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夫来到格列佛游记大人国题目提出了哪一项对国王极为有利的建议 结果怎么样

第一篇:格列佛游记片段赏析(英国作家:斯威夫特)
? 一、通过略读,了解全书内容。? 二、通过精读,赏析精彩片段; 分析主要人物;体会讽刺寓意。
第一卷写的是格列佛在小人国(利立普特)的遭遇, 格列佛与利立普特人的大小比例为十二比一,那里的 居民身高仅6英寸,格列佛置身其中,就像一座“巨人 山”。起先他被小人们捆了起来,但后来由于他表现 温顺并答应接受某些条件,小人国国王同意恢复他的 自由。此时,该国正遭到另一小人国(布莱夫斯库)入 侵,格列佛涉过海峡把敌国舰队的大部分船只掳来, 迫使敌国遣使求和。尽管格列佛立了大功,但后来因 在几件事情上得罪了国王,国王决定刺瞎他的双眼, 将他活活饿死。格列佛得知消息,仓皇逃向邻国,修 好一只小船,起航回英国。
第二卷描述格列佛在大人国的遭遇。格列佛又一次出 海时,遭遇风暴,船被刮至一片陌生的陆地。这陆地叫 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那里的居民身高有如铁塔。格 列佛一到这里,由“巨人山”一下子变成了侏儒,置身 大人国,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利立普特(小人国)人,比 例倒了过来,成了一比十二。在大人国的农夫面前,格 列佛像鼹鼠般大小,被农夫当作玩物带回家。为了赚钱, 农夫竟把他带到市镇,让他耍把戏,供人观赏。后来他 被王后买去,得以与大人国的国王相处。逐渐地,格列 佛思乡之情日益浓烈,在一次随国王巡视边境时佯称有 病,去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当他在岸边钻进小木箱睡觉 时,一只大鹰将木箱叼走。后来木箱落入大海,被路过 的船只发现,里面的格列佛获救,终于又回到英国。对英国统治阶级的腐化败坏和不合理的政治社会 制度的批判和抨击。
第三卷写的是飞岛国。这一卷比较松散,铺 得较开,写格列佛以勒皮他(飞岛)游历为中心, 兼及科幻国、巫师国、长寿岛和日本国四个地方 的游记。
对科学脱离实际、脱离生产的倾向无情的嘲笑。
第四卷描述了格列佛在慧S国的所见所闻。这是历来最为争议的部分。在那里,格列佛接 触了智慧而理性的慧S。最后,他却满心怅惘 地回到那块生他养他如今却让他厌恶的故土, 愤怒而又无可奈何地与一帮“耶胡”在一起度 过自己的余生。
通过“耶胡”和慧S的对比批判英国的统治集团 的罪恶和社会恶习。
第一题: 《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急剧讽 刺色彩的小说。请概括写出其中5个讽刺性的故事 情节及其寓意?
第三题: 《格列佛游记》这部讽刺小说最大的 特点?
请举例说明。
人物形象分析(小人国)
第四题: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是个怎样 的人?请结合具体情节说说。
格列佛是个怎样的人?
1、是一个天生喜欢冒险,不甘寂寞与无聊的人。2、他记忆力很强,善于学习和观察,善于思考, 有独特的思维。3、他性情朴实温和,对人态度友好,为人善良, 容易与人交往,知恩图报,正直勇敢,有君子之 风,愿意帮助朋友,为了朋友他甘愿冒生命危险, 也会随时准备抗击一切对朋友不利的人。4、他聪明机智,有胆识,处事圆滑合理,做事 坚决果断,能够见机行事 5、他为人坦率,爱国,爱憎分明。6、他有质疑精神,酷爱真理。
格列佛为什么会离开小人国?
? ①不同意利立浦特国王命令他灭掉 不来夫斯古,这令国王大臣不满; ? ②撒了一泡尿浇灭了皇宫失火,这 使皇后十分反感; ? ③海军大臣、财政大臣的妒恨。
人物形象分析(大人国)
第二题: 格列佛在大人国经历了什么艰险 ?
格列佛在大人国历经这些艰险:
? 遇见一只比牛大三倍的小花猫,受到惊吓; ? 两只大老鼠爬上了他的床; ? 被一位高达20米的农民捉住,每天要表演10场 杂耍,累得奄奄一息; ? 受到侏儒的欺凌; ? 遇到20多只大黄蜂的袭击; ? 被一只狗叼在嘴里,惊得说不出话来; ? 被蜗牛绊了一跤,右小腿跌破; ? 被画眉鸟抢走了手里的饼; ? 被一只猴子抓住,等等;
格列佛与大人国国王、王后的交流
格列佛向国王炫耀,沾沾自喜地介绍 了英国各方面的情况及近百年来的历史,并 向国王推荐可以使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 火药枪炮,但被国王一一否定。▲讽刺了英国制度的不合理和人类的残酷。格列佛在皇宫辩论,没想到引以为豪的 讲述会遭受女王的指责。▲格列佛开始反思自己国家的种种弊端。
人物形象分析(飞岛国)
(别称:飞行岛、磁浮宫)
(首都:拉格多科学院 分院:政治设计分院)
(别称:巫人岛 与鬼魂谈话)
(老而不死的可怜人物)
拉格多科学院――
格列佛来到巴尔尼巴比进行访问,并 参观了岛上的“拉格多科学院”。这所科 学院研究的都是些荒诞不经的课题,结果 造成遍地荒凉,房屋坍塌,人民无衣无食。科学家改进本国语言的计划,遭到了 妇女和俗人、文盲的联合反对。▲讽刺了残暴、脱离实际、沉溺于幻 想的伪科学;同时批评了英国的殖民统 治。
人物形象分析(慧国)
【小人国国王】 狂妄、昏庸、充满野心 【相关情节】 小人国国王比他的臣民只高出一个指甲,却自命为头 顶天的宇宙统治者,以其无常的喜怒决定老百姓的命运, 足见其狂妄。官吏们也无需德才兼备,只要跳绳跳得高,就可得 到高官厚禄,可见这是一个多么昏庸无能的君主。因为格列佛帮助打败邻国,而封他为“那达克”, 可见其对格列佛的赏识,但这种“明智”是建立在自私 的基础上的。后来又因为格列佛拒绝消灭敌国以及内臣的谗言, 想蓄谋害死格列佛,看出其充满野心,不择手段的一面。
【佛林奈浦(小人国的财政大臣)】 猜忌、阴险、狠毒、狡诈 【相关情节】 格列佛的仁怀宽厚和俘获不来夫斯古 国舰队的军功受到小人国国王的赏识, 佛林奈浦就大为恼火,并怀疑格列佛 与自己的妻子通奸,就联络其他大臣 设谋陷害、大加污蔑,最后迫使格列 佛逃往不来夫斯古国。
【斯开瑞士(利立浦特王国的海军大将)】 嫉妒、阴险、狡黠 【相关情节】 小人国的国王野心勃勃,在与邻国不 来夫斯古战争中,格列佛涉过海峡把不来 夫斯古国大部分舰队俘获过来,从此格列 佛受到小人国国王重用,斯开瑞士就大为 嫉妒,与财政大臣合谋谋害格列佛。
【布罗卜丁奈格国王】 博学、理智、仁慈、治国能力强的开明国君 【相关情节】 布罗卜丁奈格国王博学多识,性情善 良,他用理智、公理、仁慈来治理国家, 他厌恶格列佛所说的卑劣的政客、流血的 战争。
【慧S国国王】 理智公正、勤劳勇敢、仁慈友爱
――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人类
【相关情节】与格列佛对话,讨厌并奴役耶胡 【耶胡】 自私、贪婪、野蛮、粗鲁 【相关情节】争夺一种闪光的石头
第一篇:格列佛游记片段赏析《格列佛游记》
(英国作家:斯威夫特)
一、通过略读,了解全书内容。二、通过精读,赏析精彩片段;分析主要人物;体会讽刺寓意。
第一部分:略读四卷
【第一卷梗概】 第一卷写的是格列佛在小人国(利立普特)的遭遇,格列佛与利立普特人的大小比例为十二比一,那里的居民 身高仅 6 英寸,格列佛置身其中,就像一座“巨人山” 。起先他被小人们捆了起来,但后来由于他表现温顺并答 应接受某些条件,小人国国王同意恢复他的自由。此时,该国正遭到另一小人国(布莱夫斯库)入侵,格列佛涉过 海峡把敌国舰队的大部分船只掳来,迫使敌国遣使求和。尽管格列佛立了大功,但后来因在几件事情上得罪了国 王,国王决定刺瞎他的双眼,将他活活饿死。格列佛得知消息,仓皇逃向邻国,修好一只小船,起航回英国。【第一卷主题】 此乃大英帝国的缩影。影射了英国国内托利党和辉格党常年不息而又无谓的斗争和对外的侵略战争。【第二卷梗概】 第二卷描述格列佛在大人国的遭遇。格列佛又一次出海时,遭遇风暴,船被刮至一片陌生的陆地。这陆地叫 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那里的居民身高有如铁塔。格列佛一到这里,由“巨人山”一下子变成了侏儒,置身大 人国,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利立普特(小人国)人,比例倒了过来,成了一比十二。在大人国的农夫面前,格列佛 像鼹鼠般大小,被农夫当作玩物带回家。为了赚钱,农夫竟把他带到市镇,让他耍把戏,供人观赏。后来他被王 后买去,得以与大人国的国王相处。逐渐地,格列佛思乡之情日益浓烈,在一次随国王巡视边境时佯称有病,去 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当他在岸边钻进小木箱睡觉时,一只大鹰将木箱叼走。后来木箱落入大海,被路过的船只发 现,里面的格列佛获救,终于又回到英国。【第二卷主题】 侧面揭示出英国统治阶级的腐化败坏,对英国乃至欧洲的各种制度及政教措施表示否定。【第三卷梗概】 第三卷写的是飞岛国。这一卷写格列佛以勒皮他(飞岛)游历为中心,兼及科幻国、巫师国、长寿岛和日本国 四个地方的游记。【第三卷主题】 揭露了英国对爱尔兰的统治和压迫,同时讥讽了脱离实际,沉溺幻想的科学家。【第四卷梗概】 第四卷描述了格列佛在慧S国的所见所闻。这是历来最为争议的部分。在那里待了五年之久,格列佛受到了 智慧而理性的慧S的教化。最后,他却满心怅惘地回到那块生他养他如今却让他厌恶的故土,愤怒而又无可奈何 地与一帮“耶胡”在一起度过自己的余生。【第四卷主题】 批判英国的统治集团的罪恶:法律的虚伪、战争的残暴、官场的腐败等等。【全书主题】 作者将批判和讽刺的锋芒指向了英国乃至欧洲文明中:腐朽的议会政治(党派斗争) 、反动的宗教势力、昏 庸的统治阶级、残暴的殖民主义者;赞颂殖民地人民英勇的斗争;追求文明理性的国度。
第二部分:精读精析 一、人物形象分析(小人国)
1、小人国国王:狂妄、昏庸、充满野心 【相关情节】 小人国国王比他的臣民只高出一个指甲,却自命为头顶天的宇宙统治者,以其无常的喜怒决定 老百姓的命运,足见其狂妄。官吏们无需德才兼备, 只要跳绳跳得高就可得到高官厚禄, 可见这是一个多么昏庸无能的君主。因为格列佛帮助打败邻国,而封他为“那达克” ,可见其对格列佛的赏识,但这种“明智”是 建立在自私的基础上的。后来又因为格列佛拒绝消灭敌国以及内臣的谗言,想蓄谋害死格列佛,看出其充满野心,不择 手段的一面。2、小人国王后:小气、虚荣、心狠 3、佛林奈浦(财政大臣) :猜忌、阴险、狠毒、狡诈 【相关情节】 格列佛的仁怀宽厚和俘获不来夫斯古国舰队的军功受到小人国国王的赏识,佛林奈浦就大为恼 火,并怀疑格列佛与自己的妻子通奸,就联络其他大臣设谋陷害、大加污蔑,最后迫使格列佛逃往 不来夫斯古国。4、斯开瑞士(海军大将) :嫉妒、阴险、狡黠 【相关情节】 小人国的国王野心勃勃,在与邻国不来夫斯古战争中,格列佛涉过海峡把不来夫斯古国大部分 舰队俘获过来, 从此格列佛受到小人国国王重用, 斯开瑞士就大为嫉妒, 与财政大臣合谋谋害格列佛。5、瑞颛沙:友好、善良、是格列佛的朋友 6、不来夫斯古国国王:临时庇护者 *格列佛为什么会离开小人国? ①不同意利立浦特国王命令他灭掉不来夫斯古,这令国王大臣不满; ②撒了一泡尿浇灭了皇宫失火,这使皇后十分反感; ③海军大臣、财政大臣的妒恨。
二、人物形象分析(大人国)
1、布罗卜丁奈格国王:博学、理智、仁慈、治国能力强的开明国君 【相关情节】 布罗卜丁奈格国王博学多识,性情善良,他用理智、公理、仁慈来治理国家,他厌恶格列佛所 说的卑劣的政客、流血的战争。2、布罗卜丁奈格王后:仁慈、宽厚 3、葛兰达克利赤:小保姆,聪明善良 4、葛兰达克利赤之父:农民,格列佛的主人,自私贪婪 *格列佛与大人国国王、王后的交流 格列佛向国王炫耀,沾沾自喜地介绍了英国各方面的情况及近百年来的历史,并向国王推荐可以使人血流成 河、尸横遍野的火药枪炮,但被国王一一否定。▲讽刺了英国制度的不合理和人类的残酷。格列佛在皇宫辩论,没想到引以为豪的讲述会遭受女王的指责。▲格列佛开始反思自己国家的种种弊端。
三、人物形象分析(飞岛国)
1、勒皮他国王:霸道、残酷、殖民主义者、痴迷音乐和数字 2、孟诰第:引荐者、聪明、热情 3、 “拍手” :提醒人与人交流的特殊者,机械性 飞岛国 (别称:飞行岛、磁浮宫) 科幻国 (首都:拉格多科学院 分院:政治设计分院) 巫师国 (别称:巫人岛 与鬼魂谈话) 长寿岛 (老而不死的可怜人物) 日本国 拉格多科学院―― 格列佛来到巴尔尼巴比进行访问,并参观了岛上的“拉格多科学院” 。这所科学院研究的都是些荒诞不经的 课题,结果造成遍地荒凉,房屋坍塌,人民无衣无食。科学家改进本国语言的计划,遭到了妇女和俗人、文盲的联合反对。▲讽刺了残暴、脱离实际、沉溺于幻想的伪科学;同时批评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四、人物形象分析(慧国)
1、慧S国国王:理智公正、勤劳勇敢、仁慈友爱 ――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人类 【相关情节】与格列佛对话,讨厌并奴役耶胡 2、耶胡:自私、贪婪、野蛮、粗鲁 【相关情节】争夺一种闪光的石头 3、灰马:格列佛的主人,善良热心 4、栗色小马:格列佛的朋友,友好忠诚
第四部分:合作讨论
