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去德国吓唬人让人跪,是不是德国北德意志州银行骨科天

让德国人走下“高素质神坛”
导语:最近,据媒体报道,有中国艺术家在德国公共场所展出作品时,作品不锈钢“蚂蚁”竟然被偷了33只。这事儿发生在一向被视为“高素质”的德国,相信让很多人深感意外。艺术家陈志光也说:“我是不是该谴责德国文化,抱怨德国人的素质?如果我的‘蚂蚁’摆在中国的人行道上,顶多也就丢这么多吧?”
1.你是否还认为德国人的素质普遍非常之高?
2.你怎么看中国人的普遍素质?
大多不错,少数不好
大多不好,少数不错
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牛,会继续关注
还行,看后有些收获
无聊,浪费我的时间
垃圾,看完想砸电脑
专题热度榜
德国人的偷窃事件
德国人在大街上偷了中国艺术家的展出作品
2012年是“中德文化年”,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和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余丁在德国小城卡塞尔策划了“大道之行: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展”。媒体报道称,中国艺术家陈志光在展出作品时,丢了自己的部分作品——33只不锈钢蚂蚁。
据了解,展览时,32件来自中国的公共艺术作品在卡塞尔的街道上亮相。艺术家陈志光参展的作品之一叫《迁徙时代》,由106只60厘米长的不锈钢蚂蚁组成,德方建议他把作品安置在卡塞尔市步行街上。这些蚂蚁从2012年10月展到2013年3月。
陈志光称,德国方面曾答应负责艺术品的安全。但为了进一步保证艺术品的安全,他还是给“蚂蚁”们加固了钢钉。然而,蚂蚁还是丢了很多。展览期间,警方抓获一个盗贼,追回2只“蚂蚁”。陈志光称,“起初我还很宽容,写信声明,他盗窃蚂蚁也是出于喜欢,我不打算就此起诉。”然而,等展览结束之后,他却发现,106只“蚂蚁”却丢了33只,剩下的73只,也残缺不全——有的掉了头,有坏了腿,有的还丢了肚子……报道称,德国卡塞尔市长办公室主任汉斯o威尔克特曾来中国找到陈志光道歉,表示德方一定积极追查。并进一步表示可以在德国媒体上道歉。
是不是该像抱怨中国人那样,抱怨德国人的素质?
然而,正是这样的“道德国度”,却发生了这样一起在公共场所偷窃艺术家作品的现象。艺术家陈志光感慨地说,埃及卢克索神庙的“丁锦昊到此一游”使中国人震惊羞愧,但某些舆论动辄把个体行为上升到国民素质的高度,并因此痛骂先贤,“按照那种思路,我是不是该谴责德国文化,抱怨德国人的素质?如果我的蚂蚁摆在中国的人行道上,顶多也就丢这么多吧?”
确实,一些中国人在海外的“低素质”表现,常被升格为“中国人低素质”的论断。就如5月份报出的新闻:埃及3500年前文物被刻上汉字“丁锦昊到此一游”。之后,舆论迅速又掀起一股批判中国人素质的旋风,诸如“丁锦昊,应当让国人反思”、“丁锦昊事件:关于国人那点素质”,“丁锦昊到此一游 揭如何提高国人素质”等等言论纷纷涌出,仿佛一国之人的素质都坏透了。事实上,包括先前的“女童被轧”、“老人倒地无人扶”等事件,都会引起国人的道德素质大争论。少数人的行为就会被上升到全体国人的素质问题。
那么,对于德国人来讲,出现了这样一起盗窃事件,是不是可以说,德国人素质很低呢?
相反,德国人一向被视为“高素质神话”国度
与这次事件的印象截然相反的是,若平时提起德国人,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严谨”。正如环球网在2012年初做的一项全球“大国印象”调查所显示的,“严谨”是受访网友对德国的第一印象(13%)。有人说,德国人比机器更精准,还有中国学者曾呼吁中国人应“像德国人一样严谨”。在中国人眼中,“勤奋”(7.4%)、“纪律”(6.3%)也都是很鲜明的“德国特色”。
重视教育的“素质崛起”
在网上按“德国人”搜索,也多是关于“德国人素质高”之类的信息。其实,在很多人看来,德国战后之所以能崛起,与他们“严谨”、“勤奋”的民族性格密不可分。而人们通常认为,德国这种高素质的民族性格,则得益于对教育的重视。一篇报道中指出:德意志从濒临亡国的绝境发展成一个令人瞩目的强国,采取了种种的措施,这些措施当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它高度地重视对国民素质的培养,并以此作为国家振兴的基础。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元帅毛奇就曾经说过:“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报道称,德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教育、科学、大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同于美国、英国和法国的现代化进程。德国的工业化进程落后于英国,但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
另外,德国在二战后的悔罪态度也博得世界的尊重。1970年的一个萧瑟冬日,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了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二战中,波兰有250万犹太人在集中营里饱经痛苦、绝望的折磨,最终无助地死去。在冰凉的风中,勃兰特一步步走到死难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视下,这位二战中反纳粹的英勇斗士,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不已的动作:他跪倒在地。
有人总结称: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意志。二战后,联邦德国开始陆续向遭受德国法西斯迫害的受害者及其遗属支付巨额赔款,教育部门则将法西斯暴行列为历史教科书的中心内容,强调“关键的任务是教育下一代”,要“将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职责视为己任”。当然,这一切做法,都被视为是德国重道德、高素质的民族性格的体现。
网上还盛传德国人“高素质”的各种“细节”
在网上,不时会流传起关于德国人高素质生活中各种“细节”的信息。比如,有人总结了“23个细节”,分别是:
1、德国人从不把爱国挂在嘴上,但内心深处却有着与生俱来的民族荣誉感。
2、德国人见面打招呼用语“AllesinOrdnung秩序还好吧?”
