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觉得卡巴菲特最好的基友友是谁

之前,网上一段调侃商业大佬的视频火了

片中截取了他们那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言论

“我跟她(奶茶妹妹)在一起不是因为她漂亮,

因为我根本不知道她漂不漂亮。”

这些匪夷所思的言论实在太过奇葩

大佬,你确定不是在逗我?

今天,姜君要为大家推荐

一部走近“股神”的纪录片

看看这样级别的重磅大佬

他的世界究竟怎样一副模样

巴菲特是谁?他常年霸占全球富豪榜第二的位置,2008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上财富超过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

▲《2017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前10位,巴菲特居第二

他是“万恶的美帝资本家”,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全球市场走势。40年来,他的公司取得了4000多倍的投资收益率

巴菲特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时候每股19元,现在是12万美元多一股。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由美国证监会特批,10股/手,其它都是100股/手。

▲巴菲特经营的投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

如此一位股界传奇,想拍好关于他的纪录片不可谓不难。幸运的是,[成为沃伦·巴菲特]没有拍砸。

甚至有财经圈的人说,这可能是关于巴菲特迄今为止最好的纪录片

纪录片开篇,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

生活的巴菲特,开动了他的汽车

我们慢慢走进了他的世界

如果不看画面,你很难想象这如连珠炮般的语速出自一个87岁老人之口。他的逻辑如此清晰、思维如此敏捷,苍老的躯体丝毫没有拖累他这颗聪明的大脑。

巴菲特吃早餐的习惯非常有趣。他会在刮胡子的时候告诉妻子,在2.61美元、2.95美元、3.17美元中随便选一个数额放进杯子,那会决定他吃什么样的早餐。

他也会根据市场行情主动选择哪个价位的“套餐”。今天,他吃2.95元餐。

这个细节反映了巴菲特对数字的敏感。他对商业宇宙了如指掌,在他脑中,这个世界由数字构成,他的每个决定都关乎数字,决定的结果也由数字呈现。

巴菲特说,他喜欢数字,喜欢与数字共处,从小就爱玩一些与数字有关的游戏。因为跳级,他也总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孩子。

7岁的时候,巴菲特从图书馆带回一本书——《赚一千美元的一千种方法》

这本书成为巴菲特进入商业领域的启蒙。他从投递报纸开始,一步步掘出自己第一桶金。

人们总在问他投资秘诀,他的回答却总是出奇地简单

中国人常说“无奸不商”。做到今天这个位置,巴菲特有自己的一套道德标准。他最好的朋友说:

而他毒辣的投资眼光,更是得到了好友盖茨夫妇的赞赏:

作为“人中龙凤”,巴菲特却并无太多物质需求。有人问他,你可以住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为何要选择内布拉斯加的奥马哈?

原因很简单,他只是习惯了,这里就是家

姜君不由想到2013年的电影[内布拉斯加],亚利山大·佩恩黑白镜头下的内布拉斯加,虽广袤苍凉,却更具老派美国人的朴实温情。

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曾是一名思想保守的国会议员,属于美国典型的共和党右派分子。但沃伦·巴菲特与父亲的世界观不同,他对社会的弱势群体更有同情心,尤其是相伴多年的妻子重新塑造了他。

所以,这才有了他后来慈善捐款的举动,这是一脉相承的。

▲巴菲特和盖茨成了一对慈善好基友

2011年2月15日,巴菲特获得象征美国最高平民荣誉的自由勋章,这应该是对他传奇一生的最佳注解吧!

反正姜君想到了马丁·斯科塞斯

[华尔街之狼]里那些纸醉金迷的生活

所以,当看到[成为沃伦·巴菲特]里老头子简约的生活,姜君不免亲近许多。你可能在小城的某个街角碰到他,他也许在买两个肉饼、一杯可乐,而这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他说,自己生命中的志向是做一名老师。纪录片中,他像老师一样坐在学生前面,向他们娓娓道来自己的人生故事。

他在结束这堂课时,也会给大家来一碗热腾腾的鸡汤:做你喜欢做的事。

可姜君看到了巴菲特的另一些侧面,那或许是他最珍贵的品质。支撑老头子语速飞快、思维敏捷的,是他每日大量广泛、雷打不动的阅读习惯

他还有惊人的记忆,所有重要细节都在脑中,绝不是看后就忘。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又有几个能每天拿出五到六个小时进行阅读?