值得思考的题目:
第一题:请概括说出书中具有讽刺性的故事情节及其寓意。第二题:请结合具体情节说说格列佛的性格特点。格列佛是个怎样的人? 1、是一个天生喜欢冒险,不甘寂寞与无聊的人。2、他记忆力很强,善于学习和观察,善于思考,有独特的思维。
3、他性情朴实温和,对人态度友好,为人善良,容易与人交往,知恩图报,正直勇敢,愿意帮助朋友,为了朋 友他甘愿冒生命危险,也会随时准备抗击一切对朋友不利的人。4、他聪明机智,有胆识,处事圆滑合理,做事坚决果断,能够见机行事. 5、他为人坦率,爱国,爱憎分明。6、他有质疑精神,酷爱真理。第三题:格列佛在大人国经历了哪些艰险? 参考答案:遇见一只比牛大三倍的小花猫,受到惊吓; 两只大老鼠爬上了他的床; 被一位高达 20 米的农民捉住,每天要表演 10 场杂耍,累得奄奄一息; 受到侏儒的欺凌; 遇到 20 多只大黄蜂的袭击; 被一只狗叼在嘴里,惊得说不出话来; 被蜗牛绊了一跤,右小腿跌破; 被画眉鸟抢走了手里的饼; 被一只猴子抓住,等等。第四题: 《格列佛游记》这部小说具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第五题:结合具体情节说说格列佛心目中理想的国度应该是怎样的? (可从科学、政治、文化等方面来说明)
第一篇:格列佛游记片段赏析V 1406213
分类编号:―― 密级:――
单位代码:―100―65
天滓I币危大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g揸到进进记滏皇筵耋毯遂望滏的比较
:选皇主题的苎丕麦现左式
学生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塞堂亟±
申请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姓名: 提交论文日期:
出筮塞堂皇世墨塞堂 出较塞堂皇世昼塞堂 盂蟹毅 崮:匦蛆专业技术职称: 教攫
2QQ墨生!Q旦!生旦
乔纳森?斯威夫特是英国18世纪杰出的讽刺作家,《格列佛游记》是他模仿游记 形式写成的一部社会讽刺小说,这部作品是斯威犬特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以其深刻的
洞察力,尖锐的批判性,揭露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外交、
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种种腐败和丑恶。我国清代作家刘鹗所著《老残游记》被鲁迅称为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老残行医游历各地的所作所为,揭 露了清末政治的腐败,反映了作者医困救民的强烈愿望。《格列佛游记》与《老残游 记》这两部作品所产生的地域和年代相距较远,但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方面却有许 多相似之处,当然,也折射出不同的民族精神特质。在主题思想方面,首先,两部作品都表达了作者的“忧患意识”,即作者对社会 的担忧。两部作品中所描绘的游历片段正是借“忧患意识"而组成的整体。其次,在 忧患的同时,还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斯威夫特与刘鹗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了“乌 托邦"以表达自己的愿单。在艺术手法方面,首先,同样的游记模式下,斯威夫特融现实于浪漫荒诞的故事 中,塑造了一个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国度,而刘鹗却利用现实主义的传统视角,向世人
展现了一个异常清晰而真实的现实世界。其次,《格列佛游记》和《老残游记》虽都
以其杰出的讽刺艺术而名垂世界文学史,但在这两部小说中,由于作者所采用的讽刺
手法及讽刺的强度不同,使得作品呈现出了不同的讽刺风格。两部作品讽刺手法的运
用及由此而带来的讽刺JxL格的不同是由作者的文学创作观念特别是各自的文化传统 不同造成的。再次,在同样的限制叙事的模式下,《格列佛游汜》采用了第一人称的
方法,而《老残游记》则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叙事,这种选择和运用的差异同样是由各
自的文化传统不同造成的。西方强调个体、注重个人价值的文化观念,影响到第一人 称叙事视角在文学上的运用。《格列佛游记》的写法表现了西方人认识外界事物的特 点,即注重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崇尚真实。《老残游记》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保持 了某种心理的距离,这种写法也表现了中国人认识事物的特点,即多用俯瞰式的视点, 重在内心感受的描述。通过研究对比这两部作品,可以进一步了解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是我们认 识的开始与手段,从不同中获耿共知,从相异中得到共存,从差距中得到发展,从对 话中认识自我。
关键词:《格列佛游记》
《老残游记》
Abstract
Jonathan SwilfI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 the 1 8th century lampooner outstanding. ”Gulliver’s Travels”is to imitate his travel notes written in the fonTl of satire.this work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sight,sharp critical
novel of social
behalf of the Swift works to His profound
expose of the British capitalist society,the political,economic,
areas
military,legal,diplomatic,scientific and cultural ugly.China’s
corruption and all kinds of Xun was referred to
Dynasty writer written by Liu
E,”Laocanyouji”Lu
as”the four condemned the late
Dynasty novel”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 is
described through the works of Lao Can traveled all over the practice of doing,to expose the corruption of the political end of the
dynasty,reflecting the author Medical
country and the people’s strong desire.”Gulliver’s
artistic aspects of the way there of the national spirit. In the theme,first of all,the
Travels”and”LaocanyoujiIt
These two
works produced by age and geographical proximity,but in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many similarities,of course,reflects the different nature
expressed by the author of”sense”,that is,the
sense
works
author of community concern.Two works in the travel segment is described by”a
crisis”and
author of
the overall composition.Second.the crisis at the same time,Ji Yu is also the ideal society,with the Swift Liu E in their own works to create a”utopia”to
express their own wishes. In the arts
story of
means,first of all,the same mode of travel,the SwiR financial reality romantic myth.created a full.color fantasy land.and Liu E is the use
in the of the
traditional realist
perspective.demonstrated
to the world An unusually clear and true in the
real world.Second.”Gulliver's artistic
Travels”and”Laocanyoujift Although W6rks
all of its
outstanding
ironic name down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but in these two novels.as the show
authors used satire and irony of different intensity,making irony.Two works of satire and the
different style of
of irony And the style is different from the author’s
cone印t
of literature in particular,their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s.Once again,the same
restrictions
the narrative mode,”Gulliver’s Travels”to adopt
first-person approach, individual.personal
”Laocanyouj’i”is used in third.person narrative.this choice
and use
of the differences is the
same from their own culture Different traditions.Westem
values and cultural
emphasis
concepts,affecting the
first-person
narrative perspectives in
literature
the use.”Gulliver's Travels”written in the
showed the outside world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kn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ngs,that is,pay attention to experience the true
psychological distance,such
advocate.”Laocanyouji”the an approach also showed
use use
of third.person version.has maintained the Chines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ngs,that the description of inner feelings.
of bird’s eye view perspective,focusing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se two works.you
learn more about the East.West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we recognize that this is the beginning and the means to get from known,be different from the co―existence,the gap in development,from the dialogue In self-awareness.