3、每逢开周会,一到下午6点还开不完,罗伯丝先生就会瞄一下手表,然后说:“我要向我的政府汇报了。”对于德国人,家里的太太就是政府,她管他的衣食住行。
4、德国人的口头禅之一是“让我看看记事本”。
5、德国人工作中不苟言笑,对陌生人,他们很少“自来熟”,要呆上两三个月,招呼才慢慢变得随和起来。有些德国同事7年下来,称呼我时还总是一丝不苟地加上Mrs。
6、德国地铁里没有防止人们逃票的闸机和玻璃门。
7、德国地铁里的人们不用手机上网,而是捧一本书静静阅读。
8、在德国的宾馆和市政大厅的洗手间里,都有两卷卫生纸,一卷放在盒子里,另一卷备用。
9、科隆大教堂的宏伟是相机无法拍摄的,教堂修了600年,最初的设计者对这座巨大建筑早就构思了全部细节,历经几百年,这个设计思路还能够延续,而且基督教的信仰一直存在。
10、德国人真的用量杯喝水吗?当我偶尔进入厨房,看到一叠叠整洁挺括、雪白如豆腐般的抹布,以及一排排如化学器具一样标有刻度、标有标签的食品器皿时,才感悟到日耳曼民族对待生活的认真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11、汽车在市区里行驶,时速不得超过30英里。也有个笑话说:如果半夜12点还有人在路上等红灯,那个人肯定是德国人。
12、他们的街面上永远都是自己国家生产的汽车。
13、在餐厅里,德国人来吃饭,走后不用桌布,因为上面滴油不沾。
14、衣服旧得不能再旧了,它的扣子依然还在。
15、钳子、螺丝刀、锤子、扳子、铝合金架子……有了这些,德国大部分男人都可以在闲暇时把祖传的家具翻出来修缮一番……
16、Maya(德国人名,女)的祖母亲手整理出来的衣柜:一层又一层洁白的床单、毛巾,它们被整整齐齐地叠放在柜子里,一丝不苟,一尘不染。
17、售票处免费提供列车时刻表,按照字母排序,一个城市一张表。从凌晨1:00到深夜24:00,每个时间区域内,详细列出往返目的地的双向车次时间表,标明每趟列车,是否设有餐车、是否可携带自行车、是否有卧铺、躺座或咖啡供应。最重要,这里没有“晚点”这个词语。
18、使用欧元之前,从1芬尼到1马克的硬币上,都以橡树叶子作为装饰图案,50芬尼的硬币背面是一位健美的女性种植橡树树苗的画面。德国曾能源紧张,冬天,人们宁愿挨冻,也不愿意砍伐树木用来取暖。他们常说:“走进森林去吧,像一个受伤的动物,把自己藏起来,它自会痊愈。”
19、Leo一年级开学第一天领导一本环保记事本。封面是一片绿翠,上面有森林、草原、草地和田野。“周一,我为濒临灭绝的灰鹤捐了1马克的零花钱;周二,睡觉忘了关灯,浪费了大量的电,真不应该;周三,上图画课时连撕了3张白纸,老师说,造纸要消耗木材和大量的水,我感到惭愧……”
20、无论是现代都市还是乡村小镇,全国街头巷尾的垃圾箱款式、造型、功能和颜色全部统一。四种颜色,四个投入口,醒目地标有玻璃、纸张、果壳和包装材料,图文并茂,小孩子也不会弄错。
21、1911年4月,云南滇池螳螂川上的石龙坝电站建成发电。100年过去了,它仍然在为邻近的村寨提供所需的电力。这座水电站所用水轮机、发电机和变压柜全部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产品。
22、根据德国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以内的范围,会有存放备件的小仓库。2010年7月,青岛城建公司员工根据德国朋友的这一提示,在老城区的下水道里找到了100多年前就用油布包好的备用零件。同时,由德国人建造的青岛栈桥东侧泄洪口正在正常使用。
23、某电视栏目在德国的某一城市的街头放置了2个公共电话亭,一个上面写“男”,一个上面写“女”。然后工作人员就躲在暗处,观察德国人的守秩序情况。整整一天下来,一切都是那么井井有条,男人进写“男”字的电话亭,女人进写“女”字的,毫无差错。即便有时一边空着,而另一边在排队。正当工作人员准备收工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例外,一个男人在等待前面讲电话的人5分钟后,终于忍不住钻进女字电话亭。工作人员如获至宝,赶紧跑过去采访,原来那个人是法国人。
当然,关于德国人的“细节”还有很多版本。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德国人的严谨、认真的生活态度,是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它们显示出,德国人的生活一丝不苟、井井有条。也可以说,在很多人眼中,在人口素质上,德国近乎一个神话的国度。
但早已有德国人自己“辟谣”:中国人何必神化德国?
对于中国人对“德国人素质”的近乎崇拜的称赞,一位德国人有些看不下去了。他就是微博上的“雷克小流氓”,他的认证信息是:《徒步中国》作者,摄影师,从北京徒步到乌鲁木齐的德国青年雷克,目前在微博上已有9万多粉丝。
在微博上,看见有人“盲目”夸奖“德国人典型生活”,雷克发微博称:“看过各种关于德国的微博,不得不感叹:把我家乡神化有什么意义么?好像德意志一切都完美,人人素质山高,福利跟天堂一样好,我们汉斯们只要工作一天就可以休息一天,没有穷人没有腐败更没有社会矛盾,而且没有人用微波炉?那好吧,YY也是一种快乐。问题在于:为什么非要把一个距离上万里的国家神化呢?”