他在生意场上所有精准的判断,都依托于大量信息支撑,可不是什么“神的启示”。

简单的生活方式,自然意味着甘于寂寞。这一点妻子最明白

巴菲特说,他和比尔·盖茨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专注,他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也只对自己所从事的感兴趣。

“有些时候人的问题没有好答案,但是关于钱,总会有好答案。”

这或许就是他赚钱的秘密:找到那个关于钱的最好答案。

这是个商业时代,这是个属于商人的时代

每个人都想成为马云,走到哪言必称马化腾

我们整日盼望获得神笔、成为那个幸运的马良

那些商业巨擘,永远可望而不可即。所以穷人开始意淫富人的世界,富人的话也成了穷人餐桌上的谈资。

坐拥金山的马云,确实对钱没有兴趣;在那个位置的刘强东,也不会仅仅看上奶茶妹妹的漂亮。他们都说了实话,问题只是角度的错位。

▲奶茶妹妹长得还算凑合

而[成为沃伦·巴菲特]的意义,正是在努力将错位修复,还原意淫滤镜之下的真实世界

即使看了[成为沃伦·巴菲特],我们也明白自己并不会真的成为巴菲特。他在自己工作的领域做到最好,“财富第二”只是副产品。

修复认知错位后,那些想要成为马云马化腾的人,不如先从干好本职工作做起

▲你做到每天阅读了吗?

在北上广打拼的年轻人,没有不想着挣他个一千万的。没有这个能力,也很难在大城市长期生活。

成为沃伦·巴菲特,几乎是每个人都在面对的难题。除了依靠天赋和做好本职工作外,“专注”不得不被再次提出。

不少人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但真正可以做到“专注”的,仍是少数。

▲盖茨和巴菲特都是专注的代表

这个世界虽然每天都在变化。但如果你也跟着听风就是雨、无法专注于自己领域的话,还是很难做出成绩。

专注代表的是定力,有定力的人不会随意跳槽、随意转行,这也是对职业的一种尊重。

当我们真的做到尊重自己工作的时候,它自然会给你丰厚的回馈。

与所有为生活努力奋斗的人共勉。

}
《查理·芒格的智慧》这本书介绍了巴菲特的好基友——查理·芒格的投资格栅理论,作者是美国人罗伯特G·哈格斯特朗(这个大叔写了一系列关于芒格和巴菲特的书)。
什么是投资格栅理论呢?芒格提倡的格栅理论意思是多学科融会贯通,不要只是圈在自己的学科里思考问题。每一个思维方式都是一个模块,这些模块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格栅。
融会贯通的多学科格栅华夫饼
本书的写作更像一本散文集,同时带有比较强烈的分析历史和演化经济学的思想。全书的逻辑架构就是介绍不同的学科和投资是如何结合的。投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仅是开个户炒股这么简单的事情。你需要非常强大的知识背景,否则很多事情永远也想不明白。
与投资密切相关的学科包括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文学,数学。在这些学科基础上形成一套有效的决策过程。
下面小善会和大家一一分享这些学科是如何和投资联系在一起的。

经济学里不断提到的“均衡理论”,其实是物理学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是由牛顿发扬光大的。但是牛顿的很多思想并非凭空原创,而是有所传承。有三位科学家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他,他们分别是开普勒,伽利略和笛卡尔。

牛小顿,转化问题很重要

开普勒认为我们解释一些基本问题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测量工具和科学家分析数据的能力。那么在解释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最好能把问题巧妙转化为当下客观条件可以观察和实验的范畴内。

比如最近科学家发现了引力波,其实引力波本身是不能观察的,而是通过光学的一些设计来间接观察到的。

伽利略留给世人的启发是,万物都蕴含数字的逻辑,与宗教教义不相悖,应该分清楚“上帝的指示”和“上帝的设计”,你要找到上帝的设计。因为人们对于很多奇怪的自然现象无法合理解释,于是看见打雷,闪电,地震等情况都认为是上帝的指示,上帝在警示什么东西。其实只是上帝设计好了一些东西(规律),然后这个世界按照上帝的设计自发去运作罢了。
上帝的指示?套路罢了~
应该从力学的角度观察世界。(这点对牛顿的启发更为直接)

