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读后感风骨读后感

鲁迅风骨今安在?追寻民族灵魂的精髓至关重要
字体:[][][]
  新闻事件:
   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之日。有人以为,“投枪”和“匕首”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笔记观点:
  先生去世之时,身上盖着“民族魂”的旗帜,因为他指向的是一切黑暗势力和丑陋现象,代表着民族的精神。今天,我们难道不需要“民族魂”吗?
   我在微博里提到今天仍需要鲁迅的战斗精神,有人反唇相讥,以为“投枪”和“匕首”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此言差矣!鲁迅之所以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绝不止于人们印象中的“投枪”和“匕首”,而他对旧社会、旧观念的批判精神,也并非没有现实意义。纪念鲁迅不是简单提倡“战斗”精神,而是要思考民族灵魂的精髓所在。
   近日思及此事,再度为之扼腕,愤然不平之余,也含着淡淡的悲凉。本文的标题,其实是近几年来脑际萦绕多时而不得其解的问题。我从十几岁开始读鲁迅,始终极其景仰这位“五四”以来顶天立地的文化巨匠。时至今日,看到偶有侏儒坛坫自雄,不免有鲁迅先生令人高山仰止的感慨。他以如椽之笔写下的篇章,岂可不读或少读?读鲁迅是感召灵魂,而非仅仅欣赏其笔墨。鲁迅见称于时于世,恰恰在于他的锋芒。
   鲁迅先生襟怀澄清天下之志,面对的是“愚弱的国民”,当年一腔悲怆,以为医学只能救身而无以拯救灵魂,所以确信“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毕生致力于斯,凡所涉笔,未曾以周容为度;文如其人,字里行间无不渗透风骨气节。如今之中国,百业昌盛,欣欣向荣,然而我们的精神尚需振奋,我们的追求尚需升华,重温鲁迅的意义可谓彰明较著。
   我想近世中国文化人的脊梁,莫如先生那般铁骨铮铮,因此缺乏阳刚气概的文人雅士未必喜欢鲁迅,这本不是什么值得小题大做的事情。然则培育一代学子的文化品格,以我之见,鲁迅依然是当代中国非读不可的经典作家。那么,什么是鲁迅的风骨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夫子自道的这两句绝唱,我以为是最好不过的写照了。面对丑陋劣根,一向嫉恶如仇而从不低回姑息;面对弱者无辜,则素来恭敬慈爱、言语呕呕。鲁迅怀文抱质,不弃箕山之志,他那高大伟岸的形象,时时赫然在目,可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爱憎如此分明的一代文豪,处于当今之世,依然是一面明镜。伟大作家的意义恰恰在于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世世代代。
   或许有人以为,鲁迅生活在亡国在即的岁月,是在内乱外侮的黑暗时代奋笔为文,以文章为利器,慨然挣扎而不甘为黑暗所吞食;如今我们处于和平年代,好一派莺歌燕舞气象,将鲁迅作品逐步罢黜于语文教材门外,淡出于生活之外,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环境和氛围。这或许是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吧。然则思之再三,我认为扬搉或者理论一番,还是很有必要。鲁迅先生的社会正义感和人性良知,贯穿了他的各类作品,他与时代和人民的疾苦是息息相通的,他的作品唤醒了千千万万民众的灵魂,他的作品昂扬了仁人志士的斗争意志,他的作品催人奋进,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今天,我们更需要鲁迅精神的烛光照亮我们的内心。时代固然今非昔比,但是认识昨日之中国,以求更好地认识今日之中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日之中国,我们仍然需要重读《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时过境迁,人们阅读鲁迅的热情,似乎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六七十年代不可同日而语了,这不仅是浅阅读的结果,恐怕也是因为不愿意重温先生的尖锐与深刻。如今文化普及、出版繁荣,五花八门的作品层出不穷乃至铺天盖地,我们经常读到的是一些不痛不痒的文章。论及摧陷廓清之功,真正动天地、感鬼神的上品之作,似乎鲜见篇章。韩愈《荐士》一诗有言:“建安能者七,卓荦变风操。逶迤抵晋宋,气象日凋耗。”风花雪月的文字,鲁迅素来不屑。鲁迅作品常读弥新,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断深化的感悟和反思。不仅对于大众学子,即便从文之士,时而重读鲁迅而砥砺锋芒,其功所在,同样不可小觑。
   先生去世之时,身上盖着“民族魂”的旗帜,因为他指向的是一切黑暗势力和丑陋现象,代表着民族的精神。今天,我们难道不需要“民族魂”吗?(杨自伍)
责任编辑:谢小燕
用户昵称: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不曾苟活——民国大师的风骨和底气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不曾苟活——民国大师的风骨和底气
《不曾苟活——民国大师的风骨和底气》是2013年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鲁迅,胡适,页数为286页。
不曾苟活——民国大师的风骨和底气内容简介
大师就是,梁启超、鲁迅、徐志摩……他们以笔为戈,才华绝代;而文字背后,他们赤忱、痴狂、小怪癖、小脾气!为生计发愁,为爱情惊喜,为逝去哭泣……就那样赤子一般带着真实,带着烟火!不曾苟活的底气,历百千年而不死;一壶浊酒的风骨,在一字一语之间竟又重生!本书共收集了文人忆述文人的怀悼文章四十来篇,记录下大师们生活中鲜为人知的一面,以及他们之间颇具时代特色的真挚友谊,给后人以精神指引!
