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金元好问的四哀诗资料

元好问简介资料 元好问轶事典故元好问简介资料 元好问轶事典故妖精成长史记百家号元好问是金末元初的文学家,可以说是宋金对峙之时的北方著名作家,有着一代文宗之称,诗文词曲都很擅长。元好问在文学上的作用有着承前启后的效果,不仅使得宋朝的文学得以更好的传承下去。下面就是元好问简介资料,以及元好问轶事典故。元好问简介资料元好问半身塑像1190年,元好问出生在忻州的士大夫家庭,书香门第之家,自幼就培养了他读书习字的爱好。元好问自幼天资聪颖,其继父还是冀州的县令,知道了元好问的过人的天赋之后,将其推荐到了陵川郝晋卿学。1213年,元兵入侵,大肆屠城,为了躲避灾祸,元好问举家前往河南定居,后又转向登封。1214年,元好问参加了汴梁应试,高中之后与当时的朝中名人结交。所作诗词深得赵秉文喜爱,元好问的才名也名震京师。1221年,元好问终于考中了进士,但因受谣言困顿,没有就任。1225年,元好问不喜为官生活,就请长假回到家乡修养,在此期间书写了《杜诗学》一书。后来元好问出任河南内乡县令,后其母过世,儿子出生,元好问就在白鹿原生活。后来,金廷邀请元好问来京为官,元好问只好应邀前往汴京,出任尚书省令史。怎料1233年,元军就将汴京打下来了,元好问只好投降。1257年,元好问离开朝堂数年,在获鹿寓舍逝世,享年68岁。元好问轶事典故元好问塑像崔立碑事:元军包围汴京后,金国皇帝独自逃脱,金将就率军投降。金将崔立认为,如果不是他的投降举动,很可能汴京也会有屠城的惨剧发生。于是为了表彰自己的功德,就让翰林学士执笔立碑。当时的翰林学士王若虚、元好问都耻于执笔,就推给了刘祁。书信耶律楚材:汴京城破后,元好问曾书写书信给了元朝宰相耶律楚材,望其能资助54位金朝儒士。虽然没有书信回于元好问,但所提的54名如是中,有许多都被元朝任命,这对于中原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交友广阔:元好问可以说是交友无边界,什么人物他都有过交集。上至王公贵戚,下至布衣走卒,都有过接触。根据史书记载,元好问结交过的可数的好友就高达数百人,其中还有李东垣、张子和两大医学家。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妖精成长史记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与事迹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寻找 元好问《摸鱼儿》 的作者的详细资料_百度知道
寻找 元好问《摸鱼儿》 的作者的详细资料
寻找 元好问《摸鱼儿》 的作者的详细资料和作品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元好问简介  兴定进士,历任内乡令、南阳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其诗奇崛而绝雕琢
元好问  ,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派。晚年致力收集金君臣遗言往事,多为后人纂修金史所本。著有《杜诗学》、《东坡诗雅》、《锦畿》、《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遗山先生文集》四十卷、《续夷坚志》四卷、《遗山先生新乐府》五卷等,传世有《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现有清光绪读书山房重刊本《元遗山先生全集》。   他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著有其诗刚健、其文弘肆、其词清隽,缺点是“往往自蹈窠臼”。今存诗1361首,内容丰富。一些诗篇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和百姓苦难,如《岐阳》、《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沉郁悲凉,追踪老杜,堪称一代「诗史」。其写景诗,表现山川之美,意境清新,脍炙人口。诗体裁多样,七言是其所长。   元好问之文继承唐宋大家传统,清新雄健,长短随意,众体悉备,为金代文学批评之巨子,仿杜甫《戏为六绝句》体例所写《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颇大。   今存词377首,艺术上以苏、辛为典范,兼有豪放、婉约诸种风格,当为金代词坛第一人。今存散曲仅9首,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具有开创性。《续夷坚志》为其笔记小说集,为金代现存的优秀短篇小说。  编辑本段元好问生平  元好问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他的祖先原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相传,