Key words:”Gulliver’s Travels.””Laocanyouji”artistic ideal way of suffering
一、忧患:两部作品共同的主题
忧患是东西方文学共有的主题,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在新
旧社会制度交替变革时期,这种忧患意识就表现得尤为突出。社会讽刺小说家们
尤其要将这种意识深刻表露于他们的文学作品之中。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 佛游记》与我国清代作家刘鹗的《老残游记》正足两部这样的作品。前者以其深
刻的洞察力,尖锐的批判性,揭露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法
律、外交、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种种腐败和丑恶。后者通过描述主人公老残行医游 历各地的所作所为,揭露了清末政治的腐败,反映了作者医国救民的强烈愿望。《格列佛游记》分为四个部分:利立浦特游记(A 布罗卜丁奈格游记(A 答布卓布、
Voyage to Voyage to
Lilliput)、
Brobdingnag)、勒普塔、贝尔尼巴比、格拉布
Voyage
拉格奈格和同本之旅
Laputa,Balnibarbi,Luggnagg,Glubbdubdrib and Voyage to the Country of the
Japan)和慧嘶马国游记(A
Houyhnhnms)。故事发生在英国和各种各样想象
出来的岛屿上,主人公是莱米尔?格列佛――一个外科医生、船长和醉心于航行
的人。格列佛首先来到了利立浦特(小人国),作者把小人国人类的体型缩d,N
1/12大,采用了居高临下的视角,用巨人的眼光俯视人类的荒唐渺小。小人国
的国王虽然只比他的臣民高出了一个指甲,但他却白命为头可触天的宇宙统治
者,凯觎着世界霸权。这个国家里的人虽小,但是他们个个险恶狡诈、残酷无情, 政治上党派林立令人触目惊心。实际上,导致小人国战争的是琐碎的宗教问题,
例如,“大端派”和“小端派”是以剥鸡蛋从哪一头起为矛盾的焦点;“高跟党” 和“低跟党”两党势不两立,党派的区别又以鞋跟的高低划分。格列佛尊重并同
情小人国的居民,但由于他拒绝帮助国王将布莱夫斯库国的军舰尽数俘虏,小人 们便恩将仇报,为了满足自己那微不足道的野心抱负,串通起来诬陷格列佛犯了
叛国罪,要刺瞎他的双H艮,减少食物供给,让他慢慢饿死。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 我们可以看到,小人国的小朝廷其实是大英帝国的缩影,格列佛在利立浦特的经 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影射牛津和宝林不罗克1714年前后的经历和遭遇。格列佛 在海战中取得胜利从而结束了利立浦特国和布莱夫斯库困(暗指法国)之间的战
争。并通过非正规的途径(指宝林不罗克和法国秘密协商一事),格列佛扑灭了
一场大火(指西班牙王位继承之战)。格列佛本应受到利立浦特围人的感谢,却 因为技术不合法和为布莱夫斯库提出太宽厚的条件而遭到弹劾(指宝林不罗克因 为签署和平协议遭到指控)。作者塑造的小人围罩的财政大臣,为人狡诈,陷害 格列佛,很像当时英国内阁酋.脑瓦尔普尔。而格列佛逃到布莱夫斯库帝国暗指宝
林不罗克逃往法国。小人也是人,无论他们怎样缩小,毕竟代表的是人类,斯威
夫特将对奸诈、残忍人性的讥讽与嘲弄放在了那章话般的世界里。在小说的第二
部中,作者将人类的体型夸大12倍,进而描绘了一个大人国的世界。在这单, 格列佛成为大英帝国的代言人,他向国王夸耀大英帝困的议会、法庭、军事和财 政如何优越、开明、公道,吹嘘英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又是如何的文明、光荣,国 王却从他的标准来衡量,认为格列佛所叙述的一切“不过是一大堆阴谋、叛乱、
暗杀、大屠杀、革命和流放,是贪婪、党争、虚伪、背信弃义、残暴、愤怒、疯
狂、仇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所能产生的最大恶果。"“你的同胞中,大部
分人是大自然从古到今容忍在地面上爬行的小小害虫中最有毒害的一类。”(1)国
王对于格列佛所夸耀的一切的否定,实质上正足揭开大英帝国文明的假面具,显
示出人类在体型和道德品质两方面的渺小。同时,作者也从小矮人的角度仰视人
类的粗俗和铁石心肠:布罗卜丁奈格人令人作呕的体味、举止和习惯;他们的刑 法残暴;由于没有社会责任感,彼此之间的关系冷漠;他们对格列佛十分粗暴,
毫无体恤之情;国王和王后把他当成丌心的玩物豢养。在第三部分中,作者让格
列佛这个普通人和伟大科学家会晤,表现了对现代科技的种种忧虑。斯威夫特倡 导科学要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他之所以对当代的科学进行辛辣的讽刺,其中的 一个原因在此,另外一个原冈则在于他认为科学家们的行为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 荒唐成分在内。如小说中讲述了用分析粪便构成来侦察推翻政府的阴谋诡计的设 想和用字母破译法来解析信件,作为指控犯罪嫌疑人的证据的故事,以此来影射
对爱特伯瑞主教的审判。又如,从黄瓜中提取阳光、把粪便还原成食物、用蜘蛛 丝纺线做衣服、废除语言用实物交流的种种荒唐的研究。作者用离奇、甚至令人
作呕的情节讽喻学究们的愚蠢可笑。而在批判这种臆想科学在实际生活中造成的
危害方面,斯威夫特叙述的口吻是沉重的,少了调侃的味道。“老爷本来有一个 磨坊,离别墅不到半英里远,靠一条大河的流水运转,供老爷一家和他众多的佃
户使用绰绰有余。大约七年前,有一群规划师来找他,提出毁掉那个磨坊,在山
腰重建一个,在长长的山脊上开凿一条大运河用来储水,再用发动机和管道输送 水供磨坊使用;因为高处的风可以吹动水,因而更利于水的流动;又因为水是从 斜坡上流下,和航道水平的河流相比,只需一半的水流就能带动磨坊的运转。他
说,当时和朝廷的关系不太融洽,又迫于朋友们的压力,就接受了这项建议;雇 佣了一百个劳工干了睡年,工程失败,规划师们都走掉了,把一切的过失都推卸
到他的身上,从那以后,经常抨击他。他们还在其他人的Ffl产上做实验,也都高
兴而来,败兴而归。”(1)启蒙文学强调从社会、道德角度来看待科学,关注科学 给人类带来的后果,斯威夫特对科学技术的忧虑恰恰集中在其人性和道德关怀的
缺失方面。从这一思路出发,我们就会更清楚地看到斯威夫特科学批判的目的。如小说中描写到这样一个情节,在飞岛中,岛上的裁缝为格列佛做一件衣服,这
位高明的裁缝动用了显然在当时较为先进的四分仪等测量工具,用了六天时问精
心制成了一件衣服,但却根本不能穿,因为裁缝在计算时偶然弄错了一个数字。据考证,这一细节讽刺的正是科学大师牛顿,所指的事实是牛顿的一篇论文在出
版时被印刷工人排错了一个符号,结果弄错了太阳与地球问的距离。作者对牛顿
的凋侃实际上揭示了一个关于科学弊端的问题:科学是真理性的,而对科学的盲
目崇拜却往往将人引向谬误。又如作品影射地提到人们对天文学家艾德蒙?哈雷 预言1715年F1蚀的反应,说“研究天文学的人,十分信仰人事占星学,但这点 他4fiSH耻于公丌承认”。事实上哈雷当时曾提出有必要告诉公众,这次H蚀并不
具有占星学的意义。但飞岛上“崇尚科学"的居民却“惶惶不安,得不到片刻的 安宁”,他们害怕地球被太阳吸收、吞没,害怕下一次彗星尾扫来使地球化为狄
烬……似乎没有人能逃得脱“科学”的这种精神奴役。作者要通过嘲讽飞岛的科
学家批判现实中科学背后的更可怕的因素,那就是科学权力的滥用将把人类社会 变成一个人人唯恐逃之不及的牢笼。格列佛游历到“慧嘶马国”,这是一个美好
的乌托邦,作者从理性动物慧嘶马的角度审视人类:人类在它们眼罩和肮脏、邪 恶、淫荡、愚蠢的野胡一丘之貉;而且因为受了些理性的熏陶,变得比野胡更可
恶。在马国,主要的美德是友谊、仁慈和平等,正派和文明礼貌是一切行动的准 则,因此,格列佛在这罩生活得自由快乐、心情舒适,即使回到了家中仍到马厩 与马为朋。有些学者常常认为野胡的形象丑化人类,企图证明斯威夫特仇恨人类。
但从斯威夫特晚年的言行来看,他是热爱人民的,他所描写的野胡无非是对当时
英国社会政治生活和恶劣风气的集中讽刺。在《老残游记》中,伴随着老残的社会之游,作者也走完了其主体自觉的生
命和艺术之旅。作品首回写那在洪波巨浪之中行将沉没的大船,便是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的象征,船上的乘客就是中国的老百姓,横亘在作家心头的是“中
国向何处去”的困惑,作者在小说起始处便使用富于象征的“危船一梦”,其中 饱含着作者的忧患意识。在小说第六回,作者写道: 饭后,那雪越发下得大了,站在房门口朝外一看,只见大小树枝,仿佛都用
簇新的棉花裹着似的。树上有几个老鸦,缩着颈项避寒,不住的抖擞翎毛,怕雪 堆在身上。又见许多麻雀儿,躲在屋檐底下也把头缩着怕冷,其饥寒之状殊觉可 悯。因想:“这些鸟雀,无非靠着草木上结的实,并些小虫蚁儿充饥度命。现在
各样虫蚁自然是都入蛰见不着的了,就是那草木之实,经这雪一盖,哪里还有呢? 倘若明天晴了,雪略为化一化,西北风一吹,雪又变做了冰,仍然是找不着,岂 不要饿到明春吗?”想到这里,觉得替这些鸟雀愁苦的受不得。转念又想:“这 些鸟雀虽然冻饿,却没有人放枪伤害他,又没有什么网罗来捉他,不过暂时饥寒, 撑到明年开春,便快活不尽了。若像这曹州府的百姓呢,近几年的年岁也就很不 好,又有这么一个酷虐的父母官,动不动就捉了去当强盗待,用站笼站杀,吓的
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于饥寒之外,又多一层惧怕,岂不比这鸟雀还要苦吗?” 想到这里,不觉落下泪来。又见那老鸦有一阵刮刮的叫了几声,仿佛他不是号寒 啼饥,却是为有言论自由的乐趣,来骄这曹州府百姓似的。(2) 这是一段忧民之思的抒写,老残在观雪赏景的时候对老鸦麻雀动了怜悯,然 后由鸟及人,人鸟相较,觉出人尚不及雪中寒鸦有点“言论自由”的乐趣,引发 了作者对民不堪命的社会担忧。小说中多次写到老残落泪,忧患于苛政杀人,忧
忠于图运不昌,忧患于生灵涂炭,皆出于至诚之灵性,至深之感情。老残同那些 仪仪把忧患意识作为精神负担的文人不同,他对于人畜悲痛、神鬼思变的社会现
实,不是冷眼旁观,而是以自己所属的政治集团的救国方案为行动指南,以拯救 民众于水火为己任。例如小说中当老残暗访过酷吏玉贤虐民的种种罪行后,不顾 自身安危题诗对酷吏发出控诉。又如当老残目睹了刚弼审案草菅人命时,他怒不 可遏,面斥刚弼。老残山一个手摇串铃、浪迹江湖的行医者成为一个济贫扶危的 社会参与者。当代文学评论家谢冕特别推别推崇《老残游记》中的忧患意识“这 种近代忧患感一直遗4-#N新文学中,并从中生发出许多新的品质来。例如感到压 迫而思反抗,因为黑暗的笼罩而产生怀疑,为超越苦难而而对现实,入世精神和
功利心促进文学楔入社会的纵深。”(3)
两部作品忧患意识的形成首先与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同时也离不 开作家所处的时代环境的影响,另外,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我们也可以探求东西方 忧患意识的历史渊源。