尤其是针对网上广为流传的关于德国人的“23个细节”,雷克深感受不了。他发微博称:“拜托大家不要再给我发那些令人恶心的关于‘德国’的微博。什么一年173天上班,什么23个细节,什么如果没有德国。。。你们真得相信一群自称艺术家媒体人等等?那你们自己玩去吧。他。们。不。了。解。德。国。估计连自己国家也不了解。请别AT我了,谢谢。另外,我跟别的德国人无关,只代表自己。”还说:“这个【从23个细节感受德国人的严谨】。。。说得好像我德的国情就在于我们怎么扣上衬衫。德国火车从不晚点?搞错了吧,亲!”
网上还流传着德国人“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段子:一位德国人陪中国客人散步,看到河边有个孩子钓鱼,就问他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钓鱼,为什么有两根钓鱼竿,然后又仔细检查钓具.中国朋友很奇怪:是你家的孩子吗?怎么这么关心?这位德国先生说了一句震惊全世界的话:所有的德国孩子都是我的孩子,我要对我遇到的每一个孩子负责。
对此,雷克在博客中撰文称:“所有的德国孩子都是我的孩子” ??? 笑死我这个德国人了!告诉你吧,俺小德意志有一个很优秀的方面,就是我们德国人不怎么讲爱国主义,也就是说,我们很少会把国家挂在嘴上说话。什么叫“德国孩子都是我的孩子”?对于我个人来说,孩子就是孩子,不管ta是哪国的,都值得保护。当然,爱国者不会懂。
在很多人眼中,不仅是德国人,可能大多数外国人似乎都会比中国人素质高些,而德国人(甚或日本人)尤其是“高素质”的典型。这种“崇拜心理”甚至会让一些人替他国人杜撰出诸多优点细节。然而,正如德国人雷克所说,“YY也是一种快乐。问题在于:为什么非要把一个距离上万里的国家神化呢?”我们不能因为一次盗窃事件而将全体德国人视为“低素质”,但也不必神化德国人的“高素质”。对于国人自己呢,也不必一味鄙视,还是尽量客观的好。
联系我们:010-
版权声明:环球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
报道,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品:环球网评论频道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手机注册或邮箱注册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你已成功重置密码,请妥善保管,以后使用新密码登录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转藏至我的藏点德国人对二战的反思(3)
我的图书馆
德国人对二战的反思(3)
从“战败”到“解放”
——德国人对历史认知的转变
严建卫& 徐海清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来,德国人全面和深刻地反省了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从而使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在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上,德国人与日本人截然不同。但是,人们也许并不清楚,对于德意志这样一个战前千百万人曾拥戴过希特勒、战争期间几乎所有男人都上过战场、战后家家都失去亲人的民族来说,要深刻反省战争,正确认识历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德国人曾忌谈“大屠杀”
○战争结束后最初几年,德国社会对二战的反思主要还局限在少数知识分子范围内。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1951年9月就发表声明说:“大多数德国人民反对纳粹针对犹太人的暴行,大多数德国人民与这种暴行无关。”但社会舆论很少揭露纳粹罪行。
●确实如此。我曾询问过许多经历了二战的老人。提起战后年代,他们个个都对自己的经历刻骨铭心。战争结束时,德国许多城市变成了废墟。科隆、德累斯顿、维尔茨堡、多特蒙德和法兰克福等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当时,德国各地出现了大批“流民”,数百万原来生活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德裔居民被驱逐出境……因此,战后初年,许多德国人认为自己只是“受害者”,而较少考虑本民族给其他国家造成了多大伤害,也较少思考这场人类浩劫的因果关系。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德国人忌谈“大屠杀”,一些书刊甚至无视这个史实的存在,许多中学的历史教师也都对学生回避这个题目。
年轻一代开始提出疑问
○那么,战后几十年来,德国人在认识历史问题方面经历了怎样一个痛苦的过程呢?
●可以历数一些重要事例:
1945年4月1日,驻魏玛美军组织当地一千多名居民参观了臭名昭著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许多德国人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们没有想到,就在自己家门口,曾发生过那么惨绝人寰的悲剧。
1945年至1946年,“纽伦堡国际战犯法庭”对纳粹战犯进行了审判,德国举国关注。
1946年10月,德国导演沃尔夫冈·施陶特斯执导的影片《杀人犯就在我们中间》上映,该片首次反映了德军在苏德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在德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1958年11月,德国建立了“追查纳粹罪行总部”,开始对数以10万计的案件进行调查……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德国全社会开始讨论自己的历史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发生在70年代的两个事件,它对德国民族正确认识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访问华沙。在纳粹受害者纪念碑前,勃兰特突然双膝跪下。这一举动震撼了全世界。另一个事件是美国电视连续剧《大屠杀》在德国上映,引起了巨大反响。2000多万德国人含着热泪在电视机前观看了这部片子。由此,德国社会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讨论:我们每个普通人是不是也有罪责?德国年轻一代人开始提出疑问:我们的父母在纳粹时期干了些什么?
