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工作者怎样养育不一样的孩子心理学

心理学工作者如何育儿 | 日志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问:经常会看到各种心理学方面的养育小孩的建议,从智力开发到性格培养,哪些必须做的,哪些不能做的,都是一套一套的。想知道这门学问的用处究竟大不大?学心理学的人是不是在现实生活中真的会遵循这些建议去当父母呢?这样培养出来的小孩有哪些地方不一样?答:心理学有很多不同的分支,我是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童年经历和家庭环境方面的理论,说说我的看法。学习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的人,看法可能又有所不同:1,关于必须和不能做的:我认为得是一些久经检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才配得上「必须」和「不能」这么严重的字眼。朋友们,如果今天有这种教条还不为大众所知的话,请相信,心理学者是绝不会无视名利,只一味在小圈子内传播的!最有把握的教条早已在日常生活中深入人心:必须保障孩子的生理需求,不能虐待(注意是虐待而不是惩罚),不能抛弃,这些都与常识无异。2,有的儿童心理学家整日观察儿童的行为,总结出一套规律。这些规律总体上经验性的成分居多,例如发现蹲下对孩子说话比站着说效果更好,近距离比远距离更好,有肢体接触比无肢体接触更好,之类。行为学家还会上升到理论思考的层面,比如应用行为的效果律,去设计强化和惩罚机制以塑造儿童的行为表现。这些想法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形成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方案」。现在也有很多儿童心理学家在研究层面上设计和检验这类方案,可能国外会更多一点。国内还是以抄为主。3,这些方案的推广过程中,通常会有商业因素的参与,有时不免会有夸大和过度解释(起码在国内是这样)。但就它们的设计初衷,和经过实证检验的部分而言,都只能聚焦于即时行为的改变和优化(比如我刚学习过一套来自美国的类似于「如何让孩子学会在超市里守规矩」,「如何强化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之类的行为方案,就很棒,以后有机会可以分享),减少养育过程中的冲突,提高家庭沟通的效率,等等,但不可能聚焦于「十年二十年后,这个孩子能否成功或幸福」。4,为什么不可能?因为方法论远远没发展到那一步。二十年的纵向数据很难积累且不说,就算积累了也没法得出因果性的结论,因为混淆变量实在是……这个稍微受过科研训练的人都明白,一个孩子的成长要受到多少变量的影响?他小时候被骂,长大以后自卑。你就能说被骂导致自卑?5,但现在很多父母的担心,恰恰是在于「十年二十年后」。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焦虑,我觉得一方面是来自于对自身成长经历的反思,发现如今的问题都来自于早年,说白了就是父母的错(请看豆瓣的父母皆祸害小组:)。很多心理治疗学派也从早年着眼,最突出的当属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但还远不止如此。说起来,这种思路从逻辑本身并没有错,毕竟说到底,现在的问题肯定和过去的经历有关。——但我要强调的是另一方面,很多人据此引申出一个推论,在我看来,这才是育儿经在今天大行其道的根源:既然我今天的问题源于当年父母的错,那么我作为父母只要不犯或少犯错,就能培养出一个没有或少有「问题」的——或者说,成功或幸福的——孩子来!6,在我学习心理治疗之初,我也有过这样的想法,我也希望为将来的孩子创造更完善的成长环境。我估计这种想法也有不少同行有过。但是随着见到的越来越多,我开始迷惑:到底怎样的养育方式才是更好的?什么时候该接受,什么时候该拒绝?这个说要无条件积极关注,那个说边界要清晰,这个说要关注感受,那个要关注行为,都有道理,都拿得出实实在在的案例。然后聪明人说了,哪种说法都不能走极端,要找到一个折衷的平衡。好吧,但问题是这更难了!什么样才叫平衡?7,后来我慢慢就不再思考这些问题,觉得很无所谓。一方面是理性思维告诉我:影响一个孩子成长的因素多得很,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上,我根本就没法预测她今后的走向。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我通过一些体验和学习,对自己认识得更透彻一些。我发现我之所以想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所谓的,更好的环境,其实更多是为了我自己。这种追求的本质还是把孩子当做一个实现自我的工具。嗯,我好像一直在跑题。现在说回来,心理学的知识背景肯定可以给育儿一些指导,比如前面说的,在即时行为的的改变上提供经验性的参考(不能保证一定适用),又或者,对孩子的某些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更早期的识别。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好处之外,心理学工作者在育儿方面最大的优势,可能就在于「不会被任何育儿经唬住」了。因为我们很清楚那些东西是怎么写出来的……也知道它们距离真正的科学结论还有多远……这份淡定会让我教养孩子更自由,更轻松,这在我看来特别宝贵。而且这份淡定是学不来的。即便看了这篇答案的你们,也不见得愿意或者能够做到这种淡定。说说我的孩子吧。我家闺女现在一岁半,目前看来性格相当顽劣,黏人又怕生,又任性,稍不顺意就咔咔大闹,人送外号「咔咔公主」,从来没有对任何除了吃以外的事物表现出特别的专注和兴趣……但是我和孩子妈妈都很淡定。我们有时会宠着她,只是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不想看到她失望,而不是因为育儿经说「无条件积极关注」,也有时会拒绝她,只是因为我们能力有限,没法满足她的需要,而不是因为育儿经说要「设置合理的边界」。我们带她去过婴儿游泳,去过早教班,也只是为了尝试一些新活动,而不是因为育儿经说「有助于智力开发」,她不感兴趣,然后我们就退出了。我们也会累也会烦,也会让她受委屈受惊吓。当然,我们心疼她的感受,所以我们也会道歉。我们不觉得这家伙会表现出什么不一样……前面也说了,她性格不怎么好,也丝毫没有早慧的征兆,学会说话走路都偏晚。同月龄的小孩都会背唐诗了,这位姑娘还停留在叠音词的地步,估计将来学习也就那样吧。反正清华北大我也都见识过了,也不需要她再考一次……她跟我俩的关系很好,这倒是比别的小孩稍微明显些,有个什么好东西都记得给我俩吃(没人教她),常对我们搞一些恶作剧也不害怕,如果是我们跟她商量事情她也会比较合作。但这也没什么,因为迟早也是要叛逆,要分开的。总体上就是没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不点一个,优点和缺点都不少,肯定会有很多她自己的问题(没法预测是什么),免不了要吃苦也免不了要难过,很可能也会在豆瓣上哭诉,是父母祸害了她……但是我想这也没办法吧,如果这些发生了,那这就是她的生活,而且谁说这样的生活不可以?硬要说有什么不一样的话,在大部分的年轻父母都孜孜以求孩子成长得「不一样」的今天,这种平凡的小姑娘反倒是真的「不一样」吧。不过这些其实真的都很无所谓啊。我要说的就是这些。