元好问像  [1]他的祖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一说为秦王拓跋翰,另一说为南安王拓跋余)。后来,后来的祖先又随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洛阳,并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分裂之后,户籍落至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五代时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他的高祖元谊,在北宋晚期徽宗宣和年间(年)官忻州神武(虎)军使。曾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县)团练使,又从平定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父亲元德明多次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平时诗酒自娱,著有《东岩集》。   元好问出生后七个月,即过继给他的任县令的二叔父元格(后元好问称他为陇城府君)。   元好问生活的时代,正是金元兴替之际,金朝由盛而衰被蒙古灭亡,蒙古本是金的臣属,崛起后征伐四方而灭掉金国。在这样的大战乱大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元好问也经历着国破家亡,流离逃难的痛苦煎熬。   大致来说,他的一生可以分成这样几个大的阶段:   21岁前,他过的是学生和公子哥儿的优裕生活。这20来年,随着他的过继父元格,转徙于山东、河北、山西、甘肃的县令任上,一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显露出文学才华,8岁即因作诗而获得“神童”的美誉。虽然初次参加科举未能魁名高中,但因多遇名人指教,学问大为长进,打下了做诗为文的深厚根基。太原王中立(字汤臣)、翰林学土路铎(字宣叔)、名儒郝天挺(字晋卿)等都对元好问有过指教师授的功劳。另一方面,丰厚的物质生活和科场失意的打击,使元好问养成了嗜酒的不良癖好。   22岁至35岁,是元好问科场多次挫折和遭受战祸、家破人亡,由山西逃难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时期。其间,他备尝了人生的痛苦艰辛。不过,通过应试汴梁,他得以与朝中名人权要如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交接结好,不仅在学问上受到高明的指点,诗文大为进步,而且为以后的仕途进退也打下了重要基础。   自35岁中博学宏词科入选翰林院,到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二年(1233年)汴京城破被蒙古兵俘虏,是他宦海浮沉和仕途最终结束时期。这一时期,他因不满史馆的冷官生活,很快辞官回豫西登封家中闲居。后被荐举出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再调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经历蒙古围城、崔立叛降、汴京城破、被俘囚押的饥饿忧愁、流血流泪、生离死别等恶梦般的生活。   自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被蒙古兵俘虏,押赴聊城羁管软禁,到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八月49岁结束羁系生活,他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冠氏之间,并逐渐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和自由。这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奸贼的误国,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
元好问雕像  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则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从窝阔台十一年(1239年)秋他50岁时返回故乡忻州,到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他68岁时在获鹿寓舍逝世,是他的遗民不仕和为金史编纂四处奔忙搜求有关资料时期。这期间,他的交游范围更广、作诗为文更多,对蒙古国的态度也逐渐转变。
采纳率:66%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摸鱼儿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秋怀(元好问诗)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元好问诗)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秋怀是元代作家元问好创作的一首诗。
秋怀作品原文
秋怀  嵩山中作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秋怀注释译文
1﹑凉叶:在寒风中的树叶。萧萧:落叶声。散:散播﹑散发。雨声:指落叶声像雨声一样。  2﹑淅淅:风声。掩霜清:即掩于霜清,意思是被清冷的秋霜遮盖着。掩,铺散,遮盖。  3﹑黄华:指菊花。华,同“花”。  4﹑远客:远离家乡的客子。  5﹑候虫:随季节而生或发鸣声的昆虫,如秋天的蟋蟀等。黄庭坚《胡宗元诗集序》说:“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  6﹑眼暂明:指因喜悦而眼神顿时明亮起来。暂:顿时。
一片片寒叶轻轻地,  就像是传来沙沙的雨声;  虚寂的厅堂秋风淅淅,  遍地铺盖着露冷霜清。  门外,  黄菊依旧与西风相约而至;  屋里,  白发已先为远客伴愁而生。  我好比知时应节的,  吟唱之声逢秋更苦;  我又似是孤栖寒枝的乌鹊,  怀乡之梦入夜屡惊。  石岭关山的小路呵,  何时才能够再次登临——  望一眼的山水呵,  我的双眼顿时闪耀出喜悦的?