牛顿在以上三位物理学家的思想基础上,发现了牛顿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物体不受力或者合力为零的时候就会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这就是均衡的表现。牛顿提倡用科学的方法观察自然法则,这是牛大爷留给世人最大的遗产。

均衡的思想影响了众多学科,包括化学,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金融学里也有均衡的思想,比如供给和需求趋于平衡,产品最终被出清。尤金·法玛提倡的有效市场理论其实也是均衡的思想,意思是股市是很聪明的,时刻反映了所有的信息。
后来复杂科学兴起,开始对均衡理论产生质疑,认为系统是不断自适应的,而不是保持一个均衡状态。均衡思想是从物理学借鉴过来的,但是后来发现牛顿的均衡思想并不是万能的。比如当物体足够快,快到光速的时候;或者物体足够小,小到原子大小的时候,这两种情况分别只能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才能解释。既然均衡理论不是万能的,那么均衡理论应用到金融上面当然也不会是万能的。我们还是要辩证来看,不能用均衡理论套用一切现象。
生物学在经济金融领域最大的应用就是“进化论”。达尔文比牛顿晚了100多年,他在1872年发表的《物种的起源》是惊天之作。达尔文告诉世人,物种是会进化的,但主要是代际之间进化。人类社会也会进化,而且人的思想可以通过学习曲线做到自身不断进化。
伟大的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我们学习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就是马老的创作),是第一个把进化论引入到经济学的。另一个经济学家熊彼特在马歇尔的基础之上发展了动态经济学过程。他认为经济在不断动态寻找平衡。趋于均衡的过程需要三个要素——创新、企业家和信用。创新者是改变的媒介,经济体系的所有改变都源于创新。他也提到伟大的创新需要外界条件的保障,比如私有财产的保障、稳定的货币、自由的贸易等。
生物学家后来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间断均衡”,意思是某个种群很长时间几乎没变化,突然因为基因突变等原因出现剧变,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又再次稳定下来,进入新的平衡。
经济体系的运作确实和生物进化很类似,都在不断的进化,找到新的平衡。

举个我A的栗子:A股的投资人在不断的进化,2016年1月4号和1月7号,分别出现了两次熔断,熔断分为5%和7%两档,1月4号那天第一档熔断复盘的时候交易了6分钟才到第二档7%熔断线。但是到1月7号那天,第一档熔断复盘后到第二档熔断就只花了3分钟。因为投资人第一次碰上熔断有点懵,第二次熔断就学聪明了,得赶紧跑,于是跑路的时间窗口就大大缩短了。

(弱弱问一句,,你当时跑了么?)

经济学最早的时候属于社会学的范畴,后来脱离出来,自成体系。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经济学也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人类构成了社会,人类是复杂的动物,所以社会学是一门复杂科学(Complexity Theory)。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曾经炒股亏了大钱,牛大爷拿着100英镑买入南海公司股票,3个月涨了3倍,300英镑卖出,获利了结,但是身边的朋友还在继续炒股,继续赚钱。牛大爷按捺不住,又带着全部积蓄700英镑杀进去,不幸当了接盘侠,股价大跌,最后割肉出局的时候,还剩100英镑。于是牛顿发表一番炒股总结“我可以计算天体的运动,却无法了解人类的疯狂。”

Yo~Yo~我是颗韭菜,闪闪惹人爱~
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结合复杂系统,著有《自组织经济》,所谓的“自组织”,也就是《失控》里提到的“去中心化”。自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造成突变,可能会引发群体性癫狂。这个现象非常有意思。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学新生报到,大家都相互不熟悉,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三五成群,后来就“涌现”出某某社团、某某协会了,再后来某些组织可能就鸟兽散去不复存在了。2015年大牛市的时候,大街小巷,有人的地方就有“谈股论金”。这种群体性癫狂往往会导致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果你要做投资,该如何应对这种现象的发生呢?群体的决策必然不如个人吗?