本文由授权()发表,文章著作权为原作者所有。
谢谢李老师的分享,心理学本就是为了让人更好的认知和感受生活,为人父母的感受确实是人生最宝贵的情感体验啊!
“我们有时会宠着她,只是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不想看到她失望,而不是因为育儿经说「无条件积极关注」,也有时会拒绝她,只是因为我们能力有限,没法满足她的需要,而不是因为育儿经说要「设置合理的边界」。我们带她去过婴儿游泳,去过早教班,也只是为了尝试一些新活动,而不是因为育儿经说「有助于智力开发」,她不感兴趣,然后我们就退出了。”非常喜欢这一段:)
顺其自然比过度育儿要更好吧,孩子能够随心所欲的成长比什么都快乐!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暂无话题描述关注话题分享阅读全文22K6,15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20K1,17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15K3,91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13K58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12K47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15,239超级妈妈这样做:养育心理素质超强的孩子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超级妈妈这样做:养育心理素质超强的孩子
作为国内著名的儿童心理专家,本书作者杨霞站在儿童心理学研究和咨询应用的前沿,通过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在数万个辅导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教育现状,为广大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如何正确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全面解决方案。本书紧密围绕父母最关心的热点话题和育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并附有儿童期常用心理测量量表,配合父母和老师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从而,引导孩子成为一个积极向上、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本书对3-12岁孩子的父母、教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者均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超级妈妈这样做:养育心理素质超强的孩子内容简介
儿童时期不仅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更是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的孩子才是真正能够是赢在人生终点的人!心理健康决定孩子的未来。
超级妈妈这样做:养育心理素质超强的孩子作者简介
杨霞,著名心理专家。1964年8月出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研究员,北京协和启迪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心理医生。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北京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北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儿童心理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在中央电视台 “名家咨询”、“半边天”、“走近科学”、“第二起跑线”、“为您服务”“大风车”、“成长在线”、“宝贝一家亲”等栏目,以及中国教育台,北京电视台、北京电台的心理节目中担任特邀心理专家。在《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北京晚报》、《北京日报》、《中国经营报》、《北京青年报》等报刊开设心理专栏并发表数百篇文章。
超级妈妈这样做:养育心理素质超强的孩子图书目录
前言:从孩子的心理问题看教育
常识篇: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把握孩子心理成长的转折期
如何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注意儿童心理发展的协调性
父母需要经常反省四种情况
家教篇:生活中父母怎样做
怎样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父母同孩子谈话注意七个原则
怎样让孩子愿意和父母谈心
和孩子说话时的常见错误用语
用这样的语言与孩子对话
2.2 正确表扬、鼓励和奖励孩子
表扬孩子要恰当
鼓励孩子,带来自信
及时奖励孩子的好行为
2.3 培养好习惯,改变不良行为
用图表法巩固好习惯
用“过度纠正”法应对坏行为
2.4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
惩罚孩子到底好不好
处惩孩子要注意七个原则
用隔离法帮助孩子遵守规则
2.5 为什么说父爱是不可缺少的
2.6 不适当的母爱会导致孩子的病态心理
2.7 帮助孩子在心理上成熟
孩子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怎么办
给孩子长大的机会
2.8 孩子不爱上幼儿园怎么办?