不曾苟活——民国大师的风骨和底气作者简介
鲁迅(日—日),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胡适(日—日),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不曾苟活——民国大师的风骨和底气目录
胡适:记辜鸿铭——我博学多识的敌人来了
傅斯年: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我忍辱至此,皆为学校,但忍辱是有止境的
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
胡适 高梦旦先生小传——吾父不仅是一个好父亲,实兼一个友谊至笃的朋友
胡适 追忆曾孟朴先生——精致的作品是发现了,只缺少了伟大
梁启超:王静安先生墓前悼词——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张荫麟:王国维先生之特出——先生有一特具之优长,即历史眼光之锐敏是也
夏丏尊:弘一法师之出家——我的出家,大半由于这位夏居士的助缘。此恩永不能忘
郑振铎:永在的温情——迟了恐怕要来不及了
夏丏尊:鲁迅翁杂忆——依旧是洋官纱吗?呃,还是洋官纱
郁达夫:回忆鲁迅——密丝许,你胃不行,咖啡还是不吃的好,吃些生果罢
郁达夫:怀鲁迅 ——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擦一擦,拿着鸡吃,手是腻的
郑振铎:惜周作人——他实在太可惜了
郑振铎:悼夏丏尊先生——他的天真无邪之处,的确够得上称为一个“孩子”的
傅斯年 我所认识的丁文江先生 ——准备着明天就会死,工作着仿佛永远活着的
胡适 丁在君这个人 ——我们是救火的,不是趁火打劫的
鲁迅:忆刘半农君——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
郁达夫:敬悼许地山先生——这一种天真的性格,他就一直保持着不曾改过
夏丏尊:白采——不知你有否一读的诚意
朱自清:白采——他是一个有真心的人
朱自清:我所见的叶圣陶——怎样一个人?一位老先生哩
胡适:追悼志摩——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郁达夫:志摩在回忆里——这顽皮小孩,样子真生得奇怪
郁达夫:怀四十岁的志摩——我就只想做一篇伟大的史诗,来颂美志摩和小曼
林徽因:悼志摩——看雨后的虹去
郑振铎:忆愈之——我们在二十几年里,没有间断过一天的友谊
郑振铎:忆六逸先生——我们的眼互相的望着,各有说不出的黯然之感
郑振铎:哭佩弦——我的印象中,他始终是一位结结实实的矮个子
朱自清:中国学术的大损失——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郑振铎:想起和济之同在一处的日子——他结婚的时候,便是靠《复活》的稿费补助的
罗常培:我与老舍——不!冷风可吹硬了我的骨头?