(一)相似的逆境人生 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一1745),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森,
父亲在他还没有出生时便囚病去世,母亲在他不到5岁时就撇下了他,因此,在
斯威夫特的一生中,特别是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长时间地过着无家可归和寄人
篱下的生活,这导致了他偏激、怪癖、愤世嫉俗等性格特点。母亲离去之后,斯
威夫特在亲友的资助下勉强读到大学。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学校当 局为安全起见,允许学生辍学避难。斯威夫特遂逃往英格兰,投奔到辉格党政客 威廉?坦普尔爵士的门下,曾先后做过贵族的私人秘书和乡村牧师。当时,英国 国内政党纷争激烈,辉格党和托利两党互相攻击。刚开始时,斯威夫特在政治立 场上倾向于辉格党。1701年,他发表政治性檄文《论雅典和罗马的贵族与平民 之争》,竭力为辉格党的政策辩护,同时呼吁辉格党和托利两党各自在争论中应 有所收敛。1707年11月,在伦敦逗留期间,斯威夫特发表了《宗教发展与风俗 改革方案》和《关于圣礼检验的通信》,期望以此打动辉格党魁们的心,使得有
关教会费用征收杖的谈判能尽早有成果;也期望他们能给他一个像样一点的职 位。但是,他的观点好像没有引起辉格党人的注意,他们对斯威夫特极为冷淡。
后来,教会费用征收权的问题是由老于世故的托利党党魁哈罩所解决的,这使得
斯威夫特在感情上很快向托利党靠近。1710年到1714年斯威夫特出任以罗伯
特?哈利(后为牛津伯爵)和亨利?圣约翰(后来的维斯康特?宝林不罗克)为 首的托利党政府的公共关系官员,发表了大量的抨击辉格党的文章。他赞成托利 党要求结束“西班牙王位继位之战”的计划,并发表《联盟军的行为》,为托利
党签订结束战争的合约营造舆论声势。斯威夫特为此成为最受尊敬的公民,贵族 和内阁大臣们纷纷向他献媚。1714年,安娜女王去世,托利党垮台。辉格党执
政后,迫害前任的托利党的官员们,并成立了秘密委员会调金他们在“和平”停 战计划中的活动,牛津和宝林不罗克被指控有叛国罪。1722年斯威夫特的朋友 爱特伯瑞涉嫌参与“雅克伯密谋”受到审讯,囚禁狱中。斯威夫特本人也随时面 临着被迫害的危险。所有的这些政治事件都成为《格列佛游记》中讽喻的话题。
斯威夫特曾在爱尔兰的拉勒库当教区牧师,后来又在都柏林圣帕特罩克任教长之
职。不管这是否出于他个人的意愿,但是他后来却是全心全意投入了爱尔兰反对 英格兰压迫的斗争中。他撰写了许多宣传册号召爱尔兰人民保卫自己的利益和尊 严,反抗英国政府的压迫,如1924年,他发表了《布商的书信》(The
Drapier’S
Letters),鼓动爱尔兰人民起来反对英国政府,揭露其利用铸币阴谋盘剥爱尔兰 人民的行为。经过几个月的抗议斗争,爱尔兰人民终于迫使英国政府下令停止铸 币。又如,1729年,他发表了一本辛辣的讽刺小册子《一个温和的建议》(A
Modest
Proposal),假托一个关心公众利益的市民之口,建议英困政府让爱尔兰人把自 己的孩子养得又肥又嫩,然后屠宰他们,用他们的肉做食物,解决饥馑问题,用 他们的头发和骨头等制成工艺品以繁荣市场,以此来讽刺奴役爱尔兰的英国人。斯威夫特是爱尔兰人民心中的英雄。1726年10月28日,斯威夫特一生最杰出
的代表作品《格列佛游记》问世,在该书中,作者用虚构和夸张的手法反映了英
国18世纪前半期的社会矛盾,鞭挞了英国两党之间的勾心斗角。这本书的问世 使整个英国为之轰动,后来被译成世界多种文字,成为寓教于乐的经典著作。1872 年该作被泽为《谈赢小录》登载于《申报》,成为最早被介绍到中幽的英国文学 名著,“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甚至影响到后来《镜花缘》、《老残游记》等作品
的创作。”(4)1742年以后是斯威夫特生命的最后阶段。起初他患有麻痹症,后来 又得了失语症,完全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别人的照顾下,他又活了三年,
最后于1754年10月19同去世。“他曾热爱的、曾经为之呼吁的爱尔兰人民没有 忘记他,将他葬在他曾任教长的圣帕特里克教堂里。走进爱尔兰都柏林圣帕特里 克大教堂,人们在一面墙上可以读到这么几行拉丁文:这里安息着本教堂教长, 神学博士乔纳森?斯威夫特。他曾竭尽全力捍卫自由,现在,他无须再义愤填膺。拜谒者呵,向他学习吧!"(5)
与斯威夫特丰富而坎坷的人生经历相比较,生活于中幽清代晚期的刘鹗也经 历着痛苦沉思的一生。同样作为处在社会历史大变革时期的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
分子,在谴责中呈出了自己的治国药方。刘鹗(1857一1909),字铁云,号洪都
百炼生,江苏丹徒人。他出生于一个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刘成忠是清廷河 南汝光道台,擅长数学、医学及治河等杂学。刘鹗自幼聪颖过人,四岁就从二姐 识字,读《唐诗三百首》;七岁从博学的月.徒名儒赵君举读书,修习举子业。刘 鹗小时除读四书五经及八股之外,也随父亲学水利、历算、医学、兵法、词章, 纵览百家,旁及佛老。在当时,通过科举考试博取功名是读书人的正途,刘鹗虽 然出身官僚家庭,但对此并不热心,他二十岁参加南京乡试,落榜而归,他赋诗 说:“战报刘黄北,游增杜牧狂”。(6)以唐代名士刘簧下第自比,以晚唐杜牧的诗 才自负。三十岁,再次去参加乡试,没有终场就放弃了。刘鹗虽然对仕途功名不 感兴趣,但他对数学、医学、水利等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却学得很认真。光绪二年 (1876)至光绪十四年(1888),刘鹗曾在淮安开过烟草店,在上海办过印书局,成 为我国私人第一家石印书局,虽都因亏本而关闭,但可以看出刘鹗对工、商实业 的注意。他也曾讵式挂牌行医,虽然不那么成功,却留下了《要药分剂补正》和 《人命安和集》两部与医药有关的著作。刘鹗三十四岁时,赴郑州投效河工,向 当时负责治理黄河泛滥的总督吴大潋呈说了自己的治河主张,受到重用;郑州溃 口合龙后,刘鹗仍留在河南测绘“豫、直、鲁三省黄河图”,虽困难重重,最终
还是完成了。这期间,他撰写出《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治河五说》、《治河续二
说》、《勾股天玄草》、《弧角三术》等著作,取得了一定的业绩。刘鹗是一个官家 子弟,但却喜欢结交三教九流的朋友。刘鹗的四子刘大绅说:“先君少年时,负 奇气,性豪放,不规规于小节……隐然有天下己任意。故所在辄交其才俊,各治
一家言”。这既不同于那种受人称赞,下苦功揣摩“八股文”,准备考状元的“正
统子弟”;也不同于那种流连诗酒的“风流子弟”;更与那些寻欢作乐、沉湎酒 色的“纨绔子弟”不一样。刘鹗还有一项个人爱好,就是收藏、鉴赏和考释古代
文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甲骨文的收购、拓印和编书。他以一部《铁云藏龟》
成为我国研究甲骨学的第一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至宣统元年(1909),刘鹗在 事业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期间,他最有成效,却褒贬不一的活动,是庚子 年(1900)的北上办赈。他倾其所有,历尽艰辛,筹集粮款,平粜难民,救活了数 以万计的人民。如此一具救国救民的热肠,换来的却是“私售仓粟”“革职永不
叙用”的结果。不过,不管怎样失败,遭受多少打击,刘鹗始终没有气馁。光绪
三十四年(1908),刘鹗遭清政府逮捕,流放新疆,第二年因中风逝世,享年五十
三岁。千家驹先生以为“刘鹗的主要贡献,不在于政治或文学方面,而在于学术
方面。”“他在中国学术史上是大有贡献的人物。”(7)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斯威夫特与刘鹗于人生中经历了许多的挫折,于是
他们对现世社会的关注多了一份沉实与冷静,他们将这种对社会的深切的关注与
忧患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样站在时代的前列,却不足为时代歌功颂德,唱
出华丽的赞美诗,而是将讽刺文体作为社会和政治批判的工具的功能发挥得淋漓
尽致,这样的作家往往更容易受到非难与指责,晚境凄凉。《格列佛游记》发表 以后,斯威夫特曾经受到攻击,说他憎恨人类,特别是作品第四卷中对野胡形象
的塑造被许多西方学者认为足反人性的,是对人类的丑化。一位匿名的评论家写
道:“读了第四卷,人人会为之震惊,感到呕心,难以掩饰厌恶之情。他们不得 不以失望、嫌恶之心关上书本。”如果说斯威夫特憎恨人类,这种评价的确过于 偏激了。虽然由于他从小就失去了父母的疼爱和呵护,有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经历, 对人生有着深刻的认识,也造就了他有些偏激、愤世嫉俗的性格,但是,他并不
是像他的政敌们所描绘的那样憎恨整个人类。实际上,他所厌恶的足人类的动物 本能:贪婪、残忍等。他对人类的这些缺点有着清晰、深刻的认识,他对人类这 些丑陋行径的憎恨,促使他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辛辣地讽刺了代表所有人类的 英国社会。他无情地嘲讽了社会的陈规陋习、宗教的虚伪腐败和学术界的固陋偏
执。斯威夫特不赞成以《鲁宾孙漂流记》为代表的对人类主观性和乐观主义精神 的歌颂,鲁宾孙的漂流过程是一个进化的过程,是承认和歌颂文明的过程,与此
恰恰相反的是,《格列佛游汜》证明的是一个人类倒退的过程,是一个讽刺人类
文明成果的过程。刘鹗面对处在濒临灭亡境地的社稷江山,殚思竭虑,探索救国
救民之路,却不能被人理解,一生事业艰难坎坷,终被污蔑为“汉奸”,流放到 新疆,客死异乡。我们可以将斯威夫特与刘鹗这类作家看做是时代的前驱者,他 们所走过的荆棘历程恰恰向人民昭示了民族危亡时刻一个充满人道主义情怀的 有良知者的心路历程,他们在历史巨轮前进的道路上做出了自己可贵的尝试,这 也成为今天我们重新审视作家和作品时代价值的坐标基点。(二)同处动荡的年代 两部作品忧患主题的表现除了受作家人生经历的影H向外,还与其所处的时代
环境密切相关,两位作家都身处历史转型期,时代的变革、制度的更替和由此而
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直接导致了作家对忧患意识的深思,并将其在文学 文本中具体地表现出米,从中建构自己的大同世界。斯威夫特生活的年代正是英国政治形势变化多端的一个时代,政治和宗教方
面的矛盾十分尖锐。先足查理回到英国实施复辟统治,其后又发生了1688年的