有人做了研究发现,在适当的条件下,群体会变得非常聪明。这个前提就是:多样性和独立性。一个高级决策委员会,要想保证他的有效性,那就要保证委员的多样性和独立性。最佳的现实案例就是美国的陪审团制度。诉讼案的裁决不是法官一人说了算的,陪审团的背景也必须多样化,而且保证独立(听说最近钢铁侠的演员小罗伯特·唐尼在一个案件中担任了陪审员,花痴2秒)。

心理学和金融学结合就诞生了行为金融学。
书中举了一个很典型的问题:处理600人的公共健康问题,两个选择①保证200个人的安全。②有1/3概率拯救600人,同时有2/3概率救不了任何人。
结果大部分人选择①方案,因为人类有“规避损失”的倾向。1单位财富损失带来的痛苦,是1单位财富带来的愉悦的2~2.5倍。当你的账户开始出现浮亏的时候人们会频繁查看自己的账户,看回本了没有,这种现象叫做“短视性损失趋避”(Biubiubiu~一排中枪)
股票和债券在投资者心中,是不同“心理账户”,所以股票需要风险溢价。很多金融学难以解释的现象用心理学的东西就很好解释。那么你要成为一个好的投资者,就需要两项重要的性格因素:个人控制力和成就动机。你需要理性的认识到投资面临的收益和风险的比价,不能因为规避损失和心理账户的心理因素导致胡乱的追涨杀跌。

这里探讨的哲学不是广义的哲学,而是狭义的认知学。

分形几何的开创者曼德勃罗有一句经典名言“错误的解释源于错误的描述”。
这句话发人深省,如果你的底层认知都有偏差,那你在这个基础上做各种分析岂不是无稽之谈?分形理论告诉我们很多事物具有自相似性,比如白云、树木这些概念在我们心中有个大致的形态框架,不管是棉花糖一样的白云,还是骏马一样的白云,都是白云;不管是松树还是榕树,都是树。而且白云和树木都具有明显的递归性。曼德勃罗还说过一句名言“如果一个分形没有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不会知道他的存在。”这让小善想到一位鉴黄师曾说过“我没法给黄片一个的定义,但是我一看就知道它是不是。”
由于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大家对能理解的东西才能明白他的好,所以全世界的分析师都喜欢“讲故事”这种形式,讲故事更容易理解、有利于传播。但是大家要时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故事可能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描述,听完故事还要做论证才行。
认知学还告诉我们要有二阶思维。如果你选在低市盈率的价值股,那么一阶思维认为便宜就是好,二阶思维就是考虑这么好的股票还这么便宜,肯定是有原因的,要找到这个原因。

芒格说过,反过来想,一定要反过来想。

数学在金融上面的应用非常广泛。本书重点强调的是概率论和决策理论。
一个经典的问题就是凯恩斯的选美理论,要求人们在6张照片选出最美的女人,赢得比赛的技巧是不在于挑出你心中最美的候选人,而是你要猜到每个人认为那个女人最美丽。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你要考虑到大众的偏好和分布,还要考虑多少人有二阶思维。
(谁是大家心目中最美的股票?)
概率论最早是两个天才级的数学家:帕斯卡和费马,通信的时候探讨的一些问题形成了雏形。后来另外两个伟大的数学家伯努利和贝叶斯对概率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贝叶斯公式对指导投资意义重大。贝叶斯公式表示为中文是:
初始结论+最新的客观数据=新的改进的结论
为了理解贝叶斯公式,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A,B,C三个盒子,只有一个里面有钻石,你选中了A,庄家开启了B盒子,发现是空的,让你再选一次,是继续选择A盒子,还是改成C盒子?
正确的选择是毫不犹疑的换成C盒子。在B盒子翻开之前,每个盒子猜中的概率都是三分之一,但是B盒子被证明是空的之后A盒子猜中的概率依然是三分之一,但是C盒子猜中的概率一下子提升到了三分之二。
我们做投资都是基于已有的信息做的判断,当让你投资之后,每天都有新的信息和变量加进来,你要考虑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哪些变量是要考虑的,然后对初始的结论进行修正。
芒格在一次演讲中提到“我们必须进行自我教育,那些伟大的思想,早就写下来了,等着我们去发现,并将其变成自己的财富。”
芒格的意思就是劝大家多读书。
但是读书要养成阅读鉴别能力,去芜存菁。有一本书叫《如何阅读一本书》,教你怎么读书。这应该是一本二阶思维的书。这本书中提示大家读书要记住四个要点:①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②细节是怎样的?③是否真实,部分真实还是全部真实?④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学习了这么多知识,读了这么多书,投资决策怎么做呢?
1.在多学科的基础之上做出理性决策。决策不是靠直觉,而是靠理性分析和判断。
2.建立一个有效的投资模型。这和操作飞行员模拟器非常相似。由于我们知道环境将不断变化,我们必须能够在模块之间转换,建立不同的模型。
3.有效决策就是掌握正确的模块,把它们放入一个层级结构中。