朱湘:梦苇的死——我的心似一只孤鸿
蒲风:穆木天——说话中偶带点结巴,仍是他的特征
柳亚子:怀念阿英先生——信是几乎每天有的,但人却没有见过第二次
郁达夫:光慈的晚年——我们在一家四川路的咖啡馆里,坐着谈着,竟谈尽了一个下午
郁达夫:打听诗人的消息——死了的人,总是好人,死者的遗稿,总是杰作
鲁迅: 柔石小传 ——所以他只到十岁,这才能入小学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
鲁迅:忆韦素园君——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
石民:忆梁遇春——记得我第一次招呼他和他攀话时他的脸上简直有点赧红哩
靳以:忆崇群——个人都有好理想,个人都有自己的辛苦
靳以:忆圣泉——不知道他是藏在天上人间的哪一个角落里[1]
..[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鲁迅风》的风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04期
《鲁迅风》的风骨
【作者单位】:
【分类号】:I20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董校昌;;[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1983年01期
杜福磊;[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姜建;;[J];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05期
姜异新;;[J];文艺研究;2009年04期
张旭东;;[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03期
于宁志;;[J];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09期
王东;;[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10年04期
祝诚;[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79年03期
时萌;;[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04期
郭雅书;张达荣;;[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迎春;;[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王成功;;[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谷言;;[A];“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王明堂;;[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韩斌生;;[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吕槐林;;[A];徐霞客在浙江·续二——徐霞客与越文化暨中国绍兴旅游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吴学辉;;[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王明堂;;[A];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陈鸿祥;;[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王铁仙;;[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文汇报》“笔会”主编
刘绪源;[N];文艺报;2011年
徐人仲;[N];中华新闻报;2007年
姜振昌;[N];文艺报;2000年
于锋;[N];天水日报;2006年
王吉鹏;[N];中华读书报;2007年
北京大学 钱理群;[N];中国教育报;2006年
吴坤 本报通讯员
王忠辉;[N];法制日报;2009年
陈芜川;[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刘昶(本报记者)
林非(《鲁迅全集》修订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陈漱渝(《鲁迅全集》修订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朱正(《鲁迅全集》修订编辑委员会编委);[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陈正敏;[N];文艺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迟蕊;[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刘骥鹏;[D];河南大学;2009年
王旭东;[D];天津大学;2011年
王鹏飞;[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侯梅毅;[D];山东大学;2010年
雍自权;[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刘源祺;[D];山东大学;2008年
王代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杨晓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王美芸;[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范成祥;[D];聊城大学;2010年
胡峰;[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刘丽华;[D];西北大学;2004年
张春龙;[D];青岛大学;2003年
周广学;[D];青岛大学;2007年
吴怀志;[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王凤霞;[D];新疆大学;2006年
梁迎春;[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谢菲;[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白曼;[D];吉林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好看》依托百度技术,精准推荐优质短视频内容,懂你所好,量身打造最适合你的短视频客户端!张士伟:鲁迅风骨数唐弢 —— 唐弢先生琐忆
“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我跟随唐弢先生轻轻地走进他的客厅,清静幽雅的环境让人叹为观止。客室阳光明媚,春风拂面,倍感温馨。
两只沙发夹一张黄梨木方桌,一杯热茶,茗香盈屋。我与唐弢先生相向而坐。先生热情谦和的表情减轻了我的拘谨。先生宽阔的前额放着光,一对大而圆的眼睛,如池水般清澈。
面对我心仪的唐先生,如仰望一座高耸的山峰,风光无限,崇敬之感油然而生。然而,唐先生却显得十分随和,谈笑自若,风趣而幽默。先生的学问博大精深,成竹在胸,天文地理、古今典籍,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他,再复杂的事物,他只三言两语就点拨地透沏明亮。
相熟了,我不免向先生讨教起来,漫无边际,天上地下,东拉西扯。但先生不厌其烦,谆谆教诲,为我释疑解惑。我饱受先生恩泽,感到能够结识这么一位学问渊博、德高望重的文学巨匠,是我这一生最荣幸的事,更觉得无比幸福!
唐弢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杂文、散文作家,又是现代文学专家和鲁迅研究家,鲁迅杂文风格的继承者。
唐弢先生1913年生于浙江省镇海县。幼年发愤读书,1926年到上海后因穷困而辍学,到上海邮政大学当了一名拣信工。工余去图书馆阅读古今中外名著,积累了丰富的学识。1930年参加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工人运动。1932年,他组织邮政工友参加“读书会”,开始与鲁迅通信。在鲁迅先生影响下,开始了文学创作,发表的第一篇散文习作《故乡的雨》,受到社会好评。此后,他灵感如泉,频频伏案,好作不断面世,相继出版了《推背集》《海天集》《投影集》《短长书》等多部著作。与柯灵创办《周报》,后又主编《文汇报》副刊《笔会》。1938年鲁迅逝世后,他参与编辑出版《鲁迅全集》的工作,单独完成了35万字的《鲁迅全集补遗续编》。新中国成立后,唐弢先生把整个精力投入到鲁迅文学研究以及同他人合作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卷)上,曾荣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1992年,他撰写《鲁迅――一个伟大悲剧的灵魂》一书。可惜的是,只完成全书的三分之一就因病逝世,成为先生个人和整个中国文学界无可补救的遗憾!
唐弢先生一生嗜书如命,他写的藏书专著《晦庵书话》闻名图书界。他收藏了诸多初版本、毛口本、题赠本等,成为新文学珍品渊丛之一。唐弢先生逝世后,他夫人按照他的遗愿将四万余册书刊悉数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先生说“文学馆有了唐弢的藏书,文学馆就有了一半。”文学馆长舒乙赞道:“相当精彩,观之令人晕倒!”