2.9 怎样帮助孩子面对压力?
2.10 培养孩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
2.11 当孩子说谎的时候
父母不要“教”孩子说谎
不要惩罚讲真话的孩子
帮助孩子区分想象和真实
及时奖励诚实的行为
2.12 让孩子学会怎样花钱
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感”
让孩子知道钱来之不易
给孩子机会管理钱
第三部分 智力篇:怎样实施早期教育
3.1 你了解孩子的智力水平吗
孩子的智力由哪些能力构成
智商高不一定学习好
父母了解孩子的智商吗
怎样了解孩子的智力水平
3.2 智力超常儿童有哪些表现
3.3 怎样通过早期教育开发智能
早期智力训练的关键期是什么?
手指训练是大脑发育最好的营养剂
3.4 帮助孩子发展语言能力
3.5 孩子爱运动对学习有帮助吗
3.6 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增长智力
3.7 怎样通过训练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
3.8 如何早期发现孩子的智力发育问题?
孩子的智力处于边缘状态怎么办?
第四部分 学习篇:怎样培养学习能力
4.1 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培养孩子的求知欲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4.2 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父母是孩子语言能力的启蒙老师
科学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
语言能力四方面的训练
4.3 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
训练孩子的写字能力?
训练孩子的听课能力?
4.4 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学习的自制力、自觉性差
不愿意写作业
写作业太拖拉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上粗心大意咋回事
4.5 儿童学习能力障碍的矫正
老师对有学习障碍的孩子要尊重
孩子数学学习能力有障碍怎么办
孩子有阅读能力障碍怎么办
性格篇:怎样培养高情商
5.1 性格与成功有什么关系
情商的培养比智商更重要
5.2 从小事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上进心
培养责任心
教孩子花钱
培养孩子自己的价值观
对孩子教育要顺其自然
5.3 孩子常见的情绪问题和对策
孩子胆小、爱哭怎么办?
触觉敏感训练改善孩子的不良情绪
孩子爱发脾气怎么办?
任性和无理取闹时怎么办
5.4 孩子不会和小朋友相处怎么办?
5.5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5.6 “乖”孩子好吗
5.7 教孩子合理宣泄心理压力
考试前注意调整孩子的情绪
三招应对考前紧张的11个症状
5.8 孩子为什么会挑食、偏食?
5.9 训练孩子的本体感
5.10孩子的教育环境不能太单纯
让孩子在自然的怀抱中成长
障碍篇:怎样应对心理问题
6.1 孩子经常尿床的原因和对策
6.2 儿童洁癖是教育不当造成的
6.3 孩子爱吃手正常吗
6.4 孩子爱打人、惹人、咬人有原因
6.5 孩子爱玩生殖器正常吗
6.6 预防男孩子性格女性化
6.7 孩子的“左撇子”需要纠正吗
6.8 从孩子说话发现心理障碍
孩子语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如何矫正孩子的语言障碍?
6.9 孩子不爱睡觉怎么办
6.10 儿童多动症的形成原因及治疗
6.11 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症状分析
6.12 儿童孤独症的形成原因
6.13 儿童神经症的症状和原因
6.14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和训练矫正
附:儿童心理量表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
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学生发展趋势评估量表
学习障碍评定量表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学心理学对养育孩子有什么用_百度知道
学心理学对养育孩子有什么用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可以从他的方面想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一样的孩子心理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