大革命,威廉三世入主英国。此后英国才丌始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巨富的 资产阶级疯狂地发展工商业,贪婪地寻觅殖民地,残酷地剥削人民。英幽在西班
牙王位继承战(1701~1714)中打败了法国,殖民地遍布印度、北美、西印度群
岛。殖民地的无限扩张有利于英国富有的资产阶级,但却给人民带来了难以负担
的捐税和无谓的流血,致使这一时期英国人民的处境异常艰难。同时,资产阶级 的权利欲、金钱欲更是前所未有地把世间的一切士【恶都搅动起来,自私自利、追 逐金钱、道德沦丧及一切恶行败德充斥着社会,使人们的思想和社会风气遭到极
大破坏。斯威夫特目睹了这一切,特别是英国对爱尔兰残忍的殖民统治,万种悲
愤集于笔端,以一种辛辣和奇特的笔调来折射他所生存的社会,在悲观情绪的背 后,表达了一种苦涩的忧世情怀。《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具有启蒙思想的作品, 18世纪发生在欧洲的反封建的启蒙运动“以理性为原则,要求人们思考并否定 现存的一切制度的合理性;它把理性与人的天性(即自由平等)联系起来,要求
按人的天性建立未来社会。”(8)斯威夫特的讽刺性描写恰恰表现了对全人类的存
在合理性的深深忧虑。“从普遍性和自然人论的观点,虚拟出一个具有自然理性
的外方人(格列佛),让格列佛摆脱自然人和社会人的束缚,以局外人的视角观
察,评论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和传统。”(9) 晚清时期,清朝帝围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当中,外有列强环伺,内则政治腐 败,这样的社会现实和生存环境,促成士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引领士人投身文学 救困的时代洪流。刘鹗作为一名实业救国者,起初并不热衷于小说创作,正如刘 鹗四子刘大绅所说:“《老残游记》一书,为先君一时兴到笔墨。初无若何计划 宗旨,也无组织结构,当时不过同写数纸,赠诸友人。不意发表后,数经转折,
竞尔风行。不独为先君预想所不及,且先君亦未尝有此预想。”(10)从这段文字中
我们了解到作品最初的创作动机是资助朋友,但这并不妨碍作者在具体的创作中
有自己的创作意图。作者看到封建社会“棋局已残”,不胜悲痛,把“老残”的
曲折经历与自己坎坷人生进行比照,借“老残”的喜、怒、哀、怨表达自己对社
会的愤怒和不平,想通过他的作品为这“残局"指出一条“补残”的道路,以挽 救垂死的封建主义制度。作品中的老残是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 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 运,随着老残的足迹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东一带社会生活的面貌。在这 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土地上,封建官吏大逞淫威,肆意虐 害百姓,造起一座活地狱。作品最大的特色是第一次揭露“清官”的罪恶。作者 说“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其病,不敢公然
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2) 刘鹗笔下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要做大官”而不惜杀民邀功的刽子手。玉贤是以“才能功绩卓著”而补曹州知府的,在不到一年的时问内,衙门前12
个站笼便站死了2000多人,九分半是良民。于朝栋一家,因和强盗结冤被栽赃,
玉贤不加调查,一口咬定是强盗,父子三人就断送在站笼罩。董家口一个杂货铺
的掌柜的年轻儿子,由于酒后随口批评了玉贤儿句,就被他抓进站笼站死。玉贤 的逻辑足:“这人无论冤枉不冤枉。若放下他,一定不能甘心,将来连我前程都 保不住。俗语说的好, ‘斩革要除根’。"为了飞黄腾达,他死也不肯放下手中
的屠刀。老残题诗说,“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本质。刚弼是“清廉得格琶登"的清官,他曾拒绝巨额贿赂,却倚仗不要钱、不受贿,
一味臆测断案,枉杀了很多好人。《老残游记》着重揭发酷吏的恶行,说明作者 对酷吏为恶的后果比当时很多廊庙重臣有更为清醒的认识。谈及刘鹗的人生志
向,必须提及的是这样一个名词――“太谷学派”。“太谷学派"始创于清嘉庆
道光年间,创始人剧太谷,该派本无其名,我国古代习惯以讲学内容或讲学地点 来称呼。周太谷在扬州讲授“圣功”之学,门弟子自称“圣功弟子”,外界称“太 谷派”。“太谷学派足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的最后一个学派,是儒学的不显传的一 派,以儒为本,释道为用。”(11)太谷学派是一个以宣传济世安民为宗旨的社会团体, 刘鹗从青年时代起一直追随这个社团,并立下了致力于实业以求富国利民的志 向。二十四岁那年,刘鹗在扬州拜太谷学派李龙川为师。这一次际遇,对年轻的 刘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改变了他的人生观。他慨然以天下为己任,曾写有 一首《述怀》诗,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转变:“余年初弱冠,束修事龙川:虽未明 道义,洒扫函丈前。无才学干禄,乃志在圣贤。相从既己久,渐知叩两端。孔子 号时中,知时无中偏。万事譬诸物,吾道为之权。得权识轻重,处久循自然。因 物以付物,谁为任功愆。此意虽浅近,真知良独难。灵台有微滓,一跌千仞渊。” (6)诗言志。那么,刘鹗心中的“圣贤"又是怎样的呢?在太谷学派看来,“能具
菩萨心肠,即证圣贤地位"。李龙川要求弟子须“度尽众生,方许成佛”。而刘
鹗给太谷学派的同学泰州黄葆年写信论学,则对此作了最明显的诠释:“圣功大 纲不外教养二途,公以教天下为己任,弟以养天下为己任……从此同心同德,海 枯石烂,无有二心。"“养天下”,是刘鹗治学立身的“志在圣贤”的宗旨。“养 天下”也应是刘鹗一生追求,一生事业的概括。刘鹗是一个实业家,一生以兴办 实业为主要事业。投效河工治理黄河,救黎民于水火;建议利用外资修京汉铁路, 开山西煤矿,求富国之道;庚子之变,赈粮平粜,民赖以安;他如丌烟草店,悬 壶行医不一而足。他反对闭关锁国,主张吸收外资,与外商合作办矿、筑路,他 在南京考察时,产生了在浦口开辟商埠的想法。他先是购买了浦口九袱州的地产, 捐出四百亩作兴建车站、栈房之用,余地527亩计划开辟为商埠。这一行动付渚 实施后,遭到当地保守势力的反对,他们指控刘鹗为“汉奸”。刘鹗走了一条游 离于“传统”的“学而优贝0仕”之外的“实业”救国之路,走了一条不同于当时 资产阶级革命者的“错误道路:孤军奋斗地发展其个人的民族资本直到最后归于 失败”。∞与其说这是一条失败之路,不如说是一条留下丰富经验的道路,是旧
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民族实业家救国思想的可贵尝试。
(三)文化传承的表现 任何一种文学现象及民族心理的形成都不足偶然和孤立的,仔细探求,我们
会发现,不论是东方的作家还是西方的作家在作品中着力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都 是一种源远流K的传统。
西方文学中,早在荷马时代,人们对阿基琉斯形象的塑造就显示了人们对民
族与自身弱点的忧患,通过阿基琉斯愤怒的情节,诗人向我们展示了在氏族英雄
身上丌始萌芽的个人意识的忧患。中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但丁在他的《神曲》中表 现m埘祖国命运的忧虑,作品的写作目的便是设法为幽家探索一条政治上和道德
上新生和复兴的道路,指引人类走过迷惘,修正错误,最终走向光明与至善。在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笔下,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作家由于感到现实 的发展和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深重的忧患意识,既有对封建 宫廷的揭露,又有对原始积累时期新型资产阶级巾的极端利己主义的批判,还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两种敌对的社会力量之问的冲突。其后的古典主义作家莫 罩哀的创作中同样时时伴随着忧患意识,他主张节制、务实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人生~切受利欲驱使的情感和行为都凸现出畸形的滑稽的面貌。资产者对金钱的
过度追逐,对贵族地位的盲目羡慕和向往,对于人生常理的无知,都成为莫里哀 嘲笑的对象。贵族阶级的妄自尊大和贪婪,追求风雅走向极端而出现的精神与行
为的变态,也被莫里哀无情地嘲弄。莫罩哀的喜剧在讽刺的同时经常表露出对人 类“哀其不幸”的一面,这使得他的喜剧往往有深刻的悲剧内涵。到了斯威夫特
生活的启蒙主义时代,教会、议会矛盾复杂,人性堕落,社会道德沦丧,这样的
现状引发了启蒙主义者的悲剧生存意识,于是斯威夫特开始了作为“人”的探求,
作品中表现出了对社会的彻底反叛和对理想的狂热追求。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可 以总结出《格列佛游记》所反映出的作者的忧患意识的基本特征。在斯威夫特的
笔下,被批判的社会逐步显示出其丑恶和不合理的本质,作者指出社会上的一切
罪恶使人堕落,将对人类存在的忧患从个体生理――心理层次上Yt--N形而上的哲
学层次,由对个人意识的焦虑上升到对自然、社会和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的集体
无意识,表现人时常会被抛入世界的忧虑。作品中四幅描绘人性的图画,在色彩
上呈逐渐暗淡的趋势,这又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作者对人性幻想破灭的过程。在
故事的开端部分,格列佛还是一个乐观、单纯的人,以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
因此在利立浦特国所见到的种种阴谋令他着实吃惊。而从慧嘶马困返回英国后, 他成了一个愤世嫉俗的偏执狂,满脑子是人类的邪恶,无法再看到个体身上再现
的美德,他对慧嘶马的忠诚成了一种病态的狂热,他的生活因而成了一个可笑又
可悲的笑话,格列佛本人也最终成了作者斯威夫特无情嘲讽的对象。格列佛的性
格发展非常复杂,他触及到对人类出路的探索,抒发有限生命与无限宇宙的悬殊
与矛盾的感慨,发出人还是非人的疑问,表现了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 人与自我的分裂或对立中呈现心灵挣扎式的抗争,使得文学带有了强烈的人生痛 苦和绝望的感觉,将忧忠意识引向了对人类自身命运的终极探寻。
