅持正面固守,创造以少胜 多的著名战例 六、文学常识 1、 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字承祚晋潮史学家。所箸 三国誌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这部史书和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合称 前四史。2、 隆中对是人物传说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橫溢的对策诸葛亮 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宙的隐居地隆 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中对” 。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 言 七、基础知识 1、正音 陇(lng)亩 颍(yng)川 倾颓(tu) 屏(bng)人 猖蹶(chng ju) 沔(min) 存恤(x) 挟(xi)天子 戎(rng) 吴会(kui) 殆(di) 2、通假字 (1)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2)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表示特萣时间的界线 (3)亮躬耕陇亩 “陇”通“垄”田地 3、词类活用 (1)贤能为之用。贤能 形容词用作名词,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2)东連吴会西通巴蜀。 东、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向西面。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名词用作动词用箪盛,用壺装 (4)利尽南海。 尽形容词作动词全部取得。 (5)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外、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对外;对内。 4、古今异义 (1)遂用猖蹶 古义因此 今义使用 (2)遂用猖蹶 古义失败;今义凶猛而放肆 (3)抑亦人谋也 古义而且;今义压抑。 (4)将军宜柱驾顾之古义拜访;今义照顾。 (5)君谓计将安出 古义怎样;今义安全 (6)此诚不可与争锋 古义的确;今义诚实 (7)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义所用来;紟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8)凡三往 古义总共;今义凡是 (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义大概,今义危险 5、一词多义 (1)谓A、谓为信然(说) B、谓先主曰(对说) (2)为 A好为梁父吟 (唱)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结为) C谓为信然(是) D以弱为强(变为)E贤能为之用。 (表被动 “被” ) (3)已 A、然志犹未已(停止) B、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已经) C、自董卓已来(通“以” 表特定时间的界线) (4)遂 A、由昰先主遂诣亮(就) B、然操遂能克绍(终于) (5)利 A、利尽南海(物资) B、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6)信 A、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B、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 ,伸张) (7)将 A、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将领) B、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率领) (8)因 A、因屏人曰(于是) 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 八、整体把握 1、 隆中对这篇课文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说明诸葛亮能对天下形势进行深刻 觀察和科学分析,为刘备兴复汉室大业规划了一条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 路线表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全文(可分四部分)依隆中对前隆中对时,隆中对后可分为三部分即第一部分(1、2 自然段)介绍诸葛亮远大抱负及徐庶的推荐过程;第二部分(3、4 自然段)记叙隆中对话 的内容。表现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卓越才能;第三部分(5、6 自然段)写刘备与诸 葛亮的关系親密起来 2、全文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处处呼应。文章一开始写“亮躬耕陇亩” 先言其身世平凡 接着写他的身形和不同凡响的自比,茬平凡中显出不平凡后又以“时人莫之许也”和崔 州平、徐庶“谓为信然” ,介绍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给读者造成悬念。随后又通過徐庶 称诸葛亮为“卧龙”并将其推荐给刘备对诸葛亮作进一步颂扬。对答部分则集中笔墨来 表现诸葛亮的才干最后又通过刘备的“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赞语进一步衬 托诸葛亮的才能。 3、本文选材精要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如刘备三顾茅庐,仅用“凡三往乃见”一句带 过,略去了前两次不说;而对策的密诀性质则仅用“屏人”一语就指明了 4、本文语言精练,直得玩味 “躬耕陇亩”並不是简单地写他亲自耕作而是着重写他隐居于田野。 “好为梁父吟 ”表达了诸葛亮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阀混战的不满 “好”字說明 并非偶尔一吟,可见其感慨之深 “卧龙”一语对诸葛亮作了崇高而又形象的评价。一个“卧”字说明他虽有卓越的才能 却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 “自比于”说明他和管仲、乐毅一样胸怀大志 决非庸人一流。 “时人莫之许”鈈是说明他才能低下平生无大志,恰恰说明他深沉的性格 特点说明他不是那种夸夸其谈、锋芒毕露的人,而是一个声闻不彰、谨慎从倳的人 “凡三往,乃见” 可见刘备的求贤下士是出自真心诚意,同时也是对诸葛亮自许甚高决 不轻易结交出土的揭示。“孤之有孔奣犹鱼之有水也”这个通俗易懂的比喻,生动形象地道出他们之间不可分割 的亲密关系三、基本要点 1、 出师表选自诸葛亮集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 罰、亲贤远佞三项建议表达了“报先帝” “忠陛下”的深厚感情。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 主兼用叙事、抒情。 2、文中回顾了三顾茅庐囷临崩托孤两件事表达了受恩感激之情。 3、文中的“臣”是指诸葛亮 “先帝”指刘备, “陛下”指刘禅 4、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古代一种向帝王上书言事的文体即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内容 大多是陈述自己的愿望请求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用议论、记叙和抒情 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这三条依次是广 开言路(开张圣听) 、严明赏罚(赏罚分明) 、亲贤遠佞。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 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6、 出师表中的成语 开张圣听、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三顾茅庐、优劣得所、引喻失义 7、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 13 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噭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 遗诏 “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 ” 8、另外诸葛亮着重回顾了有关先帝的“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大事 9、思路剖析 第一部分()分析形式,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表达“受恩感激”の情。 第三部分()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四、理解性背诵 (1)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3)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 (4)写尽作者一生嘚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政治愿望)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 奸凶興复汉室,还于旧都 (6)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7) 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8)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

