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汸砼怎么读读

四庫全書>经部>春秋類
全書 640 頁
     
     马一浮的书单你读过几本|国学|马一浮_凤凰国学
马一浮的书单你读过几本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马一浮先生于1939年在四川筹设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在复性书院主讲中开列了书目。认为只有读好这些书,才能说得上“通治群经”。
&&&马一浮&马一浮(),名浮,字一浮,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或&新儒家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马一浮先生于1939年在四川筹设任院长兼主讲,以下是他在复性书院主讲中开列的书目。认为只有读好这些书,才能说得上&通治群经&。《大学》《中庸》章句【宋朱熹撰】 《论语》《孟子》集注【宋朱熹撰】 《中庸辑略》【宋石塾编,朱熹删定】 《论孟精义》【宋朱熹撰】 《四书或问》【宋朱熹撰】《朱子语类》【宋黎靖德编,一百四十卷】&四书门&
《四书纂疏》【宋赵顺孙撰】 《礼记注疏》《大学》《中庸》篇【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 《论语》【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上四书类。 六艺皆孔氏之遗书,七十子后学所传。欲明其微言大义,当先求之《论语》,以其皆孔门问答之词也。据《论语》以说六艺,庶几能得其旨。孟子、荀卿皆身通六艺,然荀卿蔽于修而不知性。唯孟子道性善,言王政,为足以继《论语》。先儒取戴记《大学》《中庸》二篇以益之,谓之四书,万世不可易矣。朱注字字称量而出,深得圣人之用心。故谓治群经必先求之四书,治四书必先求之朱注。然不校之《集解》《义疏》,不知其择义之精也;不考诸《精义》《或问》,不知其析理之微也。学者宜于此详玩而深体之,乃有以立其本矣。 《孝经注疏》【唐玄宗李隆基御注,宋邢昺疏】《孝经章句》【即元吴澄之《孝经定本》】
《孝经集传》【明黄道周撰】 上《孝经》类。 自魏文侯已为《孝经传》,汉于《孝经》立博士。匡衡上成帝疏云:&《论语》《孝经》,圣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然汉师如长孙、江翁、后苍、翼奉诸家,书皆不传。今古文文字多寡,章句亦异,是以朱子疑之。玄宗注依文解义而已。吴草庐合今古文刊定,为之章句,义校长。然合二本为一,非古也。唯黄石斋作《集传》,取二戴《记》以发挥义趣,立五微义、十二显义之说,为能得其旨。今独取三家,以黄氏为主。& 《诗经注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 《韩诗外传》【汉韩婴撰】 《三家诗拾遗》【清范家相撰。清末王先谦又撰《诗三家义集疏》】 《诗本义》【宋欧阳修撰】 《吕氏家塾读诗记》【宋吕祖谦撰】 《诗集传》《诗序辨》【宋朱熹撰】 《诗缉》【宋严粲撰】 《诗毛氏传疏》【清陈奂撰】 《诗经传说汇纂》【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御纂】 《毛诗古音考》【明陈第撰】 《诗本音》【清顾炎武撰】 上《诗》类。 孟子、荀卿皆善说《诗》。孟子谓:&以意逆志,斯为得之。&荀卿言&《诗》无达诂&。世传子夏《诗传》乃出后人依托,然《诗序》非子夏不能作也。观《论》《孟》及二戴《记》诸篇引《诗》,可悟孔门说《诗》之法。《韩诗外传》颇得其意。三家义已阙遗,今独宗毛。《郑笺》训诂,亦间与毛异。《小序》或言出于卫宏,虽不尽可据,然其精者弗能易也。欧阳永叔作《诗本义》,始攻毛、郑。朱子《集传》不信《小序》,亦稍有抑扬之过。然其言义理,固有非毛郑所及者。