陈抱成先生从文学史的角度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忧患意识分为常见的【JLJ种 类型:一是传统禀赋型,二足矫情虚饰型,三是精神抑郁型,四是发奋进取型。
并认为最后这种类型“不仪具有传统的‘民胞物与’思想和‘以天下为己任’的
豪情壮志,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陇患’意谚{也不停留在精神负担的境地,大
都能够以此为起点继续奋斗,尽力而为地将治理社会或改造现实的理想付诸行
动。’’‘‘这第四种类型是“比患’意i:}{表现中最具积极意义的形态。”(13)通过前文
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老残游汜》中刘鹗表达出来的忧患意识当数第四种类型。从源头角度探寻中国古代士人忧患意识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中国
文学史上第一首为王室命运衰微感伤的作品要算《诗经?王风?黍离》一诗,“彼
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迟迟,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歌表达了诗人古朴苍凉而又激越悲愤的情感,同时也唤起世人拯救社稷的社会
责任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百家争鸣,凡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流派都 带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感情倾向,这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积极因素之一,对 后世文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是忧患意识的重要文化渊源。儒家历来主张“邦
以民为本”,孔孟之道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紧紧地把国家和个人、 家庭联系在一起,并告诫统治者“水可载舟,办可覆舟”,在这种思想理论熏陶
下产生、发展的文化与文学,不仅从理论上,甚至从生活、道德、伦理中潜移默
化,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具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的诗词歌赋无不贯穿了这种 忧国忧民的文学传统。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序》中写道“《离骚》为屈大夫之
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常诗集》为杜工部 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 哭泣于《红楼梦》。"(2)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最悲痛的哭泣,是为身世、家国、社会、
种族之忧患而哭泣。因此,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传统意 识,成为代代相续的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在儒家文化的长期规范与整合下,忧 患意识在古代文人中凝聚了巨大的心理能量和内驱力,使他们在人生如梦的生命 悲叹中振作起来,直而社会和人生,积极投入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去,最终实现了
人生价值的追求和精神上的永存。
《格列佛游记》和《老残游记》两部作品在表现忧患的主题的同时,还寄寓
了作者的社会理想,斯威夫特与刘鹗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了“乌托邦”以表达 自己的愿望。两位作者由于希望后世了解自己的本意及苦心,所以都曾明确地阐
明写书的目的,斯威夫特在写给表弟辛普森的信中表露出他的意图:“我足为他 们能悔改而不是要他们的认可而写的。"刘鹗在小说自叙中说:“吾人生今之时, 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
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
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11)作为读者,我们 清晰地看到了两位作家对理想呕心沥血的守候与凝望。
在《格列佛游记》中,当格列佛到达大人国见到身高比他大十二倍的巨人时, 他惊恐万分,以为到了一个野蛮、无文明的恐怖国度,但不久他却发现与小人国
皇帝的渺小、狭隘、好战截然相反,大人围国王博学多识,用理智和常识、公理和
仁慈治理国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卷第七章末尾点到大人国“犯了全人类通 病”的历史教训,“贵族争权夺势,人民争取自由,君王却要求绝对专制”,内乱不
止,被当今国王的祖父平定,“于是三方面订立了一项公约”。这段补叙J下是斯威
夫特一贯的政治主张:建立一个君主、贵族和人民三方面保持势力均衡的法治国
家。谴责君主政体,赞成共和政体,通过格列佛这个“现代’’人与故去的伟大历 史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现了作者设想出的政治蓝图。作品中慧嘶马国足作者乌托
邦理想主义思想的真J下体现。在这罩,格列佛兴奋地发现马有着许多美德,他们
不懂什么叫罪恶,共同遵守的格言是发扬理性、遵守道德,以理性治国,用德性
培养下一代。格列佛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愉悦之感,他由衷地感到这群“杰 出的四足动物”的美德和人类的腐化堕落相比要高尚、美好得多,他宁愿和这些 马过一辈子也不愿与人类苟且偷生。慧嘶马国的经历表现了作者希望建立符合人 性的现实的理性世界。
在《老残游记》中,刘鹗以理想境界的描绘来反衬现实,带领读者走进他的
乌托邦,完成了一次健康的心灵之游。这集中体现在小说第八回至第十一回对桃 花山世界的描写上。作者在这早通过中子平的行踪和视角向我们展现出一幅人类 精神世界的世夕t-OL源景象。在桃花山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呈现出极其和谐
却听窗外远远晤了一声,那窗纸微觉飒飒价动,屋尘簌簌价落。想起方才路
上光景,不觉毛骨森竦,勃然色变。黄龙子道:“这是虎啸,不要紧的。山家看
着此种物事,如你们城市中人看骡马一样,虽知它会踢人,却不怕他。因为相习 己久,知他伤人也不是常有的事。山上人与虎相习,寻常人固避虎,虎也避人, 故伤害人也不是常有的事,不必怕他。"
黄龙子移了两张小长几,摘下一张琴、一张瑟来。姑也移了三张凳子,让子 平坐了一张。彼此调了一调弦,同黄龙子各坐一张凳子。弦已调好,姑与黄龙子 商酌两句,就弹起来了。(1D
在雪月交辉、层峦叠翠的寂静山村,屋外虎啸狼嗥,屋内弹琴鼓瑟,品茗论
道,人兽相安,相得无碍。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桃花山世界可以说是一个充分尊
重人的个性,但又极其和谐的清静世界,也可以说是一个真正充满自由民主精神 的完美所在,在那单,对千百年来压抑人性的宋明理学进行了最为彻底的唾弃。要求人“去伪存诚”,肯定人的情欲,肯定现I廿人的生活,要求人真诚地面对人 的本性而不叫避。同时,这种人际关系又是“和而不同”的。请看小说第九【翊的 有关申子平和玛姑一段描写: 子平闻了,连连赞叹,说:“今同幸见姑娘,如对明师。但是宋儒错会圣人 意旨的地方,也是有的,然其发明jF教的功德,亦不可及。即如‘理’、‘欲’二 字,‘主敬’、‘存诚’等字,虽皆是古圣之言,一经宋儒提出,后世实受惠不少,
人心由此而正,风俗由此而醇。’’那女子嫣然一笑,秋波流媚,向子平睇了一眼。
子平觉得翠眉含娇,丹唇启秀,又似有一阵幽香,沁入肌骨,不禁神魂飘荡。那 女子伸出一只白如玉、软如棉的手来,隔着炕桌子,握着子平的手。握住了之后, 说道:“请问先生:这个时候,比你少年在书房罩贵业师握住你的手‘扑作教刑7 的时候何如?”子平默无以对。女子又道:“凭良心况,你此刻爱我的心,比爱贵 业师何如?圣人况的,‘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孔子 说:‘好德如好色。’孟子说:‘食色,性也。’子夏说:‘贤贤易色。’这好色乃人 之本性。宋儡要说好德不好色,非自欺而何?自欺欺人,不诚极矣!他偏要说‘存 诚’,岂不可恨?”dD 在那个礼教森严的时代,男女授受不亲,作者让一个闺中少女与男子在村舍 会晤,谈论人生哲学,而且让青春少女主动与陌生男子执手卡H握,这种描写实在
有违当时的社会现实。但这却恰恰表现出了作者对理想社会人际图景的设想,体
现了一种深刻的反理学、反道学的人道主义情怀。所以夏志清先生说:“读章回 小说,一直要读到二十世纪初年的《老残游记》我们/j‘碰至0一位在专制政治下为 老百姓请命的人道主义作家……刘大力抨击清官酷吏,坚决否定一千年来的理学
思想,‘吃人理教’的传统,关心人民疾苦,更同情不幸女子的遭遇――单凭其
人道主义精神,实已和胡适、鲁迅、周作人这一代人站在同一阵线。”(14)
二、艺术手法方面的异同
《格列佛游记》和《老残游记》都抒发了作者对家国的关切之思和救世之志, 作者在小说文本中都构建了自己在“新”时代下憧憬的新生活。作者采用不同的 艺术处理方式,表达了同样的理想追求。
(一)相同的游记模式下不同世界的营造
两部作品均采用了游记的创作模式。海上历险的故事在西方有其悠久的传