当然,我们也许永远都无法彻底了解最优的模块是哪些,但是我们可以对我们已有的东西进行完善。如果我们有足够多的模块,那么建立模型就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重新评估和重新组合它们。

我就说一句哈!想要做好投资,就要多读书、多看报,多跨学科多吃药多纠错
哎呀不好,放错插图啦~是下面这张:
《查理·芒格的智慧》这本书不错,推荐大家多读几遍。“小善推荐”栏目还会陆续给大家推荐我们读过的好书,欢迎互动交流~

按照概率来看,有如下结论:

股市小白-->股市高手-->人生赢家;

股市小白-->股市大白-->股市老白。

本文由上善若水资产团队原创,转载须经授权


}

原标题:股神巴菲特:比特币比黄金还讨厌

本月初,一年一度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在股神巴菲特的家乡——美国内陆城市奥马哈举行。

这场大会堪称投资圈内的春晚,87 岁的股神和他 94 岁的好基友芒格,依然思维敏捷精神矍铄,与现场数万人谈笑风生。

中国读者们最关心的两个话题,分别是中美贸易和虚拟货币。对前者,巴菲特的点评比较“套路”,表示中美有非常多共同利益,虽然分歧难以避免,但合作的好处更多;但是对后者,他和芒格可谓语出惊人,直接向投资人丢炸弹。

1.芒格: “我远没有你们那样喜欢加密货币。对我来说,(买卖它)跟犯痴呆症似的。就好像其他人在交易粪便,你就觉得自己不能被排除在外(所以加入)。”

2. 巴菲特:“(比特币)很可能是老鼠药的平方。”

3. 巴菲特:“这些资产本身没有创造任何东西。当你购买非生产性资产时,你所指望的,不过是接盘的人会支付更多钱买它。”

携手走过数十年的好基友

CNBC 评论:巴菲特可能跟讨厌黄金那样讨厌比特币。

这个评论看起来有违常理,因为黄金在大部分人眼中都是保值的不二之选,能稳定存储价值,俗语有言,“盛世玩古董,乱世买黄金”。

但是,巴菲特为何讨厌黄金,和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只要理解了他纵横江湖几十年的投资理念,大家很容易就懂了。

巴菲特:只投资“生产性资产”

巴菲特的股票投资分为两种。

第一种,直接大量买入公司股票,然后坐等升值。前提是,这种公司必须拥有“经济护城河”。什么叫“经济护城河”?

巴菲特的解释是:“就投资而言,关键不在于评估一个行业将给社会带来多大影响,也不在于它将取得多大成长,而是在于判定任何特定公司的竞争优势,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判定那种优势的持续时间。拥有宽广的、可持续的‘护城河’的产品或服务才能给投资者带来回报。”

企业拥有护城河,就可以将竞争者挡在市场门外,让自己在“统治区”内源源不断获取利润,一般寡头垄断行业的“寡头”,和垄断某类资源的公司(比如国防企业),往往拥有强大的“护城河”。令巴菲特声名大噪的几笔投资,包括 80 年代买下可口可乐公司 7% 的股份、90 年代买入通用动力公司股票,半年赚50% 等,都属于此类投资。另外,他还基于“护城河”理论,买入大量沃尔玛、IBM、运通和富国银行等公司股票。

第二种股票投资,则是大量买入前景看好的公司股票,并获得控股权,然后亲自管理该公司,提高生产力,从而提高利润和股价。这种投资的代表,正是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本身。60年代,伯克希尔还是一家纺织公司,巴菲特认为其前景不错,是个好的投资机会,于是持续加大购股力度获得控股权,并大刀阔斧改造公司,最终让其成长为今天股价高达 29.62万美元(指 A 类股票)的投资集团。