吕伯恭《家塾读诗记》,最便初学。严氏《诗缉》,宗毛传,用小序,而长于义理,可法也。陈氏奂《传疏》训诂校优。清敕编《诗经传说汇纂》,采摭亦颇不苟。顾氏《诗本音》后出,比陈氏《古音考》为长。初学先读此数书,亦可以稍窥其涯略矣。& 《尚书大传》【汉伏生撰】郑玄注【清孙之騄辑】 《尚书注疏》【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 《尚书集传》【宋蔡沈撰】 《东莱书说》【宋吕祖谦撰】 《尚书集传纂疏》【元陈栎撰】 《书经传说汇纂》【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御纂】 《尚书古文疏证》【清阎若璩撰】 《古文尚书冤词》【清毛奇龄撰】 《禹贡锥指》【清胡渭撰】 《洪范明义》【明黄道周撰】 上《书》类。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尤长于《诗》《书》,而其言若此,可见《书》之可信者,当准之以义理,不关考证也。孟子此言,远在伏生以前,何有今古文之别?古文实有不可信者。如&火炎昆冈,玉石俱焚&,此的是魏、晋以后语,比&血流漂杵&为甚,不必定归狱于梅赜也。自王柏作《书疑》《诗疑》,始启疑经之渐。至清儒考订益精,于是伪孔之书,几全废矣。今取《尚书大传》为首,以其为伏生之遗也。孔传不尽依托,佚文赖之以存,但准之义理,可以无诤。蔡传自不可易。《东莱书说》亦长于义理。阎氏《疏证》,毛氏《冤词》,在学者自审之,知有此一段未了公案而已。《禹贡》《洪范》最为难治,聊举二家,以示一例。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 《仪礼句读》【清】张尔岐 《仪礼正义》【清】胡培翚 《周礼正义》【清】孙诒让 《礼记集说》【元陈浩撰】 《礼记集说》【宋卫湜撰】 《大戴礼》(【北周】庐辨注,【清】孔广森补注) 《大戴礼解诂》【清】(王聘珍) 《礼记章句》【清】(任启运) 《仪礼经传通解》【宋朱熹撰】 《礼书纲目》【清】(江永) 《礼经通论》【清】邵懿辰 《通典》【唐杜佑撰】议礼诸文 上三礼类。 三礼同遵《郑注》,宜先读《礼记正义》。《周礼》《仪礼》则孙、胡二家疏义为详。《礼记集说》则陈书精约,卫书详博,俱宜尽心。张蒿庵任钓台之书,亦便初学。江慎修《礼书纲目》,继《仪礼经传通解》而作,最有体要。礼以义起,必先求之&二戴&。丧祭之礼尤为重要而难明。《丧服传》最精,宜出于子夏。&二戴&诸篇皆七十子后学所传,非汉之博士所能附益也。《通典》多录议礼诸文,亦见汉以后礼说未为衰熄。清儒多勤于名物而疏于义,约取而已。 《古乐经传》(【清】李光地,即释《周礼大司乐》文) 《乐书》【明郑世子】 《律吕精义》(清敕编) 《律吕新论》【清】(江永) 《声律通考》【清】(陈沣) 上乐类。 《乐记》一篇,明乐之义。《乐经》本无其书,后儒以《周礼?大司乐》一篇当之。证以《论语》子&自卫反鲁,而[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及&子语鲁太师乐&一章,当是正其律吕,亦如今乐之有谱。然在齐闻《韶》,亦以乐之谱在陈氏也。汉后,多杂用四夷之乐。唐人尤好胡乐,乐乱久矣。周王朴、宋司马光、范镇,皆尝定乐律。朱子门下唯蔡元定可与言此。明郑世子《乐书》亦以己意更定律位,此非习其器不能知也。聊举数家,以见一斑。 《周易注疏》【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 《易略例》【魏王弼撰】 伊川《易传》【宋程颐撰】 朱子《易本义》《易学启蒙》【宋朱熹撰】 苏氏《易传》【宋苏轼撰】 慈湖《易传》【宋杨简撰】 《汉上易传》【宋】(朱震) 《易汉学》【清】(惠栋) 《易学滥觞》【元】(黄泽) 《观物篇解》【宋】(祝泌) 《皇极经世索隐》(【宋】张行成。附《易学辨惑》,邵伯温【邵子之子】。