统,古希腊文学中的荷马史诗《奥德修记》就描写了特洛伊战争后希腊英雄奥德 修斯返乡途中海上遇险的故事。盛行于16世纪中叶西班牙文坛上的流浪汉小说 “对近代欧洲小说的发展,特别对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模式,产生了积极 而深远的影响。”(8)斯威大特创作《格列佛游记》时,J下是英国文坛上游记体小 说大行其道之时,作者主要借鉴了卢奇安式的游记形式,“进一步的界定可把这 部书称为模仿滑稽游汜故事,这种古老的种类可追溯到卢奇安的《真实的故事》 (公元前2世纪),在古典文学时期流行着狂热地模仿游记故事。”(15)在《真实的 故市》中,卢奇安越过大西洋去旅游,经历了一连串令人难以置信的历险,如人 被吹入月亮上,在大鲸鱼的肚子里生活了近两年等,这也是《格列佛游汜》的基 本模式。在我围晚清时期,西人游记小说译作的繁荣引发我国游记文学传统的新 生,刊于1872年《申报》的《谈瀛小录》(《格列佛游记》)较早地涉足这一领域, 而后如1900年的《八十同环游记》、1902年的《绝岛漂流记》和《海底旅游》、 1903年的《月界旅行》和《汗漫游》等作品直接为刘鹗提供了一个可以效法的 模式,于是,刘鹗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也借游记模式表述了自己 的心理之旅与思想之行。“在其中旅行成了改变人物命运和生存方式的重要契机, 漫长的旅途成了人物心灵的历程。旅游者置身于一个陌生的世界罩,得以观察、 思考、分析那些前所未见的新鲜事物,进而获得一种新的人生感悟。”(16) 同样的游记模式下,斯威夫特融现实于浪漫荒诞的故事中,塑造了一个个充 满奇幻色彩的国度,而刘鹗却利用现实主义的传统视角,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异常 清晰而真实的现实世界。《格列佛游记》是一部背离了现代文学主流的奇幻小说,作者充分发挥了艺 术想象力,运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奇幻的意象,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现代神话。例 如作者对利立浦特国的描绘:小人没有格列佛的手指大,田野只是像花园,京城 小得像戏院里的布景,小人们为了运输格列佛,专门制造了一辆巨大的马车,需 要用1500匹小马拉着才能行进……这些均给人一种荒诞、奇异的感觉,然而作 者的描写又是细腻、逼真的,斯威夫特不是在虚构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而足一 个完整的世界。这个世界显得无比真实,拥有教科书般详尽悠久的历史、地理和 文明。每一种生灵都有专属于自己的语言。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你甚至可以对 他们进行严谨的考证,如小人国中小人与正常人的比例在作品从头到尾都得到严 格遵守,不曾出一点差错。由此人们会产生一种感觉,仿佛他们足真实存在的, 只是被历史遗忘而已。借助于这些特征,《格列佛游记》既有对生活和自然的客 观的描述,又有主观的对生命与生存寓意性的表达,从而超越了单纯的人世,创 造出世界无限的游戏的图像。因此,“小人国”、“大人国”等在实质上是一段真 实历史在虚幻时空的暗示。作品呈现出如梦如幻、真假难辨的审美特征,其审美
价值在于:第一,作者并不直接描写我们熟悉的现实世界,而足对其进行夸张、
变形,使之发生异化,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世界是陌生的,与现实拉开了距离, 让读者感到很新奇,这种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手法,通过对人物的变形处理,构
设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造成一种令人惊异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驱使读者透过这变形的巧妙“伪装”,更加清晰而深刻地看到了现实世界,通过
比对,思索其中蕴含的深意。第二,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运用虚构手段,还将 幻想与现实结合起来,赋予作品以永恒的生命力。斯威夫特深知仅仅依靠虚幻是 无法打动人心的,因而在荒诞的故事情节中,巧妙地融入了写实手法,把细节写 得真实而生动,成功做到了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虚构,并在虚幻的情节中折射现
实。在虚拟的国度中,作者充分发挥了其艺术想象力,进而使文学作品具有很强
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老残游记》一直以来都被评论家们誉为一部“现实主义杰作”,与《格列
佛游记》相比,少了那种虚幻离奇的神异色彩,作者刘鹗主要通过截取社会生活
的种种横断面,以写实的笔法讥讽世态人心,追求艺术的真实,达到外部自然与
心理世界的完美统一。刘鹗很相信科学,这就形成了《老残游记》在艺术上的价
值,所渭科学的写实,作者通过实地观察,使笔下老残的眼中之景成为流动的社
会写真,其贴近生活、捕捉事物的特性和亮色,进行了不随人步趋的努力和创造。例如,描写黄河敲冰的一段文字,作者自评第十三回睁l评言:“止水结冰是何情 状?流水结冰是何情状?小河结冰是何情状?大河结冰是何情状?河南黄河结
冰是何情状?山东黄河结冰是何情状?”∽作者都通过实地观察,对所见所闻进 行了细致地描摹。当代著名词曲家赵扑初有《济南大明湖》三首之一云:“与君
来证老残游,四面荷花迓客舟。鸟过幻留双妞唱,岸移真入半城幽!”这首诗把 清《老残游记》第二回全部浓缩进去了。按《老残游记》第二回:先写老残游济 南大明湖,走入“铁公祠",且大门罩面楹柱上有副对联,写的是:“四面荷花
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十四个字高度概括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
济南景色,据说这一名联是清人刘凤诰作的。上述赵扑初诗中的“四面荷花讶客 舟”和“岸移真入半城幽”,就是熔化了刘凤诰的名句。《老残游记》第二回后
面写老残到“明湖居”戏园听白妞、黑妞姊妹俩说书。说是白妞“启朱唇,发皓 齿,唱了几句书儿。声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象
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贴;三力.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 快。……”老残听了她们姊妹俩唱的“梨花大鼓”以后,觉得“余音绕梁,三日
不绝”中的“三同”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的“三月不知肉味”,形容得透
彻些!这一段是《老残游记》中的精彩笔墨。诗人赵扑初在“与君来证老残游”
时,虽然不可能象老残那样到“明湖居"去听双妞说书;但他和他的朋友在“四
面倚花三面柳”的大明湖上,轻舟荡漾,鸟语花香,煞似听到双妞在唱“梨花大 鼓”。赵扑初诗中的“鸟过幻留双妞唱”,把“眼前景”和“书中事"结合得多 么巧妙,此例也可证实《老残游记》的写实特色。
(二)相同的讽刺手法中不同风格的呈现
《格列佛游记》和《老残游记》都以其杰出的讽刺艺术而名垂世界文学史, 对现世深刻的讽刺构成了小说的灵魂。而在这两部小说中,由于作者所采用的讽
刺手法及讽刺的强度不同,使得作品呈现出了不同的讽刺风格。
斯威大特的讽刺艺术在《格列佛游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讽刺手法
是十分丰富的,综合运用了对比、影射、反语、夸张、象征等手法,可以说是集 作者创作生涯中使用过的各种讽刺手法之大成。小人国的国王心胸狭隘、狂妄自
大,朝臣嫉贤妒能、争权夺利;大人围国王却能用理智、公德来治理国家。在慧
嘶马幽中,马匹高贵、典雅,充满理性观念;而人形的“野胡”却丑陋、野蛮,
充满卑鄙邪恶。鲜明的对比表明了作者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作 者将当时英国甚至整个人类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含沙射影地融合进作品之中,如 用小人国朗臣靠绳上跳舞以求升官来影射英困政府官员借以飞黄腾达的钻营伎 俩;飞岛上的统治者对人民的镇压则影射了英国对爱尔兰的高上&统治;拉格多科 学院进行的荒唐可笑的科学研究影射英国科学院的脱离实际等等。小说巾的反语
俯拾皆是,例如作者本来对人类利用火药的威力来发动战争、掠夺财富、残杀同
类非常愤怒和鄙视,但他却在小说中用“对政治一无所知”等一系列反语来形容 对火药嗤之以鼻的大人因围王。反语的使用能够让读者领略到作者的深邃含义, 这比直截了当的责骂更让人感到痛快和尽兴。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在作品中同样得
到了极其巧妙的运用,贝克特让主人公维妮在身子埋入黄土时还若无其事地梳妆 打扮,并且一天又一天地高呼“啊,又是一个美好的日子!”甚至还蛮有兴致地 唱起轻佻的情歌,极具表现力的揭示了人们被习惯与本性支配所导致的精神错乱
与麻木不仁。如果改用“写实”手法,恐怕很难达到这样奇异诡怪的“实”,自
然也就难以这么辛辣地揭示人的荒谬境地。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情感表达还是
形象描绘,由于夸张手法的运用,一切都显得那样惊心动魄,令人难:忘。小说四 卷内容的设置都有深刻的象征寓意,小人国取其小人的象征意义,用以象征国王、 朝廷们的卑鄙、渺小;大人困的国王则是明智、贤能的化身;飞岛象征着压制奴 役人民的英国上层统治阶级;慧嘶马象征着理性。作者借用这些象征,表达了自 己对社会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和认识,将自己要传达的思想观念都转化为生动的形 象,从而避免生硬、空洞的说教所带给人们的乏味之感。《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手法是丰富多样的,讽刺风格是尖锐、激烈的,随
着小说情节的推进,讽刺的力度愈发强烈,终至“疯狂凶猛"的程度。小说第一
卷的写作,其讽刺呈现出理性和冷静的特点,作者还没有完全激动起来,他用一
种较温和的态度向读者讲述了一连串有趣的故事,虽然小人国国王狂妄自傲,但
格列佛始终以巨人的身份俯视这一群微不足道的小动物,讽刺是正面而直接的。在接下来的大人国中,格列佛看到了一位较为丌明的理想的君主,作者依然运用 讽刺的写法,但在方式上已经发生了变化,没有从J下面直接痛骂英国统治阶级, 而是运用反讽的方法,有意立自己为靶子,格列佛对英国社会及制度的溢美之词
在大人国国王的追问下破绽百出。从文字上来看是相当尖锐的,读者可以感觉到
这种隐蔽的批评所取得的更为强烈的讽刺效果。第三部游记的讽刺是不加掩饰 的,在第六章中作者就直接点名道姓地以人体的病症影射政体的弊端:“参议员
和枢密顾问们常犯哕嗦、易怒和其他一些坏毛病,脑子里的疾病多,心理的病就 更多了;他们患有严重的痉挛,双手的神经痛苦地抽搐,右手的病情更严重;而
且还有肝火旺盛、腹胀、头晕和昏迷的症状;还会生含有致命毒脓的瘰疬肿瘤; 犯酸性逆气、吐沫、善饥症和消化不良,此外还有许多病症,不再多述。”(1)还 以“兰敦”影射伦敦,“那罩的人民大多数是侦探、见证人、告密者、上诉人、
检举人、证人、诅咒者及其随从和爪牙,他们为J下副大臣所豢养。这个王国旱的 阴谋家都是那些资深的政客,他们搞阴谋策划是为了提高自己在政坛的地位,为
混乱不堪的政局注入新的活力,压制和转移民愤,中饱私囊,为一己私利左右公