这两种投资策略,都属于投资“生产性资产”。资产本身除了具有长期升值空间,还能持续产出其它资产价值。比如投资股票除了等它股价上涨,还能每年获得分红;投资并管理公司除了等它股价上涨,还能持续扩大经营收入。

很显然,黄金并不属于“生产性资产”。黄金没有分红,本身也没有生产能力,缺乏实际用途,你买它的唯一理由,就是相信未来会有人以更高的价格从你手中买走黄金。

同样的原因,可以全部搬运到加密货币身上。股神认为,比特币不像农场那样,买了后长期持有,自身就能通过卖牛肉和牛奶,产出价值。“假如禁止交易比特币,人们就会问:那我还买它干什么?”“这种不叫投资,叫投机。”

这套投资理念帮助巴菲特在过去半个世纪大获成功,成为全球富豪榜前三名常客。但是今天,我们想说:股神,时代已经变了。

“护城河”不适合“互联网”

2007 年,巴菲特在致股东信中仍然宣称:“一家真正伟大的公司必须有一条坚固持久的‘护城河’”。但事实上,自两千年互联网得到全面普及以来,这个定律就不适用了。

两次互联网大潮,和互联网公司催生出的各种风口,比如人工智能、AR/VR,和最近的区块链,都是在极短时间内造就一大批明星创业公司,它们依靠新科技或者新型商业模式脱颖而出,但其中绝大多数,又会在短期内迅速陨落,最终只剩下几家存活并且做大。

这种火箭般忽上忽下的变化速度,让巴菲特等信奉“Buy and Hold”策略的投资人,完全没有足够时间验证“护城河”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在人类能上天的时代,“护城河”早已不再坚不可摧,而是能在瞬间被攻陷,土崩瓦解。

所以,那些看似有护城河的科技企业,也很难像曾经的老牌公司那样坐拥市场几十年。比如雅虎曾靠搜索业务制霸全球,然而短时间内就被技术更牛b 的谷歌超越,直接跌落神坛。IBM 虽然已有百年历史,但是在计算机出现以后,全靠数次壮士断腕逼迫自己及时转型才得幸存,如今再次面临云存储的威胁,它似乎显得力不从心。

IBM 最新一期财报依然令人失望

有意思的是,IBM 恰好是巴菲特曾经极为看好,并且重金下注的少数科技公司之一。巴菲特亲自走访过多家 IBM 的企业级客户,认为 IBM 的“护城河”极为坚固,这才先后花了上百亿美元购入 IBM 股票。然后到了 2017 年,在 IBM 晒出连续五年下滑的营收业绩后,巴菲特公开承认自己错了。他尤其提到了比尔·盖茨早前对自己的警告:虽然 IBM 实力强大,“但它越来越不像科技公司了,这一点令人难过”。

比尔·盖茨,永远的表情帝

同混科技圈的盖茨眼光老辣,而另一位科技大佬,最近公开怼了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那就是伊隆·马斯克。

本月,马斯克在一次电话会议上直接批评“护城河”一说:“我觉得它很挫。要是你对抗入侵者的唯一方式就是护城河,那你坚持不了多久。重要的是创新步伐,这是决定竞争力的根本因素。”

有好事者拿这话去问巴菲特的看法,巴菲特承认:科技进步的加速,让很多护城河变得脆弱,无力抵抗“入侵”。但他仍然坚持:护城河的概念非常重要,有些公司的护城河还更加坚固了呢。然后巴老还举了个例子:马斯克可能会颠覆某些领域,但是他在糖果行业绝对没法打败我们(巴菲特旗下拥有一家广受欢迎的糖果品牌

对此,小马哥发推特回应:你等着,我这就要去建一条护城河,并且用糖果填满它。沃伦·巴菲特肯定抗拒不了要投资我的!来吧伯克希尔哈撒韦氪星人(氪星是超人的故乡)...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大会上,巴菲特还坦诚布公地说:没投资谷歌和亚马逊是错误的决定。至于原因,“因为我太蠢了,没有预料到亚马逊发展的这么好”。