此非说《易》之书,以其可考见邵学授受源流,故附于此) 《周易函书》【清】(胡煦)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周易述》【清】(惠栋) 《易图明辨》【清】(胡渭) 《周易折中》【清李光地等奉敕撰】 《易音》【清顾炎武撰】 上易类。 《易》为六艺之原,其为书广大悉备,得其一义,并足名家,故说《易》之书校群经为最多。汉儒自京、孟以逮虞、荀,皆主象数。魏王辅嗣始主义理,一扫支离破碎之习。而或讥其以老氏说《易》,不知老氏固《易》之支流也。魏晋以后,南北分途。北学宗郑,南学宗王。及唐初,敕编《正义》,乃定用辅嗣,《系辞》用韩康伯,亦多存玄言。六朝每以《易》《老》并称,凡善言名理,未有不通《易》《老》者,《易》几为道家所独擅矣。伊川作《易传》,重在玩辞,切近人事,而后本隐之显之旨明,深得孔子赞《易》之志,故读《易》当主伊川。朱子则重在玩占,故作《启蒙》以摄象数。邵氏先天之说,九图之传,虽或云出于陈抟,其理自不可易。清儒张皇汉学,务相攻难,于是象数又分汉宋两派,亦徒见其隘而已。今谓治《易》当以义理为主,至汉宋象数亦不可不知。实则求之《启蒙》,约而已足,无取穿凿附益,流为术数方伎,而使《易》道反小。诸家说《易》不可殚举,观于上列诸书,亦可以略知其流。至宗归义理,必以伊川为法也。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公羊寿传,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 《春秋左氏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春秋繁露义证》【汉董仲舒撰】(【清】苏舆) 《公羊何氏释例》(【清】刘逢禄) 《谷梁补注》(【清】钟文烝) 《春秋左传释例》(【晋】杜预) 《春秋集传纂例》(【唐】陆淳) 《春秋集传辨疑》(【唐】陆淳) 《春秋微旨》(【唐】陆淳) 《春秋尊王发微》(【宋】孙复) 《春秋传》(【宋】刘敞) 《春秋权衡》(【宋】刘敞) 《春秋胡氏传》(【宋】胡安国) 《春秋集传》(【元】赵汸) 《春秋属辞》(【元】赵汸) 《春秋师说》(【元】赵汸) 《春秋左传补注》(【元】赵汸) 附: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撰,胡三省音注】 《唐鉴》【宋范祖禹撰】 《续通鉴》【《通鉴续编》二十四卷,元陈桱撰】 《明通鉴》【清夏燮撰】 《通鉴纲目》【宋朱熹撰】 上春秋类。 董生曰:&不明乎《易》,不能明《春秋》。&以《春秋》推见至隐,以人事反之天道,是故因行事加王心。王心者何?即道心也,天理也。志在《春秋》,此志即王心也。故庄子谓:&《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志不可作&志乘&之&志&解。)孟子引孔子之言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某窃取之矣。&义即圣人之志也,即王心也。先儒说《春秋》,最难治三传。《公》、《谷》述义,《左氏》述事。自杜氏独行,而何、范之书隐。至唐有啖、赵之学。宋初,孙明复、刘原父始稍出新解。胡文定传,义理最精。至元,而有东山赵氏之学,并不尽依三传。晚清,今文学复兴,于是《公羊》何氏学盛行。黠者至傅会改制,以言新法,是以私智说经,去圣人之志益远矣。今谓《公羊》遗义,当求之《繁露》,&弃周之文,反殷之质&,准以《论语》&吾从先进&、&十世损益&、&四代礼乐&义可推知。至&黜周王鲁,为汉制作&,则博士之陋言也。胡文定后,唯东山赵氏为不苟。伊川欲作传而未成。朱子一生遍治群经,独于《春秋》不敢轻说一字。学者且宜熟玩《公》《谷》《胡传》,须使义精仁熟,乃有以得圣人之用心。慎勿以智过游夏自许,当以朱子为法,庶其可也。 《尔雅义疏》(【清】郝懿行) 《广雅疏证》(【清】王念孙)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说文通训定声》(【清】朱骏声) 《释名》【汉刘熙撰】 《玉篇》【梁大同九年黄门侍兼太学博士顾野王撰,唐上元元年富春孙强增加字,宋大中祥符六年陈彭年、吴锐、邱雍等重修】 《广韵》【不着撰人。