鲁迅与唐弢的深厚情谊
鲁迅与唐弢情深谊厚,他俩之间的交情故事,广为流传,许多文史资料多有记载。但我还是喜欢听唐弢先生自己讲述,饱享耳福。
一次交谈中,我问唐先生:“鲁迅先生替您挨骂的事您还记得吗?”
唐先生笑着说:“当初,我对鲁迅先生敬畏,不敢近距离接触他。”
我问:“您那么仰慕鲁迅先生,怎么还躲着他?”
唐先生说:“那时文学圈传说很多,有人说鲁迅生性多疑,对谁都信不过。脾气也躁,动不动就发火骂人!”
我又问:“鲁迅先生真的爱骂人吗?”
“那是他们无中生有!”唐先生说:“其实,鲁迅是一个挺热情的人,对我们年轻人特别亲切。有时候说话很风趣幽默,和他交谈觉得很轻松愉快!你说的挨骂故事真有。那是1934年1月6日吧,《自由谈》的编辑黎烈文在上海古益轩宴请同仁,又为郁达夫俩口送行。鲁迅先生指着我开玩笑,说您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挨骂哩!因为我那时候写文章也学鲁迅,带一些刺儿。社会上以为是鲁迅用化名写的文章,那些对号入座的人就对鲁迅先生发起攻击和辱骂!对这件事,我歉疚得很。让鲁迅先生道破,我窘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其实鲁迅先生根本不当回事,一笑了之!这之后,我与鲁迅先生交往越来越多,感情越来越深!”
唐弢先生骄傲地说:“我比谁都崇拜鲁迅,同他建立友谊是我这一生最感荣耀的事!”
我说:“读您的杂文,无论思想性、艺术性,确有许多相近,所以有评论说您是鲁迅杂文风格的继承者!”
唐先生回答道:“我杂文创作确实受鲁迅先生的影响。我们精神、思想一致,但我不追求模仿,更不是斤斤形骸的一个模式!我要建立自已的杂文风格!至于散文,我认为一定要语言精练、生动、新鲜活泼,要有诗性蕴含。散文作者要多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吸取营养!”
听了唐先生的教导,他真是集学者化的作家与作家化的学者于一身,可敬可佩,受益匪浅!
学者李敬泽说:“唐弢最早受到鲁迅影响,且在鲁迅指导下成长起来的那一代青年。他毕生都非常钟爱杂文这个文体,也为杂文这个文体在鲁迅之后的进一步发展不断做出了探索。他的很多杂文有鲁迅的风骨,又有自己的特色,有一种唐先生自己的诗性!”。
唐弢教我珍惜时间
现在的人们把时间与金钱挂钩,喜欢说“时间就是金钱。”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发家致富上,本无可厚非,但千万别忽略时间在发挥正能量、为革命事业、为国家建设事业奋进中的重要性!
记得唐弢先生感叹时间的不再:“士伟啊,我真羡慕你们年轻人,年富力强,有充足的时间读书,干自己喜欢的事业。我老了!心想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但精力日减,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是没有时间啊。时间诚可贵,流走太匆匆!时间走了再也拉不回来啊!”停了停他忽然问我:“你是哪儿人啊?”
我赶忙回答:“我是甘肃礼县人,老家是一个小村庄叫固城镇!”
“距天水很近吧?”
“一百多里地,乘车四个小时到天水!”
“天水有座崦嵫山,去过没有?”
“去过,是座名山,有很多古老传说呢!”
唐先生喝了口茶大声诵道:“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恐鹈缺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劳。记得这是谁的作品?”
“屈原的‘离骚’!”
“是了是了,这个天水的崦嵫山,按郭璞的注,日没所入山也!靠近了崦嵫,太阳落了,杜鹃叫了,到那时候使百花凋零香消!一切都会结束!所以屈原令羲和止鞭停车不要急着靠近!你看时间多么宝贵!人啊,一定抓住时间干一番事业,别让光阴白白流走了。时间是人生的记录簿,怎么能留下空白呢!”唐先生语重心长,给人以无尽地启迪!后来,唐先生把《离骚》摘句书写成条幅赠我,作为座右铭悬之书室。
今年恰逢唐弢先生逝世十五周年,以此小文寄托哀思,缅怀我们敬爱的唐弢先生!(2017年9月28日于北京,文中插图照片由作者提供)
张士伟,1939年生于甘肃陇南。60年代加入中国作协为会员,曾以鲁婴、峙巍、欣秋等笔名发表小说、散文、戏曲电影剧本,偶写文学评论。中年后专门从事文学艺术理论研究。现已退休在北京养老。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