经过公开和广泛的讨论,德国社会真正意识到了德国在二战中的罪责。转折性的标志是,在1985年纪念二战结束40周年之际,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明确表态:“5月8日是解放之日,我们大家(在这一天)从纳粹独裁统治下解放出来。”
○从“战败”到“解放”的认知转变,是一个重要的飞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德国没有纳粹纪念物
●德国对二战的反思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认罪、忏悔和道歉上,它在战争赔偿问题上态度也很明确,先后向波兰、俄罗斯、原捷克斯洛伐克等受害国家和受害的犹太民族进行了巨额赔偿。到2002年,德国赔偿金额达到1040亿美元,它每年还继续向10万受害者赔偿6.24亿美元的养老金。
德国人的反思真正触及到了民族的灵魂。正如德国总理施罗德所说:“对纳粹主义及其发动的战争、种族屠杀和其他暴行的记忆,已经成为我们民族自身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社会各阶层每年都要在集中营旧址、主要战场、博物馆、西方盟军和苏军的墓地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提醒德国人不要忘记和忽视纳粹犯下的罪行。同时,政府还采取积极措施,通过修订历史教科书等方式教育青少年。
1994年,德国议会通过了《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在法律上限制了纳粹的死灰复燃。
1995年,德国政府在柏林市中心修建了“恐怖之地”战争纪念馆,专门揭露纳粹的种种暴行,今年又在柏林修建了大屠杀纪念碑和纪念馆。在德国境内的主要二战战场遗址,都有苏联红军、西方盟军的纪念碑和墓碑。每年德国领导人都会出席在这些地方举行的纪念活动,悼念当年在与德军作战中牺牲的英雄们。
而希特勒及其助手们在德国成为骂名,德国领土上没有他们的坟墓,也没有他们的任何纪念物。
彻底清算才能完全认罪
○德国的认罪态度为什么比较好?德国人为什么对二战能进行比较彻底的反省?
●首先,较之日本,战后德国法西斯主义受到了比较彻底的清算。反法西斯同盟彻底摧毁了纳粹德国的军事、政治、司法等体系,这是德国能够彻底否定纳粹、完全认罪的基础。
二战结束后,盟国吸取了一战之后未能铲除德国军国主义祸根使之死灰复燃的历史教训,主张对德国进行彻底的“非纳粹化”改造。不仅解除了德国的武装,对战犯进行了严厉的制裁,改造了国家机器,而且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禁止宣传纳粹思想。
○有个统计:战后盟军起诉德国战犯7万人,其中3.6万人被定罪,对大批所谓胁从者则予以解职。其结果是,“第三帝国”的高官全部被清除出了军队和政府部门。
●可以这样认为。德国一家报刊最近有一篇分析说:战后,德国和日本的情况在很多方面都十分相似:二者都是战败国,都被战争打得一败涂地,后来都被异国占领,又都在一片瓦砾中重建了自己的国家,并创造出经济奇迹。但是有一点,德国与日本有明显区别:德国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而在日本,美国出于其在亚洲利益的需要,保留了日本最高的国家代表——天皇,也容忍了不少有历史污点的日本政客重登政治舞台。美国当年的实用主义态度是造成今天日本在对待“历史问题”上麻烦甚多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治家具有远见卓识
●再者,德国政治领导人在解决历史问题上具有远见卓识。战后,德国领导人认真地吸取了历史教训。他们认识到,数百年来,德国与邻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带来的只有灾难。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别国数千万人的牺牲,而且也使德意志民族遭受了灭顶之灾。
○是啊,在惨烈的现实面前,绝大多数的德国人意识到,战火是再也不能玩了。
●战后,德国被宿敌所包围,德意志民族要想重新自立、生存和发展,首要前提是要实现与欧洲各国的睦邻友好。为此,战后德国历届政府都不遗余力地通过实际行动化解了德国与法、英之间的世仇,与以色列建立了正常关系,了清了与东欧各国之间的历史积怨。正是因为德国政治家在历史问题上表现出了勇气和智慧,使德国赢得了欧洲乃至世界人民的信任,也使德国在欧洲合作的框架下,“突出重围”,重新成为世界上一个有影响的国家。
○当年勃兰特的下跪,对德国人民的反省,进而走出耻辱,走进繁荣,成为当今国际舞台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以致有人说:“德国总理跪下去,德国人民站起来。”
●正是在德国政治家们的影响和带动下,正确的历史观在德国民众中拥有广泛基础。如今,反对种族主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煽动极端民族主义的思想言行一旦出现,就会形成群起攻之、人人喊打的局面。
反思依然任重道远
○近年来,德国一些地区的极右势力甚至还有抬头之势。就在纪念二战结束60周年之际,德国一些右翼组织还在游行。看来,即便在德国,“正确对待历史”依然是任重道远的课题。
●不错。有人把今年的纪念活动看作是一次“告别纪念”。下一个十年大庆,恐怕所有的见证人都不在人世了。于是有人提出:在对待历史的问题上,德国人又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
德国《明星》杂志有一篇文章说,近来,德国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即:想德国在战争中的罪行越来越少,而想自己遭轰炸、被驱赶、以及在战后年代饱受离散和惊吓之苦的经历越来越多。还有不少人对反复讲历史问题感到厌烦,他们期望尽快对历史问题有个最终的“了结”。
对此,德国许多人士特别是纳粹时期的受害者深感忧虑。他们担心,如果将来历史的见证人都不在了,人们有可能很快忘记历史。他们指出,不断回忆过去,反思历史,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华网)
德国人眼中的二战:在反思中实现灵魂救赎
德国总理施罗德为集遇难者纪念碑献花
(2005年4月10日,在德国东部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旧址,德国总理施罗德为集遇难者纪念碑献花。)
德国民众抗议新纳粹的“烛光守夜”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对于纳粹暴行,德国负有道义和政治责任来铭记这段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最羞耻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德国总理施罗德