宋陈彭年、邱雍等奉敕重修】 《古籀拾遗》(【清】孙诒让) 《文始》(【民国】章炳麟) 《经典释文》【唐陆元朗撰。元朗字德明,以字行。】 《经传释词》(【清】王引之) 上小学类。 清儒最长于小学,此数家在所必读,其余可缓。 《白虎通议疏证》(【清】陈立); 《五经异义》《驳五经异义疏证》(【清】陈寿祺); 附: 《汉儒通义》(【清】陈澧)。 上群经总义类。 汉博士之说,求之《白虎通议》,可见其略。许、郑驳难,并杂用今古义,虽非完书,亦见当时辩论之概。陈兰浦纂《汉儒通义》,尽采汉儒义理之言,乃欲以抗《近思录》,以亦学者所当知也。 《【孔子】家语》【魏王肃注】 《孔丛子》【旧题孔鲋撰】 《荀子集解》(【周荀况撰】【清】王先谦【集解】) 《新书》【汉贾谊撰】 《新序》【汉刘向撰】 《说苑》【汉刘向撰】 《【扬子】法言》【汉扬雄撰,宋司马光集注】 《中说》【旧题隋王通撰】 《太极图说》(【宋周敦颐撰】【宋】朱子注、曹端《述解》) 《通书》(【宋周敦颐撰】【宋】朱子注,【明】曹端注) 《二程遗书》 《二程外书》 《二程文集》 《程氏经说》【宋程颢、程颐撰】 《正蒙》(【宋张载撰】【清】王夫之注,李光地注) 《西铭》《东铭》【宋张载撰】 《经学理窟》【宋张载撰】 《龟山语录》【宋杨时撰】 《上蔡语录》【宋谢良佐语录,曾恬、胡安国录,朱熹删定】 《延平答问》【宋李侗语录,朱子撰,延平其所居也】 《朱子大全集》【宋朱熹撰】 《朱子语类》【宋黎靖德编】 《象山集》【宋陆九渊撰】 《慈湖遗书》【宋杨简撰】 《白沙语录》【明陈献章撰】 《传习录》【明王守仁撰】 《阳明文集》【明王守仁撰】 《近思录》【宋朱熹、吕祖谦共辑周、张、二程语,宋学之大略也】 《伊洛渊源录》【宋朱熹撰】 《考亭渊源录》【明宋端仪撰,薛应旗重修】 《授经图》【四库收《授经图义例》二十卷,明朱睦(木挈)撰】 《儒林宗派》【清万斯同撰】 《宋元学案》【清黄宗羲撰,子黄百家续8卷,弟子全祖望、杨开沅、顾諟等人成之】 《明儒学案》【清黄宗羲撰】 《清儒学案小识》【清唐鉴撰,清宣统间上海文瑞楼出版】 《困学纪闻》【宋王应麟撰】 《日知录》【清顾炎武撰】 上子部儒家类。 书院简章&通治门&以《论语》《孝经》为一类,孟、荀、董、郑、周、二程、张、朱、陆、王十一子附之。若不读群经,亦不能通《论语》《孝经》也。不读十一子之书,亦不能通群经大义也。除《孟子》列在四书,董书在《春秋》,郑书之要者在《三礼》,今仍依四部目略,举儒家诸子必当先读者如上。此群经之津逮,义理之总龟也。《家语》《孔丛》虽不免依托,纯驳互见。荀卿虽未知性,终不失为大儒。贾生、刘向并宗荀子。子云、仲淹,文过其质。至于周、程,始为直接孔、孟。程门以龟山、上蔡为钜子。龟山重涵养,上蔡重察识。龟山再传为延平,上蔡再传为五峰。朱子亲受业于延平,及见南轩,而尽闻湖南之学。晚乃继述伊川,实兼绍杨、谢二脉,故极其醇密。象山独称伯子,其专重察识,实近上蔡。白沙静中养出端倪,亦龟山之别派,下启甘泉,至阳明而益大,复与上蔡、象山相接,弥近直指矣。深宁,朱子之后学也,入理则疏,而涉学至博,下开亭林,遂为有清一代考据之祖。故以二家附之。此其源流之大概也,自余非要者,不须汲汲。 《老子》(【魏】王弼注) 《庄子》(【晋】郭象注) 《列子》(【晋】张湛注) 《墨子》(【清】孙氏【诒让】闲诂) 《公孙龙子》(【宋】谢希深注) 《人物志》(【魏】刘昞注) 《管子》(【唐】房玄龄注) 《晏子春秋》【旧题齐晏婴撰】 《尸子》、《慎子》佚文 《韩非子》【周韩非撰】 《商君书》【周商鞅撰】 《吕氏春秋》【秦吕不韦】 《淮南子》【汉刘安撰】 《抱朴子外篇》【晋葛洪撰】 上诸子异家类。 九家以儒为高。余可观者四家,道、墨、名、法,皆出于六艺,而得失有多少,(语在《泰和会语?六艺统诸子篇》。)然皆道术之流变也。杂家多取而寡得。道家至《淮南》《抱朴》,益华而少实矣。此六艺之失,学者所当知也。 