众舆论。”(1)7女ri此裸露的挖苦和激烈的痛骂,逐渐将讽刺的程度推向高潮。大人
国游记中的反讽手法在小说末卷中得到沿用,作者的感情也变得越来越强烈,他 运用了一系列最高级别的形容词,以释放心中的狂怒,形容野胡“是最肮脏、最
有害、最丑陋的动物,它们最倔强、最不可驯、最恶毒、最爱捣鬼。”至此,我
们看到了最强烈、最深刻、最有力度、最不妥协的讽刺,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 斯威夫特曾一度背上了反人类的骂名,然而我们认为作品的价值以及作者的伟大 也正体现于此。与《格列佛游记》中激动的讽刺JxL格相比较,《老残游记》中的讽刺就显得
平静了许多。刘鹗将对世事的嬉笑怒骂隐含在淡淡的故事叙述中,以平静素朴的
语言风格,叙述事实真相。归纳《老残游记》中的讽刺艺术,主要运用了象征、
内心独白、写景状物以及人物语言等手法。小说第一回中使用的富于象征的“老 船一梦”,前文已做过分析,这里不再赘述。与晚清其他三部谴责小说相比,《老 残游记》对官场的讽刺批判,侧重于自己对官场的独特认识的表达,这种独特的
认识在小说中多出以内心独白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老残在齐河县城旅店中遇到 翠花、翠坏姐妹,两人都是因为当局治黄不当,致使河水泛滥成灾而有家难归、
沦落风尘的。书中写道:“老残此刻鼓在炕上,心里想着:‘这都是人家好儿女, 父母养他的时候,不知费了几多的精神,历了无穷的辛苦,淘气碰破了块皮,还
要抚摩的;不但扰摩,心里还要许多不受用。倘被别家孩子打了两下,恨得什么 似的。那种痛爱怜惜,自不待言。谁知扰养成人,或凶年成饥馑,或囚其父吃鸦 片烟,或好赌钱,或被打官司拖累,逼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就糊里糊涂将女儿卖 到这门户人家,被鸨儿残酷,有不可以言语彤容的境界。’因此触动自己的生平 所见所闻,各处鸨儿的刻毒,真如一个师父传授,总是一样的手段,又是愤怒, 又是伤心,不觉眼睛角一咀也白有点潮丝丝的起来了。”(2)这科一内心独白的手法, 看似只是人物内心的白语,但当其跃然于纸上时,对读者的感染力却达到了无以 复加的境地,强烈的讽刺批判目的也自然达到了。提及通过写景状物来达到强烈
讽刺效果的艺术手法,在《老残游记》中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表层线索足老
残的山水之游,而随着老残游历同深,对社会、民情的体察愈真,读者可以感受 到作者笔下景物的色彩也R益暗淡,季候特征也日益灰暗、寒冷。小说第三回写 到老残做一身棉袍子马褂,“因为已是九月底天气,虽十分和暖,倘然西北风一起, 立刻便要穿棉了。"这虽然足自然气候的变化,但此回中玉贤的“政绩”便开始通 过他之口予以交代,随着玉贤的暴虐、百姓的苦难越人老残耳目,气愤、悲悯、忧 患一齐涌来,天降大雪,老残也着棉袍,以后,随着官吏们一个个臀场,自然气候与 政治气候也愈发肃杀起来。第六回听到玉贤的暴虐,景物是“老残起来,见那天色 阴得很重,没精打采的到街上徘徊些时。……顷刻之|、日J,那雪便纷纷乱下,回旋穿 插,越下越紧。……房罩便觉得阴风森森,异常惨淡。”第八至十一回申子平人山, 山中景物虽也美妙,“三人品茗促膝谈心”仍离不开现实,其中也不乏对现实的 “忧患”情态,其演奏的古乐也“苍苍凉凉”,“如狂风吹沙、屋瓦欲震,”“颇 有杀伐之气”,且“多半凄凉悲壮甚至急者,可令人泣下",屋外大雪,屋内和谐轻 松的氛围也不时为尘世的森森冷气所侵。第十二回“寒风冻塞黄河水”挡住老残 的行程,却引来老残的两次落泪,季候待征是“这时北风已息,谁知道冷气逼人, 比那有风的时候还厉害些。”“闲着无事,到城罩散步一回,只有大街上有几家铺面, 其余背街上,瓦房都不甚多,是个荒凉寥落的景象。”作者通过写景物的暗淡与季 候的阴森严寒,来烘托老残内心的虬优患"之情,此情此景,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从内心深处引发共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语言的直接描写,《老残 游记》对两类封建官僚的形象即酷吏和庸员予以谴责和讽刺。在表达老残的愤激、 忧患之情时小说J下是借助于这一传统手法。如老残听说玉贤以万家流血染红顶子 后,气愤之极,对中东造道“……你想,(玉贤)只为要做官,且急于做大官,所以 伤天害理的做到这样。……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省则一省残, 宰天下则天下死!”对刚愎自用的刚弼,他则不无忧患地说:“赃官可恨,人人知之, 清宫尤可恨,人多不知,概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 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图。……"在第十四网闻听宫保偏听偏信,
草率决定废民埝,史均甫泥古不化,视百姓生命如儿戏,造成人为的惨剧,老残向 人瑞道“天下大事,坏于奸臣者十之三四,坏于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倒有十之六七 也!”老残对国家前途、人民涂炭的“忧患”意识以不吐不快的人物对话的形式 表现出来的,给人以真切、自然之感。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老残游记》 中老残对玉贤、刚弼恶行的破口大骂是作品中最大强度的讽刺之笔,这是作者胸
臆的直抒,除此以外,尽管细渎小说,读者不难发现字罩行问的凋侃语气,但从
表面上看,作者的叙述是平静而不动声色的。这种讽刺看似漫不经心,却蕴含着 深远的讽刺意义,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问,有利于读者介入作品之中,获得深刻 而独特的理解。
《格列佛游记》与《老残游记》这两部作品讽刺手法的运用及由此而带来的
讽束1]JxL格的不同足由作者的文学创作观念特别是各自的文化传统不同造成的。一 个民族的文化印记着这个民族的特点,而文学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斯
威夫特与刘鹗的身上都刻有各自文化背景的深深烙印,是各自文化的表征和代
表。解析《格列佛游记》之所以形成如此激烈的讽刺风格,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方 面的原因。首先,这与斯威夫特的文学观念有关,作者认为,有许多不能用法律
去惩罚,宗教于道德的约束等等都不足以使这些干坏事的人改正,只有把他们的
恶孽以最强烈的字眼公之于世,才能使他们受到憎恶。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在
小说中十分成功地运用了讽刺这把匕首,将资本主义华丽外衣下掩盖的罪恶戳穿
丌来,暴露在世人的眼光下,接受正义的谴责。其次,从民族文化传统的角度来 看,西方文化一向张扬个性,以自由个体为本位,强调个体的价值和意义,文艺 复兴运动与斯威夫特代表的文学启蒙运动都是以个性解放为目的,因而西方的文 学体现出了更为鲜明的锋芒与个性。《老残游记》平静的讽刺风格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有关,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与封建宗法社会制度 下的产物,强调伦理道德、社会责任、人际关系与群体意识。它对维持家庭与社 会的稳定,规范行为与人才培养,起过有益的作用。但足它压抑个性自由,缺乏 平等意识,没有科学、民主的人文精神与尚武、创新意识。中国上古神话与西方
神话相比,同样非常发达,但儒家“黝幻想”与对“德仁"的崇拜,对伦理行为 的过度关注,导致了人的精神的实用倾向和经验化,这在文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表现为拒绝对宇宙现象进行超出封建礼仪范围的遐想、估量及研究,肩上一直承 受着“使命感”、“责任感”的重担,这使得作者的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另外,
传统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8)的中庸思想要求文章要写得温柔敦厚,作者
的不满应在文章中委婉地说出。因此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讽刺性远不像西方那样
锋芒毕露。
(三)相同的限制视角里不同人称的选择
叙述视角是叙述语占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从不同的角 度观察同一个事件往往会得出几种不同的结论,就故事本身而言‘,从什么角度进 行讲述往往代表着作家特殊的观察方式和感受方式。自从现代叙事学理论引入小 说研究,小说叙事模式的探讨成为热点,卢伯克说:“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
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角度问题――叙述者所站的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的
调节。”(19)对于叙事角度的划分,目前有如下三种:1.全知叙事。叙述者无所不在,
他有权知道并说出书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知道的一些秘密(叙述者>人物)。2.
限制叙事。叙述者知道的和人物一样多,人物不知道的事,叙述者无权述说,他应
将其叙述尽可能严格地限制在人物所能看到和知道的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叙
述者可以始终由一个人担任,也可以是几个人轮流担任:可以采用第一人称,也可
以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者=人物)。3.纯客观叙事。叙述者只描写人物所看到和所 听到的,不做主观评价,也不分析人物心理(叙述者<人物)。分析比较《格列佛游 记》与《老残游记》两部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芪同之处足均采用了限制叙事模
式,但同中存异,《格列佛游记》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而《老残游记》则采
用的足第三人称叙事。深入分析,这其中存在着影响的关系,因为中国传统的长 篇小说基本采用的是全知叙事,叙述者总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格列佛大人国十道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