秋怀作品鉴赏
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诗人从三乡镇移居登封,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然而,战争的形势却日趋险恶。当年九月,蒙军主帅木华华黎集结大军,包围了太原,并攻破了濠垣,诗人面对破碎的山河,怀旧沦陷的故乡,心中抑郁难平。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候虫和寒鹊自喻,抒发了流落他乡的凄凉苦闷和对于家乡的殷切怀念。
秋怀作者简介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出生在太原府忻州秀容县,(今山西忻州)。他家是北魏鲜卑族拓跋氏的后裔,是累世为宦官的书香人家。诗人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十四岁时,投师陵川学者郝天挺门下,学业更有长足的进步。少年时代的元好问,还曾跟随当县令的叔父元格游宦山西、山东、甘肃、陕西等地,饱览了各地名山大川,增长了不少阅历见识,为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元好问诗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问世间情是何物(金文学家元好问词)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金文学家元好问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
(金文学家元好问词)
本句出自金文学家的《(问世间情为何物)》一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全文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
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喑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问世间情是何物背景
相传此词写成于金章宗五年,当时他到并州赴试,路上遇到一个打猎的说:&我今早捕到一只雁,把它打死了。另一只逃出罗网,竟悲鸣不肯去,后来撞到地上了。&元好问听后很感动,便买了这两只死雁,把它们葬在汾水岸边,堆起石头作标志,称之为&雁丘&并写成了这首《迈陂塘·》。
问世间情是何物作者
问世间情是何物简介
元好问()金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曾任行等职。金亡不仕。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起《论诗》绝句三十首,崇尚天然,反对柔糜、雕琢,在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编有《》。
元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黄仲金 书)
问世间情是何物生平
元好问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他的祖先原为北魏皇室拓跋氏,后随魏孝文帝由(今大同市)南迁洛阳,并在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亡后,落籍(今河南省)。五代时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他的高祖元谊,在北来晚期徽宗宣和年间(年)官神武(虎)军使。曾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治今山西省),又从平定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内蒙古附近)丞。父亲多次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平时诗酒自娱,著有《》。
元好问出生后七个月,即过继给他的任县令的二叔父元格(后元好问称他为陇城府君)。
元好问生活的时代,正是金元兴替之际,金朝由盛而衰被蒙古灭亡,蒙古本是金的臣属,崛起后征伐四方而灭掉金国。在这样的大战乱大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元好问也经历着国破家亡,流离逃难的痛苦煎熬。大致来说,他的一生可以分成这样几个大的阶段:21岁前,他过的是学生和公子哥儿的优裕生活。这20来年,随着他的过元格,转徙于山东、河北、山西、甘肃的县令任上,一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显露出文学才华,8岁即因作诗而获得“神童”的美誉。虽然初次参加科举未能魁名高中,但因多遇名人指教,学问大为长进,打下了做诗为文的深厚根基。太原王中立(字汤臣)、翰林学土路铎(字宣叔)、名儒(字晋卿)等都对元好问有过指教师授的功劳。另一方面,丰厚的物质生活和科场失意的打击,使元好问养成了嗜酒的不良癖好。22岁至35岁,是元好问科场多次挫折和遭受战祸、家破人亡,由山西逃难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时期。其间,他备尝了人生的痛苦艰辛。不过,通过应试,他得以与朝中名人权要如、、、等交接结好,不仅在学问上受到高明的指点,诗文大为进步,而且为以后的仕途进退也打下了重要基础。自35岁中入选,到天兴二年(1233年)城破被蒙古兵俘虏,是他和仕途最终结束时期。这一时期,他因不满史馆的冷官生活,很快辞官回豫西家中闲居。后被荐举出任镇平、、南阳县令,再调金中央政府任,移家汴京,经历蒙古围城、叛降、汴京城破、被俘囚押的饥饿忧愁、流血流泪、生离死别等恶梦般的生活。自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被蒙古兵俘虏,押赴聊城羁管软禁,到窝阔台十年(1238年)八月49岁结束羁系生活,他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冠氏之间,并逐渐与的汉军首领严实、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和自由。这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奸贼的误国,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以“中州”名集,则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从窝阔台十一年(1239年)秋他50岁时返回故乡,到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他68岁时在获鹿寓舍逝世,是他的遗民不仕和为金史编纂四处奔忙搜求有关资料时期。这期间,他的交游范围更广、作诗为文更多,对蒙古国的态度也逐渐转变。