《史记》【西汉司马迁撰】 《汉书》【东汉班固撰】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 《三国志》【晋陈寿撰】 《晋书》【唐房玄龄撰】 《宋书》【梁沈约撰】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 《新唐书》【宋欧阳修撰】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 上史部类。 史家以迁、固为不祧之宗。史公自附于《春秋》,纪传独绝,班书特长典制,陈、范虽文美,弗能及矣。《晋书》虽成于唐,其所因藉者胜。沈约、萧子显,一文一玄。新《唐》《五代》简而有法,余则近秽矣。《隋书?经籍志》《魏书释老志》并于学术有关,先尽诸史,再议其后者可也。 《楚辞》【有《楚辞章句》,汉王逸撰】 《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选】 《古文苑》【宋章樵注】 《唐文粹》【宋姚铉编】 《宋文鉴》【宋吕祖谦编】 《文章正宗》【宋真德秀编】 《两汉诏令》【《西汉诏令》十一卷,宋林虙编。《东汉诏令》十二卷,宋楼昉编】 《古诗源》【清沉德潜编】 《渔洋古诗选》【清王士禛选】 《唐诗别裁》【清沉德潜编】 《唐贤三昧集》【清王士禛编】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 《骈体文钞》【清李兆洛编】 《古文辞类纂》【清姚鼐纂】 《续古文辞类纂》【清王先谦纂】 【清】姚椿《国朝文录》 附: 《艺苑卮言》【明王世贞撰】 《诗薮》【明胡应麟撰】 《诗人玉屑》【宋魏庆之撰】 《瀛奎律髓》【元方回编】 上诗文类。 但举总集之要者。集部之书,汗牛充栋,终身读之不能尽。大抵唐以前别集无多,俱宜读。唐、宋则择读大家,宜知流别,宜辨体制,宜多读诗文评。文章不关经术者,不必深留意也。小学不精,则遣词不能安。经术不深,则说理不能当。桐城派古文家乃谓文章最忌说理,真讆言也。扬子云曰:&读赋千篇,自然能赋。&《尔雅》深厚,非可袭取。涉览既博,蓄蕴既多,取精用弘,自能知其利病,下笔方可免于鄙倍矣。 上来所举,约之又约。此在通方之士,或将病其陋略,然初机必不可缺之书,亦不外此。 姚姬传以义理、考据、辞章并列为三,实不知类。词章岂得倍于义理?义理又岂能不用考据?朱子每教人先看注疏,岂是束书不观?明道斥上蔡玩物丧志,及其读史,却甚子细。象山每诫学者曰:&诸公莫谓某不读书,某尝中夜而起,自检经籍,恐有遗忘。&故谓&未审皋、夔、稷、契,更读何书&者,乃一时抑扬之语耳。俗人或诋义理为空疏,乃真坐不读书。若不充实,义理何由得明?徒炫多闻,不求蓄德,是真空疏也。 推而上之,胡安定分经义、治事,亦是打成两橛。安有离经义之治事?亦无不谙治事之经义。若其有之,二俱不是。再推而上之,则如宋明帝之分玄、儒、文、史四学。夫玄、儒异撰,犹或可言;文、史分途,斯为已陋。儒不解玄,在儒则小。文即史之所由成,离文言史,未知其史当为何等?此亦蔽也。王介甫自矜新说,罢黜诸家,久乃自悔曰:&本欲变学究为秀才,何期变秀才为学究?& 书院意在养成通儒,并非造成学究。时人名学,动言专门。欲骛该通,又成陵杂。此皆不知类之过。今略示&通治门&必读诸书,以为嚆矢,非谓遂止于此也。勿惮其难,勿病其寡,随分量力,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优而柔之,餍而饫之,涣然怡然之效可期矣。 别治门当稍求博。今且先毕此书,然后乃议其它耳。
[责任编辑:李志明]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播放数:149674
播放数:89781
播放数:98629
播放数:164424
48小时点击排行好古堂书目全文阅读_好古堂书目免费阅读_百度阅读
&0手机专享价
扫码免费下载该书再送20元代金券
在电脑上继续阅读
您需要支付版权费用
会员免费读
开通图书VIP会员
万本精品好书免费读
用手机扫描以下二维码
开通图书VIP会员,万本精品好书免费读赵汸怎么读_百度知道
赵汸怎么读
赵汸怎么读...