战后60年来,德国对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内的纳粹时期历史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通过反思历史和战争赔偿,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从而走出了耻辱,走进了繁荣,成为当今国际舞台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德国人的反思真正触及到了民族的灵魂。正如德国总理施罗德所说:“对纳粹主义及其发动的战争、种族屠杀和其他暴行的记忆,已经成为我们民族自身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学龄儿童到政治领袖,德国上下已经完成了深层意义的民族救赎。
德国领导人的忏悔勇气
今年5月初在莫斯科举行的欧洲胜利日纪念仪式上,德国总理施罗德和英、美、俄、中等二战的战胜国首脑一道出席纪念活动,并向打败本国军队的苏联阵亡将士鞠躬献花圈,“以德国人的名义”请求俄罗斯人民和其他国家的人民原谅德国对他们所造成的伤害。
事实上,自二战结束以来,德国的历任总统和总理都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机代表德国人民进行了反思、道歉和忏悔,从来没有为纳粹的侵略和屠杀行径进行过辩解。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宿敌”法国真诚道歉,从而为欧洲和平做出了贡献。1970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表示自己要“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这样做的人下跪”。1995年6月,德国前总理科尔继勃兰特之后,双膝下跪在以色列的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重申国家的道歉。
德国政界对二战的态度还可以从他们彻查纳粹历史的决心中看出。2005年7月11日, 德国外交部长菲舍尔任命了一个独立历史学家调查委员会,以研究德国外交机构在第三帝国时代扮演的角色,清查外交部的纳粹历史遗留问题。
委员会将对相关问题展开独立和彻底的科学研究,特别是要查清德国战后与纳粹政权有牵连的外交官重新被接纳进入外交部工作的情况,估计整个研究将耗时3到5年。5名历史学家将在今年9月份首次举行全体会议,以确定具体的研究计划。
菲舍尔任命独立调查委员会的背景是今年春季在德国闹得沸沸扬扬的“讣告风波”。德国外交部2003年在内部刊物上刊登了一名前外交官去世讣告,此人曾是纳粹党员并在二战期间参与多起战争罪行,而讣告中却对他那段历史多有粉饰。此事曝光后,菲舍尔下令改革前外交官后事处理方式,停止在内部刊物上为一切曾有纳粹背景的外交官员刊登讣告,只发出不做评价的死亡通知。
德国教科书还原历史真相
德国:反纳粹教育是法律
在德国,承认、反省、铭记纳粹黑暗统治和大屠杀那段历史,绝不允许悲剧重演早已成为主流社会的共识。为了让年轻一代牢记历史,德国还制定了系统、完善的法律和规范,通过学校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的人生观。
2004年1月26日生效的《柏林州学校法》第一章第一条明确规定:学校的目的是使培养出的人有能力坚决抵制纳粹意识形态和其他追求暴力统治的政治学说,有能力塑造建立在民主、和平、自由、人类尊严、男女平等基础上并与自然和环境相和谐的国家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与纳粹意识形态作斗争的思想观已被明确列入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据了解,德国其他联邦州也都有类似的法律。
德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历史教科书必须包含足够的有关纳粹时期历史的内容。1994年,德国议会通过的《反纳粹与反刑事罪法》规定,不准以任何形式宣传纳粹思想,严格禁止使用纳粹标志的行为,即使是否认德国在战时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的言论与行为也将受到严惩。
纳粹黑暗统治是历史教学重点
柏林市教育部门设有一个监督委员会,负责在《柏林州学校法》基础上制订柏林地区中小学历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按照教学大纲,为9年级学生历史课编撰的《民族国家和世界大战》一书中,把纳粹这段历史作为内容重点。学校为11年级至13年学生开设历史和世界政治学这两门课程,学生必须选修其中一门。有关当代史,教学大纲专门强调“纳粹独裁──问题和分歧”这一主题是必修内容,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德国是如何由魏玛共和国走向纳粹独裁的,探讨和评价纳粹是如何走上灭绝欧洲犹太人之路的,反思在人类文明发展到20世纪的时候德国社会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野蛮的状态。而世界政治学第一学期的专题则是“德国的民主和独裁”。
在德国教科书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开始到结束,经历了不到6年的时间。但德国中学的历史教科书拿出了一整个章节和一个半学期的时间来处理二战主题。在教科书有关“二战”的章节内,又分了6个小节,从希特勒上台讲起,到希特勒动用宣传机器和手段,蛊惑和引诱德国人民走上战争的道路,再到希特勒的军事扩张、种族大屠杀、人民的反抗和抵制活动、盟军的胜利、德国的解放,直到最后一个小节“综述”。
为了让已经开始有独立判断和分析能力的中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二战”的有关内容,德国各中学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其中,最为普及的做法就是安排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到学校做报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座谈。学校还经常安排学生参观德国现存的集中营旧址,以及战场遗迹博物馆。
作为配合教学,在历史课之外,老师还会在德语课上安排阅读有关“二战”的文章。学校还经常专门放映与“二战”有关的优秀电影。众所周知的《辛德勒的名单》、《浪潮》都是德国学校首选放映的影片。
30年前,德国与波兰就解决了教科书分歧
在德国,尽管历史教科书有许多不同版本,由于各出版社在编写过程中都必须严格遵循各州教育部门颁布的教学大纲,因此内容差别不大。学校一般根据老师们的意见,选择合适的教材。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德国和波兰在教科书问题上也存在不少分歧。1972年成立的德国波兰教科书委员会在推动双方解决历史和地理教科书分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75年,德国波兰教科书委员会促成双方签订了《有关联邦德国和波兰历史和地理教科书的建议》,终于解决了两国关系史上的敏感问题。