问世间情是何物成就
元好问是一位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对当时所有的文学形式除之类的戏曲作品未见流传至今的实证或记载传说之外,其他的几乎都有,如:诗、词、歌、曲、赋、小说,传统的论、记、表、疏、碑、铭、赞、志、碣、序、引、颂、书、说、跋、状、青词,以及官府公文诏、制、诰、露布等,均掌握熟练、运用自如。
元好问的作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内容实在,感情真挚,语言优美而不尚浮华。他的同时代人和后世都对他的诗文有极高的评价。他的朋友说他:“作为诗文,皆有法度可观,文体为之一变。大较遗山诗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迈往之气;文宗韩、欧,正大明达,而无奇纤晦涩之语;乐府则清新顿挫,闲宛,体制最备。又能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得前辈不传之妙,东坡、稼轩而下不论也。”他的另一位朋友更誉其为“二李(李白、)后身”。《·遗山集》评元好问称;“好问才雄学赡,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所撰《》,意在以诗存史,去取尚不尽精。至所自作,则深邃,风格,无宋南渡诸人之习,亦无江西派生拗粗犷之失,至古文,绳尺严密,众体,而志铭尤为具有法度。”
元好问又是一位高明的文艺理论家,他的《论诗三首》、《》、《与杰郎中论文》、《校笠泽丛书后记》等等,都很精辟地评论了古代诗人诗派的得失。他也主张作诗为文要“诚”、要写“情性”,还提出许多写作时的技巧原则,反对生硬晦涩,乱排典故,做学问要“真积力久”等等,都是他几十年亲身实践得来的结晶,有着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元好问当过中央和地方官,都尽心竭诚,兢兢业业,关心国家兴亡,关心民生疾苦,所以政治声誉非常高。当他罢职镇平县令,时元宵佳节,百姓老老少少对他恋恋不会,敬酒惜别。在内乡县令任上时,他“劳抚流亡,边境宁谧”,所以当他因母亲去世,按照传统礼制为其母亲罢官守孝3年“”时,“吏民怀之”赞许他:“元好问劳抚流亡,循史也,不当徒以诗人自之”。他任令时,为当地人民争得减3年赋税,发展生产,使人民有休养复苏之望。所以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南阳县志》记载:“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
元好问目睹亲历金朝的衰亡和蒙古灭金的全过程,又从政多年,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时刻关注着金国的命运和金国史迹的保存。当金如败亡前夕,他就向当政者建议用小字写一部金史,但未能如愿,他就私下编撰了一部《壬辰杂编》。金灭亡后,他抱着“国亡史兴,己所当任”的爱国信念,决心以自己一人之力修一部金史,并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沉重的代价。他拒不应聘作的官,以表明自己的遗民身份和对故国的忠忱。但为了写金史,又不得不与出仕蒙古国的中上层官员相周旋,以便取得他们的协助和必要的资料;也正因如此,而引起许多人对他的不谅解,“百谤百骂,嬉笑姗侮,上累祖弥,下辱子孙”。为了完成自己修金史的宏愿,元好问忍辱负重20多年,直到去世,并为修金史,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建了一座“野史亭”,作为存放有关资料和编辑写作的地方。多年的奔波,使他积累了金朝君臣遗言往行的资料上百万字,后称“金源君臣言行录”。他又抱着“以诗存史”的目的,编辑成了《》。这是一部金代诗歌总集,里面不仅收录了他所知道的金期一代已故或未仕于的诗人词客、包括金朝两位皇帝及诸大臣以至布衣百姓的诗词2116首(其中诗2001首,词115首),而且为每位作者共250余人写了小传,给填补了空白。《金史·艺文传》就是以它为蓝本写成的,后来的《》自然也是在它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的。同时,《中州集》也为金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可惜,正当他满怀信心地说只需破费三数月功夫,查阅抄录了《金实录》上的有关内容,即可着手《金史》的著述时,他的一个朋友却从中作梗,未能得在蒙古万户、首领处见到金实录,以致功亏一篑,使他抱恨以殁。元好问生前虽然未能实现自己修成金史的愿望,但他所收集的这些资料,却为元代修宋、辽、金史,以至明朝修元史,提供了大量的,特别是为修金史奠定了基础。元好问尊重史实,不俗,秉笔直书,所以后代学者一致认为,《》与元好问关系密切,《》称“多本其所著”。元好问这种国亡修史的作法,也为后人所仿效。如明朝遗老拒绝应的的征召,也坚决不要清朝给的七品俸的纂修官官衔,却以“布衣”参与修《明史》。民国三年(1914年)创清史馆,也有不少清朝遗老为报故主来参与《》的编撰。
元好问十分重视和努力保护人才,喜欢奖掖后进。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初,元好问即向当时任蒙古国的推荐了54个中原秀士、王鹗、、、、李治、、、张仲经、等,请来耶律楚材予以保护和任用。而经他教育或出来的文坛名手如、王恽、、、孟琪、、郝继先、等多人。尤其是他保护和教育的故事一直传为文坛佳话。白朴之所以后来能成为之一,为白朴的《》作序的认为,这与元好问的教导分不开:“遗山之后,乐府名家者何人?残膏剩馥,化为神奇,亦于太素(白朴字)集中见之矣。然则继遗山者,不属太素而奚属哉!”