赵汸怎么读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来自科学教育类芝麻团
采纳数:11832
获赞数:19099
擅长:暂未定制
参与团队:
拼音: zhào fāng赵 汸
来自知道合伙人认证行家
数学类行家
采纳数:46602
获赞数:246492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毕业,大学班长,中共党员。一次性通过英语四六级及计算机二级,现任公司企业管理主管。
赵汸读法如下:zhào pāng
为你推荐: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赵汸论罗愿(下)——读赵汸《书<罗鄂州小集>目录后》赵汸论罗愿(下)——读赵汸《书<罗鄂州小集>目录后》史海回眸百家号赵汸论罗愿(下)------读赵汸《书<罗鄂州小集>目录后》昨天我们大体说了《罗鄂州小集》的概况,也仅仅是说了一点皮毛。这么热的天,晚上光着膀子码字,只为了两个月前的一句承诺,实际的进程远远超出了当初的设想。赵汸在《书<罗鄂州小集>目录后》一文中对罗愿的评论可以概括为三条:1、罗愿之学 2、罗愿之志 3、罗愿之文一、罗愿之学“公之為學自三代制作名物、帝王經世之迹、古今治忽之變,下逮草木蟲魚之隠賾,博考精思,靡不淹貫。”二、罗愿之志“公早嵗嘗以廕授京官矣,考滿歸即請祠。既第進士得縣矣,復請祠。越五載,乃起倅贑州。既滿歸,又七年,乃得郡。其於進退取舎之際如此,志之所存,何可量也?”三、罗愿之文“起歐陽、王、曽氏,上接漢秦,求其合作而斟酌劑量之。故其為文,質厚中正而節度謹嚴,本人倫,該物理,闗世教而未有無所為而為者。”综合来看,赵汸认为:罗愿是一名博闻精思,学养深厚,志存高远,崇尚儒家的学者。他的文章质厚中正、节度谨严,上合秦汉,意古格高。所以他是南宋第一文人,可以上接北宋欧阳修诸大家。赵汸对罗愿的评论并不出格,甚至有惺惺相惜的意味。深度的阅读,这里可以推荐一篇学术文章:《被文学史遗忘的罗愿》,登载于2015年第7期《暨南学报》上。呈坎,罗愿的家乡(图片来自网络)最后的问题是,赵汸《书<罗鄂州小集>目录后》有一句看似寻常,但却让人费解的话:公諱願,字端良,號存齋。劉公,字子澄,後鄂州卒。時甲子嵗十一月日南至,趙汸書。“刘公”就是刘清之,在文章一开头,赵汸就介绍了,他是《小集》的编刻者。“字子澄”,也没问题,刘清之,字子澄。 “后鄂州卒”,怎么看,怎么别扭。说刘清之死在罗愿的后面,这不是句废话么?赵汸可是古文大家啊。于是查《全元文》,也是这么标点的。又查《新安文献志》,不一样了:“公諱願字端良號存齋劉公字子澄後鄂州卒一百八十一年甲午歳十一月日南至趙汸書”那么原文是否应为:公諱願,字端良,號存齋。劉公,字子澄。後鄂州卒一百八十一年,甲午歳十一月日南至,趙汸書。罗愿卒于1184年,加181年,则为1365年。甲午岁为1354年,不合,中间差了11年。《东山存稿》在《书<罗鄂州小集>目录后》有附文一篇:“羅君傳道,鄂州使君七世諸孫也,將赴官洪之靖安使,其表弟汪弁奉寫本《鄂州小集》來校其闕誤,將刻諸官舎。汸以所藏本證之,去其續編之弗類者,而補其闕逸,以還劉公之舊。昔四明王公伯厚,以博洽名一世。守吾郡時,於鄂州遺書尤致意焉。嘗與郡人前太學博士方公萬里求諸羅氏,得《爾雅翼》而刻之學宫,其雜著則舎劉公所編外,片言不可復得矣,况兹再更變故也乎?併録所敘篇目以歸之。嗟夫!吾郡先達如金忠肅、程文簡、汪龍溪、吳竹洲、方秋崖、呂左史諸公文集失傳者多矣,亂亡之餘,安得子孫皆如傳道之克自樹立以世其家,而因得重刻家集以廣其傳乎?舊題後十有一年八月幾望,汸再書。”这篇附文与《书<罗鄂州小集>目录后》正文的写作时间相距11年8个月,与“後鄂州卒一百八十一年”,正好相合。所以,《书<罗鄂州小集>目录后》正文最后一句应为:公諱願,字端良,號存齋。劉公,字子澄。 時甲子嵗十一月日南至,趙汸書。附文最后一句,有可能为:舊題後十有一年八月幾望,鄂州卒一百八十一年,汸再書。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史海回眸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聚焦文史热点,历数逸闻趣事。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弋怎么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