德国民众对二战历史的认知转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来,德国人全面和深刻地反省了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从而使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在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上,德国人与日本人截然不同。但是,人们也许并不清楚,对于德意志这样一个战前千百万人曾拥戴过希特勒、战争期间几乎所有男人都上过战场、战后家家都失去亲人的民族来说,要深刻反省战争,正确认识历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德国人曾忌谈“大屠杀”
战争结束后最初几年,德国社会对二战的反思主要还局限在少数知识分子范围内。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1951年9月就发表声明说:“大多数德国人民反对纳粹针对犹太人的暴行,大多数德国人民与这种暴行无关。”但社会舆论很少揭露纳粹罪行。
提起战后年代,许多经历过二战的德国人都对自己的经历刻骨铭心。战争结束时,德国许多城市变成了废墟。科隆、德累斯顿、维尔茨堡、多特蒙德和法兰克福等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当时,德国各地出现了大批“流民”,数百万原来生活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德裔居民被驱逐出境……因此,战后初年,许多德国人认为自己只是“受害者”,而较少考虑本民族给其他国家造成了多大伤害,也较少思考这场人类浩劫的因果关系。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德国人忌谈“大屠杀”,一些书刊甚至无视这个史实的存在,许多中学的历史教师也都对学生回避这个题目。
德国民族救赎的心路历程
战后几十年来,德国人在认识历史问题方面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可以历数一些重要事例:
1945年4月1日,驻魏玛美军组织当地1000多名居民参观了臭名昭著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许多德国人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们没有想到,就在自己家门口,曾发生过那么惨绝人寰的悲剧。
1945年至1946年,“纽伦堡国际战犯法庭”对纳粹战犯进行了审判,德国举国关注。
1946年10月,德国导演沃尔夫冈·施陶特斯执导的影片《杀人犯就在我们中间》上映,该片首次反映了德军在苏德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在德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1958年11月,德国建立了“追查纳粹罪行总部”,开始对数以10万计的案件进行调查……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德国全社会开始讨论自己的历史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发生在70年代的两个事件,它对德国民族正确认识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访问华沙。在纳粹受害者纪念碑前,勃兰特突然双膝跪下。这一举动震撼了全世界。另一个事件是美国电视连续剧《大屠杀》在德国上映,引起了巨大反响。2000多万德国人含着热泪在电视机前观看了这部片子。由此,德国社会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讨论:我们每个普通人是不是也有罪责?德国年轻一代人开始提出疑问:我们的父母在纳粹时期干了些什么?
经过公开和广泛的讨论,德国社会真正意识到了德国在二战中的罪责。转折性的标志是,在1985年纪念二战结束40周年之际,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明确表态:“5月8日是解放之日,我们大家(在这一天)从纳粹独裁统治下解放出来。” 从“战败”到“解放”的认知转变,是一个重要的飞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德国没有纳粹纪念物
德国对二战的反思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认罪、忏悔和道歉上,它在战争赔偿问题上态度也很明确,先后向波兰、俄罗斯、原捷克斯洛伐克等受害国家和受害的犹太民族进行了巨额赔偿。到2002年,德国赔偿金额达到1040亿美元,它每年还继续向10万受害者赔偿6.24亿美元的养老金。
德国人的反思真正触及到了民族的灵魂。正如德国总理施罗德所说:“对纳粹主义及其发动的战争、种族屠杀和其他暴行的记忆,已经成为我们民族自身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社会各阶层每年都要在集中营旧址、主要战场、博物馆、西方盟军和苏军的墓地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提醒德国人不要忘记和忽视纳粹犯下的罪行。同时,政府还采取积极措施,通过修订历史教科书等方式教育青少年。
1994年,德国议会通过了《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在法律上限制了纳粹的死灰复燃。
1995年,德国政府在柏林市中心修建了“恐怖之地”战争纪念馆,专门揭露纳粹的种种暴行,今年又在柏林修建了大屠杀纪念碑和纪念馆。在德国境内的主要二战战场遗址,都有苏联红军、西方盟军的纪念碑和墓碑。每年德国领导人都会出席在这些地方举行的纪念活动,悼念当年在与德军作战中牺牲的英雄们。
而希特勒及其助手们在德国已经被钉上了耻辱柱,德国领土上没有他们的坟墓,也没有他们的任何纪念物。
德国民众警惕新纳粹
在全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德国新纳粹分子5月8日却企图在柏林聚众闹事,他们的倒行逆施引发众怒,被当地群众坚决制止。
报道说,当天约3300名德国极右翼组织成员聚集在柏林东部亚历山大广场,挥舞着纳粹德国使用过的红色、白色和黑色旗帜,抗议其他国家“逼迫德国陷入狂热悔过”。