说实话,小探实在太钦佩巴菲特了,如此有资历有成就的一位超级富豪,却敢于公开批评自己的不足,这份强大的内心简直让巴老魅力爆棚!但是不得不说,科技在加速改变世界,一成不变的理论终归会被淘汰。巴菲特对科技和科技公司缺乏兴趣,并且不愿意去深入调研和了解,进而斥比特币为“老鼠药的平方”。

(注:小探知道大家可能会说巴菲特是苹果公司的大股东,但是巴菲特是把苹果当做“消费品公司”看待,然后仍然应用“护城河”理论分析,才决定投资的。)

小探并非鼓励大家炒币,自己本身也没有任何加密货币账户,但是对于加密货币和其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却抱着热忱的好奇心和期盼。它代表了在当下大企业权力日益集中的背景下,一种从技术出发去打破现状,并且改变生产关系的可能性。这种技术已经被证明了可行性。以比特币为代表的通证(即 token),则是调节区块链世界里权利义务分配的必要手段。

投身区块链的人,都希望能将它变成一把打开未来世界的钥匙。而希望,难道不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感受吗?

说到此,小探一直有个疑惑:那就是,早早成为全球 Top 3 富豪的巴菲特,能轻易得到现实世界任何东西;却为什么,始终对探索未知毫无兴趣?你很少能看到他表达好奇心。

马斯洛的顶级需求已变:超越自我

大家都知道,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但少有人知,他晚年时发表了新的理论。经过多年的持续研究,马斯洛认为,人的顶级需求,不止于自我实现,“我们需要‘比我们更大的’东西……人们需要超越自我实现,人们需要超越自我。”

这也是为什么,人类一直孜孜不倦探索未知,寻求突破的原因。在体育世界,我们在不断缩短百米短跑的时间纪录,探寻极限;在科技世界,我们不断穷极想象力,要做出以往神话中才存在的东西,打破现实世界的桎梏。体育和科技之所以令人激动使人着迷,魅力正在于此。

但是这种好奇和追求,我们在巴菲特的身上是看不到的,这一点,他和其它富豪都不一样。举个小例子,2017年 HBO 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中提到,巴菲特去办公室的路程固定 54 年不变;每天早晨固定吃麦当劳早餐;他对烹饪、收藏品和艺术这些很不确定的东西,都全然不懂,也不投以丝毫关注。

所以我们也能理解,巴菲特愿意给盖茨基金捐款 172 亿美元,脚踏实地搞慈善;却从个人角度,毫无兴趣关注和投资那些无法保证结果的前沿科技公司。

小探非常敬佩他对慈善的投入,但是更喜欢这几个人:

  1. 成立多项“登月项目”(Moonshot Projects)的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登月项目过于前沿,因此大部分都是巨额亏损,甚至很多直接“黄了”。但是有这种探索精神,谷歌才能做出燃爆现场、以假乱真的会打电话的 AI 助手。
  2. 首个能发射卫星的私人公司 SpaceX,和开启电动车新时代的 Tesla,两家公司共同的 CEO 伊隆·马斯克。他爱吹牛爱引战,但是在拥有两个高科技公司时,马斯克还没有买过住房,并且曾掏空自己的银行账户给员工发工资,就是为了实现那些曾被认为不可能的任务。
  3. 传言亚马逊 CEO 杰夫·贝索斯特别会省钱,但他却自掏腰包成立蓝色起源(Blue Origin)火箭公司。研究火箭和宇宙飞船所需花费极巨,但着迷《星际迷航》的贝索斯,对探索宇宙怀有一片痴心。

这些人和事都曾让小探心潮澎湃,相信也给你们带来过热血激情,所以才能获得这么多赞美和惊叹。人不就是凭着对现状的永不满足,对未知的不懈追求,才一步步站到食物链顶端的吗?

所以巴菲特对科技、对新事物的不愿了解甚至不屑一顾,小探是不能苟同的。当然 87 岁的股神,也早已不在意外人观点,“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最后,小探曾看到一个有意思的说法:巴菲特这样勤恳工作五十年、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发大财的人,是“渐悟”,普通人努力学习也会有很好的效果;而将马云、马斯克这样想常人所不能想,做出创新产品或商业模式的人,是“顿悟”,需要智慧、魄力、勇气和运气的叠加。

俩人有个共同点是:都说过“钱不能带来快乐”......

我们的读者,你想走上哪条路径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菲特最好的基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