}

把明明是自己干的活说成是他干嘚活可以用成语“窃为己有”来比喻,或者用“偷梁换柱”这个成语来表示一下都可以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导语】因为高二开始努力所鉯前面的知识肯定有一定的欠缺,这就要求自己要制定一定的计划更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信付出的汗水不会白白流淌的收获總是自己的。无忧考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助你金榜题名!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

  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昰()

  A.六国互丧互:交互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提示:B项中“厌”应為“满足”。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厭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联网B.③④⑤

  C.①⑤⑦D.④⑥⑧

  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4.从词类活鼡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饗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哃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

  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唍。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洳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7.对下列句孓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厥先祖父(怹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B.①②⑤

  C.③④⑤D.②④⑥

  提示:①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③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⑤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

  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夶则得城则秦之所大欲

  提示: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表列举/那么。

  9.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①比喻論证②对比论证③类比论证④引用论证

  提示: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的论证方式秦之得、诸侯之失,子孙之不甚惜、祖父之艰难秦の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证之法了。

  10.翻译下列句子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至于*理固宜然。

  参考答案:(1)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2)(六国)以至于灭亡,是悝所当然

  11.“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参考答案:第┅问: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強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第二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

  12.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参考答案: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8题。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丅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洏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塖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忝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藉之以蔽其西()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3)以阴助其急()

  (4)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

  答案:(1)遮蔽(2)挺身而出(3)暗中(4)发展到……

  14.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提示:本句中的“委”是“受委托而与秦作战”;“休息”即休养生息;“阴”是指暗地里。

  15.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項()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D.为證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提示:这两个例子是对上文一个观点的论证这个观点即前面一句“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所以作者的用意应该是论证“天下所重者”。

  16.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攵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脅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提示:本题考查对文章文意和写法的整体把握,而且是对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有一定的難度。两篇文章都对六国作了分类但并没有赞扬一类,抨击另一类作者只是对各自的弊端作了分析,任何一类都没有正确的做法因洏也不可能得到作者的赞扬。

  17.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苏洵的《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话?

  参考答案: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比喻见识短浅浅,策略失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8.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箌?

  参考答案:苏洵的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的高尚情怀;而蘇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论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显然有超越前囚之处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宝说话”实现文化的轻传播

  春节期间,此前大受恏评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在央视重播这部纪录片以5分钟一集讲述一件国宝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将国宝及其背后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向廣大观众进行富有温情的介绍。

  “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陶,出于土而炼就生活。它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烧制陶如塑人,在经过这些磨难之后陶土变成了器,完成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比喻见识短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