元好问对的态度有一个矛盾变化的过程。他痛心于金国被蒙古灭亡,对天兴二年(1233年)金汴京西面元帅崔立投降蒙古和出卖金朝后妃大臣极为痛恨,但对崔立开门投降,客观上使汴京百万生灵免遭一朝全部涂炭死亡之祸又并不完全否定。因此,他被胁迫参与了为崔立撰写功德碑的重要政治事件,这也是他后来一直耿耿于心、别人对他指摘嘲讽的重要口实。在金元交替之际,元好问的思想十分痛苦和矛盾。他一方面痛心金朝的腐败和混乱,希望有一个除旧布新局面的出现,当他看到金朝被蒙古灭亡已成定局后,就把金朝那54位“天民之秀”推荐给这个“维新之朝”。对于那些归降蒙古国的金朝旧臣如、张桑、严实、赵天锡等,只要他们曾为减轻金国人民少遭屠戮之苦做过一些好事,他都能够予以谅解。他在蒙古国生活了二十四五年,通过这么多年的观察,他对蒙古国的看法逐渐发生变化。他对中原那些出仕蒙古国的汉族如上述、严实等能够兴文教、安定百姓生活表示赞赏。尤其对蒙古贤王重视儒学、大兴学校,实行较利于发展经济文化的政策十分感激;对忽必烈击灭云南地方势力,取消它的半独立状态、恢复汉唐旧疆的赫赫功业特别钦佩,为其歌功颂德。从而他逐渐把政府看作像汉唐那样值得自己骄傲的合法正统的政府,在他的《刘时举节制云南》七律诗中,他直接称蒙古国为“汉家”:“云南山高去天尺,汉家弦声雷破壁。九州之外更九州,海色澄情映南极”。渐渐地,元好问也把自己看作是蒙古国的一个臣民,对立的情绪逐渐消失。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二年(1252年)春夏之间,元好问虽已63岁高龄,却还是与他的好友一起北去觐见忽必烈,请求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忽必烈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他俩又提出蠲免儒户的兵赋,忽必烈也答应了。
元好问多才多艺,除了长于诗文、从政之外,还深于历算、医药、、书法、佛道哲理等学问,他的朋友遍及当时的三教九流,既有名公巨卿、藩王权臣,也有一般的画师、隐士、医师、僧道、士人、农民等,据有人考证,其有文字可据者达500余人,例如(东垣)、(子和),被尊为中的两位(另两人为金代,元代)所以他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位社会活动家。
元好问学问深邃,著述宏富,援引后进,为官清正,尤其在金元文坛上居首屈一指的地位,即使至明清、堪与他伯仲者也难得一二,被他的学生、师友及后人尊称为“”、“一代宗匠”。迄今流传下来的据信是他的作品的有:诗1380余首,词380余首,散曲6首,散文250余篇,小说《》4卷202篇,《》10 卷,《》10卷。另有已经散佚的著作多种:《锦机》、《东坡诗雅》、《杜诗学》、《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金朝君臣言行录》、《南冠录》、《》、《故物谱》等。
问世间情是何物子女
元好问有4子5女。长子元拊,字叔仪,仕元为汝州知州;次子元振,字叔开,参佐;三子元总,字叔纲,都省监印。另一子小名阿辛,早卒。5 女中次女元俨后为女道士。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元好问简介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52shuwu.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元好问简介
  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兴定五年(1221)进士,曾任国史院编修、南阳令、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亡后绝意仕进,潜心著述。好问才雄学赡,为金元之际的文学大家,在诗、词、文、曲、小说和文学批评方面均有造诣,诗歌成就尤高。今存诗1361首,内容丰富。部分诗篇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和百姓苦难。诗人善于用典型的场景、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国破家亡的惨状和时代的劫难,沉郁悲凉,追踪老杜,堪称一代史诗。其写景诗,意境清新,音韵浏亮,耐人玩味。好问诗体裁多样,七言是其所长。《金史》本传称:“其诗奇崛而绝雕刿,巧缛而谢绮丽。五言高古沉郁,七言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歌谣慷慨挟幽并之气。”好问词今传377首,感慨兴亡、言情咏物、登临怀古、送别赠答,题材广泛。其词艺术上以苏、辛为典范,博采众长,兼有豪放、婉约诸种风格,当为金代词坛第一人。好问散曲,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具有开创性,今仅存9首。《续夷坚志》为其笔记小说集,不乏优秀篇章。好问为金代文学批评之巨子,仿杜甫《戏为六绝句》体例所写《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颇大。好问所编金诗总集《中州集》(附金词总集《中州乐府》),为金代保存了可贵的文化资料。该集借诗存史,选录精审,价值极高。元好问还著有《遗山集》(40卷)。现有清光绪读书山房重刊本《元遗山先生全集》传世。
世界人物介绍,著名人物资料,企业家、名星、伟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个人资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好问的名诗名句名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