见到这种情景,大约6000名当地群众自发进入亚历山大广场周围街道,制止新纳粹分子闹事。一些群众打出了“再不要法西斯”和“再不要战争”的横幅。为防止冲突,德国当局勒令国内最大极右翼党派“国家民主党”支持者只能在广场后面由路障和警察组成的缓冲区内活动。对峙两小时后,“国家民主党”决定放弃游行计划。听到警方在喇叭中宣布新纳粹游行取消的消息,在场群众发出欢呼。
德媒体:德国因坚决反省历史才获得今天的地位
在二战结束60周年之际,德国之声网站近日发表文章指出,正是由于德国坚定地承担了历史责任,才赢得了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文章摘要如下:
二战结束至今已有60年,战争的亲历者也在日益减少。值得庆幸的是,下一代的德国人将牢记国家历史中最黑暗的一页,因为没有哪个国家能像战后德国那样,如此全面和深刻地反省历史。
正是由于德国坚定地承担了历史责任,才在欧洲获得今天的地位,而不是像日本在亚洲那样处境尴尬。今天,在中日因历史问题龃龉不断之时,德法之间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了推动欧盟宪法在法国公投中获得通过,希拉克总统还请求施罗德总理伸出援助之手,这表明了法国政府对德国的信任。即使在10年前,这都是无法想象的。在庆祝二战结束50周年的庆典上,德国官员受到了冷落。而今天,德国总理施罗德与其他国家领导人一样,出现在莫斯科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的庆典上,这也充分说明欧洲融合的趋势不可逆转。
10年的改变是巨大的,这不仅表现在世界如何看待德国的问题上,也表现在德国人如何看待自身方面。1995年,刚刚统一的德国还是个畏缩的经济大国,不敢确认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10年后,德国已经成为不断扩大的欧盟轴心国,在世界舞台上,柏林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对二战的诚恳反思
从欧洲战场、北非战场到太平洋战场,从空战、陆战到海战,从集中营、占领区到敌后战场,从战役记述到人物生平,从商业片到艺术片,观众耳熟能详的二战题材经典影片可以说不胜枚举,很多都已成为不朽的经典。二战被一代代电影人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而德国电影人更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对二战进行诚恳的反思。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
“第三帝国将是一个充满艺术和文明的乐园,并将绵延千年”。这是《帝国的毁灭》中希特勒给人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这个神经质的德国人说话时总是喜欢用夸张的手势配合富有感染力的表情。
作为第一部正面描绘希特勒的纪实性历史反思影片,2004年问世并引起轰动和争议的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从希特勒身边最后一任速记员荣格的视角出发,以平实、客观的立场展现了这个战争狂人在掩体中度过生命最后12天的情景。影片还再现了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等历史事件。
影片以荣格的口吻讲述了纳粹德国灭亡前夕,即1945年4月20日至5月2日间,发生在总理府花园地下掩体里的故事。希特勒是这段历史的主角,在那里他过了自己最后一个生日;面对纳粹德国的失败,他歇斯底里,痛哭流涕;他与情妇爱娃·布劳恩举行了婚礼,然后同她一起自杀;他发给身边的士兵氰化钾针剂,命令他们即使给敌人留下尸体,也必须面目全非……执导该片的是德国著名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过获奖影片《柏林苍穹下》的德国杰出演员布鲁诺·冈茨。
《帝国的毁灭》表现出德国在对待二战历史的心态上日趋成熟,在对那段历史的艺术文化表现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信。评论普遍认为德国人能够通过艺术形式来检讨自己的过去,这部电影拍出了德国人痛苦的自省,没有虚饰和隐瞒,让世人了解为何一个政治狂人会导致600万犹太人被杀、各国共计5000万人罹难的悲剧。
德国法西斯给世界带来的灾难永远无法被遗忘,但德国人勇于正视这段历史。经过几十年不断地反省自责,德国主流社会开始形成一种共识,那就是永远铭记这段恐怖的历史,永远记住纳粹法西斯的罪行,并要把这种认识世世代代传下去。
德国人认罪态度为什么好于日本
德国的真诚反思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也为德国赢得了朋友。此间专家和学者们普遍认为,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如果不是德国对二战的认罪比较彻底,如果德国仍被认为构成军事威胁,美国、原苏联和德国的邻国当年也不会答应德国统一,统一至少要比现在艰难得多。那么德国的认罪态度为什么比较好?德国人为什么对二战能进行比较彻底的反省?
首先,较之日本,战后德国法西斯主义受到了比较彻底的清算。反法西斯同盟彻底摧毁了纳粹德国的军事、政治、司法等体系,这是德国能够彻底否定纳粹、完全认罪的基础。
二战结束后,盟国吸取了一战之后未能铲除德国军国主义祸根使之死灰复燃的历史教训,主张对德国进行彻底的“非纳粹化”改造。不仅解除了德国的武装,对战犯进行了严厉的制裁,改造了国家机器,而且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禁止宣传纳粹思想。有个统计:战后盟军起诉德国战犯7万人,其中3.6万人被定罪,对大批所谓胁从者则予以解职。其结果是,“第三帝国”的高官全部被清除出了军队和政府部门。
德国一家报刊最近有一篇分析说:战后,德国和日本的情况在很多方面都十分相似:二者都是战败国,都被战争打得一败涂地,后来都被异国占领,又都在一片瓦砾中重建了自己的国家,并创造出经济奇迹。但是有一点,德国与日本有明显区别:德国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而在日本,美国出于其在亚洲利益的需要,保留了日本最高的国家代表——天皇,也容忍了不少有历史污点的日本政客重登政治舞台。美国当年的实用主义态度是造成今天日本在对待“历史问题”上麻烦甚多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者,德国政治领导人在解决历史问题上具有远见卓识。战后,德国领导人认真地吸取了历史教训。他们认识到,数百年来,德国与邻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带来的只有灾难。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别国数千万人的牺牲,而且也使德意志民族遭受了灭顶之灾。
战后,德国被宿敌所包围,德意志民族要想重新自立、生存和发展,首要前提是要实现与欧洲各国的睦邻友好。为此,战后德国历届政府都不遗余力地通过实际行动化解了德国与法、英之间的世仇,与以色列建立了正常关系,消除了与东欧各国之间的历史积怨。正是因为德国政治家在历史问题上表现出了勇气和智慧,使德国赢得了欧洲乃至世界人民的信任,也使德国在欧洲合作的框架下“突出重围”,重新成为世界上一个有影响的国家。
当年勃兰特的一跪,对德国的反省,进而走出耻辱走进繁荣,成为当今国际舞台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以致有人说:“德国总理跪下去,德国人民站起来。”
正是在德国政府和领导人的影响和带动下,正确的历史观在德国民众中拥有了广泛基础。如今,反对种族主义已成为德国社会的主流思想,煽动极端民族主义的思想言行一旦出现,就会形成群起攻之、人人喊打的局面。(2005年08月16日中国日报网站)
德国人从小学习反思二战史
把投降日当解放日
晴川 王燕&
扮成美苏军队的演员重现60年前发生在易北河畔城市托尔高的会师场面
(4月24日,在德国中部易北河畔城市托尔高,扮成美苏军队的演员在重现60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会师场面。1945年4月25日,美苏军队在这里会师,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欧洲战场出现胜利曙光、纳粹政权即将覆灭的著名象征性事件。)&
手持鲜花的德国青年纪念德累斯顿二战轰炸60周年
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纪念日。纳粹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头号“战犯”,然而德国能够坦诚地面对过去,这让德国从政府到人民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赞许和尊重。本报记者今晨连线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了解德国怎样还原历史。
态度决定一切:不避讳希特勒纳粹 把投降日当解放日
“对于正视历史上,或许他们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国家。”接受本报采访的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的闫瑾女士表示。
闫瑾告诉记者:“德国对待二战的态度很积极、诚恳。他们从希特勒到纳粹,再到犹太人问题,无一避讳。不管德国政府还是民众,也做到了毫不避讳,认真反省。虽然5月8日是他们的投降日,但德国人却把它当作‘解放日’来纪念,他们认为这是他们摆脱希特勒独裁的日子。”
从“娃娃”抓起:中学用一个半学期 讲述德国二战历史
据闫瑾女士介绍,在德国,很多中学设有政治教育课,课上老师们会把有关二战的历史分为专题讲给学生。“我就看到过一本由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定期出版的译为《信息》的刊物,有40多页,设立关于二战的专题,如反种族仇视等。”
在德国中学,有一种健康、良好的“二战”教育风气。在德国教科书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开始到结束,经历了不到6年的时间。但德国中学的历史教科书拿出了一整个章节和一个半学期的时间来处理二战主题。
在教科书有关“二战”的章节内,又分了6个小节,从希特勒上台讲起,到希特勒动用宣传机器和手段,蛊惑和引诱德国人民走上战争的道路,再到希特勒的军事扩张、种族大屠杀、人民的反抗和抵制活动、盟军的胜利、德国的解放,直到最后一个小节“综述”。
像德国柏林科耐尔森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德国通史教程》,是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所采用的课本,二战的内容就占了全书六分之一。
作为配合教学,在历史课之外,老师还会在德语课上安排阅读有关“二战”的文章。学校还经常专门放映与“二战”有关的优秀电影。众所周知的《辛德勒的名单》、《浪潮》都是德国学校首选放映的影片。
除了实地参观外,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座谈会,甚至到有关地区旅游。
媒体还原真实:二战纪录片热播 希特勒电影卖座
随着5月8日的临近,德国的传媒也利用各种方法进行纪念。闫瑾女士告诉记者:“4月中旬,纪录片《攻克柏林》开始播出,反响很好。现在电视台正在热播奥斯维辛的系列报道。前些日子记录关于希特勒最后日子的电影《帝国的毁灭》也很卖座。”
铭记并反思着:历史钉入耻辱柱 5·8烛光链纪念
据了解,德国把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日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每年举行各类纪念活动,并且在柏林市中心黄金地带建设一块“被害犹太人纪念地”,以每时每刻告诫德国人防止历史重演。
而从今年开始,德国的纪念活动就不断,德国各地的集中营纷纷举行纪念活动。
闫瑾告诉记者,5月8日,德国将举行战争结束纪念日活动,德国前两任总统及现任总理和前任总理都会参加。7日柏林还会组织游行活动,摆一个主题为“不要再有战争”的长33公里的烛光链。
法律随时警戒:喊“嗨,希特勒”违法 纳粹意识清算殆尽
德国有《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对新纳粹分子及其行为进行严厉追究,甚至行纳粹礼、喊“嗨,希特勒”都是违法的。
此外,德国有《纳粹劳工赔偿基金法》,主动对战争受害者承担赔偿。截至2000年,赔偿总额约为1030亿德国马克。
德国人把德国的荣誉、德国人的尊严与纳粹帝国分开,与希特勒分开。直到今日,在欧洲已经没有人对德国在二战时期的暴行耿耿于怀,也没有国家会质疑德国的历史教科书在隐瞒事实,德国的纳粹意识已被清算殆尽。
专家观点:真诚忏悔 全民宣传 赔款补偿
德国为何能正视历史
本报记者北京时间今晨连线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抗日战争研究》执行主编荣维木。
据他分析,德国对待二战历史积极的态度有其社会、政治及历史根源。
他告诉记者:“二战后,盟国对战犯的惩处力度很大,先由设立在纽伦堡的国际法庭追究纳粹首恶的刑事罪责。经过纽伦堡法庭的洗礼之后,德国民众发现自己民族的罪孽深重,认识到法西斯的罪恶,忏悔对犹太民族造成的伤害。”
荣维木说,这也是德意志民族在二战之后真诚忏悔的原因,也是这个民族走向新生开始的原因。
另外,荣先生告诉记者,在战争赔款问题上,德国也表现得很积极。50年代初,德国就开始实施战争赔偿,目前有关对犹太人和战时外籍劳工的赔偿现在还在进行中。(2005年04月28日法制晚报)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意志银行德国官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